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11月25日,是由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推进生态金融领域政策研究与传播的、中国首个生态金融智库项目。该项目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管理,主要围绕生态金融产业、碳中和等课题展开研究,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绿色、可持续经济的融合;探索如何制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金融政策和法规;探索双碳目标下的合理正确的碳排路径;具体执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绿金委”秘书处职能)。目录核心提要2引言4一.全球气候融资的拐点已出现5二.全球气候投融资的独特意义与中国启发7三.中国气候投融资的深度内涵9四.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三大特点11五.气候投融资对城市的综合益处14六.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下一步走向16七.政策建议19参考文献22课题组23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核心提要●2021年全球碳中和元年的开启,碳中和目标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共识。全球资本市场倾向于气候投融资的拐点开始出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此前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还需增加139万亿元的新投资,年均投资3.5万亿元,可见气候投融资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全球广义上与气候相关的各类资产配置总规模已达到近50亿美元,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占比近四分之一,从而气候投融资业务是中国目前急需尽快跟进的重点领域,也是绿色金融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赛道。●气候投融资将解决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五种可持续发展难题,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投资资金与项目的错配问题;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单一问题;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中国的气候投融资同时具备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试点城市与金融机构统一协调;长远目标与短期步骤共同结合的三大特点。●气候投融资将提升试点城市的气候信用,强化城市内所开展项目的气候适应性。●据统计,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全球金融机构在气候和相关领域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7万亿,占全球金融资产管理总规模(180万亿)高达26%,可以认为,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资产配置在未来全球投资活动中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3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将会逐渐占据更高比例,我国需要跟上国际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步伐。●未来,城市针对气候投融资工作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协调感;发挥创新性;提升落实度。●为更好地帮助试点城市完成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在政策推广层面,中央政府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积累气候投融资报告编制经验和风险识别机制。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引言2022年5月底,生态环境部透露,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这意味着自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仅仅不到半年时间,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布局已完成。气候投融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助推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此前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还需增加139万亿元的新投资,年均投资3.5万亿元,可见气候投融资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2022年下半年,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推进下,中国势必会加速积累应对的气候变化的金融经验,发挥金融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气候治理作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分析气候投融资在绿色金融和地方碳中和工作中的创新前景,分析将从哪些方面寻求气候投融资试点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变得相当有意义。▪本报告部分相关成果可参见:王文,《气候投融资与中国绿色金融方向》,《中国金融》,2022年第12期。王文、刘锦涛、赵越、葛敏,《转型金融:现状与未来》,《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6月14日。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5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一、全球气候投融资的拐点已出现2021年全球碳中和元年的开启,碳中和目标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共识。全球资本市场倾向于气候投融资的拐点开始出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所属机构如绿色气候基金、世界银行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对其自身业务的气候投融资系统性的核算框架和流程不断加快,以绿色、环保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的气候基金快速提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型目标资产的大规模资本重新配置进程变得紧迫,纷纷通过配置具备气候应对型的低碳资产对冲高排放产业的风险(详见表1)。比如,2021年底,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欧洲最大养老荷兰公共部门养老金(ABP)、英国最大保险公司、大型实物投资管理公司英杰华都相继采取“脱碳”措施,声称在未来1-3年迅速出售、剥离其高排放的资产和投资项目,监管和督促化石燃料企业加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见,全球碳中和的政策共识下,寻求气候型资产结构调整,成为金融界迫不急待、势在必行的事情。在可以遇见的将来,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和碳中和进程进入主流和快车道,气候融资在21世纪全球碳中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将逐渐提高,世界银行将气候融资在总融资规模中占比提升至35%的阶段性目标亦充分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大量资金需求和金融创新前景。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中国推动气候投融资的政策部署与市场行动也紧锣密鼓。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起了中国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自此,囊括气候投融资在内的中国绿色金融得以蓬勃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短短几年都跃升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之一。