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6 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 亮点和启示VIP专享VIP免费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23
王卓妮 , 袁佳双 , 庞博 , . 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22, 18 (5): 531-537
Wang Z N, Yuan J S, Pang B, et al. The interpretation and highlights on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 IPCC AR6 WGIII report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2, 18 (5): 531-537
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
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王卓妮 1,袁佳双 2,庞 博 3,黄 磊 2
1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 100081;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3 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8 卷 第 5
2022 9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ol. 18 No. 5
September 2022
摘 要:2022 44日,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 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
报告全面评估了 2010 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
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 CO2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
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
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
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IPCC 第三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科学结论;亮点;启示
收稿日期: 2022-05-19修回日期: 2022-06-22
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碳中和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性挑战及对策研究”21AZD123;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
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区域差异化的‘双碳’政策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王卓妮,女,高级工程师,wangzn@cma.gov.cn;袁佳双(通信作者),女,高级工程师,yuanjs@cma.gov.cn
引 言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 56
次全会上,195 个国家审议通过了 IPCC 第六次评
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 2022:减
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该报告由来自
全球 65 个国家 278 位作者,历时 7年,通过对 1.8
万多篇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评估了 2010 年以来
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
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
www.climatechange.cn
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
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
据。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正文共 17 章,决策者摘
要包括简介和框架,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全
球近况和趋势,系统转型以控制全球变暖,减缓、
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加强应对等
共五部分内容。本文介绍了本报告的主要评估结
,讨论了一些关切问题,提出了实现碳中和战
略目标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和加强
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建议。
www.climatechange.cn
www.climatechange.cn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532
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 WGIII 专栏
1 主要结论 [1]
1.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化
总体排放趋势。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决定全
球温升水平1850 年以来,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
总量持续上升2019 年全球 GHGs 净排放为 590
亿t
20102019 年年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 560 亿t
高于以往任何一个 10 年。但是,排放增速放缓,
20002009 年的 2.1% 下降到了 20102019
1.3%
行业排放趋势2010 年以来,全球主要行业
GHGs 净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城市排放量日益
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碳
强度等能效指标的改进,使得化石燃料与工业过
程中的 CO2排放量减少,但是其减排量不敌全球
工业、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农业与建筑等行业
的增排量。
