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F-FFCER-MR)第1.0版监测报告(MR)项目活动名称福州滨海新城碳汇造林项目项目类别1(一)采用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碳汇项目项目活动备案编号/项目活动的备案日期/监测报告的版本号04监测报告的完成日期2021年12月7日监测期的顺序号及本监测期覆盖日期监测期的顺序号:第一监测期本监测期覆盖日期:2011年1月1日-2021年5月20日项目业主福州市长乐区林业局项目类型及所选的方法学AR-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项目设计文件中预估的本监测期内人为净碳汇量421,385tCO2当量本监测期内实际的人为净碳汇量231,588tCO2当量1包括两种:(一)采用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碳汇项目;(二)采用经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碳汇项目。目录A部分:项目活动描述........................................................................................................................................1A.1项目活动的目的和一般性描述.....................................................................................................................1A.2项目活动的位置.............................................................................................................................................1A.3所采用的方法学..............................................................................................................................................2A.4项目活动计入期..............................................................................................................................................2B部分:项目活动的实施.....................................................................................................................................3B.1备案项目活动实施情况描述.........................................................................................................................3B.2项目备案后的变更..........................................................................................................................................3C部分:对监测系统的描述.................................................................................................................................4C.1监测组织架构与管理.....................................................................................................................................4C.2监测方法学......................................................................................................................................................4C.3项目边界的监测..............................................................................................................................................4C.4基线碳汇量的监测...........................................................................................................................................5C.5项目活动的监测..............................................................................................................................................5C.6项目碳汇量的监测..........................................................................................................................................5C.7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QA/QC)程序.....................................................................................12C.8监测人员培训................................................................................................................................................14C.9数据维护和归档............................................................................................................................................14D部分:数据和参数...........................................................................................................................................15D.1事前或者更新计入期时确定的数据和参数...............