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赛迪研究院VIP专享VIP免费

节能与环保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主办
2022 45 总第 51
1
第 期
本期主题
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国际观察
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
企业研究
中石油低碳转型的战略与实践
数据之窗
2020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
2021 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
『所长导读』
央企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能源
和公共产品,同时也是化石能源投资和供给的主体,是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
应当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绿色转
型升级。本期“主题文章”研究央企国企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系
统梳理分析央企国企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和实践,提出大企业带动战略,推
动央企国企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
鉴。
“国际观察”选取世界上典型的国有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淡马锡,具体分析了
其在海外投资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ESG 投资、脱碳技术投资、全球碳交易市场
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企业研究”介绍了中石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企业,
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基础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做法。“数据之窗”是 2020 年全球
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2021 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
上述内容期望得到业界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 赵卫东
2022年4月5日
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央企国企是节能降碳的主阵地…………………………………1
(一)央企国企是我国化石能源、高耗能产品投资和生产主体…………………1
(二)央企国企具备引领行业和区域绿色发展的能力……………………………4
二、央企国企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5
(一)明确绿色低碳战略……………………………………………………………5
(二)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5
(三)加快推进重组整合……………………………………………………………6
(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6
(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6
(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7
(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8
(八)多元化利用绿色金融支持……………………………………………………9
三、………………………………………………………11
……………………………………………11
绿……………………………………………………11
绿………………………………………………11
绿……………………………………………12
绿…………………………………………12
目 录
目 录
CONTENTS
节能与环保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主办2022年4月5日总第51期1第期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观察□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企业研究□中石油低碳转型的战略与实践数据之窗□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2021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所长导读』央企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公共产品,同时也是化石能源投资和供给的主体,是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应当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绿色转型升级。本期“主题文章”研究央企国企对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分析央企国企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和实践,提出大企业带动战略,推动央企国企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国际观察”选取世界上典型的国有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淡马锡,具体分析了其在海外投资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ESG投资、脱碳技术投资、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企业研究”介绍了中石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企业,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基础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做法。“数据之窗”是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2021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上述内容期望得到业界读者的批评与指正。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赵卫东2022年4月5日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一、央企国企是节能降碳的主阵地…………………………………1(一)央企国企是我国化石能源、高耗能产品投资和生产主体…………………1(二)央企国企具备引领行业和区域绿色发展的能力……………………………4二、央企国企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5(一)明确绿色低碳战略……………………………………………………………5(二)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5(三)加快推进重组整合……………………………………………………………6(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6(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6(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7(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8(八)多元化利用绿色金融支持……………………………………………………9三、政策建议………………………………………………………11(一)明确低碳转型大企业带动战略……………………………………………11(二)优化绿色产能国际布局……………………………………………………11(三)打造绿色低碳技术核心优势………………………………………………11(四)提高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12(五)加大金融精准支持绿色转型力度…………………………………………12目录目录CONTENTS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1大型央企国企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对于健全产业体系、稳定市场供给、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在电力、煤炭、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碳排放强度和总量较高的行业中,央企国企的投资和产业规模占比很高。