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专题二:零碳建筑开启进程-华泰证券VIP专享VIP免费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工业/基础材料
建筑节能专题二:零碳建筑开启进程
建筑与工程
增持 (维持)
建材
增持 (维持)
研究员
方晏荷
SAC No. S0570517080007
SFC No. BPW811
fangyanhe@htsc.com
+(86) 755 2266 0892
研究员
黄颖
SAC No. S0570522030002
SFC No. BSH293
huangying018854@htsc.com
+(86) 21 2897 2228
研究员
张艺露
SAC No. S0570520070002
zhangyilu@htsc.com
+(86) 10 6321 1166
行业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专题研究
建筑业碳减排意义重大,我国零碳建筑开启进程
根据 CABEE2019 年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约占全51%,建
筑减碳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建筑行业碳中和的
发展路径,现基本方法均是通过节能标准逐步提升来实现近零能耗、零能
耗建筑目标,且新建建筑是工作重点。2021 4月,我国国家标准《零碳
建筑技术标准》启动会召开;8月,天津市发布全国首个零碳建筑标准《零
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91日实施;2022 41日起执行的《建
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简称《通用规范》则标志我国逐步
迈入 75%节能时代,向零碳建筑发展迈进。
美国:2010 年以来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占比超半数
美国早期主要通过能源政策提升效率标准推动建筑节能,标准每 3-5 年不断
更新且愈加严格,90 年代开始发展绿色建筑,对政府机构及军队等公共设
施实行强制建筑节能。2000 年之后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逐步迎来关注
2010 年起加快发展,2015 年奥巴马政府要求自 2020 年起所有新建建筑须
以零能耗建筑设计为导向,至 2030 年所有新建联邦建筑实现零能耗。
NBI2020年全美共有零能耗建筑项目 683个,15年增幅超过 100%
公建占比超半数。美国零能耗建筑使用能源约传统建筑的一半,主要通过配
套太阳能光电实现零能耗,美国 21 安装光伏系统 23.6GW,同比+19%
日本:政府起主导作用2030 年新建建筑达到零能耗节能标准
巴黎气候大会后,日本制定了到 2030 从标准节能建筑、低碳建筑、近零
能耗建筑到净零能耗建筑的节能发展战略及其技术路线图,提出到 2020
新建公共建筑和标准居住建筑实现零能耗,到 2030 所有新建建筑和住宅
平均实现零能耗的战略目标。日本在发展零能耗建筑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
用,从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带
动等方面采取了较为具体的措施,且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在此引导
下,企业端占领市场的意识也较强、具有较好的研发实力,最终使得零能耗
建筑推进速度快、建设效果显著。
我国逐步迈入 75%节能时代,试点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
与国外路径相似,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提倡节能建筑当前正走在不断提
升能效标准的政策路径上,《通用规范》开启新节能标准时代,要求公共建
筑、严寒寒冷居建、其他气候区居建节能率分别为 72%/75%/65%,平均设
计能耗水平降20%-30%。技术上则从单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降
低建筑能耗,增加提高系统性能提升能源效率、运用被动技术降低能源需求、
使用主动技术补充能源供给等方式来达成新标准,我国正逐步向超低能耗、
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迈进,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规划》中要求,2025 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0.5 亿㎡以上。
风险提示:“双碳”目标推进不及预期,零碳建筑政策推进缓慢不及预期。
(28)
(14)
1
15
29
Jun-21 Oct-21 Feb-22 Jun-22
(%)
建筑与工程 建材
沪深300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工业/基础材料
正文目录
建筑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过半,减碳需求迫切 ................................................................................................................. 3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 22%,暖通空调环节耗能最多 ...................................................................................... 3
建筑碳排放进入强制计算时代 ............................................................................................................................... 5
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节能标准逐步提升,发展零能耗建筑 ....................................................................................... 6
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建筑碳中和,成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6
美国:2010 以来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占比超过半 ............................................................... 6
日本:政府起主导作用,超 60%新建独栋住宅将引入太阳能发电 .................................................................. 9
我国逐步迈入 75%节能时代,试点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 11
风险提示.............................................................................................................................................................. 13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3
工业/基础材料
建筑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过半,减碳需求迫切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 22%,暖通空调环节耗能最多
中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比过半,减碳需求迫切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
2019 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tCO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51%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为 27.7tCO28%钢铁/水泥/铝材/其他的碳排放量分别13.