区域排放趋势。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地区
国家和家庭的人均排放量参差不齐。而且,数据
表明,收入水平相近时,人均排放量也千差万别。
人均排放量最高的 10% 家庭占全球家庭 GHGs
放量的比例过大。
1.2 限制 2℃温升和限制 1.5℃温升的路径
根据 AR6 第一工作组报告,50% 概率下,
1.5℃和 2℃温升水平下剩余 CO2排放空间分别
5000 亿t13500 亿t;在 67% 概率下,分
别为 4000 亿t11500 亿t。根据实现 1.5℃目
标与 2℃目标的模拟路径结果,预计全球 GHGs
排放将在 2020 年达峰,最迟在 2025 年达峰。
论哪种模拟路径,2030 年、
2040 年和 2050 年,
GHGs 排放都将迅速大幅减少。执行第 26 届联
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当前排
放情景下GHGs 持续排放会使得在 2100 年全
球温升的中值很可能达到 3.2℃( 2.2 3.5℃ ),
远远超过《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全球温室气
体排放量很可能使温升在 2030 年超过 1.5℃。
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2℃以内,需迅速加强气候
减缓行动。
1.3 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减排潜力
实现 1.5℃目标和 2℃目标的所有模拟路径,
需要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所有部门迅速、
深入、立即采取 GHGs 减排行动。能源部门减排
最为关键。要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 2
的目标,到 2050 年全球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的使用量,需在 2020 年基础上分别下降 85%
30% 25%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 1.5
的目标,则分别下降 95%60% 45%。整个能
源部门亟需能源系统的重大转型,包括大幅减少
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部署低排放能源、转向替代
能源、提高能效和节能,但其可行性和成本在不
同国家存在差异。
1.4 气候减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近期加强气候减缓部署具有可行性,且可减
少或避免加速减缓和系统转型以实现长期目标而
带来的挑战。气候减缓行动包括:完善制度设计
以选择更优的发展路径;加强气候立法和政策为
减缓行动提供支撑;促进全球气候资金的高效流
动为不同地区提供减缓保障;加强多层面国际合
作以增进全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资金交流。
减缓行动因地区和部门以及实施的速度和规模而
异,需要所有国家提高减排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实现减缓行动与发展目标的协同。
1.5 强化气候融资、技术与创新
目前,资金流动尚未满足所有部门和区域的
减缓目标。发展中国家缩小资金差距的挑战最艰
。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可通过明确的政策选择
和信号来支持增进减缓资金流动。加快国际金融
合作是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和公正转型的关键推
动力,有助于有效解决融资渠道不平等、气候变
化影响的成本和脆弱性问题。提高创新合作落实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
挑战依然存在,如技术发展和转让、资金等方面。
减缓潜力取决于被替代的参考技术(和排放 )、新
技术采用率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
2010 年以来,
创新政策组合促进了光伏、风电等低排放技术的
www.climatechange.cn
www.climatechange.cn
5 533
王卓妮,等:IPCC AR6 WGIII 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
单位成本持续下降,并加速了低排放技术在全球
的推广。针对创新制定适宜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政
,有助于克服低排放技术在全球推广中可能带
来的分配、环境和社会影响。
2 主要亮点
2.1 关于 GHGs 的区域排放和历史累积排放差异
GHGs 排放的区域差异,是 AR6 第三工作组
报告决策者摘要审议中最胶着的议题之一。争议
焦点一是历史和近期区域排放贡献的平衡表述
二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分类下的
排放量的平衡表述。到 1970 ,人类才有 GHGs
排放记录。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决策
者摘要,使用 1970 年作为排放数据基准年,因各
方对国家 / 区域分类等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关
GHGs 排放的区域差异的图表和案文最终未获
批准而被删除。类似原因下,本次决策者摘要放
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有关排放量的陈述,
但保留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历史
累积排放量。
减排责任的分担,应综合考虑到各国历史排
、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这是气候谈判
的共识。发达国家历史累积 CO2排放量占 1850
2019 年全球排放量的 45%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
决策者摘要使用 1990 年作为基准年的理由,一
1990 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准
,二是报告在数据获得性、质量、时间等要素
保持平衡,将 19902019 年作为主要时间段以与
各国清单数据保持一致,将 2010 年作为节点以与
AR5 形成可比。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基准年应
1850 年而非 1990 ,因为 18501989 年历史
累积 CO2净排放量占全球的 58%,而且主要来自
欧美地区。决策者摘要展现了 18502019 年间 10
个地区历史累积 CO2净排放量。
2.2 关于减缓路径的分类与解析
减缓路径的分类细化是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亮
点之一。根据全球、部门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的
3131 种气候评估情景,筛选出信息充足的 2266
情景作为气候评估的原始数据库 [2]。其中的 1686
种情景,通过了历史趋势一致性核验,使用第
一工作组报告的气候模拟器进行分类,建立了不
同温升水平的情景下的 C1 C8 减缓路径。在
1686 种情景中通过近期合理性核验的情景共 1203
