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2023年第2期)--- 厦门大学VIP专享VIP免费

- 1 -
“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
1月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2023 年第 2期(总第 18 期)
本期“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下称观点摘要)摘录了 2023 1月“碳中
和”相关政策、观点及近期学术研究成果供学习参考。本期观点摘要通过对国内
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政府发言及专家学者评论等进行整理,汇总了有关能源
结构、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双碳目标等研究内容。此外,我们还着重关
注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绿色低碳建设情况。
一、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低碳技术吸引投资突破新高
1.《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11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就《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有关情
况举行发布会。白皮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成效:第一,生
态环境的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 9.6 亿亩,防沙治沙 2.78
亿亩,种草改良 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 1200 多万亩,森林、草原、湿地、河
流、湖泊面积都在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扭转。环境质量在显著
改善,2021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年平均浓度由 2015 年的 46 微克/
方米降到 30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了 87.5%,地表水水质
优良断面比例达到了 84.9%这都是一些巨大的变化。第二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 年高技术
- 2 -
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 15.1%,比 2012 年提高了 5.7 个百
分点。绿色产业在蓬勃发展,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我国是世界第一,2021 年节
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了 8万亿元。第三,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业、农业、
服务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更加绿色低碳,资源
利用效率也在大幅提高。2012 年以来,中国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由 14.5%升到
2021 年的 25.5%,煤炭消费比重由 68.5%降到了 56.0%,我们以年均 3%的能源
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 6.6%的经济增长,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6.4%,我们是全球
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四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推动全民提
升节约意识、提升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推
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五,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加强法治建设、
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市场化的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2.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需求,更是国家能源安全
的必行之路。王国法等 118 日于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新形势下我国能源高
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的基石,能源高质量发
展是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保障。文章首先分析俄乌冲突、美国能源统治和我
国能源消费增长刚性需求等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以及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不确
定性(能源的刚性需求与油气进口保供风险叠加、新能源发展与技术经济局限性、
“去煤化”带来经济高风险),总结其对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
其次,立足我国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建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自主可控、安全
可靠的综合能源保障体系,发展多渠道能源开发和能源储备,制定支撑能源转型
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具体包括推动煤炭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优化组合,
加强煤炭智能绿色开发与柔性供给体系建设,加强油气稳增保进与战略储备,
强煤制油气战略替代能力建设。最后,提出建立现代能源与矿业治理体系平台及
拓扑图和构成:5G 能源专网、能源与矿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平台、区块链能
源与矿业产业协作监管平台、省级和国家级监管中心,推进建立能源产业全方位
安全观与现代能源矿业治理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政府及各市场主体的
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分析与参考决策,进而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提供
保障。
- 3 -
3.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国网能源研究院有
限公司的叶小宁和杨超 16日在中国能源新闻网发表文章《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推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作者首先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二是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三是
力社会经济发展。作者接着指出要多途径助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一是在生产领
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二是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三是立足于我国以煤炭为
主的能源结构,循序渐进推动新旧能源优化组合和有序替代。作者进一步指出,
要多举措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一是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完善新旧能源结构优化协同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
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作者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聚焦电网架构、
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关键领域,集中资源力量,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系统低碳转型。二是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促进能源实现低碳转型。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气
冷热氢互通互济。三是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交易机制更加适应新能源特性,通过提高交易频次、科学设置偏差考核、
行政府授权合约等手段,保障新能源入市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4.绿色融资首超化石融资。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文章《2022 年约有 5800
