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北京绿金院VIP专享VIP免费

2022 报告
⾦融科技推动
中国绿⾊⾦融发展:
案例与展望
研究指导
戴⻘丽 保尔森基⾦会副主席兼总裁
骏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
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团队
保尔森基⾦会⾼级顾问
保尔森基⾦会绿⾊⾦融中⼼执⾏主任
刘嘉⻰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主任
(按姓⽒拼⾳⾸字⺟顺序排列)
范程程!!!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助理研究员
⽅夏莹!!! 湖州银⾏绿⾊⾦融部总经理
郭梦瑶!!! 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员
韩晓燕!!! 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总监
!!!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副调研员
!!! 湖州银⾏绿⾊⾦融部中级经理
⻩丁伟!!! 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处⻓
林怡津!!!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
!!! 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处⻓
鲁⻜⻜!!! 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副主任
⽜红卫!!! 保尔森基⾦会⾃然和环境保护项⽬总监
!!! 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副科⻓、⾼级经济师
唐⾬琦!!! 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科员、经济师
吴功照!!!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ESG项⽬负责⼈
吴佩⽟!!! 保尔森基⾦会主任
徐鹏达!!! 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科员
严若婷!!! 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主任科员
!!!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
张柏杨!!! 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研究⼆科负责⼈
!!! 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副主任
!!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碳排放管理处处⻓
!! 保尔森基⾦会⽣态保护项⽬主任
本课题研究由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院共同完成。在本课题案例征集、调研、案例跟踪、报告研讨及⽂本审阅过
程中,得到了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中国⼈⺠银⾏湖州市中⼼⽀
⾏、中国⼈⺠银⾏成都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嘉实基⾦管理有限公
司、湖州银⾏、中国⼈⺠银⾏研究局⾦融市场研究处等机构的⽀持与帮助,
在此我们致以诚挚感谢。
2022报告⾦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研究指导戴⻘丽保尔森基⾦会副主席兼总裁⻢骏骏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团队组⻓孙蕊蕊保尔森基⾦会⾼级顾问保尔森基⾦会绿⾊⾦融中⼼执⾏主任刘嘉⻰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主任成员(按姓⽒拼⾳⾸字⺟顺序排列)范程程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助理研究员⽅夏莹湖州银⾏绿⾊⾦融部总经理郭梦瑶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员韩晓燕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总监何乐乐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副调研员华楠楠湖州银⾏绿⾊⾦融部中级经理⻩丁伟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副主任厉鹏鹏鹏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处⻓林怡津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刘⻜⻜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处⻓鲁⻜⻜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副主任⽜红卫保尔森基⾦会⾃然和环境保护项⽬总监孙巍巍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副科⻓、⾼级经济师唐⾬琦中国⼈⺠银⾏湖州市中⼼⽀⾏调查统计科科员、经济师吴功照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ESG项⽬负责⼈吴佩⽟保尔森基⾦会主任徐鹏达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科员严若婷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货币信贷统计处副主任科员杨娜娜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研究员张柏杨中国⼈⺠银⾏成都分⾏⾦融研究处研究⼆科负责⼈张芳芳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ESG投资研究中⼼副主任张洁洁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碳排放管理处处⻓朱⼒⼒保尔森基⾦会⽣态保护项⽬主任致谢本课题研究由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在本课题案例征集、调研、案例跟踪、报告研讨及⽂本审阅过程中,得到了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中国⼈⺠银⾏湖州市中⼼⽀⾏、中国⼈⺠银⾏成都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嘉实基⾦管理有限公司、湖州银⾏、中国⼈⺠银⾏研究局⾦融市场研究处等机构的⽀持与帮助,在此我们致以诚挚感谢。⽬录2021年是“⼗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融科技在⽀持绿⾊⾦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且已在如绿⾊资产识别、环境⽓候⻛险管理、环境数据共享等领域显现成效。⼀、引⾔⼀、引⾔2021年是“⼗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中国担当⼤国责任、践⾏低碳发展承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绿⾊低碳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绿⾊⾦融迎来重⼤发展机遇,研究测算未来三⼗年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约487万亿⼈⺠币(约73万亿美元)。⾦融科技在⽀持绿⾊⾦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且已在1如绿⾊资产识别、环境⽓候⻛险管理、环境数据共享等领域显现成效。2021年以来,⾦融科技⽀持绿⾊⾦融的深度与⼴度进⼀步得到延展。在应⽤场景上,⾦融科技在绿⾊资产识别上已有较多实践,同时也稳步在绿⾊数据采集、环境⻛险预警与流程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场景进⾏尝试。在重点领域上,中国⼈⺠银⾏等⾦融监管部⻔不断引导业界探索创新,⾦融机构和⾦融科技企业开始探索向绿⾊农业、企业碳账户构建、⾦融机构碳核算⽅法学、⾦融⽀持⽣物多样性保护和转型⾦融等领域拓展。为了发掘、总结与推⼴⾦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识别现存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2020年以来,保尔森基⾦会绿⾊⾦融中⼼(以下简称“保尔森基⾦会”)与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绿⾦院”)对⾦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应⽤场景与案例开展持续研究。过去两年,保尔森基⾦会与北京绿⾦院联合课题组连续发表了《⾦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0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1年)》等系列报告。2022年,课题组对⾦融科技赋能中国绿⾊⾦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趋势、典型案例、技术应⽤、前沿产品与场景等⽅⾯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开展研究与分析,并形成《⾦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年)》的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本报告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部分回顾了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的最新国际与国内政策动态,分析了过去⼀年⾦融科技在中国绿⾊⾦融业务领域的市场格局、发展趋势以及绿⾊⾦融市场需求端的机遇。第⼆部分跟踪研究了2020年与2021年⾦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报告中四个典型案例的最新进展。这些案例是:嘉实基⾦ESG评分系统、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跟踪调查发现,⾦融科技在中国绿⾊⾦融领域的应⽤在2021年持续深⼊,通过共享数据、优化模型等⽅式,提⾼了⾦融机构与相关⽅的⼯作效率。在过去⼀年⾥,部分案例的系统功能进⼀步提升,应⽤范围进⼀步扩展,部分案例的成功经验得到复制推⼴。据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12⽉发布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融路线图研究》测算,在碳中和背景1下,按“报告⼝径”测算,中国未来三⼗年的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币(按2018年不变价计)。3第三部分研究了三个⾦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新案例,聚焦于⾦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它们分别是由保尔森基⾦会与中国⽣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合作开发的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和成都数字农业平台。这些新案例覆盖了⽣物多样性⻛险评估、⼩微企业ESG投融资评价和绿⾊农业等领域,开拓了⾦融科技促进绿⾊⾦融的新场景。第四部分⽴⾜⾦融科技助⼒绿⾊⾦融发展的最新进展,从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地⽅政府、⾦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度分析了当前仍⾯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相应建议。报告认为,这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为:(1)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层⾯:现有绿⾊⾦融政策框架下缺乏⾦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规划与指引;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2)地⽅政府层⾯:地⽅政府各部⻔间环境数据共享与认证互信难度⼤,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此外,地⽅政府对企业开展的ESG评价多依赖于⼈⼯评分,⾦融科技运⽤较少。(3)⾦融机构层⾯:许多⾦融机构对⾦融科技应⽤于绿⾊⾦融的重视与规划程度不⾜;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缺乏互动与了解;既懂⾦融科技⼜懂绿⾊⾦融的复合型⼈才缺失,这导致⾦融机构内部绿⾊⾦融与⾦融科技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融合。(4)科技公司层⾯:科技公司在部分重要技术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满⾜绿⾊⾦融发展需要。