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观奕资本 UNIBFFVIP专享VIP免费

观奕资本&UNIBFF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1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发布机构:观奕资本 UNIBFF
2022.10
观奕资本&UNIBFF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2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主编:章显成 焦仕
编委会成员:张海生 夏翔 金辉
观奕资本&UNIBFF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3
2022 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
目录
摘要 ............................................................................................................................... 5
第一章、什么是碳中和 ............................................................................................... 6
1.1 碳中和、碳达峰 ............................................................................................ 6
1.2 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 ............................................................................ 7
1.2.1 碳积分 ................................................................................................. 7
1.2.2 碳配额 ................................................................................................. 8
1.2.3 碳核证 ................................................................................................. 8
1.3 碳足迹、碳汇 .............................................................................................. 10
1.3.1 碳足迹 ............................................................................................... 10
1.3.2 碳汇 ................................................................................................... 11
第二章、为什么要碳中和 ......................................................................................... 13
2.1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 .................................................................. 13
2.2 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 .................................................................................. 16
2.3 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 .......................................................................... 18
第三章、碳中和的全球综观 ..................................................................................... 21
3.1 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3.1.1 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 ................................................................... 21
3.1.2 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 ................................................................... 24
3.1.3 主要国家的碳中和举措 ................................................................... 25
3.2 碳中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8
第四章、如何实现碳中和 ......................................................................................... 32
4.1 我国碳排放现状分析 .................................................................................. 32
4.2 减少碳排放 .................................................................................................. 34
4.2.1 发电端-可再生能源替代 ............................................................... 34
4.2.2 生产端-工业节能减排 ................................................................... 36
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发布机构:观奕资本UNIBFF2022.10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主编:章显成焦仕可编委会成员:张海生夏翔金辉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目录摘要...............................................................................................................................5第一章、什么是碳中和...............................................................................................61.1碳中和、碳达峰............................................................................................61.2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71.2.1碳积分.................................................................................................71.2.2碳配额.................................................................................................81.2.3碳核证.................................................................................................81.3碳足迹、碳汇..............................................................................................101.3.1碳足迹...............................................................................................101.3.2碳汇...................................................................................................11第二章、为什么要碳中和.........................................................................................132.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132.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162.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18第三章、碳中和的全球综观.....................................................................................213.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与现状..................................................................213.1.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213.1.2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243.1.3主要国家的碳中和举措...................................................................253.2碳中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8第四章、如何实现碳中和.........................................................................................324.1我国碳排放现状分析..................................................................................324.2减少碳排放..................................................................................................344.2.1发电端-可再生能源替代...............................................................344.2.2生产端-工业节能减排...................................................................36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4.2.3交通端-新能源动力.......................................................................374.3增加碳吸收..................................................................................................374.3.1森林草原碳汇...................................................................................374.3.2土壤固碳...........................................................................................384.3.3CCUS..................................................................................................38第五章、碳中和投资机遇.........................................................................................405.1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405.1.1光伏...................................................................................................405.1.2风电...................................................................................................465.2能源传输投资机遇......................................................................................525.2.1特高压...............................................................................................525.2.2储能...................................................................................................565.3交通电气化投资机遇..................................................................................595.3.1锂电...................................................................................................595.3.2氢能...................................................................................................645.4碳金融投资机遇..........................................................................................715.4.1CCER..................................................................................................715.4.2区块链与碳金融...............................................................................72结语.............................................................................................................................74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摘要本报告主要阐述了碳中和领域所涵盖的基本概念,讲述了为什么要关注和推进碳中和,碳中和进程在全球和中国的由来、发展及现状,并剖析了如何实现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当中所蕴含的投资机遇。第一章中,我们重点阐述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定义,并延伸讲述了碳中和领域常见的诸如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等专业名词,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当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中,我们讲述了为什么要关注碳中和,推进碳中和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我们重点阐述了碳中和与温室效应、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指出碳中和背后所蕴含的我国能源安全的问题,并表明碳中和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与责任。第三章中,我们描述了碳中和的前世今生,如何诞生、发展、演化以及全球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现状及举措,以便让读者明了碳中和并不是一人一国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长期目标与事业。第四章中,我们从增加碳吸收和减少碳排放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推进及落实碳中和,并简要分析了每种方式方法的优劣和现状,以便读者了解碳中和的落地要从哪里做起。第五章中,我们从可再生能源发电、能源传输、交通电气化以及碳金融四个维度阐述了碳中和当中所蕴含的投资机遇,并对其中每个版块的核心机遇进行了分析和举例,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碳中和这个时代浪潮。