亿美元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 绿色融资首超化石融资》报道,根据彭博社最新汇
编数据显示,2022 年全年约有 5800 亿美元流入了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环境友好型
行业和项目,而流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的资金规模接近 5300 亿美元,这
是历史上第一次银行业为绿色领域提供的融资和贷款超过化石燃料。其,在
2022 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银行是绿色债券和贷款的主
要安排方,而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是化石燃料行业的
主要提供者。在绿色融资超过化石融资的大环境下,银行主要通过销售绿色债券
和贷款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据彭博社数据显示,2022 银行通过提供绿色
融资服务赚取了约 33 亿美元的费用,超过了为能源行业安排债券和贷款所获得
25 亿美元。针对绿色融资超越化石融资这一现象的原因,文中指出一方面是
-1-“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1月份)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2023年第2期(总第18期)本期“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下称观点摘要)摘录了2023年1月“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及近期学术研究成果供学习参考。本期观点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政府发言及专家学者评论等进行整理,汇总了有关能源结构、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双碳目标等研究内容。此外,我们还着重关注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绿色低碳建设情况。一、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低碳技术吸引投资突破新高1.《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就《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白皮书系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成效:第一,生态环境的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都在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扭转。环境质量在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了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了84.9%。这都是一些巨大的变化。第二,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高技术-2-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15.1%,比2012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绿色产业在蓬勃发展,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我国是世界第一,2021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了8万亿元。第三,广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交通运输更加绿色低碳,资源利用效率也在大幅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由14.5%升到2021年的25.5%,煤炭消费比重由68.5%降到了56.0%,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我们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四,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推动全民提升节约意识、提升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五,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市场化的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2.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需求,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行之路。王国法等1月18日于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新形势下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的基石,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保障。文章首先分析俄乌冲突、美国能源统治和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刚性需求等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以及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能源的刚性需求与油气进口保供风险叠加、新能源发展与技术经济局限性、“去煤化”带来经济高风险),总结其对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其次,立足我国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建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综合能源保障体系,发展多渠道能源开发和能源储备,制定支撑能源转型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具体包括推动煤炭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优化组合,加强煤炭智能绿色开发与柔性供给体系建设,加强油气稳增保进与战略储备,增强煤制油气战略替代能力建设。最后,提出建立现代能源与矿业治理体系平台及拓扑图和构成:5G能源专网、能源与矿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平台、区块链能源与矿业产业协作监管平台、省级和国家级监管中心,推进建立能源产业全方位安全观与现代能源矿业治理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政府及各市场主体的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分析与参考决策,进而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提供保障。-3-3.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叶小宁和杨超1月6日在中国能源新闻网发表文章《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作者首先指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二是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作者接着指出要多途径助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一是在生产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二是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三是立足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循序渐进推动新旧能源优化组合和有序替代。作者进一步指出,要多举措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一是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完善新旧能源结构优化协同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四是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作者最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聚焦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关键领域,集中资源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系统低碳转型。二是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能源实现低碳转型。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电气冷热氢互通互济。三是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交易机制更加适应新能源特性,通过提高交易频次、科学设置偏差考核、实行政府授权合约等手段,保障新能源入市能够获得合理收益。4.绿色融资首超化石融资。