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长青 —— 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2022---施耐德VIP专享VIP免费

奔向长青
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出
https://www.se.com/cn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究院成2021 5遵循严格
的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我们通对中国经产业和
商业进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
全球智慧的专业洞见力于成为推动中经济社会和企业
智库。
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
线家、沿技研发师、
准制定的专家学者聚集了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
袖、为企业掌舵的管以及来自通讯信息安全联网、
管理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伴专家。
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方面同时基于
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深入探讨
略、理、理、务、源、
推广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分析一线调研
数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助企业中高管
把脉宏观见微知著力企探索可持续发把握
代机遇加速变革转型。
电气
价值究院
言  1
调研范围与说明 2
1知——企业减碳动力转向内生  3
1.1 企业明显升 4
1.2企业并非一帆风顺 7
1.3的内生动力 11
2破—构绿“护城河”  13
2.1绿色低碳属性将成为核心力 14
2.2建设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 16
3航——打造可展企业 22
3.1战略规划 24
3.2织革新 25
3.3术创新 28
3.4能 31
结语 34
编委会 35
致谢 36
目录 CONTENTS
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出品https://www.se.com/cn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5月。遵循严格的方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我们通过对中国经济、产业和商业进行严谨、实用和创造性的研究,为公众和商界提供融合全球智慧的专业洞见,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先智库。我们的研究团队汇集了绿色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管理领域的一线专家、深耕前沿技术的研发工程师、参与行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的专家学者,也聚集了来自业界各科研院所的学术界领袖、为企业掌舵的管理层,以及来自于通讯、信息安全、互联网、管理咨询、市场研究等领域的生态伙伴专家。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行业、技术、宏观等方面,同时基于自身发展以及所提供的企业咨询服务中的积累,将深入探讨企业战略、研发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品牌推广等话题,并与社会积极分享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一线调研,以数据驱动分析,实现深层价值提炼,进而帮助企业中高管理层把脉宏观,见微知著,助力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把握时代机遇,加速变革转型。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介绍前言1调研范围与说明21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31.1企业减碳意识明显提升41.2企业减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71.3企业减碳的内生动力112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132.1绿色低碳属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142.2建设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163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223.1战略规划243.2组织革新253.3技术创新283.4生态赋能31结语34编委会35致谢36目录CONTENTS1“双碳”是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对未来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以及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深远的影响。作为经济微观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迈上了低碳转型之路,但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1”过去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减碳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从外部看,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冲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内部看,企业的低碳转型之路刚刚开始,自身减碳能力的不足也打乱了可持续发展的步调。内外双重压力下,如何尽快找到“突破口”,将减碳与经营融合,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是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疾风识劲草,烈火炼真金。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于企业而言,又恰是其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试炼场。“广泛”不仅指企业自身低碳转型,还延展至供应链和消费者的“端到端”整体产业链;“深刻”则体现在企业减碳源于内生的强大自驱力和意志力。企业唯有拥抱变革,为股东、员工、社会创造长期价值,才可谓打造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汇聚十数个行业、超百位领军企业高管对于减碳实践的深入思考,融合对产业政策布局的专业洞察,发掘企业运行逻辑的最新趋势,力求勾勒出更客观、更普适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指南和路线图,助力全社会完成宏大而生动的零碳未来图卷。前言注[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2022年1月24日2调研范围与说明调研范围与说明本次调研由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发起,采用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十多个行业,包括多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其中既有影响力巨大的龙头企业,也有扎实耕耘的中型企业,更有近些年崛起的独角兽企业。调研报告汇聚了100余位企业高管的观点,力求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更为客观地表达、更为普遍地体现不同行业企业对于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和行动。