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第一章、什么是碳中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说过“碳中和”、“双碳”、“3060”、“温室效应”、“节能减排”、“《京都议定书》”这样或浅显、或学术、或深奥的词汇和短语。这些源自于环保组织对于地球的自发热爱和保护心态而衍生出来的词汇,最终也由民间自发倡议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寰宇之下的时代浪潮。对于碳中和,人们莫衷一是。有的人称之为环保主义者“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的升级版,认为碳中和是可续持续发展的画龙点睛之笔;有的人将碳中和与大国担当相挂钩,认为这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人民、对于国际社会的一种庄重承诺;也有人认为碳中和是时下时髦新兴的词汇ESG的重要涵盖部分,是彰显国家、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1.1碳中和、碳达峰让我们回归根本,来探究一下碳中和本身的定义与概念。实际上我们所谈论的“碳中和”,是在暗指“双碳”概念,“双碳”是“碳达峰”、“碳中和”二者的简称。“碳达峰”,是指某一国家或区域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且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相应主体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自身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整体实现“零碳排放”。尽管世界经济仍在发展,社会生活仍在进步,但化石能源依旧是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全球各国与社会各界首先关注的是“控碳”,用更少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赢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尽早实现碳达峰;之后是“减碳”,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工艺的进展,以“低碳”、“零碳”甚至“负碳”的方式,在社会生产、生活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取得平衡,最终实现碳中和。也因为有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平衡,因此会引出单位GDP能耗(或者单位GDP碳排放)的概念,即平均每取得1万元的GDP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或二氧化碳排放)。当然,相对应的也会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碳排放总量数据和人均碳排放量数据。根据IEA(国际能源署)2019年的数据统计:国家/项目单位GDP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中国0.7kg/美元99.2亿吨7.1吨/人美国0.22kg/美元47.5亿吨14.4吨/人日本0.23kg/美元10.6亿吨8.4吨/人表:中美日三国碳排放数据对比(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由上述数据可知,由于较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及有待提升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很高,单位GDP碳排放量较高,但人均碳排放量并不高。而为了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我国引入并设置了“碳积分”、“碳配额”和“碳核证”制度,用以从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层面,来推动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战略。1.2碳积分、碳配额、碳核证那什么是碳积分、碳配额和碳核证?1.2.1碳积分“碳积分”在我国主要是指汽车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会从油耗、新能源两个维度给汽车制造企业打分,主要有两个指标:1、平均油耗目标值: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的油耗,如果低于这个目标值,就积正分,否则就要积负分。2、新能源生产指标:每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量占车企全部汽车生产销售量的指标,如果满足这个指标就不扣分,否则积负分。如果最终核算下来车企的积分是负数,则可能面临暂停高油耗车型的申报,暂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8停高油耗车型的生产等等处罚。因此车企为了满足碳积分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控燃油车的油耗,另一方面,生产更多新能源汽车。如果车企经过种种努力实在完不成,那只能去购买碳积分。目前碳积分在国内仅仅是与汽车行业相关,社会大众与碳积分现在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在汽车产业之外,与各类生产制造型企业紧密相关的主要是碳配额。1.2.2碳配额“碳配额”即碳排放配额,是控排企业获得的在特定时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权,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在我国,控排企业主要是电力、矿产、水泥、建材、钢铁、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能耗大户,往往是特定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各地政府会根据企业的过往及现状,公示企业是否纳入碳排放的配额管理。碳配额的获取方式目前主要是免费分配为主。但尽管如此,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的方式所获得的碳配额的盈余,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进行变现的,这也构成了碳金融、碳市场的基础,即企业(公司或其他组织)通过减少碳排放,获得了相应可转让可变现的排碳权,再通过排碳权的交易、转让获利,让超额排放的企业购买排碳权,从而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但如果一家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并未被纳入到碳配额的管理范畴中,但是又有能力或者意愿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进来参与到碳中和的减碳浪潮之中,该怎么办呢?这就要提及碳核证了。1.2.3碳核证碳核证是指“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在中国,全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英文缩写CCER(China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CCER主要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与碳配额相比,CCER更多的是强调“自愿”的二氧化碳减排,碳配额是由国家强制划分给企业的,而CCER是由环保项目或企业主动创造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9CCER的碳减排是经过严格“核证”的(即经过碳排放的核算审计),一个CCER项目在进入市场前,需要先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量化考察以及层层备案。因此,CCER比碳积分、碳配额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任何主体(个人或者公司、机构组织)都能够成为碳减排的行动者和直接受益者。不过目前CCER项目的受理和发放已经处于“暂缓申请受理”的状态。2017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表示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公告称自2012年6月颁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在实际实行中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以下两个原因也促成了CCER项目备案的暂停:(1)价格水平波动大由于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且发放要求较为宽松,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市场中的CCER供给普遍大于需求,这也导致了碳价格普遍偏低。并且我国碳市场价格还呈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即在临近履约期时各试点地区控排企业出现集中交易导致碳价格临时大幅上升,而在非履约期时碳价格则大幅回落,这使得碳配额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价值。(2)供需不平衡市场上CCER供需极度不平衡,相较于供应量实际的交易需求量并不大,大部分项目形成积压。截止2016年12月31日,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计公示的审定项目有254个已经产生了5000多万吨减排量。然而从七个试点区域2015年发放配额约12亿吨,2016年履约期用于抵消的CCER量不到800万吨,占总配额0.67%,远低于试点抵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5%-10%,“高库存”可能对系统造成潜在压力与风险,暂缓备案也有出于消纳库存的考量。尽管CCER目前已经“暂缓申请受理”,但业界依然看好CCER所代表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所蕴含的潜力。毕竟,真正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碳足迹,碳中和才真正融入到了人们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当中,碳中和也才能真正从“政策导向”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国家战略”变成一种“行为态度”。等一下,刚刚提到的碳足迹又是什么?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01.3碳足迹、碳汇1.3.1碳足迹碳足迹,英文为Carbon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以个人为例,一个人出行骑自行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必然会比一个人驾驶燃油车出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少,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出行方面,自行车出行碳足迹“小”而驾驶燃油车出行碳足迹“大”。再比如,人进食植物性蛋白质食物(比如各类坚果),与进食饲养的牛羊肉相比,培育植物性食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要远小于饲养等量的牛羊动物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进食植物性食品的碳足迹要小于进食动物性食品的碳足迹。图:不同出行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图片来源:搜狐网,《交通方面的低碳行动——低碳出行》)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而言,植物光合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先被动物消化、吸收、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1转化,再被人类消化、吸收、转化,能量的转化效率的确是大幅度降低了。有人曾大致计算过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平均的能量利用率大约只有20%左右。这个数据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从碳中和的角度而言,低碳其实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息息相关。图:每1kg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图片来源:联合国气候行动网站)企业主体则与个人相似,企业的碳足迹不仅包括企业如何使用能源进行生产经营,也包括了企业如何选择原料与供应商,采用何种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物流方式、包装方式、营销方式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碳足迹。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注重“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杜绝浪费、重复使用、循环再利用,才能在不改变碳汇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碳汇?碳汇又是什么?1.3.2碳汇碳汇(carbon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可以说,碳汇是指森林、植被、湿地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人类向大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会立即引起气温的即刻上升,而是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逐渐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升高。这其中的很大一部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2分原因就是因为碳汇的存在。自然界的植物、水体、湿地,乃至大自然原本就蕴含的碱性物质,都具有各类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吸收、转化、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海洋、河流、湖泊能够天然吸收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存在的氧化钙等无机物,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与之对应,自然界天然就存在着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比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呼吸,火山的爆发、可燃物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都是“碳源”,即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因此碳源和碳汇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的天平的两端,只是当人类的能源利用不可避免地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远大于吸收时,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便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大自然碳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碳排放可以肆无忌惮,碳中和依然是我们应当持续努力实现的目标。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3第二章、为什么要碳中和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的“阴谋论”,即“排碳权”等同于“发展权”,限制一个国家的碳排放,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不少人士会认为,碳中和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钳制和打压,以西方为首的先发国家,正是期望通过排碳权来遏制后发国家(比如我国)的发展。我们无意指责这个观点的错误性和偏颇性,但对于我国这样有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稳健的治国施政手段、坚定地造福于民信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上述“阴谋论”视角无法解释我国对于碳中和、碳达峰如此的重视程度、将之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及我国在国内国际均积极承诺“3060”的双碳目标、且以举国之力全方位推进碳中和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会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要进行碳中和,并解释为何碳中和并非单纯是一场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和零和游戏,而是全人类可能都必须参与和践行的一场行动。