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阻迹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碳价预测报告
CHINA CARBON PRICE FORECAST REPORT
20229
目录
前言
01
01
02
碳价的形成机制
04
03
中国碳市场发展
07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点
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观察
08
12
14
CONTENTS
碳排放配额供给侧影响因素
配额总量
17
18
碳市场新行业准入
19
碳市场惩罚机制
21
碳配额分配制度
23
碳排放配额需求侧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
25
25
城市化水平提升和人口因素
28
04
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
16
CCER审定及备案制度
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
社会责任型企业碳中和产生的需求
41
44
47
碳配额量化模型
CCER价格预测
55
62
政策展望
66
68
全国碳市场其他影响因素
碳税政策
33
33
碳金融产品
34
碳关税
39
国际组织对CCER的需求
50
社会责任型企业
70
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
40
05
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
53
06
展望与建议
65
07
参考文献
72
08
能源结构变化
30
能源价格影响
31
中国碳价预测报告CHINACARBONPRICEFORECASTREPORT2022年9月目录前言010102碳价的形成机制0403中国碳市场发展07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点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观察081214CONTENTS碳排放配额供给侧影响因素配额总量1718碳市场新行业准入19碳市场惩罚机制21碳配额分配制度23碳排放配额需求侧影响因素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2525城市化水平提升和人口因素2804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16CCER审定及备案制度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社会责任型企业碳中和产生的需求414447碳配额量化模型CCER价格预测5562政策展望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6668全国碳市场其他影响因素碳税政策3333碳金融产品34碳关税39国际组织对CCER的需求50社会责任型企业70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4005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5306展望与建议6507参考文献7208能源结构变化30能源价格影响31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能源消耗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自然界的木材逐渐转向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驱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将亿万年来被固定在地壳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全球碳循环的失衡推动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升高,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后使得大气温度整体升高,引起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估算,和工业革命前(1850-1900年)相比,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如果持续目前的速度,预计每过十年人为因素将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约0.2℃,在2030年至2052年间导致全球升温1.5℃。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是南北极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后果。同时,全球变暖还可能引发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极端天气频发、传染病流行等一系列后果,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多年来,国际社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997年,在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获得通过,这是第一份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国际协议,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到2010年减少5.2%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获得通过,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第二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覆盖了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同时,《巴黎协定》明确提出了长期目标,即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2℃范围内,为1.5℃目标而努力,同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01前言0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前言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推动实现该目标,我国构建了“1+N”政策体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指导性文件,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和方案,为减排目标提供政策保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表1.1碳达峰、碳中和1+N体系1N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出台配套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降碳路径保障措施配套措施资料来源:解振华《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0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前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随着减排行动的开展,引入市场化交易手段来平衡减排与发展的关系是必要且有效的。国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够控制排放总量,又能够赋予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021年7月1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➊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➋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➌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销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➍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核心,也是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要环节碳价过高,虽然能以更大力度促进高排放企业的减排,但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压力,对强制履约企业的主体业务以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碳价过低,则难以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碳减排、碳交易的意愿,挫伤企业减排积极性,不利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优化。对于碳市场参与主体而言,未来碳价的走势对于企业平衡自身业务发展与减排措施、制定自身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报告旨在分析未来碳价的影响因素,形成未来碳价量化预测模型,为各类型企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0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前言0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的形成机制CARBONSTOP碳价的形成机制02温室气体排放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均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温室气体并排放至大气中,其产生的负面环境效应作用于全社会,而非直接反映在企业成本中,由此导致企业和个人对其缺少直接感知,无法自发形成行为约束。若对碳排放不加以约束,则最终会发展出“公地悲剧”效应,排放总量超过社会总承担能力,最终对全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解决负外部性问题的核心手段是将其内部化,以达到宏观层面的帕累托最优。目前,对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思路。负外部性问题中企业承担的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政府应通过政策直接消除该外部效应,以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即通过税收手段使企业承担的边际成本与社会一致。这种税收被学界称为庇古税(Pigouivaintax),即是碳税征收的理论基础。庇古(Pigou,ArthurCecil)理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因此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科斯定理明确了交易成本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成为碳交易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通过人为将温室气体排放这种外部行为确立为一种产权,赋予其稀缺性和价值性,并允许市场主体进行自由交易,让市场自发进行议价调节,最终达到全社会减排成本的帕累托最优。科斯(RonaldCoase)理论0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的形成机制表2.1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碳交易政策欧盟、中国国家及地方试点、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美国部分地区(RGGI、俄勒冈州、加州、华盛顿州)、新西兰、加拿大部分地区(魁北克省、安大略、萨斯喀彻温省、阿尔伯塔省)已/拟实施碳交易政策的南非、阿根廷、乌拉圭、智利、新加坡、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西北地区已/拟实施碳税政策的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冰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加拿大各省、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墨西哥同时已/拟实施碳交易和碳税的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报告“StateandTrendsofCarbonPricing2022”整理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还是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从国内外政府解决碳排放权问题的历史经验来看,碳税和碳市场两种方式均有实践,各有千秋。碳税主要被发达国家采用,欧洲自1990年的芬兰和荷兰开始,部分国家纷纷推出碳税机制,但征收行业、温室气体范围、税额均差异较大;欧洲之外,日本和加拿大从2007年开始对化石能源征税,美国、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出台了各种不同的碳税政策。总的来看,碳税具有实施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方式灵活的优点,但会加重企业及终端消费者负担,同时缺乏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不适宜单独作为碳减排政策工具,但未来可能作为碳市场的有效补充手段。碳市场能够用市场化手段有效分配社会资源,但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设计。0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的形成机制本报告将从供需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和预测双碳目标下影响全国碳市场碳配额和自愿核证减排量价格的因素,通过对比较为成熟的欧盟碳市场构建碳价预测模型,对2060年前中国碳价进行预测。0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CARBONSTOP中国碳市场发展03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随着《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正式生效,其第十二条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也同步建立,核心内容是引入灵活履约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转让,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落地。2005年的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是我国第一个CDM注册项目,在2006年-2012年,我国CDM项目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7年间注册备案项目达3,791个。从2013年开始,由于欧盟对CDM项目抵消进行限制,中国CDM新备案数量急剧减少。截至2021年,我国CDM注册备案项目共3,861个,其中签发项目1,606个,总签发量超过11亿吨。清洁发展机制阶段2011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成为第八个交易试点。碳交易市场试点建设阶段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0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试点省市开市日期温室气体种类碳市场参与主体碳市场覆盖范围深圳市2013.06电力、天然气、供水、制造业、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上海市2013.11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橡胶、化纤、航空机场、水运、港口、商场、宾馆、商务办公建筑和铁路站点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北京市2013.11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他工业、事业单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广东省2013.12电力、水泥、钢铁、石化、造纸、民航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天津市2013.12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造纸、航空和建筑材料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湖北省2014.04电力、热力、有色金属、钢铁、化工、水泥、石化、汽车制造、玻璃、陶瓷、供水、化纤、造纸、医药、食品饮料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重庆市2014.06电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烃、全氟化合物、六氟化硫履约企业福建省2016.09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和陶瓷二氧化碳履约企业、机构投资者来源:各地方交易所网站及地方政府官网,碳阻迹整理表3.1中国试点碳市场基本信息汇总0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400050007000截止2021年6月中国各试点碳市场交易量单位:万吨1000200030000湖北广东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福建重庆600080007827.657755.132710.91739.691461.45920.11869846.98图3.1截止2021年6月中国各试点碳市场交易量根据各试点碳市场发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1年6月,碳市场试点地区共完成交易总量24,130.91万吨,交易总额约58.66亿元。