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VIP专享VIP免费

2020.12
执行报告
EXECUTIVE REPORT
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
PLASTIC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CHINA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
( 油控研究项目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是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对生态
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也威胁着
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自
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和能源基金会中国(
EF China
)作为
协调单位,与国内外政府研究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二十余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
2018
1
月共同启动了“中
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简称油控研究项目)
促进石油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助力中国跨越“石油时代”,早日进入新能源时代,为保障
能源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以及应对气候变
化等多重目标做出贡献。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拥有
300
万会员及支持者。
NRDC
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即保护
人类、动植物以及所有生灵所倚赖的生态系统。自
1970
年成
立以来,我们的环境律师、科学家和专家一直在为公众享有
清洁的水和空气以及健康的社区而努力。通过在科学、经济
和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在亚洲、欧洲、拉美和北美等
地区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进环境的综合治理与改善
请登录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www.nrdc.cn
本报告是油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统筹撰写。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
1978
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
、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
高等学校。目前,学校设有
14
个教学院(系、部),拥有材
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全教职工
800
余人,其中专
任教师
530
人,博士教师占
60%
双师型教师占
32%
此外,
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
72
名。
2020
年,学校提出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
的发展目标,面向未来,着力打造一流的应用型本科与研究
生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
型创新、推广应用型成果。
系列报告
《“十四五”公路交通领域石油消费达峰研究》
《“十四五”城市公共领域电动汽车运营评价与经验分享》
《“十四五”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十四五”财税手段支持油控路径的规划研究》
《“十四五”绿色金融支持油控路径的政策研究》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
《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
2.0
版)》
《中国汽车全面电动化时间表的综合评估及推进建议
2.0
版 )》
《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进度研究与环境效益评估》
《中国城市公共领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与路径研究》
《中国重型货运部门减油路径评估》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与控制方案研究》
《中国石油消费情景研究(
2015-2050
)》
《国际石油消费趋势与政策回顾》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财税政策研究》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油控情景下杭州市碳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石油真实成本研究》
《石油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外部成本研究》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健康效应分析》
《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研究》
下载以上报告请登录
NRDC
官方网站
www.nrdc.cn
或扫描右方二维码
i
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
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
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
PLASTICS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IN CHINA
执行报告
EXECUTIVE REPORT
曹淑艳 
陈宝生  郭 红孙佳龙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2020
12
2020.12执行报告EXECUTIVEREPORT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PLASTICSENVIRONMENTALFOOTPRINTINCHINA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油控研究项目)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也威胁着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能源基金会中国(EFChina)作为协调单位,与国内外政府研究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二十余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于2018年1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简称油控研究项目),促进石油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助力中国跨越“石油时代”,早日进入新能源时代,为保障能源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目标做出贡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拥有约300万会员及支持者。NRDC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即保护人类、动植物以及所有生灵所倚赖的生态系统。自1970年成立以来,我们的环境律师、科学家和专家一直在为公众享有清洁的水和空气以及健康的社区而努力。通过在科学、经济和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在亚洲、欧洲、拉美和北美等地区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进环境的综合治理与改善。请登录网站了解更多详情www.nrdc.cn本报告是油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统筹撰写。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系、部),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全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30人,博士教师占60%,双师型教师占32%。此外,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人员72名。2020年,学校提出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的发展目标,面向未来,着力打造一流的应用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创新、推广应用型成果。系列报告《“十四五”公路交通领域石油消费达峰研究》《“十四五”城市公共领域电动汽车运营评价与经验分享》《“十四五”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十四五”财税手段支持油控路径的规划研究》《“十四五”绿色金融支持油控路径的政策研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2.0版)》《中国汽车全面电动化时间表的综合评估及推进建议(2.0版)》《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进度研究与环境效益评估》《中国城市公共领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与路径研究》《中国重型货运部门减油路径评估》《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达峰与控制方案研究》《中国石油消费情景研究(2015-2050)》《国际石油消费趋势与政策回顾》《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油控情景下杭州市碳减排路径研究》《中国石油真实成本研究》《石油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外部成本研究》《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健康效应分析》《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研究》下载以上报告请登录NRDC官方网站www.nrdc.cn或扫描右方二维码i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PLASTICSENVIRONMENTALFOOTPRINTINCHINA执行报告EXECUTIVEREPORT曹淑艳陈宝生郭红孙佳龙北京石油化工学院BeijingInstitute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2020年12月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ii目录摘要ivAbstractvi1.塑料消费透视11.1全球塑料污染问题1.2中国紧迫的“塑控”需求2.中国“塑料包袱”流评估52.1全国塑料物质流分析2.2家庭塑料物质流分析3.关键塑料制品(大类)的环境足迹评价123.1评价方法与准则3.2原油生产与运输的环境影响系数3.3三烯三苯的原油系数与完全环境影响系数3.4五大树脂的完全影响系数iii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4.关键塑料制品(子类)的环境足迹评价224.1主要塑料包装品的环境足迹评价4.2主要建筑材料的环境足迹评价4.3可降解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价5.塑料制品用后处理的资源环境影响375.1塑料废弃的社会成本5.2从产品到坟墓的环境影响分析6.中国“塑控”政策评价与建设方向406.1政策成就6.2政策困境6.3建设方向7.“塑控”目标、行动策略与预期效益477.1重分类管理:基于消费者视角7.2减量发展:“塑控”目标与预期效益7.3热点行动:行动策略与热点领域7.4政策建议7.5“十四五”减量路线图参考文献58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iv摘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与消费国家,且塑料生产与消费总体处于增长的通道。截至2019年底,全国初级形态塑料累积产量达到10亿吨,塑料已经成为国家的“超级垃圾”。中国在“塑控”——调控塑料生产、消费与后端处置问题所处的情形较全球大多数国家更紧迫。作为“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之子课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家庭“塑料包袱”流分析;(2)采用生命周期技术,基于中国技术效率,从大类与细分产品两个尺度,评估关键塑料制品的环境足迹评价,包括能源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3)建立“塑控”目标和时间表;(4)评估“塑控”的“油控”效果,减少石油消耗与塑料环境影响,实现“净塑”目标。研究报告共七章。第一章简要评述了全球塑料污染挑战及中国“塑控”的紧迫性。第二章运用物质流技术,分析了中国国家与家庭两个尺度的塑料流,着重以管理需求为导向,解析家庭这一终端消费部门的塑料流来源。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从大类与子类评估了传统塑料(即化石基塑料)从源泉到厂门口这一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分析边界从原材料(原油)获取开始,到在工厂制成塑料制品为止。第四章还专节分析了可降解塑料从源泉到厂门口的环境影响。第五章评估了用后塑料的环境影响,即塑料制品从家庭门口到坟墓这一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分析边界从塑料制品离开家庭开始,到其在填埋场、焚烧场等场所被处理、处置为止。本着“零塑垃圾”的管理理念,以及考虑到塑料用后处理的环境影响的显著差异,课题组没有汇总塑料这两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第六章与第七章是政策建议,结合前述研究,第六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以“塑控”促进塑料经济发展的政策成就、困境与未来建设,第七章分析了中国未来15年塑料经济发展、“塑控”的总思路、行动策略、行动目标与预期效果。课题组发现,在“一级回溯”机制下,2017年,平均每个家庭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消费塑料86公斤,其中,来自大宗消费的数量为82公斤,来自微消费的数量为4公斤。另有14公斤塑料消费发生在建筑建设装修、服装消费和“一级回溯”以下的产品消费中。v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基于“零塑垃圾”的理念,本报告对塑料制品的环境影响分两段评估:从原油到塑料制品;从塑料制品离开家庭到用后处理处置。塑料后端处理为材料化利用模式时,每1吨废塑料保守估计可替代0.67吨洁净的树脂原料,由此避免1吨石油资源消耗和1吨垃圾焚烧,综合碳减排效果为5吨二氧化碳。在塑料领域,“可降解”并不等同于低环境影响。塑料的本质碳龄、在产品链中的位置,加上后端处理处置方式,共同决定着其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环境绩效。当可降解塑料的命运被制度设定为焚烧时,化石基的可降解塑料更不环保;当用后被抛弃于干旱自然环境中时,聚乳酸(PLA)产品与化石能源中的碳本质相同,皆为沉睡的历史黑碳。