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碳中和: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华泰证券VIP专享VIP免费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科技
科技碳中和: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
华泰研究
电子
增持 (维持)
通信
增持 (维持)
研究员
黄乐平,PhD
SAC No. S0570521050001
SFC No. AUZ066
leping.huang@htsc.com
+(852) 3658 6000
研究员
陈旭东
SAC No. S0570521070004
SFC No. BPH392
chenxudong@htsc.com
+(86) 21 2897 2228
研究员
余熠
SAC No. S0570520090002
SFC No. BNC535
yuyi@htsc.com
+(86) 755 8249 2388
联系人
张宇
SAC No. S0570121090024
SFC No. BSF274
zhangyu@htsc.com
+(86) 10 6321 1166
联系人
王心怡
SAC No. S0570121070166
xinyi.wang@htsc.com
+(86) 21 2897 2228
行业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2022 803 日│中国内地
科技碳中和:从减排责任方到技术推动者
我们认为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能
够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 BCG 和彭博数据,包括互联网,半
导体,软硬件,电信运营商在内的科技行业,2015 年耗电量占全球 11%
总市值在美股市场超过 30%,既是碳减排行动的主要责任方,也是拥有多
种核心技术,能够加速碳中和发展的推动者。本篇报告通过分析苹果、华
为、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的碳中和战略,探讨碳中和过程中科技企业面临的
机会与挑战。
问题#1:科技企业碳足迹有多大?
科技企业碳足迹包括自身场所运营(范围 1)和能源使用(范围 2)碳排
放,及其产业链碳排放(范围 3)。 2015 科技行业用电能耗约占全球总
11%,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若不节能减排,Nature BCG 测算
2030 年占比将增长至超过 20%,科技碳中和任务艰巨。苹果已实现范围
1&2 碳中和,2021 年产业链碳足迹尚存 23.2 亿吨,对应 iPhone 平均碳
77kg/部。特斯拉范围 3仅电动车充电导致的产品使用碳足迹高达 195.4
万吨,平均一辆电动车生命周期碳足迹 30 吨。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压力主要
来自 IDC 等高能耗业务,据 BCG 测,2030 年全球 IDC 电力使用量占比
将从 15 2.5%提升至 8%
问题#2苹果 2030 碳中和对电子产业链的影响?
低廉的价格、稳定的质量、全球大规模交付能力是电子制造业企业过去主
要核心竞争力,而在碳中和背景下,零碳制造能力预计成为电子产业链新
标准。在苹果计划于 2030 年实现全产业碳中和、欧盟于 2022年计划导入
碳边境税等因素的推动下,我们看到全球电子制造业正在通过电气化与数
字化等途径加快碳中和转型。在此过程中,短期绿色转型的硬性要求拔高
了行业门槛,或将导致市场份额向零碳制造能力领先的企业集中;中
看,低碳转型有利于厂商降本增效以及扩大低碳产品营收,带动行业良性
发展;长期看,绿色产品需求提升有望引发低碳材料革命等深远变革。
问题#3:东数西算及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如何助力运营商碳中和?
运营商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基站与数据中心,据国家能源局,2020 IDC
耗能占我国电力能耗的 2.7%,在算力网络建设的推动下,预计到 2025
占比将上升至 4.05%运营商脱碳的主要路径包括:1)东数西算实现能
源供应互补,进行统一能耗指标调配(2)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与自主发
电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3)智能化基站建设叠加能耗监控提升能源使用效
率。从投资角度,我们认为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将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海上
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需求高增,建议关注储能产业链中的热管理赛道、电网
数字化赛道以及处于海风产业链中游重要环节的海缆赛道。
问题#4:新能源相关电子产业链投资机会有多大?
中国碳中和主题投资中,一次能源脱碳(碳排放53%,碳中和主要通过
光伏/风电等实现)和出行行业脱碳(碳排放占 9%,碳中和主要通过电动
实现)是两大重点领域。对于电子行业,清洁能源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
预计带动上游电子元器件快速扩容。我们测算1)全球功率
体(包括新能源/光伏/风电/储能)市场规模有望从 21 年的 292 亿元增长
25 年的 1036 亿元(CAGR:37%)2)全球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市场规模有
望从 21 年的 34 亿元增长至 25 年的 108 亿元(CAGR:33%)3)全球新能源
用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有望从 21 19 亿元增长至 52 亿元(CAGR:29%)
风险提示:政策及监管变化风险,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40)
(29)
(19)
(8)
3
Aug-21 Dec-21 Apr-22 Jul-22
(%)
电子 通信
沪深30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科技
·
正文目录
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碳中和 .......................................................................................................................................... 4
碳中和目标紧迫,科技行业价值链脱碳任务艰巨 .................................................................................................. 4
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各行业亟需深度减排 ................................................................................................. 5
科技行业应当成为碳中和先行者,充分释放减排潜力 ................................................................................... 5
海外科技巨头净零目标超前,拥有系统化减排举措 ....................................................................................... 6
三大终端出发,看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碳排现状 ..................................................................................... 6
iPhone 为例,解析智能手机碳足迹及其来源 ............................................................................................ 7
以华为为例,解析通信基础设施碳足迹及其展望 .......................................................................................... 7
Tesla 例,解析汽车碳足迹及其展望 ...................................................................................................... 8
气候政策基石——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怎么样? ................................................................................................... 8
碳定价覆盖程度和激励作用仍需提高,欧盟监管措施领先 ............................................................................ 9
碳关税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哪些行业格局将受到影响? ............................................................................. 10
科技碳中和投资:关注新能源上游、果链及通信三大赛道 ......................................................................................... 11
方向 1: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上游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 ....................................................................... 11
方向 2:抓住果链 ESG 领先企业长期竞争力及估值提升机遇 ............................................................................ 12
方向 3:关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风电产业链高增长 ............................................................ 13
电子制造业碳中和观察 ............................................................................................................................................... 15
电子碳中和实践:品牌厂是碳中和领头羊,五大支柱助力净零目标达成 ............................................................ 15
低碳设计:基于再生材料等创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15
能源效率:从建筑设计出发,减少工作场所与供应商能源使用 .................................................................. 16
可再生电力:运营、产品制造和使用将均 100%由清洁能源供电................................................................ 17
直接减排:改进产品制造流程工艺、改变运输方式、改用低碳燃 ........................................................... 17
碳清除:投资气候解决方案,协助恢复自然环境 ........................................................................................ 18
从动机出发,看我国供应链绿色转型驱动力 ....................................................................................................... 18
我国电子制造业脱碳所处的阶段:能效提升和电气化是短期驱动 ................................................................... 23
电子制造业脱碳要怎么做?——制造业绿色转型行动框架 ................................................................................. 24
通信行业碳中和观察 ................................................................................................................................................... 26
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实践:可再生能源替换+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 26
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自主发电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 ........................................................................ 26
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助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 28
利用能耗监控系统实现节能减碳.................................................................................................................. 29
数字 SIM /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创新实践 ................................................................................................. 29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1:关注高成长的热管理赛道 ............................................................................................ 29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2 关注电网数字化升级下的投资机遇 ............................................................................ 32
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3 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助力海缆高确定性增长.................................................................. 34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3
科技
出行行业碳中和观察 ................................................................................................................................................... 36
出行行业碳排放迫在眉睫 .................................................................................................................................... 36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36
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环节拆分.................................................................................................................. 36
结论#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插电混动<汽油<柴油 .................................................. 37
结论#2: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碳排放主体 ................................................... 38
节碳路径:能源结构调整与生产效益优化 ........................................................................................................... 38
行业:能源结构转型电动化为主,燃料电池/太阳能等为辅 ......................................................................... 38
公司:头部车企的生产创新和光伏能源利用 ............................................................................................... 39
