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022报告撰写:胡涛、钱翌、张培栋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毛显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高玉冰北京亚太展望环境发展咨询中心宫磊、周骏、贾小平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马军、王晶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张翼飞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报告资助: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报告协作: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衷心祝贺由胡涛博士领衔的团队完成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委托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报告问世。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环保运动以来,污染控制从治理SO2、NOX等导致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开始,发展到了治理PM、VOC、O3等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空气污染物。进入90年代,当发达国家的改善空气质量陆续完成,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对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开启了各国携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气候变化的篇章。《京都议定书》的批准和生效更是创造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有效推进碳减排的机制。这个机制同时也给与了发达国家一个错峰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因此,西方社会只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不提“低硫、低氮经济”的概念,对于有效减缓和增加适应气候变化是不完全,不完善的。我国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是治理SO2、NOX等导致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同时治理的PM、VOC、O3等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空气污染物的过程。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进展,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之后就积极开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必须同时采取行动同时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历史的发展阶段,没有给与我们这样一个分别、分阶段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应只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忽略对低硫、低氮等环境质量改善的强烈需求,而应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因此,我们应设立并完善与协同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加大温室气体与常规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力度等。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实施的我国新修订的《大序气法》第二条明确提出了“协同控制”。这个报告与我国正在实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十分契合,因为按照“双碳战略”,碳达峰是碳排放达峰,而碳中和则是包括碳在内的主要温室气体的中和。双碳“1+N”政策体系之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专项政策规划也已出台。这个报告不仅进一步系统介绍了“减污降碳”的方法学、进行了行业案例分析,更是阐述了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胡涛博士在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期间,就曾一直致力于“协同控制”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就;在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期间,一直大力宣传推广“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中国经验。本报告就是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中的结果如能得到落实,必将在减污降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发挥重大作用。在此,再次对报告的完成表示祝贺!徐庆华原环保部总工程师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执行摘要201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2022年6月13日联合出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文件。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出台的背后逻辑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进行“协同控制”,才能实现减污降碳的目标?其它国家有类似的做法吗?为什么中国要独辟蹊径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的经验能为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这是本报告要回答的问题。●减污与降碳是多目标决策问题如何在碳中和背景下、打赢蓝天保卫战背景下,避免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现象,这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更是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减排温室气体、为实现“蓝天保卫战”目标,都分别采取了所需的必要措施,以实现各自的目标。但,这两类目标毕竟不是同一个目标,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因此也就存在相互协调与相容的问题。很多排放物甚至都是同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过程。虽然很多控制措施,可以既减少碳排放,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但不是所有的控制措施都是如此。有些控制措施在减少某一类排放物的同时,并不会减少另一类排放物,甚至相反,导致了排放增加。治理措施,越是前端越协同,越是末端越不协同。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技术协同性问题的本质,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是多目标决策问题。政府与企业同时面临既要减少SO2、NOX、PM、VOC、O3等空气污染物排放,又要降低CO2、CH4、N2O、SF6、HCFC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两大类目标。决策科学就是帮助解决这两大类目标的协调问题,使其同时实现减污与降碳、实现协同控制,避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如果目标之间有冲突与矛盾,就需要依据各自目标的重要性确立每个目标的权重,以便定量地平衡两类目标。●如何实现减污又降碳、协同增效?在工程技术层面,需要有能够同时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控制工程技术;在评估规划层面,需要有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的协同控制方法学;在法律法规层面,需要有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在体制机制层面,还需要有为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中国新修订的《大气法》第二条、《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六部委关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法规政策,都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控制,提出未来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2018年的机构改革,将原隶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司”整建制并入生态环境部,与“大气环境司”肩并肩一起工作,建立了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在生态环境部内部,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线一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为突破口,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确立了内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报告在案例中介绍了建筑、水泥、钢铁等行业具体的协同控制工程技术,对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协同性进行了评估,并计算了各种措施的成本曲线,规划出了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在建筑行业,主要的潜力大、成本低的协同控制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有:墙体用超薄绝热保温板技术、地源热泵、LOW-E玻璃等节能措施及技术。在水泥行业,能效提升与节能、结构调整、需求减量、原(燃)料回收和替代等措施,都具有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效果。原(燃)料替代措施虽然协同减排潜力较小,减排成本较高,但对垃圾、污泥、工业废渣等固废的协同处置、资源化和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两类措施的协同控制减排量较大,是钢铁行业应该重点关注的协同控制措施。末端脱碳和末端减污类措施,属于非协同减排措施,而且减排成本较高。在报告的附录中,还提供了协同控制评估的方法学,为协同控制技术与规划的评估提供了定量评估方法。这是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科学评估基础。●为什么是中国率先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在当今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科研热门研究课题、成为全球媒体的热点话题的时候,为什么是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理论并付诸实践“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而不是那些传统的欧美日发达国家?从空气污染到温室气体控制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阶段,给了欧美日一个错峰分别控制不同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而历史却没有给与中国这样的错峰控制机会。自90年代起中国就同时面临着国内减污、国际降碳的双重压力。因此,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国情,结合国际碳减排要求,明确定义了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应的协同控制方法学。在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纳入到法律体系中,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规划的方式落实,以“应对气候变化司”并入生态环境部的体制改革付诸于实践。这些举措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创新,是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结合的典范。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举措不仅是首创的,而且迄今为止还是独一无二的,是在引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与本国事务结合的新潮流。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也是在“四个自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环境治理的道路是不同于欧美日的一条环保新道路,这是“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体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规划,是中国为落实“巴黎协定”、结合中国自身的环保工作制定的既减污又降碳的具体行动方案,也是为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与天下情怀,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这个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化危为机,将减排温室气体与中国自身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合作共赢、一举两得的效果。对于正在或即将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同样面临着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因此,他们也没有错峰控制污染排放的历史机遇,也必须同时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经验完全可以分享给这些国家,对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借鉴意义,使他们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获取更多的协同效益。这将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国际环境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绿色发展政策沟通,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领域的经验分享,包括: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相关技术等领域。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按照具体的行业领域分别设立不同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专业机构,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协同。因此,联合国系统无法给出一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清晰的政策体系框架,更是无法组织力量去实施。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经验,可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解决方案,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领未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构建。专业机构,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协同。因此,联合国系统无法给出一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清晰的政策体系框架,更是无法组织力量去实施。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经验,可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解决方案,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领未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构建。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目录引言第一章为什么要减污降碳1.1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技术协同性问题1.2政府、企业所面临的减污与降碳的多目标决策问题1.3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必须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第二章国际经验与教训2.1理论研究进展2.1.1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认识2.1.2.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措施的评估2.1.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2.1.4.协同控制领域的不断扩展2.2实践层面的经验教训2.2.1.美国2.2.2.欧盟2.2.3.法国2.2.4.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如何实现减污降碳3.1减污降碳的法规政策3.2减污降碳的体制机制3.2.1.顶层设计3.2.2.地方实践第四章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1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4.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4.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第五章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案例分析5.1案例一:建筑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5.1.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5.1.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9101215202628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1.3计算各种措施的成本曲线5.1.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5.2水泥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5.2.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5.2.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5.2.3计算各种工程技术路径的成本曲线5.2.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5.3钢铁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5.3.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5.3.