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西安都市圈VIP专享VIP免费

1
目 录
【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该如何弯道超车?】 ....................................................... 2
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
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
三、西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
四、西安都市圈如何弯道超车?
【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聚焦产业链创新体系】 ............................................. 13
一、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
二、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动态
三、氢能产业链及国内行业发展情况
四、布局氢能产业链创新体系
五、三方合力确保《规划》落地
【上生新所:“没落研究所”更新变身“网红地标”......................................... 22
一、前言
二、上生新所的发展历程
三、改造过程
四、项目改造亮点及启示
2
【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该如何弯道超车?】
目录
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
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
三、西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
四、西安都市圈如何弯道超车?
正文
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 5 个都市圈规
划,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个。
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好带动周边
城镇联动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
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
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都市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
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3
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目标方面。提出到 2025 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 2035 年,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
实现,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都市圈的批复早有先兆。2020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
《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支持南京、
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此后的 2021 年,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继获批。
今年年初,长株潭都市圈获批,全国第四个获批的都市圈诞生。于是,早已
按耐不住的网友纷纷猜测起西安都市圈的进度。
3 月 4 日,陕西省发改委回复了网友的提问,回复中表示西安都市圈发
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国家层面相关审批流程,正在履行印发程序,近期将正
式印发实施。
随之而来的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党代会报告在九方面重点工作狠抓城
市综合能级提升中,再一次将“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重点提出。
可以看到,西安都市圈建设,无论是在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在具体落实方面,
都在进行实质性推进。此外,从国家到陕西省再到西安市,西安都市圈被多次强
调,其战略高度可见一斑。
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
1目录【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该如何弯道超车?】.......................................................2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三、西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四、西安都市圈如何弯道超车?【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聚焦产业链创新体系】.............................................13一、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二、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动态三、氢能产业链及国内行业发展情况四、布局氢能产业链创新体系五、三方合力确保《规划》落地【上生新所:“没落研究所”更新变身“网红地标”】.........................................22一、前言二、上生新所的发展历程三、改造过程四、项目改造亮点及启示2【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该如何弯道超车?】目录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三、西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四、西安都市圈如何弯道超车?正文一、西安都市圈正式获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好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都市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3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目标方面。提出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2035年,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都市圈的批复早有先兆。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此后的2021年,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相继获批。今年年初,长株潭都市圈获批,全国第四个获批的都市圈诞生。于是,早已按耐不住的网友纷纷猜测起西安都市圈的进度。3月4日,陕西省发改委回复了网友的提问,回复中表示,《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国家层面相关审批流程,正在履行印发程序,近期将正式印发实施。随之而来的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党代会报告在九方面重点工作狠抓城市综合能级提升中,再一次将“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重点提出。可以看到,西安都市圈建设,无论是在顶层设计层面,还是在具体落实方面,都在进行实质性推进。此外,从国家到陕西省再到西安市,西安都市圈被多次强调,其战略高度可见一斑。