此外,科技公司对绿⾊⾦融需求痛点、最新应⽤领域与发展⽅向的理解程度不⾜,缺乏对绿⾊⾦融应⽤场景的深度挖掘,难以充分响应绿⾊⾦融创新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1)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层⾯:建议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将⾦融科技⽀持绿⾊⾦融纳⼊未来版本的绿⾊⾦融和转型⾦融的指导意⻅;通过进⼀步优化《银⾏业⾦融机构绿⾊⾦融评价⽅案》等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融机构主动加快⾦融科技在绿⾊⾦融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中的应⽤;加强产业部⻔与⾦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励⾦融机构、⾦融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融科技⽀持绿⾊⾦融的能⼒建设、交流及国际合作。(2)地⽅政府层⾯:建议地⽅政府通过“物联⽹+区块链”等⾦融科技⼿段,运⽤全程⽆⼈⼯⼲预的数据闭环⽅法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建⽴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享平台。此外,应完善配套⽀持政策,推动地⽅政府建⽴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体系。4(3)⾦融机构层⾯:建议⾦融机构提升对⾦融科技在绿⾊⾦融发展中作⽤的认识,通过成⽴联合⼯作组等形式建⽴起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联动机制,并加强⾦融科技在推动绿⾊⾦融产品创新中的应⽤。(4)科技公司层⾯:建议科技公司关注⾦融科技⽀持绿⾊⾦融的重点技术创新,注重如区块链、物联⽹、遥感等技术创新;深化⾦融科技⽀持绿⾊⾦融的应⽤场景;凭借⾃身技术与数据积累,⾯向碳核算、转型⾦融、绿⾊普惠等新的重点领域提供解决⽅案。5⼆、⾦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2021年,⾦融科技公司⽀持绿⾊⾦融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变。未来,⾦融科技⽀持绿⾊⾦融将在⽣物多样性保护、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转型⾦融、ESG评价与投资以及绿⾊农业等领域获得更⼤的创新应⽤空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政策、市场与机遇碳达峰、碳中和⽬标(以下简称“‘双碳’⽬标”)提出以来,中国绿⾊⾦融发展步⼊快⻋道,⾦融科技在绿⾊⾦融领域中的应⽤空间⼴阔。课题组对⾦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持政策、市场主体发展情况、需求与机遇开展了研究分析,以识别⾦融科技服务于绿⾊⾦融的市场前景、潜在需求与前沿技术应⽤场景。1.政策⽀持(1)绿⾊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围绕实现“双碳”⽬标,中国绿⾊⾦融政策和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政策措施、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取得积极的进展。在全球推动可持续⾦融发展⽅⾯,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2021年10⽉于意⼤利罗⻢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银⾏与美国财政部作为可持续⾦融⼯作组联合主席共同牵头发布了《G20可持续⾦融路线图》,提出要提升全球不同区域可持续⾦融界定标2准的可⽐性、兼容性和⼀致性,建⽴全球⼀致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体系,建⽴有公信⼒的转型⾦融框架。该路线图通过界定标准、披露标准、整体框架明确肯定了可持续⾦融对推动绿⾊转型的重要地位,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优先发展事项,为全球市场资⾦⽀持绿⾊发展提供了指引。此外,中国⼈⺠银⾏与欧盟委员会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融共同分类⽬录报告—减缓⽓候变化》,致⼒于推动提升全球可持续⾦融分类标准的可⽐性、兼容性和⼀致性,于2021年11⽉在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从国内来看,绿⾊⾦融政策、框架与⼯具也在不断完善。2021年10⽉,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分别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与《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随后,各领域各⾏业实施⽅案也在加快制定。《G20可持续⾦融路线图》报告原⽂:https://g20sfwg.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G20-Sustainable-Finance-2Roadmap.pdf.7为充分发挥绿⾊⾦融在助⼒“双碳”⽬标实现上的作⽤,中国⼈⺠银⾏于2021年初步确⽴了“三⼤功能”、“五⼤⽀柱”的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了以绿⾊⾦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3露框架、绿⾊⾦融激励约束机制、绿⾊⾦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绿⾊⾦融国际合作为⽀柱的绿⾊⾦融体系,并推出“碳减排⽀持⼯具”,以1.75%的优惠利率助⼒实现“双碳”⽬标。2022年3⽉,中国⼈⺠银⾏发布题为《绿⾊⾦融助⼒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提出推进绿⾊⾦融和转型⾦融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融⼯具,继续深化绿⾊⾦融地⽅试点和国际合作,有效⽀持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2021年12⽉,中国⽣态环境部印发《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并联合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中国⼯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开展⽓候投融资试点,指导试点地⽅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研究和推动碳⾦融产品的开发与对接。⿎励试点地⽅⾦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包括碳基⾦、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融服务。绿⾊⾦融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逐步清晰,将有效推动绿⾊⾦融服务经济⾼质量发展。在地⽅层⾯,各地政府推进绿⾊⾦融的具体⾏动计划也陆续出台。2017年6⽉以来,国务院先后在浙江、江⻄、⼴东、贵州、⽢肃、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绿⾊⾦融改⾰创新试验区。试点⾄今,六省(区)九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表现突出。浙江省湖州市于2021年发布国内⾸部地市级绿⾊⾦融促进条例,并于2022年2⽉发布《深化建设绿⾊⾦融改⾰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融体系的实施意⻅》,该⽂件是国内⾸个区域性转型⾦融发展路线图。截⾄2021年底,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构建了涵盖⼯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六⼤领域的碳账户体系。绿⾊⾦融创新在地⽅得到进⼀步开拓。“三⼤功能”主要是指充分发挥⾦融⽀持绿⾊发展的资源配置、⻛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功能。⼀是通过货币政策、信3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评价、⾏业⾃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融资源向低碳项⽬、绿⾊转型项⽬、碳捕集与封存等绿⾊创新项⽬倾斜。⼆是通过⽓候⻛险压⼒测试、环境和⽓候⻛险分析、绿⾊和棕⾊资产⻛险权重调整等⼯具,增强⾦融体系管理⽓候变化相关⻛险的能⼒。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碳减排⽀持⼯具:2021年11⽉,中国⼈⺠银⾏通过碳减排⽀持⼯具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引导⾦融机构在⾃主决策、⾃担⻛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项⽬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致持平。碳减排⽀持⼯具发放对象为全国性⾦融机构,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中国⼈⺠银⾏按贷款本⾦的60%向⾦融机构提供资⾦⽀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8表⼀:六省(区)九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2021⾄2022年⼀季度绿⾊⾦融代表性实践成果省份城市2021⾄2022年⼀季度代表性实践成果浙江湖州市1.出台全国⾸部地市级绿⾊⾦融促进条例2021年10⽉,湖州市出台《湖州市绿⾊⾦融促进条例》,⾸次将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碳评价、企业碳效评价、绿⾊⾦融标准建设和数字化要求、融资主体ESG评价等制度写⼊地⽅法规。2.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银⾏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2021年,湖州全⾯开展了全市银⾏业机构环境信息披露⼯作。截⾄2022年6⽉末,全市36家银⾏业机构已全部完成2021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3.上线全国⾸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2021年9⽉,湖州发布上线全国⾸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截⾄2022年3⽉,ESG评价体系已累计评价17184家企业,其中,ESG表现优秀的企业占全市绿⾊融资企业71.19%,“低碳”标识企业占⽐⾼达48.64%。4.率先探索建设区域性转型⾦融体系2022年2⽉,湖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建设绿⾊⾦融改⾰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融体系的实施意⻅》,系统规划区域性转型⾦融发展路径。该⽂件是国内⾸个区域性转型⾦融发展路线图。衢州市创建⼯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六⼤碳账户体系2021年以来,衢州市在深化银⾏个⼈碳账户基础上,在全国⾸创⼯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个⼈六⼤碳账户体系。截⾄2022年2⽉,已覆盖2376家⼯业企业、845家种养殖⼤户及有机肥企业、92家能源企业、109家建筑主体、55家交通企业、233万户社会居⺠。江⻄赣江新区发⾏国内⾸笔绿⾊可持续发展挂钩+住房租赁贷款2022年1⽉,赣江新区落地发⾏了全国⾸笔绿⾊可持续发展挂钩+住房租赁贷款。该产品将借款⼈的贷款利率与⼆氧化碳减排、单位耗能、ESG评级等多项指标挂钩,贷款利率根据约定的⽬标完成程度⽽调整,丰富了多层次绿⾊⾦融产品供给体系。⼴东⼴州市构建市场化减碳机制,碳⾦融业务创新领先全国2021年,⼴州碳排放权交易中⼼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融业务,完成⼴东省碳排放配额(简称GDEA)累计成交量2750.58万吨,成交⾦额10.49亿元⼈⺠币(约1.57亿美元)。2021年,⼴州市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标准、林业碳汇⽣态补偿机制两项碳⾦融业务试点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贵州贵安新区创新国内⾸批绿⾊资产证券化融资项⽬贵安新区创新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云⾕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站项⽬融资10亿元⼈⺠币(约1.5亿美元)的资⾦;同时,该项⽬的减排量也设计为碳⾦融产品,在北京绿⾊交易所(前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出售。