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储能产业、重庆战略新兴产业、美国128公路科创走廊经验教训VIP专享VIP免费

1
目 录
十四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破局点:技术创新】 ................................................2
一、前言
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
三、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四、以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
【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在哪?】 ......................................................... 10
一、重庆出台“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为何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好的基础
四、重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哪?
五、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128 公路科创走廊的兴衰史及经验教训】 .......................................................... 18
一、前言
二、128 公路的历史背景与形成特点
三、128 公路的兴衰史
四、经验与教训
五、启示
2
【“十四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破局点:技术创新】
目录
一、前言
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
三、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四、以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
正文
一、前言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管
理支撑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为推动“十四五”新型储
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
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继去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
对“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方案》重点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
3
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创新示范、优化新型储能发展
布局的重要依据,为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施方案》要求到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并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
本降低 30%以上。到 2030 年,新型储能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实施方案》聚焦六大方向,包括注重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强化示范
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以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以体制机制促进
市场化发展、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竞争优势等,明确
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
针对社会关注的新型储能安全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新型储能
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
成本方面,通过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
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等,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
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
来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加速出台为储能产业大发展蓄势,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
阶段。
“十三五”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鼓励储能发展的产业政
1目录【“十四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破局点:技术创新】................................................2一、前言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三、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四、以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在哪?】.........................................................10一、重庆出台“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二、为何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好的基础四、重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哪?五、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128公路科创走廊的兴衰史及经验教训】..........................................................18一、前言二、128公路的历史背景与形成特点三、128公路的兴衰史四、经验与教训五、启示2【“十四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破局点:技术创新】目录一、前言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三、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四、以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正文一、前言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管理支撑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为推动“十四五”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继去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针对“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重点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3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创新示范、优化新型储能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据,为行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并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六大方向,包括注重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以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以体制机制促进市场化发展、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竞争优势等,明确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针对社会关注的新型储能安全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成本方面,通过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等,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二、政策大力支持储能产业发展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加速出台为储能产业大发展蓄势,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十三五”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鼓励储能发展的产业政4策。2017年由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储能产业第一份综合性政策文件,它明确了储能技术对于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我国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战略意义,指明了储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随后,针对储能的市场地位、调频调峰、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等焦点问题,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细化政策,基本明确了储能的市场主体身份,界定了各类市场主体和用户端通过储能提供能源系统灵活性的基本条件,提出提供系统灵活性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发展思路。2021年7月,《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不仅明确了储能在2025、203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的目标),更大亮点是明确了储能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肯定了储能容量价值,为储能公平参与电力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广义的储能即储存能量,在未来需要时通过设备将存储的能量释放。