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5.3.3计算各种工程技术路径的成本曲线5.3.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附录1:协同控制方法学1、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计算方法2、协同控制评估方法致谢6167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引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的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2022年6月13日联合出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文件,要求:加强源头防控;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开展模式创新,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组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强化支撑保障,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协同管理,强化经济政策,提升基础能力;加强组织实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国际合作、考核督察等要求。同时,文件还要求在202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大气法》第二条“协同控制”、六部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文件出台的背后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用什么方法进行“协同控制”,才能实现减污降碳的目标?其它国家有类似的做法吗?为什么中国要独辟蹊径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的经验能为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本报告试图回答以上问题。1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第一章为什么要减污降碳1.1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技术协同性问题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为实现碳减排目标、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为实现“蓝天保卫战”的目标,都分别采取了所需的必要措施,以实现各自的目标。但,这两类目标之间毕竟不是一个目标,存在相互协调与相容的问题。这些目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相互关联,排放物甚至都是同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过程。虽然很多控制措施,可以既减少碳排放,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但不是所有的控制措施都是如此。有些控制措施在减少某一类排放物的同时,并不会减少另一类排放物,甚至相反,导致了排放增加。举例说明如下:在燃煤发电的过程中,存在温室气体CO2排放,也存在空气污染物SO2、NOX等排放。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排放,采取了脱硫脱硝的减排措施。最常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湿法脱硫FGD,将SO2把碳酸钙(石灰石)中的CO2置换出来成为硫酸钙(石膏),这样可以把燃煤发电中的SO2吸附住,释放出CO2。这个过程还需要耗费燃煤电厂自身的电力才能完成。将这两项合并计算,在我国燃煤发电厂,每减少1吨SO2平均会增加5.4吨CO2排放。在光伏供应链上也存在不协同的问题。作为产业链的末端,光伏发电企业绝对是零碳排放、零空气污染物排放。但是,光伏组件的生产过程,却要耗费大量电力,除非是采用光伏发电的SOLAR-TO-SOLAR的能源供给模式,否则来自燃煤的电力,必定伴有SO2、NOX、颗粒物等排放。如何在碳中和背景下、打赢蓝天保卫战背景下,避免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现象,这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课题,更是摆在政府、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1.2政府、企业所面临的减污与降碳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减污不降碳、降碳不减污的技术协同性问题的本质,从决策科学的角度看,是多目标决策问题。政府与企业同时面临既要减少SO2、NOX、PM、VOC、O3等空气污染物排放,又要降低CO2、CH4、N2O、SF6、HCFC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两大类目标。决策科学就是帮助解决这两大类目标的协调问题,使其同时实现减污与降碳、实现协同控制,避免发生冲突与矛盾。如果目标之间有冲突与矛盾,就需要依据各自目标的重要性确立每个目标的权重,以便定量地平衡两类目标。要解决“减污降碳的双目标”协同问题,企业需要应用既减污又降碳的协同控制技术,政府需要制定鼓励企业应用协同控制政策、抑制企业应用不协同控制技术的政策。同时,政府还需要根据两类目标之间的重要性,确立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其各自的权重比例,以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一旦明确了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双目标,就需要法律法规规范化形成政策,还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去贯彻落实。1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1.3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必须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回顾历史,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是先从空气污染开始,而后开始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欧美日等自1960年的环保运动以来,先治理SO2、NOX等导致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然后再治理PM、VOC、O3等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空气污染物。进入90年代,当他们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时候,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了。欧美日等在签署之后,才开始控制温室气体。主要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这些污染排放的认识程度、控制行动的时间顺序不同:先认识并采取行动控制空气污染物,然后才认识到温室气体可能带来的影响。历史的发展阶段,给与了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这样一个错峰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因此,他们只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但从来没听说他们提出“低硫、低氮经济”的概念。而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历史与欧美日这些工业化国家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环境污染从90年代开始日趋严重。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也是从90年代才逐步开展起来,也是先从治理SO2、NOX等导致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然后到现在依然治理的PM、VOC、O3等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空气污染物。但与此同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是在1992年诞生的,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签署之后就开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不同的是,我们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历史的发展阶段,没有给与我们这样一个错峰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应盲目效仿西方,只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忽略对低硫、低氮等环境质量改善的强烈需求,而应减污降碳、协同控制。1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1理论研究进展2.1.1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认识对协同效应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温室气体减排效益的评估。AYRES和WALTER1最早提出了伴生效益(ANCILLARYBENEFITS)的概念,描述了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能够同时减少与其他污染物相关的损害。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首次提出了协同效益/协同效应(CO-BENEFITS)的概念,描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所产生的非气候效益,并且这些效益是明确包含在最初制定减缓排放政策之中的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3进一步将政策或措施的正面附加影响界定为协同效益,将负面附加影响界定为负面效应。IPCC历次评估报告所采纳的术语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局地效益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的过程,从“注意到”局地效益的存在,逐步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大部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均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这种“同源性”使得二者的减排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们逐步认识到,不仅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可能对大气污染产生影响,反过来大气污染控制也可能对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42.1.2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措施的评估随着对协同效应理念认识的逐步加深,国际上开始使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或混合模型对协同效应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估算政策、措施实施后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减排量——通过大气扩散模型得到污染浓度分布及人群暴露水平的变化情况——估算健康效应——将健康效应货币化。例如,SHRESTHA等5采用MARKAL模型模拟了泰国CO2减排带来的协同效益;BARKER等6利用混合型模型方法将E3MG模型和全球大气化学模型P-TOMCAT进行单向耦合,模拟了墨西哥低碳情景的综合影响。SHAKYA等7采用自下而上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分析了尼泊尔引入碳税后产生的协同效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出版的《亚太地区空气污染: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认为,东亚和南亚实施的25项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水平,还能保证食品、水、土壤等的安全,提高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8。LIU等9构建了GAINS-CITY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局地性污染物控制措施的协同效益,结果显示2030年大气质量保证情景相对基准情景具有显著的协同减排潜力。顾阿伦等10以电力、钢铁和水泥3个“双高”行业为研究对象,测算了“第二章国际经验与教训1AYRESRU,WALTERJ.THEGREENHOUSEEFFECT:DAMAGES,COSTSANDABATEMENT[J].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1991,1(3):237-270.2IPCC.CLIMATECHANGE2001:MITIGA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3IPCC.CLIMATECHANGE2014:SYNTHESISREPOR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4:1514胡涛,田春秀,毛显强.协同控制: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1):25-29.5SHRESTHARM,PRADHANS.CO-BENEFITSOFCO2EMISSIONREDUCTIONINADEVELOPINGCOUNTRY[J].ENERGYPOLICY,2010,38(5):2586-25976BARKERT,ANGERA,DESSENSO,ETAL.INTEGRATEDMODELLINGOFCLIMATECONTROLANDAIRPOLLUTION:METHODOLOGYANDRE-SULTSFROMONE-WAYCOUPLINGOFANENERGY-ENVIRONMENT-ECONOMY(E3MG)ANDATMOSPHERICCHEMISTRYMODEL(P-TOMCAT)INDECARBONISINGSCENARIOSFORMEXICOTO2050[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ICY,2010,13(8):661-6707SHAKYASR,KUMARS,SHRESTHARM.CO-BENEFITSOFACARBONTAXINNEPAL[J].MITIGATIONANDADAPTATIONSTRATEGIESFORGLOBALCHANGE,2012,17(1):77-1018UNEP.AIRPOLLUTIONINASIAANDTHEPACIFIC:SCIENCE-BASEDSOLUTIONS[EB/OL].2019[2020-10-01].HTTPS://WWW.IGES.OR.JP/EN/PUB/AIRPOLLUTION-ASIA-AND-PACIFIC-SCIENCE-BASED/EN9LIUF,KLIMONTZ,ZHANGQ,ETAL.INTEGRATINGMITIGATIONOFAIRPOLLUTANTSANDGREENHOUSEGASESINCHINESECITIES:DEVEL-OPMENTOFGAINS-CITYMODELFORBEIJING[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58:25-3310顾阿伦,滕飞,冯相昭.主要部门污染物控制政策的温室气体协同效果分析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10-17.1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11THE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DEVELOPINGCOUNTRYCASE-STUDIES:INTEGRATEDSTRATEGIESFORAIRPOLLU-TIONANDGREENHOUSEGASMITIGATION[R].USA:EPA,200012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THEINTEGRATEDENVIRONMENTALSTRATEGIESPROGRAMHANDBOOK[R/OL].2004[2020-10-01].HTTPS://UNFCCC.INT/RESOURCE/CD_ROMS/NA1/MITIGATION/RESOURCE_MATERIALS/INTEGRATED_ENVIRONMENTAL_STRATEGIES_HANDBOOK_US_EPA/IES_COMP_SCREEN.PDF13胡涛,田春秀,毛显强.协同控制: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1):25-29.14HUT,HEJW,VENNOMOH,ETAL.USEPAIESCHINACOUNTRYSTUDYPHASEIVREPORT:CHINA’SCO-CONTROLPOLICYSTUDY[R].POLI-CYRESEARCHCENTEROFSEPA,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STATECOUNCIL,ECONCENTERFORECONOMICANALYSIS,200715胡涛,毛显强,钱翌,等.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16CHAEY.CO-BENEFITANALYSISOFANAIRQUALITYMANAGEMENTPLANANDGREENHOUSEGASREDUCTIONSTRATEGIESINTHESEOULMETROPOLITANAREA[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10,13(3):205-21617BOLLENJ,VANDERZWAANB,BRINKC,ETAL.LOCALAIRPOLLUTIONANDGLOBALCLIMATECHANGE:ACOMBINEDCOST-BENEFITANALYSI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9,31(3):161-18118BJARNES,ALENAB.CO-BENEFITANDCO-CONTROLSTUDIESINNORWAY[J].CHEMICALINDU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QUAR-TERLY,2010,16(3):281-2862.1.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在认识到协同效应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定量估算后,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协同效应最大化,协同控制的概念应运而生。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发起的综合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ICAP)11在首次涉及到协同控制这一领域。在ICAP的基础上,美国环保局进一步推出了综合环境战略(IES)项目,从评估综合减排措施的协同效益转向分析、制定并实施具有多重局地和全球效益的政策和措施12。ICAP和IES项目虽然在协同控制这一领域,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实施综合环境战略(IES)项目中国案例研究的过程中,胡涛等13,14首次明确定义了协同控制(CO-CONTROL)的概念,即同时获取减排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以及其它方面的效益,使净效益最大化。此后,胡涛等15又对“协同控制”概念进十一五”至“十二五”前期的SO2减排措施对CO2的协同减排效果。这些研究均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措施,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也同样能够产生明显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健康效益。行了深入阐述:协同控制是由具协同性的工程技术、战略规划、政策手段、管理体制等要件构成的完整体系,协同控制措施是指具有物理协同效果和经济可行性的控制措施。