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VIP专享VIP免费

2022 年 6 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
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lim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e Association,
下简称专委会)由国内外从事气候投融资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事
业单位自愿结成,于 2019 年 8 月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核准成立。专委会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
候变化司的专业指导,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财政部等
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主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
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
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
中国项目现有成员 40 多名。NRDC 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
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NRDC 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
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是该行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牵头管理部门。近年来 , 邮储银
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加快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
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连续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明晟
公司(MSCIESG 评级 A 级,位居国内银行业领先水平。授信管理部围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
融和气候融资等领域开展研究,先后参与承担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完善”、“大数据在绿
色信贷服务中的应用”、绿色普惠金融、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机制建设、商业银行气候融资研究等课
题研究。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本报告是“碳中和下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项目”的系列成果
之一。该项目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 的支持协调下,由中
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 牵头,联合 CIFA
秘书处单位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业研究等
研究团队,围绕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开展系列研究与研讨,以期
为金融机构的气候友好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行动指引,促进
气候友好投融资生态圈的形成。
系列研究成果包括: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金融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案例与建议研究》
《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能源领域市场机遇与重点行业研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
彭作刚、陈晖萌、张明哲、宋丹丹、张海波
NRDC 课题组:吴琪、程渝欣、杨佳、杨君、毕明怡、尚
2022年6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limateInvestmentandFinanceAssociation,以下简称专委会)由国内外从事气候投融资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于2019年8月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核准成立。专委会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的专业指导,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主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1970年。NRDC拥有700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40多名。NRDC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是该行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牵头管理部门。近年来,邮储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加快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连续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评价先进单位,明晟公司(MSCI)ESG评级A级,位居国内银行业领先水平。授信管理部围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等领域开展研究,先后参与承担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完善”、“大数据在绿色信贷服务中的应用”、绿色普惠金融、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机制建设、商业银行气候融资研究等课题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RESOURCESDEFENSECOUNCIL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本报告是“碳中和下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项目”的系列成果之一。该项目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支持协调下,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CIFA)牵头,联合CIFA秘书处单位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业研究等研究团队,围绕商业银行气候友好转型开展系列研究与研讨,以期为金融机构的气候友好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和行动指引,促进气候友好投融资生态圈的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金融机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案例与建议研究》《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能源领域市场机遇与重点行业研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课题组:彭作刚、陈晖萌、张明哲、宋丹丹、张海波NRDC课题组:吴琪、程渝欣、杨佳、杨君、毕明怡、尚珮璇目录执行摘要...................................................................................1一、商业银行低碳转型的背景与意义.............................................3(一)背景.................................................................................3(二)意义.................................................................................5二、“碳中和”银行理论分析......................................................6(一)“碳中和”银行................................................................6(二)转型金融和低碳转型.......................................................10三、“碳中和”银行建设实践....................................................13(一)国内银行建设实践..........................................................13(二)国际银行业实践案例.......................................................31四、邮储银行低碳转型实践.......................................................34(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34(二)优化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36(三)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36(四)加大产品创新,支持绿色发展.........................................37(五)应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理.........................................39(六)对标主流准则,加强信息披露.........................................41(七)倡导绿色文化,推进绿色运营.........................................41五、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思考.................................................43(一)正视困难挑战:坚定低碳转型目标..................................43(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44(三)夯实基础前提: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46(四)把握关键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双碳目标....................47(五)健全保障机制:建设“碳中和”银行的专业机制.............50参考文献.................................................................................54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执行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推动能源、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加快低碳转型,建设“碳中和”银行,对于紧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市场价值和品牌影响力,防范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碳中和”银行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低碳转型目标是建设“碳中和”银行,即实现净零排放的银行机构。建设“碳中和”银行的核心路径是推动实现自身运营和投融资活动的碳中和。绿色金融可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排头兵作用,然而电力、石化、化工、钢铁等相当一部分传统工业项目通常难以获得绿色金融工具的直接支持,转型金融(TransitionFinance)可以有效补位,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转型金融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标准,但国内外机构对转型金融的内涵、原则、核心要素等进行了探讨。从已有研究来看,转型金融是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最终实现碳中和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目的是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二、“碳中和”银行建设实践报告总结梳理了邮储银行及其他国内银行机构推动低碳转型、建设“碳中和”银行的相关实践,以及部分国际银行机构的先进实践案例。总体来看,国内银行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实践举措:(1)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规划,提出碳中和银行建设目标、行动方案和实施路线图。(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碳资产抵质押融资、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融资、“碳中和”结构性存款等。(3)开展碳足迹核算,如邮储银行等正在探索开展企业客户碳排放核算。(4)规范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如一些领先银行基于监管机构要求和国际规范的信息披露框架,逐步完善环境信息绩效和自身运营碳排放信息披露。(5)强化气候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如人民银行2021年组织全国23家主要银行开展了针对火电、钢铁、水泥三个高碳行业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6)推动“碳中和”网点建设,如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规范。(7)金融科技赋能,2如邮储银行率先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将蔚蓝地图环保数据接入行内系统,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三、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思考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服务能力不足,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的能力不足,相关配套支持不健全等。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思考提出我国银行业机构的低碳转型路径,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前提、把握关键路径、健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碳中和”银行。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制定“碳中和”银行建设目标及专项规划,明确“碳中和”银行建设时间表与路线图。同时注重具体建设中的差异化,采取梯次有序、各有侧重、先行试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二是夯实基础前提,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可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按照选定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运用专业的方法学组织碳盘查(即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自身运营和金融资产的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清查,掌握碳排放情况。商业银行应在执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监管标准的基础上,主动对标TCFD等国际主流准则,制定“碳中和”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充分接受各方监督。三是把握关键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双碳目标。(1)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主要有两条路径: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当前重点仍需放在碳减排途径上,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和碳抵消机制等政策的明晰和放开,可逐步将碳抵消途径作为重要补充。(2)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实现金融资产“碳中和”。针对高碳资产,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和监管政策要求,严格控制“两高”领域融资增速和占比,压降高碳项目和客户投融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要发展转型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帮助高碳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减少高碳资产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建设“碳中和”银行的专业机制。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碳中和”银行建设需求和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金融等业务特点,在政策制度、激励约束、风险管理、科技赋能、能力提升、企业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碳中和”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保障机制。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一、商业银行低碳转型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一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理念和庄严承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入阐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倡导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责任担当。二是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支撑保障措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印发,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会促进改变我国能源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达峰碳中和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火电、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建筑、交通运输等碳排放密集领域面临较大转型压力,清洁能源、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碳减排技术等绿色低碳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此外,人们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生活方式将更加绿色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促进绿色经济发展。1据新华社专访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介绍,所谓“1+N”政策体系,“1”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政策措施和行动,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4三是监管政策要求金融机构低碳转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监管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要求银行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并纳入监管考核体系中。