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碳中和前沿观点汇总第二期VIP专享VIP免费

- 1 -
“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
9月份)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2021 年第 2期(总第 2期)
本期“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下称观点摘要)摘录了 2021 9月“碳
中和”相关政策、观点及近期学术研究成果供学习参考。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报
告、学术论文、政府发言及专家学者评论等进行摘录整理,观点摘要认为近期
“碳中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能源供需和电力系统转型,同时对于绿色技
术、绿色经济和“双碳”目标的讨论仍在持续。
一、国家推动能源供应保障,清洁能源需优先规划布局
1.国家发改委回应“拉闸限电”2021 929 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
调节局负责同志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第一,针
对近期能源供需偏紧的情况,发改委表示将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冬季能源供应。
是要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二是要发挥好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三是
要进一步做好有序用能工作;四是要发挥好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
五是要合理疏导用能成本;六是要有效控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第二国家发改委
就东北地区的冬季能源供应问题指出:东北地区是冬季能源保供的重点,国家发
展改革委将向东北地区倾斜资源,全力保障东北能源运行平稳。一是要增加东北
地区发电有效出力;二是要确保东北地区发电取暖用煤足额供应;三是要提升东
- 2 -
北地区有序用电管理水平。第三为保障民生用能需要,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发改委指出:确保民生用能是保供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一是要对民生用能实行合同全覆盖,充分保障民生用能资源,二是要严格按价格
政策保持民生用能稳定,三是要完善民生用能保障的责任机制和技术条件。第四
针对迎峰度冬期间保障电力供应问题,发改委表示:今年冬季,经济稳定增长和
取暖用电快速增加等因素预计将使全国最高用电负荷逐步攀升,可能超过今年夏
季和去年冬季峰值。为保障电力供应,国家发改委表示,一是要做好发电用煤用
气保障;二是要统筹加强电力保供能力建设;三是要按价格政策合理疏导发电成
本;四是要科学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第五就今冬明春采暖季如何保障煤炭
稳定供应问题,发改委指出:今年以来,受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和国际大宗能源原
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偏紧。要保障煤炭稳定供应,
一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产增供;二是要进一步核增和投产优质产能;
三是要适度增加煤炭进口;四是要着力提升存煤水平;五是要重点保障发电供热
用煤需要。第六就我国冬季天然气保障供应问题,发改委表示:国际气价上涨
客观上会抬高我们进口使用天然气的成本,但影响总体可控,对民生用气影响可
控制到最低限度。为了更好保障供暖季民生用气需求,一是冬季保供气源有明显
增加;二是实现了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三是调峰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对民生
用气加强重点保障。
2.需求增加、供应紧张、能耗双控导致东北拉闸限电。中国普法公众号于 9
27 日发表文章《停水停电到明年?东北多地拉闸限电,多方回应!。文章认
为,对于东北地区限电的原因,在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国网通化供电公司的通知
中有所提及:受电煤紧缺、火电机组停机容量大、新能源发电电力偏小和电力负
荷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东北电网电力供应持续紧张。目前有 10 多个省份限电,
但不同的省份限电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具体原因如下。首先社会电力需求增加。
2021 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3.93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6.2%
煤价上涨,火电发电成本上升,企业发电积极性不高。过去一段时间,我国
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直接导致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成本上升,甚至
有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最后能耗双控的影响。目前各地方拉闸限电最直接的原
- 3 -
因其实就是能耗双控的影响。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 年上半年各地
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
云南、陕西、江苏 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根据各
地政府的表态,居民用电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虽然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
纷拉闸限电,但都会优先保障居民用电。真正被限电的大多都是那些高污染高耗
能的行业。针对当前供电形势,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能源安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践
“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
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坚决守住民
生、发展和安全底线。
3.山西与多省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积极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
作用。929 日,记者王劲玉和梁晓飞在新华社平台上发表新闻“山西与 14
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文章指出,929 日,山西省保供 14
区市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据悉会上山西与河北、
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 14 个省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以保
障能源供应。按照相关要求,中央驻晋煤炭企业将保供天津、福建、河北、广东、
辽宁等 5个省市;晋能控股集团对接广西、江苏、吉林、安徽、上海、浙江等 6
个省区市;山西焦煤集团承担河南省保供任务;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承担海南省
保供任务;潞安化工集团承担山东省保供任务,其余保供任务由山西省各市煤炭
企业承担。签订会上,山西省能源局要求供需双方严格按照任务分解进行合同洽
谈,承担保供任务的企业要不打折扣落实保供任务合同量,合同签订率要达到
100%同时,供需双方要将中长期合同分解到月,合理安排发运、接卸计划。
订煤炭中长期合同是我国推行的一项稳定煤炭供需平衡、平抑煤价过快上涨的有
效措施。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上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此次举办煤炭保供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将对缓解煤炭供需矛盾,稳定煤炭价
格,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确保民众安全温暖过冬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4.太阳能现在是“历史上最便宜的电力”国际能源署IEA2020 10
13 日发布的2020 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2040 年,太阳能产量预期
-1-“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9月份)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2021年第2期(总第2期)本期“碳中和”前沿观点摘要(下称观点摘要)摘录了2021年9月“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及近期学术研究成果供学习参考。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政府发言及专家学者评论等进行摘录整理,观点摘要认为近期“碳中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能源供需和电力系统转型,同时对于绿色技术、绿色经济和“双碳”目标的讨论仍在持续。一、国家推动能源供应保障,清洁能源需优先规划布局1.国家发改委回应“拉闸限电”。2021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同志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第一,针对近期能源供需偏紧的情况,发改委表示将采取下列措施保障冬季能源供应。一是要多渠道增加能源保供资源;二是要发挥好中长期合同“压舱石”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做好有序用能工作;四是要发挥好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五是要合理疏导用能成本;六是要有效控制不合理能源需求。第二,国家发改委就东北地区的冬季能源供应问题指出:东北地区是冬季能源保供的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向东北地区倾斜资源,全力保障东北能源运行平稳。一是要增加东北地区发电有效出力;二是要确保东北地区发电取暖用煤足额供应;三是要提升东-2-北地区有序用电管理水平。第三,为保障民生用能需要,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发改委指出:确保民生用能是保供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一是要对民生用能实行合同全覆盖,充分保障民生用能资源,二是要严格按价格政策保持民生用能稳定,三是要完善民生用能保障的责任机制和技术条件。第四,针对迎峰度冬期间保障电力供应问题,发改委表示:今年冬季,经济稳定增长和取暖用电快速增加等因素预计将使全国最高用电负荷逐步攀升,可能超过今年夏季和去年冬季峰值。为保障电力供应,国家发改委表示,一是要做好发电用煤用气保障;二是要统筹加强电力保供能力建设;三是要按价格政策合理疏导发电成本;四是要科学制定实施有序用电方案。第五,就今冬明春采暖季如何保障煤炭稳定供应问题,发改委指出:今年以来,受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和国际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偏紧。要保障煤炭稳定供应,一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产增供;二是要进一步核增和投产优质产能;三是要适度增加煤炭进口;四是要着力提升存煤水平;五是要重点保障发电供热用煤需要。第六,就我国冬季天然气保障供应问题,发改委表示:国际气价上涨客观上会抬高我们进口使用天然气的成本,但影响总体可控,对民生用气影响可控制到最低限度。为了更好保障供暖季民生用气需求,一是冬季保供气源有明显增加;二是实现了中长期合同全覆盖;三是调峰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对民生用气加强重点保障。2.需求增加、供应紧张、能耗双控导致东北拉闸限电。中国普法公众号于9月27日发表文章《停水停电到明年?东北多地拉闸限电,多方回应!》。文章认为,对于东北地区限电的原因,在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国网通化供电公司的通知中有所提及:受电煤紧缺、火电机组停机容量大、新能源发电电力偏小和电力负荷增长等因素综合影响,东北电网电力供应持续紧张。目前有10多个省份限电,但不同的省份限电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具体原因如下。首先,社会电力需求增加。2021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9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其次,煤价上涨,火电发电成本上升,企业发电积极性不高。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这直接导致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成本上升,甚至有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最后,能耗双控的影响。目前各地方拉闸限电最直接的原-3-因其实就是能耗双控的影响。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根据各地政府的表态,居民用电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虽然目前电力供应紧张,各地纷纷拉闸限电,但都会优先保障居民用电。真正被限电的大多都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针对当前供电形势,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坚决守住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3.山西与多省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积极发挥能源保供“压舱石”作用。