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文章《2022年约有5800亿美元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绿色融资首超化石融资》报道,根据彭博社最新汇编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约有5800亿美元流入了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环境友好型行业和项目,而流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的资金规模接近5300亿美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银行业为绿色领域提供的融资和贷款超过化石燃料。其中,在2022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美国银行是绿色债券和贷款的主要安排方,而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是化石燃料行业的主要提供者。在绿色融资超过化石融资的大环境下,银行主要通过销售绿色债券和贷款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据彭博社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通过提供绿色融资服务赚取了约33亿美元的费用,超过了为能源行业安排债券和贷款所获得的25亿美元。针对绿色融资超越化石融资这一现象的原因,文中指出一方面是-4-因为越来越多银行收紧化石融资政策。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2022年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幅增长,使得油气企业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健康,现金流也异常充裕,但他们仍然专注于向股东分红和偿还债务,而不是申请更多贷款。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投资银行、金融机构收紧化石燃料贷款政策,其他传统融资来源如股权投资或储备贷款工具日渐枯竭,油气企业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其中私募股权和资产支持证券化交易等,正在成为化石燃料行业追捧的替代融资方式。5.全球低碳能源技术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吸引了最多的能源转型投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于北京时间1月31日发布了《2023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据此生态中国网指出2022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总额开创记录,到达1.1万亿美元,同时低碳技术投资首次达到与支持化石燃料供应所用资金相当的水平。从可再生能源投资来看,2022年,包括风电、光伏、生物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板块仍是最大的投资领域,承诺投资金额创新纪录,达49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然而,包括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基础设施在内的电气化运输在2022年的支出已达4660亿美元,54%的同比增长十分可观,投资总量已几乎超过可再生能源领域。从能源转型投资来看,中国迄今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到最多的能源转型投资,达546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总额的近一半。美国虽位列第二,但1410亿美元的金额远落后于中国。欧盟如果被视为一个整体,则会以1,800亿美元位列第二。德国继续位列第三,英国降至第五,而法国升至第四。另外,该报告还指出,清洁能源工厂投资(清洁能源技术制造设施投资)从2021年的526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787亿美元,其中中国2022年在制造业投资中占比达91%。在其预测中,2023至2026年间,清洁能源技术工厂投资每年平均只需达到350亿美元即可走上实现净零排放情景的正轨。彭博新能源财经贸易和供应链研究负责人AntoineVagneurJones表示,清洁能源技术的产能不太可能成为实现净零目标的主要瓶颈。然而,从供应链多元化的角度来看,情况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迄今为止,中国在建立清洁能源供应链方面的投资最多,而其他地区能否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仍有待观察。6.两部门:生活垃圾焚烧余热具备发电上网条件的优先发电上网。1月1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拓展余热利用途径。根据垃圾焚烧设施的规模、周边用热条件合理确定生活垃圾焚烧余热利用方式,具备发电上网条件的优先发电上网。不具备发电上网条件的,加强与已布局的工业园区供热、市政供暖、农业用热等衔接联动,丰富余热利用途径,降低设施运营成本,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利用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替代化石能源供热供暖。7.中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是国家“1+N”政策体系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董秀成1月31日于百度自媒体平台发表题为《中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是国家“1+N”政策体系的重要政策工具》观点文章。董教授指出,中国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经济领域的重大创新工程。目前,中国碳市场建设仍然属于建设初期。中国碳市场建设应该持续重点做好如下基础工作:第一,持续完善碳市场制度体系。对于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际需要,已经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一系列管理规则。总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有某些不完善或缺陷的地方,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制度体系完善工作。第二,继续完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政策。对于碳市场来说,由于交易标的是碳排放权,因此如何分配碳排放权便成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政策。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应该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出现过激或过缓的政策举措。第三,继续完善碳排放配额履约和清缴监管机制。如果碳市场交易不能履约,或碳交易不能清缴,那么谈论碳市场建设和运行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履约和清缴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管。第四,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中国未来建设碳市场,必须扎实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强化数据管理,防止数据造假或人为操作,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和信誉,构建社会和市场对碳排放数据的信任基础。第五,持续做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的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完善碳市场体系,中国政府应该持续探索碳交易产品和市场功能的丰富和提升,大力开展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培训专门业务人才,不断提高碳市场建设和运行能力。8.基于出口商的范围一和二排放强度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可以减少碳泄漏,但面临较高的实施成本。Clora等人2023年于EnergyPolicy发表Alternativecarbon-6-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sintheEuropeanUnionandinternationalresponses:Aggregateandwithin-coalitionresults,文章指出,根据目前的文献,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有效性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兼容之间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评估了各种国际反应下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替代设计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产出和贸易流量。建模结果证实了欧盟排放密集和贸易风险(EITE)部门在实施绿色协议时存在大量碳泄漏和产量减少。