2021年11月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发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将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15号)第十二条和第十六条分别规定“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的碳中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在银保监会指导下成立“中国银行业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专家工作组”,推动银行金融机构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四是国内外金融机构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经济低碳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服务引导客户低碳发展是金融机构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任务。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倡议,如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FI)、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国际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气候变化机构投资者小组(IIGCC)、投资组合脱碳联盟(PDC)、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联盟(GIIC)等,通过承诺排放、共建标准、开展低碳投融资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及投融资企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COP26会议期间,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宣布,已有来自45个国家的450多家大型银行和养老基金加入GFANZ,承诺致力于实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目标,未来相关机构管理的所有资产都将遵循净零排放目标。国内方面,湖州市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并配套制定了《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制定了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5(二)意义碳中和目标将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诸多挑战。一方面,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行业需要加速低碳转型,资金需求巨大,多家机构预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30—40年的新增投资需求在百万亿元以上。从需求侧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与措施。从供给侧看,预期中的绿色金融政策,包括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银行考核机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风险权重调整、绿色项目担保和贴息等,都将提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回报。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日益突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超百家国际金融机构宣布退出煤炭、煤电等高碳行业融资,国内银行业亟需加强ESG风险管理,及时有效防范化解潜在风险隐患。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对于紧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市场价值和品牌影响力,防范环境与气候变化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1我国碳中和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规模估算情况清华高盛中金绿金委课题组预测值174万亿元104万亿元139万亿元487万亿元预测期限2020-2050年2021-2060年2021-2060年2021-2050年数据口径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低碳能源相关领域,不包括生态环保。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绿色产业目录》中的211个领域,既包括低碳能源体系相关领域,也包括生态环保。包括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需求。资料来源:绿金委《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6二、“碳中和”银行理论分析(一)“碳中和”银行1.“碳中和”银行内涵对商业银行而言,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就是建设“碳中和”银行,即实现净零排放的银行机构。2021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对“碳中和”银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碳中和”银行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首要目标,通过公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采取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及投融资“碳中和”的银行机构。2.商业银行碳排放来源及其核算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三个范围。就商业银行而言,主要包括:(1)范围一,银行机构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主要是指化石燃料在各种类型的固定和移动燃烧设备中发生氧化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具体包括发电机组消耗的燃油,食堂消耗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煤、燃油,公务用车消耗的汽柴油等。(2)范围二,银行机构消耗的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指消耗外购电力和外购热力产生的排放,包括公共机构照明、空调(新风)、电梯、电开水器、水泵、办公设备、数据中心机房等所消耗的除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外购电力,以及采暖、生活热水所消耗的除光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外购热力(热水或蒸汽)。(3)范围三,银行机构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包括银行外包运输、垃圾分类回收、员工商务差旅等供应链上产生的碳排放,以及银行的贷款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7表2商业银行的碳排放来源排放类型说明排放举例维度范围一直接排放排放源由银行所拥有或直接控制。如各类燃烧装置,以及汽车等移动式燃烧源等。银行:①发电机组消耗的燃油、②食堂消耗的燃料、③公务用车消耗的汽柴油等自身运营维度范围二与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间接排放是银行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并不是银行所拥有或控制的。银行:外购采自于非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热力等范围三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按照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和自愿减排计划的核算与报告。银行:①外包运输、②垃圾分类回收、③员工商务差旅、④员工通勤等范围一直接排放:排放源由企业所拥有或直接控制。如各类燃烧装置,以及汽车等移动式燃烧源等。企业:①锅炉或开水房等固定式燃烧源、②食堂消耗的燃料、③公务用车消耗的汽柴油等。投融资维度范围二与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间接排放是企业活动的结果,但其排放源并不是银行所拥有或控制的。企业:外购采自于非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热力等。范围三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显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企业:①供应链上下游产品或设备的生产运输、②外包服务、③员工商务差旅等。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对于范围三中的银行投融资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在2020年发布的《金融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提供了可参考的核算方法。2《指南》的核算范围覆盖了六种金融资产类别,分别是股票和债券、非上市公司商业贷款和股权、项目融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车贷,并提供了根据融资方式、收益去向和所属行业来确定资产类别的定位方法。在资产的核算边界方面,《指南》要求金融机构核算和披露所有借款人和投资对象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即企业自身运营边界内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和与2碳核算金融联盟(PartnershipforCarbonAccountingFinancials,PCAF)是一项由金融行业主导的全球性碳核算项目,目标是标准化投融资碳排放的核算和披露。PCAF最早由十四家荷兰金融机构在2015年发起创立,2018年PCAF扩展到了北美,在美国联合银行的主导下,12家北美金融机构加入PCAF。随着全球金融机构越来越关注对其贷款和投资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透明和统一的评估,PCAF决定启动全球倡议,面向全球所有的金融机构,先后有95家金融机构加入PCAF,共覆盖了197亿美元的金融资产。8能源相关的间接碳排放;针对借款人和投资对象范围三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则采取行业分阶段纳入的做法。对于资产的碳排放分配,《指南》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的碳核算以该资产的自身年度碳排放乘以分配因子确定,并针对不同的资产类别对资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图1PCAF金融机构投资组合碳核算方法图2PCAF六类金融资产碳排放计算方法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对银行金融资产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做了具体安排。对于项目贷款所形成的碳排量在贷款业务存续期间进行填报,且根据本行对项目的贷款余额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贷款所形成的年碳排量=本行对项目的贷款余额.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的年碳排量项目总投资资产分配因子资产碳排放量(实际能耗法)(行业基准法)投资余额÷含现金企业价值被投企业的范围1和2排放量产量x行业基准排放值贷款余额÷借款人总资产借款人的范围1和2排放量产量x行业基准排放值贷款余额÷项目总投资项目的范围1和2排放量产量x行业基准排放值贷款余额÷建设投资(已开发建筑)贷款余额÷贷款发放时房产总估值(现有)建筑的排放面积x单位面积基准排放值100%建筑的排放面积x单位面积基准排放值100%汽车的排放汽车的排放股票及债券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商业地产住房抵押车贷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9对于流动性贷款所形成的碳排量在贷款业务存续期间进行填报,且根据本行对企业的贷款余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3.“碳中和”银行建设核心路径商业银行的碳排放来源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自身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二是投融资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因此建设“碳中和”银行的核心路径是推动实现这两个维度的碳中和。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减少自身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针对无法减少的碳排放,需要通过碳抵消等负排放技术等进行移除。实现投融资的碳中和,商业银行应梳理投融资业务所涉及客户和项目的碳排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信贷资源配置引导推动客户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逐步降低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从而降低金融资产的碳强度,实现金融资产的碳中和。由于不同碳排放维度和范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措施、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银行建设“碳中和”银行,需梯次有序、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例如,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银行建设规范,要求银行根据上述运营及金融资产碳排放的三个标准范围分步实施,按五星级分类,最终实现碳中和。表3湖州市“碳中和”银行分类规范自身运营碳排放量金融资产碳排放量五星级银行“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达到碳中和“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达到碳中和四星级银行“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达到碳中和“范围一”、“范围二”达到碳中和三星级银行“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达到碳中和二星级银行“范围一”、“范围二”达到碳中和一星级银行“范围一”达到碳中和来源: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试行)。贷款所形成的年碳排量=本行对企业的贷款余额.企业年碳排量企业总资产10(二)转型金融和低碳转型商业银行建设“碳中和”银行的过程中,帮助投融资客户实现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和绿色金融相衔接和补充,转型金融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绿色金融可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排头兵作用,然而相当一部分传统工业项目通常不属于绿色的范畴,难以获得绿色金融的直接支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求强烈,资金需求迫切、资金缺口巨大。这些领域通常难以获得绿色金融工具的直接支持,转型金融可以有效补位,能为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当前,“转型金融”(TransitionFinance)正逐步形成国际共识,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标准。但不少国际组织、国内外研究机构已经开始从转型金融的内涵、原则、披露核心要素等方面开始探索。国际方面,2019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转型金融”的概念,指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其提供融资以帮助其实现转型的金融活动。2020年3月,欧盟技术专家工作组发布《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EUTaxonomy),将转型金融应用范围定义为“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的转型经济活动,并从三方面进行衡量: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是否符合该领域或行业的最佳表现;是否会阻碍低碳替代能源的发展和部署;在其产生经济利益的期限内,生产活动对碳密集资产的依赖程度高低。可通过对发行人所从事经济活动是否符合上述三项标准,来具体判定其是否在转型金融应用范围内。2020年9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发布《气候转型金融白皮书》,明确转型金融为“气候减缓转型”,提出了转型的五项原则:符合1.5度温控目标的碳排放轨迹、以科学为基础设定的减排目标、不计入碳抵消、技术可行性优于经济竞争性、刻不容缓的行动。2020年12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气候转型金融手册》,提出转型金融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将把建立转型金融框架作为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包括中国、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南非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将明确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1表4转型金融标准文件梳理发表时间发布机构文件名称主要内容2019.3贷款市场协会、亚太贷款市场协会、银团贷款及转让协会《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原则》定义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原则,解释四大核心要素:借款人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目标设置、披露、事后评价。2019.6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为政策制定者、行业和投资者提供实用性工具,明确转型金融类别及相关标准。2020.9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气候转型金融白皮书》给予转型金融宽泛定义,介绍转型金融标签五大原则和基本框架,防止“漂绿”行为。2020.10日本环境金融研究院《气候转型金融指引》认为转型金融是为难以减排的部门提供融资,以助力其为实现脱碳或低碳转型开展长期的、战略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活动。2020.12国际资本市场协会《气候转型金融手册》未界定转型金融的明确标准,侧重于为转型债券发行提供指导,提出了发行人对其气候转型战略进行披露的相关要求,包括气候转型战略和公司治理、业务模式中考虑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气候转型战略应参考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执行情况的信息透明度等。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分析》。国内方面,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围绕转型金融的内涵特征、支持对象和边界开展了探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2021年3月“碳中和2060”论坛上发言认为,转型金融是“指针对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尤其是针对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项目、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马骏提出转型金融体系应具备的五大要素:界定转型活动;明确如何披露转型活动;明确转型金融支持工具;激励机制和保证公正转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认为,转型金融在界定上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延伸,转型金融不受绿色金融概念的标准、分类和限制,更多着眼于高碳排放产业的融资需求。3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认为,转型金融工具支持的转型活动主要涉及欧盟2021年4月颁布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中的第二类活动,即本身绿色低碳转型潜力巨大的经济活动(如现阶段的化石能源、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行3施懿宸、张阳、梁楠楠,《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分析》,2021。12业资产退役和其他碳减排活动);转型金融应当以结果为导向,重点关注转型主体的低碳转型承诺与实践的可信度,规范融资主体对资金去向和行动效果的强制性披露要求。4绿金委研究认为,国内外的绿色金融标准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全包容转型金融,甚至有可能“挤出”转型金融。