9月29日,记者王劲玉和梁晓飞在新华社平台上发表新闻“山西与14省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文章指出,9月29日,山西省保供14省区市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据悉,会上山西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14个省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以保障能源供应。按照相关要求,中央驻晋煤炭企业将保供天津、福建、河北、广东、辽宁等5个省市;晋能控股集团对接广西、江苏、吉林、安徽、上海、浙江等6个省区市;山西焦煤集团承担河南省保供任务;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承担海南省保供任务;潞安化工集团承担山东省保供任务,其余保供任务由山西省各市煤炭企业承担。签订会上,山西省能源局要求供需双方严格按照任务分解进行合同洽谈,承担保供任务的企业要不打折扣落实保供任务合同量,合同签订率要达到100%。同时,供需双方要将中长期合同分解到月,合理安排发运、接卸计划。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是我国推行的一项稳定煤炭供需平衡、平抑煤价过快上涨的有效措施。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上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此次举办煤炭保供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将对缓解煤炭供需矛盾,稳定煤炭价格,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确保民众安全温暖过冬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4.太阳能现在是“历史上最便宜的电力”。国际能源署(IEA)2020年10月13日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到2040年,太阳能产量预期-4-将比2018年同期相比多43%,部分原因是新分析结果显示太阳能比想象中便宜20-50%。尽管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煤炭消费也出现“结构性”下降,但IEA表示,除非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否则现在宣布全球石油使用量达到峰值还为时过早。同样,该报告还指出到2040年对天然气的需求可能会增长30%。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中,IEA首次对“到2050年净零排放”(NZE2050)的情景进行了详细建模。该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相比2010年水平下降45%并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水平所需的条件,并且有50%的概率达到1.5℃的限制。《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最重要的变化之一隐藏在报告的附件B中,其中显示了IEA对不同发电技术成本的估计。该表显示,今天的太阳能发电比IEA在2019年的展望中估计的便宜约20-50%,幅度因地区而异。陆上和海上风电的估计成本也同样大幅下降。国际能源署通过对国际数据的重新审查,发现太阳能的资本成本要低得多,欧洲和美国为2.6-5.0%,中国为4.4-5.5%,印度为8.8-10.0%,这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旨在降低可再生投资风险的政策相关。国际能源署表示,如今作为新基建的太阳能项目在欧洲和美国的成本为30-60美元/兆瓦时,而在中国和印度仅为20-40美元/兆瓦时,因为这两个国家有保证太阳能发电价格的“收入支持机制”政策保障。IEA表示,这些成本完全低于新建燃煤电厂的平准化成本范围,并且与中国和印度现有燃煤电厂的运营成本处于同一范围。这些较低的太阳能发电成本使IEA再次提高了对未来20年的可再生能源前景的预期。在其报告中显示,到2040年非水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从目前的2873TWh增加到12872TWh。这比2019年的预期高出约8%,比2018年的预期水平高出22%。5.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需大幅限制化石燃料开采。DanWelsby,JamesPrice,StevePye和PaulEkins于2021年9月8日发表在Nature中的文章Unextractablefossilfuelsina1.5℃world认为:化石燃料将继续主导全球能源系统,到2050年,要想将温度升高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下,必须保持近60%的石油和化石甲烷气体以及90%的煤炭为未开采状态。2015年《巴黎协定》的缔约方承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低于2摄氏度的范围内,并努力将温度升幅限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时代的1.5摄氏度。该研究使用全球能源系统模型(globalenergy-5-systemsmodel)来评估区域和全球需要储存在地下的化石燃料数量,以便有50%的可能性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结果表明:到205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必须每年下降3%。这意味着大多数地区现在或未来十年必须达到产量峰值,这会使许多正在运营和计划中的化石燃料项目无法实施。由于将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的可能性超过50%需要更多的碳存储在地下,而且快速大规模部署负排放技术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可能低估了所需的生产变化。具体来说,首先,到2050年,该研究估计的1.5摄氏度目标下不可开采的化石能源存储量石油占58%,化石甲烷气体占59%,煤炭占89%。这意味着,在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目标下,目前被认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量中非常大的份额将无法开采。其次,全球五个最大的石油和化石甲烷气产区产量下降。2020年标志着全球石油和化石甲烷气体产量的峰值,此后到2050年分别下降2.8%和3.2%。除美国外,所有产油区到2050年均出现大幅下降。区域化石甲烷气体生产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因为它用于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并作为工业部门煤炭使用的替代品,特别是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地区。最后,为了确保该温度目标的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生产国、化石能源公司及其投资者需要认真重新评估他们的生产前景。许多地区现在或未来十年正面临生产高峰,对于财政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此,除非国家经济结构能够迅速多样化,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转型风险。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电力体制改革6.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寻找确定性高成长赛道。招商银行研究院于2021年9月24日发布碳中和碳达峰系列研究之电力行业报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寻找确定性高成长赛道》,报告围绕碳中和碳达峰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受资源禀赋的影响,煤电在我国的能源应用和电力生产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发电量占比仍在60%以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规划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长期来看,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主力电源,预计到2030年风光发电量占比提升至30%左右。第二,风电光伏的发展已经具有经济性,新能源的开发-6-将带来持续投资。2021年开始新建的陆上风电与光伏(除户用分布式)都不再进行中央补贴,结合过去两年竞价/平价项目的情况,国内光伏和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大约在0.2-0.45元之间,与燃煤发电价格相比具有竞争力,考虑风电光伏还有继续降本的空间,经济性上竞争力还将继续加强。尽管水电核电的发展也符合清洁能源和经济性要求,但开发条件较为苛刻。从规模上来看,风电光伏的开发潜力和增量都将远大于水电核电,将成为拉动电源侧投资的主要力量。第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还将带动电网和储能的持续投入。尽管风电光伏经济性方面的障碍已基本解决,但发电特性上,间歇式高波动的特点仍然突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电力系统的平衡难度剧增。我国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还同时存在发用电空间上的错配。为了实现新能源的消纳,电网需要系统性的升级,既包括硬件设备的匹配,例如加强特高压通道建设,增强配电网稳定性等;也涉及到结合物联网进行数字通信能力的提升;以及从业态上来看,电力行业市场化的改革。面向中长期,新型电力系统中必须配套储能资源以提升系统灵活性,储能方面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路线,最适合作为调节电源,并且得益于动力电池的大规模发展,锂电池有望在未来五年继续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大规模高增长的突破式发展。7.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据驱动的软件平台。王轶辰9月17日在《经济日报》发文《能源产业加速拥抱数字时代》。文章指出,长期来看,面对“碳中和”大考,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清洁能源占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电能替代力度,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由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固有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就要求电力系统柔性可控,能够“无条件”接受新能源。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信息化、数字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备云资源储存、大数据处理、数据驱动分析、高度智能化等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使电网可见、可知、可控,实现智能运行。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到2030年,各行业受益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121亿吨,其中能源领域超过18亿吨。从发电行业来看,国际能源署预测,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使2016年至2040年的年发电成本降低8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发电总成本的5%。从更广泛意义讲,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7-略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能源产业变革,成为一个原动力。做好能源数字化,要加大能源电力新基建投资建设力度。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能源电力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成全国能源电力大数据中心和全国能源电力一张网,建设以云平台、企业中台、物联平台等为核心的基础平台,实现能源及相关领域的终端联网、智能调度、高效决策,助力多能互补优化横向发展、“源—网—荷—储”纵向协同发展。做好能源数字化,更要重视网络安全。在万物互联时代,油气、煤炭、交通、电力等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基础行业,一旦遭受恶意网络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数字能源的安全性,高度重视系统和装备的自主性、自创性。全面提高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绿色、高效运行水平,为构建互利共赢能源电力生态圈、“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能源转型提供有效手段。8.实现电力“零碳化”任重而道远。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全球董事合伙人汪小帆以及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廖绪昌和吉雅图在麦肯锡2021年9月16日的“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系列第6篇《电力行业碳减排》中指出,电力行业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基于麦肯锡全球碳中和模型的测算,为达成1.5°C控温目标,全球电力行业需要在2050年前减少99%以上的碳排放,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几乎要达到“净零排放”。要实现1.5°C情境下成本最优的电力结构,中国电力行业需要克服三大挑战:其一,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光伏和风电将在2050年成为主要能源,占全社会发电量的83%,而鉴于光伏和风电都有连续性较差、存在地理限制、容易出现短期内过剩或短缺等特点,将使得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受到进一步威胁。应通过提升电网输配能力、优化电力储能技术、加强需求侧管理与响应来加以应对。其二,加速淘汰煤电存在实际困难。