................................................................................15D.2监测的数据和参数.......................................................................................................................................17D.3抽样方案实施情况.......................................................................................................................................18D.4样地设置.......................................................................................................................................................20E部分:温室气体减排量(或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21E.1基准线碳汇量(或基准线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21E.2项目排放量(或实际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22E.3泄漏的计算....................................................................................................................................................23E.4减排量(或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23E.5精度控制与校正............................................................................................................................................23E.6实际减排量(或净碳汇量)与备案项目设计文件中预计值的比较.......................................................24E.7对实际减排量(或净碳汇量)与备案项目设计文件中预计值的差别的说明.......................................24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页A部分:项目活动描述A.1项目活动的目的和一般性描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减缓气候变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积极响应我国增加森林碳储量的号召,长乐区林业局于2011年启动实施了碳汇造林项目,项目位于福建省长乐区境内,包含小班分布于古槐镇、航城镇、首占镇、鹤上镇、玉田镇、猴屿乡等十八个乡镇,项目规模36,312亩。有利于增加收入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控制水土流失)、对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大,具体表现在:通过项目活动吸收和固定CO2,减缓、适应气候与变化;增强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加当地农户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将产生1,481,959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的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74,097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第一次监测期覆盖日期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0日,预计减排量为421,385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于2021年5月1日~2021年5月20日对26块样地进行了监测,经计算实际减排量为231,588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A.2项目活动的位置长乐区位于闽江口南岸,处于长江口与珠江口海岸线的正中,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5°40′~26°04′、东经119°23′~119°59′之间。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页为项目所在区图A-1拟议碳汇造林项目的地理位置图本项目活动的“项目边界”是指,由拟议项目所在区域的林地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参与方(项目业主)实施碳汇造林活动的地理范围。一个项目活动可在若干个不同的地块上进行,但每个地块应有特定的地理边界,该边界不包括位于两个或多个地块之间的林地。项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本项目位于福州市长乐区,项目规模为36,312亩。A.3所采用的方法学本项目采用的方法学为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编号为AR-CM-001-V01。A.4项目活动计入期计入期类别:固定计入期。计入期:20年(自2011年1月1日起,至2030年12月31日止,含首尾两天)。福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3页B部分:项目活动的实施B.1备案项目活动实施情况描述本项目所在地为福州市长乐区下辖玉田镇、古槐镇等18个乡镇,共计36312亩。在本监测期,没有发生影响方法学适用性的情况,未发生森林火灾、毁林等破坏项目区的情况,也未发生病虫害等危害森林的灾害。经福州市长乐区林业局自查验收报告确认,本项目总体实施情况良好,实际森林保存面积与项目设计文件中描述面积相同,详见表B-1、B-2。表B-1造林规划情况表造林年度优势树种小班个数面积(亩)面积(公顷)2011木麻黄252,407160.52011湿地松17411,869791.32011相思867,434495.62011硬阔类19812,758850.52018木麻黄1501,844122.9合计:63336,3122420.8B.2项目备案后的变更B.2.1监测计划或方法学的临时偏移本监测期内不存在监测计划和方法学的临时偏移。B.2.2项目信息或参数的修正根据方法学,并结合项目区内林地地形、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基本一致,项目设计情况于实际情况一致,项目信息或参数不存在修正。