种。在《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的基础上,第
三工作组报告根据 1203 种情景,开发了基于减排
力度、发展路径、能源转型、资源利用率、负排
放技术等说明性减缓路径。将全球温升低于 2℃和
1.5℃的减缓路径分为 5:逐渐增强减排力度的
IMP-GSC3)、转变发展路径加速减缓的 IMP-SP
C1+C3)、高度依赖可再生能源的 IMP-RenC1
C3)、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 IMP-
LDC1),以及依赖全球采取大量净负排放技术
IMP-NegC2 C3)。
各国争论的焦点是增加 1.5℃温升下不同情景
的路径类别,对采取不同减缓行动的减缓路径提
供更多选项和详细说明,并补充不同减缓路径下
的成本信息。于是,根据有无 GHGs 净零排放目
标情景,在 C1 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了 C1a C1b
路径;根据采取减缓行动,在 C3 路径之外,增加
C3a C3b 路径。与全球预计 GDP 增长相比,
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 GDP 的总体影响较小。如果
持续执行 2020 年底时减缓政策行动,不同路径下
2050 年全球 GDP 损失分别为 2.6% 4.2%
C1)、
1.6% 2.8%
C2)、
1.3% 2.7%
C3)、
0.8% 2.1%
C4)、0.5% 1.2%C5)。在评估的全球排放模
拟情景中量化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但未考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或适应成本。对于
减排路径,这些定量预估既不是预测也不是预报。
在所有全球排放模拟情景中,约一半情景的假设
C1 是将温升控制在 1.5℃没有或低过冲路径(>50%);C2 是将温升控制在 1.5℃高过冲路径(>50%);C3 是将温升控制在 2℃以内
的路径(>67%);C4 是将温升控制在 2℃以内的路径(>50%);C5 C8 是将温升分别控制在 2.5℃(>50%)、3℃(>50%)、4℃(>50%
和超过 4℃(≥50%)的 4种路径。
www.climatechange.cn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23王卓妮,袁佳双,庞博,等.IPCCAR6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18(5):531-537WangZN,YuanJS,PangB,etal.Theinterpretationandhighlightson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inIPCCAR6WGIIIreport[J].ClimateChangeResearch,2022,18(5):531-537IPCCAR6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王卓妮1,袁佳双2,庞博3,黄磊2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3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8卷第5期2022年9月CLIMATECHANGERESEARCHVol.18No.5September2022摘要:2022年4月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报告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CO2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关键词:减缓气候变化;IPCC第三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科学结论;亮点;启示收稿日期:2022-05-19;修回日期:2022-06-22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碳中和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性挑战及对策研究”(21AZD123);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区域差异化的‘双碳’政策比较研究”作者简介:王卓妮,女,高级工程师,wangzn@cma.gov.cn;袁佳双(通信作者),女,高级工程师,yuanjs@cma.gov.cn引言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6次全会上,195个国家审议通过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该报告由来自全球65个国家278位作者,历时7年,通过对1.8万多篇文献的综合分析,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www.climatechange.cn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AR6第三工作组报告正文共17章,决策者摘要包括简介和框架,温室气体(GHGs)排放的全球近况和趋势,系统转型以控制全球变暖,减缓、适应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加强应对等共五部分内容。本文介绍了本报告的主要评估结论,讨论了一些关切问题,提出了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和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建议。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年532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GIII专栏1主要结论[1]1.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总体排放趋势。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决定全球温升水平。1850年以来,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持续上升,2019年全球GHGs净排放为590亿t,2010—2019年年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560亿t,高于以往任何一个10年。但是,排放增速放缓,从2000—2009年的2.1%下降到了2010—2019年的1.3%。行业排放趋势。2010年以来,全球主要行业的GHGs净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城市排放量日益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强度和能源碳强度等能效指标的改进,使得化石燃料与工业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减少,但是其减排量不敌全球工业、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农业与建筑等行业的增排量。区域排放趋势。