其中湖北省和广东省市场规模远大于其他省份,交易量和交易总额均遥遥领先。北京市通过碳市场试点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23%,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2013年-2021年6月,碳市场试点地区共完成24,130.91万吨交易总量58.66亿元交易总额1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6915截止2021年6月中国各试点碳市场交易金额单位:亿元30湖北广东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福建重庆121816.8815.917.385.189.062.010.531.71图3.2截止2021年6月中国各试点碳市场交易金额数据来源:试点交易所网站,碳阻迹整理2020年1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两千家,覆盖的企业年排放量超过40亿吨。截止2022年7月1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94亿吨,成交额84.92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259.28万吨,成交额15.56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61亿吨,成交额69.36亿元。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1.94亿吨累计成交量84.92亿元累计成交额挂牌协议3,259.28万吨交易成交量15.56亿元成交额大宗协议1.61亿吨交易成交量69.36亿元成交额1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国碳市场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参与主体不断扩展,碳市场的主要结构如下图所示。本报告主要研究强制碳市场内主要交易对象碳配额与CCER的价格机制。强制碳市场主要以政策为导向,将排放总量大的控排企业强制纳入市场,并通过总量设定、配额分配、市场交易、履约清缴等运行方式,强制其在规定的履约周期内完成配额清缴。欧盟EUETS、我国各地方碳市场及全国碳市场均采取强制履约方式。本报告主要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如下特点:我国全国碳市场实行的第一年内,仅纳入发电一个行业,但纳入碳市场的两千多家发电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超过全国全年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随着政策的不断发展及相关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的强制碳配额市场将逐步扩展到更多高排放行业,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分部门核算清单,八大行业所覆盖的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0.08%。因此,碳配额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参与主体行业集中度高、排放量大1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八大行业所覆盖的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0.08%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对象主要为履约周期期初发放的碳排放配额与中国自愿核证减排量CCER,均以现货交割为主要交易方式,其中后者在清缴过程中可抵消比例不得超过配额的5%。随着碳市场金融政策的不断完善,投资机构的进场会丰富碳市场中国交易品种的类型,金融衍生品的引入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稳定价格,促进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交易品种相对有限碳配额市场由生态环境部主导建设,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确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与分配方案,并组织对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排放单位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登记、交易,并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配额清缴。对于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通过罚款和配额核减等方式进行处罚。政府部门通过控制配额总量、调整配额分配方式、交易规则、调整未清缴企业处罚力度等方式,可从宏观层面对控排企业排放总量进行有效调控。同时,政府部门的政策也会直接作用于碳市场,影响成交活跃度及市场碳价。体现政府宏观调控力度1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对于市场参与主体而言,在碳市场初期仍处于观望状态,其现阶段的短期驱动力仍是以合规为主,避免行政处罚及配额扣减。在未来,随着碳市场的完善、配套政策发展及成本收益考量,更多企业会意识到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渐转向经济驱动模式,达到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目的。参与主体初期以政策合规为主要驱动力,并逐渐转向经济驱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观察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明确将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发电企业具有数据基础较好、排放总量较大的特征,对全社会可以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并不断完善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确保数据的合规性与准确性。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内,市场总体运行保持平稳,配额履约完成率达99.5%。碳市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完成履约要求。从成交量上来看,自7月开市以来至11月,市场成交逐步走弱,价格从初始开盘价48元/吨短暂上涨至最高61.07元/吨后震荡下行至41元/吨左右。随着12月31日履约期的临近,市场交易热度明显升高,11、12两月共成交1.59亿吨,占全年成交量约82%,碳配额价格随之大幅上涨,履约日收盘价达到54.22元/吨。到12月31日履约周期结束,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履约周期结束后,市场活跃度快速下跌,价格保持平稳,截止2022年7月15日碳市场开市一周年,碳配额收盘价58.24元/吨。可以看出,在强制履约需求下,市场参与主体在临近履约期内产生集中交易,该时段的价格上涨更多源自于配额短缺企业的短期需求。同时,由于企业对未来政策及市场走势谨慎观望的心理,配额盈余企业存在明显惜售情况,加剧了履约截止日前价格的迅速上涨。履约成为企业参与碳交易主要动力1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15002000500100002500图3.3全国碳市场一周年配额价格和成交量走势,数据来源:Wind按照交易方式分,大宗场外协议成交平均价格为42.97元/吨,挂牌协议成交平均价格为47.74元/吨,场外交易存在约10%的价格下浮。交易产品类型以配额现货交易为主,尚未纳入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主体,缺乏金融手段支持。全国碳市场第一年交易以大宗场外协议成交为主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将不再参与地方碳市场,避免企业既参加地方碳市场又参加全国碳市场的情况,也确保全国碳市场的统一、完整和公平。依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试点碳市场将在继续为全国碳市场探索路径的同时,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与地方试点碳市场并行,逐步过渡5560405030653545成交量:万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收盘价收盘价:元/吨全国碳市场一周年配额价格和成交量走势7/168/109/29/2910/2911/2312/161/112/103/73/304/265/246/177/151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中国碳市场发展1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CARBONSTOP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04碳排放配额供给侧影响因素本报告以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团队的《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作为参考,该报告开发了面向2060年的参考情景及2060碳中和情景,其中参考情景以我国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的碳减排力度为依据,即化石燃烧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达到108亿吨左右的峰值、单位GDP碳排放与2005年相比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比重2030年达20%以上;2030年以后假设延续2020~2030年的碳减排力度,单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率持续保持在大约4%的水平。2060碳中和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景下,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在2027-2028年左右达到105亿吨左右峰值,而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降为100亿吨,2050年减排至26亿吨,206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达到净零排放,同时工业过程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农林业增汇相抵消,最终实现全社会碳中和。图4.12060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数据来源:张希良.《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40602060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单位:亿吨200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60年2050年802050年12010099102100876543261201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2020年12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国环规气候[2020]3号)。根据该方案,对2019~2020年配额实行全部免费分配,并采用基准法核算重点排放单位所拥有机组的配额量。该实施方案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补充,并与能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目标相协调,为后续配额发放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基础。然而,该配额分配方案也存在发放较为宽松的问题。据统计,在第一履约期内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盈余近7%,总盈余约3.6亿吨。配额的大量盈余直接导致了全国碳市场的市场活跃度偏低,碳价低迷。预期在未来,碳配额会逐年缩减,其缩减比例与国家在相应时间段内对控排企业减排强度比例预期相匹配。EUETS的碳配额分配方式经历了多年探索,可作为我国碳市场的有益参考。在2012年前,欧盟采取自下而上的国家分配方案(NAP),由各国自行申报碳排放配额以减少碳市场推行过程中的政治阻力,这导致该阶段配额发放过于宽松,配额价格一度接近于零。从2013年的EUETS第三阶段开始,欧盟委员会用国家履行措施(NIM)取代了NAP,自上而下分配配额总量,同时发布市场稳定机制以抽离历史过量发放的配额库存。在2013-2020和2021-2030年的两个阶段内,新发放的碳配额总量以年均1.74%和2.2%的幅度进行收缩,综合多种因素影响,欧盟碳价开始步入上行通道,目前已达到80欧元/吨左右。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纳入碳市场的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的绝大多数,因此碳配额收缩速度应与全国整体碳排放强度下降保持一致。在参考情景下,2030年后若保持年均4%的下降速度,最终结果将与2060碳中和目标相去甚远。因此,预测未来碳市场配额收缩将与2060碳中和情景下强度年均下降率相匹配。同时,考虑到初期政策体系的完善与企业转型压力,以及后期各行业减排的协同效应,预计免费配额仍会采取“先松后紧”的发放方式,即在该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最初几个履约期内配额发放较为宽松,为企业提供生产模式优化与技术升级的时间窗口,避免对企业经营产生过重负担;同时不断完善MRV体系,为后续配额发放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碳配额总量进行逐年收缩,以增强该行业在碳市场内的交易活跃度,促进该行业节能降碳。配额总量1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新行业准入2019年中国细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显示,电力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47.39%,八大行业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超过90%。预计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目前,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建立扎实的数据基础,并组织制定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图4.2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分行业占比数据来源:CEADs,碳阻迹整理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分行业占比建材,11.50%化工,1.67%石化,2.20%发电,47.39%钢铁,19.02%其他,9.92%交通运输业(含航空),7.48%有色,0.68%造纸,0.13%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交通运输业(含航空)其他发电1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的发展与新行业的准入关系重大。更快纳入电力之外的其他高排放行业有利于配额总量与配额需求量的增长,更能够广泛发挥碳市场的调节机制,对全国的碳排放总量起到调控作用。同时,市场主体的极大丰富有利于减排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使碳价尽快进入与社会减排成本匹配的合理区间。长期来看,八大行业以至于其他高排放行业被纳入碳市场是大势所趋,但受限于短期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平衡、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等因素,各行业纳入碳市场尚需一定过程。在尽早纳入碳市场的预期下,八大行业中部分管理水平高、能耗水平低、低碳发展技术领先的公司率先实施碳资产管理,并积极参与市场交易,通过配额交易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管理水平较差、能耗水平高、技术落后的公司则在履约压力下不得不进行配额购买,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促使企业进行减排改造,逐渐降低履约成本。在向全国碳市场引入新行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该行业内企业发展水平差异,在初期采取适当的配额分配机制和履约奖惩机制,在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过程中,避免较大的经济冲击,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新行业的准入在短期内冲击碳价,且冲击力度与该行业在碳市场中配额占比相关。