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ISSN 1000-6923,CN 11-2201/X
《中国环境科学》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
作者: 曾诗鸿,李璠,翁智雄,钟
DO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
网络首发日期: 2021-10-25
引用格式: 曾诗鸿,李璠,翁智雄,钟震.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
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J/OL].中国环境科学.
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
证据
曾诗鸿 1, 1,2, 翁智雄 3*, 4 (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2.丹麦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丹麦
2800; 3.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124;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032)
摘要: 碳交易政策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减排工.文基于连续性双重差分等方法,评估 2004-2017 年我国碳交易试点政
的减排效应及地区差异,并分析其作用机.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使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 9.5%,碳市场规模活跃度每增加 1%,将分别带来
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0.9%0.7%.异质性影响,交易政策对东中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明显,对西部地区无明显作用;达省份产生的碳减排影
响要显著高于欠发达省份.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对参与市场的企业实施影响来实现.碳交易政策还发挥了一定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使试点地区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22.7%.应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畅通减排渠道,继续发挥试点碳市场作,推动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
协同减.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碳市场; 连续性双重差分; 协同减排效应
中图分类号: F124.5;F205 文献标识码: A
A Study of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of Carbon Market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ilot Carbon Trading Regions in
China. Zeng Shi-hong1, Li Fan1,2, Weng Zhi-xiong3*, Zhong Zhen4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2.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Lyngby 2800,
Denmark; 3. 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4.Research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Banki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32,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Abstract: The carbon trading policy is a crucial market-based emission reduction tool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s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Based on a continuous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odel,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missions reduction effect and
regional vari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pilot policies from 2004 to 2017. The carbon trading policy can
reduce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pilot areas by 9.5%, and every 1% increase in the size and activity of the carbon market will bring
about a 0.9% and 0.7% reduction in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pilot areas,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heterogeneous impact, the carbon
trading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n the east and central regions. Still, i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estern areas. Further, the carbon trading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mpact on carbon reduction in developed provinces than in
developing provinces in China.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is mainly achieved by implementing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market. In addition, the carbon trading policy has had a synergistic pollution reduction effect, reducing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by 22.7% in the pilot area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the carbon market activity. Whi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mooth emission reduction channels, and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emission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pollutants.
Key words: carbon neutral; carbon peak; carbon market; continuous Difference-in-Difference; synergistic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JY06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21ZDA11521ZDA044)
* 责任作者:助理研究员wengzx564@163.com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 网络首发时间:2021-10-25 08:40:5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1.X.20211022.1722.014.html
xx
我 国 做 出 了 争 取 在 2030 年 前 实 现 碳 达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1].在此背景
,建立目标的实现机制尤为重要,既需要科技创
新支撑[2],也需要约束性减排机制保障[3][4],还需要
市场化手段推动[5].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
简称碳市场”)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
关键市场化减排机制. 2021 716 ,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据初步估计,第一阶段
将有 7000 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其碳排放总
量约 40-50 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 50%[6].
管我国的碳市场规模较大,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
,我国的碳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市场活跃度低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金融衍生工
具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碳市场的研究主要从碳市
场机制设计和碳市场影响两个维度展开,形成了以
碳市场试点地区分析为基础全国碳市场设计为
主的研究体系.碳市场机制设计方面,主要围绕碳
市场机制本身,研究碳交易体系的设计与改进.
是从碳配额核定与分配出发,研究最优的碳配额分
配方案与不同的供给及分配方式带来的影响[7][8].
二是从碳价稳定性及关联影响角度开展研究.有学
者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碳市场价格变化对福
利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识别配额供给数量、碳配
额拍卖对碳价的影响[10];也有学者认为碳密集型
产品也会对碳价产生影响[11], Cao 等发
水平会随着碳交易价格的增加而增加[12].三是从
碳市场风险管理视角入手,识别碳市场发展的不
,如分析中国碳市场存在机制设计风险市场供
给风险和履约风险等[13].
碳市场影响分析方面,主要围绕碳市场建立产
生的经济与环境影响展开,探讨碳市场政策有效性
及实施效果.一是研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有学
者指出碳交易政策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5][16],
且这种减排效应有一定的持续性[17],能帮助政策
实施地区节省约 63.53 /[18];还有
学者从工业碳生产率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碳交易
政策显著提升了工业碳生产率[19].二是研究碳交
易政策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ia Lin
究认为碳交易的实施会对参与碳交易的能源密集
型产业的产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0];部分学者认
,碳交易政策短期内很难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
,但可以通过配合其他方案或政策来辅助减轻碳
交易对我国经济的拖累[21].三是碳交易实施带来
的环境等其他影响,主要包括创新效应[22]就业红
[23]环境健康效应[15]绿色创新效率与区域碳公
平的提升[24].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后发现,对碳交易政策实施
效果的研究多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
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前者可以在不同情景下分析
碳交易政策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25][26],后者
主要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减少估计偏差来评估碳
交易政策的效果[27][28][29].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分
析碳市场机制设计,从国家与省市层面开展了大量
关于碳配额分配碳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尽管也
不乏关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估分析,
这些研究侧重于识别碳交易政策实施与否对碳减
排的影响,鲜有文献考虑碳市场本身因,如碳市
场规模市场活跃程度等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作用
机制.同时,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研究局限于碳
减排效应与经济效应方面,而对碳交易政策可能产
生的其他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也缺乏分析.
于此,本文利用我国 2004-2017 30 个省份(因数
据缺乏,本文的研究样本中不包含西藏香港澳门
和台湾地区)的 面 板 数 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
(Difference-In-Differences,简称 DID)识别碳交易
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进而运用连续性双重差分
方法研究碳市场规模碳市场活跃度对碳减排的
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碳交易政策对碳减排的作用机
,构建起中介效应模型用于识别碳市场通过对控
排主体施加影响以实现减排目标的作用机制;
,从协同减排影响的角度出发,评估碳市场对大
气污染物可能存在的协同减排效应.对碳市场政策
实施效果的全面科学评估,有助于为完善碳交易政
推动全国碳市场发展促进污染物协同减排提
供参考依据.