三个方面分别是:(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2.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极端天气二氧化碳排放的话题最初是与温室效应的概念一同进入社会主流认知的,我们都曾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上听说过温室效应、碳排放、厄尔尼诺现象等等,在主流认知观点中,似乎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相关性应该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在某些非主流观点认知中,会提及在地球存在至今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全球的平均气温是从冰河时期的平均零下7-8度,逐步上升至今,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发生的、且延续至今的过程。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4图:2.5万年前至今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变化图(图片来源: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84-4)同时,有人引用了竺可桢院士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的气温大幅变化,寒冷时期、温暖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基准温度相比,气温上下浮动甚至超过了2摄氏度;作为对比,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只比工业化前时代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摄氏度。故而,有非主流观点认为碳排放与全球气温升高的危害性被舆论界有意地扭曲或者放大了。更有甚者,提及了西汉时期的强汉开疆与隋唐时期的万国来朝,都是历史上平均温度升高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进而使得中原农业政权拥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才奠定了我们传颂至今的汉唐盛世。图:3000年前至今的中国平均气温变化图(图片来源:地理公社,数据来源: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不可否认的是,回溯2-3万年的时光,全球气温变暖的确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5过程,相关科学论文基本都能证实这个趋势;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迈入工业化时代至今不过百余年,全球气温剧烈升高了约1.1摄氏度,这个上升幅度可不是在漫长的数万年岁月中上升7-8摄氏度的那种缓慢上升趋势所能够解释的,前述图中所引用的Nature论文的图片也可清晰看到,数万年的气温平滑上升,与进入工业化之后气温的陡然上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大概率不是同样的原因所导致的。我们不应该否认这是人类自身因素所导致的全球气温剧烈波动。另外竺可桢院士的气候变化与历史变迁的研究的确给予了当今国人看待过往历史变迁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天时地利人和也包括有更宏观的气候因素,更寒冷的气候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南方农耕经济则因为洪涝、旱灾等农业减产叠加抗击北人南下所导致的兵灾、兵役、兵饷,会使得天下更快地进入新的一轮治乱兴替。但非主流观点所期待的气温上升时期的汉唐盛世恐怕不会再出现了。我们观看竺可桢院士所记录的气温数据可知,当下的平均气温与西汉、隋唐时期的平均气温相差无几,但西汉、隋唐时期著名的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绿洲成片的“塞上江南”西域,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戈壁和荒漠。因此,气温的上升并不会带来着生态环境的好转,也并不意味着农业物质生产的丰富。况且,我国社会早已不是当初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技术早已天翻地覆。相较于恢复农业时代的汉唐气象,我们还是更有理由去期待科技时代的中华盛世。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恐怕是全球气温上升所带来的更持续的极端天气和更频发的自然灾害。2022年7月,全球出现罕见高温热浪,多国报告了超40℃的极端高温。在欧洲,持续的热浪、肆虐的野火、历史性的干旱接连来袭,给民众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经济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美国,半数以上地区都处于干旱状态,多地迎来创纪录的高温;与此同时,极端暴雨导致多州出现严重洪灾,已有数十人死亡。南美洲中部、非洲南部甚至北太平洋和南极半岛附近,7月的气温均高于平均水平。反观我国,2022年7/8月份的高温天气想必绝大多数人深有体会,在此不再赘述,同时期,水力发电大省四川由于降水量降低、主要江河水量较往年下降50%,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等因素,竟然拉闸限电。极端高温天气之后,又是全国各地的大到暴雨蓝色预警,多地发生洪涝灾害。研究表明,地球气温每升高一度,就会多吸收7%的水蒸气,并在日后形成降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6水,导致大雨、暴雨增加,进而产生洪涝灾害。8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应用气象服务主管罗伯特·斯特凡斯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发出警示,“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紧急行动,类似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可能成为常态”。同时,与夏季持续高温相对应的,则更加寒冷的冬天。相信当下逐步由体验高温转向体会严寒的欧洲人,在未来面对飙升的取暖账单时,会很有感触。另外,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的许多沿海城市、滨海城市平均海拔不过数米,如若放任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上升,那么诸多城市将会成为泽国或被淹没。如果不想未来每年体验长达数月的高温套餐、不想时常体会高温+暴雨的瞬时切换、不想时常感受旱灾和洪涝的轮流发生,不想时常担忧农业减产、粮食绝收,那么不妨认真践行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因此,碳中和并不是无关痛痒的口号与标语,而是与我们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宏伟目标。2.2大国政治与大国担当相信诸位都没少听到关于碳排放权的国际争议,毕竟现有的科技手段并不足以让人类摆脱化石能源,而使用化石能源就必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国际共识是非常好达成的,但是每个国家应该各自减少多少碳排放,把各国碳排放总额控制在多少,这个问题却吵吵嚷嚷了许多年。主观意愿上,没有国家愿意主动限制自己的经济发展,更不会给自己的碳排放量主动设限。故而我们时常能听到西方某大国指责我国巨大的碳排放严重影响了地球生态,但罔顾该西方大国正享受着建立在巨额碳排放上的惬意生活和极其惊人的资源浪费的现实。如果真如阴谋论所言,发达国家意欲通过挥舞限制碳排放的大棒来钳制、打压、遏制发展中国家,且摆明了这是一个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圈套的话,那为何我国会主动表态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呢?从国际发展与国际担当方面考虑,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发达国家在进行血腥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抛开殖民、剥削、掠夺的因素外,的确是有一段非常显著的碳排放量暴增、完全不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黑暗年代,其代价过于惨痛,我国不能也不愿再次承受。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7比如完全靠烧煤和蒸汽机驱动的第一个工业革命的英国,其首都伦敦就是不折不扣的“雾都”,劳苦大众和工人染上肺病或引发相关疾病去世者不可胜数,成为英国工业化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噩梦。再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因城市拥有250万辆汽车及多座炼油厂、供油站所带来的石油燃烧,排放了大量的烯烃类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阳光下作用下转变为有毒的光化学烟雾,使得三面环山的洛杉矶成为一个毒烟雾工厂。光化学烟雾事件致远离城市100公里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不走向碳中和,那么反方向的道路所带来的恶果是我们都不愿意重蹈的覆辙。(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确是有过一段不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时期,但我国凭借强大的战略定力,已经摆脱了不利的路径依赖。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原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升级版,我国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和实施。相信大家如果回顾多年以前的中国新闻和报纸,会发现原本我国的生态环境要远比现在脆弱得多,当时巨大的发电厂耸立而起,向天空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尾气,化工厂直接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工业垃圾、城市垃圾遍布郊野,酸雨问题也曾困扰我们多年。“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疑问曾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画起过问号。媒体界也曾连篇累牍地报道关于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是否会导致各类型的生产型企业离开我国,流向海外。但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强力推进了各个行业的绿色环保措施与规范,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淘汰了各类落后产能,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加大废水废物废气的无害化处理,号召减少浪费、加强废物利用、循环使用,很好地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碳中和的目标的确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我国已经在几乎完全类似的道路上有了非常成功的转型经验,相信碳中和在全国上下一心的众志成城面前,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3)碳中和与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期盼与需求,是国际政客们的左右横跳、前后反复所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8我国顺应的是民心,而非政客的口号。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那些产业发展的代价,我国经历过,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也正饱受困扰,比如同为亚洲大国的印度,也正苦于“干净卫生恒河水,没有垃圾泰姬陵”的现状。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们也许拉选票的时候会承诺消除污染、治理环境,上台后却只有挠头无奈。但相信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各地的人民而言,周遭的环境问题才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痛楚。因此我国带头在国际上对于双碳目标的郑重表态,是我国对于世界人民的共同承诺,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种担当。(4)碳中和、碳排放作为各国热议、注重、且付诸于实践的重点领域,已经是各国无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我国选择漠视,当其他国家形成共识时就容易被排除在外,并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损失。而如果我国参与其中,在碳中和相关的发展目标、行动方案、行业标准、落地规范上积极发挥影响力,则有可能帮助我国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新上一个台阶。以具体事件为例,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俗称“欧盟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方案。依照修正方案,2023-2026年是碳关税实施的过渡期。2027年起,欧盟将正式全面开征碳关税。如若关于进出口贸易产品的碳排放情况的界定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使得我国出口商品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那么按照我国2021年对欧盟的4720亿欧元计,哪怕几个百分点的额外关税,都可能让我国出口商损失惨重。但如果我国能与欧盟形成相关碳关税征收、界定、实施的标准达成一致,那么我国就有可能在对欧盟的贸易上,取得相比于其他国家的一定优势。另外,我国是原材料、能源的消耗大国,又是工业品出口大国,作为全球许多大宗商品的单一最大买方,以及许多工业制成品的单一最大卖方,谁说我国不能利用碳中和、碳排放、碳关税来积极建设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贸易市场呢?2.3能源战略与能源一带一路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但又是一个“贫油有煤少气”的国家,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一直很高。以最重要的石油为例,据我国统计局数据,2019年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19我国原油生产量为1.9亿吨,而同年我国的原油消耗量为6.5亿吨。意味着我国70%的原油消耗依赖于进口;同时,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我国2021年石油化工的行业产值约为14.1万亿,按前述的70%依赖度来测算,我国近10万亿的石油化工产值是建立在对外的石油进口依存上的。如若考虑到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制品是更广泛的工业领域的基础原料,可能单单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这一项,所牵涉的可能就远不止10万亿这个数字了,而是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工业运转体系和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了。为了摆脱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能源运输链路过长、能源供应可能随时被掐断等风险,积极推动碳中和事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实是我国或主动或被动的首要选项。依旧以石油为例,石油主要有两大类用途,一是蒸馏后提取柴油、汽油等馏分,用作工业的燃料或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二是裂解后产生各类烯烃类物质,成为化工产业链当中非常重要的原料,广泛用于纺织、轮胎、医药、消费电子、快消品、食品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对于我国摆脱潜在的能源危局具有较好的作用。另外我国逐步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各类新兴、优质、成本低廉的原材料不断面世,也是为了摆脱核心原材料的对外依赖。故而我们可以如此言论:能源结构的改变,不仅限于破解原有的潜在能源危局,还会有新的、更宏大的战略性机遇。