中国目前的燃煤发电装机容量达1100GW,超过50%需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虽然中央及各省正陆续出台逐步淘汰燃煤电厂的政策,但落地过程中不仅面临着供电稳定性挑战,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煤炭高度依赖区域的短期经济增长。对此作者将中国各省按煤炭依赖程度和可再生能源的丰富程度进行了划分,对于不同类型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煤电退出路径。其三,可再生资源成本依然偏高。但得益于良好的本地供应链,国内集中式陆上风电及光伏已开始进行平价竞标上网,分布式及海上风电预计不久后也将进入零补贴时代。企业一方面可通过持续优化风、光电厂全生命周期(前-8-期开发、建设、运维周期等)的运营表现来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市场手段来提高整体回报:(1)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2)参与碳交易;(3)运用金融手段提升盈利能力。9.绿色发展为“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带来新机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9月27日在《中国电力报》发表的文章《推动“一带一路”绿色电力合作走深走实》一文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为“一带一路”绿色电力合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国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自主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首先,绿色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本质要求。共建“一带一路”提出8年来,绿色发展贯穿始终,且不断深化,已经成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实践,也成了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绿色包容性复苏持续贡献力量。其次,绿色是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必然趋势。一是碳中和进程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和一致行动。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有意愿在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二是新能源在电力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各国的规划发展目标、鼓励支持政策、日趋下降的电价等因素,使新能源在电力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三是能源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能源产业发展已经逐渐从“资源主导”“资本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型。最后,绿色发展为“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带来新机遇。一是加强碳中和目标下共建低碳电力系统的多双边务实合作。二是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源绿色发展能力。三是共同探索“新能源+”新业务模式。四是全面做好现有境外煤电的清洁运营和舆论引导工作。三、绿色技术促进“碳中和”发展10.全球光伏屋顶领域存在大量潜力可供释放,政策配套可持续激发居民侧的光伏发电及配套的储能设施。研究公司彭博新能源和施耐德电气在2021年9月15日于彭博新能源网发布了联合报告“RealizingthePotentialofCustomerSitedSolarPolicyandEconomicsforaDecentralizedEnergyFuture”,报告通过深入分析-9-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泽西的不同成熟度的住户屋顶光伏市场,对光伏屋顶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第一,由于经验表明,高内部收益率和短的资本回收期所形成的经济收益是推动太阳能进入家庭和企业的关键动机。所以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在难以达到经济收益点的地区推出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来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同时政府政策也应该考虑到太阳能发电成本将会不断的下降,故其提出的政策也应该根据光伏屋顶发展的阶段不断改变,这也能避免该市场形成不可持续的繁荣。第二,已有数据表明在新建筑中加入太阳能是具有极大好处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太阳能发电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成本以及劳动和建造成本都会下降,但是其收益却是一样的。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居民加装太阳能的内部收益率已经高达20%,但是如果在新建筑上包含太阳能,则内部收益率会再翻一番,达到40%。而在法国,新建筑上加入太阳能则内部收益率能达到28%。第三,随着太阳能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应当转向于促进用户构建的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并发展对应的储能系统。由于白天的太阳能发电会导致电力的生产过剩且这将有可能损害电网的稳定性,所以储能的价值在此时更能得到体现。具体而言能够促进储能的措施包括调整入网电价、时段电价、储能及电网服务价格、特殊电力需求收费等,虽然这些措施通常被认为是仅能更好的体现发电和电网成本,但这也可能鼓励居民的储能行为。11.黑水虻生物转换技术减少厨余垃圾并助力碳中和。Guoetal.,(2020)在ScienceofTotalEnvironment期刊发表的文章Materialflowanalysisandlifecycleassessmentoffoodwastebioconversionbyblacksoldierflylarvae(HermetiaillucensL.)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黑水虻产业目前的现状。通过转化厨余垃圾、人类粪便以及动物粪便为自身的体重,黑水虻在幼虫阶段就可成长至重达220毫克。黑水虻幼虫因其具有营养丰富和应用范围广的特质,存在能耗低、产值高、处理效率高的优势。应用场景方面,黑水虻可以替代鱼类和家禽的动物饲料。此外,黑水虻幼虫由于含油量高,还被视为潜在生物柴油生产的原料。而其消耗粪便以及厨余垃圾为原料的特性也解决了城市内继续解决的垃圾及污染物处理问题。第二,从处理效率的角度讲,黑水虻转化与有氧堆肥进行比较时,处理时间最多可缩短1.6倍。此外,黑水虻成虫不会被人类栖息地或食物所吸引,它们也-10-不是疾病传播的载体。因此,黑水虻对有机废物的生物转化是新世纪废物利用的潜在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并且最近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黑水虻将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碳中和助力。从全生命周期的分析结果来看,1吨的厨余垃圾和0.25吨的稻壳粉能够生产31千克的昆虫高蛋白和300千克的生物有机肥。并且这个过程的能源使用与其他类似的厨余垃圾处理办法比较有能耗低的优势。从能耗的角度而言,黑水虻养殖的能源消耗低,并且其在成长过程中还将处理厨余垃圾和其他有害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黑水虻的产出具有产品多元且高附加值的特点,能在保护环境、抑制碳排放的同时保持低成本的运营,可以供各个地区灵活部署。中国每年产生大约1.6亿吨的湿垃圾,畜禽的粪便约38亿吨,对于黑水虻养殖的条件来说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黑水虻产业链的进一步横纵向延伸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其市场。12.CCUS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民资讯9月30日发表了《许世森:CCUS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华能集团科技部主任许世森在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碳中和与科技创新”高级别全体会议上的演讲指出,能源是未来二氧化碳减排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国家是以煤为主、或者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格局,深刻影响了未来碳中和的路径。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是化石能源未来大规模减排的核心技术或者是关键技术,也是未来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关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研究的单位和企业组成了联盟。科技部非常有前瞻性地组织企业开展研究,为下一阶段CCUS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目前,开展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地质封存的试验、示范项目大概有35个,现在总捕集能力达到每年300万吨,涵盖了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方面。在大的区域也形成了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关于CCUS技术产业集群未来的潜力是巨大的,也是我们未来封存二氧化碳最优先选择地。天然气发电二氧化碳的捕集也是未来碳中和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2012年建成了燃气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这些年我们进一步研究技术,使得能耗进一步降低。去年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二代,或者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二氧化碳捕集跨越,能耗大幅度降低。同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和澳大利亚开始做二氧-11-化碳的捕集和封存的国家项目。另外在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指导下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过去10年重点围绕CCUS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多合作成果,目前还在持续推进。最后,CCUS技术是未来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托底的技术。未来,在国家计划的支持下,在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通过工程示范带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链的完整性、相关韧性,为未来“双碳”目标的实现奠定重要的技术和工程的基础13.电动汽车现在占全球所有正在运行车辆总数的1%。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21年7月13日发布《2021年电动汽车展望》,2021年中旬,全球电动乘用车总数达到1200万辆,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电动汽车现在占全球所有正在运行车辆总数的1%。目前全球所有正在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大约有12亿辆,具体数据比较难以确定,虽然新车销售数据比较容易跟踪,但是车辆的运行寿命难以跟踪和测量。另一方面,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车辆更加趋向于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区域分布方面,全球超过44%的电动汽车分布在中国,约35%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排名第三,约占17%,其余的则分布在其他市场,包括韩国和日本。现存的电动汽车总量中,约有70%是纯电池驱动,其余则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目前欧洲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正在飙升,可以更好的帮助汽车制造商达到其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但是其他国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还没有明显的上涨。销售方面,在现存的1200万辆电动汽车中,约70%是在过去3年内售出的,约50%是在过去一年半之内售出的。在过去的几年里,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大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根据以往的趋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模式至少会在未来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正在迅速提高。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第一次达到100万辆花费了数年时间,但是销量从100万辆增加到200万辆只用了18个月,增加到300万辆用了不到10个月,增加到400万辆花了7个月。以目前电动汽车的销售速度计算,增加100万辆只需要不到3个月的时间,到2021年底预计会缩短至2个月。虽然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正在不断增加,但是要降低交通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50%,它们仍将只占总汽车保有量的15%左右。另一方面,在过去10年中,全球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约2亿辆汽车,几乎都是传统的燃油车。