9资料来源:北京绿⾦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2)⾦融科技相关政策“双碳”⽬标为中国绿⾊⾦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要⽀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防范⾼碳运⾏带来的⾦融⻛险,必须要对企业和⾦融机构开展统⼀规范的碳核算,了解企业、项⽬的碳排放情况和与各种指标相⽐的碳强度信息,也需要⾦融机构开展⽓候相关的⻛险分析,尤其是转型⻛险分析。⼤数据、物联⽹、⼈⼯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段在数据获取、识别、分析、可视化⽅⾯能够有效解决绿⾊主体、项⽬和产品识别难度⼤的问题,包括碳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认证的问题。中国⼈⺠银⾏、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融监管部⻔都将提升⾦融科技⽔平列为2022年的重要事项。⾸次将推动⾦融科技与绿⾊⾦融深度融合上升到战略规划⾼度。2021年12⽉,在中国⼈⺠银⾏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着重强调了⾦融科技的应⽤与管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融⼯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2022年1⽉,中国⼈⺠银⾏印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加强⾦融科技与绿⾊⾦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融,运⽤科技⼿段有序推进绿⾊低碳⾦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提升⾦融服务绿⾊产业的覆盖⾯和精准度。在⾦融科技的监管应⽤⽅⾯,2022年1⽉,在⽢肃兰州新区1.率先推动区域性环境信息披露⼯作2021年,兰州新区创新探索地区整体环境信息披露,从政府、⾦融机构、重点企业三个层⾯进⾏披露。此外,在重点企业碳核算⽅⾯,兰州已对90户规模以上企业⼆氧化碳排放⽔平进⾏初步核算。2.创新提出重点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以绿⾊化⼯园区为试点,探索园区层⾯碳达峰实现路径。按化⼯园区现状评估、⽬标预测、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维度,提出化⼯园区“双碳”⽬标及指标,并推出10项落地实施路径。新疆克拉玛依市优化地⽅性绿⾊项⽬和绿⾊企业认定评估标准形成《⽯油⽯化领域绿⾊⾦融⽀持⾏业清单》与《⽯油⽯化⾏业绿⾊⾦融评价办法》。昌吉州继续探索“地⽅政府+区域性股权市场”政府扶持企业发展新模式昌吉州与新疆股权交易中⼼合作设⽴“昌吉专版”,主要⽤于绿⾊农业、⼯业节能节⽔环保、资源循环利⽤、可再⽣能源及清洁能源等领域企业上市融资。截⾄2021年3⽉末,昌吉州有18家绿⾊企业上市(挂牌),资本市场融资250.62亿元(约37.54亿美元)。哈密市⽀持⻛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企业融资哈密市具备丰富的⻛能和光热资源,聚⼒⽀持⻛电和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及传统⼯业产业转型升级。落户哈密的国家⾸批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项⽬之⼀、新疆⾸个光热发电项⽬在2021年稳步运⾏。中国⼈⺠银⾏哈密市中⼼⽀⾏⿎励银⾏探索将节能环保项⽬特许经营权、节能项⽬收益权及其他收益权纳⼊合格抵质押物范围,提⾼了清洁能源企业的融资效率。省份城市2021⾄2022年⼀季度代表性实践成果10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的2022年⼯作会议中提出努⼒促进⾦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对依法监管的科技⽀撑,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平。重点推进⾦融科技和转型⾦融标准的研究与实践。2022年2⽉,中国⼈⺠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融标准化“⼗四五”发展规划》,部署下⼀步中国⾦融科技标准⼯作的重点:推动⾦融标准化⼯作数字化转型,围绕⼈⼯智能、区块链、⼤数据、云计算、移动⾦融等领域加⼤标准供给,切实提升⾦融科技⻛险防范⽔平;研究制定转型⾦融标准,明确提出“建⽴ESG评价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绿⾊发展和低碳转型。2.市场发展⾦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拥有⼴阔的市场前景,科技公司基于各⾃产品优势和原有业务⽣态投身绿⾊⾦融浪潮,⾛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已经成为快速成⻓的市场主体类别。北京绿⾦院从2019年开始对中国⾦融科技在绿⾊⾦融领域的应⽤情况进⾏年度跟踪调研。2021年,活跃在中国绿⾊⾦融领域的科技公司有84家,相较上⼀年增加25家。以企业性质和业务模式划分,服务于绿⾊⾦融领域的中国科技公司主要包括环境信息⼤数据提供商、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互联⽹科技公司四⼤类主体。相较2020年,2021年以各类云服务商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科技公司积极拓展绿⾊⾦融服务与业务应⽤,为各类绿⾊⾦融场景提供系统性解决⽅案。同时,科技公司也正在布局并探索⾦融科技在绿⾊保险领域的应⽤。市场呈现出从推动单⼀产品创新到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从服务信贷投放到助⼒绿⾊产业投资的转变。通过对各类科技公司的分析,研究发现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创新主体各有优势,但也⾯临短板。•⾦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在⾃主开发绿⾊⾦融产品应⽤上的优势在于对其⾃身绿⾊⾦融⼀线业务的理解、落地实践经验的反馈。•专业服务于绿⾊⾦融的⾦融科技公司多基于“⼩⽽精”的业务模式,对绿⾊⾦融服务案例经验积累较多,针对性突出,但其规模往往较⼩,平台与应⽤开发能⼒相对不⾜。•互联⽹科技公司在绿⾊⾦融发展上的优势则在于其强⼤的系统开发能⼒与算⼒⽀持、细腻的场景建设与交互体验,在B端企业服务⽅⾯具备深厚积淀,能够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但互联⽹科技公司服务于绿⾊⾦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积累较少,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碳资产管理领域,绿⾊⾦融场景开发不⾜。11此外,2021年,国际科技企业也积极拓展在中国的绿⾊⾦融业务,布局重点主要集中在碳核算、碳交易和ESG评价等领域。考虑到现阶段⾦融机构下属科技服务⼦公司规模⼤、业务覆盖范围⼴,绿⾊⾦融服务并⾮其主要业务,为更准确地反映中国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本⽂主要针对61家重点服务绿⾊⾦融的科技公司进⾏深⼊调研分析。从绿⾊⾦融产品看,⾦融科技⼯具的使⽤主要集中在绿⾊信贷、绿⾊债券、绿⾊保险、绿⾊基⾦、绿⾊信托、绿⾊租赁、环境权益交易、碳⾦融等领域。其中,在绿⾊信贷、绿⾊基⾦、环境权益交易业务领域的使⽤率较⾼,在绿⾊信托、绿⾊租赁业务领域则刚刚起步。从技术应⽤来看,⼤数据、⼈⼯智能和云计算仍是⽬前推动绿⾊⾦融发展的三⼤⽀柱性技术。2021年全社会数字化进程加快,区块链和物联⽹应⽤呈现爆发性增⻓。可预⻅在未来实现绿⾊⾦融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区块链和物联⽹技术将得到更具规模的发展和应⽤。从提供的服务和应⽤场景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中主要提供数据供给服务、系统开发服务、SaaS平台服务、针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案与⽣态服务。本次调研覆盖的企业中,既有绿⾊⾦融数据服务提供⽅,也有推出绿⾊⾦融集成式解决⽅案与⽣态服务提供商。61家样本企业中有40家提供⼤数据服务,5家提供信息系统开发服务、44家提供SaaS平台服务、6家提供综合解决⽅案与⽣态服务。样本企业的业务场景涉及了企业前端绿⾊数据采集、认证与集成、绿⾊识别、测算与贴标、事中环境⻛险管控、流程管理与能效管理、事后产品信息披露等多个环节。⼀些⾦融科技公司可⽀持同时⾯向多类主体开放,对接各产业部⻔,也出现了由提供单⼀服务向提供数据、⼯具及平台的系统性解决⽅案转变的趋势。从应⽤主体看,相关科技公司在绿⾊⾦融领域⽬前以服务⾦融机构、企业、政府部⻔为主,但在⾦融监管、个⼈⽤户应⽤场景⽅⾯的开发还较为有限。⾯向⾦融机构,科技公司主要是为其提供环境⼤数据信息服务和ESG资产、绿⾊资产识别与评价⼯具、绿⾊资产管理与监测平台;⾯向企业,科技公司主要为其提供融资对接平台、碳核算及能效管理⼯具;⾯向地⽅政府,科技公司则为其开发企业能耗与碳排放平台、⾦融机构绿⾊贷款绩效及环境信息披露等功能。但在⾦融科技助⼒监管部⻔环保违规监控与稽查、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个⼈绿⾊⾦融场景⽅⾯还未有较成熟的应⽤。从各地⾦融科技⽀持绿⾊⾦融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两地集聚效应明显,深圳、杭州等地活⼒初显。在调研覆盖的61家样本公司中,包含北京21家,上海14家,深圳5家,杭州124家等。从企业规模看,服务于绿⾊⾦融的科技公司多以中⼩型规模为主,提供专业解决⽅案的⻰头企业较少,这意味着未来市场整合存在较⼤空间。此外,在东数⻄算产业转移格局下,中⻄部相关产业正在崛起。随着政策⽀持向中⻄部倾斜、电⼦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关产业配套的完善,湖北省武汉市、贵州省贵安新区等有望成为科技公司布局新的热⻔地区。图⼀:2021年⾦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的运⽤现状图释:基于对61家以服务绿⾊⾦融为主业的⾦融科技公司的调研分析,上图统计了⾦融科技技术应⽤、绿⾊⾦融产品、服务与应⽤场景、应⽤主体以及地区分布的主要情况。资料来源:北京绿⾦院年度跟踪调研133.需求与机遇未来,⾦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市场需求将进⼀步扩⼤。据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测算,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未来三⼗年的绿⾊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币(约73万亿美元)。其中能源、交通、建筑、⼯业四⼤⾏业将吸纳80%-90%的绿⾊投资,带来了⾼效精准识别绿⾊项⽬、快速筛查与实时监控环境⽓候⻛险的巨⼤需求。同时,为量化社会各部⻔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与碳核查也势在必⾏。此外,⾦融科技在减少信息不对称⻛险上存在天然优势,为更好地识别绿⾊项⽬、绿⾊主体,助⼒绿⾊低碳投融资发展及⽓候⻛险监测需要,⾦融科技需在⽓候⻛险相关领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赋能等⽅⾯持续发挥重要的作⽤。从绿⾊⾦融产品需求看,2021年中国绿⾊信贷、绿⾊债券、绿⾊基⾦等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据中国⼈⺠银⾏公布数据,截⾄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贷款余额约15.9万亿元⼈⺠币(约2.38万亿美元),同⽐增⻓33%,规模位居世界第⼀位。据Wind数据,2021年中国绿⾊债券市场新增486⽀“贴标”绿⾊债券,发⾏⾦额共计6083亿元⼈⺠币(约913亿美元),绿⾊债券新增数量与发⾏⾦额分别同⽐增⻓120.91%和167.92%。与此同时,⽓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绿⾊低碳转型带来了企业在转型⻛险保障⽅⾯的巨额资⾦需求。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的调研数据,2018年⾄2020年期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45.03万亿元⼈⺠币(约6.76万亿美元)保额的绿⾊保险保障,⽀付赔款533.77亿元⼈⺠币(约80.12亿美元)。2021年,⾦融科技⽀持绿⾊⾦融在绿⾊主体识别与认证贴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环境数据核算与披露、量化模型评估⽅法及精度等⽅⾯,现有产品仍存在识别与分析⽅法简单、数据维度单⼀、可靠性与时效性差等问题。在现有的应⽤场景中,需要进⼀步强化⾦融科技⽀持能耗与环境信息采集、绿⾊项⽬识别、环境⻛险筛查与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的⼒度和质量。展望未来,国内外正就可持续⾦融发展形成⼀系列新的共识,包括建⽴⽀持转型⾦融的政策框架、⾦融需要⽀持⽣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将绿⾊⾦融与普惠⾦融有机融合等。这些⽅45向性的共识,意味着⾦融科技⽀持绿⾊⾦融发展可能在如下⼏个领域获得更⼤的创新应⽤空间:详⻅《关于建⽴健全⽣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件原⽂: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26/4content_5602763.htm详⻅《推进普惠⾦融⾼质量发展的实施意⻅》⽂件原⽂514(1)⽣物多样性保护:⾦融科技助⼒⽣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类环境⻛险评估⽣物多样性保护是可持续⾦融下⼀步将关注的重点。