34/11.29/2.77/0.30tCO;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占比 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为 21.3
tCO,占比 22%,主要来自直接消耗的化石能源、电力和热力。
图表1 2019 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华泰研究
电力碳排放占建筑碳排放每年提升约 1pct,绿电是建筑减碳重要方向根据 CABEE
2010-2019 年间从建筑类型看,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 36%-40%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占比
40%-43%、农村建筑碳排放占比 19%-21%从排放类别看,建筑直接碳排放占比从 34%下降
26%电力碳排放占比从 42%上升到 53%热力碳排放占比从 24%下降到 21%电气化程度
有所提升,未来降碳的直接方向是提升绿电比例其中接碳排放是指直接消耗化石能源
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电力排放是指使用空调、照明、电梯等用电设施时产生的碳排放,热
力排放是主要指供热环节产生的碳排放。
图表2 2010-2019 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建筑类型
图表3 2010-2019 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排放类别
资料来源:CABEE,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华泰研究
资料来源:CABEE,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华泰研究
其他
49%
建材生产
28%
建筑施工
1%
建筑运行
22%
建筑全过程
5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公共建筑
城镇居住建筑
农村居住建筑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直接碳排放
电力排放
热力排放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证券研究报告工业/基础材料建筑节能专题二:零碳建筑开启进程华泰研究建筑与工程增持(维持)建材增持(维持)研究员方晏荷SACNo.S0570517080007SFCNo.BPW811fangyanhe@htsc.com+(86)75522660892研究员黄颖SACNo.S0570522030002SFCNo.BSH293huangying018854@htsc.com+(86)2128972228研究员张艺露SACNo.S0570520070002zhangyilu@htsc.com+(86)1063211166行业走势图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2022年6月09日│中国内地专题研究建筑业碳减排意义重大,我国零碳建筑开启进程根据CABEE,2019年我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约占全国51%,建筑减碳对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发现基本方法均是通过节能标准逐步提升来实现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目标,且新建建筑是工作重点。2021年4月,我国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启动会召开;8月,天津市发布全国首个零碳建筑标准《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于9月1日实施;2022年4月1日起执行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简称“《通用规范》”)则标志我国逐步迈入75%节能时代,向零碳建筑发展迈进。美国:2010年以来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占比超半数美国早期主要通过能源政策提升效率标准推动建筑节能,标准每3-5年不断更新且愈加严格,90年代开始发展绿色建筑,对政府机构及军队等公共设施实行强制建筑节能。2000年之后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逐步迎来关注,2010年起加快发展,2015年奥巴马政府要求自2020年起所有新建建筑须以零能耗建筑设计为导向,至2030年所有新建联邦建筑实现零能耗。据NBI,截至2020年全美共有零能耗建筑项目683个,较15年增幅超过100%,公建占比超半数。美国零能耗建筑使用能源约传统建筑的一半,主要通过配套太阳能光电实现零能耗,美国21年安装光伏系统23.6GW,同比+19%。日本:政府起主导作用,2030年新建建筑达到零能耗节能标准巴黎气候大会后,日本制定了到2030年从标准节能建筑、低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到净零能耗建筑的节能发展战略及其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新建公共建筑和标准居住建筑实现零能耗,到2030年所有新建建筑和住宅平均实现零能耗的战略目标。日本在发展零能耗建筑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从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带动等方面采取了较为具体的措施,且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在此引导下,企业端占领市场的意识也较强、具有较好的研发实力,最终使得零能耗建筑推进速度快、建设效果显著。我国逐步迈入75%节能时代,试点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与国外路径相似,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倡节能建筑,当前正走在不断提升能效标准的政策路径上,《通用规范》开启新节能标准时代,要求公共建筑、严寒寒冷居建、其他气候区居建节能率分别为72%/75%/65%,平均设计能耗水平降低20%-30%。技术上则从单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增加提高系统性能提升能源效率、运用被动技术降低能源需求、使用主动技术补充能源供给等方式来达成新标准,我国正逐步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迈进,住建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25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以上。风险提示:“双碳”目标推进不及预期,零碳建筑政策推进缓慢不及预期。