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刘俏碳中和深度思考汇总VIP专享VIP免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院长刘俏碳中和思考汇总
碳中和资料库@开颜团队
碳中和资料库
碳中和资料库
碳中和资料库
思考01:碳中和时代的投资与企业发展
思考02: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
思考03:碳中和是系统性变革,目前认知
存在五个误区
思考04: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管理研究
思考05: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需投资体量
达百万亿级
思考06:碳中和给经济学提出哪些新问题
思考07: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是什么
思考08:碳中和愿景下的基础设施REITs建设
思考09: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两点非常关键
思考10: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聚焦双碳、
中小微企业等领域
碳中和资料库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碳中和思考汇总碳中和资料库@开颜团队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目录思考01:碳中和时代的投资与企业发展思考02: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思考03:碳中和是系统性变革,目前认知存在五个误区思考04: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管理研究思考05: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需投资体量达百万亿级思考06:碳中和给经济学提出哪些新问题思考07: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是什么思考08:碳中和愿景下的基础设施REITs建设思考09: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两点非常关键思考10: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聚焦双碳、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时代的投资与企业发展碳中和资料库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6月5日世界环境日,阿拉善SEE组织并举办第九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出席并进行闭幕演讲。刘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碳中和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企业和行业都需要去积极思考怎么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其次,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有几个非常大的节点问题,第一点需要找到节点行业,第二点,需要形成有效的碳价格的行动机制,第三点是需要把绿色治理,需要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个人家庭,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推进事情进程。”最后,刘俏建议并呼吁:“从企业层面上,应该从现在做起,增加碳信息方面的披露,同时切实可行的制定碳中和的规划,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推动进程。”以下是演讲实录: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我就把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碳中和时代企业的投资发展这个话题的话给大家做一些汇报。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面的话,我主要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因为我们要理解碳中和时代企业的发展,可能需要理解这个背后的一个宏大的这样背景,所以我把碳中和和中国经济之间的逻辑的关系给大家梳理一下,同时的话也讨论一下,在目前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开始转型路径以及这里面关键的一些节点问题。最后的话,结合企业的投资和发展的话,谈一些自己的一些思考。那我想的话,就是我们现在在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大家讲的比较多的是从现在增长理论角度,我们经历了一个从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向全要素来驱动的这样一个转型过程。那目前的话,我们在理解高质量发展潜在的核心要义在于,在未来中国经济成长是由生产率的这种增长来驱动。当然在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中国经济底层逻辑的变化,在于我们在完成工业化竞争之后,整个这个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的话开始下降。碳中和资料库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前三个十年,经济增长保持了4%以上的增长速度,那么我们整个这个GDP的话,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在2011年前后,中国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后,我们整个工业化进度基本上进入尾声。这种情况下,大家也看到就是我们整个从统计数据上来表现出来的增速的话已经开始下降了,但是我们也提到,就是未来中国要保持和比较高质量的可持续的这种增长速度,我们需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里面寻找动能。大家讲的比较多的,就是为什么在全球这么多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都很难保证比较高的增速,而中国仍然有可能,我想这背后主要是在于我们现在仍然拥有五大驱动未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动能的来源。那这边大家讲的比较多的,像产业互联网我们把它叫再工业化这样过程,它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的集成空间,在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基建,包括现在我们大国工业,就我们的制造业,要占到GDP百分之二十五六这样的比重,同时更彻底的改革开放资源配置的提升,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继续保持比较高的速度的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可能就更大的驱动力量,或者说未来最重要的驱动动能,就在于碳中和。我想关于碳中和给大家简单的分析一下,就是我想可能在2020年9月份出来之后,其实我们已经看到碳中和在整个中国目前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其实已经在把它的潜力潜能显示出来了。那我想这里面,可能最大的大家考虑比较多的在于投资,就是中国如果在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我们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一些估计数字大致做了测算,就是我们到2060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整个围绕目标主要进行投资,它的数量级应该是在255到270万元之间,我想可能坊间还要很多其他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个投资规模做出类似的一些预测。不管是数字的差异是什么样的情况,那总之就是说它背后都对应着百万亿级的这样投资的体量。碳中和资料库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那围绕这样投资,其实我想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整个增长动能以及增长模式距离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了。那这背后,可能为什么我们把碳中和看的这么重,我们认为它甚至可能是改变未来文明形态的重要的特征。大家可以思考这样历史的轨迹,就是我们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时间,大概可能是工业文明时代,就不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背后其实有确定意义的标志性的特征,主要反映为人员的使用,同时当然包括人和人之间,我们想通信、互动方式的这样一些变化。到目前我们讲到,随着工业革命进入尾声,我们在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他使用能源的总量,它的结构,它的来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最后是不是对应着新的文明形态的这样到来。那我想从这个背景下来理解,就是碳中和的重要性,我想它给我们整个产业,对整个经济未来增长,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生产网络将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我想可能现在我们在理解未来的20年,30年,4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就中国现在已经处于新的文明的开端,那未来就是说随着碳中和的推进,随着5G,6G,人和人之间这种通信、出行方式等这样一些变迁,可能新的时代正在来临。而以此相伴那可能我们需要新的范式,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大的背景之下,可能我们又多了更宏大的这样叙事背景,就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该怎么形成我们的新的投融资体系。关于碳中和,我想当然现在讨论比较多,坊间大家可能更多的把它认为是可能技术问题,但事实上总书记在过去一段时间也指出来,碳中和的实现本身是系统工程,如果从我们的角度来理解,它除了就是说是在减排,在珍贵碳的捕捉,固醇这些领域需要技术突破之外,其实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说其中有一点,就说是中国目前是在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0%到30%之间的这样一个水平开始追求碳中和目标的,也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面临着减排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样一个很难的取舍。碳中和资料库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这种情况下,碳排放权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该怎么去做最好的配置,能够让我们未来的增长保持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我想本身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应该说是经济学的问题也是管理学的问题,我想这一点,在我们理解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的时候,在思考企业在未来如何投资和发展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很关键的一点。同时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讨论碳中和的时候,大家还是习惯把这八大行业,就是排碳比较重的这八大行业作为思考以及未来工作的这种实施的重点。但事实上,就说是我们也理解,就现代经济体系之下,各个不同的产业他们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形成非常复杂的这么网络,在这些网络里面就说是他有很多节点性的行业,而且节点性的行业它本身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这样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在思考那个针对碳中和产业政策的时候,我想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观点需要跟大家分享,就是在于我们不能只看这八大行业,不能只看生产观,事实上,我们需要对整个中国经济,生产网络,特别是二氧化碳在整个网络里面,随着投入产出关系占总分布的话所形成这种碳生产网络结构作出一些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能形成我们理解的这种叫取节点位置的行业。而这个行业本身,它的识别以及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对我们实现碳中和意义非常大,因为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在实现碳中和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的非常艰难的平衡,这种情况下,把政策和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到这些节点行业把它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节点行业它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八大行业,也就换句话讲,除了这些八大行业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别的行业,它可能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在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的网络体系里面,它也是处于节点位置的一些行业。但目前为止,就是我们需要去识别,需要去分析,我们的投资,投资企业的发展,技术还有模式的变革,可能需要从这些企业点行业把它切入。碳中和资料库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就是其实我想讨论碳中和的时候,可能还有很大的认知上的误区,就在于我们比较强调的是生产型的行业,但是这种消费主导型的行业,可能关注度不够。但实事求是,从消费端看,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家庭消费,他整个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来讲应该占到整个排放量的65%以上,这里面就是说个人的消费,包括出行,包括住宅的能源使用,包括食品是整个在家庭消费中碳排放的那种节点领域。换一句话讲,我们在考虑碳中和的这种实施路径的时候,可能除了生产型的行业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需求端的变化。在需求端,通过创新模式的引入,通过对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甚至这种消费偏好的这些干预和改变,从需求端来倒逼供给端,最终可能两端发力,这是一种可能更加有效率的也更加均衡的一种实施碳中和的路径。按照目前,可能我们在对消费端这一块,究竟怎么去开展碳中和,开展减排,提倡这种绿色生活方式,我想这点就研究和投资相对而言应该说刚刚才起。那我想就是说我们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讨论中国实现碳中和在路径选择上,可能需要实现三者的平衡。我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第一方面,其实我们需要在绿色规划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细化的很多工作,那现在更主要的就是量化指标的确定。现在国家在整个碳中和思路性上强调1+N,就出了国家层面上碳中和的计划之外,可能N就代表行业、地区,他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碳中和的行动方案,行动规划出来,这一切可能需要我们在未来对整个碳中和在经济层面上,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同时,我想可能我们也需要一个更重要的碳市场的这样建设,所谓碳市场就是它是为温室气体,特别是为二氧化碳它的排放定价的这样一个市场,在未来怎么通过碳市场的建设,我想来推动碳中和的这样实施,这是我们很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维度。碳中和资料库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除此之外,可能跟企业相关联的很重要一件事情就在于,我们在绿色理念,绿色治理方面,可能在未来它会重新来塑造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重新塑造一些激励约束机制,重新塑造企业的产品模式,还有企业行为,这些合在一起之后,我想三个取得平衡,那我想有可能在未来在碳中和转型过程中能保持比较平衡的这样发展的路径。关于第一点就是我想给大家简单的强调一下,就是我们如果要实现这三的平衡,就绿色规划,碳市场还有绿色治理三个平衡,那我们有几个节点问题,我想这节点问题本身也是我们在未来思考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投资的时候需要去重点关注的问题。我想第一点其实非常的直观,我在前面也做了简单的一些阐释,就是说我们在讨论碳中和实施路径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我们的节点行业,因为节点行业它在整个碳中和的实现过程中,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有很强大的因素效应,针对行业的产业政策以及技术变革,模式变革本身,它会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总迫性倍数的效应,所以说,我想可能我们怎么去识别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追求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这些节点行业。在1+N规划里面,我想我们首先处于一种优先权的排序排的比较前的这些行业,其实应该是节点行业。那我想现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其实应该说刚刚开始,我简单的汇报一下,比如说我们在管理学院,我们碳中和的研究团队,我们现在是根据整个中国能源的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传递,结合投入产出表我们给出了中国目前的碳市场网络。现在在前面我也提到这个理念,就是不同行业之间,因为这种原材料、产成品的投入或者输出,它们之间形成严密的网络状,碳市场网络它传递的是相当于是二氧化碳,就根据能源的转换系数计算出的二氧化碳。碳中和资料库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大家看到这个图里面左边网络结构里面,其实它有很多我们讲的是节点性的行业,这个节点性的行业,它是整个网络中处于一种核心位置,就换一句话讲,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的这些行业所发生的在减排也好,在珍贵(音)也好,这样的一些技术变革,或者说是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包括公共政策上的这种碳税的引入等等,它会对周边的行业发生一个艺术效应,最终对总体经济产生倍数效应。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就是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在引入碳税也好,引入这些产业政策,公共政策的时候,应该从这节点行业来入手,这个对我们未来的企业的投资,还有这种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未来发展,它其实这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我们简单做了一些分析,但工作还是相对比较初步,我现在就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40个行业的市场网络所构建的碳市场网络,通过一些计算方法把这种具有节点意义的这些行业筛选出来。大家可以看到,就是说我们现在列了十个十一个行业,他基本上跟我们讲到的生产端的八大行业之间有高度的重叠。但除了之外,其实他有些行业其实并不是跟这八个行业完全重叠的,而且这个表里面,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对需求端或对这种生产型的服务行业或者服务业做出行业的节点意义的这样的评估出来。但这些工作,随着未来这种数据收集,随着研究侧重,从单一的生产型行业维度向生产型和需求型转移过程中,我想很完整的这样一个排名,这样一个榜单应该是可以给出来的。那我就理解的话,就是说其实我们在未来正在优先鼓励技术变革的这些行业,优先鼓励导入碳税或者说是其他的一些产业政策的行业,应该是在我们碳生产网络里面有节点意义的这些行业,那我想表本身它就对未来制定1+N这个N的计划的话,其实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除了这点之外,刚才我也强调碳市场的建设本身特别是有效的碳价格的发现机制,可能是未来我们实现碳中和重中之重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碳中和资料库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现在整个思路就是大家都意识到了,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非常有效的碳价格,但事实上我们看全球有碳交易体系的一些国家或者经济体,大家看到这个价格差距非常大,从不到一个美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到137美元一吨二氧化碳,就是这个范围非常宽。未来怎么形成统一有效的,甚至是全世界都接受的这样一个碳价格,它需要在碳价格的发现机制,形成机制方面有一系列的重大的变革、改革举措或者机制建设这些工作来推进。