由于燃油车的寿命普遍较长,燃油车的-12-保有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即便如此,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也是十分乐观的。燃油汽车的销售在2017年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在下降。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10%,欧洲站15%-20%,并且美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燃油汽车的销量很难有大的反弹。随着燃油汽车的销售持续下滑,汽车制造商的生产战略将会迅速转变。14.清洁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2021年1月由高盛集团研究发布了《CarbonomicsChinanetzero:thecleantechrevolution》。该报告对中国按行业和技术实现净零排放的潜在路径进行了建模,预计到2060年将投入16万亿美元的清洁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可能创造4000万个净就业岗位,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该报告认为,有两条互补的路径可以使中国和世界能够实现净零排放:保护和封存。前者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所有技术,后者指通过从大气中减去碳来减少净排放量的自然汇和碳捕获、使用和储存技术(CCUS)。而中国目前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还无法通过保护技术来减少,需要通过技术突破来释放潜在的减排潜力,这使得碳封存成为解决气候变化挑战、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引领中国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关键组成部分。碳封存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自然汇,包括可以去除二氧化碳的自然碳储层。可以做的努力包括重新造林、造林和农林业做法。其二碳捕集、利用和储存技术(CCUS),涵盖适用于工业工厂排放的高浓度CO2流的碳捕集、碳利用和储存的全系列技术。其三直接空气碳捕集(DACCS),这是一种试点碳捕集技术,可以从空气中回收二氧化碳,释放几乎无限的脱碳化潜力,而不管二氧化碳的来源。虽然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中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30年里,中国在增加森林面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在《哥本哈根协定》、《巴黎协定》及其五年计划(FYP)中也纳入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量化目标。考虑到这些自然解决方案的低成本(该报告估计其成本大多低于50美元/tnCO2),该报告认为,由于缺乏可用的清洁替代方案,自然汇可以帮助弥合总排放与绝对零排放之间的差距,因此应该将自然碳汇纳入到2060年实现碳净零的道路中。-13-四、碳中和目标下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完善15.碳税设计要保持税收中性原则,碳税与碳市场协同促进碳减排。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教授9月22日于财访间栏目平台上发表《“脱胎换骨”式转型正在酝酿》指出,未来中国将推进碳税,通过碳税和碳市场的结合,促进全国各行业低碳转型和标准建立。过去,由于担心企业成本太高,为了对国内企业形成保护,碳税一直没推出;加之大家对碳减排和绿色发展的意识有待加强,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推进。现在,“双碳”目标让大家从理念上、观念上彻底扭转过来,因此有望在适当时候推出碳税。碳税和碳市场都是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经济手段将企业减排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比强制性的减排手段更为可持续、更为有效。但从长期来看,也要注意税制的设计,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不额外增加一个税源,而是把征收的税用于产业结构转型,推进重型往轻型、高污染向低碳绿色转型。未来,碳税和碳市场将作为促进碳减排政策工具联动协同发挥作用。碳市场对总量减排是比较有效的,较适合于某一个行业,比如已纳入其中的电力部门;对于一些单独的大型企业,碳排放量大的单位,不适用于全部纳入碳排放体系的“大户”,碳税就是有效手段。未来碳市场买配额可能需要一些成本,碳税也是成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碳成本”。只有将碳排放内化成企业自己的成本,才会促进企业对减排技术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减排降碳。此外,未来可以将碳税的收入作为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将企业投资、社会投资吸引到低碳绿色的项目中来,实现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和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目标。16.碳关税在减少碳泄漏、提高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效益方面的潜力仍然相当有限。德国奥登堡大学ChristophBöhringer等学者3月15日于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发表《TradeinCarbonandCarbonTariffs》认为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结构以及各国生产、消费模式的变动,碳关税的作用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其评估表明,除了国际贸易中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之外,碳关税是否有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还包括贸易流动的方向以及生产结构变化。一方面,排放密集型贸易逐渐从OECD转向非OECD国家内部,这限制了OECD国家能够征收碳关税的范围。另一方面,非OECD国家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构成的变化-14-降低了减少碳关税的作用。具体来说,目前国际贸易中存在以下两个事实。第一,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隐含排放量在2000年至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急剧增加,并在2010年之后趋向平稳。第二,通过对OECD国家碳密集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文章发现从非OECD国家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贡献了8%左右的强度增长。虽然这两个事实似乎证明碳关税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以下两个因素也会降低碳关税的效力。第一,非OCED国家碳密集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已经下降。与此同时,非OCED国家与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减少,非OCED国家内部贸易增加。这导致非OCED国家可以更容易地重新定向贸易流动,逃避碳关税。第二,非OECD国家越来越多的排放来自电力生产。在电力跨国交易几乎很少的情况下,电力排放可能无法受到碳关税的约束,最终导致碳关税整体有效性下降。报告建议,应该针对碳关税的实施进行更多讨论。根据2000到2014年的数据显示,支持碳关税的全球成本效益观点有待商榷。而且,将二氧化碳减排负担从工业化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行为仍然值得警惕。17.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复旦大学樊海潮等(2021)于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发表期刊论文《GreeningthroughFinance?》认为加强绿色贷款监管的效果和潜在机制应当因企业规模而异。广义上讲,绿色信贷包括激励性绿色信贷和惩罚性绿色信贷政策。前者旨在为环境保护项目提供优惠的财政支持,包括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项目。与此同时,后者旨在通过提高污染项目的成本,降低污染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其通过将环境风险整合到银行的战略和风险管理系统中,从而影响企业的环境绩效。本研究提及的绿色信贷体系属于后一类。第一,实证研究发现,对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更严格的绿色信贷监管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合规的大型企业及时升级排放技术,从而实现绿色转型。然而,实施惩罚性绿色信贷政策下的小型企业的减排往往是通过减少产出来实现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设计更精细的绿色信贷政策时,需要考虑大企业和大量长尾小企业的不同反应。第二,考虑到惩罚性的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同,在不减少生产的情况下改善小公司的环境绩效,应该配合采取相应优惠贷款政策,例如具体帮助小企业改进其减排技术和促进其-15-采用减少污染的设施进行生产等相关政策。第三,绿色信贷在中国的成功部分归功于政府对银行的额外力量。除了指导方针中规定的银行职责外,中国还将金融部门在绿色信贷实践方面的成效作为银行及其管理者业绩评估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绿色信贷实施的规章制度和关键指标。所以,由于监管结构和政府与银行关系的不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绿色贷款方案时应考虑自身特点。18.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信用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2021年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演讲时表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攻克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而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则可以在建立符合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定)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发城市的碳大脑智慧管理平台、支撑当前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以及建立个人二氧化碳排放信用体系等五个方面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作者表示,目前在中国,民众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意愿较低,基本上都是政府和企业的事。因此,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使得公众能够直观地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中来十分值得思考。而王金南提出的想法是,“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他解释说,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账户,通过一个简单的APP,把出行、用电、用气等生活碳足迹、碳排放计算出来,然后规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再将排放量与配额一减,即可看到每个人的信用,信用的“正”“负”也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这样,就把碳减排的信用和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联系起来,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里面来。19.规划地区绿色投融资体系的六个步骤。日前,《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9期节选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及其课题组《重庆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一书的摘要部分,原标题《应如何规划地区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图》。文章指出,重庆如果能够尽早明确碳中和路线图,落实一系列更有力度的碳减排和碳中和政策,配之以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和产品服务,就有条件于2028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并于2050年左右达到近零排放(2050年-16-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85%以上),且有潜力于2060年前在国内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文章进一步指出,重庆应该将2028年碳排放提前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率先实现碳中和愿景作为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及具体落地的抓手,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创新示范模式。重庆率先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尽早规划主要产业的长期减排路径,明确相关的技术和投资需求,采取切实措施,组织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激励机制和其他配套资源协同支持减排行动。