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管理手册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
企业碳管理手册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编写
2016 5
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企业碳管理手册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编写2016年5月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编制说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碳排放权交易作为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安排,“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运行期已接近尾声。为了确保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按时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紧锣密鼓部署和安排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当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作为主要参与方的地方主管部门、重点排放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等仍缺乏对参与碳市场建设运行相关工作的经验。为进一步强化碳市场各项工作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开展针对上述三类主体的一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帮助各参与方尽快充分理解和掌握碳市场的相关原理、规定和具体工作要求,保障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为提高能力建设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推动培训内容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在UNDP/挪威政府的支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组织编写了本系列培训教材。《企业碳管理手册》主要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碳管理相关工作负责人员提供参考,帮助其理解碳市场基本原理和全国碳市场最新政策形势,理解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部署及重点任务,了解碳市场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相应的工作要求,了解企业排放数据报送、交易和履约等关键环节的基本策略及工作流程等。本教材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碳排放管控新常态与碳市场”,详细介绍了我国碳排放管控新常态、碳市场原理与核心要素、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第二章“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从管理机制、生产经营、技术创新、中长期发展四个角度剖析了碳市场对企业的潜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在影响;第三章“企业碳管理核心内容”对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管理及碳交易管理进行了概述;第四章“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建议”从碳管理部门设立、低碳战略制定、碳管理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建议;第五章“典型能源企业碳管理案例分析”对典型电力和油气企业的碳管理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教材编写时间紧迫,难免有所欠缺,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推进,编写组也会密切跟踪工作进展,适时丰富教材内容,望各界人士批评指正。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目录第一章碳排放管控新常态与碳市场...............................................................................1一、碳排放管控新常态...............................................................................................1二、碳市场原理与核心要素.......................................................................................31.碳市场基本原理................................................................................................32.碳市场核心要素.................................................................................................53.碳市场支撑系统..............................................................................................104.碳市场政策基础..............................................................................................12三、中国碳市场建设...............................................................................................121.中国碳市场建设背景.....................................................................................122.碳交易试点实践............................................................................................133.CCER市场实践............................................................................................144.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15第二章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18一、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181.新的管理协调机制要求.............................................................................182.新的绩效考核机制要求...............................................................................183.新的岗位职能要求..........................................................................................19二、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191.增加生产成本..................................................................................................192.增加管理成本..................................................................................................203.影响生产计划与用能结构.............................................................................21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21四、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影响................................................................................211.配额分配对企业的影响..............................................................................21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处罚机制对企业的影响.................................................................................223.保增长与控排放对企业的影响.....................................................................23第三章企业碳管理核心内容.........................................................................................24一、碳排放数据管理.................................................................................................24二、碳资产管理......................................................................................................25三、碳交易管理.......................................................................................................26第四章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建议................................................................................28一、设立碳管理部门.................................................................................................28二、研究低碳发展策略.............................................................................................29三、碳排放数据管理.................................................................................................30四、碳资产管理......................................................................................................301.碳配额管理......................................................................................................302.考核体系构建..................................................................................................313.CCER开发.......................................................................................................324.碳资产调配......................................................................................................325.碳金融创新......................................................................................................336.海外碳资产......................................................................................................38五、碳交易管理.....................................................................................................39六、碳管理信息化.....................................................................................................39七、碳管理信息披露.................................................................................................40八、碳管理能力建设...........................................................................................40第五章典型能源企业碳管理案例分析........................................................................42一、典型电力企业碳管理实践...........................................................................421.莱茵集团...........................................................................................................422.意昂集团.........................................................................................................443.法国电力集团..................................................................................................4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二、典型油气企业碳管理实践.............................................................................49三、典型能源企业碳管理经验小结........................................................................511.优化能源结构..................................................................................................51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513.重视碳资产管理..............................................................................................524.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5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第一章碳排放管控新常态与碳市场一、碳排放管控新常态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我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于2008年超过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承受着来自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较大压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气候谈判压力进一步增大,除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自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以来,我国先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部署了低碳发展的各项任务。