储能可分为三大类:热储能、电储能、氢储能。所谓新型储能是指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熔融盐储能等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电储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中,电化学储相比抽水储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可灵活用于电力系统各环节及其他各类场景中。同时,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商业化应用日益成熟,电化学5储能技术优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储能解决方案。未来随着锂电池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发展前景广阔。1、抽水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GW,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MW,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MW。2、电化学储能成本不断下降,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储能方式中,由于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抽水蓄能商业化应用相对成熟。近年来,电化学储能的技术经济性显著提升。以锂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5年来提高了近一倍,循环寿命增长了一倍以上,储能系统成本大幅下降约60%,不断推进光/风储平价。据CNESA2020年对主流厂商的调研数据,目前锂电池系统成本(不含PCS)已降至1000—1500元/KWh,已接近应用的盈亏平衡点。预计未来5年,电化学储能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60%以上,铅炭和锂离子电池将更加具备竞争力。近几年,电化学储能技术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装机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389.8MW,2020年增至3269.2MW。“十四6五”期间,是储能探索和实现市场的“刚需”应用、系统产品化和获取稳定商业利益的重要时期,根据CNESA的保守预计,2021年电化学储能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90.8MW。图12017-202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MW)3、储能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产业进入商业化初期目前我国储能产业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资源回收等环节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除了材料等某些关键环节技术依赖进口,基本实现对主流成熟技术路线的掌握以及前沿技术的布局。在国内,在能源系统转型推动下,不同类型储能的技术路线研发齐头并进,技术瓶颈逐步突破,形成了电化学储能技术渐趋成熟、多种储能技术多点开花的技术研发格局。一大批技术领先的储能厂商奠定了我国储能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储能产业已经步入商业化初期,储能对能源系统转型的关键作用也得到业内的认可。74、储能的融合发展态势显现,储能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2020年,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下,储能技术成为当前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技术支撑,新能源加储能融合发展模式得到极大推广。20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出台了集中式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的鼓励政策。此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陆续出台鼓励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的基地建设中增加储能以实现系统灵活坚强发展的目标。随着5G通信、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新基建建设加速,储能在发电侧和用户侧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与加深,逐步发挥了稳定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作用,跨界融合的应用价值也初步显现。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下,储能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市场不断涌现“共享”“代理”等储能商业运营新模式。比如,青海省推出的共享储能模式,突出了储能的独立主体身份。5、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相比国外处于低位,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相比海外市场,国内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仍处于低位。据彭博新能源数据,2020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16.9GW,海外市场装机份额达83%;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是海外主要的装机国家或地区,合计占据海外累计装机量94%。8随着储能行业关键技术的攻破,新型储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拥有规模和成本优势,且技术水平领先的头部公司有望在行业高速成长期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新能源应用规模加大,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衍生新型生态系统的应用,储能下游三大应用端将迎来不同程度的新增应用需求。四、以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从商业化初期到全面市场化发展,留给新型储能的时间仅有不到10年,新型储能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需要突破三个难题。一是成本回收问题。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广泛、投资门槛低、统筹管理难,新型储能电源和负荷双重属性使其参与市场身份难以界定,价格机制的形成难度很大。此外,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型储能的多重价值,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收益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二是技术标准问题。当前对新型储能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发输配用等环节对新型储能的协同融合考虑不足,导致相关标准不够完善。在缺乏规范引导和技术要求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低效重复建设的情况,利用效果也会打折扣。三是电化学储能安全问题。当前新型储能项目中90%以上为电化学储能,由于电池热稳定问题,近年来国外储能安全事故频发,国内也发生了类似事故,引发政府管理机构和行业的担忧,给新型储能投资建设带来影响。9“十四五”是新型储能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型储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例如,加强新型储能发展与电力系统、新能源等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出台长期性、稳定性的激励政策,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促进市场化发展,加强储能项目建设规范引导和技术要求,加强新型储能安全管理,提高储能安全性与质量管控水平等短板和弱项,更需要在未来五年补齐短板,奋力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技术创新仍是新型储能突破发展瓶颈的内生动力。着力点在于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要积极鼓励“百花齐放”,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为导向,推动多元化储能技术发展,统筹技术发展基础和当前紧迫需求,推动相对成熟技术加快商业化发展,支持新兴技术集中攻关和研发储备,并加强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期的大规模补贴路线不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更强调“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这意味着解决新型储能高成本的问题,必须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商业模式创新。10【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在哪?】目录一、重庆出台“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二、为何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好的基础四、重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哪?五、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正文一、重庆出台“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实现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突破100家,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11业企业达到1500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突破300家。《规划》提出,重庆“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围绕“创新驱动、聚焦重点、集群发展、绿色低碳、开放协作”这5个要素进行。