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专门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文件,也是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的首个落实与推进文件,确定到2025年基本形成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综合示范、项目开发、机构响应、广泛参与的系统布局,引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规模明显增加。2021年试点通知发出后,一批实施意愿强、基础条件较优、具有带动作用和典型性的、以强化金融支持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已相继浮出水面。比如,5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写到“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条款,要求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以市场手段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金安排联动机制,抑制高碳投资。可见,一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城市行动已悄然展开。表1:国际金融机构气候投融资相关举措案例机构举措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早在2014年就开发了“气候和灾害风险筛查工具”。工具包括国家层面和项目层面:国家层面支持国家或产业规划和战略,项目层面涵盖农业、水、健康、道路、能源、海岸等7个领域。美国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在2019年对该行在美国电力行业的39个公司客户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情景分析。评估的假定条件包括全球碳价水平、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商业可行性、电力价格、能源结构等。法国兴业银行该行2014-2020年的环境政策重点在减少碳排放,并设立了相应目标:与2014年相比,2020年银行人均碳排放减少20%。为了达到减排目标,银行执行了内部碳税政策。非洲开发银行2012年,非洲开发银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在2010年开始制定该计划时,非洲开发银行就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素材来源:孙轶颋.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的驱动力和国际经验.环境保护.2020,48(12):18-23.人大重阳梳理。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7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在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气候融资在碳中和时期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世界银行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将气候融资在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提升至35%,充分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需求和金融创新需求。全球广义上与气候相关的各类资产配置总规模已达到近50亿美元,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占比近四分之一,从而气候投融资业务是中国目前急需尽快跟进的重点领域,也是绿色金融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赛道。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充分反映了试点地区要理清开展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详见表2)。二、全球气候投融资的独特意义与中国启发表2: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差异梳理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关系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一部分。绿色金融的范围大于气候投融资的范围。定义气候金融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联,该投融资活动可减少排放,同允许各国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主导部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银保监会、证监会、国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环境保护部、证监会、银保监会。重点任务1、编制试点方案。2、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3、有序发展碳金融。4、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5、强化模式和工具创新。6、强化政策协同。7、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1、大力发展绿色信贷。2、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3、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4、发展绿色保险。5、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丰富融资工具。6、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7、推动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8、防范金融风险,强化组织落实。素材来源:《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人大重阳梳理。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其中,共同点是气候资金缺口与绿色投融资缺口都较大,主要区别在于根据侧重点不同则投向领域也有差异:绿色资金在气候投融资目标下的需求和供给并不匹配,甚至绿色资金本身也需要供需调整,根据近五年来的绿色投融资组成情况,目前年均投融资在2到2.5万亿元左右,其中有近40-50%用于绿色交通运输,包括5000亿的城市轨道交通(包括绿色基建)和5000亿的新能源汽车,其次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5000亿左右,该投融资比例并不适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另一个方面,我国ESG投资创新和应用有所不足,由于当前气候投融资项目具有正的外部性且还未实现内部化,普遍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投资收益率不高和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向气候投融资项目提供融资的动力明显不足。那么在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过程中,需要试点地区地方政府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来定向支持气候投融资的产业领域,通过监管创新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ESG应用,优化气候投融资培育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如给予气候信贷产品定向降准、赋予气候债券等产品在绿色债券群体中的优先受偿权。此外,减缓和适应这两类气候目标在气候投融资结构中需要平衡,全球范围内前者占比约93%,后者仅为7%,包含生态系统防灾适应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气候应对活动所需的融资应当得到进一步重视,以不断降低未来“双碳”目标工作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9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气候融资相比于传统的绿色环保项目和低碳减排项目等,侧重点有所不同,它具备更强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特性。具体来看,根据2021年发布的气候投融资指导意见,我国气候投融资的发展模式以“减少碳源以减缓气候效应”和“增加碳汇以适应气候变化”两个层面结合为主,添加了更多关于提高森林碳汇、草原碳汇、生态系统与气象防灾等领域适应能力的发展工作,本质上是增强“谈盈亏”,而不仅局限于核定指标开展碳减排工作,在减碳的基础上更加具备碳中和目标下的碳增汇属性。