主要原因是单一行业新纳入碳市场时,配额发放较为宽松,对短期内市场供需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该行业配额的逐步收紧直至与其他行业供需比例相一致,其短期对碳价的作用基本消除。2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惩罚机制碳市场惩罚机制,是指对于在碳市场中的违规行为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进行处罚,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督促其依法依规完成配额发放、排放量核算、履约清缴等活动。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第七章,现有惩罚机制针对的对象包括:生态环境部及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1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谋取不当利益或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2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或拒绝履行报告义务的;3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4这四类惩罚可分为两大类,前三条均是对市场主体制定的行为规范,旨在确保碳市场在交易、监管、碳排放量报告过程中的合规准确。第四条则是针对履约过程进行的强制性要求,要求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合规类处罚的典型案例是生态环境部通报的“碳造假”第一案,某咨询机构协助发电企业对其年度碳排放报告中的燃煤碳元素检测报告进行篡改,以达到虚报排放量的目的。除通报警示外,所在省生态环境厅要求该企业重新进行碳排放核查,对该咨询机构纳入信用平台进行诚信惩戒。根据《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应对重点排放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2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率达99.5%,多个省份对于未履约企业的处罚案例也逐渐公布,处罚额度均在《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2-3万元范围之内。与履约成本相比,该处罚明显偏轻。以黑龙江省某热电厂未履约案件为例,该热电厂超出碳排放配额53,625吨,价值约230万元,而未履约的行政处罚仅2万元,违法收益和成本的价格相差百倍以上,这也造成了部分企业具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拒绝完成清缴工作。《办法》第四十条还规定,对于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且逾期未改正的企业,将对欠缴部分配额在下一年度等量核减。该条规定是对于企业未来碳资产的剥夺,处罚力度相对较大。对于合规类处罚而言,公开通报的严格处罚有利于规范市场参与者行为,增强碳排放报告准确性,有力支持碳市场建设,但不会直接对碳价产生影响;而未完成履约的惩戒机制严厉程度则对碳价影响重大。以欧盟碳市场EUETS为例,其在第一阶段的罚款额度为40欧元/吨,第二阶段为100欧元/吨,且要求在下年度补足本年度超排额等量的碳排放配额。在第三阶段,在维持罚款价格不变的同时,还要求违约的成员国政府在下年度补交超额排放量1.08倍配额数量。综合来看,对于欧盟企业来说,未完成配额清缴的每吨碳排放量综合成本是合规清缴的2-3倍,高违法成本极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按时清缴配额的意愿。为进一步促进碳市场发展,提高清缴比例,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会出台更严厉的相关管理措施。以尚处于讨论中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例,在其2019年的征求意见稿中,罚款额度为碳排放配额价值的2倍以上5倍以下,在2021年的草案修改稿中,该罚款额度被调整为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适时出台更加严厉的惩罚政策有利于为全国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缓解目前未按时履约违规成本低的问题,更强地发挥政策调控作用,打消企业观望态度,促进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惩罚政策过松则会打击碳市场企业参与信心,对碳价形成直接打击。总体而言,惩罚政策严厉程度与碳价在合理区间内呈正相关关系。2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配额分配制度碳配额的分配方式可分为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其中有偿分配以拍卖为主。目前,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为全部免费分配,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五条的规定,碳排放份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有学者认为,在碳市场建立初期对碳配额进行免费发放实质上是对参与碳市场企业与行业的隐形补贴,有利于降低碳市场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经济的冲击,有力减少碳市场推行阻力。而对碳配额进行有偿拍卖则体现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能够有助于建立配额真实价值的发现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偿拍卖方式增加了参与碳市场企业的减排成本,尤其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电力等重点行业施加影响,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冲击效应。从国外及中国地方试点碳市场的经验来看,在碳市场建立初期以免费配额为主,逐步试点进行碳配额有偿分配并调整有偿分配比例的复合政策有利于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欧盟EUETS在2008年-2012年的第二阶段开始试行碳配额拍卖政策,比例设定为10%。在2013-2020年的第三阶段,除新加入成员国外电力行业完全以拍卖代替发放,航空业的15%配额采取拍卖方式,工业和热力部门的配额拍卖比例提高至70%。在国内试点市场,广东、湖北、深圳、北京等市场均尝试了碳配额拍卖相关实践。例如,2022年8月12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了2021年度深圳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根据《深圳市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深圳市2021年度碳配额采取97%无偿分配,3%有偿分配的方式进行发放。本次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量约58万吨,总成交额2,526万元,平均成交价43.49元/吨,高于7月份深圳碳配额38.12元/吨的均价。58万吨配额有偿竞价发放总量2,526万元总成交额43.49元/吨平均成交价38.12元/吨高于7月份深圳配额均价2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模型研究,当碳配额引入有偿分配制度后,在拍卖比例为20%和50%的两种情况下,当社会总减排量为10%时,交易碳价将比全部免费分配的碳价分别降低1.24%和3.09%;当社会总减排量为20%时,交易碳价降低的比例则为1.40%和3.46%。在该预测下,拍卖碳价的比例约为交易碳价的95%-98%。引入拍卖机制后,参与碳交易的行业可在拍卖环节竞价购买碳配额,降低了其在碳市场交易环节对碳配额的需求,导致交易价格随配额分配比例上升而降低;同时,更高比例的拍卖额度通过提升碳拍卖环节的供给量进一步拉低拍卖碳价。在完全竞争且信息充分的市场中,控排企业在拍卖配额总量确定时即可预估自身排放并直接购买配额,而在行业间碳配额交易时,配额供给来源于控排行业多余配额,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导致交易碳价略高于拍卖碳价。2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排放配额需求侧影响因素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宏观经济直接决定着碳交易市场的景气程度。简单来说,工业经济活动发展迅速时,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增多,对碳排放权需求量随之增多;而当经济处于低迷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减少,对于碳排放权的需求随之减少。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主要借助于代表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来体现:金融市场繁荣程度被视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经济的指向标之一。当金融市场处于繁荣期时,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经济处于高发展水平,耗能增加,企业的碳排放量随之增加,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碳价上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理论认为,繁荣的股票市场象征着经济发展向好,同时代表着经济活动所需的耗能及单位耗能强度更大,这会造成碳排放量需求增大、碳价上涨。然而,立足中国国情,我国股票市场受宏观因素如资金面、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较大,尚无法有效反映宏观经济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指向标”作用不够明显。金融市场繁荣程度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监测和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分为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由于碳排放涉及的经济活动主要与制造业相关,因此制造业PMI对于碳排放的预测可以起到更好的表征作用。张积林等人通过对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研究表明,制造业PMI与碳配额现货产品价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和至少一个长期协整关系。制造业PMI位于荣枯线上方时,工业生产扩张,宏观经济上行,碳排放整体趋势上涨。但由于PMI的数据收集方式偏向于短期预测,对制造业PMI难以进行长期预测,故在本报告中不选取制造业PMI作为长期碳价的预测因素。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2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另一反映宏观经济的指向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所带来排放量的上涨是未来碳交易市场对配额和减排量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本报告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表征因素。根据《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预测,2060碳中和情景下我国2020-2060年GDP增速如图所示。可以看出,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同时,也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目标,2035年GDP总量将相比2020年翻一番,2060年将比2020年翻两番,2060年仍可保持2.6%的GDP增速。国内生产总值GDP图4.32060碳中和情景下中国GDP增速预测数据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综合报告2%3%2060碳中和情景下中国GDP增速预测1%02020-20252025-20302030-20352035-20402040-20452045-20502050-20552055-20604%6%5%2.6%2.7%2.8%3.0%3.3%3.8%4.8%5.8%2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GDP表征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化石能源总需求量变化对碳价产生影响的机理主要在于外部影响,即有外力影响能源市场整体需求,导致碳排放配额总需求增减,从而影响碳价。表观来看,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总体需求增加对于碳价影响很大,但这一协同关系中潜藏着经济发展带来能耗增加,能耗增加导致碳排放增加这一假设。引入碳市场的根本目的之一便在于斩断经济发展增加、能耗增加与碳排放量增加的必然联系,使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脱钩,促使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碳市场可以通过市场的资源分配效应使资本向低碳能源建设方向流动,促进相关产业技术与规模的发展,在保证能源供给增加的同时,控制碳排放量同步增加。当新能源足以替代化石能源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保障时,宏观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对碳价的影响或将被大大削弱。“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工业部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断下降,服务业的贡献不断上升。同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保持一定比例的第二产业对于制造业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毕超、刘强等人的研究,到2050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至32%左右,第三产业占比将上升至65%以上。表面上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选择逐渐向以服务、休闲为主的低能耗消费行为转变;同时,高耗能部门逐步“去产能”,制造业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向服务业主导结构转型,碳排放需求将逐步降低。然而,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情境下,预测我国2060年总产值将扩大为2020年的3.5倍,服务业产值约为2020年的6倍,随之而来的碳排放量也将成倍数增长,碳交易市场需求依旧很大。此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也对碳交易市场有一定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就是产业间要素的投入结构,尤其是劳动要素结构,与产出结构之间的耦合更协调有利于促进碳减排。另一方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得产业结构更高级,对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碳交易市场压力减小。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也对碳交易商场的需求侧产生一定影响。2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城镇化是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对应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过程。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至2021年的64.72%,城镇化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进行转化;另一方面也推广了城镇生活方式,促使生产要素聚集。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几何特征。在发展早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增加,早期城镇化采取粗放型工业化和非智慧型城市化的方式,城镇化直接导致能源和消费水平上升,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而在达到一定拐点后,城市化的发展对人均碳排放会发挥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将由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转变为依靠技术创新因素带动发展,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将有利于全生产要素碳减排的实现。人均碳排放量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下降的拐点,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会出现。