同时,我国相继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联合发布了《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巴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印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明确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态度,有力地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同时,《巴黎协定》向全球释放出低碳转型的强劲信号。各国将每隔5年重新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2015年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从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内的减排目标。《巴黎协定》为中国加快低碳发展提供了外部制度约束,为我国加大国内低碳政策、技术、市场的变革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推力。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纲要还提出建立健全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同时,通过纲要还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我国“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以及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60%-65%”的目标,国家从“十三五”开始逐步加强对碳排放的管控。“十三五”碳排放管控将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新常态”,具体解读如下:(1)“十三五”期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控制碳排放强度,一手抓控制碳排放总量,简称“双控”。在产业方面,要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重点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而且产能过剩较严重的行业。在区域方面,要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这些区域的环境容量已经不够,而且传统产业产能已到峰值。为了实施“双控”,必须将低碳理念始终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通过低碳发展目标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碳强度”约束下的相对减排向“碳总量”约束下的增量控制转变。各地区应在努力完成“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定本地区碳排放控制目标,并纳入本地区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对地方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使之既切实可行,又充分与国家目标对接。(2)建立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用市场化机制激励节能减排的一项基础制度,同“双控”行动是相配套的。我国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市场机制在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要求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指出我国应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化手段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深化改革重大部署的内在要求。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3)通过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组合方式进行碳排放管控,实现企业效益增长和低碳发展的有效结合。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新上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加大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投资力度。积极扩大绿色低碳消费,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和财政补贴支持低碳产品的推广,实施节能低碳产品惠民工程。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在促进国内低碳产业发展的同时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二、碳市场原理与核心要素1.碳市场基本原理碳市场是指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为标的物所进行的市场交易。与传统的实物商品市场不同,碳交易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法律界定人为建立起来的政策性市场,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在特定范围内合理分配减排资源,降低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碳市场是排放权交易制度理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实践,而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科斯于1960年提出的产权理论,即通过产权的确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避免无主公共物品的公地悲剧。在碳市场诞生之前,排放权交易已经在美国的酸雨计划中取得了成功,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九十年代的国际气候谈判在设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时,碳市场作为一种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的市场手段被引入——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为发达国家(即附件一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目标的同时,配套设计了三种灵活市场履约机制(见表1-1)。议定书第一次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了法律约束,使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并制定了一系列界定温室气体排放权利的制度使这种资源具有可交易性,碳市场由此产生。4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京都灵活履约机制交易原理交易标的买方卖方排放贸易(EmissionTrading,ET)总量控制交易机制碳配额分配数量单位(AssignedAmountUnit,AAU)附件一国家联合履约机制(JointImplementation,JI)基线信用机制碳减排信用减排单位(EmissionReductionUnit,ERU)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CER)附件一国家非附件一国家表1-1京都议定书三种灵活履约机制由上表可知,碳市场的基本原理包括总量控制交易机制和基线信用机制。大部分碳市场均采用总量控制机制,即通过立法或其他有约束力的形式,对一定范围内的排放者设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限,排放总量分解成排放配额,依据一定原则和方式(免费分配或拍卖)分配给排放者。配额可以在包括排放者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交易,配额代表了碳排放权,排放者的排放量不能超过其持有的配额量。在每个履约周期结束后,管理者要对排放者进行履约考核,如果排放者上缴的配额量少于排放量,则视为没有完成履约责任,必须受到惩罚。总量控制碳交易机制下,配额的总量设置和分配实现了排放权的确权过程,减排成本的差异促使交易的产生。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愿意到市场上去购买配额以满足需要,成本低的企业则进行较多的减排并获取减排收益,最终减排由成本最小的企业承担,从而使得在既定减排目标下的社会整体减排成本最小化。而基于基线信用机制的碳市场是对总量控制碳市场的补充。指当碳减排行为使得实际排放量低于常规情景下的排放基准线时会产生额外的碳减排信用,减排信用可以用于出售交易。最典型的基线信用机制应用为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例如京都议定书下的CDM和JI。减排信用的需求来自两类:第一类来自总量控制碳市场的抵消机制,碳减排信用可以部分代替碳配额来完成履约责任,以降低履约成本,这也是设计CDM和JI的初衷;第二类来自自愿市场的交易,企业或个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5人可以购买减排量来中和自身的碳排放、履行社会责任。2.碳市场核心要素如图1-1所示,碳市场的核心制度包括覆盖范围、配额总量、配额分配、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即MRV)、履约考核以及市场交易。图1-1总量控制交易机制的基本流程(1)覆盖范围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包括碳市场的纳入行业、纳入气体、纳入标准等。选择碳市场纳入行业标准包括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较大、减排潜力较大、较易核算等,因此,电力、钢铁、石化等排放密集型的工业行业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对象。纳入的温室气体类型最常见的是CO2,其次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期规定管制的其它五种温室气体——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氢氟碳化物(HFCs)。部分碳市场(加州和魁北克)还考虑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新增的三氟化氮(NF3)。纳入标准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标准的类型,既可以是排放量,也可以是其它参数,例如能耗水平、装机容量等;二是标准的数值,即多大排放量以上的排放源或多大规模以上的排放源才被纳入;三是标准的对象,即该标准针对的是排放设施还是排放企业。纳入行业、纳入企业、纳入标准共同决定了碳市场的覆盖范围。(2)配额总量配额总量的多寡决定了配额的稀缺性,进而直接影响碳市场的配额价格。配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额总量的设置一方面应确保地区减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应低于没有碳交易政策下的照常排放,配额总量与照常排放的差值代表了需要做出的减排努力。配额总量的设置决定了碳市场上配额的供给,进而影响配额的价格。配额总量越多碳配额价格越低,配额总量越少碳配额价格越高。如果配额总量高于没有碳交易政策的照常排放,那么碳市场将会因配额过量而价格低迷。(3)配额分配碳排放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制度设计中与企业关系最密切的环节。碳市场建立以后,由于配额的稀缺性将形成市场价格,因此配额分配实质上是财产权利的分配,配额分配方式决定了企业参与碳市场的成本。配额分配的类型可以分为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类(如图1-2所示)。免费分配即配额以无偿的方式分给企业,常用的免费分配方法包括祖父法和基准分配法,前者根据历史排放发放配额(因此也被称为“历史法”),历史法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鼓励落后”,即过去在减排控排做的并不好的企业由于其历史排放高而得到了更多的配额,后者根据一定的基准发放配额,这种分配方式可以做到“鼓励先进”,但对于基准的设计和数据基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配额的有偿分配分为拍卖和固定价格出售两种,前者由购买者竞标决定配额价格,后者由出售者决定配额价格。图1-2配额分配方式示意图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7(4)排放监测、报送与核查(MRV)碳排放交易的基本原理是要求每一吨排放量都必须有对应的配额与其对应。因此,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性是碳市场赖以存在的根基。而碳排放的监测、报告与核查即MRV(Monitoring、ReportingandVerification)体系是确保排放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因此MRV的实施效果对碳交易政策的可信度至关重要。MRV的基本流程如图1-3所示。从时间维度来说,MRV每年的工作(假设MRV周期为一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①排放企业根据管理机构的要求和自己提交的该年度监测计划,开展为期一年的排放监测工作;②排放企业在每年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向管理机构报告上一年度的排放情况,提交年度排放报告;③由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并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出具核查报告;④管理机构对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进行审定,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确定企业上一年度的排放量;⑤排放企业在每年年底提交下一年度的排放监测计划,作为下一年度实施排放监测的依据,然后开始重复第一步的工作。可以看出,MRV工作必须由排放企业、管理机构和独立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共同完成,根据承担主体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MR(排放企业)和V(核查机构)两部分。图1-3碳市场的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流程8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5)履约机制履约考核是每一个“碳交易履约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履约考核是确保碳市场对排放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基础,基本原理是将企业在履约周期末所上缴的履约工具(碳配额或减排信用)数量与其在该履约周期的经核查排放量进行核对,前者大于等于后者则为合规,小于后者则被视为违规,要受到惩罚。未履约惩罚是确保碳交易政策具有约束力的保障。主管部门还需要配备一定的执法力量执行处罚。(6)抵消机制在目前的碳市场设计中,通常引入抵消机制,即允许企业购买项目级的减排信用来抵扣其排放量。引入抵消机制的目的一是为了降低排放企业的履约成本,二是为了促进未纳入碳市场范围内的企业通过减排项目实现碳减排,相当于通过市场手段为能够产生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补贴。基于项目的减排信用和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放配额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差异,同时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交易标的不同。配额交易基于总量控制交易机制,减排信用交易则是基于基线信用机制,因此交易标的不同。这两种交易标的具体有以下几点区别:①配额针对的是排放量,是绝对值,信用针对的是减排量,是相对值;②配额是事先创建的,即在开始之时就应发放给企业,信用则是事后产生的,当减排行为切实发生并被核证之后,才会产生减排信用;③配额的数量是确定的,每一年的配额数量在开始交易之前便已确定,而减排信用不到核证完成便无法准确知道所产生的数量。其次,交易范围不同。配额交易的范围一般仅限于当地的碳市场,例如欧盟的配额只能在欧盟交易,加州的配额只能在加州交易;同样地,中国碳交易试点的配额只能在试点当地的企业间交易。