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绿色金融试点之间相比,除了开展资金引流以外,更能注重于把握好气候投融资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之间的系统关系,并且气候投融资本身全球属性较强,试点地区最后发展出的经验模式有助于最终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投入,通过平台去撬动更多国际气候资金。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充分意识到气候投融资与气候适应能力在未来数年内的重要性,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政策环境变化对于产业和行业造成的冲击,相关企业要能够承受相关的风险,使其整体可控,并且在气候披露规范上根据TCFD气候财务披露协议需要加强气候变化对企业财务经营影响的量化分析。与此同时,我国正通过气候投融资工作逐渐建立起气候融资体系,弥补气候相关金融领域的空白,推动气候资金在供给端逐渐集中,不断明确气候气候资金的三、中国气候投融资的深度内涵1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使用范围,并单独完善相应的气候投融资统计和核算方法。针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困境,再结合上述提到的气候投融资的工作内涵,我国的气候投融资工作将会解决以下五种可持续发展难题。一、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是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开展的核心动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长期具有投资规模大、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客观问题,而气候投融资工作将通过完善《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深化与相关项目的金融适配工具等方式,以逐步解决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二、投资资金与项目的错配问题。因不同绿色项目所涉及的技术不同,所以每个项目的开发成本便存在差异,有的已实现经济规模,但有的还处于资金投入阶段。所以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绿色资金往往更加青睐投资回报周期相对短的项目,而尚处于发展的项目则难以得到该有的资金投入,所以就形成了项目与资金间的错配问题。气候投融资工作开启后,更完善的投融资工具将弥补部分绿色项目的资金缺口。三、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单一问题。当前,我国绿色信贷占整体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绿色金融业务过于集中在银行端口,暴露出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有序发展碳金融与鼓励试点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未来,除银行外,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在绿色金融业务上发力,推出更加多样化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金融工具,甚至个人也可通过普惠碳金融产品参与到气候投融资工作当中。四、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中的数据显示,2021年,A股中有1130家上市企业披露了自身的ESG信息,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26.9%,但其中仅有66家企业发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11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布了纯粹的ESG报告,这仅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1.57%,由此可见,我国的上市企业对于披露ESG信息工作并没有高涨的主观能动性。在气候投融资工作开展后,ESG报告中的百余个底层指标将反映出地方试点企业的落实情况,倒逼相关企业主动披露自身ESG信息,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甚至或将推动我国的ESG信息的强制披露工作。五、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的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对于绿色金融来说,气候投融资是对其在业务范围上的补充,同时也扩大了绿色资金的项目支持范围。例如,气候投融资的核心是帮助城市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像应对去年河南的大雨,城市要进行海绵城市升级这就属于气候投融资,而海绵城市的建立即不属于绿色金融对零碳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录,也不属于转型金融中对高碳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给予资金支持。所以气候投融资工作进一步扩大了绿色资金的支持范围。四、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三大特点根据《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气候投融资”被定义为“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试点工作的目标是,要通过3-5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1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尽管气候投融资工作在2022年下半年才将正式开展,但此前各部委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详见表3),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未来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表3: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汇总政策类型具体措施财政政策“十三五”时期,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规划和方案中,95%以上的规划或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物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四五”时期,各省(区、市)均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持的相关措施。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在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已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节能设备制造等实施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同时,多地还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车辆和节能车船等也享受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的优惠政策。市场和价格政策我国多地方通过碳市场、绿电交易、用能权交易等手段明确相关企业的排放成本,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市场化程度。绿色金融政策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在相关政策中明确了绿色金融激励措施,包括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环境权益交易等绿色金融细分领域的支持。素材来源:熊程程,廖原,赵佳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环境保护.2022,50(06):26-29.人大重阳梳理。相比于联合国对气候投融资的概念,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目标更细化到资金、人才、技术与政策、制度、平台之间的协调、综合与落实。作为一个全新的投融资体系,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工作不仅要讲求节奏感与渐进性,还要注重实效性与可行性。试点工作必须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须体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一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双发力。气候问题具有兼具时空尺度的外部性,需要私人部门与公共机构共同应对。