B.2.3监测计划或方法学永久性的变更本监测期内不存在监测计划和方法学的永久性变更。B.2.4项目设计的变更本监测期内不存在项目设计的变更。B.2.5计入期开始时间的变更本监测期内不存在计入期开始时间的变更。B.2.6其他事项的变更本监测期内不存在其他相关事项的变更。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4页C部分:对监测系统的描述C.1监测组织架构与管理福州市长乐区林业局针对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委托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监测机构,工作组主要分调查、监测、记录工作小组、报告编写小组和数据整理小组,各小组由公司技术人员和咨询机构人员共同组成严密的组织机构。监测记录小组在项目所在地实施单位配合下开展监测工作,负责数据监测、记录、资料保存。报告编写小组负责监测数据的审核和项目减排量的计算,完成项目监测报告的编写。监测组织机构如下图所示:C.2监测方法学本项目采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AR-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作为监测依据。C.3项目边界的监测按本项目监测计划,本监测期内对项目边界、面积监测,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现场勾绘,核实每个小班(地块)的地理边界,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面积,面积监测误差小于5%,保证获得真实可靠的项目边界和面积。福州市长乐区林业局(项目业主)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监测机构)调查、监测、记录工作小组(负责各小班日常森林经营活动)报告编写工作小组数据整理工作小组(负责各小班林木数据的核对及数据存档管理)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5页C.4基线碳汇量的监测根据《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本项目造林前地类为荒山荒地或无林地,固不需要对基线碳汇量进行监测。C.5项目活动的监测本项目遵照《方法学》的要求,项目在2021年5月1日开始对所有营、造林活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活动进行监测,主要包括:(1)营、造林活动:造林地情况,对应的抚育措施等,调查了部分验收报告;(2)项目边界内森林灾害(毁林、林火、病虫害)发生情况(时间、地点、面积、边界等)。项目参与方采用了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或林业规划设计调查使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项目参与方在其监测活动中制定了标准操作程序(SOP)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程序(QA/QC),包括野外数据的采集、数据记录、管理和存档。C.6项目碳汇量的监测根据《方法学》和项目设计文件,在项目情景下,本项目均不考虑项目边界内枯死木、枯落物、土壤有机碳、收获的木产品等碳储量变化量,所以均设为0。根据《方法学》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不涉及全面清林和炼山等有控制火烧,本项目主要考虑项目边界内森林火灾引起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C.6.1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碳储量变化量项目碳汇量,等于拟议的项目活动边界内各碳库碳储量变化之和,减去项目新增排放量。因此,项目碳汇量采用《方法学》中公式(10)进行计算:t,t,,EPtACTUALGHGCC(1)式中:tACTUALC,第t年时的项目碳汇量;tCO2-e·a-1tP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变化量;tCO2-e·a-1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6页tEGHG,第t年时由于项目活动的实施所导致的项目边界内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事前预估时设为0;tCO2-e·a-1t1,2,3,…t项目活动开始后的年数;a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11)计算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中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_t,_t,_t,_,PROJHWPPROJLIPROJDWPROJTREEtPCCCCC(2)式中:tPC,第t年项目边界内所选碳库的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PROJTREEC,_第t年项目情景下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PROJDWC,_第t年项目情景下枯死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PROJLIC,_第t年项目情景下枯落物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PROJHWPC,_第t年项目情景下收获木产品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t1,2,3…项目活动开始后的年数;年(a)项目不考虑枯死木、枯落物和木产品的碳库的变化,计为0。第一步:固定样地每木检尺,根据项目设计文件中的监测计划,在2021年5月实测项目区内固定样地内所有新造林木的胸径,起测胸径为5.0cm,并分树种记录在记录表中。第二步:使用福建省样地每木检尺登记表,计算单株林木材积,采用各树种蓄积量—生物量方程计算样地内各树种的林木生物量。将样地内各树种的林木生物量累加,得到样地生物量,采用各树种的含碳率将各树种的生物量换算为生物质碳储量,累加得到样地水平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采用方法学中公式(4)(6)计算出林生物质碳储量iBSLtjiBSLTREEjBSLTREEjBSLTREEjBSLTREEtjiBSLTREEtjiBSLTREEANRBEFDVB,,,,_,_,_,_,,,_,,,_)1((6)式中:BTREE_BSL,i,j,t第t年时,第i基线碳层树种j的生物量;td.m.VTREE_BSL,i,j,t第t年,第i基线碳层树种j的材积,是通过胸径和(或)树高数据查材积表或将数据代入材积方程计算得来;m3·株-1DTREE_BSL,j第i基线碳层树种j的基本木材密度(带皮);td.m·m-3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7页BEFTREE_BSL,j第i基线碳层树种j的生物量扩展因子,用于将树干材积转化为林木地上生物量;无量纲RTREE_BSL,j树种j的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无量纲NTREE_BSL,i,j,t第t年时,第i基线碳层树种j的株数;株·ha-1ABSL,i第i基线碳层的面积;hi1,2,3……基线碳层j1,2,3……树种t1,2,3……项目活动开始以后的年数1,,,_,,_)(1244jjtjiBSLTREEtiBSLTREECFBC(4)式中:tiBSLTREEC,,_第t年项目边界内基线第i碳层林木生物量的碳储量;tCO2-etjiBSLTREEB,,,_第t年项目边界内基线第i碳层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td.m.jCF树种j的生物量含碳率;tC·(td.m.)