文章发现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设计很重要:虽然基于欧盟自身范围一排放强度的“非歧视性”碳边境调节机制无法有效减少泄漏,但基于出口商范围一和二排放强度的“激进”碳边境调节机制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实施成本可能很高)。非欧盟国家的国际报复只能部分抵消欧盟从碳边境调节机制中获得的收益,而国际合作可以减少欧盟EITE部门的损失并降低泄漏。最后,碳边境调节机制无法改变欧盟内部在经济转型期部门的不平衡,因为一些欧盟成员国在所有情况下都会持续降低企业产出。9.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2023年《BP世界能源展望。1月30日,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发布2023年《BP世界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展望》中针对2022年发生的俄乌冲突和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两大历史事件更新了2022年《展望》中的三大情景,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观点判断:碳预算正在耗尽,全球应当积极采取行动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脱碳化需要更多的支持,包括促进快速许可和批准低碳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政策;俄乌冲突造成全球能源供应的波动以及相应的能源短缺,凸显解决“能源三重挑战”三要素的重要性:安全、可负担和更低碳,也进一步加速了能源转型;能源需求结构在三种情景下均发生变化:化石能源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以及终端能源电气化程度提高。低碳转型需要一系列其他能源来源和技术,包括低碳氢、现代生物能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石油仍将发挥重要作用,长期需求下降;天然气的发展前景取决于能源转型速度;风光引领全球电力系统逐步低碳化;现代生物燃料和绿氢的重要性逐渐凸显;CCUS将为实现快速脱碳发挥核心作用。二、碳中和目标下绿色技术与政策引领低碳发展道路10.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研究。重庆理工大学会计-7-学院贾璐宇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克2023年1月在《中国环境科学》发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研究》,文章认为随着碳中和时间的提出,交通部门成为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本文基于LEAP构建中国交通部门碳减排模型CERM-CT,包含4类228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设计基准、碳减排和深度碳减排3组情景,深度分析了交通部门背后的驱动因子和服务需求,并对技术措施进行了成本有效性分析,提出了中国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结果表明,降低车辆能耗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较为成本有效,运输结构调整碳减排潜力大。碳减排情景下,交通部门长期碳排放2050年下降到4.4亿t,相比基准情景减排69.7%,较基准年碳排放减少3.3亿t,有望在2060-2070年间实现碳中和。深度碳减排情景下,交通部门2050年碳排放下降到1.9亿t,相比基准情景和碳减排情景分别减排86.9%和56.9%,较基准年和碳减排情景分别减少碳排放5.8亿t和2.5亿t,有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断提高燃油经济性,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是交通部门实现低碳发展转型的必要减排手段,分别能带来25.0%、16.7%、8.3%和50.0%的减排量。深度碳减排情景下2021-2030年和2031-2050年的低碳交通新增固定投资分别为4.2万亿和6.3万亿,平均每年0.4万亿,主要用于新建基础设施投资、终端用能设备改造、低碳技术研发等,其中新建基础设施投资占较大比例,均超过两个时间段总投资的80%。中国交通部门实现低碳发展转型需不断优化运输结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研发低碳技术,加大对低碳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资力度。文章建议要实现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需调控引起排放增长的关键驱动,包括结构调整,需求行为调整等。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结构、包括推行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公转铁”、“公转水”,坚持“公交优先”,建设慢性网络等。此外,加大相关技术研发力度,不断降低机动车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加快发展新能源机动车,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最后,创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推动相关投资。为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出台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应用场景规范等,并持续扩大和创新财政支持碳中和的项目,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将资金引入低碳领域。11.中国需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碳中和。Cai等于2023年在EnergyPolicy-8-期刊上发表的文章Achievingcarbonneutralitythroughgreentechnologicalprogress:evidencefromChina,阐述了绿色科技发展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碳中和的启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环境问题正在推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碳中和目标。人们普遍认为,增加对生态友好型技术的依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许多现有研究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碳源来衡量环境绩效,但没有考虑通过碳汇中的封存量来抵消碳排放量。本文将碳中和绩效定义为碳汇和碳源之间的差异。本文表明,低碳创新可以通过直接减少净排放量、抑制城市化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来帮助实现碳中和。本文的分析有助于阐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为实现其碳中和愿望可以遵循的可能战略。首先,从2001年到2019年,中国生物固存碳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平衡似乎逐渐恶化,其中东北地区发生的变化最大,这表明未来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的碳中和。其次,使用环境生产力衡量的绿色技术变革显著改善了碳汇吸收的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平衡。第二,外国直接投资和能源强度都会阻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最后,本文发现城市化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调节了绿色创新对碳中和绩效的影响。特别是绿色技术变革除了直接减少净排放外,对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于未来碳中和政策来说,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提供额外的激励措施,鼓励公司开发和引进新的和改进的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以实现更广泛的脱碳。监管部门应鼓励较大规模地引入环保生产方式,帮助降低此类技术转型的成本。同时,应鼓励推广更有效的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以通过封存、生物和技术等方式改善碳抵消。其次,重要的是通过改善碳抵消计划,特别是在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应对显著增加中国城市能源需求的城市增长。例如,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和引入有效的碳捕获机制来改善城市的碳封存策略。第三,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更有力的激励措施,帮助污染企业,尤其是中国经济中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向更加依赖可再生能源的企业转型。应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为其清洁能源项目融资,同时在转型阶段保持其市场竞争力。最后,监管机构和行业代表必须继续就确定和实施经济脱碳的最佳战略进行对话。12.绿色技术助冰岛快速走向碳中和。