同时,课题组就如何构建和完善重庆绿色金融体系以支持碳中和目标落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针对重庆单个省份,对各地区构建自身的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路线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支持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目标;(2)推动绿色金融对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3)建立绿色产业规划与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机制;(4)建立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5)建立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6)创造符合绿色低碳目标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五、积极推动全面的绿色低碳转型20.中国已有13个城市加入了C40,成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气候韧性的勇于实践者。2021年9月13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在官网发表文章《ChinaSpecialEnvoyforClimateChangeandC40Mayorsmeettostrengthen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respondingtotheclimatecrisisanddeliveringagreenrecovery》称,9月10日,来自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阿联酋迪拜、澳大利亚墨尔本、肯尼亚内罗毕在内的16位市长、副市长与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开展对话会,会谈旨在增进对中国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履行气候承诺的理解,并讨论世界各地城市如何树立气候领导力,从而为实现净零、弹性和包容的未来创造动力。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成立的全球性城市网络,致力于推动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指数。作为来自中国C40城市的代表,福州市市长、大连市常务副市长和深圳市副市长在中国碳中和的气候承诺背景下介绍了他们最新的气候政策重点。市长们分享了城市的最新气候目标和努力,以及计划为实现绿色和包容性复苏而采取的举措。他们还讨论-17-了在应对气候危机和实现绿色、包容性复苏方面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加强城市层面的国际合作,以履行气候承诺,在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之前建立共识。解振华部长特使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存发展现实而紧迫的危机,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和有力的行动。尽管每个城市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能力和规模各不相同,但城市正在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在后疫情和公共卫生危机时代,各国在绿色经济复苏方面有不同的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多边机制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以实现绿色和低碳可持续发展。”他指出,“中国城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者。中国已有13个城市加入了C40,成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气候韧性的勇于实践者。”他提到,“我希望C40市长继续在这些领域引领务实对话、交流与合作,为探索更绿色、更健康、更多元化、更包容的全球气候危机和绿色复苏解决方案做出贡献。”21.环保行业天然具有绿色低碳属性,或将成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媒介。银河证券在2020年12月14日发布《2021年环保行业投资策略:“碳中和”背景下环保行业投资机会》认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行业机会碳中和是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对行业的发展同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环保行业天然具有绿色低碳属性,与碳中和理念十分契合,或将成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媒介。根据现有经验,要想达到碳中和,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二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吸收、碳补偿。未来环保行业也将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发展。一方面,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政策推广和新《固废法》落地施行,固废产业链将维持当前的高景气度,细分领域机会凸显。传统环卫服务当前的市场空间约1300亿/年,在环卫装备新能源化、环卫服务市场化的达趋势下,环卫项目的服务区域和内容都逐渐增加,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将开始向龙头集中。根据规划,垃圾焚烧新增产能近两年密集落地,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拥有优质运营资产的行业龙头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有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修复技术的持续升级及有关标准的逐步细化,治理资金来源、商业模式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土壤修复行业门槛将快速提升,企业土壤修复技术的成熟度、专业度及产业化将是其竞争力的关键,-18-具备技术、资金、背景、产业化等综合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2021年是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也是冲刺碳达峰、推进碳中和的关键节点。在碳中和理念、“十四五”规划等政策加持,融资环境持续改善的背景下,环保部分细分赛道也将重回高增长的景气周期。22.循环经济助推碳中和。魏文栋等人9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循环经济助推碳中和的路径和对策建议》,认为循环经济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旨在通过实施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第一,源头控制投入,降低碳排放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通过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减少原材料、能源和水等各类资源的投入来满足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需求,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实现资源节约和碳减排。第二,延长产品周期,提高利用效率的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通过延长产品和材料的使用周期,提高产品和材料在生产流动过程中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碳减排。第三,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固废的资源化原则。资源化原则通过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对原生资源的节约和替代,从而可以减少由原生资源开采、冶炼、加工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存在循环经济治理体系不够、循环产业及科技创新体系不够成熟、社会共治体系缺失等关键问题。首先,尚未健全的循环经济治理体系,掣肘减碳措施落地;其次,不够成熟的循环产业及科技创新体系,难以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最后,缓慢成长的循环型社会,不利于低碳理念的全方位普及。文中也提出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对策建议。第一,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循环经济治理体系。第二,建立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循环产业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减少我国食品供应链存在的浪费;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产品的国内流通与循环,为资源回收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持与市场支持;实施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技术攻关行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合。第三,打造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绿色低碳循环社会。重视媒体的舆论引-19-导作用,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共享循环交通体系;要规范发展我国二手市场;加强绿色低碳循环社区建设;结合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循环经济产业环保信息共享和监督平台。23.环境规制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异质性。KeruiDu等2021年3月26日发表在EnergyEconomics的文章《Environmentalregulation,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TheroadtothegreentransformationofChinesecities》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渠道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两个渠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一,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呈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不显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性逐渐增强。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可以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来讲,2005年只有少数城市的环境规制加快了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随后这一数字逐步提高,待2015年,仅有少数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其环境规制效果不显著。最后,作者提出建议: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不应仅仅依靠环境规制强制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相反地,适当的政策支持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政府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除了通过环境治理迫使产业结构升级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引导产业自主转型。最后,政府应出台有效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项目的投入,合理引导绿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4.实现“双碳”目标,绿色治理体系建立势在必行。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9期发表文章《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若干问题和选项》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要有准确的数据基础并提出可测算的各类参数,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市场失灵,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全国碳排放市场,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作者指出,进一步探索建设和发展绿色治理体系,首先需要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作为碳中和规划的参数。基础数据对于减排任务如何分解,-20-效绩考核以及碳市场的定价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数据基础做实。搭建可计量、可核算、可定价、可评估、可激励的绿色治理制度和体系,是使各个部门积极行动、主动落实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为此,国民经济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和机构需要参与进来,尤其是高碳行业。对于碳捕获和碳汇,也需要给出相关参数,明确市场的配额余量及配额增量,推动实现碳交易价格合理、稳定、可预期的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碳减排中占比较大的行业并进行合理规划。