(28)(14)11529Jun-21Oct-21Feb-22Jun-22(%)建筑与工程建材沪深30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2工业/基础材料正文目录建筑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过半,减碳需求迫切.................................................................................................................3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22%,暖通空调环节耗能最多......................................................................................3建筑碳排放进入强制计算时代...............................................................................................................................5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节能标准逐步提升,发展零能耗建筑.......................................................................................6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建筑碳中和,成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6美国:2010年以来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占比超过半数...............................................................6日本:政府起主导作用,超60%新建独栋住宅将引入太阳能发电..................................................................9我国逐步迈入75%节能时代,试点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11风险提示..............................................................................................................................................................13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3工业/基础材料建筑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过半,减碳需求迫切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22%,暖通空调环节耗能最多中国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比过半,减碳需求迫切。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2019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为49.97亿tCO₂,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为27.7tCO₂,占比28%,钢铁/水泥/铝材/其他的碳排放量分别为13.34/11.29/2.77/0.30tCO₂;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占比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为21.3tCO₂,占比22%,主要来自直接消耗的化石能源、电力和热力。图表1:2019年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华泰研究电力碳排放占建筑碳排放每年提升约1pct,绿电是建筑减碳重要方向。根据CABEE,2010-2019年间,从建筑类型看,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36%-40%、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占比40%-43%、农村建筑碳排放占比19%-21%。从排放类别看,建筑直接碳排放占比从34%下降到26%,电力碳排放占比从42%上升到53%,热力碳排放占比从24%下降到21%,电气化程度有所提升,未来降碳的直接方向是提升绿电比例。其中直接碳排放是指直接消耗化石能源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电力排放是指使用空调、照明、电梯等用电设施时产生的碳排放,热力排放是主要指供热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图表2:2010-2019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建筑类型图表3:2010-2019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排放类别资料来源:CABEE,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华泰研究资料来源:CABEE,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平台,华泰研究其他49%建材生产28%建筑施工1%建筑运行22%建筑全过程51%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直接碳排放电力排放热力排放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4工业/基础材料公共建筑(不含北方地区供暖)运行阶段能耗、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为最高,其中空调和照明能耗合计占比64%。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建筑能耗分类方法,进一步将建筑用能细分为北方城镇供暖用能、城镇住宅用能(不含北方地区供暖)、公共建筑(不含北方地区供暖)和农村住宅,2018年数据显示,从能耗角度看,分别占比21%/24%/33%/22%;从碳排放量看,分别占比25%/21%/30%/23%;从碳排放强度看,全国建筑平均碳排放强度49.2kgtCO2/㎡,其中公共建筑(不含北方地区供暖)最高约49.2kgtCO2/㎡。根据《中国能源》21年9月发布的《建筑运行能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与对策》,在此分类方法基础上,对不同用能系统能耗数据进行了再拆分,城镇住宅能耗(不含供暖)中,空调、照明、热水、其他、炊事和家电能耗分别占比12%/15%/14%/10%/29%/20%;公共建筑能耗(不含供暖)中,空调、照明、电梯、厨房和办公电器能耗分别占比40%/24%/7%/11%/18%。图表4:2018年中国建筑能耗和CO2排放量情况用能分类宏观参数(面积或户数)用电量(亿kwh)商品能耗(亿tce)一次能耗强度碳排放(亿tCO2)碳排放强度(kgtCO2/㎡)北方城镇供暖147亿㎡5712.1214.4kgce/㎡5.537.4城镇住宅(不含北方地区供暖)2.98亿户/244亿㎡54042.41806kgce/户4.317.6公共建筑(不含北方地区供暖)128亿㎡80993.3226.0kgce/㎡6.349.2农村住宅1.48亿户/229亿㎡26232.161460kgce/户4.821.0合计14亿人/601亿㎡1669710717kgce/人2134.9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华泰研究图表5:2018年中国建筑运行能耗图表6:2018年中国建筑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华泰研究资料来源:《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华泰研究图表7:2018年中国建筑运行过程不同用能系统能耗情况注:上图能耗数据为2018年,分类基于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资料来源:《建筑运行能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与对策》1,华泰研究1郁聪.建筑运行能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能源,2021,43(9):7.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5工业/基础材料建筑碳排放进入强制计算时代降碳的前提是量的测算,建筑碳排放强制计算时代已开启。