协同控制也指在开展协同效应评价和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行动计划、采取具体行动措施实现综合减排效益优化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在协同控制的实现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其核心是:首先选取减排措施,评估减排措施的环境、经济效应,再根据减排目标设计相应的协同控制规划。国外学者,如CHAE16等评价了韩国首尔各项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措施和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的成本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多种减排目标的最优情景规划,即综合环境策略。BOLLEN等17运用MERGE模型模拟了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综合减排策略的效应,证实在全球实施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体综合减排策略的费用-效益分析结果,要好于分别独立实施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策略与应对气候变化策略。BJARNE等18以挪威为案例开展的协同控制规划研究,在欧洲最早明确应用了协同控制的概念,提出在城市环境管理和规划中应将局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综合考1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虑。THAMBIRAN等19分析了南非德班的空气质量管理计划(AQMPS)对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认为应通过协同效益将相互独立的大气质量和能源政策联系起来,形成协同。在国内,胡涛、毛显强等20,21,22,23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估减碳控污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及其协同程度的方法体系,包括各种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归一化、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或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等方法、指标。高庆先等基于二维四象限图构建了一个量化大气污染控制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的评估指标,建立了量化评估协同效应方法,并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估中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进行了协同效应量化实施效果评估24。在此基础上,毛显强等进一步利用“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边际减排成本”指标,评估减排措施的环境-经济合理性;并以类似麦肯锡25采用的方法绘制各项措施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再结合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控19THAMBIRANT,DIABRD.AIRQUALITYANDCLIMATECHANGECO-BENEFITSFORTHEINDUSTRIALSECTORINDURBAN,SOUTHAFRICA[J].ENERGYPOLICY,2011,39(10):6658-666620胡涛,毛显强,钱翌,等.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21毛显强,曾桉,胡涛,等.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7.22MAOXQ,ZENGA,HUT,ETAL.CO-CONTROLOFLOCALAIRPOLLUTANTSANDCO2INTHECHINESEIRONANDSTEELINDUSTRY[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3,47(21):12002-1201023HU,TAOETAL,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AIR-POLLUTANTS-GHG-CO-CONTROL-EVALUATION-PRC,202124高庆先,高文欧,马占云,唐甲洁,付加锋,李迎新,任佳雪.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及应用[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3):268-278.25MCKINSEY&COMPANY.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VERSION2OFTHEGLOBALGREENHOUSEGASABATEMENTCOSTCURVE[R/OL].2009[2020-10-01].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USTAINABILITY/OUR-INSIGHTS/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26毛显强,邢有凯,高玉冰,何峰,曾桉,蒯鹏,胡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效应评估与规划[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07):3390-3398.27毛显强,邢有凯,胡涛,等.中国电力行业硫、氮、碳协同减排的环境经济路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4):748-756.28]高玉冰,邢有凯,何峰,蒯鹏,毛显强.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4):388-399.29何峰,刘峥延,邢有凯,高玉冰,毛显强.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评估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4):400-409.30邢有凯,刘峥延,毛显强,高玉冰,何峰,余红.中国交通行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协同控制效应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04):379-387.31ZENGA,MAOXQ,TAOH,ETAL.REGIONALCO-CONTROLPLANFORLOCALAIRPOLLUTANTSANDCO2REDUCTION:METHODANDPRACTICE[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40:1226-123532邢有凯,毛显强,冯相昭,等.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以唐山市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20-28.制目标,以“减排成本-效果”或“减排成本-效益”最优,即成本约束下的协同控制效益最大化,或实现一定的减排量所需付出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规划行业或区域协同控制路径26。近年来,部分学者应用上述方法开展了电力27、钢铁28、水泥29、交通30等节能减排重点行业,以及乌鲁木齐、唐山等典型城市31,32控碳治污政策、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分析评估和协同控制路径规划研究。1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33李媛媛等.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案建议[N].中国环境报第003版.2020-07-282.1.4协同控制领域的不断扩展协同控制通常被认为适用于控制由化石燃料和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实现从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小协同”向“大协同”转变。未来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范畴,将不再局限于大气环境要素以及与之最紧密关联的能源系统,而将扩展至包括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固废处理、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33,乃至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规模、结构、质量的调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起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全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这就是我国政府在实践层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理论基础。在2022年6月七部委出台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指出,除了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之外,还要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包括: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能耗和碳排放管理;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同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还指出,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2.2实践层面的经验教训各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采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法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2.1美国(1)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法律法规美国《清洁空气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概念,但其原则和理念上支持多污染物控制的,在美国环保局内部还设立了多污染物控制项目(MULTI-PPROGRAM),指出了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大气质量标准的重要性,要求在设定每个常规污染物质量标准时,必须考虑各种相关空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方面,美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关立法,而是通过判例推动二者的协同监管,并在既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进一步确定与温室气体相关的管制规范,从而加强协同监管。著名的“马萨诸塞州等诉美国环保署”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定:温室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范围,美国环保局有权根据《清洁空气法》对温室气体进行监管。之后,美国环保局依据大量科学文献得出,“气候变化预示到世纪末海平面猛然上升的来临,严重的且不可逆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海洋温度的上升可能还促成飓风的肆虐”。温室气体被合理地认为将会以多种方式危害美国公众的健康和福利的结论,也为温室气体纳入大气污1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34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欧盟是如何在传统污染防治监管体制下对温室气体进行协同监管[EB/OL].2020-02-25.HTTP://WWW.TANPAIFANG.COM/JIENENJIANPAI/2020/0225/68400_9.HTML35刘兆香,王树堂,王京,等.美国大气环境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科学,2020,V.46;NO.217(01):57-63.流运输效率的前提下,以达成多项空气质量标准为策略目标。该规划涵盖了空气质量与健康效应、基准年与达标排放量、管控策略与执行、空气质量分析、联邦与州清洁空气法要求、有毒空气污染物项目、气候变迁与能源35。(2)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监管策略实现和维护空气质量标准的主要监管机制是制定和实施州执行计划,确定满足空气质量标准所需要的减排量,评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管控方案,以求达到所要求的减排量。为了更好地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美国环保局成立了多污染物控制策略小组,鼓励各州在制定州大气实施计划控制策略时采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方法。同时,在评估、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有毒空气污染物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综合管控,将州大气实施计划转化为综合空气质量管理计划,选择效益最大化的管控方法,控制臭氧、细颗粒物、一类地区雾霾以及有毒空气污染物等关键污染物,并确定和提出空气污染“热点”问题的控制策略。各州可以在当前的州大气实施计划规划过程中测试和实施多污染物规划方法,更好地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制定和优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战略的能力。在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监管方面,美国环保局并没有完全将新加入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监管方式合二为一,全盘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监管规定,而是需由美国环保局根据《清洁空气法》颁布具体的、可操作的、符合温室气体监管需要的规则作为适用。美国环保局先后出台的控制温室气体的规则主要包括:一是温室气体排放需要遵守强制报告规则,并强调“即便美国环保局制定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染物提供了科学支撑34。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空气质量管理委员会在2004年1月向美国环保局提交的“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建议将以州执行计划为核心的空气质量管理模式从单一污染物管控过渡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承认并鼓励综合考虑相关的州或地区在空气质量、土地利用、运输、能源等方面的目标和政策,将清洁空气计划的要素合并成一个更合理有效的综合性空气质量管理计划。2007年6月,《清洁空气法》咨询委员会建议联邦与各州政府采用全州范围内的全面空气质量规划,并从单一污染物转变为多污染物协同管理,随后美国环保局在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圣路易斯城(包括密苏里和伊利诺伊)三个司法管辖区开展了试点项目,通过制定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探索如何实现多污染物规划。一些州调查和研究了现有多污染物规划分析方法并加以改进,如密歇根州底特律市评估了臭氧、细颗粒物和某些有毒空气污染物的协同管控策略。美国各州或地方根据各自特点,其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目标、手段和方法有所差异,如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制定了要求减少CO2和HG排放的法规,并和新泽西州达成了关于实现各个发电厂减少CO2和HG排放的协议。而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的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自1989年起,就已制定并多次更新多污染物、多方位协同控制的综合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于2017年3月正式通过的“2016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整合常规污染物、有毒污染物和温室气体以实现协同管控,在提高能源利用和物1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规则,也不会自动引发其对该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还规定企业违反强制报告义务应当依据《清洁空气法》追究法律责任;二是对交通工具、电厂等温室气体排放源制定排放标准,以温室气体达标排放为监管措施。此外,美国环保局推出了“综合环境战略IES”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空气治理提升气候效益,加州提出“清洁空气愿景:空气质量和气候规划框架”,试图整合空气质量州实施计划和温室气体控制框架,但只是在2013年启动框架设计后就未再更新。加州湾区空气质量管理局发布了“2017年湾区清洁空气计划”,在减少臭氧前体物排放,保护公众健康,并协同减少所有社会经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整合了政策,但未涵盖其他环境要素,更没有提出如何从机理上与政策面协调不同污染物与温室气体。2.2.2欧盟欧盟1996年制定的《污染防治综合指令》(简称IPPC指令)作为防治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基础指令,受监管的污染物包括传统污染物,也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IPPC指令像规制传统大气污染物那样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末端控制。该指令后被《工业污染物排放指令》取代,但是关于“污染物”的定义一直保留。2000年后欧盟开始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碳排放权交易指令,对较大的固定排放源运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总量控制,对于其他排放源依旧使用“命令—控制”手段加以管控,目的在于确保碳排放权交易所实现的碳减排目标不会因为其他领域的碳排放增加而冲抵。欧盟非常注意协调温室气体排放和防治大气污染物之间的法律制度,如碳排放权交易指令与IPPC的核心制度都是碳排放许可制度,但是涉及的企业大部分是重叠的,两个指令中碳排放许可制度是互相衔接的,减少了企业根据不同规范申请排放许可的成本。欧盟对温室气体管控的主要制度包括:一是以上述及的碳排放许可制度;二是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欧盟一般“在交通运输、大型燃烧工厂、固定工业排放源等领域颁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技术性规范”;三是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欧盟在《污染物排放释放和转移登记条例》要求报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当然协同管控只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末端管控措施,欧盟已经有较为健全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立法等源头管控的能源立法,从而形成了从源头到末端,从“进口”到“出1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2.3法国2015年,在国家的低碳战略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方案的指导下,法国发布了《绿色增长能源转型法案》,该法案也体现了国际公约和欧盟标准的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各大区制定相应的大区政策和区域政策(SCRAE),并进一步在地方层面分解目标,将能源、气候、空气议题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最终形成地方方案《气候、大气、能源领域计划》(PCAET),该计划是在法国原有的《气候与能源计划》(POET)中增加了关于保护空气质量的措施,规定定期跟踪计划实施进度。