课题组认为,未来15年,中国塑料经济发展、“塑控”的核心应是由“应对产业链末端的塑料垃圾污染”向“应对线性塑料经济”转变,改革机制体制,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塑料经济模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国家的石油减量发展、“零废”发展与“碳中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与可靠保障。课题组预计,通过“塑控”措施,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中国家庭塑料消费可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10%。“十四五”期间,全国通过消费、生产环节的“禁限塑”,累计减少传统化石基塑料消费1180万吨。到2035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可减少25%,节油1800万吨。“十四五”期间消费、生产环节的“禁限塑”重点是减少“快消”型塑料特别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与消费,在相关机制体制建设上取得突破。在2026至2035年的十年里,“减塑”较“十四五”时期放缓,然而,“塑控”的情形更为复杂,既要继续减少“快消”型塑料使用与消费,还要积极应对新型“快消”型塑料与美好生活需求下的存量型塑料消费增长。课题组建议,中国“塑控”的总策略为:分类管理,减量发展,抓准热点,以政策优化与创新发展推动与保障。塑料管理要抓住热点场所、热点产品、热点行为,以及产业链服务保障创新,包括:1)生产者包装设计创新;2)外卖餐具利用模式创新;3)物流包装利用模式创新;4)塑料回收分类创新。政策建设主要包括:建立清晰的生命周期评价(LCA)视角下的塑料管理机制,夯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完善塑料包装标志制度,鼓励各类生产者改革产品及包装设计及服务模式,加强公众宣传与引导,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引导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消费者的塑料消费态度、意识与行为转型,以及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创新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创建塑料减量焚烧配额(相对配额)制度和塑料回收利用环节“禁限燃”机制,焚烧减量配额共620万吨。通过对塑料全产业链管理,“十四五”中国可减少传统塑料消费1180万吨,避免塑料焚烧620万吨,原料节油2500万吨,比2018年长庆油田全年的原油产量还多5%左右,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相当于35个500MW(兆瓦)煤电厂的全年碳排放量。“十四五”中国“减塑”的总社会效益为507亿元,这部分收益可以满足减量焚烧的620万吨塑料的化学回收工艺的建设与运行。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viAbstractChinaisthelargestplasticproducerandconsumerintheworld,andthenationalplasticproductionandconsumptionisstillgrowing.Bytheendof2019,theaccumulativeproductionofprimaryplasticsreached1billiontons.Plasticshasbecomethe“superwaste”.ThesituationinChinaconcerning“plasticcontrol”-regulatingtheproduction,consumption,andback-enddisposalofplastics-ismorepressingthaninmostcountriesaroundtheworld.TheresearchofPlasticsEnvironmentalFootprintinChinaisasub-projectofChinaOilConsumptionCapandPolicyResearchProject.Themaincontentsinclude:(1)analysisofhouseholdplasticmaterialflow,(2)life-cycleassessmentofenvironmentalfootprintofkeyplasticproducts,includingenergyfootprint,carbonfootprintandwaterfootprint,(3)establishmentofthetargetandscheduleofplasticcontrol,and(4)evaluationofoil-savingeffectofplasticcontrol.Theresearchreporthassevenchapters.ThefirstchapterbrieflyreviewstheglobalplasticpollutionchallengeandtheurgencyofChina’s“plasticcontrol”.ThesecondchapteranalyzestheflowofChina’snationalandhouseholdplasticconsumptionbymaterialflowtechnology.Chapters3and4assess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traditionalplastics(iefossil-basedplastics)fromcradletofactorygate.Theanalysisboundarystartsfromacquisitionofrawmaterials(crudeoil)toendproductsmadebyfactory.Chapter4alsoanalyzes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degradableplasticsfromcradletofactorygate.Chapter5assessestheafter-useenvironmentalimpactsofplastic,whichare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plasticproductsfromdoorofhometograveinthelifecyclestage.Theanalysisboundarystartsfromplasticproductsleavinghouseholdtoprocessinganddisposalfacilities,includinglandfillsandincinerators.Inlinewiththemanagementconceptof“zeroplasticwaste”andconsideringth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plasticprocessinganddisposal,theresearchteamdidnotsummarize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thetwostagesoftheassessment.Chapters6and7arepolicyrecommendations.Chapter6focusesontheanalysisofChina’spolicyachievements,difficultiesandfutureconstructioni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plasticseconomywith“plasticcontrol”.Chapter7analyzesChina’splasticseconomyinthenext15years,thegeneralconceptof​​“plasticcontrol”,actionvii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strategies,actiongoalsandexpectedresults.Theruleoftrackingthefirstlevelofembodiedplasticsisappliedduringaccountinghouseholdplasticsconsumption,meaningthatplasticsismeasuredintheplaceofconsumption,inclusiveofdirectpurchaseofplasticsandthoseindirect“purchase”suchascarrierbagorpackagewhenbuyingfruitsandyogurt.Undertheone-stepbacktrackingaccountingrule,theaverageconsumptionofplasticsperhouseholdamountedtoapproximately86kilograms(kg)inactiveorpassivemannerin2017.Themassconsumptioncontributedto82kgandthemicroconsumptionto4kg.Another14kgofplasticsoccurredinconstruction,decoration,clothingandthoseproductsconsumptionwithdeeper-levelembodiedplastics.Theenvironmentalimpactsofthekeyplasticproducts,includingenergyfootprint,carbonfootprintandwaterfootprint,wasevaluatedusinglifecycleanalysisfrommaincategoryandsubcategoryscales.Basedontheconceptofzeroplasticwastedevelopment,theplasticsenvironmentalfootprintwasassessedbytwostagesofthelifecycle:Cradle-to-factorygate(C2Gf)andHouseholdgate-to-Grave(Gh2G).C2Gfdescribesapartialproductlifecyclefromoilextraction(cradle)tothefactorygatebeforeitistransportedtotheconsumer,whileGh2Gdescribesthepartialproductlifecyclefromhouseholdgatetothegravewherethedisposalandtreatmentofthedisposedproducttakesplace.Whentheplasticsisrematerializedafteruse,itisestimatedthat0.67tonsofcleanresincanbereplacedbyrecycling1-tonwasteplastics,thusavoiding1tonofoilconsumptionand1tonofwasteincineration.Theemissionreductioncantotalto5tonsofcarbondioxide.Forplasticsproduct,“degradable”isnotequivalenttolowerenvironmentalimpact.Theiroverallenvironmentalperformancethroughoutthelifecyclearedeterminedbytheintrinsiccarbonageofplastics,theirlocationintheproductchain,andthemodeoftreatmentanddisposalafteruse,excludingprocessefficiency.Whenthedegradableplasticsisincinerated,fossil-deriveddegradableplasticsarelessenvironmentallyfriendly.Whenabandonedinaridnaturalenvironmentsafteruse,PLAproductshasessentiallythesamecarbonembeddedasoil-basedplasticsandthosecarbonareallsleeping“historicalblack”carbon.Theresearchteambelievesthatinthenext15years,theplasticeconomydevelopmentinChinaandthecoreof“plasticcontrol”couldtransferfromdealingwithplasticwastepollutionattheendoftheindustrialchaintodealingwithlinearplasticeconomy,and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recyclable,collectableanddegradableplasticeconomybyreformingthecurrentmanagementmechanismandsystem.Thenewplasticeconomywouldguaranteeabetterlifeforthepublic,lessoilconsumptiondevelopmentforthewholenation,andazeroplasticwasteandcarbonneutralfuture.Thehouseholdplasticconsumptionisanticipatedtobereducedby25%by2035from2017level.Underthis“plasticcontrol”target,18milliontonsofoilcouldbesavedin2035.Theresearchteamsuggeststhatthegeneralstrategyof“plasticcontrol”inChinashouldinclude:classificationmanagement,reductiondevelopment,keyhotarea/thememanagementandpolicyoptimization/innovation.Plasticmanagementshouldgrasphot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viiiplace,hotproducts,hotbehaviors,andtheinnovationofhotindustrychainservice.Theinnovationcovers:1)producerpackagingdesigninnovation,2)take-outtablewareutilizationmodelinnovation,3)logisticspackagingmodelinnovation,and4)plasticrecycleclassificationinnovation.Thefollowingmechanismsshouldbeimprovedorestablished:··aclearerplasticmanagementmechanismfromanLCAperspective,··effectiveimplementationofthe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system,··enhancedlabellingsystemforplasticpackaging,··motivationofinnovationfromproductandpackagingdesigntoservicemodel,··publicpublicityandguidance,··moreresponsibilitytakenby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especiallycollaboratingproducers,sellers,importersandconsumerstolessplasticmode,··aplasticcreditmechanism,and··anewplasticrecyclingandreusesystems.Theresearchteamestimatesthatby2025attheendofChina14thFive-YearPlan,householdplasticconsumptioncouldfallby10%comparedwith2017.