2021年10⽉推出的《G20可持续⾦融路线图》提出,把扩⼤应对⽓候变化的融资规模列为现阶段优先发展事项,并实现未来逐步将⽣物多样性等⾃然、社会⽅⾯的可持续议题纳⼊具体⾏动。2022年3⽉,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与国际可持续⾦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络(INSPIRE)发布报告显示,⽣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对经济和⾦融稳定带来重⼤⻛险,建议各国央⾏与⾦融6监管机构采取经济⾏动,以应对⾃然和⽣物多样性相关的⻛险。⾦融科技主要可从以下⼏个⽅⾯助⼒⽣物多样性保护:⼀是使⽤物联⽹、遥感等技术追踪野⽣物种,监测森林⼟地所承受的环境影响,利⽤⼤数据技术绘制⽣物多样性地图,识别⽣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推动野⽣物种保护;⼆是建⽴⽣物多样性⻛险与项⽬⻛险的关联关系,引导⽣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例如,构建⽣物多样性综合评估类⼯具,应⽤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技术,进⾏项⽬⽣物多样性⻛险分析与评级,并通过集成纳⼊各⾦融机构系统,对投资项⽬⽣物多样性⻛险实现筛查;三是上述技术应⽤也可逐步推⼴到⽔、碳汇、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环境⻛险的评估。(2)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融科技为碳⾦融提供系统化解决⽅案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是碳中和⽬标的基础性⼯作。通过统⼀的核算标准明确产品⽣产⽣命周期各环节的碳⾜迹核算与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节能减排部署对总体温室⽓体排放控制⾄关重要。为量化减碳成效,全社会碳核算势在必⾏。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和激励企业努⼒减排,中国已建⽴七个区域性和⼀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2022年3⽉,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额约104.7亿元⼈⺠币(约15.7亿美元)。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7⽉启动以来,截⾄2022⽉7⽉16⽇,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发电⾏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碳排放量,累计碳排放配额(CEA)交易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84.92亿元⼈⺠币(约12.58亿美元)。随着未来更多⾏业和企业的纳⼊碳市场,以及⾦融⾏业开展碳相关的⾦融服务,多数企业都须进⾏碳核算与碳资产管理。⽬前,⾦融科技可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账户、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提供集成式解决⽅案。在企业端,物联⽹技术促进了企业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全流程实时信息采集,⾦融科技系统性解决⽅案可实现能耗在线监测、能效管理、碳资产管理和交易等集成功能,碳核算⼈⼯智能模型可实现对企业碳减排量的⾃动核算并纳⼊企业碳账户,作为银⾏核定详⻅《央⾏、监管机构与⽣物多样性:应对⽣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融⻛险的⾏动议程》报告原⽂:https://6www.inspiregreenfinance.org/programmes/biodiversity-and-financial-stability15授信额度和利率的依据。在⾦融机构端,为⾦融服务商提供企业画像、碳信⽤、碳积分等⾦融数据产品,并将产品的额度利率与企业碳账户挂钩。在政府端,SaaS平台服务帮助政府监管部⻔精准掌握企业能耗与排放情况。(3)转型⾦融:⾦融科技为企业!减碳"转型提供全过程量化与认证服务实现“双碳”⽬标,⾦融不仅仅要⽀持“纯绿”的项⽬,更需要帮助⾼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中国⼈⺠银⾏正在研究转型⾦融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持。转型⾦融主要为传统⾼碳企业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向低碳转型提供⾦融服务,⽀持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电⼒、钢铁、建材、化⼯、纺织、交通等⾼碳⾏业。在现有绿⾊⾦融框架下,“绿⾊”的界定⼝径较为严格,缺少⽀持低碳转型的标准和⼯具。为扩⼤绿⾊⾦融体系覆盖范围,促进转型⾦融市场发展,监管部⻔有望出台包括转型标准、披露要求、⾦融⽀持⼯具以及激励措施等内容的转型⾦融政策框架。为避免“洗绿”或“假转型”问题,转型⾦融⾯临着更⾼、更复杂的披露标准。如转型活动要有明确的减碳效果;转型活动主体须设定减碳的量化⽬标和时间表;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如⽆法通过转型⽬录和⽬录中明确的量化指标直接识别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专业机构的“转型”认证等。⾦融科技可为转型⾦融的减碳⽬标核算与信息披露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案,如建⽴转型⾦融项⽬贴标、认证与监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汇集由合格审核机构核验的企业“减碳”成果量化数据和指标,维护由认证机构授予的“转型”认证等。⾦融科技可以为⾦融机构、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对这些认证数据的访问账号,便于企业⾃查、⾦融机构⻛险管理及监管部⻔统计与监督。(4)ESG评价与投资:⾦融科技将⼩微企业纳⼊绿⾊⾦融⽀持范畴,推动绿⾊普惠⾦融发展为实现“双碳”⽬标,ESG投资向绿⾊项⽬、绿⾊主体倾斜,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成本、⻛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构建资产组合等各环节,需将融资主体的环境、社会表现和公司治理等⻛险因素纳⼊考量范围。传统ESG投融资实践往往聚焦于⼤中型企业和项⽬,通过项⽬申报的形式认定是否符合绿⾊标准。⽽⼩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由于ESG数据缺失,管理流程不健全、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治的能⼒弱,难以达到绿⾊认定标准。此外,由于这类融资主体贷款规模⼩、资料留存残缺,对其进⾏审核与授信的操作成本与⻛险成本较⾼,传统的项⽬申报制不能较好的适⽤。因此,ESG认定与评估需要更多的考虑普惠性,推动普惠⾦融与绿⾊⾦融融合发展。在解决中⼩企业ESG数据采集、分析等⽅⾯,未来⾦融科技应该发挥主导作⽤,以降低信息获得成本,提⾼信息可得性。⽐如,⼤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各部⻔数据共享,丰富ESG模型评价维度并推动提⾼评价模型精准度;物联⽹可解决数据更新不及时与环境数16据缺失问题,实现企业对能耗等环保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主上报;区块链可保证企业端数据的可溯源与互信,解决企业端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智能通过对模型的强化训练,提⾼绿⾊识别的准确度,实现对绿⾊主体实时授信并助⼒动态⻛险防控与预警。在绿⾊识别与认定、评价与贴标、⻛险动态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各环节,⾦融科技可进⼀步开展探索,助⼒⾦融资源向⼩微绿⾊主体倾斜。(5)绿⾊农业:数字技术赋能对绿⾊农业活动的识别和⾦融⽀持#数字技术在绿⾊农业领域有着⼴泛的应⽤潜⼒,⽐如凭借数字技术⼿段,助⼒农业减碳任务,引导绿⾊农业供应链投融资,通过农产品溯源⽀持绿⾊农业发展。具体来说,在绿⾊农业能效管理应⽤上,可通过遥感、⽆⼈机监测等技术精准控制⼟地肥⼒与精准投放农药;在温室⽓体减排⽅⾯,可通过物联⽹、⼈⼯智能技术⼿段进⾏精准的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等,减少农业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效应;在绿⾊农业产业链投融资⽅⾯,将物联⽹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可实现标准电⼦仓单⽣成、业务数据存证、粮⻝质量溯源,为供应链⾦融提供可靠、安全、可溯源的担保材料;在绿⾊农产品溯源⽅⾯,可应⽤区块链和⼈⼯智能技术,加强对绿⾊农产品、有机⻝品等绿⾊消费品的贴标,帮助绿⾊农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信誉与更⾼的售价。17三、⾦融科技在中国绿⾊⾦融的应⽤:2020年与2021年案例跟踪持续的跟踪调查发现,2020年与2021年部分案例的系统功能逐步完善,提⾼了⾦融机构与相关⽅的⼯作效率和效果。⾦融科技在帮助⾦融机构ESG投资决策、提⾼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升⼯作效率、减少⼈⼯⼲预与误判⼏率、控制⾦融⻛险等诸多⽅⾯发挥了积极的作⽤。三、⾦融科技在中国绿⾊⾦融的应⽤:2020年与2021年案例跟踪课题组在2020年与2021年连续发布《⾦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的系列报告中分别选取两个案例,共计四个案例进⾏跟踪。案例的应⽤场景包括⾦融机构ESG评价系统、企业碳排放管理、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银⾏绿⾊贷款系统。通过持续的跟踪调查发现,部分案例的系统功能逐步完善,提⾼了⾦融机构与相关⽅的⼯作效率和效果。部分案例的成功经验在同业机构以及绿⾊⾦融改⾰创新试验区以外地区得以复制推⼴。⾦融科技在帮助⾦融机构ESG投资决策、提⾼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升⼯作效率、减少⼈⼯⼲预与误判⼏率、控制⾦融⻛险等诸多⽅⾯发挥了积极的作⽤。以下为这四个案例最新进展的综述:案例⼀:嘉实基⾦ESG评分系统(2021年报告案例)2021年,嘉实基⾦在持续升级ESG评分⽅法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评分对港股市场的覆盖,为ESG投资策略与产品提供⾼质量基础数据设施,推动ESG从理念到实践落地,拓宽了可持续投资的边界。•不断升级⽅法论,拓展市场覆盖:2021年嘉实持续进⾏ESG⽅法论迭代与模型优化,在覆盖全部A股的基础上将覆盖拓展⾄全部港股市场,为完善ESG评估体系和应对中国市场ESG信息披露不⾜问题提供了解决⽅案。继嘉实ESG评分于2020年上线Wind⾦融终端后,2021年5⽉,嘉实ESG评分如期顺利登录彭博第三⽅另类数据平台BEAP(BloombergEnterpriseAccessPoint),成为在彭博上线的⾸家由中资机构提供的ESG数据。•逐步成为国内外投资机构参考的本⼟化ESG基础数据及基准:-2021年3⽉10⽇,由嘉实国际推出的嘉实中证沪深300ESG领先指数ETF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该基⾦追踪基于嘉实ESG评分编制的中证嘉实沪深300ESG领先指数,是⾹港市场上第⼆只主要投资于A股市场的ESGETF产品。2021年,该基准指数较沪深300指数实现超额收益3.3%。-2021年9⽉3⽇,嘉实和万得在年初合作推出的7条ESG及碳中和主题指数的基础上,⼜基于嘉实ESG评分体系联合发布了3条相关指数(两创可持续50、碳中和可持续50和陆股A环境可持续50)。该系列现共包括10条ESG及碳中和主题指数(881101.WI-881110.WI),⾃发布以来运⾏良好,展现出A股市场上ESG因⼦的超额收益能⼒。-2021年度,嘉实ESG评分已被业内多家券商研究所采纳,帮助机构提升了ESG整合的效率。⼀些机构反馈其已将嘉实ESG评分应⽤于公司内部基本⾯研究、负⾯事件19监控等多种场景中,包括招商证券在内的多家内外资券商研究所已基于该评分系统发布数篇专题研究或将嘉实ESG评分嵌⼊⽇常的个股和⾏业研究报告。案例⼆: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2021年报告案例)⾃2019年8⽉该系统上线运⾏以来,中国华电集团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境内全部直属单位及其下属130余家⽕⼒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全覆盖,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管理能⼒,为中国华电各级单位实现碳排放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融合。2021年,该系统在碳排放数据管理、碳配额履约管理功能等⽅⾯进⾏升级完善,满⾜集团各级单位对碳排放管理的需求。•政策对接与系统完善:2021年,中国华电按照最新版《企业温室⽓体排放核算⽅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1年修订版)》要求,对系统碳排放数据管理模块和碳配额履约管理模块开展优化升级,使该系统更符合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际,同时进⼀步优化了碳排放数据填报及审核⼯作流程。