其中,重庆将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5类工程,包括集群梯次发展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应用示范推广工程和成渝协同发展工程,在发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方面,重点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等10类产业;在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方面,重点建设卫星互联网、氢能与储能、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和量子信息等5类产业。二、为何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我国也是各省争相布局的产业,其对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做大经济增量,包括产出和就业。第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中低端产业已充分发展并饱和,甚至过剩,但高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将大大加快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提升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三,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随着5G技术的推出,互联网网宽与网速都将12成倍提升,“互联网+”“数字化+”的能力大大提高,形成物联网的实质性崛起,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金融科技等的普及应用。在这一背景和格局下,产业链、价值链都将重构和延伸,对国民经济产生难以估量的引领作用。第四,产生新的科技研发需求。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源自新模式创业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一旦做大规模,都会进入到新技术研发中。做新技术、新模式创业创新的企业,唯有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才能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三、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好的基础重庆市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重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为45.1%。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比较2020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据悉,“十三五”重庆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通过“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建设,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形成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绿色环保、先进材料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具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4000亿元增加至7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18.7%提升至32%;规模以上战略13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智能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市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5万家,累计推动7.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培育形成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绿色环保、先进材料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1.57%提高到2020年的2.1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61%。累计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建立创新机构、产业研究院101家。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开发180nm全套硅光工艺PDK、全球首款Micro-LED智能手表。铝合金产业基本实现对国家所需重点关键铝材品种全覆盖,西南铝业集团成为国内唯一的国产大飞机铝材供应商。产业发展要素持续集聚。全市研发人员达到16.07万人,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00名。形成以3支市级股权投资基金为龙头、20余家区县股权投资基金协调发展的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额超过26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14四、重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在哪?尽管重庆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着不错的基础,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业自主培育能力不强。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重庆的小巨人企业为118家,与之相比北京为257家、上海为262家,而浙江、江苏更是分别为288家、285家,计划单列市中宁波、厦门分别为182家、189家。重庆在“小巨人”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仍需下大功夫。第二,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和丰富。在中国经济第一省广东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其主要工业品一栏为液晶电视机、智能电视、空调、手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LED管、汽车、民用无人机等,显示其支柱产业的丰富、特色。重庆的支柱产业仍为汽摩、电子。第三,创新驱动仍待加强。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等编制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重庆区域创新能力排在全国各省市第12位,排重庆前面的有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四川,陕西、湖南,重庆在创新驱动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五、重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1、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发展环境15注重《规划》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在现有的科技产业园基础上,大力推动创新作为新的创新手段、引导科研机构等为创新载体,集中培养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和产业。需要各个区县进行协作才能壮大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交流,从顶层设计出发,灵活考虑每个区县不同的创新特点和要素特征,统一规划,加强领导,提升协同创新的能力。2、完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起以企业参与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机构的协作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运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升知识和技术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能够高效地转移和分享,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各个研发、产业平台等需要作为创新协作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载体,并且在实现关键技术共同进步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制,推动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建立,实时共享获取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3、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母体”,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不断获取市场和技术支撑。16一是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土壤,要发挥重庆市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按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要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强化传统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大对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优化重组,淘汰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低端制造环节的落后产能,加强对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推进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高端产业低端制造向高端产业高端制造和智造”转变。三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法律服务、研发设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风险投资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提升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创新能力。