从行业、区域和国际影响力来看,央企国企的战略引领能力、运营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优势明显,其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和实践可以有效带动相关行业、区域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央企国企是节能降碳的主阵地(一)央企国企是我国化石能源、高耗能产品投资和生产主体我国多数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都由央企和国企进行投资和生产。在排名前20的煤炭企业中,共有4家央企、14家国企,这18家企业2020年的煤炭产量总和约25.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63%。油气生产集中度较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央企的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76亿吨、1728.95亿立方米,分别占到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的90%、92%;大宗石化产品乙烯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95%左右。钢铁、建材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虽然不及能源、石化行业,但大型央企、国企的产量占比也非常大,且产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粗钢产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中,共有2家央企、8家国企,其粗钢产量总和达到3.52亿吨,约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3%。2020年水泥行业熟料产能排名前20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2的企业中,有3家央企、5家国企,其水泥熟料产能6.23亿吨,约占全国水泥熟料总产能的34%。图1排名前20煤炭企业2020年产量(万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中国煤炭企业50强》整理图2排名前20煤炭央企国企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中国煤炭企业50强》整理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3图3排名前20钢铁企业2020年产量(万吨)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钢铁协会《2020年全球粗钢产量50大企业排行榜》整理表1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2020年主要能源和石化产品国内产量及占比原油(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乙烯(万吨)中石油102251306634.5中石化35143031206中海油3890.81119.9211全国194921888.52160占比90%92%95%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1原油按照1桶(bbl)=0.137吨(t)(全球平均)计算。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4(二)央企国企具备引领行业和区域绿色发展的能力多数央企国企在所在行业开展全产业链布局,具备上下游协同、全球化资源配置的能力,通过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关键共性绿色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整合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等途径,可以持续引领行业和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一体化提升。如,中国宝武集团建立了绿色采购管理体系,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和材料,引导供应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央企国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展质量和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611家国有上市公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占比高达96.6%。“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十二五”末下降20%、18%,电力、石油、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能效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火电企业平均供电煤耗下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图4排名前20水泥企业2020年熟料产能(万吨)数据来源:根据水泥网《2020中国水泥熟料产能百强榜》整理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5二、央企国企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一)明确绿色低碳战略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以来,央企国企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尤其是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多数央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了企业发展整体布局,成为我国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的排头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如,三大油气央企均发布了绿色发展相关的行动计划,结合自身业务优势,提出发展新能源、清洁替代等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二)拓展新能源产业布局央企国企基于自身的产业链优势,纷纷布局新能源产业,中央企业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42%。电力行业企业直接开发新能源,华能、大唐、华电、国电投、国能投等五大发电集团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投资的主体,其中国家电投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一半,华能国际、大唐等企业对新能源的投资已超过煤电。油气行业基于成熟的油气产供销体系布局氢能基础设施,在矿区、海上探索多种能源互补。如,中海油差异化布局以海洋资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中石油在矿权范围内推动风、光、气、电融合发展和氢能产业化利用。钢铁、建材行业主要进军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如,中国宝武结合原有业务,从新能源材料等环节进入新能源行业,中国建材利用自主研发的铜铟镓硒和碲化镉发电玻璃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表2截至2020年底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装机及全国占比情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亿千瓦)21.90.7占全国同类装机容量比重(%)546728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6(三)加快推进重组整合“十三五”期间,国家通过推进中央企业重组整合,有力解决了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截至2020年底,我国先后完成24家央企重组,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宝钢和武钢的重组,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的重组,有效引领了我国钢铁、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统筹和整合原来分属不同石油公司的油气管道,有效提升了全国范围内的油气资源调配的效能。