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碳中和领域战略部署,引导教育资源倾斜和就业岗位增
长。例如,欧盟确立低碳经济为未来发展方向,十年内调整、新
增280万个低碳岗位;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
首要目标,激励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教育)毕
业生向低碳行业发展;日本将十年内的发展重点放在“绿色”和
“生活”领域,教育部门提出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库培育低碳等
新兴产业;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从低碳教育、低碳人才培养、
低碳研究等方面采取举措支持德国能源研究计划。二是规范执业
标准,建立统一的双碳资格认证机制。英国、澳大利亚、印度、
南非出台碳中和国家职业教育框架、国家资格认证框架,为教学
体系进行第三方评估;美国认证协会颁发国际注册碳交易师、碳
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证书;英国特许银行家协会颁发的绿色可
持续金融等资格认证证书获得国际认可,全球通用。三是多措并
举提升碳中和行业竞争力,稳固就业保障。英国发布一揽子绿色
技能计划,包括创造绿色工作技能学习机会、拓宽获取碳中和有
关工作途径、提高双碳职业建议和指导质量,提供未来需要的碳
中和技能信息等。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双碳人才的基础。发达
经济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及课程灵活设
置优势,迅速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
才,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将STEM作为通识教育培养
基础,前瞻性地储备复合型双碳人才。碳中和与能源、环境、工
程等领域的技术变革密切相关,而STEM作为基础应用对相关学
科的学习至关重要。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大学的“综
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将STEM作为本科通
识课程,同时注重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多领域复合型双碳人才
培养做好准备。二是以碳中和政策为导向,及时增设相关专业和
课程。英国爱丁堡大学在2011年开设世界第一个碳金融专业,
并根据本国低碳转型政策需求设置碳金融发展、碳交易实质等理
论课程,设置减排项目开发、碳基准线测定研究等实践操作类课
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和实践能力。三是强化交叉学科建
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双碳人才。碳中和需要综合能源系统、气
候变化、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知识。美国、欧盟、英国等发达经
济体淡化学科边界,聚焦碳中和重点领域,为碳中和培养复合
型、创新型领军人才。
健全职业培训工作机制是双碳人才高质量发展助推器。发达
经济体已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
和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的绿色职业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多方
发力、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支持传统从业人员向双碳方向转型。
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指导低碳企业和转型企业评
估技能需求,制订全面行动计划,参与地方技能组织,获取线上
和线下培训机会;赤道银行聘请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领域的专业
人员对绿色信贷职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二是市场化课程为碳中和
职业培训提供多种选择。英国绿色金融协会(GFI)、美国芝加
哥气候交易所(CCX)、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为金融从
业人员提供绿色金融技能培训和咨询;美国绿色供应链公司、英
国Loreus公司有偿培训企业高管多层次碳交易课程。三是产学研
深度融合,畅通双碳人才流动渠道。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
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中,人才可以在学校、企业、政府等机构间流
转。在职职工脱产学习碳中和知识,可以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同时,政府低碳公共部门吸纳大学和企业优秀双碳人才,强化对
政府官员在碳中和政策制定和管理等方面的指导。
市场发展、资本流动是培养双碳人才重要保障。一是碳市
场繁荣发展形成正向“飞轮效应”,刺激私人资本对碳中和技能
需求,为双碳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欧盟设立的创新基金和
世界银行管理的伞形碳基金都大力支持碳减排项目开展;澳大利
亚清洁能源金融公司(CEFC)到2019年承诺投资碳减排项目近
62亿澳元;英国基础设施银行(UKIB)到2021年募集私人融资超
过400亿英镑,为碳中和提供充足资金。《伦敦低碳市场报告》显
示,2007~2017年,伦敦低碳领域从业人员增长了74%,其中碳金
融从业人员增长了131%。二是政府、高校、企业及各类组织每年
持续投入资金,资助碳中和培养人才和创建团队。英国每年向高
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助资3.5亿英镑,支持STEM学科建
设;为低碳企业提供100万英镑项目资金,加强企业职工碳中和技
能培训。以色列“首席科学家办公室”项目为科研机构、个体企
业的低碳研发活动提供财政支持。日本完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
业补助金”制度,为低碳产业的职业培训提供费用补贴。
加快推进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完善双碳人才保障政策框架。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缺乏长远、
细致规划,需要从多层面、多领域推动双碳人才体系建设,一是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订具体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教育资
源,支持双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和国际交流。国家
级研究机构应加强地方指导,增强地方自主造血功能。二是统一
行业评价标准,借鉴国际实践经验,从职业技能认定、执业资
格审查、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规范管理,建立制度化、系统化的
双碳人才评定体系。三是配套就业指导和待遇保障,政府整合资
源,搭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平台,出台法律法规,保护低碳技术知
识产权,保障碳市场人才权利,提升职业黏性,促进碳中和行业
人才储备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