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_吴丰昌VIP专享VIP免费

2812
200812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812
20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8418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5250114087308040632011
eNm o2008418200eNeF
405250114087308040632011
作者简介吴丰昌 1965— )教授通讯作者 责任作者 -
1965— )-
吴丰昌孟伟宋永会2008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学报281223852393
2008].28122385
2393
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吴丰昌1
孟伟1宋永会1
刘征涛1
金相灿1
郑丙辉1
王业耀1
王圣瑞1
1
卢少勇1
储昭升1
陈艳卿1
王超2
华祖林2
王沛芳2
于志强3
傅家谟3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00012
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10098
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510640
收稿日期2008-06-18   录用日期2008-09-01
摘要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
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
进行了剖析回顾和展望首先阐述了开展区域性水环境基准研究的迫切和科意义揭示了 科学确定基准 的内涵然后详细回顾了国内
外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湖泊水环境基准的 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 指出环境暴露
应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基准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强调阐明中国水环境的演变
和特征需要开展水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建立具有我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面向国际科学沿
和解决中国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的重要任务它既可推动中国毒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又可为湖泊流
域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湖泊水环境基准生态环境效应环境管理区域差异
文章编号0253-2468200812-2385-09   中图分类号171   文献标识码
1
1
1
1
1
1
1
GS
1
1
US
1
1
1
GC
2
2
GP
2
UZ
3
UJ
3
1100012
2210098
3510640
182008   12008
csdrw o
drdpdonadr
-
dwhCni
DOI :1013671jhjkxxb200812016
环  境  科  学  学  报 28
dpncde
-
1 引言
国湖富营养化和污染形势严峻水质的
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形严重威胁了饮用水
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湖泊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
约中国国民经济发重要因素引起了国家和当
地政府的高急需加强湖泊污染控制
和管理等方国家环境管理的
创新跨越
域特点的水环境基为科学依而湖泊水环境
基准方面的系统研未展本研究中从湖泊水
环境基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
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旨在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
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 湖水环污染现状及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
必要
21 中国湖泊污染现状
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1
2
2300多个湖泊和水库总贮水量可达 6380×10
11
3
湖泊是内陆水体供水的主体全国城镇饮用水
源的 50以上来源于湖泊湖泊还在防洪
游和维护
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湖泊污已成为中国最为突出的环
境问题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5
61的国水质属类和劣
滇池和巢水体均
出现藻类暴发水体缺氧有毒藻类滋生水体毒性
化和水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等问题
当前国湖泊污染具有严重复杂和全面化
3个特点营养化和有毒有害物质形成的复合
污染是早期的工业污
上近城镇化工农业活动的剧烈增加
集约化家禽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持
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使得中国湖泊复合污
染特征明显生态健康效应复杂科学问题突出
然这些有
其在物体内存在着累积与毒性放大的过程
以及多种污染物的毒理效应这给区域饮用水
安全产品质量以及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目前生生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是湖泊水环境
保护的核心
22 区域水环境基准体系研究
区域特征水环境科学确
定环境基准 研究的真正科学内涵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环境问题复杂社会经济活跃加上中国区
域环境特征染特征以及基准的保护对象等的差
使得中的水环境基准体系具有不同于其它国
家的区域特点
区域环境特不同污染物在不同的地
质地理气候水环境 化学和生物
染程度和水生态系征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环境
行为和生态毒理与效应因而有不同的水环境
基准以铜其对多数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基
准为 90μ·
1
但溶解有机质和水质以及水体流
动状态都会溶解有机
质升高时铜对水生生物的毒
性与硬度的大小成流水和静水条件下急性毒
性 T
50分别为 00204·
1
相 差 200
2003夏青等2002欧洲和日本等发达
家已到区域水环境基准的重要性以及水环
境差异特征对水环准的影响如美国鼓励各州
开展地区性环境基准的研究1995年就开展
了五大中国地域广
湖泊的地质水体物理化学和水生
统特征差异突出东部湖泊多为大型浅水湖
西部多为深水高原东部沿海西南多为淡
水湖泊西北方及中部多为碱
性湖泊南方热带则有酸性湖泊西部经济欠发
达地区水体污染程东部水体则呈现营养物
和有毒有害影响水
环境基准的区域差异特征更加明显
污染特征差中国湖泊污染具有点源与面
源共存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
与二次污染形成复染的特点如太湖等流域以
2386
12期 吴丰昌等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纺织印染化工冶金和医药等五大行业为主
工业污染相对严重形成了染料
硝基 重金属
纤维素药物残留和有机氯农药等为主的
污染特征使得太湖部分饮用水源地污染较为严
120有机污染物中含量较高的有苯
乙苯类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 据江苏省
学研究院内部资料2007) (25种优控污染
而太湖部分沉积物中汞铜和砷等有毒
金属污染也较为严而滇池和巢湖流域的面源污
染相对严重因此不同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这些
重点区域的污染特水环境基准体系差异性
显著
基准的保护差异基准主要是以保护人
和生物为核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
的生物区系构和功能特征以及经济条件和生活
习惯 风险暴露途径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国国家环
验物种 如鲑和鳟鱼等鱼来研究水生生物基准
而中国主要食用的水鱼在中国的淡水鱼类资
源中一半以我国四大家鱼鲫鱼和鲤鱼
等也同属鲤科于不同保护对象对生活环境的适
应性和及对污染物的耐受性上有很大的差
因此环境基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氯酚苏必利尔湖对黑头软口鲦的最大可接
受毒物含量约73μ·
1
而对红大马哈鱼含量
18μ·
1
两者相差 30多倍而甲基苯相差可
40多倍 夏青等2002
23 开展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严峻的污染事态中国湖泊治理任务艰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湖泊环境毒理和基准学方
面的基础研开展湖泊污染过程生态环境影响
饮用地生态与健康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合中身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体系这是国
行更严格的湖泊流域环境标准管理和
开展污染防治的紧也是中国保障饮用水安
