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页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表格(F-CCER-F-PDD)第1.0版项目设计文件(PDD)项目活动名称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项目设计文件版本01项目设计文件完成日期2016年4月5日项目补充说明文件版本--项目补充说明文件完成日期--申请项目备案的企业法人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项目业主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项目所在领域及所选择的方法学领域14:造林;AR-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预估的年均温室气体减排量27,795tCO2-e/年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页目录A部分:项目活动描述.......................................3B部分:选定的基线和监测方法学应用.........................18C部分:项目运行期及计入期................................43D部分:环境影响..........................................45E部分:社会经济影响......................................46F部分:利益相关方分析....................................47G部分:附件..............................................49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页A部分:项目活动描述A.1项目目的与项目概述>>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科学经营森林等活动、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增汇减排,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为积极响应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绿化广东的号召,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筹集资金,于2006年至2010年期间在广东省西江林业局行政区域范围内欠发达地区的宜林荒山,实施碳汇造林项目,造林规模为49297.5亩(3286.5ha)。其中2006年造林4976.5亩(331.8ha);2007年2137亩(142.5ha);2008年10126亩(675.1ha);2009年18897亩(1259.8ha);2010年13161亩(877.3ha)。拟议项目旨在发挥造林增汇效益的同时,发挥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群众收入等多重效益。拟议造林活动于2006年1月1日始,2025年12月31日止,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555,905吨二氧化碳(tCO2-e)的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27,795吨二氧化碳(tCO2-e)。该项目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1.通过造林活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产生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量,发挥碳汇造林项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2.增强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森林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3.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林场职工和当地农户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2项目活动的地点A.2.1省/直辖市/自治区>>广东省A.2.2市(县)/乡(场)等>>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的高要、仙菊、悦城、象牙山、西江、大历、通门、平岗、良洞迳林场9个林场。A2.3项目地理位置>>拟议造林项目地理位置见图A-1。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管辖有高要、金鸡坑、仙菊、悦城、象牙山、富石、西江、大历、通门、平岗、良洞迳林场及林科所等12个省属国有林场(所),地处广东省西北部,东经110030′~112013′,北纬22043′~23027′间,林地分布在肇庆、云浮两市的高要、鼎湖、德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页庆、封开、云安、云城、郁南、新兴、罗定等9个县(市、区),林地基本沿西江中下游长195公里、两岸纵深40公里范围分布,形成一条走廊地带,素有“西江绿色走廊”之美称。图A-1拟议碳汇造林项目的地理位置图A.2.4项目地理边界>>根据所用方法学AR-CM-001-V01中的规定,造林项目活动的“项目边界”是指,由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参与方实施的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包括以造林项目产生的产品为原材料生产的木产品的使用地点。项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事前项目边界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计划实施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边界。本项目的事前项目边界采用1:10000的地形图进行现场勾绘,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实地测量,确定地块边界。拟议项目造林地128个小班四至界线清楚(其中,高要林场包含60个小班,造林面积24873.0亩;良洞迳林场包含9个小班,造林面积2863.5亩;西江林场包含16个小班,造林面积5821.5亩;仙菊林场包含13个小班,造林面积5197.5亩;象牙山林场包含4个小班,造林面积2520.0亩;通门林场包含15个小班,造林面积3994.0亩;平岗林场包含3个小班,造林面积832.0亩;悦城林场包含7个小班,造林面积2806.0亩;大历林场包含1个小班,造林面积390.0亩。),具体地理边界信息见项目造林作业设计,其地理坐标范围见下表A-1。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5页表A-1拟议碳汇造林项目造林地小班地理位置林场年度小班号地图识别号东南西北经度纬度经度纬度经度纬度经度纬度高要林场20061F-49-34-41112°33′40"23°5′38"112°33′25"23°5′21"112°33′23"23°5′32"112°33′25"23°5′42"高要林场20062F-49-34-42112°35′21"23°5′15"112°35′3"23°5′4"112°34′48"23°5′5"112°35′15"23°5′49"仙菊林场20063F-49-45-3112°9′11"22°58′28"112°8′48"22°58′16"112°8′37"22°58′20"112°9′6"22°58′32"仙菊林场20064F-49-45-3112°9′14"22°58′19"112°9′9"22°57′56"112°8′56"22°58′7"112°9′11"22°58′27"仙菊林场20065F-49-45-3112°8′54"22°58′6"112°8′31"22°57′48"112°8′22"22°57′59"112°8′35"22°58′16"仙菊林场20066F-49-33-51112°9′8"23°4′12"112°8′55"23°3′51"112°8′48"23°4′3"112°8′59"23°4′17"仙菊林场20067F-49-45-1F-49-45-2112°3′55"22°59′30"112°3′45"22°59′22"112°3′36"22°59′22"112°3′46"22°59′36"仙菊林场20068F-49-45-1112°3′35"22°59′18"112°3′20"22°59′8"112°3′8"22°59′20"112°3′8"22°59′27"西江林场20069F-49-32-46111°52′7"23°5′60"111°52′5"23°5′54"111°52′5"23°5′59"111°52′7"23°6′5"通门林场200610F-49-31-63111°25′7"23°1′1"111°24′48"23°0′44"111°24′44"23°0′53"111°25′4"23°1′5"通门林场200611F-49-43-7111°23′60"22°58′59"111°23′45"23°59′1"111°23′36"22°59′7"111°23′38"22°59′13"通门林场200612F-49-43-7111°23′54"22°59′6"111°23′45"22°59′9"111°23′41"22°59′18"111°23′51"22°59′25"通门林场200613F-49-43-15111°23′44"22°56′59"111°23′34"22°56′53"111°23′30"22°56′54"111°23′33"22°57′11"通门林场200614F-49-43-15111°23′35"22°57′1"111°23′28"22°56′56"111°23′23"22°57′3"111°23′30"22°57′14"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6页通门林场200615F-49-43-15111°23′32"22°57′20"111°23′21"22°57′11"111°23′22"22°57′20"111°23′21"22°57′28"良洞迳林场200616F-49-45-51F-49-45-43112°10′9"22°44′60"112°10′11"22°44′53"112°9′44"22°45′0"112°10′5"22°45′16"良洞迳林场200617F-49-45-43112°10′14"22°45′56"112°9′45"22°45′49"112°9′28"22°45′59"112°9′35"22°46′7"高要林场20071F-49-34-50112°37′30"23°4′40112°37′15"23°3′480112°37′15023°3′580112°37′16023°4′6"高要林场20072F-49-34-51112°37′59"23°3′460112°37′38023°3′380112°37′30023°3′510112°37′33023°4′1"通门林场20073F-49-31-63111°26′15"23°1′60112°26′1023°0′580111°25′51023°1′10111°26′8023°1′13"通门林场20074F-49-31-63111°25′43"23°0′590111°25′40023°0′170111°25′30023°0′580111°25′21023°1′4"通门林场20075F-49-31-63111°24′46"23°0′430111°24′37023°0′380111°24′25023°0′470111°24′37023°0′50"通门林场20076F-49-31-63111°24′17"23°0′250111°24′7023°0′260111°23′49023°0′290111°24′7023°0′30"通门林场20077F-49-43-15111°23′3"22°57′190111°22′52022°57′130111°22′38022°57′210111°22′47022°57′26"良洞迳林场20078F-49-45-43112°7′45"22°46′90112°7′44022°46′30112°7′39022°46′90112°7′43022°46′14"高要林场20081F-49-34-36112°43′46"23°7′39"112°43′46"23°7′39"112°43′46"23°7′39"112°43′46"23°7′39"高要林场20082F-49-34-36112°43′53"23°7′59"112°43′46"23°7′51"112°43′31"23°8′2"112°43′42"23°8′8"高要林场20083F-49-34-36F-49-34-37112°45′5"23°8′36"112°44′48"23°8′28"112°44′59"13°8′40"112°45′6"23°8′47"高要林场20084F-49-34-36F-49-34-37112°45′13"23°8′41"112°44′58"23°8′26"112°45′1"23°8′31"112°45′14"23°8′58"高要林场20085F-49-34-43112°41′11"23°6′38"112°40′60"23°6′30"112°41′6"23°6′47"112°41′15"23°7′3"高要林场20086F-49-34-43112°40′57"23°6′22"112°40′48"23°6′22"112°40′35"23°6′30"112°40′51"23°6′31"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7页高要林场20087F-49-34-35F-49-34-43112°37′52"23°7′20"112°37