综合各项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率将保持稳定线性上升趋势,预计在2030年达到65-70%,到2050年达到70%-80%。一般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影响曲线的倒U型拐点在65%-75%之间出现,由此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2040年间迎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拐点。城市化水平提升和人口因素2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据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和碳排放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起碳排放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已经减缓,但现有人口基数很大,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人们的消费模式还会发生一定变化,人口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业品的生产伴随着大量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增加。人口因素通过影响碳排放量间接对碳价起到影响作用。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城乡分布结构、家庭结构及年龄结构等,这种人口的不同分布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是影响碳排放多少的重要因素,人口城镇化带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换,直接或间接增加了消费侧的能源需求;人口城镇化还增加了对城市住房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同时拉动了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大量的碳排放量。人口城镇化不仅会提高本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周边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碳排放产生一定影响,家庭交通工具和其他能源消耗型生活模式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来源。家庭小型化导致家庭数量增加,家庭平均规模减少意味着家庭消费的规模效应在递减,实际的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单位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第三,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模式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但也要结合具体的年龄结构组成和生产生活模式具体分析:一方面由于劳动适龄人口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人群,因此人口老龄化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又会促进家庭小型化,使得碳排放量增加。2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交易产生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市场手段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使碳排放总量有所下降。然而,究其根本,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使碳排放量大幅降低的关键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碳交易及碳价具有间接且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越发达,能源利用效率便越有望达到更高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及使用成本也可以实现不同程度增减,碳减排需求便可随之减少,从而降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可通过减小碳排放需求量对碳价产生间接影响,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影响将逐步增大。近年来,我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转型和整体创新,采取了一系列绿色发展举措,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碳效果:◎能源碳排放增速放缓,排放强度不断降低;◎能源碳排放结构明显改善,高碳行业增速回落;◎电力碳减排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持续增加。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我国能源结构还需加快向可再生能源主导型结构转变,在负碳技术(如CCUS技术)得到发展、电力系统实现深度脱碳之前,我国还需碳交易市场作为工具推动市场化减排。在2℃导向转型情境下,我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达到25%,到2050年达到73.2%;在1.5℃导向转型情境下,2050年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将达到81%。然而,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超过55%,单位GDP能耗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电力结构方面,现阶段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已开发量远低于技术可开发量,火电装机量占比仍然偏高。据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分析预测,到2025年我国电力需求将达8.9万亿千瓦时左右,到2030年电力需求将达10.4万亿千瓦时左右;而后用电量不断增长至2060年的15.1万亿千瓦时。达到碳中和时,电力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由此可见:能源结构变化3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因此碳市场与能源市场关系密切。能源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影响能源需求,进而影响碳排放权的需求,最终对碳市场供给产生冲击,碳价随之发生波动。Byun(2013)和Mehmet(2016)以欧盟碳交易市场和国际能源市场为例,从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了能源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性,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时变影响关系。陈晓红(2012)、海小辉和杨宝臣(2014)以EUETS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对碳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对碳排放交易价格具有显著影响,石油价格对碳价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不同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不同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替代效应,当各种能源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对碳价会有不同的影响。以我国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的电力行业为例,用于发电的燃料主要是煤炭或天然气,企业将根据其价格进行选择。当高排放的煤炭价格上涨时,根据商品的替代效应理论,企业会倾向于使用相对价格更低的较清洁的能源替代原有能源消耗,此时企业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会降低,对于排放配额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导致碳价下降;反之,当天然气等较清洁能源价格上涨时,企业会使用价格更具优势的高排放能源,此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上升,配额需求增加,碳排放权价格预期会上升。因此,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之间的相对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价。在我国,魏琦等(2018)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石能源价格的变动与北京碳交易所市场碳配额市场交易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煤炭以及石油价格的上涨均能促进碳配额交易价格上涨,其中石油价格变动引起的碳配额交易价格变动相对于煤炭价格变动引起的碳交易价格变动影响效果较小。王庆山和李健(2016)运用状态空间方法分析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排放权价格的影响因素,认为控制焦炭价格能够间接调节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总体来说,化石能源的价格和碳交易市场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煤炭及天然气价格对我国碳市场交易价格影响较大,石油价格与碳价较难形成协同波动。同时,互为替代品的化石能源之间的相对价格也会对碳价产生一定影响,当不同化石能源的价格发生不协同变化时,能源之间的相对价格对于整体碳交易的价格影响更为显著。能源价格影响3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与宏观经济发展不同的是,化石能源价格变化对于碳价的作用主要是内部影响,即化石能源市场总需求不变,但市场内部不同能源需求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此外,结合中国实情,化石能源还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中国对其进口依赖度较高,因此成本推动输入型通货膨胀极易在其价格上涨时被引发,从而导致碳价波动。由于电力行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我国电力行业价格受监管力度大,并非完全以市场化机制运行。短期来看,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监管政策等是能源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长期而言,化石能源的价格升高对于企业的清洁化转型形成外驱力,间接对碳价产生影响。同时,碳市场设立初衷是希望通过市场调节机制限制排放总量,合理调控碳价涨幅水平有利于从成本角度敦促企业进行减排转型,助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服务于全社会深度减排。3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全国碳市场其他影响因素碳税是庇古理论在碳市场的典型应用,它是以含碳燃料为征税对象,向化石燃料生产者或使用者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其出发点是解决环境的负外部性问题。与碳交易的总量控制逻辑不同,碳税制度以价格控制为核心,由政府设定税率,其覆盖的主体通过缴税的方式支付碳排放成本。碳税政策与碳市场的建立相比,碳税具有如下特点:与此同时,碳税对于高排放企业来说控制力不强,同时过重的税负可能对中小企业及公众带来沉重负担。由于碳税无法控制排放总量,因此在各国实践中,多将碳税作为碳市场的有益补充手段。基于国家现有征税体系,相比于建立碳市场体系,征收成本低,配套体系相对完善,灵活性强,运行风险可控。01征收对象普遍性强,碳市场存在一定准入门槛,难以对高排放行业之外的企业、未达到碳市场强制准入门槛的中小企业及公众发挥减排促进作用,而碳税征收对象适用于所有市场主体,覆盖面更广泛,可以对所有纳税主体产生减排推动效应。一般而言,碳税不重复对碳市场内企业进行征收,其征收对象与碳市场为互补关系。02成本预期稳定,碳市场价格波动受复杂因素影响较为明显,碳税由中长期政策进行规定,使企业有较强的成本预期,有利于提早布局,规避风险。033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从国际实践上来看,除英国的气候变化税政策外,其他国家大多采取复合碳税政策,即碳税与碳交易并行。在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碳税作为消费税、能源税或燃料税的一部分存在,在丹麦、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碳税则作为环境税的一部分。各国碳税价格差异较大,从波兰的0.08美元/吨到瑞典的137.24美元/吨不等,且整体而言呈逐年上升态势。碳税政策的实施与碳交易体系并行,双方征收对象互补,作用机制协同,共同对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产生调控作用。现阶段我国的碳配额分配制度以强度控制法为主,碳税的税率难以对碳市场内交易价格产生直接影响。长远来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配额分配方式将逐渐向总量控制法转型,若国家征收合理水平的碳税并将其用于补贴低碳节能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带动低碳技术、项目的发展;新技术的成熟有望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减排,对交易碳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碳金融活动是对碳市场有效性的强化措施,分为狭义碳金融及广义碳金融,前者指一、二级碳市场中的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交易的相关金融活动,后者指碳市场之外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整体来说,狭义碳金融活动在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之外通过丰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工具等手段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主体管理进行风险管理,促进碳价的合理发现机制。广义碳金融则为碳资产提供外部变现途径,优化交易结构,修正碳价预期,强化碳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在第一个履约期内,我国碳市场仅存在配额现货交易,市场存在短期波动大的特征,在开市之初以及临近履约期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齐升,其余时段成交量极少。引入碳金融对市场进行调节是支持碳市场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只有碳交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拥有一定的合格主体和健康的风险管控机制后,碳金融市场才得以发展。我国在各试点碳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碳金融产品试点,如下表所示。碳金融产品3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分类作用说明发展概况碳金融工具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有效的管理碳资产,提供多样化交易方式,对冲未来价格波动风险碳期货以碳配额或核证减排量现货未合约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世界其他主要碳市场中交易量最大、流动性最强的交易碳交易品种。广期所正大力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品种研究工作,目前面临碳市场不具备期货交易所资质的难点。交易工具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表4.1碳金融工具汇总交易双方以碳排放权配额为标的物,通过签署书面合同进行期权交易。我国当前碳期权均为场外期权,并委托交易所监管权利金与合约执行。2016年7月11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了《碳排放场外期权交易合同(参考模板)》,场外碳期权成为北京碳市场的重要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双方以合约形式确定未来某一时期买入或卖出碳配额或核证减排量的交易方式,可用于锁定碳收益或碳成本。上海、广东、湖北试点碳市场都进行了碳远期交易的尝试,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仍在运行,截止2020年底累积交易量433.08万吨,交易额1.56亿元。交易双方交换资产或资产等价现金流的合约,以场外掉期为主。2016年,北京碳市场发布场外碳掉期合约参考模板,场外碳掉期成为北京碳市场的重要碳金融创新工具之一。