二、西安都市圈历程及规划范围4早在2018年初,《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就已经获批,其中“一圈一轴三带”总体格局,首次明确提出“大西安都市圈”的概念。2019年,陕西省发改委会同西安市发改委开始编制《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0-2035年。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就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2021年2月发布的《陕西“十四五”规划》中,“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的西安都市圈初步规划被首次清晰阐述。“一核”: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翼”: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区”: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5图1西安都市圈规划图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正式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列为年度编制计划。2021年7月,综合西安市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流露的信息,初步给出了西安都市圈具体的覆盖范围。西安都市圈范围包括西安市,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淳化县,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富平县、蒲城县,宝鸡市眉县,铜川市耀州区,商洛市商州区、柞水县,西咸新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覆盖面积2.94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底,常住人口1900万,地区生产总值1.33万亿。2021年9月28日,发布的《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陕西将构建“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其中,“一圈”就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核心,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6示范区为副中心组成的西安都市圈,是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域。去年4月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陕西发改委着手启动《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围绕规划范围、空间格局等重点问题深化研究论证,并广泛征求省级相关部门和地市意见,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规划文本,经省政府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如今,西安都市圈规划,再次更新,同时也是最终版本。根据陕西省发改委3月21日的消息,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部分区县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7图2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规划》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协同高效、产业分工协作、改革开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传承发展、城乡深度融合。8三、西安都市圈获批的意义西安都市圈,晋级西北第一个国家级,具有多重意义。第一、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共有3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成都、重庆、西安。前两个代表西南地区,而西北地区只有西安市。西安虽然已经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但是作为一个点,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来说,作用还是有限,如果要进一步增加影响力,就是要把这个点做大,变成一个圈,这就是“西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晋升国家级的第一重意义,就是支撑、引领西部地区大开发。第二、从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省全局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陕西、山西、甘肃的部分城市,总人口3800余万,体量跟陕西全省相比略小,但是大体接近。西安都市圈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将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以带动陕北、陕南发展,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安都市圈所在的中国西北地区应当肩负起应有的区域发展重任,改善中国当前南北经济差异扩大、中国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之势。第三、从西安的发展现状来看。西安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跟其余几个“国中”相比,西安的体量还是偏小。9首先,西安的GDP刚迈入万亿俱乐部,在全国城市排名在20名之后;其次,西安的城区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成超大城市。西安都市圈晋级国家级后的第三重意义,就是可以极大地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尤其是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这样城区人口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最后,西安都市圈可以开启西安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西安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充分发挥西安在历史文化传承与服务过程中的优势并弥补相应不足,实现传承中华文明,保护中华文化根脉,打造东方文化之都、丝路文化盛地。基于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保护进行创新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活化应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文化跨域创意。西安都市圈获批,是陕西多年努力的结果,如今终于来了,对陕西省,甚至是整个西部地区而言,都是一件事关发展的大事。四、西安都市圈如何弯道超车?其实,西安都市圈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与其他4个规划已获批的都市圈相比,西安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非常大。2020年,西安的GDP才刚刚破万亿元。其时,与西安经济体量相近的泉州、济南、合肥、福州,工业增加值分别是5167.98亿元、2360.5亿元、2072.32亿元、2532.16亿元,而西安仅有1828.59亿元。102021年,西安的GDP也在所有GDP万亿城市中排名末尾,仅为10688.28亿元,排在全国第24位。