′31"23°7′50"112°37′30"23°7′16"112°37′41"23°7′32"高要林场20088F-49-34-43112°38′1"23°7′17"112°37′30"23°6′54"112°37′31"23°7′4"112°37′50"23°7′19"高要林场20089F-49-34-43112°37′47"23°6′50"112°37′38"23°6′43"112°37′35"23°6′57"112°37′56"23°7′14"高要林场200810F-49-34-35112°38′11"23°8′33"112°37′59"23°8′23"112°37′48"23°8′31"112°38′5"23°8′42"高要林场200811F-49-34-35112°38′35"23°8′43"112°38′29"23°8′28"112°38′20"23°8′43"112°38′35"23°8′55"高要林场200812F-49-34-35112°38′53"23°8′45"112°38′35"23°8′34"112°38′37"23°8′46"112°38′40"23°8′57"高要林场200813F-49-34-34112°35′53"23°8′26"112°35′43"23°8′11"112°35′36"23°8′29"112°35′50"23°8′34"高要林场200814F-49-34-42F-49-34-50112°34′13"23°5′0"112°33′59"23°4′48"112°33′58"23°4′58"112°34′8"23°5′25"高要林场200815F-49-34-50112°34′27"23°4′46"112°34′18"23°4′45"112°34′0"23°4′47"112°34′17"23°5′4"悦城林场200816F-49-33-43112°8′54"23°5′39"112°8′34"23°5′14"112°8′38"23°5′28"112°8′48"23°5′51"悦城林场200817F-49-33-43112°9′1"23°5′40"112°8′48"23°5′12"112°8′41"23°5′21"112°8′53"23°5′48"象牙山林场200818F-49-32-32111°5′18"23°12′20"111°59′4"23°12′7"111°58′30"23°12′15"111°59′2"23°12′29"象牙山林场200819F-49-32-24111°59′27"23°12′36"111°59′21"23°12′32"111°59′11"23°12′37"111°59′12"23°12′53"西江林场200820F-49-32-46111°50′53"23°7′8"111°50′41"23°7′4"111°50′39"23°7′13"111°50′43"23°7′24"西江林场200821F-49-32-46F-49-32-38111°50′56"23°7′25"111°50′52"23°7′18"111°50′42"23°7′31"111°50′43"23°7′46"西江林场200822F-49-32-46111°50′2"23°6′42"111°49′56"23°6′31"111°49′44"23°6′52"111°49′39"23°7′6"西江林场200823F-49-32-38111°51′18"23°8′14"111°51′3"23°8′3"111°50′57"23°8′10"111°51′16"23°8′20"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8页西江林场200824F-49-32-38111°50′42"23°7′48"111°50′36"23°7′41"111°50′29"23°7′52"111°50′40"23°7′57"平岗林场200825F-49-19-56111°27′51"23°22′45"111°27′48"23°22′31"111°27′42"23°22′48"111°27′46"23°22′56"良洞迳林场200826F-49-45-51F-49-45-43112°8′27"22°4′59"112°8′12"22°44′44"112°8′10"22°45′1"112°8′18"22°45′8"良洞迳林场200827F-49-45-43112°10′22"22°45′34"112°10′10"22°45′19"112°9′49"22°46′4"112°10′11"22°45′58"高要林场20091F-49-34-36112°44′10"23°8′1"112°43′54"23°7′51"112°43′52"23°8′7"112°43′55"23°8′27"高要林场20092F-49-34-36112°44′22"23°8′12"112°44′11"23°8′1"112°43′60"23°8′11"112°43′56"23°8′27"高要林场20093F-49-34-43112°40′41"23°7′2"112°40′25"23°6′52"112°40′22"23°6′56"112°40′36"23°7′5"高要林场20094F-49-34-50112°35′30"23°4′17"112°35′20"23°4′1"112°35′12"23°4′15"112°35′31"23°4′56"高要林场20095F-49-34-50112°35′35"23°3′57"112°35′27"23°3′48"112°35′23"23°3′60"112°35′23"23°4′22"高要林场20096F-49-34-50112°36′6"23°4′24"112°35′50"23°4′28"112°35′34"23°4′39"112°35′35"23°4′45"高要林场20097F-49-34-50112°36′8"23°4′33"112°36′4"23°4′26"112°35′35"23°4′47"112°35′31"23°4′58"高要林场20098F-49-34-50112°35′56"23°4′50"112°35′58"23°4′40"112°35′33"23°4′60"112°35′47"23°5′9"高要林场20099F-49-34-42112°36′7"23°5′5"112°36′2"23°4′39"112°35′54"23°5′3"112°36′1"23°5′14"高要林场200910F-49-34-50112°36′13"23°5′7"112°36′11"23°4′23"112°36′8"23°5′0"112°36′7"23°5′20"高要林场200911F-49-34-50112°36′48"23°4′55"112°36′30"23°4′50"112°36′26"23°4′57"112°36′54"23°5′8"高要林场200912F-49-34-50112°36′55"23°4′50"112°36′18"23°4′34"112°36′24"23°4′46"112°36′48"23°4′53"高要林场200913F-49-34-50112°37′4"23°4′55"112°36′36"23°4′36"112°36′17"23°4′32"112°37′2"23°4′57"高要林场200914F-49-34-50112°36′43"23°4′32"112°36′8"23°4′16"112°36′12"23°4′27"112°36′39"23°4′36"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9页高要林场200915F-49-34-50112°36′28"23°4′1"112°36′20"23°3′41"112°36′34"23°4′25"112°37′2"23°4′34"高要林场200916F-49-34-50112°37′9"23°4′11"112°37′13"23°3′57"112°36′57"23°4′3"112°37′1"23°4′16"高要林场200917F-49-34-36F-49-34-37112°45′31"23°7′40"112°45′31"23°7′32"112°44′45"23°8′4"112°44′55"23°8′0"高要林场200918F-49-34-36F-49-34-37112°45′12"23°8′3"112°45′16"23°7′49"112°44′41"23°8′11"112°44′50"23°8′12"高要林场200919F-49-34-36112°44′32"23°8′28"112°44′29"23°8′13"112°44′17"23°8′29"112°44′13"23°8′56"高要林场200920F-49-34-36112°44′42"23°8′33"112°44′36"23°8′23"112°44′21"23°8′41"112°44′14"23°8′57"高要林场200921F-49-34-36112°44′37"23°8′46"112°44′42"23°8′34"112°44′23"23°8′47"112°44′24"23°8′56"高要林场200922F-49-34-37112°45′23"23°8′42"112°45′1"23°8′24"112°44′57"23°8′25"112°45′20"23°8′47"高要林场200923F-49-34-36F-49-34-37112°45′12"23°8′20"112°44′45"23°8′13"112°44′37"23°8′15"112°45′16"23°8′28"高要林场200924F-49-34-37112°45′43"23°8′37"112°45′28"23°8′25"112°45′14"23°8′21"112°45′23"23°8′40"高要林场200925F-49-34-43112°40′47"23°6′52"112°40′28"23°6′33"112°40′15"23°6′42"112°40′44"23°7′2"高要林场200926F-49-34-50112°36′6"23°4′21"112°35′49"23°4′15"112°35′29"23°4′24"112°35′54"23°4′28"高要林场200927F-49-34-50112°36′55"23°4′8"112°36′40"23°4′1"112°36′30"23°3′58"112°36′46"23°4′11"高要林场200928F-49-34-44112°43′48"23°6′48"112°43′35"23°6′43"112°43′27"23°6′48"112°43′29"23°7′1"高要林场200929F-49-34-44112°43′53"23°7′10"112°43′49"23°6′49"112°43′36"23°7′7"112°43′46"23°7′19"仙菊林场200930F-49-33-50112°7′31"23°3′11"112°7′27"23°3′6"112°6′58"23°3′14"112°7′8"23°3′29"仙菊林场200931F-49-33-60112°12′38"23°0′32"112°12′31"22°18′12"112°12′24"23°0′26"112°12′34"23°0′42"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0页仙菊林场200932F-49-33-60112°12′26"23°0′10"112°12′4"22°59′59"112°12′14"23°0′10"112°12′21"23°0′19"悦城林场200933F-49-33-35112°7′54"23°9′35"112°7′43"23°9′32"112°7′31"23°9′42"112°7′48"23°9′58"悦城林场200934F-49-33-43112°9′30"23°6′17"112°9′17"23°6′7"112°9′4"23°6′22"112°9′16"23°6′25"悦城林场200935F-49-33-43112°9′10"23°5′29"112°9′9"23°5′15"112°9′3"23°5′40"112°8′59"23°5′50"象牙山林场200936F-49-32-24111°59′10"23°12′43"111°58′54"23°12′30"111°58′35"23°12′48"111°58′42"23°13′2"象牙山林场200937F-49-32-24111°59′59"23°13′2"111°59′29"23°12′36"111°59′19"23°12′49"111°59′56"23°13′25"西江林场200938F-49-32-46F-49-32-47111°52′52"23°6′16"111°52′51"23°6′7"111°52′30"23°6′42"111°52′40"23°6′49"西江林场200939F-49-32-47111°54′43"23°7′2"111°54′20"23°6′54"111°54′25"23°7′4"111°54′35"23°7′15"西江林场200940F-49-32-47111°54′31"23°7′11"111°54′18"23°6′55"111°54′15"23°7′7"111°54′35"23°7′24"西江林场200941F-49-32-56111°57′21"23°4′44"111°56′58"23°4′32"111°56′59"23°4′45"111°57′7"23°4′53"通门林场200942F-49-43-14111°21′51"22°57′1"111°21′44"22°56′48"111°21′34"22°57′5"111°22′4"22°57′17"良洞迳林场200943F-49-45-51112°10′15"22°43′56"112°10′15"22°43′53"112°10′9"22°43′57"112°10′13"22°44′1"良洞迳林场200944F-49-45-51112°10′39"22°43′49"112°10′31"22°43′38"112°10′24"22°43′47"112°10′36"22°43′59"良洞迳林场200945F-49-45-43112°10′5"22°45′33"112°10′9"22°45′17"112°9′59"22°45′27"112°9′59"22°45′39"高要林场20101F-49-34-36112°44′11"23°8′31"112°44′8"23°8′22"112°43′53"23°8′47"112°44′4"23°8′52"高要林场20102F-49-34-36112°44′15"23°8′37"112°44′18"23°8′19"112°44′10"23°8′25"112°44′8"23°8′54"高要林场20103F-49-34-44112°44′11"23°7′25"112°44′8"23°7′4"112°43′45"23°7′22"112°43′56"23°7′28"高要林场20104F-49-34-36F-49-34-44