(图1)调研企业行业细分(图2)调研企业性质划分(单位:家)110家企业参与本次调研100%受访者在企业担任低碳转型高级管理职务2覆盖14个细分领域多维度受访企业包括控排3/非控排,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16%12%11%8%8%7%7%7%6%5%5%5%3%油气化工电子制造钢铁冶金电气机械服务业能源电力食品医药汽车制造建材家具纺织造纸机械设备电池制造水务环保16581026控排行业非控排行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注[2]:高级管理职务,包括企业高管、可持续发展/CSR总监、降碳/节能/降耗管理负责人等注[3]:控排行业,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31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2022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企业减碳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方面,低碳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企业间正在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共识。另一方面,企业的低碳转型之路刚刚开始,短期的冲击与切实存在的困难困扰、制约着企业减碳的步伐。如何将减碳与经营融合,发现企业减碳的内生动力,是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41.1企业减碳意识明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确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碳共识进一步提高。过半企业明确感知碳市场压力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制定了“1+N”政策体系,碳排放权交易是推动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工具。本次受访企业中,除已纳入碳市场的企业外,有58%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可能被纳入全国或地方碳市场。您认为,您所在的企业将在什么时间点被纳入全国或地方碳排放市场?(单选,N=76)25%33%32%10%(图3)企业预计自身纳入碳市场时间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未来3~4年内5年或更远不会纳入碳市场未来1~2年内5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随着控排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改变目前碳市场交易主体单一,成交量不足的状况,国内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上升预期也不断增加4。本次受访企业中,70%的受访者认为,预计到2025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交易价格相较目前将会上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低碳转型。您认为,到2025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相较目前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单选,N=105)注[4]:截至2022年10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平均碳价44元/吨,欧洲碳排放(EUA)交易均价约70欧元/吨。(图4)企业对2025年碳市场价格趋势的预测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增长,大于100%增长,50%~100%之间增长,小于50%持平下降,低于40元/吨未涉及/不相关3%1%19%18%13%51%选择数量6本次受访企业中,有54%的企业制定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与2021年5相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减碳的重要性。这表明,很多企业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减碳的压力不再仅限于控排行业,同样传导到了非控排行业中。本次受访企业中,有54.1%的非控排企业提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相较2021年大幅度提升。这表明很多非控排企业在法律政策硬性要求之外,开始主动布局碳减排工作。注[5]:受限于调研资源,2022年与2021年的受访企业不完全相同,但两次受访企业均为中大型企业,行业覆盖范围较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企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趋势,后文中的对比数据同理。(图5)2022年与2021年制定碳中和目标企业占调研样本比重对比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图6)2022年与2021年非控排行业制定碳中和目标企业占样本总量比重对比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39%31%54%54%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非控排企业减碳意识也大幅增强2021202120222022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71.2企业减碳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减碳既要保持紧迫性,也要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减碳作为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很多企业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缺少成熟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部分企业在减碳实践中出现迷茫与踏步。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方面问题: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经营压力对企业减碳的影响不容忽视误入歧途,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仅19%的受访企业在确定碳中和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减碳规划。65%的受访者表示,近期的经营压力确实对企业减碳的工作造成了影响。有些企业出于宣传或业绩的考量,急于在减碳过程中取得成果,通过购买CCER、碳汇等方式,抵消企业绝大部分或全部碳排放。减碳与可持续发展绝非简单的目标口号,更应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供应链庞杂、缺少人才和方法论等多重因素制约了企业制定碳中和路线图,这表明企业碳中和从目标到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022年,全球经济下行,地缘冲突、疫情反复,不断冲击企业供应链,使得部分原材料、设备、人力等短期价格波动,项目资金回收压力增大,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部分企业基于生存问题,暂缓了碳减排工作。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快速实现企业的碳中和,但长期来看,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企业实现碳中和,应更多关注自身减排,先减排后抵消。如果不尽到最大程度的减排努力,一味地以抵代减、靠抵消实现企业的碳中和,这种不计成本的碳中和,不具有可持续性。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8请问您的企业是否有明确的碳中和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单选,N=104)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等因素,是否对您所在企业的减碳意愿或投入造成了影响?