为了完成协同控制的目标,法国建立了跨专业大气污染技术研究中心(CITEPA),作为法国政府指定的清单编制机构和预测机构,同时编制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两个清单。中心的另一个职能是探索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协同治理,在中心任职的行业工程师既是污染物专家也是温室气体专家,利用RISQ报送系统,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过程也达到了高度协同。2.2.4对我国的启示(1)对不同污染物协同的分别独立控制美国、欧盟等在历史上,都是先对首要污染物一个个分别独立控制。等到空气污染控制得差不多了,全球的温室气体问题才出现。因此,他们又将重点聚焦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因此,他们的口号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而忽略了低硫、低氮、低PM2.5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我国,几乎是同时面临空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当汲汲取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训,设立并完善与协同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开展环保法、大气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研究,进一步加大温室气体与常规污染物的协同管控力度等36。(2)重视基础数据和技术要素积累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基础数据、分析工具升级改造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将碳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纳入统一的排放信息台账,实现统计调查的统筹融合。对于重点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协同开展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监测,规定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等37。36吴轶.构建基于减污降碳协同的温室气体管控体系[N].中国环境报,第003版,2021-06-17.1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图2-1法国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框架来源:空气-气候-能源综合评估与协同控制方法法国的经验分享HTTPS://WWW.HUANBAO-WORLD.COM/FOREIGN/87990.HTML2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第三章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工程技术层面,需要有能够同时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控制工程技术;在评估规划层面,需要有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的协同控制方法学;在法律法规层面,需要有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的而出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在体制机制层面,还需要有为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本章节将主要总结归纳已有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法规政策与体制机制,将评估规划技术性比较强的协同控制方法学列为附录,将工程技术性很强的各个行业具体的协同控制工程技术纳入到案例研究中。3.1减污降碳的法规政策国内近年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都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控制(见表3-1)。特别是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号),明确了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未来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指导各地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成为当前的共识。37田丹宇、常纪文.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制度机制的建构[EB/OL].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1-04-22.HTTP://GDYJZX.GD.GOV.CN/ZCYJ/ZJSD/CONTENT/POST_3266536.HTML表3-1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2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来源:作者整理如何实现减污降碳2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3.2减污降碳的体制机制3.2.1顶层设计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应对气候变化职能从发改委转隶到生态环境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气候变化职能也已全部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管理部门,为二者的协同控制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生态环境部积极响应,于2021年1月发布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于指导减污降碳协同工作。《指导意见》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线一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为突破口,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中。由于目前国家及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仍在编制过程中,相关成果尚未发布,因此后文主要介绍“三线一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方面融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现状:1、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生态环境部2021年3月9日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其中提及了“三线一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统筹内容:“(一)各地在“三线一单”落地管理工作中,与碳达峰方案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相统筹,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的思路,综合考虑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效益,在“三线”目标及管控单元优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修订等方面,全面统筹落实碳达峰相关要求。(二)探索开展省级“三线一单”碳排放上线编制试点。在国家和地方现有碳排放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开展集成创新,探索构建碳排放上线管控,并纳入资源利用上线。通过试点,研究建立由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构成的碳排放上线目标,划定碳源、碳汇管理兼顾的碳排放分区分类格局,明确相应管控要求,不断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虽然该文件仅是“征求意见稿”,并未正式实施,但其中也反映了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有可能设置包含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碳排放上线,以加强“三线一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统筹。2、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2021年5月3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环评〔2021〕45号),明确提出了:“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应积极推进‘两高’项目环评开展试点工作,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在环评工作中,统筹开展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源项识别、源强核算、减污降碳措施可行性论证及方案比选,提出协同控制最优方案。”2021年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又印发了《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1〕346号),选择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地,围绕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通知》同时发布了《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主要工作思路2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图3-2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来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技术指南(试行)》是:首先分析建设项目碳排放是否满足相关政策要求,然后明确建设项目二氧化碳产生节点,开展碳减排及二氧化碳与污染物协同控制措施可行性论证,核算二氧化碳产生和排放量,分析建设项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出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了“建立环境-气候综合排放许可制度”的思路:“(一)组织开展重点行业排放许可管理试点。选取电力、石化、建材、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率先在重点地区开展二氧化碳纳入许可证实施同步管理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指标。要求企业填报许可证申请表和提交执行报告时增加、细化能源消耗、能源使用效率、碳排放及相关指标等信息,结合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碳排放配额等,确定排放强度、总量控制目标、减排目标完成时限,以及碳排放监测、记录、报告等要求,并登载至许可证实施管理。(二)实现固定源排放数据一体化管理。建设固定源环境信息平台,实现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固定源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的集成统一,动态更新和跟踪掌握固定源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状况,实现固定源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3.2.2地方实践地方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政策创新方面也有一定进展: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部门还专门印发了统筹指导意见,比如河北省印发了《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若干措施》。在推进碳排放管理与排污许可衔接、加强考核衔接、做好清单衔接、构建市场机制衔接等方面,重庆、浙江和江苏的一些城市也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1、碳排放纳入环评工作重庆市作为生态环境部的试点城市,在将碳排放纳入环评工作中表现积极:在2021年1月底出台了《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等两个文件,规定了环评中碳排放评价的工作流程等内容38,将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环评中全面规范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在《万州经开区九龙园(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查2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中,已经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挖掘园区碳减排潜力,提出措施,优化调整年产360万吨特铝新材料项目烧结工艺。和原方案相比,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年,也同步削减了污染物排放39。而浙江温州也在省内率先试点碳排放纳入环评统一管理,在2021年4月份已经完成了20个工业项目试点。试点之外的地区也积极响应。2021年7月底,福州市生态环境局也发布了《关于福州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在福建省内首次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建设项目环评管理。2021年8月初,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部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中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海口江东新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现状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40。2、碳排放纳入排污许可工作重庆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排污许可,出台《推动排污许可与碳排放协同管理》等文件41。重庆市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在2020年曾开展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及排污许可融合试点。在环评报告中引入碳排放影响评价,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内容。重点行业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关联碳排放管理要求,完善排污与碳排放信息同步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污染物排放同碳排放两类信息一证融合,推动减污减碳协同共治42。38HTTP://WWW.SZGUANJIA.CN/ARTICLE/147139HTTPS://WWW.CENEWS.COM.CN/NEWS/202103/T20210323_972263.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40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NUKI0A0512D03F.HTML40HTTPS://WWW.163.COM/DY/ARTICLE/GGNUKI0A0512D03F.HTML41HTTPS://WWW.CENEWS.COM.CN/OPINION/HJSP/202103/T20210311_971505.HTML42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三个融合”提升环境管理服务水平[EB/OL].2020-12-08.HTTP://WWW.CQSPB.GOV.CN/BM/QSTHJJ_63952/SY_63953/BMDT_63955/202012/T20201208_8588096.HTML43陈菡,陈文颖,何建坤.实现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治理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0):12-18.3、其他领域尝试浙江省将碳报告核查机构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中,对碳报告核查机构进行分级信用管理,并在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中对外发布。北京环境交易所将在地方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形成京津冀统一的综合环境权益交易平台,从能源生产与消费、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等角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服务区域雾霾治理、协助打赢蓝天保卫战43。2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4胡涛,田春秀,毛显强.协同控制: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1):25-29.45HUT,HEJW,VENNOMOH,ETAL.USEPAIESCHINACOUNTRYSTUDYPHASEIVREPORT:CHINA’SCO-CONTROLPOLICYSTUDY[R].POLICYRESEARCHCENTEROFSEPA,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STATECOUNCIL,ECONCENTERFORECONOMICANALYSIS,200746胡涛,毛显强,钱翌,等.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47毛显强,曾桉,胡涛,等.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1-7.48HU,TAOETAL,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AIR-POLLUTANTS-GHG-CO-CONTROL-EVALUATION-PRC,202149MAOXQ,ZENGA,HUT,ETAL.CO-CONTROLOFLOCALAIRPOLLUTANTSANDCO2INTHECHINESEIRONANDSTEELINDUSTRY[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3,47(21):12002-120104.1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在当今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科研热门研究课题、成为全球媒体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是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理论并付诸实践“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而不是那些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从空气污染到温室气体控制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阶段,给了欧美日一个个错峰分别控制不同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机会,而历史却没有给与我国这样的错峰控制机会。