112°44′30"23°7′20"112°44′23"23°7′12"112°44′5"23°7′19"112°44′10"23°7′40"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1页高要林场20105F-49-34-36112°44′9"23°7′30"112°43′55"23°7′30"112°43′47"23°7′38"112°43′53"23°7′47"高要林场20106F-49-34-36112°44′17"23°7′48"112°44′9"23°7′30"112°43′54"23°7′49"112°44′18"23°8′5"高要林场20107F-49-34-36F-49-34-44112°44′37"23°7′32"112°44′32"23°7′12"112°44′16"23°7′33"112°44′20"23°7′58"高要林场20108F-49-34-36112°44′45"23°7′39"112°44′37"23°7′36"112°44′23"23°7′57"112°44′23"23°8′11"高要林场20109F-49-34-36112°44′46"23°7′46"112°44′37"23°7′42"112°44′25"23°8′9"112°44′35"23°8′13"高要林场201010F-49-34-36112°44′53"23°7′47"112°44′49"23°7′35"112°44′43"23°7′52"112°44′40"23°8′10"高要林场201011F-49-34-36F-49-34-37112°45′30"23°8′4"112°45′10"23°8′5"112°44′52"23°8′13"112°45′12"23°8′19"高要林场201012F-49-34-37112°45′34"23°8′17"112°45′18"23°8′16"112°45′13"23°8′20"112°45′44"23°8′27"仙菊林场201013F-49-33-58112°4′14"23°2′6"112°4′11"23°1′56"112°3′56"23°2′6"112°3′56"23°2′22"仙菊林场201014F-49-33-58112°4′35"23°1′51"112°4′30"23°1′45"112°4′17"23°1′59"112°4′18"23°2′11"仙菊林场201015F-49-33-58112°4′49"23°1′54"112°4′43"23°1′50"112°3′52"23°2′3"112°4′33"23°2′13"仙菊林场201016F-49-33-50F-49-33-51112°8′3"23°3′38"112°7′45"23°3′30"112°7′21"23°3′49"112°7′26"23°3′56"悦城林场201017F-49-33-35112°7′54"23°8′49"112°7′44"23°8′28"112°7′38"23°8′40"112°7′45"23°8′59"悦城林场201018F-49-33-27F-49-33-35112°8′8"23°10′13"112°7′52"23°9′57"112°7′49"23°9′59"112°8′2"23°10′16"西江林场201019F-49-32-46F-49-32-38F-49-32-39111°51′21"23°7′9"111°51′18"23°7′3"111°50′53"23°7′17"111°50′59"23°7′30"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2页西江林场201020F-49-32-46F-49-32-38F-49-32-39111°51′31"23°7′33"111°51′28"23°7′29"111°51′13"23°7′21"111°51′28"23°7′43"西江林场201021F-49-32-47F-49-32-39111°53′23"23°7′13"111°53′10"23°7′9"111°52′55"23°7′8"111°53′3"23°7′23"西江林场201022F-49-32-47F-49-32-39111°53′30"23°7′17"111°53′27"23°7′7"111°53′15"23°7′26"111°53′24"23°7′33"西江林场201023F-49-32-47F-49-32-39111°53′43"23°7′24"111°53′29"23°7′50"111°53′31"23°7′22"111°53′37"23°7′30"西江林场201024F-49-32-47F-49-32-39111°54′53"23°6′22"111°54′27"23°6′18"111°54′19"23°6′26"111°54′27"23°6′39"大历林场201025F-49-32-51111°39′13"23°3′55"111°39′14"23°3′33"111°39′1"23°3′41"111°39′4"23°4′7"通门林场201026F-49-31-63111°25′44"23°0′35"111°25′37"23°0′32"111°25′29"23°0′45"111°25′38"23°0′49"通门林场201027F-49-43-7111°22′41"22°58′4"111°22′30"22°58′7"111°22′11"22°58′11"111°22′22"22°58′19"通门林场201028F-49-43-6111°22′42"22°57′57"111°22′40"22°58′8"111°22′14"22°58′19"111°22′19"22°58′25"平岗林场201029F-49-19-64111°28′31"23°21′48"111°28′30"23°21′38"111°28′21"23°22′5"111°28′17"23°22′25"平岗林场201030F-49-19-64111°28′20"23°22′12"111°28′20"23°21′50"111°28′5"23°22′18"111°28′10"23°22′24"良洞迳林场201031F-49-45-51F-49-45-43112°8′50"22°45′5"112°8′45"22°44′46"112°8′19"22°45′30"112°8′26"22°45′38"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3页A.3环境条件>>项目区的气候、土壤、森林资源条件等描述如下:(1)气候条件气候属南亚热带粤中湿润气候区,夏长冬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2.70C,平均地面湿度24.7%,年降雨量为1463~1600mm,多集中于4~9月。冬季雨量少,雾期长,由11月至次年的4月间常有云雾笼罩林地;春季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6%。较高的气温,温暖气候,充足的热量和雨量,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土壤条件林地土壤成土物质由泥质页岩、黑色页岩、沙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等组成。由于风化过程以分层次机械破碎的物理风化为主,使成土后土层较薄和质地较粘,石砺也多。页岩发育的土壤,山地上部土层厚度大于下部,砂岩地区则上部土层薄,甚至岩石裸露。土壤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3)森林植被类型及地形地貌森林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省南亚热带地带性的代表类型,在广东森林分布规划中属西江中游中华栲、木荷、红苞木、杉木、马尾松林区,是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常见乔灌木达440种。地形地貌属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山岭起伏明显,沟谷纵横交错,坡度在25~40之间,海拨在200~500米居多。(4)森林资源条件广东省西江林业局所辖面积6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67.7万亩。其中商品林面积44.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5.4%,生态公益林面积23.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4.6%。2014年底全局活立木总蓄积为357万立方米。主要种植树种包括桉树、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以及火力楠、红锥、木荷和樟树等珍贵乡土阔叶树。A.4采用的技术和(或)措施>>拟议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或规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气候[2012]1668号);广东省西江林业局2006~2010年碳汇造林项目作业设计(2005年11月);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国家林业局,办造字[2010]84号);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办造字[2010]84号);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4]25号);GB/T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4页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LY/T1607-2003造林作业设计规程;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5781-2009森林抚育规程。当地的林业部门(如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1)造林模式结合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各场近年来的造林经验,每亩按74~196株不等进行植苗,主要选用乡土阔叶树种、松树、杉木种植。造林模式见表A-2。表A-2造林模式表造林模式编号造林树种配置混交方式造林时间初植密度(株/亩)1红苞木60%火力楠30%木荷10%不规则块状2006742杂交松100%纯林2006893荷木100%纯林2006744火力楠50%木荷50不规则块状2006745荷木100%纯林20061336杉木100%纯林20061787杉木100%纯林20061678观光木40%杜英30%灰木莲30%不规则块状2006749木荷40%红苞木40%火力楠20%不规则块状20077410杉木100%纯林200713311观光木40%杜英30%灰木莲30%不规则块状20077412木荷50%火力楠50%不规则块状20087413木荷60%相思40%不规则块状20087414木荷50%降香黄檀50%不规则块状20087415木荷60%火力楠20%降香黄檀20%不规则块状20087416火力楠40%降香黄檀40%红锥20%不规则块状20087417木荷50%红锥50%不规则块状20087418木荷100%纯林200813319木荷40%火力楠40%格木20%不规则块状200813320杉木100%纯林200819621观光木40%杜英30%灰木莲30%不规则块状20087422木荷50%樟树30%相思20%不规则块状20097423木荷40%樟树30%降香黄檀30%不规则块状200974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5页24木荷60%米老排40%不规则块状20097425木荷60%黎蒴40%不规则块状20097426木荷60%相思40%不规则块状20097427木荷60%相思20%樟树20%不规则块状20097428木荷40%米老排30%降香黄檀30%不规则块状20097429木荷60%米老排20%相思20%不规则块状20097430木荷60%樟树40%不规则块状20097431火力楠40%木荷40%降香黄檀20%不规则块状20097432火力楠75%木荷25%不规则块状20097433火力楠50%降香黄檀35%红锥15%不规则块状20097434杉木100%纯林200914835火力楠40%降香黄檀40%红锥20%不规则块状20097436木荷40%红锥40%西南桦20%不规则块状200913337米老排30%西南桦30%灰木莲10%火力楠30%不规则块状200913338米老排20%荷木40%火力楠40%不规则块状200913339米老排10%荷木50%火力楠40%不规则块状200913340杉木100%纯林200913341阴香50%山桂花30%灰木莲20%不规则块状20097442火力楠40%樟树40%阴香20%不规则块状20097443观光木40%杜英30%灰木莲30%不规则块状20097444木荷60%火力楠40%不规则块状200913345木荷50%相思50%不规则块状20107446木荷60%相思40%不规则块状20107447国外松100%纯林20109748火力楠50%木荷40%相思10%不规则块状20107449火力楠50%木荷50%不规则块状20107450米老排40%火力楠20%红锥30%杉木10%不规则块状201013351杉木50%火力楠30%荷木20%不规则块状201013352火力楠40%荷木40%樟树20%不规则块状201013353火力楠40%荷木40%格木20%不规则块状201013354火力楠10%荷木60%杉木30%不规则块状201013355杉木100%纯林201016756杉木100%纯林201013357杉木100%纯林201019658米老排30%降香黄檀20%灰木莲20%火力楠20%观光木10%不规则块状201074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6页(2)种源及育苗造林苗木选用一年生的顶芽饱满、无病虫害的一级壮苗,松树和杉木要求苗高为40cm以上,阔叶树要求60cm以上。松树和阔叶树采用营养袋苗,杉木采用裸根苗。苗木必须具备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和种源地标签,禁止使用无证、来源不清、带病虫害的不合格苗上山造林。