图:全球石油航运图(图片来源:网络)上图是一张全球石油航运图,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从中东、南美等区域进口,具体而言,伊朗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途经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南海,再进入我国的广州港、宁波港等地区;沙特的原油经过曼德海峡,途经印度洋,再经马六甲海峡到中国南海最后抵达我国;南美的委内瑞拉的原油横跨大西洋,绕过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0非洲的好望角,再延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海最后抵达我国。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东的原油,还是南美的原油,都会途经数个核心的海峡、经过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长时间行驶后,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南海。这其中无论是红海的曼德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还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亦或是广阔的大西洋、印度洋,都是我国海军目前无法有效保障航道安全的区域,换言之,敌对势力非常易于控制一些我国所鞭长莫及的核心区域,来阻断我国的石油生命线。当然,相对于世界很多缺乏化石能源资源,且离能源出口国有较大地理距离的国家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与我国一致的,比如我们的邻居日韩,以及欧洲绝大部分国家。但如果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新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并且通过特高压技术实现了跨越千里、万里的低能耗电能传输,那么不就逆转了石油生命线扼于他人之手的危局了吗?另外,凭借我国强大的基建能力,以新能源+特高压+高铁的组合输出方式,不就能够很好地替与我们具有同样困境的其他国家解决相似的问题了吗?而我国依托新能源+特高压,就能实现“新产油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的建设,将其他国家接入我国的内循环市场,不就能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了吗?因此,碳中和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其实远远不止节能减排的基本诉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腾飞之路。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1第三章、碳中和的全球综观碳中和的确是近两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议题,引起了金融投资界、实体企业界、各国政府、环保组织等多方面的关注,甚至成为当今一、二级市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其实碳中和的概念诞生,距今已有二十多年。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即众所周知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这是碳中和第一次真正走向全人类的视野,也是碳中和发展的第一个国际里程碑。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美国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在此,我们来回顾一下国际与国内关于碳中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3.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与现状3.1.1碳中和的全球发展历程19世纪,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对化石能源的广泛利用,快速工业化的国家日益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就警告称:“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70年代,全球已经爆发了诸多知名的、影响恶劣的、后果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全球才开始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产生警惕,引发了各界对于环境问题、碳排放问题的广泛讨论。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斯特朗委托,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2家杜博斯为会议提供了一份背景材料,名字叫做《只有一个地球》,这份由40多个国家提供数据、资料,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这份材料指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需要一个世界统一的解决办法。该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做出决议,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一个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组织,统一协调和规划有关环境方面的全球事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因此诞生。回顾整个会议,该会议也被认为是全球环境研究和气候合作的起点。但尽管如此,会议关于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并没有设定约束条件或具体目标。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气候变化首次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被提上日程。但因各国气候变化的分析方法和口径不同,缺乏通用的或连贯的方法学供各国使用,会议进程较为曲折。1988年,为保持科学严谨的统一分析,且让分析结果易于被各国政府和民众理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1990年8月,IPCC发布了第一份评估报告(FAR),这份经过三个工作组、数百名全球顶尖专家评议的报告确定了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得出结论包括:(1)温室效应无可置疑,人类活动正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从而使地球变暖;(2)如果对二氧化碳排放不加干预,21世纪全球温度将以每十年增加0.3摄氏度的速率上升,到2025年将高出1摄氏度左右;海平面将以每十年6cm的速率上升,到2030年升高约20cm。1990年10月,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大会参与方一致同意IPCC结论,并呼吁各国立刻采取行动。1990年12月,联合国常委会批准了气候变化公约谈判。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公约终极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确保气候系统免受人类干扰、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公约明确各缔约方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即全球各国都要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排放过大量其他的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考虑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正当需要,适当承担责任。但该公约没有对缔约方明确具体的义务,缺乏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不过,公约生效后,决定每年召开缔约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3方会议,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使得全球气候变化逐步由单纯的科学问题转变成错综复杂、涉及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在柏林举行,以后每年召开,后续的缔约方会议则诞生了《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和2021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可以理解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最大的进步是成为了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限排目标,规定了在2008-2012年,发达国家应将其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至少减少5%,部分国家在2013-2020年将年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18%,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但根据《京都议定书》的限控目标进行推算,2050年之前全球气温的升幅将减少0.02-0.28摄氏度,而IPCC预计,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摄氏度,因此《京都议定书》也被广大环保组织批评,认为其标准制定得太低,完全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严重危机。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13天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后,通过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只是强调气候变化仍是全球面临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必须做出大幅度碳减排的动作等等,但对于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碳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明确给予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资金支持及确保资金来源等议题,没有形成共识。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落幕并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到2025年至少将向发展中国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4家缔约方提供的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资金从2019年的水平增加一倍,即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公约称全体缔约方将努力让气温升高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2010年的水平减少45%,并在21世纪中叶前后达到碳中和。除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本次大会的其他成就也可圈可点。包括印尼、韩国、乌克兰等煤炭大户在内的46个国家,签署了《全球煤炭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声明》。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在2030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炭,发展中国家承诺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拥有85%森林面积的100多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之前阻止和逆转森林和土地退化的趋势,包括“地球绿肺”巴西;9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计划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减少至2020年的70%。3.1.2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丁仲礼院士认为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1)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2)中国的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3)印度等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还在上升;(4)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碳排放尚未“启动”。尽管存在着国情差异,碳中和已是全球的共识。截至2021年,全球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大部分计划在2050年实现,如欧盟、加拿大、日本、英国、南非等,详见下表。国家或地区碳中和目标年份相应政策/立法进展中国2060纳入政策议程哥斯达黎加2050纳入政策议程埃塞俄比亚2030纳入政策议程冰岛2040纳入政策议程日本2050纳入政策议程挪威2050纳入政策议程葡萄牙2050纳入政策议程斯洛伐克2050纳入政策议程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5南非2050纳入政策议程韩国2050纳入政策议程瑞士2050纳入政策议程奥地利2040纳入政策议程欧盟2050纳入政策议程芬兰2035纳入政策议程爱尔兰2050纳入政策议程加拿大2050政策讨论丹麦2050已立法法国2050已立法匈牙利2050已立法德国2050已立法新西兰2050已立法苏格兰2034已立法瑞典2034已立法英国2050已立法西班牙2050立法中表: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碳中和目标情况(数据来源:《2022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3.1.3主要国家的碳中和举措纵观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气候变化相关立法或者修法的形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具体来看几个国家或地区关于碳中和的立法及政策情况:(1)英国英国于2019年6月修订其《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具有两个亮点。一是在其前三条中提出了本国至2050年的碳减排目标,二是设立具体负责研究控制碳排量目标的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该法案提出,相比1990年的碳排放量,2050年的碳排放量减少80%。这一修订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将2050年净零碳排放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6目标纳入本国法律的国家;而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出2050年的碳排放目标建议、建议碳预算相关政策以及评估各部门对碳预算计划的贡献等工作。当然,英国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2009年又出台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等,因此英国是通过立法形式推动碳中和进程比较早的国家。(2)德国2021年5月12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了新《气候保护法》,确定了新的碳减排目标,争取提前在2045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该《气候保护法》曾因未规定2030年后如何减排温室气体,被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裁定为违反宪法。故此,联邦内阁通过修正法案,应宪法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了更加具体的减排目标,即2045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通过本次新《气候保护法》的出台将成为德国2020-2030年的刚性年度减排目标,具有落实责任和传导压力的强约束作用。另外,新《气候保护法》还对德国2020-2030年个别经济部门允许的最高碳排放水平进行了规定,并从能源领域入手实行减排措施。这一规划,或将使德国提前淘汰煤炭能源的使用。(3)欧盟2020年3月,欧盟公布了《欧洲气候法》草案,2021年5月10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投票通过了该草案。这意味着欧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被写入法律。