自90年代起我国就同时面临着国内减污、国际降碳的双重压力。因此,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际碳减排要求,明确定义了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概念44,45,并开发出相应的协同控制方法学46,47,48,49。更重要的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较,我国所具有的独特的制度优势能够确保把学术思想转化为法规政策与行动计划。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为了确保《大气法》第二条“协同控制”的顺利实施,在2018年的机构改革中,全国人大批准将原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司”调整到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与“大气环境司”肩并肩,共同推进“协同控制”工作,从体制机构上确保落实。在列入《大气法》第二条之后,“协同控制”还逐步被纳入了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在目前的双碳“1+N”政策体系之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专项政策规划已于2022年06月13日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提出202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纳入到法律体系中,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规划的方式落实,以“应对气候变化司”并入生态环境部的体制改革付诸于实践。这些举措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创新,是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结合的典范。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举措不仅是首创的,而且迄今为止还是独一无二的,是在引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与本国事务结合的新潮流。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也是在“四个自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环境治理的道路是不同于欧美日的一条环保新道路,这是“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体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今年,热浪席卷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作为负责任第四章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的大国,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构建了双碳“1+N”政策体系。其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专项政策规划已出台,并给出了六条具体措施:一是加强源头防控,包括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围绕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领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是优化环境治理,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四是开展模式创新,在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组织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五是强化支撑保障,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协同管理,强化经济政策,提升基础能力。六是加强组织实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国际合作、考核督察等要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规划,是我国为落实“巴黎协定”、结合我国自身的环保工作制定的既减污又降碳的具体行动方案,也是为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的全球视野与天下情怀,也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这个方案体现了中国智慧,化危为机,将减排温室气体与我国自身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合作共赢、一举两得的效果。4.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对于正在或即将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同样面临着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因此,他们也没有错峰控制污染排放的历史机遇,也必须同时控制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经验完全可以分享给这些国家,对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借鉴意义,使他们避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获取更多的协同效益。这将是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国际环境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绿色发政策沟通,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领域的经验分享,包括: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相关技术等领域。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按照具体的行业领域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机构,支离破碎,缺乏整体协同。国际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作为全球气候政策研究机构,从科学认知和模型推演等角度分析了气候政策的环境等多重收益,但忽略了环境治理主动性对气候应对的积极推动作用。联合国环境署,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国际汞公约》秘书处、《国际臭氧层-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等关系错综复杂,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领域重叠。因此,联合国系统无法给出一个“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清晰的政策体系框架,更是无法组织力量去实施。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经验,可通过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解决方案,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领未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构建。与此同时,我国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协同,这将涉及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治理体系的协同问题,也是协同控制研究的终极目标50。50毛显强,曾桉,邢有凯等.从理念到行动:温室气体与局地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与协同控制研究综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3):255-2672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第五章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案例分析本报告选取建筑行业及其关联的水泥、钢铁行业进行案例分析,示意如何通过协同控制措施来实现减污降碳的双重目标。5.1案例一:建筑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建筑行业与工业、交通行业并列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部门,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中国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阶段)能耗总量约为21.47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其中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阶段分别占23.8%、1%和21.7%)。巨大的能源消费意味着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2018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51.3%51。建筑行业的能源与原料消耗也伴随着大量的大气污染排放。占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约50%的建材行业,其废气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18%,其中包含大量的颗粒物、SO2、NOX52。因此,建筑行业将在实现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污染物深度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以化石能源为纽带,具有很强的同源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共识。本案例即以拥有巨大协同控制潜力的建筑行业为案例,分析其应用节能/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所带来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效果,以为推动二者减排效果的相互促进与转化,最大化实现二者的协同效益提供参考。由于案例二、三讨论了作为主要的建材的水泥、钢铁的减污降碳协同情况,此处主要分析建筑运行阶段的协同减排效果。5.1.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目前,我国虽然未直接针对建筑运行阶段的碳减排和污染物减排设置具体目标,但是,国家围绕建筑节能已经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划+标准+地方性规定+试点实践”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见下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低碳社区建设等。51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52丁佳.《用建材的绿护天空的蓝——专访建材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调控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姚燕》,《中国科学报》(2020-03-23第4版综合)2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来源:作者整理3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1)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2008年发布《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将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到了75%。此后又发布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引导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与竣工验收阶段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例达到100%,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3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比达到63%,全国累计建成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53。与此同时,我国也在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惠及2100万户居民。截至2019年10月底重点城市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623.8万平方米,带动完成全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2.1亿平方米54。全国各地落实建筑节能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对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新型节能系统的使用率、增加建筑外墙保温、绝缘外窗系统和建筑遮阳等。(2)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是我国推进新建建筑节能的一种重要手段。住建部于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内涵及技术要求进行了明确。此后绿色建筑逐步发展,2008年首批6个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设计53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能效稳步提升绿色建筑跨越式发展[EB/OL].2021-8.27.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2021QGJNXCZ/BMJNCX/202108/T20210827_1294904.HTML?CODE=&STATE=12354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全覆盖绿色建筑跨越发展[EB/OL].2020-06-27.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QGJNXCZ/BMJNCX/202006/T20200626_1232120.HTM-L?CODE=&STATE=12355任佳.绿色建筑:添彩美丽中国[EB/OL].《中国建设报》2019.08.26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908/T20190826_241561.HTML评价标识。但此时的绿色建筑多为单体、示范性的项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的形式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从2013年开始,绿色建筑逐步从单体建筑走向城市新区并实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建设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2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超过40%,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达到10139个55。住建部2020年7月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可见,绿色建筑的全面普及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根据最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标准》中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类:1)安全耐久;2)健康舒适3)生活便利;4)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5)环境宜居;6)提高与创新。绿色建筑的实现所包含的技术众多,如在规划阶段通过建筑朝向合理设置、遮阳的设置等实现节能,或通过使用保温的建筑围护结构(外墙、门窗等)实现节能,或采用装配式构建施工节能,或采用节能节水家电实现节能,还可以应用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案例分析3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深圳建科大楼深圳建科大楼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梅林片区,占地面积3000M2,总建筑面积1.82万M2,高60M,地上12层,地下2层。大楼采取了40多项适宜技术,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美国LEED黄金标准要求。建科大楼设计总能耗为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75.3%,经过测算,整栋大楼每年运行费用相比传统建筑可节省60%。1.节地与室外环境外墙实体墙面部分采用的铝合金装饰为非抛光的漫反射材料,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建筑物外立面玻璃采用低反射率的LOW-E中空玻璃,且均设置外遮阳措施,白天不对周边环境产生光反射。大楼采用“吕”字形体形和平面,经测算,室外场地人员活动区域风速基本保持在5M/S以下,风力放大系数为1.85,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室外活动,同时保证了建筑的自然通风。该项目植物设计包括一层绿化空间、六层空中花园、屋顶花园以及各层建筑花池四部分。作为公共建筑,其绿地面积为1835.4㎡,绿地率达到了19.7%。植物配置选用适合当地生长、易于养护的乡土树种。屋顶可绿化面积为800M2,实际绿化面积为500M2,垂直绿化由各层建筑花池以及墙面爬藤植物组成。建科大楼地下建筑面积为4283.57㎡,而建筑占地面积为3000㎡,二者之比高达142.7%,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其主要功能为实验室、设备房与停车库,功能设置较为合理。室外地面面积为1500㎡,均设计成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环楼车道),铺在已埋设好软式透水管的碎石路基上。2.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物外立面玻璃采用低反射率的LOW-E中空玻璃。根据建筑功能和负荷特点,采用多种空调系统,细化空调分区,分别进行空调系统的设计。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使用时,对冷热源和输配系统进行合理调配。如地下一层实验室采取水源热泵和室外水景冷却技术,主要办公区域选用水环空调、冷却塔和风机盘管,冷却塔和冷却水泵随负荷变化进行运行台数调节或变频调节等。地下车库采用采光天井和光导筒的方式,有效节约照明用电;楼梯间采用远红外线感应开关控制的自熄式吸顶灯;大厅、走道主要以节能筒灯为主;办公区域光源选用T5灯管,替代传统的T8灯管。办公区域照明采用人工照明结合室外自然光分区照明控制,随着室外光线强弱变化,开闭室内的一组或数组灯具。部分会议室采用LED照明进行技术示范。屋顶花架安装单晶硅光伏电池板;大楼西、南立面采用光伏幕墙系统;与光伏遮阳棚结合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全年光伏系统(2009年7月~2010年6月)发电量约6.2万KWH,为建筑用电量的5.6%。每层卫生间淋浴采用半集中式系统,食堂、公寓采用集中式热水系统,部分公寓采用分体式系统。