为此,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提升西安产业辐射和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支持区域间以“飞地园区”“合作共建”等模式开展合作,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推动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梯度转移,构建梯次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此外,从大西安都市圈,到西咸都市圈,再到西安都市圈,进度落后于福州、南京、成都以及长株潭都市圈后,西安都市圈后面又有了追兵——今年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建议“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河南代表团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未来西安如何加强辐射,圈内其他城市如何承接西安的产业和功能外溢等等,都是西安都市圈需要破解的问题。2021年成都GDP首位度上升0.53%,成都都市圈GDP破2.5万亿元,占全省比重46.4%,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重33.8%。2021年西安GDP首位度爆降2.4%后依旧高达35.9%,西安“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的劣势凸显。从都市圈层面看,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整体势弱。从交通上看,都市圈网状交通尚未形成。西安党代会报告里关于都市圈建设的部分,交通建设占了很大篇章。其中包括,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推进西安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工程,启动西安至富阎及渭南轨道交通建设。都市圈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从医疗资源来看,西安11核心区域每千人拥有卫生床位数最高为14张,比最低的咸阳淳化县多11张,比都市圈平均水平多7张。此外,西安都市圈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早前西安作为网红城市的“红利”,并没有沉淀下来。西安都市圈规划的获批,是里程碑,是新起点。这也意味着未来西安都市圈建设将面临新局面、新挑战。其实,区别常规城市行政规划,都市圈重在打破历史沿革和行政壁垒,重点体现在六大方面。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对于西安都市圈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应优化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结构、技术和布局,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基础,从而增强都市圈的内生动力。公共服务方面,应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对内和对外开放方面,应全面提升开放水平能级,拓展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腹地空间。并加强都市圈发展与重大区域战略对接,促进群圈间及群圈内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发挥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提升集聚辐射的层级和效益。而都市圈同城化将表现出多方面的价值,例如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生态的协同治理,有助于社会和谐和美丽。而从国外城市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城市化是都市圈形成的基础。也就是说,核心城市在都市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为中心,才能逐渐形成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随后,核心城市蓄积外溢和辐射的动能势能,逐步完12成核心城市“纯集聚”到“有辐射”这样一个跨越。因此,做大做强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这一核心区,是目前西安都市圈建设的当务之急。通过强核赋能,才能实现西安主核心全方位辐射,和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次核心特色化辐射的交叉重叠,形成促进西安都市圈各个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13【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聚焦产业链创新体系】目录一、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二、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动态三、氢能产业链及国内行业发展情况四、布局氢能产业链创新体系五、三方合力确保《规划》落地正文一、氢能产业顶层规划落地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计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14描绘了宏伟蓝图。国家发改委指出,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我国氢能产业政策动态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正处于示范推广期间,现阶段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主要靠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国家和各地市的氢能产业的政策也都涵盖了核心技术突破、加氢站建设、示范应用区的支持等方面。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举办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这意味着中国将进行化石燃料使用的重大转变,预计氢能将在这一转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加大了对氢能的投资,并宣布扩大氢能使用的相关举措,特别是扩大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中使用。根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20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国将重点扩大氢能在重型车辆运输中使用,并发展相关基础设施以支持氢能在该领域中的使用。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氢燃料加注站的数量每年翻番。为促进氢燃料电15池汽车的使用,中国也在不断推出该领域新的补贴政策。202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也首次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虽然此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氢能的内容不多,但这是氢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作为绿色燃料获得认可的重要一步。今年1月1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2022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其中文件指出氢能关键技术重点方向包括:电解质制氢及综合应用、氢电耦合技术、氢燃料电池发电站及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1月18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七部委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1月2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文件指出,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推动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区域充(换)电设施建设,为绿色运输和绿色出行提供便利;积极探索油电混合、氢燃料、氨燃料、甲醇动力船舶应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能源运输装备和设施设备、氢燃料动力车辆及船舶、液化天然气和生物质燃料船舶等应用研究。