-1i1,2,3……基线第i碳层j1,2,3……基线第i碳层的树种j1244CO2与C的分子量比;无量纲t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第三步:计算第i层样地碳储量平均数(即: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及其方差。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33)、(34)进行计算:inptipTREEtiTREEnCCi1,,,,,(33)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8页)1()2,,1,,,2,,iitiTREEnptipTREECnnCCSitjTREE((34)式中:tTREEC,i,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层碳层林分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tipTREE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p样地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in项目边界内第i项目碳层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2,,tiCTREES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tCO2-e·hm-2pA样地面积;hm2i1,2,3…项目碳层i;无量纲p1,2,3…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p样地;无量纲t1,2,3…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a第四步:计算项目边界内单位面积林分生物质碳储量及其方差,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35)、(36)进行计算:MtiTREEitTREECwC1i,,,)((35)MiCiCnSwStTREEtTREE1i222,i,,)((36)式中:tTREEC,第t年时,项目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iw项目第i碳层面积权重;无量纲tiTREE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2,tTREECS第t年时,项目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tCO2-e·hm-2in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2,,tiTREECS第t年时,项目边界第i碳层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的方差;tCO2-e·hm-2i1,2,3…项目碳层i;无量纲t1,2,3…项目开始以来的年数;a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9页第五步:计算项目边界内林分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相对误差限)。采用《方法学》中公式(37)进行计算:tTREECVALCCStUTREEITREE,t,,(37)式中:ITREECU,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相对误差限);%。要求相对误差不大于10%,即抽样精度不低于90%。tTREEC,第t年时,项目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t,TREECS第t年,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估计值的方差的平方根;(即标准误);tCO2-e·hm-2VALt可靠性指标:通过危险率(1-置信度)和自由度(N-M)查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其中N是项目样地总数,M是项目碳层数量。置信度为90%,自由度为78时的可靠性指标在Excel电子表中输入“=TINV(0.10,78)”可以计算得到t值为1.6646。第六步:计算第t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总碳储量。采用方法学中公式(38)进行计算:t,,_TREEtPROJTREECAC(38)式中:t_,PROJTREE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分生物质碳储量tCO2-e·a-1A项目总面积;hm-2tTREEC,第t年时,项目林分单位面积生物质碳储量;tCO2-e·hm-2第七步:计算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39)进行计算:itTREEtTREETREETCCC12,,2t1td),((39)式中:),(2t1tdTREEC第t1年和第t2年之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0页CO2-e·a-1tTREEC,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tCO2-e·a-1T两次连续测定的时间间隔(T=t2-t1);a21,tt自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第t1年和第t2年首次核查时,将项目活动开始时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赋值给公式(39)中的CTREE,i,t,即:首次核证时CTREE,i,t=CTREE_BSL,此时,t1=0,t2=首次核查的年份。第八步:计算核查期内第t年(t1≤t≤t2)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变化量。