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VIP专享VIP免费

ICS 号: 13.020.01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Z 04
T/SEESA010-2022
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Zero-Carbon Park
2022-04-25 发布 2022-05-01 实施
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建原则和基本要求 ............................................................................................. 2
4.1 创建原则......................................................................................................... 2
4.2 基本要求......................................................................................................... 2
5 创建措施 ............................................................................................................... 2
5.1 基础设施系统.................................................................................................. 3
5.2 建筑系统......................................................................................................... 3
5.3 交通系统......................................................................................................... 3
5.4 能源系统......................................................................................................... 3
5.5 生产系统......................................................................................................... 3
5.6 废弃物处理系统 .............................................................................................. 4
5.7 园区管理体系.................................................................................................. 4
5.8 项目减排量抵消/信用抵消 ............................................................................... 4
6 评价体系 ............................................................................................................... 4
6.1 评价指标.......................................................................................................... 4
6.2 指标计算方法................................................................................................... 5
7评价流程................................................................................................................ 5
7.1 准备阶段.......................................................................................................... 5
7.2 实施阶段.......................................................................................................... 6
7.3 评价阶段.......................................................................................................... 6
7.4 评价结果......................................................................................................... 6
附录 A 零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图.............................................................................. 8
附录 B 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 ....................................................................... 9
参考文献 .................................................................................................................11
T/SEESA010-2022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II
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产业园区积极
开展绿色低碳创建工作,争取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为指导产业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创建,
施零碳排放,规范零碳园区评价行为,特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有关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
促进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节能
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中
心、中豫绿发(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碳索能源服务
股份有限公司绿技金创(上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上
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所、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文岭、刘洋、秦宏波、金颖贾小丹、宋丹丹、周博李亮、
锐、沈东、王伊晓、潘俊、沈照人、王春雷、任夷达、张春雁窦真兰俞增盛、张智权、
魏玉剑、王吉昌、刘开成、陈蒙蒙。
本文件首期承诺执行单位: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
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
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市节能中心、中豫绿发(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碳索
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绿技金创(上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
进会、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钛和认证(上海)有限
公司。
T/SEESA010-2022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ICS号:13.020.01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Z04团体标准T/SEESA010-2022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evelopingandEvaluatingZero-CarbonPark2022-04-25发布2022-05-01实施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创建原则和基本要求.............................................................................................24.1创建原则.........................................................................................................24.2基本要求.........................................................................................................25创建措施...............................................................................................................25.1基础设施系统..................................................................................................35.2建筑系统.........................................................