风险提示.............................................................................................................................................................. 4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证券研究报告科技科技碳中和:从主要责任方到推动者华泰研究电子增持(维持)通信增持(维持)研究员黄乐平,PhDSACNo.S0570521050001SFCNo.AUZ066leping.huang@htsc.com+(852)36586000研究员陈旭东SACNo.S0570521070004SFCNo.BPH392chenxudong@htsc.com+(86)2128972228研究员余熠SACNo.S0570520090002SFCNo.BNC535yuyi@htsc.com+(86)75582492388联系人张宇SACNo.S0570121090024SFCNo.BSF274zhangyu@htsc.com+(86)1063211166联系人王心怡SACNo.S0570121070166xinyi.wang@htsc.com+(86)2128972228行业走势图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2022年8月03日│中国内地专题研究科技碳中和:从减排责任方到技术推动者我们认为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BCG和彭博数据,包括互联网,半导体,软硬件,电信运营商在内的科技行业,2015年耗电量占全球11%,总市值在美股市场超过30%,既是碳减排行动的主要责任方,也是拥有多种核心技术,能够加速碳中和发展的推动者。本篇报告通过分析苹果、华为、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的碳中和战略,探讨碳中和过程中科技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问题#1:科技企业碳足迹有多大?科技企业碳足迹包括自身场所运营(范围1)和能源使用(范围2)碳排放,及其产业链碳排放(范围3)。2015年科技行业用电能耗约占全球总量11%,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若不节能减排,据Nature与BCG测算到2030年占比将增长至超过20%,科技碳中和任务艰巨。苹果已实现范围1&2碳中和,2021年产业链碳足迹尚存23.2亿吨,对应iPhone平均碳足迹77kg/部。特斯拉范围3仅电动车充电导致的产品使用碳足迹高达195.4万吨,平均一辆电动车生命周期碳足迹30吨。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压力主要来自IDC等高能耗业务,据BCG预测,2030年全球IDC电力使用量占比将从15年2.5%提升至8%。问题#2:苹果2030碳中和对电子产业链的影响?低廉的价格、稳定的质量、全球大规模交付能力是电子制造业企业过去主要核心竞争力,而在碳中和背景下,零碳制造能力预计成为电子产业链新标准。在苹果计划于2030年实现全产业碳中和、欧盟于2022年计划导入碳边境税等因素的推动下,我们看到全球电子制造业正在通过电气化与数字化等途径加快碳中和转型。在此过程中,短期绿色转型的硬性要求拔高了行业门槛,或将导致市场份额向零碳制造能力领先的企业集中;中期看,低碳转型有利于厂商降本增效以及扩大低碳产品营收,带动行业良性发展;长期看,绿色产品需求提升有望引发低碳材料革命等深远变革。问题#3:东数西算及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如何助力运营商碳中和?运营商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基站与数据中心,据国家能源局,2020年IDC耗能占我国电力能耗的2.7%,在算力网络建设的推动下,预计到2025年占比将上升至4.05%。运营商脱碳的主要路径包括:(1)东数西算实现能源供应互补,进行统一能耗指标调配(2)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与自主发电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3)智能化基站建设叠加能耗监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从投资角度,我们认为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将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需求高增,建议关注储能产业链中的热管理赛道、电网数字化赛道以及处于海风产业链中游重要环节的海缆赛道。问题#4:新能源相关电子产业链投资机会有多大?中国碳中和主题投资中,一次能源脱碳(碳排放占53%,碳中和主要通过光伏/风电等实现)和出行行业脱碳(碳排放占9%,碳中和主要通过电动车实现)是两大重点领域。对于电子行业,清洁能源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预计带动上游电子元器件快速扩容。我们测算:1)全球新能源用功率半导体(包括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的292亿元增长至25年的1036亿元(CAGR:37%);2)全球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的34亿元增长至25年的108亿元(CAGR:33%);3)全球新能源用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有望从21年19亿元增长至52亿元(CAGR:29%)。风险提示:政策及监管变化风险,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40)(29)(19)(8)3Aug-21Dec-21Apr-22Jul-22(%)电子通信沪深30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科技·正文目录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碳中和..........................................................................................................................................4碳中和目标紧迫,科技行业价值链脱碳任务艰巨..................................................................................................4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各行业亟需深度减排.................................................................................................5科技行业应当成为碳中和先行者,充分释放减排潜力...................................................................................5海外科技巨头净零目标超前,拥有系统化减排举措.......................................................................................6三大终端出发,看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碳排现状.....................................................................................6以iPhone为例,解析智能手机碳足迹及其来源............................................................................................7以华为为例,解析通信基础设施碳足迹及其展望..........................................................................................7以Tesla为例,解析汽车碳足迹及其展望......................................................................................................8气候政策“基石”——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怎么样?...................................................................................................8碳定价覆盖程度和激励作用仍需提高,欧盟监管措施领先............................................................................9碳关税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哪些行业格局将受到影响?.............................................................................10科技碳中和投资:关注新能源上游、果链及通信三大赛道.........................................................................................11方向1: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上游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11方向2:抓住果链ESG领先企业长期竞争力及估值提升机遇............................................................................12方向3:关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风电产业链高增长............................................................13电子制造业碳中和观察...............................................................................................................................................15电子碳中和实践:品牌厂是碳中和领头羊,五大支柱助力净零目标达成............................................................15低碳设计:基于再生材料等创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5能源效率:从建筑设计出发,减少工作场所与供应商能源使用..................................................................16可再生电力:运营、产品制造和使用将均100%由清洁能源供电................................................................17直接减排:改进产品制造流程工艺、改变运输方式、改用低碳燃料...........................................................17碳清除:投资气候解决方案,协助恢复自然环境........................................................................................18从动机出发,看我国供应链绿色转型驱动力.......................................................................................................18我国电子制造业脱碳所处的阶段:能效提升和电气化是短期驱动力...................................................................23电子制造业脱碳要怎么做?——制造业绿色转型行动框架.................................................................................24通信行业碳中和观察...................................................................................................................................................26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实践:可再生能源替换+能源利用效率提升............................................................................26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自主发电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26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助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28利用能耗监控系统实现节能减碳..................................................................................................................29数字SIM卡/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创新实践.................................................................................................29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1:关注高成长的热管理赛道............................................................................................29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2:关注电网数字化升级下的投资机遇............................................................................32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3: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助力海缆高确定性增长..................................................................34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科技出行行业碳中和观察...................................................................................................................................................36出行行业碳排放迫在眉睫....................................................................................................................................36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6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环节拆分..................................................................................................................36结论#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37结论#2: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碳排放主体...................................................38节碳路径:能源结构调整与生产效益优化...........................................................................................................38行业:能源结构转型电动化为主,燃料电池/太阳能等为辅.........................................................................38公司:头部车企的生产创新和光伏能源利用...............................................................................................39风险提示..............................................................................................................................................................4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科技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碳中和展望2060年,我们认为社会将沿着人类永生、元宇宙和星际文明三个维度演进:1)追求永生是推动人类进步进化的动力之一,未来基于脑机接口、纳米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有望继续延长人类寿命,直至实现永生;2)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延续,是人类数字化迁移的下一步;3)移民火星的直接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个“备份”,全球运载火箭技术不断突破,火星移民、深空探索终将实现。我们认为以碳中和为终极目标的能源革命是平衡经济发展和人类在地球长期生存下去的重要支点。一方面,碳中和将重塑经济发展路径,减少排放就是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并且有利于减轻能源进口依赖,因此,能源和制造业脱碳逐渐构成欧盟等能源输入地区以及中美等能源消耗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逆全球化风潮四起,但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面前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气候问题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有益力量和关键抓手。科技行业将利用价值链和技术杠杆,成为碳中和进程的关键加速器。在变革历程上,短期受成本影响,大型厂商率先开启“绿色角逐”,成为产业减排标杆;随着碳排政策与商业生态成熟,科技行业整体气候解决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图表1:华泰前沿科技2060展望——碳中和是重要支点资料来源:华泰研究碳中和目标紧迫,科技行业价值链脱碳任务艰巨碳中和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主题,科技行业将引领绿色低碳浪潮。气候危机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5℃的控温目标达成亟需更大力度的减排行动,否则人类将面临气候引发的一连串黑天鹅事件;同时,在全球化面临十字路口的当下,推动气候问题解决也成为了当今局势中为数不多的合作力量。我们认为,碳中和的根本变革为:高环境代价的低质量发展模式向低环境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这种转变当中,科技行业无疑需要深度参与,以高端技术驱动助力社会低碳转型。同时,随着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科技行业自身能耗问题也引人注目,在价值链控排上需要起到排头兵作用。碳中和人类永生星际文明2060元宇宙商业航天脑机接口基因编辑数字货币隐私计算量子计算氢能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5科技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各行业亟需深度减排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人类经济活动仍严重依赖碳排放。2021年8月,IPCC发出红色预警,若维持当前碳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1.5℃,早于巴黎协定到2050年升温1.5℃的目标。然而,全球碳排放总量尚未见明显拐点:2020年受新冠大流行影响,全球碳排放同比下降5%;2021年全球逐步复苏,碳排放反弹至疫情前水平,人类经济活动仍然严重依赖碳排放。严峻的碳排放现状要求各部门进行立即、深度的减排工作,将生产经营与碳排放脱钩。图表2:在66%可能性的1.5度控温目标下全球碳预算剩360Gt图表3:全球碳排放总量未见拐点资料来源:IPCC,华泰研究资料来源:Ourworldindata、IEA,华泰研究科技行业应当成为碳中和先行者,充分释放减排潜力科技行业碳中和内部解决能耗问题,并推动更大范围的价值链碳中和。随着数字经济快速渗透,科技行业碳排放压力加剧。据BCG统计,ICT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若不采取减排措施,到2040年ICT行业碳排占比将达14%。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排放包括自身排放(范围1&范围2)以及供应链排放(范围3)。对于科技行业,自身减排着力解决数据中心和场所用电能耗加剧问题,更重要的挑战来自所售卖产品和设备相关的价值链排放。据BCG《中国碳中和指引》(2021年9月)测算,美国上市企业中科技行业价值链排放为自身运营排放的2.64倍,高于消费、金融等行业,因此科技行业去碳化有价值链放大效益。减碳需要科技行业支持,数字技术赋能更多产业低碳发展。根据GeSI报告,到2030年ICT技术能推动全球碳排放降低20%(1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0倍于自身排放。根据信通院《数字碳中和白皮书》(2021年12月)的整理,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载体,5G、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重点行业减排,具体应用包括智慧电网、工业绿色制造、建筑降耗、智慧交通等。展望未来,在行业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成为低碳产品和行业减排方案提供商,并利用资金优势,投资于清洁能源创新的初创企业;用户层面,科技行业能够打通线上和线下场景,引导用户减排行为,加速碳中和社会生态形成。