(单选,N=103)19%35%43%3%有,但尚未细化具体的减碳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无,但在进行节能降耗相关工作无,仍在观望中有,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及里程碑目标有一定程度影响,但长期目标不变有很大影响,推迟或重新考量原有碳中和目标尚未开始减碳工作无影响,仍按部就班进行减碳(图7)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的企业数量占比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图8)短期因素对企业减碳决心的影响情况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24%59%6%11%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9在访谈中,不少领军企业管理者提到正在面临一些共性的系统性挑战:政策支撑与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减碳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企业低碳转型面临融资难•标准体系:碳排放因子、边界等,绿色企业定义缺少统一标准、政府对绿色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市场交易:自愿核证减排尚未重启,企业需求强烈,绿色电力交易、分布式电力交易体系尚不完善;•方法规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不确定,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对企业减碳的动力影响很大。•清洁电力: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装置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安全性可靠性急需提升;•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制氢/氨技术尚不成熟,制备、储运、应用等多环节成本较高;•固碳技术:CCUS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示范项目成本高企。•信贷规模:绿色信贷占总信贷规模的比重较小,信贷产品类型尚不丰富;•发放标准:绿色信贷尚未有统一明确可衡量的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少数中小银行加入赤道原则;•发放对象:绿色转型的行业企业尚未得到绿色信贷的足够支持。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10企业减碳在执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面临内部与外部,短期与长期的多重挑战。需要正视困难,增加更多对细节的考量、对挑战的预期,才能为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稳固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缺少统一的针对具体行业的碳排放边界、排放强度等框架标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军企业要去主动地推进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让标准化先行。”——金发科技可持续发展与公共事务总监高杨“深度思考,长远考虑,减碳是系统性工程,不能单纯治标,更要治本。”——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全球市场部中国区负责人古月“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靠购买CCER,减碳降碳是系统性工程。从全社会角度来讲购买CCER无法真正减少碳排放,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没有促进作用。如果没有系统性思维,只从经济性角度考虑的话,‘双碳’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就会比较大。”——中建材国检集团总工程师闫浩春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111.3企业减碳的内生动力缺少内生动力,单纯响应政策号召的减碳行动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企业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将减碳实践与自身业务发展相融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双碳”目标,做到将减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才能避免让减碳成为“公共绿地”。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策驱动的同时,寻找到了与自身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下游客户需求、降本增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出口竞争力等因素成为驱动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主要内生动力。您认为,除政策因素外,驱动您所在企业进行低碳转型最主要的原因?(多选,N=106)1、盈利不再是经营的唯一目标1130家2021年A股上市企业发布ESG相关报告数量。近些年,随着民众和投资者环境意识的增强、国内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领军企业开始主动发布企业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而减碳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5、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2026年欧盟开始全面执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正在影响出口产品竞争力。以欧盟为例,中国是受CBAM影响的贸易量位居第二的经济体,受影响的贸易额约65亿欧元。其中有机化学品、钢铁、铝、石灰及水泥、塑料制品等商品或将面临3%~30%之间不等的税额。3、减碳正在沿产业链向上传导15,000+企业被下游客户要求通过CDP(碳信息披露项目)披露碳排放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除了关注企业自身的运营减排之外,对供应链减碳也越发重视,正在向其供应链施压,要求供应商实现可持续发展,倒逼供应商企业必须尽快实现从意识到行动上的转型。4、低碳可持续对品牌价值的增益正在显现40%消费者希望有更多的低碳产品和服务选择。随着气候变化、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可持续消费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新消费观的内涵中,绿色低碳的产品/服务属性将逐步凸显。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绿色低碳的高品位消费需求,建立品牌价值观认同,打造产品与服务的绿色标签,低碳可持续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增益也将越来越多。2、减碳与降本的完美融合90%典型屋顶光伏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电价折扣。企业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增加储能装置等方式,在调整自身能源结构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另一方面,通过高效设备、生产流程优化、数字化等方式落地,实现生产增效与降碳双赢。出口因素27%5社会责任86%12降低成本55%4品牌价值49%3下游客户需求53%企业减碳驱动因素(图9)企业减碳的政策外驱动因素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经济管理出版社,《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12“减碳对企业来说,既是生存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绿色低碳如果和企业业务本身分裂开来的话,我们认为它会不可落地、也不可持续。只有融入到自身业务运营当中去,它才能够健康地、不断地发展。”——小米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总监陈霆“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建设、资源投入是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把减排做好本质上就是良好地应对挑战,也是帮助企业夯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所以晶科认为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锋兵绿色低碳不能脱离企业自身业务,否则将不落地、也不可持续。