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period(2021-2025),theconsumptionoftraditionalfossil-derivedplasticsisexpectedtobereducedby11.8milliontonsunderthemanagementmechanismofBanandRestrictiononplasticsinproductchain.Underthenewsystemofplasticincinerationreductionquota(relativequota)andthemechanismof“BanandRestrictiononincinerationofplasticsafteruse”,theincinerationreductionquotaissetto6.2milliontonsduring2021-2025.Throughthewholeindustrialchainmanagementofplastics,Chinawouldreducetraditionalplasticsconsumptionby11.8milliontonsandavoidburningof6.2milliontonsofplastics,leadingtosave25milliontonsofcrudeoilasrawmaterial(about5%morethantheannualcrudeoilproductionofChangqingoilfieldin2018)andreducecarbondioxideemissionby110milliontons(Equivalenttotheannualcarbonemissionsof35coalpowerplantswith500MWinstalledcapacity)of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period.Thetotalbenefitsof“plasticreduction”strategyareestimatedtobe50.7billionyuan,whichcanusedtoreduce6.2milliontonsofplasticsincinerationby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chemicalrecyclingfacilities.1塑料消费透视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21.1全球塑料污染问题从1950年到2015年,人类累积制造了83亿吨的广义塑料,其中,纤维塑料10亿吨,日常所说的塑料73亿吨[1,2]。加上2016~2019年的全球塑料产量,估计到2019年底全球塑料累积消费量已超过100亿吨、日常所说的塑料约88亿吨。塑料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积累,即使在偏远的地方,如南太平洋无人居住的亨德森岛也是如此[3]。截至到2015年,人类累计排放了约6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79%的塑料垃圾被填埋或遗弃在自然环境之中[1]。被填埋或遗弃的塑料总量高达49亿吨[1],占全球塑料累积总产量的59%。海洋的塑料污染问题已非常严峻。在全球尺度上,每年约3%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4],例如,2010年约480~1270万吨垃圾从陆地输入到海洋[5]。塑料在海洋中主要有两种出路:漂浮回岸边或漂移到深海。进入海洋的塑料中有94%最终落到了海底[6],科学家在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也检测到大量微塑料[7]。《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将海洋废弃物作为三大主题之一,并特别强调:微塑料是新兴的环境问题。已有690种多海洋物种被证明摄入了微塑料[8,9]。在人类食用的蛤蜊[10]、鱼[11]以及食盐[12,13]中也证实有微塑料。河流是海洋中塑料的最主要输入通道[14]。然而,目前公众对河流的塑料污染关注远低于海洋。对陆地塑料污染关注也不足[15]。陆地的微塑料污染规模可能较海洋污染高4~23倍[16],农业土壤可能较海洋“储存”了更多的微塑料[15]。塑料工业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7],仅塑料制造阶段(将树脂制成塑料产品)就产生了全球1%的碳排放[18,19]。若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8%[20]。照常发展模式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供应总量,其中,1/4多产品是一次性的[21];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可能占全球碳预算总额(2°C情景)的15%,这尚未考虑塑料在开放环境中降解产生的碳足迹[1,22]。塑料的环境影响的代价是触目惊心的。据Truecost的调查,消费品行业每年使用塑料的自然资本总费用超过750亿美元[16],食品行业责任最大,占塑料的自然资本总费用的23%。超过30%的自然资本费用来自上游原材料开采和塑料原料制造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下游最大的影响是海洋污染,每年的自然资本费用至少130亿美元。塑料消费引发了资源环境、生态、美学和人类健康等诸多问题,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线性的全球塑料利用模式。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1.2中国紧迫的“塑控”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塑料消费国。年塑料(初级形态塑料)产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400多吨,1995年约为1100万吨,2000年为2590万吨,2010年为5830万吨,自2015年突破7500万吨。中国人均塑料消费量在2010年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0公斤),目前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然而,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塑料消费水平、塑钢比相比,中国的塑料消费尚属相对低水平。中国的塑料生产与消费总体处于增长的通道(图1-1、图1-2)。1949~1990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生产累计产量为2000万吨;1991年以来,初级形态塑料生产加速。全国初级形态塑料累计产量在1991~2013年的13年里突破1亿吨,在2004~2017年的14年里突破7亿吨,在2018与2019的两年里再增加1.8亿吨。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的初级形态塑料产量已累计到10亿吨。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年,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塑料已经成为超级垃圾。作为石油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塑料消费大国,中国在“塑控”——调控塑料生产、消费与后端处理、处置问题所处的情形较全球大多数国家更紧迫。图1-1中国初级形态塑料生产量(1949-2018年)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量产料塑的态形级初万吨)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4图1-2中国10亿吨初级形态塑料生产量的加速累积过程注:2018年,中国初级塑料产量8558万吨,2019年1~12月统计产量为9574.1万吨。1.8亿吨194919902003201720192000万吨1亿吨7亿吨2中国“塑料包袱”流评估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6本章运用物质流技术,从国家与家庭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的塑料物质流,国家尺度的塑料流分析着重塑料的生产、消费、进出口及用后处理的总格局,家庭这一终端消费部门的塑料流分析着重“源解析”,以管理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塑料分类管理为目标。2.1全国塑料物质流分析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几乎各类塑料消费均呈现增长势头,塑料物质流,无论在生产、消费还是贸易领域,都非常活跃。研究对2017年和2018年中国的塑料物质流进行了分析。报告中将使用后的塑料简称为“废塑料”,其本身并非天然为“废物”。物质流分析(图2-1)表明,2017年中国国内消费的7567万吨塑料中,23.3%(1768万吨)以库存增加形式停留在社会经济系统之中,22.4%(1693万吨)被回收再利用,54.3%(约4100万吨)被填埋或被遗弃于自然之中。2018年的塑料物质流宏观格局(图2-2)与2017年基本相似。图2-12017年中国塑料物质流分析注:库存、废塑料(来自再利用)与填埋或废弃的数据为估计值;库存表示“库存增加及包含型净出口”。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塑料回收量包含着以前年份消费的塑料。(单位:万吨)进口630塑料进口47583废塑料进口库存1768出口1172塑料出口11684废塑料出口废塑料(来自再利用)再利用570填埋或废弃+46774107填埋塑料生产8458+7567使用回收与运输(含废弃于自然)5800废塑料1693其他用途废塑料(再利用用途)7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2-22018年中国塑料物质流分析注:同图2-1。在“禁固令”即《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作用下,2018年塑料进口量较2017年锐减。(单位:万吨)国产塑料的归宿中,净出口与用后回收在2017~2018年的两年里保持稳定,分别约占全年生产总量的13%与20%(图2-3)。2017年,使用后进入自然系统被填埋或流浪的塑料占比为47%,这个比例在2018年降至43%。由于统计中的塑料回收量包含着以前年份消费的塑料,当年实际留存在自然之中的份额要高一些。使用后依然留存在经济部门与家庭部门的比例从2017年的20%上升到2018年的23%。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经济系统、家庭与市政建设中的塑料存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塑控”的焦点是控制那些流量型消费即短寿的特别是一次性的快消费,特别是易在用后被填埋乃至遗弃在自然之中的那部分消费。进口52.7塑料进口47.55.2废塑料进口库存2076出口1316塑料出口13124.1废塑料出口废塑料(来自再利用)再利用612填埋或废弃+45233911填埋塑料生产8558+7822使用回收与运输(含废弃于自然)5746废塑料1835其他用途废塑料(再利用用途)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8图2-3中国塑料生产的归宿:2017年与2018年注:库存表示库存增加及包含型净出口。左图为2017年,右图为2018年。在2017与2018两个年度,中国塑料消费的部门流动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图2-4)。其中,约38%的塑料用于包装,6%~8%用于生产日常塑料制品。塑料在建筑领域发挥着“以塑代木”的作用,在电子电器、汽车生产中发挥着“以塑代钢”的作用,是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塑控”最关键的部门是包装的紧邻下游,如饮品制造部门。图2-4中国塑料生产的部门流向:2017年与2018年注:(1)根据中国分类型合成树脂消费结构与塑料制品生产结构;(2)电子电器汽车等指制造业中除包装、日用品、办公设备、纤维生产部门以外的行业,重点是电子电器生产、机械设备与交通运输工具制造;(3)农业中仅统计了农用薄膜与农业用管道,未考虑农业生产建设、建筑等使用的塑料建材;(4)建筑建设、装修中包含了所有涂料、粘合剂的数据。左图为2017年,右图为2018年。全国产量100%消费后回收20%库存型消费23%使用后废弃净出口14%43%全国产量100%消费后回收20%库存型消费20%使用后废弃47%净出口13%建筑建设、装修27%包装38%电子电器汽车等18%日用品8%纤维与办公用品4%)农业(农膜、管道5%国内使用量100%建筑建设、装修26%包装38%电子电器汽车等20%日用品5%纤维与办公用品5%)农业(农膜、管道6%国内使用量100%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2.2家庭塑料物质流分析根据发生数量,研究将居民家庭部门的塑料消费分解为大宗消费与微消费两类。前者指那些易被消费者察觉、发生数量相对较大的塑料消费,包括直接消费(如塑料盒)与间接消费(如包装塑料);后者指那些易被消费者忽略的塑料消费,也包括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根据消费者行为,研究将大宗塑料消费来源分解为8项,将塑料微消费来源分解为6项(表2-1)。表2-1基于数量的家庭塑料消费分类塑料消费类型来源大宗消费1.家庭耐用品购买2.快递(包装)3.网络订餐(包装)4.软饮料(包装)5.购物塑料袋(超市、市场)6.食品(包装)7.日化用品(包装)8.塑料日用品微消费9.吸管10.鲜饮品塑料杯11.常用文具(笔芯、书皮、铅笔盒)12.玩具13.赠品14.医疗(住院)15.其他考虑管理需求,研究对塑料间接消费采用“一级回溯”核算机制。以伴随面包发生的包装塑料为例(图2-5),“一级回溯”机制下间接塑料消费仅考虑包装面包用的塑料,不考虑包装塑料运输与面包原料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塑料消费。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10图2-5家庭部门塑料间接消费核算“一级回溯”机制示例图对发生规模与消费者认知有显著差异的这两类塑料,适宜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与策略。中国家庭年均消费塑料约86公斤(2017年,“一级回溯”核算机制)。其中,大宗消费82公斤,由69公斤的间接消费与13公斤的直接消费构成(图2-6),直接消费主要来自塑料日用品。大宗消费塑料的来源构成见图2-7,其中,商品伴随包装(饮料、食品等购买)占34%,购物伴随包装(超市市场购物、网络购物)占23%,这些包装基本是一次性使用的。图2-6中国家庭塑料消费注:间接消费采用“一级回溯”机制,大宗消费的估计属于不完全统计,未考虑房屋购买、装修等其他活动,这部分及“一级回溯”以外的塑料消费共约14公斤,即户均家庭完全塑料消费为100公斤。二级间接消费一级间接消费消费直接对象面包(采用塑料包装)小麦(其他原料略)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农业灌溉管道农产品包装运输用塑料包装(其他略)包装塑料(考虑)包装塑料运输中的塑料家庭总消费86公斤微消费4公斤大宗消费(直接)13公斤大宗消费(间接)69公斤1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2-7家庭塑料消费(大宗消费)构成家庭微消费塑料4公斤(表2-2),其单次消费量微,发生场景多、总量不容忽视,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绿色意识与行为的养成。例如,不完全估计人均每年“喝掉”塑料0.6公斤,其中,使用吸管约100支、折合0.1公斤,奶茶、新榨果汁、豆浆等非瓶装饮品按人均年消费50杯估计,消耗塑料0.5公斤。这尚未考虑瓶装饮品的贡献。微消费这部分塑料有相当一部分难收集,易被遗弃在自然环境之中。这些消费项目是“限塑”、“减塑”的重点、热点,更是难点。表2-2家庭塑料微消费来源分解序号类型人均户均1吸管100支、0.1公斤0.3公斤2鲜饮品塑料杯50只、0.5公斤1.5公斤3常用文具(笔芯、书皮、铅笔盒)75克0.23公斤4玩具0.12公斤0.4公斤5赠品-0.2公斤(含在日常塑料中)6医疗(住院)0.1公斤(广州)0.3公斤7其他0.3公斤1公斤注:其他包括餐具及宾馆小件用品包装、气球干杆、搅拌棒、香烟滤嘴、卡片封套等。耐用品购买27%网络购物3%网络订餐2%软饮料16%超市市场购物18%食品与其他物品包装18%日用品购买16%3关键塑料制品(大类)的环境足迹评价1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本章从塑料制品的大类视角,评估传统塑料(即化石基塑料)从源泉到厂门口这一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分析边界从原材料(原油)获取开始,到在工厂制成塑料制品为止。3.1评价方法与准则研究采用生命周期技术,基于中国生产技术评估塑料的能源足迹、碳足迹与水足迹。基于“零塑垃圾”的理念,分两段评估塑料制品的环境影响:第一段从油井到产品(即厂门口),即C2Gf(Cradle-to-factorygate),也即W2P(Well-to-Product),从原油开采开始到塑料制品在企业制成为止;第二段从产品到坟墓,即Gh2G(Householdgate-to-Grave),从塑料制品离开家庭到后端处理、处置为止。塑料制品在来到消费者身边之前,经历原油开采、基础化工原料(三烯三苯)制取、塑料树脂聚合、初级塑料加工到塑料制品加工等主要工业过程(图3-1)。