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 金融经济
91
2023 年第10期(总第568期)
一、引言
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本质是将环境、
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通过投资那些具
有良好 ESG 表现的企业来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
世界范围内 ESG 投资理念的兴起,以及我国“双
碳”目标的确立,又因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个
因素与减排以及可持续发展主题高度契合,越来
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 ESG 因素,中国的 ESG 投
资市场正在向“快车道”迈进。我国 ESG 相关监
管要求可以追溯至 2002 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
司治理准则》,该准则中有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环境
保护等相关信息的规定。近年来,随着 ESG 投资
的蓬勃发展,学界对于加强 ESG“漂绿”监管的
呼声渐隆,相关政策指导意见相继公布,ESG 法
规条例数量逐年递增,但资本市场 ESG 信息披露
少、披露质量低,企业或金融机构“漂绿”的现
象普遍存在,暴露了 ESG 投资监管存在一定程度
上的失灵(朱绍纲,2020)。
在过往关于 ESG“漂绿”的研究中,主要研究
“漂绿”行为的动机、影响和治理,学者们基于新
古典经济学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制度经济学
视角和信息经济学视角研究“漂绿”动因(毕思勇
和张龙军,2010;孙建强和吴晓梦,2019;肖芬荣
和黄晓云,2016)。关于企业“漂绿”行为经济后
果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探讨“漂绿”对企业自身
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张启尧,2017;李克,2016;
黄溶冰和赵谦,2018)。在 ESG“漂绿”治理方
面,学界以 ESG 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为主要研究
方向,如有学者主张建立强制性与任意性相结合
的法律体系,引入“不披露就解释”原则(冯果,
2020);也有学者强调需制定统一的披露标准和程
序性规则,建立强制性的 ESG 信息披露框架(郑
丁灏,2021)。当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然对
于相关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界对于
ESG 领域的“漂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
我国“漂绿”监管的制度困境和监管体系完善的研
究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漂绿”背后的制度症结,
寻找刺破“漂绿”气球的解决之道,为绿色金融赋
能,探索建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 ESG 制度体系。
二、“漂绿”的内涵与外延
“漂绿”来源于英文“greenwash”一词,在
我国 ESG 投资中“漂绿”现象的行为诱因、
制度缺陷与治理进路
■ 黄心怡
收稿日期:2023-07-06
作者简介:黄心怡,硕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研究方向为商法、金融法。
摘要:当前我国 ESG 投资市场方兴未艾,但借绿色之名、行牟利之实的“漂绿”现象不容
忽视。“漂绿”现象的出现,既是企业天然的逐利动机使然,更重要的是法制缺失和监管缺位
所致,具体表现为 ESG 投资中协同监管乏力、规则执行不到位、强制披露欠缺等方面。要刺破
“漂绿”假面,助力绿色金融的有序发展,有赖于形成健全有效的 ESG 制度体系。本文从增加制
度供给和规则约束的视角,结合 ESG 信息披露、评级、鉴证的不同功能定位,找寻刺破“漂绿”
气球的解决之道,为绿色金融赋能,探索建构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 ESG 制度体系。
关键词:漂绿;协同监管;ESG 投资;信息披露;ESG 评价;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DF4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53(2023)10-0091-09
DOI:10.14057/j.cnki.cn43-1156/f.20231111.001 网络首发时间:2023-11-14 17:21:4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43.1156.f.20231111.13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