1月31日,新浪财经发表《绿色技术助冰岛快速走向碳中和》一文称,冰岛正在开发一系列技术,帮助其在2040年-9-实现碳中和,这些技术也可以帮助其他国家走向“绿色”。鉴于目前地缘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好处也进一步凸显。能源成本飙升给许多地方的居民和企业带来沉重打击,但在冰岛,能源成本仍然很低。冰岛廉价的绿色能源吸引了数据中心等企业源源不断地到来。通过使用可再生电力运行数据中心或生产产品,然后销往国外,冰岛正有效地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其绿色能源。不过,冰岛仍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以支持工业展开辩论。尽管冰岛还有大量电力可供利用,但最好的地热地点位于风景如画的景区。交通领域能源转型乘风破浪。在冰岛,交通绿色化被称为继电力和供暖之后的第三次能源转型。对于汽车来说,要实现这一点相对简单。冰岛人均电动汽车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挪威。而且,冰岛将于2030年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国内航班的“绿色”转型之路也高歌猛进。绿色转型面临较大问题的是冰岛庞大的捕鱼船队。实现绿色船队的一种方法是改用可再生甲醇。2012年,冰岛“国际碳回收(CRI)”公司建造了第一座可再生甲醇工厂。去年,CRI在中国启动了首个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醇的商业规模的工厂,该工厂将把焦炉煤气中的氢气和石灰窑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年产量能达到11万吨。CRI估计,该工厂每年将减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该公司已在中国建设第二座工厂。二氧化碳地下安全存储。在CRI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时,CarbFix公司则致力于将二氧化碳安全储存在地下。他们的想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400—800米深处,溶解在水中后会与钙、镁、铁等元素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碳酸盐。试验结果表明,超过95%的二氧化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转化成了碳酸盐,这甚至好于最乐观的预测。和传统技术手段相比,这种方法减少了环境风险和气体逸出的风险,可使二氧化碳以稳定又安全的形式封存。13.“碳中和”背景下的企业“碳挑战”。据澎湃新闻1月6日文章《2022澎湃新闻第五届责任践行者年会成功召开》报道,澎湃新闻2022年责任践行者年会于上海举行。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邱慈观教授就“碳中和”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新背景进行了主旨演讲。主旨演讲中,邱教授首先就气候变化下的全球备战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企业必须对政府的、社会的、民众的要求予以回应,因而面临碳挑战,承受碳压力,因此企业应当积极-10-做出针对碳领域的积极回应。具体而言,企业面临的“碳挑战”主要包括碳核算、碳披露和碳中和标准三个方面。碳核算方面,目前国际正在逐步构建愈发完善的碳核算标准及碳核算体系,企业的碳排放主要可以分成范围一、范围二及范围三三类排放。范围一是企业的直接碳排放,包括公司设备、公司自有交通设备等所产生的碳排放。范围二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包括外购电力、蒸汽和冷热气等的碳排放。范围三也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覆盖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包括上游原材料制造的碳排放、上游材料运输的碳排放、成品加工的碳排放、下游成品运输的碳排放、成品使用的碳排放、成品报废处理的碳排放等。碳披露方面,A股上市公司对于范围一碳排放的披露比例是5.3%,范围二也是5.3%。对比之下,国内比国际低了很多。但国内披露情况更糟的是范围三,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披露率只有0.6%,而这个比例在国际上是20%。最后,企业碳核算和碳披露背后的目的,是在让自己本身、监管机构和社会民众了解本身的碳排放问题,从而才能建立碳中和目标。企业要将碳排放归零,必须依据科学方法来建立一个符合碳中和标准的规划。«企业净零标准»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短期关键、长期关键、超越价值链的减排,以及剩余碳排放的消减。14.江苏省发布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1月12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主要目标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工艺、产品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助推绿色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0%,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坚实基础。《通知》强调,技术创新、数字赋能。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及其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全方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以信息技术加快驱动工业低碳转型。强化信息技术碳排放监管。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在能耗-11-与碳排放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和部署碳排放数据监测工具,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建立健全绿色数据中心标准体系,强化能耗监测和指标统筹,提高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3以内。15.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获奖成果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青年网1月25日发文《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获奖成果交流座谈会在京召开》。1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简称“中国高经院”)在北京召开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获奖成果交流座谈会。会议通报了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征集、评审过程和推广、应用具体安排,并向获奖案例颁发奖牌。中国高经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邱宝林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共收集到案例693份,涵盖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征集专家641人,包括绿色低碳政策、能源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领域和碳核算核查、碳资产管理、碳汇及低碳技术、碳市场、碳金融等专业。经过初审、专业小组评审、全体专家评审、中国高经院专题会议审议等程序,评选出一等奖26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78个。这些入选获奖的案例无论从典型性、项目规模、实践效果还是整体效益,都十分优秀且具有代表性,充分证明了国资国企在“双碳”行动中发挥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16.禁售燃油车政策能够实现碳减排与健康协同效。2023年1月,Shen等人发表在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期刊上名为IncorporatingHealthCobenefitsintoProvince-DrivenClimatePolicy:ACaseofBanningNewInternalCombustionEngineVehicleSalesinChina的文章指出中国各省禁售燃油车政策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碳减排及健康协同效益。将联合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共同利益纳入碳减排政策制定中,对发展中国家提高政策效率尤为重要。为此,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包括客运交通核算模型、电力系统优化模型、空气质量评估模型和健康影响评估模型的综合评估框架。设计了1个是否在2035年禁售燃油私家车的对-12-比情景以及包括2个碳减排强度和3个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强度的6个电力部门组合情景,以量化中国各省禁止销售燃油私家车所导致的碳排放和健康影响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发电方面没有碳中和和空气污染控制目标,私人车辆部门减少的53%的二氧化碳和65%的健康效益将被增加的电力需求所抵消。