有报告提出未来要扩大电气化,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为绿色电力或零碳电力。市场上部分研究机构及人员对电力行业的减排转型情景过分乐观,忽视了非化石电源及输配电中的技术难度。电力行业转型的融资需求巨大,要认真估算新增清洁电力装机容量的资金量,既要考虑装机成本,也要考虑装机成本如何摊入供电运行成本,年发电小时数和电网接纳度,电网性能以及储能、调峰、输配电的投资成本等因素。最后,要充分考虑到碳中和的难度,进行更多创新并提供激励机制。对于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和投资产生的碳沉降机制,将一部分二氧化碳吸收回来,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可创新的工作。此外,还需要确定森林碳汇参数。其中涉及的树种、密度等问题,还需要相关方面的技术创新。要加大对上述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为社会资本投资绿色科技提供重要的回报率预期。25.“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转型发展挑战与机遇。交通运输部原总工、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周伟9月23号于《中国交通报》发表《“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转型发展挑战与机遇》认为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的要义,是实现发展与碳排放增加的“脱钩”。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直接碳排放的大户,而且从发展规律来看,其与现代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提高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及机动化过程中,未来一个时期,交通运输领域的资源占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一步做到全面“脱钩”虽然力所难及,但应经过不懈地努力,加快实现由强度到总量的“双降”。交通运输行业是主要“碳源”之一。从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目前碳排放结构来看,公路是主体,占85%以上;铁路占0.68%;海运和航空大约为6%左右。对照这样一个结构,下一步我国在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方面,主要的途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结构优化。-21-优化运输结构,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改善路网结构,调整客运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二是管理提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财税制度,建立能耗和排放标识制度。推广应用ITS技术和ETC技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叉口和收费站的怠速等候,加强在用车辆检测、维护,加大减排宣传力度,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交通出行等。三是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公路建设与养护先进技术与装备,提高公路设施的耐久性和减排效能。开发新能源汽车,提高车辆自身排放技术水平。四是需求侧管理。在宣传教育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文化创新。让绿色生活、绿色交通出行逐步成为一种习惯、文化和时尚。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要做好推进交通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碳排放源监测体系。以汽车运输碳排放为主要分析和监测对象,并兼顾公路建设与养护施工的碳排放情况,一体研究公路交通运输碳排放问题,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体系和排放清单,摸清底数。二是强化公路运输“碳足迹”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三是合理确定绿色转型发展阶段性目标。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设计几个基准和减排情景,从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分析减排的潜力和减排成本与效果,构建排放预测模型,提出公路交通运输领域合理的阶段性“碳预算”目标,并据此重点谋划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燃油车退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四是强化推进低碳转型发展考核体系建设。可以以碳排放监测、考核内容及其考核指标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指标与考核体系,为打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内生动力。五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26.非洲制造部门的脱碳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可以齐头并进,非洲大陆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其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21年9月27日发布《非洲绿色制造的十字路口:低碳工业未来的选择》,该报告通过探索各种长期减排方法分析和描绘非洲制造业的碳排放轨迹,目前非洲制造业排放约4.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非洲总排放量的30%-40%。非洲制造业大部分(75%)的碳排放来自四个经济体,依次是南非(37%)、埃及(20%)、阿尔及利亚(10%)和尼日利亚(7%),这些国家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包括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水泥-22-和炼油等高碳排放行业的集中度、制造业占GDP的份额。非洲如果实施全面的碳减排行动,可使制造业减排约90%,到2050年制造业排放约为0.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非洲要达到净零排放需要在未来30年对制造业和电力进行2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其中约6000亿美元是针对现有制造业和电力网络的脱碳,约1.4万亿美元帮助创建新的低排放业务,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高排放行业,特别是煤制油、炼油和水泥行业。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转变也可能是一个重点。在非洲制造业脱碳的经济影响方面,随着消费者转向更环保的替代品,制造业和电力等传统行业可能会失去约200万个工作岗位,但到2050年新兴绿色企业可能会创造近600万个新工作岗位,主要是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交叉层压木材,以及风能和太阳能行业的强劲增长。报告分析确定了24个新商机,涵盖农业、生物燃料、基础材料、能源、包装和塑料、运输以及纺织和服装——每个领域都具有巨大的绿色增长潜力。实现非洲制造业的脱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五个重要的行动,一是转向净零思维和政策环境,二是开启绿色融资,三是升级绿色基础设施,四是提升劳动力的技能,五是加速研发。六、实施“双碳”行动监督,推动“双碳”目标达成27.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11日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方案明确了新时期做好能耗双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约束性指标、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总体要求方面,方案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导向,以建立科学管理制度为手段,以提升基础能力为支撑,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能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在主要目标方面,方案确定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23-理用能相结合、坚持普遍性要求和差别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谋划调控五个重要原则,并分三个阶段提出了要求,到2025年,能耗双控制度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30年,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在工作任务方面,方案要求完善指标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的管理弹性并健全能耗双控管理制度。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预警调控、完善经济政策和夯实基础建设四个方面推动制度有效落实。28.国际能源署发布《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报告。2021年9月29日,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线路图》(下称报告)。这份报告,回应了中国政府向国际能源机构发出的长期战略合作邀请,为中国能源行业实现碳中和设定了路径。报告表明,实现碳中和符合中国更广泛的发展目标,如促进繁荣和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趋势。路线图研究了清洁能源转型的新阶段将为中国发展带来的技术挑战和机遇,重点关注长期需求。中国特有背景下所需的技术创新将是本路线图深入研究的关键领域。报告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面的考虑,以供中国在关于能源发展的讨论中参考。部分政策建议如下:其一,实现碳中和要求能源体系快速而深度转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但在2030年之前达峰是可行的。排放峰值越早到来,中国按时实现碳中和的机会就越大。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有赖于三个关键领域的进展: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煤炭使用。其二,电气化是交通和建筑部门去碳化的关键。城市中对地铁、轻轨和电动巴士的新投资,以及对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的投资,降低了乘客出行的能源强度。提高燃料效率和使用低碳燃料实现了公路货运、航运和航空业的减排。到2060年,通过采用电气化、清洁的区域供热和提高能效等措施,建筑部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95%以上。尽早加大力度采取行动可以减少2030年后面临的减排负担。在2030年之前加快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限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些益处包括为尚未充分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带-24-来更大的繁荣,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发挥核心作用,并逐渐成为清洁能源创新的领袖。其三,创新是成功的关键,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依靠于清洁能源创新大幅加速。近年来,中国的初创企业吸引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早期能源风险投资。但是需要妥善利用中国的创新体系,以激励所需的广泛的低碳能源技术进步。29.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对空气质量和健康有协同效益。Wu等(2021)发表在《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期刊的文章《Co-benefitsofpeakingcarbondioxideemissionsonairqualityandhealth,acaseofGuangzhou,China》认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公共卫生十分重要。作者以2015年为基准年,构建了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并用于空气质量建模,设计并应用了反映碳排放和空气污染控制政策的三种情景,模拟未来的碳排放。基于网格化排放清单,估算了在三种政策情景下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期以来,化石燃料燃烧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2)通过实施所有措施,可以在近期内降低碳排放甚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大幅改善已确定热点地区的空气质量。此外,更严格的缓解政策有利于广州改善空气质量。(3)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实施减排措施,可以为广州带来显著的健康协同效益。文章建议,(1)广州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必须得到控制,特别是在主要城市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运输和工业部门的技术效率以及促进公共交通是可能的措施。(2)广州市决策者应重视NH3排放核算和污染减排技术。此外,根据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空气污染物和空气质量的热点地区,应在这些地区部署协作监测服务平台。(3)本文为支持城市碳排放峰值、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和改善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他城市可以利用本文的框架来评估空气质量和健康效益。