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创新生态驱动零碳转型模式观察---MakeableVIP专享VIP免费

我们该
如何参与
零碳转型
产业共创
“双碳”目标背景下
针对中国开放式创新
生态中相方的定位
及互动模式观察
作者
孙菁歌、李鸣燕、费晓静、李浩楠、李妍菁
联系方式
孙菁歌: jingge.sun@impacthub.net
鸣谢
特别感谢2022“低碳共创营”产业伙伴:百威中国创新中心
Innovation Hub、沙索Sasol)紫江基金会以及工业制造赛
道行业支持伙伴:落基山研究所RMI)对本报告的大力支持。
同样感谢上海唯革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egatex)以及2022“低
碳共创营”入营创业企业代表:苏州坤晟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公
司、磐际智储能源科技、知同上海)新能源科技公司等参与访谈
并贡献观点。
作者与鸣谢
3
第一章 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
引言
03
01
07
12
25
35
目录
第三章
“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
第二章 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第四章 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
第五章 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
1.1 零碳转型势在必行
1.2 多方共创是零碳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趋势
04
05
3.1 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相关方都有谁?
3.2 三类相关方角色的生态位分布
3.3 各相关方的角色是可以动态变化的
13
21
24
2.1 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
2.2 既有模式无法适配中国“双碳”目标下的需求现状
08
10
4.1 开放式创新生态帮助走对三个“岔路口”
4.2 评价开放式创新生态成熟活跃度的指标
4.3 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案例简述:百威中国创新中心 x Vegatex x Impact Hub Shanghai
26
29
31
”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中国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相关方的定位及互动模式观察作者孙菁歌、李鸣燕、费晓静、李浩楠、李妍菁联系方式孙菁歌:jingge.sun@impacthub.net鸣谢特别感谢2022“低碳共创营”产业伙伴:百威中国创新中心InnovationHub、沙索(Sasol)、紫江基金会,以及工业制造赛道行业支持伙伴:落基山研究所(RMI)对本报告的大力支持。同样感谢上海唯革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egatex)以及2022“低碳共创营”入营创业企业代表:苏州坤晟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公司、磐际智储能源科技、知同(上海)新能源科技公司等参与访谈并贡献观点。作者与鸣谢3第一章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引言030107122535目录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第五章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1.1零碳转型势在必行1.2多方共创是零碳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趋势04053.1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相关方都有谁?3.2三类相关方角色的生态位分布3.3各相关方的角色是可以动态变化的1321242.1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2.2既有模式无法适配中国“双碳”目标下的需求现状08104.1开放式创新生态帮助走对三个“岔路口”4.2评价开放式创新生态成熟活跃度的指标4.3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案例简述:百威中国创新中心xVegatexxImpactHubShanghai2629311引言“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标题是ImpactHubShanghai气候项目组在过去两年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之一。熟悉Hub的伙伴都知道“产业创新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凭借团队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年经验、创新解决方案的资源积累以及对产业生态需求和技术趋势的认知,为政府、产业企业、园区和投资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对应到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的细分议题条线,在2022-2023年度,我们通过“汇丰低碳共创营”、“碳中和社区创新计划”、“零碳长江企业绿色转型创新计划”等产业创新项目,为近20家来自能源、钢铁、化工、汽车制造、建筑建材等行业领域的产业企业、园区等相关方梳理了近60个零碳转型需求和挑战,找到并对接了将近300个零碳创新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产业共创的方式推动行业以及区域的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三方面深刻的感受:一是,即便再有雄心和行动力的产业企业与技术创新性和规模化潜力再强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在对接共创的过程中,哪怕匹配度与合作意向都很高,这种常规意义上的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模式面对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的复杂命题与目标,仍旧有很多需求和挑战是仅靠双方的资源和努力无法完全实现与推动的,对于多维度的支持政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更多行业专业知识和人才资源的需求都需要更多相关方的有机参与和有序协同;2二是,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渗透影响更多的行业领域,有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相关方开始关注自身如何参与到“双碳”目标的落地进程中、如何能够为目标的实现助力。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智库和研究机构等,都是非常积极的参与主体,但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他们的资源并匹配到更适配的产业创新项目(或称可行的企业开放式创新项目)中去,目前供需之间显然还存在着很高的信息壁垒且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突破;最后,对于那些有减排需求但还未通过产业创新或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实践自身碳目标的产业企业,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种相对较新的模式以及自身可以如何实际参与,对于这些相关方来说,实践案例和经验洞察都可以带去重要的启发。