5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国际上制定的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主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行业最佳”原则,尽可能支持转型行业中与《巴黎协定》目标最接近、最具转型潜力的优质项目;二是“非碳锁定”原则,尽可能适应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转型技术,为技术更新保留空间;三是“无其它损害”原则,尽量保证不造成环境污染及大范围失业等重大损害。此外,2022年1月浙江湖州在相关政府文件中提出“转型金融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为主要目标,基于明确的动态技术路径标准,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尤其是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风险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6综上,从已有研究探讨来看,转型金融是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最终实现碳中和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目的是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转型金融促进从高碳向低碳乃至脱碳转变,需要有明确的减排效果,与《巴黎协定》或国家碳中和目标保持一致;支持的对象既涵盖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和实施路径的主体。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所交叉,但整体覆盖范围更加灵活、广泛,更加强调对于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鉴于转型金融的概念本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在国际范围给予转型金融足够空间的同时,我国应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金融应该支持哪些行业或经济活动。例如,根据《气候转型金融手册》的界定和国外专家介绍,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一定比例的交集(约30%),但是我国可探索根据自身实际,将转型交融作为绿色金融的补充,最大范围涵盖绿色金融无法覆盖到的部分,拓展相关企业转型融资的渠道。4王博璐,陆文钦.制定转型金融管理框架建议[J].中国金融,2021(11):58-59.5绿金委,《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2021。6《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3三、“碳中和”银行建设实践(一)国内银行业建设实践1.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规划国内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从战略规划等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低碳转型,一些领先地区和银行率先提出了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有的还规划了较为具体的实施路线图。表5部分国内银行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情况序号银行时间文件主要内容1湖州市银行业2021年6月湖州市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配套制定了《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力争在2021年底前完成首家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至2025年前打造三星级以上碳中和网点5家,在2028年前实现所有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8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的完全碳中和,力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银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地区。辖内试点银行机构2021年6月前发布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路线图,并要求在2025年前所有试点机构实现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5年前实现碳中和。2中国银行2021年9月《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制定《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提出“力争成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首选银行,实现绿色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妥善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明确商业银行运营及资产组合碳中和方案”的四大战略目标。从组织架构、业务发展策略、产品创新、绿色运营、压力测试、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科技赋能等十五个方面详细地绘制了路线图。从差异化授权、创新缓释手段、优化风险权重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优惠价格等方面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除已签约项目外,中国银行将不再向境外的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143建设银行2021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2021年成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以及“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明确“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愿景。围绕业务发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科技应用、自身运营提出实施绿色金融“五大工程”,重点实施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工业减污降碳等“十五大行动”,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4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12月《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开发银行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203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达峰”;206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开发银行建立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十大行动体系,包括行动方案体系、组织推进体系、信贷政策体系、碳核算体系、创新产品体系、风险管控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外部合作体系、绿色运营体系。5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2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农发行要紧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并进,从资产、负债和自身运营层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资产层面,“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绿色信贷余额较2020年翻一番,全行绿色信贷占信贷资产20%以上,向清洁能源产业和林业相关产业投放贷款不低于1000亿元。自身运营层面,到2025年,要实现全行用能效率持续提升,碳排放量化可控,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碳排放量在2021年基础上稳中有降;到2030年,如期实现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目标。方案强调,要通过七大举措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立“碳偏好”、推进“碳创新”、健全“碳管理”、强化“碳科技”、做好“碳披露”、改善“碳表现”、促进“碳合作”。6华夏银行2021年5月承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在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例行发布会上宣布,通过技术减排、办公运营低碳化、抵消机制应用等措施,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是国内首家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标的银行。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57江苏银行2021年4月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江苏银行还与17家企业共同发起气候融资倡议,发起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联盟启动仪式,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气候金融联盟。8安吉农商银行2021年6月发布全国首个地方法人银行“碳中和”路线图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法人银行“碳中和”路线图,并建成首家“碳中和”试点支行——天荒坪绿色支行。愿景目标:以2020年为基准年,力争在2055年底前分阶段实现自身运营(2025年前)、投资活动(2030年前)和经营活动(2055年前)的碳中和,全面建成“碳中和”银行。(1)湖州市率先发布“碳中和”银行规划湖州市《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提出,力争在2021年底前完成首家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至2025年前打造三星级以上碳中和网点5家,在2028年前实现所有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8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的完全碳中和,力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银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地区。制定了分批达标路线图,即将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农业银行湖州分行、中国银行湖州分行、兴业银行湖州分行、湖州银行、吴兴农商银行、南浔农商银行、安吉农商银行等8家银行机构纳入首批试点银行名单,辖内试点银行机构2021年6月前发布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路线图,并要求在2025年前所有试点机构实现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5年前实现碳中和。图3湖州市“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路线图试点银行机构其它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的“碳达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完全“碳中和”2030年2035年2055年2058年2025年2028年16(2)中国银行制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2021年9月,中国银行发布《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从组织架构、业务发展策略、产品创新、绿色运营、压力测试、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科技赋能等十五个方面详细绘制了路线图,形成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从差异化授权、创新缓释手段、优化风险权重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实施优惠价格等方面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针对境内“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相对集中的行业,制定信贷管理政策,加强信贷结构调整,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针对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煤电项目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2021年第四季度起,除已签约项目外,不再向境外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3)建设银行制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2021年成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5年)》以及“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二十条行动计划”,明确“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愿景,围绕业务发展、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科技应用、自身运营提出实施绿色金融“五大工程”,重点实施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工业减污降碳等“十五大行动”,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4)国家开发银行发布支持双碳行动方案2021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发布《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开发银行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开发银行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203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达峰”;206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中和”,并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嵌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业务发展、经营管理全流程,持续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开发银行建立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十大行动体系,包括行动方案体系、组织推进体系、信贷政策体系、碳核算体系、创新产品体系、风险管控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外部合作体系、绿色运营体系。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7(5)农发行发布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2022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明确“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农发行要紧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并进,从资产、负债和自身运营层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明确,资产层面,“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绿色信贷余额较2020年翻一番,全行绿色信贷占信贷资产20%以上,向清洁能源产业和林业相关产业投放贷款不低于1000亿元。负债层面,要强化资产负债联动,持续发行绿色债券,扩大绿色资金来源,建立健全绿色筹资体系。自身运营层面,到2025年,要实现全行用能效率持续提升,碳排放量化可控,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碳排放量在2021年基础上稳中有降;到2030年,如期实现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目标。方案强调,要通过七大举措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一是建立“碳偏好”。重点支持绿色农业产业、绿色低碳城乡建设、能源绿色低碳化转型和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二是推进“碳创新”。探索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等碳资产增信手段和担保方式。探索发行绿色主题债券,丰富绿债发行品种。三是健全“碳管理”。完善绿色低碳项目对接机制。积极探索将碳排放因素纳入项目全流程管理。四是强化“碳科技”。建立健全碳排放信息系统,为绿色低碳金融业务分析及规划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五是做好“碳披露”。有序开展自身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持续加强披露和宣传力度。六是改善“碳表现”。全面摸清自身运营碳排放底数,制定绿色低碳运营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有序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七是促进“碳合作”。深化与相关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与专业机构、科研院所等开展课题研究,加强与多双边机构的国际合作。(6)华夏银行宣布力争在2025年之前实现自身碳中和2021年5月13日,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在银保监会银行业保险业例行发布会上宣布,力争在2025年之前实现自身碳中和,成为国内首家提出自身碳中和目标的银行,早于国家整体碳中和目标三十五年。同时该行将全面深化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着力构建ESG理念下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据该行《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截至2021年末已摸清自身碳排放现状,下一步将结合发展目标合理预测“十四五”及中长期的碳排放变化趋势,制定自身碳中和目标及路线图,通过技术减排、办公运营低碳化、抵消机制、植树造林等方法,促进自身碳中和。18(7)江苏银行发布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2021年4月,江苏银行正式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个金融服务“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江苏银行还与17家企业共同发起气候融资倡议,发起中小银行绿色金融联盟启动仪式,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气候金融联盟。银企双方将致力于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投融资理念,助力实现低耗、零碳、高效发展,推动清洁技术、低碳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的全面发展。该行还将充分利用财政支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等,构建气候金融产品体系,助力新能源产业链降成本和化石能源产业低碳转型。(8)安吉农商银行发布首个地方法人银行“碳中和”路线图2021年6月,安吉农商银行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法人银行“碳中和”路线图,并建成首家“碳中和”试点支行——天荒坪绿色支行。愿景目标:以2020年为基准年,力争在2055年底前分阶段实现自身运营、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碳中和,全面建成“碳中和”银行。具体目标:到2025年底前,通过全面开展碳盘查、设定碳排放核算边界、识别和分析排放源、开发金融机构碳足迹管理系统等方式,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到2030年底前,通过能源替代、节能改造、减排减量、绿色绩效、造林增汇、购买碳信用等方式,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停止对传统汽车消费提供金融支持,高碳行业风险敞口为0;到2055年底前,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低碳化、绿色化取得关键性进展,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的完全“碳中和”。(9)国际银行业“碳中和”银行规划目标汇丰银行早在2005年就率先成为了全球首家实现碳中和的大型国际银行,其于2020年就将自身目标定为净零排放银行。