1 模型与数据
1.1 计量模型
1.1.1 双重差分模型 本文选取双重差分模型来评
估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对比碳交易试点地区和
中国环境科学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ISSN1000-6923,CN11-2201/X《中国环境科学》网络首发论文题目: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作者:曾诗鸿,李璠,翁智雄,钟震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网络首发日期:2021-10-25引用格式:曾诗鸿,李璠,翁智雄,钟震.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J/OL].中国环境科学.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2096-4188,CN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中国环境科学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碳市场的减排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曾诗鸿1,李璠1,2,翁智雄3,钟震4(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2.丹麦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丹麦灵比2800;3.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北京100032)摘要:碳交易政策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减排工具.本文基于连续性双重差分等方法,评估2004-2017年我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地区差异,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碳交易政策能使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9.5%,碳市场规模、活跃度每增加1%,将分别带来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0.9%和0.7%.异质性影响上,碳交易政策对东中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明显,对西部地区无明显作用;发达省份产生的碳减排影响要显著高于欠发达省份.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对参与市场的企业实施影响来实现.碳交易政策还发挥了一定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使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2.7%.应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畅通减排渠道,继续发挥试点碳市场作用,推动二氧化碳与其他污染物协同减排.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碳市场;连续性双重差分;协同减排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5;F205文献标识码:AAStudyoftheEmissionReductionEffectsofCarbonMarkets:EmpiricalEvidencefromPilotCarbonTradingRegionsinChina.ZengShi-hong1,LiFan1,2,WengZhi-xiong3,ZhongZhen4(1.DepartmentofEconomicsandManagement,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2.DepartmentofManagement,TechnicalUniversityofDenmark,Lyngby2800,Denmark;3.CircularEconomyResearchInstitute,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4.ResearchInstituteofFinanceandBanking,ThePeople'sBankofChina,Beijing100032,China).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21Abstract:Thecarbontradingpolicyisacrucialmarket-basedemissionreductiontooltoachievecarbonemissionspeakandcarbonneutralityinChina.Basedonacontinuousdifference-in-differencemodel,thisstudyevaluatestheemissionsreductioneffectandregionalvariationandthemechanismofChina'scarbontradingpilotpoliciesfrom2004to2017.Thecarbontradingpolicycanreducethecarbonintensityofthepilotareasby9.5%,andevery1%increaseinthesizeandactivityofthecarbonmarketwillbringabouta0.9%and0.7%reductioninthecarbonintensityofthepilotareas,respectively.Intermsofheterogeneousimpact,thecarbontradingpolicyhasasignificantemissionreductioneffectontheeastandcentralregions.Still,ithasnosignificantimpactonthewesternareas.Further,thecarbontradingpolicyhasasignificantlyhigherimpactoncarbonreductionindevelopedprovincesthanindevelopingprovincesinChina.Thecarbonemissionreductioneffectismainlyachievedbyimplementinginfluenceontheenterprisesparticipatinginthemarket.Inaddition,thecarbontradingpolicyhashadasynergisticpollutionreductioneffect,reducingsulfurdioxideemissionsby22.7%inthepilotarea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acceleratethenationalcarbonmarketandincreasethelevelofthecarbonmarketactivity.Whileitisalsonecessarytosmoothemissionreductionchannels,andpromotethesynergistic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andotherpollutants.Keywords:carbonneutral;carbonpeak;carbonmarket;continuousDifference-in-Difference;synergisticemissionreductioneffect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JY06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A115、21ZDA044)责任作者:助理研究员,wengzx564@163.com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1022.007网络首发时间:2021-10-2508:40:56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1.X.20211022.1722.014.html中国环境科学xx卷我国做出了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1].在此背景下,建立目标的实现机制尤为重要,既需要科技创新支撑[2],也需要约束性减排机制保障[3][4],还需要市场化手段推动[5].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是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市场化减排机制.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据初步估计,第一阶段将有7000多家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其碳排放总量约40-50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50%[6].尽管我国的碳市场规模较大,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碳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活跃度低、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金融衍生工具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碳市场的研究主要从碳市场机制设计和碳市场影响两个维度展开,形成了以碳市场试点地区分析为基础、全国碳市场设计为主的研究体系.碳市场机制设计方面,主要围绕碳市场机制本身,研究碳交易体系的设计与改进.一是从碳配额核定与分配出发,研究最优的碳配额分配方案与不同的供给及分配方式带来的影响[7][8].二是从碳价稳定性及关联影响角度开展研究.有学者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研究碳市场价格变化对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识别配额供给数量、碳配额拍卖对碳价的影响[10];也有学者认为碳密集型产品也会对碳价产生影响[11],Cao等发现碳减排水平会随着碳交易价格的增加而增加[12].三是从碳市场风险管理视角入手,识别碳市场发展的不足,如分析中国碳市场存在机制设计风险、市场供给风险和履约风险等[13].碳市场影响分析方面,主要围绕碳市场建立产生的经济与环境影响展开,探讨碳市场政策有效性及实施效果.一是研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有学者指出碳交易政策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15][16],且这种减排效应有一定的持续性[17],能帮助政策实施地区节省约63.53元/吨的减排成本[18];还有学者从工业碳生产率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工业碳生产率[19].二是研究碳交易政策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ia和Lin研究认为碳交易的实施会对参与碳交易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20];部分学者认为,碳交易政策短期内很难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但可以通过配合其他方案或政策来辅助减轻碳交易对我国经济的“拖累”[21].三是碳交易实施带来的环境等其他影响,主要包括创新效应[22]、就业红利[23]、环境健康效应[15]、绿色创新效率与区域碳公平的提升[24]等.