对此,基于ImpactHubShanghai已经开展的气候创新与零碳转型产业创新项目和经验,以及我们对于既有开放式创新案例的研究,我们希望在这份材料中梳理我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于不同相关方的观察,他们包括上文提到的所有有需求、有意愿、有解决方案和有资源的各方,他们在我们的项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与其他相关方产生了多样的互动关系,我们也希望能够尝试将这些角色生态位和互动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尽管在理论层面可能还无法称其足够扎实成熟,但以期为后续更多的相关角色的参与提供案例参考,也为建设这样一个由多元角色和多样互动关系组成的生态输出一份基于我们认知视角的范式,为大家的疑问——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系统地呈上我们的回答。引言3第一章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4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存续和正常发展的极大隐患。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为了避免极端灾害,须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只有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才能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现在正是零碳转型最重要的十年。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8.74亿吨[1]。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2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7.9%,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2]。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所有高碳排部门及行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零碳转型挑战和压力。零碳转型势在必行1.1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人类无法将升温范围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然而,按照目前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水平,可能会造成两倍的升温:到2100年地球大约上升3.2°C。”——IPCC《2022年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1]ClimateWatch,His-toricalGHGEmissions,https://www.cli-matewatchdata.org/ghg-emissions[2]HannahRitchie,MaxRoserandPabloRosado,CO2andGreen-houseGasEmissions,2020,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missions第一章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5创新是实现零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科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技术创新促进零碳转型环节优化,推动传统工业革新,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提到“技术、政策和市场三管齐下”,并建议政府“未来10年将与清洁能源和气候相关的研发投入增加4倍”[3]。从微观层面来看,零碳创新技术可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优化生产环节,推动生产设备和体系迭代升级;从宏观层面来看,零碳创新技术推动全行业的零碳转型,联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探索跨行业联产减排的可能性,共创多赢局面。多方共创是零碳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趋势1.2创新是中国零碳转型的关键。一半以上实现碳中和所需的减排量,需要依靠目前还没有商业化的技术。”——IEA《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3]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2021第一章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6多方共创推动零碳创新技术的发展。在2022年11月于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上,ImpactHubShanghai在中国角举办了“构建中国创新生态助力全球气候行动”的主题边会,在边会上有多位嘉宾强调:在中国,零碳转型和创新的相关方分布在各资源主体,却各自形成独立的孤岛,即便很多相关方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也少有形成高效协力的成果。在目前国内的零碳创新实践过程中,这样的“孤岛效应”对多方协同推进技术创新的阻碍是明显且巨大的,既低效,也是对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间接或直接导致共创项目的失败。第一章零碳转型和创新亟待多方合力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82.1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如何推动多方协同参与,消除零碳创新中的“孤岛效应”,开放式创新模式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开放式创新”是针对企业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而提出的概念和模式,最早提出该概念的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的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Chesbrough)教授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初创公司、战略投资等方式,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来降低创新门槛、提高创新效率,达到驱动组织创新的最终目的[4]。