全和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环境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是完全基
科学的客观记录和科学推论而获得的
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为依在考虑自然
条件和国家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
一定的综合分析后定的是由国家环境管理部
门颁布的具有法律的限分国家和地方两级
标准家通过环境标准体系进行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和环境影环境预测和治理等各种
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对策的
制定和环境污染的水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
标准的理论决定着环境标准的科学性
性和可靠性环境基准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
基石和科国家环境保护 十一五
国发 200737明确将环境标准与基准等环境
综合管理
优先领域明确提出 科学确定基准 的目标
随着中国环境的深水污染控制在经历
了浓度控制和目标控制正向容量总量控制
方向转变化学指标控制向水生态健康管理方向
转变在该水环境基准和标准本身的科学
合理性和适用性2个转变能否切实实现
的关键中国水环境管理体系在过去 20多年的时间
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水
质标准1983198819992002年进行了多次
修订了一系列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 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水
环境质量标这些标准体系基本上都是参
国外国家水环境基准建立起来的中国基本
没有开展过水环境的系统研也没有建立科
学系统的水环境基准框架和体系
近年来中国的湖泊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应对这些
明显露出我国对水环境质量演变特征与过
程方面的认识不足在污染物生态与健康效应等方
面的基础储备不够湖泊水环境基准是对湖泊水污
染进行评控制和管理的科学基础
国至没有专门针对湖泊的水环境基准
有通过针对不同地不同使用功能的标准来体现
污染物生态控制湖泊
唯一的标准是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838-2002些指标基本没有同时考虑湖泊水生
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全性更没有体现湖泊的区
域特征差异这些指标及阈值范围可能不
能真实反映急需在揭
示湖泊水
础上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目标
国家环境
水环境基准系统研为中国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环
境标准管理提供科为中国中长期环境战略
2387
第28卷第12期2008年12月环境科学学报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Vol.28‚No.12Dec.‚20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8CB418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525011‚40873080‚40632011)SupportedbytheNationalBasicResearchProgramofChina(No.2008CB418200)and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525011‚40873080‚40632011)作者简介:吴丰昌(1965—)‚男‚教授;∗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mail:mengwei@craes.org.cnBiography:WUFengchang(1965—)‚male‚professor;∗Correspondingauthor‚E-mail:mengwei@craes.org.cn吴丰昌‚孟伟‚宋永会‚等.2008.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8(12):2385—2393WuFC‚MengW‚SongYH‚etal.2008.ResearchprogressinlakewaterqualitycriteriainChina[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8(12):2385—2393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吴丰昌1‚孟伟1‚∗‚宋永会1‚刘征涛1‚金相灿1‚郑丙辉1‚王业耀1‚王圣瑞1‚姜霞1‚卢少勇1‚储昭升1‚陈艳卿1‚王超2‚华祖林2‚王沛芳2‚于志强3‚傅家谟3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98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收稿日期:2008-06-18录用日期:2008-09-01摘要: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进行了剖析回顾和展望:首先阐述了开展区域性水环境基准研究的迫切性和科学意义‚揭示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内涵;然后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湖泊水环境基准的“三性”原则(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指出环境暴露、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基准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强调:阐明中国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需要开展水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建立具有我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解决中国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的重要任务‚它既可推动中国毒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又可为湖泊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关键词:湖泊;水环境基准;生态环境效应;环境管理;区域差异文章编号:0253-2468(2008)12-2385-09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ResearchprogressinlakewaterqualitycriteriainChinaWUFengchang1‚MENGWei1‚∗‚SONGYonghui1‚LIUZhengtao1‚JINXiangcan1‚ZHENGBinghui1‚WANGYeyao1‚WANGShengrui1‚JIANGXia1‚LUShaoyong1‚CHUZhaosheng1‚CHENYanqing1‚WANGChao2‚HUAZulin2‚WANGPeifang2‚YUZhiqiang3‚FUJiamo31.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2.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HehaiUniversity‚Nanjing2100983.GuangzhouInstituteofGeo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510640Received18June2008;accepted1September2008Abstract:InconsiderationofthegrimsituationofChina′slakepollutionandcomplexecologicalhealtheffects‚itisurgenttocarryoutstudiesonlakewaterqualitycriteriafittedtoChina′sregionalcharacteristics‚astheoreticbasesforlakepollutionprevention‚controlandmanagement.However‚littlesystematicresearchworkhasbeendone.ThisarticledealswithChina′slakewaterqualitycriteriaareasintermsofthecriteriaimportance‚concepts‚researchhistory‚status‚trend‚urgence‚andscientificsignificance:First‚thisarticlegivesadetailedreviewontheresearchhistory‚statusanddevelopingtrendaswellasthekeyscientificproblemsinthelakewaterqualitycriteriaresearchareabothathomeandabroad.Authorsputforwardcriteria′sconceptsand“three”principles(scientific‚basicandregional)‚andpointedoutthatenvironmentalexposure‚effectdistinctionandriskassessmentarethethreekeyprocessesforwaterqualitycriteria.Finally‚thearticleputforwardsearchdirectionanddevelopingtrendsinvolvedinthisresearchfieldinChina.Thearticlestressesthatinordertoconductstudiesontheprocessesofwaterpollutionandeco-toxicologicaleffectsitisnecessarytocarryoutresearchontherulesandcharacteristicsofevolutionofChina′swaterenvironment;Italsosuggeststhatestablishingtheoretical‚technologicalandmethodologicalsystemsofthelakewaterenvironmentcriteriafittedwithChina′sregionalcharacteristicsisaninternationalscientificforefrontofDOI:10.13671/j.hjkxxb.2008.12.016环境科学学报28卷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isalsoanimportanttasktoresolveChina′smaj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needsforenvironmentmanagement;thiswillnotonly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a′stoxicology‚biology‚ecology‚environmentalscienceandbiogeochemistry‚butalsoprovidetechnologicalsupporttothe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lakecatchment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pollutioncontrol‚andenhanceChina′soveralllevelofscientificresearch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swellasChina′sinternationalstatus.Keywords:Lake;Waterqualitycriteria;Eco-environmentaleffect;Environmentalmanagement;Regionaldifference1引言(Introduction)中国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污染形势严峻‚水质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严重威胁了饮用水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健康.湖泊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急需加强湖泊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但是‚国家环境管理的创新跨越和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科学依据‚而湖泊水环境基准方面的系统研究尚未展开.本研究中从湖泊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旨在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2湖泊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必要性(Waterenvironmentalpollutionstatusandnecessityofwaterqualitycriteriastudiesinlakes)2.1中国湖泊污染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大于1km2的湖泊有2300多个‚湖泊和水库总贮水量可达6.380×1011m3.湖泊是内陆水体供水的主体‚全国城镇饮用水源的50%以上来源于湖泊.湖泊还在防洪、航运、旅游和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湖泊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中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61%的国控重点湖(库)水质属Ⅴ类和劣Ⅴ类‚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质持续为劣Ⅴ类或Ⅴ类‚水体均出现藻类暴发、水体缺氧、有毒藻类滋生、水体毒性化和水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等问题.当前‚中国湖泊污染具有严重、复杂和全面化等3个特点‚富营养化和有毒有害物质形成的复合污染是我国湖泊污染的显著特征.早期的工业污染‚加上近年城镇化工农业活动的剧烈增加‚农药、集约化家禽养殖中激素、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中国湖泊复合污染特征明显、生态健康效应复杂、科学问题突出.虽然这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处于微量或痕量水平‚但其在生物体内存在着累积与毒性放大的过程以及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毒理效应‚这给区域饮用水安全、水产品质量以及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水生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是湖泊水环境保护的核心.2.2区域水环境基准体系研究区域特征水环境基准研究是我国开展“科学确定环境基准”研究的真正科学内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环境问题复杂‚社会经济活跃‚加上中国区域环境特征、污染特征以及基准的保护对象等的差异‚使得中国的水环境基准体系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区域特点.①区域环境特征差异:不同污染物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气候、水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污染程度和水生态系统特征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因而有不同的水环境基准.以铜为例‚其对多数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基准为9.0μg·L—1.但溶解有机质和水质以及水体流动状态都会对其毒性产生很大影响.如:溶解有机质升高时‚铜的毒性明显下降;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与硬度的大小成正比;流水和静水条件下急性毒性TL50分别为0.02、0.4mg·L—1‚相差200倍(USEPA‚2003;夏青等‚2002).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区域水环境基准的重要性‚以及水环境差异特征对水环境基准的影响.如美国鼓励各州开展地区性环境基准的校正和研究‚1995年就开展了五大湖水环境基准国家战略研究.中国地域广袤‚湖泊的地质、地理、气候、水体物理、化学和水生态系统特征差异突出‚东部湖泊多为大型浅水湖泊‚西部多为深水高原湖泊;东部沿海、西南多为淡水湖泊‚而西北多为咸水湖泊;北方及中部多为碱性湖泊‚而南方热带则有酸性湖泊;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水体污染程度较轻‚东部水体则呈现营养物和有毒有害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特征.所以‚影响水环境基准的区域差异特征更加明显.②污染特征差异:中国湖泊污染具有点源与面源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的特点.如太湖等流域以238612期吴丰昌等: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纺织印染、化工、轻工、冶金和医药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工业污染相对严重‚形成了染料(偶氮、酞菁、蒽醌、硝基)、重金属(汞)、甲醛、卤化物、油、硫、苯酚、纤维素、木质素、药物残留和有机氯农药等为主的污染特征;这使得太湖部分饮用水源地污染较为严重;120多种有机污染物中含量较高的有苯、甲苯、乙苯、氯酚类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据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内部资料‚2007)(25种优控污染物)‚而太湖部分沉积物中汞、镉、铜和砷等有毒重金属污染也较为严重.而滇池和巢湖流域的面源污染相对严重.因此‚不同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这些重点区域的污染特征明显‚水环境基准体系差异性显著.③基准的保护对象差异:基准主要是以保护人和生物为核心开展的.但是‚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风险水平、暴露途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国国家环保署一般选用在北美分布的生物作为试验物种(如鲑和鳟鱼等鱼类)来研究水生生物基准;而中国主要食用的是淡水鱼‚在中国的淡水鱼类资源中一半以上属鲤科‚我国四大家鱼、鲫鱼和鲤鱼等也同属鲤科.