乙烯被誉为“石油化工之母”,是塑料链条中一条“龙头”。2017年,中国石脑油裂解路线占比全国乙烯总产能81%;MTO/CTO所占比例近19%。“三苯”生产重整分离与芳烃抽提是塑料链条中另一条“龙头”。尽管纯苯是中国国内芳烃龙头,但由于纯苯是各种工艺来源的副产品,在实践二甲苯即PX的生产能耗更受关注。图3-1塑料的主要工艺流程综上,研究选择以乙烯和PX作为核心基础原料展开塑料树脂的环境影响分析。现代石油化工中的化工部门主要采用联产模式生产。一般而言,多联产系统的主产品和副产品均应列入评价范围内[23]。本报告采用该分析理念,在高值化学品(HVCs)中基于经济价值分摊环境影响,轻烯烃的质量按100%考虑,非轻烯烃的质量按50%折算[24]。原油三烯三苯塑料树脂初级塑料塑料制品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143.2原油生产与运输的环境影响系数根据全国能源平衡表,中国石油开采能耗为0.08toe/t(toe,吨标准油当量)。根据中石化与中石油企业年报,中国原油加工能耗为74kgoe/t。中国是一个原油总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原油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图3-2)。原油海运进口运距也在提升,2017年约7600海里,每吨进口石油的平均运输能耗为80kgoe。每吨原油采出、加工的水资源消耗分别为3m3与0.5m3,运输过程的水资源影响可忽略不计。图3-2中国原油生产、消费与进口运输距离信息来源:产业信息网2018年08月02日信息“2018年中国原油行业产量、消费量及进出口情况统计分析”。01002003004005006007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百万吨消费量产量690070007100720073007400750076007700780079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海里(a)中国原油生产与消费(b)中国原油海运进口平均运距15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3.3三烯三苯的原油系数与完全环境影响系数基于石油总量控制的现实需求,研究从两个层面考虑原油系数:石油需求系数与石油消耗系数。前者着重分析生产1吨产品需要的实际炼油产量,后者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生产1吨产品消耗的石油资源量。在HVCs取值95%的情况下,“三烯三苯”对裂解原料的消耗系数为1.51吨,综合炼油产品结构与用途,得到“三烯三苯”原油消耗系数为1.59(取值1.60)t/t,实际炼油产能支持为其6倍多。图3-3基于企业数据的三烯三苯生产原油(消耗型)流动注:“三烯三苯”生产工艺中的电力需要外部提供;图中数据为按产品质量与产出结构分配到三烯三苯产品的石油资源,1吨三烯三苯产品生产需要约10吨石油资源支持,消耗其中的1.6吨,剩余的8.4吨石油被分配在成品油等其他石化产品(未绘制)。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每生产1吨乙烯消耗的能源为590kgoe。生产每吨对二甲苯生产的能耗为500~700kgoe。综合考虑各类产出的结构,“三烯”生产的平均能耗系数为350kgoe/t,直接碳排放为1.0tCO2/t,“三苯”生产的平均能耗系数为520kgoe/t,直接碳排放1.5tCO2/t。加上原料包含的环境影响,每吨三烯三苯的完全能耗为0.7~0.9toe,碳排放为2.2~2.7tCO2,取水系数为10.5m3左右(表3-1)。油田生产1.60吨原油开采-0.12吨原油运输-0.14吨进入石化企业1.34吨乙烯裂解原料制取-0.01吨乙烯装置能耗消耗(非电力)--0.30吨转移到HVCs以外产品-0.03吨形成三烯三苯产品:1.00吨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16表3-1厂界内三烯三苯的环境影响系数项目乙烯丙烯丁二烯三烯三苯能耗系数(toe/t)0.710.710.730.710.89碳排放系数(tCO2/t)2.172.172.232.192.68取水系数(m3/t)10.89.012.010.210.73.4五大树脂的完全影响系数(1)PE树脂与PP树脂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聚乙烯(PE)的品质不同,制造环节的环境影响也不同,其中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生产的环境影响最大。在本报告中,LDPE、LDPE(高密度聚乙烯)、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能耗系数参考《聚乙烯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广东省)》中的能耗限额水平取值,取水系数根据地方工业标准中的取水限额出现频数较高的值取值。生产过程中的电力的碳排放按实际发电碳排放计入。截止到2017年,中国聚丙烯(PP)装置产能2147万吨,其中油头装置产能占总产能的58.03%,MTO/CTO装置产能占31.25%,PDH装置产能占10.71%。综合工艺构成,吨PP生产的能耗取值为90kgoe。依据地方取水定额,吨PP生产的取水2.5m3。分析表明,PE树脂与PP树脂的能耗系数接近(表3-2),为0.8toe/t,碳排放强度也大致相当,约为2.6tCO2/t。PE树脂的水资源影响强度(16.6m3/t)相对高,是PP树脂的1.5倍左右。17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表3-2PE与PP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项目HDPELDPELLDPEPEPP能耗系数(toe/t)0.880.960.860.850.82碳排放系数(tCO2/t)2.722.982.672.642.53取水系数(m3/t)16.416.617.416.611.7注:电力碳排放系数为3.26tCO2/toe;PE能耗是未分类的能耗限额,非各类PE能耗的平均。(2)PVC树脂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根据氯乙烯单体的获得方法,聚氯乙烯(PVC)树脂可分为电石法、乙烯法和进口单体法。乙烯法PVC生产的物质流见图3-4,每吨PVC树脂生产需要消耗乙烯0.50吨、氯气0.65吨,追溯到原材料源头,需要消耗石油0.8吨,此外还消耗食盐1.0吨。乙烯法PVC生产的直接环境影响与完全环境影响见表3-3,每吨PVC树脂生产消耗能源2.0toe,排放6.7tCO2,取用水资源11.5m3。国内70%以上的企业采用电石乙炔法工艺生产PVC,其能耗约是乙烯法的3倍左右[25],吨PVC的水足迹为25m3[26]。本报告基于乙烯法分析与报告PVC的环境影响系数,报告的影响结果低于实际值。图3-4乙烯法PVC树脂生产物质流图支持乙烯生产的实际炼油量为5吨,其中,0.8吨石油消耗于乙烯产品中,其余4.2吨流向其他产品。PVC树脂装置PVC树脂1.0吨原油0.8吨炼油装置乙烯装置0.67吨乙烯0.50吨食盐1.0吨氯碱装置氯气0.65吨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18表3-3PVC树脂的直环境影响系数及其主要原料的环境影响系数项目A直接影响B原料的完全影响C完全影响乙烯法通用型糊用型乙烯氯气乙烯法通用型糊用型能耗系数(toe/t)1.121.081.150.710.812.001.962.03碳排放系数(tCO2/t)3.823.676.602.172.826.746.599.52取水系数(m3/t)2.51.41310.85.511.510.422.0注:“乙烯法”列数据是全国乙烯法生产PVC树脂(通用型)与乙烯法生产PVC树脂(糊用型)的加权平均值。以通用法生产PVC树脂为例,完全影响C=直接影响A+间接影响。其中,间接影响=乙烯原料需求系数0.5乙烯的完全影响B+氯气原料需求系数0.65氯气的完全影响B。(3)PS树脂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聚苯乙烯(PS)树脂生产的上游为苯乙烯。目前世界上苯乙烯生产主要采用乙苯脱氢工艺和苯乙烯/环氧丙烷(PO/SM)共氧化法。其中,乙苯脱氢法占全球产量的80%多。研究着重分析乙苯脱氢法(纯乙烯法)生产苯乙烯的环境影响。聚苯乙烯根据物化性质有非可发性聚苯乙烯(PS)和可发性聚苯乙烯(EPS),前者主要包括通用级聚苯乙烯(GPPS)和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中国EPS与GPPS/HIPS的产能构成比约为64%:36%,前者主要用于建筑用保温材料和包装及包装缓冲材料,后者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子电器、日用品和办公用品[27]。每吨GPPS/HIPS生产需要苯乙烯935/990kg,消耗电力340/250kWh,不同工艺原料需求与能耗有所差异[28],地方取水定额为2.5m3/t。综合估计,中国每吨聚苯乙烯生产共消耗能源1.4toe,排放4.2tCO2,取用水资源17m3,这些环境影响主要以隐含形式携带在其原料苯乙烯之中(表3-4)。表3-4PS树脂与ABS树脂的环境影响系数项目PS树脂(GPPS/HIPS)ABS树脂完全影响直接影响完全影响直接影响产品制造能耗系数(toe/t)1.370.081.300.13产品碳排放系数(tCO2/t)4.240.254.090.39取水系数(m3/t)19.12.5026.40101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EPS的环境影响较GPPS/HIPS高。在天津,发泡聚苯乙烯制品综合能耗限额为3.2吨标准煤,取水定额为18m3/t(泡沫塑料值)。基于企业的分析(表4-2)表明,生产1吨EPS共消耗能源1.75toe,排放5.5tCO2,较GPPS/HIPS的能耗及碳排放影响高25%左右;取用水资源37.5m3,是GPPS/HIPS取水量的7倍多。(4)ABS树脂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是由单体苯乙烯、丙烯腈以及聚丁二烯橡胶生产的共聚物[29]。生产方法有三类:乳液接枝聚合法、连续本体聚合法、乳液接枝掺混法,约80%的企业采用乳液接枝聚合法。一般,生产1tABS树脂需丁二烯0.167t、丙烯腈0.239t(原料需求:丙烯209.11kg、氨83.63kg)、苯乙烯0.639t。大庆10万吨ABS树脂装置的能耗为130toe/tABS,大沽化工ABS装置的能耗126toe/tABS[30,31]。在本研究中,ABS生产能耗取值为130toe/tABS,电力约占45%;取水定额参考天津规定,为10m3/t。综合ABS生产的原料使用与生产装置能耗,生产每吨ABS产品的总能耗为1.30toe,排放4.1tCO2,其中90%以隐含形式发生。生产每吨ABS取用水资源26m3,隐含形式取水量约占2/3(表3-4)。(5)塑料制品的完全环境影响全国每制造1吨塑料制品平均能耗为0.27toe,其中电力500kWh。综合生产原料包含的资源环境影响,各类塑料制品从油井到产品(W2P)的能耗系数见图3-5。就同类产品而言,能源消耗以PVC塑料制品的最高,其次为PS与ABS塑料制品,PE与PP塑料制品的最低且大致相当。各类塑料制品的W2P碳排放系数(图3-6)比较关系与之类似。水资源影响(图3-7)则是ABS产品最高,其次为PS与PP产品,而PP与PVC产品最低。不同原料制成的塑料制品的资源环境影响比较关系基本一致,W2P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塑料制品、日用塑料品、薄膜塑料、包装塑料。综合用后处理、处置的难易程度及处理技术的资源环境影响,塑料制品的资源环境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塑料制品、日用塑料品、饮品包装瓶、外卖餐盒、日化品包装、其他包装、薄膜塑料袋。考虑用后处理、处置环节,包装塑料中饮品包装瓶回收利用相对容易实现,其次为日化品包装、外卖餐盒,而薄膜塑料、其他塑料包装的收集难度要相对大得多。湖北荆门老垃圾填埋场垃圾组分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45]:填埋塑料废弃物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塑料袋,占41%。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20图3-5塑料制品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能耗系数图3-6塑料制品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碳排放系数00.511.522.530123456能耗系数(toe/t)对应产品:1PE2PP3PVC4PS5ABS塑料薄膜塑料包装日用塑料其他塑料制品01234567890123456能耗系数(tCO2/t)对应产品:1PE2PP3PVC4PS5ABS塑料薄膜塑料包装日用塑料其他塑料制品2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3-7塑料制品的完全环境影响系数:取水系数一、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123456能耗系数(m3/t)对应产品:1PE2PP3PVC4PS5ABS塑料薄膜塑料包装日用塑料其他塑料制品4关键塑料制品(子类)的环境足迹评价2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本章从塑料制品的子类视角,评估传统塑料从源泉到厂门口这一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还专节分析了可降解塑料在这一生命阶段的环境影响。4.1主要塑料包装品的环境足迹评价2018年,中国塑料包装行业销售收入约为1468.97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22.09%。全国有塑料包装企业2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69家。在塑料包装中,薄膜制造业的经济贡献最大,其次是塑编制品制造业和塑料包装容器制造业(图4-1)。薄膜塑料袋的环境影响基本与薄膜的类似,本节评价其他塑料包装品的环境影响系数。图4-1包装行业的部门构成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19》相关数据整理塑料薄膜制造32.9%塑料丝、绳及编制品制造29.2%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27.2%泡沫塑料制造10.7%利润总额(亿元)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24.2%泡沫塑料制造11.4%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塑料丝、绳及编制品制造27.1%塑料薄膜制造37.4%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24(1)塑编制品的环境影响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19》,2018年全社会塑编制品产量约1819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量1450万吨。塑编制品的下游消费中,建筑用途约占40%(水泥袋、土工布)、交通运输占20%(集装袋、篷布)、工农业包装40%。塑编部门是相对的高耗能部门。但是,企业采用节能设备的比例逐年提高,部分企业吨编织袋电耗由原来的1700kWh降至800kWh以下。塑编部门也是发展“闭环”塑料经济的重要部门,可惜的是,塑编行业的再生料使用近几年在下降(图4-2)。2018年,再生料仅占15%,PP新料和PE新料分别为70%与15%。图4-2塑编制品产品与再生料使用对比数据来源:2006-2011年再生料根据中国塑料包装网整理,2013年再生料数据来自宁晓琴(2014)[32],2016与2018年数据来自《中国塑料工业年鉴》每吨新料塑编袋从油井到产品的生命过程中,共消耗能源1.1~1.2吨标油,排放3.5~4吨二氧化碳,取用水资源20余立方米。来自制造过程与原料包含的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之比接近1:2。若100%采用再生原料,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下降65%左右,同时还避免了1.6吨的石油资源消耗。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320162018数量(万吨)产品产量再生料用量25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2)塑料箱类产品的环境影响塑料周转箱和塑料托盘等箱类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国塑料周转箱产量(规模以上企业)在2006至2010年增长了1倍多,在2010年达到343万吨。在2018年,中国净出口塑料周转箱220余万吨。