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进展VIP专享VIP免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万方数据
■戬~4踟3期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进展枣邹伟进,王向东,朱冬元(中虱岣动浮经稚噩2学院,涮E武汉430074)摘要: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对于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限量一交易”的碳交易定价方案、碳交易价格影响、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耦合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中国未来碳交易定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国际上对“限量一交易”定价方案、碳交易价格影响、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研究、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耦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得到了部分明确的结论。建议国内学术界在未来研究中,主要围绕“限量一交易”定价的宏观政策变量、碳交易市场运行微观影响因素与国内碳定价机制的实证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我国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的突破,并服务于国际碳交易问题研究。关键词:碳交易;碳价格;碳市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4)03-0149-04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来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为我国正在建立的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一、关于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建立碳交易市场。调整碳交易价格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提升单位碳排放量的经济价值。引导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关键步骤。通过市场与价格信号的引导与刺激。可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投入的可持续性与效力.并有利于减少未来决策风险与不确定性最有效的交易机制是碳交易定价机制。它不仅便于实现碳排放定量调控目标。而且还可以使各国、各行业的碳交易价格均等.有利于降低碳交易成本、减少碳价格波动并建立对未来碳市场与气候变化调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由“限额一交易”定价方案所形成的交易市场意味着未来碳市场、碳金融及碳货币主导权等更高层次的意义。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碳交易潜在商机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市场为基础的碳交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方面。目前已形成了欧盟排放权交易所、英国排放权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与澳洲国家信托四个全球碳交易机构。于此同时,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和碳交易所也在迅速酝酿与创建中。碳交易参与国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多层次深化和财务复杂度日益提高。根据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资料表明,自2004年起。全球范围内以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量、交易总额增长了大约几十倍。嘲另一方面,在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价值属性持续加强的同时.碳交易市场越来越成熟.更多的金融机构看中了碳交易市场的商机。除最早规定的企业之外,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也逐步开始在碳交易市场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些金融机构及私人投资者的持续加与,持续加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持续加大其容量、使市场透明化。碳交易市场的成长使得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功效逐渐凸显。也使它成为在石油等大类商品过后另一全新的价值代表。为争夺市场主导权.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设立了全球性的碳交易所.在标准制定、机构设置、市场参与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总之.未来碳交易定价的主导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之一。t3]我国碳资本、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上缺少碳交易规则制定权与发言权。这种市场隔绝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缺乏碳价格影响力。使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嘲从已经实施的CDM项目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单一CDM项目资源的供应}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790272)。作者简介:邹伟进(195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向东(1990-),男,河南濮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朱冬元(1963一),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49—.万方数据一一…蛳3期国。虽然大量的交易为我国提供了不菲的外资支持,但CDM项目所产生的大多数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低价购买。并通过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吸引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购买,重新攫取我国的资本利润。另外。我国在核心技术引进方面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所涉及的合作项目绝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难度系数小的资源利用领域。而减排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升级等技术改造领域却鲜有外国机构问津。