4、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促进企业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一是完善提升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京东方、惠科等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以及长安等汽车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打造实力强劲的行业性龙头企业。按照“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17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着重引进产业链中的芯片、集成电路、存储器以及汽车产业中的发动机、变速箱、新能源电池等关键核心零部件,补足产业链式发展的“短板”。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服务,通过上市、股权融资、引进创投基金等方式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成为行业性和区域性的重点企业,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二是培育壮大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庆市应该立足现有科技基础,瞄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产业基金招商、股权投资招商、产业发展前景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研发能力强、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行业性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研发机构,促进产业的“成链式”发展和集群化发展,最终实现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重庆市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高端要素有限,应该发挥重庆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节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合作,共同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梯度发展和优势互补。18【128公路科创走廊的兴衰史及经验教训】目录一、前言二、128公路的历史背景与形成特点三、128公路的兴衰史四、经验与教训五、启示正文一、前言128公路毗邻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是一条长约90公里的环形公路。20世纪50至70年代,这里曾是美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誉为“美国科技高速公路”,其独有的128模式深刻影响了硅谷、得州仪器等高科技园区和企业,并为后者所效仿。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128公路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初创企业数量大大减少,地区经济活力明显降低,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国防开支锐减,该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减缓,这条长期依附于国家襁褓中的公路不19得不承受转型之痛。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甚至出现了倒退。最近十几年,它又凭借航空航天、精准医疗、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发展再次崛起,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中心。本文研究128公路的兴衰史,以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二、128公路的历史背景与形成特点1、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战争和自身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政府动员并组织各个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在美国成功地实施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这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实践使联邦政府意识到,自由研究的大学学术环境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大学、各个研究机构与工业企业的合作,有利于理论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转移。195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促进政府,社会的一些研究机构和技术型工业、企业纷纷向著名大学靠拢。这种工业企业与大学相结合发展的趋势推动了128公路高技术园区在二战期间与麻省理工学院紧密结合。2、形成特点20第一,向高等院校靠拢。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波士顿拥有像哈佛、麻省理工这样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极具吸引力。20世纪50年代初128公路建成时,大量民间技术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纷至沓来。尤其是从事电子仪器和电子系统等与军事战略有关的研究机构,与波士顿地区的各个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和空间技术研究,同时向私人企业大量采购军品。这些举措,把许多大公司吸引到了这里。第二,工业研究园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期间,许多工业研究园逐步形成,这一发展趋势被经营不动产的专业公司所瞄准,于是,在128号公路经过的贝福德市、列克星顿市和沃尔泰姆市建立了5个工业研究园。每个工业园都有1-20个承租者,多数是拥有20-250名研究人员的中小企业,但也有像贝福德市麻省理工学院反应堆公司那样的拥有10000人的大型研究机构。随后,又有一些开发公司在128号公路沿线建起了一个个相对应的工业研究园,直到把两侧的空地占满。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该地的工业研究园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三、128公路的兴衰史1、兴起:缘起战争128公路始建于1915年。早在二战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科技型企业,主要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负责将大学科研成果21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这些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真正改写128公路发展命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期间,联邦政府成立了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OSRD),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和毕业生们被授权能够调用几乎无限的资金。而他们在政府里的显赫地位也为该地区科技产业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到50年代初,波士顿地区最大的“科研一条街”已能提供全美最强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队伍。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为冷战和空间军事竞争的需要,投巨资进行军事技术开发。通过引导资源流向,使大部分资金落入128公路附近的企业和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手中,州政府也愈发倾向为方兴未艾的研究和工业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1951年,政府在128公路地区的前27英里处进行了扩修,这一环形高速公路把波士顿更大区域内的20多个城镇都连成一片,为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和具有吸引力的地理位置:这里毗邻麻省理工学院、坎布里奇实验室和其他发展较好的城郊社区,驱车往来十分便捷。128公路在交通优势的推动下,一跃成长为美国的经济引擎。2、短暂兴盛短短几年,由于政府资源倾斜与麻省理工影响,128公路就像磁铁一样,快速吸引了各种不同性质的研究室、老牌公司的分支机构和大量新兴企业。整个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政府巨额研发资金和军品定单的强有力的支持下,128公路地区的创新活动蓬勃发展,新的公司不断涌现。到1965年,128公22路地区已有近600家科技型企业。军事科技领域的需要催生和推动了该地区的繁荣发展。到了1970年,128公路地区已经成为美国著名的电子产品创新中心。1980年该地区中档计算机销售总额占全美销售额的34%。3、衰落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后,随着军方定单的减少,128公路地区发展速度放缓,特别是个人计算机和以太网的发展使得许多新公司的创建体现出网络化、开放性组织模式的优势,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则疲态尽显,128公路企业受到了巨大冲击,硅谷开始取代128公路成为新的计算机工业中心,而128公路逐步走向衰落。以DEC为例,在公司将其实验室建在硅谷后,研发人员发现,位于128公路的DEC总部对他们的诸多科研成果居然视而不见,而类似Sun和MIPS这些位于硅谷的公司从实验室的获益实际上比DEC自己还多。耗时费力的内部纠纷和讨价还价成了DEC实验室和总部之间的常态。20世纪90年代,128公路地区只有13家新成立的公司(start-ups),收入仅一亿多美元,而同期硅谷有47家新成立的公司。4、转型到本世纪初,128公路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涵盖生化、通信、电子、信息等23领域的高技术公司总部纷纷落户,一些外地高科技企业也在此建立了分部,如微软就在这里设有研究基地和办事机构,这里的房价也不断攀升,致使一些新创企业不得不在附近离波士顿更远的495号公路沿线营建。企业门类众多也是128公路的一大优势,一些行业滑坡的同时,另一些行业却会繁荣,导致整个地区仍可稳步发展。而硅谷房价过高、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其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这给128公路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现在,128公路又呈现了新的转型方向。