我们在整个思路里面就是有这样建议,就是在未来,就是我们推动碳中和的过程中碳价格的形成,可能有这么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机制,就除了这种传统的碳排放权的这样交易体系之外。甚至我们可以考虑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价格发现的这样一些机制,来倒推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它的碳价格。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碳资产的证券化市场,现在中国基础设施的位置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之中,怎么把碳资产作为一种底层资产纳入到我们最多的整个位置的发展过程中,那形成这样的价格,用价格来倒推出碳排放权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这样的价格,我想这些在未来就有大量的底层工作,有大量的这种投资机会。但是就说是碳价格的形成,有效的碳价格的形成,对中国,对全世界,不管是2050年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还是2060年我们完成碳中和这样目标意义都非常大。我向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就说现在只靠其中的一个机制,比如说我们靠全国性的把碳交易体系来形成有效碳价格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我们是去年7月16号推出了全国性的碳交易这样的系统,目前为止,其实从流动性上讲,从市场参与的角度讲,其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让它形成这个价格每一吨二氧化碳大概50块人民币这个价格本身,它到底是不是真实反映了碳排放的真实的这样成本,我想这一切其实还有待于未来,通过进一步的市场机制的建设才能回答这些问题。但总之,只靠单纯的单一的碳交易体系,其实完成一个有效碳价格发现这样的功能是不太现实的。碳中和资料库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想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业界和政策界有很多讨论,像刚才我提到的就是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国性的碳交易体系,其实是囊括了电力企业,2262个电子企业,即使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结束的时候,我也只是把这八大行业纳入到交易体系平台上来。而事实上,碳中和是深刻的全社会的这样变革,怎么样让八大行业之外的,特别是来自于这种我想服务型行业的这些企业,甚至让个人和家庭能够参与到碳的交易过程中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提升碳中和对人们理念,企业决策,家庭的消费决策的这样一种改变,我想这个意义非常大。未来可能我们在不管引入这种资源减排的合纵体系,把资源减排这些二氧化碳的这种,把排放量纳入到交易体系里面来,是有很多工作,有很多投资的可能性。但不管怎么讲,我想特别强调这一点,就单一机制,单一依靠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系统来实现碳价格的有效发现这是不现实的,已经证明了是不可行的。刚才我也提到就是我们的三角形的机制,除了碳交易体系之外,其实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包括利用未来的资产证券化的这样一些市场所形成的价格来进行碳价格的这种倒推和分析。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真实的数据了,比如说我们到目前为止做简单的研究,结合中国四千多个上市企业里面,大概我们找到将近两千多个企业,他是有比较相对准确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数字的。我们做了简单的分析就发现2020年9月份以后,其实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身,就用它来衡量碳风险,它其实已经进入到股市的价格里面的了。也就换句话讲,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一个企业的碳风险做出了非常敏锐的这样反应,已经把它反映到风险溢价里面来了,我们根据数字做了一些分析,给大家简单的讨论一下,比如说我们发现一个企业,如果说是这种情况下碳投放量比较大,它的风险溢价会比较高一些,大概高出按照月率来算是0.42个百分点,按照年化来算就是0.42×12。碳中和资料库1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了测算,就是说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说他采取有效的通过绿色规划,通过绿色治理,在ESG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它能够降低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测算下来之后就说是它减低一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按照我们这个统计,按照中国现有估值逻辑,这个估值模型,大致上减低一吨会给企业带来165元的这样一个市值的提升。我想用这种方式其实给我们的启发,也就换句话讲,中国资本市场现在目前基于现在这样的估值模式,基于现在大家对于碳中和的推进进程以及所涉及到企业的这种理解,大致上全国平均一吨碳价格可能是165块钱,也就换句话讲,通过资本市场我们找到了另外定价的锚,而且根据这个锚,其实我们可以对未来整个中国碳排放权,它的一吨碳排放权单位的价格,可以做出比较有利的估测。而且因为这个方法本身它适用于不同的区域,也适用于不同的行业,那我们对哪些行业碳价应该高一点,哪些行业碳价会低一些,哪些地方碳价会高一些,哪些地方碳价会低一些,可以做出比较完整的分析。我想这一点,就不仅对碳价格的形成有价值,而且对我们讲到的制定1+N,这N个子计划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只有了解碳排放对这个地区,对这个行业的真实成本是什么样的情况,才可能有效的制定出既能够满足经济稳定有序增长,同时也有够实现减排目标的这样一个双重目标的这样统一。我想这一点,就说是我想通过这个例子本身,也为我们未来,不管是从规划上还是从企业的投资,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讲,提供了一些思路。最后可能我简单提一下,就是说碳价格发现机制里面,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资产证券化这一块,其实是可以把这些碳资产,把它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形成统一的这种市场化的这种凭证,在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形成一个价格,用同样的逻辑就是说是我们可以倒推出碳的价格,我想这个维度本身对我们理解中国碳资产它的真实的价格是什么情况,也能带来很多有益的这样一些角度和尝试的可能性。碳中和资料库1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想这些讲完之后,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对企业而言可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对消费者而言也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我们怎么利用这种金融监管也好,利用碳中和方面的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鼓励个人家庭来改变行为。我想这里面有很多空间就是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大家讲到家庭消费其实在整个碳排放领域里面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我们怎么通过一些行为干预的方式,像这里我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像一位纽约大学经济学家发现通过这种用这种社会比较债的一种行为机制,在给这个家庭电费的账单里面加上一个比较的这样的元素,就是告诉他整个社区平均的用电量以及跟他相似的邻居的用电量,通过这种方式,其实带来这样一种心理机制,大家会比较,攀比,看谁用电用的更少一点,这样简单的一种行为干预本身能带来社区,家庭就2%的这样用电量的降低,事实上等同于电价提升11%到20%所带来这样的效果,我想这样的一些从需求端从家庭消费,从生活方式上在一些干预,他未来可能对我们讲到的,中国在探讨比较好的实施路径,碳中和实施路径的时候,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而对企业而言其实有很多启示,就我们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在提供商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怎么把这样的一些绿色低碳的理念,把这些元素契合到企业的这种产品和服务里面去,通过这种方式更好满足消费者的变化的这样一种偏好。同时也跟这个企业的这种ESG的行为是高度一致的,我想在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可以供企业在未来去思考一些空间了。可能最后我稍微简单小结一下,就是刚才分析到的碳中和跟中国经济发展底层逻辑的这样关系,以及我们讲到的在中国实现碳中和关键性的节点性的问题,我们在碳中和时代企业投资发展角度讲,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现在可以马上做起来的。碳中和资料库1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相信就说是可能这里有四件事情,我自己感觉,从企业,不管是追求在ESG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还是说是从长远的价值创造角度讲,应该去尝试的四件事情。就首先一点,我想要提高企业碳足迹还有气候风险披露的这样透明度,到底企业的上下游,生产链,产业链里面,碳排放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企业自身产品服务,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是什么样的情况,我想这些信息越透明,他本身就企业未来采取一些有真正能够起到时效性的这样一些举措,他的作用就会越大。另外一点就是还是希望未来企业的报表里面,财务报告里面可能会增加对直接的碳排放以及间接的,涉及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碳排放这样的信息的披露,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它形成两个效果,一方面企业自身可能对这些碳排放的信息产生敏感性之后,自身也会约束自己的碳排放行为。同时,这些数字公布出来之后,变成公开信息之后也形成外部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企业在绿色治理方面的一些表化,我想这一点对企业长期的价值实现是有很大的价值。同时我想任何一个企业,不管是处于,刚才我们讲到的节点行业的企业,还是处于周边的这样一些行业的企业,他都是需要有碳中和转型的这样的计划,我们现在大量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了,造成投资的角度,大家对那些有清晰的明确的碳中和转型的这样一些计划的企业,他得到很高的市场的这样的估值,他估值有一个溢价在里面,这种情况下,我想企业从自身的就非常单纯的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来讲,拟定这种比较切实可行的,易于跟公众跟市场沟通的碳中和转型计划,是意义非常大的。还有一点,我想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我觉得未来碳交易会逐渐向电力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进行开放,甚至对个人家庭这些拥有碳账户的个人家庭进碳中和资料库1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行开放,我想企业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把碳抵消、碳信用这一块这样的一些资产所产生碳排放方面的一些减少这些量度的话,把它通过核算的方式,把它核算出来之后积极引入到和碳交易市场里面去。通过这种方式,也给企业在实施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实质意义上的一些财务的激励,我想本身也能够驱动更多的企业通过参与交易的方式,通过得到现金流的方式,拥有财务激励的这种角度去积极投入碳减排里面来,我想这点可能对于我们未来的企业在碳中和时代寻求更有价值的这样创造和发展,可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一件事情。我大概给大家简单举个小例子,就说是其实我刚讲到碳中和本身,它不是说等的过程,不是说我们等到全国性的规划或者说是行业规划出来之后,根据从上向下的这样一些规定来做这个事情。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它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怎么积极参与到碳中和的发展过程中,我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就是我们的光华管理学院是在整个碳中和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最早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其实在实现碳中和这方面,在具体举措方面,其实我们也率先应该是在整个高等院校里面,推出碳足迹报告,我想可能大家看这个图面说我们2021年的碳足迹报告的大概的结构。这个报告本身,其实某种程度上讲符合刚才我讲的这种情况,就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也好,作为一个企业也好,怎么去增加透明度,以及在报告的制定过程之中去思考,采取什么样的一些具体的一些举措,有碳中和的这样规划,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我想这一点就说是我们探索本身其实也提供了一个案例,我想可以供企业未来去思考。就是我们有自己的碳足迹报告,我们确定出我们自己的碳中和的这样一些规划,最终用这种绿色发展双碳目标来规范约束未来的发展战略,我想这对实现企业的长远的这种价值创造意义也是非常大的。顺便跟大家提一下,我们光华管理学院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大致上是5107碳中和资料库1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吨,我们也确定了一下,就2035年的话可能学院把它作为是碳中和实现的这么一个年份。我想这些就说是给大家也是很短时间做这个分享,我主要是想再强调一下三点,第一点,就是说碳中和它意味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我想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行业他是绕不过去的,需要去积极思考怎么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其中。第二点就是我们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其实现在有几个非常大的节点问题,就第一点我们需要找到节点行业,第二点,我们需要去形成有效的碳价格的这样的行动机制,第三点就说是我们需要把绿色治理,需要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个人家庭,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参与到推进事情的这样进程。最后,我想这里提了一些建议了,就是说我想从企业层面上,可能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能够增加碳信息方面的披露,同时切实可行的制定碳中和的规划,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一些举措再推动这个事情。我想碳中和的实现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也是我们在错失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机会之后,我们有可能,就中华民族和中国作为悠久历史的这样一个国家,在新的文明开端的时候有可能领跑的这么一个过程。我想可能也是希望跟大家分享这些东西能够带来一些启发,谢谢大家。碳中和资料库1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02碳中和资料库1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开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特别是疫情后大家都在思考,人类文明该往哪里走?未来社会发展以及行业经济的大方向在哪里?在经历了40多年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之后,在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增长路径不再适用之后,中国经济有没有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2021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为什么碳中和突然间被放到这样一个位置上?我认为,在未来30年、40年、50年时间里,我们找不到比它更宏大的故事。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这个故事本身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碳中和提出的战略意义与时代背景当我们衡量文明形态的时候,通常看两个特征:第一,我们使用的能源是什么,第二,我们通讯和出行的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用能源和通讯与出行的形式来界定文明的形态。碳中和是中国正式宣布向新的文明形态展开冲击的开始,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能和增长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对我国长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从而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二,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能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有助于克服能源进口依赖。第三,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提出碳中和?在提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寻找新发展动能的情况下,提出碳中和?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背景。碳中和资料库1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们需要对过去四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理性认识。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年均GDP增速达到9.4%左右。我们可以用索洛模型作为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现代增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提出的“索洛模型”,经济增长中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解释的部分,索洛把它归结于技术进步和机制、体制创新所激活的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速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过去四十多年高速增长,一方面可以由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来解释。要素投入方面,我们经常提到“人口红利”,过去四十多年,大量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工业化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资本方面,中国也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基建、房地产、土地等投资,形成了大量固定资产,再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品形成银行信贷,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信用扩张,加速了中国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程度,为中国经济提供了非常稀缺的资本要素。同时改革开放前三个十年,每一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上在4%以上。因此,在整整40年时间里我们维持了9%以上的GDP增长速度,背后的大背景是中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而中国也在2012年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现在,我们的第三产业的占比已经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进入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或者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在此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下来了,这时经济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和解答,中国在工业化进程结束之后,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降到2%左右时碳中和资料库1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未来20年、30年、40年、50年的发展动能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将提出碳中和提到如此高的位置的一个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再创造一个经济奇迹的五大新动能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以及碳中和。