3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分类作用说明发展概况碳金融工具为碳资产创造估值变现的途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碳质押碳资产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通常涉及的碳资产为碳排放权配额或核证减排量,是较为常见的碳融资工具上海、广东碳市场已出台针对碳质押的业务规则,碳质押已成为较为规范化的融资工具。融资工具碳回购碳基金碳债券重点排放单位或其它配额持有者,向其他机构交易参与人通过签订回购协议的方式出售配额,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售配额,从而获得短期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了碳排放配额回购融资交易协议参考模板,2014年,首份碳回购融资协议在北京签署,标志着北京碳市场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投资于碳市场、碳减排项目的基金,通常其收益与碳价变化或减排项目回报挂钩,是重要的融资工具。目前市面上碳基金有中国绿色碳基金、武汉“碳中和-新能源基金”,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主体为投资于减排项目而发行的债券,碳债券的票面利率可以与发行主体的减排项目收益相关。2021年,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相继发现碳债券,2021年2-7月,全国共发行碳债券129只,总规模达1,348.94亿元。碳信托信托公司围绕碳资产开展的金融受托服务,大致可分为碳融资信托、碳投资信托、碳资产服务类信托。2021年,共6家信托公司设立了6单碳信托,其中3单为碳投资类信托模式,投资标的均为CCER。3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分类作用说明发展概况碳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市场趋势的风向标,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市场增信手段碳指数反应碳市场总体价格或某类碳资产价格变动及走势,是重要的碳价观察工具,开发碳指数交易产品的基础。目前有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中碳指数、复旦碳价指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碳市场100指数”等。支持工具碳保险为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的核证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碳保险可以降低碳交易项目双方的投资风险或违约风险。由于法律制度缺失、计量体系不全面、市场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障碍,导致整体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有限,保险机构参与碳市场的基础不足,外部激励不足导致参与意愿有限。来源:碳阻迹综合整理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JR/T0244-2022),制定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碳金融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作准备。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有助于发现合理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但不容忽视的是,碳金融也存在可能引发碳价剧烈波动,增加纳管企业配额清缴履约负担等方面的风险;碳金融产品创新对法律制度、监管和风控能力、市场诚信环境等都有较高要求。碳金融发展的前提是碳排放配额现货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和金融等风险的有效防范。针对全国碳市场而言,由于其定位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而非资本市场的一部分,金融衍生品更应在保障碳市场平稳运行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探索。3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对于碳价而言,以碳期货为主要代表的碳金融产品对于促进碳价稳定,更迅速与社会减排边际成本所匹配具有重要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碳排放权期货市场集中了大量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撮合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等方式,极大提高了碳市场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对于远期价格连续、公开、透明、高效、权威,有效解决参与者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帮助企业有效进行自身碳资产规划管理,预防经营风险,获取经济效益。①有力推动碳价发现机制市场主体可以不直接持有现货,而是通过期货合约实现跨期投资,满足社会资本对碳资产的配置和交易需求,同时不干扰碳排放权的正常使用。②扩大碳市场边界和容量碳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为运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自愿减排项目的企业带来收益,形成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可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业等低碳产业的投资,促进碳减排和经济清洁低碳转型。③引导资金流向低碳行业和企业3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碳关税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其未来购买碳减排量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满足国际碳关税的需求,降低企业出口成本。目前走在最前面的例子是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节机制的修正案,欧盟碳关税已经进入立法程序,预计在2027年正式实施。碳关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碳泄露现象,即高碳排放企业通过迁移至欧盟以外的低碳价地区进行生产再出口给欧盟,以规避碳排放经济成本的行为。根据最新修正案,CBAM的纳入范围将在原有的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之外,新增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四个化工行业,同时在核算时纳入外购电力间接排放。其主要机制是通过税收手段惩罚低碳价国家的排放,使其出口产品的碳成本与欧盟碳价水平看齐。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达33,483亿人民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41%,其中CBAM纳入范围内的商品约占总出口额的1.8%。钢铁、铝的出口额分别占该行业出口总额的11.25%、5.55%,在现有价格下,预计征收碳关税后,对出口价格的影响为铁11-12%,铝29-33%,碳关税征收额度约50亿元。就现有政策来看,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钢铁、铝和有机化学品产业,在未来对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链的影响也有潜在影响。对于出口型企业,CBAM将大幅度增加其成本,同时促使企业调整出口结构或进行减排投资。由于CBAM对低碳价地区的惩罚机制以及我国碳价远低于欧盟的现状,CBAM的实施与扩大在中长期将可能带动我国碳价上升。2022年6月,在德国巴伐利亚举办的G7峰会上,德国提出建立“气候俱乐部”的提议,即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结成气候联盟,在内部免除碳关税并对联盟外国家征收碳关税,以推动其碳减排进程。除欧盟内国家外,七国集团还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虽然“气候俱乐部”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但以其为代表的潜在碳关税政策对未来中国出口贸易及产业链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3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排放配额价格影响因素CARBONSTOP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054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CCER审定及备案制度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是与碳配额并列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另一种基础产品。与由国家主管部门分配给碳市场参与方的碳配额不同,CCER是通过自愿实施的减排项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获得的减排凭证,是减排行为经量化后形成的碳资产。CCER的前身肇始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交易体系,国内企业从2005年开始积极参与CDM交易,开发CER,在CDM随欧盟政策逐渐退潮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与新建试点碳市场相匹配的国内减排机制。2012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为CCER交易市场搭建起了整体框架。CCER的测算原理是基准线法,即减排量等于基准线排放减去项目排放,其中基准线排放指不存在该项目情况下将产生的由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基准情景。CCER项目的开发依托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在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发布方法学备案200个,其中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方法学转化174个,新开发26个;常规方法学107个,小型项目方法学86个,农林项目方法学5个。4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CCER项目的开发一般分为五步,即项目文件设计、项目审定及备案、项目实施与监测、减排量核查与核证和减排量签发。自2013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公示CCER审定项目共2,871个,减排量备案项目254个,减排量备案约5,000多万吨。2017年3月,因管理施行中存在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发改委暂缓受理CCER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及备案的申请,至今尚未恢复。在此期间,存量CCER仍可正常进行交易。截止2022年6月17日,CCER累计成交量约4.54亿吨,换手率达9倍左右,成交额约59.73亿元。由于现有CCER交易市场是存量市场,长期未有新的CCER入市导致供不应求现象的出现,截止2022年8月,市场CCER价格位于70元以上的区间,对碳配额价格形成了短期倒挂。01项目文件设计:项目所有者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标准格式填写项目文件,并提交至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审定;02项目审定及备案:审定机构负责对项目文件进行审核并编制项目审定报告,项目经过审定后,提交至国家主管部门申请备案;03项目实施与监测:已备案的项目按照备案的设计文件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由专业的监测机构出具项目监测报告;04减排量核查:在项目实际产生减排量后,由专业核证机构根据相应方法学对减排量进行核证;05减排量签发:国家主管部门对减排量进行备案,并签发正式的CCER。完成后,CCER可进入市场进行交易。4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目前,对于CCER重启的呼声日益高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结合新的形势要求加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技术规范,将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维护市场公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双碳工作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北京市发改委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北京绿色交易所在2021年8月开展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公开招标。综合各方面政策消息来看,CCER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重启呼之欲出。业内预测,CCER可能将在2023年左右重启。CCER注册登记重启后,短期内会增加市场供给,改变目前市场CCER供小于求的情况,供需关系的改变是短期内其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长期来看,随着新开发CCER项目的额外性空间逐渐缩紧,开发的边际成本增加等内部因素以及碳配额的价格引导机制等外部因素,预计长期CCER的价格将与碳配额保持相类似的上涨趋势,并略低于碳配额价格。CCER重启后,对旧有问题的修正将直接影响新CCER的质量及自愿减排市场的活跃度,从而影响碳价水平,主要包括:⦿CCER基准线、额外性、减排量核算标准的科学发展以可再生能源CCER为例,从2017年至今,中国能源结构及相关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可再生能源的基准线、额外性均需重新界定,以客观反映项目实际减排能力及经济效益,避免过度核算减排量。⦿审定、监测和核证机构的专业能力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标准化工作机制可以确保减排核证的权威性、一致性,确保减排量真实有效。⦿CCER核证与交易流程的简化与标准化目前CCER的方法学支撑、核证流程、监管成本等投入较大,投入产出比不高,交易体系透明度有待加强。体系简化和标准化有利于鼓励符合方法学的更多减排主体参与CCER备案核证,促进市场积极性。4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根据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规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消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的5%。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约有3,400万吨CCER被用于配额清缴履约抵消。从各地方交易试点政策来看,均以CCER作为碳排放抵消指标,抵消比例在5%-10%之间,对CCER项目的地域、项目类型、时间等存在一定限制。4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CCER抵消比例CCER项目类型限制CCER项目时间限制CCER地域限制全国碳市场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5%----------不得来自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2013年1月1日后实际产生的减排量深圳指定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垃圾焚烧项目的省份;优先和本市签署碳交易合作协议的省份和地区;农林项目不受地区限制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项目、清洁交通减排项目、海洋固碳减排项目、林业碳汇项目、农业减排项目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10%表5.1各碳市场对CCER抵消政策汇总北京50%以上应为本地项目;优选津冀等与本市签署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协议地区来自二氧化碳或甲烷项目,非来自水电项目;非来自本市行政辖区内重点排放单位固定设施项目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5%2013年1月1日后实际产生的减排量上海非来自本市试点企业排放边界范围内的CCER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5%广东70%以上的CCER来源于广东省内项目二氧化碳、甲烷减排项目占项目减排量50%以上;水电项目以及化石能源的发电、供热和余能利用项目除外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10%天津优选京津冀地区进来自二氧化碳气体项目,且水电项目除外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10%2013年1月1日后实际产生的减排量4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碳市场CCER抵消比例CCER项目类型限制CCER项目时间限制CCER地域限制在本省行政区内产生,且非来自重点排放单位的减排量已备案减排量100%可用于抵消;本备案减排量按不高于项目有效计入期内减排量60%的比例用于抵消2010年12月31日后投入运行,碳汇项目不受此限制湖北湖北省内项目;或与湖北省签署了碳市场合作协议的省市项目非大中型水电类项目;鼓励优先使用农林类项目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10%重庆--非水电项目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8%--福建非水电项目;仅接受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的项目减排量不得超出当年核发配额量的10%来源:碳阻迹综合整理根据现有全国碳市场抵消比例上限并结合各地方碳市场实践,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使用碳信用进行抵消比例为5-10%之间。