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减排信用交易则具有明显的跨地域性,最为典型的代表是CDM,其项目开发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信用可以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流通;另外一些自愿减排标准,例如核证减排标准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9(VCS)或黄金标准(GoldStandard),也可在全球开发项目,产生的减排信用同样可以销往全球。类似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信用也可以根据一定条件在各个碳交易试点之间流通。第三,交易目的不同。配额交易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排放企业低成本履约的需求,而减排信用交易除了可以满足排放企业的履约需求外,还可以满足其他企业和个人践行社会责任的需求。特别是VCS和黄金标准这类的自愿减排标准,主要用途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社会责任的市场需求。因此,配额交易的需求是完全来自于碳市场内生的,减排信用交易的需求则不一定。在强制减排市场中,配额和减排信用是互补品,因此,为了保障配额市场的需求,各碳市场通常会对减排信用的使用数量进行限制,例如大部分中国碳交易试点对CCER的使用比例要求在10%以内。(7)交易机制碳市场是为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实现对碳排放权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碳交易根据交易品种和交易/结算场所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交易品种来说,可以分为配额交易和减排信用交易,以及现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衍生品交易包括期货、期权、远期等。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一方面配额市场的交易量远大于减排信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衍生品交易流动性远高于现货交易,因此国际碳市场中衍生品交易的比重高达95%以上。按是否在交易所的交易平台进行集中交易,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OTC交易的结算既可以在结算机构进行,也可以自行双边结算。(8)监管与调控机制对碳市场的监管可以分为碳交易政策监管和市场监管两个方面,不同方面通常由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市场监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碳市场的正常市场秩序,避免欺诈、操纵、内幕交易等非法行为的出现。对于MRV、履约合规、抵消机制等碳交易政策的监管,一般由碳市场的主管机构负责,监管对象包括排放企业、核查机构、减排项目业主等,这部分监管的目的是确保政策能够按碳交易法律规10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定予以实施。对于碳市场的监管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一级市场拍卖,主要由碳交易主管机构监管和拍卖机构的自我监管相结合;其次是二级市场现货交易,主要由管理机构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监管相结合,金融监管机构也可能参与其中;再次是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交易,这部分主要由金融监管机构和交易所自我监管相结合。随着碳交易的发展,欧盟碳市场和美国东部RGGI碳市场均出现配额过剩的情况,因此为碳市场建立调控机制也成为碳交易机制发展的重点内容。市场调控机制是为了确保碳价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既能给企业带来压力促进其减排,又不至于由于配额过渡紧缺而使得价格过高。一般来说,政府会成立市场调控的配额储备以及资金储备,根据一定的条件(通常为价格条件或配额紧缺条件)对市场上的配额进行出售或回购。市场调控机制的关键在于规则清晰透明,给予市场明确的政策预期。3.碳市场支撑系统碳市场除了以上所述的若干核心制度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支撑工具才能顺利运转起来。最主要的支撑工具为碳配额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以及交易系统。(1)碳配额登记注册系统碳配额登记注册系统是用于记录排放权的创建、归属、归属转移及注销等状态及过程的工具,是配额以及减排信用赖以存在的物理基础。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本账簿,记录了配额(或减排信用)从产生到更换所有者到最后注销的全过程。管理机构、排放企业以及其他碳市场参与者手中持有多少配额(或减排信用)都需要通过登记注册系统来明确。登记注册系统作为账簿其实现形式有多种,从原始的纸笔记录,到电子文档记录,到电子化系统均可;目前几乎都采用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安全访问的电子数据库系统的形式。在登记注册系统中配额与减排信用的持有权一般是通过账户方式确定。账户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1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管理机构所持有的管理账户。配额的创建、分配以及最后的注销均通过管理账户完成;第二类是市场参与者持有的账户,包括排放企业、减排项目业主及其它自愿参与碳市场的机构、个人等;第三类是其它账户,包括交易平台的账户、拍卖机构的账户等。如果管理机构进行配额的分配,相应数量的配额应从管理账户转移到被分配者的账户;如果市场参与者进行配额交易,相应数量的配额应从出售者持有的账户转移到购买者的账户;如果排放企业要完成履约合规,需要将相当于其排放量的配额(或减排信用)从自身的持有账户转移到管理机构规定的账户。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配额(或减排信用)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编码。(2)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是用于排放单位向主管部门报告有关信息的系统,是政府进行碳市场管理的数据基础。报送系统从原始的纸笔记录,到电子文档记录,到电子化系统均可,但由于填报信息的复杂性(文字,不同的数据等),使用电子化系统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管理上的灵活性,因此目前几乎都采用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安全访问的电子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报送系统一般来说有三种账户。第一类是排放单位账户,是排放单位用于报告排放单位的信息、具体的排放设施、每个设施的用能量、外购热力电力量等政府规定报告的信息的账户。第二类是核查单位账户,用途是核查机构对企业提交的信息进行核查,并将核查意见以及经过核查的排放量上传到系统中。第三类是政府管理账户,用于组织管理排放报告核查进度,统计排放量等。排放系统需要与登记系统进行连接,以便明确企业需要缴纳的配额数量。(3)交易系统交易系统是交易所用于撮合市场上的买家和卖家的系统。与碳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和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一般由主管部门开发管理不一样,交易系统往往由交易所开发管理,将具体的交易规则,如连续交易、定价点选、竞价出售等体现到系统中。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只对市场及交易做监管,并不负责具体的管理。1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交易系统需要与配额登记注册系统对接,以实现配额流转的登记;也需要与银行账户进行对接,实现资金的转移。主管部门允许参与碳交易的市场参与者均可通过交易所在交易系统中进行开户,同时也要在登记注册系统以及交易所要求的银行进行开户,才可以顺利进行配额交易。4.碳市场政策基础碳市场是依赖政策创造的市场,因此其从创建到运行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气候变化立法,它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一些工作的法律基础,因此对碳市场的出台可以提供宏观依据和指导,例如美国加州的AB32法案或新西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这一层级的法律并非必备,但如果有的话有利于碳交易和其它政策的协调。第二层级是碳交易的整体立法,确立整个碳市场运行的框架,对碳交易的各个环节作出整体性安排,规定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时间安排、配额分配原则、履约规则、抵消机制规则等;例如欧盟的EUETS排放指令(Directive2003/87/EC、Directive2009/29/EC)。第三层是关于碳市场具体环节的法规,例如配额分配规则、MRV规则(还需要配套相关的核算和报告指南、核查办法等)、拍卖规则、交易规则、登记系统规则等等。三、中国碳市场建设1.中国碳市场建设背景在中国的低碳政策体系中,碳交易逐渐成为一项关键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以往节能减排工作中过于依赖“责任书”、“大检查”和“拉闸限电”等行政手段,虽然在短期内能控制排放,但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和较大的负面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3影响,同时政府监管成本高,长期效果差。因此,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提供更多的减排选择,促进企业选择低成本减排路径,减少全社会的减排成本,这也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精神相一致。(2)国际上通过实践,已证明碳交易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政策工具,能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中国通过前期参与CDM项目已对碳交易体系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碳交易体系建设的能力。(3)碳交易需要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能耗、产品、排放数据进行核查,能够为政府的节能减排乃至产业调整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依据。有鉴于此,在各国纷纷实行区域性碳交易的潮流下,碳交易开始进入官方规划,成为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国碳市场建设主要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稳步推进。“自下而上”指的是“两省五市”的排放权交易试点,通过试点建设与运行,为国家建设统一碳市场提供经验和教训,同时通过试点示范培养一批参与机构和企业,在下一阶段发挥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引领作用。“自上而下”指未来全国碳市场的规则制定必须在国家层面达成统一,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收集、注册登记系统等,而具体工作的实施必须自上而下由国家统一领导,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会对各级政府授权。2.碳交易试点实践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标志碳交易从规划走向实践。随后各试点开始进行政策研究及设计、行业排放量摸底调查、核算指南编制、报送核查体系建设等工作。自2013年以来,“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相继顺利启动运行。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试点已顺利完成2013年度和2014年度履约,湖北和重庆试点也于2015年顺利完成2014年度履约工作。14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两省五市”碳排放权试点都发布了人大条例或地方政府规章,为碳市场的建立和平稳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也为全国碳市场的立法设计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各试点发展改革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交易规则及配套细则、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为顺利推进试点建设和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了法规政策保障。截至2016年04月30日,“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二级市场累计成交6666万吨,成交额17.51亿元1。各试点在第一个履约期结束之后,公开交易价格趋于平稳,客观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总体稳定,供需基本平衡。同时,各试点也开展了碳配额账户托管、碳资产配额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尝试,试点碳交易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良好运行。七个试点在2015年上半年已全部完成2014年度履约,共纳入排放单位2036家,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试点顺利完成第二年履约。上海试点企业100%完成履约,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履约的试点地区;北京和广东试点的履约率也提高至100%;天津和深圳试点履约率也都在99%以上;湖北试点推迟了首次履约时间,同样以100%履约率顺利完成履约。3.CCER市场实践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主要以抵消机制的方式进入强制履约市场。随着CDM市场逐渐衰落,国内碳交易试点建设提上日程,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市场建设也逐渐升温。2012年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之后,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2015年,随着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CCER从方法学开发到应用,从项目审定到减12016年3月31日至4月13日,上海试点只公布了协议转让成交量,未公布成交额,因此在总成交量中包含了上海协议转让成交量,而成交额则未涵盖相应日期数据。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5排量备案,从减排量签发至交易,整个流程全部打通,签发的CCER也在试点市场履约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已经建立,为试点碳市场乃至未来全国碳市场提供了抵消机制,并激励了大量减排项目的发展。4.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根据国家主管机构的工作安排,2013-2015年是“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运行期,目前试点时间已接近尾声。为了迎接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自上而下”启动各项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工作。根据目前已了解的情况,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规划包括三个阶段:2014-2016年为前期准备阶段,争取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体系建设;2017-2019年为市场运行第一阶段,在此期间进行体系的试运行、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体系的设计;2019年后为市场运行第二阶段,将在全国建成一个基本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市场,在市场架构设计上必须做到“五统一”:(1)统一“注册登记平台”,即使用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和监督每一笔交易;(2)统一“MRV规则”,即统一核算要求、报告要求、核查要求等,保证数据的一致性;(3)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使排放配额所代表的信用统一,并对所有企业公平;(4)统一“履约规则”,即统一履约时间、履约要求、抵消比例、未履约处罚等;(5)统一“相关资质要求和监管”,即统一对核查机构、交易所等资质的要求,统一市场监管,为市场注入政府信用维持市场的长期稳定。