《欧洲气候法》提出了一系列实现2050年碳减排目标的途径,具体包括:2030年新的减排中期目标,即碳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少55%;到2021年6月,评估并对相关政策修订提出必要意见,以助力实现2030年的额外减排量;从2023年9月开始,每5年评估欧盟与各成员国采取的生态治理措施是否与气候中期目标和2030-2050年行动路线相符合。此外,欧盟委员会将有权对行动不符合气候中期目标的成员国提出建议和质询,同时成员国有义务考虑这些建议或作出解释。2022年6月22日,欧盟通过了“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以下简称“欧盟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案,并将于2023年1月1日实施,该修正案意味着欧盟“碳关税”政策成型。修正案内容包括:其一,从2027年开始逐步征收碳关税;其二,在原本的钢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五大行业基础之上,将碳关税征收行业扩大到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其三,将碳关税征收范围从直接排放扩大到间接排放,即制造商使用的电力产生的碳排放;其四,到2032年完全取消欧盟相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7关行业获得的免费碳排放配额。欧盟“碳关税”的政策开启,真正意义上算是将碳中和的因素纳入国际贸易的范畴,既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动摇国际贸易体系,也可能成为促进世界各国加快碳中和实现的推动器。(4)加拿大2020年11月19日,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向众议院提出了《加拿大净零排放问责法案》,通过立法推动加拿大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该法案的诞生意味着加拿大将从法律上制约本届和后续各届政府,要求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完善加拿大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计划的问责制和增强公众透明度。另外,该法案设定了滚动的5年减排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制订实现每年目标的计划并报告进度。同时,为了向政府提供独立建议以实现碳减排目标,该法案要求设立净零排放咨询机构。(5)美国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批准了一项名为“InflationReductionAct”的法案(IRA),该法案被视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法案,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减少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该法案的总拨款额为4300亿美金,而其中涉及清洁能源的部分为3740亿美金。具体的内容是对风能和太阳能开发项目进行长期的税收抵免,以及对能源储存、沼气、氢气的新税收抵免。另外,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开发商如果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或者在较贫困的地区建设项目,也将获得更多支持。该法案将持续约10年的时间。此前,美国政府曾承诺,到2035年时,全美的电力生产部门将完全“脱碳”。2021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令,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将美联邦政府的碳排放量削减65%,并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该行政令,联邦政府承诺在2027年之前停止购买汽油动力的乘用车,并计划到2035年只购买零碳排放的汽车。另据该行政令,到2045年,美联邦政府拥有或租赁的所有建筑将不再贡献碳排放。(6)日本2021年5月,日本国会参议院正式通过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于2022年4月施行。这是日本首次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根据这部新法,日本的都道府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8县等地方政府将有义务设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地方政府将为扩大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定相关鼓励制度。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日本政府2020年底发布了“绿色增长战略”,将在海上风力发电、电动车、氢能源、航运业、航空业、住宅建筑等14个重点领域推进温室气体减排。3.2碳中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实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中国很早就开始参与碳中和相关的国际事务。比如1976年起,中国就开始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旗下的基金捐款。2003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华代表处在北京揭牌成立,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个在所在地国家之外设立的代表处。在此,我们完整回顾一下我国的碳中和的发展历程。1992年6月11日,中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3年1月5日向联合国交存加入书。1998年5月,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同年8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宣布中国核准了《京都议定书》。2009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的两会中特别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同年11月2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会议决定,到2020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2010年3月,中国批准《哥本哈根协议》。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两大关键文件,建立CCER签发流程和框架,标志着我国碳市场的启动已具备落地的具体规范。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提出定量的减排目标,在巴黎气候大会前,中国把此目标写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29入了自主减排承诺并提交给了联合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第一个主动承担减排责任的大国。2015年3月,国内首单CCER线上交易完成,由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项目业主龙源电力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甘肃新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分2次购买CCER共20万吨,其中一笔成交价为19元/吨。2016年4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在《巴黎协定》上签字。同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3月,由于早期标准的不完善和自愿减排交易量小等因素,CCER市场并未发挥应有优势,处于“暂缓申请受理”状态。2018年,中国国务院刊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等。这为中国在之后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指明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7方面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同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1月,中美两国正式签署《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美两国就气候领域的多项重点问题达成共识。2021年12月,工信部印发《“十四五”绿色工业发展规划》。2022年1月,交通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02022年8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2022-2030)》的通知。由上述可知,我国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就参与了全球碳中和的事业,并且承担起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责任和担当。在碳中和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图:中国能源消耗“含碳量”(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在过去中国大步调推进基础建设、城镇化及快速工业化的三十年里,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中国能源消耗的“含碳量”却依然能够做到逐年稳步下降,实属不易。图:中国2019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1同时,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已经从1990年1.9kg下降到了2019年的0.7kg。图:我国的低碳电力供应情况(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另外,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通过低碳、绿色的方式所获得电力供应量也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因此,我国是积极在履行对国际社会、对全人类福祉的承诺,真正从产业转型、科技研发、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2第四章、如何实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呢?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回答。政治家考虑的是短期政策的优劣与长期战略的利弊;企业家思考的是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正外部效应与负经济利益的平衡;科学家在意的是短期的“低碳”可行性与长期的“负碳”可能性等等。而我们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会考虑二氧化碳是从哪个领域、基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又能通过哪些方式、以什么代价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成本去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我们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察我国的碳排放的实际情况。4.1我国碳排放现状分析让我们首先从能源的最终消耗上入手。图:我国2019年各行业能源消耗比重(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耗的48.8%、交通耗能占15.5%、居民耗能占16.8%、商业耗能占4.3%,农业占2%,其余合计占12.6%,也就意味着工业、居民、交通、商业、农业等耗能合计占全国能源消耗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3的87.4%左右。图:我国各行业类型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同样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发电产热(占比53.1%)、工业(28%)、交通(9.2%)、其他能源行业(3.5%)、居民(3.4%)等。结合我国的能源消耗比重情况分析,可知实际我国碳排放的大头主要是发电产热、工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居民及商业尽管能耗较大,但相对碳排放比重较少,农业的耗能、碳排放则相对占据更少的比重。图:2019年我国能源供应的来源比重(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4之所以发电产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是能耗大户兼碳排放大户,究其根本还是我国能源供应的格局所致。煤炭提供了我国61%的能源消耗、石油提供了19.2%、天然气提供了7.4%,三者合计供应了我国87.6%的能源消耗。而这三者又是典型的化石能源。因此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改变能源结构入手、从改变发电产热、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碳排放大户入手。4.2减少碳排放对于如何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碳中和,我们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1)发电端-可再生能源替代;(2)生产端-工业节能减排;(3)交通端-新能源动力。4.2.1发电端-可再生能源替代依前文所述,我国2019年发电产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据当年排碳量的53.1%。因此该领域的碳减排是我国迈向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这其中大致有两条思路:一是提高现有化石能源的能量转化效率,让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电产热效率提升,在不增加燃料消耗量的前提下,尽量产生更多的电能和热能。但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已超过百年,技术进步带来的转化效率的提升几乎已经达到利用率的天花板,故该方向并非主要方向;二是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普及率、利用率等,使得可再生能源能够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这一条也是当今主流的商业和技术发展路径,世界各国火热的新能源赛道,主要就是投资于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其实人类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并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而是历史上古已有之,从帆船、风车、水力驱动的磨坊等等,都是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典型案例。目前能够大规模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光伏(太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5阳能)、风电、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废物发电等,还包括一些并不主流的潮汐发电、地热发电等等。我们将逐一展开讲述:(1)光伏(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技术自面世以来,已有多轮的技术迭代,并孕育出一部浩浩荡荡的商业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对于光伏产业的大力投资,目前我国已掌握光伏技术的行业领先地位,光伏发电不但走进我国广大的国土腹地,也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光伏发电十分简单,在空置的土地、山坡、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及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即可,几乎不需要安装者每日过多的打理,每日只要有阳光即可自主发电,城市、乡村、荒漠、戈壁,几乎对地理条件没有太多的要求和限制,也不消耗任何资源。由于光伏发电比较契合我国腹地广大、空置土地较多、太阳能资源充足的特点,因此我国的诸多区域都已经快速普及了光伏发电设备。不过光伏存在着以下缺点,包括每天发电时间有限,必须是阳光充足的白日发电量才会足够,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则几乎没有办法实现光伏的安装,因此会导致发电区域和用电区域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错配。