系统减少了⼈⼯数据报送量,系统每⽉每台机组由原需填报3个数据,减少为1个,减少了企业40%的⼯作量,提升了⼯作效率。•提⾼数据获取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系统充分利⽤现有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增加碳排放关键指标计算⼯具,减少⼈⼯报送数据量,确保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有据可查”,提⾼了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效规避了企业碳排放量计算错误等问题,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合法利益。•优化碳排放数据管理模式:根据中国华电企业三级管理体系要求,规范了企业碳排放监测统计、报告与核查(MRV)管理流程,实现了碳排放数据符合检测要求、核算标准、报送规范以及业务⽀撑。•⽀持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国华电以平台碳排放数据为基础、以盘查核查交易履约为碳资产管理主要内容,推动公司系统113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全国碳市场,提前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作。2021年12⽉14⽇中国华电提前实现了在全国碳市场⾸个履约期100%履约,并率先完成全国⾸笔使⽤CCER抵销配额清缴。案例三: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2020年报告案例)⾃2018年底上线以来,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融资⼀⽹通办,银⾏服务提质增效,绿⾊⾦融政策精准落地。截⾄2021年底,平台已累计注册企业40759家,⽐2020年增加40.21%,⽐2019年增加156.98%;共帮助29906家绿⾊⼩微企业获得银⾏20授信2929.62亿元⼈⺠币(约439.15亿美元),授信额度较2020年增加38.19%,较2019年增加102.76%;为118个项⽬和投资机构对接股权融资105.76亿元⼈⺠币(约15.85亿美元),较2020年增⻓22.35%,较2019年增⻓74.81%。2021年,该平台还增加了ESG评价等功能,创新推出了“绿贷通+”助贷模式,并在国内其他地区复制推⼴。•上线ESG评价功能:将ESG评价结果内嵌⾄“绿贷通+”,实现企业ESG评价和绿⾊认定的⾃动化、全量化(实现对1.72万家企业的评价)与价值化(将评价结果⽤于投资决策)。通过系统联动,⿎励⾦融机构在授信利率、贷款额度、经济资本占⽤等⽅⾯在线应⽤ESG评价结果,引导⾦融机构⽀持⼩微企业绿⾊、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出“绿贷通+”助贷模式:⽴⾜于缓解绿⾊⼩微企业融资难题,强化“绿贷通”协同能⼒,推出“绿贷通+政采贷”助贷模式。“绿贷通+”打通浙江政企采购云平台,企业根据政府采购历史交易信息及ESG评价、绿⾊认定等政务数据信息就能获得纯信⽤贷款,实现“在线申请、⼀⽹通办、秒批秒贷”,还能提⾼授信额度。截⾄2021年底,“绿贷通+政采贷”助贷模式已累计为830家企业提供银⾏授信超百亿元⼈⺠币。•创新智能融资模式:“绿贷通”逐项拆解⾸贷户、增贷户、续贷户的需求特点,创新推出“智能感知需求+智能分析派单”模式,从企业经营不同维度,开发算法模型,智能感知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数据技术,打造全市36家银⾏、514个服务⽹点、3926名客户经理“服务全景”。“绿贷通”感知企业融资需求后,即刻启动订单“智能分析”,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利率⽔平等数据维度分析,⾃动匹配合适的银⾏、主动上⻔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助4750家企业获得银⾏授信325.41亿元⼈⺠币(约48.78亿美元)。案例四: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2020年报告案例)⾃2019年3⽉系统上线以来,截⾄2021年底,已累计对42000多笔业务进⾏了绿⾊识别和全流程贴标,并对约700笔项⽬贷款进⾏了环境效益评测。通过使⽤系统,湖州银⾏实现了对绿⾊信贷的快速和⾼效识别、核查等功能,并为实现绿⾊业务的全流程线上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021年,该系统在提升绿⾊识别效率、降低绿⾊识别成本以及完善ESG评价等⽅⾯取得新进展,并在湖州绿⾊⾦融改⾰创新试验区以外地区的⾦融机构得到了复制推⼴。•绿⾊识别效率及能⼒提升:2021年,通过该系统识别的绿⾊信贷数量较2020年提升了13.49%,较2019年提升了47.18%,绿⾊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为信贷审批部⻔开通绿⾊信贷快速审批通道提供了可靠依据,绿⾊信贷审批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间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3000万元⼈⺠币(约450万美元)。此外,绿⾊信贷数据报送⼈员也由原来的两名专职⼈员减少到了⼀名兼职⼈员,报送时间从3天缩短到了1天。21•系统升级:2021年,系统上线了对公司信贷客户的ESG评价功能,通过与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了诸如企业在碳排放强度、环保成效、纳税情况、经营情况等ESG指标数据的快速获取和企业ESG快速评价,⽬前系统已完成对全⾏约2/3公司客户的ESG评价,有效提升了湖州银⾏对信贷客户履约能⼒的预判和对绿⾊⼩微企业的融资⽀持效率。•在其他⾦融机构的复制推⼴:2020年该系统在苏州农村商业银⾏和邢台银⾏两家⾦融机构推⼴。截⾄2021年末,该系统已经推⼴到绿⾊⾦融改⾰创新试验区的3家⾦融机构和其他地区的15家⾦融机构。22四、⾦融科技在中国绿⾊⾦融的应⽤:2022年案例研究案例⼀⾦融科技⽀持⽣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案例⼆⾦融科技⽀持⼩微企业普惠发展: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案例三数字农业系统助⼒绿⾊农业发展:成都数字农业平台四、⾦融科技在中国绿⾊⾦融的应⽤:2022年案例研究案例⼀⾦融科技⽀持⽣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ERST)71.背景根据《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2年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2020年更是⾸次位居全球第⼀。中国在境外投资的基建项⽬和资源开发项⽬不少位于⽣物多样性丰富、⽣态系统脆弱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项⽬所⾯临的社会和环境⻛险往往较⾼。为了引导中国企业管控好境外投资项⽬的社会和环境⻛险,近年来,中国政府相关部⻔已经发布了多个政策指引,要求投资企业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励企业采⽤国际组织或多边机构通⾏的标准或中国标准开展投资项⽬和其他经济合作。例如,2022年1⽉,由中国⽣态环境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态环境保护指南》明确提出,东道国没有相关标准或标准要求偏低的,在⽣态环境保护许可的基础上,企业应该采⽤国际通⾏规则标准或中国更严格标准;在项⽬建设前,应该对拟选址区域开展⽣物多样性调查、⽣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尽量避免占⽤或穿越⾃然保护区和重要野⽣⽣物栖息地。此外,国内外利益相关⽅也发起了旨在推动为投资项⽬提供融资的⾦融⾏业进⾏绿⾊转型的若⼲倡议,如“⼀带⼀路”绿⾊投资原则(GIP)、⾃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作组8(TNFD)9EnvironmentalRiskScreeningTool(ERST)72018年11⽉30⽇,中国⾦融学会绿⾊⾦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融城绿⾊⾦融倡议”在会议期间共同发布了《“⼀带⼀8路”绿⾊投资原则》。该原则在现有责任投资倡议基础上,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带⼀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险管理⽔平,进⽽推动“⼀带⼀路”投资的绿⾊化。2021年6⽉,⾃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作组(TNFD)在G7财⻓以及G20可持续⾦融路线图的批准下正式成⽴,同时9也得到了G20和G7环境与⽓候部⻓的认可。TNFD的⼯作基于七个原则:市场可⽤性、以科学为基础、与⾃然相关的⻛险、⽬的驱动、综合与适应性、⽓候与⾃然的关系以及全球包容性。2020年7⽉,有关组建⾃然相关财务披露⼯作组的倡议第⼀次宣布。⼯作组由75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49家企业和⾦融机构,8个政府和17个财团。⼯作组也得到了包括全球林冠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融倡议组织与世界⾃然基⾦会的⽀持。24和⽣物多样性与⾦融合作伙伴(PBF)等。但是,这些指引和倡议主要提出了原则和框10架,⽬前在实践中还缺乏能⽀持具体投资决策的有效⼯具,尤其缺乏在项⽬开发早期和规划阶段能为融资机构和投资企业提供“探雷器”作⽤的环境⻛险快速筛查⼯具。⽬前,中国的⾦融机构和投资企业在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时,⼏乎完全依靠第三⽅机构提供的环评报告来确定项⽬的环境⻛险。然⽽,在实践中,投资企业即使按东道国政府的规定履⾏了相关的程序并具备了相应的⼿续,对项⽬所⾯临的社会和环境⻛险评估不全⾯、不充分的情况仍然时有发⽣,导致项⽬的投资⽅或建设⽅受到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的谴责和抵制,给项⽬的推进带来困难,这也凸显了投资企业和⾦融机构⾃身在项⽬策划初期进⾏有效的环境⻛险筛查的重要性。随着绿⾊“⼀带⼀路”战略的推进和⾦融监管部⻔对⽓候环境⻛险的重视程度提⾼,也对企业和⾦融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的社会和环境⻛险管控能⼒提出了更⾼的要求。国际上,针对建设项⽬初期环境⻛险快速筛查的评估分析⼯具总体上⽐较匮乏。已有的⼀些⼯具,如⽣物多样性综合评估⼯具(IBAT),⾯向全球的客户,因⽽难以在⽹络和数11据安全、个性化定制、操作界⾯等⽅⾯满⾜中国企业和⾦融机构的需求。因此,为⽀持中国企业和⾦融机构更好地管控境外投资项⽬的⻛险,迫切需要开发⼀款有权威数据⽀撑、能与国际通⾏标准对接、⽅便⽤户操作的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2.举措2018年年初,保尔森基⾦会与中国⽣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FECO)合作,共同启动了中国境外投资项⽬环境⻛险快速筛查⼯具的开发⼯作,旨在为中国政府主要决策部⻔、⾦融机构、投资企业提供科学⾼效的决策⽀持⼯具,提⾼境外投资项⽬的环境⻛险管理⽔平,降低或避免因环境⻛险管理不善⽽引发的政治、外交和财务⻛险。该系统于2019年3⽉完成开发,并成功安装在FECO的服务器上,⽬前处于试运⾏阶段。保尔森基⾦会委托美国保护⽣态学研究所(CBI)承担ERST⼯具的程序开发⼯作。CBI此前曾为泛美开发银⾏(IDB)开发过基于空间分析的⽣物多样性评估⼯具(DataBasin),在IDB的项⽬环境⻛险评估中得到⼴泛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21年10⽉25⽇,⽣物多样性与⾦融合作伙伴(PBF)在北京正式启动。PBF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国际⾦融论坛牵10头筹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保尔森基⾦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世界⾃然基⾦会等多家机构组织共同向全球发出《⽣物多样性⾦融伙伴关系全球共同倡议》,旨在联合⾦融机构、私营部⻔、学术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助⼒解决⽣物多样性保护资⾦短缺以及推动⾦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物多样性全球治理,总结推⼴最佳实践,并完善资本投资保护⾃然和应对⽓候变化机制。⽣物多样性综合评估⼯具(IBAT)是国际⻦盟、保护国际、国际⾃然保护联盟(IUCN)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11护监测中⼼(UNEP-WCMC)组成的IBAT联盟开发。IBAT基于三个全球权威数据集:保护区、关键⽣物多样性区和IUCN濒危物种红⾊名单。该⼯具旨在促进获取准确和最新的⽣物多样性信息,以⽀持关键商业决策。25此基础上,CBI针对FECO的建议,进⼀步优化了⽣物多样性⻛险分析模块,改进了⽤户操作流程和界⾯。此外,ERST⼯具的设计和开发还得到了美国加州州政府战略增⻓委员会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资深专家的技术指导。ERST⼯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在⽤户通过坐标定位或⼿⼯绘制设定拟建项⽬的建设区和外围的潜在影响区后,系统将⽐照以国际⾦融公司(IFC)为主的多边⾦融机构的环境政策和标准⾃动进⾏⽣物多样性⻛险分析。