一个民间团体正在此创建一个开放、包容的街道社区“n平方米创新区”。他们尝试将一些分离的写字楼、工业和商业地产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商区,将郊区印象转变为都市气息,并通过较低的租金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以期吸引那些厌倦了城市气息的年轻人的到来。随着新街道的改观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128公路还将不断上演霍雷肖·阿尔杰式的“草根逆袭”故事。四、经验与教训1、成功因素(1)高校作为知识源头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128公路科创走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撑。128公24路汇集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在内的65所高校,其为波士顿的高科技工业区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家、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高校提供智力支撑,广泛参与创新研究,不断产出各项专利成果,在创新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8公路沿线高科技工业区内70%的企业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创办。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对128公路沿线地区的科技发展影响最大。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移转化并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美国政府在128公路的高校周边布局了大量的工业园区。此举极大地加强了企业与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也提升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得高校的科技成果。当地还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技术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并鼓励各大高校向外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128公路科创走廊汇聚了众多工业界领袖人物,为该地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128公路科创走廊的创新孵化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产学研合作网络。128公路的模式体现了区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应当是3个独立的个体,否则,很难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与学术界、产业界广泛接触联系: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一同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合作研发中;另一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办科技型企业。第二,活跃的风险投资。波士顿的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其风险投资在美国25排名第二。活跃的风险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创新发展,还促进了大批创业公司的发展。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专为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同时,当地银行也采取措施,成立了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还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由政府创办。这些举措为128公路附近的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条件。另外,国防投资在128公路沿线地区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政府的大力支持。128公路科创走廊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结合使得128公路沿线的企业获得大量的管道专利技术,并在美国军用和民用市场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另外,政府还鼓励当地技术专家和科技型企业每年向联邦政府申请一定的科研经费来助力创新研究,并协调各大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基金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3)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一是政府的积极参与。128公路地区成立了提供协调与信息服务的相关机构。马萨诸塞州的经济发展厅设立了“商务发展办公室”,办公室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核心工作是为128公路地区的企业提供各种无偿的信息服务。例如,解答128公路地区的税收政策、企业入驻条件、相关激励措施及法律事务等方面的问题,以帮助企业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波士顿市政府还组织相关活动,促进政府人员和企业家的信息交流。二是积极的财税政策。当地政府出台政策,被认定是以创新研究或者新产品开发为特征的科技型企业,可享受3%的税收减免,同时免除购买科研用品和办26公用品时的销售税。该政策使128公路地区的大多数企业能够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128公路科创走廊的繁荣以及没落后成功崛起主要源于波士顿作为核心节点承担着知识源头功能和创新孵化功能,整个创新链条是完整的,且利用空间布局将结构与功能有效结合。但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政府的军事订单不断减少,大量公司倒闭,失业率也开始飙升,这对波士顿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自此,128公路地区陷入了经济危机。21世纪初,128公路地区开始调整其经济结构,利用波士顿坚实的产业基础,集中人才优势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氛围又开始变得浓厚,该地区再次繁荣起来。由此可见,128公路地区中间一段时期的败落可以归结为核心节点的功能衰弱,加之20世纪70年代后期没有新的节点顶替波士顿,致使整个创新链条核心缺失,呈现劣化状态。21世纪初期,波士顿作为核心节点重新发挥了其创新孵化的功能,周围城市也起到了辅助作用,使得128公路地区重现辉煌。2、衰退原因(1)表面原因:政府采购剧减从表面来看,美国128公路的衰落是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订单的大幅减27少开始。正是因为政府订单的减少,128公路的大批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从而使128公路在80年代后显露出一派死气。(2)根本原因:园区文化缺失我们不禁会问,同样是依赖政府资金而成长,同样是面对政府订单大幅减少,为何美国硅谷和美国128公路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美国硅谷一路成为“世界硅谷”,而128公路则光环淡化,下降为美国第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园?128公路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园区文化的落后。128公路和硅谷最大的区别在于园区文化的不同,创新和创业文化严重缺失,员工主流目标是稳定的工作、稳步的升迁、有保障的退休金。正是因为创新和创业理念的缺乏,128公路的企业普遍安于现状、不愿意开拓新市场,对原有的政府订单有着高度依赖。这也是政府订单减少后,128公路立时倾覆的根本所在。五、启示1、政府制定有利于科教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固然是推动高技术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科技园区必须摆脱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形成自我维持和自我造血的功能,即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使园区在融资方面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282、科技园区应该靠近研究型大学建立,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尤其是对于小型技术公司的技术创新关注,推动新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而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和政府机构建立联系,并从成熟的生产厂商取得资金支持。高校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3、建立专业化、开放性的以区域网络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辅助工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出一种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工业生物圈。任何一家公司的困难不再能瓦解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失败不能再威胁整个地区。避免高度保密、自给自足,独立于地区经济之外的公司出现。4、形成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地区文化无论是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大学与工业界的关系,还是产业组织体系的形成,都深深根植于当地的地区文化,在地区的发展中,文化是最核心的东西,因为文化代表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因此,政府要努力采取建设更加开放、平等、非正式交流的企业文化;实行塑造真正的风险投资家;给予创业者最高的荣誉和最大的支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等有效措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