住建部2021年9月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以下简称《通用规范》),其中建筑碳排放计算首次明确成为建筑设计文件中的强制性要求,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对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做了规定,“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建材生产及运输、建造及拆除、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其核心是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对不同阶段净能耗进行排放量计算,后减去建筑碳汇。图表8: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阶段计算范围计算公式指标说明公式核心原理说明建材生产阶段Csc=∑Mi∗Fi𝑛𝑖=1Csc: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kgCO2e)∑各类建材消耗量碳排放因子Mi:第i种主要建材的消耗量(下同)Fi:第i种主要建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材数量),宜选用第三方审核的建材碳足迹数据建材运输阶段Cys=∑Mi∗Di∗𝑛𝑖=1TiCys: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kgCO2e)∑各类建材消耗量平均运输距离碳排放因子Di:第i种建材平均运输距离(km)Ti:第i种建材的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t·km)]建筑物建造阶段分部分项工程施工CJZ=∑Ejz,i∗EFi𝑛𝑖=1𝐴CJZ:建筑建造阶段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kgCO2/㎡)∑(分项工程+措施项目)各项能源该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各项措施项目Ejz,i:建筑建造阶段第i种能源总用量(kwh或kg)EFi: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下同)A:建筑面积(㎡)(下同)建筑运营阶段暖通空调𝐶𝑚=[∑(Ei∗EFi)−Cp]y𝑛𝑖=1𝐴Ei=∑Ei,j−ERi,j𝑛𝑗=1Cm: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不同用能系统不同终端能源的消耗量-可再生能源抵扣量)该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碳汇生活热水Ei:建筑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a)照明及电梯Ei,j:j类系统的第i类能源消耗量(单位/a)可再生能源ERi,j: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单位/a)建筑碳汇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政热力等j:建筑用能系统类型,包括供暖、照明、生活热水系统等Cp:建筑绿地碳汇系统年减碳量(kgCO2/㎡)y:建筑设计寿命(a)建筑拆除阶段人工拆除Ccc=∑Ecc,i∗EFi𝑛𝑖=1𝐴Ccc:建筑拆除阶段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kgCO2/㎡)∑各子项目工程量对应拆除单位各种能耗该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小型机具机械拆除Ecc,i:建筑拆除阶段第i种能源总用量(kwh或kg)注:实际计算过程可能会运用其他替代计算方法,本文以此方法为例介绍资料来源:《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6工业/基础材料建筑碳中和实现路径:节能标准逐步提升,发展零能耗建筑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建筑碳中和,成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27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其中主要发达国家在2010年基本已经完成碳达峰,并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筑领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对建筑节能都提出了相关的目标政策,其中发达国家成熟经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发现基本上均是通过节能标准逐步提升来实现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目标,且新建建筑是工作重点。图表9: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碳达峰达峰时间代表国家累计国家数量已达峰国家碳排放占比1990以前德国、挪威、俄罗斯、乌克兰1915%1990-2000法国、英国、瑞典、芬兰、比利时、丹麦、荷兰、瑞士3318%2000-2010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美国4936%2010-2020日本、韩国5440%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华泰研究美国:2010年以来零能耗建筑快速发展,公共建筑占比超过半数美国早期主要通过能源政策提升效率标准推动建筑节能,LEED发布后绿色建筑得到发展。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源危机促使美国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建筑物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标准,标准每3-5年不断更新且越来越严格。9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绿色建筑,主要是针对能效提升的政府和科研建筑项目,被称为低能耗、可持续或者绿色建筑。与此同时,美国能源政策也逐步提升能效,全美国的建筑能效规范(ASHRAE标准90.1)的1999版本的能效比1989版本提升了4%。当时没有相关的绿色建筑认证,可再生能源也尚未被市场所接纳。随着1998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布LEEDv1.0之后,绿色建筑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策层面主要对政府机构及军队等公共设施实行强制建筑节能。2000年之后,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逐步迎来关注。2006年,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NREL)共同定义了四种类型的零能耗建筑,包括负载端零能耗、源头端零能耗、零账单的零能耗和零排放的零能耗建筑。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要求美国能源部发出“零能耗公共建筑倡议”,提出零能耗公共建筑发展目标“到2030年,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将按照净零能耗标准进行建造;到2040年,50%的既有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要求;到2050年,所有公共建筑实现净零能耗”。2015年3月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未来十年联邦可持续发展规划”(13696号行政令),要求自2020年起,所有新建的建筑须以零能耗建筑设计为导向,至2030年所有新建联邦建筑均实现零能耗目标,并于同年正式发布零能耗建筑的官方定义。除了强制性标准外,美国政府还提倡自愿的节能标识。主要包括两类:1)比较标识,厂家标出耗能产品的相关耗能信息,包括产品的年用能量或能效比;同类产品的能耗值范围;该产品按国家平均能源价格计算的预计年能源费用。比较典型的是能源指南标识项目,为用户提供相关产品的能耗性能、大概的能耗费用以及该产品能耗性能在同类产品中所处的水平,有助于用户根据产品价格和自身需求来合理地选择。