2020年9月,汇丰银行正式提出了“建设净零排放的全球经济”的集团气候战略,并设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2030年实现自身经营和供应链零排放,即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归零;2050年实现投融资零排放。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19高盛在2021年3月发表的一份新的声明中重申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花旗集团于2021年3月1日宣布,到2030年抵消足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覆盖花旗集团员工的碳足迹,到2050年抵消其贷款项目组合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富国银行2021年3月8日宣布了一系列环境可持续发展倡议,包括制定2050年净零目标,其中包含融资排放。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得到加快发展。2021年,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2021年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1.1万亿元。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5.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10.6%;其中六大国有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共8.68万亿元。表6国内银行业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发展情况序号银行名称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亿元)2021年绿色债券1工商银行24,806.21共发行境外绿色债券6笔,金额合计130.6亿美元;累计主承销各类绿色债券67只。2农业银行19,778首批开展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债券投融资业务,共承销发行绿色债券27期,募集资金439.5亿元。3中国银行14,086.00累计在境外发行等值128亿美元可持续发展类债券,其中包括等值107亿美元绿色债券。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1294亿元人民币,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34亿美元。4建设银行19,631.29发行全球首笔基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的绿色债券,2021年承销绿色债券25笔,发布“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参与首批非金融企业类“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碳中和债”等新型绿色债券承销业务。5交通银行4,767.63累计承销绿色、可持续发展主题债券9单,发行金额143亿元,包括主承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50亿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熊猫债”等。206邮储银行3,722.94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31.14亿元,绿色债券承销规模68.50亿元。7招商银行2,638.42在《招商银行绿色、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债券框架》下发行2只美元债券,规模6亿美元;主承销绿色债券38只,发行规模合计613.72亿元;招银租赁发行9亿美元和1亿欧元双币种“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为中资金融租赁公司首单欧元绿色债)。8兴业银行4,539.40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4.56亿元。9平安银行691.35共承销绿色债券52亿元,其中四笔绿色债券已基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标准,开展绿色债券认证;银行间市场首单绿色行业类REITs产品成功发行;绿色债券投资56笔,投资金额26.85亿元。10中信银行2,000.79积极参与投资绿色债券,率先开展多品种各期限绿色债券和小微企业债券的双边做市报价。11光大银行1,245.922021年,“阳光ABS”支持绿色经济投资金额达48.74亿元,“阳光债E融”投资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金额累计达17.05亿元。12民生银行1,073.17承销发行各类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33只,规模达到134.36亿元,其中支持承销绿色发展类债券14只、规模达到42.89亿元,募集资金用于低碳运输等绿色项目,并帮助13家企业发行人以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式发展。13华夏银行2,084.77截至2021年末,绿色投资业务余额合计142.63亿元,其中绿色债券71.67亿元,外币绿色金融债券20.62亿元,绿色主题债券专户基金33.3亿元,绿色产业基金10亿元。资料来源:各行2021年年报、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国内银行纷纷加快探索开发“碳中和”主题金融产品,助力社会及其自身的低碳转型。一是碳资产抵质押融资产品。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健全和规范,以及监管机构政策支持并积极鼓励,碳质押已较为成熟,成为银行可以参与运用、较为规范化的融资工具。碳质押业务以碳资产作为质押物的金融融资,通常涉及碳排放权配额,企业可以通过质押其拥有的碳配额或未来碳资产收益盘活碳资产,获得支持自身发展的资金。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加快推出碳排放权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清洁发展机制(CDM)等碳资产抵质押融资产品。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21例如,2021年7月16日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杭州分行分别为黑龙江省某热电联产企业、浙江省某环保能源公司提供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2000万元、1000万元。浦发银行早期参与多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先后落地国内银行业首单CDM财务顾问业务、CDM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2021年5月浦发银行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全国首单碳排放权(SHEA)、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组合质押融资。湖州银行探索开发“碳价贷”产品,发放了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业务。与传统贷款做法不同的是,“碳价贷”产品将全国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浮动情况纳入贷款全周期,首次贷款额度核定与前一周期交易市场的加权平均成交价挂钩,并且在贷款存续期间,每一季度按照配额交易价浮动情况对贷款执行利率进行调整,使碳价更加直接的融入贷款风险溢价中。二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融资产品。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债券类融资产品,通过将融资条款与融资人一定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相挂钩,在满足绿色低碳转型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督促融资人实现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市场,2019年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与21家全球银行组成的财团达成协议,获得23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贷款。2019年9月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在美国市场发行了首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Bond,SLB),又于同年10月在欧洲发行SLB债券。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sInitiative)公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量达329亿美元,约占贴标债券发行量总额(4961亿美元)的6%,发行人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建筑等多个行业。国内方面,2021年5月1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包括中国华能、大唐国际等企业首批7单合计73亿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成功发行,设置票面利率跳升机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首批SLB项目的主承销商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10家银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共有21家主体发行25只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债券发行规模合计353亿元;其中22只债券专项用于可持续发展,另有3只债券与碳中和债、乡村振兴债等种类结合发行;从券种来看,除公司债和PPN各1只外,其余债券品种均为中期票据。从挂钩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看,电力行业挂钩指标主要为“火电供电煤耗”、“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发电装机容量”、“电能替代电量”、“通过碳市场履约实现碳排放合规”等;钢铁行业挂钩指标主要为“吨钢综合22能耗”、“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等;煤炭行业挂钩指标和电力、钢铁行业挂钩指标有所重合,也涉及“吨钢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等。表7国际SLB发行案例序号发行人发行年份总金额关键业绩指标(KPIs)校准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s)挂钩的债券条款1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2019年(品种一、品种二)20亿欧元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截至2021年末,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不小于55%。如果未能达标,债券利息率将在2022年上升0.25%。2019年(品种三)5亿欧元减少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30年末,每千瓦时能源产出所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应等于或低于125g二氧化碳。如果未能达标,债券利息率将在2031年上升0.25%。2H&M集团2021年5亿欧元-到2025年将实现以下目标:将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到30%;将集团自身运营造成的排放量减少20%;将面料生产、服装制造、原材料和上游运输的绝对排放量减少10%。如果在截止日期时无法达到以上这些目标,那么H&M集团要为可持续债券的持有人支付更多的利息。3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2亿美元-2025/26财政年度完结前位于大湾区的出租物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0%(目前新世界大湾区出租物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到1%)。若新世界未能达至相关目标,将于2027年起至债券到期为止,每年购入相等于债券年息率25个基点的碳抵销额度。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23表8首批7只SLB概览序号发行人主承销商规模(亿元)期限(年)主体评级债券评级票面利率关键绩效指标(KPI)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债券结构1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兴业银行中信银行53(2+1)AAA-4.10%单位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单位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20年度至少降低0.188kg/t,达到0.935kg/t。若发行人在本期债券存续期第2年末达到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则正常还本付息;若未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则本期债券再延续1年,第3年票面利率为本期中期票据存续期前2年票面利率加50BP。2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103AAAAAA3.40%提高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比例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截止2020年12月31日发行人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1.9%。如未完成,则第1个和第2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不变,第3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按照初始票面利率加20个基点执行。3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银行工商银行103AAA-3.40%可再生能源管理装机容量到2023年末可再生能源管理装机容量不低于7,100万千瓦,总可再生能源管理装机容量相比2020年9月末增长幅度不低于45%。如2023年末未达到上述目标,发行人第3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将上浮25个基点。4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银行153AAAAAA3.38%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华能集团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共计不低于150万千瓦。若未达到预设指标,则最后一个计息年度票面利率上调10BP。245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招商银行105AAAAAA4.48%吨钢综合能耗、火电供电标准煤耗、新能源装机规模2024年吨钢综合能耗430kgce/t,火电供电标准煤耗317gce/kWh、新能源装机规模400MW。如2024年度发行人未完成任一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则存续期第五年的票面利率在原利率上增加20BP。6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农业银行杭州银行33AAA-4.38%发行人单位水泥生产能耗2023年末,发行人单位水泥生产能耗降至77kgce/t。若发行人未按约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则第3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利率调升20BP。7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203(2+1)AAAAAA3.09%大唐国际京津冀区域公司单位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京津冀区域公司单位火力发电平均供电煤耗下降至296.8gec/kWh。若发行人未按约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则第2个付息日赎回全部债券。资料来源:Wind,中证鹏元。三是“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产品。在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提倡之下,目前银行在结构性存款方面出现创新之势。2021年,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发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发行了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该结构性存款为短期存款产品,产品收益分为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两部分,其中浮动收益与观察标的波动变化情况挂钩。产品的挂钩标的为2021年3月上海清算所发布的“碳中和”债券指数,该指数以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并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公开募集债券为样本券,进而跟踪其价格走势。中信银行发行了首支挂钩“碳中和”利率债结构性存款产品,该产品挂钩标的为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21国开绿债01),属于政策性金融债。据了解,该债券是我国首支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绿色债券,发行利率为3.07%,所募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项目。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253.开展碳足迹核算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并加快建立金融机构碳核算体系。2021年4月1日,央行刘桂平副行长提出要逐步开展碳核算,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4月20日,央行易纲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碳核算体系,已经指导试点的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一些领先地区和银行也率先进行了有益探索。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银行碳排放量计算依据,鼓励银行机构依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关于印发湖州市银行信贷碳排放计量方法指南的通知》等文件规定的测算边界、公式,对排放量及相关数据进行核算。针对绿色项目的碳排放计量,可引用环评报告数据,或者运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关于绿色信贷环境效益的测算方法进行核算。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有的银行披露了自身运营碳排放信息,也有邮储银行等部分银行正在尝试对贷款支持项目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表9国内银行业环境绩效与碳排放披露情况序号银行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和范围二)单位:吨二氧化碳当量环境绩效(绿色信贷支持项目)1工商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在京机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2096.96;直接温室气体排放3,075.30;间接温室气体排放49,021.66。折合节约标准煤4,738.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9,884.69万吨。2农业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在京机构和37个一级分行本部办公楼;温室气体排放总量:258,195.28;直接温室气体排放:20,663.74;间接温室气体排放:237,531.54。折合节约标准煤4,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9,554万吨。3中国银行统计口径:境内外机构及综合经营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534,060;直接温室气体排放:79,309;间接温室气体排放:1,454,751。折合节约标煤量11,7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25,380万吨。4建设银行统计口径:总行,35个境内分行全辖,建行研修中心东北学院、华东学院,北享生产园区,武汉生产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643,454.48直接温室气体排放:127,378.31;间接温室气体排放:1,516,076.17。折合节约标准煤12,427.5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2,509.58万吨。