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后发现,对碳交易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多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前者可以在不同情景下分析碳交易政策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25][26],后者主要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减少估计偏差来评估碳交易政策的效果[27][28][29].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碳市场机制设计,从国家与省市层面开展了大量关于碳配额分配、碳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尽管也不乏关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估分析,但这些研究侧重于识别碳交易政策实施与否对碳减排的影响,鲜有文献考虑碳市场本身因素,如碳市场规模、市场活跃程度等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关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研究局限于碳减排效应与经济效应方面,而对碳交易政策可能产生的其他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也缺乏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7年30个省份(因数据缺乏,本文的研究样本中不包含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简称DID)识别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进而运用连续性双重差分方法研究碳市场规模、碳市场活跃度对碳减排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碳交易政策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构建起中介效应模型用于识别碳市场通过对控排主体施加影响以实现减排目标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协同减排影响的角度出发,评估碳市场对大气污染物可能存在的协同减排效应.对碳市场政策实施效果的全面科学评估,有助于为完善碳交易政策、推动全国碳市场发展、促进污染物协同减排提供参考依据.1模型与数据1.1计量模型1.1.1双重差分模型本文选取双重差分模型来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对比碳交易试点地区和中国环境科学xx卷非碳交易试点地区在碳交易政策实施前后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根据是否为碳交易试点地区,将研究对象分为处理组与控制组,其中,处理组的研究对象为有碳交易政策干预的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以及广东省(因福建省列为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时间较晚,本文未将其纳入),控制组为我国其他省份(因数据原因,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我国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省市在2013年基本完成了碳交易试点的筹备工作,因此,与大多数研究一样,本文将2013年选取为政策执行年.双重差分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𝐶𝐼𝑖𝑡=𝛽0+𝛽1𝑝𝑜𝑙𝑖𝑐𝑦∗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1)其中,𝐶𝐼𝑖𝑡为地区i在t时期的碳排放强度,𝑋𝑖𝑡表示控制变量,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污染治理投入、经济开放程度、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低碳技术研究水平以及产业结构.𝑢𝑖表示地区固定效应,𝑣𝑡表示时间固定效应,𝜀𝑖𝑡表示误差项.𝑝𝑜𝑙𝑖𝑐𝑦表示是否实施了碳交易试点政策,若实施了该政策,则为1,否则为0;𝑝𝑜𝑠𝑡𝑖𝑡表示政策实施的前后,政策实施后为1,否则为0;𝑝𝑜𝑙𝑖𝑐𝑦∗𝑝𝑜𝑠𝑡𝑖𝑡是两个虚拟变量的交互项.𝛽1是本文关注的核心系数,若该系数为负值,表示实施了碳交易试点政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否则,表示将会增加碳排放强度.1.1.2连续性双重差分模型普通双重差分模型只能测度碳交易试点政策带来的总体减排效果,而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一些差异化特征很可能会对碳减排效果产生影响.传统的双重差分模型只能使用0-1变量来表征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只能简单表示该地区是否实施政策,无法进一步量化政策实施的具体情况.例如,本文试图探究碳试点地区实施碳交易政策后碳市场差异对碳减排效果的影响,普通的双重差分模型无法对碳市场规模与活跃度等连续变化的变量进行量化,因而也就无法更精确量化碳交易政策带来的碳减排效果.因此,本文借鉴Moser和Voena[30]的做法,构建连续性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展开研究.连续性双重差分模型能够用碳交易市场规模和市场活跃度来代替政策执行的0-1变量,能够更好地识别碳市场本身的特征对试点地区碳减排强度的影响程度.该模型的表达式如下:𝐶𝐼𝑖𝑡=𝛽0+𝛽2𝑣𝑜𝑙𝑢𝑚𝑒𝑖𝑡(𝑡𝑢𝑟𝑛𝑜𝑣𝑒𝑟𝑖𝑡)∗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2)其中,𝑣𝑜𝑙𝑢𝑚𝑒𝑖𝑡地区i的碳市场在t时的碳市场规模,用年化的碳市场日交易额来表示.𝑡𝑢𝑟𝑛𝑜𝑣𝑒𝑟𝑖𝑡为地区i的碳市场在时间t时的碳市场活跃度,用碳市场年化日交易量来测度.𝛽2为本文重点关注的估计系数,当𝛽2显著为负时,表明碳市场规模的扩大或碳市场活跃度的增加会对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1.1.3中介效应模型本文主要从碳市场对控排主体产生约束方面考虑碳市场政策对碳减排的作用机制.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会对企业施加碳配额限制压力,参与碳交易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增加.为了控制减排成本,企业会通过研发并使用绿色技术提升能源效率[31],最终导致企业所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研发资金投入等表现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即为企业流动资产的减少,因此,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指标作为碳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中介变量.基于模型(1)与(2),本文建立了中介效应模型(3)与(5)以及综合模型(4)和(6),具体形式如下所示:𝑀𝑖𝑡=𝛽0+𝛽3𝑝𝑜𝑙𝑖𝑐𝑦∗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3)𝐶𝐼𝑖𝑡=𝛽0+𝛽4𝑝𝑜𝑙𝑖𝑐𝑦∗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𝛾1𝑀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4)𝑀𝑖𝑡=𝛽0+𝛽5𝑣𝑜𝑙𝑢𝑚𝑒(𝑡𝑢𝑟𝑛𝑜𝑣𝑒𝑟)∗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5)𝐶𝐼𝑖𝑡=𝛽0+𝛽6𝑣𝑜𝑙𝑢𝑚𝑒(𝑡𝑢𝑟𝑛𝑜𝑣𝑒𝑟)∗𝑝𝑜𝑠𝑡𝑖𝑡+𝛾2𝑀𝑖𝑡+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6)其中,𝑀𝑖𝑡为中介变量,具体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与当地GDP的比值来表示.当模型(3)中的𝛽3,模型(4)中的𝛾1和𝛽4都显著时,表明碳交易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中介变量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理,当模型(5)中的𝛽5,模型(6)中的𝛾2和𝛽6都显著时,表明碳交易政策通过对控排企业实施影响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中介效应存在.1.2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普通DID和连续DID模型分别检验碳交易政策、碳市场规模及碳市场活跃度对碳中国环境科学xx卷排放强度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能够反映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能否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如果碳排放强度下降,则表明碳减排效应存在,说明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反之,碳排放强度未下降,说明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26].解释变量主要包括核心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包括碳市场的市场规模(volume),用年化的碳市场日交易额来表示;碳市场的市场活跃度(turnove),用碳市场年化日交易量来测度.其他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治理投资、研发投入、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创新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其中,gdp代表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各地区人均实际GDP来表示;open代表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由进出口总额折算为人民币后与地区GDP的比值取对数来表示;环境治理投资用各地区污染治理投资与当地GDP的比值来表示(invest);RD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研发水平[32],用当地研发投入与GDP之比来表示;forest表示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的指标;total代表我国能源消耗总量;estr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来表示;ctech表示我国的低碳创新技术水平,以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来表征;sec表示我国的产业结构;liquid表示我国各地区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与当地GDP的比值来表征.其中,为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非虚拟变量均采用取对数的处理方式.