计算公式如下:ΔCTREE,t=dCTREE(t1,t2)1(10)式中:ΔCTREE,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tCO2-e·a-1dCTREE(t1,t2)第t1年和第t2年之间项目边界内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年变化量;tCO2-e·a-111年;aC.6.2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量的监测详细记录项目边界内的每一次森林火灾(如果有)发生的时间、面积、地理边界等信息,并按公式《方法学》中公式(25)、公式(26)、公式(27)计算项目边界内因森林火灾燃烧地上林木生物量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GHGE,t)。对于项目事后估计,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25)进行计算:t,_t,_,DOMFFTREEFFtEGHGGHGGHG(25)式中:tEGHG,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tTREEFFGHG,_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tDOMFFGHG,_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1页使用最近一次项目核查时各碳层林木地上生物量数据和燃烧因子,计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第一次核查时,无论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火灾,其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假定为0。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26)进行计算:1ii,i,i,i,,i,burn,_)(001.022441ONONCHCHtTREEttTREEEGWPEFGWPEFCOMFbAGHG(26)式中:t,,TREEEGHG第t年项目边界内火灾导致的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引起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tiburnA,,第t年i项目碳层发生火灾的面积;hm2tLiTREEb,,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林木地上生物量,采用《方法学》公式(6)中林木地上生物量和蓄积量的相关函数fAB,j(V)计算获得。如果只是发生地表火,即林地地上生物量未被燃烧,则BTREE,i,t设定为0;td.m·hm-2iCOMF项目第i层的燃烧指数(针对每个植被类型);无量纲4CHEF项目第i层的CH4排放指数;gCH4·(kg燃烧的干物质d.m)-1ONEF2项目第i层的N2O排放指数;gCH4·(kg燃烧的干物质d.m)-14CHGWPCH4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CH4转换成CO2当量,IPCC缺省值为25ONGWP2N2O的全球增温潜势,用于将N2O转换成CO2当量,缺省值为298i1,2,3…项目第i碳层,根据第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001.0将kg转换成t的常数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应使用最近一次核查(tL)死有机质碳储量来计算。第一次核查时由于火灾导致死有机质燃烧引起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为0,之后核查时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27)进行计算:1ti,LI,ti,,,i,,_LLC07.0iDWtBURNtDOMFFCAGHG(27)式中:t,_DOMFFGHG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由于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量;tCO2-e·a-1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2页tiBURNA,,第t年时,项目第i层发生燃烧的土地面积;hm2LtiDWC,,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枯死木单位面积碳储量;tCO2-e·hm-2LtiLIC,,火灾发生前,项目最近一次核查时(第tL年)第i层的枯落物单位面积碳储量;tCO2-e·hm-2i1,2,3…项目第i碳层,根据第tL年核查时的分层确定t1,2,3…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0.07非CO2排放量占碳储量的比例,使用IPCC缺省值(0.07)在计算时需按《方法学》处理以下情况:(1)森林火灾引起林木地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需使用最近一次项目核查时(tL)划分的碳层、各碳层林木地上生物量数据和燃烧因子进行计算。第一次核查时,无论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森林火灾造成林木燃烧,其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假定为0。(2)森林火灾引起死有机物质燃烧造成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应使用最近一次核查(tL)的死有机质碳储量计算。第一次核查时由于火灾导致死有机质燃烧所引起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为0。C.7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QA/QC)程序为了保证温室气体净清除量测量和监测的准确、可信、可核查和透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的程序将得到执行,包括:C.7.1可靠的实地测量为了确保可靠的实地测量:——每一步的实地测量,包括实地测量和核查方面的文件规定的所有细节阶段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将被制定并坚持到项目结束。——培训现场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课程将为涉及人员在实地测量工作地点举行。——培训课程应确保每个实地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所有程序和尽可能准确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一份表明这些步骤被执行的文件将作为监测报告的一部分提交。——任何新的工作人员将得到充分的训练。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3页C.7.2精度控制与校正监测和计算林木生物量的工作在项目活动中既重要又有相当难度,为此《方法学》对林木生物量的计算精度提出了具体的定量要求。