碳汇造林优先采用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减少长距离运苗等活动造成的碳泄漏。(3)整地方式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现有碳库,本项目将禁止炼山和全垦整地。采用穴状割杂的方式清理林地,清理栽植穴周边的杂草,不伐除原有散生木,加强对原生植被的保护。(4)栽植技术造林应在早春雨透后的阴雨天进行,栽植时先在植穴中央挖一个比苗木泥头稍大稍深的栽植孔,去掉包扎苗木的不溶性材料,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适当深栽,然后在苗木的四周回填细土,回满时压实填土,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土呈馒头状,以减少水分蒸发。A.5项目业主及申请备案法人项目业主名称申请项目备案的企业法人负责备案受理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A.6项目土地权属和核证减排量(CCER)的权属>>拟议造林项目林地所有权属国有,使用权归项目业主或联合参与项目的单位所有。土地均为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宜林荒山。由于这些土地都是法定林业用地,权属清晰,项目地块亦不存在土地权属的争议。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归项目业主所有,合作参与拟议项目开发的单位按协议分配林木及减排量收益。A.7土地合格性评估>>通过实地调查及所获取的相关文件等证明,项目区土地符合所采用的方法学AR-CM-001-V01所规定的土地合格性的要求。具体如下:(1)广东省西江林业局提供的有效证明表明,项目区所涉及的128个小班自2005年2月16日以来至拟议项目实施一直为无林地(林业用地的宜林荒山),总面积为49297.5亩(3286.5ha),造林地内几乎没有散生林木,植被状况不符合我国政府定义的森林阀值标准;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7页(2)造林地块上没有天然或人工更新幼树,个别零星散生木继续生长在项目期内也不可能达到我国政府定义的森林阀值标准;(3)造林地块不属于因采伐或火烧而形成的临时无林地(迹地);(4)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区土壤类型为赤红壤或红壤,不属于湿地或有机土。A.8林业项目减排量非持久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核证减排量CCER签发期与计入期相同。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8页B部分:选定的基线和监测方法学应用B.1.所采用的方法学>>采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本项目设计文件中简称为《方法学》),编号为AR-CM-001-V01。B.2.所采用方法学的适用性>>拟议造林项目完全符合所选择《方法学》要求的适用条件,具体如下:(1)项目区内为赤红壤或红壤,不属于湿地和有机土的范畴。(2)本项目所开展的造林活动,不违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国家造林技术规程。(3)拟议造林项目活动对土壤扰动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沿等高线整地,每亩植苗74至196株不等,土壤扰动面积比例为2.22%~8.82%(0.50.474/667=2.22%;0.60.5196/667=8.82%),均低于10%,并且20年内不重复扰动。(4)拟议项目不采取炼山整地以及其他人为火烧的营林方式。(5)项目活动不伐除原有零星散生木,不移除地表枯落物、不移除伐根、枯死木和采伐剩余物。(6)项目区属国家规定的林业用地,在基线情景和项目情景均无任何农业活动。因此,不存在项目实施前已有农业活动(作物种植、放牧)转移的情况。(7)由于所选项目地块,土地贫瘠且较偏远,项目地处于无林地状态已经较长时间。国家财政有限的资金也阻碍了政府在如此偏远贫瘠土地上对造林的投资。营造人工林,通常要20-30年后,才逐步有经济回报,属于长周期的投资,这阻碍了商业性投资的积极性。当前,该项目地上没有任何进行中或者计划中的造林活动。B.3.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学》,确定拟议项目边界内碳库和排放源,如表B-1和表B-2。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19页表B-1碳库选择碳库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地上生物量是造林活动主要的碳库。地下生物量是造林活动主要的碳库。枯死木否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保守地忽略该碳库。枯落物否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保守地忽略该碳库。土壤有机碳否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保守地忽略该碳库。木产品否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保守地忽略该碳库。表B-2项目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B.4.碳层划分B.4.1.事前基线分层>>根据《方法学》的要求和实地调查情况,项目区内有少量散生木,还有灌木和草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在造林时保留原有散生木和灌木。因此在基线情景和项目情景中均不计量和监测散生木和灌木的碳储量,把散生木和灌木碳储量和变化量设定为0。故设定为本项目基线为0,不需要进行基线分层。温室气体排放源温室气体种类是否选择理由或解释木本植物生物质燃烧CO2否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CO2排放已在碳储量变化中考虑。CH4是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CH4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N2O是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N2O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化石燃料燃烧CO2CH4N2O否潜在排放量很小,忽略不计。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0页B.4.2.事前项目分层>>根据《方法学》规定,结合项目区造林地地形、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措施基本一致的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依据造林时间、初植密度以及造林树种的差异将项目区分为23个碳层,详见表B-3。表B-3事前项目分层表事前项目碳层编号造林树种配置混交方式造林时间初植密度(株/亩)面积(亩)PROJ-1阔叶混74不规则块状2006742728PROJ-2杂交松89纯林200689924PROJ-3杉木178纯林2006178834PROJ-4杉木167纯林2006167441PROJ-5荷木133纯林200613349.5PROJ-6阔叶混74不规则块状200774862PROJ-7杉木133纯林20071331275PROJ-8阔叶混74不规则块状2008748154.5PROJ-9阔叶混133不规则块状20081331732.5PROJ-10杉木196纯林2008196239PROJ-11阔叶混74不规则块状20097415639PROJ-12阔叶混133不规则块状20091332406PROJ-13杉木133纯林2009133452PROJ-14杉木148纯林2009148400PROJ-15阔叶混74不规则块状2010746534.5PROJ-16国外松97纯林2010971959PROJ-17阔叶混133不规则块状20101331143PROJ-18阔120杉13不规则块状2010133564PROJ-19阔66杉67不规则块状2010133355.5PROJ-20阔93杉40不规则块状2010133630PROJ-21杉木133纯林2010133992PROJ-22杉木167纯林2010167390PROJ-23杉木196纯林2010196593B.5.基线情景识别与额外性论证B.5.1.基线情景识别>>根据《方法学》中规定的程序,进行拟议碳汇造林项目的基线情景的识别和额外性论证。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1页项目业主公司充分认识到碳资产的价值和项目运行可带来的减排收益,在编制项目作业设计文件时,就决定将该项目减排量进行开发。在拟议项目立项后开工前就确定了将造林施工建设和获得减排收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拟议项目关键性事件详见表B-4。表B-4项目关键事件列表编号日期事件描述12005年5月5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召开碳汇造林项目开发意向会,决定分年度启动实施碳汇造林项目。22005年8月10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委托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开展2006~2010年碳汇造林作业设计工作。32005年11月25日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广东省西江林业局2006~2010年碳汇造林项目作业设计》。42005年12月20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批复2006~2010年碳汇造林作业设计。52006年1月1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广东省西林业总场与施工单位签署《广东省西江林业局2006~2010年碳汇造林项目施工合同书》。62006年1月8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出具碳汇造林项目的开工证明,明确项目造林开工时间为2006年1月1日。72006年11月16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完成2006年度碳汇造林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82007年11月16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完成2007年度碳汇造林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92008年6月5日广东省西林业总场出具关于申请CDM项目的会议决议。102008年11月16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完成2008年度碳汇造林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112009年11月16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完成2009年度碳汇造林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122010年11月16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完成2010年度碳汇造林项目竣工验收,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132011年5月9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开展碳汇项目培训。142012年5月9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开展碳汇项目培训。152013年5月5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开展碳汇项目培训。162013年8月25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签订《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共同开发合作协议》。172014年5月12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开展碳汇项目培训。182014年8月10日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出具《关于申请CCER项目的会议决议》。192015年4月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进行现场调查。202016年4月7日-2016年4月20日项目在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公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2页根据《方法学》中规定的有关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的程序,首先进行合法性检验。