表1变量说明Table1Explanationofvariables变量名称变量定义单位因变量CI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Mt/亿元自变量policypost政策施行地区时间虚拟变量volumepost碳市场规模时间虚拟变量turnoverpost碳市场活跃度时间虚拟变量gdp人均GDP万元open进出口总额按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的金额/GDP%invest污染治理投资/GDP%RDR&D/GDP%forest各省市森林覆盖率%total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estr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ctech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亿元sec第二产业GDP/GDP%liquid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合计/GDP%本文选取了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西藏、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未包含在内)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其中,碳排放相关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等.表2报告了每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初步判断,处理组的平均碳排强度低于控制组,表明碳交易政策对试点地区的碳减排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此外,为了进一步检验碳交易政策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本文还选取了各地区二氧化硫、烟粉尘以及PM2.5浓度数据.其中各地区的二氧化硫总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地区的烟粉尘总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各年统计年鉴.由于国家对烟粉尘排放总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国家统计局并未给出2010年之前各省市的烟粉尘排放总量数据,为了确保统计的连续性,本文根据各年统计年鉴,将烟尘排放总量与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加总得到各省市2004-2009年的烟粉尘总量数据.虽然因为统计口径原因数据存在一定偏差,但整体的污染物变化趋势一致,不会明显影响回归结果.最后,本文的PM2.5浓度数据来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研究所等相关人员利用卫星搭载设备测得的PM2.5均值.由于数据只包含1998-2016年的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本文采取指数平滑法预测得到2017年PM2.5平均浓度数据.表2描述性统计Table2Descriptivestatistics处理组控制组中国环境科学xx卷变量名称观测值个数均值标准差观测值个数均值标准差均值差异CI84-4.4430.51336-3.7860.522-0.657policypost840.3570.482336000.357volumepost843.2434.694336003.243turnoverpost844.2766.144336004.276gdp8410.7680.65133610.1430.6390.625open848.5771.0773367.2560.761.321fdi84-3.420.547336-4.2941.0390.874invest84-4.5660.511336-4.3910.431-0.175forest843.240.6623363.2880.746-0.048total849.2220.5433369.2170.7590.005estr84-1.2130.517336-0.8060.397-0.407ctech84-0.3790.4283360.0830.519-0.462RD84-3.6380.578336-4.5330.5870.895sec84-0.8850.289336-0.7650.173-0.12liquid840.6630.1573360.5490.1670.114表3双重差分模型结果Table3DIDmodelresults模型被解释变量:CI变量名称(1)(2)(3)(4)(5)(6)policypost-0.074-0.095(0.033)(0.032)volumepost-0.008-0.009(0.003)(0.003)turnoverpost-0.006-0.007(0.002)(0.002)常数-3.931-4.985-3.952-4.954-3.930-4.894(1.098)(1.353)(1.090)(1.337)(1.089)(1.338)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R20.9820.9850.9830.9850.9820.985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否是否是否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2实证结果分析2.1双重差分结果分析2.1.1双重差分结果经过Hausman检验,表3中列(1)至列(6)都进行了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有选择控制.列(1)与列(2)中探讨了核心自变量policypost的系数大小,即碳交易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心自变量policypos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说明实施碳交易政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即碳交易试点地区在执行碳交易政策后,其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优于非试点地区.同时控制省份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如列(2)所示),发现试点地区在实施碳交易政策后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了9.5%,与仅控制个体固定效应的结果接近(-7.4%).列(3)与列(4)表示碳市场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市场规模越大,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越低.具体来看,在控制个体与时间双固定效应的情况下,碳交易额每提高1%会促使试点地区降低0.9%的碳排放强度.列(5)和列(6)考察了核心自变量volumepost在降低二氧化碳中国环境科学xx卷排放强度中的作用,碳市场活跃度越高,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越低.碳市场活跃度每增加一单位,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能够显著降低0.7%(如列(6)所示).图1处理组与控制组碳排放强度趋势(2004-2017年)Fig.1Trendofcarbonemissionintensitybetween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2004-2017)2.1.2平行趋势检验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一致的前提是满足平行趋势条件,即要求处理组和控制组在碳交易政策干预前具有相近的变化趋势,不存在系统性差异.本文采用两种典型的方式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分别为绘制处理组与控制组的时间趋势变化图、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检验.首先,绘制了碳交易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时间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至2012年期间处理组与控制组的碳排放强度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组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政策执行后(即2013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2013年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一个关键转折年份.其次,为了更精确地检验平行趋势,本文将年份虚拟变量与处理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作为解释碳排放强度的自变量来构建模型.模型如式(7)所示:𝐶𝐼𝑖𝑡=𝛽0+∑𝛽𝑡𝑑𝑖𝑡2017𝑡=2009+𝛼𝑐𝑋𝑖𝑡+𝑢𝑖+𝑣𝑡+𝜀𝑖𝑡(7)其中,𝑑𝑖𝑡表示区域i所属t年的虚拟变量,当试点省份i在时间t时,𝑑𝑖𝑡为1,其他情况下,𝑑𝑖𝑡为0.当𝛽2009−𝛽2011不显著时,说明碳排放强度在碳交易政策执行前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则模型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此外,基准年为政策执行时间点的前一年,即2012年,因此模型(7)中不存在自变量𝑑𝑖2012,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13年及1年后,碳交易政策虚拟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负且系数绝对值逐年增加,说明碳交易政策对于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减少效应且这种减排作用具有持续性与累积性.2013年之前的虚拟变量与处理组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的系数都不显著,说明控制组与处理组的碳排放强度趋势在政策执行前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图2碳交易政策动态效应Fig.2Dynamiceffectsofcarbontradingpolicies为了更直观地显示政策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时长,本文绘制了碳试点政策的动态效应图(见图2),并将政策实施前的年份延长至政策实施前第1年至第9年.图2以政策执行年的前一年(2012年)的碳排放强度为基准.我国于2011年发布了设立碳交易试点的通知,可以看出到2013年,该政策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该减排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表4平行趋势检验Table4Paralleltrendtest变量名称平行趋势检验4年前0.013(0.026)3年前0.023(0.023)2年前0.025(0.016)-5.2-4.7-4.2-3.7-3.2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碳排放强度年份处理组控制组中国环境科学xx卷2013年-0.041(0.017)1年后-0.061(0.025)2年后-0.062(0.054)3年后-0.091(0.039)4年后-0.051(0.034)常数-4.966(1.363)控制变量控制省份个数30观测个数420R20.986个体固定效应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2.1.3安慰剂检验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安慰剂检验:一是改变碳交易政策发生的时间,在非真实的碳交易政策发生时间随机产生“虚假”的政策实施时间,以检验碳强度的下降是否是周期性变化导致,还是由碳交易政策带来;二是随机生成处理组,通过随机打乱现有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方式进行安慰剂检验,以判断碳市场对碳强度的减少效应是否由其他随机性因素引起.