图表4:2030年科技行业预计将占全球用电能耗20%图表5:科技行业价值链排放是自身排放2.64倍资料来源:BCG,华泰研究资料来源:BCG,华泰研究2.0℃1.7℃1.5℃1110660360-6%-4%-2%0%2%4%6%8%051015202530354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GtCO2)二氧化碳排放量YoY(右轴)苏联解体金融危机新冠大流行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15年(实际)2030年(预测)全球用电量(TWh)其他产业网络数据中心ICT生产消费电子0.00.51.01.52.02.53.0通信运营房地产金融必选消费可选消费科技价值链碳排放倍数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6科技海外科技巨头净零目标超前,拥有系统化减排举措海外科技厂商短中期实现100%可再生电力,长期推动供应链减排。我们看到海外科技厂商净零目标集中在2030年至2040年,较国际普遍目标2050年显著提前,减排举措集中于低碳产品、能效提升和推进可再生电力使用,微软率先实施内部碳定价。自2011年开始,Meta、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品牌厂先后公开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披露清洁电力项目利用计划和实施情况。近年来,科技企业在清洁电力和绿色能源的采购与投资上加大了步伐和力度。根据RE1002021年度报告,已有超30%的科技企业已经达成了100%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国内科技厂商近年主动加速碳中和进程,阿里巴巴、腾讯先后发布行动框架,但在减排举措落实上,国内的科技厂商的实际进展有限,仍需更多投入。图表6:主要科技品牌厂商减碳目标及做法资料来源:各公司ESG报告,华泰研究图表7:科技厂商纷纷提出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图表8:超30%的科技企业实现RE100资料来源:RE100,各公司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RE100,华泰研究三大终端出发,看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碳排现状科技行业三大终端应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头部厂商积极进行减碳尝试。科技行业碳中和其实与消费者的距离并不远。实际上,消费者通过日常使用的设备和服务就能够参与科技领域的绿色转型。我们归纳了科技行业终端场景中触及众多用户的智能设备、通信服务、绿色出行三大行业的减排现状,其中:1)Apple智能手机生命周期碳排放约70kg,机型设计注重低碳绿色使得碳足迹明显下降;2)无线基站年碳排放约22吨,华为助力基站节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近30%;3)特斯拉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约30吨,相较燃油车低73%。提升能效2020年运营碳中和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2025年运营碳中和2050年清除历史排放低碳产品2030年公司供应链负排放2020年运营碳中和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2007年运营碳中和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2025年100%使用可再生电力2040年供应链碳中和2030年50%产品运输碳中和2025年90%清洁能源2050年碳中和2030年公司/价值链减排50/25%2025年碳强度较19年降低16%2030年运营碳中和价值链碳强度较20年降低50%可再生电力绿色金融内部碳定价碳清除1407碳足迹(万吨二氧化碳当量)392103360642000228595151122502030年运营与供应链碳中和表示已有措施表示计划实施表示已完成表示进行中国际碳中和普遍目标:2050年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7.0%30.2%9.3%14.0%16.3%4.7%18.6%0%5%10%15%20%25%30%35%未披露实现100%RE80%-99%RE60%-80%RE40%-60%RE20%-40%RE<20%RE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7科技以iPhone为例,解析智能手机碳足迹及其来源iPhone13碳足迹为64Kg,近三年iPhone同类机型碳足迹明显下降。苹果自2009年开始披露iPhone产品的环境报告,环保意识领先。通过对比iPhone各机型碳足迹,我们观察到:1)近三年推出的iPhone11~13同类机型碳足迹有明显下降,iPhone13相比iPhone6碳足迹下降33%;2)高端机和大容量机型碳足迹更高,目前的顶配机iPhone13ProMax1T是iPhone历史上碳足迹最高(117kg)的机型,而最新入门机iPhoneSE2022则是迄今苹果智能机中碳足迹最低(43kg)的一代。图表9:近年iPhone机型碳排放图表10:iPhone碳排放与树木碳吸收量换算资料来源:苹果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Apple产品环境报告,华泰研究iPhone碳排放按生命周期细分后,生产环节占比超80%,使用环节约占15%。iPhone产品80%碳排放发生在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掘(金属和稀土)以及制造;其次是产品使用(3-4年使用周期内的用电量),主要受产品一次充电使用时间以及充电耗电量影响。近年来,苹果加强再生材料使用、降低硬件功耗、提升产品耐用性,从而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的碳足迹,并通过绿色包装和加强回收降低运输和处置排放。苹果2021年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较15年已下降37.5%,其中生产环节碳足迹下降45.3%,使用环节碳足迹下降24.4%。图表11:iPhone13制造和使用环节碳排放占比居前图表12:苹果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较15年下降37.5%资料来源:苹果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华泰研究以华为为例,解析通信基础设施碳足迹及其展望华为联合中国移动,以绿色化基站射频设备、载波关断等基站节能技术实现网络能耗降低近30%。据2020年中国移动研究院《5G基站节能白皮书》,单个无线接入基站年碳排放量达22吨,通信站点占整个通信网络运行环节碳排放总量的65%。其中,基站主设备(AAU/RRU)、制冷设备、电源等为基站能耗的主要来源。主设备方面,华为推出的新型AUU/RUU设备实现能耗降低30%,制冷/运维方面,站点智能化已开始在运营商网络中实践,例如,通过动态调整错峰实践和深度,实现能耗降低5%以上,通过精准控制机房温度,空调耗电能够降低10%以上。华为预计到2025年,设备叠加智能化节能手段,能够实现网络能耗降低50%以上。5060708090100普通机型ProProMaxiPhone6iPhone11iPhone12iPhone13(kgCO2)iPhone6碳足迹=95kg≈4.5棵树一年吸收量≈≈iPhone13碳足迹=64kg≈3棵树一年吸收量包装/运输制造使用回收原材料81%16%2%1%iPhone1364kgCO2051015202530354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mmtCO2)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产品报废处理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8科技图表13:基站射频向多天线、超宽频演进,加频不加能耗资料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HAS2022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华泰研究以Tesla为例,解析汽车碳足迹及其展望电动车全生命周期产生约30吨CO2排放,较燃油车低57%。根据特斯拉2021年影响力报告,考虑汽车包含汽车生产、使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平均一辆电动车用电量约70MW,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0吨;平均一辆燃油车耗油量约为3万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0吨。根据特斯拉2021年影响力报告测算结果,以TeslaModel3为例,特斯拉Model3相较于高端中型燃油车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45%。展望未来,从电网充电转向太阳能充电还可以使特斯拉单位里程碳排放降低51%。立足中国,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同样以全生命周期折算,蔚来ES8/理想ONE/小鹏P7碳排放为250.1/236.1/208.9g/km。图表14:一辆车全生命周期产生多少碳排放?资料来源:特斯拉影响力报告(2021),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华泰研究气候政策“基石”——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怎么样?碳定价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但覆盖率和激励作用尚低。随着越来越多国家作出净零承诺,碳定价政策正逐步趋严,如欧盟收紧免费配额供给以推高碳配额价格,加拿大、德国等国的碳价不断上涨,中国全国碳交易市场稳步推进;同时,更多的政府正在考虑实施碳关税,如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均拟提出碳关税方案。我们认为,碳定价机制在实现净零目标中重要程度将日益提高,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将获先机。4642531230100200300400500高端中型燃油车Model3(电网充电)Model3(太阳能充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gCO2/mi)燃油车(3万升)电动车(70MW)70tCO230tCO2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辆燃油类型油车-电车-45%理想One236.1蔚来EC6233.4蔚来ES6239.0蔚来ES8250.1小鹏G3175.3小鹏P7208.9电网-太阳能-51%特斯拉碳排放蔚小理碳排放(gCO2/km)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9科技碳定价覆盖程度和激励作用仍需提高,欧盟监管措施领先碳定价通过将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内部化,能够激励减碳行为。碳定价是一种通过碳价体系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各国政府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价,将气候变化成本纳入企业的经济决策,从而促成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改变,最终实现低碳增长。碳定价工具主要包括:1)碳交易系统(EmissionsTradingSystem,ETS):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量,市场决定碳价格;2)碳税(CarbonTax):政府决定碳价格,市场决定减排量;3)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CBAM):即国内实施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对高碳的进出口产品缴纳或退还税费或碳配额。图表15:碳交易市场机制图表16:碳关税机制资料来源:亿欧智库,华泰研究资料来源:碳道,华泰研究目前全球碳定价机制覆盖率约23%,较低碳价对脱碳激励作用不足。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截至2022年4月,全球共有68个正在运作和3个计划运作的碳定价机制,包括37项碳税和34个碳排放交易系统,覆盖全球23%的碳排放;2021年欧盟、瑞士等ETS碳价创历史新高,加拿大、爱尔兰碳税上调,全球碳定价收入同增60%至840亿美元。但总体看,大部分地区的碳价仍较低,全球仅有4%的碳排放在《巴黎协定》2℃目标价格范围内(40-80美元/吨),碳定价机制在脱碳激励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图表17:全球碳定价机制地图资料来源:WorldBank,华泰研究综观全球,成熟市场碳监管机制已较明晰,中国仍处探索阶段。欧盟的碳监管实践最为激进;北美国家中加拿大各省与美国部分经济重镇(如加州)的监管措施更严厉;中国碳监管仍较依赖非价格机制,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处于启动阶段,碳价较低(2021年日成交均价在40~60元/吨,同期欧盟碳价约321元/吨)。未来,我国碳交易体系有望在优化配额发放提升碳价、扩大碳交易主体、全国与地区市场统一、引入期权期货衍生工具等方向进一步发展。自愿减排企业配额富余企业碳交易市场CCER碳配额出售收益出售收益控排企业CCER碳配额初始配额购买CCER购买碳配额实际排放量购买配额€50/吨初始配额欧盟碳配额=€50/吨出口国碳配额=€20/吨欧盟产品交碳关税€30/吨出口国内已交排放免税进口产品差额碳交易机制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税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和碳税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税正在考虑碳税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正在考虑碳交易或碳税正在考虑暂无碳交易或碳税机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0科技图表18: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碳监管政策资料来源:WordBank、EU、IMF,华泰研究碳关税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哪些行业格局将受到影响?欧盟碳关税立法在即,直接覆盖上游原材料7大行业,相关企业生产成本预计提高。2022年6月22日,欧盟碳关税法案获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征税范围扩大、实施时间延期。目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案主要对我国化工、铝、塑料、钢铁等出口产品产生影响。据华盛绿色产业发展研究院测算,欧盟碳关税涉及的中国出口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会提高约6-8%。目前,欧盟CBAM对我国的欧洲贸易出口影响并不大;长期看,CBAM可能会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实施、覆盖更多行业,这将倒逼我国碳监管发展,并在碳价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图表19:欧盟碳关税影响行业分析注:贸易强度指行业进出口总额除以欧盟本土贸易进口总额,气泡面积指欧盟增加值总额资料来源:BCG,华泰研究碳交易欧盟IMF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国际最大碳交易市场,电力、工业和商业航运行业强制参与,碳排放配额免费和拍卖结合,免费补贴将逐步减少(2032年取消)碳税中国最低碳价倡议:聚焦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中国、印度,发达/高收入发展中/低收入发展中经济体分别设置地板价:25/50/75美元/tCO2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立法草案):2027年针对进口商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征收关税,纳入9个行业: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支持开发采用清洁能源设定汽车、建筑、能源排放标准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出台标准提升电子产品、汽车等循环使用率价格机制非价格机制美国加州碳市场CCTP;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美国第1个强制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只纳入电力行业国家/国际组织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仅涵盖电力行业,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陆续纳入加拿大加拿大安大略省ETS交易系统每年提高15加元,到2030年达到170加拿大元(135美元)/tCO2推广可再生能源、节能能效提升、低碳出行、产业园区转型瑞士2020年加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全球碳税最高的国家,2022年上调至120瑞士法郎/tCO2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能效和补贴力度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计划推广节能住宅和建筑;扩大清洁电力供应,鼓励清洁交通方式;支持工业脱碳和地摊经济贸易强度较低碳排放强度较高计算机、电子和其他光学设备机动车基本金属贸易强度较高碳排放强度较低焦炭、石油精炼产品非金属矿物产品纸制品化工产品采矿采石直接覆盖间接影响塑料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1科技科技碳中和投资:关注新能源上游、果链及通信三大赛道方向1: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上游电子元器件迎来高速发展期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将成为实现能源脱碳的主要力量之一。碳中和背景下,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大势所趋。2022年6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3.3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增量占比超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翻倍。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化石燃料发电占比有望从2018年70%左右降低至10%左右,而光伏和风电占比将在2050年达到60%以上。同时,受益总装机成本下降、容量系数提升,光伏经济竞争力将逐渐凸显。根据IRENA预测,到2030年光伏全球加权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有望降至0.04美元/千瓦时,成为最经济的能源。受益于政策推动和发电成本下降,光伏装机量有望长期提升。图表20:光伏装机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图表21:光伏/风电将成为实现能源脱碳的主要力量资料来源:SolarPowerEurope,华泰研究资料来源: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IEA,华泰研究光伏高景气利好上游电子元器件,功率半导体与被动元件国产厂商率先受益。根据锦浪科技招股书,功率半导体/电容/电感等均为光伏逆变器核心元器件,成本占比约12%/11%/14%,光伏装机量扩容有望催化产业链上游市场空间加速成长。功率半导体方面,在晶圆产能紧张及分布式光伏需求提升多重催化下,国产IGBT厂商自21年起在下游逆变器厂商加速验证,22年有望成为国产光伏IGBT突破元年,我们看到斯达、士兰微、新洁能、宏微、扬杰、华润微等公司具有领先布局。电容器方面,薄膜电容和铝电解电容是光伏逆变器电容主流方案。其中,薄膜电容凭借耐高压、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是未来替代升级方向,预计将为国内法拉电子、江海股份等公司打开成长空间。电感方面,目前全球电感市场主要由日系主导,但国内电感龙头顺络电子在功率电感方面正重点布局,长期有望受益。