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将减碳与经营有机融合,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科学地制定低碳转型计划,平衡好低碳可持续发展中“短期”与“长期”、“表象”与“实际”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坚定长期信心,切实通过碳中和助力业务长足发展。认知:企业减碳动力从外部转向内生5分4分3分2分1分2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通过低碳发展,企业可以获得竞争新优势。一方面,减碳绝非空谈,坚定的决心还需搭配过人的本领,才能让动力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产品与服务是企业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它承载并展现了企业的内核基因。因此,构建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打造绿色低碳的产品与服务,正是企业将减碳动力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最佳突破口。二十大报告将绿色低碳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适应供给体系的新变化,构建绿色低碳“护城河”将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142.1绿色低碳属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双碳”目标下,很多领军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与服务绿色低碳化的重要性。本次受访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受访高管认为本行业产品与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会对企业或个人的购买决策产生正向影响。此外,还有26%受访者认为,随着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绿色低碳产品或服务可能在未来影响采购者的决策。然而,在面向国际与国内不同市场时,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部分高管在深访过程中表示:具有绿色低碳属性的产品或服务更容易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优势,有助于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准入政策、迎合消费者更强的绿色购买偏好等。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尚未成为影响国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要素。但我们相信,随着政策对绿色低碳产品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潜力巨大。您认为,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能否对企业/个人的购买决策产生正向影响?(单选,N=106)能,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或消费者会优先考虑不能,现阶段并非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可能是能,绿色低碳产品或服务具有竞争优势并存在溢价不确定不能,无益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41%26%3%5%25%(图10)绿色低碳属性对企业/个人的购买决策产生的影响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15“绿色低碳产品一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且随着政府、民众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优势将越发明显。”——中国大唐集团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伟伟“产品不仅要做到绿色低碳,而且在节能、耐久、洁净、安全等核心方面展现独特优势。要让绿色低碳属性的产品确实能体现出它独特的价值和服务,让生命周期能够体现出来的数据说话。还要不断提升生命周期的服务质量,这样的话企业才能良性的发展。”——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雷“身处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我们在坚守传统酿造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现代化手段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点。比如对传统部门进行赋能,增加了环保、节能、减排等新职能;推进煤改气项目;同时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各生产环节,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努力把现代的部分做的更现代,把传统的部分做的更传统。”——某白酒企业高管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162.2建设全生命周期减碳能力碳排放不仅存在于企业自身的制造和运营环节,也存在于上下游供应链。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的测算显示,平均而言,供应链的碳排放水平是企业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以施耐德电气为例,自身工厂的碳排放在整个供应链中只占10%,而90%的碳排放来自上下游。这意味着,要全面减碳,企业需要转变思维,把“全生命周期”这一理念应用到减碳管理中。需考虑全流程,而不仅是某个节点。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之中,是企业面向“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护城河”,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摆脱同质化竞争陷阱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些,并非仅仅是某个单点的技术难题,需要构建“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产品降碳能力。其中设计、生产、交付三个环节至关重要:•减量化原则(Reduce):减少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设计应考虑产品材料的可回收性•再使用原则(Reuse):设计时要使产品及其零部件经过处理之后能被继续使用•能源消费低碳化:再电气化,将分布式清洁能源与购买绿电有机结合,改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高效化: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构建能源管理系统,推动综合能源管理和效率最优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原生资源高效化、再生资源高值化、固废处理规模化和水资源利用节约化,实现需求减量。•绿色包装:使用可再生或环保材料作为原材料,采用简化包装、循环使用、梯级利用等措施。•绿色物流:建设绿色物流体系,针对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核心单元挖掘减碳降耗的潜力。•绿色认证:直观展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产品碳足迹和管理水平,提升购买者对产品的低碳认知和构建品牌信任。绿色生产(图11)“端到端”全生命周期产品降碳能力来源:施耐德电气“企业要推行全生命周期减碳,需要把减碳目标贯穿在产品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运输交付以及后期回收的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减碳。”