由于不同保护对象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和要求‚及对污染物的耐受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水环境基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五氯酚在苏必利尔湖对黑头软口鲦的最大可接受毒物含量约为73μg·L—1;而对红大马哈鱼含量是1.8μg·L—1‚两者相差30多倍;而甲基苯相差可达40多倍(夏青等‚2002)2.3开展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临严峻的污染事态‚中国湖泊治理任务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湖泊环境毒理和基准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开展湖泊污染过程、生态环境影响和饮用水源地生态与健康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构建适合中国自身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体系‚这是国家实行更严格的湖泊流域环境标准管理和“主动”开展污染防治的紧迫要求‚也是中国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水环境基准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是完全基于科学实验的客观记录和科学推论而获得的.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以水环境基准为依据‚在考虑自然条件和国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综合分析后所制定的‚是由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限值‚分国家和地方两级标准.国家通过环境标准体系进行环境管理‚包括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和治理等各种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法‚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对策的制定和环境污染的控制等.水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标准的理论基础‚决定着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环境基准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石和科学尺度.《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发〔2007〕37号)明确将环境标准与基准等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研究列入环境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明确提出“科学确定基准”的目标.随着中国环境管理的深化‚水污染控制在经历了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后‚正向容量总量控制方向转变‚从化学指标控制向水生态健康管理方向转变.在该过程中‚水环境基准和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成为这2个转变能否切实实现的关键.中国水环境管理体系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水质标准‚在1983、1988、1999和2002年进行了多次修订‚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如《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水环境质量标准.然而‚这些标准体系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水环境基准建立起来的‚中国基本没有开展过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也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水环境基准框架和体系.近年来‚中国的湖泊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在应对这些重大水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影响等事件时‚已明显暴露出我国对水环境质量演变特征与过程方面的认识不足‚在污染物生态与健康效应等方面的基础储备不够.湖泊水环境基准是对湖泊水污染进行评估、预防、控制和管理的科学基础.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湖泊的水环境基准‚更没有通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使用功能的标准来体现污染物生态与健康效应的差异性.目前‚控制湖泊水质唯一的标准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这些指标基本没有同时考虑湖泊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安全性‚更没有体现湖泊的区域特征差异性.所以‚这些指标及阈值范围可能不能真实反映湖泊污染的控制条件.因此‚急需在揭示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区域环境特点的基础上‚以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目标‚从国家环境保护角度开展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系统研究‚为中国水污染防治和流域环境标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中国中长期环境战略2387环境科学学报28卷目标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2004年8月水利部印发的《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全国水环境管理在“十一五”期间将从单纯的化学污染控制向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方向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向转变.由于‚目前中国水体的核心功能并不是单纯追求人体健康和水生态系统安全‚而是更偏重于对水体服务功能用途的保护‚这就要求构建新的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特别需要完善水环境基准及其响应的标准体系‚这对湖泊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安全的保护及人体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3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概念和现状(Principleandstatusofwaterqualitycriteriastudiesinlakes)环境标准体系是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的重要依据‚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基础‚它们都依赖于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主要是在揭示区域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湖泊水环境污染过程、机理及生态毒理效应‚强调在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及其生态健康影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最终确定湖泊水环境基准‚旨在为科学构建水环境标准体系、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近20多年来‚阐述水环境污染机理和效应、发展水环境基准新理论、确定科学的水环境基准一直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和不懈追求.3.1水环境基准的概念、特征和研究历史水环境基准是指水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它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USEPA‚1980;孟伟等‚2006);污染物包括营养物质以及人为和自然化学物质(金属和有机物)等‚可分优先污染物和非优先污染物等.水环境基准具有3个显著特点: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①科学性:水环境基准是“以人(生物)为本”‚是在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毒理效应等基础上确定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前沿学科领域;水环境基准研究实际上体现了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②基础性:水环境基准是制定水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石.③区域性:世界各国的水环境基准研究是在各自国家或区域水环境质量演变和自然背景基础上建立的‚其结果不一定全部适合其它国家;各国关注的特征污染物不完全相同;同一污染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行为和毒理学效应可能也不完全相同‚基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国际上水质基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相继发表了《绿皮书》、《蓝皮书》和《红皮书》等水质基准文献;1980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初步制定了确定水质基准的技术指南‚1983和1985年又进行了2次修订(夏青和张旭辉等‚1990).1998年‚美国开始制定区域性营养物基准‚2000年发布了河流和湖库的营养物基准制定导则.