生活热水全部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大楼南侧设置处理雨水人工湿地,面积为95平方米,处理水量71M3/D,使所收集雨水每5天左右循环一次以满足景观用水及绿化浇洒用水水质要求。雨水收集系统与种植屋面相结合,不设常规雨水利用的弃流装置,利用屋面花池过滤雨水,提高雨水回收率。水箱分散3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放置顶楼,雨水可自流收集。屋面溢流的雨水以及未经花池处理的雨水都直接排放到环楼车道上。再经地下的碎石、石屑和软式透水管过滤后汇至蓄水池。大楼所有水龙头、座便器、淋浴器选用节水型器具,节水率高于20%。其中二层采用无水小便器进行技术示范。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在建筑材料的节约利用方面,建科大楼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卡纸板、金属、木材、废塑料等全部回收再利用,废混凝土总量为191.1吨,回收利用量为29.742吨,废弃物总回收比例高达42.8%。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3140吨,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31008吨,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为10.1%。5.室内环境质量建科大楼通过采用“吕”字型建筑平面布局,高效的围护结构,合理的空调系统等优化设计措施,保证了各房间内合理的温度、湿度和自然通风效果。在噪声控制方面,通过局部区域减少开窗面积,采用双层窗,建筑构件隔声,设备防噪及其他减低噪声的措施有效控制办公空间内的噪声污染。建科大楼根据不同立面风压分布选择不同的开窗方式,保证足够的可开启面积。外窗采取平开、上悬、中悬等开启方式,有效降低空气渗透量,可开启面积比例为31.3%。外窗内外采用反光板,增加采光进深,提高采光均匀度30%以上,部分外窗采用带活动百叶的中空玻璃窗,调节活动百叶,均匀室内照度分布,部分房间利用玻璃隔断达到加强室内自然采光的效果。根据建筑形态,功能需求等选择不同遮阳形式,活动推拉遮阳百叶以及中空百叶遮阳。6.运营管理采用了高效合理的智能化系统,包括:楼宇自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系统,信息网络部分等。同时,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室内外环境监测,室外微气候、室外热岛强度、室内空气品质等;对各个空调系统的效率、节能效果进行监测等。7.项目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该项目以4200元/平方米的工程造价,实现了每年减少运行费用约76.3万元,其中相对常规建筑每年节约常规电能约109.44万KWH,节约电费69.7万元,建筑节约用水量5111吨,节水率52%,节约水费1.5万元的经济效益指标。环境效益:该项目每年常规节能减排CO21091.12吨,太阳能发电减排CO275.37吨,共计减排CO21166.5吨;中水回用减排污水排放5111吨。为改善空气质量、控制温室效应以及节约水资源、减轻市政供水压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来源:《深圳绿色建筑案例选编》HTTP://WWW.CNGBOL.NET/INDEX.PHP?AC=ARTICLE&AT=READ&-DID=20473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3)低碳社区建设除了单体建筑外,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推行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国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达1000个左右,择优建设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2015年2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首次明确了各省市低碳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主体、具体流程和保障措施,以及试点社区建设的选取、评价导则与标准等。我国各大城市结合国外低碳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尝试与实践,主要的推行内容包括: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完善社区给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雨水收集设施;构建社区垃圾分类、分选和回收系统;推行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推行社区智慧化运营管理;强化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引导等。低碳社区案例:长辛店生态城1、社区基本情况长辛店镇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隶属丰台区,处于西五环与西六环之间,镇域面积62.2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是距离城区最近的乡镇,丘陵地带、植被占到区域面积50%。长辛店生态城位于长辛店镇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2.65万人,是北京城市西部和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长辛店生态城规划被誉为“北京第一个可实施的生态社区项目”,并获得2009年度香港“研究及规划类别的环保建筑大奖”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的“2009年度区域规划、城市设计杰出奖”。2、低碳社区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1)绿色交通系统生态城周边公交体系健全,有3条公交车线路,规划中的北京地铁14号线通过此地,方便居民的出行。同时还规划了区域内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大部分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使慢行方式成为区内出行首选。(2)生态环境社区总体绿化达40%,高于城市平均水平,植林地比例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大2M2/人。绿化选用了适宜北京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并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形成复式立体绿化体系,创造区域微生态环境。屋顶绿化有效面积70%,利于夏季隔热、冬季保温,提高碳中和能力。(3)节能措施以高标准建设外墙、屋面、外窗保温系统;采用低温天棚辐射采暖,制冷系统能够进行末端调节;公共场所照明选用高效光源和高效节能灯具,并采用合理的灯具安装方式及照明节能控制方式;电梯、风机、水泵均选用节能产品和采用节电措施。应用新风系统,强化通风以降低制冷能耗。屋面太阳能集热供生活用水,采用地源热泵加锅炉房调峰提供住区采暖系统。(4)水资源利用中水给水:生态城由丰台区河西地区再生水厂提供中水水源。规划将中水通过新建中水管线引入社区,用于绿化浇洒、场地冲洗及入户冲厕。雨水回用:设置了不少于实土绿地面积50%的下凹式绿地,以满足雨水自然下渗的需要;部分高层建筑屋面雨水经虹吸雨水斗收集,采用内排水系统接至室外,经室外雨水收集管线汇合,流经WFF过滤器后接入雨水收集池储存,最终作为景观水景的补水及临时绿地浇洒。3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绿色供应链打造传统的建筑企业往往站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考虑项目的能源和材料的节约,并未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绿色建筑供应链则是要在整个上游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是落实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有效手段。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许多建筑企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视,开始大力支持建筑业绿色供应链建设。例如,2016年6月5日,由阿拉善SEE、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朗诗控股集团这5家机构共同发起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绿链行动以房地产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为主体,施行绿色采购。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推选环境表现良好的供应商进入推荐采购名单。房地产企业将根据制定的一系列绿色采购方案进行采购。目前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已有超100家房地产企业加入,共推出13个品类的白名单,1个绿名单通则和10个品类的绿名单56。减排量核算5.1.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本节通过查阅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划、政策、研究报告等资料,筛选出7种主要的节能减排措施,涉及节能玻璃、墙体保温、清洁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等方面,并综合各类文56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绿色供应链[EB/OL].HTTP://FOUNDATION.SEE.ORG.CN/BRAND/PROJECT/2019/1022/86.HTML3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3电力和燃煤供暖锅炉排放系数表2-4各节能措施的节能系数献得到各项措施的现状应用情况以及2025年的预计推行规模,具体见下表。由于建筑行业节能措施所节约的为电力或者替代燃煤锅炉供热,因此本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到电力和燃煤供暖锅炉的排放系数。见下表。其中,电力SO2、NOX、PM10排放系数参考王庆一《2019能源数据》中2018年电力系数,PM10为烟尘数据取66%57。CO2参考气候司发布的2018年度减排项目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各地区平均值。燃煤锅炉供暖的CO2排放系数参考参考IPCC排放清单中的燃煤排放系数,大气污染物参考课题组调研数据。各种措施的单位节能量数据见下表:57根据《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表2-12电厂排污清单中PM10占TSP的66.08%。3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ϯϴ㺘ϮͲϮᔪㆁ㹼ъѫ㾱㢲㜭᧚ᯭㆰӻ৺ᐲ൪᧘ᒯᛵߥ㊫ර㢲㜭᧚ᯭ〠ᒿਧㆰӻϮϬϭϵᒤϮϬϮϱᒤ㿴⁑䍴ᯉᶕⓀ㢲㜭⧫⪳>ŽǁͲ⧫⪳ϭޘ〠ᱟվ䗀ሴ䭰㟌⧫⪳ˈᱟаሩਟ㿱ݹ઼нਟ㿱ݹ✝䗀ሴާᴹ儈৽ሴ∄ˈфਇ✝ਾ㺘䶒৸ާᴹվਁሴ⦷Ⲵ䭰㟌⧫⪳ϳ͘ϱӯŵϮϮϱ͘ϱӯŵϮṩᦞ䍴ᯉϱϴ˖ϮϬϭϳᒤࡠϮϬϭϵᒤˈᡁഭᒣ൷⇿ᒤትտᔪㆁ⭘䰘デᙫ䟿㓖ϯ͘ϱӯᒣᯩ㊣ᐖਣDŽ㠚ϭϵϴϲᒤԕᶕˈޘഭ㍟䇑䰘デᆈ䟿㓖ϭϱϬӯᒣᯩ㊣ԕкˈަѝн㢲㜭ᔪㆁ˄䰘デ˅㓖ঐϵϱйDŽٷ䇮ࡠϮϬϮϬࡠϮϬϮϱᒤˈ⇿ᒤᯠᔪᔪㆁ䰘デ䶒〟Ѫϯӯᒣ㊣ˈϲᒤޡ㓖ϭϴӯᒣ㊣ˈᰒᴹᔪㆁ᭩䙐ঐᰒᴹᔪㆁⲴϱйˈ㓖Ѫϳ͘ϱӯᒣ㊣ˈޡᴹϮϱ͘ϱӯᒣ㊣DŽ㢲㜭້փᶀᯉ້փ⭘䎵㮴㔍✝؍ᶯᢰᵟϮ䈕ᶀᯉ⭡ປݵ㣟ᶀоⵏオ؍ᣔ㺘ቲ༽ਸ㘼ᡀDŽປݵ㣟ᶀѫ㾱ᱟվሬ✝㌫ᮠⲴ㣟ᶀປᯉˈཆቲ䟷⭘ཊቲ༽ਸᶀᯉ䘋㹼व㾶ˈԕ؍䇱ᮤњ؍ᶯᶀⲴ≄ᇶᙗDŽ䙊䗷ሩᮤњᶯᣭⵏオ㠣վҾаᇊ٬ԕлˈਟᴹ᭸ൠ䚯ݽオ≄ሩ⍱ᕅ䎧Ⲵ✝Ր䙂ˈሬ✝㌫ᮠབྷᑵᓖ䱽վϲ͘ϴӯŵϮϮϬӯŵϮഭᇦਁኅ઼᭩䶙ငઈՊ͘ljഭᇦ䟽⛩㢲㜭վ⻣ᢰᵟ᧘ᒯⴞᖅ˄㢲㜭䜘࠶˅ϮϬϭϳNJZ͘ेӜ͕ϮϬϭϳ͘⌱㜭Ⓚ࡙⭘ཚ䱣㜭ݹԿਁ⭥ϯ࡙⭘ཚ䱣⭥⊐ॺሬփᶀᯉⲴݹԿ᭸ᓄˈሶཚ䱣ݹ䗀ሴ㜭ⴤ᧕䖜ᦒѪ⭥㜭Ⲵаᯠරਁ⭥㌫㔏ϭϭ͘ϱ'tϯϱ͘ϱ'tṩᦞ䍴ᯉϱϵ˖ϮϬϭϳᒤᵛᡧ⭘㻵ᵪᇩ䟿Ѫϰ'tᐖਣˈϮϬϭϴᒤ䗮ࡠϲ͘Ϯ'tˈϮϬϭϵᒤ䗮ࡠϭϭ͘ϱ'tDŽ➗↔໎䙏ՠ䇑ϮϬϮϱᒤሶ䗮ࡠϯϱ͘ϱ'tオ≄Ⓚ✝⌥✝≤ϰ࡙⭘аᇊ⭥㜭傡ࣘ✝⌥ѝⲴࡦߧࡲᗚ⧟ͬϱϲϬзਠṩᦞ䍴ᯉϲϬˈᡁഭオ≄Ⓚ✝⌥✝≤ಘᒤ䬰䟿ӵϲϬͲϴϬзḤࡊDŽޘഭӪབྷԓ㺘⦻ࡊ˖࣐ᘛᔪㆁ㢲㜭・⌅ˈق䙬Ր㔏ᶀᯉ㹼ъ䖜රॷ㓗KWWSZZZFEFRPFQLQGH[VKRZ]MFYFYॾ༿㜭Ⓚ㖁ᡧ⭘ݹԿⲴĀࡽцӺ⭏ā>(%2/@KWWSZZZK[Q\FRPQGKWPO⻣ᧂ᭮Ӕ᱃㖁ᵚᶕ✝⌥✝≤ಘᐲ൪ঐᴹ⦷ᴹᵋ䗮ࡠ>(%2/@KWWSZZZWDQSDLIDQJFRPGLWDQMLQJMLKWPOಘ⍱ࣘˈ੨᭦オ≄ѝⲴ㜭䟿ᶕ࣐✝⭏⍫⭘≤ਠˈঐഭ✝≤ಘᐲ൪ԭ仍н䏣ϱйDŽᦞ↔ˈՠ䇑⇿ᒤ䬰䟿㓖ѪϴϬзਠˈϮϬϮϬࡠϮϬϮϱᒤϲᒤオ≄Ⓚ✝⌥✝≤ಘሶᯠ໎ϰϴϬзਠDŽൠⓀ✝⌥˄ሩҾ⭘⭥᳆ǃߧ˅ϱ࡙⭘ൠлᑨ൏༔઼ൠл≤ሩっᇊⲴ⢩ᙗˈ䙊䗷␡Ҿᔪㆁ⢙ઘതⲴ㇑䐟㌫㔏ᡆൠл≤ˈ䟷⭘✝⌥⨶ˈ䙊䗷ቁ䟿Ⲵ儈ս⭥㜭䗃ޕˈᇎ⧠վս✝㜭ੁ儈ս✝㜭䖜〫оᔪㆁᆼᡀ✝ӔᦒⲴаᢰᵟˈਟ᳆ǃࡦߧϴ͘ϰӯŵϮϭϮ͘ϲӯŵϮഭᇦ㜭ⓀተljޣҾ׳䘋ൠ✝㜭ᔰਁ࡙⭘Ⲵ㤕ᒢ㿱˄ᖱ≲㿱は˅NJѝᨀࠪϮϬϮϱᒤൠ✝㜭᳆˄ࡦߧ˅䶒〟∄ϮϬϮϬᒤ໎࣐ϱϬйDŽ䍴ᯉϲϭᱮ⽪˖ϮϬϭϵᒤᓅൠⓀ✝⌥൘ᔪㆁѝⲴᓄ⭘䶒〟䗮ϴ͘ϰϭӯŵϮDŽ⊑≤Ⓚ✝⌥䟷᳆˄ሩҾ䳶ѝ⟳➔䬵⚹ᡯ䟷᳆˅ϲԕ༴⨶ਾⲴᐲ᭯⊑≤Ѫߜᆓ✝Ⲵ✝Ⓚˈ䙊䗷㕙ᵪᢺ⊑≤Ⲵվ✝㜭䖜ਈѪᴤ儈૱䍘Ⲵ✝㜭㔉⭘ᡧ֯⭘ϭӯŵϮϮӯŵϮ䪺᷇ᶠ͘ѕሂൠ४⊑≤Ⓚ✝⌥㌫㔏Ⲵᓄ⭘⹄ウ͘ਹ᷇ᔪㆁབྷᆖ͕ϮϬϮϬ͖བྷ䘎㩶ݹ㢲㜭オ䈳䇮༷ল䈳⹄䍴ᯉᲪ㜭᧗ࡦสҾӪփ✝ⓀⲴᇔᲪ㜭᧗ࡦ㢲㜭ᢰᵟϳ䟷⭘Z&ሴ仁ᢰᵟǃ㓒ཆᢰᵟᡆ✝ᡀۿᢰᵟሩӪփ〫ࣘ✝Ⓚ䘋㹼ⴁ⍻ˈ䪸ሩᇔ➗᰾ᔰޣǃ⭥ᨂᓗǃオ䈳ᵛㄟᇎᯭ㋮㓶ॆ㢲㜭㇑⨶ϭϯϲзŵϮϭϭϮϬзŵϮഭᇦਁኅ઼᭩䶙ငઈՊ͘ljഭᇦ䟽⛩㢲㜭վ⻣ᢰᵟ᧘ᒯⴞᖅ˄㢲㜭䜘࠶˅ϮϬϭϳNJZ͘ेӜ͕ϮϬϭϳ͘KWWSZZZFKLQDKHDWLQJFRPQHZVKWPO表2-2建筑行业主要节能措施简介及市场推广情况58柴刚。全国人大代表王刚:加快建筑节能立法,倒逼传统材料行业转型升级2020.5.22.HTTP://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48690126059华夏能源网.户用光伏的“前世今生”[EB/OL].2020-11-23.HTTP://WWW.HXNY.COM/ND-51077-0-19.HTML60碳排放交易网.未来热泵热水器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40%[EB/OL].2012-10-24HTTP://WWW.TANPAIFANG.COM/DITANJINGJI/2012/1024/7996.HTML61.HTTP://WWW.CHINA-HEATING.COM/NEWS/2020/57425.HTML3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ϯϵಘ⍱ࣘˈ੨᭦オ≄ѝⲴ㜭䟿ᶕ࣐✝⭏⍫⭘≤ਠˈঐഭ✝≤ಘᐲ൪ԭ仍н䏣ϱйDŽᦞ↔ˈՠ䇑⇿ᒤ䬰䟿㓖ѪϴϬзਠˈϮϬϮϬࡠϮϬϮϱᒤϲᒤオ≄Ⓚ✝⌥✝≤ಘሶᯠ໎ϰϴϬзਠDŽൠⓀ✝⌥˄ሩҾ⭘⭥᳆ǃߧ˅ϱ࡙⭘ൠлᑨ൏༔઼ൠл≤ሩっᇊⲴ⢩ᙗˈ䙊䗷␡Ҿᔪㆁ⢙ઘതⲴ㇑䐟㌫㔏ᡆൠл≤ˈ䟷⭘✝⌥⨶ˈ䙊䗷ቁ䟿Ⲵ儈ս⭥㜭䗃ޕˈᇎ⧠վս✝㜭ੁ儈ս✝㜭䖜〫оᔪㆁᆼᡀ✝ӔᦒⲴаᢰᵟˈਟ᳆ǃࡦߧϴ͘ϰӯŵϮϭϮ͘ϲӯŵϮഭᇦ㜭ⓀተljޣҾ׳䘋ൠ✝㜭ᔰਁ࡙⭘Ⲵ㤕ᒢ㿱˄ᖱ≲㿱は˅NJѝᨀࠪϮϬϮϱᒤൠ✝㜭᳆˄ࡦߧ˅䶒〟∄ϮϬϮϬᒤ໎࣐ϱϬйDŽ䍴ᯉϲϭᱮ⽪˖ϮϬϭϵᒤᓅൠⓀ✝⌥൘ᔪㆁѝⲴᓄ⭘䶒〟䗮ϴ͘ϰϭӯŵϮDŽ⊑≤Ⓚ✝⌥䟷᳆˄ሩҾ䳶ѝ⟳➔䬵⚹ᡯ䟷᳆˅ϲԕ༴⨶ਾⲴᐲ᭯⊑≤Ѫߜᆓ✝Ⲵ✝Ⓚˈ䙊䗷㕙ᵪᢺ⊑≤Ⲵվ✝㜭䖜ਈѪᴤ儈૱䍘Ⲵ✝㜭㔉⭘ᡧ֯⭘ϭӯŵϮϮӯŵϮ䪺᷇ᶠ͘ѕሂൠ४⊑≤Ⓚ✝⌥㌫㔏Ⲵᓄ⭘⹄ウ͘ਹ᷇ᔪㆁབྷᆖ͕ϮϬϮϬ͖བྷ䘎㩶ݹ㢲㜭オ䈳䇮༷ল䈳⹄䍴ᯉᲪ㜭᧗ࡦสҾӪփ✝ⓀⲴᇔᲪ㜭᧗ࡦ㢲㜭ᢰᵟϳ䟷⭘Z&ሴ仁ᢰᵟǃ㓒ཆᢰᵟᡆ✝ᡀۿᢰᵟሩӪփ〫ࣘ✝Ⓚ䘋㹼ⴁ⍻ˈ䪸ሩᇔ➗᰾ᔰޣǃ⭥ᨂᓗǃオ䈳ᵛㄟᇎᯭ㋮㓶ॆ㢲㜭㇑⨶ϭϯϲзŵϮϭϭϮϬзŵϮഭᇦਁኅ઼᭩䶙ငઈՊ͘ljഭᇦ䟽⛩㢲㜭վ⻣ᢰᵟ᧘ᒯⴞᖅ˄㢲㜭䜘࠶˅ϮϬϭϳNJZ͘ेӜ͕ϮϬϭϳ͘KWWSZZZFKLQDKHDWLQJFRPQHZVKWPO表2-5各节能措施的减排量根据表2-2中各项措施的2025年推广规模以及表2-3中的排放系数和表2-4中的单位节能系数数据,依据公式(1)即可计算得到各措施的减排量。见下表。为了便于措施综合减排效果的比较,将多种大气污染物减排量和CO2减排量折算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NTE-GRATEDAIRPOLLUTANTCO-CONTROLEMISSIONREDUCTION,ICER),ICER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CER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以综合大气污染物当量(IAPEQ)计);ERLAP为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量(以局地大气污染物当量(LAPEQ)计);ERGHG为温室气体减排量(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计);ERJ为第J种局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T);ERK为第K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量(T);ΑJ为第J种大气污染物减排量折算为ERLAP的系数;ΒK为第K种温室气体减排量折算为ERGHG的系数;WLAP和WGHG分别是将ERLAP和ERGHG折算为ICER的系数。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分析以上7项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如下图所示。所有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即可同时减排温室气体与局地大气污染物。其中,C1(LOW-E玻璃)对CO2和LAPEQ的减排量都最大,C2(墙体用超薄绝热保温板技术)对CO2和LAPEQ的减排量效果次之。3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6局地大气污染物当量、二氧化碳当量及综合大气污染物当量折算系数图2-1建筑行业7项措施LAP与CO2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3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7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结果表2-8各措施成本数据表种类5.1.3计算各种措施的成本曲线7项措施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结果如表2-7。由于7项措施的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都属于协同控制措施。交叉弹性值由大到小排序为C5>C6>C2>C3(C4/C7)>C1,排序靠前的措施在减排CO2的同时对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根据王庆一《2019能源数据》得到我国2018年动力煤价为528.6元/T,我国居民电价为0.5元/KWH。参考相关文献62636465,得到各节能措施的成本数据,见下表:4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根据各措施2025年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绘制边际减排成本曲线,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C7、C2、C1、C6、C5、C3的成本均为负值,说明实施这些措施的节能收益大于投资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性;C4的成为正值,反映当前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相比电热水器,成本相对较高。7项措施中,减排潜力最大的是C1(LOW-E玻璃)、C2(墙体用超薄绝热保温板技术),同时,它们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排序也非常靠前,说明这2项措施未来属于应优先推广的措施。5.1.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建筑行业这7项节能措施均能够实现CO2和SO2、NOX、PM10的协同减排。其中,从减排的交叉弹性角度来看,协同效应排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C5>C6>C2>C3(C4/C7)>C1。