(1)“虚假”政策时间点的安慰剂检验参考徐现祥和李书娟的做法[33],本文使用虚假的碳交易政策执行时间,观察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是否依然存在,如果“虚假”政策时间下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减排效应是由碳交易政策带来,而非其他周期性趋势导致;反之,如果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存在其他周期性变化趋势的风险.具体做法是对每个省份随机抽取2004-2017年中的某一个年份(非2013年)设置为其政策执行时间点,在这种“虚假”的政策实施年份下,观察核心变量policypost的估计系数.将以上随机过程执行1000次后,形成一个所有“虚假”政策年份下的回归系数分布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真实政策实施时间下的回归系数(-0.095)偏离“虚假”政策下的回归系数分布,说明选取2013年为碳交易政策执行时间点具有合理性.图3随机设置政策执行年份后政策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布Fig.3Theregressioncoefficientdistributionofpolicyvariablesafterrandomlysettingthepolicyimplementationyear(2)随机生成处理组的安慰剂检验本文借鉴曹春方和张超(2020)的做法[34],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各地区碳排放情况的冲击变得随机,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6个省份作为处理组,其他剩余省份为对照组.将处理组的policy变量取1,对照组的policy变量取0后代入前文模型(1)中.将该随机过程重复1000次后得到policypost的回归系数分布图(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policypost的系数主要分布在0值附近,与实际回归系数(-0.095)相比明显偏离,说明碳交易政策能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排除了其他随机因素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干扰.图4随机产生处理组后政策变量回归系数分布Fig.4Distributionofregressioncoefficientsofpolicy中国环境科学xx卷variablesafterrandomlygeneratingtreatmentgroups2.1.4稳健性检验本文从替换被解释变量与缩尾处理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1)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因变量的检验人均碳排放量也能反映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本文以人均碳排放量指标替换碳排放强度指标,设定新的被解释变量,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回归结果表明(如表5所示),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扩大与碳市场活跃度增加都能有效推动试点地区的碳减排,这与前文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具体来看,在控制省份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情况下,实施碳交易政策能够使试点地区平均降低5.4%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样,在省份与时间的双固定效应下,碳市场规模每增加1%,会促进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0.5%,碳市场活跃度每增加1%,能降低0.4%的人均碳排放量.表5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Table5Regressionresultwithpercapitacarbonemissionsasthedependentvariable模型被解释变量:人均碳排放量变量名称(1)(2)(3)(4)(5)(6)policypost-0.040-0.054(0.029)(0.029)volumepost-0.005-0.005(0.003)(0.003)turnoverpost-0.003-0.004(0.002)(0.002)常数-13.944-13.762-13.952-13.745-13.942-13.713(0.814)(1.141)(0.808)(1.128)(0.808)(1.128)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R20.9850.9850.9850.9850.9850.985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否是否是否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2)样本缩尾的检验为避免出现变量中存在极端值而影响回归结果稳健性的问题,本文对样本做了1%分位上的双边缩尾处理,对前1%和后99%的数据分别用1%和99%的数值进行替代.通过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1%分位上进行双边缩尾后,policypost、volumepost与turnoverpost的回归系数与显著程度与前文表3中基本一致,验证了前文的结论.2.1.5异质性检验考虑到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在多个维度上存在异质性,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地区与经济发展因素对碳减排的促进效应.表6样本双边缩尾后的估计结果Table6Regressionresultafterwinsorizing模型被解释变量:CI变量名称(1)(2)(3)(4)(5)(6)policypost-0.101-0.117(0.030)(0.029)中国环境科学xx卷volumepost-0.011-0.012(0.003)(0.003)turnoverpost-0.008-0.009(0.002)(0.002)常数-3.722-5.582-3.739-5.517-3.715-5.436(1.049)(1.197)(1.039)(1.190)(1.037)(1.183)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R20.9810.9850.9810.9850.9810.985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否是否是否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1)地区异质性分析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选择具有高度代表性,这些地区横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延伸到中部地区[6].本文将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类,考察碳交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如表7所示).其中,第(1)列、第(4)列、第(7)列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的碳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虽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并不显著.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使东部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降低10.1%,促使中部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13.2%.从第(2)、(3)、(5)、(6)、(8)、(9)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与碳交易市场活跃度的增加对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碳减排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碳减排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由于重庆是7个试点地区中唯一的西部省市,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早期为了协调好碳减排与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关系,重庆碳交易市场的碳配额供给较为充足,导致交易市场总体呈现活力不足的状态[35].相较于我国其他碳交易试点地区,重庆的市场规模最小,因此重庆碳交易市场发挥的碳减排作用及环境约束作用并不显著.此外,由于西部地区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上升期,区域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重视程度不足[36],对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企业的惩罚力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碳交易市场履约率低、减排作用不显著的问题.(2)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有必要按照经济发达程度对选取的30个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进行分类,展开进一步研究.本文按照人均实际GDP水平,将30个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划分为经济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其中,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均GDP大于4万元的地区,剩余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对两类地区分别进行双重差分回归(如表8所示).表中第(1)列至第(3)列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回归结果,其余列表示欠发达省份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发达省份产生的碳减排效应比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实施碳交易政策能够促使发达地区的试点区域平均降低10%的碳排放强度,但对欠发达地区的减排效应略低,为8.7%.此外,碳市场额度与交易量的增加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试点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影响也有显著差异.