这五个要素合在一起之后有可能会带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奇迹,即一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还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速。第一,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也就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产业的变革,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大幅提升空间。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我们测算过5G基站的建设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总投资是1.3万亿人民币,每年将近3000亿人民币,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第三,大国工业。到现在为止,虽然我们已建成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占到全球总制造业的29%左右,美国是16%,日本10%。由于疫情后我们恢复比较早,制造业情况会比过往好一些,但是在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或技术上我们还无法形成“闭环”,未来诸如民用航空、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也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靠两点:科学技术进步和更好的激励机制的建立。除科学技术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制度红利空间,合在一起也许会创造出“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增速”的奇迹。这是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一定增速最重要的源泉。我们现在投资效率不高,假如将投资效率潜能释放出来,通过更彻底的改革举措,通过竞争中性的原则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在此情况下,中国是有可能在未来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的。碳中和资料库1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第五,碳中和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除了上述四大动能之外,碳中和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答案。碳中和巨大的投资量,也决定了它比以上四大动能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穿透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在2021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强调,为了符合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规定,全球需要在205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大约为340亿吨),按IRENA测算结果可得出,2021-2050年内全球的总投资规模至少须约达131万亿美元之巨。我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大约为100亿吨,占全球比例约为30%,若IRENA测算正确,那么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规模达255万亿元;其他的估测也都在百万亿级别。如果到2060年中国要投255万亿人民币,每一年的投入基本上占到GDP的3%,以2020年为例,就相当于要投入约3万亿人民币,那么它对整个中国产业结构,经济社会的冲击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剧烈得多。2021年正好是中国加入WTO的第20年,过去20年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整个大循环体系的形成和运转,未来30年、40年、50年,发展故事往哪里走?也许,新基建是一个故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故事,为什么碳中和突然间被放到更高的位置上?因为我们找不到比它更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能支撑未来很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大的底层逻辑。而将这个故事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就可能上升到了界定文明形态的高度。人们对碳中和存在的几大认知误区首先讲一个背景,碳中和的两个数字“30、60”中的“30”——2030年达峰,数字是108亿吨,这108亿吨净排放量是怎么来的?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65%以上,这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从2005年的能耗倒推出2030年的能耗,同时预测一下2030年的GDP大概是什么增速,基本上就是得出了108亿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从108亿吨降到0、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碳中和资料库2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而美国从61亿吨降到0预计用43年时间(2007年达峰,目标2050年碳中和),欧盟从45亿吨到0,中间有60年时间。换句话说,中国要完成这个使命,所经历的变革,不管是技术变革还是经济社会变革肯定是最剧烈的,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碳减排斜率最陡峭。从这个角度讲挑战非常艰巨,然而这背后有很多人容易将其只是列成一个技术问题,这是第一个认知误区。我坚持一点,碳中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问题。简单举个例子,有人说把能源全部变成非化石能源,比如全中国都用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把高排碳行业的火力发电产能降下来,但是这背后涉及到的是经济均衡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据统计,中国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量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8%,如果要用风能、太阳能完全替代火力发电,那我们需要的钢的产量,跟现在需要的钢产量是一个量级的。从这个角度讲,这就不是简单的用A技术替代B技术的问题,需要做整合分析。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国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说在内蒙古减排跟在江浙地区减排,假如说同样的成本,内蒙古的压力会很大,因为主要产业结构、主要的就业来源是跟火力发电、煤炭相关联。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制定什么样的技术和产业政策,以及要用什么样的碳分配交易设计?总而言之,碳排放权本身是一个稀缺资源,但怎么去配置这个稀缺资源,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刚刚开始。对碳中和的第二个认知误区是,碳中和主要涉及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的行业。大家会认为以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八个行业作为出发点,比如电力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44%,把这44%搞定了,碳减排目标就大大逼近终点。但是有一个逻辑,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下,任何行业之间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互为上下游,一个行业会通过传递效应把影响传递给别的行业,最后影响到整个经济碳中和资料库2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总体。毕竟现在中国有1.45亿个微观经济单元,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生产网络,不能局限地把某一个行业看成孤岛。从这个角度讲,我有一个简单判断,减排、碳中和,不能只盯着火电行业,应该考虑谁是真正的节点行业。此外,碳中和主要涉及生产型行业,与消费主导型行业关系不大是大家对碳中和的第三个认知误区。我们把视线从生产端转到需求端,有大量研究表明,真正家庭的消费占到整个二氧化碳排放的65%以上,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构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来源。所以在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是从生产端,从需求端同时下手的综合性的方式。这意味着未来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第四点认知误区,碳中和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一些学者会认为中国经济要发展、同时要倾斜,不用化石能源成为了一个约束条件。但是其实在这个愿景下,围绕着碳排放可能会出现一个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或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我们用经济学语言讲就相当于就是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会完全变化。过去,我们现有的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认知都是基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现在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函数、消费者效用函数时代,是不是我们未来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约束条件,而是看作推动社会和推动文明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最后一点关于碳中和的认知误区,是通过全国性的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形成统一碳价格。统一碳价没有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现在通过多余配额在碳交易体系交易形成的碳价格面临波动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外,碳排放权免费发放本身也可能扭曲碳价的定价逻辑。碳中和下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和路径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经济转型模式和路径在哪里?第一,要找碳节点行业。碳中和资料库2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各个行业之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交易互为上下游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通过对这个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所谓的“节点行业”,这些行业本身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里处于关键位置,跟众多的其他行业发生关系。把节点行业找出来,针对这些节点行业制定产业政策,做技术变革,它的影响会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形成一个倍数效应。第二,改变行为方式非常重要。举一个小例子,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RichardH.Thaler有一本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畅销书叫《助推》,描述了一些不花钱但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的方法,可以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政策的效果。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Allcott做了一个试验,每个月住户会收到电力公司寄的帐单,假如在账单里嵌入一个额外的信息:小区平均每户用电量是多少,最相似的邻居用了多少度电。这两个信息加入进去之后,这种社会比较会导致人类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跟公众行为做比较,随后有意识地减低对电的使用。基本上家庭用电量能降2%,相当于把电价提高了百分之十几带来的效果,类似的这样的行为干预方式非常之多。第三,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是关键。碳价格的发现机制背后是很重要的蓝海,有区域性、差异性的碳价,才能真实反映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以及其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总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靠万千市场微观主体、靠每一个个体共同努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底层逻辑。我们依靠大量的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家们用他们对未来的理解,对商业的理解,把行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同时把链条做得更加夯实和扎实。新兴文明形态确实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是背后的路径如何勾勒,不仅仅是靠政府、靠顶层设计,最终落地实现的是市场的微观主体们。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之一就在于用了四十多年时间催生出1.45亿个微观经济单位,这些微观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将各个行业连接起来,形成国民经济体系内的生产网络。碳中和资料库2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生产网络的密度随着微观主体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密度越来越大。这样国家的产业改革以及行业的技术变革通过生产网络溢出到别的行业,产生乘数效应,这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保持中、小、微企业的活力,维持生产网络的畅通运行,是我国实现又一个经济奇迹的微观基础。展望2035年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如果我们透过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用理性的方式判断中国经济,我们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以99.21%的高票通过。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研究团队有幸参与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三个课题的研究成果都入选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十四五规划战略研究》一书,分别融入“总体思路”、“深化改革”、“城乡区域”主题。在该书中,光华思想力课题组的研究展望了2035年的中国经济,它将呈现出令人期待的格局。关于未来的经济场景,可以反映为一些更为具体的数据:(一)到2035年,中国的GDP按2018年不变价计算,将达到210万亿(注:按“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GDP年均增速分别为5.5%、5%和4.5%来估测)。(二)人均GDP将趋近3.5万国际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与现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相似。(三)居民消费率将从现在的39%提升到接近60%,其中服务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44%提升至60%。(四)到2035年,中国还将拥有接近6个亿的“90以后”(即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接近3亿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人口。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中国制造”将取代“中国制造”。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劳动力将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保障。碳中和资料库2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五)此外,还有一些数据值得关注:2035年金融资产的总规模可能达到840万亿(按照金融资产相当于GDP的4倍来计算,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是3.9倍);居民消费122万亿,其中服务消费达到73万亿;医疗大健康增加值达到21万亿(相当于GDP的10%,与现在欧盟的平均值相当);金融行业增加值达到16.8万亿。需求端的巨大变化将决定2035年的产业格局。未来的高速增长机会将在以下这几大产业里出现:新兴工业(包括高端制造业、IT制造业和清洁能源);新消费(包括电动汽车、娱乐产业和教育产业);互联网(包括电商、游戏和金融科技);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服务、医疗保险)。需求端无疑将倒逼供给端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将伴随着新动能的释放,整个中国经济其实在未来的十五年,在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期待的内容。虽然转型并非易事,但是值得期待。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基础的变迁决定了未来的中国经济会与现在有不一样的格局。看到这一点,我们就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另一面,那更可能发生的未来。碳中和资料库2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是系统性变革目前认知存在五个误区03碳中和资料库2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一旦完成工业化进程,就很难继续保持较高的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即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真实状况。”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要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应对TFP下降,就必需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拉动TFP增速最需要的是数量巨大的投融资,而“再工业化”、“新基建”、“碳中和”等投资热点行业领域,都可能成为TFP增速的来源。刘俏进一步解释,经济增长动能和增长模式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特别需要投资。以碳中和领域为例,根据2016年正式实施的《巴黎协定》减排任务测算,2021年至2050年,全球用于碳减排的总投资规模至少须约达131万亿美元,已经提出“3060”目标的中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的投资规模或将达到255万亿元人民币。不过,刘俏指出,目前对碳中和认知仍存在五个误区。误区一:不少人认为碳中和是技术问题。实际上,碳中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经济学进和管理学问题。“3060”的双碳目标,其中“30”是指到2030年碳的净排放量上限是108亿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108亿吨碳排放降到零碳,也就是现实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美国从61亿吨降到零碳预计用43年(2007年达峰、目标2050年碳中和),欧盟从45亿吨到零碳,需要60年。中国仍然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碳中和之间寻找平衡,换句话说,中国要完成这个使命,所经历的变革,不管是技术变革还是经济社会变革肯定是剧烈的,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碳减排斜率将是最陡峭的。碳排放权是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行业和地区进行有效配置?