中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前些年中国企业界、社会界还有声音怀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与国家应对气候变暖的务实性截然不同,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大量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并引导市场在气候投融资上的理念升级、产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13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品创新。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与政府引领的经济模式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将逐步形成以绿色信贷基本政策为主要发力点,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为辅助力的气候投融资体系。而随着投融资试点工作的推进,中国企业会越来越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和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政策环境变化对于产业和行业造成的冲击,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资本加上债券、股权、基金等在内的多重混合气候融资模式也将越来越有创新前景和发展吸引力。二是试点城市与机构运作共协调。地方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气候资金需求和供给矛盾普遍突出。当前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相对薄弱,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政策暂未形成系统响应,专业队伍和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考核和激励机制。为深入推动地方气候投融资工作,亟需加快开展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强化各类资金有序投入的政策环境为重点的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抑制地方高碳投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资金安排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降碳”的引领和倒逼作用,为促进地方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长远目标与短期步骤相结合。气候变化是跨世纪的国际性重大问题,而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更是一个宏观过程,在气候治理框架下,气候投融资在微观层面上充分贯通了长远规划与短期任务之间的联动关系,注重长期目标与短期步骤相结合,推动“双碳”目标有序进行。我国碳中和长远规划下的阶段性目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存在差异,长期内碳中和需要考虑行业特色,短期内阶段性减碳也并不靠简单的、被动的任务14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分配和约束产量来实现。气候投融资活动将“双碳”目标和低碳治理在业务细节上落到了实处,在“双碳”目标带动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大变革之中,当气候投融资融入到企业的气候适应性生产活动与投融资活动中去后,会进一步推动一系列供应链行为和市场活动与以降低碳排放为核心目标的环境影响所挂钩,这些微观视角上的生产活动气候升级为“双碳”长远目标持续注入了阶段性的短期动力。五、气候投融资对城市的综合益处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低碳城市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等地方工作都是探索和积累双碳路径经验的重要实践。而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则应注重相比于其他地区,其所具备的“气候”目标特征。从理论指引角度,在我国“双碳”顶层设计和指导下,从基本方向上来看,气候投融资应服务于支持城市自身将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地方双碳目标相结合,城市自身通过相关工作针对性地成为气候投融资先行优势地区,引导资金投入气候变化领域,这有赖于地方政府尽早发布阶段性的产业目标规划,尤其是建立起不同时期投融资目标的政策方向和资金需求计划,包括同步更新的项目案例库,以推动社会资本将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15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气候资金投入相关领域,把握各个时期的投资机遇以匹配短期和中长期的投资需求,这是拓宽气候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从实践工作角度,地方政府可考虑布局通过气候专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入气候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灾害,在城市韧性中增强城市气候防御力是开展气候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基础,也是提高“城市气候信用”的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在标准建设和工具创新上需要对标国际,气候投融资本身具备强烈的国际化属性,相关工作的创新成果有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全球角度拓展气候资金的国际合作与运用。从金融服务角度,对比发达国家的气候投融资市场,中国当前的绿色融资整体对于绿色信贷和债券的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方向相对偏向于资金供给主导,需要加强目标管理和导向性,以及同步提升项目的气候适应性。我国气候融资水平低于碳中和目标所需的必要水平,私营部门参与度低,面向新市场主体的工具创新和私人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难题,短期内需要试点地区气候融资工具降低发行成本优势,和对发行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更要面对气候债务工具仍然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同时,减缓和适应气候的项目需要改善投融资结构,以不断降低双碳工作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试点地区开展气候友好型项目要从经济可行、风险可控、气候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气候友好型项目。16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中国作出了大国承诺,并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中国未来需要不断开展和“双碳”目标与路径密切契合的气候投融资活动,为绿色金融创新升级带来新动能,持续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和气候治理的核心作用。据统计,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全球金融机构在气候和相关领域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7万亿,占全球金融资产管理总规模(180万亿)高达26%,可以认为,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资产配置在未来全球投资活动中将会逐渐占据更高比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本身带动了大量资金需求,二是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下低碳资产认可并具备越来越高的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三是金融机构具有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并通过配置气候适应性资产来对冲高排放产业风险的需求。因此,气候投融资在中国未来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找准气候投融资的实践方向是推动“双碳”领域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第一,建立协调感:通过气候投融资建立起城市试点的绿色供应链。气候投融资在打造传统供应链的绿色升级和打造新型绿色产业供应链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首先,气候投融资以项目和产品为依托,根据项目的环境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推动相关企业提升与供应链上下游其他企业之间材料供应、资源与能源消耗、污六、中国气候投融资的下一步走向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17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染排放物水平等指标的环境要求,符合气候投融资目标中的“减缓气候变化”重要方向。