用于抵消的CCER总量上限等于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乘以抵消比例,适度较高的抵消比例有利于提升CCER的需求,带动CCER价格上涨,促进其项目开发与全社会的减排。同时,在抵消过程中对CCER的地域、项目类型、时间等采取适当的限制有利于引导鼓励特定类型CCER项目的开展。例如由于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可能对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地方碳市场不接受来自水电项目的CCER。整体而言,由于碳市场对CCER抵消比例存在限制,CCER价格一般为碳配额价格的55%-70%左右,且该价格比例随抵消比例上涨。结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预期排放量来看,预计在2030年前,全国碳市场对清缴用CCER的需求快速上升,预期为2.7亿吨-9亿吨/年。之后随着控排企业整体减排行动的推进,CCER需求缓慢下降,到2050年需求量为0.7-2.3亿吨/年。4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社会责任型企业碳中和产生的需求除了被纳入全国或地方碳市场的履约企业以及为满足碳关税需求而购买碳信用的出口型企业外,更多其他企业也纷纷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及战略规划。在本报告中,将该类型企业统称为社会责任型企业。碳阻迹为社会责任型企业实现自身碳中和提出了“CREOS”方法论,其路径如下:Calculation,即计算。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企业要实现碳中和,首先需要摸清自身的碳家底,明确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哪些环节会产生碳排放,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在计算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GHGProtocol,ISO-14064:1等标准,同时在24个行业范围内的企业应符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4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CReduction,即减排。企业应在自身业务范围内通过生产工艺革新等方式减少自身所产生的排放量。REngaging,即带动。企业在自身减排之余,发挥其在供应链当中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减排。EOffsetting,即抵消。对于企业不可避免的减排量,需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抵消,来实现企业碳中和。常见的抵消方式除企业自身进行植树造林等造汇行动外,还包括购买各种类型的碳信用并加以注销。OSpreading,即传播。企业在践行减排及中和之余,应向社会传播自身行动经验,提升品牌影响力,让企业自身的碳中和行为影响更多的行业和公众。S4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企业自愿发布的气候目标是碳信用额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根据自愿碳减排市场规模化工作组TSVCM的估算,到2030年,全世界碳信用额度的需求量可能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5倍或更多,到2050年或增加100倍。本报告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估算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的需求量。目前,中国境内参与资源减排的企业主要以科技、消费、金融三大类企业为主,具有以下特点:◉相对于自身营收而言,科技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不高,通过抵消方式实现碳中和的成本较低。4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测算,我国消费、金融、科技行业在全国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中约占15%左右,排放总量约15亿吨。目前,行业内头部企业纷纷响应国家战略,提出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或通过打造碳中和产品等方式进行市场宣传,由此产生自愿减排量的购买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购买注销的自愿减排量以CCER为主,也有企业通过购买国际减排量如VCS,CER等进行抵消。◉对公众及其他企业带动力强,减碳创新能力强。消费企业与科技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可通过碳中和产品、消费者碳账户等多种创新模式在全社会普及低碳减排理念,促进公众节能减排意识。金融企业可通过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等方式创新金融工具带动其他行业节能降碳项目的开展。社会责任型企业的减排量需求对自愿减排市场的碳价主要体现在如下层面:◉直接提升自身对于市场减排量的需求,通过影响供需平衡拉高短期碳价。◉通过自身带动作用影响需求端,例如对于其供应商、被投企业等提出碳排放目标需求,促使其进行减排活动,并产生碳减排量购买需求。◉通过自身带动同行:市场对低碳企业、低碳产品的正向反馈有利于促进同类企业尽早布局碳中和,提升减排量购买需求。◉科技企业与金融企业排放源种类较为单一,直接排放较少。主要排放源为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办公能源消耗与人员差旅,涉及减排路径主要以降低数据中心PUE、采购绿色能源、践行低碳办公、低碳差旅等。随着我国八大行业特别是发电行业整体减排进程的推进。4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国际组织对CCER的需求部分国际行业性组织对其行业内成员发布了强制性碳中和措施,其中航空业处于领先位置。由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2016年10月第39届大会上通过了CORSIA,即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计划,旨在推动航空公司采用合格排放单元(EEU)抵消航空运输企业在2020年后的国际航班碳排放增量。CORSIA是第一个全球性行业减排市场机制,航空业也由此成为全世界首个协定实施碳中和措施的全球性行业。以航空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对于自愿减排量的潜在需求是CCER未来的需求之一。目前,全球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5%,并有望在2030年上升至3.5%。按照CORSIA的规划,全球航空业将在203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的排放量达到2005年排放水平的50%以下,将全球航空碳净排放量稳定在2019年约5.8亿吨的水平。CORSIA目前确定了三个实施阶段:试点阶段(2021-2023年),第一阶段(2024-2026年)和第二阶段(2027-2035年)。截止2022年1月1日,已有107个国家宣布参加CORSIA,另有7个国家宣布自2023年起参加。在2020年3月13日,国际民航组织第219届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CORSIA合格减排体系的评估报告,认可了包括CCER在内的6个减排体系在2021-2023年的试点期内为CORSIA提供碳减排指标。在该试点期内,CORSIA要求合格的碳减排指标必须由2016年1月1日之后投产的减排项目产生,并且减排量需在2020年12月31日前产生。由于CCER新项目和备案量仍处于暂停阶段,目前暂无符合CORSIA要求时间范围内的CCER减排量;但在已备案且未签发的项目中,有70个项目的计入期在2016年1月1日之后,共将产生4,000万吨左右的减排量。在CCER重启及CORSIA进入2024年的第一阶段后,新备案的CCER减排量能否符合CORSIA新的碳减排指标要求还需要国际民航组织技术咨询小组的进一步评估。5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在2022年10月7日的第41届ICAO大会上,ICAO承诺全球航空业将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将基准线由2019年的国际航班排放水平调整为2019年国际航班排放水平的85%,超过该基线的国际航班排放量需要通过购买减排量的方式进行抵消。根据德国Öko-Institut研究所的测算,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预计在2021-2023的试点期内将不会产生减排量的需求。随着全球航空业的逐渐恢复,在基准线调整后,预测到2035年CORSIA对国际航运减排量的总需求为10-27亿吨。随着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预计在2035年达峰后,国际航空业的碳排放水平将逐步下降,并最终保持在2019年水平。图5.2国际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数据来源:ICAO600700国际航空CO2排放预测单位:百万吨50030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8001000900保守恢复情景稳定恢复情景乐观恢复情景40020001005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对于CCER而言,一方面减排体系本身已得到CORSIA的认可,展现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TAB对CCER项目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评价,对重复计算、额外性论证、项目类型限制、东道国声明指南程序等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在实操层面上来看,预计航空企业购买CCER用于CORSIA抵消将在2024年度开始,目前CCER价格在CORSIA所批准的6个减排项目体系中价格处于较高水平,未来航空企业是否愿意购买CCER进行抵消会受到减排量价格、项目质量、CCER政策修订、CORSIA政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报告综合考虑CORSIA对碳减排量的总需求及CCER在其中的可能占比,预计在2030年CORSIA对CCER的需求约为1,250万吨,到2035年达到最高峰2,250万吨,而后逐渐回落,到2040和2045年需求分别为1,800万吨和500万吨。CORSIA对CCER的需求1,250万吨2030年2,250万吨2035年达到最高峰1,800万吨2040年500万吨2045年5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国家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影响因素5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CARBONSTOP碳价预测模型及结论因素06本报告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中国未来碳价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影响因素汇总如表6.1所示:影响因素量化指标因素类型碳市场配额总量碳配额量化因素碳市场发放的配额总量碳配额CCER表6.1碳价影响因素汇总碳市场行业纳入情景假设--碳市场未履约惩罚机制情景假设--碳配额有偿分配碳配额量化因素碳配额拍卖单价碳税的征收情景假设--碳金融体系的完善情景假设--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碳配额量化因素GDP总排放量变化碳配额量化因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城市化水平碳配额量化因素城市化率中国能源结构变化碳配额量化因素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例碳关税影响情景假设--化石能源价格影响碳配额量化因素化石能源价格CCER的开发情景假设--社会责任型企业碳中和需求基于假设的CCER量化因素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基于假设的CCER量化因素全国碳市场可用于抵消的CCER量CORSIA对CCER的需求基于假设的CCER量化因素可用于CORSIA的CCER量社会责任型企业用于中和自身排放的CCER量5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本报告选取了欧盟碳市场碳配额现货成交价格作为因变量,根据前述对于碳配额的各影响因素,筛选出如下历史数据作为参考。首先评估这些因素作为单一变量时对于碳配额价格的影响;并对相关性显著的独立变量构建多变量线性预测模型。需说明的是,虽然EUETS从2005年开始实行,但其从第三阶段开始,欧盟委员会开始制定统一的配额分配方案,并规定了配额缩减比例,开始提高配额拍卖量。相对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由各成员国自行申报配额,导致配额严重超发的欧盟碳市场而言,第三阶段的配额分配方式与中国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是相类似的。因此,本报告中选取的标定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2021年。由于相关数据多为年度数据,标定的欧盟碳配额价格选取全年日平均价格。碳配额量化模型基于现有政策水平、国际和国内试点市场实践以及相关政策研究,对短期和中长期政策做出合理假设。情景假设基于全世界运行机制最为完善,数据基础最好的欧盟EUETS历史现货成交价格,将其与欧盟的对应历史数据进行线性拟合,以量化各因素对于碳配额价格的相关性及影响大小,构建基于量化因素的碳配额价格预测拟合模型。碳配额量化因素5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碳配额价格拟合公式:t年度的碳配额价格,元/吨Pt线性修正系数bPt=b+Coixi,t∑由上表可看出,所选取的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因素R方均接近或大于0.5,所选取的因素对碳配额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P值均小于0.05,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其中,配额总量和总排放量对碳价产生负影响,且配额总量对碳价负影响更大;其他因素与碳价均为正相关。第i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Coi第i个因素在第t年在给定单位下的值Xi,t各因素的相关性,显著性和线性影响因素如表6.2所示:表6.2碳价影响因素相关性检验Unit碳配额拍卖平均价格billionUSD0.7410.54910.0220.0124RRSquarePCoefficient欧盟城市化率%0.8410.70730.0051.5537欧盟总排放量milliontCO2e-0.7070.49980.033-0.0660可再生能源比例%0.9030.81541.89E-047.5573碳配额拍卖平均价格EUR/ton0.9930.98601.09E-071.0993纽卡斯尔港口煤价USD/ton0.7660.58680.0160.4371EUETS配额总量milliontCO2e-0.8130.66100.008-0.18025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根据EUETS各因素影响系数对我国未来趋势进行预测,选取如下对应因素的预测研究作为我国2060碳中和情景下发展假设(注:本报告忽略中长期汇率影响因素,涉及汇率换算部分均采用本报告发布时汇率计算):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的我国2020年GDP总量为1,013,567亿元,根据清华大学对中国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GDP增速预测(见图4.3),预计到2030年,2050年和206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70万亿、320万亿和416万亿人民币。国家信息中心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到2050年我国GDP总量在285.97-384.92万亿人民币的区间内。本报告选取清华大学的量化预测作为GDP预测参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图6.1中国长期GDP总量预测500中国长期GDP总量预测单位:万亿元人民币300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552060张希良等.《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与路径》高方案林毅夫.