要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制定什么样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所以,减碳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不仅要从技术上寻求突破,也要综合考虑行业和地域的差异。碳中和资料库2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误区二:碳中和主要涉及高碳排放行业。201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分行业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力(火电为主,44%)、钢铁(18%)、建材(13%)、交通运输(8%)、化工(3%)、石化(2%)、有色(1%)以及造纸(0.3%)。不少人认为,以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八个行业作为出发点,比如电力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44%,把这44%降低了,碳减排目标就大大接近终点。但是,各个行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互为上下游,某一个行业的政策或者技术变革会在生产网络内层次传递、叠加,产生“乘数效应”。现在中国有1.45亿个微观经济单元,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生产网络,减碳不能把某一个行业看成孤岛。碳节点行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他们与传统的重碳排放行业并不完全重叠。误区三:碳中和主要涉及生产型企业,与消费主导型行业关系不大。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消费占到整个二氧化碳排放的65%以上,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构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来源。所以在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从生产端和需求端同时着手,这意味着未来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根本变化。误区四:碳中和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要发展,不使用化石能源就必须成为一个约束条件。其实在这个愿景下,围绕着碳排放可能会出现一个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或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用经济学语言讲就是生产函数发生变化,改变经济的运行的方式,消费者效用函数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将碳仅仅看成是约束条件,而应是看作推动社会和推动文明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这不仅是经济革命,也是经济学革命。碳中和资料库2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误区五:通过全国性的碳排放配额交易体系形成统一谈价格。统一碳价并没有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现在通过多余配额在碳交易体系交易形成的碳价格面临着波动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另外,碳排放权免费发放本身也可能扭曲碳价的定价逻辑。一价定律(lawofoneprice)在碳交易市场不一定全部都成立,我们需要更好的碳价格形成机制。碳中和之下的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到底需要一条怎样的路径?刘俏表示,“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研究中国未来碳中和实施路径、行动方案,需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找出碳节点行业。按照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上下游流动过程中呈现出的网络,用生产网络理论找到节点行业,所谓的节点行业是在生产网络里面处于关键位置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一旦出现技术的变革,不管是减排或者说利用以及封存等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倍数效应,对上下游有外部的效益,这是碳中和行动方案需要关注的。基于40多个行业做了初步的分析表明,排名在前的节点行业和所谓的八大重碳行业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八大行业很可能是节点行业,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点行业都是八大行业。第二,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减排效果。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理查德·H·泰勒(RichardH.Thaler)在《助推》一书中通过很多例子来证实,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实现碳中和也应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建言公共政策来改变人的行为,最终实现碳中目标。第三,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是关键。要找到碳价格形成机制,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碳价格与资本市场、建设碳资产证券化市场这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三角分析框架”。碳中和资料库2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资产证券化(ABS或REITs)也是一个重要路径,一个设想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更多的碳资产证券化之后,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形成市场价格,再通过市场价格本身倒推出碳排放权定价。目前有很多碳资产作为底层资产REITs正在申报之中,今年很可能会突破。这不仅会给碳价格,也会给未来的碳税政策、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碳金融衍生品提供实施保障。碳中和资料库3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管理研究04碳中和资料库3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是我国国际责任担当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要求。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首先,推动碳中和,对我国长期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能推动我国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友好的方式实现经济长期、稳健增长,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同时推动绿色发展、打造零碳经济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动能的巨大变化。其次,实施碳中和战略,采用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能够帮助我国克服能源进口依赖。我国目前的能源很大比例依赖进口,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候,对化石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卡脖子”问题。因此,碳中和是我们主动的战略选择。此外,推进碳中和有助于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出现逆转的情势下,在减排这件事情上与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参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举措。“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催生出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问题,不仅涵括与减排和增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同时也包括服务国家碳中和战略的经济转型、产业和区域路径优化、碳价格形成机制、碳交易机制设计、碳金融、国际合作、气候治理等经济学、管理学问题。推进碳中和势必将给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一,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需要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涌现的一系列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碳中和资料库3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其二,推进碳中和带来的深刻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革,带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创新的机会,为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其三,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大背景下,对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采用交叉学科、交叉专业的方法,这带来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甚至范式上突破的可能。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长期研究气候问题的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Nordhaus),他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讲题目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终挑战》(Nordhaus,2019)。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技术突破带来了人类在物质生活上的极大丰富,然而,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开始威胁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工业文明建立起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面临着如何解决气候变化这一负外部性的“最终挑战”。同样,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在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四十余年高速增长,成功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面临着如何面向碳中和解决一系列基础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的巨大挑战。积极回应这些挑战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研究问题和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1、碳中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上做出的国际承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维护国家长远安全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1.1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完整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对自然界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碳中和资料库3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演进,中国经济形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能源使用从生物能源向化石能源转变,尤其是自然环境从经济活动的场所变成约束之后,构建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机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具体的气候和环境问题,更是根本的发展理念问题,能够更加完整地牵引和推进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动能的巨大转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重要的牵引甚至是倒逼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循环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低碳发展战略牵引和推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格局和经济体系。在生产体系方面,倒逼工业绿色低碳升级,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低碳水平,加快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低碳循环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在流通体系方面,倒逼相关环节的低碳改进,促进绿色低碳的物流体系建设,提升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建立绿色低碳贸易体系等。在消费体系方面,助推绿色低碳产品消费风尚的营造和生态道德培育,倒逼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探索社会治理路径,引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应对温室气体问题在理论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外部性治理问题,需要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双重机制发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发展格局的创新,还必然推进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的完善。碳中和资料库3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在政府治理方面,低碳治理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导机制复杂多元,藉此可促进政府治理的系统性构建,加强各条块部门的职能整合,促进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低碳协同发展。在市场机制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既定目标下,可以加快推动构建碳交易市场、完善碳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相对应的财税政策,推动碳金融体系构建,加快市场标准的制定、低碳信息披露,绿色投资理念培育等方面工作。1.2碳达峰、碳中和是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首先,现代化经济增长过程就是能源转换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生物能源到化石能源,从当前为欧美所主导的石油等高碳能源到未来的低碳能源,是国际大势所趋。低碳发展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关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驱动中国能源新旧转换,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比重,降低石油等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度和供给的自主性。其次,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来自于采掘业,主要取决于国内矿产资源储量和国际贸易环境等;而以光伏、电池、风电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来自于制造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有显著优势。碳达峰、碳中和恰恰是把能源供给依靠资源禀赋和外生环境切换到依靠制造业基础上。事实上,全球的光伏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有超过2/3是中国制造;全球的锂电池,有约3/4是中国制造;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有一半是中国制造。推动全球能源供给和需求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对发挥中国制造业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潜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再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根本上需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在充分发挥中国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体制优势基础上,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攻关方向,包括在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能效技术、可再生与清洁能源的减排技术、山田林草湖海的碳汇技术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封存技术等。碳中和资料库3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刚性目标下,技术进步的方向和速度更加明确,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新标准和产业链。1.3碳达峰、碳中和是维护国际多边规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国际规则上共同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问题,是可以抛开意识形态差异,开展广泛合作的重要领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具体举措。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碳排放量将近世界的1/3,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是对全球气候治理非常重要的贡献,有助于维护国际治理多边规则,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碳中和还有利于中国争取全球治理议题设定和规则制定的主动权。气候治理有显著的外部性,一国的减排可以让别国受益,而在短期内则会制约本国经济发展;气候领域的举措与安全、贸易、投资、技术等国际合作和博弈的领域相互影响渗透,需要全球协同应对。因此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国众多、利益格局复杂多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对我国在重要领域规则的话语权主动权、全球治理议题的制定权方面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经济发展负外部性和高能耗经济不断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目前,“一带一路”国家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比例超过1/3。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引领者,未来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广泛的气候合作,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合作,绿色技术交流,绿色项目建设,积极推广中国企业经验并积极推广、搭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交流机制,可以在国际谈判中厘清真正全球意义上的责任担当,引领未来的全球治理规范标准。碳中和资料库3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2、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挑战我国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明确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阶段任务摆到议事日程之上。实现碳中和目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刚刚展开。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在于,2030年碳达峰对应的峰值是多少?对峰值的估测,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两个假设:2030年中国单位CDP碳排放强度下降程度和未来十年年均CDP增速。