(四)实施绿色化改造提升通过化解低效产能、实施存量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重点行业央企的绿色竞争力显著提升。2016年以来,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总体目标任务。中国建材通过在矿山开采、运输、生产制造各环节推进污染物减排和节能降碳,年减少碳排放2.9亿吨,水泥、玻璃等单位产品能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绿色工厂48家、绿色矿山45座。(五)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已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央企国企积极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在氢能开发利用、CCUS等重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取得突破。氢能开发和利用。目前,超过1/3的中央企业已经布局氢能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成果。如,中石化已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年氢气产量超350万吨,约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宝武集团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正在开展新型氢能冶金相关项目合作等。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目前,中国至少有21个CCUS试点、示范项目在运行。许多CCUS项目与提高石油采收率有关,中石油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及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十三五”以来攻关形成18项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累计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7封存190余万吨二氧化碳,是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但总体来看,CCUS技术还没有在工业规模的生产中得到验证,存在项目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等问题。原料/燃料替代技术。水泥行业主要排放环节为煅烧生料成为熟料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因此,水泥生料的原料替代成为低碳水泥生产的重要技术。中国建材持续加大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2020年固体废弃物消纳量达1.8亿吨。水泥窑余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117.3兆瓦、年发电量达到91.4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112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555万吨。低能耗绿色烧成装备技术指标世界领先,超低排放技术装备排放标准优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水泥熟料生产的原料替代比例不足5%,而发达国家已超过3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开发绿色低碳产品。中国宝武建立钢铁产品的环境绩效指数评价体系,以其生产的吉帕钢为例,截至2020年底,吉帕钢产量达到213万吨,以汽车使用阶段为5年10万公里计算,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6万吨。在减油增化方面,中石油开发应用控油增化系列技术,增产高档润滑油、高附加值聚烯烃、高端合成橡胶等特色新产品;中海油研发的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实现成功应用,颠覆了传统炼化产业的加工过程,将燃油分离为纯度更高的芳烃、烯烃等化工品等化学品,具有流程短、成本低、能耗低等显著特点。(六)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传统行业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技术改造带动节能降碳增效的典型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工业节能降碳增效的新驱动。如,中石化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按照“数据+平台+应用”新模式,对石脑油原料分批次分析建模,形成典型操作样本及工艺优化参数,开展37家炼化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累计实现动力优化效益过亿元。中海油服启动智慧仓储信息化建设,在惠州库房开展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试点。中国建材建立自主开发的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管理全球80条生产线,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8覆盖率达65.6%,大幅提高了绿色精益化管理水平。(七)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央企通过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建设海外实验室、开展国际贸易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力量。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9.75%,其中央企37家,平均跨国指数为13.95%,低于100家跨国公司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全球100大跨国公司平均水平61%。有研究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并购案例中,能源、金属开采及冶炼业等资源类并购占比67.2%,表现出明显的资源寻求型特征。从央企的跨国经营活动来看,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的国际化水平最高,达到41.79%,中海油、中石油位列第二、第三,分别为33.75%和23.24%。但总体来看,与国内业务相比,国际化仍是大多数央企“短板”。目前主要业务仍停留在贸易、资源、工程等业务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总集成项目等较少,境外经营能力普遍有待提升。图5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央企跨国指数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9(八)多元化利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信贷。2020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0.3%,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0.8%。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76和3.2万亿元,占绿色信贷总额度的48%和27%,支持的大部分项目是光伏、风电、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地铁轻轨等,对传统行业绿色低碳改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支持较少。此外,自2021年人民银行提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了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向2817家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约2876万吨。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技术复杂、投资回收期长,传统融资工具难以满足其巨大融资需求,发行低利率、长期限的绿色债券有助于缓解其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20年末,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4万亿元,存量规模为8132亿元。