碳市场额度与交易量每增加1%能够分别促使发达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降低1.1%与0.8%.增大碳市场规模与提高碳市场活跃度虽然也能够对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强度产生负向作用,但这种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相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第二产业在欠发达地区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倾向于放松环境约束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因而欠发达地区企业减排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意愿也不强.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企业数量相对有限,碳市场规模的扩张与活跃度的增加很难对当地碳排放强度产生较为显著的作用.中国环境科学xx卷表7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区分考察Table7Regressionresultsinthe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模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变量名称(1)(2)(3)(4)(5)(6)(7)(8)(9)policypost-0.101-0.132-0.028(0.041)(0.034)(0.044)volumepost-0.010-0.011-0.001(0.004)(0.003)(0.004)turnoverpost-0.008-0.009-0.000(0.003)(0.002)(0.003)常数-4.643-4.530-4.475-4.645-4.530-4.475-4.670-4.530-4.475(1.504)(1.445)(1.455)(1.498)(1.445)(1.455)(1.491)(1.445)(1.455)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420420420R20.9850.9850.9850.9850.9850.9850.9850.9850.985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2.2中介效应结果分析根据前文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显著促进碳减排.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影响碳交易政策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企业规模在促进碳减排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如表9所示).表9中检验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合计与GDP的比值这一变量的中介影响,其中,第(1)列的policypos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显著降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的持有,增加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性约束.第(2)列的核心自变量(policypost)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liquid)被同时纳入回归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高,碳排放强度越高.同时,policypost指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表3中第(2)列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说明碳交易政策能够通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流动性约束来降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会提高对参与减排交易企业的减排要求,增加其经营成本,致使其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减少.为了实现控制减排成本,企业会利用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等来降低碳排放,进而推动当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第(3)列与第(5)列的回归结果显示,碳交易市场规模与活跃度的增加会进一步显著降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碳交易额与交易量每增加1%会促使试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分别下降0.5%与0.4%.第(4)列与第(6)列中,将核心自变量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liquid)同时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volumepost与turnoverpost仍然显著为负,但是相较于表3中第(4)列与第(6)列中volumepost与turnoverpost相应的回归系数,表9中volumepost与turnoverpost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更小,说明碳交易市场规模与活跃度的增加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产生负向作用,进而降低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随着当地加入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碳交易额以及交易事件也不断增加,对当地企业的碳排放约束逐渐加强.碳排放约束会迫使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升级,增加其经营成本.企业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同时,经营成本增加也会导致市场产品供应减少,企业存货与应收账款也将随之减少,总体表现在企业的资产中国环境科学xx卷负债表中就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少.从整个试点地区来看,由于当地企业的减排技术水平提高,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表8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分考察Table8Regressionresultsofdevelopedandunderdevelopedregions模型(1)(2)(3)(4)(5)(6)变量名称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policypost-0.100-0.087(0.041)(0.049)volumepost-0.011-0.007(0.004)(0.005)turnoverpost-0.008-0.005(0.003)(0.004)常数-4.973-4.798-4.758-4.949-4.798-4.758(1.471)(1.415)(1.422)(1.455)(1.415)(1.422)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观测个数140280140280140280R20.9850.9850.9850.9850.9850.985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表9中介效应估计结果Table9Estimatedresultsofthemediationeffect被解释变量liquidCIliquidCIliquidCI变量名称(1)(2)(3)(4)(5)(6)policypost-0.050-0.068(0.026)(0.034)volumepost-0.005-0.006(0.003)(0.003)turnoverpost-0.004-0.005(0.002)(0.003)liquid0.5370.5380.539(0.146)(0.145)(0.145)常数1.903-6.0071.928-5.9901.961-5.952(0.944)(1.125)(0.940)(1.120)(0.937)(1.121)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R20.9330.9870.9330.9870.9330.987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2.3协同减排结果分析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二氧中国环境科学xx卷化碳的排放往往相互伴随.这种同源性为实现协同减排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利用协同减排措施来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如运用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37].协同减排效应已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我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提出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路径的相关内容.因此,本文试图探究碳交易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也能发挥协同减排效应,以此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以及细颗粒物浓度(PM2.5).表10协同减排效应估计Table10Estimatedresultsofsynergisticemissionreductioneffects(1)(2)(3)(4)(5)(6)(7)(8)(9)变量名称二氧化硫烟粉尘PM2.5二氧化硫烟粉尘PM2.5二氧化硫烟粉尘PM2.5policypost-0.227-0.122-0.018(0.093)(0.097)(0.038)volumepost-0.027-0.013-0.002(0.010)(0.010)(0.004)turnoverpost-0.020-0.010-0.001(0.007)(0.007)(0.003)常数项-0.5032.8784.888-0.3372.9424.900-0.1673.0364.909(3.370)(3.770)(1.393)(3.271)(3.749)(1.379)(3.273)(3.767)(1.381)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省份个数303030303030303030观测个数420420420420420420420420420R20.9700.9690.9780.9710.9690.9780.9700.9690.978个体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时间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括号内表示稳健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到省份层面.