图表22:光伏板块电子产业链梳理资料来源:华泰研究-40%-20%0%20%40%60%80%01002003004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E2023E2024E2025E(GW)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速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速66.4%48.8%26.0%5.7%3.3%6.4%5.2%3.4%4.1%5.5%7.4%8.6%17.1%16.0%16.4%15.7%5.1%11.0%20.6%30.5%2.5%9.2%20.0%30.1%1.6%3.1%4.4%6.0%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82025E2035E2050E煤电气电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及其他IGBT被动元器件逆变器光伏EPCTDK(6762JP)松下(6752JP)法拉电子(600563CH)江海股份(002484CH)Infineon(IFXGR)Vincotech(未上市)三菱电机(6503JP)Semikron(未上市)富士电机(6504JP)斯达半导(603290CH)新洁能(605111CH)宏微科技(688711CH)扬杰科技(300373CH)华润微(688396CH)华为(未上市)阳光电源(300274CH)SMA(S92GR)PowerElectronics(未上市)古瑞瓦特(未上市)锦浪科技(300763CH)Fimer(未上市)上能电气(601727CH)固德威(688390CH)TMEIC(未上市)太阳能(000591CH)中国电建(601669CH)阳光电源(300274CH)Sterling&Wilson(542760BO)Prodiel(未上市)特变电工(600089CH)国家能源集团(未上市)国家电投(未上市)三峡集团(未上市)协鑫新能源(0451HK)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2科技长期来看,随着包括电动车、光伏、风电和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市场空间有望显著扩容。我们以功率半导体和电容两大核心电子元件为例,测算新能源带来的增量市场规模。具体来看,受益于电动车销量与风光储新增装机量高速增长(华泰预测2021-2025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光伏新增装机量/风电新增装机量/储能新增装机量对应CAGR分别为33%/27%/13%/76%),以及新能源车单车电子器件用量增长和产品迭代驱动下的价值量提升,我们预测:1)全球新能源用功率半导体(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292亿元增至25年1036亿元,对应CAGR为37%;2)薄膜电容:全球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定义同上)市场规模有望从21年34亿元增至25年108亿元,对应CAGR为33%;3)铝电解电容:全球用于新能源车与光伏的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有望从21年19亿元增至52亿元,对应CAGR为29%。图表23:新能源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测算图表24:新能源用薄膜电容器市场空间测算资料来源:StrategyAnalytics,CPIA,Bloomberg,Wind,华泰研究预测资料来源:CPIA,Bloomberg,Wind,华泰研究预测图表25:新能源用铝电解电容市场空间测算图表26:新能源核心电子元器件行业空间将快速扩容资料来源:CPIA,Bloomberg,Wind,华泰研究预测资料来源:StrategyAnalytics,CPIA,Bloomberg,Wind,华泰研究预测方向2:抓住果链ESG领先企业长期竞争力及估值提升机遇在电子制造碳中和趋势中,果链公司兼具“碳中和”目标实现稳、估值水位低、业务潜力大三大特点。首先,果链厂商碳中和目标实现更有保障。苹果作为碳中和领先的消费电子品牌厂商,率先提出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带动供应商清洁能源使用及场所能效提升,该目标较全球普遍目标领先20年。目前,环旭、立讯、工业富联等果链企业积极相应提出碳中和目标,减排措施领先。其次,受终端需求疲软影响,我们看到如歌尔、立讯等产业链公司估值性价比已逐渐显现。此外,苹果布局电动车领域预计将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向新能源车产业转型,立讯、舜宇、环旭、鹏鼎等公司已在汽车业务方面有卓越进展,未来乘“碳中和”东风有望进一步发掘新能源车相关机遇。0%10%20%30%40%50%60%70%8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20212025E复合增长率(右轴)(亿人民币)CAGR=40%CAGR=26%CAGR=12%CAGR=75%0%10%20%30%40%50%60%70%80%01020304050607080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20212025E复合增长率(右轴)(亿人民币)CAGR=36%CAGR=27%CAGR=12%CAGR=75%0%5%10%15%20%25%30%35%0510152025303540新能源车光伏20212025E复合增长率(右轴)(亿人民币)CAGR=30%CAGR=25%2921,036341910852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功率半导体薄膜电容器(右轴)铝电解电容器(右轴)(亿人民币)20212025E(亿人民币)CAGR=37%CAGR=33%CAGR=29%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3科技图表27:果链ESG领先企业公司代码ESG评级PE(倍)2022E碳足迹(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碳中和相关目标环旭电子601231CHAAA16.84169932.62030年范围1&2排放较16年减少35%,范围3排放较20年减少15%立讯精密002475CHA23.72114(范围1&2)74.12025年碳排放强度较17年降低40%;2050年前碳中和工业富联601138CHA9.001540未披露2030年运营碳排放较20年下降80%,可再生能源使用达80%;2035/50分别实现运营/价值链碳中和领益智造002600CHA18.1436.9(范围1&2)23.6子公司赛尔康承诺2030年范围1&2碳排放减少25%,范围3排放减少12.3%鹏鼎控股002938CHA17.93未披露76.2依能耗制定至2025年绿色永续碳排目标京东方A000725CHA7.79未披露9.1自持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4.1亿度,减排约42万吨歌尔股份002241CHA18.85未披露42.52022年能效比19年提升20%瑞声科技2018HKAA14.0674.4(范围1&2)44.2常州生产厂区的清洁能源应用于2030年达到高于75%,每年深圳碳排放量维持较政府配额低5%舜宇光学科技2382HKA21.7638.2(范围1&2)20.4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注:数据时间截止到2022年7月28日,公司数据来自Wind一致性预测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Wind,华泰研究方向3:关注能源结构转型带动储能、能源互联网、风电产业链高增长储能需求增长带动热管理产业迈入高成长阶段,关注风冷与液冷领域具备技术积淀的企业。长期来看,能源结构转型和降本持续催生储能需求,储能是未来全球范围的高成长赛道。根据BNEF预测,基本场景下(不考虑补贴支持政策),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预计将达到60GWh,未来五年CAGR有望达到25%。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需求,其中,热管理系统作为保障储能安全的关键有望步入高增长阶段。目前储能热管理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我们认为,储能热管理对于系统的散热性、安全性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在风冷与液冷领域拥有丰富技术积淀的企业将具备先发优势。图表28:储能市场规模扩大带动热管理系统步入高增长阶段资料来源:BNEF,Nelson2012《Modelingthermalmanagementoflithium-ionPNGVbatteries》,徐晓明2018《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华泰研究能源转型升级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新能源并网功率波动大、电子器件多,给传统电网带来源荷波动性、控制复杂性等一系列挑战,倒逼电网数字化提速。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出台双碳方案,在总量上,两大电网投资力度均有所加大,2022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5012亿元,创历史新高,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6700亿元;在结构上,加快数字化电网建设已成为电网三大建设重点之一。此外,国内存量电表网关中的通信模块迎来新一轮升级换代周期,增量市场空间广阔。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4科技图表29:新能源并网加大了波动调节难度单位(万千瓦)20172035类别装机容量1小时最大波动日最大波动装机容量1小时最大波动日最大波动风电14244944317970000465015600光伏768818004920650001520041600资料来源:国家电网2017《高比例新能源对我国电网运行的挑战》、华泰研究海上风电发展机遇带动海缆景气度提升。双碳背景下,作为实现非化石能源替换的重要途径之一,海上风电在国内外市场上均迎来了较高需求景气度。国内市场中,十四五规划使得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海外市场上,欧盟四国在“北海海上风电峰会”上共同签署联合声明文件,计划将2030年的海上风电装机量由目前的16GW提升至65GW左右。而海缆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的重要环节,约占总建设投资的8%-12%,2022年来启动的招标项目已超10GW,全年有望超15GW,在海内外市场需求共振前提下,未来行业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图表30:2022年国内部分海缆招标项目省份开发商项目名称装机总量(MW)海缆厂商三峡阳江青洲四500东方电缆广东省三峡阳江青洲五1000招标中三峡阳江青洲六1003.2东方电缆三峡阳江青洲七1000招标中粤电阳江青洲一、二1000东方电缆&汉缆股份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二350亨通光电中广核阳江帆石一1000招标中中广核阳江帆石二1000招标中中广核汕尾甲子一500招标中中广核汕尾甲子二400招标中华能汕头勒门二594亨通光电山东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500中天科技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B场址400中天科技三峡山东牟平BDB6#一期300招标中三峡昌邑莱州湾一期300中天科技国家电投半岛南海上基地V场址500亨通光电&宝胜股份&汉缆股份江苏龙源射阳海上南区H3301待开标龙源射阳海上南区H4306待开标龙源射阳海上南区H5399.5待开标资料来源:采招网,北极星发电网,风芒能源,各公司公告,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5科技电子制造业碳中和观察碳中和是电子制造长期趋势,品牌商携手供应商打造绿色节能供应链。我们认为,电子制造行业碳中和主要受益于品牌厂的积极推动,有效的外部激励逐渐形成,未来低碳节能标准将成为电子制造品牌厂产业链的又一大进入要求。同时,电子制造厂投资绿色转型有望改善企业长期业绩表现,如通过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管理、推动绿色供应链等带动产能和效率的提升,并在低碳领域扩大业务营收。目前,我国供应链碳中和仍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呈现出果链和台系企业领先、其余企业起步的态势,环境转型成本仍然是许多企业实际举措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但长期来看,零碳制造势必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短视企业或将在绿色竞争中被淘汰。电子碳中和实践:品牌厂是碳中和领头羊,五大支柱助力净零目标达成基于苹果碳中和实践,拆解品牌厂商实现净零的五大支柱。苹果在科技巨头中环保举措领先的,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苹果于2016年加入RE100,2018年宣布全球零售店、办公室及数据中心100%使用再生能源;2020年宣布自身运营碳中和,并到2030年实现供应链和产品碳中和:以2015年碳排放量为基数,通过低碳设计、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直接减排减少75%碳排放,剩余25%通过投资森林等碳清除方案解决。图表31:苹果碳中和目标及做法资料来源:苹果历年环境责任报告,华泰研究低碳设计:基于再生材料等创新,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苹果的低碳设计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展开。制造为碳足迹占比最高环节,苹果减排举措包括:1)扩大低碳材料使用:MacBook/Macmini/iPad/AppleWatch等9款产品机身外壳采用100%再生铝,21年相较于15年产品制造中铝金属使用碳足迹降低68%、占比由27%下降到不足9%;2)高效使用材料:iPhone12印刷电路板镀金量相比上一代减少50%;改用新型切割技术,制造MagSafe部件所需稀土元素减少12%。9.623.2-9.6-0.67苹果碳中和目标低碳设计运用再生材料产品生命周期减排(范围3)30年较15年减少75%碳排放能源效率提升产品能效提高材料利用率2021:碳排放22.6mtCO2碳抵消0.67mtCO22030E:碳排放9.6mtCO2碳清除9.6mtCO2——碳中和碳排放碳清除30年较15年增加25%碳清除公司/供应商场所节能改建(范围2&3)改建自有场所供应商能效项目可再生电力公司/供应商转用清洁能源(范围2&3)自有场所可再生供电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直接减排产品制造和运输员工通勤减排(范围3)再生铝低碳冶炼减少含氟气体排放电动车运输减排碳清除保护和恢复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解决方案投资碳清除项目投资碳抵消项目苹果实现净零排放的五大支柱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6科技图表32:低碳材料使用范围持续增加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华泰研究在运输环节,苹果通过减少材料使用减排,如取消附送配件、外包装塑料膜。在使用环节,苹果致力于自研芯片降低使用功耗,如M1芯片使Macmini使用能耗下降60%,并提升iPhone耐用性,如在iPhone12上使用超瓷晶打造前面板,抗跌落能力提升到上一代产品4倍,iPhone13增加IP68抗水性能。在回收处置环节,苹果研发拆解机器人Daisy,能够从iPhone上拆卸TapticEngine,回收稀土磁铁和钨等关键材料以及钢铁,每年可拆解120万台iPhone;同时,通过AppleTradeIn换购计划促进设备翻新和再利用,21年翻新设备及配件交付数量达1220万件。图表33:iPhone13外包装取消塑料膜节省600吨塑料图表34:M2芯片功耗表现佳资料来源:苹果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官网,华泰研究能源效率:从建筑设计出发,减少工作场所与供应商能源使用通过能效项目,实现自有和供应链场所设施高效运营。在自有场所上,苹果通过场所设施改建,如数据中心冷却、照明系统、电力系统、采暖制冷系统改造,帮助目标建筑总额能耗减少7%,每年可额外减少6100吨碳排放,累计减排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价值链上,苹果与100家供应商合作,协助供应商开展能效项目评估和提供技术和金融支持。针对AirPods、iPad和AppleWatch等重点产品,苹果要求供应商启动多年期节能计划。2021年,苹果推动供应链能效提升减少115万吨碳排放。图表35:自有场所能效改建图表36:供应商能效项目框架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华泰研究机身或外壳采用100%再生铝制造主板采用100%再生锡焊料制造MacBookAirMacminiiPadAirAppleWatchMacBookAir/Pro27-inchiMacMacPro/miniProDisplayXDRiPadPro/Air/miniiPadiPhone编织单圈表带聚酯纱线采用100%再生材料制造AppleWatch触感引擎采用100%再生稀土元素和100%再生钨制造iPhone12AppleWatchSeries6结合当地的温度、湿度和日照考虑,每个场所投入使用后监测相应能效表现,投入使用节能型零售场所审查建筑物照明系统、电力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例加利福尼亚Cupertino园区改造,每年节约67万千瓦时电力,投资回收期仅不到4个月监测改进冷却系统的控制功能,在数十万台服务器使用高能效电源供电,节省电力400万千万时新建改造数据中心自2019年要求供应商定期报告排放源,测算范围1&2碳排放协助供应商能效项目评估和提供技术支持,如更换加热、制冷和照明系统,修复压缩空气泄漏,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等iPhone六家供应商与20年实现较17年降低20%制造能耗目标;AirPods、iPad和AppleWatch的总装工厂均于2020年启动了多年期节能计划定期报告项目协助重点产品Apple为供应商和能源管理及项目投资服务方牵线搭桥,实现供应商节能回报与投资者共享金融支持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7科技可再生电力:运营、产品制造和使用将均100%由清洁能源供电解决自身运营100%可再生电力。苹果为全球的办公楼、零售店等生产和采购可再生电力,并优先创建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具体方式包括:1)100%持股建设清洁能源项目,例如梅登太阳能电池项目、北卡太阳能光伏和沼气燃料电池项目、俄勒冈微型水电项目;2)直购电,与独立供电商合作购买可再生能源;3)GreenRider计划,即可再生电能长期定价合同,项目专为苹果建造,由公共事业公司管理;4)股权投资,如在四川投资两个20兆瓦光伏项目;5)可再生微型电网,如屋顶太阳能光伏、基础沼气燃料电池等。为场所设施供电的苹果自创项目中,拥有直接所有权/股权投资/签订长期合同占比分别为10%/3%/87%。推动供应链使用100%可再生能源。苹果已有超70%的供应商(213家)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制造苹果产品,占Apple产品制造直接支出98%。2021年,供应商投入使用可再生电力超过10千兆瓦,承诺电力达到16千兆瓦,已投产的项目避免1390万吨碳排放。针对更上游的排放,苹果通过投资500兆瓦清洁能源项目,以覆盖这部分供应商的用电负荷。图表37: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进展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最新进展,华泰研究图表38:供应链运营和承诺清洁电力逐年上升图表39: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制造供应商分布资料来源:苹果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最新进展,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最新进展,华泰研究直接减排:改进产品制造流程工艺、改变运输方式、改用低碳燃料优化生产工艺与材料推动制造减排,围绕载具实现运输和通勤差旅减排。苹果于2018年5月投资Elysis,支持开发无碳冶铝工艺,无碳铝材于2019年首次在16英寸MacBookPro使用,2022年实现大规模生产后将计划用于iPhoneSE。同时,苹果要求显示面板供应商部署含氟气体减排技术,排放量平均减幅达90%以上。在运输和员工通勤方面,减排措施包括转用电动车货运、减轻产品重量、支持远程办公、园区绿色通勤等。