从发行主体来看,2016年金融债占比超过90%,至2020年回落至18%,工业企业对绿色债券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债券规模占到54%,发行主体以央企国企为主。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发行专用于碳中和的绿色公司债券,债券募集资金额规模约105亿元,主要使用于经认证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设、运营、收购以及偿还碳中和项目贷款等。绿色基金。近年来,我国绿色基金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我国绿色基金接近800只。除各级政府外,一些大型企业积极参与设立绿色基金。如,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助力全球首单基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发行,募集资金主要支持可再生能源及清洁交通项目;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作为绿色金融顾问,合作探索设立绿色转型贷款,并经香港品质保证局审核获得认证。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10表3绿色金融支持化石能源央企国企低碳转型的案例金融产品类别发起主体描述绿色信贷国家开发银行为中国华电集团在山东的3家风电企业提供10亿元贷款授信,将风电项目与火电项目捆绑授信。中国银行向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公司提供10亿元跨境人民币贷款用于购买清洁设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昆仑金融租租赁公司昆仑金融租赁公司为解决陕西榆林气压站由于节能改造成本高、回收期长带来的融资问题,为项目量身定制绿色信贷“节能租”产品,以6000万元专项资金采购节能设备,再将设备租赁给能源管理合同方公司,确保项目按期投产。绿色债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发行规模30亿元,品种一10亿元,利率2.89%,期限5年;品种二20亿元,利率3.13%,期限7年。募集资金用于中节能集团新建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及置换已投入绿色产业项目的银行贷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16年绿色公司债券(第一期)是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行的无担保债券,分两个品种,合计规模为60亿元,品种一利率为2.92%,期限3年,品种二利率为3.39%,期限为10年,募集资金用于建设金沙江3座水电站。绿色产业基金国能基金公司截至2021年底,国能基金公司旗下的国能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基金完成首批33.7万千瓦光伏项目投放,项目投资额2.7亿元,其中20.4万千瓦顺利完成首次并网发电。项目投资过程中采用“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12月,国电投清洁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了规模为95亿元、投向75个清洁能源项目的电投清能一期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预计装机容量达到372.8万千瓦。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葛洲坝集团间接持股的水电开发公司2016年11月,全国首单水电行业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华泰资管——葛洲坝水电上网收费权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发行总金额8亿元,发行利率为3.2%-3.6%,期限1-5年,基础资产为葛洲坝集团间接持股的5家水力发电公司未来特定期间内的水电上网收费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上述水电站的再融资。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本期主题:以大型央企国企为引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11三、政策建议当前,央企国企在战略制定、产业布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条件,应进一步明确大企业带动战略,推动央企国企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发挥更大作用。(一)明确低碳转型大企业带动战略将绿色低碳战略和实践纳入中央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考核的重要方面。建立中央企业绿色发展指数体系,定期发布中央企业绿色发展报告。选择一批具备全球影响力、技术一流、效益指标领先的央企国企,开展绿色企业示范,打造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能够满足人民对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拥有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示范样板,树立绿色“新名片”。(二)优化绿色产能国际布局推进大型央企国企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区域性生产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基建共同“走出去”,依托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具有出口优势的绿色产业在海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配套钢铁、建材等生产基地。绿色产能国际合作应探索配套相应的碳中和方案,主动对标中国、国际和东道国中最先进环保、能耗、水耗等标准值,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法,推动原材料、设备及服务提供商实现绿色运营。探索“中国企业+地方政府+境外园区+境外企业”、产业链和集群式“走出去”等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加快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国际化,提高运用和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三)打造绿色低碳技术核心优势鼓励大型央企国企设立绿色低碳转型专项,率先在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上超前部署、重点突破,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零碳低碳工业流程再造、氢能、CCUS等重大低碳技术方面加快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企业能源、资源和碳资产数字化管理水平。建立绿色低碳技术评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12估体系,对技术成熟度、局部环境影响、潜在生态效应、人群健康和公众接受度、经济性等进行跟踪评估,防范潜在技术风险。(四)提高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加快布局绿色能源,在风光资源较好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探索“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场景,优化各类电源规模配比,确保电源基地送电可持续性。积极部署多元化的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动电力系统全面数字化,增强电网的全息感知能力、开放性、交互性,构建调度智慧化运行体系,实现能源系统快速响应和实时负载平衡。严格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耗“双控”等相关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化石能源投资。(五)加大金融精准支持绿色转型力度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政策,作为对绿色金融的补充,加大对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明确行业范围、低碳属性界定标准,将企业、园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纳入支持范围。