——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绿色交付绿色设计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17(图12)施耐德电气中国全生命周期降碳成果来源:施耐德电气绿色设计生态设计节能低碳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生态标签到2025年,施耐德电气产品中绿色材料的使用量增加至50%帮助客户提升能效,节约能源和减少碳足迹一次和二次包装中100%不含一次性塑料,使用回收纸板智能工厂、物流中心运输工具减碳15%数字化运输追踪管理实现最后一公里电气化中国工厂铺设太阳能发电量2018-2020年工厂安装微电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18-2020年从2007年开始,12年内减少用水强度从2009年开始,过去11年实现每3年降低能源消耗中国供应链能耗降低相比2019年基线,截至目前降耗成果帮助客户优化所拥有资产的总成本,增强产品循环利用率帮助客户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安全,避免环境和健康风险数字化减量化去塑料绿色包装18家21家29,205MWh5家18,712吨减少30%用水减少10%能耗9.42%绿色运输绿色交付•通过电网、自动化和软件,实现能耗降低•15家工厂获得国家绿色工厂的认证•节能5,702MWh•减少6,064吨CO2绿色制造数字化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1842%36%18您所在的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会以哪个要素作为核心打造产品竞争力?(单选,N=103)以低碳可持续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念,是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帮助客户或消费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体现。换言之,就是以“绿色低碳”为出发点,站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思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而言,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再生率最大化。产品设计不仅决定了其功能形态和制造过程,更能决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进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次受访企业中,有36%的企业将绿色低碳、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我们认为,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正在经历变革,立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思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以“绿色低碳”为目标设计产品将成为新趋势。(图13)企业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22%全生命周期减碳,从绿色设计开始以定制化设计为核心设计要素以降低成本为核心设计要素以低碳可持续为核心设计要素在本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已经尝试在设计、生产、交付的不同环节进行转变,在此我们将其中向好的趋势和改进的方向与大家分享,以期更多的企业能够从中受益。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19您所在企业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占全部用电量的比例是多少?(单选,N=100)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促进企业降碳的重要途径。挖掘企业自身潜力,利用微电网技术整合企业内“源、网、荷、储”等设施,形成完整能源管理体系,可以一箭双雕。既满足减碳的诉求,也符合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场景趋势。然而,本次受访企业中,61%的企业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占全部用电量的比例不足5%,这表明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潜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在与受访企业高管的沟通中也发现,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比例低的原因并非完全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同样限制了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多位高管表示,自行供电有助于企业降低用电成本、部分消除对限电状况的担忧,也能够强化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但部分行业、地区的企业并不具备良好的可再生能源禀赋,其中有限的屋顶面积和不佳的气候条件是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认为,企业在未来以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促进实现绿色低碳生产是一个趋势,但也切实需要包括政策支持、园区设计、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等在内的全方位改善。(图14)自发自用绿色电力使用率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自身挖潜,增加绿色电力的使用2%61%21%6%10%20%≤比例<30%30%及以上10%≤比例<20%比例<5%5%≤比例<10%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20在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大多数的受访企业至少采用了一种能效改进措施,但总体来看,建立数字化能效管理系统的企业并不多。本次受访企业中,应用数字化能效管理系统的企业占比仅34%。受访企业普遍认为需要加大对节能增效的投入,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会忽视数字赋能对于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数字化连接了能源系统的各个部分,通过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等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精准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实现能源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破解企业降碳难题。同时我们也发现,尽管行业企业致力追求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期望以科技赋能管理,也积极地与第三方企业寻求合作,但数字化服务领域的企业参差不齐,又伴有诸多非技术因素影响,企业可接触到的数字赋能手段可能是滞后的、甚至低效的。数字化服务供应商亟需提升能力,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支撑。绿色生产环节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您所在的企业,应用了哪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多选,N=102)51%高能效产品或设备效率损失更低的装置、低功耗设备等,最常见的包括节能灯、高效电机、高效变频器等。44%数字化能源监测和计量终端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将蒸汽、水、电、天然气、氢气、煤气、冷却媒介等各种能源、物料数据实时采集并上传。能源梯级或循环利用系统推动资源或能源的梯级或循环利用,诸如再生水、再生塑料、热泵(溴冷机)系统等。42%数字化能效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能耗数据的全面计量,集中化可视监测,约束并改变用能习惯、发现工艺流程中的改进点。34%1234(图15)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突破:构建绿色低碳的“护城河”21您所在的企业参与过哪些绿色低碳认证?(多选,N=104)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认证的重要性,但很多企业多停留在自身的生产经营环节,并未向上下游延伸,尚未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本次受访企业中,77%的企业开展了绿色低碳的相关认证,其中以能效类认证和工厂类认证居多,而开展产品碳足迹核查的企业数量不足三分之一,仅有不足一成的企业参与了SBTi、RE100等国际气候倡议。