基于2035年我国单位CDP产值的碳排放程度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以及至2030年我国CDP年均增速在4.7%~5%(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预测,我国2035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的CDP总量需要比2020年时的翻一番,对应着年均大约4.7%~5%的CDP增速)这两个假设,各界对碳达峰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峰值做了预测,大部分在105亿~120亿吨之间。例如,中金公司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估测,到2030年碳达峰时,我国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将达到108亿吨(中金公司,2021)。总体而言,目前还缺乏较为清晰的核算。对照我国具体情况,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紧且任务重。从时间上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美国有近45年的时间,欧盟大约有超过70年的时间,而中国计划用30年时间即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跃迁,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碳中和,挑战是艰巨的。此外,我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时,人均CDP刚刚突破1万美元,是美国的1/6,大约是欧洲主要国家的1/5。未来四十年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保持CDP稳定、可持续的增长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在经济继续增长和减排增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碳中和这两个目标?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碳中和资料库3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如果仅仅将碳达峰、碳中和理解为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又多了一个约束条件,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更多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在寻找一个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次优均衡。但是,如果我们把实现碳中和理解为涉及领域广、影响面深、触动深度强的革命性变革,理解推进碳中和过程中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应函数将发生变化这个逻辑,积极地在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产业层面进行更为彻底的改变,那么虽然挑战艰巨,但是我们有可能找到碳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均衡,而非更强约束下的一个次优均衡。我们面临的挑战来自四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碳中和的推进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理论层面明确实现碳中和的短期、中期、长期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减排增汇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碳中和面临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减少污染物和减排的优先顺序问题、构建清晰化的碳排放总量指标和分解指标问题。然而,如何选择最终都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测算与评估一一不同的技术路径对应着不同的投融资总额、投融资结构、产业和区域影响,需要系统综合地考量。第二,实现碳中和需要明确总量目标和按产业和局域确定的分解目标,但是,碳中和不仅仅是目标和目标分解问题,也是制度和公共政策问题、市场机制问题:即使构建出清晰化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也需要微观指标和数据去设置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需要研究采用何种工具纠正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来实现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碳价格的形成机制,构建相应的财税制度。第三,碳中和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把经济生活的微观单元一一企业和个人一一纳入碳中和过程。碳中和资料库3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为微观主体积极参与碳中和提供动力,鼓励低碳、零碳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消费者建立低碳、零碳生活方式。第四,碳中和的推进不仅仅是有为政府的问题,也是有效市场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关键环节在于形成碳价格的定价模式和定价的底层逻辑,这迫切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来引导碳排放权(碳要素)的优化配置。以上四个层面的挑战,是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假设、理论框架和结论提出的挑战,为变革之下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研究问题以及范式和思想突破的可能。3、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回答的经济学、管理学问题中国发展模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是思维框架,它是一个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思维探索和实践探索的集成。中国发展模式的普适性不在于它能够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以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发展中的第一性问题,并不断寻求以现实可行的方法去破解这些问题。碳中和的实现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性变革,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提出全新的课题,给这两个学科领域带来理论原创突破的可能性。碳中和涉及国家层面的治理变革;实现碳中和对新的财税体系和投融资体系提出需求;实现碳中和更将催生出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创新,并形成庞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尤其是,碳中和将会带来商业理念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未来碳中和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浪潮,会重新塑造企业治理、战略、投资决策、内部管理、工艺流程等。围绕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经济学和管理学将面临一系列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将带来经济学、管理学未来的重大突破;碳中和资料库3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而提炼独具特色的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构建辐射世界的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下面我们列举一些碳中和下因为新的研究问题的涌现而可能产生重大理论突破或是范式变革的领域,具体如下。3.1碳经济下的增长理论我们在谈经济增长时经常会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提出的“索洛模型”(Solow,1956)。在经典的索洛模型里,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和资本构成,而增长中不能被劳动力和资本解释的部分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索洛模型自1956年被提出以来,迄今已经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实证事实的验证,被广泛接受,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基准理论(benchmarktheory)。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保罗•罗默(PaulRomer)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theendogenousgrowthmodels)(Romer,1986),考虑了因知识进步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影响,保罗•罗默因此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威廉•诺德豪斯共享当年的经济学奖)。知识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气候变化或是碳排放作为全球性的公共产品(globalpublicgood)带来的是负的外部性(Nordhaus,1992,1994)。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同接受的目标,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时,碳中和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正在改变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在碳中和目标下,“碳”正变成除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当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发生变化时,现代增长理论所描绘的增长动能、模式、路径、形成增长异质性(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家)的结构性因素、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经济微观基础等都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轨迹。碳中和资料库4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碳”,到底有什么新的特点、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研究这些问题还将为经济增长理论和研究范式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3.2碳交易机制与市场设计碳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作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影响消费者的效应函数,以此形成碳经济。碳经济下,如何确定碳价格成为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事实上,解决碳排放带来的负外部性,需要将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内化为微观经济单位,例如企业或是消费者的成本。设定合理的碳税(我们将在3.4节讨论碳税问题)是常见方法。另一方法是设计碳交易的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来实现降低碳净排放的效果。关于后者,在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构建的一般均衡框架下,市场是完备的,市场价格将导致产品市场出清,社会福利得到最大化。然而,在市场不完备,特别是存在着因为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的情况下,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特别是“碳敏感产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的特点下,市场和定价机制的建立是复杂且困难的。在经济发展和减排增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时,理解市场参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积极或是不积极参与碳交易的背后原因,设立激励相容的碳交易机制降低了“赢家诅咒”的风险,激励企业与个人主动参与减排增汇,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研究。而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极大地推进市场设计(marketdesign)理论和拍卖理论(auctiontheory)的发展。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应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家一一PaulMilgrom和RobertWilson。在研究如何拍卖美国加州的电信波谱(radiospectrum)时,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并引入多阶段动态拍卖机制去解决碳中和资料库4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不同竞价者对不同频率波谱价值的估值不同所带来的难题,经济学和工程的交叉融合对于最终机制的设计起到重要作用。类似的拍卖机制或是市场设计有无可能被运用于“碳排放”权的拍卖?不同的地区或是行业对碳价格的估值存在很大差异,应该如何设计碳交易机制(拍卖机制)?问题导向的研究背后对应着经济管理研究范式和自然科学及工程研究范式交叉融合、创新理论出现的可能性。3.3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学理论金融的本质是把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以简单、直接、透明、有效的方式连接起来,服务实体经济。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会引起金融体系的巨大变化,进而推动金融学理论的发展。现在估测,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近一百四十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资金来源于何处?这些资金应该被投向什么地方?如何保证投资是有效投放?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应该惠及什么样的行业和地区,金融中介的效率将如何提升?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在三个维度上可能会出现巨大变化: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面,会有更多更好的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碳期货等衍生品;在金融中介的服务操作、流程及背后的金融思维方面,碳交易市场和拍卖机制的形成和不断演进,将重塑金融中介的服务流程、具体操作及风险和收益的呈现形式,碳作为金融资产将有可能改变投资组合的定价逻辑和风险对冲逻辑,金融学的第一性问题(如何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关系的呈现形式)将可能出现新的突破。此外,与碳相关的资产应该如何计价,如何进入企业或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其价值和风险该如何评估;在金融中介活动组织形式方面,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催生新的金融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绿色PE/VC、碳中和资料库4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绿色银行、绿色交易所等将有可能出现并在金融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碳金融实践将推动金融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具体到“中国金融学”,提炼碳金融实践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对我国金融学研究来说,这不仅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我们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一性的问题,推动中国金融学进一步发展需要识别出发展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而回答这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应有之义。3.4产业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激励相容的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先讨论产业政策。在碳中和目标下,在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s)和消费者偏好(consumerpreferences)发生巨大变化时,不同的行业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实现碳中和的产业路径和现有的区域协调也不一样。基于投入产出的定量研究,确定碳敏感关键产业,根据轻重缓急明确产业战略路径选择,制定碳中和目标下产业政策和产业监管体系。同时,基于区域经济特征,我们亟需研究碳中和过程中生产力布局、经济布局等区域协调问题。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制定方面有很大的分析空间,带来了这个领域研究突破的可能。从公共政策角度看,如何通过激励相容的公共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企业、个体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改变行为模式,积极主动参与到与碳中和目标一致的活动中来,是公共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关键出发点。未来如何设计合理的税收体系,确定合理税率,制定财政转移支付规则来鼓励减排增汇?3.5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创新碳中和下,基于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技术创新将推动相关经济微观单元在产品服务、价值主张、发展战略等维度的变革,传统产业的主导商业模式将发生改变,新兴行业也将陆续崛起。碳中和资料库4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与此同时,低碳生活理念和方式对消费者消费偏好、习惯、消费结构等带来深刻影响,同样带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无限可能。因此,研究碳中和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形成的微观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给管理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创新。3.6汇率制度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从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向浮动汇率制的变迁。浮动汇率制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全球目前仍然处于以美元为锚的时代。碳中和目标下,未来会不会出现“碳本位制”一一各国货币汇率以各国的“碳价”作为重要的锚来确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是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抛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发展模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歧后所能形成的最可能、最大的共识,是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随着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逐渐呈现,那么一个国家的碳价有没有可能变为本国货币定价的锚?若此,国际汇率制度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汇率相关的一切问题都有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会带来国际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问题的重大改变。推进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碳中和不仅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有关,它还涉及更深层的变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出行方式、分配方式等的变化。