到目前为止‚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经根据各自的水环境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初步建立了水环境基准体系.水环境基准可以根据保护对象或环境介质分类‚包括以保护水生生物为目标和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水生生物基准和人体健康基准‚及相应的沉积物基准等‚它们构成水环境基准体系的核心.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水环境基准也会更加完善.例如‚近年来‚由于食物链的生物累积作用‚水环境基准逐渐将水环境以外相关的生物(如野生动物)纳入保护对象(USEPA‚2001).根据水环境中污染物(或其它有害物质)的种类‚水质基准还包括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营养盐、激素和病原菌基准等.2004年‚美国环保总署颁布和修订了167种污染物基准‚其中涉及了合成有机物(107项)、农药(31项)、金属(17项)和无机物(7项)等(WHO‚1994;USEPA‚2002;2003;2004a;2004b;2005).但是‚目前已确定基准的污染物仅仅是人类使用的化合物中很小一部分.在美国五大湖能检测到1000多种污染物‚而美国目前登记使用的化学物质达65000种‚且登记使用的化学物质还在不断增加(Flexner‚1995).所以‚仍有大量水环境基准研究工作需要开展.特别是最近纳米材料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及与现代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密切相关的藻毒素等一批新型污染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们在水环境中的归宿、生态与健康效应还不清楚(汤鸿霄‚2003).因此‚运用新技238812期吴丰昌等: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术和新方法不断深入开展传统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研究‚发展关于环境基准的新理论‚制定或修订各种污染物‚特别是对人类环境与健康有重要影响污染物的环境基准是目前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努力方向;同时‚对一些新型污染物的特性、暴露和毒性开展风险评价研究也势在必行‚它们将逐渐成为近期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太湖、滇池和巢湖是中国三大重点湖泊‚也是全球范围内独具区域特色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这些流域内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跃‚湖泊的富营养化和有毒有害污染问题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出现的污染物在中国这些重点湖泊同时出现‚水环境质量与演变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生态环境效应复杂.国内外科学家们已对这些重点湖泊水环境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湖泊水污染机理和自然演变过程认识还需深入‚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毒理过程仍不清楚.因此‚需要在揭示这些湖泊自身演变规律和污染过程的基础上‚阐明特征污染物的归趋、环境暴露和健康风险‚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体系‚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3.2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基于水环境基准的概念‚湖泊水环境基准确定过程应包括环境暴露、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3个关键环节‚而污染过程与机理、污染物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及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是确定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方面.3.2.1污染过程与机理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包括输移过程、形态变化、在多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和复合污染作用等‚这些研究内容一直是环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也是水环境基准研究领域的重点.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都与生态环境效应密切相关.它们不仅会以溶解态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输移演替‚而且还会被水体颗粒物和有机质等吸附、动植物吸收和富集‚从而在各种不同的地表介质间发生迁移转化‚形成复杂的生态与健康效应链(陈静生等‚2001;黄圣彪等‚2007;汤鸿霄‚2003;郑振华等‚2001).沉积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水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沉积物涉及污染物在水和生物等多介质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沉积物基准是指特定化学物质在沉积物中不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体质量产生危害的实际允许浓度‚它既是对水质基准的完善‚也是评价沉积物污染和生态风险的基础‚是进行湖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湖泊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国外对沉积物基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等国家已提出了少量淡水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基准‚其中一些已被环境管理部门采用(Longetal.‚2006;Leungetal.‚2005)‚但还没有形成完善和统一的沉积物基准体系(陈云增等‚2006;陈静生等‚2001).由于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生物累积过程及界面过程的复杂性(USEPA‚2001)‚目前仍缺乏关键的研究手段.我国已有不少科学家就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范文宏等‚2006;刘文新等‚1999);但总体来说‚研究仍然比较零散‚还没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湖泊沉积物基准规范.因此‚开展湖泊沉积物基准研究是保护湖泊水生态系统、完善和健全水环境基准体系的要求‚可以弥补现有水环境基准和标准体系的不足‚这将会是目前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3.2.2污染物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污染物生态与健康效应识别及影响机制是水环境基准研究的热点‚也是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难点.目前‚国内外在环境污染、毒理学与风险评估等研究领域‚正经历由单一污染向复合污染、由单环境介质行为向多介质作用过程的方向发展(王晓蓉等‚2006;Wuetal.‚2004).在水环境基准的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缺乏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尺度上对污染物的生态学响应机制‚及相关尺度推导转换的研究;缺乏考虑污染物对生态区域差异特征响应的生态学过程研究(Fosteretal.‚2005).特别是在湖泊富营养化条件下(高氮磷营养水平、有机物和生物质)的复合污染过程及生态与健康效应研究基础薄弱(郑振华等‚2001)‚目前难以准确评估中国大面积富营养化湖泊或水体的污染程度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尽管复合污染的表征研究已有较多的进展‚但考虑到中国富营养化水体的普遍性‚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污染过程与机理‚水生态系统生态与健康效应的响应机理尚缺乏系统研究.对于将目前环境风险定性或半定量评估推进到考虑富营养化湖泊复合效应过程的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尚需重2389环境科学学报28卷大理论突破.国际上现行的水环境基准主要是针对单一污染物特征‚基于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单纯的化学剂量-效应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最近国际上已经注意到各种复合污染对水生态环境基准的影响‚两种以上污染物可以有拮抗、协同和加和等不同作用(MuandLeBlanc‚2004;Cleuvers‚2003;XuandNirmalakhandan‚1998)‚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复合污染对水环境基准的影响研究尤其薄弱.毒理学和传统的环境污染毒性评定一般采用微生物、藻类、哺乳动物进行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致突变性检测实验及污染物的致畸和致癌毒性试验(Awadhesh‚2004).