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价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碳信用机制。碳税最为
简单直接,短期效果最好;碳排放交易机制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
《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排放权贸易(ET)、联合履
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碳信用,基于自愿原则,独立存在于其
他碳定价机制之外。碳市场的运行与股票市场类似,亦可分为一、二级市场。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 61 个国家实施了碳定价机制。30 国征收碳税;31 国建立
碳排放交易体系;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约机制曾是碳信用市场的主流,但《京
都协议书》第一期承诺到期后,这两个机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巴黎协定》
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而导致碳信用市场未来不确定性较大。
我国虽未征收碳税,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已于 2021 年初启动,6月底,全国
碳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上线。纳入七个试点碳市场的排放企业和单位共有约
2900 多家,累计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约 62 亿吨。2019 年七个试点碳市场累
计完成配额交易总量约 2291.09 万吨,达成交易额约 7.70 亿元。但是从平均
成交价上来看,我国的平均碳价偏低,距离为达成《巴黎协定》目标的 75-100
美元/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后,在基准情景下,碳价将
会达到 40 元/吨。而 2030 年碳达峰前,碳价将会上升到 161 元/吨;如果政府
加大推进力度,对减排力度要求更为严格,碳价有望在 2030 年前达到 313 元/
吨,与为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值接近。
碳中和对二氧化碳在线监测市场的影响:由于核算法的准确性较低,为了建设
更完善的碳市场,我们预计政府会大力推进核算法向在线监测法的转型,二氧
化碳在线监测市场将会率先收益。根据我们的测算,企业持有一套 CEMS 设
备的成本大约在 55 万元人民币左右,到 2025 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在线监测
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 150-200 亿元人民币,利润增量将会达到 71 亿元人民币,
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先河环保、雪迪龙、佳华科技和蓝盾光电。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政策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