碳中和目标下,碳作为生产要素改变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这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变革的方向和空间。推进碳中和目标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不仅直接服务于“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期间产生的思想成果更有可能催生出辐射世界的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碳中和资料库4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所需投资体量达百万亿级05碳中和资料库4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财政政策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可以更有作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投资,根据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估测,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投资金额可达250万亿元,分布在未来三、四十年间。现有很多研究基本认同整体投资的体量应该达到百万亿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我们如何把这样大量的资金汇聚到支撑中国经济未来转型的重大领域?这可能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海量的投资,货币政策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我认为财政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有作为一些。谈到财政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家担心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宏观杠杆率的上升。我们的研究发现,以GDP作为经济政策锚定的宏观变量有可能过高估计宏观杠杆率和金融风险危机爆发的可能,可能会导致政策制定者在需要大量投资、需要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实行转移支付、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候,变得比较谨慎,这或会带来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国家信用和资源动员能力远大于GDP,拥有实施宏观政策的巨大空间。我们分析过去三十年全球爆发的所有金融危机,发现Kindelberger-Minsky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实证证据支持——一个经济体在过去三年经历债务高速增长和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提升,未来三年内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是45%。然而,这一结论对于那些政策空间较大的国家(整体价值远大于GDP)并不成立——同样情况下,这些危机爆发的概率只是7%,而且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换言之,即使我国在过去三年的债务水平大幅上升,未来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也不高,只有7%左右,远低于平均值45%,而且在统计意义上也不显著。如果我们不以GDP作为宏观政策的锚,而是以衡量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指标作为衡量杠杆率的分母,那么我国还有很大的财政政策实施空间。碳中和资料库4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因此,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我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可以考虑发行30年到40年期的长期国债,当然也可以是专项债,这与碳中和目标是结合在一起的。只要这30年到40年期长期国债的利率低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简单理解为GDP增长速度,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政策就具有可以延续性。通过这样的政策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把资金投入到与中国经济和与实现“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核心和节点领域,这个过程可以对实体经济产出巨大贡献。在未来,我们可以更仔细地论证这一政策建议的思路。“碳风险”在中国A股市场定价体系中已有体现碳中和的推进不仅仅是“有为政府”的问题,也是“有效市场”的问题。金融市场的价格具有引领性,能够捕捉和感知社会变化中的风险,并反映到定价中。最近我们结合中国A股市场的分析发现,自2020年9月之后,也就是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碳风险已经进入到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体系。碳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预期收益率可能会低一些,换句话说它的融资成本会高一些,整体市值会低一些。这说明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随着大量举措的出台,随着对气候风险和碳风险方面信息披露程度的提升,碳风险开始反映在投资者的投资逻辑和定价逻辑之中。展望未来,我认为两个潜在的影响。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看,如何正确地量度标的物(不论是上市公司亦或是资产)的碳风险暴露程度,如何把碳作为定价因子纳入到投资组合的决策里,都对未来的投资者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是需要找到合理的碳定价。碳风险被纳入定价体系后,可以倒推出中国目前的碳价格,再通过动态追踪,进一步评估出未来的碳价格。比如我们发现,现在重碳的企业或者行业的市值要低一些,是因为碳因子已经被反映到定价中,通过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化即可以测算出整体碳排放权的价格。碳中和资料库4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资本市场提供了在碳交易体系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碳价格评估机制,意义十分重大。现在我国在单一市场里仍缺乏对真实碳排放价格的比较准确的评估。目前全国碳市场中1吨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价格在50-60元人民币之间。而我们的测算发现,如果利用A股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化倒推碳价格,全国平均的碳价大概为165元/吨。此外,基于对资本市场的分析,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平均碳价水平也不太一样。这些工作对于我们未来更加准确地测度出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碳价格,并相应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是发展资本市场、利用金融作为一个工具来推进碳中和的实现的一个重要角度。钢铁碳中和我国钢铁行业近10年来坚持绿色发展,历经达标排放、限值排放和超低排放3个阶段,付出了超常规代价。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超低排放改造,全行业相关技改投资超过2000亿元,每年要增加运行费用500亿元以上。中国钢铁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迎难而上,不仅实现了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而且孕育了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排放装备技术,一些技术已居国际领先水平。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而且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目前仍以碳排放强度高的长流程为主,长流程粗钢产能约占90%,要完成“双碳”目标面临很大挑战,难度超过了缺铁少钢年代“赶英超美”增加产量的困难。碳中和资料库4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因此,我国钢铁行业要实现“双碳”目标,投资是空前的、长期的。据专家测算,我国钢铁行业要想实现碳中和,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6000亿元左右,相当于目前钢铁行业每年投资翻番;吨钢每年需投资600元,相当于钢铁行业所有产量每年进行一次超低排放改造。这对钢铁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碳中和资料库4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给经济学提出哪些新问题06碳中和资料库5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中再次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一重要部署将对未来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形成较大影响,给经济学研究带来新的课题。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是对我国长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从而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二是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能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有助于克服能源进口依赖。三是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碳减排是学界近年的热点问题。2018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诺德豪斯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就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最终挑战”。他利用动态气候和经济综合模型,估算出美国一吨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是31美元(2010年价格)。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学界对此进行了各类研究分析,这也成为当前经济学、金融学最有挑战的问题之一。对达峰值的估测,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两个假设: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程度和未来十年年均GDP增速。目前测算达峰值有多种方法,各界对碳达峰时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能峰值做了预测,有机构预测是108亿吨,也有预测最高会达到120亿吨。但总体而言,还缺乏较为清晰的核算方式和结果。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时间紧,而且任务重。从时间上看,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碳中和资料库5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任务上看,人们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但其实它涉及领域极广、影响面极深。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需要做出的变革更为剧烈,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和管理问题。需要从经济学理论层面明确碳中和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权衡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解决技术路线选择问题以及减少污染物和减排的优先顺序问题,等等;此外,还需要构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指标——最终均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因为不同的技术路径对应着不同的投融资总额、投融资结构、产业和区域影响。其次,实现碳中和,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即使构建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和日程表,也需要根据大量微观指标设计激励和约束机制,比如,研究采用何种工具能纠正碳排放的负外部性、研究如何通过碳交易市场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研究如何建立碳价格形成机制、如何构建相应的财税制度,等等。再次,实现碳中和不仅是宏观问题,也是微观问题,尤其需要研究如何把企业和个人纳入碳中和的过程。比如,如何激发微观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以何种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以促进碳减排。最后,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有为政府,也需要有效市场,为此需要加强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二者关系的研究。相比于产权清晰的商品市场,在碳排放领域研究这一问题将更为复杂。总之,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制度层面看,涉及国家层面的治理变革;从政策层面看,需要围绕碳中和设计财税体系、投融资体系等;从技术层面看,对低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等技术创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碳中和资料库5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从产业层面看,碳中和会带来企业商业理念的变化,重新塑造企业治理、战略、投资决策、内部管理、工艺流程等内容。这一系列变革,为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回应经济实践是经济学发展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经济学需要对以下具体问题做出回答:碳中和目标如何改变生产函数。谈及经济增长,常会提到“索洛模型”,该模型强调经济增长依赖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增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但是,在碳中和目标下,“碳要素”可能会从一个约束条件变成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与资本、劳动力并列的生产要素。若如此,“碳要素”将会对生产函数从而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新空间。碳中和目标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产业和区域的动态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以金融行业为例,碳中和目标会引起金融体系的变化。比如,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会有更多更好的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涌现出来;会改变金融中介服务流程及背后的金融思维,更多围绕碳定价、碳交易等活动提供金融服务;会推动绿色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如何计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投资结构和投资回报率,如何设计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估测,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一百万亿元以上的投资,每年的投入相当于GDP的3%。但是资金来源、投资领域、资金效率等问题都需要金融学进行具体分析。如何计算我国碳排放的社会成本,不同政策和技术情境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有何差异,如何制订碳交易机制和优化方案。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激励机制创新,好的激励机制可使企业、个人及地方政府有动力有意愿做出与碳中和目标一致的行为调整。碳中和资料库5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比如,可以用碳汇和碳金融的方式,引导债券发行、股权融资向着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方向做出配置。但市场机制如何设计、税率如何设定,这些问题都将是新的挑战。比如,“碳价”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定,毕竟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再比如,如果为了完成目标需要削减一些行业的产能,如何平衡稳就业和碳排放,同样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挑战。此外,如下问题也需要学界做更深入的研究:如何构建碳中和的产业路径和区域协调机制,比如,如何基于投入产出的定量研究选择轻重缓急的产业发展顺序,如何基于区域经济特征确定碳中和过程中生产力布局、经济布局、财税转移等;研究碳中和的商业场景和模式创新,比如,基于能源生产端和技术端的创新、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改变趋势、消费端生活习惯和偏好的变化,研究市场机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形成的微观商业场景和商业模式;研究数字经济与碳中和的关系,比如,大数据应用如何提高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收益和成本下降空间、区块链应用如何提升碳排放的透明性;如何推进碳中和国际合作;碳价格会对未来的汇率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碳中和资料库5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是什么?07碳中和资料库5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01、碳中和国家战略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从经济角度来讲,在整个发展经济学里面最有影响力的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他有一个索洛模型,几乎在所有国家,包括我们国家发改委、高校研究经济增长的时候都会用这个模型。模型核心点是,一个国家的增长基本由三个要素来决定,即资本投入,劳动力的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解释的部分叫做全要素生产率的投入,这三个增长率加在一起等于这个国家的GDP增长。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这背后是资本投入增长,还有劳动力增长率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也占很大的比重。中国在2012年前后大致上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制造业按产值来讲,是美国加上排第二、三位的日本、德国全加起来等于中国,现在中国制造业一直一骑绝尘。工业化进程结束了,一般一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会降下来。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之后,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里面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比较难。全要素生产率是什么东西?相当于技术进步,还有激励方式、生产的组织方式进步带来的增长,跟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不太一样,是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一般跟技术有关,同时跟生产方式、激励机制有关系。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我们还希望全要素生产率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速,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很大的挑战。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像美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还能保持一个全要素生产率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如何创造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奇迹?完成工业化,还能保持相对比较合理甚至偏高的增长速度,而这个增长速度完全是全要素生产率来解释的,由它来贡献。