o呔量的资料表明,CDM项目并不能成为引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机制。随着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的日益凸显,“限额一交易”制度背后的政治推动力正在不断加强,强制性的排放控制、制度化的碳交易将会不断发展。《京都议定书》认定在2012年后更广阔的碳交易发展前景是“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将融合在一起.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不断强化的碳交易金融联系”。这也预示了在“限量一交易”方式与碳交易市场的创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流失的将不仅是机会,更意味着会被未来最大的潜在市场边缘化。网实际上。即使在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的情况下。我国也可以通过自愿加入的方式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印度建立的两个碳交易所就是在不承诺具体减排指标的情况下通过会员自愿设定强制减排指标建立的碳交易市场。这些国际案例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在不承诺具体的减排指标的情况下以及发展中国家主动构建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可能性。我国已经具有建立碳交易所的条件。如,已有一些大型企业表达过在自愿减排基础上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意愿;北京环境交易所也已着手碳交易产品设计、渠道布局等先期准备工作。这些都为未来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和参与国内碳交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关于碳交易价格研究碳交易定价的研究是基于碳价格信号对促进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和改变社会激励结构的立场出发的.所遵循的思路是按照全部成本对碳排放定价,即价格使得人们所承担的边际成本与外部经济效应相一致。但在现实中.碳排放不仅会产生经济成本,也会产生更广泛、更巨额的社会成本,而社会成本具有跨国界、跨代际、估算难等特性。因此,碳交易定价研究不是按照全部成本来对碳排放定价。而是通过设定一个能够避免气候变化的减排量,并界定实现这一减排量的减排途径,然后将碳排放价格提高至一定水平使之与这一排放途径相一致。确定碳价格的方案主要有三种:征税、配额制或二者并用。减缓气候变化战略中碳定价方案在被越来越被广泛重视的同时.由于碳税制度和“限额一交易”制度都能创造新的经济激励政策来推动减排行动,在“应按照哪些标准进行定价”、“价格如何制定”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同的见解。”]在这种观点碰撞的过程中,“限额一交易”定价方案的一些细节得到了极大关注。(一)“限额一交易”定价方案研究“限额一交易”定价方案之中.碳减排价格确定的基础是交易市场。如果市场愈加有效果。那么价格整合经济活动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但这类市场往往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限额一交易”定价研究的核心在于发掘合理的市场环境以形成最合理的价格与价格体系。目前,碳交易定价研究主要是围绕市场结构、对能源价格的影响、碳配额分配等相关问题铺展开来的。嘲其一。在“限额一交易”的市场结构角度,通常认为碳交易市场属于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限额一交易”所涵盖的配额配给以及价格定位等问题.都决定于政治过程,但是政治的决定过程又常常容易受比如电力公司、石油公司、工业和零售商等的操纵。Doucet和Strauss(1994)、Montero(2000)、Stavins(1995)等人曾通过将交易成本引入理论框架来研究企业排他性操纵行为对同对手竞争的成本和污染治理效率影响。CgEgteren和Weber(1996)指出市场势力还能导致市场欺诈行为出现在公司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中。Godby(2000)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检验了两种类型的市场势力的存在性,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拥有市场势力,一方面能够用市场势力来降低自我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竞争对手成本。其二。在“限额一交易”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及优劣方面,“限额一交易”在实现短、中期减排目标上比碳税更优,而短、中期目标正是避免危险性气候变化的关键。“啦彳艮多专家认为,限定排放量与配额上限将会加强能源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商业投资和家庭消费决定,因此偏向于碳税,但碳税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初始阶段由边际税收定价出错的话,结果将会造成重大的碳排放量并危及减排成效.同时出现的调整措施将对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冲击。而且,不断变化的市场动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估算与可持续排放途径相符合的碳税征收水平十分困难。因此,按边际税收制定价格会经常出错。口-]此外。如果政策通过减排方式实现定量目标.则碳税率必须根据相应的定量结果不断进行调整以反映是否实现目标,边际税率的不确定性也会成为能源价格不稳定的一个根源。其三,在碳配额分配方面.单价拍卖是碳配额初始分配的最合适方式。Stavins(1995)fck为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是决定污染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Cramton和Kert(2002)X排污权初始分配中的拍卖方式和免费分配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拍卖方式比免费方式更优和更可行的结论。在欧盟排放贸易计划实施的经验也表明,如果配额分配过程中秉持的是根据历史排放记录发放配额而非效率原则。排放交易的“收益”将被私营化。政府将错失调度税收收入或进行减税改革的机会。在拍卖方式方面.Cramton和Kerr(2002)认为,当不存在显著的市场势力时,利用单价拍卖的效率类似于维克里拍卖,地位较弱的竞标人可以从地位处于相对较强的竞标人隐瞒价格的行为中获取利润。[12](二)碳交易价格影响研究除“限额一交易”定价方案的细节性问题之外。关于碳交易价格的影响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当成本上涨所导致碳交易价格变化会对哪些部门造成多大影响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MI,I)的一项研究认为,实现Lieberman—Warner法案减排目标的成本可能不到2050年GDP的l%;立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直接提高能源密集型产业的——150—.万方数据■戬…4搠3期能源成本,但全球市场竞争性的价格决定机制使得其难以向下游产业传导。[13】UnitedBankofSwitzedandrLJBslSecuritiesAsiaLimited(2009)通过计算电价、煤价及燃料成本的潜在涨幅,并结合对相关企业利润率、成本转嫁能力及对欧盟和美国出口规模的分析,预测了碳交易定价机制对约300家企业的盈利影响。