265交通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各楼宇(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97,527.63;直接温室气体排放:3,255.22;间接温室气体排放:94,272.40。————6邮储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境内一级分行机关、一级分行直属单位及控股子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79,529.3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4,424.43;间接温室气体排放:175,104.88。节约标准煤1,397.9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51.76万吨。7招商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和境内44家分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242,943.98;直接温室气体排放:9,951.60;间接温室气体排放:232,992.38。节约标准煤694.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525.24万吨。。8兴业银行统计口径:总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41,956;直接温室气体排放:1,804.56;间接温室气体排放:40,151.59。节约标准煤4,087.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671.83万吨。9华夏银行————节约标准煤132.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1.11万吨。10民生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办公楼及42家一级分行总部办公楼;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2,115.62;直接温室气体排放:8,345.81;间接温室气体排放:73,769.81。节约标准煤96.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69.67万吨。11中信银行统计口径:本集团;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64,345.10;直接温室气体排放:6,668.93;间接温室气体排放:157,676.17。————12光大银行统计口径:总行及境内一级分行本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8,416.38;直接温室气体排放:5386.28;间接温室气体排放:63,030.11。————资料来源:各行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274.规范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可持续和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标准或指南有G20金融稳定委员会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框架、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环境和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框架、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碳信息披露项目(CDP)、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会计准则等。这些机构于2020年9月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共同支持和推广TCFD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框架,并推动已有标准使其更加符合TCFD建议提出的要求。这些主流的披露框架在披露原则上大都采用自愿披露;披露信息上,主要涵盖绿色战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各类的目标和指标,如温室气体排放等;目标受众上,主要针对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形式上,较多采用年度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例如,TCFD框架建议金融机构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四个方面,并结合三个范围的思路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具体来看,金融服务行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投资组合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和机遇;二、投融资政策框架是否考虑了气候相关议题;三、与客户和被投企业之间开展的环境相关合作、投资组合的环境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四、投资组合排放量与2℃温控目标的一致性。表10国际主流信息披露标准和框架国内方面,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上表示,“未来将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2021年8月,央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JR/T0227—国际主流信息披露标准和框架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框架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问卷世界经济论坛(WEF)标准气候变化信息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披露框架国际金融公司(IFC)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282021)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0228—2021)两项行业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空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披露形式和频次做出如下要求,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披露形式对外披露,具体为以下三种形式:a)编制发布专门的环境信息报告;b)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外披露;c)在年度报告中对外披露。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编制和发布专门的环境信息报告,每年至少对外披露一次环境信息,根据绿色金融产品需要开展相关信息披露。此外,2020年10月深圳市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拟从2022年起,所有在特区内注册的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人、已经享受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金融机构需强制披露环境信息,并明确规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时间和方式等要求;同时规定了未按要求披露环境信息企业的法律责任。未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将逐步向强制披露转变。国内一些领先银行基于监管机构要求和国际规范的信息披露框架,逐步完善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截至2021年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先后宣布支持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建议框架(TCFD);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平安集团、江西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机构加入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不断探索选择合适的形式对外披露环境信息。2019年,工商银行正式发布第一份《绿色金融专题报告》,包括战略与治理、政策与流程、绿色产品、绿色运营、绿色研究、奖项与荣誉等内容。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湖州银行等也以独立报告形式进行了披露,部分金融机构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2021年7月14日,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发布《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成为首个公开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该报告也是我国首个对外披露商业银行部分投融资活动碳足迹测算方法及结果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5.强化气候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我国整个经济社会都会朝着绿色低碳产生巨大的转变,银行业高度关注“碳中和”目标带来的转型风险。人民银行多次提出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要求加强气候风险管理,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21年,人民银行组织全国23家主要银行开展了针对火电、钢铁、水泥三个高碳行业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重点对三个行业年排放量在2.6万吨以上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考察碳排放成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29本上升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参试银行持有的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如果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企业不进行低碳转型,在压力情景下,企业的还款能力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23家参试全国性银行火电、钢铁和水泥行业贷款占其全部贷款比重不高,因此其整体资本充足率在三种压力情景下均能满足监管要求。我国的多个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和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对包括气候环境政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转型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涉及煤电、钢铁、水泥、医药、建筑等行业。比如,清华大学团队对煤电企业在碳中和背景下的违约率变化趋势进行了测算,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台风强度变化对我国沿海地区房屋按揭贷款的违约率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创新开发了以风险值模型为核心的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学,测算环境和气候风险对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的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工商银行进行了碳交易相关的压力测试研究,分析了碳价、行业基准线、有偿分配比例、减排技术应用四个因素对企业财务和银行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与中财绿金院合作开展了对水泥、电力及石化行业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兴业银行运用优化传统净现值法和以风险模型为核心的环境压力测试法,评估了环保政策、碳配额价格等因素对绿色建筑行业信贷资产风险水平造成的影响。华夏银行开展了水泥行业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江苏银行结合企业调研和内部客户信评模型,分析了政策因素、水风险、碳税风险等因素对医药化工行业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违约率的影响。国际上,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2020年9月出版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案例集》囊括了全球30多个机构开发的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的方法和工具。6.推动“碳中和”网点建设国内银行积极推动自身低碳运营,建设“碳中和”网点,包括节能降耗、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等。例如,湖州市《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规范,要求“碳中和”网点建设应同时满足绿色信贷余额占比、碳排放量等要求;推动绿色专营机构“六单”机制升级为“七单”机制(单列信贷规模、单设信贷审批通道、单列资金价格、单设风险管理指标、单列绩效考核、单列产品服务、单列信息披露),通过绿色专营支行到“碳中和”网点的升级改造,以点带面,推进碳金融服务品牌创建。30安吉农商银行大力推行“低碳金融”理念,转变粗放式管理模式,以“节能降耗”为中心,制定一系列完整的低碳运营方案,在绿色低碳理念培植、“零碳会议”、低碳文化建设、低碳出行、绿色办公、垃圾分类、绿色采购、日常节能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开展机构日常低碳运营。安吉农商银行将天荒坪绿色支行作为“碳中和”网点的样板,量身定制“双碳”智慧楼宇改造方案,推动各用能模块节能改造,实现所有用电设备“零碳排”;建立机构与员工的“碳账户”,记录机构与员工日常的低碳绿色足迹,配套总行“碳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全员“碳中和”发展共识;在网点大厅配套建设“碳中和”宣教中心,通过生动形象的手法面向普惠对象普及“碳中和”理念。7.应用金融科技赋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可以在绿色资产识别、认证与溯源、风险与能效管理、信息披露与共享平台等各个环节为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赋能。发达国家已有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的绿色资产交易、清洁能源交易和个人可持续投资的平台。金融科技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已经涌现出来的具体案例包括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碳抵消项目市场、运用区块链技术支持绿色债券发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太阳能交易平台、通过手机应用帮助个人投资者参与绿色投资、使用卫星数据支持碳汇交易平台等许多创新运用。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的发言中介绍,人民银行将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创新案例。如湖州建立了“绿贷通”“绿信通”等以科技赋能的绿色金融平台和重庆的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都具备了绿色贷款颗粒化数据采集、绿色项目智能化识别、环境效益测算等功能。平安银行的“平安绿金”大数据智能引擎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对环境、污染源、气象、环评、信访、舆情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监测。兴业银行上线了国内首个金融机构自主研发的绿色金融IT支持平台——“点绿成金”业务系统,设置了绿色业务识别、绿色客户管理、绿色资产管理、环境效益测算、赤道原则评审等功能模块,大大提高了绿色业务属性识别质效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2022年1月,人民银行北京营管部筛选确定金融数据综合应用应用试点项目,其中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1绿色金融试点项目3个,分别是“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绿色信贷服务”(中国银行)、“基于大数据基础的绿色信贷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基于碳账本的综合绿色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二)国际银行业实践案例1.汇丰银行汇丰银行早在2003年就签署了赤道原则用来规范项目融资的相关工作。2020年9月,汇丰银行正式提出了“建设净零排放的全球经济”的集团气候战略,并设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2030年实现自身经营和供应链零排放,即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归零;2050年实现投融资零排放。自身运营方面,汇丰银行通过3R方法中和自身碳足迹,包括:一是管理和减少银行的直接排放(Reduce),如在总部以及各地分行安装视频与电话会议设施,以减少商旅飞行的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夏季员工商务便装安排,调高空调的温度,帮助减少能耗。二是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Replace),通过购买“绿色电力”减少使用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三是从世界各地购买碳抵免额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Resolve)。投融资业务方面,到2050年汇丰将实现投资所覆盖的全部行业、企业、项目净零排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帮助高排放客户向低碳转型。汇丰计划在2030年以前投入7500亿美元至1万亿美元帮助客户低碳转型,同时加大转型金融产品开发力度,如发行转型债券、小微企业绿色信贷和发展可持续供应链金融等,以及为客户提供碳中和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服务。二是支持低碳新技术、新模式。汇丰环球投资管理与专业气候变化咨询及投资公司(PollinationGroupHoldingsLimited)宣布,双方已订立合资协议成立大自然资本管理公司(HSBCPollinationClimateAssetManagement),将设立一系列私募基金,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全球自然资本投资主题,包括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森林、蓝色经济、生物多样性等。汇丰银行还将成立专门单位,在2025年以前投资1万亿美元,支持清洁技术创新企业发展。322.高盛集团2015年高盛成为金融服务业同行中第一个在运营和商务旅行中实现碳中和的公司。2021年3月发布的最新承诺显示高盛将扩大运营碳排放承诺,将供应链纳入其中,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净碳零排放。高盛已加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采纳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将气候变化的管理和监督融入其业务流程,加强碳排放测算与信息披露,以确保公司战略符合《巴黎协定》的目标。高盛近年来不断公开自己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进展,是第一家根据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进行披露的美国银行。高盛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确保在预测市场事件或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时对其脆弱性和特殊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气候压力测试,高盛主要考察与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股权和信贷资产转型风险,以及气候对全球资产的实物风险。3.花旗银行2021年3月花旗银行宣布2030年自身运营净零排放、2050年融资项目净零排放的愿景。花旗银行作为全球银行中作出可持续发展承诺历史最长的银行之一,开展气候风险评估时间较早,气候风险信息披露较为全面。花旗银行目前的融资排放披露包括公司客户贷款和项目融资活动相关的范围1、范围2和某些范围3排放。花旗在迄今为止所做的所有工作基础上提高了目标,包括提交《负责任银行原则》承诺、通过气候相关财务披露特别工作组(TCFD)在气候披露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以及制定新的化石燃料行业相关标准。花旗银行在2021年的TCFD报告中公布了最新的减碳计划,截至2030年能源板块贷款业务减排29%,电力板块贷款业务减排63%,并设定了1万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目标。