第一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检验根据拟议项目作业设计获得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关于广东省西江林业局2006~2010年碳汇造林项目的批复》,并审查项目作业设计,证明项目没有违反任何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强制性规定和技术标准。进入第二步额外性论证。第二步:额外性论证本项目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对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访谈,结合有关证明材料,在没有拟议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情况下,识别并遴选出不违反任何现有的法律法规、其他强制性规定以及国家或地方技术标准的土地利用情景有2个:情景1:项目区将长期保持当前的宜林荒山荒地状态;情景2:开展非碳汇造林项目。首先对遴选出的两种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障碍分析。(1)障碍分析>>根据《方法学》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障碍分析:①投资障碍对于情景2,开展不作为CCER的本碳汇造林的项目。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属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属自负盈亏的单位,长期以生产经营木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劳资持续上涨,木材价格持续走低,投资造林,在20-30年内投资回报低,商业吸引力不高,仅靠木材生产不足以维持林场的生计;加之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的一部分林地划入了生态公益林范围,全面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资金则主要用于开展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抚育工作,林场和林企职工收入没有保障,更无法再投入资金开展造林。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缺乏财政补贴和非商业性投资,正如过去20多年来一样,项目地块一直处于荒山荒地的状态。因此,情景2存在投资障碍,可将其剔除。情景1不存在投资障碍,保留情景1。②技术障碍对于情景2,缺少必需的种苗等造林材料和相关造林技术,另外接受过良好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也不足。情景1不存在技术障碍,保留情景1。③生态条件障碍对于情景2,项目地土壤贫瘠,林木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地土地退化,造林存在生态条件障碍。情景1不存在生态条件障碍,保留情景1。从以上障碍分析可见,情景2存在资金障碍、技术障碍和生态条件障碍。而两种土地利用情景中,情景1不存在任何障碍,因此确定情景1是基线情景。根据《方法学》规定,在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情景不受任何障碍影响时,无需进行投资分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3页析,对拟议项目直接进入“普遍性做法分析”阶段。(2)普遍性做法分析>>拟议项目所在地不存在类似的造林活动。由于项目地为林业用地,其它非林业范畴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农地、放牧地等)是非法的。在没有拟议碳汇造林项目时,普遍性做法正如过去20多年来一样,项目地在未来将保持当前的宜林荒山荒地的状态,即基线情景。而通过实施拟议的碳汇造林项目,不仅为当地引入非商业投资和技术,通过项目培训,提高当地劳动力的造林及营林技能,而且能够提高项目区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从而实现增加净碳汇量、减缓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增加林场职工收入等多功能经营的目标。由于缺乏资金,国有林场近年来在其采伐迹地上种植少量桉树、杉木、马尾松、阔叶树等,造林面积只有几百亩。这些造林活动均不在拟议项目区内。拟议项目通过整合组织机制,造林规模达到5万亩,远大于其他零星的低水平造林。因此,拟议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不同于当地已有的造林活动。当地造林在整地时普遍以水平或垂直铲带的形式整地,会伐除原有散生木及灌木,甚至会炼山或全垦,土壤扰动面积超过10%。而拟议的碳汇造林项目整地方式为穴垦,不会伐除原生散生木及灌木,土壤扰动面积不会超过10%。在当年造林完成后,当地普遍性做法是任其自然生长,而拟议的碳汇造林会抚育管护20年。因此,拟议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不是普遍性做法。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拟议碳汇造林项目具有额外性。B.6.项目减排量(项目净碳汇量)的事前预估B.6.1.基线碳汇量>>基线碳汇量,是指在基线情景下项目边界内各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之和。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在无林地上造林,基线情景下的枯死木、枯落物、土壤有机质和木产品碳库的变化量可以忽略不计,统一视为0。为保护多样性,在造林时尽量保留原有的散生木、灌木,基于成本有效性原则,在基线情景和项目情景均不计量、监测散生木和灌木碳储量变化量,将散生木和灌木碳储量变化量设定为0。故设定本项目基线碳储量变化量为0,即:0,=∆tBSLC。B.6.2.项目碳汇量项目碳汇量,等于拟议的项目活动边界内各碳库中碳储量变化之和,减去项目边界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项目情景下,均不考虑项目边界内灌木、枯死木、枯落物、土壤有机碳、收获的木产品等碳储量的变化,故均为0;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因此主要考虑项目边界内森林火灾引起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温室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4页气体排放。对于项目事前估计,由于通常无法预测项目边界内的火灾发生情况,因此不考虑森林火灾造成的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即温室气体排放为0。故只考虑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由于缺乏拟议项目造林树种的生物量方程和生物量生长方程,所以,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学》要求,本项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量。B.6.2.1.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计量模型鉴于拟议的项目造林树种为樟树、荷木、杜英、相思、火力楠、藜蒴、红椎、格木、红苞木、灰木莲、观光木、降香黄檀、米老排、西南桦、阴香、柚木、土沉香等乡土阔叶树种以及松树和杉木两个针叶树种。采用阔叶树单木材积生长方程、松树单木材积生长方程和杉木单木材积生长方程进行事前蓄积量预估,方程如B-5:表B-5单木材积生长方程树种单株木材积生长方程来源及说明阔叶类V=1.2599/(1+9.000025/A)6.8837由于当地缺乏适用的造林树种材积生长方程,项目采用“CDM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PDD”第141页中软阔单木材积生长方程,进行事前预估。经验证,该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广东省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及当地实际材积生长量。广东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于广西西北就,经验证该模型计算结果符合保守性原则。马尾松、国外松V=0.56(1-e(-0.05A))4.03由于当地缺乏适用的造林树种材积生长方程,项目选取董建军(2004)河南伏牛山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模拟出的材积生长模型进行事前预估。广东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于广西西北就,经验证该模型计算结果符合保守性原则。杉木V=0.1962(1-e(-0.08A))3.9012由于当地缺乏适用的造林树种材积生长方程,项目选取李晓庆(1991)在浙江省开化县对杉木人工林树干解析拟合出的材积生长模型进行事前预估。解析木均采自林分密度为100~249株的样地,平均造林密度与拟议项目基本相同,经验证,该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材积生长量(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历年采伐作业设计。)。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5页注:V表示单木材积(m3),A表示林龄(a)。根据以下公式,可推导出造林树种碳储量计量模型公式(1)。12/44)1(××+×××=CFRBEFDVCS(1)式中,CS表示各造林树种碳储量(tCO2-e/株),各树种的D、BEF、R、CF取值详见B.6.4事前确定的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B.6.2.2.项目碳汇量根据表B-5中单木材积生长方程和上述碳储量计量模型,计算得到项目边界内各造林树种在项目计入期内每年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及林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进而根据碳库选择结果和公式(2)和(3)(《方法学》的公式(10)与公式(11)),得到事前预估的项目碳汇量,结果见表B-6。,,,ACTURALtPtEtCCGHG∆=∆−(2)式中:∆CACTURAL,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CP,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tCO2-e·a-1GHGE,t――第t年时由于项目活动的实施所导致的项目边界内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事前预估时设为0;tCO2-e·a-1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碳储量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如下:tPROJTREEtPCC,_,∆=∆(3)式中:∆CP,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tCO2-e·a-1∆CTREE_PROJ,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量;tCO2-e·a-1对于项目事前估计,由于无法预测项目边界内火灾发生的情况,因此不考虑森林火灾造成的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即GHGE,t=0。表B-6事前预估的项目碳汇量年份项目碳汇量(tCO2-e.a-1)累计(tCO2-e)2006393920071672062008455661200910361697201022013899201142518150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6页201273721552220131150727029201416443434722015218986537020162759192961201733281126242201838778165021201943949208970202048705257675202152995310670202256799367469202360116427585202462961490547202565359555905.6.3.泄漏>>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不存在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项目前农业活动的转移,也不考虑项目活动中使用运输工具和燃油机械造成的排放。因此,本项目活动不存在潜在泄漏,设定为0。B.6.4.事前确定的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数据/参数:DTREE,j数据单位:(td.m/m3)描述:树种的基本木材密度数据来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2),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D值。