................................................35.3交通系统.........................................................................................................35.4能源系统.........................................................................................................35.5生产系统.........................................................................................................35.6废弃物处理系统..............................................................................................45.7园区管理体系..................................................................................................45.8项目减排量抵消/信用抵消...............................................................................46评价体系...............................................................................................................46.1评价指标..........................................................................................................46.2指标计算方法...................................................................................................57评价流程................................................................................................................57.1准备阶段..........................................................................................................57.2实施阶段..........................................................................................................67.3评价阶段..........................................................................................................67.4评价结果.........................................................................................................6附录A零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图..............................................................................8附录B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9参考文献.................................................................................................................11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II前言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产业园区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创建工作,争取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为指导产业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创建,实施零碳排放,规范零碳园区评价行为,特制定本文件。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有关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中心、中豫绿发(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碳索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绿技金创(上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会、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文岭、刘洋、秦宏波、金颖、贾小丹、宋丹丹、周博、李亮、李锐、沈东、王伊晓、潘俊、沈照人、王春雷、任夷达、张春雁、窦真兰、俞增盛、张智权、魏玉剑、王吉昌、刘开成、陈蒙蒙。本文件首期承诺执行单位: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市产业发展研究和评估中心、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节能中心、中豫绿发(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国网上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碳索能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绿技金创(上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会、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钛和认证(上海)有限公司。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1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零碳园区的创建原则和基本要求、创建措施、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具备一定低碳发展基础的工业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创建提升以及评价工作。其他产业聚集区、创意园区、孵化园区以及企业级园区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6132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DB31/T946绿色工业园区评价导则3术语和定义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零碳园区zero-carbonpark指为适应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碳中和需要,通过在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各个阶段系统性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等发展理念,推动边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能源、生态、建筑、交通、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零碳发展,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能源低碳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3.2直接温室气体排放directgreenhousegasemission工厂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3.3间接温室气体排放indirectgreenhousegasemission与工厂活动直接相关,而发生于其他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源生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工厂使用电力、热力、蒸汽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3.4绿色电力greenelectricity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核能转换而成的碳排放为零或近零的电能。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23.5碳汇carbonsink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和机制。3.6碳抵消carbonoffset用核算边界范围内CCUS或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来补偿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4创建原则和基本要求4.1创建原则零碳园区创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内生性。园区应积极动员和支持范围内组织/活动制定碳减排策略,减排策略应优先在自身减排前提下,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实现整个区域的零碳排放。2)完整性。零碳园区的创建应覆盖其边界内全部活动,包括园区中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相关系统,园区碳排放核算和报告应披露边界内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活动,并说明任何未计入量。3)透明性。以实际和连贯的方式处理所有相关问题,并披露任何有关的假定,指明引用的核算方法学以及数据来源。4)持续性。零碳园区创建应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以保障“零碳”策略的稳定贯彻。