同时容许一定的灵活性,容许地方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扩大纳入的行业和企业范围,减少免费配额的发放比例,允许企业自由选择交易平台。1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从201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在碳交易立法、重点行业排放核算指南、国家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送和国家注册登记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碳交易立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12月26日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未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建立包括国家主管部门和省级主管部门的二级管理体系,国家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体系内主要标准的制定、以及市场的统一监管,省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标准的执行、体系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日常运行与管理。在《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进一步推动国务院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经过巨大努力,国务院条例的建议稿已经于2015年底上报国务院,2016年被列为立法工作计划预备项目,目前正在争取地方和相关部门意见的过程中。顶层制度设计方面,世界银行PMR项目将对中国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帮助,相关研究在2013年启动。PMR项目包括覆盖范围、总量设定、配额分配;管理办法、监管机制;MRV;注册登记系统;央企如何参与碳交易;以及电力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等内容。目前MRV以及注册登记系统的成果已投入使用,配额分配、管理办法已经基本完成初稿,其他相关研究也有序推进。覆盖范围方面,2016年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省级发展改革委开展相关企业历史排放数据的核算与报送,对象为“原油加工、乙烯、电石、合成氨、甲醇、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粗钢、电解铝、铜冶炼、纸浆制造、机制纸和纸板、纯发电、热电联产、电网、航空旅客运输、航空货物运输、机场”等18个子行业中2013-2015年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10000吨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配额分配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清华大学制定配额分配方案,目前已形成方案初稿。在2016年前三季度,研究团队将结合历史排放数据报送,进行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7配额预分配,根据实施情况对分配方法进行修正。在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公布最终分配方案,并指导各省发展改革委完成配额分配。MRV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先后公布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而其中的10个指南也进一步“升级”成了国家标准,这些指南与标准将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数据核算方面的统一技术标准。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准备工作的通知》,明确历史盘查工作的时间要求、报送核查技术要求、第三方选拔管理等问题,要求各省级发展改革委于2016年6月底完成历史排放数据盘查。同时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参考条件》、《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参考指南》、《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讨论稿)》等技术标准文件,开通了MRV技术交流问答平台,为各省进行报送核查工作提供指导。各省根据国家要求,也陆续启动相应的体系建设工作,包括企业筛选、第三方遴选、报送系统建设等,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历史排放数据报送核查。抵消机制与注册登记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之后,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2015年,随着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CCER从方法学开发到应用,从项目审定到减排量备案,从减排量签发至交易,整个流程全部打通,签发的CCER也在今年各试点的履约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中国自愿减排市场已经建立,为试点碳市场乃至未来全国碳市场提供了抵消机制,并激励了大量减排项目的发展。为进一步强化碳市场各项政策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一系列碳交易能力建设活动,通过对地方主管机构、第三方核查机构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多批次的培训,确保参与方都充分理解碳市场的具体规定并严格执行。18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第二章碳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预示着控排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将逐渐低碳化,与过去几十年高碳的发展方式渐行渐远,并且这一进程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提速,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一.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控排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与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的管理协调机制要求控排企业参与碳市场需要进行排放报送、核查、交易、履约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到生产、计划、燃料、财务、法务等多个部门。在碳市场启动后,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机制,缺少部门联动,将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履约工作不到位而会受到行政处罚或经济惩罚。因此,在全国碳市场的大背景下,控排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将成为常态,新的管理协调机制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碳排放管理团队,负责对碳排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组织协调,统筹指导和监督各部门落实相关工作。2.新的绩效考核机制要求在传统的集团内部考核与企业自评中,财务水平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国家经济新常态转型与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控制碳排放水平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权分配对控排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在企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在继续强化生产经营方面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碳排放管理目标与指标也将成为企业绩效考核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如对火电企业而言,传统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包括营业收入、发电量、设备利用小时数、供电煤耗等指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19标;而在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下,还将包括碳排放总量增速、履约成本、供电碳排放强度等指标。3.新的岗位职能要求控排企业完成履约、做到合规,需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统计和管理能源消费量数据、分析和测定能源品种的排放因子核算参数、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填报历史排放量和当年排放量、管理配额账户、负责企业合规流程等。在后续的交易环节,还需要制定正确的交易策略,包括企业碳排放预测、碳市场价格走势分析、配额场内场外交易等工作,以上工作对控排企业提出了全新的职能要求。控排企业需要重视低碳能力建设,根据员工的教育背景、技能和经历,并结合其工作岗位的职责,对碳排放管理的内容、重要性进行适当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胜任岗位所应具备的碳排放管理能力。例如,排放报送部门需要掌握正确的温室气体核算与核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摸清“碳”家底,同时为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工作做好必要的能力储备。二、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对控排企业而言,加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对其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1.增加生产成本根据碳市场的发展经验,碳交易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将增加控排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我国而言,配额分配一般都是从初期的免费分配逐渐过渡到拍卖等有偿分配。因此,未来随着拍卖等有偿分配方式使用范围的扩大,控排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在暂不考虑CCER交易的前提下,企业碳排放成本计算如下所示:企业碳排放成本=(碳排放量-碳配额量)×碳配额价格20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增加管理成本碳交易对控排企业管理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交易成本和核查成本三个方面。(1)人力资源成本对控排企业的影响按照碳交易试点履约规则,控排企业需要承担的工作至少包括排放量的统计核算、报送、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管理配额账户、负责企业合规流程等。对于以上这些工作,从优化管理而言,控排企业需要设置专人专岗来负责。若要主动参与碳市场交易,还需要引进专业的金融人员来负责制定碳交易的策略,进行碳市场操作,并对碳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管理,控制碳资产经营管理风险。因此,人力资源成本的适度增加能够提高控排企业的碳管理水平,确保控排企业在完成控排义务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碳成本、提高碳收益,控制碳资产风险,对于控排企业是有利且必需的。(2)交易成本对控排企业的影响碳市场要求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都必须通过指定的交易所进行交易结算,因此控排企业通过碳市场进行配额和CCER的买卖需要产生必要的交易费用,包括开户费、会员费和交易手续费。在碳交易初期,各交易所对控排企业的年费或会员费有减免措施或优惠措施,但随着碳市场的实施推进,年费或会员费将成为控排企业交易成本中的重要部分。交易手续费对控排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控排企业进行碳市场交易操作的频率。由于控排企业的交易量一般较大,因此采用场外大宗交易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控排企业的交易手续费,降低交易成本。(3)核查成本对控排企业的影响核查成本是指控排企业在提交碳排放核查报告时支付给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费用。在国外的碳交易机制中,核查成本以企业承担的模式最为常见。全国碳市场初期,碳排放核查成本均由地方政府承担,但随着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深入,控排企业承担核查成本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13.影响生产计划与用能结构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碳交易政策的实施,高排放行业企业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碳约束。国家碳市场的运行将导致控排企业,尤其是能源行业必须为使用碳排放权这一稀缺环境资源而承担相应的费用,反映碳排放成本的价格信号已经基本形成,碳排放成本这一价格信号将成为影响控排企业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发电行业为例,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企业将根据碳市场的发展进行发电量与电价的适应性调节,并重点结合自身碳排放配额与碳市场价格,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同时,随着减排成本的增加与减排潜力的缩小,控排企业将逐步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式,降低企业碳排放。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碳市场在初期增加了控排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将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与创新研究,如火电企业的洁净燃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能源行业将基于低碳产业发展实际,结合自身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围绕能源发、输、配环节需求,重点开展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和装备制造等研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原形。同时,上述技术创新的进程将随着碳配额价格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快。四、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的影响1.配额分配对企业的影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随着国内碳交易政策在“十三五”期间的全面推开,将有更多的控排企业被纳入碳交易体系中,碳交易政策对控排企业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将通过碳排放成本这一价格信号得到反映,使碳排放成本成为影响控排企业决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2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未来全国碳市场对控排企业的配额分配将以历史强度下降法和基准法为依据,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初期,方法的选取将偏向保守,且有很大的可能会基于实物产出量对配额分配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控排企业配额缺口或盈余不至于过大。