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能源双碳资料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路线框架VIP免费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路线框架_第1页
1/49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路线框架_第2页
2/49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路线框架_第3页
3/49
丁仲礼 张涛 高鸿钧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学部咨询项目简介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 欧盟一些国家首倡,2050年达到碳中和➢ 我国于去年9月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美国2021年2月19日,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目标:2035年无碳发电,2050年碳中和(但对美国,还得“走着瞧”)➢ 全球大部分国家正在制定“碳中和”目标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2不同大国碳排放现状➢ 由于没有“天花板”,我国2030年达峰不太难,但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峰调高,二是尽量压低峰高。出于空气质量考虑,无疑要追求“选择二”。因此,“达峰”不需太多研究,关键是研究如何 “中和”。➢ 四大类:⚫ 达峰后的下降阶段(美英法)⚫ 排放增长阶段(印度)⚫ 进入“平台期”(中国)⚫ 尚未“启动” (农业国)3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印度主要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比较人均累计碳排放(1900-2019)单位:吨CO2/人消费端人均碳排放(2019)单位:吨CO2/人生产端人均碳排放(2019)单位:吨CO2/人7.28 4.83 5.53 16.10 4.75 01020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全球6.41 6.59 8.08 17.57 4.75 01020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全球157.39 516.92 920.33 1218.71 209.62 050010001500中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全球注: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有密切关系: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虽已超过全球平均,但人均累计排放远不及,意味着我国的 “碳中和”更为困难。4碳中和的概念简言之,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碳源(401亿吨CO2/年)14%化石燃料利用土地利用86%碳 汇31%46%23%大气海洋陆地5碳固定过程举例➢碱性土壤(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固碳主要是其富含钙离子,在CO2分压高的土壤中,钙离子溶解于土壤水,向下迁移到分压低的下部时,形成CaCO3沉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中常见的钙板、钙结核(料姜石)即由此过程形成。与土壤有机碳固定有个“平衡”问题不同,此为永久固定。6大气CO2分压 400 ppm硅酸盐风化产生的Ca2+CO2 + H2OHCO3− + H+CO2分压下降, Ca2+ + 2HCO3−CaCO3 + CO2 + H2O土壤内部CO2分压高降水钙板钙结核(料姜石)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预计: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亦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

1、当您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声明:本站为非经营盈利性个人网站(C2C模式),即所有资料为用户上传并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所有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他用。本站所获取的赞助将用于本站服务器及运营成本,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倡导共建、共创、共享的模式分享知识!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资料或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等任何权益,请立即通知联系客服或在资料页面直接举报反馈,我们会及时妥善处理。

客服微信:pv3515客服QQ:2090330665客服邮箱:2090330665@qq.com

若无法下载、资料侵权等问题联系客服立即处理!微信:pv3515

丁仲礼:中国碳中和路线框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