步骤如下:一是确定范围和指标,以商业贷款和融资排放为主,逐步延升至债务和股权资本市场活动相关的部门排放;二是建立基线,根据PCAF准则使用承诺资金作为净零计划的排放基线;三是设定脱碳路径和目标以及公司所采取的碳排放计量方法,花旗根据IEA可持续发展情景(SDS)和净零排放(NZE)情景来评估其能源和电力组合的脱碳情景;四是制定实现减排目标的战略,加强与客户在脱碳方面的合作,提高资本配置的灵活性,倾斜更多低碳技术和项目以及在投资组合管理工具中纳入气候风险敞口的衡量等;五是报告和验证,持续在年度自愿报告中披露融资排放量,保证范围1、范围2和与运营相关的部分范围3排放数据接受三方审查,根据NZBA的要求,预计到2024年完成对全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3部范围3排放量的第三方验证;六是提高数据质量、优化碳减排测算模型以及逐步扩大纳入计算的资产范围。4.富国银行2021年3月富国银行宣布了一系列环境可持续发展倡议,包括制定2050年净零目标,其中包含融资排放。该集团还宣布成立可持续金融研究所,以管理到2030年向可持续企业和项目提供5000亿美元的融资部署,支持基于科学的低碳解决方案的研究,并倡导支持客户转型的政策。富国银行还承诺披露其融资排放的测量方法并且提供更可靠的排放数据,为选定的碳密集型投资组合(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设定中期减排目标,并将气候因素纳入其风险管理框架。另外,净零银行业联盟由全球43家银行组成,管理着超过28.5万亿美元的资产,由UNEPFI召集,旨在履行银行业对《巴黎协定》气温目标的承诺。34四、邮储银行低碳转型实践近年来,邮储银行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重大战略决策,融入经营发展全局,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度、激励机制、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科技赋能、信息披露、绿色运营、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实践,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加快推进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一是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明确将“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决策部署,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纳入邮储银行“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十大重点行动和40项具体举措。方案提出,到2025年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到2030年前,建成“碳达峰”银行,实现自身运营与投融资“碳达峰”,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到2060年前,建成“碳中和”银行,实现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建成国际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气候友好型银行和生态友好型银行。二是完善治理机制。董事会、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监事会定期听取绿色银行建设情况汇报,审议绿色金融发展、ESG及气候风险管理的重大决策。成立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对本行“双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开展绿色信贷专项审计,监督绿色银行建设工作。三是加强机构建设。总行设立绿色金融处,承担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职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全行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机构建设经验,截至2022年4月末,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绿色金融部门等绿色金融机构12家,其中湖州市分行被确立为总行级绿色金改示范行,广东省高州市长坡支行挂牌成立全国首家碳中和支行。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5案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邮储银行首家碳中和支行挂牌成立2021年10月29日,全国首家碳中和支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高州市长坡碳中和支行正式挂牌成立。这是邮储银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大创新举措。长坡镇位于广东省茂名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6%,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小镇”。辖内高州水库配套电站和境内其他水电站为本地区持续供应绿色能源。茂名市分行在茂名市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积极作为、主动创新,率先在高州市长坡镇设立全国首个“碳中和”支行,为推进邮储银行全行“碳中和”建设工作开了好局。相较传统银行网点,长坡支行更加关注绿色低碳领域。一是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金融服务场景和生态,创建“双碳”政策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低碳环保事业中去。二是探索通过节能改造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打造碳中和示范网点。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聚焦当地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乡村振兴等投融资需求。四是丰富线上产品体系。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体验中心,创新线上信贷产品,积极推广小额极速贷、小微易贷等线上产品,为小微企业主提供线上金融服务,推动产品、业务、流程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一站式办理。五是打造特色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绿色信贷资源配置,以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主线,探索优化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指标质押贷款、节能减排收益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金融纵深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长坡支行已初步建成邮储银行碳中和网点的样板工程,下阶段邮储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要求,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助力实现全国“双碳”目标,以金融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36(二)优化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加强授信政策支持。优化授信政策指引,融入和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内容,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单独制定“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授信政策指引”,确定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方向与领域,扩大绿色金融业务覆盖范围,将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铁路、轨道交通等行业列为鼓励进入类;积极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保障其合理融资需求,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杜绝信贷“一刀切”;坚决执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对各类环保不过关的业务、客户与项目事项实施“零容忍”政策。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暨绿色金融工作要点和“双碳”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明确绿色银行建设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支持服务。二是健全绿色银行管理机制。动态修订客户评级、营销指引、审查审批手册、贷后管理等制度办法,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纳入客户评级、贷款三查的重要内容,在合同文本中融入借款人环境和社会风险承诺相关条款。制定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进方案、能源管理工作规定等制度,加强总行能源管理,推动绿色办公与运营,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三)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绩效考核、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贷款定价、审查审批、审计检查等方面,加大政策激励与资源倾斜力度。一是加强绿色银行考核激励,将“绿色贷款”、“绿色融资”、绿色办公等指标纳入一级分行经营管理绩效考核以及总行相关部门平衡记分卡指标考核。二是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政策,绿色金融业务给予90%差异化计量系数,完善经济资本管理评价体系,资金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倾斜。煤炭、煤电等传统行业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挂钩债融等转型金融产品,不受行业限额约束。三是设置绿色金融专项信贷规模,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方面给予15个BP优惠;积极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四是开通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平行作业支持力度,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五是将绿色信贷制度、政策执行情况等纳入内部审计和监督范围,开展多角度内控检查和绿色信贷专项审计。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7(四)加大产品创新,支持绿色发展坚守战略定位,发挥普惠金融优势,围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相关领域,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创新和推广绿色公司贷款、绿色小微企业贷款、绿色理财、信用卡、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碳资产质押融资、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ESG指数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有效提升绿色金融可得性与覆盖面。2021年,投资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承销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首单碳中和超短期融资券、北京市属国企首单“碳中和”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推广“两山贷”“生态贷”等金融产品;推出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助力绿色消费行为;为ESG基金提供托管服务,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和责任投资;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等机构达成合作,在德意志交易所与国内金融市场同步发布“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案例1:“两山贷”“生态贷”助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的指导和支持下,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支行率先在大均乡伏叶村开展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试点,用金融助力GEP与GDP相互转化良性发展。其中,“两山贷”结合当地“绿谷分”为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生态贷”可采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抵质押等担保方式提供贷款;以“农民丰收卡”和“邮惠付”为代表的生态支付结算体系,为生态产品经营者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截至2021年末,浙江省丽水市分行“两山贷”余额1.01亿元,“生态贷”余额21.96亿元,“邮惠付”商户收单5,496户,获得溯源体系商户收单清单近1,500户。案例2: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2021年6月,邮储银行投资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该项目入池基础资产全部为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符合绿色项目标准,融资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贷款的投放,是资产端与用途端的“双绿”产品。投资合计2.4亿元,利率较可比短融中票低10-20个BPS。根据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的独立评估认证报告,该基础资产及募投项目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13万吨,节约标准煤1.30万吨,减排可吸入颗粒物1.08吨,减排氮氧化合物34.17吨。38案例3: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2021年7月,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之际,邮储银行参与发起了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发布了《金融机构支持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共同倡议》,与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先后为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唐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德清县中能热电有限公司等取得全国碳排放配额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盘活富余碳排放配额资产。案例4: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2021年7月,邮储银行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成功承销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三期债权融资计划,该产品是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规模5亿元,期限1+1+1年,指标挂钩融资人2021-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70万千瓦。聘请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挂牌前评估和存续期定期验证,持续跟踪挂钩目标进度,通过严格的权责义务约定和持续信息披露强化各方监督责任,以保障指标达成,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目标实现。经测算,该挂钩目标达成后,预计2021年至2023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1.5万吨。案例5: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2021年11月,为华能太原东山燃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发放1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期限三年,指标挂钩2021年8月30日至2023年6月30日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共计不低于10万千瓦。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增产保供,也能够有力推动企业绿色、智能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案例6:发布“STOXX邮银ESG指数”。2022年3月,邮储银行携手德交所发布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的“STOXX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股ESG指数”。“STOXX邮银ESG指数”将为国内、国际投资者提供针对A股企业ESG表现和长期投资价值的观测维度和投资工具,有助于引导各方更加关注企业ESG管理和实践,共同助推中国ESG市场高质量发展。未来,中邮理财将以“STOXX邮银ESG指数”为基础,积极开发被动型和主动型的投资策略,发行ESG主题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中国优秀ESG标的投资的需求,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39(五)应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强化ESG风险管理。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政策、风险限额、授信政策、客户评级、审查审批、放款管理、贷后管理等方面,将ESG风险管控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比如:对钢铁、煤炭、火电等“两高一剩”行业进行限额管控;在合同文本中融入借款人环境和社会风险承诺和声明相关条款;2017-2021年连续五年开展ESG风险、气候风险和高碳行业专项排查,覆盖全行所有存量公司和零售授信客户,摸清底数、分类处置,主动防范化解潜在环境风险.二是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将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纳入全行压力测试体系,参与了人民银行组织的2021年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转型对全行信贷资产的潜在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压力情景下,邮储银行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但对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整体可控。浙江分行开展基于资产碳足迹的环境压力测试,采取“自下而上”的企业财务传导模型和资本定价模型,对水泥、电力及石化行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多维度衡量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环境风险。三是应用金融科技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和企业客户碳核算。率先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将蔚蓝地图环保数据接入行内“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测与预警。积极探索推动企业客户环境信用修复和碳核算工作,助力企业摸清碳排放底数、防范潜在风险、提升环境与气候表现,得到人民银行高度肯定与推广。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绿色金融市场简报》第18期刊发“有序推动碳核算试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文章,并印发同业参阅。截至2022年3月末,已成功推动280家企业完成环境信用修复,超过600家企业客户试点碳核算。案例:浙江省分行基于资产碳足迹的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21年,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中财绿金院”)开展了基于资产碳足迹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分别采用“自下而上”的企业财务传导模型和资本定价模型,对水泥、电力及石化行业的六家样本企业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多维度衡量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环境风险。一是采用“自下而上”的企业财务传导模型方法。