启动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和供应商能效项目2017开发中日500兆瓦太阳能风能项目应对供应链上游排放2015推出供应商清洁能源在线平台《供应商行为准则》要求供应商常备大气排放清单2018中国iPhone总装工厂设立减少20%能耗三年目标启动中国清洁能源基金,计划投资逾1千兆瓦可再生能源项目2019关键供应商承诺实现Apple为中国30多家供应商举办首次面对面培训与绿动资本合作推动能效项目2020超100家供应商承诺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制造中国AirPods、iPad和AppleWatch总装工厂进军多年期节能目标超4千兆瓦可再生能源投入使用,承诺已达8千兆瓦2021超200家供应商承诺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制造运营承诺大陆35%香港5%台湾18%韩国4%日本9%其他29%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8科技图表40:Elysis无碳铝材工艺改进图表41:苹果显示面板供应商资料来源:Alcoa,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供应商名单,华泰研究碳清除:投资气候解决方案,协助恢复自然环境碳抵消项目产生碳排放权解决短期运营碳中和,投资碳清除项目达成长期碳中和目标。碳抵消(Offset)为采取行动帮助减少或避免机构价值链以外的排放,如保护可能被砍伐的森林等;碳清除(Removal)为直接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产生碳信用,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和碳捕获解决。苹果于2020年出资20亿美元,与国际基金会合作创立RestoreFund自然保护基金,由高盛担任基金管理人,致力于加大对自然项目的投入,预计该基金投资的环境项目每年将清除超100万吨二氧化碳,并于2030年抵消苹果难以避免的碳排放,帮助苹果实现碳中和目标。图表42:碳抵消项目分布图表43:Restorefund致力长期碳清除资料来源:苹果环境进展报告,华泰研究资料来源:苹果官网,华泰研究从动机出发,看我国供应链绿色转型驱动力电子制造供应链碳中和有五大动机,当下外部激励大于内部驱动。近年来,中国电子行业外部约束条件逐渐强化:监管层面,双碳政策相继落地,国内碳交易体系逐步完善,碳价上涨将提高纳入体系运营点的履约成本;客户层面,下游客户推动价值链减排,增加气候管理要求推高应链进入门槛;市场层面,ESG表现好的企业享受绿色溢价。在企业内部,部分领先企业实践已证明,电子制造业绿色转型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扩大低碳业务收入。当下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外部激励大于内部动因,中长期看内部因素将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哥伦比亚红树林项目恢复27000亩红树林每年储存100万吨贵州黔南六县植树造林项目共4.6万公顷肯尼亚凯乌鲁山稀树草原清偿16.7万吨碳排放权危地马拉REED+沿海保护养护森林避免砍伐可抵消价值链共50万吨直接排放出资USD2bn共同出资人基金管理人RestoreFund基金林业管理者环境项目项目合作培育可持续管理的森林木材营收碳排放权RestoreFund每年将清除>100万吨≈20万辆乘用车使用的燃料量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9科技图表44:电子制造业绿色转型动机资料来源:华泰研究外部激励#1:制造业碳排监管动作频繁,碳交易市场发展加速双碳“1+N”政策体系与碳价机制持续完善,推动制造业绿色变革。国家陆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强调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加强技改。同时,全国碳交易市场框架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7月14日碳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收盘价每吨57.99元,相对于启动日涨幅20%;未来市场将涵盖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配额相应从45亿吨提升70亿吨,约覆盖碳排放总量60%,未来碳价机制对企业排放约束力有望提高。图表45:中国碳排放监管与碳交易市场进展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发改委官网,华泰研究图表46:全国碳市场成交量图表47:全国碳市场成交金额资料来源:上海环交所,华泰研究资料来源:上海环交所,华泰研究下游客户增加气候管理要求,提高供应链进入门槛2.客户要求双碳监管政策;碳价上升提高履约成本1.监管升级转型成本经济效益外部激励内生驱动ESG投资标准日渐成熟气候承诺领先的企业将享受绿色溢价3.市场关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能够提升能源与资源使用效率,在生产与运营环节降本增效4.降本增效企业开发气候适应型产品开拓新市场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方案5.业务拓展2021年10月《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2021年12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年1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能耗双控向碳排双控转变2022年2月《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制造业低碳技术革命提升能源设施效率减少传统能源使用加快建设全国和地方碳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10年9月-2021年6月地方碳市场试点碳信用CCER机制(2017年暂停)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未来展望:纳入更多行业、发展碳期货交易、引入更多投资者、收紧碳排放配额总量监管政策碳交易市场2022年7月上海、深圳探索个人碳账户港交所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21/7/162021/10/192022/1/122022/4/152022/7/14(万吨)(万吨)成交量累计成交量(右轴)02040608010002468102021/7/162021/10/192022/1/122022/4/152022/7/14(亿元)(亿元)成交金额累计成交额(右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0科技外部激励#2:供应商迎合头部品牌厂商碳中和要求品牌厂增加供应链气候表现要求,辅助供应商打造绿色供应链。品牌厂自身碳中和已有显著成果,下一步将全力投入与供应商合作解决价值链碳排放,预计将在供应链引发三大变革:1)品牌供应链进入门槛提高,气候表现不达标的供应商或将淘汰;2)品牌与供应商在碳中和的合作增加,绿色供应链关系更紧密,更换供应商难度加大;3)供应商在再生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产品能效上持续满足客户要求。果链厂商对碳中和响应积极,ESG表现更亮眼。得益于苹果对价值链碳中和的积极推动,果链厂商的ESG表现更优,并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在A股制造业企业中,环旭电子(AAA)、闻泰科技(AA)、欣旺达(AA)、立讯精密(A)、京东方(A)位列前五,均为果链公司。同时,苹果紧密追踪供应商转用可再生能源情况,创立中国清洁能源基金与供应商投资清洁能源项目。据苹果发布的《供应商清洁能源2021年进展报告》,果链供应商转用清洁能源主要通过购买绿电(79%)、直接投资(10%)、购买REC(8%)、现场清洁能源项目(3%)。图表48:果链公司可再生能源进展资料来源:苹果《供应商清洁能源2021年进展报告》,华泰研究公司现场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电力购买直接投资中国清洁能源基金鹏鼎控股光伏水电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水电领益智造光伏光伏、水电立讯精密光伏√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电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光伏TBD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蓝微电子有限公司TBD京东方光伏伯恩光学光伏水电富驰高科TBD歌尔微电子有限公司TBD金箭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光伏√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光伏光伏江阴康瑞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TBD盛和资源TBD深圳市富诚达科技有限公司TBD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BD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昆山龙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TBD宁波磁声实业有限公司光伏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TBD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1科技图表49:电子制造业ESG评级股票代码公司总市值(亿元人民币)ESG综合表现HSI评级Wind评级Wind综合评分A股002415CH海康威视2,878.07-A7.43002475CH立讯精密2,457.24-A8.06601138CH工业富联1,968.63-A7.26000725CH京东方A1,441.72-A7.67002241CH歌尔股份1,096.30-A7.30600745CH闻泰科技887.64-AA8.45002938CH鹏鼎控股800.33-A7.31688036CH传音控股552.39-BBB6.17300433CH蓝思科技541.61-A7.30300408CH三环集团535.28-BBB6.79300207CH欣旺达500.29-AA8.45002384CH东山精密492.44-BBB6.92002236CH大华股份440.14-A7.48601231CH环旭电子388.09-AAA8.95002008CH大族激光373.43-BBB5.92002600CH领益智造354.26-A7.66002138CH顺络电子219.56-BB4.99002456CH欧菲光196.77-BBB6.79002139CH拓邦股份192.56-A7.33002402CH和而泰172.57-BBB6.26002273CH水晶光电170.91-BBB6.05300136CH信维通信161.68-A7.58300296CH利亚德160.71-A7.54002925CH盈趣科技155.55-BBB6.30300115CH长盈精密154.21-BB5.90688088CH虹软科技136.38-BBB6.33000049CH德赛电池130.14-BB5.66002635CH安洁科技122.37-BBB6.63603595CH东尼电子120.34-BBB6.42002993CH奥海科技109.74-BB5.63H股1810HK小米集团-W2,492.01-981HK中芯国际1,055.31A+2382HK舜宇光学科技1,009.55A992HK联想集团727.50AA+285HK比亚迪电子393.09-1347HK华虹半导体252.84A+2018HK瑞声科技151.22AA6088HKFITHONTENG75.57-注:市值数据截至2022年8月2日资料来源:Wind,HSI,华泰研究外部激励#3:碳中和举措完善的公司更受资本市场关注,享受绿色溢价全球ESG投资呈现高速发展,AUM快速增长。2006年联合国成立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旨在鼓励签署成员将ESG要素纳入投资分析决策中,在UNPRI的推动下,ESG投资逐步兴起。根据PRI数据,截至1Q22,PRI签署方中资产管理者的资产规模达到121.3万亿美元,2006-2021年签署方数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5.4%,AUM复合增长率达21.2%。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2科技图表50:UNPRI签署方数量及资产管理规模图表51:UNPRI中国内地签署机构资料来源:PRI,华泰研究资料来源:PRI,华泰研究ESG是市场波动下的一个投资稳定器,ESG高企业提供绿色溢价。市场波动过程中,ESG较高企业波动相对较小,投资策略收益表现和风险控制更出色。以MSCIACWIESG领导指数为例,自基日至2022年6月30日累计收益率为195.2%,年化收益率为5.2%,最大回撤为56.8%;相较之下,ACWI指数同期累计收益率为229.9%,年化收益率为4.6%,最大回撤为58.1%;综合看ACWIESG领导指数表现优于ACWI指数。图表52:ACWIESGLeaders/ACWI指数走势对比(截至2022-06-30)图表53:ESG300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对比(截至2022-06-30)注:基日为2007年9月28日,初始点位数为100资料来源:Bloomberg,华泰研究注:以2017年7月17日为基日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内部驱动#1:绿色转型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利润表现以环旭电子为例,电子制造企业绿色转型有成本效益。环旭电子各厂区每年将提出针对制造中质量、成本、交期、服务、效能及安全性的持续改善计划(ContinuousImprovementProgram,CIP),并由专门委员会评估项目绩效。2020年度,环旭通过绿色转型实际节省有形成本1,115.3万美元,主要来自张江厂创新的测试设计,节约成本占营业额的0.21%(目标值:0.21%)。同时,环旭通过节能产品设计、降低厂区能耗等推动运营与产品制程能效提升,2020年通过8项重大节能方案,总节省电力8374.1千度,总投入费用1050万元,当年节省费用520万元。02040608010012014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签署方数量签署方中资产管理者的资产规模(万亿美元)(家)02040608010012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家)UNPRI中国内地签署机构0501001502002503002007/9/282009/5/292011/1/312012/9/282014/5/302016/1/292017/9/292019/5/312021/1/29ACWIESGLEADERSACWI(点)-40%-20%0%20%40%60%80%2017/7/172018/4/122019/1/42019/9/302020/7/22021/3/292021/12/22ESG300沪深30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3科技图表54:2020年各厂区CIP绩效资料来源:环旭电子ESG报告,华泰研究图表55:4项提案为绿色设计且通过内部专利审查会议厂区绿色设计提案提案效益说明张江厂自动条形码及按钮搜寻,扫码按压测试机构减少操机作业人数,降低人力成本,实现自动化无人工厂,提升产能与降低功耗张江厂切割盘边缘台阶/倾斜设计—对边角料排废的改善1.推动无线通信模块,让客户端不同系统平台共享相同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共享材料,简化系统设计并减少材料浪费;2.无线通信模块设计,选用符合环保规范RoHS的无毒材料与组件张江厂碎屑清洁制程-下吸上刷清洁制程持续加强低碳的模块设计方法与能力,落实节能减碳产品设计与制造方法的政策金桥厂一种新型产品分析辅助工具SiP测试架增载入板,定位SiP,探针能更精准的扎在测点上进行测试资料来源:环旭电子ESG报告,华泰研究内部驱动#2:拓展绿色产品与服务,扩大营收体量以工业富联为例,碳中和为电子制造企业提供低碳产品与服务机遇。面临日益增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工业富联基于精益工厂进行布局优化与业务集成,围绕智能产线、物流、检测、运维、决策等全场景打造“灯塔工厂”,已累计打造10个全自动熄灯工厂,据Fii披露,灯塔工厂能够实现智能化用能分析及自动控制,提升能源管理效率80%。2021年工业富联协助中信戴卡打造智能工厂,生产成本降低33%,设备综合效率提升21.4%,产品不良率降低20.9%。同时,工业富联积极投入清洁技术领域,着力发展云计算业务,提供风冷、液冷、浸没式等新型节能服务器。21年工业富联工业互联网营收同比提升16.92%至168.5亿元,云计算营收同比提升1.4%至1777.0亿元。图表56:全球103座智能工厂分布(截至2022年3月30日)注:富士康相关的5家WEF认证灯塔工厂为:富士康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工厂;以及中信戴卡(富士康协助)资料来源:WEF,华泰研究我国电子制造业脱碳所处的阶段:能效提升和电气化是短期驱动力我国电子制造业企业碳中和仍处发展期,重点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和电气化。在我们关注的11家电子制造企业中,6家披露自身碳足迹,其中工业富联、环旭电子披露范围3排放;4家企业进行了减排承诺,其中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普遍关注工厂能效提升(制冷效率、建筑改造)与电气化(购买绿电、自建电站)。我国供应链企业绿电转型有望持续受益于绿色电力交易发展及新能源发电度电成本下降。张江厂50.70%金桥厂16.30%墨西哥厂0.30%台湾厂5.80%深圳厂10.10%昆山厂16.70%29955544333322222221111111111150510152025303540中国大陆美国德国法国印度土耳其意大利中国台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韩国瑞典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巴西泰国荷兰墨西哥阿联酋丹麦奥地利捷克爱尔兰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爱尔兰科克西班牙芬兰其他灯塔工厂富士康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4科技图表57:A/H股领先电子制造公司碳中和相关目标与减排成果公司代码2021年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碳足迹(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中和相关目标碳中和措施立讯精密002475CH74.11142025年碳排放强度较17年降低40%;2050年前碳中和(23年验证完毕)清洁能源:扩大自建光伏项目(21年新增装机13MW)、购买绿电,减排17.8万吨节能改造:全年累计节电5万Mwh、减排3万吨智慧能源:数据可视化+AI技术建造智慧园区绿色研发:加大创新投入,持续申请绿色产品认证歌尔股份002241CH42.5未披露2022年能效比19年提升20%清洁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37.8MW,减排3万吨能效技改:真空、变频、自控技术年减排2.4万吨能源数字化运营、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蓝思科技300433CH66.5未披露将双碳理念融入经营,打造绿色工厂、优化绿色供应链清洁能源:采购绿电,自建屋顶光伏,年减排300吨节能技改:节电4.7万kwh,万元产值能耗平均下降5%鹏鼎控股002938CH76.2未披露依能耗制定至2025年绿色永续碳排目标节能技改:重点节能方案(磁悬浮、变频)年减排7300吨清洁能源:自建太阳能发电年减排1709吨工业富联601138CH未披露15402030年运营碳排放较20年下降80%,可再生能源使用达80%;2035/50分别实现运营/价值链碳中和节能减排:AI智控实现空调系统节能可再生电力:部署50MW光伏发电系统,购买绿电探索内部碳税机制,提升各事业群减排积极性环旭电子601231CH32.616992030年范围1&2排放较16年减少35%,范围3排放较20年减少15%清洁能源:大陆厂区通过购买REC实现100%可再生能源;2035年全厂区100%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改:加装变频控制、季节性调整空调温度、更换老旧设备、监控及管理用电费用领益智造002600CH23.636.9子公司赛尔康承诺2030年范围1&2碳排放减少25%,范围3排放减少12.3%清洁能源:21年采购350百万千瓦时绿电,减排20.3万吨减少运营能耗:将低能耗纳入厂区和办公设备采购标准,提高人员减排意识京东方000725CH9.1未披露自持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4.1亿度,二氧化碳减排约42万吨绿色工厂:11家工厂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节能降耗项目共节电206百万千瓦时绿色建筑:屋顶光伏项目,高效冷却供暖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业务聚焦低碳显示安洁科技002635CH7.3未披露受能耗双控目标倒逼,实现转型降低公司能耗清洁能源:屋顶光伏、天然气发电储备拓展业务:推进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舜宇光学科技2382HK20.438.2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节能减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引入或改建设备、空调节能等瑞声科技2018HK44.274.4常州生产厂区的清洁能源应用于2030年达到高于75%,每年深圳碳排放量维持较政府配额低5%清洁能源:投产光伏项目年发电16400兆瓦时节能技改:空调节能(能耗降低20%)、空调压缩机改造(年节约成本163万元)、建筑物改造(总能耗减少45%)注:标表示只涵盖范围1和范围2的碳足迹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泰研究电子制造业脱碳要怎么做?