2)保证标识,即厂家认为其耗能产品的性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后,经向相关部门申请,并获得批准在产品上粘贴节能产品的标签,表明已经达到了相关标准。最为典型的是“能源之星”项目,获得“能源之星”标识表明该产品已经获得了美国能源部和环保署认可的能耗性能指标,而该性能指标一般都比较多地超过了该类产品相应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此外,为鼓励用户购买节能产品,一些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节能产品,可以获得由节能公益基金提供的资金返还,能源之星无形之中成为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准入壁垒。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7工业/基础材料图表10:美国建筑节能政策由能源效率标准提升逐步迈向零能耗建筑要求时间政策主要内容1999年《13123号总统行政令规定》1)2005年,所有联邦机构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应比1985年减少30%,到2010年要减少35%;2)新建建筑必须达到联邦或当地能源性能标准;3)联邦机构必须采购有“能源之星”标识的节能产品,或能在同类产品中领先25%范围内的产品;4)到2010年,联邦建筑应安装2万套太阳能系统;5)每个机构必须有一幢节能示范建筑,一年内新建5幢以上建筑的,要有一幢节能示范建筑。2005年《2005年能源政策法》2006-2015年,政府所有建筑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在2003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2015年比2003年降低20%;新建建筑设计在ASHRAFStandard90.1-2004的基础上降低30%;政府采购能耗产品,只能是符合能源之星能效等级认证的产品,或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指定的产品(能效排序在同类产品中占前25%)。私人住宅更新供暖、空调等家庭耗能设施以提高能效。制冷设备相对2001年,节能15%可得到75美元,节能20%可得到125美元,节能25%可得到175美元的税收减免。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可得到总造价的30%、最高2000美元的税收减免。更换室内温度调控器、安装节能窗、维修室内制冷供暖设施等,可得到全部成本的10%的税收减免。2007年《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要求美国能源部发出“零能耗公共建筑倡议”,提出零能耗公共建筑发展目标“到2030年,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将按照净零能耗标准进行建造;到2040年,50%的既有公共建筑达到净零能耗要求;到2050年,所有公共建筑实现净零能耗”。2009年《美国联邦零能耗、高性绿色建筑行政命令》到2020年实现零能耗住宅市场化,到2025年实现商业零能耗建筑低增量成本运营,到2030年100%的新建联邦建筑达到零能耗目标,到2040年,50%的既有公共建筑达到零能耗要求,到2050年,所有公共建筑达到零能耗。2015年《未来十年联邦可持续发展规划(13696号行政令)》自2020年起,所有新建的建筑须以零能耗建筑设计为导向,至2030年所有新建联邦建筑均实现零能耗目标。资料来源:《国外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2,华泰研究图表11:2000年以来美国建筑节能政策资料来源:中国建研究环境能源研究院,华泰研究根据美国NBI统计数据,2020年全美共有零能耗建筑项目683个,相较于2015年增幅超过100%,其中已获得零能耗认证的136个,占比较2019年提升6pct至20%,加州在政策、气候环境双重有利背景下领先全美。零能耗建筑项目遍布全美44个州,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其中加利福尼亚州数量最多,已认证和预认证项目数量达到287个。一方面,加州是零能耗建筑运动的领导者,拥有领先的能源政策、明确的节能目标及有效的落实能力。2017年10月,《加利福尼亚州行政手册》(SAM,StateAdministrativeManual)第1815.31节要求加州100%的新建筑、新装修以及租赁的建筑物从2017年10月23日开始进行零能耗验证,同时制定了50%现有建筑面积到2025年实现零能耗的计划。另一方面,也与加州的气候环境相关,美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只有加州为温带地中海型气候,长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发展零能耗建筑较为适宜的地区。2刘刚,彭琛,刘俊跃.国外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J].建设科技,2015,000(014):16-21.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8工业/基础材料图表12:2010年以来美国零能耗建筑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图表13:2020年全美共有零能耗建筑项目683个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图表14:加利福尼亚州零能耗项目数量最多图表15:加州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适宜发展零能耗建筑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从项目所有权类型来看,截至2020年底,零能耗建筑中公共建筑占比超过半数,近年增速超过私营部门,其中政府办公楼、图书馆、学校和大学占据重要比例。私营部门项目占比约40%左右,IKEA、Walmart、Google、Apple、Amazon、Walgreens、Tesla等大型企业陆续进军零能耗建筑市场,商业化程度正不断提升。从建筑类型来看,美国零能耗建筑涵盖100多种建筑类型,其中教育最多占比达34%,这一比例和2018年保持相对稳定,包括K-12学校、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建筑,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建筑自身特点及其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对教育建筑的激励和补贴;其次是办公楼占比约24%,近年有较快增长,较2018年比例提升5pct;其他建筑类型占比基本稳定。图表16:截至2020年底,零能耗建筑中公共建筑占比超过半数图表17:截至2020年底,零能耗建筑项目中教育类占比最多达34%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9工业/基础材料零能耗建筑仍然是需要消耗能源的,美国零能耗建筑使用的能源约为传统建筑的一半,此外需要配套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实现零能耗,太阳能光电为主要方式。在美国,太阳能光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是主要方式,风能利用由于成本太高在实际项目中还不多见,生物质能受地域和场地条件限制采用也不广泛,太阳能光电成为零能耗建筑产能的主体。根据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和调研机构WoodMackenzie公司,美国2021年安装了23.6GW光伏系统,同比增长19%。分领域看,公用事业、户用光伏、社区光伏和商业光伏安装量分别为17/4.2/0.957/1.435GW。同时美国BIPV市场全球领先,根据N-Tech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BIPV新增装机规模约1.925GW,其中中国和美国领先全球,大约均在400MW左右,预计2025年全球BIPV新增装机量可达到6.6GW。