建议将转型金融纳入MPA考核体系,大幅提高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占比。通过进出口银行、国开行、亚投行等政策性银行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低息贷款,营造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探索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绿色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加大评定结果在财政、信贷等方面的应用。(作者:莫君媛)国际观察13《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一、淡马锡简介1974年,新加坡政府组建成立淡马锡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淡马锡),专门经营管理国家投入到各类国有企业中的资本,从企业性质上属于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的私人豁免企业,是世界上典型的国有控股的资产经营公司。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淡马锡展现出强大的投资组合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投资组合价值从3.54亿新元增长至3810亿新元,过去20年的股东回报率为8%。淡马锡的国家控股、公司化运作模式曾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曾借鉴这种模式。2004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在访问考察淡马锡公司时公开表示“我们主要的目的是来学习新加坡国有资产的管理经验,并围绕这一课题,同淡马锡进行交流,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如何治理国有资产的答案”。此后,我国在央企董事会制度建设、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地方国资委组建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淡马锡模式。2020年,淡马锡宣布要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之前,将整体投资组合的总碳排放减半,降至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相当于目前碳排放量的25%。其长远目标是到2050年达到整体投资组合实现净零碳排放。淡马锡曾公开表明,将采取三管齐下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与解决碳排放问题,包括投资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领域、为负碳排放技术解决方案赋能、鼓励企业努力脱碳等。除此之外,作为国有企业低碳转型的国际样本,淡马锡的海外战略、投资组合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国的国有企业低碳转型也具有借鉴意义。二、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一)以海外战略和国有资本国际观察淡马锡的碳中和之路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14《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市场化运营提供资本保障淡马锡在全球经济高增长国家和区域,及高增长行业的分散投资,不仅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分散各种风险,也为淡马锡实践碳中和之路提供了强大的资本保障。从2002年开始,淡马锡迅速调整投资策略,将大量资金从增长乏力的新加坡本土企业撤出,开始大规模增加对亚太地区的投资。2006年,淡马锡提出“与亚洲同步成长”的新口号。2003财年,淡马锡在新加坡、亚洲(不含新加坡和日本)的投资所占比重分别为52%、16%,至2006财年,淡马锡在新加坡投资所占比重已减少到38%,而在亚洲(不含新加坡和日本)地区的投资所占比重已迅速增长至40%。至2021财年,中国已成为淡马锡在海外投资中比重最大的国家,占比高达27%,已超过其在本土的投资占比。在整个亚洲地区(含本国)的投资占比达到64%,在亚洲以外,在美洲的投资占比逐年攀升,2021年达到20%。淡马锡在海外投资多数分布在经济转型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以中国为例,淡马锡对中国的金融与银行业、能源、基础建设等领域均有投资,这些领域会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而增长,如淡马锡分别于2005年8月和12月,均以15亿美元购得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5%的股权,这两家银行上市后,淡马锡还在不断追加投资;同时,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互联网行业企业,如对腾讯、表1淡马锡投资区域分布情况国家和地区2021年2020年2019年新加坡242426中国272926亚洲(不含新加坡和中国)13131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56欧洲、中东和和亚洲121112美洲201816数据来源:淡马锡年度报告国际观察15《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阿里巴巴、快手、美团等企业均有投资。(二)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保障经济竞争优势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新加坡制造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制造业占比超过20%的国家,2020年,新加坡制造业增加值约698.2亿美元,占本国GDP比重为20.5%。虽然说淡马锡在海外的投资不断扩大,但国内控股企业仍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占40%左右,其中制造业领域多数是本土企业,可以说淡马锡利用在全球投资运营获得的收益集中力量发展本国制造业,保障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韧劲。新加坡的制造业以电子和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为主,2021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制造业2030愿景”,提出未来10年继续争取50%的增长,致力于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全球业务、创新和人才中心。可见,淡马锡并没有因为提出碳中和目标,而简单地减少对这些能耗和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的投资,而是借助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吸引成长性较好的海外企业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基地,为本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三)以ESG投资推动生态企业低碳转型2019年以来,淡马锡已将ESG评估系统性纳入直投和基金投资中,根据投资标的所处的行业领域、经营活动、运营所在地和业绩表现等开展ESG尽职调查。同时,淡马锡通过其产业生态和网络,为被投企业合作共同发起ESG倡议、开展ESG项目,提升公司的综合价值。例如,新加坡航空在碳减排方面已成为全球航空公司的表率,通过投资新一代节能型飞机、采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优化空中交通管理措施等途径,减少碳足迹。未来,新航将制定更加全面的脱碳计划,与合作伙伴一起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链和碳市场。除此之外,淡马锡在将ESG因素纳入信用风险评估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设置内部碳定价作为资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为长期投资决策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16《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设置每吨二氧化碳当量42美元作为初始价格,纳入投资决策,并把一部分长期奖励与未来10年碳减排目标挂钩。未来10年将不断完善碳定价策略,到2030年可能需要定在每吨二氧化碳当量100美元以上。