针对总量控制政策引起的碳交易价格处于怎样一个合理的区间才不至于对某个行业的竞争力产生显著影响的问题.PewCenterOnGlobalClimateChange(2叭1)针对美国国内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比较适中价格区间的碳交易价格并不会对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带来显著的整体影响。而能源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则有似因为碳排放成本而面临竞争压力。关于何种碳交易价格大小有利于低碳科技商业推广的问题,ABIResearch(2010)在其研究结果提到。碳排放信用在CCS项目之下一定要在40美元,吨C02当量的价格之上才能达到商业化地位。Intergovem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o的一处相似的研究表明,在碳交易体系前提下。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燃煤电厂的投资将比原预期要小.CCS方案可望保持低于碳排放信用金额:燃煤电厂采用CCS技术的突破性价格为25-30美元,吨C02排放量。㈣三、关于碳交易减排政策评估途径探究碳交易从产生到目前的过程已有十几年,但计算碳交易价格却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造成碳价格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同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条件等差异显著,导致其固碳速率与固碳成本差别巨大;二是固碳措施不同导致固碳工程的固碳量及固碳成本与工程收益计算存在差异。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碳交易价格。碳交易价格的差异可以引起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社会及经济部门产生冲击。这些冲击不仅可能导致对竞争力变化。还可能引起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国际问碳交易的定价都很审慎,于形成碳交易价格的估算标杆方法和完备的碳交易定价制度都有急切需求。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的目标在于通过将各种差异(如技术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差异等)以及价格管制政策(如通过价格的调节获得竞争优势或防止外部的碳价格对本国的影响等)纳入模型框架之中。从而寻找最优的价格计算与制定依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关于碳定价与低碳技术支持政策的经济计算都围绕该类模型进行。(一)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发展现状由于世界范围内的迫切需求与广泛重视,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的发展非常迅速。自1990年以来,围绕控制排放成本、减排对经济的长期影响、碳税和排放权贸易、国际减排国家经济溢出等四个经济问题展开研究,先后出现了宏观经济模型(Nordhaus,1994)、对策论模型(Cesar,1994)、动态增长模型何an-enl999)、局部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模型等(Leimbach.1998)。在目前关于气候保护的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研究发展形成了两类基础性模型:IAM模型与可计算一般均衡(CGD模型。ElS3IAM模型指的是以从宏观经济视角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政策的“寻优”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模型,如FOUND(德国汉堡大学)、RICE与DICE(美国耶鲁大学)、MERGE(美国斯坦福大学)。这类模型意图在解释减排是否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长期影响。CGE模型是以微观经济事物的理解基础上对排放权贸易与碳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成本等课题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包括SGM模型、GREEN模型、UNKAGE模型、AIM模型和G_cubed模型等有名的模型。[,6戡止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国都开展了基于CGE的气候保护研究。因此。这些模型的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常常可能对国际气候问题谈判起着很大的影响乃至起决定影响。伴随后京都时代逐渐到来。为了争取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优先权。出现众多国家参加减排行动的国家政策虚拟宏观经济动态模型。有一种是在以IAM模型为基础开发的IIAM模型。此模型将数个经济体的均等水平输入模型的分析范式中,由此来表现参加减排行动国家之间的利益类别和博弈位置等问题。[171比较突出的IIAM模型包括RICE(Nordhaus,Yang,1996;Nordhaus,1999)和FEEM—RICE(Buehner2005)。而另外一种是以多边气候问题谈判为基础的数国CGE模型.如用于碳交易研究的GTAP模型(Peter,1998).但因为该类涵盖了繁杂的国家间社会核实矩阵,它的数据基础部分的探索研究依旧需要强化。(二)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耦合研究能源经济模型注重不同的经济发展部门之间的互相联系,可以表现市场经济下不同经济发展部门相互的贸易和反馈联系.从而可以较好地表现部门间在宏观层面上的相互影响.但该类模型存在对技术相关现象描述较为抽象的缺陷。而能源技术模型却能够将技术类的许多信息纳入到模型中,可以充分显示技术类型与部门产品结构等细节。由于两类模型在方法和构架上的互补性.彼此之间的耦合可以兼顾模型的宏观经济信息和微观技术信息。从而增加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目前及未来能源环境政策评价模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是能源经济模型与技术模型的“链接”技术。以多边气候谈判为基础的多国CGE模型的原理同样可能会形成多国CGE模型和IIAM模型的链接问题。[181截止目前.国外对模型之间“链接”的研究课题开展了多年,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经验,具备了较高程度的水平。近些年。国内在能源政策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发展也非常迅速.很多国内研究机构通过与国外机构合作或是独立研究先后开发完成了多个以中国为主要分析目标的能源政策评价模型。但相比而言,在国内链接能源技术模型和能源经济模型还处在探索起步时期,因此.这方面同样是将来我国在气候保护经济政策评价和能源环境政策领域急需强化的重要一点。对能源经济模型和技术模型的链接一般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建立混合模型.其二是在外面对两种模型实施连接。建立混合模型的方法是一种“硬链接”,关键的处理方式是把经济模型作为主要研究模型,经由变化模型中间经济函数的形式与结构.同时将技术的有关的数据信息输入模型中。比如将CGE模型里的能源生产机构的生产指导函数加-151—万方数据以扩展与重新设计。