其次,参与到绿色供应链建设中去的企业,将有机遇更容易获得绿色投融资试点的资金扶持与优惠。气候投融资目标下的产品选择也将激励供应链各环节企业联合开展绿色生产和供应的对接,并在气候投融资目标中的“适应气候变化”中实现气候风险共担机制。最后,气候投融资下的供应链绿色升级,有利于进一步打通绿色产业链全环节的气候环境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建立绿色产业链碳排放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共享平台,目标是对于碳排放的足迹追踪和测算,将有助于从产业链绿色升级的过程中通过数据收集创新开发资金成本与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发展气候投融资、绿色产业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清洁能源消费市场、绿色金融市场等领域的多方联动作用。第二,发挥创新性:气候投融资推动中国金融的绿色可持续转型升级。从降低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角度,气候投融资的顺利开展有助于不断提升金融机构进行碳核算和评估碳减排经济效益的能力,推动金融体系的绿色转型和信用升级。气候投融资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依赖程度高于传统绿色金融,带动了市场化、规模化、具备成本优势的金融方案的形成。气候投融资下的碳核算升级,有助于借助气候投融资工作改善绿色金融当前的一大难点——绿色金融主要覆盖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或者自然人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资信,在绿色项目上也缺少资产抵押,但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恰恰是气候目标和气候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从根本上是以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为突破口,在绿色金融视角下探索新的信贷模式和结构。另一方面,从提升碳汇、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角度,气候投融资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8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机制的重要金融途径。第一,气候投融资吸引和激励金融资本参与到生态价值实现市场中去,积极发展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第二,气候投融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价值的货币化评估体系,推动生态价值在合理位置的得到变现,并在未来持续获得稳定的绿色现金流;第三,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了自然资本核算体系并发挥自然资本的投资效应。气候投融资活动不仅涉及气候问题作为金融系统风险来源的被动防范应对举措(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缺失),也涉及具备主动提高气候效应和碳减排效益的碳增汇项目开发。建立起与碳增汇相关的自然资本核算体系并推动市场化和产业化,是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中挖掘气候资产布局的重要方向。第三,提升落实度:完善气候投融资下的环境信息披露与核算体系,建立气候投融资的金融数据库与项目库。在气候投融资视角下,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核算体系,包括碳排放核算核查等工作,将不仅提高环境透明度和敦促企业减排,更能逐渐建立起一个环境约束型的生产模式和融资体系。气候与环境的信息披露与核算体系将在气候投融资试点中得到创新发展,越来越注重于“双碳”目标的实际需求。首先金融机构应注重建立和完善气候投融资下的环境信息披露与核算体系,在未来的气候投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将广泛掌握企业在ESG层面的公司治理结构、产业与产量特征、行业潜在气候风险等,从金融机构出发以落实气候投融资的基础环境数据搜集与披露工作具备较高效益。自2021年下半年起,央行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在后续在气候投融资下的信息披露工作中,金融体系更应从项目特点和生产方式的层面出发,探索独立于企业ESG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对于碳减排金融政策效果的评估方式,并藉此开展“双碳”目标下的资产配置升级,推动企业气候融资信贷评估体系的侧重点从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19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融资需求方到融资供给方转型。同时在此基础上,过往的绿色金融改革试点经验表明,基础数据的搜集、联网接入、数据库管理工作具备必要性和重要性,气候投融资数据库与项目库的建立和完善应当率先布局:一是可在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相关的资产配置中开展气候环境项目的跟踪统计与核算,同步发展资源核算与环境核算业务,将气候变化相关元素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之中;二是以气候跟踪统计核算数据为基础,重视气候环境账户和绿色金融账户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由金融机构或第三方信息服务商适时推进,详细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环境污染物、碳配额、存量和增量等数据,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七、政策建议探索和积累气候投融资报告编制经验和风险识别机制。气候投融资MRV(检测、报告、核证)在中国试点地区具备发展和探索的重要前景,以形成中国地方特色的气候投融资项目报告编制。在2022年将要陆续开展的气候投融资的地方试点工作之中,将从试点地区形成资金供给、工具创新、产品服务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气候投融资的检测与报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并非自上而下的模式,那么对于试点地区而言,MRV提供了一个追踪气候投融资执行情20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况的框架,属于基于信息披露的融资成果评价,尤其是对于气候投融资的两个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效益评估。在气候投融资MRV中,提供资金、收集数据、编制报告由多个不同的工作主体进行,起初是为了跟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援(2009年,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变化挑战)。MRV在中国试点地区的应用具有其特定和必要的前景,比如通过气候融资评估成果推动提高地区投融资目标和地方双碳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个目标背景下统计气候资金的透明度、政府公开支持与私人资本的效益差别等,研究形成统一的气候资金定义、范围和统计口径,从气候资金的覆盖范围(国资、民资、外资等)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计算出每单位气候投资的效益,用于政策制定和调整、环境披露和环境效益评估、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同时,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应建立起气候投融资风险的识别机制。首先需要明确和厘清的重点是,气候风险和气候投融资风险是两个范围的概念,气候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和相关投融资活动中。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长远发展目标下,气候投融资项目支持范围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前者需要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的相关项目投资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政策变化、财产减值、估值降低、消费偏好变化、市场风向转变等风险,后者则是气候灾害等物理风险所带来的投资损失、项目运营中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违约等风险。例如,金融市场中那些利率与碳排放与环境影响挂钩的信贷产品,如果相关项目主体在转型过程发生不确定性,则将为投资者带来利率风险。