中国发展潜力展望:2020-2035、2035-2050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与路径》低方案40020001005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示,到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中国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后半段。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在2035年前,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75个百分点。李善同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化率存在逐渐趋缓的过程。本报告综合现有研究,预计到205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达到82.64%,并以每年0.3个百分点的速度维持增长。中国城市化率本报告选取张希良教授等发布的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路径作为参照,预计在2025年-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为102亿吨,在2050年排放量削减为26亿吨,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全国总排放量根据《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发布的成果,在2℃导向转型情景下,我国非化石能源比例将从2020年的16%逐渐上升至2030年的25%,到2050年迅速上升至73.2%。非化石能源比例一般来说,碳配额拍卖均价应当在配额分配时根据上一年度配额价格水平制定,同时,碳配额拍卖均价又能够直接影响该年度碳配额交易价格,因此二者互为因果。从EUETS的经验来看,碳配额拍卖均价稳定在当年度交易价格的95%左右。在本报告中,沿用了该比例作为碳配额拍卖均价,通过循环迭代方式表征其与碳配额交易价格的相互作用。碳配额拍卖均价5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由于其互为替代品的特性,长期来看三者价格趋势相类似,相关研究表明,三者中煤炭价格对碳价影响程度较大。本报告采用煤炭坑口价格作为影响因素,选取的数据来自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对国际煤炭坑口价格的长期预测。该预测显示,国际坑口煤价将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增速随时间略有上涨。预计2030年坑口煤价为43.48美元/吨,2050年上涨至77.16美元/吨,2060年达到101.59美元/吨。化石能源价格本报告假设到2025年八大行业全部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且配额总量强度收缩趋势与全国2060碳中和情景下碳排放强度收缩趋势一致。预计到2030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达峰,峰值为87.32亿吨,之后碳配额总量逐渐缩减,到2040年为62.19亿吨,2050年27.72亿吨,2060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全国碳市场配额缩减为零。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总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206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达到净零排放,同时工业过程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农林业增汇相抵消,最终实现全社会碳中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本报告做如下假设:假设在2025年,八大行业全部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各行业建立完善的MRV体系,纳入全国碳市场对各行业企业减排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企业日常经营未产生大的不利影响。碳市场新行业准入5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对碳市场企业未履约的惩罚力度适度提升,企业未履约的经济成本在合理范围内高于履约成本,有需求的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履约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有富余配额的企业惜售意愿降低,市场上富余配额供给充足,交易活跃。碳市场惩罚机制碳配额拍卖制度分行业开展试点,配额分配比例缓慢提升,到2030年全国碳市场20%配额采用有偿分配制度进行,到2050年50%配额采取有偿分配制度。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碳税制度设计合理,碳税水平与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相适应,既能够避免对公民及未纳入碳市场的企业造成过大负担,又能以合理税率起到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所征收的碳税用于鼓励低碳产业发展,对全社会减排起到正向循环作用。碳税制度有序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开发碳配额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提升碳市场流动性,促进碳价的合理发现机制,平抑碳价的短期波动。碳金融产品欧盟CBAM按照现有政策顺利实施,其他国家不发生根本性的关税政策转变,中国对欧洲出口产品结构不发生重大变化,碳关税政策对国内碳市场影响较小。碳关税6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基于以上假设以及各量化因素预测,本报告对双碳目标下2025-2060年中国碳配额价格预测如图6.2所示:6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图6.2中国碳配额价格范围预测15002000全国碳配额价格范围预测单位:人民币元/吨10002022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25003500588717840961183312872074300050002025年82根据华宝证券研究预测,在CCER项目审批重启后,四类潜在CCER供应量将分批释放至市场,预计近几年CCER的供给呈现先紧后松、再趋于平稳增长,未来与需求基本保持平衡的趋势。预计CCER供给可分为四批:CCER价格预测市场在2017年3月前已备案且已发放的减排量,该部分减排量是目前可进行交易的市场存量。当前已核证减排量为5,038.3万吨。扣除已参与履约注销的部分,预计市场剩余减排量供应量在635.18-3,526.81万吨之间。第一批已备案的CCER项目尚未备案的减排量。由于CCER从项目申请到减排量备案的周期较长,相对于新备案的项目而言,该部分减排量会在备案重启1年左右快速进入市场。同时,其中的水电项目和第三类项目是否可用于履约抵消尚待观察。预计第二批CCER项目供应量在3.06-23.86亿吨之间。第二批已审定的CCER项目备案后的累计减排量以及原已备案项目新增减排量,该批次CCER预计将在审批重启后1-3年进入市场,根据已审定项目数量预估为6.12亿吨-13.51亿吨之间。同时,已备案项目新增减排量相对较小,预估在2025年前,新增量为800万吨/年。第三批新CCER项目供应量。由于项目建设、审定以及备案周期相对较长,该部分减排量预计在审批重启3年后进入市场。预测2026年前短期内市场CCER供给量将按照年度15%的增速增长。第四批6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图6.2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年度供给需求预测600800年度CCER供给需求预测单位:人民币元/吨4002022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10001400120020002025年供给预测范围需求预测范围需求预测量供给预测量图6.3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供给需求预测500010000累计CCER供给需求预测单位:万吨2022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15000250002000002025年供给预测范围需求预测范围需求预测量供给预测量6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由于目前CCER市场审批暂停,现有剩余排放量严重小于市场需求,存在供小于求的状况,引起短期内对碳排放配额价格的倒挂;短期来看,CCER审批重启后3-5年内,供需状况有望明显改善,CCER价格预计持平或略有走低。中长期来看,决定CCER总供给量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在于政策调控力度,预计监管部门将制定科学灵活的政策。将CCER需求量与供给量稳定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供给需求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由于CCER在全国碳市场中与碳排放配额具有替代作用,二者长期价格走势预计保持一致。同时,随着社会能源结构的发展,现有减排技术申请未来项目的额外性势必受到挑战,开发CCER项目的边际成本会逐渐上涨,由此也会带来中长期价格的上涨。从世界各碳市场的经验来看,自愿减排量的价格一般为其对应碳市场配额价格的55%-70%。图6.4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价格范围预测10001500CCER价格范围预测单位:人民币元/吨5002022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2000250002025年70495210724636750077212456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碳价预测模型及预测结论6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CARBONSTOP展望与建议07政策展望从本报告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全国碳市场是强制性、政策性市场,因此国家政策的调控对市场的发展及未来碳价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政策工具,碳市场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企业以及全社会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因此,碳价的调控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能有效平衡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转型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01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定碳核算、碳交易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碳市场整体制度体系,使碳市场各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此基础上,强化市场碳价稳定性预期,减少企业观望态度,坚定市场主体参与减排与碳交易的信心,充分发挥碳市场职能。02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通过金融工具推动控排企业成本效益优化,推动碳价的合理发现机制,增强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同时,采取碳金融市场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和健全法律制度,有效防范碳金融风险,避免金融衍生产品对企业清缴履约产生冲击。03完善碳排放信息监管机制,加强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杜绝碳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适度提高对未按时足额履约企业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配额履约完成率,稳定未来碳价预期。6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04逐步有序拓展碳市场覆盖行业,完善新行业核算指南及碳数据库,有序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使占据全国总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参与到碳市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碳市场对于减排降碳的引导作用,巩固并加强其政策工具的定位。同时,促使相关行业企业尽早采取减排措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05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有偿拍卖机制,发挥拍卖价格的市场引导作用,引导碳价趋向合理区间,平抑碳价短期波动,增强企业对碳市场履约的重视程度,激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同时,拍卖所得收益可进一步用于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或作为节能减排项目的补贴。06在时机成熟时重启CCER机制,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暂行办法》及配套技术规范,将CCER作为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补充,对碳价进行合理调节,为企业提供灵活履约选择,降低履约成本;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大局。07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对话,发挥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贸易规则下进行博弈谈判,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同时在内部尽早制定碳关税应对策略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CBAM对国内出口以及碳市场的冲击,进一步推动减排工作,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67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对于已经或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而言,建议从以下角度尽早布局,把握双碳机遇,积极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依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系列指南中适用于自身行业的指南进行全面、真实、准确的碳核算,厘清自身排放强度水平以及主要排放源。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工艺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自身碳排放数据的数字化、实时化、精细化管理。开展企业碳盘查,摸清自身碳家底在明确现有碳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与自身排放源相关的有关节能减碳技术,掌握低碳科技的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业务发展规划,结合行业与国家的双碳目标制定减碳路径,形成量化程度高、可行性强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减碳路径碳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未来碳价逐步上涨,企业履约压力将逐渐增大,履约成本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建议企业成立以高级管理人员为主要负责人的碳管理团队。在内部,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碳相关的原始数据、目标下达与跟踪、年度核算等项目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在外部,对政策变化、配额发放、碳交易管理、履约管理等进行整体跟踪统筹,以完成碳市场合规履约,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实现碳资产的高效管理,为企业带来增值收益。建立碳管理制度,完善碳资产管理68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对已经或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而言,建议积极探索研发与自身业务有关的减排技术,开发CCER减排方法学及相关项目,通过减排量收益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探索减排量开发,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基于未来碳关税政策对于企业成本的较大影响的预测,建议碳市场内企业在进行自身减排的同时,加强对相关国际政策的关注。