其中,在“新能源推广应用行动”专栏中特别提出,张家口等城市推进城际客运、重型货车、冷链物流车等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此次学习指出,推动能源革命,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16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与此同时,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对氢能发展热情高涨,上海,浙江,广西,甘肃等地区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旨在推动氢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扶持氢能产业,促进减少碳排放。三、氢能产业链及国内行业发展情况1、氢能产业链分析制氢:从各制氢技术路线的特点来看,传统制氢工业中以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原料,制氢过程排放大量CO2,并且制得的氢气中含有的硫、磷等杂质会危害燃料电池,因此对提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工业副产制氢,能够避免尾气中的氢气浪费,实现氢气的高效利用,但因其分散制氢的特点,长远看无法作为大规模集中化的氢能供应来源;电解水制氢纯度等级高,杂质气体少,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总的来说,当前煤制氢为主,但不可持续且减排成本高,适合大规模制氢;电解水制氢发展潜力大,但是电价成为制约其应用的最大障碍。运氢:国内以长管拖车为主,经济距离在200公里以内,8-10元/百公里,需要解决长距离运氢难题,液氢和管道输氢很有前景。国外2/3氢气是液氢运输;17管道输氢可以借助天然气管道掺氢,百公里千克输氢成本在1元以下;国内年消费3000亿方天然气中掺混部分氢气可以消纳大概300多万吨绿氢。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40多个示范工程,每年有2900吨氢气掺入天然气管网,掺氢比例最高可达20%。欧洲35%在营或在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用于天然气掺氢。储氢:高压储氢为主;逐渐向液氢储存发展,是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方向。车载储氢瓶方面,国内是35MPa三型瓶为主,逐渐向70Mpa四型瓶过渡。应用:氢能冶金、合成氨原材料、燃料电池车、家用热电联产等。2、行业情况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氢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预期在未来,氢能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北京冬奥会中,氢能发挥了“科技名片”的作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发展成果。北京冬奥会的奥运火炬燃料全部采用氢能,在开幕式上将点燃冬奥赛场的氢能主火炬。此外,北京冬奥会将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和30多个加氢站。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场馆之间提供接驳服务的车辆将全部采用氢燃料电池客车,包含大巴车、中巴车等多个车型,为赛事提供交通保障服务。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氢气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在此背景下,我国氢气需求与产量预期将会持续增长。2017年中国氢气产量为1915万吨,2018年氢气产量为2100万吨,增加185万吨。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氢18气产量将超2600万吨。根据测算,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60%,其次分别为交通运输领域、新工业原料、工业燃料等。四、布局氢能产业链创新体系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有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市场应用中迭代升级,才能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换,从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此,《规划》从四个方面对氢能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进行部署: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聚焦创新支撑平台。围绕氢能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创新平19台。包括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挥科研能力优势,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聚焦专业人才队伍。支持引进和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扩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和从业人员基础。聚焦国际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因势利导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另外,《规划》在氢能的制、储、输、加、用各环节的基础设计建设和示范应用方面均指出了统筹推进建议,例如制氢路线需要因地制宜,在化工行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而在风电水光资源丰富的区域,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示范规模。再例如,加氢站的建设方面,鼓励利用现有加油站场地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在示范应用方面,《规划》从交通、储能、发电、工业四个方面进行了布局规划,探索氢能的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五、三方合力确保《规划》落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确保《规划》落地,推动氢能产业高质20量发展?需要政策给力,行业助力,企业发力,3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方面,《规划》是氢能“1+N”政策体系中的“1”,后续需要出台“N”个相应的配套政策,形成国家和地方层面氢能产业发展的“1+N”政策体系,并注重政策体系的衔接性、适用性、稳定性、连续性,适时、定期调整相关举措,给行业、企业以指导。聚焦氢能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一些薄弱环节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行业方面,要持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细化产业政策,引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力公关技术难点,共享技术资源,全面布局创新,助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同时,行业要从专业的角度为产业布局规划和为生产规范提供建议,辅助政策法规的制定。各协会联盟需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氢能政策体系的制定、完善,调研收集整理形成行业与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典型案例与专业意见建议,促进政策落实与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除了政策、行业发力外,企业应该如何做?