(2)风电目前风力发电主要是通过风机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由于风能和光伏一样,是一种没有公害、不消耗资源的、碳排放为零的能源来源,因此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北欧多国的风车+磨坊的诗意画面,甚至一度是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典范。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对于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因地制宜地利用风力发电,非常适合。与光伏相比,风力发电可能会处于全天候运作,有不受日照限制的优势。但同理,风力发电对于风能的要求较高,可能满足相应风能需求的区域会比较集中,并非全国各地皆适宜;另外,风力发电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往往是特定季节发电量高,其余时间发电量低的情况。而且单台风机成本高、投入大,并不像光伏那样可以每家每户出资安装。(3)水电水力发电主要是通过水电站来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与光伏、风能一致,水力发电是一种低碳、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水电也是广泛被利用,拥有诸如三峡、葛洲坝等著名的水电站。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6但水电相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而言,往往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建设的复杂度也更高,有时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我国多座水电站的建设,就使得原来沿岸的古建筑成为水下景观。不仅如此,水库建成后,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被淹没死亡,甚至全部灭绝。对水生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会使鱼类受到影响,导致灭绝或种群数量减少。因此水电站的选址、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往往是个复杂的工程。(4)核电核电具有碳排放量低、发电功率大、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且核电是一种上限很高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各类复杂用途的领域,如核潜艇、核动力航母等,很可能是帮助人类的能源利用水平向上跃迁一个量级的能源类型。但社会大众对于核电的态度可能并不完全是认可的,因为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造成整个城市被废弃、福岛核电站事件导致核污染等等。尽管技术上和统计学意义上核电是非常安全的,发生事故的概率要远小于其他能源类型,但公众的核电的印象可能无法快速改观。我国是核电大国,拥有独立的全产业链的技术实力。经历过早期的能源短缺,我国从适度发展核电改为积极发展核电,未来核电在我国的碳中和事业中还将发挥重要作用。4.2.2生产端-工业节能减排工业生产在我国碳排放中的比重大约是28%,是减少碳排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工业节能减排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进行改进:(1)对于高能耗产业要逐步、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并提高新设备、新工艺、新产线的产能利用率;(2)针对关键耗能环节、关键耗能工艺、关键耗能设备进行绿色升级及能耗改进;(3)对于整体产线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升级,确保资源、能源、设备、产成品的整体配置最优;(4)工业生产中逐步替换传统化石能源,提高电气化使用率;(5)热电联产、循环使用,减少能源和物料的浪费和损耗;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7(6)优化工艺,增加碳捕集等技术的应用,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7)尽可能采用低碳工艺生产的原料和供应商。4.2.3交通端-新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大致产生了我国9.2%的碳排放量。传统上乘用车以燃烧汽油为主,而商用车则是柴油为主,都属于化石能源的范畴。从能量效率上来说,燃油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在25-35%之间,理论最大值在55%,这是由于内燃机中的燃料燃烧使得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使得一定会有相应的能量随着尾气排放而逸散,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而电动车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电机的电能转化率可以轻松达到90%以上。因此电动车与燃油汽车相比,不单单是碳排放减少的因素,还包括能量利用效率提升的因素。目前由于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完善、锂电续航里程和电容量的提升、安全系数的不断提高,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越发普及,逐步能够替代燃油汽车的市场地位,并同时在商用车、船舶、工业用车领域进行应用。另外,相对燃油汽车而言,电动车的整体构造更易于实现自动驾驶,从这个角度而言,电动车的确比燃油车更加面向未来。4.3增加碳吸收大自然自身存在着碳吸收的功能,比如森林、草地、水体、土壤,我们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应该从增加碳吸收的角度行动。4.3.1森林草原碳汇据称一亩森林一年可以吸收2.45吨二氧化碳。因此广泛的植树造林能够更好地吸收温室气体。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22年年初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360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万公顷。这个成绩还是在我国持续进行城镇化建设、同时尽力保障农业生产不受干扰的前提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8下完成,足以证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4.3.2土壤固碳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碱性物质,以及土壤上种植的作物,都是土壤能够固碳的原因。利用土壤固碳,目前已有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1)农业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如少耕制、秸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可以促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存,还可提高生产率。对我国而言,若将土壤农田有机质提高1%,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6亿吨二氧化碳。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固碳贡献率非常可观。(2)发展转基因农业。抗除草剂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之一,种植该类作物,可以利用除草剂除草,避免了传统的翻耕除草,可以减少农田扰动,大幅减少由于机械作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4.3.3CCUSCCUS,即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CCUS资源化利用技术有合成高纯一氧化碳、烟丝膨化、化肥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饮料添加剂、食品保鲜和储存、焊接保护气、灭火器、粉煤输送、合成可降解塑料、改善盐碱水质、培养海藻、油田驱油等。其中合成可降解塑料(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和油田驱油技术(二氧化碳驱油)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属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类,可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可用于一次性包装材料、餐具、保鲜材料、一次性医用材料、地膜等方面。二氧化碳降解塑料作为环保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正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研究开发热点。利用此技术生产的降解塑料,不仅将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制成了对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而且避免了传统塑料产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它的发展,不但扩大了塑料的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是一个补充。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上实现双赢的有效办法,实现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并提高油气采收率前景可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现场应用已经证明,向油层中注入二氧化碳混相驱或非混相驱能够大幅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39度提高采收率。早在2010年,美国利用二氧化碳驱技术已经采出了大约15亿桶原油。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0第五章、碳中和投资机遇我们常说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并不是笑眼旁观一场盛宴的举办,而是躬身入局。面对着火热的碳中和赛道和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政策、事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以及我们该如何参与其中。所幸的是碳中和是时代的趋势,它涵盖了足够广泛的赛道、渗透了足够层次的深度、蕴含了足够丰富的机遇,提供了足够海量的选择。我们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弱水三千,不止一瓢”。如果以碳中和所涉及到的产业划分,其涵盖了:包括有光伏、风电、水电、核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赛道;包括特高压、储能在内的能源传输赛道;包括锂电、氢能在内的交通电气化赛道;以及包括碳交易、与区块链相结合的分布式碳资产在内的碳金融赛道。上述所及的赛道和领域,均有着千亿乃至万亿的市场规模,这其中的企业,都有着十倍乃至百倍的成长空间。以锂电行业为例,既包括有市值万亿却依然持续增长的锂电龙头宁德时代,也包括有技术优势显著、且成长迅速的负极材料行业新星上海巴库斯超导新材料公司。接下来,我们将阐述每一个赛道具体的投资机遇。5.1可再生能源投资机遇5.1.1光伏5.1.1.1看好光伏投资的原因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投资机遇主要受以下几个有利因素在积极推动:(1)光伏组件(俗称“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不断下降,导致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降至接近火力发电的水平。以隆基绿能的光伏组件为例,其每瓦售价从2015年的3.49元下降到了2021年的1.57元,使得国内光伏发电的平均成本在2022年达到了0.3元一度的水平,参照中国神华2021年火力发电的每一度电0.355元的成本(当然,火力发电的高成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1本和近两年煤价高涨有关),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实质性低于火力发电,光伏逐步替代火电已经未来可期。(2)2019年光伏发电量占我国全部发电量的2.8%,与火电61%的发电量占比相比,光伏发电未来拥有至少十倍的替代空间。图:2019年我国不同类型能源发电量(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3)光伏发电自诞生起就是面对着全球化的需求和全球化的市场,而并不仅限于本来就很巨大的中国市场。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170GW,而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54GW,约占全球市场的1/3,也意味着放眼全球市场,在国内市场还有10倍增长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海外还有两倍于国内市场的巨大机遇存在。(4)新冠疫情以来的全球货币宽松导致通货膨胀,使得全球的能源价格居高不下,高昂的煤炭、天然气价格,迫使世界各国加紧推进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以欧洲为主要受影响区域的能源供需不匹配,而欧洲又是光伏进口的重要区域,故而可能导致对光伏的需求更加旺盛。(5)光伏产业是一个我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未来市场蛋糕进一步扩大,最有可能分食增量收益的,依旧是我国的产业公司。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2图:全球光伏硅片市场份额格局(图片来源:西部证券研发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光伏领域的龙头企业几乎都是我国的公司,在不出现行业的根本性变革前,我国对光伏行业的主导地位应该会延续。那么如果我们看好光伏产业链,其中的投资机遇蕴藏在哪里呢?5.1.1.2光伏产业链拆解答案还是得从产业链入手。我们将光伏产品的主要构成进行拆分,可得光伏各类组件构成如下:图:光伏系统各类组件拆分图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3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考察光伏产业链:(1)产业链中成本占比最大、工艺最复杂、最核心的是哪个环节?(2)光伏发电整体发电效能改变的驱动力在哪个环节?上述的答案都是电池片,电池片占据光伏组件50%以上的成本,而电池片几乎决定了光伏发电的光电效率(即发电效率)。电池片的核心又在于硅片,硅片占据了电池片60%以上的成本,硅片由主要由硅料制成,因此整个光伏电池的成本和效率(技术)核心都在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这一整个环节。如果我们观察近几年硅料到组件的单瓦毛利率,会发现近几年组件、电池片单瓦毛利下降,而硅料单瓦毛利上升,这是否意味着整个产业链中能攫取最大利益的是上游的硅料呢?图:近几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单瓦毛利情况(图片来源:公众号“梨核的小宇宙”)答案是否定的。近几年的硅料毛利上升,电池片、组件毛利下降是由于上下游供需产能及产量错配导致的,随着上游的产能放量,上游的价格下降将导致上游的毛利下降,从而下游的毛利又将上升,从而进入周期性的产业利润波动的循环,因此投资光伏的切入点并不是这个视角。5.1.1.3N型电池投资机遇如果我们回顾光伏的发展历史,会发现行业曾经历过多次轰轰烈烈的洗牌,无锡尚德、汉能薄膜,都曾是业内的风云企业,但最终俱往矣。决定他们最终兴衰的是企业各自押注的技术路线以及这个技术路线最终是否能为行业主流。光伏硅片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主要是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在P型半导体材料上扩散磷从而形成N+/P型结构的电池称作P型电池,在N型半导体材料上注入硼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4从而形成P+/N型结构的电池称作N型电池。P型电池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但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具有瓶颈;N型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高,但制造成本较高。P型电池的类型包括PERC电池及BSF电池;N型电池包括TOPCon电池及HJT电池。曾经BSF曾是主流,而现今已全面被PERC取代。图:BSF及PERC电池市场份额(图片来源:未来智库)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的实际运行已达到24.06%,而其理论值最高可达24.5%,因此PERC电池未来的技术进步空间较为有限,再难进行突破。