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的信息,2003年全国物流系统中各类托盘总保有量为0.73亿片,2019年全国托盘年产量约3亿片、保有量约14.5亿片[33]。托盘总数中,木托盘占比从2003年的90%下降到2013年的80%[34],塑料托盘的地位在持续提升。塑料周转箱和塑料托盘的制作工艺有两种:热挤冷压成型与注射成型(注塑),目前主要采用注塑工艺。每生产1吨产品约耗能0.5tec。周转箱、托盘等塑料容器生产一般以PE树脂为原料,根据用途利用再生料。研究分析了0、30%、50%、80%和100%再生料五种情形(表4-1)。生产1吨此类塑料制品时,再生料含量每提高10%,能源消耗约减少0.1toe、由此减排约0.3tCO2,少取用水资源近2.3m3。表4-1塑料包装容器的资源环境影响系数产品能源消耗(toe/t)碳排放(tCO2/t)取水系数(m3/t)周转箱、托盘(0%再生料)1.223.723.9周转箱(30%再生料)0.892.717.1周转箱(50%再生料)0.672.012.5周转箱(80%再生料)0.341.15.6周转箱(100%再生料)0.120.41.1(3)泡沫塑料制品的环境影响泡沫塑料在包装、制造和装饰装修诸领域都十分活跃。中国市场上用量最大的三个品种是EPS(PS泡沫塑料)、EPE(PE泡沫塑料)和PU(聚氨酯)泡沫。EPE与EPP(PP泡沫塑料)是较环保的新型发泡产品,前者可作为包装缓冲,后者可用于生产肉类包装、食品包装和瓶用密封垫。PU发泡材料回收利用难,其泡沫片材在发泡过程中还有异氰酸酯残留的健康风险问题。EPS制品是重要的建筑保温材料,2018年中国使用了290万吨EPS制品,其生产面临持久性有机物HBCD(六溴环十二烷)的替代问题。泡沫塑料制造能耗数据来自四家企业,取值0.50tec/t,取水系数来自地方限额制,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26为18m3/t。EPS包装的完全能耗与碳排放影响较EPP、EPE包装高40%多(表4-2)。加上HBCD影响,应逐步限制EPS流向包装和物流领域。表4-2发泡包装制品的资源环境影响系数产品能源消耗(toe/t)碳排放(tCO2/t)取用系数(m3/t)EPP制品1.193.730.0EPE制品1.223.834.9EPS制品1.755.537.5(4)不同包装的环境影响对比产品尺度的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见图4-3。产品之间的环境影响对比关系基本与大类尺度的评估结果一致,说明评估结果稳定性良好。图4-3评估结果(能耗系数)对比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02.00周转箱、托盘PP塑编袋PE塑编袋EPS包装制品EPP包装制品EPE包装制品塑料包装能耗toe/t27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4.2主要建筑材料的环境足迹评价塑料建材与塑料包装并列为塑料制品业增长最快的两大领域、两大支柱。其核心产品为塑料管道、异型材与建筑用塑料泡沫。(1)塑料管道的环境影响2011年至2018年,中国塑料管道产量由1000万吨增长到1567万吨,年均增长6.63%。根据《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18年中国有208.8万吨PE树脂、92.3万吨PP树脂和980万吨PVC树脂用于管道制造。PVC管道广泛用于给排水、通信、电力等领域;PE管道主要用作市政给水管道,PP管道(以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为主)主要用于家庭冷热水管及采暖,二者在塑料管道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PP管道能耗参考上海《DB31724-2019冷热水用聚丙烯(PP-R)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PVC管道能耗参考上海《DB31971-2016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受产品性质与生产技术的影响,不同来源的PE管材的生产能耗系数变动大,可能相差几倍。研究取PP-R管生产能耗为800kWh/t,PVC-U管生产能耗为550kWh/t,PE管生产能耗为400kWh/t。从油井到产品,每吨PE管材、PP管材的总能耗为1toe左右,包含的碳排放共3tCO2,取用水资源18~20m3(表4-3)。若PVC管材的原料来自乙烯法PVC,吨产品的总能耗为2.2toe,取水量为15.3m3;若来自电石法PVC,吨产品的环境影响显著提升。表4-3塑料管道的资源环境影响项目能源消耗(toe/t)碳排放(tCO2/t)取用系数(m3/t)PE管材0.963.017.9PP-R管材1.023.220.0PVC-U管材2.217.315.3PVC-U异型材2.217.315.3注:PVC-U管材、异型材的生产原料PVC来自乙烯法工艺。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28(2)塑料建材的环境影响近些年来,中国塑料异型材及门窗发展快速,主要是PVC产品,其生产的资源环境影响基本与PVC-U管材相当。泡沫建材应用在墙体保温、装修装饰与管道保护等多领域。在中国,保温材料以EPS产品为主,装修装饰既有EPS产品也有PVC发泡产品等。与EPS包装材料的资源环境影响相比,EPS建材的影响略高。不同原料的发泡产品能耗碳排放影响有显著的差异(图4-4)。图4-4单位质量发泡材料的碳排放比较注:(1)PET表示使用新料制造的PET泡沫,r-PET表示使用再生树脂料制造的PET泡沫;(2)横坐标以PET泡沫的碳排放为参照,“100%”对应碳排放系数3.23kgCO2/kg;(3)来源见文献[35]。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XPSEPSPURSANPVCPETr-PET2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4.3可降解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价(1)生物塑料与可降解塑料中国是塑料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生物塑料生产大国(图4-7)。国内的政策语境和媒体偏好使用“可降解塑料”一词。公众可能将之等同于“可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塑料。而事实并非如此。可降解塑料,是从降解途径与机制而言的,包括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三类。生物塑料是新生代塑料,是相对于石油基、不可降解的传统塑料而言的,指生物基的、生物可降解的以及二者兼具的塑料。生物塑料有三大家族: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不可降解塑料、石油基可降解塑料(图4-5)。2019年,全球生物塑料年产能211.4万吨,其中,可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占55.5%,从上游看,生物降解塑料以淀粉基、PLA和PBAT为核心(图4-6)。淀粉基塑料性能缺陷大,使用范围和规模均受限,PLA和PBAT/PSB产业化程度相对高、产能增长快,二者分别在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领域占优势。图4-5生物塑料与传统塑料注:Eric/绿色和平依据https://www.european-bioplastics.org/bioplastics/绘制。生物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如,PLA,PHA等石油基生物可降解塑料如,PBAT,PCL等石油基非生物可降解塑料即传统塑料如,PE,PP,PET等生物基非生物可降解塑料如,生物基-PE,生物基-PP,生物基-PET等生物基石油基生物可降非生物可降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30图4-6全球生物塑料产品构成(2019)生物塑料和可降解塑料,这两种称谓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考察塑料问题、治理塑料问题的视角差异。相比而言,可降解塑料立足于塑料垃圾滞留困境,寻求来自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末端处置方案。生物塑料还立足于资源耗竭性问题,寻求来自自然经济系统的解决方案。2018年中国可生物降解塑料产能为45万吨,其构成如图4-7。全国产量为13.5万吨,仅占全国1.08亿吨塑料产量的0.13%,国内市场需求4.2万吨,约三分之二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流向欧洲等地。其他(生物基/不可生物降解),1.10%PE,11.80%PET,9.80%PA,11.60%PP,0.90%PEF,0.00%PTT,9.20%其他(生物基可降解),1.40%PBAT,13.40%PHA,1.20%PLA,13.90%PBS,4.30%淀粉基,21.30%左侧:生物基可生物降解(55.5%)生物基PP与PEF处于研发中,预计2023年达到商业化规模。数据来源:欧洲生物塑料协会(2019)详见:https://www.european-bioplastics.org/market/右侧:生物基/不可生物降解(55.5%)3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4-7全球及中国可生物降解塑料的产品构成来源:谢鸿洲等(2020)[36](2)PBAT/PBS的环境足迹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最好的可完全降解塑料品种,但是,存在抗撕裂性能较差和韧性不高的缺点。PBS由丁二酸(SA)和1,4丁二醇(BDO)缩聚而成。国内SA主要以顺酐为原料采用电解法制得。顺酐产能一直以苯氧化法路线为主,研究基于苯氧化法工艺评估顺酐的环境影响。BDO产品主要以乙炔和甲醛为原料采用炔醛法生产。生物法制BDO和SA占比极微,其碳素完全循环的绿色属性正吸引生产者加快产业布局。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是热塑性可降解塑料,成膜性能良好,可以克服PBS抗撕裂性能较差和韧性不高的缺点,是替代传统塑料中最富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的可降解塑料品类。其下游产品主要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PBAT制备有三种酯化方式:共酯化、分酯化和串联酯化。研究选用以己二酸(AA)、对苯二甲酸(PTA)、丁二醇(BDO)为单体的共酯化工艺。不同路径的AA生产工艺均以苯为主要原料,环己烷法工艺每制取一吨AA约需0.75吨纯苯。PBAT、PBS在化工产业链中位于三烯三苯的下游。二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客观上决定,若其化石基原料格局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单位质量的PBAT、PBS产品的0102030405060708090100PLAPBS/PBATPGAPCLPHAPPC产能(万吨/年)国外现有产能国内现有产能国内预计增加产能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32环境需求较传统的PP、PE树脂高。分析表明,PBAT和PBS的能源足迹分别是PP的3倍和2.5倍,碳足迹是PP的2.6倍左右(图4-8)。图4-8PBAT/PBS的环境足迹:基于PP树脂注:PP树脂的环境影响略高于PE树脂,所以基于PP绘图。分析边界从油井到工厂。(3)PLA的环境足迹聚乳酸(PLA)被认为具有逐步取代传统塑料的潜力。可用于注塑、薄膜、片材、纤维几乎各种塑料用途。PLA原料广泛,一代PLA以谷物、木薯等农产品为原料,存在与粮争地的风险,二代PLA以秸秆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全球及国内已有PLA装置主要是一代装置,玉米是国内PLA的主要生产原料。二代PLA装置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将逐渐取代粮食基PLA装置的主导地位。研究设置三种情境评价谷物(玉米)基PLA的环境影响。情境1既考虑玉米的碳库功能,也考虑秸秆在产业链的能源化利用。假定50%的秸秆被收集制能,能源转化效率为45%。情境2仅考虑玉米的碳库功能,是国内PLA生产的实景。情境3既不考虑玉米的碳库功能也不考虑秸秆利用,描述的是PLA塑料被丢弃在自然界,在自然环境又无法降解的情形。情境2下,每吨PLA的能源足迹与PP树脂的能源足迹大致相当(图4-9),但是,碳足迹不足PP的10%,这归功于作物碳库功能沿着产品链从谷物传递到PLA产品之中。谷物生产剩余物即秸秆等的碳排放发生在分析边界之外,成为PLA原料的隐形0.00.51.01.52.02.53.03.5能源足迹碳足迹水足迹PP环境影响=1PBATPBS3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固废包袱”。当弃之不管的塑料处置模式发生时(情境3),PLA产品中的碳命运与传统塑料中的碳命运并无本质的区别,而且,PLA产品的水足迹较化石基的PP、PE高20%左右。图4-9PLA的环境足迹:基于PP树脂(4)PPC的环境足迹PPC(聚碳酸亚丙酯)是CO2和环氧丙烷(PO)的交替共聚物,被评价为可“抑制温室气体排放”。该产品具有高阻隔性(隔氧性)和生物相容性,目前主要用于农膜、食品及医药品包装、餐具等领域。PPC树脂玻化温度较低,通常与其他树脂共混,以提高制品的整体性能。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开发的PPC工艺生产产品是与PBAT共混的PPC薄膜专用树脂。纯PPC生产的CO2与PO消耗配比约为40%:60%。PO合成有三种工艺:氯醇法、间接氧化法、直接氧化法。国内氯醇法路线PO产能占60%,该路线成本竞争力强,但水资源和氯气消耗量大。双氧水直接氧化法(HPPO)产能占13%,该工艺环境友好度高,但技术难度大。不同工艺制得的PO可翻转PPC产品与传统塑料环境足迹的对比关系(图4-10)。当PO来自氯醇法路径时,生产1吨纯PPC聚合物的能耗是PP能耗的2.5倍,产生的碳足迹和水足迹是PP的3倍。PPC的碳足迹有60%左右来自原料,40%左右0.000.200.400.600.801.001.201.40能源足迹碳足迹水足迹PP环境影响=1情境3情境2情境1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34来自工艺能耗。若PO来自直接氧化工艺时,单位PPC的环境绩效显著改善,能源足迹、碳足迹仅为氯醇法的60%左右,水足迹不足氯醇法的一半。图4-10PPC的环境足迹注:PCC后面的数字指原料PO的生产工艺,(1)为氯醇法;(2)为直接氧化法。(5)从环境足迹看塑料替代伴随“禁塑令”的升级与实施,可降解塑料成为了一次性传统塑料的重要替代品。分析表明,不同品类(大类)的可降解塑料环境绩效差异显著,在塑料领域,“可降解”并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代名词(图4-11)。塑料的本质碳龄和其在产品链中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相对环境友好性。00.511.522.533.5能源足迹碳足迹水足迹PP环境影响=1PCC(1)PCC(2)PBAT35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4-11不同属性树脂的碳足迹比较注:PCC后面的数字指原料PO的生产工艺,(1)为氯醇法;(2)为直接氧化法。上述比较分析是基于质量单位而言的,未考虑从聚合物到塑料制品中的物料需求差异。向下游加工、制取塑料制品的过程中,每吨可降解树脂与传统树脂的能源需求基本相当。然后,塑料使用是功能决定的。在功能单位一致的情况下,新生代塑料制品的物料需求普遍较传统塑料制品要高,例如,1.5~2公斤PBS制塑料托盘在功能上才与1公斤PP制塑料托盘相当。在功能单位下,PBAT塑料、PBS塑料的环境影响通常会更大一些。对不同区域宣称为“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进行原料组分调查,100%生物基的塑料制品占比极微。全国可生物降解塑料产量仅十几万吨,有限的供给与“禁塑”带动的巨大需求之间有巨大的缺口。商机之下,工艺成熟、投资相对低的PBAT/PBS产能扩张冲动明显,PCC也备受关注。然而,高足迹的PBAT/PBS、PPC产品在市场中叫座,在环境中并不叫好。特别是当末端处理方式为焚烧的情况下,替代既不能实现“减量”的政策预期,又支付了更高的环境成本,公众原本为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绿色购买(可降解塑料)支付变成了损害环境的“赔偿金”。