图表18:零能耗建筑使用的能源大约是传统建筑的一半资料来源:NewBuildingsInstitute,华泰研究图表19:2025年全球BIPV装机预计达到6.6GW图表20:2021年美国和中国BIPV装机规模已基本相当资料来源:N-TechResearch,华泰研究资料来源:N-TechResearch,华泰研究日本:政府起主导作用,超60%新建独栋住宅将引入太阳能发电日本早在1979年就开始制定建筑节能的目标和标准,巴黎气候大会以后,制定了到2030年从标准节能建筑、低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到净零能耗建筑的节能发展战略及其技术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新建公共建筑和标准居住建筑实现零能耗,到2030年所有新建建筑和住宅平均实现零能耗的战略目标。其技术路线图主要分三步走:1)第一步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被动技术);2)第二步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空调、电梯、换气、热水等建筑设备(主动技术);3)第三步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与蓄能技术、智能技术结合,实现建筑物能源收支平衡(能源创造)。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0工业/基础材料从具体措施看,被动技术主要包括围护结构隔热(高性能隔热材料,高性能隔热窗)、阳光遮蔽、自然采光;主动技术重点是高效空调和高效照明,其中降低空调能耗的前提是首先采用外皮隔热和遮阳的被动技术,高效照明的前提则是需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能源创造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低层建筑由于屋顶面积相对建筑规模较大,预期发电量可适合电力需求,但高层建筑屋顶可利用面积相对建筑物较小,发电量与电力需求难以匹配,因此日本在推广零能耗建筑时,提出需要在屋顶、墙壁、窗户等各环节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2020年12月,日本出台《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并在其中描述了相关各行业的减排路线,为未来实现“零碳社会”指明道路。其中关于建筑业第一个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住宅和其他建筑减排46%。为此,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技术,在保证新建住宅及其他建筑性能达到ZEH(zeroenergyhouse,零能耗住宅)·ZEB(zeroenergybuilding,零能耗建筑)节能标准性能的同时,将超过60%的新建独栋住宅引入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目标。图表21:日本ZEB定量定义概念图图表22:日本ZEB技术路径图资料来源:ZEB路线图跟进委员会,华泰研究资料来源:《日本“零能耗建筑”发展战略及其路线图研究》3,华泰研究图表23:日本建筑业碳中和减排路线资料来源:《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华泰研究3周杰.日本“零能耗建筑”发展战略及其路线图研究[C]//第五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1工业/基础材料日本在发展零能耗建筑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从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带动等方面采取措施,其措施较为具体,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指导性。从最初1979年《节约能源法》颁布到建筑节能标准不断修订提升,到政策通过财政补助、贷款优惠利率、税金减免等激励零能耗建筑发展,企业端占领市场的意识也较强、具有较好的研发实力,最终使得零能耗建筑推进速度快、建设效果显著。图表24:日本居住建筑节能化推进工作流程资料来源:《日本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及推行政策分析》4,华泰研究我国逐步迈入75%节能时代,试点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不论是从碳排放计算原理还是国际经验看,最终需要发展零能耗、零碳建筑。与发达国家路径相似,当前我国也正走在不断提升能效标准的政策路径上,技术上从单纯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发展到增加提高系统性能提升能源效率、运用被动技术降低能源需求、使用主动技术补充能源供给等方式来达成新标准,使得我国建筑逐步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迈进。图表25:中国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政策发展历程资料来源:智研咨询,住建部,华泰研究4苏媛,刘冲,蒲萌萌.日本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标准及推行政策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9(9):3.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2工业/基础材料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节能建筑,《通用规范》开启新标准时代。节能建筑是指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的建筑。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提倡建筑节能,1986年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首次公布建筑节能率为30%;1995年该标准修订,节能率目标提升至50%,此后2001、2003、2005年分别出台了夏热冬冷地区居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10年住建部对95年标准修订,发布《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率目标提升至65%,此后夏热冬冷居建、夏热冬暖居建和公共建筑标准等均进行修订;2018年《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再提标至75%,2020年为解决我国强制性标准数量众多、内容分散、不同标准之间指标不协调、不一致等问题,构建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住建部起草40项工程规范,对部分过于老旧落后的行业标准,也进行了补充提升,其中《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简称“《通用规范》”)自22年4月1日起执行,将取代原不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公共建筑/夏热冬冷居建/夏热冬暖居建/温和居建/严寒寒冷居建节能率分别达到72%/65%/65%/65%/75%,节能要求较此前标准显著提升。图表26:我国节能率历史发展变化及未来演进预测资料来源:各类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华泰研究图表27:全新通用规范中,除严寒寒冷居建,建筑体节能要求显著提升类别通用规范平均节能率现行国标和行标变化公共建筑72%GB50189-2015能耗降低20%夏热冬冷居建65%JGJ134-2010能耗降低30%夏热冬暖居建65%JGJ75-2012能耗降低30%温和居建65%JGJ475-2019能耗降低30%严寒寒冷居建75%JGJ26-2018与现行行标持平资料来源:各类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华泰研究伴随建筑节能工作地推进,绿色建筑概念开始被引入应用,2006年首次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年发布第三版为最新标准,资源节约分值最高。