作为企业,要领会政策精神,加速绿色转型,严格生产标准,做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步。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快推进氢能产品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严格规范产品生产流程和制造标准,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企业要以此《规划》出台为契机,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近景远景规划,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等,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21展。22【上生新所:“没落研究所”更新变身“网红地标”】目录一、前言二、上生新所的发展历程三、改造过程四、项目改造亮点及启示正文一、前言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地处“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主要由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的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组成。上世纪20年代这里为“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1951年哥伦比亚俱乐部与相邻的孙科故居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管征用,2016年上升所进行搬迁,约在两三年前,上生所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前期,各建筑久经岁月打磨,其弥久的精致感却无法遮盖。随后万科中标了这块地的城市更新项目,2018年上生新所正式对外开放。23如今上生新所是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活力社区,在经历了一场城市更新后,摇身一变成为上海“网红”地之一,仿佛沾满灰尘的明珠被细细擦拭出明亮的光泽,点缀在城市中,成为了耀眼的“新星”。那么上生新所是如何把经过长年积淀、老化破败的优秀历史建筑保存下来,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价值,与吃住行游娱购等业态有机融合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城中一景的?二、上生新所的发展历程1、1924年:ColumbiaCircle项目开发美国普益地产向政府购进百余亩农田,位于当年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西侧边界之外,在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禹路)周边,进行统一开发,建设为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CountryClub),用作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还在附近规划构筑起以花园别墅和连体别墅为主的“哥伦比亚圈”(ColumbiaCircle)。2、1925年:“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成美国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总建筑由东侧的主楼、西南的游泳池、和西北的健身房组合,其中游泳池和健身房也被作为“海军俱乐部”。当时内部设置了游泳24池、高尔夫球场、网球场,保龄球、弹球房、跳舞厅、餐厅、接待区等设施,是旅沪美侨设在市郊的集会娱乐场所,将美国乡村生活方式带入了中国。即使九十余年后的今日看来,华丽依旧,可算是欧式高级乡村俱乐部的经典格局。3、1928年:邬达克对该区域进行整体规划上海最富盛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哥伦比亚圈总设计师,在此设计了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风格的住宅,它们被称为哥伦比亚住宅圈之精华,他本人也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别墅与花园。4、1932年:邬达克将其别墅转让给孙科邬达克因在沐恩堂工程中遇到困难,孙中山先生独子孙科帮助他度过难关,邬达克后将自己的别墅转让给了孙科,1932年-1948年,孙科回上海时就住在皮别墅,即来后来的孙科别墅。5、1953年:该区域规划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这片区域划归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使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孙科别墅分别被改造成了厂房、办公楼,随后这片区域又陆续兴建了一些工业建筑,如研发大楼、食堂、库房等,还有由郭博设计的包豪斯风格的麻腮25风生产大楼。6、2016年:上海万科队该区域进行更新与改造上海万科接管上生所携手国际顶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及顶级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西八(WEST8)腾退厂房园区,将老旧的办公楼、生产厂房及历史保护建筑进行整体更新改造和运营。2016年8月底,“上生所”将其改名为“上生新所”,按照“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将封闭的科研工业园区转型为商业、文化、办公功能复合的开放式城市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万科按照功能的混合发展方式,将原来封闭单一的工作厂区改造成开放的混合社区。围绕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的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要求,规划娱乐、秀场、剧场、零售、创意、产业等多元业态,将上生新所打造为有休闲广场、能看灯光秀,还有露天市集、创意办公等7×24小时的开放社区。7、2018年:上生新所正式对外开放它成为了文化艺术的汇聚地,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全天候活力社区。开放至今已化身为沪上资深的“网红”打卡点,但它真正的动人之处,还是那些蕴藏在一栋栋建筑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历史在今天的延续。268、2020年:逐渐完善业态布局老建筑也在这场更新中焕发新的活力。上生新所自2018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逐渐完善园区业态布局,如今不仅有茑屋书店,孙科别墅也已于2020年11月完成了修缮,承载了大部分文化休闲功能。改造与修缮只是万科改造上生新所的第一步,要为老建筑与园区赋予新功能,才能让它们真正“活”起来。万科引入了丰富的活动和优质的策展,人们在老建筑中驻足停留,感受与时间、空间的对话。自2020年11月14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孙科别墅一层以一场主题为“理想之地”的城市更新展首次对公众限流开放,将90余年来,从“田园”到“单位”,再到如今开放式“社区”的历史脉络,清晰地铺展在了展览中。三、改造过程1、改造难点第一,建筑风格多样,含历史保护建筑,对园区整体风格设计及修葺能力要求高。上生新所涵盖了中外两种建筑风格,且建成时间久远,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时期对历史建筑保护欠缺,部分建筑老化严重。第二,投入成本高,后期运营压力大。万科在上生新所有机更新过程中共投27资了4.2亿元,同时在“租赁-改造-再租赁”的合作模式下,万科作为承租方仅有开发经营权,虽享有6个月免租期,但日租金接近20万,万科后期园区运营压力较大。2、区域整体规划及开发步骤现状建筑和道路,尤其是原工业及科研建筑的格局和风貌,制约着城市更新的规划方案。园区四面接邻城市道路,设置4个出入口,两条南北向纵向道路形成主要环路,把地块分隔成4块。