(6)从环境足迹反思政策目标已出台的塑料相关政策纷纷提到生物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例如,2018年新版《快递封装用品》规定“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2017年出台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鼓励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提供可降解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2016年年底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0.01.02.03.04.05.06.07.08.09.0PBATPBSPCC(1)PCC(2)PPPEPLA(情境3)PLA(情境2)PLA(情境1)产品碳排放系数(kgCO2/t)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36需要特别警醒的是,在塑料领域,“可降解”并不等同于低环境影响。塑料的本质碳龄、在产品链中的位置,加上后端处理处置方式,共同决定着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当可降解塑料的命运被制度设定为焚烧时,化石基的可降解塑料更不环保;当PPC生产原料来自高能耗高排放的氯醇法工艺时,碳基的可降解PPC塑料也是如此。当塑料使用后被抛弃在绝大部分地点时,PLA产品中的碳与化石能源中的碳没有本质的差异,皆为沉睡的历史黑碳。5塑料制品用后处理的资源环境影响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38本章评估用后塑料的环境影响,即塑料制品从家庭门口到最终处理、处置(即坟墓)这一部分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用后塑料的环境风险性质与影响对象有显著的差异,填埋以微塑料形式影响未来人口与生态系统,焚烧主要通过大气污染物特别是二恶英影响焚烧厂周边的人口与生态系统。5.1塑料废弃的社会成本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15亿吨、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0.7亿吨;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8亿吨,人均垃圾产生0.8公斤/天,其中至少有0.7亿吨以上未作任何处理。塑料一般占城市生活垃圾的10%~18%,部分地区占比达20%及以上[37,38];占农村生活垃圾的8%(中间值)[39]。焚烧正在成为中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主流手段。城市垃圾中焚烧占比从2000年的2.2%提高到了2018年的45%。《“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达到50%。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主任谢宏文认为,到2035年,全国75%的清运垃圾(折合4.1亿吨)将用于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的社会成本十分高。宋国君研究指出[40],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过程的社会成本2253元/吨(2017年)。其中,收集、运输和转运环节的成本为1164元/吨,焚烧排放二恶英致癌健康损失764元/吨,焚烧享有的各类补贴合计为325元/吨。填埋的全过程社会成本也很高,为1530元/吨(2012年),其中,收集成本约占60%[41]。垃圾焚烧的二恶英排放及对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北京某生活垃圾焚烧厂周边大气中二恶英PCDD/Fs质量浓度和毒性当量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3~115pg/m3和0.11~1.9pgI-TEQ/m3,对焚烧厂周边区域人群的PCDD/Fs呼吸暴露剂量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42]。杨文武等指出食物是人群二恶英暴露的主要介质,经大米和面粉摄入二恶英的量超过总暴露量的90%[43]。与烟气相比,飞灰中二恶英的检测数据更少[44]。国内的一些中小城市建设了一批小型垃圾焚烧厂,单台焚烧炉规模多在100t/d左右[42],环保设施简陋,二恶英隐患要较大型焚烧炉严重。垃圾焚烧使公众承担了“巨额”的健康损失,地方政府负担了“巨额”的焚烧补贴,国家还面临着不然忽视的石油资源耗用与浪费[38]。在错位补贴刺激下,焚烧企业对废旧资源缺乏资源化利用动机。随着焚烧规模的增加,健康损失、财政负担、资源浪费都有加剧的可能。3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5.2从产品到坟墓的环境影响分析现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能耗、水耗差异较大。根据刘欣艳的研究,吨垃圾处理量能耗为4.68~7.60kgce/t[45],水资源使用量为1.5~4m3。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源消耗限额(DB11T1234-2015)》规定,日处理量600~1200吨的垃圾焚烧厂(即II类焚烧厂),吨垃圾处理量的能耗限额为6.18kgce;日处理量为150~600吨的垃圾焚烧厂(即III类焚烧厂),吨垃圾处理量的能耗限额为6.499kgce。采用IPCC推荐的估算方法,每吨塑料焚烧的碳排放是其碳含量(85%)、矿物碳比例(100%)与完全燃烧率(100%)的乘积,等于3.12tCO2[46]。对湖北荆门老垃圾填埋场的分析表明,吨塑料垃圾焚烧排放2.43tCO2,净产出电力447Kwh[47]。根据《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吨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新鲜水消耗低于1.5吨,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新鲜水消耗低于0.2吨,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kWh。实际生产中,不同塑料产品回收利用的能耗与碳排放有所差异(图5-1)。每吨废塑料再生造粒碳排放仅0.6tCO2[45],循环利用塑料既减少了垃圾处置量,也提升塑料制品的环境友好性。图5-1塑料挤出再生能耗注:姜南等(2000)研究整理[48]。020406080100120HDPE编织袋PS片材PVC热成型片材PE管材PE薄膜双向拉伸PP膜能耗(kWh/t)6中国“塑控”政策评价与建设方向4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本章简要评述中国以“塑控”促进塑料经济发展的政策成就与战略走向,以及面临的政策困境。分析中国塑料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塑控”机制体制建设建议。6.1政策成就中国的禁限塑管理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30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由局部性管理向格局初成的全局管理的过渡。“塑控”已经覆盖了从原料生产、加工到销售、使用再到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环节、产品全生命周期。在实践上,目前的政策设计总体以应对产业链末端的塑料垃圾污染为宗旨的禁限塑,在理念上,已向应对线性塑料经济为宗旨转变,致力于走出一条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塑料经济发展新道路。在产品方面,禁限塑的覆盖范围从“两薄”为切入点(“两薄”指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逐步分阶段扩大到禁止13类塑料制品(截至2025年底)。随着供给侧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发展,禁限塑清单将纳入更多的一次性、短寿的塑料制品,人民的生活便利度不仅不受影响,反而会更加安全、环保、绿色。在产业链条上,禁限塑政策已覆盖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环节,推动中国走出一条塑料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从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角度进行禁限塑的思路与原则,蕴含于新“限塑令”中。塑料原料聚合物生产、塑料加工、包装、餐饮、批发零售、外卖平台、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十大行业进入禁限塑料、绿色塑料的政策框中。新“限塑令”还将“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列为强化科技支撑的四项内容之一。在政策手段上,命令控制型、经济刺激型、社会型工具3类类型不断丰富。但是,主要以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对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产品、技术以及消费者消费活动中消费产品直接管制。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排污收费制度和资源税为代表的较为齐全的经济型工具体系。在塑料领域,应用的经济型政策工具主要是环境补贴、绿色信贷、税收减免,押金返还机制缺乏。社会型环境政策工具以环境宣传教育、公众参与为主,自愿协议、环保先进集体考核表彰、环境信息公开等为辅,环境信息公开相对薄弱。在能力建设方面,注重四种能力建设。以系统思维推进绿色塑料经济相关制度的改革与不断完善,推进关键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推进塑料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推进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不断提高塑料污染与绿色发展的系统治理能力。以法制思维,全产业链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42条推进塑料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塑料污染与绿色发展的依法治理能力。以合作共赢思维推进多主体合作治理,多部门齐抓共管,多工具组合使用,提高塑料污染与绿色发展的合作治理能力。以预防思维,构建塑料全产业链管理,以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推进为抓手,不断提高塑料污染的源头治理能力。在政策效果达成方面,有关塑料的合作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工具、提升治理监管体系与能力等制度建设目标履行较好,“两薄”塑料减量成效显著。但是,包装及新兴领域的电商、快递、外卖等重点或热点用塑行业的减量发展还面临诸多约束。在政策执行中,规模以下企业、规模较小的零售场所总体游离在禁限塑执行圈外。生产者创造塑料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快于政策所能覆盖的范围。面对新增的形态千变的塑料产品,“塑控”政策一直难以有效应对。6.2政策困境中国的塑料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目前总体处于全局发展的起步阶段。禁限塑管理还面临系列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政策目标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可降解为主的源头治理与以焚烧为主的实际管理冲突明显。既有相关政策虽然是全产业链条的,但是“一头一尾”特征明显,以制造环节为主,监管重点是塑料制品的质量、规格要求等方面,管理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部门;次之为末端处理,特别是焚烧。这导致了末端处理的政策目标失衡。可生物降解塑料不能彻底解决塑料问题,特别是垃圾处理走焚烧为主的路线时。塑料经济依然是开环的、线性的,物质闭环程度待提升(图6-1)。4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图6-1可持续的塑料:物质流从线性到闭环另一方面,社会各主体对禁限塑的态度与行为也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在塑料领域,“可降解”并不等同于低环境影响。在有限的知识内,公众易认为可降解的塑料就是绿色环保产品,基于此的消费、生活是绿色的。政策产生的公众认知误导,诱发消费者行为选择错位。此类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二元性无法自动破除。既有相关政策是全产业链条的,然而,重“一头一尾”,轻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全环节均需要大力促进能力建设。例如,在上游,生物基全降解塑料亟待突破工艺、产能、产量与成本约束,制造及流通部门亟待增强绿色产品、循环再用包装的设计研发能力,流通环节亟待加强可量化的监管能力,末端处理亟待提升用后塑料的分类与材料化回收能力。此外,一些很好的管理机制尚未落地。首先,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目录在塑料产业链上还浮在政策的书面层面。其次,在源头减量方面,尽管已经发布了针对包装、运输行业的规定,但是缺乏执行效果的跟踪与评估。再次,在流通环节上,超市、餐饮等主要塑料消费的诱发者游离于责任体系之外,大多数塑料产品制造者也是如此,生产者与流通商普遍还秉承着走“量增”的扩张路径。此外,相关规定分散,部分内容断条。推动塑料经济从开环的线性模式走向闭环的循环模式,是一场从理念、技术、管理及生产、消费的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需要全社会各产业部门特别是与塑料紧密相关的各产业部门,以及消费者都参与到其中,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完善全产业链条的禁限塑政策框架。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446.3建设方向中国的塑料管理体系整体上是国际领先的。相较而言,源头的材料利用的理念及政策设计上明显滞后于欧洲国家;中间产业链条上的包装政策有待进一步夯实,在此方面,韩国与欧洲各有千秋;末端的垃圾分类政策赶不上韩国、日本与一些欧洲国家,在用后塑料处理与利用的市场创建方面滞后于欧洲一些国家与美国。在政策系统上,生产者责任扩展制的设计、实施与配套还有待夯实、完善,欧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瑞典以及韩国在此有先进的经验。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参考,以促进政策建设为导向,对中国“塑控”政策的进一步分析见表6-1。促进中国塑料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包括:(1)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2)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的循环性能;(3)减量发展与平衡发展。1.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全回收,是减排塑料垃圾,提高回收再利用的关键。唯有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塑料才能停留和循环于经济系统。这需要塑料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从理念到机制的革新,同时加强基础建设及监管能力。2.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性能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的循环性能,指塑料持续运行于经济系统之中的能力。主要有两大抓手:一是提高塑料的可回收性,二是减少塑料原料对耗竭性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依赖。化学回收塑料被一些企业、专家寄予厚望。与传统循环利用方式相比,化学回收工艺适用范围更广,可以将塑料聚合物重新转化为原始分子,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加工、使用与材料回收塑料。在相关领域,很多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例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化学回收商Agilyx、欧洲化工企业巴斯夫、薄膜生产商Südpack、日本的东洋苯乙烯,已经行动和着手产业布局。