绿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05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标准,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2019年第三版《标准》将原有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标准的指标体系,重新审定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标准指标体系,其中资源节约分值200,占20%。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3工业/基础材料图表2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项控制项基础分值(Q0)评价指标体系评分项满分值(Q1-5)提高与创新项加分值(QA)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预评价分值40010010070200100100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100100评分方式(Q0+Q1+Q2+Q3+Q4+Q5+QA)/10;(总分=60/70/85对应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注:光伏建筑属于资源节约评价内容;装配式属于提高与创新评价内容资料来源:第三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华泰研究2020年我国作出“双碳”承诺,建筑行业迈入“碳中和”时代,逐步向零能耗、零碳建筑发展。2019年《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当建筑节能率分别达到82.5%、86%、100%的时候,建筑可以称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2021年4月,国家标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启动会召开,2021年8月天津市发布全国首个零碳建筑标准《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于9月1日实施,该《指南》中建筑碳排放计算边界为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从碳排放计算原理看,实现建筑零碳(计算边界为全生命周期)的主要路径有建筑电气化、低碳循环建材利用、低碳建造、节能提效、可再生能源利用、负碳技术。建筑电气化将是实现建筑碳中和的最重要方式,根据中国建研院研究,预计对建筑碳中和贡献率达40%-50%。此外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来看,建筑生产阶段可以使用低碳、固碳的材料,回收利用建材生产垃圾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将催生大市场;建筑施工阶段可以使用装配式被动建筑、采用高性能的结构体系、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等;建筑运行阶段可以使用能耗低的家电、利用新兴科技来减少运行过程碳排放等。能源替代和负碳技术两个措施则可以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图表29:零碳建筑实施路径资料来源:中建科技,华泰研究风险提示“双碳”目标推进不及预期。建筑行业减碳的迫切性基于“双碳”政策目标的有序推进,若“双碳”政策目标发生变化或执行不及预期,可能导致零碳建筑发展意愿减弱。零碳建筑政策推进缓慢不及预期。发展零碳建筑是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我国尚处于75%节能时代,《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尚在制定中,若政策推进缓慢不及预期,可能会对零碳建筑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4工业/基础材料免责声明分析师声明本人,方晏荷、黄颖、张艺露,兹证明本报告所表达的观点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对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个人意见;彼以往、现在或未来并无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迖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一般声明及披露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以下简称“本公司”)制作。本报告所载资料是仅供接收人的严格保密资料。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及其客户和其关联机构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为“华泰”)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以往表现并不能指引未来,未来回报并不能得到保证,并存在损失本金的可能。华泰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华泰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不是FINRA的注册会员,其研究分析师亦没有注册为FINRA的研究分析师/不具有FINRA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华泰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购买或出售所述证券的要约或招揽。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华泰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所预测的回报。华泰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华泰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为该公司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或向该公司招揽业务。华泰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华泰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华泰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华泰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有关该方面的具体披露请参照本报告尾部。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的机构或人员,也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因可得到、使用本报告的行为而使华泰违反或受制于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的机构或人员。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无论整份或部分)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需在使用前获取独立的法律意见,以确定该引用、刊发符合当地适用法规的要求,同时注明出处为“华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中国香港本报告由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在香港由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及其附属法律规定的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客户进行分发。