然而,参考欧盟及其他区域碳交易体系的经验,我国碳交易体系势必逐步向两个方向过渡。一是实现对配额的有偿拍卖。二是向更严格的分配方法过渡。随着方法日益严格,部分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将可能存在超过配额量的可能,控排企业购买超排部分的配额费用,主要取决于配额价格。因此综上所述,全国碳市场对控排企业的影响将更多地取决于国家对配额采取拍卖分配的时间进度和拍卖比例,以及配额分配方法的严格程度和实际的配额价格。2.处罚机制对企业的影响结合当前各碳交易试点在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中提出的处罚机制,以及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考核方案可以推断出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处罚机制将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是采取经济处罚,即对未按要求完成MRV要求和履约义务的企业直接处以罚款。二是采取行政约束。主要包括将纳入企业信用记录,降低企业信用评级;取消财政对企业的资助、暂停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等;考核结果纳入国有企业和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国碳市场期间,国家对违反碳交易体系履约要求的处罚机制,对企业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求企业必须做好对各企业履约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因经济处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防止行政约束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领导带来不利影响;其二,企业要确保按要求完成碳排放履约义务,因此在全国碳交易体系建立后,要求企业必须有完善的碳管理管控机制,从机制上控制企业出现违约风险。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33.保增长与控排放对企业的影响随着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作为主要碳排放源的控排企业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碳约束。尤其是在部分控排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碳减排潜力的难度有所加大。因此在保障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控制碳排放量水平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妥善破解这一挑战,要求控排企业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碳交易机制,依靠碳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碳排放权这一环境资源,降低碳减排成本,化解企业发展与控制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研究低碳生产技术,进一步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建立起既能保证企业正常发展,又能控制碳排放量的低碳用能结构。24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第三章企业碳管理核心内容随着碳约束时代与全国碳市场的来临,碳排放权已成为一项企业资产,企业碳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控排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中的表现。企业实施碳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有效应对碳交易各项工作的合规要求;>提高自身碳排放控制和管理能力;>提升参与碳市场交易的能力。企业碳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管理,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图3-1企业碳管理主要框架一、碳排放数据管理碳排放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整理和汇总设计碳排放量统计核算的原始数据和证据文件、填报企业年度碳排放报告、组织各职能部门配合第三方核查机构完成碳排放核查等。碳排放数据管理的核心是碳排放量统计核算、落实碳排放核查,其管理目标是及时、准确地汇总企业碳排放量数据,高效地支撑碳排放核查工作。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5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数据核算与报告>严格按照相应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的规定与要求,组织和实施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活动;>正确识别排放源与排放边界,建立排放源台账,记录边界变化情况;>建立并保持有效的数据内部校核与质量控制要求,包括对文件清单、原始资料、检测报告等要求;>建立数据缺失处理方案。(2)数据监测与分析>严格制定并实施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用能部分正确记录能源使用与消耗;>汇总整理各用能部门数据,分析出现异常数据原因;>建立监测设备与计量器具台账,做好维护与定期校验工作。(3)配合第三方核查>遴选第三方核查机构,安排具体现场访问日期;>协调部门人员准备核查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正确回答核查员提出的问题;>对核查报告进行审核并确认。二、碳资产管理碳资产管理的核心是提高配额持有量、控制碳排放量、减小配额缺口,其管理目标是在确保配额量能够满足履约要求前提下控制履约成本。碳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新增设施配额申请、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碳配额余缺预测和分析、应对碳交易机制工作年度预算制定、碳排放目标分解与完成情况考核、碳交易政策与市场信息分析研究、碳配额交易申请提出等。碳资产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企业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量状况,当碳排放配额不足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有足2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够配额进行履约;当碳排放配额富余时,对碳资产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通过交易或其他方式提高收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配额与履约>明确所属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明确新增设施配额申请方法与所需材料;>明确履约工作流程与时间节点;>履约成本测算,财务预算;>明确履约不合规的相关处罚机制。(2)碳排放绩效考核>正确设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碳排放绩效考核参数;>基于良好的数据管理体系科学预测年度碳排放量;>通过配额分解科学设定不同部门碳排放目标;>制定严格的碳排放绩效考核机制。(3)CCER管理>明确CCER开发成本、流程与周期;>明确CCER履约规则、使用条件并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掌握CCER市场动态与价格区间;>挖掘CCER开发潜力,研发CCER方法学。三、碳交易管理碳交易管理的核心是碳交易资金管理、碳交易方案审批、碳资产交易操作,其管理目标是在加强监管与风险防控的同时保证碳交易流程具有一定灵活性。主要工作包括:>明确配额(及CCER)交易程序与交易规则;>制定配额(及CCER)卖出与买入交易工作程序;>制定配额(及CCER)场内与场外交易工作程序;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7>制定碳交易资金风险防控制度。通过提高碳交易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碳资产增值,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碳交易能力的专业人才,以便准确把握碳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选择较好的买入与卖出时机,有效降低碳交易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灵活的交易审批流程和宽松的资金监管机制,保证能够根据碳市场形势变化迅速进行交易。28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第四章企业碳管理体系建设建议为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企业最主要的实践集中在构建企业内部的碳管理体系和能力,对自身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摸查和分析,跟踪并影响政府决策和实施细节,积极主动参与碳交易等几个方面。在全国碳市场的约束下,企业必须科学统筹,积极有序地开展碳管理的相关工作。本章特对企业碳管理体系提供一些建设建议。一、设立碳管理部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管理将成为企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是控排企业应对碳交易政策的重要抓手,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在企业层面设立或明确碳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碳资产经营进行统筹管理,在摸清企业碳排放水平和碳资产家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碳资产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碳排放量控制工作、碳资产开发工作和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碳管理部门作为辅助管理层进行管理决策的支撑机构,能够为管理层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碳排放情况的数据信息,提高企业在碳市场中的竞争力。碳排放管理部门,主要承担以下职能:(1)制定企业的低碳发展规划:在企业管理层的统筹下,编制企业的低碳发展规划。(2)研究碳市场的最新动向:跟踪国内外碳市场动向,进行专题研究,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碳市场最新信息。(3)统筹碳资产开发和购销: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以及在现在和未来之间统筹碳资产的开发和购销。(4)统计企业碳排放:负责企业碳排放的统计工作。对于配额市场而言,企业碳排放和碳资产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碳排放情况,才能更好的管理碳资产。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29(5)管理企业配额:国内配额市场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建立,对于配额市场参与者而言,配额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企业所属排放源的配额应该统一申请、统一调配、统一核算。二、研究低碳发展策略合理的进行企业低碳布局是决定企业未来在全国碳市场中能否保持竞争力的根本,也关系到企业未来能否真正形成低碳发展的模式。企业需要将低碳发展纳入企业“十三五规划”中。碳管理部门首先应以建立企业在全国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分析自身在全国碳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结合企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企业在碳市场和碳金融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相关业务模式,分析企业在碳市场和碳金融领域需要着重布局的环节,明确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路径。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碳减排潜力及减排成本的研究。对不同碳减排途径的减排潜力、成本效益等进行详细评估和测算,明确企业实施减排的重点或优先领域。再次,要对企业低碳技术发展方向和低碳技术储备进行合理评估,做好源头减碳和末端减碳的基础研究。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围绕碳市场就企业低碳发展进行了布局,涉足了低碳基金、碳交易所等碳市场核心领域。因此,控排企业应在完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企业低碳发展规划,并以企业低碳规划为指导,优化企业的低碳布局。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从产业布局等方面利用低碳发展的趋势前景整体考虑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外,在短期内也可以在低碳领域开展一些业务创新的尝试,一方面为企业积累低碳发展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业务和机构布局,基于碳市场的碳金融,基于实现减排控排目标的解决方案集成和交易,基于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的园区和各级区划的低碳化开发等都是可以选择尝试的方向。30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三、碳排放数据管理碳排放水平是控排企业分析配额供给与需求的数据基础。为了详细掌握碳排放的实际情况,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碳排放核算体系。企业需要对碳排放严格要求,督促做好监测和报告工作,对核查结果进行分析,掌握企业总体的碳排放情况。此外,企业进行碳排放数据管理还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统计及核算职责。碳排放相关信息及数据的获取不仅仅限于统计归口部门,需要明确所涉及部门工作职责中的统计要求和责任,要求其按照统一边界、统一排放源、统一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具体数据,并按照国家对应行业核算指南的要求进行碳排放数据的核算。二是做好数据记录、存档与内部校核工作。由专人负责所有监测数据、报告与文件的归档工作,所有抄表数据做好备份,定期严格存档;做好能源台账、统计局能报以及发票等凭证的保存工作;监测设备定期校验检定,遵循必要的纠错程序,加强监测系统维护以及内部校核。四、碳资产管理1.碳配额管理企业进行碳配额管理,需要明确所属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明确履约工作流程与时间节点;进行履约成本测算、财务预算;明确履约不合规的相关处罚机制。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在初期配额将进行免费分配,但是对于碳市场启动后的新增设施所产生的排放部分,需要各排放单位依据规则进行新增配额申请。为了对新增设施进行有效配置,碳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的新增设施统一管理,并统一进行配额申请。由于新增设施的配额申请专业性较强,应以碳管理部门为主责方按照如下步骤实施新增配额的申请工作:第一,监测并报告新增设施排放。企业有新增设施时,首先由各职能部门对新增设施的类型、规模、能源消耗种类等常规信息进行统计,按照对应核算标准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1监测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数据,并按月在碳管理信息系统上报告新增排放设施的信息和数据。第二,制定新增配额申请材料。待每年年初的碳排放核查启动时,碳管理部门根据碳管理信息系统上关于新增设施的信息,对符合新增配额申请要求添加新增设施配额申请材料,重点关注配额申请材料在技术和合规性方面的符合程度。第三,提交新增配额申请。碳管理部门对新增设施的配额申请材料备案,并提交至地方发展改革委主管部门。第四,跟踪并分析配额申请结果。待企业履约账户中获得新增配额后,碳管理部门在碳管理信息系统中更新相关信息,为后续配额调配及配额交易提供必要支撑。2.考核体系构建基于企业碳排放管控目标,需要对企业实施的所有应对手段(包括管理方面、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等)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考核,以督促企业碳排放管控目标的完成。