使用的值:涉及树种基本木材密度(D)值树种基本木材密度阔叶混0.482杉木0.307国外松0.424其它松类0.424数据用途:用于将树干材积转换为树干生物量其他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D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DTREE_PROJ,j表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7页数据/参数:BEFTREE,j数据单位:无量纲描述:树种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数据来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3),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的BEF值。使用的值:涉及树种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值树种生物量扩展因子阔叶混1.514杉木1.634国外松1.631其它松类1.631数据用途:用于将树干生物量转换为地上生物量其他说明:(1)当用于生长在开阔地带的散生木时,BEF值增加30%;(2)在基线情景下用BEFTREE_BSL,j表示;项目情景下用BEF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RTREE,j数据单位:无量纲描述:树种的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比数据来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1),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的R值。使用的值:涉及树种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树种RTREE,j阔叶混0.262杉木0.246国外松0.206其它松类0.206数据用途:用于将地上生物量转换为整株林木的生物量其他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R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RTREE_PROJ,j表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8页数据/参数CFTREE,j数据单位tC/(td.m.)(公吨碳/公吨生物量)描述树种的生物量含碳率,用于将生物量转换成含碳量数据来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0),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的CF值。使用的值:拟议项目所涉及所有树种的含碳率树种CFTREE,j阔叶混0.490杉木0.52国外松0.511其它松类0.511数据用途:将生物量转化为含碳量,计算碳储量其他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CF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CF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COMFi数据单位:无量纲描述:燃烧指数(针对每个植被类型)数据来源:因缺乏更优数据,采用《方法学》P41中的默认值使用的值:森林类型林龄(年)缺省值热带森林3-50.466-100.6711-170.5018年以上0.32数据用途:发生森林火灾时,计算排放量其他说明:采用最接近项目区森林类型的数据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29页数据/参数:EFCH4数据单位:gCH4/(kg燃烧的干物质)描述:CH4排放因子数据来源:因缺乏更优数据,采用《方法学》P42中的默认值使用的值:热带森林6.8数据用途:发生森林火灾时,计算排放量其他说明:采用最接近项目区森林类型的数据数据/参数:EFN2O数据单位:gN2O/(kg燃烧的干物质)描述:N2O排放因子数据来源:因缺乏更优数据,采用《方法学》P42中的默认值使用的值:热带森林0.20数据用途:发生森林火灾时,计算排放量其他说明:采用最接近项目区森林类型的数据B.6.5.事前预估的项目减排量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计算公式(4)(见《方法学》中公式(28))。,,,∆=∆−∆ARtACTURALtBSLtCCC(4)式中:∆CAR,t――第t年时的项目减排量;tCO2-e·a-1∆CACTURAL,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CBSL,t――第t年时的基线碳汇量;tCO2-e·a-1,这里基线碳汇量为0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事前预估的项目减排量(项目净碳汇量)见表B-7。预估的项目减排量累积为555,905tCO2-e,年均项目减排量为27,795tCO2-e,亩均项目减排量为11tCO2-e。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0页表B-7事前预估的项目减排量一览表年份基线碳汇量(tCO2-e)项目碳汇量(tCO2-e)泄漏(tCO2-e)项目减排量(tCO2-e)项目减排量累计值(tCO2-e)2006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39039392007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16701672062008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45504556612009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10360103616972010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2201022013899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42510425181502012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737207372155222013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11507011507270292014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16443016443434722015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21898021898653702016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27591027591929612017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332810332811262422018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387780387781650212019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439490439492089702020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48705048705257675202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529950529953106702022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567990567993674692023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601160601164275852024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629610629614905472025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065359065359555905合计05559050555905计入期年数20计入期内年均值027795027795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1页B.7.监测计划B.7.1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数据/参数:Ai数据单位:Ha应用的公式编号:《方法学》中公式(6)、公式(31)、公式(32)描述: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数据来源:野外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森林规划设计调查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时间:2017年1月第二次监测时间:2021年10月第三次监测时间:2025年10月QA/QC: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面积测定误差不大于5%其他说明:在项目情景下用APROJ,i表示。数据/参数:Ap数据单位:Ha描述:固定样地面积应用的公式编号:《方法学》中公式(31)、公式(32)、公式(33)数据来源:野外测定、核实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森林规划设计调查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时间:2017年1月第二次监测时间:2021年10月第三次监测时间:2025年10月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其他说明:在项目情景下用APROJ表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2页数据/参数:DBH数据单位:Cm应用的公式编号:《方法学》中公式(6)描述:胸径(DBH),用于利用材积公式计算林木材积数据来源:野外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森林规划设计调查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时间:2017年1月第二次监测时间:2021年10月第三次监测时间:2025年10月QA/QC: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即每木检尺株数:胸径(DBH)≥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胸径<8cm的应检尺株数,允许误差为5%,但最多不超过3株。胸径测定:胸径≥20cm的树木,胸径测量误差应小于1.5%,测量误差1.5%~3.0%的株数不能超过总株数的5%;胸径<20cm的树木,胸径测量误差<0.3cm,测量误差在大于0.3cm小于0.5cm的株数不允许超过总株数的5%。其他说明: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3页数据/参数:H数据单位:M应用的公式编号:《方法学》中公式(6)描述:树高(H),用于利用材积公式计算林木材积数据来源:野外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森林规划设计调查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时间:2017年1月第二次监测时间:2021年10月第三次监测时间:2025年10月QA/QC: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树高测量允许误差不大于5%。其他说明:数据/参数:ABURN,i,t数据单位:Ha应用的公式编号:《方法学》中公式(25)、公式(26)、公式(27)描述:第t年第i层发生火灾的面积数据来源:野外测量或遥感监测测定步骤:用1:10000地形图或造林作业验收图现场勾绘发生火灾危害的面积,或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GPS和遥感图像测量火灾面积监测频率:每次森林火灾发生时均须测量QA/QC: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面积测量误差不大于5%其他说明:B.7.2抽样设计和分层B.7.2.1事后分层项目事后分层,见表B-8。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4页表B-8事后项目分层表项目碳层编号造林年度造林树种面积(亩)PROJ-12006阔叶混742728PROJ-22006杂交松89924PROJ-32006杉木178834PROJ-42006杉木167441PROJ-52006荷木13349.5PROJ-62007阔叶混74862PROJ-72007杉木1331275PROJ-82008阔叶混748154.5PROJ-92008阔叶混1331732.5PROJ-102008杉木196239PROJ-112009阔叶混7415639PROJ-122009阔叶混1332406PROJ-132009杉木133452PROJ-142009杉木148400PROJ-152010阔叶混746534.5PROJ-162010国外松971959PROJ-172010阔叶混1331143PROJ-182010阔120杉13564PROJ-192010阔66杉67355.5PROJ-202010阔93杉40630PROJ-212010杉木133992PROJ-222010杉木167390PROJ-232010杉木196593合计49297.5每次监测时,可根据实际造林、营林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同时向审定核查机构报告碳层所发生的变化。