——制造业绿色转型行动框架电子制造行业需优先完成碳排查和碳目标制定,加快行动方案落地。比起能源、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电子制造业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来自“双碳”的政策压力暂不紧迫;同时,电子制造业企业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字技术储备,在制造业智能转型上具备先天优势。因此,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存在一定窗口期,企业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内部优势开展更有雄心的减排行动。参考先行企业经验,电子制造业企业在绿色转型上可分“三步走”:1)明确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识别气候机遇和风险;2)推动碳排查和目标制定,基于碳排放数据设定减碳路径;3)形成内外部减排合力,定期披露气候目标和进展。在我国监管逐渐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的趋势下,电子制造企业的内部碳排查工作预计将提速。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5科技长期看,“零碳制造”的服务能力将成为电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碳中和时代,挑战不仅来自于眼下政策监管要求,更来自于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长期看,气候表现或将成为决定电子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零碳制造”与“碳管理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电子制造企业应着力扩大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自身运营排放,如增加绿电采购、建设屋顶光伏、提高建筑和办公场所绿色标准、设备和工艺技术创新等;另一方面,供应商与品牌方携手,协同材料厂商导入低碳产品设计,通过减少硬件功耗、提高绿色材料占比以及循环使用比例降低产品碳足迹,形成供应链闭环;此外,企业还可以投资于碳抵消和碳技术(捕捉、使用、封存),探索更多碳相关的商业机会。图表58:电子供应链厂商应当如何绿色转型资料来源:BCG,华泰研究燃料或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生物质颗粒燃料运用碳排放:再利用和碳储存碳排查碳目标制定规划行动方案提高效率缩短零件运输距离,多式联运能源降耗监督和管理机制应用卓越运营杠杆减少废料和其他垃圾低排放流程和技术避免碳排放:提高效能/改变运营低碳产品低碳产品设计(与品牌方合作)回收和再生产碳捕捉、使用或储存碳中和零件和产品循环利用和再生捕捉加工过程中的碳副产品,在化学工艺中再利用再利用二手或退回的零件,生产同样的新品通过造林等措施进行碳补偿和碳中和当下大部分电子制造业厂商所处阶段部分果链、台系厂商为电子制造业碳中和先行者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6科技通信行业碳中和观察电信运营商碳中和实践:可再生能源替换+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何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当今全球电信运营商共同的课题。总体而言,电信运营商碳排放可分为:1)Scope1:企业内交通运输、建筑能源消耗、发电消耗碳排放,一般为几十万吨的级别;2)Scope2:能源用电碳排放,一般为几百万吨级别,是企业运营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当前运营商减碳的重点发力领域;3)Scope3:供应链上下游活动碳排放,一般为几千万吨的级别。可再生能源替换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减碳举措。例如,1)针对Scope1造成的碳排放,运营商采取了电动汽车替换燃料汽车,尽可能减少车辆总数等举措;2)针对能源用电产生的碳排放,企业采用购买可再生电力协议(PPAC协议)、物联网能耗监控管理以及升级新型网络冷却系统等举措实现节能减碳;3)针对Scope3造成的碳排放,电信运营商将ESG水平设置为重要的供应商遴选标准,引导客户/供应商共同减排。在此举措下,AT&T/Verizon/Telefónica等电信运营商设置了到2035-2040年实现运营净零排放的ESG目标。图表59:全球运营商碳排放来源及主要减碳举措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华泰研究利用长期电力购买协议+自主发电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换鉴于电力使用是运营商能耗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减碳的最重要举措之一。据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近年来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逐年上升,成为运营商实现ESG目标的重要助力,其中,可再生能源替换方式主要包括:1)提升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的可再生能源引进率。2)建设太阳能/风能发电站实现自主清洁能源发电。3)通过虚拟电力购买协议(VPPA)保障绿色能源发电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等。以NTT为例,公司近年来数据中心+网络设备的可再生能源引进率显著提升。据NTT官方统计,2018-2020财年公司数据中心太阳能累计发电量分别为367、345、360万千瓦时。此外,2020、2021财年公司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分别为0.4、1.7亿千瓦时,预计到2030财年公司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达到6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引进率从35%提升至100%(以2021财年为基准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7科技图表60:NTT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图表61:NTT数据中心太阳能累计发电量资料来源:NTT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TT官网,华泰研究Telefónica计划通过自主发电+长期电力购买协议实现2030年100%可再生能源使用。据Telefónica官网显示,自2021年起公司显著加大长期电力购买协议所占能源使用比例,预计到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使用。2015年至2021年,在数据流量提升的前提下,公司数据中心能源消耗量下降7.2%,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图表62:Telefónica可再生能源替换路径图表63:Telefónica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料来源:Telefónica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Telefónica官网,华泰研究Verizon通过长期电力购买协议保障绿色能源发电。据Verizon官网显示,公司通过绿色融资为长期电力购买协议提供保障,最终实现绿色能源发电、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此外,公司为正在开发的太阳能和风能签订长期的电力购买协议,为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开发商提供长期收入确定性。此协议采用更普遍使用的虚拟电力购买协议(VPPA),如果价格低于协议,运营商支付差额,如果高于,运营商将获利。此外,公司绿色能源发电成果显著,自2013年以来公司已经安装31.5MW的绿色能源发电站。图表64:Verizon长期电力购买协议开发流程资料来源:Verizon官网,华泰研究367345360330335340345350355360365370FY2018FY2019FY2020(万千瓦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8科技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助力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智能冷却、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显著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成为运营商节能减碳的又一大途径。随着运营商对能源使用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冷却、储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在市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具体举措有:1)引进、升级、优化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降低数据中心PUE水平;2)运用AI及物联网技术实现能耗精准监控和管理,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以Verizon为例,公司通过优化网络设施冷却系统;设计和运营数据中心,获得最佳能源效率。Verizon优化网络设施冷却系统的措施具体包括三类:1)建立智能冷却系统:通过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冷却系统的容量。2)升级传统冷却系统:用符合最新的行业能效标准的更新更高效的冷却系统替换和升级较旧的冷却系统。3)引入“免费冷却”省煤器系统:当外部更冷时,可将其引入暖通空调系统,显著降低冷却能源消耗。此外通过数据中心收集容差并广泛运用于节能实践,实现AI对电力需求的监控和管理,达到电力和冷却系统利用率的提升。图表65:Verizon网络设施冷却系统图表66:Verizon数据中心设计提升能源效率资料来源:Verizon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Verizon官网,华泰研究TPG则通过物联网开发实现监控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TPG在利用物联网进行精准监控管理领域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公司设立了YarraValley水联网项目,通过100万台物联网设备建立起横跨河谷的20,000公里管网,精确测量包括流量、压力、水质的各项水况,以自动化流程通知客户并提供泄露点精确定位,最终降低安全风险,实现有效减碳。此外,公司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扩大覆盖面,如完成对“移动黑点计划”下的电池站点升级,推出快速光纤产品、小型蜂窝基础设施及智能化农业实验等促进ESG目标实现。图表67:TPG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能耗监控与管理中资料来源:TPG官网,TPG可持续发展报告,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9科技利用能耗监控系统实现节能减碳在新技术的应用之外,做好能耗监控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另一重要方式。建立全面可靠的能源管理系统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的重要优化方向之一。例如,KT建设了综合性的能源管理平台KT-MEG,目前管理着约1万个站点的能源数据,实时诊断能量状态,预测能源消耗;AT&T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定期处置过时的资产,并将节能系统纳入基础设施实时监测性能;DT则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农牧等多个垂直行业合作建设绿色智能低碳网络。图表68:KT通过微型能源电网监测能源消耗图表69:AT&T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节约资料来源:KT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AT&T官网,华泰研究数字SIM卡/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创新实践电信运营商推出数字SIM卡、循环经济平台等其他ESG领域的创新实践。例如,2022年初TPG发布eSIM,推出了澳大利亚首款端到端数字移动激活体验eSIM技术,通过数字化SIM,客户可以舍弃塑料卡,使用手机内置的可编程芯片连接,总节省约100吨排放;NTT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ICT应用平台,提供循环处理设备;DT与三星电子合作开发环保5G手机,同时将实施旧手机回收计划,实现智能手机零部件循环再利用。图表70:TPG推出eSIM技术积极践行碳中和承诺图表71:NTT搭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ICT应用平台资料来源:TPG官网,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TT官网,华泰研究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1:关注高成长的热管理赛道升级热管理系统是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关键之一。由于具备高耗能的特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及5G网络的扩张将导致其能源使用量及碳排放量进一步扩大,给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而温控节能系统是降低IDC与5G基站能耗的关键之一,据《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白皮书》,当PUE为1.92时,数据中心的IT设备能耗占比为52%;制冷系统的能耗占比为38%,占据非IT设备中的较高比例;当PUE为1.3时,该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的能耗占比为下降到18%。因此当IDC考虑节能减排,且无法升级IT设备时,实现制冷系统的节能是实现IDC节能的核心途径之一。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0科技图表72:各类温控方案PUE对比图表73:不同PUE下能耗构成资料来源:工信部,华泰研究资料来源:《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白皮书》(2019年),华泰研究另一方面,储能安全逐步得到重视,热管理是保证过程安全的关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1十余年间,全球共发生32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特别是韩国,在政策激励之下储能项目建设爆发式增长,但在安装施工、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等方面产生重大安全隐患,自2017年来已经发生24起安全事故。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上述32起储能电站事故中,有20起(62%)事故是发生在储能充放电环节。图表74:2011-2021储能电站安全事故主要成因资料来源:北极星储能网,华泰研究结合锂离子电池火灾机理,过程安全是电池火灾的防控的重要一环,而热管理是保障过程安全的关键。过程安全包括合理的电气和结构设计,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主动温控式管理系统,确保电池工作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多层级架构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发现电池的异常状态。0%10%20%30%40%50%60%70%80%90%IT设备空调系统电源配电照明PUE=1.92PUE=1.5PUE=1.3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1科技图表75:储能电站热管理过程资料来源:南方电网官网,华泰研究主流热管理技术中,液冷方案经济价值更高。经济性方面,相比于风冷方案,液冷方案虽在初期Capex更高,但从目前市场中的液冷方案来看,液冷方案可降低能耗约20%,提升电池寿命约20%,并且可以使储能系统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方面,相比于风冷方案,液冷方案更佳安全性将更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热管理环节。因此,我们认为,从长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液冷方案更具备优势,未来在储能温控系统中液冷方案占比将逐步提升。图表76:四种典型热管理技术特点风冷液冷热管冷却冷端风冷冷端液冷相变冷却散热效率中高较高高高散热速度中较高高高较高温降中较高较高高高温差较高低低低低复杂度中较高中较高中寿命长中长长长成本低较高较高高较高资料来源:《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技术现状分析(钟国彬2018)》,华泰研究关注在热管理领域有丰富技术积淀的企业。英维克/申菱环境/高澜股份/同飞股份/奥特佳/松芝股份为热管理领域代表性上市企业。其中,英维克及申菱环境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5G基站/储能等多个细分领域;高澜股份/同飞股份的产品则多用于电力电子装置、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工业领域;奥特佳/松芝股份的热管理产品则主要应用于汽车及轨道交通领域。未来,随着数据中心、储能等细分领域对热管理的需求增长,在热管理领域有丰富技术积淀的企业有望受益。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2科技图表77:热管理领域代表性上市企业及其业务进展企业名称主营产品对象公司简介及热管理业务进展热管理相关产品英维克数据中心/5G基站公司是国内精密温控领军企业,是数据中心温控/通信基站温控/储能温控等多个细分领域龙头;数据中心领域,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等用户提供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2021年公司机房温控节能收入11.9亿元,机柜温控产品收入6.63亿元;储能温控领域,公司客户涵盖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等主流储能集成厂商,2021年储能温控收入达到3.37亿元。