[4]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2003图表1企业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模式对比封闭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来源: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20039开放式创新的模式被很多大企业应用,以海尔为例,海尔以“世界就是我们的研发中心”为基本理念,构建了“10+N”开放式创新体系和“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10+N”开放式创新体系是指海尔依托在全球的十大研发中心,根据用户需求并联的N个研发触点,通过收购研发能力较强的家电企业,联合外部创新或研发中心等,实现用户需求创新资源在哪里研发就在哪里。“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海尔开放式创新的门户,主要功能定位为全球资源网络、创新者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平台跟踪、分析和研究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3-5年的技术,同时推进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转化。目前,平台已支持海尔各个产品研发团队和超前研发团队创造了众多的颠覆性产品,如净水洗洗衣机、水洗空调、防干烧燃气灶等。结合针对制造业、制药、互联网、快消品等行业企业践行开放式创新成功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传统“开放式创新”的实践中,往往大企业扮演着相对唯一的核心角色,开放式创新的实践由大企业的需求开启,具体的执行手段和方式由大企业的风格、需求和资源能力决定,最终成功与否的判断也取决于大企业的需求目标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可以说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单极模式。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102.2既有模式无法适配中国“双碳”目标下的需求现状而在“去中心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参与“双碳”行动的相关方愈发多元的今天,既有的围绕单极主体展开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显然无法适配中国的需求现状。ImpactHubShanghai气候项目组在过往的项目执行经验中也愈加体会到仅从产业企业(即开放式创新模式中的大企业)的需求出发去寻找和对接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往往是效率低下且成功率较低,更重要的是这样单个的项目推进即便最终对接共创成功,往往成果和影响力也有限,很难对行业以及整个生态产生倡导和推动作用。具体有两个案例说明:案例一:在某次产业对接项目中,大企业A希望以试点平台的方式,提供场地、原料、技术人员等资源帮助初创企业进行技术性上的测试,由此达成合作。在ImpactHubShanghai的对接和帮助下,大企业A和某初创企业成功链接。双方就技术问题达成了一致,认为新产品具有研发可行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但是由于缺乏试点资金,试点难以启动,研发工作只能暂停,合作最后遗憾作罢。在后期回访复盘过程中,我们也强烈感受到资金问题是推进试点项目的重大拦路虎,而一些资金需求大的项目也并不是靠单一相关方的支持就可以落地的。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11案例二:大企业B希望能找到相关初创企业达成合作从而解决自身零碳转型问题,通过ImpactHubShanghai完成创业企业的招募并与某初创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愿,但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企业是希望通过合作试点共创的方式寻找合作伙伴,但初创企业的对接人仍然停留在传统采购和销售的思维层面,认为大企业评估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后,如果合格即可直接下订单,对于双方以合作伙伴的关系推进协作的方式表示无法理解和接受。在此种情况下,大小企业之间对于合作关系和目标的认知存在偏差,如果没有更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对接和协助,也无法继续开展沟通。第二章多方合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13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相关方都有谁?基于桌面研究以及长期以来推动产业创新与零碳转型的项目经验,我们扫描出了如下相关方:在既有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ImpactHubShanghai的项目经验,我们认为可以将“双碳”目标下更加多元的相关方参与所形成的创新网络发展成为零碳转型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对于生态中的相关方角色定位和互动模式,我们将在第三和第四章中具体进行归纳和介绍。3.1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政府园区行业协会产业企业/大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智库第三方创新平台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14相关方:政府相关方描述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相关方及行动举例政府是“双碳”目标的提出者,是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共同实践“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政府不仅可以提供制度指引和政策支撑,还可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以及人才、税收、采购等方面的扶持。“双碳”目标下对政府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转变治理理念、推动治理模式和治理工具创新,升级治理目标等,政府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使治理更有为,与其他相关方联动更有效,如制定政策、配置市场资源、建立激励机制、设置信用体系等。2021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与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顶层设计。“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此外地方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阵地、各省省委及省政府及地市发布的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见以及碳达峰方案也是N的组成部分。15相关方:相关方:园区行业协会相关方描述相关方描述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相关方及行动举例相关方及行动举例园区是政府集中统一规划的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是综合性、系统性解决方案落地应用的理想场景,也是局部、区域实现净零排放的高可行性机会点。同时,园区除了为入驻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公共服务、融资服务等,也可以在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指导。