首先,给出如下的林木生物量相对误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REMAX=ubTREE,t(42)式中:REMAX最大允许相对误差%ubTREE,t第t年时项目边界内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碳储量的不确定性;%t1,2,3……自项目活动开始以来的年数其次,要求林木平均生物量最大允许相对误差需不大于10%。如果REMAX大于10%,项目业主可采取以下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改进或补偿:(1)额外增加样地数量;或(2)按相对误差值的大小扣减不同比例的碳储量变化的估算量。扣减率(DR)的设定值见下表。但当相对误差达到较高程度时,即大于30%,不能再以碳储量进行补偿,而必须采取增加样地数量的实质行动提高监测的精度。表C-2调减因子表不确定性(%)DR(%)21_,_,TREEPROJtTREEPROJtCC>021_,_,DWPROJtDWPROJtCC>021_,_,TREEPROJtTREEPROJtCC<021_,_,DWPROJtDWPROJtCC<0小于或等于10%0%0%大于10%小于20%6%-6%大于20%小于30%11%-11%大于或等于30%增加监测样地数量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4页C.8监测人员培训2021年4月26日所有参与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于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有关规则、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备案的项目本项目设计文件及其监测计划。2.固定样地调查技术及规范要求,确保样地符合标准。3.数据处理技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数据管理、监测报告编写方法等。4.人员安排:公司领导在项目监测管理全过程中,负责宏观指导,对重大事宜进行决策。监测记录小组在项目所在地实施单位配合下开展监测工作,负责数据监测、记录、资料保存。报告编写小组负责监测数据的审核和项目减排量的计算,完成项目监测报告的编写。C.9数据维护和归档所有的数据存档采取电子和纸质表单,并且所有数据和报告复制在了可长期储存CD媒介上。该档案包括:——所有原始现场测量数据、实验数据、数据分析、试算表的副本;——所有碳储量计算的电子表格;——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测量和监测报告的副本。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5页D部分:数据和参数D.1事前或者更新计入期时确定的数据和参数数据/参数:DTREE,j单位:td.m·m-3描述:树种j的基本木材密度,用于将树干材积转换为树干生物量数据来源: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2),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D值。使用的值:树种参数值湿地松0.424相思0.443木麻黄0.443硬阔类0.598数据用途:计算项目树种生物量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D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D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BEFTREE,j单位:无量纲描述:树种j的生物量扩展因子,用于将树干生物量转换为地上生物量数据来源: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3),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BEF值使用的值:树种(组)参数值湿地松1.614相思1.479木麻黄1.505硬阔类1.674数据用途:用于项目树种生物量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BEF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BEF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CFj单位tC(td.m.)-1描述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含碳率数据源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0),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CF值使用的值树种(组)CFj木麻黄0.498湿地松0.511相思0.485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6页硬阔类0.497数据用途用于计算碳储量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CF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F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Rj单位无量纲描述树种j的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数据源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中的数值(见《方法学》P31),查表可得,拟议项目所涉及的树种R值使用的值树种(组)Rj木麻黄0.213湿地松0.264相思0.207硬阔类0.261数据用途用于将地上生物量转换为整株林木的生物量说明在基线情景下用RTREE_BSL,j表示;在项目情景下用RTREE_PROJ,j表示数据/参数∆VTREE_BSL,j单位m3·hm-2·a-1描述基线第i碳层树种j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年生长量数据源基于福建省第七次清查中的马尾松、杉木清查结果情况结合现有的、当地的基于树种或者树种组的数据数据用途用于计算基线林木蓄积量说明根据项目开始前林分年龄计算的单位面积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作为缺省值。数据/参数EFCH4,i单位gCH4·(kg燃烧的干物质d.m.)-1描述第i层的CH4排放因子数据源数据来源选择如下默认值:使用的值其它森林:4.7。数据用途发生森林火灾时,计算排放量说明(a)采用最近项目区森林类型的数据;(b)该缺省值来源于《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7页数据/参数EFN2O,i单位gN2O·(kg燃烧的干物质d.m.)-1描述第i层的N2O排放因子数据源数据来源选择如下默认值:使用的值其它森林:0.26。