B.7.2.2抽样设计采用基于固定样地的分层抽样方法监测项目碳汇量。通过建立固定监测样地监测每一个碳层相关碳库变化。碳层内其余部分应该同等对待,并防止在项目计入期内被毁林。根据《方法学》的要求,考虑到项目地树种组成、立地条件等因素,样地面积拟定为0.06ha(半径为13.82米的样圆)。使用《方法学》中公式(31),按照90%的可靠性和90%的抽样精度要求,计算项目所需监测的固定样地数量见公式(5):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5页22∗∗=∑iiiVALswEtn(5)式中:n――项目边界内估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tVAL――可靠性指标。在一定的可靠性水平下,自由度为无穷(∞)时查t分布双侧t分位数表的t值班;无量纲w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的面积权重;无量纲s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标准差;tC.ha-1E――项目生物量碳储量估计值允许的误差范围(绝对误差限);tC.ha-1i――1,2,3……项目碳层分配到各层的监测样地数量,采用《方法学》中公式(32)最优分配法进行计算,见公式(6):∑=∗∗∗=1iiiiiiswswnn(6)式中:ni――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估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i――1,2,3……项目碳层取项目区样地调查的各层生物质碳储量作为样本,根据林业调查的经验可知,造林地块树种越多,变异系数越大。当造林树种数不多于3种时,变动系数C取0.3;当造林树种数多于3种时,变异系数C取0.4,从而得到估算出各层的标准差si(各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变动系数),计算得到n=39。按照公式(6)和每层不少于三个固定样地的要求(满足统计需要),分配各层样地数,最后确定总样地数为82个,各项目碳层样地数见表B-9。表B-9固定样地分配表项目碳层编号样地数项目碳层编号样地数PROJ-13PROJ-133PROJ-23PROJ-143PROJ-33PROJ-153PROJ-43PROJ-163PROJ-53PROJ-173PROJ-63PROJ-183PROJ-73PROJ-193PROJ-87PROJ-203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6页PROJ-93PROJ-213PROJ-103PROJ-223PROJ-1111PROJ-233PROJ-123合计82B.7.3监测计划的其他要素B.7.3.1.样地设置按照《方法学》要求,固定样地采用随机起点的系统设置方式,要求样地在各层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监测样地大小设定为0.06ha,样地形状为圆形(半径为13.82m)。同时样地边缘离地块边缘应大于10m,通过GPS记录固定监测样地中心点(圆心)的坐标。并在每个监测期进行复位监测(可利用GPS导航进行复位,在第一次监测时保留各个样地的GPS导航线路,确保第二次以后的复位按GPS导航线路进行快速定位)。B.7.3.2.监测频率在项目计入期2006~2025年内,对固定样地监测3次。第一次监测时间:2017年1月;第二次监测时间:2021年10月;第三次监测时间:2025年10月。B.7.3.3.项目碳汇量的监测采用连续固定样地的分层抽样方法进行监测,监测林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两个碳库的变化量。按森林调查的要求,测定样地内所有林木的树高、胸径。采用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中二元材积方程和《方法学》提供的生物量因子扩展法来计算各树种碳储量,最终获取指定期内的碳储量变化量。B.7.3.4.项目活动的监测项目活动的监测需对项目运行期内的森林经营项目活动(抚育等)和项目区内森林灾害(毁林、林火、病虫害等)发生情况以及项目边界与面积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项目边界、面积监测,利用≥1:10000的地形图现场勾绘,或利用误差小于5m的GPS直接测定,或利用高分辨率卫片等地理空间数据判读确定其地理边界,测定面积,面积监测误差小于5%。如果发生毁林、火灾或病虫害等导致边界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应确定其边界并将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块调整到边界之外,已移出项目边界的地块,自移出之日起将不再纳入项目边界内。B.7.3.5.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监测第一步:在每一个监测年份,对项目区内的固定样地进行每木检尺,起测胸径为5.0cm,测量并分树种记录每株林木的胸径和树高。第二步:使用表B-10中各树种材积方程,计算单株林木材积,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计算样地内各树种的林木生物量。将样地内各树种的林木生物量累加,得到样地生物量。采用各树种的含碳率,将各树种的生物量换算为生物质碳储量,累加得到样地水平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7页表B-10项目树种的相关材积方程优势树种(组)材积方程适用范围来源杉木V=697483×10-5×DBH1.81583×H0.99610广东省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①湿地松V=7.81515×10-5×DBH1.79967×H0.98178广东省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硬阔类(荷木、樟树、枫香、格木、红锥、山杜英等)V=6.01228×10-5×DBH1.87550×H0.98496广东省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注:DBH—胸径(cm);H—树高;V—材积(m3)各树种木材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等相关参数,详见B.6.4.事前确定的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和参数。第三步:根据公式(7)和(8)(《方法学》公式(33)、(34))计算第i层样本平均数(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及其方差。itipTREEnptiTREEncci,,,1,,∑==(7))1()(12,,,,,,,2−∗−=∑=iinptiTREEtipTREEtiTREEnnccSi(8)tiTREEc,,――第t年第i层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tCO2-e.ha-1t,i,p,TREEc――第t年第i项目碳层样地p的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tCO2-e.ha-1ni――第i项目碳层的样地数2,,tiTREEcS――第t年第i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方差;(tCO2-e.ha-1)2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i――项目碳层t――自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年数①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2009年6月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8页第四步:利用公式(9)和(10)《方法学》中公式(35)、(36),计算项目总体平均数(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及其方程。)cw(ct,i,TREEMiit,TREE∗=∑=1(9)∑=∗=MicictiTREEtTREESwS1222)(,,,(10)式中:t,TREEc――第t年项目边界内的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tCO2-e.ha-1wi――第i项目碳层面积与项目总面积之比,wi=Ai/A;无量纲t,i,TREEc――第t年第i项目碳层的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tCO2-e.ha-1ni――第i项目碳层的样地数2t,TREEcS――第t年第i项目碳层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方差;(tCO2-e.ha-1)2M――项目边界内估算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分层总数P――第i项目碳层中的样地i――项目碳层t――自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年数第五步:采用公式(11)(《方法学》中公式(37)),计算项目边界内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相对误差限)。t,TREEt,TREECt,TREECVALCStu∗=(11)t,TREECu――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相对误差限);%。要求相对误差不大于10%,即抽样精度不低于90%。VALt――可靠性指标:自由度等于n-M(其中n是项目边界内样地总数,M是林木生物量估算的分层总数),置信水平为90%,查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获得。例如:置信水平为90%,自由度为45时,双侧t分布的t值在Excel电子表中输入“=TINV(0.10,45)”可以计算得到t值为1.6794。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39页t,TREEcS――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的方差的平方根(即标准误);tCO2-e.ha-1第六步:采用公式(12)(《方法学》中公式(38)),计算第t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总碳储量。tTREEtTREEcAC,,∗=(12)其中:t,TREEC――第t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tCO2-e);A――项目边界内碳层的面积总和(ha);t,TREEc――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tCO2-e/ha;第七步:采用公式(13)(《方法学》中公式(39)),计算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CdCtTREEtTREEttTREE1221,,),(−=(13)其中:)t,t(TREEdC21――第t1年和第t2年之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TREE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tCO2-eT――两次连续测定的时间间隔(T=t2-t1);a21t,t――自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第t1年和第t2年首次核证时,将项目活动开始时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赋值给《方法学》中公式(39)中的1,tTREEC,即BSLTREEtTREECC_,1=,此时t1=0,t2=首次核查的年份。第八步:采用公式(14)(《方法学》中公式(40)),计算核查期内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量。121∗=)t,t(TREEt,TREEdCCΔ(14)t,TREECΔ――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tCO2-e.a-1)t,t(TREEdC21――第t1年和第t2年之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0页1――1年;aB.7.3.6.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量的监测详细记录项目边界内的每一次森林火灾(如果有)发生的时间、面积、地理边界等信息,并按公式(15)、(16)、(17)(《方法学》中公式(25)、公式(26)、公式(27))计算项目边界内因森林火灾燃烧地上林木生物量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GHGE,t)。