选取碳配额和环保税作40为外部环境因子,以当前碳排放配额免费比例100%和当前环保税征收标准作为基准情景,分别测算水泥、电力和石化三个行业的样本企业在轻度(95%免费配额/2倍环保税)、中度(90%免费配额/5倍环保税)、重度(85%免费配额/10倍环保税)情景下的压力影响程度。二是采用中财绿金院创新的资本定价模型方法。分别用碳价风险和环保力度替代碳配额和环保税作为样本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并进一步测算传导至银行端的风险敞口VaR值。在情景设定上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2021年8月31日39.89元/吨的现价为基准情景,压力情景设定则根据《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国际能源署(IEA)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分别设定93元/吨、167元/吨和450元/吨的轻、中、重度情景。从两种环境压力测试模型的测试结果来看,在考量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情况下,水泥行业企业的信用风险受更紧缩的宏观环境和多重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电力行业应重点关注碳价对其带来的影响,石化行业受可量化衡量的政策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小,但对碳价波动更为敏感。在未来风险管理中,可进一步考虑将碳市场、行业环保政策、碳配额等因素纳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宏观部分,将企业环保税、自身环保支出等情况纳入微观部分,并加大环境因素在信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案例:探索推动环境信息非强制性披露企业客户碳核算碳核算是企业准确把握自身碳排放数据的关键步骤,是碳资产管理的基础,更是实现建设碳中和银行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邮储银行积极有序推动环境信息非强制性披露企业客户碳核算,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按照积极探索、客户自愿、有序推进的“三原则”,制定“三步走”的碳核算试点工作思路。第一步,确定浙江湖州分行作为首家试点行,积极探索积累经验;第二步,选择浙江、广东、山东和重庆分行作为第二批试点行,稳妥有序扩大试点;第三步,在全国36家一级分行进行全面推广。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41坚持稳步推进,确保碳核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科学制定企业碳核算工作方案。根据“三原则”,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异化制定分行碳核算企业的目标规划。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碳核算推广指标纳入授信管理评价体系。三是出台相关配套支撑政策。对配合开展碳核算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在客户准入、授信重检等环节通过“绿色通道”优先审批。邮储银行企业客户碳核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末,累计推动457家企业客户完成碳核算,得到人民银行高度肯定与推广。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绿色金融市场简报》第18期刊发邮储银行“有序推动碳核算试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文章,并印发同业参阅。(六)对标主流准则,加强信息披露一是积极对标国际主流准则。2021年5月,邮储银行正式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成为第二家签署PRB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8月,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10月,签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二是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和渠道。邮储银行作为一家A、H两地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根据香港交易所ESG信息披露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相关规定,定期发布年报、中报、社会责任(环境、社会、管治)报告等,充分运用内外部渠道常态化披露环境和气候信息及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主动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及时、动态披露宣传绿色金融发展进展,有力提升绿色金融品牌影响力。(七)倡导绿色文化,推进绿色运营一是倡导建设绿色文化。坚守邮储银行的绿色底色,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银行的“血脉”,纳入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开展绿色环保宣传教育,开展绿色公益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鼓励员工参与绿色公益活动。42二是推动绿色办公与绿色运营。完善绿色采购、绿色办公、能源管理等制度,强化能耗管理,将节能目标纳入日常工作任务,将绿色办公情况纳入分行和条线考核,定期开展考评工作。完成总行大楼LED节能灯具改造,通过节能改造预计2022年全年可节约用电约35万度。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电子办公方式,减少办公用纸,开展绿色采购。三是推广绿色建筑。自建、购买、租赁新增办公建筑时,优先考虑绿色建筑;对于总、分行旧办公楼改造,制定强制性的管理要求,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开展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工程,采用多项绿色节能技术,实现平均PUE值(电源使用效率)持续降低。合肥数据中心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评选的“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荣誉。截至2021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722.94亿元(人民银行统计口径),较上年末增长32.52%,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绿色融资余额4281.05亿元(银保监会统计口径),较上年末增长33.89%;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31.14亿元,绿色债券承销规模68.50亿元。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年节约标准煤1397.9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51.76万吨。2021年7月-12月,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下,合计向196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205.46亿元,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383.4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43五、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思考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思考提出我国银行业机构的低碳转型路径,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前提、把握关键路径、健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碳中和”银行。(一)正视困难挑战:坚定低碳转型目标基于邮储银行和其他银行同业的实践经验,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商业银行低碳转型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图,从政策制度层面给与有效的激励与约束,这些需要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尚未将低碳转型目标纳入战略规划,尚未搭建针对低碳转型的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体系,授信政策、绩效考核、专项规模、经济资本、贷款定价、审查审批等方面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倾斜性安排。二是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服务能力不足。尽管我国一些领先银行已率先探索推出一些创新性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的国内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仍相对单一,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商业银行主要以表内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承销、绿色租赁、绿色基金及其他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仍待增加,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挂钩债券、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财务顾问等新型产品亟待进一步突破,满足客户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同时,在开发营销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产品过程中,还存在着银行人员不熟悉、条款设计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客户信息不对称、相关数据获取困难且质量不高、因操作繁琐导致客户体验不佳等问题,影响金融服务质效。三是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的能力不足。商业银行高碳资产转型面临严峻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相关风险管理是一项全新的议题和挑战,总体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统一、成熟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方法,缺乏有效和实用的风险管理工具,且专业管理44能力亟待提升。例如,开展企业客户碳核算存在客户不配合、信息不对称、基础数据获取难、数据质量差等问题;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缺乏统一有效的方法和标准,大多数银行不具备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专业能力。四是配套支持不足。目前监管对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统计口径、标准和要求尚未明确统一,相关的财政配套资源和政策支持仍相对不足,碳交易权抵质押等部分业务的具体制度安排仍不完善,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转型金融业务中方向不明确、操作无依据、执行动力不足。例如,我国企业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机制尚处于探索建立阶段,企业碳排放数据披露尚不充分,主动披露较少,数据质量较差。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相关衍生品市场建设相关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国家政策和法规对企业层面如何实现碳抵消尚未统一标准,金融机构能否按照已有的大型活动标准开展碳抵消活动尚不明确,尚不允许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交易,在风险匹配、风险定价及风险对冲上尚缺乏足够的工具和手段。(二)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碳中和”银行规划及路线图一是制定“碳中和”银行建设目标及专项规划。建设“碳中和”银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推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基于国家政策规划、监管要求和银行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碳中和”银行建设目标及专项规划,纳入银行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系,明确相关战略目标、建设规范和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自上而下系统推动“碳中和”银行建设。二是明确“碳中和”银行建设时间表与路线图。在全面核算碳足迹、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的基础上,及早、科学地设置自身运营与金融资产(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路线图和行动方案。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制定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具体举措,并在执行中逐年细化当年工作方案,根据自身运营及金融资产碳排放的范围分步实施,确保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45图4“碳中和”银行建设路径三是注重“碳中和”银行具体建设的差异化。由于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绿色发展规划等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法人银行或全国性银行的分支机构应实施差异化的“碳中和”银行建设路径,采取梯次有序、各有侧重、先行试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例如,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银行机构可先行试点,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发展领先银行可争取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达峰,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中和,205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完全“碳中和”。运!!CCERCCUSTCFD+!46(三)夯实基础前提:做好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1.组织碳盘查与碳核算,编制碳排放清单通过碳排放的核算与统计分析自身的碳排放结构,摸清碳排放情况,是商业银行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商业银行可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按照选定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运用专业的方法学组织碳盘查(即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自身运营和金融资产的排放情况进行“摸底”清查,掌握碳排放情况。特别是对于金融资产维度的碳排放量,应加快探索开展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量的核算工作,为金融资产碳减排提供基础和动力。碳核算主要包括四个关键步骤:一是设定核算边界,包括组织边界和活动边界,界定各项经营和活动所产生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范围(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二是确定排放源,逐一识别排放源,并按照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对排放源进行分类,建立盘查手册。三是计算排放量,按照选定的专业核算方法(如排放因子法),收集活动水平数据(燃油消耗量、用电量、用纸量等),通过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计算出各项活动的排放量,加总取得总排放量。四是建立排放清单,对排放源、排放的温室气体类型和排放量等做完整的资料和数据记录,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加强相关信息披露,充分接受各方监督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大都为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或准则,缺乏强制性披露要求和标准,A股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主要针对重大污染企业。未来政策将逐步转向强制披露,政府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做出强制性披露要求,监管部门研究制定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的制度文件,统一披露的内容、形式、标准等要求。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搭建气候信息跟踪、披露和监管平台;加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认证和监督,构建市场约束机制。商业银行应在执行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监管标准的基础上,主动对标TCFD等国际主流准则,制定“碳中和”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明确自身的责任要求,明确披露框架的范围内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便接受来自于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倒逼自身的低碳转型。披露内容上,商业银行应加强与政府、股东、媒体、环保组织、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沟通,充分披露碳中和银行建设相关目标规划、行动措施、环境效益等,特别是做好三类范围内相关碳排放的数据梳理工作,定期披露自身碳减排情况。披露形式可包括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绿色金融专题报告等。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47(四)把握关键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双碳目标1.推动碳减排与碳抵消,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碳减排是主线和重点,碳抵消则是辅助和补充。从排放范围来看,银行机构的主营业务大都基于办公室作业,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外购电力能源和办公材料产生的“范围二:与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因此节能降耗和清洁能源替代是核心减排策略。(1)碳减排的途径与措施银行业机构范围一直接排放主要来源于自有燃油汽车产生的碳排放、员工食堂的燃气消耗等,主要减排途径包括减少用能和清洁能源替代。例如,可以将自有公务用车、货车等燃油车辆更换为新能源汽车或混合动力车;尽量减少燃油车使用,倡导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方式出行;将高碳排放的燃烧装置更换为低碳或零碳的电气化设备,并尽量减少用能等。银行业机构范围二与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主要来源于外购电力和热力等能源活动,主要减排途径是全面分析自身运营能源结构,制定综合用能解决方案减少购能消耗,包括节约用能、提升能效、清洁能源替代、发展绿色建筑等方式。节约用能方面,推行绿色办公,建立用能管理机制,坚持非必要不使用和及时关闭空调、照明、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能设备。提升能效方面,一方面将高能耗设备更换为节能减排的低能耗设备,另一方面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替代方面,可购买绿色电力、自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材料等。发展绿色建筑方面,通过现有建筑绿色改造和新建认证的绿色建筑等,提供节能减排的综合解决方案,特别是将数据中心等高耗能场所建设成专业认证的绿色建筑。银行业机构范围三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垃圾分类回收、员工商务差旅等,主要减排途径包括减少差旅商务活动和垃圾物料。例如,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尽量替代现场会议,减少航空差旅活动;大力推行无纸化罢工,减少纸张浪费。48表11自身运营维度的碳减排途径排放类型银行排放举例减排举措范围一直接排放①发电机组消耗的燃油②食堂消耗的燃料③公务用车消耗的汽柴油等减少用能和清洁能源替代。如,更换使用电气化装置、新能源车、减少用车、绿色出行。范围二与能源相关的间接排放外购采自于非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热力等减少购能消耗,包括节能用能、提升能效、清洁能源替代、发展绿色建筑等方式。