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地区、国家和家庭的人均排放量参差不齐。而且,数据表明,收入水平相近时,人均排放量也千差万别。人均排放量最高的10%家庭占全球家庭GHGs排放量的比例过大。1.2限制2℃温升和限制1.5℃温升的路径根据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在50%概率下,1.5℃和2℃温升水平下剩余CO2排放空间分别为5000亿t和13500亿t;在67%概率下,分别为4000亿t和11500亿t。根据实现1.5℃目标与2℃目标的模拟路径结果,预计全球GHGs排放将在2020年达峰,最迟在2025年达峰。无论哪种模拟路径,到2030年、2040年和2050年,GHGs排放都将迅速大幅减少。执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当前排放情景下,GHGs持续排放会使得在2100年全球温升的中值很可能达到3.2℃(2.2~3.5℃),远远超过《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可能使温升在2030年超过1.5℃。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需迅速加强气候减缓行动。1.3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减排潜力实现1.5℃目标和2℃目标的所有模拟路径,需要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所有部门迅速、深入、立即采取GHGs减排行动。能源部门减排最为关键。要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2℃的目标,到2050年全球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需在2020年基础上分别下降85%、30%和25%;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工业化前1.5℃的目标,则分别下降95%、60%和45%。整个能源部门亟需能源系统的重大转型,包括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部署低排放能源、转向替代能源、提高能效和节能,但其可行性和成本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1.4气候减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近期加强气候减缓部署具有可行性,且可减少或避免加速减缓和系统转型以实现长期目标而带来的挑战。气候减缓行动包括:完善制度设计以选择更优的发展路径;加强气候立法和政策为减缓行动提供支撑;促进全球气候资金的高效流动为不同地区提供减缓保障;加强多层面国际合作以增进全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资金交流。减缓行动因地区和部门以及实施的速度和规模而异,需要所有国家提高减排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实现减缓行动与发展目标的协同。1.5强化气候融资、技术与创新目前,资金流动尚未满足所有部门和区域的减缓目标。发展中国家缩小资金差距的挑战最艰巨。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可通过明确的政策选择和信号来支持增进减缓资金流动。加快国际金融合作是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和公正转型的关键推动力,有助于有效解决融资渠道不平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成本和脆弱性问题。提高创新合作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挑战依然存在,如技术发展和转让、资金等方面。减缓潜力取决于被替代的参考技术(和排放)、新技术采用率等因素,具有不确定性。2010年以来,创新政策组合促进了光伏、风电等低排放技术的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5期533王卓妮,等:IPCCAR6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单位成本持续下降,并加速了低排放技术在全球的推广。针对创新制定适宜的政策体系和综合政策,有助于克服低排放技术在全球推广中可能带来的分配、环境和社会影响。2主要亮点2.1关于GHGs的区域排放和历史累积排放差异GHGs排放的区域差异,是AR6第三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审议中最胶着的议题之一。争议焦点一是历史和近期区域排放贡献的平衡表述,二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分类下的排放量的平衡表述。到1970年,人类才有GHGs排放记录。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使用1970年作为排放数据基准年,因各方对国家/区域分类等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关于GHGs排放的区域差异的图表和案文最终未获批准而被删除。类似原因下,本次决策者摘要放弃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有关排放量的陈述,但保留了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历史累积排放量。减排责任的分担,应综合考虑到各国历史排放、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这是气候谈判的共识。发达国家历史累积CO2排放量占1850—2019年全球排放量的45%。AR6第三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使用1990年作为基准年的理由,一是1990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准年,二是报告在数据获得性、质量、时间等要素保持平衡,将1990—2019年作为主要时间段以与各国清单数据保持一致,将2010年作为节点以与AR5形成可比。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基准年应是1850年而非1990年,因为1850—1989年历史累积CO2净排放量占全球的58%,而且主要来自欧美地区。决策者摘要展现了1850—2019年间10个地区历史累积CO2净排放量。2.2关于减缓路径的分类与解析减缓路径的分类细化是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亮点之一。根据全球、部门和国家等不同层面的3131种气候评估情景,筛选出信息充足的2266种情景作为气候评估的原始数据库[2]。其中的1686种情景,通过了历史趋势一致性核验,使用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气候模拟器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温升水平的情景下的C1~C8减缓路径①。在1686种情景中通过近期合理性核验的情景共1203种。在《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的基础上,第三工作组报告根据1203种情景,开发了基于减排力度、发展路径、能源转型、资源利用率、负排放技术等说明性减缓路径。