本文以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以及PM2.5浓度为因变量替换模型(1)中的碳排放强度,研究碳交易政策的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效果,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第(1)列,第(2)列和第(3)列依次为实施碳交易政策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能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促使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下降22.7%.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较高,且我国煤炭含硫量相对较高,平均硫分达1.1%[38],煤炭的燃烧会伴随大量的二氧化硫产生.碳交易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决策机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来降低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烟粉尘排放量.碳交易政策实施对烟粉尘、PM2.5浓度虽然有负向影响,但是这种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烟粉尘与PM2.5污染源构成更加复杂,污染源涵盖工业、生活、交通等各个领域,导致其浓度值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因此,碳交易政策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主要体现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方面.3结论本文基于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碳交易试点地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普通双重差分与连续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分析碳市场规模、碳市场活跃度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及差异.同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并建立起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碳交易政策制定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碳减排的中介效应.具体结论如下:①碳交易政策的实施能促进试点地区的碳中国环境科学xx卷排放强度降低9.5%;同时,碳交易额、碳交易量每增加1%,会促进碳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0.9%与0.7%.②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其中,政策效应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更明显,相较于欠发达省份,碳交易政策在发达省份的碳减排效果优于欠发达省份的减排效果.③碳交易政策能通过对参与碳交易的减排主体施加影响来实现碳强度降低目标.④在促进碳减排的同时,碳交易政策还能发挥协同减排效应,能降低试点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试点地区带来显著的环境红利.4政策建议4.1大力推进碳市场发展,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应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各交易试点地区与全国碳市场深度对接融合,在电力部门实施全国碳交易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石化、化工等其他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应加快构建支撑碳市场发展的金融机制,有效引导投资机构等不同主体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开发各类碳金融产品与服务,提升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交易量.4.2畅通碳市场减排路径,提升碳市场减排效果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有一定的作用机制,应进一步畅通碳市场的减排路径:充分发挥碳价对企业碳减排策略选择的引导作用,在减排成本倒逼下推进企业低碳技术的应用;应重新启动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备案审批,在严格的方法学下,将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到碳市场交易体系中;应以发展碳市场为抓手之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减少化石能源消费.4.3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差异性,继续发挥试点碳市场作用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表明,各地应实施具有差异化的碳交易政策.从建立电力部门的全国碳市场到涵盖所有行业的全国碳市场仍需一定时间,过渡期间应充分发挥好试点碳市场的作用,各试点碳市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进碳市场建设,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措施力度应更大.应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低碳环保的重视程度,增强欠发达地区控排主体的市场参与意愿.4.4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发挥好协同减排效应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发挥一定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应增强市场化减排工具与其他大气污染减排政策的协调配合,“十四五”期间的大气污染治理应更加明确市场化减排机制的作用,出台更多支撑碳交易试点地区和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激励和保障政策,更好地发挥协同减排效应.参考文献:[1]郭朝先.2060年碳中和引致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64-77.GuoC.CarbonNeutralityby2060LeadstoFundamentalChangesinChina'sEconomicSystem[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2021,21(5):64-77.[2]张贤,郭偲悦,孔慧,等.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路径[J].中国环境管理,2021(1):65-70.ZhangX,GuoS,KongH,etal.TechnologyDemandsandApproachofCarbonNeutralityVision[J].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21(1):65-70.[3]何建坤,卢兰兰,王海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双赢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9-17.HeJ,LuL,WangH.Astudyonthewin-winpathwayofeconomicgrowthandCO2emissionreduction[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8,28(10):9-17.[4]王勇,程瑜,杨光春.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目标约束下中国碳排放权的省区分解[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8):3180-3188.WangY,ChengY,YangG.ProvincialDecompositionofChina'sCarbonEmissionRightsundertheConstraintof2020and2030CarbonIntensityTargets[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18,38(8):3180-3188.[5]翁智雄.中国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3):66-69.WengZ.ResearchonChina'sMarket-orientedEmissionReductionMechanismtoAchieveCarbonNeutralLong-termGoals[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21,49(3):66-69.[6]WengQ,XuH.AReviewofChina’sCarbonTradingMarket[J].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8,91:613–619.[7]HeW,ZhangB,LiY,ChenH.APerformanceAnalysisFrameworkforCarbonEmissionQuotaAllocationSchemesinChina:PerspectivesfromEconomicsandEnergyConserv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21,296:113165.[8]王文举,陈真玲.中国省级区域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基于责任与目标、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9,35(03):81-98.WangW,ChenZ.AStudyontheInitialCarbonQuotaAllocationSchemeforProvincialRegionsinChina--BasedonthePerspectiveofResponsibilityandTarget,EquityandEfficiency[J].ManagementWorld,2019,35(03):81-98.[9]魏立佳,彭妍,刘潇.碳市场的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经济学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xx卷中国工业经济,2018(04):174-192.WeiL,PengY,LiuX.TheStabilityMechanismoftheCarbonMarket:AStudyofExperimentalEconomics[J].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18(04):174-192.[10]JiC,HuY,TangB,QuS.PriceDriversintheCarbonEmissionsTradingScheme:EvidencefromChineseEmissionsTradingSchemePilot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1,278:123469.