同时,其他城市对空气质量建模和健康影响评估时,应考虑非常重要的当地局部参数,以实现碳排放峰值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0.推进“双碳”行动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一是科学,二是统筹。9月30日,中新社发表《中国如何统筹推进“双碳”行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阳平坚博士在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国环境记协等联合举办的第十九期环境茶座上说,如何推进“双碳”行动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一是科学,二是统筹。阳-25-平坚说,部分省份要在“双碳”战略里找准定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科学制定目标。不管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还是从“双碳”行动倒逼高质量发展角度,各省份都要科学设定自己的“双碳”目标和方案,尊重客观规律,既不能唱高调,也不能持消极观望态度。基于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研究结果,阳平坚建议,第一,各个地方统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坚决遏制一些地方出现的将碳达峰作为碳排放冲高峰的窗口期,要从严控制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稳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高质量达峰,为未来的碳中和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各地的发展不均衡,要坚持系统观念,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全国一盘棋地来统筹推进“双碳”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引导和督促地方科学设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也要坚持分类施策,推动各地有序达峰,防止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对民生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三,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要从资源依赖走向科技支撑,要建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抓紧科技前沿布局,力争更快在智能电网、输配电、新能源、新材料、储能和固碳等关键碳中和技术领域取得快速突破。第四,对能源调入和调出省份实施更加公平的考核机制,既防止“躺平”又防止“躺赢”。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和加快对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发挥资本在“双碳”战略中的作用。针对研究中识别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和能耗数据不完整和不一致的问题,阳平坚建议完善温室气体数据测算、报告、核查以及披露机制,为各级政府决策、设定目标、制定规划,以及激发市场机制应用和公众参与,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31.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发布,助推“双碳”事业系统部署与长期发展。中国日报于2021年9月22日发表题为《中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发布》的文章,介绍了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构建的中国首个碳中和发展力指数。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2021)旨在系统评估我国各地区推进“2060碳中和”目标的实施基础、发展条件与政策部署,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把握各地区碳中和发展进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我国碳中和事业的统筹谋划与综合部署提供数据支持。第一,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孙传旺教授表示,“在深刻领悟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内涵,发挥我们对相关领域的深刻理解,将碳中和发展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碳减排路径的重要抓手”。第二,在指数测算方面,厦门-26-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采用了前沿距离法及独立性权重法等定量方法。测算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官方部门披露的公开数据,从而保证了指数测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第三,该指数的构建以“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动碳中和工作部署为基本指导思想,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扩展性的原则,以“五力”驱动模型为基本框架将地区碳中和发展力结构化分解为成长力、转型力、竞争力、协调力和持续力。通过聚焦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潜力、能源结构转型基础、绿色技术及碳汇发展、碳价机制及碳金融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和支持力度等碳中和发展的重点内容,辅以政策舆情等辅助性指标,最终形成了一套“五+N”的中国碳中和发展力评价体系。第四,从发布的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2021)上看,各地区的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分布在40~75分区间,其中华东、华南地区的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相对较高。根据“五力”驱动模型对排名靠前的六个省市进行结构化解析,广东省在成长力和转型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浙江省在转型力和持续力上表现突出,江苏省的竞争力得分最高,北京市在持续力得分上表现最好,上海市的显著优势在于协调力,而福建省表现较为突出的则是持续力。同时,“五力”指标对地区碳中和发展力指数的贡献度也各有偏重,各省市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优势各不相同。32.“两个构建”是能源领域碳中和的根本路径。9月30日,中国能源报发布文章《周孝信院士:“两个构建”是能源领域碳中和的根本路径》。中科院院士周孝信表示,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输配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建设,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其一,注重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在周孝信看来,新型代电力系统有几大特征属性: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能源电力系统、低碳零碳的电力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形成以清洁为主导,以电为中心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同时新能源要具备主动支撑能力,大电网要做到规模合理,构建安全防御体系。同时,还要做到高度的数字化、智慧化、网络化,实现对海量分散发供用电对象的智能协调控制,实现“源网荷储”各要素友好协同。“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在-27-全部发电量中的比重、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系统总体能源效率、能源电力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是考核新型电力系统是否合格的核心指标。”周孝信表示。周孝信解释称,在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体现了其对电力系统的贡献;电能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决定了终端消费中到底有多少能源由电力供应;对于系统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来说,单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非最重要,而是要注重核算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其二,实现多种关键技术融合发展。无论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还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都需要技术“底座”的支撑。周孝信认为,对能源电力系统全局产生影响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效低成本的电网支持型新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高可靠性低损耗率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装置和系统技术、新型综合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控制保护技术、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安全高效低成本寿命新型储能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和能源互联网技术、新型输电和超导综合输能技术、综合能源电力市场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如何共融发展,形成合力?对此,周孝信提出了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EPU)解决方案,即利用燃煤电厂或者燃煤混烧生物质电厂进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火电或者新能源电力进行电解水制氢,利用生产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烷或甲醇,从而解决氢气储运安全性的难题。“综合能源生产单元解决方案具有高灵活调节能力,可作为火电低碳零碳转型的一种路径,助力构建零碳电力系统,支撑高渗透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周孝信说,“综合能源生产单元解决方案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可构成未来能源基地的智慧型基本单元,这将对电网的灵活性及调度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3.中国将引领世界碳中和进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多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9月27日发表在中国网上的文章《中国将引领世界碳中和进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多贡献》探讨分析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角色。该文章首先指出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世界作出的积极表态,不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更加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地位。其次,文章指出中国不仅注重自身的-28-绿色转型和碳中和部署,而且大力推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实《巴黎协定》及其碳中和目标。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的供应方,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投资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为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能力基础。未来中国将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持续研究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风电、光伏、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更加务实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同世界各方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最后,文章认为在以碳中和为主要特征的后疫情时期绿色复苏进程中,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碳中和进程。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心更加紧迫,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和中国不断为世界发展作出的更大贡献,中国可以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碳中和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4.