而随着电力部门的净零排放,至2050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将给中国多带来几乎一倍的碳减排量。影响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空气污染物末端治理力度,随着电力部门对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加强,两个电力部门碳减排情景之间的健康效益差距将缩小。研究指出,不同省份禁售燃油车政策的碳减排及健康协同效益分布不均衡,效益排名前五的省份大多位于中国东南部和中部,将占据全国总量的1/3以上。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各省单位碳减排的健康效益(H/C),发现中国各省H/C相差高达8倍。17.山东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建立个人碳账户。2023年1月2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调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构建全民参与的碳普惠体系。该工作方案明确了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思路,聚焦4大关键环节,部署11项重点任务,旨在通过碳普惠体系建设,建立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打造山东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新亮点。该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对促进绿色消费,助力低碳转型升级,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节能降碳的良好氛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案明确了碳普惠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共分为两个阶段目标:到2023年底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多层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2024-2025年要逐步完善碳普惠体系,扩大碳普惠覆盖范围和项目类型,基本形成规则清晰、场景多样、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18.未来几年对碳抵消市场来说是一个成败攸关的时刻。BloombergNEF在2023年1月26日发布的文章FiveNeed-to-KnowsAbouttheFutureofVoluntaryCarbonOffsetMarkets为碳市场总结了过去一年动荡,该报告描绘了一个乐观的-13-长期前景,最早在2037年,该市场的估值将达到每年1万亿美元。BNEF预计行为需求将从2023年的1.81亿吨至2050年归零。随着企业努力实现净零目标,这将被基本需求所取代,这意味着它们将需要抵消减少总排放量后剩余的排放量。BNEF的基线预测显示,2030年的基本需求将增加到11亿吨,2050年将增加到5.4亿吨。三、多措并举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19.全国人大环资委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列入立法规划。1月31日,法治日报发布《全国人大环资委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列入立法规划》一文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修改可再生能源法。记者近日从全国人大环资委获悉,环资委经研究认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法修改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工作计划。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关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的议案。议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可再生能源法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议修改法律,推动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同步、与用地政策统筹不足等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提出,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综合消纳能力已成为制约其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修订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理顺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加强电网建设统筹规划,完善可再生能源用地政策等,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快构建,支撑新时代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环资委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法律修改前期准备工作,开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论证。对议案提出的完善可再生能源规划的落实措施、强化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增加支持电网规划修编及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的规定、补充可再生能源用地支持措施等主要建议,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研究论证中认真研究采纳。-14-20.风能和太阳能在2022年首次成为欧盟的主要电力来源。1月31日,Dunne在CarbonBrief发表WindandsolarwereEU’stopelectricitysourcein2022forfirsttimeeve一文称,气候智库Ember的一份报告显示,风能和太阳能在2022年首次创纪录地提供了欧盟约五分之一的电力。风能和太阳能在22年占欧盟电力的22.3%,首次超过核能(21.9%)和天然气(19.9%),成为欧盟的主要电力来源。此前,风能和太阳能的占比在2015年已超过水力发电,并在2019年超过了煤炭发电。根据Ember提供的数据,太阳能发电量在2022年增长了创纪录的24%,这也得益于2022年创纪录的新增装机容量。2022年欧盟太阳能新增装机达41GW,比2021年同期增长50%。为应对2022年初由于俄罗斯的化石燃料供应限制带来的能源危机,不少欧盟国家表示正在考虑增加燃煤发电的份额。然而,这份Ember的新报告发现,煤炭在帮助欧盟应对能源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在2022年的最后四个月,作为紧急备用的26台煤炭机组的出力仅为18%,26台燃煤机组中有9台根本没有发电。但总体而言,与2021年相比,2022年的煤炭发电量增长了7%,使欧盟电力行业的排放量增加了近4%。根据报告预测,风能和太阳能的增长趋势预计将在2023年继续。并且水电和核电的供应预计都将恢复。因此,2023年欧盟化石燃料发电量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地下降,降幅可能将达到20%,是2020年记录值的两倍。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危机无疑加速了欧洲的电力转型进程。21.绿证交易机制可以兼顾平衡燃煤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对电力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电电力技术咨询分公司由希江近期在《能源》上发表了题为《国内绿证发展趋势与发电企业应对策略》的文章,重点关注在“双碳”和去补贴背景下绿证制度发展。绿证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以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首先从核发主体和核发对象,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绿证定价和证电分离等方面对我国绿证制度进行解读。然后梳理了从2016年至今的绿证支持政策,我国绿证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补贴绿证、无补贴绿证(平价绿证)和绿电交易下的绿证。补贴绿证阶段是绿证交易的价格以补贴额度为上限;平价阶段是风光项目可以通过绿证交易获得合理收益-15-补偿;绿电交易下的绿证是电力用户可以直接或间接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购买绿电产品,并获得绿证。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我国绿证交易的现状绿证交易概况,表现为:风电绿证核发量远多于光伏,补贴项目价格远高于非补贴项目,绿证交易率极低。绿证交易机制对电力行业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煤电发展成本,有效缓解可再生能源企业补贴压力。最后针对发电企业提出了应对建议:一是加强绿证政策研究和对接跟踪,二是加快推进煤电转型发展,三是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22.