4.2基本要求4.2.1园区物理边界清晰,生产经营正常,且近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质量事故、Ⅲ级(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4.2.2园区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总量要求。4.2.3园区有明确的碳减排工作体系,有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零碳园区创建提升和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和统计制度。4.2.4园区应制定适宜的零碳发展策略和实施方案,方案以园区整体为对象,包括园区中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相关系统。4.2.5园区选定碳排放的核算与报告范围,应包括园区内全部活动产生的范围1及范围2碳排放。5创建措施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35.1基础设施系统1)综合考虑发展规划、技术进步等因素,减少重复建设、翻新改造等。2)鼓励建立集中的能源(能源工质)供应、废水处理等设施,发挥集约化、高效化、易调配的优势。3)园区公共场所、道路照明等应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感应控制技术,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灯具。4)园区绿化应种植遵从本地生态气候特点的植被系统,根据区域规划尽可能提高绿化率,增加碳汇。5.2建筑系统1)园区企业选址应综合考虑区域的能源资源禀赋,符合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2)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应分别按照GB/T50378、GB/T50878二星及以上标准建设,并按GB55015实施建筑碳排放计算,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3)鼓励既有建筑采用多种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及主动式建筑节能技术。4)建筑尽可能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光热)或风光互补或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系统。5)鼓励采用立体绿化建筑,增加碳汇。5.3交通系统1)公共交通应配置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新能源环卫车辆。2)园区应优化区域内公交站点、短驳车站点、共享单车网点,推动园区企业优先利用低碳的公共交通。3)园区及企业应建设充足的充电桩设施,鼓励员工低碳出行。4)园区物流场地应尽量靠近公路、铁路、码头或空港,采用环保节能型物流运输设备与车辆;生产原料、废料与产品仓储物流尽量采用社会综合运输体系。5.4能源系统1)园区及企业应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化升级清洁零碳能源结构,建设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有条件的企业宜建设生物质能发电系统。2)优先采用智能微网、储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分布式能源、能源梯级利用等技术。3)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余能应优先采取回收和再利用措施。5.5生产系统1)推动企业使用高能效的设备、产品和技术,如“能效之星”产品、节能产品、国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推荐技术产品。2)推动企业进行工艺升级替代,优先使用零碳排放或低碳足迹的原材料/零部件/产品。3)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企业生产系统与能源系统的联动控制,提高系统能效水平。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44)应对废料进行综合再利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5)应合理采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消除或减少废、污物及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5.6废弃物处理系统1)鼓励建立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源监控系统,做到主要污染物“可溯源、可管控、可反馈”。2)应采用先进低碳污水处理工艺,推动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工作。3)应加强VOCs源头治理,改进VOCs治理措施,采用更高效的处理设备。5.7园区管理体系1)应成立零碳创建管理机构,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鼓励设立零碳发展专项资金。2)应制定零碳创建策略、实施计划、具体措施以及园区保持零碳的策略。3)宜建立园区碳排放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园区碳排放情况。宜部署环境感知设备,对核算边界内常见温室气体进行监测。4)推动园区企业开展碳排放盘查(核算),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监督考核,推动企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5)推动园区企业按照GB/T36132建设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因地制宜采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5.8项目减排量抵消/信用抵消1)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碳汇。2)通过集中采购、大宗采购等方式购入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电力。3)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认可的CCER,购买政府批准、备案或者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购买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6评价体系6.1评价指标零碳园区评价指标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零碳园区评价方法为打分法,总分100分,具体评价指标和分值见表1,指标解释见附录B。表1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引领值指标权重基础设施与产业交通系统1低碳公共交通比例二选一100%30%充电桩设施比例100%2低碳物流运输比例50%3低碳出行比例80%建筑系统4绿色公共(工业)建筑100%5超低能耗建筑二选一有零碳(近零碳)建筑有低碳产业6绿色产品二选一有节能产品80%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5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引领值指标权重7资源再利用企业3家8绿色工厂比例50%9零碳工厂比例10%能源与循环利用能源系统10可再生能源占比20%40%11分布式供能系统有12余热/余冷/余压利用率70%循环再利用13产品再生利用率90%14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率95%低碳管理与技术碳管理15零碳园区推进工作机构设立15%16零碳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政策设立17企业温室气体盘查比例100%碳汇技术18采用CCUS技术二选一有建设生态碳汇有19绿化率30%碳信用与绩效碳信用20自主开发项目抵消量5%15%21购买碳信用抵消量10%碳绩效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4%23单位碳排放产值贡献4.2万元6.2指标计算方法零碳园区创建评价得分的计算方法如式(1):式中:„„„„„„„„„„(1)SZCE—零碳园区创建评价得分;Fi——第i个指标元素的现状值;FLi——第i个指标元素的引领值;ωk——为各一级指标对应的动态变权权重,k取1...4;j——为各一级指标层所含适用的三级指标Fi的数量,i取1...j。注1:指标的无量纲化状态指数得分值,采用指标值/引领值确定,最大为1。对于采用定性评价的指标项,将其引领值状态进行归一化赋值为1,视具体指标发展现状情形相应与之对比量化,再纳入整体评分模型。注2:考虑到各园区类型的差异,非工业园区内如存在不适用的指标可不参与评价,不计入分值。注3:本文件指标数据核算范围和周期如未作特殊说明,以该园区确定的边界以内的实施内容和企业为考察范围,数据核算周期为报告期前1个自然年度。注4:指标有关数据来源以园区统计记录及委托核算报告的数据为准,未进行统计记录或核算报告的数据,可采用现场调研及专门核算数据。7评价流程7.1准备阶段1)提出创建计划a)园区作为创建主体,提出创建评价计划,并准备创建评价材料;j1ωF100kZCEjFLiiS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6b)园区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零碳园区创建评价工作。2)确定核算边界a)确定园区受评区域范围,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进行范围认定;b)园区根据国家和地方碳排放核算标准政策文件明确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边界。3)评估零碳发展现状a)梳理园区零碳创建提升的基础条件、要素、组织等;b)分析园区零碳创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c)评估园区所处的零碳发展现状水平。7.2实施阶段1)制定零碳创建方案a)园区根据零碳发展现状,设定合理的零碳创建目标,制定可行的创建路径。b)园区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制定合理可行的创建方案。