因此,建立和制定气候投融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是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当前相关意识、政策、技术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出发点之一是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21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与气候保险市场发展相结合,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天气保险、绿色节能保险市场,都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并控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关键在于需要一系列测度工具,以气候问题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为基础,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从地方层面建立起完整的气候风险评估流程,并最终积累起气候风险识别、投资分析、资金运用、报告编制等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系列完善的连锁环节和体系。22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EB/OL].(2020-10-21).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010/t20201026_804792.html.[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21-12-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25/content_5664524.htm.[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推动部分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峰调研分析报告[R/OL].(2019-04-24).http://www.ncsc.org.cn/yjcg/dybg/201904/t20190424_700892.shtml.[4]能源基金会.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政策实践[R/OL].(2015-10-20).https://www.efchina.org/Reports-zh/report-lcdp-20151020-zh.[5]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0年度报告[R/OL].(2021-07-13).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syqhbh/202107/t20210713_846491.shtml.[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新办举行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EB/OL].(2021-07-14).http://www.mee.gov.cn/ywdt/xwfb/202107/t20210714_846936.shtml.[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14-19.[8]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5.[9]王灿,张雅欣.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06):58-64.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0.06.058.[10]邹才能,何东博,贾成业,熊波,赵群,潘松圻.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J].石油学报,2021,42(02):233-247.[11]余碧莹,赵光普,安润颖,陈景明,谭锦潇,李晓易.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7-2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7380.[12]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02):3-12.[13]张友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开局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21(03):77-85.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21.03.005.[14]孙轶颋.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的驱动力和国际经验.环境保护.2020,48(12):18-23[15]熊程程,廖原,赵佳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环境保护.2022,50(06):26-29.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期23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课题组组长: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报告研究人员:刘锦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赵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葛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运营传播:杨云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运营部主任兼信息中心主编刘亚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部副主任兼信息中心执行副主编何亚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邵建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王晓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行政助理刘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行政助理詹丛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专员报告排版设计:于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运营专员人大重阳“宏观形势”系列研究报告1.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探讨和政策建议.2014年10月28日.中国北京2.中国金融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创新激发增长潜力(中英文).2015年8月2日.中国北京3.保障大众民生:行动前瞻.2015年11月8日.中国北京4.大相变:世界变局与中国应策.2017年1月5日.中国北京5.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治理——深圳市宝安区智慧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17年9月22日.中国北京6.中国相变期:“高架路式”转型升级2012-2017.2017年10月19日.中国北京7.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2018年1月19日.中国北京8.新时代中国的南极战略——基于实地调研的考察与思考(中英文).2018年6月12日.中国北京9.防疫情、促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八点政策建议.2020年2月7日.中国北京10.疫情影响世界的评估报告.2020年2月25日.中国北京11.暴跌!暴跌!暴跌!暴跌!暴跌!.2020年2月29日.中国北京12.警报!前方“黑洞”!世界经济陷入“迷航”!.2020年3月6日.中国北京13.全球化病危!怎么办?.2020年3月13日.中国北京14.龙卷风!一夜间,新一轮“大萧条”要来了吗?.2020年3月16日.中国北京15.中国须适应“逆风”崛起.2021年3月23日.中国北京16.若这是场“文明兴衰级”的全球萧条,中国防波坝在哪?.2020年3月24日.中国北京17.全球化“触底”,中国须“抄底”.2020年4月15日.中国北京18.紧迫的全球团结(中英文).2020年6月1日.中国北京19.疫情2.0颠覆人们十大生活方式..2020年6月1日.中国北京20.世界抗疫从遭遇战步入持久战——如何应对最坏疫情?.2020年7月7日.中国北京21.数字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现状评价与未来治理.2020年9月5日.中国北京22.未来五年,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五大奇点(中英文).2020年11月2日.中国北京23.后疫情时代全球“蝶形”风险及防范.2021年2月5日.