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1月1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生产能源、服务能源、应用能源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等领域。《指导意见》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指导意见》提出六项重点任务: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在政策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提出,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鼓励银行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等。23.碳定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均会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降低我国碳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作用。1月19日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新建等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发表《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经济系统转-16-型:碳定价与可再生能源政策作用有多大?》认为碳定价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在实现能源系统深度脱碳化和短期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有不同的优势,两种政策的结合相对于单一政策实施的效果更为明显。文章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以201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关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构建了包括37个非能源生产部门和6个能源生产部门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通过内生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基于Logistic模型的电力技术替代刻画我国能源系统,研究了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分析了不同强度的碳定价、可再生能源补贴及其组合政策在长期内对我国能源消费、电力生产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定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均会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降低我国碳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单一的碳定价政策能够有效实现碳达峰和能源系统深度脱碳化的目标,但需要付出较高的宏观经济成本;单一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在短期内对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目标的效果明显,但对碳排放量和峰值时间的控制效果较弱;两种政策的结合在减排成效上呈现出增强效应,在经济影响上呈现出抵消效应,相对于单一政策有显著的优势。第三,碳中和目标仅依靠能源系统的转型难以实现,减少碳排放的任务重点是基础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24.消纳水平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2月3日,经济日报发表《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96.7%、98.2%》一文表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数据表明,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逐步提高,风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82.4%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6.7%;光伏发电利用率由2016年的90%提高至2022年前11个月的98.2%,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经济日报》指出,我国新能源自2010年起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并网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电网建设和消纳机制相对滞后,加之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性,“弃风弃光”开始出现,并在2016年前后出现高峰,光伏电站被动“晒太阳”、风电机组“望风兴叹”,一些“弃风弃光”严重区域新能源建设陷入停滞。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步转为系统消纳问题。为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开发布局的主导因素由资源条件转向消纳条件。一方面,通过政策机制引导新能源开发布局优化,在新能源消纳预警机制严控下,限电严-17-重地区的新增建设规模受限;另一方面,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电网企业持续深挖大电网的灵活调节潜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国新能源消纳形势持续向好。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介绍,在电源侧,我国统筹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和配套调节能力建设,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2022年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超过1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占比逐步提高,有利于光伏的就近消纳。在电网侧,统筹推进新能源和电网送出工程建设,加大优化新能源跨省跨区输送运行方式,加快配电网的改造和升级。在负荷侧,充分挖掘需求侧响应能力,以及发挥虚拟电厂作用等。在储能侧,加大抽水蓄能电站的核准建设速度,采取新能源配套储能。在市场机制方面,电力现货、绿电交易等方式对新能源的消纳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5.CCUS工业化和商业化将为中英两国带来机会。2月2日,武魏楠于能源杂志发布文章《CCUS的英国经验》指出,CCUS是全球实现脱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英国领先的CCUS技术,可以为中国实现工业体系脱碳提供重要帮助。作为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英国政府都对CCUS一向十分重视。2020年,英国发布了《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其中第八点就是对CCUS的投资。2021年11月,英国政府发布了其净零战略(NetZeroStrategy):到2035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水平低7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将以集群的方式发展CCUS。对于在当前技术市场环境下难以盈利的CCUS,英国政府搭建了“补贴+市场+研发”的综合性发展道路。首先在发展初期,政府基于资金支持,例如2020年,英国政府的CCS基础设施基金(CIF)承诺提供10亿英镑的公共投资,支持到2030年发展四个CCUS产业集群。发达、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强烈的碳中和约束,为英国培育出了强大的CCUS产业与领先全球的技术实力。CCUS技术必定会在全球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然也不会例外。国际合作更是中国发展CCUS的重要部分。在英国成功实现CCUS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基础上,这会给中英两国都带来重要的商业机会。26.共享储能推动源网荷各端储能能力全面释放。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蔡文静等人2月3日在中国能源新闻网发表文章《共享储能商业-18-运营前景可期通过多种辅助服务获得收益》。作者首先对共享储能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一是辅助服务市场模式。在电网的统一调度下,辅助服务市场的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各自需求享受各类储能服务,并支付相关服务费用;二是虚拟电厂模式。虚拟电厂模式将各类用户的储能系统集合起来,通过先进技术优化系统运行,参与电网辅助服务获取应用收益;三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具有稳定现金流收益的节能项目;四是现货交易市场模式。电网侧储能也可通过现货市场交易模式获得电量收益。作者进一步对其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一是按容量定价。