⽤户也可以按项⽬需求选取相应的数据图层定制⽣物多样性⻛险分析。分析结果将在⽹⻚上直接显示。如果项⽬区12域与⽣物多样性的分布区(如濒危物种栖息地、⾃然保护地等)存在重叠的情况,系统将提示⻛险,并在相应的地图上显示具体的重叠情况和受到影响的⽣物多样性信息(如具体的物种名称、⾃然保护区的名称等)。除⽹⻚展示外,系统还会以Word和Excel格式提供分析报告的⽂本下载,其中Excel⽂档包含了详细的分析数据,如重叠区域的⾯积及其占相关⽣物多样性分布区的⽐例等,从⽽为⽤户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数据基础。(1)四⼤特点ERST⼯具的设计和使⽤具有以下四个特⾊:•实现与国际标准和良好实践的接轨。从⽣物多样性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看,ERST⼯具所集成的数据采⽤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然保护监测中⼼、国际⾃然保护联盟、国际⻦盟、零灭绝联盟等国际机构⻓期系统收集整理的全球⽣物多样性数据,涉及关键⽣态系统、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然保护地等多个维度的⽣物多样性信息,是⽣物多样性影响分析的基础性数据,已成为国际上主流⽣物多样性影响分析⼯具和平台的主要数据⽀撑。ERST与国际上⽣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具在关键数据上保持⾼度的⼀致性,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参考标准看,ERST系统默认的分析⽅法采⽤与国际⾦融公司“绩效标准6”相⼀致的标准,即以“关键栖息地(criticalhabitat)”作为评估的核⼼理13念,着重分析评估拟建项⽬对“关键栖息地”的影响,从⽽确定项⽬考虑⽣物多样性影响后的可⾏性。ERST系统⽬前集成的⽣物多样性数据集已经能较好地⽀撑以“关键栖息地”为核⼼指标的⽣物多样性影响分析。在ERST⼯具中,每⼀组数据(如⾃然保护地的边界和分布、濒危物种栖息地的边界和分布、考古遗址地分布等)体12现为⼀个图层,不同的数据/图层可以按需进⾏叠加,以实现特定的筛查⽬标。国际⾦融公司董事会于2006年2⽉21⽇批准了⼀项管理层提议,决定采⽤新型⻛险管理框架,对国际⾦融公司业务的13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调控。这⼀框架由《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及《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组成,与《信息披露政策》同时实施。该框架确⽴了以下⼋项绩效标准:社会和环境评估及管理系统、劳动和⼯作条件、污染防治和控制、社区健康和安全、⼟地征⽤和⾮⾃愿迁移、⽣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然资源的管理(第六条)、原住⺠及⽂化遗产。262.运⾏分析后,显示项⽬建设区与“世界⾃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名录(⻦类)栖息地”的重叠情况1.ERST⼯具中设定项⽬的位置和建设区域3.分析结果中显示与“⽣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重叠情况4.分析结果中显示与“⾃然保护地”的重叠情况5.分析结果中显示与“周边原住⺠保留地”的重叠情况6.多个数据图层叠加后,系统显示的重叠情况和⻛险点图⼆:ERST⼯具模拟分析结果示例资料来源:保尔森基⾦会27•⼯具的直观性、易⽤性与快速性。作为⼀款⽣物多样性影响快速筛查⼯具,ERST⼯具的操作流程和界⾯设计简明直观、实⽤易⽤。它是基于可视化的空间分析,通过对项⽬区域(包括建设区以及外围潜在影响区)和选定的⽣物多样性信息图层进⾏叠加,快速确认⻛险点,并在地图上直观地展示出来。操作⼈员通常⽆需具备空间地理系统或⽣态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简短的系统操作培训便可迅速上⼿。⾦融机构员⼯可以通过ERST⼯具快速对潜在项⽬进⾏⼤规模筛查,了解投融资项⽬,尤其是境外投融资项⽬的⽣物多样性相关⻛险的位置、类型及程度。如果拟建项⽬和关键的⽣物多样性数据图层存在重叠,系统会通过⽂字和颜⾊(红⾊)提示⻛险。此外,它的操作界⾯直观,可快速⽣成的中英⽂两种语⾔的分析报告,极⼤地⽅便了⽤户的操作和对分析报告的进⼀步编辑和利⽤。•满⾜客户在数据和⽹络安全⽅⾯的要求。ERST⼯具的系统设计和部署能满⾜⽤户在⽹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它内置了系统运⾏所需的所有关键组件和数据,因⽽能在⽤户的内⽹环境中独⽴运⾏,⽆需向外⽹请求数据或发⽣数据交换,从⽽极⼤地减少了评估项⽬相关信息的外泄⻛险和系统遭受⽹络攻击的⻛险。•预留功能模块的扩展空间。ERST⼯具的设计和构架预留了未来系统功能模块和数据的扩展空间。⽬前,它的功能以⽣物多样性⻛险分析为主,但未来还可以根据⽤户的具体需求,开发新的功能模块,添加新的数据图层,逐步实现在⽔资源、碳汇、污染物等其他环境维度的⻛险分析。此外,作为示范,⽬前的版本已经整合了巴⻄和秘鲁在国家和区域层⾯更精细的数据,不仅进⼀步充实了⽣物多样性信息,还增加了社会和⽂化⽅⾯的信息,如原住⺠聚居点、原住⺠保留地、⽂化/考古遗迹等分布信息,因⽽能在⼀定程度实现社会⻛险的快速筛查。随着其他国家和区域层⾯各类数据的不断完善和补充,ERST⼯具有望实现更为精细、全⾯的环境和社会⻛险分析和筛查。3.成效⽬前,ERST⼯具还处于试运⾏阶段,建设项⽬的⽣物多样性⻛险分析以模拟测试为主。保尔森基⾦会与FECO已接洽过多家开发银⾏、商业银⾏及进出⼝信⽤保险公司,并组织了ERST⼯具应⽤的演示。这些机构肯定了ERST⼯具的功能和潜在应⽤场景,并表示该⼯具能为其融资项⽬的⽣物多样性⻛险分析筛查⼯作提供有益的补充。鉴于⽬前各⾦融机构已有既定的⻛险管控体系和流程,在环境⻛险评估⽅⾯基本以第三⽅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为准,如何将ERST⼯具实现的⽣物多样性⻛险快速筛查功能有效地整合到其现有的业务流程中(尤其是项⽬⾃评和预可⾏性研究阶段),还需要与相关机构进⼀步探讨相应的可⾏⽅案。可以探索的整合⽅向包括:1)开发基于⽤户应⽤的ERST⼯具模块,以便于集成到银⾏现有系统中;2)综合各⻛险指标体系,赋权并得到⻛险评级结果;3)建⽴⽣物多样28性⻛险与项⽬⻛险的关联关系;4)针对⽣物多样性⻛险,探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解决⽅案。通过ERST⼯具对模拟项⽬的⽣物多样性⻛险进⾏快速分析和筛查。可以看出该项⽬所在区域分布着丰富的⽣物多样性,项⽬建设区与濒危物种栖息地、⾃然保护地、原住⺠保留地等存在着多处重叠,该项⽬潜在的⽣物多样性⻛险和社会⻛险显著,因此拟为该项⽬提供融资的⾦融机构应该尤其谨慎。资料来源:保尔森基⾦会表⼆:ERST⼯具分析⻚⾯和分析报告中提供的重叠情况和⻛险⼀览表(存在重叠的情况⽤红⾊突出显示)294.展望ERST⼯具未来将围绕推⼴应⽤和拓展功能两个⽅⾯推进下⼀步的⼯作。在推⼴应⽤⽅⾯,保尔森基⾦会和FECO将继续向有关⾦融机构和企业推介,选定有意愿试⽤的机构在其⽇常业务中推动⼯具的使⽤,并通过这些示范带动更多的⾦融机构和投资企业,借助ERST⼯具完善其现有的环境⻛险评估⼯作。此外,保尔森基⾦会和FECO还将通过倡导绿⾊投资和绿⾊⾦融的相关平台和倡议(如⽣物多样性与⾦融合作伙伴PBF、“⼀带⼀路”绿⾊投资原则GIP等)推动ERST⼯具的应⽤。FECO正在建设的“⼀带⼀路”⽣态环保⼤数据服务平台,也为未来实现宏观信息查询与ERST项⽬⻛险评估有机结合提供了应⽤空间。在功能拓展⽅⾯,将根据⽤户在实际使⽤中的反馈和需求,进⼀步优化现有的功能模块,并逐步开发和测试⽔⻛险、碳汇、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环境影响的快速评估功能,更好地满⾜⾦融机构和投资企业在建设项⽬环境⻛险快速评估⽅⾯的需求,提升其对环境⻛险的管控⽔平,助⼒共建绿⾊“⼀带⼀路”。案例⼆⾦融科技⽀持⼩微企业普惠发展: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1.背景⼩微主体“融资难”与“融资贵”是其绿⾊低碳发展⾯临的⼀⼤难点问题。其中绿⾊融资主体的识别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许多⼩微企业主体由于运营管理不规范、污染防治技术落后、节能减排意识不到位等⼀系列问题,⾯临绿⾊转型⽅⾯的严峻挑战。同时,即使⼀些⼩微企业有较强的绿⾊转型意识和需求,但由于ESG信息披露缺失,其本身⾯临的环境社会⻛险难以被识别,往往因此被排斥在绿⾊⾦融体系之外。许多⼩银⾏的绿⾊信贷占⽐仅为1%左右,⼀个主要原因就是银⾏⽆法有效识别绿⾊⼩微企业及其绿⾊经济活动。从数量上看,⼩微群体数量庞⼤。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2021年12⽉,全国各类⼩微企业数量已达4317.25万户。利⽤科技⼿段助⼒绿⾊⾦融促进⼩微企业的低碳转型,对“双碳”⽬标整体进程⾄关重要。截⾄2021年12⽉底,湖州市登记在册⼩微企业122149户,同⽐增⻓13.59%。在“双碳”⽬标下,为促进绿⾊⾦融和普惠⾦融融合发展,实现⾼碳排放的中⼩微企业稳定有序的公平转型,湖州⾦融办在原有的ESG评价模型基础之上开展研究,率先探索形成了我国第⼀套⾯向中⼩企业的ESG评价⼯具。302.举措⾃2018年以来,湖州启动了区域ESG评价模型的开发⼯作,2019年率先实现了融资主体ESG评价的线上化。2021年,在北京绿⾦院的⽀持下,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会同中国⼈⺠银⾏湖州市中⼼⽀⾏、中国银⾏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州监管分局对评价模型进⾏了迭代更新,推出绿⾊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4.0版。该评价体系从环境影响(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对湖州企业进⾏评价打分,并进⼀步围绕⼩微企业群体特征与样本数据,对⼩微企业ESG指标权重赋分进⾏合理调整,使其更加适⽤于⼩微信贷各环节。(1)三个维度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的在三个维度上都充分考虑了⼩微企业的特点。•环境影响维度(E)⽅⾯突出“碳中和”导向。依托湖州⾸创的“碳效码”,将碳排放指14标创新性地纳⼊ESG评价,通过设置企业碳效等级指标,对企业碳排放总量、强度以及效能进⾏综合评价。针对⼩微企业信贷业务,评价指标纳⼊⼩微企业主营业务对资源的依赖度、环境信⽤评级、环境合规表现、环保成效(绿⾊产品、绿⾊⼯⼚、绿⾊技术认证)等,通过赋分对⼩微企业实施绿⾊贴标(“浅绿”、“中绿”、“深绿”),为⾦融机构后续开展绿⾊信贷业务提供⽀持。•社会责任维度(S)⽅⾯体现“稳就业”导向。从⽣产环境、劳资关系、员⼯权益投⼊等维度,评估企业对员⼯权益的保障⽔平。并将“员⼯稳定性”纳⼊了评价模型,以体现“稳就业”的政策导向。针对⼩微企业信贷业务,评价指标纳⼊社保、纳税、公积⾦、征信等⽅⾯综合数据,为⾦融机构开展⼩微企业授信画像提供全⽅位⽀持。•公司治理维度(G)⽅⾯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导向。重点关注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发展潜⼒、经营稳定性、管理层评价等⽅⾯的因素。针对⼩微企业信贷业务,引⼊浙江的“亩均论英雄”这⼀综合性效益评价指标,从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单15位排放增加值等多个指标的不同⻆度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碳效码由湖州⾸创,主要指企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平和碳效值。根据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将企业划分为14低碳、中碳和⾼碳3个等级,等级越低,代表碳效⽔平越⾼;根据碳效值(某企业某周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所处⾏业同期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的平均值)⼤⼩,分为5个碳效等级,等级越低,代表企业碳效率⾼。“亩均论英雄”是浙江以倒逼机制算好“经济账、资源账、环境账”,推动经济⾼质量发展的⼀项重要举措。1531(2)两个特点•协同湖州多部⻔、多系统数据,评价结果动态实时更新。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数据更新周期不⼀致。湖州协同环保、经信、税务等17个政府部⻔、10多个数源系统,实现100%线上取数及⾃动化计算,实时更新时效性指标,定期更新周期性指标。评价结果直接与绿⾊贷款贴息、绿⾊担保补助等政策挂钩,⽀持绿⾊⼩微企业创新升级。通过ESG评价体系,银⾏得以持续关注、监测企业的动态⻛险变化,开展企业全流程⻛险控制管理,有效提升⾦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开放系统,便于各⾦融机构与企业应⽤。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现阶段已全⾯向湖州全市域⾦融机构开放,⿎励银⾏机构开发“定制版”应⽤模型。例如安吉农商银⾏将ESG理念融⼊个⼈绿⾊普惠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运⽤于绿⾊普惠产品开发、客户授信、利率定价等各个⽅⾯。湖州银⾏依托该ESG评价系统,建⽴了信贷客户ESG违约率模型,结合ESG表现和财务数据测算信贷客户履约能⼒。在企业端,该系统对⼩微企业构建绿⾊低碳画像。⼩微企业可以查看⾃身ESG报告,了解⾃身在环境、社会、治理⽅⾯的强项和短板,引导⼩微企业进⾏低碳转型。32资料来源:浙江省湖州市⼈⺠政府⾦融⼯作办公室图三: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界⾯(3)三个⼩微企业应⽤场景•应⽤于⾦融机构对⼩微企业信⽤⻛险的全流程管理。辅助⼩微企业的贷款准⼊判断以及贷后预警提示,并覆盖了信贷管理全流程中贷款“三查”的各个环节。