将全球温升低于2℃和1.5℃的减缓路径分为5种:逐渐增强减排力度的IMP-GS(C3)、转变发展路径加速减缓的IMP-SP(C1+C3)、高度依赖可再生能源的IMP-Ren(C1和C3)、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IMP-LD(C1),以及依赖全球采取大量净负排放技术的IMP-Neg(C2和C3)。各国争论的焦点是增加1.5℃温升下不同情景的路径类别,对采取不同减缓行动的减缓路径提供更多选项和详细说明,并补充不同减缓路径下的成本信息。于是,根据有无GHGs净零排放目标情景,在C1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了C1a和C1b路径;根据采取减缓行动,在C3路径之外,增加了C3a和C3b路径。与全球预计GDP增长相比,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GDP的总体影响较小。如果持续执行2020年底时减缓政策行动,不同路径下的2050年全球GDP损失分别为2.6%~4.2%(C1)、1.6%~2.8%(C2)、1.3%~2.7%(C3)、0.8%~2.1%(C4)、0.5%~1.2%(C5)。在评估的全球排放模拟情景中量化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影响,但未考虑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或适应成本。对于减排路径,这些定量预估既不是预测也不是预报。在所有全球排放模拟情景中,约一半情景的假设①C1是将温升控制在1.5℃没有或低过冲路径(>50%);C2是将温升控制在1.5℃高过冲路径(>50%);C3是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路径(>67%);C4是将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路径(>50%);C5~C8是将温升分别控制在2.5℃(>50%)、3℃(>50%)、4℃(>50%)和超过4℃(≥50%)的4种路径。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年534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GIII专栏条件是全球成本最低的减排方案实现成本有效,另一半着眼现有政策以及区域和部门差异化的行动;而大多数没有对全球公平、环境正义或区域内收入分配做出明确假设。2.3关于LULUCF排放的评估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包括农业(主要是CH4和N2O)和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主要是CO2)的排放量。AFOLU的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比其他部门更大,主要因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的CO2排放量占AFOLU总排放量的比例高达50%,LULUCF排放量不确定性大,主要来自毁林,在排放量核算时,将土地作为净吸收汇②。LULUCF的争议焦点,包括净排放量与总排放量、估计起点和相关方法等,特别是其评估方法。报告中的土地碳通量使用了全球簿记模型,与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情景和《土地与气候变化特别报告》(SRCCL)保持一致。没有使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原因是清单数据起始于1990年,且不考虑长期前景,没有补齐碳差距。全球簿记模型中LULUCF通量估算值比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的结果高约5.5GtCO2/a,很可能的原因是:(1)在全球簿记模型中,对世界各地不同的土地管理方式进行了简化,如森林管理对生物质扩张和增稠的影响;(2)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评估LULUCF通量不够准确和完整,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非森林土地用途和土壤的评估;(3)全球簿记模型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对土地的人为CO2通量概念界定存在差异。前两个原因的影响难以量化,它们导致的不确定性随着模型和清单方法的改进而逐渐减小。针对第3个原因,Grassi等[3]找到了糅合全球簿记模型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结果的方案,对当前全球簿记模型的结果进行后处理,解决人为CO2通量概念差异的两个组成部分,即考虑人为引起的环境变化影响(间接影响)与被“管理”的森林面积范围。2.4关于CO2去除(CDR)技术的评估据AR6第三工作组报告,在2030年,成本为100美元/tCO2-eq或更低的减缓方案可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在成本低于20美元/tCO2-eq的减缓方案中,主要贡献来自太阳能和风能、能源效率的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以及CH4排放量的减少。除了成本方面,不同技术的可行性也不同。报告认为,CDR是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CDR的推动因素包括加速研发和论证、改进风险评估和管理工具、采用针对性激励措施,以及制定碳流量测量、报告和核查(MRV)的统一方法。但是,不同CDR技术的成熟度、去除过程、碳储存的时间尺度、储存介质、减缓潜力、成本、协同效益、影响和风险以及治理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成本,土壤固碳成本为45~100美元/tCO2,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储存(DACCS)成本为100~300美元/tCO2。CDR是把双刃剑。CDR部署的规模和时间取决于不同部门的总减排路径。扩大CDR部署,特别是大规模部署,需要有效解决CDR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如CDR的成本和潜力,可持续的CDR规模及其对水安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部署CDR后是否会给子孙后代造成过重的负担等。森林、土壤、海洋管理等人为活动可以增加碳汇,但是因管理不当而影响草地/农田土壤碳汇强度与持久性,很容易造成土壤有机碳的重新释放而成为碳源[4]。所有部门的快速减排可以减少CDR需求。因此,应在近期尽快采取减缓行动加快减排而非急于部署CDR,部署CDR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是不可忽视的。3启示和建议3.1科学解读和传播报告的重要结论,增进减缓气候变化紧迫性的认知这份最新的评估报告,综合运用了跨领域、多学科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在发展路径、政策选择、②净吸收汇为净清除量和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的净排放量之和。