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淡马锡参与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和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鼓励被投资的企业积极开展可持续相关的信息披露,减少碳排放。(四)以脱碳技术领域投资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淡马锡积极开展脱碳技术领域的投融资,比如投资微生物组、精准农业、基因编辑和替代蛋白质领域的技术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投资可再生能源,氢能,碳捕获、封存和利用等低碳技术。2021年4月,淡马锡与贝莱德(BlackRock)合作建立了脱碳伙伴的合资基金,提供6亿美元的初始资本来推进脱碳解决方案。(五)以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为负碳排放技术解决方案赋能2021年5月淡马锡与星展银行、渣打银行、新加坡交易所,携手成立了气候影响交易所(ClimateImpactX),探索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场,在初期阶段将专注于促进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市场,为负碳排放技术解决方案赋能,比如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以及红树林,并通过卫星监控、机器学习和区块链等技术,提高碳信用额度的透明度、完整性和质量。三、对国有企业低碳转型的启示(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强大的资源整合优势,牵头做好“一带一路”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运作和推进工作,使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不断扩大,与东道国实现利益合理分享,更高效为全球提供商品和资源。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在海外应改变以往“只做不说”的态度,加强属地化建设,开展企业公共外交等,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建议大型央企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场建设,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国际观察17《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全球碳市场交易打好基础。(二)立足主业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国有企业要在满足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减碳目标和转型路径。一方面,提升传统业务核心竞争力,加大核心主业的节能降碳力度,提高能源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清理处置不符合绿色低碳标准要求的资产和企业,坚决遏制盲目发展高耗能项目。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结合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布局。(三)将ESG评价纳入企业投资、生产和运营全过程建议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ESG评价体系,统一相关指标的评级标准。建立相应的投资碳核算制度,纳入国有资本投资决策过程。同时,立足本国产业发展需求,为绿色低碳新兴科技、新能源等公司提供融资,用技术产业化带来的投资回报进一步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建议以大型央企国企牵头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探索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薄弱问题,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攻关,突破大容量先进储能、氢能生产储运应用技术、车用芯片、专用检测设备、膜材料、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等关键材料、零部件和设备,新型低碳冶金、水泥原料燃料替代、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等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艺技术等一批绿色低碳技术。(作者:莫君媛)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18《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一、“双碳”背景下中石油低碳转型的战略选择全球能源产业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能源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国际油气公司积极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在各国能源转型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2,化石燃料将继续在能源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2050年,石油和天然气仍然占据全球能源的主体地位,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分别占35.8%和23.1%,在终端用能结构中分别占到26%和30%。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增加电力系统平衡成本和安全运行风险,短期内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电力消费增长的需求。从各国能源转型进程来看,目前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国家仍长期保持高比例的化石能源消费,如英国、德国已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先后达峰,美国、日本分别于2007年、2013年左右达峰,至今石油和天然气仍是这几个国家的基础能源,一次能源消费中,美、英占比都达到70%以上,日、德也占到60%左右。我国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大型央企。其中,中石油是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投资业务,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公司,主要有四个业务版块: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由于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重任,早期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尤显谨慎,在保障油气供应的基础上,在地热、企业研究中石油的低碳转型战略和实践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企业研究19《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可燃冰等与传统油气业务关系比较紧密的领域探索部分新能源业务。2020年,中石油加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和绿色转型“三步走”战略部署,提出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新能源新业务在清洁替代方面实现良好布局,2035年左右实现新能源新业务的战略接替,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和全球温控目标做贡献。二、低碳转型实践和成效(一)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一是大力推动“稳油增气”。