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诉求;另一方面协调、监督企业行为,开展行业研究,并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开展科技创新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议等,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地减排行动。在“双碳”的背景和要求下,如工业园区作为能耗和碳排大户,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整体能源结构、完善园区建设等多方面的挑战,是“双碳”战场上的主阵地。为了实现园区零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园区的管理者或运营者一方面会考虑既有产业的转型,另一方面会考虑新产业的培育。无论是哪种方向,都需要引入零碳创新技术,探索零碳创新技术应用于既有产业的可能性或发展新型产业。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需要制定更具体的行业层面的目标和路径,推动、指导、监督行业内和协会内的企业采取转型行动。上海化学工业区出台产业绿色发展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园内企业在节能减排、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积极作为,布局氢能新赛道,并开展了零碳园区规划工作[5]。中国水泥协会与落基山研究所联合发布《加速工业深度脱碳: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之路》报告,一方面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水泥行业企业应用零碳创新技术提供指引。16相关方:产业企业/大企业相关方描述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相关方及行动举例企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主体,也是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提供者,其中,具有规模效应的、在行业中有引领作用的产业企业/大企业更甚。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工艺创新,促进多方合作与经验共享,推动自身及产业链上下游采取减排措施,形成促进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定低碳发展战略信心,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加强低碳人才和文化培养[6]。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企业实践碳减排有着多维度的重要性。如政策层面:不符合环保或者减排要求的企业可能面临关停或者高额罚款;国际贸易层面:不经过碳核算和认证的商品可能无法销售到某些市场或者无法出口;供应链层面: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者产品无法经过低碳认证的企业可能无法进入大公司的供应链,从而被市场孤立和淘汰;消费者认同层面:不能证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低碳标准的品牌可能被消费者抛弃。无论从哪个维度而言,零碳转型是企业的必由之路。2022“低碳共创营”的产业伙伴如百威、沙索等,不仅制定了实现净零排放的中长期目标,也在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合作创新的方式来具体落实各自的脱碳战略,引领行业的零碳转型发展。17相关方:高校、科研机构相关方描述相关方及行动举例高校、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要聚焦“双碳”领域“卡脖子”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努力在碳中和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也可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7]。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与上海电气签署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产业定制化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相关方:创业企业相关方描述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相关方及行动举例创业企业也是上文提到的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的创新者和提供者。创业企业本身面临着成长初期“死亡谷”的威胁,其拥有的零碳创新技术和产品需要行业资源与应用场景的对接,需要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2022“低碳共创营”的入营创业企业代表,如苏州坤晟生物降解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从事废弃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创新工作;磐际智储能源科技专注于可持续相变储能控温技术,利用先进相变储能控温材料与暖通人工智能结合;知同(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综合解决方案为基础、以绿色甲醇低碳物流体系建设为核心为客户打造“零碳物流”与“低碳园区”。目前以上创业企业也都与不同的产业企业/大企业在开展产业对接共创合作,助力产业和行业转型以及“双碳”目标落地。18相关方:相关方:智库孵化器、加速器相关方描述相关方描述相关方及行动举例相关方及行动举例智库可以对行业整体减碳趋势进行判断,为不同行业提供短、中、长期减碳路径规划,识别并规模化推广转型解决方案。孵化器和加速器是以服务大众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为宗旨,面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物理空间、共享设施和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载体。如落基山研究所(RMI),其中国项目致力于以跨行业的专业研究能力,助力中国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加速公正、公平的脱碳进程,为政策制定者、专家和行业领袖提供深入的技术专业知识和解决方案建议,实现国家的能源和碳排放目标。已发布钢铁、化工、水泥等重工业脱碳路线图及报告,为行业零碳转型和创新技术应用提供了指引。如2022“低碳共创营”的行业支持伙伴阿里云加速器,今年筛选并赋能创业企业上海电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推荐参与2022“低碳共创营”为其对接更多的资源方,助力其规模化和产业化。19相关方:相关方:金融、投资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相关方描述相关方描述在“双碳”目标下的需求及痛点相关方及行动举例相关方及行动举例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作为所需气候融资的提供者和促进者,金融业通过与政策制定者、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在支持转型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8]。