而N型电池相对于P型电池,具有如下优势:(1)光学衰减趋近于零,电池转化效率更高;(2)N型电池工作温度较低,较少工作温度带来的效率降低和热量耗散;(3)N型电池在阳光较弱的情况下仍可发电,将发电时长及发电量提高。根据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算,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达到28.7%,高于HJT27.5%和PERC的24.5%,且最接近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理论极限效率29.43%。尽管我们看到N型电池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目前N型电池的生产成本与投产成本仍高于P型电池,比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TOPCon电池线设备投资成本约2.2亿元/GW,略高于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5PERC电池的1.94亿元/GW;(2)根据PVInfoLink统计,截至2021年底,TOPCon电池的非硅成本已经有能力低于0.3元/瓦,但对比PERC电池仍然有0.18-0.22元/瓦的差距。但PERC电池发展前景有限的情况下,各类光伏企业仍然纷纷开始布局N型电池,比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就加大了TOPCon和HJT的研发投入;华晟新能源已形成HJT电池和组件产能各2.7GW,规模居全球HJT领域第一,从转换效率来看,平均效率已达24.73%;金刚玻璃1.2GW产线目前处于产能爬坡状态,并在2022年6月宣布建设4.8GW高效HJT电池片及组件项目;东方日升将原先的HJT产线改造并扩产,现已逐步进入投产。根据未来智库的预计,2022年,TOPCon电池的产能新增有可能达到50GW,HJT的新增产能有可能在20-30GW之间。由于工艺路径的复杂性,因此N型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仍以外资品牌供应为主,成本大致为10-20亿元/GW,2019年之后,国内厂商逐步进入设备生产领域,如迈为股份、钧石能源、捷佳伟创等推进国产设备研发,有望将成本降低至5-10亿元/GW。因此未来数年,可能由于N型电池的产能放量、新玩家进入,导致整个光伏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从电池片、组件,到核心设备供应商,市场份额都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故我们认为,即使是看似非常成熟稳固的硅片太阳能电池领域,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5.1.1.4钙钛矿投资机遇当然,我们上述的所有结论都是基于硅材料作为光伏电池的核心材料所得出的,但近年来随着钙钛矿的研究的推进,颠覆硅材料在光伏产业的统治地位也不是不可能。狭义的钙钛矿指CaTiO3这种矿物,广义的钙钛矿指具有钙钛矿结构的ABX3型化合物。钙钛矿电池和硅片电池一样,能够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且作为对比,钙钛矿优势明显:成本低廉、低碳、综合性能优良、可形成叠层电池、可制备高效柔性器件、极限效率更高等。三层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理论值为45%,远远高于其他电池。当然,钙钛矿电池也有缺点,抗湿抗热性差,会与水发生反应。钙钛矿电池的加工工艺与硅片电池也有较大差异,包括PVD镀膜、涂布、激光开槽、加工等步骤。PVD镀膜是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式,氩气离子在电场与磁场引导下达到靶材上,将靶材原子/分子溅射到衬底以制备透明氧化物导电薄膜。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6PVD镀膜膜厚均匀易控制,工艺稳定可控,重复性较好,靶材寿命较长,适合连续生产,国内的东莞大晋涂层即在PVD领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激光开槽则是帮助钙钛矿电池打开部分膜层,达到阻断导电,形成单模块、电池分片的目的。国内钙钛矿激光设备供应商有帝尔激光、迈为股份、杰普特等。目前由于钙钛矿电池的可叠加性特点,业内主要关注钙钛矿与硅片电池的双层叠加以提高整体的发电效率,规避二者的缺点。同时,由于钙钛矿可制备柔性设备的特点,因此钙钛矿电池是有可能应用于建筑表面形成外立面的发电幕墙,从而改变硅片光伏电池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面积的问题。因此,短期及中期,光伏领域N型电池将会有一波市占率的提升,中期及长期,钙钛矿等新材料有可能会给光伏领域带来新的机遇。5.1.2风电5.1.2.1如何看待风电市场从投资逻辑上,风电与光伏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光伏和风电的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都是基于全球碳中和的推进以及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风能和光伏一样,具有清洁、无污染、无碳排放等优点;风能也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并不局限我国;同时和光伏一样,我国的风电资源也很丰富,传统上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是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传统的风电场建设也主要布局在这些区域。二者相似之处便不再赘述。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2021年光伏累计装机量达305.987GW,我国风电的累计装机量338.31GW,二者几乎是等量齐观的水平。根据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的预期,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即1200GW)。也就是从2021年底的累计约640GW上升至1200GW,假设风电、光伏仍然是约1:1的比重,那么未来9年,风电领域每年的市场规模约有1000亿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沿用投资光伏的视角来投资风电呢?答案可能是不行,光伏和风电之间还是会有较大差异。光伏发电由于其体积较小,而横向占据面积较大,因此除了集中式的光伏发电站,比较常见的是分布式光伏,即广大乡村区域的屋顶、空地,家家户户均可安装。故光伏无论在国内国外,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7都有着巨大的户用(即C端终端家庭)市场。而风力发电由于其巨大的风塔、叶片,其长度甚至达到数十米乃至上百米,建设风电的初始资金投入量、纵向的高度、较难的开发建设、较多的维护需求,导致了风电只能由政府端、基建端或者PPP模式来进行开发、运营、维护,相对于光伏发电要更加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故相对而言,风电产业链的整体门槛较光伏产业链更高一些。那么风电的投资机遇在哪里?5.1.2.2风电产业链拆解我们依旧从产业链入手。下图是风机整机的结构解析图。图:风机结构解析图(图片来源:网络)风机整机包括塔架、底座、叶片、发电机组等主要部件,发电机组中又包括转子、转轴、变速箱、制动装置、发电机等等部件,从成本拆解角度来看,风机整机的成本拆解如下: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8图:风机部件成本占比我们可以看到叶片、塔架、齿轮箱、轮毂等部件成本占比较高,那是否意味着成本占比较高的部件即更有市场前景?答案并不尽然,风机整体中的许多部分是钢材料制品,部件品质更多的是影响使用寿命,其本身虽然成本占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技术门槛高,也不意味着是风机风电转化效率提升的关键。那提升风电转化效率的核心是什么呢?主要是叶片和发电机组。5.1.2.3风电叶片投资机遇叶片尺寸(长度)越大,扫风面积越大,发电量就越大、度电成本就越低,因此叶片都往大尺寸发展。而叶片尺寸越大,其对强度、重量的要求就越高,要求高强度、低重量,因此叶片技术难度较大,大尺寸的叶片往往是由碳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制成。全球来看,风机叶片市场上的外资企业主要有GE、LM、TPI、Enercon等,国内厂商包括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中复连众等国有控股大厂以及艾郎科技、天顺叶片等民营专业化叶片企业,此外,部分主机厂如明阳也自主生产叶片。全球风电叶片市场格局较为集中,CR5占比约为65%,其中我国的中材科技、时代新材和艾朗科技分别占比13%、10%和7%。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49图:全球风电新装叶片尺寸比例(图片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由于新装叶片的尺寸越变越大,因此叶片模具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供不应求,因为特定尺寸的模具可能不到2年就要淘汰替换成更大尺寸的模具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风电叶片模具产业尽管技术门槛很高,市场规模不大,但拥有着较好的市场红利。叶片模具领域主要玩家有固瑞特(外资)、双一科技、北京玻璃钢研究院(中材科技旗下)、天顺风能,市场占有率很高,CR4达到90%。因此该领域的公司完全能够成为财务指标靓丽的小而美的上市公司。同时制造大尺寸叶片用的核心材料碳纤维目前正处于高对外依赖度的状态。图:我国碳纤维产量与需求的对比情况(图片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0国际上碳纤维厂商主要包括日本东丽、日本东邦、日本三菱,美国Hexcel,我国一年进口碳纤维数量在3万吨,总需求量为5万吨一年,因此对外依存度高达60%。不同品质规格的碳纤维价格不同,但高品质的碳纤维往往需要上百万元一吨,因此碳纤维的国产替代存在着较大的机遇。我国的碳纤维厂家包括光威集团、精工科技、中复神鹰等企业。无论哪家公司成为龙头,都可以拿下这百亿市场里的最大的一块蛋糕。5.1.2.4发电机组投资机遇风电发电机组有不同的驱动发电技术路径,包括有半直驱、直驱和双馈式。半直驱的厂商包括明阳智能和上海电气,直驱的厂商包括金风科技、上海电气和东方电气,双馈式的厂商包括三一重工、Vestas、GE、运达股份等。通常来说,一套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轴承含有:偏航轴承1套,变桨轴承3套,主轴轴承1-3套,此外根据不同的风机技术路线(如双馈式风机)还可能需要搭配齿轮箱轴承等。由于风电机组的恶劣运行工况和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使用要求,使风电轴承具有极高的技术复杂度,是公认的国产化难度最大的部件之一。目前风机偏航、变桨、发电机轴承及3MW级以下的主轴轴承已实现了国产化,但大风机的主轴轴承却受制于人,依赖进口。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风电主轴轴承一年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00亿元,我国的通裕重工、金雷股份、新强联是主轴轴承的龙头企业。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国产替代,那么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中诞生多个财务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应该完全没有问题。5.1.2.5海上风电投资机遇以上是我们通过产业链构成这个角度看到的投资机遇,现在我们换个视角来重新查看风电的投资机遇。传统上风机都在内陆的三北区域,但由于三北区域开发较早、距离用电区域较远,因此未来的风电开发侧重于海上风电。尽管海上风电有包括安装环境较陆上风电恶劣,设备易于被侵蚀,要面临台风、巨浪,维修较陆上风电要不便利,还要考虑海洋生态、养殖以及航运等不利因素,但海上风电也有如下好处:(1)海上的风能条件优于陆上,海上风力大且很少有静风期,风速平稳,风切变与湍流小,风机发电量大、持续、平均。(2)海上风电建设不占用土地,对城市规划、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小,更适宜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1大规模开发。(3)海上风电设备运输不需要考虑地形起伏、道路条件的影响,可以用轮船从工厂直接运到风场,风电机组可以建设更高、更大,从而提高发电效率。(4)海上风电更靠近消费市场,电力资源可以就地消纳,不需要像陆上风电通过特高压线路进行远距离输送。全球的海上风电建设仍处于较早的时期。图: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占总风电比重(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上图可知,全球海上风电的占比仍然极低。但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1月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潜力地图显示,中国可开发的海上风电资源空间达到2,429GW,其中固定式海风可开发资源达到1,321GW,漂浮式海风可开发资源达到1,108GW。同时,我国海上风电地理位置更接近东部沿海的用电高负荷地区,没有消纳问题,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对于海上风电的建设,《“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同时,海外主要国家均提出风电规划,未来海外风电市场增速高。欧盟计划2030年风电装机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一倍,英国计划2030年风电累计装机达到66GW,美国预计2030年装机30GW,日本提出海上风电2030年规划10GW和2040年45GW的计划。因此,海上风电“出海”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在海上风电领域,看中的投资机会是海上电缆。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2与传统电力电缆相比,海上电缆和陆上电缆既可以说是同一个行业,也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行业,说是同一个行业,是因为都是电力传输的线缆,乍看之下没什么大的不同;说是不同行业,是因为海上电缆最近几年年增高达30%以上,毛利率平均在45%左右,而陆上电缆年增速几乎为零,毛利率平均在15%左右。这完全是两种市场表现。另一方面,因为海上电缆的使用环境是铺设在海水之中,因此其技术路径与陆上电缆不同,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门槛、产品认证门槛。据前瞻研究院统计,2021年全球海底电缆的市场规模在250亿美元左右。海上电缆产能主要分布在欧美与中国。欧美的产能更多地满足环大西洋区域的项目需求,但随着欧洲海风、海底联网项目增多,市场已出现供给不足现象;针对全球各地的海上风电装机热潮,欧洲三大海缆公司(普睿司曼、耐克森、NKT)产能已经全面排满至2024年。国内厂商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已经从2020年开始全面参与到全球海缆市场投标,欧洲、中东、东南亚等等区域均有中标记录。随着欧洲产能吃紧,国内海上电缆厂商的出口业务有望在未来的数年内持续获得大规模的海外订单。因此,我们认为风电中的叶片、叶片用碳纤维、叶片模具、主轴轴承、海上电缆等领域,会有较大的国产替代及出口等市场红利或业绩爆发的可能。5.2能源传输投资机遇可再生能源发电端的前景与投资机遇我们已经在前文进行过阐述,但可再生能源往往具有发电端与用电端距离较远的空间错配问题、发电端的发电时间与用电端的用电时间不一致的时间错配问题,以及发电量与用电量不匹配的峰谷错配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有两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带来的投资机遇。这两个方案分别是特高压与储能。5.2.1特高压特高压是指800KV及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KV及以上交流电的输电技术。传统的输电电压往往在110KV-500KV之间,根据距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较于传统高压输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输电容量将提升2倍以上,可将电力送达超过2500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3千米的输送距离,输电损耗可降低约60%,单位容量造价降低约28%,单位线路走廊宽度输送容量增加30%。由于在我国发电侧和用电侧长期的“时空错配”,输变电的能量损失较为明显,有人说电网5%的电力是在传输过程中损耗了,这个真实的比例也许有待考证,但无论如何,在我国一年高达8.11万亿度的发电量面前,再小比例的能量损耗都是个天文数字。故特高压传输势在必行。图:特高压传输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特高压从技术路径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流特高压,一种是交流特高压。二者各有优缺点,世界各国的电网均采用交流-直流混合应用的情况。在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中,将以交流特高压输电为主形成特高压电网骨干网架,实现各大区电网的同步互联;而直流特高压输电则主要用于远距离、中间无落点、无电压支撑的大功率输电工程。据数字能源网估计,2022年中国特高压产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环节所带动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140亿元。