在贷前辅助企业信⽤等级评定,提升了信贷准⼊的把控度和判断的精准度;在贷中、贷后管理环节及时反映企业的动态变化情况,实现对⼩微企业信⽤⻛险的全流程管理。•应⽤于⾦融机构对⼩微企业贷款的定价。在充分运⽤并积累⼀定的相关数据⽀撑后,将ESG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逐步纳⼊银⾏的贷款定价模型中,成为影响⼩微企业贷款定价⼀个重要因⼦。•应⽤于⾦融机构对⼩微企业绿⾊信贷业务的⾃动化管理。在湖州市“绿信通”⼤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升级,创建专⻔的ESG评价体系IT系统,将其接⼝规范化后嵌⼊⾦融机构现有的绿⾊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全部评价指标数据的线上⾃动化采集。银⾏的客户经理⼀键即可获取系统⾃动计算及分析的结果,减少了主观因素的⼈为⼲扰,提升了绿⾊信贷业务的⾃动化程度。3.成效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上线运⾏以来,已累计评价17184家企业。总体⽽⾔,有以下四⼤成效:•ESG评价体系已经过⼤样本数据检验,可有效识别绿⾊主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了超2.4万个数据样本,开展多轮数据测试校验。弥补了很多ESG模型缺乏规模化16样本数据的检验的缺陷。该ESG评价可有效筛选出绿⾊、⾼质量发展导向的企业。•评价结果可动态实时更新,有效进⾏⻛险管理,绿⾊贷款不良率下降。截⾄2021年12⽉,在该评价体系的⽀持下,湖州绿⾊贷款余额同⽐增⻓49.46%,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38%,⽐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截⾄⽬前,当地采⽤该评价体系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为0。•ESG评价体系可复制可推⼴性⼤幅提升。该ESG评价体系由湖州市政府负责通⽤版的建设,⽽由⾦融机构在通⽤版的基础上进⾏个性化开发,并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可复制和可推⼴性,做到共同指标通⽤化、区域指标显性化。其他任何地区只要换上本地个性化指标,就可以实现模型复制。2.4万是通过该体系开展评价的企业,17184是有评价分数的企业,部分企业因数据不全没有分数,故两处数据不16同。33•助⼒绿⾊⾦融与普惠⾦融融合发展。ESG评价体系减少了⼩微企业对⾼污染和⾼碳项⽬的投资,提升⼩微企业整体的绿⾊⽣产和投资偏好度。同时,也为以往绿⾊⾦融对⼩微企业、个体⼯商户等群体⽀持严重不⾜问题提供了解决⽅案,扩⼤对⼩微企业信贷⽀持,促进了绿⾊⾦融与普惠⾦融融合发展。4.展望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4.0版本上线后九个⽉以来,收效颇丰,但也⾯临⼀些底层数据、银⾏应⽤的挑战与制约。下⼀步湖州将从以下三个⽅⾯完善ESG评价体系。⼀是加强底层数据基础。持续完善普惠绿⾊⾦融数据专题库,如持续开展数据归集和治理,建设⾦融数据专题库,从政府、⾦融机构、企业等维度综合集成数据,推动涉企信息的安全共享,为ESG评价提供数据保障。⼆是探索银⾏应⽤ESG路径。根据银⾏ESG能⼒建设,分阶段开展应⽤路径,持续扩⼤应⽤范围。第⼀阶段,推动银⾏业务流程纳⼊信贷客户的ESG评价通⽤标准;第⼆阶段,帮助银⾏建⽴分⾏业分企业规模的针对性ESG评价框架,例如针对数据源较少的⼩微企业和个⼈主体建⽴更符合实际的应⽤模型。三是推动企业提升ESG表现。通过⾦融激励、财政贴息、宣传教育等⼿段,推动企业积极践⾏符合⾃身理念和实际的ESG实践,提升ESG表现。最终引导企业从关注盈利、收⼊,逐渐进⼊到同时关注ESG表现的新阶段。案例三数字农业系统助⼒绿⾊农业发展:成都数字农业平台1.背景除能源、⼯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农业领域也是重要的温室⽓体排放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9年全球农业温室⽓体排放占⽐达14%-20%。⽬前世界多数国家正共同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领域温室⽓体排放。中国⼈⺠银⾏成都分⾏及中国⼈⺠银⾏成都分⾏营业管理部以⻄南财⼤研究团队计算的数据为“碳排放量”,以“农村⽤电量占⽐×碳排总量”估算中国⼴义农业部⻔碳排量,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中国农业碳排放占⽐达16%-19%。与此同时应看到,农业活动在排放⼤量温室⽓体的同时,也吸收、转化和固定⼤量碳元素,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因此发展绿⾊低碳农业很可能是碳减排成本较⼩且副作⽤较少的⼀种⽅式。34课题组观察到,⽬前绿⾊农业发展总体顺应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的变化,正以数字技术为⼿段,以产业链价值增值为⽬标,通过实现经济效益与⽣态效益的新均衡,探索与农业低碳发展契合的新路径。从国际经验看,近年来发达国家出台了⼀系列农业减排政策措施,其中⼀⼤共同点就在于普遍重视利⽤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段,引⼊数据密集型的智能化“精准技术”,实现农业低排放与⾼产出的双重⽬标。中国各地对数字低碳农业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相关互联⽹公司、⾦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也纷纷进军数字农业。尤其是在粮⻝⽣产领域,数字技术应⽤不断拓展深化,推动农业⽣产⽅式持续⾰命,这将对强化粮⻝安全、促进农业绿⾊低碳可持续发展产⽣积极深刻的影响。成都作为传统粮⻝主产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在利⽤数字技术促进绿⾊农业⽅⾯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此外,成都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平台与数字⾦融平台相对接的新模式,促进⾦融资源向农户有效倾斜,凸显了⾦融科技在⽀持绿⾊农业发展中的成效。2.举措成都作为传统粮⻝主产区和⽇益快速发展的⼤都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探索应⽤数字技术,推动相关市场主体搭建成都数字农业平台,促进绿⾊低碳农业发展。本⽂以成都数字农业平台为例,重点分析了数字技术在⽀持绿⾊农业发展中的应⽤。该平台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与应⽤,为⾦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思路,同时助⼒了农业产业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增值。(1)两⼤特点政府⽀持、企业创建、⾦融机构等参与的成都数字农业平台具有以下两⼤特点:•基于数字农业平台形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态圈(图四)。数字技术通过精准的耕地作物识别、环境监测、适种分析、灾害预警、产量预测等⼿段,建⽴了完整的粮⻝⽣产管理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农资、⾦融、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资源,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态圈。•成为现代农村⾦融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助⼒涉农普惠信贷。成都“农贷通”平台作为农村⾦融数字化核⼼基础设施,不断深化拓展农村⾦融供需通道,通过与数字农业平台联接,将更多绿⾊农业主体⾼效融⼊现代农村⾦融服务体系,数字农业平台也成为现代农村⾦融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系统构成了以农户为核⼼的互联共享的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重塑农业⽣产流程和⽣产⽅式,不仅提升了农户的经营管理⽔平,更进⼀步提升了农户的市场竞争能⼒,为农户增收提供市场化的新路径。35(2)四⼤功能•助⼒粮⻝⽣产精准化管理。包括精准的地块管理、农事作业、农事计划、溯源管理等多个管理⽬标。⽐如通过物联⽹、近地遥感等信息技术,精准获得⽥地区域位置、形状⼤⼩、⼟壤肥⼒等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展智能化计算,为农户提供⽣产全过程服务。经测算,数字化⽣产使得⽔稻种植每亩提⾼⽣产效率约30%,节约⽣产成本约15%,农药化肥污染程度降低约10%。•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数字平台通过整合农业⽣产社会化服务资源等,可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有⼒助推农户融⼊⼤市场。图四:成都数字农业平台模式资料来源:中国⼈⺠银⾏成都分⾏36•提⾼政府管理精度。通过数字农业系统,政府管理部⻔可解决农业信息共享程度不⾼、农业数据综合利⽤率不⾼等问题,从⽽有助政府提⾼决策精准度。•帮助⾦融机构精准有效决策和管理。由于可精准把握农户地块信息、⽣产进度及⻛险预警等信息,⾦融机构可据此开展⾼效精确的授信决策和贷后管理。3.成效成都数字农业平台产⽣了良好的绿⾊农业成效,并提升了普惠⾦融服务绿⾊农业的效率。⼀是“精准”农业产⽣了显著的温室⽓体减排效应。数字农业通过精准施肥、施药可显著减少化肥、农药投⼊量,同时⼤⼤减少⽆效⽤⽔量;通过提⾼⽥间作业效率、提供低温烘烤技术、统筹运输流转环节等,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从⽽在根本上减少农业温室⽓体排放,显著实现了绿⾊低碳效应。根据该平台测算,种植20万亩⼩⻨、⽔稻(均按1季/年计算)每年可实现碳减排共计约2759吨,⼩⻨种植碳排强度较传统模式下降约13%-21%,⽔稻种植碳排放强度下降约5%。⼆是数字农业提升了普惠⾦融服务绿⾊农业效率。借助数字农业平台资源及其与“农贷通”平台相联接的通道条件,⾦融机构能便捷⾼效捕捉并满⾜绿⾊农业资⾦需求,深化了普惠资料来源:成都数字农业平台图五:数字农业平台中⽥块形状清晰直观37⾦融成效。实践中有两种模式:⼀种是信⽤贷款模式,由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农贷通”平台向银⾏推送农户资⾦需求,在数字技术带来⾼效精准的贷后管理条件下,银⾏通常给予农户破格授信并快速发放信⽤贷款。另⼀种是供应链贷款模式,由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农贷通”平台将农户交易信息(⽐如购买农资发票)推送给银⾏,在核⼼企业(数字农业平台运营⽅)、担保公司、银⾏机构共同分担⻛险机制下,银⾏向农户发放贷款。在两种贷款模式中,种粮农户均能享受“农贷通”平台全额贴息⽀持。截⾄2021年末,该平台的农户共获得超过1700万元⼈⺠币(约255万美元)信贷⽀持,涉及农户超过60户,农户贷款利率按1年期LPR,3.85%执⾏,享受政策全额贴息⽀持,贷款利率⽔平较以往资⾦借贷和农资赊销降低了70%以上。数字农业平台营造了全新的普惠⾦融环境,为⾦融科技⽀持绿⾊农业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4.展望随着未来⾦融科技助推绿⾊农业发展,数字农业平台将在以下三个⽅⾯持续深化:⼀是数字农业平台对农户的覆盖⾯将进⼀步拓宽,技术服务更加精准完善,绿⾊低碳效应更加明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是数字农业平台与“农贷通”融资服务平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农户或农业主体信息更加精细,对农业主体的信⽤评判更加客观全⾯,向⾦融机构引流更加顺畅。三是依托数字平台开展⾦融创新更加便捷⾼效,针对性⾦融产品和供应链等⾦融制度更丰富完善,普惠⾦融效应更突出。38五、⾦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问题与建议五、⾦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问题与建议本节在前⽂对市场趋势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地⽅政府、⾦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四个⻆度出发,总结了⾦融科技⽀持绿⾊⾦融市场发展所⾯临的若⼲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问题与挑战(1)监管部⻔及相关部委⻆度⼀是现有绿⾊⾦融政策框架下缺乏⾦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规划与指引。虽然监管部⻔认识到了⾦融科技⼿段可以促进绿⾊⾦融提升交易质量与效率、防范⻛险,并在相关⽂件中给予了原则性的⿎励,但仍然缺乏对如何提升⾦融科技在绿⾊⾦融发展中的作⽤的规划、标准和指引。在实践中,⾦融科技⽀持绿⾊⾦融的应⽤在个别地区(以浙江为代表的少数省份)取得了创新成果,但尚未能实现较⼤范围的拓展。⼆是产业部⻔和⾦融部⻔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环境基础数据库主要由环保部⻔和产业主管部⻔(如住建、⼯信、发改、能源、农业等)管理,⾦融部⻔在获取企业碳数据、环境影响、能耗⽔平等环境和⽓候数据时存在壁垒,数据要素向⾦融科技的流通⾯临障碍。浙江等个别地区在打通数据共享壁垒⽅⾯取得了⼀些经验,但国家层⾯则进展不⼤。(2)地⽅政府⻆度⼀是政府各部⻔环境数据共享与认证互信难度⼤,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许多地⽅政府绿⾊⾦融数据共享平台的环境数据来源单⼀、质量不⾼、更新频率低,规模以下企业ESG数据缺失严重。