中国北京24.治愈“后遗症”后疫情时代的风险评估与展望.2021年4月27日.中国北京25.培养全球视野的中国接班人——“十四五”视野下的“90后”与中国改革.2021年5月10日.中国北京26.中高速可实现——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中英文).2021年7月30日.中国北京27.不应高估——从两种杠杆率看我国国家债务水平(中英文).2021年10月13日.中国北京28.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新机遇与新未来——在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发布的报告(中英文).2021年11月6日.中国上海29.两手准备,斗合并行:中美经贸博弈2021年评估及中国未来应对.2021年12月1日.中国北京30.合作突围:美、中及全球经济解“困“之道.2022年1月18日.中国北京31.智慧文明:从第三次觉醒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百年的中国与世界.2022年1月24日.中国北京32.大裂化: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新冷战评估与防范.2022年5月20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宏观经济”系列研究报告1.走向核心国家——中国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2013年5月25日.中国北京2.大金融理论背景下的金融统合监管报告.2014年3月12日.中国北京3.人民币国际化动态与展望.2014年3月31日.中国北京4.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一:“走出去”: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研究.2014年5月13日.中国北京5.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二: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标准定义.2016年9月28日.中国北京6.经济金融化与均衡杠杆率:美国经验与中国启示.2015年10月14日.中国北京7.人大重阳国际惯例研究系列报告之三:2016年版《ICC/ESOMAR市场、观点、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国际准则》.2016年12月29日.中国北京8.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建立结构性财政平衡.2017年2月28日.中国北京9.建立现代增值税制——“营改增”改革效果评价报告.2017年3月7日.中国北京10.改善电商征管环境构建良性竞争的电子商务税制.2017年5月26日.中国北京11.缩小政府预算偏离打牢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2017年10月13日.中国北京12.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挥财政作用促进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2017年11月2日.中国北京13.中国2017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报告.2018年3月1日.中国北京14.中国的金融战略:历史经验、理论指引与未来布局.2018年7月13日.中国北京15.区块链十周年:发展现状、趋势与监管政策研究.2018年8月25日.中国北京16.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2018年报告.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17.中国购买力大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进口侧结构性升级(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18.中国购买力大布局:“一带一路”与全球市场转型(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19.中国购买力大塑造:中国进口侧改革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英文).2018年12月27日.中国北京20.我国人均GDP排名变动情况及人均GDP预测.2019年1月28日.中国北京21.中国企业税收负担报告——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测算2019年7月9日.中国北京22.为世界创造价值:大变局时代的中国经贸升级之路(中英文).2019年10月16日.中国广州23.降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九条务实提醒.2020年2月16日.中国北京24.疫情拐点,高度警惕地方“乱作为”风气蔓延.2020年2月17日.中国北京25.化解“金融铁幕”:美国金融制裁演变与中国应策.2020年8月28日.中国北京26.以“双循环”逻辑,对冲全球大萧条.2020年9月1日.中国北京27.新全球链的开启:RCEP时代的深度影响与中国机遇.2020年12月18日.中国北京28.防范“灰犀牛”——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房地产发展的借鉴与中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2021年1月21日.中国北京29.百年变局视野下的“全球新型货币战争”.2021年2月24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一带一路”系列研究报告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中英文).2014年6月28日.中国北京2.“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年6月18日.中国北京3.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中英文).2015年9月26日.中国北京4.促进互联互通共建贸易繁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2016)上发布的报告(中英文).2016年11月14日.中国义乌5.中巴经济走廊实地调研报告.2016年12月20日.中国北京6.“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2017年5月3日.中国北京7.穿越喜马拉雅——中尼铁路可行性与中尼共建“一带一路”调研报告(中英文).2017年5月5日.中国北京8.“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遇与挑战.2017年8月16日.中国北京9.美国对接“一带一路”:案例研究与行动指南(中英文).2017年8月25日.中国北京10.柬埔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样板——关于深化中柬合作的实地调研报告.2018年1月10日.中国北京11.“一带一路”的战略地图.2018年3月25日.中国北京12.去欧洲,向北走: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中英文).2018年4月17日.中国北京13.构建一带一路学:全球丝路学派的理论溯源与时代呼唤.2018年6月1日.中国北京14.“一带一路”五周年:政策视角下的回顾与展望.2018年9月17日.中国北京15.树立“金融强国”意识,完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2019年2月26日.中国北京16.数字丝绸之路进展、挑战与实践方案.2019年5月27日.中国北京17.为“一带一路”倡议导航.2019年7月11日.中国北京18.“一带一路学”:现实迫切与理论必要.2019年10月25日.中国北京19.扬帆向南: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11月14日.中国北京20.新时代的战略大对接:中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现状、问题及思考(中俄文).2019年11月29日.中国苏州21.展望“一带一路”七周年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英文).2020年4月24日.中国北京22.逆势增长——疫情一周年“一带一路”进展评估.2021年3月10日.中国北京23.突围前行,高质发展——疫情期“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十四五”展望.2021年5月22日.中国泉州24.G7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一带一路”比较与中国对策.2021年7月16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智库国际影响力”系列研究报告1.重塑全球金融治理:G20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在“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第二届G20智库论坛”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4年9月4日.