我们建议跨国企业以及下游客户提出绿色需求的企业,应该提高对碳足迹的关注度,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让绿色认证成为企业的国际名片(图16)受访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有关认证项目类别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工厂类:如零碳工厂、绿色工厂认证能效类:如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碳足迹核查ESG类:如CDP等国际气候倡议:如SBTi,RE100等建筑类:如LEED认证尚未参与企业数量51%45%26%12%7%7%4%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223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共同目标。领军企业应当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绿色发展等问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323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一劳永逸的变革,更需要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中,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体系与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在本次调研中发现,绿色低碳转型可以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业务机会,拓宽企业的发展之路;进行内部培训与组织体系重构,提升员工对企业绿色发展的价值认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能力减少碳排放,满足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与规则;开发生态,吸引国际国内新的合作伙伴,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全世界都在考虑减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时,优秀的企业认识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不仅对拯救地球至关重要,而且对确保企业取得长期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施耐德电气《开启可持续未来:为什么数字化解决方案是可持续商业转型的关键》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243.1战略规划攻与守,企业在剥离或调整“两高”业务的同时,也应积极布局新业务,利用全社会低碳发展转型的契机,抓住新的业务发展机遇。开拓碳中和新业务本次受访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已经尝试进入与碳中和相关的新赛道,开拓了新业务,以此拓宽企业的发展之路。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低碳发展路线图和相应的战略规划。将碳中和融入长期战略,在降低现有业务碳排放的同时,让减碳成为新的业务机会,寻找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创造新的增长点。“作为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我们首先要扩大新型建材的生产,并对传统建材进行改造升级,对我们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做出重要调整。”——中建材国检集团总工程师闫浩春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您所在的企业有哪些针对性的战略举措?(多选,N=103)53%38%36%32%17%开辟新业务投资相关项目落地标杆项目采购第三方服务剥离或缩减两高业务进入与碳中和相关的新赛道,开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等。投资或孵化了碳中和相关的项目或技术。落地零碳或低碳标杆项目,如零碳工厂等。采购了第三方的碳中和咨询服务,如进行碳核算、撰写ESG报告等。暂缓新建,加快改造,压减高排放、高耗能业务。(图17)低碳转型的战略举措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253.2组织革新企业要制定战略,并将其落地实施,需要依托组织和人的执行。通过组织内部革新,构建以低碳可持续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和人才体系,可以更好帮助战略落地,适应内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次受访企业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内部培训、岗位职责、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有益尝试。为达成低碳发展目标,您所在的企业在组织、人才和管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多选,N=104)123(图18)企业在组织、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转变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57%38%32%开展培训开展培训利用内外部资源对管理者及员工开展低碳发展相关的管理、技术培训。部门/职责调整设置了新的部门、职责或进行了岗位职责调整,实现专职、专人管理。制定评价体系围绕低碳发展目标制定了周期性的回顾与评价体系。制定评价体系部门/职责调整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26构建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结合此次调研中领军企业的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建议可以帮助到正在或准备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三大挑战应对建议挑战一: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企业运营与发展之中受访高管表示,转变意识、重视绿色低碳任重道远挑战二:如何划分角色职责受访高管表示,组织架构调整、利用好第三方专业机构,同时将内外部人才紧密结合是关键挑战三:如何搭建更高效的体系受访高管表示,将相关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体系和人员架构融合,仍面临较大挑战•企业战略: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的理念同企业的业务发展、整体战略相结合。•文化建设:绿色低碳的理念也要纳入企业文化,使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员工意识,为员工营造绿色低碳的工作氛围,逐步推动企业的绿色运营与发展。•组织架构:在最高管理层设立了同绿色低碳工作相关的战略委员会(ESG)或专职部门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向前推进,并对整个企业的双碳工作进行战略性指导。•措施落地:既利用第三方机构、引进专业人才,也注重培养内部人才、提升内部人员的技能匹配企业的绿色转型。•数字化、信息化: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手段来搭建高效的碳排放监控系统、能耗监控系统等,从而能更加直接、直观地把握自身碳排放情况并随之进行调整。(图19)组织革新三大核心挑战及应对建议来源:施耐德电气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27施耐德电气一直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帮助合作伙伴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首先在规划层面,应充分考虑将生产经营和减碳行动计划进行结合。其次,组织层面需要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及组织架构设置,持续推进减碳行动。最后,绩效管理体系需要充分适配未来减碳范围内的各项管理、风控、信息披露等工作。