[11]YeJ,XueM.InfluencesofsentimentfromnewsarticlesonEUcarbonprices[J].EnergyEconomics,2021,101:105393.[12]CaoK,XuX,WuQ,ZhangQ.OptimalProductionandCarbonEmissionReductionLevelunderCap-and-TradeandLowCarbonSubsidyPolicies[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67:505–513.[13]WangY,WangW.RiskIdentificationandRegulatorySystemDesignfortheCarbonMarket[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6,14(2):59–67.[14]ZhangY,LiangT,JinY,ShenB.TheImpactofCarbonTradingonEconomicOutputandCarbonEmissionsReductioninChina’sIndustrialSectors[J].AppliedEnergy,2020,260:114290.[15]ZhangW,LiJ,LiG,GuoS.EmissionReductionEffectandCarbonMarketEfficiencyofCarbonEmissionsTradingPolicyinChina[J].Energy,2020,196:117117.[16]ZhangY,LiS,LuoT,GaoJ.TheEffectofEmissionTradingPolicyonCarbonEmissionReduction:EvidencefromanIntegratedStudyofPilotRegionsin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0,265:121843.[17]周迪,刘奕淳.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机制[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01):453-464.ZhouD,LiuY.ImpactofChina’sCarbonEmissionTradingPolicyonthePerformanceofUrbanCarbonEmissionanditsMechanism[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20,40(01):453-464.[18]ZhangH,ZhangB.TheUnintendedImpactofCarbonTradingofChina’sPowerSector[J].EnergyPolicy,2020,147:111876.[19]任晓松,马茜,刘宇佳,赵国浩.碳交易政策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OL].中国环境科学:1-16[2021-08-09].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0714.001.RenX,MaQ,LiuY,ZhaoG.TheImpactofCarbonTradingPolicyonIndustrialCarbonProductivityandItsTransmissionMechanism[J/OL].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1-16[2021-08-09].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10714.001.[20]JiaZ,LinB.RethinkingtheChoiceofCarbonTaxandCarbonTradinginChina[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20,159:120187.[21]YangL,YaoY,ZhangJ,ZhangX,McAlindenKJ.ACGEAnalysisofCarbonMarketImpactonCO2EmissionReductioninChina:ATechnology-LedApproach[J].NaturalHazards,2016,81(2):1107–1128.[22]范丹,王维国,梁佩凤.中国碳排放交易权机制的政策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J].中国环境科学,2017,37(06):2383–2392.FanD,WangW,LiangP.AnalysisofthePerformanceofCarbonEmissionsTradingRightinChina--TheEvaluationBasedontheDifference-in-differenceModel[J].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2017,37(06):2383–2392.[23]YangX,JiangP,PanY.DoesChina’sCarbonEmissionTradingPolicyHaveanEmploymentDoubleDividendandaPorterEffect?[J].EnergyPolicy,2020,142:111492.[24]ZhangS,WangY,HaoY,LiuZ.ShootingTwoHawkswithOneArrow:CouldChina’sEmissionTradingSchemePromoteGreenDevelopmentEfficiencyandRegionalCarbonEquality?[J].EnergyEconomics,2021,101:105412.[25]LiG,MasuiT.AssessingtheImpactsofChina’sEnvironmentalTaxUsingaDynamic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9,208:316–324.[26]ZhaoY,LH,XiaoY,etal.ScenarioAnalysisoftheCarbonPricingPolicyinChina’sPowerSectorthrough2050:BasedonanImprovedCGEModel[J].EcologicalIndicators,2018,85:352–366.[27]XuanD,MaX,ShangY.CanChina’sPolicyofCarbonEmissionTradingPromoteCarbonEmissionReduc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20,270:122383.[28]LyuX,ShiA,WangX.ResearchontheImpactofCarbonEmissionTradingSystemonLow-CarbonTechnologyInnovation[J].CarbonManagement,2020,11(2):183–193.[29]朱凡,李天琦.中国碳交易市场减排绩效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21(03):54–62.ZhuF,LiT.AnEmpiricalStudyonEmissionReductionPerformanceofChina'sCarbonTradingMarket[J].TaxationandEconomy,2021(03):54-62.[30]MoserP,VoenaA.CompulsoryLicensing:EvidencefromtheTradingwiththeEnemyAc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2,102(1):396–427.[31]DamertM,BaumgartnerRJ.Intra-SectoralDifferencesinClimateChangeStrategies:EvidencefromtheGlobalAutomotiveIndustry[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18,27(3):265–281.[32]张翠菊,张宗益,覃明锋.能源禀赋、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强度——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2016,34(11):47–53.ZhangC,ZhangZ,QinM.ResearchonEnergyResources,TechnologyAdvanceandCarbonEmissionIntensity--BasedonSpatialPanelEconometricModel[J].EngineeringSystem,2016,34(11):47–53.[33]徐现祥,李书娟.官员偏爱籍贯地的机制研究——基于资源转移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9,54(07):111-126.XuX,LiS.AStudyoftheMechanismofLeaders'RegionalFavoritism,BasedontheResourceReallocationPerspective[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9,54(07):47-53.[34]曹春方,张超.产权权利束分割与国企创新——基于中央企业分红权激励改革的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09):155-168.CaoC,ZhangC.PartitioningofPropertyRightsandtheInnovationofState-ownedEnterprises:AQuasiNaturalExperimentofBonusIncentivesReforminCentralGovernment-ownedEnterprises[J].ManagementWorld,2020,36(09):155-168.[35]余萍,刘纪显.碳交易市场规模的绿色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中中国环境科学xx卷国软科学,2020(04):46-55.YuP,LiuJ.ResearchontheEffectsofCarbonTradingMarketSizeonEnvironmentandEconomicGrowth[J].ChinaSoftScience,2020(04):46-55.[36]易兰,李朝鹏,杨历,刘杰.中国7大碳交易试点发育度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2):134-140.YiL,LiZ,YangL,LiuJ.ComparativestudyonthedevelopmentdegreeofChina's7pilotcarbonmarket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8,28(02):134-140.[37]WuD,MaX,ZhangS.IntegratingSynergisticEffectsofAirPollutionControlTechnologies:MoreCost-EffectiveApproachintheCoal-FiredSectorin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99:1035–1042.[38]薛飞,周民良.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的减排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06):11-21.XueF,ZhouM.ResearchontheEmissionReductionEffectoftheScaleofChina’sCarbonTradingMarket[J].EastChinaEconomicManagement,2021,35(06):11-21.作者简介:曾诗鸿(1969-),男,四川绵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碳金融研究,发表论文78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