零碳创新领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重要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便是健全科转成果链条、解决科转“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主要实践主体[10]。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碳排放主体,需要实现自身碳中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金融机构通过投融资能够推动高碳企业减排、支持低碳企业发展,助力社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便涉及对于低碳企业和技术的识别和审核需求[9]。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探索提供更多类型的转型融资产品,如拓展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等。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全球多家银行都发布了各自机构内部对于转型债券的定义、转型标签应用的条件及关注的领域[8]。风险投资机构、家族办公室、基金会、慈善信托等也纷纷开始关注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环境和社会议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协调设立的国家级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致力于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建平台化、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专业化的第四方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20[5]中国能源报,一体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化工园区——访上海化学工业区主要管理者,2022,https://news.bjx.com.cn/html/20220909/1254213.shtml[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普华永道中国和国际商会,走向零碳,在华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2021在华企业与可持续发展基线调研,2021[7]人民网,高校要在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中担当作为,20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010864488746268&wfr=spider&for=pc[8]中国经营报,全国政协委员王冬胜:支持“双碳”目标落实金融可发挥关键性作用,20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372269437878222&wfr=spider&for=pc[9]中国金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发展绿色金融提升服务“双碳”质效,2022,http://www.tanpaifang.com/tanjinrong/2022/0218/82710.html[10]人民网,吴丰昌院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0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182374312818482&wfr=spider&for=pc相关方:第三方创新平台相关方描述相关方及行动举例第三方创新平台往往能够在特定的需求下,整合以上定位和功能,扮演综合性、全流程的支持角色。ImpactHub是全球关注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平台之一,团队通过创业支持、产业创新、系统创新实验室、社群连接、数据平台等方式建设和推动可持续生态。ImpactHubShanghai设计、开展的“低碳共创营”项目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积极尝试,旨在启动大企业与初创小企业间的链接,一方面,帮助在低碳创新的小企业对接行业资源与应用场景,跨跃成长初期的“死亡谷”;另一方面,协助大企业寻找绿色智能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创新技术,以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双赢,共同打造绿色生态体系。213.2图表2相关方角色生态位分布来源:本机构三类相关方角色的生态位分布基于实际需求、拥有的资源和参与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工作的目标和期待,我们将以上相关方分为三类: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22零碳创新技术“头号玩家”:“头号玩家”是与零碳创新技术最紧密相关的群体,他们有些是零碳创新技术的需求方,另一些是零碳创新技术的研发和拥有者,他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紧密围绕零碳创新技术的研发、落地和规模化展开。如园区、产业企业/大企业、创业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都是该生态位中的重要相关方,通常而言:-高校、科研机构是相对明确地扮演零碳创新技术提供方的角色;-园区、产业企业/大企业出于招商引资和从外部搜索解决方案等需求往往是零碳创新技术的集中需求方,而创业企业对应在这类互动中通常是作为零碳创新技术的提供方;-但角色生态位的分布也并不是固定的,比如2022“低碳共创营”的产业伙伴中就有一家产业企业除了提出节能减碳的需求以外还关注自身现有的产品如何能够应用到新的低碳/零碳场景中去;再比如环上大科技园在园区规划目标上,到2025年,力争转化200个上海大学的科技成果、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旨在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策源功能区[11]。在此类情境下,产业企业/大企业和园区便成为了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提供方。零碳创新技术的“经纪团队”:包括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第三方科技创新平台在内的“经纪团队”,在零碳创新技术“头号玩家”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孵化器和加速器通常以创新技术的需求和痛点出发,为创新技术和创业企业赋能,提升快速商业化和规模化的潜力;-比较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为主导,让原本以院校和高校老师为主导的研究项目更贴合实际的需求、更着眼于现实的问题;[11]澎湃新闻,环上大科技园开园!宝山、上大合力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重要承载区,202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221199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23-类似ImpactHubShanghai这样的第三方科技创新和技术对接共创平台,通过像“低碳共创营”等项目,一方面帮助在低碳创新的小企业对接行业资源与应用场景,跨跃成长初期的“死亡谷”;另一方面协助大企业寻找绿色智能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创新技术,以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双赢,共同打造绿色生态。