在碳排放绩效管理流程的设计上,企业需要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碳排放绩效考核目标。目标是绩效管理的标的,绩效管理的活动都依赖于目标的落实。碳排放目标的达成需要企业各部门(分子企业、各业务板块)共同完成,因此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参与方建立各自的绩效考核目标,这也是企业将碳排放管控目标逐级分解的一项深入实践。第二,确保考核绩效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没有意外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里的“没有意外”是指上级和下级对绩效考评的结果不会意外。因此,建议各级部门负责人和责任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必要的记录,形成碳排放绩效档案,确保年终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第三,不断优化碳排放目标考核体系。没有绝对完美的绩效管理体系,任何企业的绩效管理都需要不断地完善。所以,建议企业在考评结束之后,组织有效3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的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碳排放目标考核体系在下一个循环当中发挥更大作用。3.CCER开发自“两省五市”碳交易试点启动以来,自愿减排碳资产(CCER)交易价值逐渐被发现,陆续有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公司、强制减排企业成为CCER买家,用来抵消配额,或作为金融资产。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深入,国内碳市场对自愿减排碳资产(CCER)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建议企业尽快开发一批自愿减排项目。一方面用于储备足量的CCER碳资产满足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优化公司碳资产的配置结构。碳管理部门需要对CCER项目备案工作统一安排和实施,确保CCER项目统一有序开发。企业需尽快制定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的工作实施方案,统筹考虑国家碳交易政策、项目所在地区、项目类型、减排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筛选一批项目用于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为自愿减排项目。推进项目的审定和核证工作,从而尽快储备CCER碳资产,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可能产生的碳资产损失。除受关注度高的新能源类自愿减排项目外,煤层气回收、电厂燃料转换、能量回收、蒸汽系统优化等低碳节能项目以及林业碳汇项目均有开发成自愿减排项目的可能,建议企业也同时筛选其他类别的自愿减排项目,作为今后开发的备选项目,并在后续开发过程中继续跟踪研究国家关于自愿减排项目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自愿减排项目的边界风险。在全国碳市场中,企业需要明确自愿减排项目的类型、区域、规模等关键信息,避免出现减排量无法使用的尴尬局面。4.碳资产调配对于大型企业,碳管理部门应将整个企业内所有控排主体所属的碳配额视为一个整体。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各控排主体的配额将互有盈亏,考虑到整体经济性,碳管理部门应在每年履约前,在企业内部统一进行碳配额资产的调配工作。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3对于具体的配额调配,由碳管理部门对全企业范围所有控排主体当年的既有配额量、新增配额量、实际排放量进行统计汇总,并结合当年CCER减排量签发的情况,对企业整体的配额盈亏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制定企业内部碳资产调配的整体方案。5.碳金融创新碳金融通过创新金融手段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金融体系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创新机制。随着“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不断发展与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证券企业等非必要相关方也参与到碳市场中,与控排企业一起,不断推进碳金融创新。融资类碳金融创新包括碳债券、绿色金融债券、碳配额质押贷款、碳配额回购融资、CCER质押贷款、碳排放权交易法人透支等。投资类碳金融创新包括碳基金、碳信托、绿色结构性存款、碳配额托管、碳排放权场外掉期交易和借碳排放权交易等。碳金融创新增加了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资金,有利于增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流动性,大大拓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边界,引入了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于对碳基金、碳信托等新兴投资产品感兴趣的企业来说,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投资碳基金的企业应注意防控风险,识别碳基金类型、操作模式、投资目标市场。相较来说,投资CCER的风险低于配额,配额投资获利难度较大。企业可通过上述碳金融模式,利用主管机构发放的碳排放配额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开拓新的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基于碳排放配额的商品化和资产化属性,未来企业可考虑碳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将减排成本最小化与内部化,并通过金融市场来转移和分散碳价波动风险。(1)碳债券碳债券是指政府、企业为筹集低碳经济项目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承诺在34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其核心特点是将低碳项目的减排量收入与债券利率水平挂钩。其特点是紧紧围绕可再生能源投资,将减排量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浮动利息的支付,实现了项目投资者与债券投资者对于减排量收益的分享。2014年5月8日,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金额为10亿元,发行期限为5年。债券利率采用“固定+浮动”。浮动利率部分与CCER收益挂钩。该笔债券将用于装机均为4.95万千瓦的内蒙古商都项目、新疆吉木乃一期项目、甘肃民勤咸水井项目、内蒙古乌力吉二期项目以及装机为3.57万千瓦的广东台山(汶村)风电场项目。作为国内首个金融与碳资产相结合的产品,碳债券的发行是大胆的创新尝试,不仅拓宽了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渠道,也提高了金融市场对碳资产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有利于推动整个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于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绿色金融债券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有关规定。绿色金融债券是指金融机构法人依法发行的、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绿色产业项目范围可以参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主要包括节能、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污染防治、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等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产业项目。绿色金融债券与碳债券在运行模式上类似,但是覆盖的范围更大。2016年1月27日,浦发银行成功簿记发行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实现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从制度框架到产品发行的正式落地。此次绿色金融债券,系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核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簿记建档的方式公开发行,发行规模200亿元,债券期限3年,年利率为固定利率2.95%,超额认购2倍以上,获得市场良好的反响。本次发行由国泰君安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和海通证券任联席主承销商,安永担任发行前认证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5机构。与普通金融债券相比,绿色金融债券的核心在于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既有政策引导和激励,又有社会声誉和市场约束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将有效激发商业银行加大绿色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实现银行自身经营能动性与国家战略层面的良好结合。(3)碳配额质押贷款碳配额质押贷款是指企业利用主管机构发放的碳排放配额获得银行质押贷款,质押贷款到期后,企业正常还款后收回质押的碳资产;若企业不能按时还款,其碳资产将被冻结,银行可拿质押碳资产与其他市场主体交易。2014年9月9日,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方签署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和碳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宜化集团利用自有的210.9万吨碳排放配额在碳金融市场获得兴业银行4000万元质押贷款,该笔业务单纯以国内碳排放权配额作为质押担保,无其他抵押担保条件,成为国内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业务。碳配额质押融资是碳金融创新的经典,为企业提供了一条低成本市场化减排的道路,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盘活碳配额资产,降低中小企业授信门槛,解决节能减排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同时,该业务根据项目运行、减排量产出等具体情况灵活设置还款期和贷款额度,有效缓解企业还款压力,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通过金融资源配置以及价格杠杆引导实体经济绿色发展。(4)碳配额回购融资碳配额回购融资是指纳入企业或其它配额持有者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他机构交易参与方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配额持有者作为碳排放配额出让方,其他机构交易参与方作为碳排放配额受让方,双方签订回购协议,约定出售的配额数量、回购时间和回购价格等相关事宜。2014年12月31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华远意通供热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环交所正式签署了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协议,华远意通将自身持有3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的300万吨碳排放配额向中信证券出售,并约定在5个月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了1330万元短期资金。该项业务是国内首单碳配额回购融资,中信证券创设了“碳配额回购融资交易的标准流程”,使需要资金的重点排放企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盘活了碳资产;充分体现了碳排放配额的商品化和资产化属性,提升社会对碳排放配额资产价值的认可,让金融创新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节能减碳和实体经济发展。(5)CCER质押贷款CCER质押贷款是指企业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签发的CCER作为担保资源而获得银行贷款。对一些非纳入企业而言,自身没有主管机构发放的配额,但开发了自愿减排量项目,则可以通过CCER质押进行融资。2014年12月11日,上海银行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签署碳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并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中国首单CCER质押贷款协议。通过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质押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签发的CCER,上海银行为上海宝碳提供500万元人民币质押贷款,该笔业务单纯以CCER作为质押担保,无其他抵押担保条件。2015年5月29日,浦发银行与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簿系统上线后的首单CCER质押融资。CCER作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新生事物,不仅是碳配额交易的重要补充和活跃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且对未来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资产定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CCER质押融资在帮助企业盘活存量碳资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探索CCER等创新类交易市场资产作为银行标准化抵押品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参考,进一步拓宽了绿色金融的服务半径。(6)碳基金碳基金是指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购买碳信用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后给予投资者碳信用或资金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72014年10月11日和13日,国内首只私募碳基金——深圳嘉碳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嘉碳开元基金”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路演,分嘉碳开元平衡基金和嘉碳开元投资基金两个基金。嘉碳开元平衡基金是针对二级市场碳配额的私募基金,基金规模为1000万元,运行期限为10个月,计划投资湖北、广东、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认购起点为20万元,年收益预测乐观为47.35%,保守为25.6%。嘉碳开元投资基金是针对CCER的私募基金,基金规模为4000万元,运行期限为3年,盈利模式包括直接出售CCER和掉期交易置换配额等。认购起点为50万元,其复合收益率乐观为45%,保守为28%。碳基金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募集资金投资于国内一、二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能源及环保领域中CCER项目,对于活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国内温室气体减排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投资者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信心,是碳金融领域的又一次创新之举。(7)碳信托2015年4月初,中建投信托推出名为“中建投信托•涌泉1号”的国内首只碳排放信托,产品总规模为5000万元。据介绍,这只产品的投资范围是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进行配额和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之间的价差进行交易盈利。