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经济性由高到底的排序为C7>C2>C1>C6>C5>C3>C4。从减排量的大小来看,减排量由大到小排序为C1>C2>C3>C5>C6>C4>C7。综合来看,7项措施中,C1(LOW-E玻璃)、C2(墙体用超薄绝热保温板技术)减排潜力很大,同时,它们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排序也非常靠前,说明这2项措施未来属于应优先推广的措施。图2-2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综合大气污染物边际减排成本曲线4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2水泥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5.2.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水泥行业既是我国的工业主导产业,也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2017年,我国水泥工业CO2年排放量约为12亿T,其中直接排放为10.8亿T66;氮氧化物(NOX)年排放量约为128万T、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约为17万T、颗粒物(PM)年排放量35万T67。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水泥行业积极响应,率先提出要在2023年前实现碳达峰,成为全国首个提出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行业68。在“减污降碳战略”下,水泥行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存在着较大的温室气体(CO2)和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潜力。为推动水泥工业的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规划等(1)以“去产能”为核心的水泥产业政策因此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根据《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2018-2020)》(中水协字[2017]118号),2016年全国熟料产量13.76亿吨,熟料产能实际利用率68%;水泥产量24.03亿吨,水泥产能利用率62.74%。国家针对水泥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禁止新增产能、产能置换、淘汰低标号水泥、错峰停窑、加速整合并购等多元化手段,严格控制水泥行业供给。表2-9水泥“去产能”相关政策62倪盈,郭兴华.北京市地源热泵应用现状及节能减排效益分析[J].节能与环保,2016,000(002):60-62.63张培民.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经济及环保效益综合评价[D].清华大学.64郑娟.严寒地区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6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节能部分)[R].2017.4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十三五”行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面临更加严格的多污染物控制目标。《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吨水泥熟料的综合能耗由2015年的113KGCE降低到105KGCE,SO2、NOX和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5年平均降低30%以上,行业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0%,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比由2015年的3%提高到15%。表2-10“十三五”时期水泥工业主要发展目标(3)鼓励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固废与资源综合利用2015年4月23日,工信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环保部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联节〔2015〕28号),选择10个企业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试点,试点期限2年。重点围绕技术、装备、标准、政策等方面,在已建成的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中选择一批生产情况稳定、技术水平高、污染控制设施先进的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试点工作,以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支撑,以标准研制和技术评价为保障,使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引导水泥生产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试点生产线的技术、经济和污染控制水平进行评估,分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解决技术装备、标准政策等突出问题。试点工作内容包括:优化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加强工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健全标准体系、完善政策机制和强化项目评估。2015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财税[2015]78号)。规定“利用废渣生产水泥、熟料符合以下标准和条件可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退税比例为70%:1)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的原料20%以上来自废渣,其他水泥、水泥熟料的原料40%以上来自废渣;2)纳税人符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规定的技术要求。”该《目录》较之前制定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更加严格:1)退税由100%即征即退改为退税比例70%;2)环保标准更加严格;3)迫使生产、使用低标号熟料的小企业、小粉磨站从享受综合资源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中退出。修订后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促进水泥市场公平竞争,鼓励高标号水泥生产,提升水泥产品质量。4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其他节能减排政策水泥行业其他方面的节能减排技术还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回收水泥窑余热、选用替代原料、水泥窑二氧化碳捕集等等。海螺水泥:白马山水泥厂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2018年10月31日,安徽芜湖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的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建成投运。该项目由海螺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投资5500余万元,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万吨。项目的核心技术为化学吸收法。通过工艺加工和精馏后,得到纯度为99.9%以上的工业级和纯度为99.99%以上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液体。从技术原理来说,5.2.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本报告采用协同控制效应评估方法体系,以2015年为基线,2025年为目标年,评估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实施的协同控制效果。根据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路线图·中国·工业卷》、《水泥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以及开展行业专家访谈、实地企业调研等,筛选出水泥行业23项节能减排措施,并得到各项措施在2015年、2020年市场占比,并通过趋势外推预测2025年水泥行业市场情况以及各项措施的市场占比(表2-11)。减排量核算①节能效果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节能部分)2015》等资料,确定各项措施的节能效果。②能耗系数与排放因子水泥行业能耗系数及排放因子:截至2015年,我国水泥企业近1300家,共生产水泥23.48亿T,其中,熟料13.7亿T。本文以某水泥厂碳排放核查报告和环评报告以及2015年电力行业单位发电SO2、NOX、PM、CO2排放系数为依据,得到水泥行业能耗系数及排放因子,见表2-13。4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11水泥行业主要节能措施简介及市场推广情况4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12各节能减碳措施节能效果表4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13水泥企业各环节能耗系数及排放因子注:本报告所采用的水泥企业各环节能耗系数及排放因子系通过水泥企业实地调研获得;由于柴油主要用于点火,用量很少,因此本文忽略柴油的排放。单位为KG/TCE。电力价格:取2018年9月全国大工业电价0.55元/KWH。2025年:参考相关规划和研究成果,预测2025年我国熟料产量12.60亿吨。4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③减排量核算采用与4.1.2节相同的排放因子法计算各项措施的CO2和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见表2-14。表2-14各节能减排措施减排潜力表4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025年6类措施ICER均为正值,说明6类措施均具有协同减排潜力。其中ICER最大的是结构调整型措施(37%);其次为末端减污型措施(32%);第三为需求减量型措施(18%)(下图)。图2-5中国水泥行业2025年分类型措施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潜力占比5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分析①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分析碳-硫协同:下图展示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碳-硫协同效应。横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CO2减排量,纵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SO2减排量。CT22位于第三象限,说明CO2、SO2均增排,CT23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减排SO2但增排CO2,由于CT22和CT23的ICER均为正值,说明这两项措施为弱协同措施。其余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可以同时减排CO2和SO2,属于强协同措施,其中CT1的协同减排效应最优,CT3次之。图2-6水泥行业CO2−SO2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碳-氮协同:下图展示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碳-氮协同效应。横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CO2减排量,纵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NOX减排量。CT23位于第三象限,说明CO2、NOX均增排,CT22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减排NOX但增排CO2,由于CT22和CT23的ICER均为正值,说明这两项措施为弱协同措施。其余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可以同时减排CO2和NOX,属于强协同措施,其中CT1的协同减排效应最优,CT3次之。图2-6水泥行业CO2−SO2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5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碳-尘协同:下图展示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碳-尘协同效应。横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CO2减排量,纵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SO2减排量。CT22位于第三象限,说明CO2、PM10均增排,CT23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减排PM10但增排CO2,由于CT22和CT23的ICER均为正值,说明这两项措施为弱协同措施。其余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可以同时减排CO2和PM10,属于强协同措施,其中CT1的协同减排效应最优,CT3次之。图2-8水泥行业CO2−PM10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碳-LAPEQ协同:下图展示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的碳-LAPEQ协同效应。横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CO2减排量,纵坐标表示单位水泥熟料LAPEQ减排量。CT22、CT23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其减排LAPEQ,增排GHG。其他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说明这些措施可以同时减排GHG与综合大气污染物LAPEQ,其中CT1的协同减排效应最优,CT3次之。图2-9水泥行业GHG−LAP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5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②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分析节能减排措施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分析的结果如下表2-15所示。CT22、CT23二者均对GHG有增排作用,其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为负值,说明其协同性较弱。其余措施交叉弹性均为正值,具有较强的LAP和GHG协同控制效应。协同度较大的措施有CT24、CT5、CT6、CT11、CT10。对于CT22、T23来说,虽然其不具有协同性,但是GHG增排量相比LAP的减排量而言,非常小。表2-15水泥行业各措施协同度结果汇总5.2.3计算各种工程技术路径的成本曲线根据节能减排措施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和减排总量,绘制针对ICER的MAC曲线(下图)。各措施(CT1~CT24)总ICR潜力为38.16亿IAPEQ/A,GHG占38.87%,LAP占61.13%,同时能够获得效益204.92亿元/A。其中,CT7、CT21、CT24、CT5、CT23、CT22的减排成本均为正,合计ICR减排潜力为12.29亿IAPEQ/A,平均减排成本为12.81元/IAPEQ;CT1、CT3是规模减排(政策措施),其减排成本计为0,ICR潜力为18.01亿IAPEQ/A;其余措施由于节能或其他效益,其减排成本为负,即产生减排效益,ICR潜力为7.87亿IAPEQ/A,平均减排成本为−46.05元/IAPEQ,说明这类措施在减排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各措施中,ICR潜力最大的为CT3,ICR潜力为11.01亿IAPEQ/A,单位减排成本最低的为CT19,为-196.55元/IAPEQ。5.2.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本节对中国水泥行业多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协同控制效应开展评估,验证了所采用的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协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来看,本文所筛选的水泥行业能效提升与节能、结构调整、需求减量、原(燃)料回收和替代等措施,都具有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效果,其中需求减量和结构调整措施的协同控制效果显著,减排潜力较大。原(燃)料替代措施虽然协同减排潜力较小,减排成本较高,但对垃圾、污泥、工业废渣等固废的协同处置、资源化和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能效提升与节能措施最具单位综合减排成本优势,应优先选择,但其综合减排潜力有限。图2-10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措施ICER单位(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注:图中每个矩形代表一项减排措施,矩形在横坐标上的长度代表该项措施对某种污染物的减排量或减排潜力,矩形在纵坐标上的高度代表该项措施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矩形的面积代表该措施实现减排量(或减排潜力)时的减排成本。5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3钢铁行业如何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双目标5.3.1减排目标与政策回顾钢铁行业既是我国的基础工业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2017年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11%,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5%左右69,具有较大的协同控制潜力。近年来,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有扩大短流程炼钢比例、采取各种节能或燃料替代措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等。(1)增加短流程炼钢比例钢铁的主流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种:长流程(从铁矿石和焦炭到生铁再到钢材)和短流程(从废钢到钢材)。由于废钢产量不足、废钢价格高、电力供应紧张,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大多数采用长流程炼钢,短流程炼钢比例较低。2016年中国电炉炼钢产量只占全国粗钢产量的7.3%。比起以煤为燃料、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炼钢(长流程),电炉炼钢(短流程)可大幅度节能、减碳、节水,并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随着我国废钢资源的积累逐渐增加,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钢铁行业逐渐开始注重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的发展机遇。(2)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4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提出了主要目标“全国新建(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指标限值见下表。