哥伦比亚大道贯穿南北,串联起庆典广场、哥伦比亚广场和未来的商业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除场地西北角和东侧的孙科别墅区域通行车辆和设置地面停车外位,其它道路广场均为人行,实行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整个上生新所项目分二期实施,一期为历史建筑修缮和既有建筑更新,位于地块的北半侧,包括3栋历史建筑和11栋科研工业建筑,已于2018年5月开业。其中麻腮风生产楼高度36.1米,位于整个园区中心,是唯一一栋高层建筑。其它建筑均为1-5层的多层建筑。二期为南半侧,新建为主,计划于2020年开业。一期建筑由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ECADI)与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合作开展设计。目前已开放的商业功能主要集中于以麻腮风生产楼为中心的区域,商业、办公、后勤等建筑功能的相互交织,对二期新建区域的规划也带来挑战。283、运营、技术与理念运营:上生新所引入各界社会资本,进行多主体的共建共享,采取土地混合发展模式,提升土地使用率;技术:上生新所召集上海专业古建修复单位、建筑事务所和优秀设计团队,对历史负责对未来畅想;理念:上生新所立足提升历史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理念,通过“修旧如旧”的手法,最大程度还原老洋房的原真性和第二春。上生所作的前生作为生物研究所,是封闭、内向、神秘的。如今作为创意园区,空间定位开放.共享。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形成互动。另外,对于绿化资源的保护也有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人文情怀与活动空间的新需求。4、改造策略(1)分类改造单体建筑通过前期调研,首先对基地中搭建及少量品质不高的建筑进行拆除。接下来在设计中对基地现存建筑的更新分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既有建筑的改造两种策略。历史建筑的保护:哥伦比亚总会及孙科别墅作为具有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遵循文物古迹所要求的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原则,通过立面和重点保护空间的修29复使之恢复历史风貌和韵味。在施工中具体体现在:使用传统手工工艺对总会外墙进行黄沙水泥拉毛饰面;通过采用西班牙传教风格的外窗木质遮阳板为原来的土灰色外墙增加特色;体育馆内保持了其作为培养基蒸锅期间时绿色基调和锈迹斑斑的除尘罩,并通过风管埋地等措施及将除尘罩改为空调封口加以利用;在现代设备植入方面,设计师通过区分重点保护空间和非保护空间,以牺牲设备的最优路径要最大化避免设备的负面干扰,在保护优先下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等。既有建筑的改造:对园区1950年以来建造的非保护类既有建筑,在保留建筑自身特色的同时,通过新材料、新手法的植入和改变,营造出新的空间体验。改造体现在:对麻风病大楼保留现代主义的外观特色,南立面处于采光要求更迭为落地大玻璃窗;对西北角的原控压泵房增加镜面不锈钢幕墙,使之与麻风病大楼与原有的哥伦比亚总会共同围合成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公关广场等等。(2)重新梳理园区流线打造具有标识性的入口空间。在繁杂的市政界面中采用纯粹的白色的顶棚LOGO、白色的建筑、白色的雕塑,这样的设计反而使入口空间更加突出。30创造具有活力的节点空间。通过对场地内建筑的拆除梳理,同时考虑到跟园区入口的衔接,在重新梳理场地内部流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节点空间。位于安西路入口处的红毯广场是设计中最大的一块场地,规模为有60x35m,它被定义为一个多功能的室外集会的中心,未来承载了娱乐演唱会,室外车展,夜市等各种活动举办的可能性。而平时,它只是一块安静美好的“地毯”,吸引顽童来踏水而歌。玉兰广场被四周建筑物围合,香樟,广玉兰,风扬树造型优美,绿荫如盖,是最理想的人与人近距离交流空间,所以仅保留大树,绿地改为铺装路面。(3)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上生新所改造前地块内有许多生长良好茂盛的植物,改造之初就明确了要最大化保护与利用。在前期调研中,实地人工测绘495株苗木,并将每棵树的坐标落于图纸。通过实地的人工测绘,明确了保护树木的位置坐标,保证施工时能够精准避让。如今上生新所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机景象,避免新植树木的尴尬时期,树下的座椅成为人们最喜欢避暑和小歇的地方。(4)充分提升公关空间活力通过从封闭的上生所到开放的上生新创意园区定位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基地31的公关活动的包容性。在园区内设置集中的绿地与广场,满足创意工作者、周边居民及外来游客对绿化及活动空间的多样性需求。在设计操作上,主要采用了增加公关空间节点、引入能带来人气的创意型商业、定期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市民活动等。多管齐下、共筑地区活力。业态分析:除了在空间上提供开放活动场地,在具体业态上,以商务办公为主,其次为餐厅及文化艺术功能。目前入住园区的品牌大多成为网红热门,实现了园区盈利与品牌的双赢。动态活动:上生新所会在海军俱乐部、泳池和庆典广场举办各种不同的活动,包含戏剧、市集、舞会等各种年轻人热衷的项目,将商圈与活动中心融为一体。四、项目改造亮点及启示1、项目改造亮点(1)多主体参与城市更新上生新所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多方共建共享,包括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居民以及房地产企业,利用土地的混合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能。(2)盘活历史建筑,将历史建筑价值最大化32万科在修缮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结合园区规划,赋予了历史建筑更多的功能。上生新所历史建筑除了观赏功能,还被植入文创业态和赋予招商引资的功能,历史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如茑屋书店入驻哥伦比亚俱乐部,孙科别墅举办各种文化展览等。(3)分类评估下的有机更新上升新所在进行有机更新前,针对园区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对区内各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估,并根据建筑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留、改、拆”有机更新策略,即保留适宜修缮的历史建筑,改建状况一般或有历史渊源的工业建筑,拆除价值不大的其他建筑。(4)空间开放共享上生所作为生物研究所,整个园区空间封闭内向,而上生新所作为创意园区,对空间定位原则为开放共享。将其两边的通道打开,把空间开放给周边的居民,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形成很强的互动性,集中的绿地与广场,满足人们对绿化与活动空间的需求。每逢周末,天气良好的时候,周边的居民经常会到这里散步、购物、聊天、遛娃,上生新所无疑成为这片街区最有活力的区域。2、启示33(1)城市更新应注重文脉传承历史建筑是维系人与历史之间的纽带,是承载人们生活记忆的载体,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保留,既是对城市文脉与城市肌理的保护,也是对地区特色的保护。(2)城市更新应以人为主城市是为人而建的,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更新的目标为了使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新中应从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着重公共空间的打造,绿化率的提升,合理的业态选择,营造舒适、有活力、有温度的社区。(3)市场力量加入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不再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推进,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发展,社会资本将作为推动城市更新资金、动力的来源,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