按容量定价指设定单位千瓦或单位千瓦时的云储能服务价格,用户按照自己实际需求向云储能提供商购买一定容量的云储能服务;二是按流量定价。云储能提供商依据用户每次向云储能设施中存入的能量的多少而收取相应的费用;三是按套餐定价。指云储能提供商根据用户的用电行为和储能使用的历史数据,形成用户画像,为不同用户开发不同的云储能服务套餐。作者最后提出了有关保障措施建议。一是完善共享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储能电站的选址应统筹考虑各地区气候、地势、电网建设等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共享储能监管及标准体系建设。通过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保障清洁能源消纳、引导绿色能源消费,深化能源革命构建市场化发展体系;三是深化共享储能技术研究与配套建设。27.多能互补系统的时空协同能降低储能需求。Hu等人2023年1月在AppliedEnergy期刊发表Reducingenergystoragedemandbyspatial-temporalcoordinationofmultienergysystems文章。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风光水联合系统的时空协同方法,该方法以最大化虚拟储能增益为目标。水电对风电和光伏的互补效应可以视为水电建设发展导致的调节能力的变化,以及降低系统总发电量的方差。该方法用于确定在典型气候变化的不同周期下多能源互补的最佳协同距离。多种能源的时空特征包括:能源可获得性随时间的变化、发电厂的位置和能源。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在空间和时间领域具有互补性,例如它们的丰度和干旱的时间互补性,以及能源可用性地理分布的空间互补性。文章以中国雅砻江流域为案例研究,考察不同水电建设规划场景下,风电-光伏电站周围水电打捆的最佳范围。研究表明,水电调节能力的增加将减少最优协同距离,但如果考虑实际蓄水量和-19-虚拟蓄水量,则可以实现更多的能量平衡。该方法以最佳协同距离实现能源输送,以满足集约和高效的发展需求。28.欧盟发布的绿色交易工业计划将储能系统排除在外。中国储能网2月6日发布文章《欧盟发布的绿色交易工业计划将储能系统排除在外》称,欧盟委员会最近发布的“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受到了欧洲储能协会(EASE)的称赞,尽管计划原本承诺支持能源存储部署的草案在最终版本中没有提到。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旨在增强欧盟工业的竞争力,支持欧盟实现碳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强调了电池、能源存储系统、太阳能设施、风能设施和绿色氢等关键技术的重要性,以推动欧盟的能源转型。EASE秘书长帕特里克·克莱伦斯表示,该计划是欧盟首次将能源存储识别为关键产业。预计该计划将有助于加速欧盟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特别是鉴于REPowerEU战略,以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然而,最终版本没有提到能源存储部署,尽管它有资格获得欧盟400亿欧元(440.5亿美元)的创新基金。29.“等面积原理”优化模型助力储能与新能源协同优化配置。张振宇等于1月17日发表在《电网技术》上题为《基于“等面积原理”的储能与新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以西北电网为例,提出了基于“等面积原理”的储能与新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方法。文章指出,储能是应对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和难预测性的重要调节手段,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算例表明:“等面积原理”模型可为储能与新能源协同配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为生产实际提供更为“数学”和“便捷”的实现路径。文章得到四点结论:第一,通过消纳特性曲线、区间保证小时数等统计学特征可以实现新能源消纳与系统平衡的有机结合,储能工作位置在可保证区域内时,可实现储能纳入备用和对火电的可靠替代。第二,新能源消纳工作原理图可以直观描述新能源初始消纳能力、储能工作位置、新能源目标消纳能力等指标,可视化展示储能与新能源消纳的关系。第三,“等面积原理”直观揭示了储能及新能源消纳的系统性优化原理,其本质是以新能源初始消纳能力为解耦点,实现储能配置与新能源装机规划的解耦,简化计算过程。第四,可将储能容量、最小峰值功率等要求作为接口,帮助电网企业、储能制造商和服务商进一步通过经济性分析确定储能类型配比、储能功率与时长配比等,实-20-现储能在系统和个体2个层面的统筹优化。四、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30.《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白皮书介绍,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中国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一批清洁能源重点工程,为所在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1.“一带一路”倡议使碳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份额增加了近5%。Xiao等于2023年1月在ChinaEconomicReview期刊上在线发表文章TheBelt,theRoad,andthecarbonemissionsinChina,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出口结构和碳排放的变化情况。作者首先采用LMDI分解方法评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BRI国家)和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NBRI国家)的出口中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在“一带一路”启动之前,规模效应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对碳排放变化影响不大,但在“一带一路”实施后,其贡献变得更加突出。此外,作者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评估“一带一路”对中国对其合作伙伴的出口量和出口结构的影响。回归结果没有提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对BRI国家的出口的证据。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对这些伙伴的出口中的污染行业份额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作者发现,中国的国际承包工程是增加中国对BRI国家的碳密集型出口份额的主-21-要渠道,导致中国产生更多的碳排放。研究结果对中国和BRI国家都有重要的政策意义。32.2022“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在京召开。1月10日,生态中国网发布文章《2022“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在京召开》称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新格局、新机遇、新未来”为主题的“2022‘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发言。涂瑞和就“一带一路”经济与环境合作分享四点建议。一是中方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融资的项目,如果项目所在国,它的环保整个标准和要求低于中国的标准,应该首先考虑采用中国的高标准,甚至要采用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标准。二是沿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处理环境与气候方面的能力不足,中方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合作机会,帮助当地开展相关能力建设。三是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正在进行的绿色低碳转型,积累了相当多成功案例和良好实践,应该积极与沿线国家分享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良好经验,分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共同促进沿线相关国家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为全球环境的治理做出积极的贡献。四是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投融资开展建设的各个金融机构,融资伙伴,投融资伙伴的负责人进行社会与环境意识,环境法律法规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因素处理不好,将带来大幅度增加投融资的成本,甚至会带来项目停滞或被否决的风险,使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低碳成为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行为规范。主编杨梦琦mqyang97@163.com责任编辑贾寰宇jhy13261692355@163.com责任编辑潘婷1729948798@qq.com观点摘要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