然而这类“硬链接”引进了替代技术间弹性.大幅度增多了模型要求的数据资料,因此都只限定将某个重要分析部门实施扩充.且对技术分类有较大限制。在外面对将这两种模型实施连接是外部进行的“软链接”,即通过双方输入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多次反馈,实现两种模型参数近似一致。找到一种使两种模型都能接受的均衡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结果分析。目前,能源经济模型和技术模型的“软链接”也有部分技术困难伴绕。具体显现为:一是通过技术模型的运行结果对经济模型的关键参数调整的方法仍不成熟;二是以价值量数据为主的经济模型和以实物量数据为主的技术模型存在数据转换的难题;三是模型经过数次反馈之后仅可以达到接近稳态有时甚至没法形成稳态。然而较比模型的“硬链接”“软链接”更易于达到。结论也更有参考性。四、关于碳交易定价问题研究建议针对国际当前碳交易定价问题的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针对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碳交易定价问题在未来研究的若干建议。第一。在“限量一交易”定价的宏观政策变量研究方面。首先,应对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特性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目前社会经济与环境条件(即人口、经济、自然资源的使用、环境治理以及政策特点与文化)的特征,揭示各部门的脆弱性、适应选择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降低风险等的关联性,并以此制定针对区域与国情的减排目标。其次。发展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或SGM)模型方法,构建多区域(多国)SGM系统模型与综合评估模型(AIM)以及国内SGM系统模型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减排国际合作与贸易目标对全球宏观经济部门以及国内不同减排目标对国内宏观经济部门的影响。[19]再次,基于收益公平性、可持续性、成本有效性、连贯性以及整合性的原则。以实现最低排放水平或最高排放绩效为目标。形成适合我国的碳配额分配方法与配额估算。最后,构建模拟未来国际碳交易市场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部分均衡模型。研究国际与国内各个构成区域的潜在供给量以及潜在需求量下市场的出清价格(均衡价格)。第二,在碳交易市场运行及微观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从一方面来说;要基于我国的基本情况与目标要求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碳配额的分配方式与拍卖机制、可能的市场势力、交易成本与碳排放单位的监督问题进行深入与系统研究;从另一方面讲,要积极开展碳交易市场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碳交易市场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碳交易期货市场的运行环境与行为模式对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第三,在国内碳交易定价机制与实证研究方面。首先要根据减排目标、主要部门、关键技术、交易范围以及不同时期可用于分配的配额数量等参数。开展针对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方式、配额分配原则等主要的宏观政策的相关研究。其次,需要研究确定并评估相应的交易成本、交易制度(如保证金的缴纳规定)等政策规定的绩效。最后,分析现有的国外碳交易市场和国内开展的排放权交易试点特征,寻求相应的参照。评价所构建的定价机制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参考文献:[1]杨志,郭兆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发展与中国的对策[)].中国经济㈣2009,(4):16—21.[2]周晓唯,张金灿.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3):82—88.[3]陈德敏,谭志雄.重庆市碳交易市场构建研究U].中fits-1:2资源环境2012,(6).[4]周伟军,张超群.中国作为碳交易大国为何缺乏定价权?[『].金融与经济,2010,(8):10-13.[5]张亚欣,李涛,刘兴萍.中国地区间CDM投融资模式探讨U].当代经济研究.2013,(05).[6]谭志雄,陈德敏.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I].中国软科学,2012,(4):76—84.[7]涂毅,华小婧.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考[7].中国财政,2011,(11):59-60.[8]曾目4,万志宏.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现状与前景U]冲国金融,2009,(24):23—27.[9]碳交易市场建立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10—03—23.[10]魏一鸣,昊刚,刘兰翠等.能源一经济一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管理学报,2005,(2):159_170.[11]郑玉歆,樊明太冲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王灿.基于CGE模型的C02战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U].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5,(12).[13]徐滇庆.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及其发展,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M].商务印书馆,1993.[14]UnitedBankofSwitzerland(uas)SecuritiesAsiaLimited.2009.亚洲结构性主题.www.ubs.com/investmentresearc}L[15]JA.Doucet,T.Strauss.1994.OntheBundlingofCoalandSulfurDioxideEmissionsAllowanc鼯EnergyPolicy22∽:764-770.[16]『.P.Montero.2000.Optimaldesignofaphase-inemissionstradingprogram.JournalofPublicEconomics,75圆:273—291.【17]R.N.Stavins.1995.TransactionCostsandTradeablePermits.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29圆:133—148.[18】『.1LMcFarland.2004.Representingenergytechnologiesintop—downeconomicmodelsusingbottom—upinformation.EnergyEconomics,26(4):685—707.[19]S.Messner,L.Schrattenholzer.2000.MEssAGE—MAcRo—linkingaflenergysupplymodelwithamacroeconomicmoduleandsolvingititeratively.Energy,25(3),267—282.—.152——责任编辑梅瑞祥万方数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