(图20)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来源:施耐德电气“企业降碳,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第三方力量实现自己目标。如果单靠企业培养人才建立体系的话时间和隐形成本很大,利用第三方专业机构是最好最有效的。”——欧诗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安全“减碳工作想要做好的话,仅凭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单单只依托外部单位就像高层建筑一样无法把它落地细化,所以两者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吉利内部推行了‘专业+专人+第三方’的工作理念。”——吉利汽车集团ESG管理总监俞绍华收益及价值:收益及价值:绩效实现规划收益及价值:Step1: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搭建Step2: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碳减排绩效管理碳信息披露优化碳中和工厂认证•追踪企业碳排放KPI完成情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满足控排政策要求的基础上,降低碳市场履约成本•满足交易所ESG、SBTi、TCFD等外部披露要求,回应各相关方对碳信息的关注•提升CDP、MSCI等评级得分,获得投资者及市场青睐•覆盖碳达峰碳中和全周期的专家陪伴式服务,跟踪双碳路径实施进展•开展符合发改委、ISO、PAS等国内外标准的碳盘查及碳抵消工作•获得碳中和企业认证,享受政策奖励及倾斜收益及价值:健全双碳组织流程管理规范及配套管理工具,确保双碳工作的高效落地实施•按部门划分三级指标体系•人员和组织管理手册,责任矩阵•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流程描述及指标设定•指标体系操作手册•指标收集工具•战略目标规划•重大议题识别•汇报与审核机制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283.3技术创新市场环境正在飞速变化,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减碳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企业要抓住”双碳”战略的机遇期,围绕市场上急需的低碳技术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为技术迭代做好储备,创造长期动力和竞争优势。投资前沿降碳技术创新能力是驱动转型的引擎,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企业非常重视技术革新在降碳工作中的作用。调研发现,企业非常认可低碳转型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的激励作用。其中,工艺降碳技术与清洁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是企业减碳工作关注的重点。您所在的企业,正在关注或孵化了哪些减碳技术?(多选,N=103)56%33%57%10%17%14%28%新能源技术(氢能技术除外)储能技术工艺降碳技术氢能技术碳计量技术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微电网与能源管理(图21)企业关注或孵化的减碳技术方向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29“对于行业而言,原创性的、结构性的创新是重中之重,工艺改进和集成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锋兵“节能更多的要靠技术进步,目前的一些技术挖潜难度大,期待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出来,推动工艺技术的成熟,促进节能减碳。——金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CTO黎泽华“目前市场上的科研方向可能更多地关注‘高大上’的行业,其实传统行业很需要、也很期待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应用到生产经营中、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东莞德永佳纺织制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后成“对于绿色低碳企业的打造,并不是说推出某一款产品就行了,一定要从研发开始将产品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进行精准定位,并持续的、一代代的推出来。如果企业想要长青,须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储备,稳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吉利汽车集团ESG管理总监俞绍华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30搭建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因此企业应当将碳排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加强碳资产管理。碳资产管理是企业层面实现减排目标和低碳转型的关键,数字化建设则是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在碳排放数据核查与计算方面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实现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及时分析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对碳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交易和管理等活动。在企业脱碳转型过程中,通过数字化平台推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专业化的管理,以更加智能精细的方式实现企业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摸清家底碳数据管理减排绩效管理履约与配额管理碳资产优化碳资产管理平台•排放核算基于方法学,实现碳排放的自动核算•报告生成生成符合要求的监测计划、碳排放报告•数据分析生成用于内部管理的碳排放数据分析报表•减排项目管理追踪碳减排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展,评估减排成效•双碳绩效管理根据减排目标指标对各工厂、产线进行考评•配额追踪分解总量,标记缺口•履约支持梳理履约流程,引导合规履约(图22)碳资产管理平台来源:施耐德电气“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期内,大部分企业是被动开展交易,更多是满足履约—合规、不被罚款的要求。企业应当有‘资产’的思维,上升到碳资产管理的高度。善用市场手段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履约,甚至实现碳资产盈利。”——中国大唐集团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伟伟碳交易管理•交易决策实时碳价追踪,提供低碳履约方案•风险管理交易操作制度化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31(图23)受访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举措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3.4生态赋能领军企业既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引领构建绿色低碳行业生态,最终实现行业共赢。赋能供应链绿色低碳升级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大部分企业针对范围三开展了一系列摸排行动。在很多企业的碳排放来源中,范围三占比超90%。可以说,推动产业上下游的全供应链减排是降低企业、行业碳排放的高效方式。本次受访企业中,部分企业为打造绿色供应链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您所在的企业为打造绿色供应链,采取了哪些举措?(多选,N=101)制定供应链计划紧抓信息披露搭建信息平台进行供应商评级设立明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计划要求供应链企业披露节能减排减碳信息。搭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分级评价和管理。