2)实施零碳创建策略a)实施直接减排项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包括采取工艺提升、节能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等方面。b)实施间接减排项目。在边界范围内自主开发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边界外自主建设经核证的碳汇。c)获取碳信用抵消。购买国际认可的CER或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或政府批准、备案、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或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7.3评价阶段1)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第三方根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相关指南要求,核算并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涵盖的时间。采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应符合本行业、本地区及国家的标准规范。2)第三方编制创建评价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园区基本情况;b)园区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范围、排放量、数据要求及来源;c)实现零碳排放的规划目标和减排策略;d)温室气体阶段性减排目标或零碳实现情况;e)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及抵消量;f)评价结论。7.4评价结果7.4.1评价分级根据园区评价得分,将零碳园区的创建发展水平分为3个阶段,对应三个级别,见表2。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7表2零碳园区创建评级阶段分数级别特征第一阶段60分≤SZCE≤75分基础级表征园区具备低碳发展基础,需制定准确的创建路径。第二阶段75分<SZCE<90创建级表征园区已达到低碳园区,可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第三阶段90分≤SZCE≤100引领级表征园区零碳创建水平较高。根据评价结果,达到零碳园区引领级后,通过购买碳信用等方式实现零碳,称作“零碳园区”。7.4.2评价证书根据本文件进行零碳园区创建评价,评价结果或证书由相关组织颁发。零碳园区各阶段评价证书有效期三年。零碳园区证书仅针对碳抵消年度有效。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8附录A(资料性)零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图零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见图A。园区零碳创建现状评价现状诊断、原因分析确立零碳发展策略制定并实施零碳创建行动方案实施直接/间接碳减排和碳抵消零碳园区否是否是创建准备阶段创建实施阶段评价提升阶段图A零碳园区创建评价流程图碳排放核算购买碳信用否90分及以上60分以下查缺补漏,强化基础60≦SZCE<9090≦SZCE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9附录B(规范性)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解释及说明评价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低碳公共交通比例:指园区边界范围内运营的新能源公交车/短驳车等公共交通占园区所有公共交通之比。充电桩设施比例:指园区内充电桩车位占总车位之比。2、低碳物流运输比例:指园区边界范围内产品/物料/货物等物质流动,采用纯电动、氢能卡(货)车等绿色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方式的占比。3、低碳出行比例:指园区边界范围内采取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共享单车、步行等方式的人数与园区总人数之比。4、绿色公共(工业)建筑:指近三年园区内建设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达到GB/T50378、GB/T50878二星级及以上的比例。5、超低能耗建筑:指参照T/CSUS15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实现超低能耗排放的建筑。零碳(近零碳)建筑:指参照T/CASE00-2021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综合运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及碳减源增汇技术,实现零碳(近零碳)排放的建筑设施。6、绿色产品:指按照GB/T33761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及相应行业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规范,评价认定的绿色设计产品。节能产品:指企业生产达到国家能效标准2级或节能评价值以上的产品(含能效之星产品)。7、资源再利用企业:指园区内有资源再利用、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企业。8、绿色工厂比例:指园区内绿色工厂的数量与园区内统计口径工厂总数之比。9、零碳工厂比例:指园区内零碳工厂的数量与园区内统计口径工厂总数之比。10、可再生能源占比: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与总能源消耗之比(不包括大电网中的可再生能源)。11、分布式供能系统:指园区内建设有分布式能源系统或智能微电网系统。12、余热/余冷/余压利用率:指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余冷资源、余压资源量与可回收量之比。13、产品再生利用率:指产品废弃后可进行回收再生利用的比例。14、固废资源化再利用率:指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使之成为可利用的二次资源的量与废物总量之比。15、零碳园区推进工作机构:指园区为推进零碳园区创建专项工作,而确定组织架构和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10人员,统筹负责零碳园区的创建工作。16、零碳发展相关专项资金/政策:指为保障园区零碳创建发展,园区专门安排的资金预算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撑园区及企业实现零碳目标。17、企业温室气体盘查比例:指园区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盘查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企业数量与园区所有生产企业数量之比。18、采用CCUS技术:指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包含利用土地微生物固定有机物,水体生物技术吸收捕获的功能实现固碳减碳技术。建设生态碳汇:指园区或企业在边界范围外建设生态碳汇。19、绿化率:指园区各类绿地面积总和与已开发土地面积之比。20、自主开发项目抵消量:指园区边界范围内自主开发的减排项目,建设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边界外自主开发减排项目所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21、购买碳信用抵消量:指购买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政府批准、备案或者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政府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以及国际CER。2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近三年园区单位产值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年均下降率。23、单位碳排放产值贡献:近三年园区可比产值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之比,单位:万元/吨当量CO2。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11参考文献[1]GB/T33761绿色产品评价通则[2]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3]DB11/T1861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4]HJ274-201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5]T∕CSPSTC51-2020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6]T/CASE00-2021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7]T/CSUS15-2021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8]DG/TJ08-209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9]ISO14064-1组织层面上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量化及报告规范[10]ISO14064-2项目层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清除增加的量化、监测和报告规范及指南[11]ISC2012低碳园区发展指南[12]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WRI/WBCSD[13]碳中和证明规范(PAS2060)[14]科学碳目标倡议企业净零碳标准SBTiCorporateNet-ZeroStandardCriteriaV1[15]Greenhousegasprotocol:CorporateValueChainAccountingandReportingStandard,SBTiT/SEESA010-2022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