这是首支信托公司与私募合作,投资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也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首个碳信托产品。(8)碳配额托管2014年12月8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促成全国首单碳资产托管业务,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该项业务,并托管100万吨碳排放权,托管期限为2014年12月8日到2015年1月8日。企业实施碳配额托管主要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收益率。(9)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合约2015年6月15日,我国首笔“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合约”签署,交易量为1万吨,掉期合约交易双方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能源创碳资产管理38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有限公司以“非标准化书面合同”形式开展掉期交易,并委托北京环境交易所负责保证金监管与合约清算。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合约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拓宽交易参与人风险管理渠道。(10)借碳排放权交易借碳排放权交易业务是上海环交所为活跃碳排放交易市场,于2015推出的碳金融创新产品。借出方能够盘活存量碳资产,获得稳定收益,同时,借入方能够通过对借入碳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挖掘碳资产的价值。2015年8月6日,申能股份系统与申能财务公司借碳排放权交易签约仪式顺利举行。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能集团、申能股份以及申能财务公司的相关领导出席该签约仪式。申能财务公司和外高桥三发电、外高桥二、吴泾二发电、临港燃机分别作为借碳双方签署了《借碳合同》。此次股份系统四家电厂同时与财务公司开展借碳排放权交易,是股份公司对碳资产管理的创新尝试,也是财务公司为成员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的创新,体现了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方向。(11)碳排放权现货远期2016年3月31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排放现货远期产品正式上线交易,首日交易量达到680.22万吨,成交金额达1.5亿元。对于控排企业而言,企业若担心未来碳价格上涨,可提前买入现货远期产品。当价格上涨时,卖出现货远期产品获得的收益,将弥补现货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此时,配额的买入成本将被锁定,避免了履约期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带来履约成本增加。这种提前锁定履约成本,降低履约风险的特性使资金使用更趋高效,为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更为灵活的交易手段。6.海外碳资产随着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各国碳减排政策的不断强化,企业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9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时,必须要把碳约束和碳资产开发的因素一并纳入相关投资决策机制,并将国外分支机构碳资产开发与企业参与国内碳市场战略规划统筹考虑。此外,企业还应当注重把握因碳排放约束给“走出去”战略实施带来的契机。欧盟、新西兰、韩国、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和正在引入碳交易机制,这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决策已经开始产生影响。控排企业要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就必须考虑到相关碳交易机制和碳排放约束的因素,并提前规划制定相应碳资产管理方案。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碳排放约束的压力陡增,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将面临提前淘汰,但这些设备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仍然较为先进。此外,中国也有不少先进的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国内的淘汰设备和先进技术,在国外进行合理布局和投资,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五、碳交易管理根据“两省五市”碳交易试点的经验,量级较大的配额交易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益,因此碳管理部门应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对碳资产进行交易。利益最大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企业总体配额有盈余的情况下,出售配额获取最大收益;二是在企业总体配额不足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完成履约。对于拥有多个控排主体的大型企业而言,碳交易的执行需要碳管理部门统一到二级市场寻求支持。碳管理部门的统一碳交易操作需要遵循如下两个步骤:一是大型企业需要完成企业内部调配整体方案的交易操作,这一步由于不涉及外部的买家或者卖家,执行难度较小;二是基于企业内部碳资产调配方案交易操作后的结果,由碳管理部门派专人负责对接各重点排放单位及二级市场买家或者卖家,力促他们之间达成一致交易意愿,并最终完成企业当年的履约工作。六、碳管理信息化企业的碳配额管理、碳排放核算、碳配额交易、年度履约、低碳解决方案和40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碳信息披露等环节将产生大量的信息及数据流,虽然依托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可以手工实现上述信息的统计及处理,但由于涉及到的信息量巨大,需要运算的数据量过多,建议企业开发或购买碳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实现碳排放相关数据的高效、准确、最优化处理。企业需要依据国家温室气体直报制度的要求,配合启动企业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利用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内部碳排放数据库,纳入碳排放数据报送、碳配额管理、碳交易管理、碳资产管理等内容,对企业内部的碳排放和碳资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工作,为企业实施碳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将碳管理贯穿于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中,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七、碳管理信息披露企业做好碳信息披露工作将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企业绿色形象和品牌价值,满足再融资需要和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开展碳信息披露也将促进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对碳排放和碳资产的管理能力。确保企业能够准确掌握碳排放现状、不同类型碳资产的持有量信息、碳资产价格信息,以及碳资产交易信息等。八、碳管理能力建设碳管理作为新生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碳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通过企业内部低碳能力建设系统推进岗位人员碳管理业务能力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实现企业碳排放管理岗位相应人员在低碳发展战略、碳排放交易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因此企业需要加快碳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对于公司管理层人员,需要对其提供低碳发展的宏观政策的培训,使管理层能够准确的理解国家和地方碳交易机制的政策安排,碳市场发展趋势,从而正确地为公司的碳管理目标作出决策;二是对于直接负责具体工作的员工,需要对其进行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第三方核查、碳配额交易操作、碳交易政策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41法规等实务工作的业务培训,以及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碳管理员工的实操能力。4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第五章典型能源企业碳管理案例分析一、典型电力企业碳管理实践1.莱茵集团莱茵集团(RWE)成立于1898年,总部位于德国大鲁尔工业区埃森市,主要业务包括发电、输配电以及贸易等。莱茵集团是欧洲第三大电力供应商,第五大燃气供应商,主要服务欧洲市场。据2013年销量统计,莱茵集团是德国电力市场第一大服务商,荷兰电力及燃气市场第二大服务商,德国燃气市场第三大服务商。2014年莱茵集团净利润为17亿欧元,集团电力部门总发电量为2083亿kWh。2014年莱茵集团主要化石燃料发电量占总发电量75.5%(其中无烟煤23.2%,褐煤37.1%,天然气18.4%),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15.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4.8%(其中风电2.74%,水电1.63%,生物质发电0.48%),其他发电占总发电量4.8%(图5-1)。图5-1莱茵集团各类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2014年)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432014年莱茵集团总CO2排放量为1.541亿吨(包括生物质燃料的CO2排放量为280万吨),其中配额量为580万吨,缺口为1.483亿吨。2014年电力部分碳排放强度为0.745tCO2/MWh(不包含生物质发电),相比2009年(0.796tCO2/MWh)有所下降,莱茵集团计划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削减至0.62tCO2/MWh。为实现以上目标,莱茵集团应对碳排放管控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设立应对碳排放管控专门机构。为了应对碳排放管控给集团带来的影响,莱茵集团在原有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下增设了气候保护的专门机构,并将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关键绩效指标(KPI)纳入对电厂的考核。第二,积极应对碳交易。2014年莱茵集团碳排放总量的96%需要购买相应的配额,需要购买配额的量为1.483亿吨。按照当时(2014年)6~7欧元/吨的价格估算,莱茵集团2014年支付的配额购买费用约为10亿欧元左右。第三,发展先进的燃气电厂和燃煤电厂。2014年莱茵集团的化石燃料电厂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为40.4%,为提高电厂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电厂碳排放强度,集团于2013年在土耳其启动了一个高效的燃气电厂,装机容量为787MW,效率为57%。这个项目是莱茵集团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目前处于建设尾声阶段。同时这个项目也是集团目前对温室气体减排贡献最大的项目。另外两个总装机容量为3100MW,效率高达46%的无烟煤电厂也在建设中,这是同类型机组中效率最高而排放最低的机组之一。同时公司计划淘汰德国境内四个装机容量分别为300MW的老旧机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效率大于45%的褐煤电厂。另外莱茵集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降低机动车和建筑的能耗,提高家庭电力和燃气使用效率,为商业和工业企业提供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专业服务。第四,发展可再生能源。莱茵集团于2008年2月成立专门负责可再生能源领域相关工作的公司—RWEInnogy,其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水电以及生物质发电,近几年装机容量从1100MW增长至2800MW。莱茵集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要工作包括:扩大自身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支持面向44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未来的新技术的研发(如生物沼气、光热发电)、财政支持科技型创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给予政府短期内的金融援助、支持能源基础设施中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即将局地小型可再生能源机组发电接入莱茵集团电网中,莱茵集团2008年配电网中接入的局地小型可再生能源电厂数目为90663个,而2013年为293492个)。2.意昂集团意昂集团由VEBA(费巴)和VIAG(维尔格)于2000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其主要产品为电力(化石燃料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天然气,服务包括发电和配电,天然气勘探、生产、运输和配送,是德国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2014年意昂集团净利润为31.3亿欧元,总发电量2152亿kWh,其中化石燃料发电占总发电量60%(褐煤5%,无烟煤22%,天然气和油3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14%(风电7%,水电6%,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1%),核电占总发电量的26%(图5-2)。图5-2意昂集团各类能源占总发电量比重(2014年)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452014年意昂集团供电和供热部门共排放CO2约9570万吨(其中欧洲地区排放6300万吨),比2013年下降16%。集团2014年CO2排放量与2013年相比显著下降一方面有集团总发电量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集团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例上升的原因。集团电力部门碳排放强度为0.43tCO2/MWh(相比199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35%)。为了进一步推进集团的低碳发展,意昂制定了中长期的控制目标,包括:1)2025年,将欧洲电力部门的碳排放强度从1990年的0.63tCO2/MWh下降到0.32tCO2/MWh;2)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大于20%;3)2020年集团的间接排放(包括商务出行、集团的机动车以及燃料的运输等)相比2010年减少20%;4)2050年集团95%的发电量实现零碳排放。为实现以上目标,意昂应对碳排放管控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成立二氧化碳能力中心。意昂集团为了应对碳排放管控,专门成立了二氧化碳能力中心(E.ONCompetenceCenterforCO2)。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全集团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并对碳配额的管理作出建议。第二,积极应对碳交易。2010年意昂集团获得的免费配额为7465万吨,而其全年排放为8991万吨,需要购买配额1526万吨。根据Carbonmarketdata的统计,意昂集团仅次于莱茵集团(RWE),是EU-ETS体系中碳排放第二多的公司。