在数据种类⽅⾯,现有环境数据以企业能耗数据为主,缺少废弃物处理、⽔体、空⽓质量等数据;在数据采集与核证⽅⾯,企业环境数据采集困难,且难以核证与追溯;在统计标准⽅⾯,各部⻔、上下级单位统计与报送⼝径往往存在较⼤差异,造成误差;在数据共享⽅⾯,考虑到对⾃身数据所有权的保护、责任承担与权益划分、企业与个⼈隐私保护等⼀系列问题,许多地⽅各部⻔数据难以实现有效打通,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是地⽅政府对企业ESG评价多依赖于⼈⼯评分,⾦融科技运⽤较少。ESG评价体系与传统依照财务指标进⾏信⽤评价的⽅式存在较⼤区别。多数地⽅政府在开展企业ESG评价的实践中,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等指标进⾏综合评价时多依赖于⼈⼯尽调,尽调⼈员对指标的认知理解差异容易使认定结果产⽣较⼤偏差。此外,由于评价维度多,尽调材料复杂,在没有⾦融科技⼿段介⼊时,企业配合尽调费时费⼒,难度较⼤。40(3)⾦融机构⻆度⼀是许多⾦融机构对⾦融科技应⽤于绿⾊⾦融的重视程度不⾜。许多⾦融机构对⾦融科技⽀持绿⾊⾦融的必要性认识不⾜,对其所能带来的效益理解不深,导致这些机构缺乏该领域的系统性规划与业务布局,也没有投⼊⾜够的资⾦和⼈⼒资源开展研发。⼆是⾦融机构内部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缺乏互动与了解,复合型⼈才缺失,绿⾊⾦融与⾦融科技没有深度融合。许多⾦融机构中⾦融科技部⻔IT⼈员往往对绿⾊⾦融要义、⼯具与业务认知有限,⽽业务部⻔的⼈员⼜不了解⾦融科技⼿段在绿⾊⾦融领域中的可能运⽤,导致绿⾊⾦融与⾦融科技两者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融合。这些问题背后的症结在于缺乏既懂⾦融科技⼜懂绿⾊⾦融的⼈才,也往往与绿⾊⾦融和⾦融科技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有关。(4)科技公司⻆度⼀是科技公司在部分重要技术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满⾜绿⾊⾦融发展需要。以卫星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运⽤为例,由于现阶段遥感、雷达、光学卫星图像等技术⼿段在环境信息监测中的应⽤还不成熟,中国较为缺少专业服务于⾦融机构的⽓象、森林监测、农作物监测等环境数据提供商,难以满⾜监管部⻔与⾦融机构对企业环境⻛险进⾏筛查、监控与跟踪的要求。⼆是科技公司对绿⾊⾦融需求痛点、最新应⽤领域与发展⽅向的理解程度不⾜。由于科技公司的研发⼈员往往以IT背景为主,对绿⾊⾦融业务理解有限,⼀些科技公司多针对某⼀特定绿⾊⾦融业务发展需求提供⼯具性产品服务,缺乏对绿⾊⾦融应⽤场景的深度挖掘,在提供系统性解决⽅案上较为⽋缺。此外,绿⾊⾦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转型⾦融、绿⾊普惠、碳核算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出对⾦融科技的新需求。科技公司往往缺乏对上述领域的前瞻判断能⼒,难以充分响应绿⾊⾦融创新需求。2.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瓶颈,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1)对监管部⻔及相关部委的建议⼀是将⾦融科技⽀持绿⾊⾦融纳⼊未来版本的绿⾊⾦融和转型⾦融的指导意⻅。建议监管部⻔充分总结⾦融科技⽀持绿⾊⾦融发展的实践案例和有益经验,在修订《绿⾊⾦融指导意⻅》和编制转型⾦融指导⽂件时,增加⾦融科技⽀持绿⾊⾦融的相关内容,明确⾦融科41技可以发挥重要作⽤的主要场景和领域,指明监管部⻔、⾦融机构和⾦融科技企业需要努⼒的⽅向,重点解决需要政府协调的⼀些问题。⼆是进⼀步优化《银⾏业⾦融机构绿⾊⾦融评价⽅案》等激励约束机制。建议监管部⻔将银⾏业利⽤⾦融科技⼿段纳⼊《银⾏业⾦融机构绿⾊⾦融评价⽅案》等对⾦融机构的评价要求中,推动⾦融机构主动加快⾦融科技在绿⾊⾦融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中的应⽤。三是加强产业部⻔和⾦融部⻔之间的环境和⽓候数据共享。建议监管部⻔推动产业部⻔与⾦融部⻔打通碳⾜迹、环境影响、能耗⽔平等环境和⽓候数据以及其他ESG数据的共享壁垒,⽀持⾦融科技公司以相关数据为基础为绿⾊⾦融服务提供⼿段和⼯具。四是⿎励⾦融机构、⾦融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共同推进⾦融科技⽀持绿⾊⾦融的能⼒建设、交流及国际合作。建议监管部⻔建⽴相关机制,促进⾦融机构、⾦融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围绕⾦融科技服务绿⾊⾦融开展深⼊研究及⼴泛交流,提升专业能⼒,加强国际合作。(2)对地⽅政府的建议⼀是建⽴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议地⽅政府整合各部⻔信息资源,构建环境信息和ESG数据共享平台,通过“物联⽹+区块链”等⾦融科技⼿段,运⽤全程⽆⼈⼯⼲预的数据闭环⽅法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探索将碳核算等相关环境效益计算过程上链存证,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披露。⼆是建⽴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体系并完善配套⽀持政策。建议地⽅政府充分运⽤⼈⼯智能等⾦融科技⼿段,依托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等⾮财务数据,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量化评价体系,提升企业的环境⻛险与效益的量化评价⽔平;将评价结果⽤于辅助财税、贴息、⼟地、⽤能指标等激励机制的分配决策,引导企业可持续⾼质量发展。(3)对⾦融机构的建议⼀是提升对⾦融科技在绿⾊⾦融发展中的作⽤的认识。提⾼⾦融机构管理层对⾦融科技在绿⾊⾦融业务应⽤中重要性的认知,加强系统性战略规划与应⽤布局。在⾦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同步推进绿⾊⾦融业务平台建设,统筹建设绿⾊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体化运营体系。⼆是建⽴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联动机制。绿⾊⾦融业务部⻔与⾦融科技部⻔可针对特定绿⾊⾦融业务与产品开发项⽬成⽴联合⼯作组,并建⽴⽇常沟通交流机制。由绿⾊⾦融业务部梳理现有绿⾊⾦融产品与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由⾦融科技部⻔42对具体绿⾊⾦融场景的技术实现可能性进⾏评估;⾦融科技部⻔也要主动反馈业务难点与开发实现难点,对绿⾊⾦融业务提升、系统改进提出建议。三是加强⾦融科技在推动绿⾊⾦融产品创新中的应⽤。利⽤物联⽹、区块链和⼈⼯智能等技术推动绿⾊⾦融产品创新。建议⾦融机构发挥区块链⽆法篡改的特征,探索绿⾊资产存证体系上链;利⽤物联⽹技术,采集并分析环境数据,如核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并研发碳减排挂钩⾦融产品;运⽤⼈⼯智能技术识别绿⾊⾦融抵质押品,如绿⾊农业⾦融服务中的活体畜禽抵押品。(4)对科技公司的建议⼀是关注⾦融科技⽀持绿⾊⾦融的重点技术创新。建议科技公司注重区块链、物联⽹、遥感等技术创新,针对⾦融机构绿⾊⾦融业务需求提供专业技术⽀持。例如,数据服务提供商可利⽤遥感技术、雷达、卫星图像等⽅式开展环境数据监测,为⾦融机构进⾏环境与⽓候⻛险分析提供依据,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候变化、⾃然保护地、森林、⼤⽓、⼟壤及⽔环境等。⼆是深化⾦融科技⽀持绿⾊⾦融的应⽤场景。建议科技公司在⽀持对绿⾊资产的智能识别之外,深⼊赋能⾦融机构前端绿⾊数据采集、绿⾊资产认证与贴标、资产环境⻛险预警与流程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全流程业务场景。三是在绿⾊⾦融新领域研发解决⽅案。建议科技公司凭借⾃身技术与数据积累,⾯向碳核算、转型⾦融、绿⾊普惠等重点领域提供解决⽅案。例如在碳核算领域,采⽤⾏为、交易与商户⼤数据设计⾯向个⼈与企业的碳账户体系;在转型⾦融领域,建⽴转型⾦融项⽬认证与监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记录转型⾦融项⽬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为监管部⻔核查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绿⾊普惠⾦融领域,利⽤区块链探索绿⾊农业及绿⾊制造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服务。43参考⽂献1.G20可持续⾦融⼯作组,《G20可持续⾦融路线图》,2021,https://g20sfwg.org/wp-content/uploads/2021/10/G20-Sustainable-Finance-Roadmap.pdf2.可持续⾦融国际平台(IPSF),《可持续⾦融共同分类⽬录报告—减缓⽓候变化》使⽤说明,2021,http://www.greenfinance.org.cn/upfile/file20220219202157_328226_16878.pdf3.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国际可持续⾦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络(INSPIRE),《央⾏、监管机构与⽣物多样性:应对⽣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融⻛险的⾏动议程》,2022,https://www.inspiregreenfinance.org/programmes/biodiversity-and-financial-stability4.中国⾦融,《刘桂平:⾦融系统要坚定不移践⾏新发展理念》,2022,https://mp.weixin.qq.com/s/11jrpNFbx9buJqbF3H9c0w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健全⽣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2021,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26/content_5602763.htm6.中国保险⾏业协会,《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标助推绿⾊发展蓝⽪书》,2021,http://www.iachina.cn/art/2021/6/15/art_8573_105129.html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融科技⽣态⽩⽪书》,2021,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111/P020211101609154030664.pdf8.平安证券,《破局普惠⼩微⾦融:真实触达与轻型获客》,2021,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12151534701809_1.pdf?1639574499000.pdf9.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平安银⾏,《物联⽹⾦融研究报告》,2022,http://www.caict.ac.cn/kxyj/qwfb/ztbg/202201/P020220114450470371430.pdf10.中国国际⾦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宏观专题报告:绿⾊⾦融:以引导促服务,化挑战为机遇》,2021,https://research.cicc.com/frontend/recommend/detail?id=198111.中国国际⾦融股份有限公司,《ESG策略变迁与产品发展》,2021,https://mp.weixin.qq.com/s/h_cYfZ4MjiFB2DzKQa_e0g44保尔森基⾦会绿⾊⾦融中⼼保尔森基⾦会由美国第74任财政部⻓、⾼盛公司前⾸席执⾏官亨利·保尔森于2011年在芝加哥创办,是⼀家⾮营利、⽆党派、“知⾏合⼀”的独⽴智库,我们的⼯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经济、⾦融市场、环境保护和政策倡议的交叉领域开展⼯作,注重助⼒平衡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保尔森基⾦会绿⾊⾦融中⼼成⽴于2018年,⽀持绿⾊⾦融从社会善举融⼊主流⾦融市场,推动构建绿⾊⾦融体系。绿⾊⾦融中⼼专注于碳市场、绿⾊⾦融和⾦融科技这三⼤核⼼领域,通过⾼层研讨、政策倡导、思想引领及智⼒⽀持,推进市场化解决⽅案,促进全球绿⾊⾦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多信息,请浏览官⽅⽹站www.paulsoninstitute.org.cn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是为中国和全球绿⾊⾦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市场、产品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平台,致⼒于在绿⾊⾦融、⾃然资本融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等领域成为有全球影响⼒的⾮营利性智库,为改善全球环境和应对⽓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更多信息,请浏览官⽅⽹站www.ifs.net.cn报告联系⼈保尔森基⾦会绿⾊⾦融中⼼鲁⻜⻜flu@paulsoninstitute.org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张芳zhangf@ifs.net.cn吴功照wugzh@ifs.net.cn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