范围三其他供应链端的间接碳排放①外包运输、②垃圾分类回收③员工商务差旅④员工通勤等减少差旅商务活动和垃圾物料等。(2)碳抵消途径与措施除碳减排途径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购买经核证的碳补偿额度来抵消节能减排活动后仍然剩余的碳排放量,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以及参与碳交易购买碳排放权配额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额度等。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国家政策和法规对企业层面如何实现碳抵消尚未统一标准;尤其是金融机构能否按照已有的大型活动标准开展碳抵消活动尚不明确,且目前尚不允许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交易。因此,当前阶段银行业机构的重点仍需放在碳减排途径上,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机制和碳抵消机制等政策的明晰和放开,可逐步将碳抵消途径作为重要补充。2.发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实现金融资产“碳中和”(1)绿色资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气候融资商业银行可紧抓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业务发展机遇,加快优化资产结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围绕低碳和增汇两个领域,积极开发金融产品,为绿色客户和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生态多样性保护、碳汇、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在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传统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碳排放权(碳资产)抵质押融资、能效融资、环境权益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49类抵质押、绿色供应链融资、气候债券、蓝色债券、7绿色理财、碳收益支持票据、绿色账户、碳交易财务顾问等产品或服务。银行可以为企业提供的碳金融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以开户、结算、存管等业务为主的碳金融基础服务;以碳抵押/质押贷款、碳债券、碳资产回购等为主的碳融资服务;以及碳托管、碳金融理财或咨询为主的碳资产管理服务等。其中,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健全和规范,包括碳排放权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等碳资产的市场价值更加明晰和稳定,具备作为抵质押物发挥担保增信功能的资质,相关抵质押融资业务已较为成熟,商业银行可首先以全国碳交易市场电力行业履约企业碳交易权配额抵质押贷款为突破和重点布局产品,积累总结业务经验,再逐步拓展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等领域。(2)高碳资产:发展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针对高碳资产,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和监管政策要求,严格控制“两高”领域融资增速和占比,压降高碳项目和客户投融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要发展转型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帮助高碳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减少高碳资产转型带来的金融风险。当前,转型金融标准、口径和相关管理机制尚不明确,建议监管机构尽快研究明确转型技术路径,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金融业务口径和范畴,建立转型认证和信息披露体系。同时,监管可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包括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的用于开发清洁能源的土地资源、可再生能源消纳额度、补贴、税收减免、担保、碳减排支持金融工具等。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业务,支持高碳行业客户的低碳转型,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不盲目抽贷断贷,加大对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绿色项目的授信支持。围绕企业碳减排路径和目标,积极创新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建立覆盖各业务板块的低碳转型金融产品体系,打造体系化、多层次、有特色的“转型金融产品超市”,满足不同转型路径融资需求,如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并购基金、转型贷款、转型债券、转型担保、债转股等各类融资工具和安排。统筹内外部信息、技术与资源,构建转型金融客户画像,精细化客户定位与客群细分,提供针对7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在《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探索“蓝色债券”,专指募集资金用于可持续性海洋经济项目的债券,旨在支持对海洋有积极的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影响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0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企业客户碳核算管理,将企业或项目的碳减排情况作为授信依据,并力促高排放客户低碳转型。(五)健全保障机制:建设“碳中和”银行的专业机制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碳中和”银行建设需求和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碳金融等业务特点,在政策制度、激励约束、风险管理、科技赋能、能力提升、企业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碳中和”银行建设相适应的专业保障机制。1.政策制度机制一是差异化授信政策、信贷政策、风险政策等政策体系,政策指引金融资产低碳转型。明确优先、重点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气候融资、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等。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原则,积极支持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高碳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保障其合理融资需求,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等企业和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杜绝信贷“一刀切”。二是建立健全低碳运营、碳减排管理、授信业务管理等制度体系,制度推动低碳转型措施实施。建立“碳中和”网点建设、能源管理、绿色运营等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促进节能减排切实实施;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办法,将ESG风险纳入评级、调查、审查、合同、放款、贷后管理等授信业务全流程,在内部评级制度、重点行业调查和审查报告模板中融入ESG等因素,在合同文本中融入借款人环境和社会风险承诺相关条款,促进金融资产低碳转型。2.激励约束机制从绩效考核、信贷规模、资金定价、审查审批、经济资本、内部审计、现场检查等方面,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大力支持“碳中和”银行建设。一是单列绩效考核指标。根据监管要求和“碳中和”银行建设需要,将“绿色贷款”、“绿色融资”、碳减排量、“碳中和”网点建设等指标纳入对业务条线、分行的经营管理绩效考核,单独建立科学合理的碳金融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给予经济资本考核优惠、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高碳资产的风险权重等多种方式突出对“碳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51中和”银行建设的正向激励,使贷款或资产配置向绿色倾斜,同时约束高碳行业的敞口。二是单列信贷规模和资金价格。单列总(分)行和“碳中和”支行网点的绿色信贷规模,保障绿色低碳领域的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在信贷调控规模的情况下,信贷资源优先向“碳中和”领域倾斜,保障碳金融业务规模达到领先水平。将企业的ESG表现、碳排放指标等纳入考量因素,应适当提供相对普通贷款更为优惠的资金成本价格,包括贷款利率及手续费等。三是单设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开辟独立的碳金融绿色审批通道,设置专门的信贷审批岗位,为碳金融的审批提供快捷通道,减少信贷的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四是单设风险管理指标。建立科学的碳金融管理机制,对绿色低碳类信贷业务设置单独的不良容忍度,具体可参考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的设置方式,允许碳金融的不良容忍度适当高于总体不良率。五是加强审计检查监督。加强对绿色投融资等业务发展、“碳中和银行”建设等的审计和监督检查,进行必要的通报和整改,督促各项行动计划落实到位。3.风险管理机制高度关注“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环境与气候风险,建立健全相关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职责分工,建设全面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银行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密切跟踪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高碳行业发展,持续关注火电、钢铁、石化、化工、煤炭、建材、有色、造纸、航空等碳交易市场纳入行业未来面临的环境和成本压力,开展ESG风险专项排查,因户施策制定风险处置措施,逐步降低气候风险敞口。通过强化投贷后风险监测、推动存量资产向低碳转型等做法,完善投贷后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三是探索开展压力测试提升环境与气候风险评估能力。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方法和框架,研究探索运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和评估环境和气候风险,做好风险应对预案。例如,以火电行业客户为试点,测算不同情境下,碳价波动、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等压力因素对企业减排及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前瞻性量化评估潜在风险。524.科技赋能机制低碳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在碳核算、碳资产管理、营销获客、气候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等领域都需要加强科技赋能,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高数据治理和应用能力,开发或引入相关服务平台系统,打通客户、产品、业务流程。监管部门也需要在落实绿色标准、强化统计、监测和开展气候风险分析等方面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指导。一是运用金融科技开展碳核算和数据管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强融资人碳资产和高碳资产的信息跟踪,对绿色资产进行识别、贴标和环境效益测算,开展针对自身碳减排和金融资产的碳核算,实现绿色金融业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业绩评价等。二是运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治理。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开发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方法与模型工具,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环境和气候风险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减少环境和气候信息不对称,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智能化识别、评估、监控、预警和治理,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率和及时率。三是运用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例如,依托人工智能完善企业或个人客户绿色画像,提升客户识别能力;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底层资产记录,发行绿色低碳主题产品;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技术获取,记录个人绿色减碳消费行为数据,形成个人碳信用画像,促进支持绿色低碳行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给绿色低碳偏好客户推送绿色低碳理财产品。5.能力提升机制建设“碳中和”银行涉及生态环境、气候变化、行业减排、碳金融、科技等诸多前沿、复杂和专业的学科或领域,银行业机构需加强外部协作,着力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加强与外部主体的交流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高工作质效。与政府部门、官方机构、行业协会、金融同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公司等外部主体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政策与行业动态跟踪、碳金融产品设计、碳足迹核算、风险分析及压力测试、环境信息披露、金融科技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广泛和深度的交流合作,学习引入科学的方法论和先进的业务经验,指导业务实践。例如,邮储银行与IPE合作,借助其研发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平台(InsBlue)开展企业客户碳核算试点工作。二是加强内部人员培养与专业培训,建设专业人员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碳中和”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53银行、绿色金融、碳金融业务知识培训和人才储备,提升业务发展专业能力。例如,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金融产品或项目,积极参加相关领域高水平的研讨交流,邀请外部专家担任专业顾问和授课,定期开展内部培训,适时引进专业人才等。6.低碳文化机制“碳中和”银行建设离不开广大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在银行机构内部打造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的企业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应加强绿色低碳理念宣传教育,提升员工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绿色银行建设的认知和认同,倡导鼓励员工节约用能、绿色办公、绿色出行,提升员工绿色表现能力。54参考文献[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R].2021.[2]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绿色金融课题组.商业银行气候融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4]麦肯锡.中国金融业CEO季刊:可持续发展全球金融业的实践与探索[R].2022.[5]海通证券.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R].2021.[6]汇丰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R].2022.[7]普华永道.转型金融白皮书:中国金融机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R].2022.[8]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2021.[9]能源转型委员会.中国2050: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R].北京:落基山研究所,2019.[10]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1-25.[11]马骏.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的意义、方法和推广[J].清华金融评论,2020(09):16-20.[12]马骏,孙天印.气候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以煤电和按揭贷款为例[J].清华金融评论,2020(09):31-35.[13]马骏.“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实践[J].中国金融,2021(10):54-55.[14]叶燕斐,李彤玥,高佳琳,尹豪.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的新机遇和新挑战[J].中国银行业,2021(08):21-23+34+6.[15]王信.审慎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J].中国金融,2021(04):41-42.[16]杨娉,王琰,王冲.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概览[J].中国金融,2020(17):61-63.[17]刘连舸.“双碳”目标重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新路径[J].清华金融评论,2022(02):69-72.[18]姚红.推进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J].中国银行业,2021(11):39-41+6.[19]鲁政委,叶向峰,钱立华,方琦.“碳中和”愿景下我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2):3-14.[20]钱立华,方琦,鲁政委.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的六大趋势[J].中国银行业,2021(08):35-37.[21]钱立华,方琦,鲁政委.碳中和下的银行保险业气候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西南金融,2021(04):3-14.[22]孙天印,祝韵.金融机构碳核算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清华金融评论,2021(04):55-58.[23]施懿宸,章容洲,杨晨辉.碳减排与绿色信贷:基于国际经验的发展路径探讨[J].国际金融,2021(07):12-16.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低碳转型路径研究55[24]吴瑶,顾鹏.“30·60”目标背景下转型金融应用与实践[J].金融市场研究,2021(07):13-25.[25]王遥,张广逍.“双碳”愿景下的金融转型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14):9-11.[26]陈晖萌,张明哲.大数据在环境气候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银行业,2021(12):98-100.[27]张明哲.商业银行气候融资发展探析[J].中国银行业,2020(10):105-107.[28]张海波.加强商业银行环境与气候风险的数字化治理能力[J].中国银行业,2021(05):50-52.[29]王博璐,陆文钦.制定转型金融管理框架建议[J].中国金融,2021(11):58-59.[30]TCFD,TCFD2020StatusReport[R].瑞士,巴塞尔;2020.https://www.fsb.org/wpcontent/uploads/P291020-1.pdf.[31]GoldmanSachesGroup.Carbonomics:ChinaNetZero:TheCleanTechRevolution[R].2021.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EB/OL].[32]NGFS,Guidetoclimatescenarioanalysisforcentralbanksandsupervisors[R].2020a.[33]NGFS,OccasionalPaper:CaseStudiesofEnvironmentalRiskAnalysisMethodologies[R].France;2020b.[34]HSBCGlobalAssetManagement,Investinginthelow-carbontransition:Exploringscenarioanalysisforequityvaluations.HSBCGlobalAssetManagement[R].2018.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