数据用途发生森林火灾时,计算排放量说明(a)采用最近项目区森林类型的数据;(b)该缺省值来源于《方法学》D.2监测的数据和参数数据/参数Ai单位ha描述项目第i碳层的面积数据源野外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日期:2021年5月8日第二次监测日期:2026年5月8日第三次监测日期:2030年12月31日QA/QC程序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面积测定误差不大于5%说明无数据/参数Ap单位ha描述样地的面积数据源野外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日期:2021年5月8日第二次监测日期:2026年5月8日第三次监测日期:2030年12月31日QA/QC程序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说明无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8页数据/参数DBH单位cm应用的公式编号用于一元材积公式(),(,HDBHfjV)描述林木或枯立木胸高直径数据源野外样地测定。测定步骤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监测频率第一次监测日期:2021年5月8日第二次监测日期:2026年5月8日第三次监测日期:2030年12月31日QA/QC程序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说明无数据/参数ABURN,i,t数据单位ha描述:第t年第i层发生火灾的面积数据来源野外测量或遥感监测测定步骤用地形图或森林经营作业验收图现场勾绘发生火灾危害的面积,或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GPS和遥感图像测量火灾面积。监测频率每次森林火灾发生后须测量QA/QC措施采用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使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程序其他说明无D.3抽样方案实施情况D.3.1事后分层本项目的事后分层与事前分层相同,即将项目区分为7个碳层,共计36312亩。分层表详见表D-1。表D-1事后分层表碳层编号造林年度优势树种小班个数面积(亩)面积(公顷)PJL-12011木麻黄252,407160.5PJL-22011湿地松17411,869791.3PJL-32011相思867,434495.6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19页PJL-42011硬阔类19812,758850.5PJL-52018木麻黄1501,844122.9合计63336,3122420.8D.3.2抽样设计采用基于固定样地的分层抽样方法监测项目碳汇量。建立固定监测样地监测每一个碳层各碳库变化。碳层内其余部分同等对待,在项目计入期内未被毁林。根据《方法学》的要求,考虑到项目地树种组成、立地条件等因素,样地面积拟定为0.0667hm2(25.82m×25.82m)。由于需要定期对样地进行测定,需建立固定样地。假设在每层内建立样地的成本是相同的,采用方法学中的公式(31)和(32)计算得到每一碳层的样地数量。为了保证各层在统计上的独立性,每层最少的样地数量设定为3。2ii2swiVALEtn(31)iiiiiswswnni(32)式中:in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估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n项目边界内估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监测样地数量;无量纲N项目边界内监测样地的抽样总体,N=A/Ap,其中A是项目总面积(hm2),Ap是样地面积(一般为0.0667hm2);无量纲VALt可靠性指标。在一定的可靠性水平下,自由度为无穷(∞)时查t分布双侧t分位数表的t值;无量纲iw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的面积权重,wi=Ai/A,其中A是项目总面积(hm2),Ai是第i碳层的面积(hm2);无量纲is项目边界内第i碳层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的标准差;tC·hm-2E项目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置信区间的一半),每一碳层内用si表示;tC·hm-2i1,2,3……项目碳层i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0页取项目区样地调查的各层生物质碳储量作为样本计算。根据林业调查的经验可知,造林地块树种越多,变异系数越大。根据林业调查经验值变动系数c为0.4,从而估算出各层的标准差si(各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变动系数),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得到n=12。采用最优分配法各层取整和每层不少于3个固定样地的要求,确定总样地数为20个,后期布设样地时为保证数据准确,部分碳层有额外布设了部分样地,各项目碳层样地数详见表D-2。表D-2固定样地分配表项目碳层序号样地数PJL-14PJL-27PJL-35PJL-47PJL-53合计26D.4样地设置按照《方法学》要求,固定样地采用随机起点的系统设置方式,要求样地在各层空间分布比较均匀,监测样地大小设定为0.0667hm2,样地形状为矩形(25.82m×25.82m)。同时样地边缘离地块边缘应大于10m,通过GPS记录固定监测样地的西南角坐标,且在西南点确定3株定位树,记录好方位角及距离,依次用PVC管在样地4个角点定位。固定样地用导线法测设时,测线周长闭合差不超1/200。并在每个监测期进行复位监测(可利用GPS导航进行复位,在第一次监测时保留各个样地的GPS导航线路,确保第二次以后的复位按GPS导航线路进行快速定位)记录每个样地的行政位置、小地名和西南角点的GPS坐标、树种、龄级、胸径等信息,并记录重要事项的备忘录。固定监测样地布设情况详见表D-3。表D-3固定监测样地分布情况表样地编号地名林班大班小班经度坐标纬度坐标样地蓄积所在碳层编号1首石山0011113025°58′57″119°31′6″1.0612首石山0011314025°57′26″119°31′36″7.9713首石山0011337025°58′36″119°32′12″4.271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1页4竹田村0010409025°50′22″119°31′02″5.2915首石山0011108026°0′13″119°27′32″4.5726首石山0010911025°58′58″119°32′27″3.2727首石山0010603025°59′20″119°24′19″3.1028西埔村0011204025°50′21″119°24′30″4.2929西埔村0011209025°50′14″119°24′27″3.58210玉田村0010109025°53′52″119°26′04″3.79211玉田村0010110025°53′48″119°26′05″4.63212猴屿0010109026°1′17″119°30′9″0.96313猴屿0010101026°2′30″119°35′6″5.05314猴屿0010133026°3