降低塑料对耗竭性资源的依赖,是推动塑料行业升级发展的另一大重要举措。这既需要开发可再生资源来源的塑料原料,更需要生产者从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及使用包装等从理念到行动的变革,前者如不生产、少生产甚至革除一次性产品(特殊用品除外),后者如减少不必要包装、开发易回收且易再资源化的包装。45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3.减量发展与平衡发展减量发展是当前的塑料管理的主旋律,平衡发展是未来的主旋律。塑料平衡发展可以描述为:经济系统对塑料原料的需求100%来自其回收再利用塑料制品,虽然由于产品用途要求,少量的塑料原料需取自自然可再生资源,但是,用后富余的那部分回收再制造原料足以补偿来自可再生资源的塑料原料的消耗。当塑料足迹小于其塑料再生量时,塑料(承载力)盈余发生。塑料承载力盈余的国家会拥有塑料信用,如同碳信用一样。预计这种情形将先出现于那些基础建设完备、塑料消费达峰的国家与地区。这需要塑料产业链、全环节的创新发展与联动、合作发展。表6-1基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塑控”实践的评估问题及挑战参考国家参考国家的先进做法1源头:材料利用1.1再生化石基原料物理回收使用极受限一些欧盟国家积极探索化学回收作为物理回收的重要补充;有条件允许食品包装食用再生塑料,且成为产品的引以为傲的形象宣传1.2生物基原料谷物玉米为主-非粮食基探索较丰富2末端:用后塑料2.1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韩国、欧盟基于用后处理技术配套垃圾分类政策,中国列入其他垃圾的很多非塑料在韩国、日本、一些欧盟国家是可再资源化的,源于对“被污染”理解与对消费者行为规定的差异。2.2生产者责任虚化德国、韩国•德国:自1990年年代初,以法律形式规定商品制作厂商和商品包装厂商承担废旧包装容器的分类回收和处理费用•韩国:自2000年,废塑料瓶列入生产者扩展责任制体系2.3责任担当主角消费者、政府欧盟、韩国•生产者:担当“减量”主角,包括技术创新、创建绿色产品市场;•消费者:担当“分类”实现的主角•管理者(政府部门):担当公共管理服务的主角,包括:创建恰当的分类机制,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加强监督、宣贯,培育绿色产品市场,刺激与支持新技术开发•科学家:担当创新的主角,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NGOs(非政府组织):公众动员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之一3中间产业链3.1食品制造部门与再利用要求、需求脱钩韩国•韩国:白色塑料瓶政策;•日本的替换装策略,欧盟可以有限制使用再生原料制作的容量•欧盟国家、许多企业:通过包装设计创新“减塑”,基于再利用设计包装。欧盟的贴标签制度保障了产品包装信息的透明化。3.2日用品制造部门日本、欧盟3.2包装制造部门欧盟一些国家7“塑控”目标、行动策略与预期效益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48本章结合塑料的全生命周期影响及中国塑料经济的走向,探索未来15年“塑控”的总思路、行动策略、行动目标与预期效果。着重“十四五”时期的“塑控”路径及效益。课题组认为,未来15年,中国塑料经济发展、“塑控”的总思路应是:从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使用及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环节入手,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及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由应对产业链末端的塑料垃圾污染向应对线性塑料经济转变,改革机制体制,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塑料经济模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国家的石油减量发展、“零废”发展与碳中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与可靠保障。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中国家庭塑料消费有望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10%;到2035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25%。课题组建议,未来15年,中国“塑控”的总策略是:分类管理,减量发展,抓准热点,以政策优化与创新发展推动与保障。7.1重分类管理:基于消费者视角根据消费规模、发生场景与“塑控”的挑战度,研究将家庭塑料消费重新分类(表7-1)。一类是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必需塑料品(R&G类,Recyclable&generual),对此类塑料,管理的思路是“限制”与“替代”相结合。另一类是难回收利用和非必需的塑料品(D&N类,Difficulttorecycleandnon-generual),对此类塑料,管理思路的核心是“禁止”、“限制”与“替代”相结合。2017年,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的塑料中,R&G类占80%,D&N类占20%。R&G类塑料消费69公斤中,伴随耐用品消费的22公斤隐藏性塑料消费发挥着材料替代的效能,总体上是有助于节能减排的。其余47公斤应分批次逐步划入塑料消费“禁止、限制、替代”清单。D&N类塑料消费中,0.3公斤的住院医疗塑料垃圾、0.4公斤的塑料玩具、服装包装以药品保健品包装应列入“限制”清单。其他D&N类塑料消费应优先列入“限制”清单,并分批次、分地区、逐步转入“禁止”清单。考虑到医疗垃圾的特殊性,医疗垃圾的限制主要落在用量和后端处理。4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表7-1日常生活塑料消费分类:基于管理视角塑料消费类型挑战度项目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必需塑料品(R&G类)1耐用品(新增及更换)2饮料包装3塑料日用品4塑料袋(食品保鲜)5塑料袋(蔬菜、水果等分装)6食品(不含饮品)包装7日化品包装8网络购物快递包装9网络订餐包装难回收利用和非必需的塑料品(D&N类)-1塑料手提袋-2吸管及一次性饮料杯(不含网络订餐)-3冰淇淋盒及勺-4塑料玩具-5住院医疗塑料垃圾-6塑料赠品-7吸管及一次性饮料杯(不含网络订餐)-8气球枝干等其他塑料微消费注:(1)负号表示易被消费者忽略;(2)挑战度编码的数字越大,表示管理难度越大。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507.2减量发展:“塑控”目标与预期效益依据塑料在经济系统及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课题组将全国塑料消费减量的2035年长期目标设置为减少25%(2017年为基准值),2025年目标为10%,即分别为每户25公斤和10公斤,减量配额见表7-2。“十四五”期间消费、生产环节的“禁限塑”重点是减少“快消”型塑料特别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与消费,在相关机制体制建设上取得突破。在2026至2035年的十年里,“减塑”较“十四五”时期放缓,然而,“塑控”的情形更为复杂:需要继续减少的“快消”型塑料大部分是“硬骨头”,“减量”挑战度更大,同时,还要积极应对新型“快消”型塑料的出现与消费增长,以及在不断提升的美好生活下,伴随汽车、家电等消费发生存量型塑料消费的增长。表7-2塑料减量化控制与分类配额项目长期目标(2035年)近中期目标(2025年)全国25kg(25%,2017基准值)10kg(10%,2017基准值)D&N类#塑料袋(手提袋)其他10-12kg6-8kg4kg5-6kgR&G类#包装(饮料、食品、日化品)塑料袋(食品保鲜、零售分装)网络购物塑料包装订餐及外带包装日用塑料制品13-15kg8kg(30%)0.5kg100%Rec(1.5-2.5kg)100%Bio(1-2kg)15%Bio+,2kg4-5kg3kg(10%)近零增长100%回收+零增,0.5-1kg30%Bio+零增,0.5kg3-5%Bio,0.5kg注:Rec表示回收原料制成的塑料,Bio表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长期目标下,中国“塑控”的实施预计在2035年可节油0.18亿吨,减排0.70亿吨二氧化碳、节水2.3亿吨。在2025年,可节油730万吨、减排1420万吨二氧化碳、节水9200万吨。除此之外,中国及全民还可以收获到环境美好、生活健康和财政负荷减少等诸多回馈(表7-3)。5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表7-3“塑控”的节油效果与综合效益单位:/户收益项目长期目标(2035年)近期目标(2025年)1塑料资源节约25kg10kg2原油资源节约40kg16kg3能源节约25kgoe10kgoe4碳排放减少产品制造(含原料)用后处理(焚烧)153kgCO275kgCO278kgCO261kgCO230kgCO231kgCO25水资源节约0.50t0.20t6垃圾减重25kg16kg7公众健康损失避免15元~25元(17年不变价)6~10元(17年不变价)8财政负担减少5~10元(17年不变价)2~4元9森林保护来自材料替代可持续性来自材料替代可持续性10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生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注:参考研究,考虑地区差异与发展,健康损失成本取值600~1000元/t塑料,财政垃圾处理补贴取值200~400元/t塑料。7.3热点行动:行动策略与热点领域(1)行动策略研究基于塑料消费的规模、性质、发生场所及对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养成的综合判断,确定禁止、限制塑料的热点行动领域。热点场所,包括超市、市场、杂货店等各类零售场所、餐饮店(铺)、学校、集中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52型办公楼、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列入的理由是其应在“净化”领域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热点产品,包括各类一次性塑料制品,特别是一次性手提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如塑料刀叉、塑料搅拌棒等,不含餐盒)、其他非医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如塑料气球棒、一次性雨衣等)、儿童塑料文具、捆绑销售的塑料制品赠品、短寿及劣质日用塑料品、无循环利用原料的包装容器、过度分装或包装的食品等包装。综合塑料类型与环境绩效的塑料控制策略是:1)一次性塑料用品,包含塑料袋、快递包装等,总体采用“禁止”策略;2)分装食品用的塑料袋、外卖餐盒及其他各类包装采用“限制”策略,两层含义:限制使用规模、限制非可再生成分比例;3)在各领域,全面开展减量及替代试点与推广。应尽快列入禁止生产、销售与使用的产品包括:1)一次性非容器用塑料餐具,包括塑料刀、叉、勺、筷、托盘、盖、吸管;2)塑料书皮;3)牙线棒;4)塑料气球棒;5)非电动的塑料柄牙刷。应尽快禁止7类商业销售行为,包括:1)将各类塑料制品作为赠品销售;2)未在营业场所醒目的位置提醒消费者塑料袋的单个质量及可能的隐含购买支出;3)未在营业场所设置专门塑料回收设施(一定规模以上企业);4)在经营、展览等各类商业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向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容器),以及从塑料袋(容器)收费中谋利;5)在宾馆等住宿场所,禁止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包装的一次性产品;6)未配套回收利用设施的餐饮企业提供外卖订餐服务;7)禁止政府部门使用任何形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防护用品除外)。应尽快做好四类“限制”。包括:1)限制主要上下游产业部门的塑料包装使用强度及回收利用率,特别是食品、服装制造业、包装业部门;2)限制零售食品分装用塑料袋的质量与容积利用率;3)限制快递行业塑料包装的使用率,特别是全新料包装的使用率;4)限制小包装的产品特别是独立包装产品(如湿巾)的生产与销售。做好五类“激励”。包括:1)鼓励各类企业设计创新,降低包装重量、采用环境友好性包装原料与材料;2)鼓励创新、开发首尾配套的塑料回收工艺及再利用工艺,鼓励智能化回收;3)鼓励快递、电商、外卖及儿童玩具部门创建、拓展共享服务模式,如共享快递盒、共享餐具、共享玩具;4)鼓励办公楼设立共享餐饮区,鼓励职工自带餐食及外出就餐,以减少网络订餐频次与增加户外时长;5)通过价格机制,鼓励消费者外带餐食、饮料时自带容器。(2)管理热点领域综合而言,塑料管理的热点要抓住4种热点场所、3类热点产品和4种热点行为,需要产业链服务保障创新发展。其中:4种热点场所包括:1)超市、市场、杂货店等各类零售场所、餐饮店(铺);2)53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政府机构;3)学校;4)集中型办公楼。3类热点产品包括:1)一次性塑料制品;2)塑料文具及短寿日用塑料品;3)无循环利用原料的包装及不易回收再资源化利用的包装。4种热点行为包括:1)捆绑及赠品型销售;2)包装型搭售;3)减量利用;4)循环利用与友好材料利用。产业链服务保障创新主要包括:1)生产者包装设计创新;2)外卖餐具利用模式创新;3)物流包装利用模式;4)塑料回收分类创新。7.4政策建议优化与创新相关政策体系,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推进减量发展。通过终端消费领域的减量目标控制,倒逼全产业链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设计,从上游及源头“减量”发展。政策建议清单见表7-4。表7-4政策优化与创新发展建议机制体制建设重点建立清晰的生命周期评价(LCA)视角下的塑料管理机制•审查已有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角度•对塑料产品(含塑料包装),制定强制回收目录•出台与回收再利用配套的塑料分类技术规范•规范、引导、促进与保障二手市场(实体、网络)发展夯实生产者延伸责任制•试点塑料押金制度,配套回收系统与押金返还途径•建立区域及关键行业的塑料回收利用信息披露制度•重点行业制定塑料回收率与再生料利用率发展目标•对塑料袋、一次性塑料产品的费改为税完善塑料包装标志制度•建立产品包装“明码”制度促进生产者、销售者和运输者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产品质量与寿命管制•试点创新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物流服务模式设计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54机制体制建设重点建立组织塑料行为使用规范•建立政府部门塑料使用与分类行为规范•对集中办公型组织与场所,分类别建立塑料使用与分类行为规范•从幼儿园到高校,分类建立塑料使用与分类行为规范•对服务业重点行业,分类建立塑料使用与分类行为规范加强公众宣传与引导,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政府与NGOs合作试点在区域开展“零塑”环保文化节•开展社区“零塑”环保亲子活动节•学校定期开展“零塑”行动•鼓励NGOs推动企业联合,开展绿色设计与塑料回收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创新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创新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建立塑料平衡评价技术指南7.5“十四五”减量路线图课题组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中国家庭塑料消费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减少10%。“十四五”期间,全国将通过“禁止、限制、替代”累计减少传统化石基塑料消费1180万吨,路线图见表7-5、表7-6。建议试行塑料减量焚烧配额(相对配额)制度和塑料回收利用环节“禁燃、限燃、替代”机制,其中,“禁燃”之一是禁止将洗净即可资源化回收的包装(如一次性餐具、酸奶盒)作为其他垃圾分类处理,“替代”指以资源型回收替代能量型回收。2021年减量配额为100万吨,年递增5%,“十四五”期间,焚烧减量配额共620万吨。