CyberMate高效机房专用空调DC/EC直流空调MC储能空调/EMW储能冷水机液冷板/插框式CDU/干冷器等申菱环境数据中心公司主营业务围绕专用性空调为代表的空气环境调节设备开展,涵盖数据中心/工业/特种空调/储能热管理四大应用领域数据中心领域,客户包括华为、曙光数据、天猫等,公司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长达10年,为其开发符合整体数据中心规划的产品,以实现更优能效公司储能温控系列产品已开始向国家电网、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供货机房精密空调直接/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储能系统整体顶置式空调、储能系统房间式分体精密空调等高澜股份柔直输配电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业务;目前,公司已有基于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技术储备和解決方案,已签订单约1100万元,已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意向;此外,公司已开发出多项数据中心热管理产品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集装箱式液冷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同飞股份数控机床公司主要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在温控精度方面较为领先,且公司液冷技术位于行业前列;目前,公司凭借行业领先的温控技术和良好的产品稳定性,当前已拓展阳光电源、科陆电子、南都能源等国内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特种换热器奥特佳汽车、轨道交通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汽车热管理零部件及系统市场的厂商;2021年在大型储能电池设备的热管理系统业务取得突破,实现液冷产品量产,开始为宁德等储能设各厂商提供液冷型热管理系统产品液冷式储能热管理系统松芝股份汽车、轨道交通公司主要业务为车辆热管理系统,为车辆空调行业的龙头企业;2021年实现两款液冷式储能热管理系统量产,已获得宁德时代、远景能源等客户的订单,并于Q4起贡献业绩,预计3000万左右新能源电动压缩机JLE系列储能电池热管理产品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华泰研究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2:关注电网数字化升级下的投资机遇新能源体系倒逼电网数字化升级提速。当前新能源体系下传统电网存在包括源荷波动性,时空随机性,机理模糊性,控制复杂性诸多挑战,能源互联网亟待升级,电网数字化升级意义逐渐凸显。2021年3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相继公布“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行动方案,均明确要推进电网数字化升级,国家电网表示,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南方电网表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电网,投资结构方面,南方电网将配电网建设列入十四五工作重点,规划投资3200亿元,约占总投资的48%。图表78:新能源体系下传统电网存在诸多挑战,亟待升级能源互联网图表79:电网双碳方案主要内容资料来源: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华泰研究资料来源:国家电网官网,南方电网官网,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3科技电力信息化市场2020~2024年CAGR有望达18.4%;关注通信模块升级需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年国内电网端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569亿元,对应2020~2024年CAGR达18.4%。存量市场方面,国内存量电表叠加通信网关中的通信模块,合计约7.3亿个,此前主要安装的是窄带模块,未来有望更换为宽带载波模块,对应市场空间约350+亿元,该替换自2019年启动,至2021年约替换40%~50%。增量市场方面,如开关柜、环网柜的原有单机版的用电设备,未来有望升级做监督控制,需要连接通讯模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国网约有35亿开关柜+环网柜升级节点,未来有望达千亿级市场。图表80:2014-2024年电力端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图表81:宽带通信模块升级趋势及市场空间测算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华泰研究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华泰研究威胜信息、有方科技等为电网信息化产业链中的主要公司。其中,威胜信息提供从数据感知、通信组网到数据管理的能源互联网全层级综合解决方案;有方科技主要提供智能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模块;映翰通主营产品包括工业无线路由器、无线数据终端、边缘计算网关等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鼎信通讯/东软载波/力合微则是物联网HPLC芯片的主要生产厂商。图表82:电网信息化产业链主要公司梳理企业名称公司简介及电力信息化业务进展电力信息化相关产品威胜信息公司提供从数据感知、通信组网到数据管理的能源互联网全层级综合解决方案,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是中国领先的能源互联网综合方案解决商。2022年上半年,公司中标国家电网电能表采购(2.4亿)、南方电网2022年计量产品框架招标(0.57亿)等项目,披露的中标总额约6.8亿元,同比增长116%通信网关、通信模块、HPLC通信芯片有方科技公司是智能电网领域无线通信模块的先行者,早在2009年国家电网启动“坚强电网建设”时,公司即实现自主研发的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于国家电网的集抄。近三年来公司在智能电网的无线通信模块出货量占国家电网用采招标采购量达50%以上,在该细分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无线通信模块映翰通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工业无线路由器、无线数据终端、边缘计算网关、车载网关、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等工业物联网通信产品,以及智能配电网状态监测系统产品、智能售货控制系统产品、智能车联网系统产品等物联网创新解决方案。在智能电力领域,公司DTU产品服务于国家电网配网自动化改造。智能配电网状态监测系统产品鼎信通讯公司基于对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深刻理解,在芯片研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源互联网等相关业务方向进行了大量研发投入,可以提供从芯片、软件、模组到系统的成套解决方案。1H21公司在国网HPLC芯片采购中额为4.60%,排名第3。HPLC芯片、通信模组东软载波公司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为源头,以智能制造为基础,开展融合通信技术平台的研发,聚焦能源互联网、智能化这两个战略新兴领域,构建“芯片、软件、模组、终端、系统、信息服务”完整产业链。1H21公司在在国网HPLC芯片采购中份额为4.60%,排名第3。HPLC芯片、通信模组力合微公司是一家物联网芯片设计企业,致力于物联网通信技术研发、芯片开发及市场应用,电网领域,公司已成为国家电网高速电力线通信芯片的主要芯片原厂;在非电网市场包括高铁、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路灯、能效管理、5G基站电源管理等。1H21公司在在国网HPLC芯片采购中份额为2.93%,排名第8。HPLC芯片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华泰研究0%5%10%15%20%25%01002003004005006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2021E2022E2023E2024E电网端电力信息化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速(右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4科技电信碳中和投资机遇#3: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助力海缆高确定性增长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有望于十四五时期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多重优势奠定海上风电持续发展基础。2020年12月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到,“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和政策导向,也使得海上风电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政策补贴端、供需端、成本端的三重助推力为海上风电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政策补贴端:平价政策带来抢装潮,后续省补有望接力国补推动平价过渡。2)供需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用电负荷大,海风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沿海省份出台多项海风规划政策超预期。3)成本端:海风产业链长,降价空间多,大兆瓦、漂浮式、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进步,都将有望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国内海上风电板块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图表83:三重助推力带来海上风电招标高增资料来源:华泰研究海缆处于海上风电产业链中游,承担输送电的重要作用,约占海上风电总投资成本的8%~13%。风电产业链上游包括叶片、塔筒、风电主机等用于发电的装备,中游包括海缆,风机整机,下游为风电场的运营等。其中海缆处于中游,结构主要包括阵列海底电缆和送出海底电缆两部分。风力机组产生的电能通过35KV阵列海缆汇总到110KV或者220KV升压站,将电压升高,然后通过高压送出海缆传输到岸上集控中心。据北极星发电网,海底电缆约占海上风电总投资成本的8%-13%,2021~2025年国内海底电缆市场CAGR有望达24.7%。图表84:江苏、广东、福建三省海上风电总投资构成资料来源:北极星发电网,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5科技图表85:2019-2025年国内海底电缆市场规模资料来源:中天科技2019年年报,中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华泰研究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汉缆股份为海底电缆产业链中主要上市公司,据2019年度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情况测算,四家公司分别占据海缆行业市场44%、20%、5%、29%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天科技已完成海缆--海底观测、勘探--海缆铺设--海上风电基础施工、风机吊装于一体的海洋系统工程全产业链布局;东方电缆的海缆系统已涉及海洋工程领域,提供EPC总包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亨通光电近年来也持续加大海洋通信领域的投资,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海底光缆、海底接驳盒等研发制造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公司;汉缆股份将电力作为重点市场,在新市场方面重点关注海上风电项目的市场推广。图表86:海底电缆产业链主要公司梳理企业名称公司简介及海底业务布局海缆行业市场份额中天科技公司已完成海缆--海底观测、勘探--海缆铺设--海上风电基础施工、风机吊装于一体的海洋系统工程全产业链布局并不断巩固完善。致力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海工项目EPC总承包商。公司2022年前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92.90亿,同比下降13.32%;实现归母净利润10.16亿,同比增长105.96%;2021年公司海洋系列业务营收为94.19亿元,同比增长101.89%,同时,公司海洋系列业务在执行订单约70亿元,在手订单充沛。44%东方电缆公司海缆系统采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同时已涉及海洋工程领域,提供EPC总包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公司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8.16亿,同比增长25.6%;实现归母净利润2.78亿,同比增长0.2%。其中,海缆系统营收7.41亿元,同比增长23.5%;海洋工程营收2.71亿元,同比增长38.3%。截至1Q22,公司海缆系统在手订单为54.64亿元,海洋工程为8.69亿元。20%亨通光电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对海洋通信领域的投资,2019年通过收购华为海洋,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海洋通信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海底光缆、海底接驳盒等研发制造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公司。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12.71亿,同比增长27.44%;实现归母净利润14.36亿,同比增长32.58%;2021年海洋电力通信与系统集成收入57.5亿元,同比增长47.11%。5%汉缆股份公司在新市场方面重点关注海上风电项目的市场推广。继续把电力市场作为重点市场,2022年3月,公司中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变电设备招标采购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工程采购项目,中标总金额约3.4亿元。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9.81亿元,同比增长29.19%,净利润7.38亿元,同比增长31.88%。29%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6科技出行行业碳中和观察出行行业碳排放迫在眉睫出行行业碳排放占比高,减排难度较大。2021年,地面运输分别占全球和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8%和8%,在2018年国际能源署(IEA)划分的六大难减排行业中,公路货运碳排放占比最高,达9%。公路货运行业减排难度主要体现在资产寿命长、能源依赖度高、电气化难度大,因此减排所需的资金量更加庞大且技术门槛更高。而乘用车碳中和相较而言阻力较小,我们预测2022/2023/2024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4/31/36%。图表87:出行行业减碳迫在眉睫资料来源:UN,CarbonMonitor,华泰研究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此节我们参考《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对中国出行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测算模型,以便于对不同车型碳排放进行横向比较。全生命周期包含了汽车原材料、零部件、整车的生产;燃料的生产以及车辆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汽车报废、车辆回收、动力电池的二次寿命等环节不纳入在内。我们观察到: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车<常规混动车<插电混动车<汽油车<柴油车;2)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我国汽车碳排放的主体。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环节拆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分为三大环节:原材料&汽车生产、燃料生产&汽车使用、以及车辆报废。1)在原材料&汽车生产环节,整车生产消耗约550kgCO2/kg,电动车原材料中,电池碳排放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2)燃料生产及汽车使用环节,煤炭>柴油>汽车,电动车碳排放与电网能源结构息息相关。3)车辆报废暂不纳入汽车碳排放周期计算。目前,车企主要通过提升电池使用寿命、优化整车架构等方式来减少碳排放。35.333.335.535.82019202020212022E(GtCO2)18%17%18%18%0%20%40%60%80%100%2019202020212022E工业能源居民地面运输航空海运10.510.511.210.72019202020212022E(GtCO2)9%8%8%8%0%20%40%60%80%100%2019202020212022E能源工业居民地面运输航空全球碳排放增7%至35.5Gt中国碳排放增7%至11.2Gt承诺净零85%净零目标国家净零90%GDP占比巴黎协定次优:2°C:最优:1.5°CCOP26:未来十年减少45%本世纪中叶净零排放截至2021年底实践:2021年碳排放不降反增;全球/中国地面运输占18/8%出行行业是硬骨头难减排行业(32%)公路货运(9%)水泥(7%)钢铁(6%)化工(4%)航运(3%)空运(3%)资产寿命周期长能源依赖度高电气化难度高IEA:六大难减排行业出行行业减碳迫在眉睫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7科技图表88:新能源汽车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原材料获取&汽车生产、燃料生产&车辆使用、车辆报废注:燃料生产环节单位能源指:电力kWh,天然气m³,油L,煤kg资料来源:中汽中心,华泰研究结论#1: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单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在各动力类型乘用车中,柴油车和汽油车碳排放量最高,分别为331/242gCO2/km;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量最低,为147gCO2/km。柴油车和汽油车比纯电动车碳排放分别高出1.2倍和0.37倍。若将汽车生命周期拆分为燃料周期(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和车辆周期(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我们观察到:1)汽车燃料周期碳排放强度高于车辆周期;2)电动车相较于燃油车,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较大,而燃料周期的碳排放占比较小。具体来看,汽油车和柴油车燃料周期占比最高,分别为76%和75%;纯电动车占比最低,为54%。汽车周期碳排放中,不论是油车还是电车,原材料获取环节占比最大。燃料周期中,即使把电池生产环节的碳排放一并纳入进来,纯电动燃料周期的碳排放仍然最低,插电混动次之。