而在此过程中,第三方平台所发挥的功能更加多元,可以是大小企业之间、技术供需方之间的“红娘”、“翻译”、“辅导员”。零碳创新技术落地的“后勤保障部”:军队中的后勤保障部是主要履行全军后勤保障规划计划、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检查监督等职能的部门。而在“双碳”的战场上,政府、金融投资机构、行业协会、智库等构成的“后勤保障部”,通过提供政策、人才、运营、资金、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资源支持,为零碳创新技术的落地夯实基础、保驾护航。以ImpactHubShanghai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例,我们在下图中梳理罗列了处在不同角色生态位的相关方在开放式创新对接共创过程中的职能和分工:图表3不同相关方的职能和分工来源:本机构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243.3各相关方的角色是可以动态变化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不同相关方的具体角色和生态位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创业企业不仅仅可以作为零碳创新技术的提供方,创业企业同样可以作为需求方,与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创业企业开展合作,进行联合研发等;再比如上文提到,有一些大型产业企业也已经在积极思考现有的产品是否有机会成为其他低碳甚至零碳场景中的材料或技术,那在这种情况下,产业企业的角色也从零碳创新技术的需求方转变成了提供方。换言之,在开放式创新生态中没有永远的C位角色,但每个角色都可以走入生态中相对主导的生态位,率先抛出共创需求的橄榄枝、相对更加积极地推进互动流程,每个玩家都能坐上“头把交椅”,启动与其他生态相关方的互动程序。第三章“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参与让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开放式创新「生态」25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264.1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开放式创新生态帮助走对三个“岔路口”虽然我们在上文中以“对接前/中/后期”界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不同阶段,但实际上当开放式创新生态逐步形成并开始运行后,生态中所有相关方的互动模式(包含对接、共创、试点、合作等)就不再仅是围绕二元主体线性展开的了。如果说原先的二元、线性模式是一个生命力和韧性有限的、分布着各种“岔路口”的互动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一旦互动双方中的一方希望或者不得已要终止互动,那互动关系就很难维系;或者即便已经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但往往合作内容和形式固定,不容易有更多、更大、更新的突破。但在开放式创新生态中、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因为有更多相关方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和合力,我们观察到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推动着气候创新和零碳转型进入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状态,对应此前线性模式中“对接前/中/后期”的三个阶段,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导致互动走向失败的“岔路口”,我们观察总结出了三个开放式创新生态能够帮助走对“岔路口”并最终走向共创共赢的运行阶段特点:“迈出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对于“双碳”目标下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尤为重要,是互动开启的一环。相比于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往往都围绕单一企27业的需求和挑战开展,“迈出第一步”的驱动力有限,一个处于良性运行的开放式创新生态中任一生态位的相关方都能迈出这一步,如:-零碳创新技术“头号玩家”无论是技术需求方率先发布需求还是技术提供方主动寻找需求场景,都可以成为这一步,园区、产业企业/大企业提出创新技术“张榜挂帅”,还有创新技术团队主动参与各种双创大赛、路演展示活动等,皆是如此;-零碳创新技术的“经纪团队”如孵化、加速器等,也能通过组织双创大赛在生态中激荡起涟漪,吸引“头号玩家”加入。“你来我往”对于零碳创新技术的对接和共创,核心还是围绕“头号玩家”们的互动展开的,根据ImpactHubShanghai的项目执行经验,这个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通常都要经过技术需求方和提供方的多轮、持续沟通,过程中不乏反复明确需求、样品/技术检测、产品/技术调整、成本沟通谈判等障碍和难点,需要“头号玩家”们目标方向明确且一致、以开放共赢的心态互动交流、对沟通和试点的周期成本有统一的认知。在既有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对接和沟通往往还是由大企业主导,共创成功的标准也由大企业制定,而一旦双方对接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僵局,往往也就此彻底关上了互动的窗口、走向了失败的“岔路口”。但由于“经纪团队”等生态位角色的存在,在“头号玩家”二元互动过程中遇到目标和认知不一致的情况时,包括第三方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角色的存在就能成为中间桥梁和翻译器,支持对接能够顺利推进。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28“添砖加瓦直到大厦建成”基于开放式创新生态中更多相关方的存在,我们发现零碳创新技术的对接和共创虽然由“头号玩家”之间的二元互动开启,但在过程中自然流入的来自于其他“头号玩家”的新的需求或技术、来自于“经纪团队”和“后勤保障部”的各种外部资源,都会为原本的二元互动增加相关方、活力和韧性,具体而言比如:在“头号玩家”们“你来我往”的循环中一旦发现由于缺失某些具体的资源支持而无法达成合作时,比如缺乏试点和项目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运营资源等,都为生态中的其他相关方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和缺口,基于更多元相关方参与带来的更多交流、共创机遇,共创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再是单个主体的一家之言,即便最初“迈出第一步”的相关方眼下并未能成功解决需求,在“添砖加瓦”后,生态中的任何一方只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动作,都将在生态中撬动杠杆、激起涟漪,开启新的互动进程,而这也将大大助益整个开放式创新生态的持续活跃和成熟发展。