随着对毒性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采用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通过DNA损伤检测致突变毒性‚以及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试验检测污染物致畸性(孔志明‚2004;李阳等‚2003).中国水环境毒性的生物测试方法发展较为缓慢‚在国家标准中主要使用藻类的生长实验、大型蚤和斑马鱼等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估污水和废水排放的毒性(Luoetal.‚2006).近几年‚研究者运用新技术研发了一些快速有效的毒性测试方法(乔敏等‚2006);例如‚分子生物标记物是目前研究化学物质早期暴露生物效应的重要手段(Valavanidisetal.‚2006)‚它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水生生物个体的毒性损伤机制开展详细研究(Villelaetal.‚2006;ChenandFoltetal.‚2005)‚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大促进了污染物毒性效应与机制研究的发展‚为基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野外环境的复杂性及其与室内实验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方法和结果的预测和运用‚水环境基准研究必须发展新的方法.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尺度上开展污染物响应机制的研究‚结合实验室试验‚采用集成与模拟分析的方法已经成为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前沿领域(Lemly‚1999).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从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污染物的水生态效应(安鑫龙和周启星‚2006).Horne和Dunson在1995年通过淡水沼泽生态系统模拟实验发现‚污染物可通过影响绿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对两栖生物的繁殖和发育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并指出在评价湿地水体污染物对动植物的毒性效应时应将水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HorneandDunson‚1995).Barber等也指出‚食物链中以鱼类为食的生物‚其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浓度可能更高‚形成更大的生态风险性(Barberetal.‚2006).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一体化响应机制‚缺乏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不同尺度水平来研究污染物的毒性效应.通过新方法的探索和运用‚更加定量和精细地研究不同尺度毒理效应机制和效应识别‚已成为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3.2.3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国际上对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评估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环保局、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相继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案‚包括危害鉴别、暴露评价、剂量-效应关系分析、风险描述的评价程序.这些已成为环境风险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并广泛被荷兰、法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采用.尽管上述健康风险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较大局限性.由于人体环境污染暴露途径多样‚生物放大效应比较复杂‚导致目前的人体健康评估很少考虑污染物沿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由于没有直接可观测的健康效应指标来反映水环境中污染物低剂量长期暴露产生的危害‚制定相应的低剂量污染物的水环境基准还有较大困难;现有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一般仅限定于一种污染物‚而对区域复合型环境污染很少涉及‚不能直接用于解析区域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从而限制了其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李阳等‚2003).目前我国湖泊污染普遍、严重和复杂‚污染过程和生态与健康效应不清‚重点湖泊富营养化条件下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将成为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关键和前沿领域方向.为了能够减少风险评价过程中测试动物的数量‚并节省时间和费用‚2004年‚OECD等国际组织提议将风险评价过程统一起来.例如‚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靶组织放射性测试和毒性作用方式是致癌物质基准推导和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毒性动力学模拟能够提供靶位暴露剂量‚从而由体外测试推导到体内测试‚由高剂量作用推导到低剂量作用‚以及在生物种间的推导.通过毒性动力学模拟能够将这些概念扩展到不同环境介质中‚并且将依据效应浓度的暴露表征与依据靶位浓度的暴露表征联系起来‚从而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黄圣彪等‚2007).这不仅是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提倡整合健康与生态风239012期吴丰昌等: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险评价的基本切入点.但是‚目前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最主要前提是需要收集大量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包括污染物的环境浓度及外暴露水平、途径、源排放等‚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之间、食物链中的生物累积等信息.此外‚需要根据国情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开发内/外暴露的定量方法及模型.将生态与健康生态风险评价进行有机的统一‚也是当前风险评价研究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些工作必将为国际水环境基准理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4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KeyproblemsanddevelopingtrendsoflakewaterqualitycriteriastudiesinChina)4.1关键科学问题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具有区域特征的湖泊水环境基准是一个由多参数构成的复杂函数‚涉及的环境要素包括:保护对象(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污染特征(区域特征污染物)、湖泊特点、推导方法(推导模型和风险评估)和基准与标准的转化关系等.构建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体系实际上就是求解这个复杂的函数方程‚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下.①区域环境差异特征对湖泊水环境基准的影响机理.湖泊区域要素包括气候、理化要素(温度、pH、溶解氧)、生物区系和污染程度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影响它们的生物吸收和富集‚以及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从而影响水环境基准.例如:目前国际流行的用于预测金属毒性的生物配位体模型考虑了各种环境要素‚如水环境温度、pH、硬度、碱度、有机质等对水环境毒性的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过程和机理还需深入研究.中国区域主要环境要素对基准的影响机理与程度还需深入研究.②富营养化条件下污染机理、生态与健康效应.现行水环境基准的制定基于对单一污染物的毒理效应和单纯剂量-效应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国内外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多介质转化过程对基准的影响‚及各种环境条件下复合污染‚或污染物联合作用的毒理效应还不是很清楚‚污染物在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和毒理效应差异和响应‚及其对水环境基准的影响还需深入系统研究.③湖泊水环境基准本身的理论与方法学.