图表89: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纯电动<常规混动<插电混动<汽油<柴油资料来源:中汽中心,华泰研究0.640.540.490.080.070.00.40.8电力柴油汽油煤天然气(kgCO2/unit)原材料&车辆生产燃料生产&车辆使用车辆报废(不纳入)燃料生产~550(kgCO2/kg)整车生产0204060镁电解液铝制冷剂塑料橡胶钢铁原材料0102030无烟煤烟煤柴油汽油(10-3kg)车辆使用单位热值碳排放050100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电池包车辆回收电池二次寿命汽车端寿命储能端寿命报废3312422111971470100200300400柴油汽油插电混动常规混动纯电动(gCO2/km)76%75%68%62%54%24%25%32%38%46%0%20%40%60%80%100%燃料周期车辆周期184250134131790100200300汽油柴油常规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动(gCO2/km)燃料生产燃料使用5882628068020406080100汽油柴油常规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动(gCO2/km)原材料获取整车生产制冷剂逸散液体更换其它单车碳排放单车碳排放(拆分)汽车周期碳排放燃料周期碳排放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8科技结论#2: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碳排放主体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中汽中心,2021),2020年A型车碳排放量占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59%,在不同级别乘用车中占比最大,其次是B型车,A0型车。不同车型碳排放构成基本与销量相当。汽油车既是碳排放主体,也将是减碳主体。汽油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在全行业中占比为94%,平均单车碳排放量排名第二,仅次于柴油车,为242gCO2/km。汽油车销量占比为92%,较碳排放量占比低2pp,显示出其碳排放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图表90:中国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A型车/油车仍是碳排放主体资料来源:中汽中心,华泰研究节碳路径:能源结构调整与生产效益优化行业:能源结构转型电动化为主,燃料电池/太阳能等为辅政策指引:202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03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0%。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是主要替代路径。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z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的目标。华泰预测:到2030年电动车将节省1.8亿吨石油排放;长期氢能在商用车渗透率达到30/60%,将节省燃油0.4/0.7亿吨。消耗燃油峰值:按照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2017年乘用车消耗1亿吨石油,商用车消耗0.74亿吨石油(2017年电动化渗透率约2%)。我们推算,单位燃油乘用车/商用车每年油耗约为0.5/1.6吨。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837辆,日本千人汽车保有量591辆。我们保守预测我国乘用车保有量峰值为5.2亿辆(约400辆/千人)。假定乘用车/商用车比例稳定,则商用车峰值为0.8亿辆。据此,我们预测,纯油车场景下,我国乘用车/商用车峰值油耗约为每年2.5/1.3亿吨。单车碳排放(分车型)销量加权碳排放(分车型,2020)050100150200250300CBAA0A00(gCO2/km)11%10%60%59%22%24%5%5%2%1%0%20%40%60%80%100%销量碳排放A0ABC其它050100150200250300350柴油汽油插电混动常规混动纯电动(gCO2/km)92%94%2%2%1%1%5%3%0%20%40%60%80%100%销量碳排放汽油柴油混动纯电动单车碳排放(分动力总成)销量加权碳排放(分动力总成,202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9科技我们认为,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出行领域减碳的主要途径是:1)乘用车领域,电动车渗透率逐步提升;2)商用车领域,电动车+氢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具体而言:1)电动车替代:我们预测,2030年为实现出行领域碳中和目标,乘用车/商用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达到59/25%,相较于纯油车场景,乘用车/商用车或将节省1.5/0.3亿吨石油消耗,合计节省1.8亿吨(较纯油车场景低64%)。2)氢能汽车替代:根据中汽协,21年中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低于1万辆。受限于油车、电车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效应(Marklines:21年燃料电池商用车占比<0.1%),我们认为未来氢能源汽车主要应用场景为园区、物流中的商用车。我们预计2030年氢能汽车在商用领域的渗透率约为0.7%,节省燃油64万吨。长期来看,若商用车氢能渗透率达到30/60%,将节省燃油0.4/0.7亿吨。图表91:电动化+氢能化实现汽车保有量的“加法”与碳排放的“减法”资料来源:中汽协,Marklines,华泰研究预测公司:头部车企的生产创新和光伏能源利用头部电动车企通过改造工厂、升级电池技术和打造光伏项目等方式降低汽车周期碳排放量。以特斯拉为例,1)通过工厂建设迭代,减少生产汽车的平均碳排放,如上海超级工厂通过一体化布局可减少生产能耗17%;内华达超级工厂通过AI智能调节空调装置,进而减少电力负荷,总计达6MW。2)截至2021年底,特斯拉已安装近4.0GW的太阳能系统,累计提供超过25.0TWh的零碳排放电力。3)创新电池生产方式,可直接将阴/阳极粉末涂抹电极膜,避免大型机械的涂抹与烘干,可降低电池制造阶段能耗70%。图表92:头部电动车企生产制造环节改进资料来源:特斯拉官网,蔚来官网,理想官网,小鹏官网,华泰研究氢能化场景汽车保有量峰值电动车场景油耗峰值5.20.802462020峰值(400辆/千人)2020峰值乘用车商用车(亿辆)2.51.301232020峰值(400辆/千人)2020峰值乘用车商用车(亿吨)0%20%40%60%80%010,00020,00030,00040,00020212022E2023E2024E2025E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万吨)燃油消耗(电动化场景)节油乘用车渗透率(右轴)商用车渗透率(右轴)0%20%40%60%80%02,0004,0006,0008,00010,00020212030E30%氢能60%氢能(万吨)节省燃油氢能渗透率(右轴)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0科技风险提示政策及监管变化风险。国内碳中和政策环境目前处于早期阶段,各行业脱碳行动方针正陆续出台,存在一定政策及监管不确定性。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在不同阶段节奏不同,且将技术转化为商品从而带来稳定收入同样面临较多变数,光伏、风电等相关新能源产业链上游的公司将技术转化为稳定现金流的时间和规模存在不确定性。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1科技免责声明分析师声明本人,黄乐平、陈旭东、余熠,兹证明本报告所表达的观点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对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个人意见;彼以往、现在或未来并无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迖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一般声明及披露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以下简称“本公司”)制作。本报告所载资料是仅供接收人的严格保密资料。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及其客户和其关联机构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为“华泰”)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以往表现并不能指引未来,未来回报并不能得到保证,并存在损失本金的可能。华泰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华泰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不是FINRA的注册会员,其研究分析师亦没有注册为FINRA的研究分析师/不具有FINRA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华泰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购买或出售所述证券的要约或招揽。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华泰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所预测的回报。华泰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华泰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为该公司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或向该公司招揽业务。华泰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华泰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华泰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华泰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有关该方面的具体披露请参照本报告尾部。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的机构或人员,也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因可得到、使用本报告的行为而使华泰违反或受制于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的机构或人员。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无论整份或部分)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需在使用前获取独立的法律意见,以确定该引用、刊发符合当地适用法规的要求,同时注明出处为“华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中国香港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在香港由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及其附属法律规定的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客户进行分发。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监管,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香港获得本报告的人员若有任何有关本报告的问题,请与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联系。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2科技香港-重要监管披露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雇员或其关联人士没有担任本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阳光电源(300274CH)、特变电工(600089CH)、中天科技(600522CH)、虹软科技(688088CH)、东方电缆(603606CH)、亨通光电(600487CH):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关联公司实益持有标的公司的市场资本值的1%或以上。有关重要的披露信息,请参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网页https://www.htsc.com.hk/stock_disclosure其他信息请参见下方“美国-重要监管披露”。美国在美国本报告由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向符合美国监管规定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发表与分发。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美国注册经纪商和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注册会员。对于其在美国分发的研究报告,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修订版)第15a-6条规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人员解释,对本研究报告内容负责。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联营公司的分析师不具有美国金融监管(FINRA)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可能不属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的关联人员,因此可能不受FINRA关于分析师与标的公司沟通、公开露面和所持交易证券的限制。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任何直接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收到此报告并希望就本报告所述任何证券进行交易的人士,应通过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进行交易。美国-重要监管披露分析师黄乐平、陈旭东、余熠本人及相关人士并不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董事或顾问。分析师及相关人士与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并无任何相关财务利益。本披露中所提及的“相关人士”包括FINRA定义下分析师的家庭成员。分析师根据华泰证券的整体收入和盈利能力获得薪酬,包括源自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中国移动(941HK)、闻泰科技(600745CH):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在本报告发布日之前的12个月内担任了标的证券公开发行或144A条款发行的经办人或联席经办人。龙源电力(916HK)、闻泰科技(600745CH):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在本报告发布日之前12个月内曾向标的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并收取报酬。阳光电源(300274CH)、特变电工(600089CH)、中天科技(600522CH)、虹软科技(688088CH)、东方电缆(603606CH)、亨通光电(600487CH):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实益持有标的公司某一类普通股证券的比例达1%或以上。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不时会以自身或代理形式向客户出售及购买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其高级管理层、董事和雇员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任何证券(或任何相关投资)头寸,并可能不时进行增持或减持该证券(或投资)。因此,投资者应该意识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购买或出售所述证券的要约或招揽,亦不试图促进购买或销售该等证券。如任何投资者为美国公民、取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根据美国法律所设立的实体(包括外国实体在美国的分支机构)、任何位于美国的个人,该等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投资本报告涉及的投资者所在国相关适用的法律法规所限制的企业的公开交易的证券、其衍生证券及用于为该等证券提供投资机会的证券的任何交易。该等投资者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3科技评级说明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含此期间的股息回报)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股市场基准为沪深300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500指数),具体如下:行业评级增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超越基准中性:预计行业股票指数基本与基准持平减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明显弱于基准公司评级买入:预计股价超越基准15%以上增持:预计股价超越基准5%~15%持有:预计股价相对基准波动在-15%~5%之间卖出:预计股价弱于基准15%以上暂停评级:已暂停评级、目标价及预测,以遵守适用法规及/或公司政策无评级:股票不在常规研究覆盖范围内。投资者不应期待华泰提供该等证券及/或公司相关的持续或补充信息法律实体披露中国: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香港: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具有香港证监会核准的“就证券提供意见”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AOK809美国: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为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成员,具有在美国开展经纪交易商业务的资格,经营业务许可编号为:CRD#:298809/SEC#:8-70231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北京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228号华泰证券广场1号楼/邮政编码:210019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丰盛胡同28号太平洋保险大厦A座18层/邮政编码:100032电话:862583389999/传真:862583387521电话:861063211166/传真:861063211275电子邮件:ht-rd@htsc.com电子邮件:ht-rd@htsc.com深圳上海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5999号基金大厦10楼/邮政编码:518017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8号保利广场E栋23楼/邮政编码:200120电话:8675582493932/传真:8675582492062电话:862128972098/传真:862128972068电子邮件:ht-rd@htsc.com电子邮件:ht-rd@htsc.com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中环中心58楼5808-12室电话:+852-3658-6000/传真:+852-2169-0770电子邮件:research@htsc.comhttp://www.htsc.com.hk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美国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10号41楼(纽约10001)电话:+212-763-8160/传真:+917-725-9702电子邮件:Huatai@htsc-us.comhttp://www.htsc-us.com©版权所有2022年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