图表4开放式创新运行阶段来源:本机构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294.2评价开放式创新生态成熟活跃度的指标结合“双碳”目标背景,在针对开放式创新生态的观察和梳理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影响和判断开放式创新生态良好运转以及成熟、活跃度的重要指标:零碳创新技术的商业成熟度或寻求广泛商业验证的能力:零碳创新技术成熟度对于对接共创和试点机会的重要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ImpactHubShanghai接触到的大多数早期项目而言,快速验证、打磨成熟度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但如果能够不断寻求产业方交流、投资人沟通、样品/技术展示机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从侧面证明技术团队具有被验证的潜力,这样的过程本身也能够从不同维度、不同相关方视角为团队赋能;对零碳创新技术需求的明确性和急迫性:需求方是否有明确的脱碳转型需求以及零碳创新技术需求,将会直接影响与创新技术提供方的对接共创效果;相关方对合作模式预期的一致性:在创新技术需求方和提供方合作的过程中,若双方对知识产权的归属、试点资金的来源、资源的共享程度、未来的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预期一致或可协商解决,则更容易设定合理可达的目标,提高试点的效率和共创的成功率;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30各角色生态位的完整度与认知成熟度:任一角色生态位的相关方缺位都会影响开放式创新生态的运作效率和成功机会;而不同角色对于开放式创新生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对于本身定位角色的思考和完成度、对于参与开放式创新生态的意愿和投入程度,都是非常关键的影响指标。图表5影响开放式创新生态成熟活跃度的重要维度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来源:本机构314.3开放式创新生态中的案例简述:百威中国创新中心xVegatexxImpactHubShanghai作为全球领先的酿酒制造商和消费品公司之一,百威集团在2018年时,发布了在智慧农业、守护水源、循环包装和气候行动等方面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气候行动上,百威承诺到2025年,100%采购电力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并以2017年作为基准年,在价值链上减少25%的碳排放。“迈出第一步”百威集团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找到最创新的团队或技术。因此,在全球层面,百威发起了一个叫做100+Accelerator的项目,希望能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找到可以帮助其真正实现2025目标的合作伙伴。此后,百威中国决定在本地市场开展类似项目,寻找了解本地市场、且能与百威中国紧密合作的团队。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由可持续发展及采购部门作为主要牵头者的百威中国创新中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32心正式启动,目标是寻找与供应链各环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创新企业进行合作。自2021年开始,百威中国创新中心连续2年选择了ImpactHubShanghai作为创新赋能伙伴,协助这一项目的执行和推进。“你来我往”与“添砖加瓦”2021年,植物基皮革公司Vegatex经ImpactHubShanghai推荐,与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部副产品创新项目展开了试点合作。在副产品创新上,百威一直希望能寻找到酿酒后废弃酒糟的高值化利用途径——此前,作为啤酒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副产品,酒糟只能在完全脱水后作为肥料使用。Vegatex本身拥有的技术是将水果榨汁后的果渣进行转化,制成可适用于手袋、鞋子和汽车内饰等制品的“水果皮革”,相关技术已非常成熟。双方开展试点后很快获得成功,Vegatex为百威的酒糟找到了“第二生命”。此后,Vegatex与百威中国达成合作协议,回收百威中国工厂的酒糟,并且开始尝试为“大麦基皮革”这一创新产品寻找、开拓市场应用。如果说在此前这个阶段,双方的合作更接近于大企业“迈出第一步”的传统开放式创新模式,并且主要围绕着“头号玩家”互动和第三方对接平台的支持展开,那么到了接下来的这一步,就真正进入了各相关方“添砖加瓦”的“盖楼”阶段。比如,由ImpactHubShanghai发起的R.I.S.E.可持续时尚创新平台在与设计师的互动中发现,关注可持续时尚的设计师品牌非常希望能寻找到可持续的创新材料。于是,R.I.S.E.促成了其深度孵化品牌、2021年RISEUP可持续时尚设计挑战赛优胜设计师品牌MTG与Vegatex之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33间的对接,希望能够将“大麦基皮革”用于MTG的设计作品中。但是,大麦基皮革要替代传统皮革运用于服饰上,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柔软度的问题。Vegatex此时又主动向外“迈出第一步”,与之前接触过的另一个大企业陶氏化学公司展开了研究合作,共同研发出了适合于服装行业使用的树脂配方,最后在涂层材料上除了使用百威的大麦纤维之外,也使用了陶氏研发的SYNTEGRA™水性聚氨酯,从而高度还原了真皮质感。在2022年9月,MTG在其2023春夏系列秀场里,成功呈现了使用百威中国创新中心、Vegatex、陶氏化学共同研制的水性大麦基皮革这一全球首创的可持续面料制作的时尚产品,不但完成了一项创新材料从实验室阶段到市场应用的闭环,也再次展现出多利益相关方共创的强大活力和令人惊喜的开放性。“添砖加瓦直到大厦建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和Vegatex合作过程中,百威亚太和ImpactHubShanghai也都成为了Vegatex的战略支持伙伴。比如,当投资机构有对Vegatex进行投资的意愿、需要进行背景调查时,百威中国创新中心积极地给出了反馈和支持意见,让双方的关系不断正向加深,互相成就。而ImpactHubShanghai与Vegatex之间签订了深度孵化协议,帮助Vegatex对接到了宝马、蔚来等品牌客户进行合作,并积极引荐包括投资机构、政府园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这一系列的互动都在助力推动一个更活跃、更多元、更多赢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34而案例中的相关方对此共创过程中的反馈也十分令人振奋:百威亚太在ESG方面的成绩让我们倍感自豪,但这并非仅凭我们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更是我们号召、推动上下游的供应链以及合作伙伴,携手一起创新与合作达成的结果。”——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兼联席主席杨克就可持续发展而言,我们虽然有一个明确的议程,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有认知的边界。我们很快就发现有很多潜在的机会,潜在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像ImpactHubShanghai这样的公司,帮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潜在解决方案。ImpactHubShanghai不仅仅是帮助我们在对接,同时也帮助我们管理,因为这些创业公司、创新者的交谈方式与大公司是截然不同的。因此,ImpactHubShanghai其实也有助于我们管理项目,帮助创业企业和像百威这样的大公司进行真正深入的合作。”