湖泊水环境基准包括毒理学和生态学基准‚其中生物毒理学基准推导的3个关键环节:环境暴露(输移演替、多介质迁移转化、复合污染作用、生物有效性)‚毒理效应(毒理实验、效应识别和表征、剂量-效应关系、毒理效应与机制)和风险评估(风险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和推导模型).所以‚湖泊水环境基准反映了环境科学的综合水平.国外研究者一般每2~3年即结合其它各个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更新一次.同时‚湖泊水环境基准本身的理论和方法学也在逐渐完善和提高.例如:风险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尚需进一步验证‚不同区域类型水环境基准的适用性模式还需探讨‚沉积物基准体系还需完善‚符合不同国情的基准与标准的关系需要探索.4.2研究发展方向通过对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不仅要确定重点污染物水环境基准‚构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并且要形成中国环境基础研究和政策管理相互作用的综合平台;建成中国水环境毒理效应和风险评估数据库;在污染过程、机理和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理论突破‚整体提高中国在环境暴露、毒理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实力;在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领域形成综合研究中心‚为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维护和饮用水健康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在系统研究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的过程与驱动机制及区域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阐述污染物的输移演替规律、多介质迁移转化过程、复合污染作用和毒理效应.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污染物的物理与化学过程、生态与健康效应、水环境基准指标和方法等方面取得重大理论突破.②建立中国以保护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目标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体系‚提出重点污染物清单和水环境基准建议值‚构建中国湖泊生物毒理效应数据库‚为国家湖泊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管理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引领作用‚为湖泊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③发展水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揭示多介质转化和复合污染对基准的影响机理‚建立我国湖泊生物毒性效应数据库‚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转化原理.致谢:本论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南开大学周启星、祝凌燕、于宏兵和罗义‚南京大学高士祥、孙成、杨柳燕、王晓东、肖琳和谢秀杰‚北京师范大学周俊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2391环境科学学报28卷心蔡亚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银龙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远、韩梅、胡林林、于云江等许多同志和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责任作者简介:孟伟(1956—)‚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专家组组长‚负责实施方案的编制.References:AnXL‚ZhouQX.2006.Toxiceffectsofpoisonouspollutantsonorganismsandradicalreaction[J].BulletinofBiology‚41(2):1—3(inChinese)AwadheshNJ.2004.Genotoxicologicalstudiesinaquaticorganisms:anoverview[J].MutationResearch‚552:1—17BarberLB‚KeefeSH‚AntweilerRC‚etal.2006.Accumulationofcontaminantsinfishfromwastewatertreatmentwetland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40:603—611ChenC‚FoltC.2005.Highplanktondensitiesreducemercurybiomagnifica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39:115—121ChenJS‚WangLX‚HongS‚etal.2001.Differencesinmassbaselinesofheavymetalsinwatersedimentsinvariouscountries-Ananalysisofthecauses[J].EnvironmentalChemistry‚20(5):417—424(inChinese)ChenYZ‚YangH‚ZhangZK‚etal.2006.Progressinmethodologicalresearchontheestablishmentofmassbaselinesofwatersediments[J].ProgressinEarthScience‚21(1):53—61(inChinese)CleuversM.2003.Aquaticecotoxicityofpharmaceuticalsincludingtheassessmentofcombinationeffects[J].ToxicologyLetters‚142:185—194FanWH‚ZhangB‚ChenJS‚etal.2006.Potentialbio-toxicriskassessmentofheavymetalpollutioninsedimentsoftheJingzhouBay[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6(6):1000—1005(inChinese)FlexnerM.1995.Criteriadevelopmentpast‚present‚andfuture-Newwaystoevaluaterisk:Movingbeyondchemicaltoxicityinwatercolumn[R]‚EPA820R9500‚WashingtonDCFosterKL‚MackayD‚ParkertonT‚etal.2005.Five-Stageenvironmentalexposureassessmentstrategyformixtures:gasolineasacasestudy[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39:2711—2718HorneMT‚DunsonWA.1995.TheinteractiveeffectsoflowpH‚toxicmetalsandDOConasimulatedtemporarypondcommunity[J].EnvironmentalPollution‚89:155—161HuangSB‚WangZJ‚QiaoM‚2007.Contributionassessmentofregionalenvironmentandrelatedscientificproblems[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7(5):705—713(inChinese)KongZM.2004.EnvironmentalToxicology(SecondEdition)[M].Nanjing:NanjingUniversityPress‚1—150(inChinese)LemlyAD.1999.Seleniumtransportandbioaccumulationinaquaticecosystems:Aproposalforwaterqualitycriteriabasedonhydrologicalunits[J].Ecotoxicology&EnvironmentalSafety‚42:150—156LeungKMY‚BjorgesaterA‚GrayJS‚etal.2005.Derivingsedimentqualityguidelinesfromfield-based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39:5148—5156LiY‚ZhangQM‚DaiSG.2003.ImpactofaldicarbanditscomplexpollutiononDNAofzebrafishembryo[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14(6):982—984(inChinese)LiuWX‚LuanZK‚TangHX.1999.Researchonthemasscontrolbaselinesofheavymetalpollutantsinriversediments.II.Phaseequilibriumpartitionmethod(EqP)[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19(3):230—235(inChinese)LongER‚IngersollCG‚MacdonaldDD.2006.Calculationandusesofmeansedimentqualityguidelinequotients:acriticalreview[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40:1726—1736LuoY‚SuY‚LinRZ‚etal.2006.2-ChlorophenolinducedROSgenerationinfishCarassiusauratusbasedontheEPRmethod[J].Chemosphere‚65:1064—1073MengW‚ZhangY‚ZhenBH.2006.Waterenvironmentqualitybaseline‚standardandthestrategyofcontrollingthetotalamountofbasinwaterpollutants[J].EnvironmentalScienceResearch‚19(3):1—6(inChinese)MuX‚LeBlancGA.2004.Synergisticinteractionofendocrine-disruptingchemicals:Modeldevelopmentusinganecdysonereceptorantagonistandahormonesynthesisinhibitor[J].EnvironmentalToxicology&Chemistry‚23:1085—1091QiaoM‚WangCX‚HuangSB‚etal.2006.GenotoxicityoforganicpollutantsinwatersandsedimentsoftheMeiliangBayoftheTaihuLake[J].