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可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行业组织内的话语权,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政策的制定。此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考虑碳关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外部政策对经营活动产生巨大冲击。加强对相关国际政策的关注69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社会责任型企业与碳市场内控排企业相比,社会责任型企业自身经营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但由于其范围三间接排放涉及上游供应链、下游客户及消费者等多种市场主体,间接排放量较高。因此建议企业根据国际及国内权威标准进行包括范围三排放在内的全面碳盘查,提高自身碳数据透明度,为企业双碳战略提供坚实基础。开展全面的企业碳盘查,迈出碳管理第一步社会责任型企业对其供应商建立碳评价机制,制定相关准入要求,不仅有利于促进供应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与碳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升原材料供应的质量和成本稳定性,同时还能降低自身产品碳足迹,强化自身社会责任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行供应链碳管理,助力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型企业的许多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有可以带动公众参与低碳行为的天然优势,起到良好宣传与倡导效果。企业可通过打造零碳产品、消费者碳账户等方式使碳在消费者眼中实现量化和可视化,在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增强用户黏性,提高品牌曝光度。此外,在举办大型会议或活动时,企业也可考虑打造绿色会议,实现活动碳中和,以创新型碳中和实践影响与会者。低碳管理连接消费者,创新市场宣传模式70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社会责任型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已成大势所趋,各交易所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由自愿性披露逐渐加码至强制性披露。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在其ESG报告或CSR报告中对碳排放数据进行披露,建议尚未进行量化与披露的企业尽早开展碳盘查工作,摸清自身碳排放基础状况,并及时披露碳排放数据;建议已对外披露的企业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对范围三中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间接排放进行量化。此外,在进行数据披露时,应对排放范围的界定、核算标准的选取、排放因子的选择等过程进行说明,以增强数据可信度,提升数据披露的价值,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清楚地了解企业排放水平。不断完善碳披露机制,提高数据透明度建议社会责任型企业根据自身碳排放现状及未来预期,积极制定并发布基于科学的自身碳目标SBTi,参与国际绿色联盟倡议(如净零金融联盟等),以提高自身品牌和碳中和实践的全球影响力,塑造低碳、负责任的品牌形象。积极制定自身减碳目标,参与国内外减碳倡议随着碳价的预期上涨,相关减碳技术或减排项目的长期收益可能也将随之提升。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关注自身投资组合的碳排放水平,关注前沿减排技术,CCER项目开发等领域,获取未来投资收益。关注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低碳布局密切关注碳关税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影响,尤其是碳关税政策的核算范围以及涉及品类,及时评估关税成本对企业成本的预期影响。同时,也应关注与自身供应链相关的碳关税政策,评估碳关税实施的预期影响,制定策略以应对碳关税带来的间接供应链成本上涨。关注碳关税进展,尽早规划应对措施71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展望与建议[1].IPCC(2018).SummaryforPolicymakers—GlobalWarmingof1.5oC.[online]Ipcc.ch.https://w-ww.ipcc.ch/sr15/chapter/spm/.[2].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解振华.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2845[3].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2021年7月14日)_中国政府网.www.gov.cn/xinwen/2021zccfh/30/in-dex.htm[4].WorldBank.StateandTrendsofCarbonPricing2022.19May2022,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37455.[5].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一览_北极星碳管家网https://news.bjx.com.cn/html/20220718/1241837.shtml[6].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_其他_中国政府网.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6/con-tent_5577360[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www.stats.gov.cn/tjsj./ndsj.[8].张希良,黄晓丹,张达,耿涌,田立新,范英,陈文颖.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01):35-66.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05.[9].全省第一案!伊春市某热电厂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被罚2万元_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http://sthj.hlj.gov.cn/stdt/21231.jhtml[10].张宁,庞军,冯相昭.全国碳市场引入配额拍卖机制的经济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04):1901-1911.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2.0091.[11].张积林.中国碳排放权价格与PMI的动态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6):72-75.-DOI:10.19851/j.cnki.cn11-1010/f.2016.06.025.[12].毕超.中国能源CO_2排放峰值方案及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5):20-27.[13].刘强,等.中国深度脱碳路径及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9):162-17008参考文献72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参考文献[14].陈向阳.人口、消费的规模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J].环境经济研究,2021,6(03):8-24.DOI:10.19511/j.cnki.jee.2021.03.002.[15].齐欣.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16].鲁书伶,白彦锋.碳税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启示[J].国际税收,2021(12):21-28.DOI:10.19376/j.cnki.cn10-1142/f.2021.12.004.[17].平安证券金融“碳”索系列(一)中国特色的碳市场:独辟蹊径,行远自迩.2022[18].马晓微,孔祥民,&李彬.(2014).欧盟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4‒19.[19].EuropeanParliament.(2021).MEPs:PutacarbonpriceoncertainEUimportstoraiseglobalclimateambition.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10304IPR99208/meps-put-a-carbon-price-on-certain-eu-imports-to-raise-global-climate-ambition[20].专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21世纪经济报道(2022)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716/e952b0638506c7ddd22cdcc9760bf5d1.html[21].华宝证券CCER价值分析(下):甲烷利用,高收益下的减排模式[22].华宝证券全国碳市场落地在即,企业CCER价值有望重估[23].东吴证券研究所各行业受益CCER几何?碳价展望及受益敏感性测算[24].界面新闻碳市场CCER重启需求迫切,交易系统已具备上线条件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7806960.html[25].美国环保协会EDF国际航空碳市场启动在即,CCER项目体系亟需“破茧重生”http://ww-w.cet.net.cn/html/news/CET/2020/0608/438.html[26].杜修立,张昱昭.中国城镇化率提升的动力分解与新发展阶段趋势预测⸺基于国际比较的一种新方法[J].统计研究,2022,39(02):33-47.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2.02.003.73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参考文献[27].邹绍辉,李梦嘉.碳达峰目标下中国煤炭价格预测研究[J].价格月刊,2022(02):20-27.-DOI:10.14076/j.issn.1006-2025.2022.02.03.[28].丁承.欧盟环境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对推动国内碳市场的启示与思考[J].经济师,2022(02):42-44.[29].鲁书伶,白彦锋.碳税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启示[J].国际税收,2021(12):21-28.DOI:10.19376/j.cnki.cn10-1142/f.2021.12.004.[30].廉勇.经济层次与环境污染:基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7(20):146-150.DOI:10.13546/j.cnki.tjyjc.2021.20.032.[31].许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征收碳税的研究[J].税务研究,2021(08):22-27.-DOI:10.19376/j.cnki.cn11-1011/f.2021.08.004.[32].王丹舟,杨德天.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5):87-95.DOI: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8.05.010.[33].钟雄,王陟昀.中国碳金融交易价格机制研究[J].财经界,2018(14):8-9.DOI:10.16266/j.cn-ki.cn11-4098/f.2018.09.007.[34].纪钦洪,孙洋洲,于航,郭雪飞,孙玉平,刘强.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碳配额价格预测模型研究[J].现代化工,2018,38(04):220-224.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18.04.051.[35].胡贝贝.基于多因素的国际碳市场价格预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36].李卫东,余晶晶.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2):50-56.DOI:10.16797/j.cnki.11-5224/c.20170331.013.[37].王锋,张舒玮.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煤炭价格长期趋势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08):67-72.[38].York,R.,Rosa,E.A.andDietz,T.(2003)STIRPAT,IPATandImPACT:AnalyticToolsforUnpackingtheDrivingForcesofEnvironmentalImpacts.EcologicalEconomics,46,351-365.https://doi.org/10.1016/S0921-8009(03)00188-574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参考文献[39].周健,王淑婧,高琴,张晓微.人口特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02):94101.DOI:10.14086/j.cnki.wujss.2015.02.012.[40].陈向阳.人口、消费的规模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J].环境经济研究,2021,6(03):8-24.DOI:10.19511/j.cnki.jee.2021.03.002.[41].魏琦,金卓然.化石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2018年11期):42-45.[42].陈晓红,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为例[J].系统工程,2012,30(02):53-60.[43].海小辉,杨宝臣.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与化石能源市场动态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07):1442-1451.[44].王庆山,李健.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1):31-38.[45].董金池,汪旭颖,蔡博峰,王金南,刘惠,杨璐,夏楚瑜,雷宇.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23-31,40.[46].朱淑瑛,刘惠,董金池,蔡博峰,何捷,杨璐,夏楚瑜,汤铃.中国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15-22.[47].杨璐,杨秀,刘惠,夏楚瑜,蔡博峰,董金池,陈阳.中国建筑部门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41-49.[48].董金池,翁慧,庞凌云,蔡博峰,刘惠,王金南,杨璐,夏楚瑜,陈阳.中国石化和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32-40.[49].刘惠,蔡博峰,张立,王真,陈阳,夏楚瑜,杨璐,董金池,宋晓晖.中国电力行业CO2减排技术及成本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0):8-14.[50].国际气候俱乐部:构想与现实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6174175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参考文献[51].WRI《迈向碳中和目标:中国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减排战略》[52].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未来1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0(4):5‒22.[53].李善同,吴三忙,高春亮.中国城市化速度预测分析[J].发展研究,2017(11):19‒22.[54].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与路径(结项报告)[55].林毅夫文永恒顾艳伟.中国发展潜力展望:2020-2035、2035-2050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工作论文2021-11-03.[56].Guanetal.(2021)“AssessmenttoChina'sRecentEmissionPatternShifts.Earth'sFuture”[57].Shanetal.(2020)"ChinaCO2emissionaccounts2016-2017.ScientificData"[58].Shanetal.(2018)"ChinaCO2emissionaccounts1997-2015.ScientificData"76中国碳价预测报告参考文献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Leteveryproductshowitscarbonfootprint官方网站https://www.carbonstop.net扫码关注碳阻迹公众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