碳中和资料库5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如果要实现高质量增长的话,需要把全要素生产率提上来,现在每年2.1%的增速变成3%,甚至再高一点。那么增长的基础是什么?我总结了一下,包含五个因素:一是再工业化。即利用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各个行业再进行一次工业化。二是新基建。新基建需要大量投资,5G、6G、量子计算、云等各种各样的投资。三是大国工业。现在我们有26%的GDP是由制造业贡献,如果未来这个比例维持在20%以上,不要向美国、日本学,德国现在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8%。如果我们保持在20%甚至25%的水平的话,那么它本身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利的条件。四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现在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通过未来高水平的开放、更彻底的改革,我们有可能把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提升,这样还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五是碳中和。为什么碳中和这么重要?它到底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讲产业互联网讲了好多年,讲新基建讲了好多年,讲大国工业、国之重器讲了好多年,为什么碳中和提出不到两年时间,带来的冲击这么大?道理非常简单,首先是一个投资故事。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多少钱?我估测255万亿—270万亿。270万亿分布在30年时间里面,意味着每年等比例分配要投9万亿,相当于占GDP的8%左右。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冲击应该是非常大的。历来在中国的增长故事里面我们知道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我们投资率能上去的话,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能保持一定的水平。房地产一旦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之后,需要找一个新的行业来取代它的位置,只有碳中和,它有可能替代房地产,保持中国一定的投资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未来长时间的蓄势里面很重要的环节。碳中和资料库5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这个是第一个原因。跟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投资故事。我们未来50年时间全世界能源结构的总量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源的形式,从化石向非化石转型。清洁能源到2050年占到全球90%以上,能源结构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人现在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来看待碳中和,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文明形态到来,因为碳中和,有可能在这一轮工业革命里面或者新的文明形态推进过程之中,你能卡位成功,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全世界经济产业、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大的背景。02、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是什么?碳中和对于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会带来冲击,企业和行业怎么参与其中。对国家而言可能意味着整个经济增长方式彻底的变革,你的经济运行方式、政策框架结构该怎么调整,去适应这样一种变化,是一个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问题,也可能是未来新的文明形态形成的开始。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到底中国实现碳中和应该是什么样的路径,怎么去做出这方面的部署?中国行动路径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规划的问题,1+N。“1”是从国家层面上或者行业层面上做的顶层设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N”包括行业也包括地域的行动方案。这个工作未来会花很长时间,而且需要大量坚实的工作。规划一定要找节点行业,节点行业怎么找?中国的行业按照上下游关系形成一个网络,现在科学界有网络理论,用网络理论就可以完全根据网络图把处于中心位置的行业找出来。中心度很高的,跟诸多行业发生亲密联系的行业把它找出来,这些行业就是我们理解的节点行业。中心度节点行业最重要,换句话说1+N的N要挑那些中心度比较高的节点行业首先来制定它的方案,它会带动下面的行业下一步的动作。碳中和资料库5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第二,碳价怎么形成?我们现在的做法非常简单,靠全国的碳交易体系,去年7月16号上线的,不到一年时间,价格起伏非常大,关键交易量太小。这里面有很多社会问题、伦理问题跟经济学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什么问题,需要把碳价大致上合理的区间要找出来。基于我的政策目标,基于我的目的,我的出发点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把碳价找出来。未来中国碳交易体系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参与者,参与者们怎么参与?通过自己的方式,比如种树是一种方式,或者企业技术进步了,用新的替代性能源,把二氧化碳减的部分能够减下来。同时,有一个核证体系,国家在做核证体系,核证之后证明确实是我干的事情,可以把它放到交易所交易,最终把价格确定出来。这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会非常大,大家讲特斯拉,交易碳的排放权,去年好像16亿还是24亿美金的碳排放权收入。假如我是用清洁能源发的电,而不是煤电,核证之后进入交易体系,可以获得10亿、20亿美金的收入。未来对很多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技术变革的动力所在。最后一个维度,最关键点是行为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激励机制,改变治理体系,推进碳中和的实现。03、碳中和对企业有什么启发?碳中和离我们并不是很远。企业的碳足迹、排碳信息,或者业务模式跟气候风险相关信息披露可以早点布局,透明度提的比较高的话,越早越好。这点变成全球唯一的共识。另外还有一点,你的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排碳信息都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前段时间注意到欧洲好多企业,因为下面一个子公司属于排碳比较重的企业,把这些子公司剥离出去了。碳中和资料库5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很多绿色做得比较好的欧洲企业开始重构它的供应链,基于绿色考虑,以前供应商在排碳方面在绿色发展方面劣迹昭昭,记录太难看了,我不用它了,我要用别的公司或者重新搭建一条供应链。这些工作在未来都在展开,而且中国在这方面现在有一定的引领优势,我们有大数据的优势,怎么把数据用起来朝这个方向做一些未来在模式上、观念上的变化很重要。另外,公司需要确立碳中和计划。即使离我还远,也定一个计划出来。前段时间腾讯搞了碳中和计划,阿里也做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积极参与交易,中国自愿核证碳排放市场是有的,就是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规模越来越大,自愿加入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减排会带来多少财务上的收益,会给你一些动力去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绿色发展思路。此外,在绿色用电、商务出行、无纸化办公等领域,未来围绕这些领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碳中和资料库6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愿景下的基础设施REITs建设08碳中和资料库6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我今天把话题往更长的时间维度延展一下。今年6月21日,首批九家基础设施REITs成功上市之后,我在这跟大家探讨一下基础设施REITs未来建设发展的方向。除了底层资产的不断扩展外,李超主席与蔡建春总也提到,REITs的监管体系、治理体系要朝法制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就涉及到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趋势的把握。基础设施REITs体系要和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和服务。今天我谈的“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看似与REITs关系不直接,但当我们真正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40年中的重要作用时,可能对它的判断会不太一样。大家会发现,REITs和碳中和结合起来之后,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着重从两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第一,对碳中和愿景的战略意义做一些解读。第二,碳中和愿景下,做基础设施REITs建设,能在未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中,我想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确定碳的价格。在这个层面上有一些分析和探讨,也有实践的启发。总书记去年9月22日提出:我们要力争2030年之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背后的意义十分重大,涉及到中国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能源结构转换并降低对外的依赖度,标志着中国发展动能、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化,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深度变革。大家可能会问,我们提出碳中和的愿景,有没有更深层的考虑?我这里从学者的角度做一些解读,谈一点体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过去的70多年时间里,有30年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保持较高的GDP增长速度。碳中和资料库6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最近40多年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了将近50%左右的GDP增长。改革开放前三个十年,我们TFP的年均增长约在4%以上,而年均GDP增长是8%-9%。进入2010年之后,我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TFP增速也降低了,增速贡献在整个经济增比中占比逐渐降到50%以内,现在降到40%以内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50%以上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就意味着增比比较有质量,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后,再保持高GDP增速就比较困难了。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可能很大的挑战是,必须要思考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来源于何处?我想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关键的挑战。大家分析讨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动能时,会谈到很多方面,比如说我们讲到数字化转型,这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的再工业化进程,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继续上升的空间。还有新基建,5G、数字中心的建设,也会成为中国未来增长的动能。讲到大国工业,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占全世界产值的比例约为27%-29%,远超过美国的16%,日本的10%。我们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比较重要的,也更容易一些。还有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等方面,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发展动能。我们还有“碳中和”。碳中和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是中国未来增长的重要动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现在地球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概是410PPM,地球上一次达到这个浓度的时候是320万年前,而当时地球的气温比现在高3-4度,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大约24米。根据测算,如果我们不去控制二氧化碳在大气当中的规模和全球变暖的速度,到本世纪末,大气温度可能比工业文明前期(1850~1900)的气温增加3-4度,或者更高。碳中和资料库6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据测算,如果达到巴黎协定的规定,温度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最好在1.5度以内的话,我们必须要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一些控制,力争在2050年、2060年前后,全世界的净排放量是0,即实现碳中和。实现这样的目标压力很大。去年,相关专家测算,地球现在的地表温度比工业文明前已经提了1.2度,按照巴黎协定2度的上限,现在只有0.8度的空间——未来80年的时间,只有0.8度的上升空间。如果按照1.5度这样比较理想的状况,只有0.3度的上升空间。中国积极实践碳中和愿景。总书记在去年定了时间表,对全世界碳中和愿景也有着极大的推进。背后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全方位的变化。目前,地球每一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大概为340亿吨,中国100亿吨,大约占比30%。未来如果要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排,改变能源结构,通过节能、提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技术变革,要提升对二氧化碳的封存、吸纳、收集、捕捉和再应用。两者合在一起,不是单纯的能源革命,含义更加深刻,基本上波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碳中和可能构成了未来三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宏大的主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未来,不管是具体基础设施REITs的发展,还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都要把碳中和的愿景和目标,纳入到发展的考量里面来。我想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下,REITs能做些什么事情,会有怎样的意义,有什么可以尝试的空间。第一点,碳中和任务重、所需投入巨大。如果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碳中和资料库6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美国从碳达峰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有43年的时间,德国、法国这样的国家,有将近60年的时间。我们的任务非常紧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我们人均GDP只有美国、欧洲的五分之一,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和日本。人均排放量是和人均生活水平和人均GDP密切相关的指标。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除了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外,还要考虑经济发展,考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规划,对完成碳中和任务本身,对投资领域、产业变革领域以及政策制定方面,带来的影响就更加深远。对未来投资的资金量做一个大致的估测,即探讨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钱。具体的数字很难给出来,我综合几个数据来源,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这是未来很重要的投资领域。央行在前段时间提到,碳中和可能需要一百多万亿人民币。解振华特使估测,要花费接近140万亿。这是国内的测算。相对来说,测算是静态的,完全从能源结构改变的角度出发,测算的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投资)。若进行综合性考虑,我用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去年的测算数字,全球要实现碳中和需要花费的资金金额大概为131万亿美元,中国占了30%的投资规模,意味着未来的40年时间里,我们需要投入255万亿人民币。如果考虑到上游、下游、产业变革,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加夸张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大量的投资,来自什么地方,怎么样的融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是债券、银行贷款,还有地方财政。而碳中和是深刻彻底的经济社会变革,涉及的不仅仅是有关CO2的八大行业,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我们做了分析,如果仔细思考现代经济体系,运作方式其实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碳中和资料库6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大家彼此为上下游,通过市场交易,紧密形成一个生产网络。这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节点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行业发生的变化会对经济体产生巨大的冲击。节点行业跟我们讲到的八大行业并不完全重叠。换句话说,在碳中和大的愿景下,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识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什么样的行业是节点行业。这些行业发生的技术变革,产业政策带来的影响,会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最大的、正面的贡献。一方面,这个工作可能需要顶层设计,但节点行业本身的形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更多需要靠市场来尝试。大家讲得比较多的氢能、核聚变等形式,有没有可能为碳中和做出贡献的节点行业,结论很难事先做出判断,更多地靠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还有创新者的尝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样的技术路径下,融到的资金可能是长期的投资资金,因此权益性的资金将变得非常重要。其中又涉及到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我想从基础设施REITs角度来讲,未来怎么介入到碳中和大的愿景下,为不同领域的资金需求作出贡献,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而且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这是跟大家强调和分析的第一点。另外一点,实现碳中和,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节点问题就是碳排放价格的确定。在碳中和的愿景下,碳经济时代怎么做投入产出分析,怎么让各行业、企业作出更好的决策,能够把企业、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能确定碳价格非常重要。我们怎么找碳价格的形成机制?比较常见的思路是建设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统一价格。7月16日,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上线,也形成了第一个全国性价格,52.78元。碳中和资料库6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有一个问题我简单分析一下,只靠碳排放权利的交易,金融属性不够,会有什么问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欧盟的碳交易体系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从交易量、市场影响力、价格发现机制上来讲,我们刚起步。