55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表7-5“十四五”塑料减量消费目标分解:基于新分类发生形式2021年2023年2025年塑料袋减量3-5%减量10%减量>20%微消费减量15%,替代2%禁止25%,替代5%禁止50%,替代10%包装(饮料、食品、日化品)减量2%减量5%减量10%餐饮外带包装近零增长,替代>5%零增长,>10%替代零增长,>30%替代快递包装零增长,100%回收率零增长,减量10%2%可降解,减量25%塑料薄膜及袋(食品保鲜、分装)近零增长零增长零增长日用塑料制品基本零增长减量1.5%替代4%全国合计1.5%5%10%表7-6中国十四五“塑控”路线图策略1建立塑料分类管理机制2021年•建立塑料新分类管理机制(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征询2023年•启动研究禁限塑清单2.0•联合行业部门,讨论配套产业链服务保障2025年•确立塑料新分类管理机制•启动禁限塑清单2.0策略2减量发展2021年•塑料消费减量1.5%•减量焚烧100万吨•其他垃圾(塑料)减少100万吨(避免可资源化塑料成为其他垃圾2023年•塑料消费减量5%•减量焚烧115万吨•其他垃圾(塑料)减少115万吨2025年•塑料消费减量10%•减量焚烧165万吨•其他垃圾(塑料)减少165万吨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56策略3热点行动2021年•政府机构、学校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行动,在学校建设直饮水设施•试点限制塑料制品作为赠品,限制生产、销售与使用一些快消型日用塑料制品,禁止生产、销售劣质日用塑料品•社区试点开展“洁塑”行动,促进塑料垃圾转化成可回收资源•食品制造业、日化品制造业试点回收包装及押金制度2023年•发起旅游、会展、演出等行业、活动场所及活动“零塑”行动•在食品、日化品、快递行业推行产品“零废”包装设计•试点“共享餐具”的外卖餐饮模式,优先在商务楼宇密集区试点•试点在商业场所增设公共直饮水设施2025年•试点发展共享玩具,促进二手玩具店建设与规范运行•试点在城市推广“共享餐具”的外卖餐饮模式•试点在社区投放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策略4政策建设与创新2021年•确立闭环的塑料循环经济、塑“中和”是中国塑料管理的战略目标•建立与回收再利用配套的塑料分类技术规范,并澄清塑料使用术语2023年•审查与协调已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基于塑料全产业链•对塑料产品(含塑料包装)制定强制回收目录(试行)2025年•创建塑料信用机制,创新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建立塑料平衡评价技术指南•试点开展行业塑料平衡能力评估•建立塑料回收利用“禁燃,限燃、替代”机制通过对塑料全产业链管理,“十四五”中国可减少传统塑料消费1180万吨,避免塑料焚烧620万吨;原料节油2500万吨,比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亚军长庆油田全年的原油产量(2377万吨)还多近5%;减排1.1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35个500MW(兆瓦)煤电厂的全年碳排放量;“减塑”的总社会效益为507亿元,这部分收益可以满足减量焚烧的620万吨塑料的化学回收工艺的建设与运行。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冠军为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为3204万吨。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58参考文献1.GeyerR,JambeckJR,LawKL.2017.Production,use,andfateofallplasticsevermade[J].Scienceadvances,3(7),e17007822.UniversityofGeorgia.2017.Morethan8.3billiontonsofplasticsmade:Mosthasnowbeendiscarded.ScienceDaily.ScienceDaily.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7/170719140939.htm3.王菊英,张微微,穆景利,等.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认知和挑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31-10414.RitchieH,RoserM.2018.PlasticPollution.Retrievedfrom:https://ourworldindata.org/plastic-pollution5.Jambeck,J.R.etal.Plasticwasteinputsfromlandintotheocean[J].Science347,768–771(2015).6.RhodesCJ.2019.Solvingtheplasticproblem:Fromcradletograve,toreincarnationScienceProgress.20191–317.Peng,X.,Chen,M.,Chen,S.,etal.2018.Microplasticscontaminatethedeepestpartoftheworld’socean.Geochem.Persp.Let.9,1–58.CIEL(Centerfor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Law).2019.Plastic&Climate:TheHiddenCostsofaPlasticPlanet,www.ciel.org/wp-content/uploads/2019/05/Plastic-and-ClimateFINAL-2019.pdf9.GallSC,ThompsonRC.2015.Theimpactofdebrisonmarinelife[J].MarinePollutionBulletin.92(1-2):170-79,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14.12.04110.DavidsonK,DudasSE.2016.MicroplasticIngestionbyWildandCulturedManilaClams(Venerupisphilippinarum)fromBaynesSound,BritishColumbia.ArchEnvironContamToxicol,71(2):147-56.DOI:10.1007/s00244-016-0286-411.Foekema,E.M.etal.2013.PlasticinNorthSeafish[J].EnvironSciTechnol.(47):8818–882459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12.KaramiA,GolieskardiA,ChengKeongChoo,etal.2017.Thepresenceofmicroplasticsincommercialsaltsfromdifferentcountries[J].ScientificReports.7:46173;DOI:10.1038/srep4617313.YangD,ShiL,LiL,etal.,2015.MicroplasticPollutioninTableSaltfromChina,Envtl.Sci.&Tech.49(22):13622–627,DOI:10.1021/acs.est.5b03163.14.CozarA.,EchevarriaF,Gonzalez-GordilloJI,etal.2014.Plasticdebrisintheopenocean[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11(28),10239–10244.https://doi.org/10.1073/pnas.131470511115.RilligMC,IngraffiaRanddeSouzaMachadoAA.2017.MicroplasticIncorporationintoSoilinAgroecosystems[J].Front.PlantSci.8:1805.DOI:10.3389/fpls.2017.0180516.deSouzaMachadoAA,KloasW,ZarflC,HempelS,etal.2018.Microplasticsasanemergingthreattoterrestrialecosystems[J].GlobChangeBiol.24:1405–1416.https://doi.org/10.1111/gcb.1402017.UNEP.2014.ValuingPlastics:TheBusinessCaseforMeasuring,ManagingandDisclosingPlasticUseintheConsumerGoodsIndustry,http://wedocs.unep.org/handle/20.500.11822/923818.EllenMacArthurFoundation.2017.Thenewplasticseconomy:rethinkingthefutureofplasticsandcatalysingaction,https://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the-new-plastics-economy-rethinking-the-future-of-plastics-catalysing-action19.OlivierJGJ,SchureKM,PetersJAHW.2017.TrendsinGlobalCO2andTotalGreenhouseGasEmissions:Summaryofthe2017Report(PBLNetherlandsEnvironmentalAssessmentAgency).https://www.pbl.nl/en/publications/trends-in-global-co2-and-total-greenhouse-gas-emissions-2017-report20.ZhengJ.&SuhS.2019.Strategiestoreducetheglobalcarbonfootprintofplastics[J].NatureClimateChange9,374–37821.UNEP.2018.SINGLE-USEPLASTICS:ARoadmapforSustainability(Rev.ed.,pp.vi;6).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single-use-plastics-roadmap-sustainability22.WorldEconomicForum,EllenMacArthurFoundation,McKinsey&Company.2016.TheNewPlasticsEconomy:Rethinkingthefutureofplastic,http://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23.姜金龙,徐金城,寇昕莉.ABS工程塑料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02):59-6324.李兆坚.常用塑料材料生命周期能耗计算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01):40-4925魏文静,朱坦,李珀松,等.聚氯乙烯生产全过程能耗的估算及分析[J].盐业与化油控研究项目系列报告60工,2012,30(05):31-3326油惠仙,李智伟,王芳,等.产业链的化工产品水足迹核算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31(12):1444-144627.常敏.2015年中国聚苯乙烯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6(04):62-6428.薛祖源.聚苯乙烯生产与发展综述[J].化工设计,2006(06):6-1629.姜金龙,徐金城,寇昕莉.ABS工程塑料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02):59-6330.董家辉,陈伟峰,孟令泽.ABS装置节能改造措施应用与效果[J].天津化工,2019,33(04):50-5131.李小军.大庆石化ABS装置能耗分析及节能途径探讨[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39(09):51-5332.宁晓琴.塑编行业2013年运行状况分析及2014年趋势展望[J].塑料包装,2014,24(02):1-333.孙熙军.托盘行业:总体向上,前景广阔[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25(03):64-6534.继祥.2013年物流装备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13):64-6835.ArmacellBeneluxS.A..2019.LifecycleAssessmentStudyontheBenefitsof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FoamforSustainableBuildings.AZoM.https://www.azom.com/article.aspx?ArticleID=1059236.谢鸿洲,卢文新,商宽祥.几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性能与应用比较研究[J].化肥设计,2020,58(04):1-3+737.马建立,赵由才,任天斌,等.利用废旧PE/PP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J].塑料工业,2007,35(8):56-5638.杨娜,邵立明,何品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组分含水率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03):1033-103839.韩智勇,费勇强,刘丹,等.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物理特性分析及处理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5):1-1440.宋国君.2017.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http://bjads.ruc.edu.cn/Uploads/file/20181211/20181211163850_19341.pdf41.宋国君,杜倩倩,马本.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社会成本核算方法与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08):57-6342.齐丽,任玥,李楠,等.垃圾焚烧厂周边大气二噁含量及变化特征——以北京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6,36(04):1000-100843.杨文武,苏文鹏,吴晶,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周边环境二噁英污染水平及人群暴露评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01):44-4744.赵树青,宋薇,刘晶昊,等.我国生活垃圾焚烧二恶英污染现状及减排建议[J].环境61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工程,2011,29(01):86-8845.刘欣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能耗评价指标研究[J].节能,2015,34(02):27-30+346.仲璐,胡洋,王璐.城市生活垃圾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及减排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19,27(05):45-4847.文君.湖北荆门老垃圾填埋场废塑料的理化特性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48.姜南,薛平,金世源.废弃塑料再生挤出过程中的能耗与节能[J].塑料,2000(05):49-50联系我们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泰康金融大厦1706邮编:100026电话:+86(10)5927-0688传真:+86(10)5927-06992020.12nrdc.cn再生纸印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