表2-16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指标限值(单位:毫克/立方米)注:表中未作规定的生产设施污染物排放限值按国家、地方排放标准或其他相关规定执行。其他节能减排措施钢铁行业其他方面的节能减排技术还包括:原(燃)料替代类措施,通过回收余热或者原料实现节能,如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技术,等等;能效提升类措施,如高炉鼓风除湿节能技术、加强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等等;二氧化碳利用类措施,如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EOR)等等。69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18)[R].北京,2018.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5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3.2主要减排控制措施的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协同性评估根据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行业研究报告7071等,结合课题组在唐山、湛江、天津、重庆、柳州、湘潭、邯郸等地开展的钢铁企业调研及行业专家咨询等,本文归纳整理出钢铁行业6大类28项节能减排措施,以及各项措施在2015、2020年的市场占比。各项技术在2025年的市场占比则根据2015、2020年的数据进行趋势外推得到(下表)。T1主要指通过合理规划、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寿命等方式,减少因“大拆大建”导致的不合理钢铁消费需求。根据文献72,通过杜绝“大拆大建”、削减不合理需求,可以在满足同等服务要求的前提下,使钢铁产品的需求下降10%左右。本文即按照此比例估算减排效果。7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节能部分)[R].北京,2015.71熊华文,符冠云.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路线图·中国·工业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72熊华文,符冠云.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路线图·中国·工业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减排量核算以2015年为减排基线,将2025年各措施较2015年的市场占比变化作为减排规模,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得到2050年钢铁行业各措施的减排效果(表7)。基于2025年钢铁行业发展情景,6类27项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实现每年减排SO244.46万T、NOX62.53万T、PM1024.46万T,还可协同减排CO25.42亿T。虽然有少数措施的ERLAP或ERCO2为负,但各项措施的ICER均为正,说明各项措施的综合减排效果仍为正向。表2-15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分类及市场占比5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5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2-172025年钢铁行业各节能措施的减排效果(相对于2015年)注:合计的减排量是基于这些措施独立发挥减排作用且基线排放系数水平不变的假设估算的,并未考虑已采取的减排措施会对企业、行业排放系数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他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因此本表合计的减排量会略高于这些措施同时应用实际能够产生的最大减排量,仅作为比较各类各项减排措施效果的参考。“”表明数据<0.01。58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将27项措施的ICER按照5大类型进行分类,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贡献最大的是结构调整型措施,占总潜力的44.1%;其次为能效提升型措施(29.04%);第三为原(燃)料替代型措施(14.22%)。图2-11分类型节能减排措施的ICER占比碳-氮关系:27项措施的CO2与NOX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如图2-3。T25、T26位于第四象限,NOX增排。T27位于第二象限,CO2增排。其余24项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即可同时减排CO2与NOX。其中,结构调整型T1(增加短流程炼钢比例)和T16(蓄热式转底炉处理冶金粉尘回收铁锌技术)距离原点的距离最远,说明对于CO2和NOX的减排效果最明显,协同效应最好。图2-12钢铁行业27项措施CO2与SO2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图2-13钢铁行业27项措施CO2与NOX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2)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分析①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碳-硫关系:27项措施的CO2与SO2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如图2-3。T25、T26位于第四象限,SO2增排。T27位于第二象限,CO2增排。其余24项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即可同时减排CO2与SO2。其中,结构调整型T1(增加短流程炼钢比例)的协同减排效应最大,T16(蓄热式转底炉处理冶金粉尘回收铁锌技术)次之。59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碳-尘关系:27项措施的CO2与PM10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如图2-3。T25、T26位于第四象限,PM10增排。T27位于第二象限,CO2增排。其余24项措施均位于第一象限,即可同时减排CO2与PM10。其中,结构调整型T1(增加短流程炼钢比例)的协同减排效应最大,T16(蓄热式转底炉处理冶金粉尘回收铁锌技术)次之。图2-14钢铁行业27项措施CO2与PM10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②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分析27项措施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结果如表2-7。T25、T26和T27的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为负值,为非协同控制措施。其他24项措施属于协同控制措施。交叉弹性较好的措施为T9,T10、T11和T12,说明这4项技术在减排CO2的同时对大气污染物有明显减排效果。表2-18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结果5.3.3计算各种工程技术路径的成本曲线根据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行业研究报告、电力价格、煤炭价格以及实地调研等资料,得到各种节能措施的减排成本,见下表。表2-19钢铁行业2025年各节能措施的减排成本60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④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绘制针对综合大气污染物的MAC曲线(下图),其中,T1、T8、T25、T26和T27的成本为正,分别为610.50、44.34、27.10、19.84和2458.10亿元;其他23项措施由于节能可带来收益,成本均为负值。UCER最低的为T2(−324.54元/IAPEQ),其次分别为T5、T11、T12等,这些措施属于应当优选的措施。各措施中ICER减排潜力最大的为T1(14.17亿IAPEQ),这项措施虽然减排成本较高,但是减排潜力巨大,也属于应优选的协同减排措施。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措施的减排潜力是基于它们各自独立发挥减排作用且基线排放系数水平不变的假设估算的,并未考虑已采取的减排措施会对企业、行业排放系数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他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因此本图所表达的减排潜力会略高于这些措施同时应用时实际能够发挥的最大减排效果。注:每个矩形代表一项减排措施,矩形在横坐标上的长度代表该项措施对某种污染物的减排量或减排潜力,矩形在纵坐标上的高度代表该项措施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矩形的面积代表该措施实现减排量或减排潜力时的减排成本。图2-15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综合大气污染物边际减排成本曲线5.3.4最低成本减污降碳路径的选择从协同控制效果评估结果来看,本研究所筛选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大多具有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效果,仅T25、T26增排局地大气污染物及T27增排CO2,这3项措施不具备协同减排能力。其他24项措施均属于协同减排措施。基于2025年钢铁行业发展情景,6类27项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实现每年减排SO244.46万T、NOX62.53万T、PM1024.46万T,还可协同减排CO25.42亿T。从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来看,大多数节能及能效提升、原(燃)料替代类措施,可以通过节能或燃料与原料替代带来收益(或降低成本),企业认可度较高。其中,T2成本最低,综合排序最靠前,T5、T11和T12次之。这些措施成本优势较大,属于应优先选择的协同控制措施。从措施的减排潜力来看,“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两类措施的协同控制减排量较大,分别占总潜力的44.1%和29.04%。因此,这两类措施是钢铁行业应该重点关注的协同控制措施。末端脱碳(T25、T26)和末端减污类措施(T27)虽然由于治理设备增加了能耗,带来了一定的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增排,属于非协同减排措施,而且减排成本较高。但是,末端脱碳类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而末端减污类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也是实现区域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措施。因此,“十四五”时期及以后,可通过加强末端脱碳和末端减污措施的技术研发与实践,以更低的处理成本和更低的能耗实现更高的处理效率,进而可以提高末端措施协同减排的效果。61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73高岗栓.超低排放后,太钢不锈大气污染物下降七成——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为改善太原大气质量做出突出贡献[EB/OL].中国环境报.2020-11-16.HTTP://WWW.TISCO.COM.CN/MEITIKANTAIGANG/2020111615040476966.HTML62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附录1:协同控制方法学74HU,TAOETAL,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AIR-POLLUTANTS-GHG-CO-CONTROL-EVALUATION-PRC,202175毛显强,邢有凯,高玉冰,何峰,曾桉,蒯鹏,胡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效应评估与规划[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07):3390-3398.7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8年修正)[Z/OL].2018[2020-05-17].HTTP://WWW.MEE.GOV.CN/YWGZ/FGBZ/FL/201811/T20181114_673632.SHTML.77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财税[2015]71号)[EB/OL].2015[2020-10-05].HTTP://ZFS.MEE.GOV.CN/HJJJ/GJFBDJJZCX/LSSFZC/201509/P020150918557077581557.PDF.78IPCC.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3本报告详细介绍胡涛、毛显强等,提出的减碳控污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及其协同程度的评估方法体系以及依据“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形成的协同控制规划路径方法体系。1、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计算方法由于某种政策或措施往往可以同时有多种大气污染物和多种温室气体的减排或增排效果,为了方便比较政策或措施的综合减排效果,构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NTE-GRATEDCO-CONTROLEMISSIONREDUCTION,ICER)”指标,计算公式如下:63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表1-1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折算为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ICER)的系数64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协同控制评估方法(1)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在二维或多维欧氏空间坐标系中,以不同的坐标表达某减排措施(或某减排主体)对于不同局地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图1-1)。坐标系中的每个点分别对应某项减排措施(或某减排主体),各点的横、纵坐标则直观地表达了该措施(或减排主体)对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及其“协同”状况(表1-2)。以第一象限为例,某点到原点连线与横坐标的夹角越大,表明该点所代表的措施或主体在减排等量温室气体的同时,对局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越好(如图1-1中点E优于点A);该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相同时,距原点越远则表明该措施或主体对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强度越大(如图1-1中点N优于点M)。注:参考邢有凯,毛显强,冯相昭等79.79邢有凯,毛显强,冯相昭,等.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以唐山市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04):20-28.65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2)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协同控制交叉弹性”记为,J、K分别代表不同的局地大气污染物或温室气体。这一指标也能够反映某项措施(或主体)对于不同污染物是否具有协同控制效应及其“协同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3)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综合考虑措施的财务成本和环境效益,使用“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UNITCOSTOFEMISSIONREDUCTION,UCER)指标对减排措施或主体进行成本有效性评价,计算公式如下:80毛显强,曾桉,刘胜强,等.钢铁行业技术减排措施硫、氮、碳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05):1253-1260.8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66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4)协同控制程度判断以综合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量、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协同控制交叉弹性等评估指标和方法,可比较、评估各减排措施或主体的协同控制程度和绩效.判断依据见表1-4。表1-4减排措施或主体的协同控制绩效评估注:分子、分母均为负值的措施除外,分子、分母均为负值的措施为“反协同”措施.(5)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与协同控制规划基于措施的减排量/减排潜力和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的排序结果,可以绘制污染物边际减排成本曲线(MAC),如图1-2所示:图1-2中,每个矩形代表一项减排措施,矩形(在横坐标上)的长度代表该项减排措施对某种局地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减排潜力,矩形(在纵坐标上)的高度代表该项减排措施的单位污染物减排成本,矩形的面积代表该减排措施实现减排量/减排潜力时的总减排成本。依据MAC曲线,可以很方便地考虑如何在实现一定的减排量目标的同时取得成本最小化,或在一定的成本约束下实现减排量最大化。67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中国经验对世界的贡献致谢本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以下各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是: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原秘书长张立和现秘书长杨彪,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绿链行动项目团队成员卢之遥、伍靖枫、景惠、翟悦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高尚宾;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朱留财;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席专家郭寅峰;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减污降碳协同研究部主任李丽平,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黄德生;亚洲开发银行(ADB)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及其助理GLORIAP.GERILLA-TEKNOMO;美国环保局气候与国际合作司前司长DALEMEVARTS;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世界银行集团(WBGROUP)高级项目官员如江、汪滔、张志宏、石正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高级顾问唐丁丁、张星;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徐晋涛、汇丰商学院黄海峰;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张翼飞;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齐晔;天津大学教授孙佑海。在报告完成后,又很荣幸地邀请到原环保部总工徐庆华为本报告做序。在此一并致以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