把欧洲市场的(碳)期货价格过去五年列出来,波动非常大。换句话说,只靠碳排放的期货交易,要形成一个定价的锚,我想流动性是不够的;市场结构也使得价格波动性非常大,很难以一个波动性巨大的定价之锚来指导具有资源配置的价格发现机制。另外,统一价格也没有考虑到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差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今年5月6日有一个讲话,讲全世界应该统一碳价,当时欧盟碳价是52欧元。我在思考,假如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用52欧元一吨才能获得碳排放权,是否会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均衡。所以统一碳价的概念是否能成立,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回到中国情景,我们讨论统一碳价,和碳税,但定价的基础是什么?需要评估碳排放对经济影响的估测。如果说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统一碳价的实现路径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目前比较长久,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那我们是不是有其他的思考路径。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还能扮演什么样的作用?除了怎么让金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发挥金融体系最基本的职能?回答这些问题为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很多想象的空间。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们团队在内部分析讨论的时候,也在讲:一方面,可以用现有的股票市场,假如有两个企业,在碳排放的控制方面有不同的表现,而它们的价格差异完全可以通过碳排放识别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为碳价的市场估值提供可能性。未来可以对实现碳中和概念相关的企业,根据企业股价的差异和变化,来倒推出我们讲到的碳价格。碳中和资料库67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另外有一个可操作的事情。在958文件的指导下,有没有可能我们的基础设施REITs,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体系下,逐渐纳入一些碳敏感资产(即和碳中和任务的完成关系特别密切的敏感性资产)把它们纳入到底层资产里面,不管是ABS,或者是公募REITs,在市场交易,都会形成市场价格,这个价格会倒推出化解、吸纳,或者是再利用二氧化碳的价格。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国碳价格形成提供另外一个支点。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设施REITs除了融资之外,还有更大的意义。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在国外有试点的经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减排和改变能源结构之外,还有通过森林资源、海洋、生物等来吸纳碳元素。比如用森林资源作为底层资产:一公顷阔叶林大概一天能吸纳一吨二氧化碳,按照7月16日中国碳交易中心的价格,碳价格是50元人民币左右,一公顷森林一年大概能形成1.8万元人民币的现金流,一千公顷即1800万。这笔钱完全可以做森林的维护,或者是植树,产生更好的二氧化碳吸纳的效果。以这种底层资产形成基础设施REITs,一旦在市场交易,价格会帮助我们再去推导出吸收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多少,价格应该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市场均衡,能够产生中国碳价格的新来源,最终为碳价格的形成找到比较好的机制。这个在现有的基础设施REITs试点框架基础下是完全可行的。除了刚才讲的森林资产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资产,比如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包括传统行业里,技术革新形成的有助于减排的新技术,如能准确核证减排的量,本身也构成了形成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可以纳入到未来REITs试点的范围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未来基础设施REITs的发展可能有新的方向,也有更多的试点空间。碳中和资料库6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最后我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们讲文明形态,美国经济学家RobertGordon有个观点,通过对工业文明时代与农业文明时代的研究,基本上决定文明形态的主要是两个事情。一个是我们讲到的能源,另外一个是通讯和交通出行方式,农业文明时代能源用的就是木材,通行方式主要靠马、牛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以及无线通讯方式还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定义了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现在可能站在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端。讲到未来能源,化石能源逐渐会被新的能源形态替代;通讯方式有5G、6G;出行也可能会出圈,从地球到火星。这对我们未来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包括REITs这样的伟大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很多新启发。我们未来怎么把这个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监管体系、治理体系跟更宏大的经济社会推动力量结合起来,十分重要。我想这是一片真正的蓝海。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碳中和资料库69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两点非常关键09碳中和资料库70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从经济学角度讲,碳中和改变了生产函数。在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除了“索洛模型”强调的劳动力、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外,还需要加上碳要素。现在碳排放权成了稀缺资源,如何给这一稀缺资源定价需要讨论。此外,现在讲“碳中和”多是从生产端来谈,比如如何减少发电、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一种温室气体)。当我们把视线从生产端转到需求端,有大量研究表明,真正家庭的消费占到整个二氧化碳排放的65%以上,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构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就意味着要对国民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做好引导,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用需求变化来倒逼供给端产生变化。通过这种方式,两端同时发力,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效用函数也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本身会给经济学未来带来很大的冲击。那么经济学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来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要把握好现在面临的这样一个机遇。《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保持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按照计算,如果全球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那么在实现碳中和前,全球只有5700多亿吨的的配额;如果全球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那么全球也只有10000多亿吨的配额。之所以减少碳排放会成为一个时代议题,就是因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在如今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开始讨论怎么从化石能源过渡到非化石能源。碳中和资料库71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如果将能源使用作为划分文明型态的标准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将此次机遇简单理解成能源结构的变化,因为这种变革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带动整个生产方式,带动消费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那么这个机遇本身就非常大了。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有国内机构预测,到2060年中国总绿色投资需求折合现在的币值约为139万亿人民币。事实上,如果上升到开启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高度和视野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所需要的投资金额会这么高。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如果全球要在205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2021-2050年内全球的总投资规模至少约需达131万亿美元之巨。我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大约为100亿吨,占全球比例约为30%,若IRENA测算正确,那么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规模达255万亿人民币。当然,还有其他的估测,但也都在百万亿级别。在目前这个阶段,到哪里找这么大的一个投融资的题材呢?对中国而言,挑战更为艰巨。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换句话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在发展经济跟实现碳中和两个目标之间,做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我们的行动方案怎么设计,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完全梳理清楚。比如:到底哪些行业是可对减排起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行业,而不是单方面地把侧重点都放在生产型行业?在中国目前的生产网络里面,到底哪些行业是跟碳减排或者固碳增汇关系密切的行业?第二,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是关键。要真正实现双碳目标,形成一个有效的碳定价机制非常重要。目前为止,很多概念我们还没有完全梳理清楚,比如碳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一种潜在的金融资产,它的属性跟别的商品有什么不一样?“一价定律”是否在这个商品上成立?应该引入拍卖机制,反映区域或是行业差异(绿色溢价)吗?能不能引导稀缺的碳排放资源有效配置?等等,目前这些问题都还尚未梳理清楚。碳中和资料库72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今年的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方表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我认为,这正是考虑到了碳排放的外部性,所谓碳排放的外部性是说一个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产生的碳排放,需要全世界一起来承担后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把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中国未来的对外交往中去,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这本身是合理的选择。这有助于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共同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一起迈向新的文明的阶段。我认为,在未来30年、40年、50年时间里,我们找不到比它更宏大的故事。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这个故事本身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它也将注定影响亚太以及全球经济。碳中和资料库73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聚焦双碳、中小微企业等领域10碳中和资料库74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其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之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因为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我国不仅保持了较高的要素投入增速,全要素生产率也保持了4%的年增速。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结束,资本和劳动力增速趋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下行趋势,目前年增速已经降到2%左右。一个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就很难继续维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要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寻找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新动能。以较高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而非粗放的要素投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之义。保持较高水平的投资率,对我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意义重大。在内生增长理论中,“干中学效应”推动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和生产规模扩大;此外,新技术通常附着在新资本中,大量实证研究显示引入新型的、更有效率的投资品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我国的投资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强大推动作用,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增加对基础、核心产业和节点领域的投资。我国是否还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刘俏表示,我国具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人们普遍的担心在于债务泡沫的出现及随后的泡沫破裂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长期以来,我们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锚定的宏观变量是GDP。然而,GDP难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国家信用和资源动员能力以及国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以GDP作为经济政策锚定的宏观变量有可能过高估计宏观杠杆率和金融风险危机爆发的可能,导致政策制定者在需要大量投资时采取过度谨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碳中和资料库75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而政策失当,反而加大危机爆发的风险。为了准确估测一国的宏观政策空间,我们引入“整体价值”——例如,一国未来所有年份产生的GDP折现成现值之合——这一概念去反映一国的整体实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整体价值高于它的GDP时,这个国家往往能够承受比较高的债务率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足够大的政策空间应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期挑战;对于整体价值大,政策空间足的国家,积极的宏观政策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对稳增长的作用在那些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和企业投资效率较高的国家更为显著。我国整体价值无疑远高于GDP,虽然近年有所下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仍大幅超过服务业占主导的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当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锚定GDP,而是国家整体价值时,我们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立即显现。我国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不应局限于当期的GDP或是当前GDP增速,而是应该转向几个“有利”:有利于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出现;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1.5亿个市场主体的活力;长远讲,有利于国家整体价值的提升,有利于强大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据此,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取向去思考我国未来宏观政策的总体架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有阻滞情况下,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聚焦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刘俏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聚焦节点行业和节点领域,采取创新政策举措。2022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基调是促投资、稳增长、控风险。从短期看,我国正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疫情扰动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尤为重要。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新的节点行业会涌现,产生非常多亟待投资的节点领域。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聚集这些节点领域,精准抵达,提升效能。碳中和资料库76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这些基础和核心领域包括: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与新基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扶持;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券发放;生育福利;个人和企业税费减免;人力资本投资;基础研究投入;新型城市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建领域投资;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等。这些政策聚集的节点领域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涉及。我们特别强调创新的财政政策举措的重要性。例如,我们的估算显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未来四十年投入近三百万亿元的投资,是否可以发行期限为四十年的“碳中和”特别国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方式,聚焦未来中国生产网络里的节点行业,解决新发展阶段的节点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长空间和价值附加将极大地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其意义最终将在中长期呈现出来。碳中和资料库7778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中和资料库碳圈人必备工具!13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号开颜微信号猛论碳中和如需加入碳中和资料库知识星球永久会员请联系星主开颜碳中和资料库79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