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26(2):224—227StateCouncil′sNoticeonIssuingthe“11thFive-YearPlan”of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GuoFa[2007]No.37Document‚1—3(inChinese)TheStateCouncil′sResolutiononImp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ndStrengthen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GuoFa[2005]No.39Document‚1—3(inChinese)TangHX.2003.EnvironmentalNano-SizedPollutantsandMicrosurfaceWaterQualityProcesses[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3(2):146—155(inChinese)USEPA.2001.TheIncidenceAndSeverityofsedimentContaminationInSurfaceWatersOfTheUnitedStates[R].EPA-823-R-01-01‚WashingtonDC:USEPA‚230USEPA.1980.Ambientwaterqualitycriteria[Z].WashingtonDC:OfficeofRegulationStandard‚2005USEPA.2002.NationalRecommendedWaterQualityCriteria[R].239212期吴丰昌等: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EPA-822-R-02-047‚WashingtonDC:USEPA‚210USEPA.2003.WaterQualityCriteriaandStandardsPlan-PrioritiesfortheFuture[R].EPA822-R-98-003‚WashingtonDC:USEPA‚190USEPA.2004a.TheincidenceandseverityofsedimentcontaminationinsurfacewatersofUnitedStates[R].EPA-823-R-04-007‚WashingtonDC:USEPA‚140USEPA.2004b.NationalRecommendedWaterQualityCriteria[Z].EPA‚WashingtonDC:USEPA‚120USEPA.2005.GuidelinesforCarcinogenRiskAssessment[R].EPA/630/P-03/001B‚WashingtonDC:USEPA‚120ValavanidisA‚VlahogianniT‚DassenakisM‚etal.2006.Molecularbiomarkersofoxidativestressinaquaticorganismsinrelationtotoxicenvironmentalpollutants[R].Ecotoxicology&EnvironmentalSafety‚64:178—189VillelaIV‚deOliveiraIM‚daSilvaJ‚etal.2006.DNAdamageandrepairinhaemolymphcellsofgoldenmussel(Limnopernafortunei)exposedtoenvironmentalcontaminants[R].MutationResearch/GeneticToxicology&EnvironmentalMutagenesis‚605:78—86WangXR‚LuoY‚ShiHH‚etal.2006.Applicationofmolecularbiomarkersinearlydiagnosisandecologicalriskassessmentofpollutedenvironments[J].EnvironmentalChemistry‚25(3):320—325(inChinese)WHO‚Assessinghumanhealthrisksofchemicals:Derivationofguidancevaluesforhealth-basedexposurelimits.WHOEnvironmentalHealthCriteria[Z].1994‚NO.170‚GenevaWuFC‚CaiYR‚EvansRD‚etal.2004.ComplexationbetweenHg(II)anddissolvedorganicmatterinstreamwaters:Anapplicationoffluorescencespectroscopy[J].Biogeochemistry‚71:339—351XiaQing‚ZhangXuhui.1990.HandbookofWaterQualityStandards[M].Beijing: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ofChina‚1—150(inChinese)XiaQ‚ChenYQ‚LiuXB.2002.WaterQualityBaselineandWaterStandard[M].Beijing:StandardPressofChina‚1—150(inChinese)XuS‚NirmalakhandanN.1998.UseofQSARmodelsinpredictingjointeffectsinmulti-componentmixturesoforganicchemicals[J].WaterResearch‚32(8):2391ZhengZH‚ZhouPJ‚andWuZB.2001.Newprogressinresearchoncomplexpollution[J].JournalofAppliedEcology‚12(3):469—473(inChinese)中文参考文献:安鑫龙‚周启星.2006.有毒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与自由基反应[J].生物学通报‚41(2):1—3陈静生‚王立新‚洪松‚等.2001.各国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的差异及原因分析[J].环境化学‚20(5):417—424陈云增‚杨浩‚张振克‚等.2006.水体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建立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1(1):53—61范文宏‚张博‚陈静生‚等.2006.锦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6(6):1000—100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07〕37号文件)‚1—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文件)‚1—3黄圣彪‚王子健‚乔敏.2007.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环境科学学报‚27:705—713孔志明.2004.环境毒理学(第2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150李阳‚张清敏‚戴树桂.2003.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4(6):982—984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1999.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质量控制基准的研究.II.相平衡分配方法(EqP)[J].环境科学学报‚19(3):230—235孟伟‚张远‚郑丙辉.2006‚水环境质量基准、标准与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策略[J].环境科学研究‚19(3):1—6乔敏‚王春霞‚黄圣彪‚等.2006.太湖梅梁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6(2):224—227汤鸿霄.2003.环境纳米污染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J].环境科学学报‚23(2):146—155王晓蓉‚罗义‚施华宏‚等.2006.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污染环境早期诊断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25(3):320—325夏青‚陈艳卿‚刘宪兵.2002.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150夏青‚张旭辉.1990.水质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50郑振华‚周培疆‚吴振斌.2001.复合污染研究的新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2(3):469—4732393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