中国北京2.ASummitofSignificant,SelectiveSuccess:ProspectsfortheBrisbaneG20.2014年11月13日.中国北京3.2016年G20峰会筹备风险评估报告.2015年5月15日.中国北京4.为增长而合作:构建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在G20智库论坛(2015)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英文).2015年7月30日.中国北京5.全球治理新格局——2016年G20总结及2017年展望(中英文).2016年12月22日.中国北京6.重塑欧亚空间:来自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智库的共同观点(中英文).2017年5月16日.中国北京7.培育中俄复兴增量——两国智库关于中俄经济金融合作的共同研究(中英文).2018年7月16日.中国北京8.“对冲”与“楔子”美国“印太”战略的逻辑与中国应对之策.2018年8月13日.中国北京9.走向成年,行以致远——中非合作论坛(FOCAC)十八年进展与前瞻(中英文).2018年8月20日.中国北京10.巴塞尔协议Ⅲ改革、风险管理挑战和中国应对策略.2018年9月16日.中国北京11.新型智库、科学决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2018年10月10日.中国北京12.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70年进展、潜力与建议.2019年5月29日.中国北京13.G20机制20年演进、困境与中国应对.2019年6月23日.中国北京14.全球大变局下的华商历史、现状与未来(中英文).2019年10月21日.英国伦敦15.偷师中国?:近年俄罗斯对华认知心态的新变化及其前景展望.2019年11月11日.中国北京16.智库建设的新长征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七年评估及传播、绩效研究报告——在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开幕式发布的主题研究报告.2019年12月17日.中国北京17.调动“百万大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智库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困境剖析与务实建议(第三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20)开幕式发布使用,不做对外传播),2020年12月5日,中国北京;调动“百万大军”——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公开发布).2021年3月4日.中国北京18.中外学者看中国共产党百年(中英文).2021年7月21日.中国北京19.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新冠疫苗应用图景报告(中英文).2021年7月29日.中国北京20.“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中英法西).2021年8月9日.中国北京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1.如何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2015年3月24日.中国北京2.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议.2015年4月10日.中国北京3.中国绿色公共采购:效益量化.2015年4月20日.中国北京4.绿色公共采购如何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2015年10月28日.中国北京5.绿色金融理论、技术研究与实践进展及前景分析.2016年4月23日.中国北京6.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年4月15日.中国北京7.“一带一路”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2017年6月18日.中国北京8.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与气候政策及其影响:中国的历史机遇.2017年11月7日.中国北京9.绿色金融中国标准的建设及其国际化路径.2017年12月21日.中国北京10.全球旗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评估.2018年1月29日.中国北京11.金融助力绿色“一带一路”:进展、评估与展望.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进展与建言.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3.“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标尺和绿色成本效益核算.2019年8月21日.中国北京14.“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春季).2021年2月3日.中国北京15.“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2021年3月21日.中国北京16.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的契机、困境与出路.2021年7月11日.中国贵阳17.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2021年9月25日.中国北京18.碳中和:中国在行动——基于国际形势下的政策布局与行业动态分析(中英文).2021年9月22日.中国北京19.北京冬奥背后的绿色金融力量.2022年2月25日.中国北京20.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2022年7月.中国北京人大重阳“中美人文交流”系列研究报告1.特朗普财产评估报告(中英文).2017年4月17日.中国北京2.特朗普内阁财富与政治政策走向.2017年12月24日.中国北京3.特朗普政府决策小圈子的财富背景与决策特征.2018年2月1日.中国北京4.WTO的优等生——中国履行WTO承诺评估报告(中英文).2018年8月29日.美国纽约、华盛顿5.共享繁荣仍是可能:中美经贸关系全景报告(中英文).2018年8月29日.美国纽约、华盛顿6.为大国合作筑牢“地基”:中美人文交流四十年的历程、经验与前景.2019年1月23日.中国北京7.基于博弈视角的中美国家实力消长评估报告.2019年3月10日.中国北京8.大国缠斗白热化,中国须养精蓄锐.2020年5月20日.中国北京9.问卷调查百名中国学者,九成中国学者相信中国能应对好美国“新冷战”攻势(中英文).2020年7月7日.中国北京10.从地缘政治经济看中美贸易摩擦及对策.2020年9月.中国北京11."美国能把中国怎么着?——2017年来特朗普政府对华打压的实际效果评估".2020年9月20日.中国北京12.美国“财务僵尸化”疫情期美元潜在破产危机的评估(中英文).2020年10月24日.中国北京13.美国“新冷战”政策误区论析(中英文).2020年11月7日.中国北京14.中美两国三份清单.2020年12月1日.中国北京15.半脱钩,半紧钩:中美人文交流受阻的利弊评估与重塑之道.2021年2月25日.中国北京16.不纠错,必失败:拜登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评估与前瞻——多边主义治理中美经贸.2021年3月24日.中国北京17."2/3相似:拜登百日执政对华政策评估与特朗普比较".2021年4月30日.中国北京18.美国税改与中国影响:评估与展望.2021年7月5日.中国北京19.下一场美国金融危机?可能性及中国应对.2021年11月18日.中国北京20.十问美国民主(中、英、法、俄、西语).2021年12月6日.中国北京21.大围剿: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进展评估与中国应对.2022年5月30日.中国北京22.大骗术:美国资金援助乌克兰的真相剖析.2022年.中国北京人大重阳“全球治理”系列研究报告1.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2017年G20研究报告.2017年7月2日.中国北京2.再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治理年度报告(2017)(中英文).2017年9月30日.中国北京3.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上海合作组织十七年进展评估(中英文).2018年5月21日.中国北京4.“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关联、实践与走向.2018年6月6日.中国北京5.换骨的世界:911事件二十年来的全球变局(中英文).2021年9月10日.中国北京6.全球金融发展新曙光:上海合作组织的金融发展展望.2021年9月11日.中国青岛7.全球雄心:中国推进国际话语体系变革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9月12日.中国北京8.警惕“鲸爆”!再督促美国改革开放的诚恳建议.2022年1月6日.中国北京9.传染病与大国兴衰——基于历史实例的研究.2022年2月15日.中国北京10.大杀器?美国对俄罗斯制裁评估与启示.2022年3月.中国北京11.金砖:全球发展的新未来(中英文).2022年6月21日.中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