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监管,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香港获得本报告的人员若有任何有关本报告的问题,请与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联系。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5工业/基础材料香港-重要监管披露•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雇员或其关联人士没有担任本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有关重要的披露信息,请参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网页https://www.htsc.com.hk/stock_disclosure其他信息请参见下方“美国-重要监管披露”。美国在美国本报告由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向符合美国监管规定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发表与分发。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美国注册经纪商和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的注册会员。对于其在美国分发的研究报告,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修订版)第15a-6条规定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人员解释,对本研究报告内容负责。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联营公司的分析师不具有美国金融监管(FINRA)分析师的注册资格,可能不属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的关联人员,因此可能不受FINRA关于分析师与标的公司沟通、公开露面和所持交易证券的限制。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是华泰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者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任何直接从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收到此报告并希望就本报告所述任何证券进行交易的人士,应通过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进行交易。美国-重要监管披露•分析师方晏荷、黄颖、张艺露本人及相关人士并不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的高级人员、董事或顾问。分析师及相关人士与本报告所提及的标的证券或发行人并无任何相关财务利益。本披露中所提及的“相关人士”包括FINRA定义下分析师的家庭成员。分析师根据华泰证券的整体收入和盈利能力获得薪酬,包括源自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不时会以自身或代理形式向客户出售及购买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研究所覆盖公司的证券/衍生工具,包括股票及债券(包括衍生品)。•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子公司和/或其联营公司,及/或其高级管理层、董事和雇员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任何证券(或任何相关投资)头寸,并可能不时进行增持或减持该证券(或投资)。因此,投资者应该意识到可能存在利益冲突。评级说明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含此期间的股息回报)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股市场基准为沪深300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500指数),具体如下:行业评级增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超越基准中性:预计行业股票指数基本与基准持平减持:预计行业股票指数明显弱于基准公司评级买入:预计股价超越基准15%以上增持:预计股价超越基准5%~15%持有:预计股价相对基准波动在-15%~5%之间卖出:预计股价弱于基准15%以上暂停评级:已暂停评级、目标价及预测,以遵守适用法规及/或公司政策无评级:股票不在常规研究覆盖范围内。投资者不应期待华泰提供该等证券及/或公司相关的持续或补充信息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6工业/基础材料法律实体披露中国: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香港: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具有香港证监会核准的“就证券提供意见”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AOK809美国: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为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成员,具有在美国开展经纪交易商业务的资格,经营业务许可编号为:CRD#:298809/SEC#:8-70231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北京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228号华泰证券广场1号楼/邮政编码:210019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丰盛胡同28号太平洋保险大厦A座18层/邮政编码:100032电话:862583389999/传真:862583387521电话:861063211166/传真:861063211275电子邮件:ht-rd@htsc.com电子邮件:ht-rd@htsc.com深圳上海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5999号基金大厦10楼/邮政编码:518017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8号保利广场E栋23楼/邮政编码:200120电话:8675582493932/传真:8675582492062电话:862128972098/传真:862128972068电子邮件:ht-rd@htsc.com电子邮件:ht-rd@htsc.com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99号中环中心58楼5808-12室电话:+852-3658-6000/传真:+852-2169-0770电子邮件:research@htsc.comhttp://www.htsc.com.hk华泰证券(美国)有限公司美国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10号41楼(纽约10001)电话:+212-763-8160/传真:+917-725-9702电子邮件:Huatai@htsc-us.comhttp://www.htsc-us.com©版权所有2022年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