′21″119°34′4″3.06315竹田村0010413025°50′35″119°31′09″4.55316竹田村0010414025°50′42″119°31′12″3.56317首石山0011336025°58′37″119°32′17″4.15418首石山0011335025°56′53″119°32′17″2.97419首石山0011316025°57′36″119°31′12″2.47420浮岐村0010246026°2′27″119°33′49″3.56421浮岐村0010246126°2′32″119°33′48″2.84422佑林村0010111025°54′11″119°28′41″3.77423佑林村0010101025°54′06″119°28′46″3.59424防护林25°53′2″119°36′55″4.65525防护林25°53′35″119°37′8″0.82526防护林25°52′43″119°36′40″1.375E部分:温室气体减排量(或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E.1基准线碳汇量(或基准线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本监测期事前预估基线碳汇量为0tCO2-e,根据FFCER管理办法,在本次项目计入期内不对基线碳汇量进行监测。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2页E.2项目排放量(或实际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E.2.1固定样地林木碳储量计算表E-1固定样地林木碳储量计算汇总表样地编号碳层编号单位面积碳储量(CO2-e/hm2样地编号碳层编号单位面积碳储量(CO2-e/hm2样地编号碳层编号单位面积碳储量(CO2-e/hm21PJL-123.5010PJL-292.2219PJL-485.312PJL-1176.7011PJL-2112.6620PJL-4122.953PJL-194.6712PJL-320.2721PJL-498.094PJL-1117.2913PJL-3106.6322PJL-4130.205PJL-2111.2014PJL-364.6123PJL-4123.996PJL-279.5715PJL-396.0724PJL-5103.107PJL-275.4316PJL-375.1725PJL-518.188PJL-2104.3917PJL-4143.3326PJL-530.379PJL-287.1118PJL-4102.58根据C.6第三步至第六步,计算项目总体平均数(平均单位面积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及其方差、标准误差、调减因子表(表C-2)。抽样调查结果满足《方法学》抽样精度的要求(抽样精度>90%),不需要进行精度校正。项目碳储量估计表详见下表E-2。表E-2项目碳储量估计表固定样地数26个项目碳层数5层可靠性指标tval1.645—项目经营林木单位面积碳储量估计值95.7tCO2-e·hm-2项目经营林木单位面积碳储量估计值的方差26..30CO2-e·hm-2标准误差(标准误)5.13CO2-e·hm-2相对误差限(不确定性)8.82%抽样调查精度91.18%项目至2021年5月20日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估计值231,588tCO2-e本项目第一监测期项目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为231,588tCO2-e,计入期开始时基线林木生物质碳汇总量为0tCO2-e。监测期内项目总的碳汇量变化为231,588tCO2-e。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3页E.2.2项目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量本项目第一监测期(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20日)内未发生森林火灾,因此GHGE,t=0。E.3泄漏的计算根据本方法学的适用条件,不存在项目实施可能引起的项目前农业活动的转移,也不考虑项目活动中使用运输工具、施用肥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燃油机械造成的排放。因此,本项目活动不存在潜在泄漏,设定为0。E.4减排量(或人为净碳汇量)的计算项目活动所产生的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基线碳汇量,再减去泄漏量。计算结果见表E-3。表E-3项目减排量计入期(年)基线碳汇量tCO2-e/a项目碳汇量tCO2-e/a泄漏tCO2-e/a项目减排量tCO2-e/a项目减排量累计tCO2-e/a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22,232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44,464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66,696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88,928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111,160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022,232022,232133,392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022,232122,232155,624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022,232222,232177,856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022,232322,232200,088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022,232422,232222,3202021年1月1日-2021年5月20日09,26859,268231,588合计0231,5880231,588E.5精度控制与校正根据《方法学》要求,林木平均生物质最大允许相对误差需小于等于10%,本项目抽样调查精度已达到91.18%,抽样误差(8.82%)小于允许抽样误差(10%),完全达到《方法学》规定的抽样精度要求。因此,本监测报告不需要进行精度校正。福建省林业碳汇项目监测报告(MR)第24页E.6实际减排量(或净碳汇量)与备案项目设计文件中预计值的比较项目项目设计文件预计值本监测期内项目实际减排量或净碳汇量减排量或净碳汇量(tCO2-e)421,385231,588E.7对实际减排量(或净碳汇量)与备案项目设计文件中预计值的差别的说明本次监测期内实际减排量小于备案项目设计文件中的预估值。原因主要为:项目边界内实际生长情况与预估中使用的计算方程生长情况有差异,长乐区总体情况是有部分林地生长较差的,预估模拟的生长速度偏高。导致实际监测和预估的量产生差异。本项目实际产生的减排量以实际监测数据作为依据,代表当地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