39%27%25%50%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323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的节能减排工作,半数左右的企业已经针对供应商的碳排放情况制定了分级评价标准和管理措施。但我们认为,供应链减碳不应仅是对供应商提要求,更应该加强与供应商的互动,特别是为供应商提供培训、诊断等帮助,一同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环境绩效。技术赋能深化绿色培训,为供应商提供产品碳足迹核算、组织碳盘查、集团碳中和路径设计等技术培训和脱碳解决方案,以及领先的精益管理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其建立减碳能力。经验分享组织供应商参观零碳工厂、物流中心、办公场所,并参加减碳研讨会,分享减碳思路。生态共享凝聚生态圈的力量,将自身减碳过程中优秀的合作伙伴共享给供应商,共同推动供应链减排。(图24)供应链伙伴减碳赋能思路来源:施耐德电气“企业不应仅要求自己的供应商去制定目标、去展现雄心,而应该真正地从技术上,经验上,能力上给他们的供应商一些帮助。”——小米企业社会责任中心总监陈霆“施耐德电气启动供应商‘零碳计划’,凭借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丰富的可持续经验,旨在赋能全球前1000家主要供应商,到2025年将其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降低50%,其中就包括中国210多家核心供应商。”——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领航: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33在深访中,不少企业管理者提到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有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或合作建设品牌充电站、换电站的策略,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有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提到简化包装盒、不再附赠充电插头,引导消费者循环利用充电插头;有零售企业通过从减量减塑的包装设计,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并引导消费者从循环回收与再利用的角度去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些尝试对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企业全面绿色转型,除了控制自身的碳排放外,部分企业也在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本次受访企业中,企业更加注重通过加入低碳发展倡议、进行认证评估与宣传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来提高品牌价值和商业认可度,并希望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可。为了提高绿色低碳属性对下游企业或个人采购决策的影响力,您所在的企业尝试了哪些举措?(多选,N=104)(图25)企业引导绿色消费的举措来源: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55%63%28%宣传产品绿色属性认证、评级发布相关报告通过渠道、媒体、包装等营销途径宣传产品/服务的绿色低碳属性(如产品碳足迹标签、绿色设计产品等)。参与政府部门或第三方组织的绿色低碳认证或评级等(如碳中和工厂、绿色工厂等)。在公开渠道披露、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碳中和白皮书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34结语在中国“双碳”目标提出大概半年之后,为了助力全社会的行业企业更好地理解国家“双碳”政策及概念,更好地呈现国内主要行业和代表企业对于“低碳”问题的看法和准备,2021年5月,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合经济观察报,对国内百余家领军企业的高管进行调研,首次发布了《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并提出“理念先行、融合主业、技术助力和伙伴赋能”四大助力企业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时隔一年,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再次对来自10余个行业的110家领军企业展开深入调研,通过这些参与战略管理、ESG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的高管们的观点输出,施耐德电气再一次以第一视角,总结出国内领军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新变化、新路径、新举措和新成果。通过这些观察与总结,我们期望为不同规模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案,坚定企业低碳转型的决心,缩短企业低碳战略的启动时间,降低绿色发展成本,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落实。由于2022年的特殊情况,为本次调研和研究造成了不少挑战,这份洞察报告不免存在认知方面和总结层面的欠缺,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诚意欢迎各界人士带着问题与主创团队进一步深入交流、探讨。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展望未来,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各行各业将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与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效发展,塑造国际竞争中的绿色优势。35编委会王枭智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商业价值研究院能源知识管理专家吕志勇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及碳中和咨询首席顾问李佳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助理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管理委员会胡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博士刘鹤楠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商业价值研究院知识管理专家刘仁慧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商业价值研究院知识管理专家陈姝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商业价值研究院知识管理组成员毛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员36致谢由衷感谢参与此次调研的来自110家企业的高管、减碳业务负责人的宝贵时间,与我们分享他们在企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真知灼见。同时,也感谢参与项目调研的专家、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和努力。他们是:张京、姜朝野、张秀芬、刘皓雪、彭涵、张斯懿、扶亚兰、刘守临、张晓晨。SchneiderElectricBuilding,No.6,EastWangJingRd.,ChaoyangDistrictBeijing100102P.R.C.Tel:(010)84346699Fax:(010)84501130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路6号施耐德电气大厦邮编:100102电话:(010)84346699传真:(010)84501130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SchneiderElectric(China)Co.,Ltd.©2022施耐德电气保留所有权。文中出现的施耐德电气产品商标为施耐德电气及其子公司和附属公司财产。文中出现的其他企业或品牌商标为其所有者财产。未经施耐德电气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抄袭、影印、翻译本文档的任何内容。凡转载或引用本文任何观点、数据等信息,请注明“来源:施耐德电气”。ECATA12192023.02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