从2013年起,意昂集团不再获得免费配额,除了利用工业余热发电抵扣一部分以外,其余绝大部分碳排放配额都需要购买,2014年意昂集团共计购买6300万吨碳排放配额,对应费用为3.6亿欧元。第三,发展新能源。截止到2014年年底,集团海上风电厂装机容量为481MW,陆上风电场装机容量为3342MW。同时集团的光伏和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也由2013年的62MW增长至2014年的130MW。2014年11月30日,E.ON意昂集团宣布将精力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配电网络、定制节能服务等业务上,将逐步离开煤炭、核能和天然气等传统发电业务,保留可再生能源和配电业务,目前已经着手剥离相关资产。集团计划在2016年前将公司“一46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分为二”,传统电力业务和可再生能源将被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也即稳步盈利的业务,包括配电、天然气分销以及政府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将留在意昂集团,而高风险业务,包括核能在内的传统发电项目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项目将被纳入新公司。第四,改进已有化石燃料发电机组。2014年意昂集团投入8.62亿欧元来改进已有的电厂,包括对英国Ratcliffe电厂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将法国部分以化石燃料发电的电厂改为以生物质发电等。另外集团将投资1800万欧元用于传统电力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如使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意昂集团目前欧洲燃煤电厂和燃气联合循环涡轮发电电厂的平均效率分别为38%和54%,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燃煤电厂33%,燃气联合循环涡轮发电电厂45%)。3.法国电力集团法国电力集团(EDF)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其业务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涵盖的电力类型包括核电、水电、可再生能源以及化石燃料发电等。法国电力在欧洲、亚洲、拉美以及非洲多个国家均有业务,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供电服务商之一。2014年法国电力总发电量623.5TWh,其中核电占绝对比重(77%),化石燃料(不包括燃气)占8%,水电占7%,联合循环和热电联产占6%,其他可再生能源占2%(图5-3)。2014年法国电力集团CO2排放量为6430万吨,其中法国境内排放800万吨。法国电力是欧洲碳排放量最低的电力企业之一,2014年碳排放强度为0.102tCO2/MWh(2013年为0.123tCO2/MWh)。法国电力法国境内电力主要为核电和水电,因而其法国境内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强度低于欧洲平均水平15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倍。在不包含法国电力集团的情况下,2013年欧洲电力碳排放强度为0.428tCO2/MWh,而在包含法国电力集团的情况下,欧洲电力碳排放强度仅为0.328tCO2/MWh。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47图5-3法国电力集团各类能源占总发电量比重(2014年)法国电力集团CO2减排的目标主要包括: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将CO2直接排放强度控制在0.15tCO2/MWh以下,同时到2020年75%的发电量实现零碳排放;第二,在法国境内,将碳排放强度削减至1990年的50%;第三,海外部门在2020年之前,要保持CO2排放量持续下降;第四,在英国境内,到2020年,将发电碳排放强度降低至0.25tCO2/MWh,到2030年控制到0.1tCO2/MWh以下。法国电力在促进节能、环境以及气候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设立碳排放风险管理机构。法国电力集团将碳配额市场的波动纳入集团的风险管理,并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统筹管理。该机构拥有良好运行的风险监控系统,可以对包括碳配额市场及能源市场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分析,并对所有控排设施(EU-ETS中以设施为控排对象)设定相关风险的指标阈值。第二,设立碳金融公司、规模化开发可再生能源。法国电力是全球五大可再生能源公司之一,2014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约28GW,约占集团总装机48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容量的25%,其中主要为水电(约16%)。为了推行集团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2013年12月,法国电力集团发行了14亿欧元的绿色债券。这是全球首家大型公司发行巨额绿色债券,得到了两倍的超额认证,将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效等项目。另外,2014年10月,法国电力和Amundi(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成立管理公司从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处筹集资金,以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小型水力发电)以及资助能源转型项目。第三,为用户提供能效服务。法国电力集团的目标是成为生态能效服务领域的先导。其中,法国电力集团在法国的目标是每年增加能源管理用户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应用户的数量,并为欧洲市场的用户提供能源消费管理服务。法国电力可再生能源公司(法国电力EnergiesNouvelles)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鼓励开发多种能源,如光伏电池和热泵等。法国电力还积极参与电动汽车和可充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和商业化,并成为欧洲最成功的充电站建设公司。此外,法国电力还积极参与建筑节能、公共照明能效优化等项目。第四,发展超临界、CCS等环保技术。法国电力集团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资中国电力运营商的新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燃煤电厂。目前集团持有福州电厂49%的股份,将与大唐集团一起在江西建设并运行两个1000MW机组超超临界电厂,该项目为法国电力集团的首个超超临界电厂,将于2016年投入运行。目前,法国电力集团还持有大唐三门峡电厂35%的股份,该电厂自2007年开始运行,拥有两台600MW的超临界机组。此外,法国电力集团参与了CCS相关的研发和试点运行,自2013年起,法国电力集团与Alstom以及VeoliaEnvironment合作的位于LeHavre的CCS示范项目开始运行。第五,积极应对碳排放管控带来的影响。法国电力发电中核电和水电共占总发电量的85%,气候变化对法国电力集团的影响比较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气温升高对核电机组冷却用水产生的影响;河流水位的海边、降水量的改变以及冰川融化对水力发电产生的影响;海平面升高对沿海以及沿河电厂产生的影响以及暴风雨和洪涝对输配电产生的影响。为降低风险,法国电力基于四个原则建立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49了一套应对碳排放管控的策略,主要包括:调整已有设备的环境适应性,例如到2019年预计共投入4亿欧元来提高核电站在高温环境中的适应性;设计新设施时考虑气候变化的后果。二、典型油气企业碳管理实践道达尔(Total)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及天然气一体化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30余国家,涵盖整个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包括上游业务(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以及液化天然气)和下游业务(炼油与销售,原油及成品油的贸易与运输),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太阳能发电企业。2014年利润为123.87亿欧元,液化天然气销售量1200万吨。2014年道达尔平均日产210万桶油当量,占全球总油气产量的1.5%。2008年,道达尔CO2排放量为5800万吨,集团的目标是在2015年时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15%。而2014年,集团CO2排放量为4400万吨,相比2008年下降24%,提前完成目标。道达尔应对碳排放管控的对策主要包括五点:第一,实施环境绩效和温室气体报告计划。道达尔自2006年起积极实施“环境绩效和温室气体报告计划”,借以评估和报告重要环境排放指标,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产生的废弃物量等。同时,该报告还对集团的能源效率进行持续地监控并记录。道达尔邀请了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来评估和报告该计划的进展和流程,以帮助集团明确现有业务运营与环境目标之间的现有差距,帮助集团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从而降低公司业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及间接排放。逐步减少石油开采中的天然气放空燃烧:2013年,道达尔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放空燃烧约占集团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道达尔于2000年承诺集团的新项目中不再进行常规放空燃烧,并于2014年积极响应世界银行关于到2030年石油开采零常规放空燃烧的计划。2005年,道达尔石油开采中天然气放空燃烧量为1.5×107m3/天,集团50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的目标是到2014年将天然气放空燃烧量下降50%。根据不同开采点的具体情况,集团降低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放空燃烧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本地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回注以及转化为液化天然气。据道达尔2014年年报,集团石油开采中天然气放空燃烧量为0.75×107m3/天,达到预定目标。第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08年,道达尔与法国环境暨能源管理署签署了一份关于资助工业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研发项目的备忘录,旨在帮助中小型企业提高其节能技术。同年道达尔发布了《能源绩效管理指南》,旨在系统化地为员工提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式。另外,集团对勘探和生产的项目设计均进行优化处理,并对不同技术类型的项目进行能效品评估。第四,CCS技术应用。2010年1月,道达尔在法国拉克建立并运行了一个CCS示范项目。该项目累计投入超过六千万欧元,是世界上首个包含了CO2捕捉、运输和地下封存全过程的CCS项目,过去三年中共计捕捉并封存超过5万吨CO2。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一是化石燃料业务转型。2014年,道达尔的天然气产量占全部油气产量的52%,这是道达尔天然气首次超越油产量(2013年天然气仅占油气总产量的35%),2015年道达尔煤炭将停产。二是加大对太阳能应用的投入。自1983年涉足太阳能领域,如今道达尔持有SunPower公司大多数股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太阳能运营商。2013年,道达尔在美国加州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在建太阳能光伏电厂SolarStar项目,该项目最终将满足26万户本地家庭的电力需求。三是推广生物质能源。道达尔已推出多项目标远大的研究项目,并与创新型工业企业开展合作,从而寻找、测试和工业化最具潜力的生物能转化方式。其中包括树立行业典范的Amyris项目和其尖端生物科技平台。通过这些手段,道达尔开发出由糖分转化而取得的全新生物分子,并开始批量生产,作为航空燃料在商业航班上投入使用。2014年10月开始,每周往返于图卢兹和巴黎之间的航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51班使用的便是道达尔生产的生物航空燃料。同时道达尔表示将继续投资未来的能源之路,与国际研究实验室以及专门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创始公司进行合作,在下列领域开展研究:利用微生物来将植物中某些不可食用的部分高效地转化为能源;热化学转化技术,即通过高温加热将生物质气化,获得特定的分子,用于进一步生产燃料与化学制品以及培养微藻成为可用作生产生物燃油的原料。三、典型能源企业碳管理经验小结尽管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使得控排企业面临严峻的碳排放成本压力,但对于被纳入碳市场中的控排企业来说,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控排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参与碳市场获得收益。在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控排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应对策略,加强碳管理体系建设,以期增强低碳竞争力。具体的碳管理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从根源上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美国和欧盟电力控排企业逐步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主要能源,通过增加天然气发电比例、因地制宜优化核电发展、优先使用非化石燃料发电等措施,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少碳排放。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是控排企业低碳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各行业低碳化发展、积极应对碳交易政策的关键。美国和欧盟非常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控排企业抓住碳市场的有利契机,在低碳技术领域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开辟技术创新途径、研究出台创新鼓励政策、拓展成果推广途径、完善成果保护手段,为行业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52中国碳市场能力建设系列教材3.重视碳资产管理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作为一种企业资产,其价格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碳资产管理逐渐成为控排电力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欧盟的法国电力集团(EDF)、德国意昂集团(E.ON)等大型控排企业,均设有专业的部门或机构对企业碳排放和配额数据进行集中整理,根据发电燃料价格、电价、不同燃料碳排放量以及碳配额价格等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而确定最优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所在行业市场、碳市场进行交易,同时通过使用金融工具锁定利润和控制风险,以高效地辅助和促进企业参与碳市场。4.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虽然自愿减排市场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依然很小,但是自愿减排项目灵活多样、开发成本低,促进了减排量较小、可持续发展特性强的项目参与减排交易,部分企业通过自愿减排市场的实践,尤其是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积累了重要经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