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这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田智宇9月20日发表的《以提升能源产出率为导向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方案》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不仅要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要持续提升能源产出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第一,持续提升能源产出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能源产出率指单位能源投入的经济产出,持续提升能源产出率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标志。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比重高,经济增长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依赖程度较高,要转变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形态,必须把提升能源产出率作为重要目标,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二,引导各地区把发展重心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能源利用效率-29-和效益水平差距较大,在优化能源要素配置、提升系统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方案》通过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把中央关于“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树立了政绩考核的新导向。第三,推动各地区结合实际持续提升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能源产出率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能源产出率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条件,不断探索创新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方案》在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分解中对能源产出率较低的地区提出更高要求,在能耗总量目标分解中对能源产出率较高的地区适度倾斜,有利于加快推动各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和协同发展。35.碳排放知识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居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言行一致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方行明教授2021年于国际期刊《EnergyPolicy》上发表《Gapbetweenwordsandactions:EmpiricalstudyonconsistencyofresidentssupportingrenewableenergydevelopmentinChina》一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影响中国居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言语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是指居民愿意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认为,第一,社会经济因素、社会人口因素和主观因素对居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致性有显著影响。从社会经济因素的角度来看,言行一致性的可能性随着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相关性的增加而增加。从社会人口因素来看,居民年龄越大,其意愿和行为不一致的可能性越大。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保持一致。第二,主观因素的作用最为重要。碳排放知识对一致性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增加能源利用知识、提高居民低碳消费意识对促进一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收入、教育和能源供应满意度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而环境关注和碳排放知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更大。对环境的关注、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以及能源供应满意度是影响愿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没有采取行为的居民出现言行差距的主要因素。作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政府有必要积极传播清晰易懂的有关绿色电力的信息。通过差异化定价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由普通电力向绿色电力转变;在城乡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村地区而言,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农村居民的财政补贴来降低绿色电力消费成本。-30-加强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能源供应满意度。对城市地区而言,政府应积极宣传碳排放知识,引导居民,特别是男性和老年人,关注环境和能源问题。36.全国首个省级双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9月27日,何颖思在《广州日报》上发表《广东成立全国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文。文章指出,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发挥职能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标准引领,开展试点示范,助力全省“双碳”工作蹄疾步稳。在省市场监管局的牵头下,全国第一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州成立。其一,统筹内部资源,强化组织保障。省市场监管局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率先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对全省市场监管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发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价监竞争、特种设备等多项市场监管职能作用,协调、推动全省市场监管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其二,统筹外部资源,搭建标准平台。“双碳”标准化建设,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省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标准化牵头部门作用,主动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机构以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全国碳排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对接,以标准为链条,形成政产学金研五位一体发展的格局。其三,强化标准引领,探索试点示范。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广州碳交易所、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优势单位,7月底向国家标准委积极申报“双碳”专项国家标准项目,力争将广东优势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加强广东“双碳”地方标准制定。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在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近零碳排放及近零能耗建筑等领域,积极开展“双碳”标准化试点示范。37.全国首部省级“双碳”蓝皮书发布。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首部省级低碳发展蓝皮书《福建“碳达峰、碳中和”报告(2021)》于2021年9月14日正式发布。该报告分为-31-总报告、分报告、能源治理篇、专题篇、国际借鉴篇五个部分。全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跟低碳发展最新动态,基于EKC-STIRPAT等模型研判福建省碳达峰、碳中和情况及发展趋势,科学测算福建省碳汇资源和碳捕集能力,分析碳市场运行情况,对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情况、控碳减碳政策落实现状、能源“双控”形势和终端用能电气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汇报,总结福建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优势与现实困难,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总结国外碳市场发展现状,绘制具有针对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福建省低碳发展蓝图。报告指出福建省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在推进自身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服务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福建省具备清洁能源、碳汇资源、低碳产业、地理区位“四大优势”,应在统筹全省碳排放形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聚焦“五大领域”、推动“五个协同”。在能源领域,推动供给和消费协同转型;在产业领域,推动结构和布局协同优化;在生态领域,推动林业与海洋协同共进;在技术领域,推动减排与捕集协同突破;在政策领域,推动激励与约束协同作用,全方位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福建智慧”和“福建力量”。38.不同减排情景下中国能源碳排放趋势。YangHonghua等8月23日在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期刊发表“UsingsystemdynamicstoanalysekeyfactorsinfluencingChina’senergy-relatedCO2emissionsandemissionreductionscenarios”文章,论文构建了社会-经济-能源-碳排放多层次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2005-2050碳排放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引入相关因果链和反馈链,模拟了不同减排政策的作用过程和效果,阐述了影响能源相关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碳排放的未来趋势如何、以及不同减排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论文认为:(1)在没有约束的基准情景下,2050年相比于2005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下降64.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43年达到顶峰。此时,GDP增长率是当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显著降低未来碳排放,人口增长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明显。(2)在同等投资和有限投资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减排效果会更好,碳峰值将提前到2032年,且2050年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32-92.4%。(3)集成度量方案下,碳排放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且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增加到52%。(4)从基准情景到集成度量方案,2050年能效和非化石能源技术创新、碳捕获和储存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行为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将分别占累计减排的67%、16%、2%和15%。论文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相关建议:(1)加强碳约束。中国目前的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目标可能无法保证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制定更严格的既定目标外,中国迫切需要明确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标。(2)考虑到GDP增长率仍然是当前碳排放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中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3)技术创新是碳减排的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应成为当前政策的重点。(4)碳减排政策的重点应随时间动态调整。当产业核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时,相关政策的重点应该从关注工业能耗转向关注服务业能耗,引导居民实行绿色生活方式。(5)单一碳减排措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碳汇、引导居民行为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编杨梦琦mqyang97@163.com责任编辑潘婷1729948798@qq.com责任编辑谢嘉雯897663465@qq.com观点摘要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