——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副总裁杨凯““第四章开放式创新生态的互动模式观察和案例简介百威没有把采购固有的思维模式套用在百威中国创新中心,而是用了长远眼光去考虑合作模式。若以传统的采购去合作的话,会对对方不断压价,这样很难和初创公司达成合作,因为他们能力和资金有限。我们更多把对方理解成是百威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关注长远利益。从双方合作的角度来说,要互相理解,不会绝对否定对方的想法,而是想着怎么一起合作,做好技术并应用。”——百威亚太可持续发展及采购副产品创新项目负责人在研发酒糟皮革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比起原来的水果皮革,酒糟皮革质量更稳定,又不用额外清洗,是相当不错的原材料。因此,酒糟皮革很快会成为我们的首推产品。”——Vegatex负责人““35第五章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36第五章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随着我们对行业研究的深入以及与不同相关方的持续交流,我们发现核心相关方对于“通过构建零碳开放式创新生态来进一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已经成为了共识,我们也结合各方的访谈反馈和经验建议进一步针对本报告要回答的来自生态相关方的终极问题——我们该如何参与零碳转型产业共创?——为不同相关方提出如下参考答案:“头号玩家”中以产业企业/大企业、园区为主要代表的零碳创新技术需求方:-明确需求:在自身碳中和战略以及脱碳路径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场景设定实施层面的行动方案和指标,可以在专业伙伴的支持下发掘、梳理明确的技术需求方向;-建立内部机制、开拓外部渠道:建议在产业企业内部建立扎口联动不同部门协作推进试点开展的机制,在产业方外部建立联动不同支持方为试点赋能的机制,并逐渐形成成熟的合作模式;“头号玩家”中以初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提供方:-打造核心竞争力:打造明显的产品/服务优势,比如独特的零碳创新技术可以实现帮助需求方有效降本增效、为需求方提供最有的解决方案等目标;-清晰表达:通过制作宣传册、可视化材料、准备相关数据等,让其他相关方可以迅速直观地理解技术、产品和方案,搭建对话的良好基础;37-调整合作预期:并不能将是否能与需求方达成采购或投资意向等作为合作的单一衡量指标,与需求方和其他相关方的沟通过程也是自身解决方案精进迭代的机会。包含孵化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第三方创新平台在内的“经纪团队”:-积极引导:通过对不同相关方呈现成功案例,结合零碳创新技术减碳潜力分析等数据,招募、引导更多相关方参与;-准确传达:对创新技术提供方,需要帮助其清晰解读创新技术需求、介绍技术应用场景;对创新技术需求方,需要帮助其更好地展现创新技术的优势;对资源支持方,需要表达对接与合作会面临的挑战、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获取支持;-撬动资源:基于对于行业和技术的了解,链接不同的、合适的资源相关方并充分发挥它们的力量。包含政府部门、金融投资机构、智库、行业协会、媒体等在内的“后勤保障部”:-政府:出台并发展更有针对性的支持零碳创新技术规模化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在零碳创新技术推进过程中其他相关方难以解决的挑战,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引的功能;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以及人才、税收、奖励、采购等方面的扶持;-金融投资机构:降低初创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门槛,建立绿色小微企业的创新资金支持机制等;-智库和行业协会:通过零碳创新技术成本分析、成熟度分析、获取资金支持程度等方面的分析,为其他相关方提供零碳创新技术实施层面的指引或建议。第五章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38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开放式创新生态既是多元相关方互动的产物,也是推进目标实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作为一家由赋能可持续商业创新起步的全球平台,ImpactHub团队深知商业力量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也切身体会着企业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推动行业变革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参与开放式创新生态的形成和运作未必是所有相关方唯一的答案,但无论是真正开放合作的心态还是对于创新驱动力的信仰,都是相关方实现自身经营目标并为环境、社会创造正面价值的必要元素,且毋庸置疑生态的良性运行必将带来更多维度的资源力量、更跨领域的角色视角、更广泛的机遇和可能性。在2022年于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的现场,ImpactHubShanghai气候项目组围绕中国的创新生态构建以及其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展开讨论并于中国角成功举办边会,在边会上针对本报告当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面向全球的相关方进行了分享和发布,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无论是在COP现场还是线上收看的嘉宾都表达了对于生态构建作用的认同、对于更具体研究成果的期待、以及对于未来携手共建的愿景。基于此,ImpactHubShanghai气候项目组也将持续推进针对开放式创新生态的研究工作,期待有更多相关方能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的共建和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第五章展望:开放式创新生态建设如何开启零碳未来39关于ImpactHubShanghai影响力工场ImpactHub于2005年在伦敦成立,是全球关注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平台之一。如今,有超过100个Hub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为超过16000名创变者提供社群连接、创新空间和创业支持。2017年,ImpactHubShanghai开始致力于用商业创新模式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中国内地首家Hub,我们通过创业支持、产业创新、系统创新实验室、社群连接、数据平台等方式建设和推动可持续生态,共创更美好的世界。网址:shanghai.impacthub.net关于Makeable可持续创新观察Makeable可持续创新观察是ImpactHubShanghai发起的行动研究平台,通过研究、传播和行业能力建设,赋能可持续创新生态,以创新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关于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1.5DO气候创新实验室是ImpactHubShanghai五周年的五大战略关键词“成为解决方案本身”的重要行动之一,旨在推动从气候愿景出发的创新系统变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