很多国家选择天然气作为能源转型的过渡能源,以美国为例,过去10年,美国的页岩气产量年均增长23.4%,天然气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提高了9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4.4个百分点,如果没有天然气增量供应,经济发展将增加4.6个百分点的能源供应缺口,这也是支撑美国同期GDP增长20%(2010年可比价)、减少17%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中石油统筹减碳与安全,立足自身天天然气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天然气的绿色低碳能源属性,大力实施“稳油增气”策略,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稳步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近年来,油气结构优化步伐加快,2020年,中石油国内油气产量当量突破2亿吨,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306亿立方米,天然气在油气结构中占比首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并提出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比提高到55%左右。表1中石油天然气产量在油气当量中所占比重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5年目标天然气占比(%)39.641.443.045.050.451.455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20《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二是稳妥推进新能源发展。相比中海油早在15年前就进军新能源领域,中石化在10年前就开始借助加油站优势布局探索油、气、电、氢综合能源服务,在开拓新能源业务方面,中石油始终主张与传统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开展具有一定基础的新能源项目,如地热、可燃冰、生物质能、氢能等领域技术研究利用,在矿权范围内稳步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推动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融合发展。在中石油的绿色低碳战略中,再次强调立足天然气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在矿权范围内大力推动实施风、光、气、电融合发展和氢能产业化利用,持续加大地热资源的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推动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2020年光伏发电已达到3000万千瓦。2021年,新增地热供暖面积960万平方米,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建成8座加氢站,形成高纯氢产能1500吨/年,氢气总产能超过260万吨/年。(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中石油在深圳、上海、迪拜挂牌成立3家研究院,统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能源新材料科技进展。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建立了地热利用技术体系,研制光催化制氢新材料,开展CCS/CCUS示范工程,吉林、大庆、长庆、新疆4家油田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工业试验和推广,全年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近60万吨,产油20多万吨。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替代,在38家油气田、炼化企业推进能源管控建设,投入6.6亿元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对12297台(套)抽油机、加热炉、泵机组等用能设备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测试和评价。2021年实现节能超70万吨标准煤。开展炼化污染物综合性控制技术,建成吉林石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控制示范区和宁夏石化三废治理示范区。(三)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中石油目前已经建成应用了覆盖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集中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科研集成平台等。一方面,可以实现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数企业研究21《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据的收集、分析、反馈和优化,以获得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最优解,提高管理效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生产创新赋能,打破创新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工具,助力新产品研发,提高多专业跨单位协同研发效率。(四)完善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中石油具有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公司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总裁负责的管理层来指导和管理可持续发展实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公司运营全过程,有效控制环境、安全和社会风险。中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项目建设,减少高碳排放领域布局和投入,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完善开采能耗高的油田区块及单位产品碳排放高的炼化装置退出标准和政策。启动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规划研究制定工作,研究论证公司实现碳达峰时间表及“近零”排放路径,形成了温室气体“1+3”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供应商资源结构,优先准入节能环保型产品。加强供应商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一级制造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比例为92.73%,提升供应链绿色协同水平。加大与供应商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开展积极交流,推动行业和上下游企业可持续发展。(五)坚持深化合作实现能源全球化配置中石油围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和亚太五大国际油气合作区优化投资结构和区域布局,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持续推动海外油气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保障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石油是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在中国的唯一成员,在国际气候治理中主动作为,与其他成员公司广泛开展低碳转型合作。2020年,与OGCI共同发布《OGCI-CEO联合公开信》,重申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低油价冲击的挑战下,OGCI及成员公司将继续履行承诺,积极推动碳减排行动。公司与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22《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OGCI成员公司共同发布降低上游领域平均碳强度的计划目标,承诺到2025年,成员公司的碳排放强度从2017年的2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桶油当量削减至20-21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桶油当量,甲烷平均排放强度降至0.25%以下,并努力达到0.2%。与OGCI气候投资基金签署《中国气候投资基金框架协议》,共同设立OGCI昆仑气候产业投资基金。