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式的配置标准,部分地区将配储能作为新能源建设的前置条件。
风电配储和光伏配储对于储能的利用、弃风弃光的解决具有明显差异性,同
质化的配置储能要求缺乏科学性。分散的配置方式无法体现规模效益,普遍
存在运营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储能作用。
3、新型储能成本较高,缺乏疏导渠道
新型储能成本高于火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等技术。当前新能源配储
能的投资成本主要由新能源企业内部消化,叠加锂离子电池成本上涨,给新
能源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4、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电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新能源配储能收益主要来源于电能量转换与辅助服务,储能的诸多市场
和价格规则仍有待落地;储能商业模式不稳定,回报机制不清晰,政策变动对
收益影响较大。比如近期山东储能的容量补偿标准大幅下降,企业收益受到
较大影响,不利于投资决策。
5、新型储能安全管理仍需加强
国外以及国内的储能起火事故说明,安全问题是新型储能规模化健康稳
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高成本压力下,部分项目选择了性能较差、投资
成本较低的储能产品,增加了安全隐患。据统计,2022 年 1-8 月,全国电化
学储能项目非计划停机达到 329 次。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标准、管理规范有待
进一步提升。
6、新型储能运维难度大
电化学电芯数量庞大,储能项目电池单体颗数的规模已经达到万级甚至
几十万级,维护难度极大;储能电站运维涉及到电气、化学、控制等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