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5期535王卓妮,等:IPCCAR6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部门系统转型对全球温升水平的影响,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展减缓和适应行动等结论,强调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根植于当地社会发展愿景中,这样设计的减缓路径才更容易被接受和实现。但是,决策者摘要也有些许遗憾,如GHGs排放量仅始于1990年、因全球数据的不可获得而没有展现自1850年以来的历史累积排放、情景模拟不考虑地区差异和公平、将发展中国家融资作为促进缓解手段方面的讨论不充分,以及使用模型而不是使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来表示排放责任等。本次报告提出了很多部门和国家层面的具体实践建议,与国际政策评估相比更客观,对国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该充分挖掘和吸收,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双碳”工作。作为IPCC评估的重要贡献者和参与者,中国应科学解读和使用报告相关结论,明确结论产出的背景与适用场景,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快气候变化科学传播等方面持续贡献力量的同时,为国内推进“双碳”工作、加强气候变化减缓行动提供参考。3.2活用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做好“双碳”工作的科技支撑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与IPCC报告评估的减缓路径是一致的。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于50%。IPCC结论表明,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是必然选择。实现全球净零排放,74%的碳减排来自能源部门的CO2减排贡献,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持续新建安装,将导致温室气体持续排放;煤炭基础设施和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分别在2030年前和2050年前面临资产被搁置的风险。但是,未来能源转型的减缓路径无论基于何种情景假设,化石能源都不可能被全部淘汰[5]。因此,中国要在30~40年实现碳中和,制定了渐进式的转型政策和指标,如在2030年前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25%,到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80%,等等。这符合中国国情,也遵循了IPCC的最新结论,即植根于国家实际的政策,才能实现减缓适应行动与发展目标的协同。对于中国,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审慎新上传统能源建设项目以避免排放锁定效应,采用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翻新改装传统能源基础设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搁置风险。其次,有序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优化煤炭和新能源组合,推动新能源对煤炭的更替与消纳。最后,尽管发达国家力推负碳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大多处于研发阶段。2021年11月,美国能源部启动了“负碳攻关计划”(CarbonNegativeEarthshots),目的是通过研发使CDR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加速技术的推广,实现到2050年从大气中去除数十亿tCO2,并且捕集和封存成本低于100美元/t[6]。中国应正确认识CDR等技术的预期风险,近期部署应以跟进CDR等技术研发为主。3.3促进科学研究与IPCC工作的衔接,提升中国在气候变化评估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IPCC是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重要平台,在提高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合理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国内科研与IPCC工作机制的衔接,通过国内IPCC工作平台建设,逐渐培养一支中青年人才队伍,持续跟进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前沿[7]。本报告十分依赖情景和综合评估模型,对于未来不同地区和部门减缓行动力度、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减缓资金和技术需求等评估都是基于发展路径的情景设计,发达国家在综合评估模型开发及应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因科学支撑不足而话语权弱,这些模型和情景没有反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和原则,如排放的历史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公平公正的转型、有利的适应和资金支持等,这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接受,即使报告提醒决策者要正确使用这些模型和情景来指导国际行动和国家政策。关于未来发展路径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年536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WGIII专栏参考文献IPCC.Climatechange2022: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summaryforpolicymakers)[M/OL].2022[2022-04-04].https://report.ipcc.ch/ar6wg3/pdf/IPCC_AR6_WGIII_SummaryForPolicymakers.pdfIPCC.Climatechange2022: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M/OL].2022[2022-04-04].https://www.ipcc.ch/report/sixth-assessment-report-working-group-3/GrassiG,StehfestE,RogeljJ,etal.Criticaladjustmentoflandmitigationpathwaysforassessingcountries’climateprogress[J].[1][3][2]的情景设计始终是气候变化评估的核心科学问题。类似的前沿科技问题在我国研发进展较慢,与国际差距大。