(六)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企业低碳转型中石油控股的金控平台中油资本近年来加大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布局,为中石油绿色转型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如,中油财务全年办理绿色信贷金额1213.3亿元,昆仑银行制定“蓝天贷”专项业务产品、建立绿色项目库,昆仑信托向青海省绿色发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开发和运营,昆仑金融租赁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属公司提供风电设备采购资金2.96亿元等。三、对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启示(一)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立足国内能源需求,以“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为原则,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原油、天然气多元化供给,切实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提升能源体系运行效率。立足传统能源优势,综合考虑整体投资组合效率、碳强度和经济效益,科学制定转型路径。(二)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稳妥发展新能源,持续增强可再生能源供应可靠性,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有序建设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结合储能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建设绿色微电网。加快形成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多元化能源供应格局。同时,严格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耗“双控”等相关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化石能源投资。企业研究23《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三)加强低碳转型管理和风险管控传统能源企业低碳转型,面临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化石能源相关的项目建设逐渐退出财政补贴和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传统能源企业实施新能源项目风险较高、存在不确定性,争取财政和金融支持难度大。建议传统能源企业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强企业碳数据、碳资产管理,建立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碳管理体系,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供应商考核评价,促进供应商绩效提升。加快化石能源清洁化改造并逐步降低占比,稳妥推进新能源等产业。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创新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并购等,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四)分层次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针对应用前景较好的节能降碳技术、变革性的绿色低碳技术开展分层次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技术推广从而减少绿色转型溢价,提升传统能源业务核心竞争力。同时争取在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技术上有所突破,着力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作者:莫君媛)专业就是实力精准就是品牌24《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数据之窗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全球大型能源企业减排承诺数据来源:BP能源年鉴2021.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美国37.0734.1210.488.422.927.01日本38.1122.0826.832.234.056.64德国34.7625.7615.194.711.418.25英国34.6937.882.766.530.8717.42中国19.598.1856.562.238.075.36公司名称总部所在国家减排承诺/低碳战略ENGIE法国到2050年减排85%,确保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ENI意大利到2040年直接运营和间接运营范围内(不含供应链间接排放)实现碳中和。壳牌(Shell)荷兰到2035年将产品的温室气体强度降低30%,到2050年降低65%BP英国到2050年实现运营和销售的净零排放,从2020年到2030年将石油产量减少40%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美国与2016年相比,到2020年运营中的甲烷排放量减少15%,燃烧量减少25%,到2023年加拿大油砂设施的温室气体强度降低10%。数据之窗25《节能与环保研究》2022年第1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2021年能源重化工业中央企业跨国指数资料来源:《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数据来源:根据《2021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整理赛迪智库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思想库,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二十余年以来,秉承“面向政府,服务决策”的宗旨,赛迪智库专业从事软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对策研究,致力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撑服务。研究领域既注重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科技、产业经济,又突出信息化、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同时涵盖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工业节能。目前,赛迪智库总部设在北京,并在上海、重庆、广州和深圳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400余名专业研究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详情请浏览网站:www.ccidthinktank.com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层邮编:100846联系人:王乐电话:010-6820055213701083941传真:0086-10-68209616邮箱:wangle@ccidgroup.com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2号华盛大厦2902邮编:510500联系人:贾纺纺电话:020-31650605邮箱:jiaff@ccidconsulting.com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中一道软件大厦611邮编:518057联系人:王延鹏电话:0755-2674520015323830841邮箱:wangyp@ccidconsulting.com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668号临港松江科技城G60科创大厦B座104室邮编:201612联系人:陶传亮电话:021-64689608邮箱:taocl@ccidconsulting.com重庆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199号邮编:400060联系人:熊信英电话:0086-23-62923501传真:0086-23-62923519邮箱:xiongxy@ccidcq.com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编辑部编辑部: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层邮政编码:100846联系人:王乐联系电话:010-6820055213701083941传真:0086-10-68209616网址:www.cciwise.com电子邮件:wangle@ccidgroup.com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