对于项目事后估计,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估算方法如下:,_,_,EtFFTREEtFFDOMtGHGGHGGHG=+(15)式中:GHGE,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GHGFF_TREE,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GHGFF_DOMM,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a)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使用最近一次项目核查时(tL)的分层、各碳层林木地上生物量数据和燃烧因子进行计算。第一次核查时,无论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森林火灾造成林木燃烧,其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假定为0。)(001.02244,,1,,,_ONONCHCHitiTREEitiBURNtTREEFFGWPEFGWPEFCOMFbAGHGL+=∑=(16)式中:GHGFF_TREE,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ABURN,i,t――第t年时,项目第i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habTREE,I,tL――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林木地上生物量。如果只是发生地表火,即林木地上生物量未被燃烧,则BTREE,i,t设定为0;td.m·hm-2COMFi――项目第i层的燃烧指数(针对每个植被类型);无量纲EFCH4,i――项目第i层的CH4排放指数;gCH4·(kg燃烧的干物质d.m.)-1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1页EFN2O,i――项目第i层的N2O排放指数;gN2O·(kg燃烧的干物质d.m.)-1GWPCH4――CH4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CH4转换成CO2当量,缺省值为25GWPN2O――N2O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N2O转换成CO2当量,缺省值为298i――1,2,3……项目第i碳层,根据第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a)0.001――将kg转换成t的常数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应使用最近一次核查(tL)的死有机质碳储量来计算。第一次核查时由于火灾导致死有机质燃烧引起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为0,之后核查时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如下:()_,,,,,,,10.07LLFFDOMtBURNitDWitLIitiGHGACC==∗∗+∑(17)式中:GHGFF_DOM,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ABURN,t――第t年时,项目第i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haCDW,i,tL――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枯死木单位面积碳储量;tCO2-e·hm-2CLI,i,tL――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枯落物单位面积碳储量;tCO2-e·hm-2i――1,2,3……项目第i碳层,根据第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年(a)0.07――非CO2排放量占碳储量的比例,使用IPCC缺省值(0.07)B.7.3.7.项目减排量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计算下列公式(见《方法学》中公式(28))。,,,∆=∆−∆ARtACTURALtBSLtCCC(4)式中:∆CAR,t――第t年时的项目减排量;tCO2-e·a-1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2页∆CACTURAL,t――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CBSL,t――第t年时的基线碳汇量;tCO2-e·a-1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B.7.3.8精度控制与校正根据《方法学》要求,林木平均生物量最大允许相对误差需不大于10%。如果抽样精度小于90%,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可决定:额外增加样地数量;或估算碳储量变化时,按表B-11予以扣减。表B-11扣减率相对误差范围扣减率(DR)小于或等于10%0%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20%6%大于20%但小于或等于30%11%大于30%须额外增加样地数量,从而使测定结果达到精度要求B.7.3.9监测组织架构与职责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针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碳汇造林项目专门成立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监测工作组,并委托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作为咨询机构,工作组由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场长直接领导。工作组分监测记录小组和报告编写小组,各小组成员由公司人员和规划院人员共同组成。场长在碳汇造林项目监测管理全过程中,负责宏观指导,对重大事宜进行决策。监测记录小组在项目所在林场配合下开展监测工作,负责数据监测、记录、资料保存。报告编写小组负责监测数据审核和项目减排量的计算,完成项目监测报告的编写。监测组织机构如图B-1所示: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3页C部分:项目运行期及计入期C.1.项目运行期C.1.1.项目活动的开始日期>>2006年1月1日(《广东省西江林业局汇造林项目施工合同书》的签订日期)C.1.2.预计的项目运行期>>20年。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4页C.2.项目计入期C.2.1.计入期开始日期>>2006年1月1日。C.2.2计入期>>本项目计入期为20年。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5页D部分:环境影响D.1.环境影响分析>>造林项目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量,减缓气候变暖,同时将带来如下额外的环境效益:(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完整性本项目选用乡土树种营造的森林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面积的增加有助于加强受威胁物种的保护。20年不采伐林木的经营方式比传统经营方式更多的保留了项目区内林木的种类和数量,对比传统营林措施,本项目将有助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2)土壤及水土保持根据《方法学》适应性要求,本项目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采用不炼山、不全垦的营林措施,对土壤产生的扰动面积未超过10%,除了小范围的清除杂草,不破坏原有的灌木、散生林木等原生植被。故林地土壤及水土保持功能不会因本项目的实施而受到破坏,还会因为种植更多数量和种类的林木促进林下土壤养分循环及水土保持功能。(3)火灾风险通过培训增强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及相关人员的防火意识,通过加强巡逻、监控,以及构建防火林带的方式降低火灾发生的几率。D.2.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6页E部分:社会经济影响E.1.社会经济影响分析>>(1)就业拟议造林项目将创造1000人的短期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来源于种植、除草、抚育等项目活动。该项目还将在计入期内创造100个长期工作机会。拟议造林项目需要的劳力大部分将来自当地林场职工和周边农户。(2)加强社会凝聚力林场职工和家户难以成功操作碳汇造林项目的整个流程(投资-生产-销售),尤其当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的生产周期远远长于传统农产品的时候。这种组织结构上的欠缺也导致了他们克服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障碍。拟议造林项目将在企业、林场、个人、当地林业部门之间形成紧密互动关系,强化他们,并形成社会和生产服务的网络。(3)技术培训和示范调查结果显示林场职工或农户往往在获得高质量的种源和培育高成活率的幼苗以及防治火灾、森林病虫害方面缺乏一定的技能。这也是当地社区农户或林场职工营造林的一个重要的障碍。拟议碳汇造林项目中,当地林业部门将组织培训,帮助他们了解评估执行拟议造林项目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苗木选择,苗圃管理、整地、造林模式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等。E.2.社会经济影响评价>>(1)文化资源在项目区没有发现文化遗产或文化保护区,所以拟议造林项目活动中,不会产生难以逆转的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另外,项目不涉及任何当地社会集会或其它精神活动,因此不会影响正常的地方集会和宗教活动。(2)经济风险潜在的经济风险是项目所营造的林地管理不善,比如遭到了病虫害或火灾风险,引起项目失败或带来经济损失。这些风险将会通过对林场职工和农户的技术援助和培训缓解。技术援助和培训由当地林业系统技术推广部门完成。也将给林场职工和农户提供技术上的帮助。没有发现明显的潜在风险。尽管没有发现重大的社会经济负面影响,针对潜在风险的监测计划和减缓措施都将予以实施。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7页F部分:利益相关方分析F.1.收集当地利益相关方的评论>>利益相关方评价意见的收集工作于2010年11月8-10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主要为9个造林林场和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工作人员,其能够充分代表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25-50岁之间,学历为高中及以上,人群结构的年龄、学历分布信息见下表:表F-1相关方信息表人数50性别男40(80%)女10(20%)年龄20-30岁5(10%)30-50岁35(70%)50岁以上10(20%)教育程度高中20(40%)专科及以上30(60%)F.2.当地利益相关方的评论概要>>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8页1.您是否支持拟议碳汇造林项目?是100%否02.您是否认为拟议项目可以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是100%否03.您认为拟议项目有哪些效益?经济效益60%生态效益25%创造就业15%4.您是否认为本次项目可是否可以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是100%否0%5.您希望参与该项目哪些活动?参加学习培训24%参加宣传活动20%参加造林营林56%6.您对该项目有哪些建议?建议扩大项目的规模和增加项目数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业主投入到该项目中,以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F.3.关于处理当地利益相关方评论的报告>>所有的相关方都支持本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开展。根据通过参与式评估调查获得相关意见,这些意见被充分采纳:需要进行更多的培训,以让林场职工全面了解碳汇交易的知识;在树种选择上充分尊重林场职工的偏好;所有的树种应是乡土树种,并且采用混交造林方式;使用复合肥或有机肥;化学农药的使用将受到限制。采用混交林和其他生物学方法防治病虫害;不采用炼山整地和全垦整地。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第49页G部分:附件附件1:申请备案的企业法人联系信息企业名称:广东省西江林业总场地址:广东省肇庆市康乐中路136号邮编:526020电话:0758-2833229传真:0758-2833229电子邮箱:Xj2833229@21cn.com网站:法人代表姓名:杨御平职位:场长姓名:杨御平部门:场长室手机:13602952956传真:0758-2822288电话:0758-2822288电子邮箱:Yyp2822288@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