尽管中国学者不断跟进全球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前沿进展,但是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实证研究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和实证研究都是未来中国应着力加强科研创新与专项支持的突出领域。中国应以IPCC工作为契机,促进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繁荣与人才的培养。NatureClimateChange,2021,11:425-434朱松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关键问题分析[M]//谢伏瞻,庄国泰.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65-78.ZhuSL.AnalysisonselectedkeyquestionsrelevanttoCO2emissionestimationundertheclimategoalsofcarbonpeakingandneutrality[M]//XieFZ,ZhuangGT.Greenbookofclimatechange:annualreportonactionstoaddressclimatechange(2021).Beijing:SocialSciencesAcademicPress,2021:65-78(inChinese)姜克隽.IPCC第三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减缓走向何方?[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2):251-252.JiangKJ.IPCCworkinggroupIIIAR6:wherewillwegoforglobalmitigation?[J].ClimateChangeResearch,2020,16(2):251-252(inChinese)DOE(DepartmentofEnergy).SecretaryGranholmlaunchesCarbonNegativeEarthshotstoremoveGigatonsofcarbonpollutionfromtheairby2050[M/OL].2022[2022-05-19].https://www.energy.gov/articles/secretary-granholm-launches-carbon-negative-earthshots-remove-gigatons-carbon-pollution邹骥,滕飞,傅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评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5):313-322.ZouJ,TengF,FuS.Thelatestprogressinsocioeconomicassessmentofthe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reviewoftheIPCCFifthAssessmentWGIIIReport[J].ClimateChangeResearch,2014,10(5):313-322(inChinese)[4][5][7][6]www.climatechange.cnwww.climatechange.cn5期537王卓妮,等:IPCCAR6WGIII报告减缓主要结论、亮点和启示Theinterpretationandhighlightson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inIPCCAR6WGIIIreport1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TrainingCentre,Beijing100081,China;2NationalClimateCenter,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3ChinaMeteorological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TheWorkingGroupIIIoftheIPCCannouncedthesummaryforpolicymakersandtheunderlyingSixthAssessmentReport“climatechange2022: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on4April2022.Thisreportcomprehensivelyreviewsstate-of-the-artassessmentofthescientific,technical,environmental,economic,andsocialissuesofthe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byupdateddevelopmentsintheliteraturesincetheyear2010.Itprovidesanimportantscientificbasisforthescientificcommunitytohaveanin-depthunderstandingofglobalGHG(greenhousegas)emissions,emissionreductionpathsatdifferenttemperatureriselevels,andclimatechangemitigationandadaptationactionsinthecontex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Basedonmainconclusionsofthereport,aswellaskeyscientificissuesintermsofregionaldifferencesinGHGemissions,mitigationpathclassification,landuse-relatedemissionsassessmentandcarbondioxideremovaltechnologyassessment,it’sproposedthatChinashouldfirmlyadheretothe“dualcarbon”strategicgoalinitsclimatechangepoliciesandactions,implementmitigationpathstogetherwiththevis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equityandpovertyeradication,andaccelerat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corescienceandtechnologyofclimatechangeintegratedassessmentforenhancementofinternationalinfluenceandvoice.Keywords: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IPCCWorkingGroupIII;TheSixthAssessmentReport;Scientificresults;Highlights;InsightsWANGZhuo-Ni1,YUANJia-Shuang2,PANGBo3,HUANGLei2www.climatechange.cn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