我们从产业链视角来解构特高压的投资机遇。其中,直流特高压的投资结构如下图: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4图:直流特高压投资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上图显示,直流特高压投资中尽管最大的成本是基础土建和特高压铁架,但真正的技术难点在于换流站。换流站的核心部件及成本构成包括:换流阀(占比27.1%)、换流变压器(占比50%)、直流保护系统(占比4.8%)、GIS组合电气设备(占比11.7%)。与之对应的,交流特高压投资结构如下图:图:交流特高压投资结构(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与直流特高压类似,交流特高压的投资中最大的份额也是在基础土建,但变电站投资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变电站的核心部件及成本构成包括:GIS组合电气设备(占比57.9%)、变压器(占比21.3%)、电抗器(占比14.9%)。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5由于特高压本身是我国独有的技术高地,因此产业链几乎能全面自主实现国产化,前述所有核心部件,都能为我国企业所生产,相关企业包括中国西电、特变电工、平高电气、国电南瑞、思源电气、四方股份等企业。这些企业将大幅受益于中国特高压输电网络的建设,有着确定性的业绩增长。那似乎特高压的投资机遇就落在这些企业上面?也不尽然,特高压与传统高压相比,大幅提高的电压纵然利好这些核心部件的厂商,但其实受益方未必止于此,而是我们想介绍的特高压领域真正的投资机遇所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相关原材料及部件厂商。第一代半导体是硅,硅本身自然储量大、制备工艺简单,成为制造半导体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等低压、低频、低功率场景。我们常见的芯片、电路板、光伏都是以硅基材料为主。第二代半导体以砷化镓、磷化铟为主,是制作高性能微波、毫米波器件及发光器件的优良材料,但产品及生产过程毒性较强。第三代半导体以碳化硅为主,如果不是近年来特高压+电动汽车的市场加速,导致市场对于耐高电压(击穿场强)、耐高功率(快速充放电)的新型半导体材料需求猛增,以碳化硅为首的第三代半导体可能还没有快速扩大市场应用的机会。因为抛开耐高电压、耐高功率的需求,芯片及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是强调低功耗、小体积、高性能,并不吻合碳化硅的优势和特性。而特高压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则给予了碳化硅难得的市场机遇。据央视财经报道,碳化硅器件节能性是硅器件的4倍,可以使新能源汽车能耗降低50%,特高压电网损耗降低60%,轨道交通功率器件系统损耗降低20%以上。据开源证券统计,2021年全球碳化硅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0亿美金,并有望在2027年达到62.97亿美金,我国碳化硅相关的企业包括天岳先进、泰科天润、斯达半岛、东尼电子等企业。其中天岳先进在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这个细分小赛道已拥有不错的市场地位。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6图: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领域市场份额(数据来源:天岳先进招股说明书)若未来碳化硅及相关器件能够逐步应用并提高市场占有率,那么参照我国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庞大规模,这个领域支撑起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未来我们还将会见证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更多的中国企业大放异彩。5.2.2储能相信大家对于储能并不陌生,无论是作为二级市场的火爆题材,还是一级市场的热门赛道,储能已经广为人知。目前碳中和作为全球的共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重在整体发电端的占比将快速上升,从发电-输变电-用电的系统整体来看,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将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无法通过调节自身适应用户侧用电需求变化,从而必须通过储能等措施协调互动,实现电力供需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三方面:提供电力系统稳定性、峰值容量充足性、爬坡灵活性。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供给或需求端的波动导致系统频率出现偏差时,需要足够的调节能力使其保持稳定。峰值容量充足性,即确保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一年中的最高需求。爬坡灵活性,在碳中和情景下,主要指当光伏在下午到夜间时段出力降低时,需要充足且灵活的爬坡资源弥补其功率。储能可以在光伏出力高峰期充电,低谷期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7放电并协助电力系统爬坡,与光伏发电形成充分互补。图: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2021年下半年后,各地政府都对新建风光电项目提出了配建储能的强制性要求,配建比例为项目装机容量的10%-20%。因此,一方面基于市场本身对于储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加上政策的强制性推动,储能在我国走上快车道。在海外,由于电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高于我国,国外电价的峰谷价差大,户用光伏通过往往储能系统来进行峰谷发电的价差套利,发电站则通过储能系统来平抑电网负荷。因此储能从诞生之初起即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储能具体的技术路径:图:储能技术类型目前市场比较热炒的是锂离子电池为核心的储能技术路径,对其给予了较高的市场期望,但按照装机量来讲,抽水蓄能才是目前市场的主流。据信达证券统计,全球抽水蓄能的装机量在储能总装机量的比重中占到86.2%,我国这个比例是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886.3%。格上研究中心曾统计,从2022年初到2022年7月底,已获批复但尚未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有102个,总装机126.9GW,总投资6176.9亿元。这7个月批复的投资额,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抽水蓄能的总投资额。自1958年到2022年7月底,中国总计开工建设了91.38GW的抽水蓄能,投资总额为4993.81亿元。因此从上述数据来看,一方面意味着除了抽水蓄能之外其他类型的储能方式还远未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他类型的储能有极大地发展前景。抽水蓄能的原理其实就是将多发的电用来抽水,把水从低处抽取至高处,等到需要用电时,再放水,通过水力来发电,其技术原理类似于建造一个小型的“水力发电站”,尽管该方式运行多年,比较成熟,但是受制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这样的水资源可供利用,另外抽水蓄能的方式对于电网需求的响应时间较长,在面对更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新形势下,抽水蓄能存在一定的不足。被市场广为期待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则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大、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等特点,在新型储能技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锂电池凭借领先的安全性、高效率、长循环等优势,市场占比逐年攀升,是新型储能技术中最耀眼的新星。从原理上讲,锂储能电池、锂动力电池几无二致,甚至可以通俗地说,储能电池就是一个大号的充电宝。因此锂储能电池的产业链与锂电池的产业链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宁德时代、欣旺达等锂电池企业进军储能领域,因为这对于这类型企业而言,进军储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产业延伸。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公布的规划,新型储能到2025年装机规模将达30GW。2022年以来,部分省份陆续发布了各自的新型储能“十四五”规划,加总之后,到2025年全国装机规模将达43.7GW。若各地规划的项目全部到位,2022年到2025年,中国的新型储能将新增投资1520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锂电池产业链进入储能领域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我们面对着广阔的储能市场,应该如何把握投资机遇?继续选择加注本已拥挤的锂电池储能赛道?还是另辟蹊径?我们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端来分开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新型储能对于快速推进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而言必不可少,但广大的户用、工商业等分布式发电站却未必有能力独立建设相应的储能系统,比如给许多户用光伏发电的投资人本是居民或者中小型企业,不具备承担额外投资的能力;又比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59如许多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站,为了减少前期投入,也会考虑市场化寻求储能系统配套建设/服务商。因此从满足需求角度出发,会发现广阔的我国腹地具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储能系统需求,因此独立的第三方储能系统集成商或者储能系统运营商在国内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目前抽水蓄能存在一定的应用场景局限,而锂离子储能电池则存在成本较高,经济模型不成立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要降低30%以上。而30%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成本降幅。因此诸如钠离子储能电池、液流储能电池等新的技术路径,也许能够更好地满足储能未来的市场需求。投资这类新型化学储能技术的前景在于,未来该技术路径可能实现对锂电池的替代。5.3交通电气化投资机遇今天我们提到的交通电气化的投资机遇,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重卡和新能源船舶等等,我想这其中最引人注目、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锂电动力电池汽车,也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当然,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不止锂电池这一种思路,早些年间曾推行过乙醇汽油的“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以及近两年非常热门的氢能源汽车等等。让我们先从锂动力电池汽车讲起。5.3.1锂电锂电毫无疑问是碳中和、新能源领域的炙热之星,自2020年全球碳中和的投资步伐加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开始放量大增,国外的锂电领军企业特斯拉、国内的锂电龙头宁德时代,纷纷开始了市值加速赛。使得新能源产业链一度在“宁族”(以宁德时代为首的科技新秀)的市值暴增之下,让“茅族”(以茅台为首的传统白马)黯然失色。但锂电的行业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斯拉、宁德时代的腾飞,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曲折过程。早在2010年特斯拉开始正式生产和销售Roadster跑车时,当时新能源汽车的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0定位仍然是豪华跑车,彼时的思路是通过高端豪华跑车奠定锂动力电池汽车的品牌形象和高端定位,通过小批量、精心打磨的高端跑车先把产业链、汽车构造的产业链路打通,再进而向下延伸至大众市场。后来国产的新能源汽车蔚来、理想、小鹏等,无一例外参照了特斯拉这个先行者的产业思路。国内消费者从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也经历了插电混动、油电混动的过渡阶段。比亚迪早期介入新能源汽车的敲门砖,即是混动车型“秦”。紧接着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上下的充电桩建设热潮,一度被认为是我国政府用来对冲传统“铁公基”投资下行的“新基建”;以及“快充”、“换电”的路线之争。直到近年来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扩产、技术的成熟、电池成本的下降和配套的完善,锂动力电池汽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锂电汽车的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点,即成本、续航、充/换电配套,换言之,锂电的重中之重是:电池、电池,还是电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来解构一下电动汽车的成本构成。图:锂动力电池汽车成本构成上图可知,动力系统是电动汽车成本最高的组成部分,我们再将动力系统进行解构: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1图:动力系统成本构成肉眼可见动力系统的核心就是电池,我们再将电池进行解构:图:电池成本构成近年来由于电动车的普及率快速提高叠加储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货币宽松导致的通货膨胀,锂矿价格高涨,致使以锂核心原材料的正极材料成本比重上升,进而进一步推高了电池成本,使得电动车整车厂苦不堪言。据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公开表示,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回顾上述所提及的锂动力电池汽车的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点(成本、续航、充/换电),我们会发现续航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充电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2的问题也因为快充的陆续应用得到缓解,换电模式是否可行还有部分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未来可能制约锂动力电池汽车继续发展的核心还是得落脚到成本上来,换言之,锂动力电池的成本能否进一步下降,可能是影响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问题。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近681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50万辆,而2022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386万辆,8个月的时间已超越去年全年的销量。因此研究机构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有望突破600万辆。按照一台新能源汽车20万的平均售价计算,2022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2万亿元,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并且新能源汽车在如此大基数的基础上,每年仍有接近100%的增长率。结合前文所提及的成本这个行业痛点,以及大基数、高增长的行业现状,我们认为目前在这个比较拥挤的锂电赛道,投资机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降低锂电池物料成本的新材料的投资机会;二是能够降低锂电池生产成本的新工艺的投资机会。(1)新材料投资机会:锂电池的物料成本中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因此新材料的投资机会以这两个方向为主。正极材料上我们看到潜在的替代机会在钠离子正极材料,钠离子正极使用的主要是钠盐。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具有的优势有:一、钠盐原材料储量丰富,价格低廉,采用铁锰镍基正极材料相比较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原料成本降低一半;二、由于钠盐特性,允许使用低浓度电解液(同样浓度电解液,钠盐电导率高于锂电解液20%左右)降低成本;三、钠离子不与铝形成合金,负极可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8%左右,降低重量10%左右;四、由于钠离子电池无过放电特性,允许钠离子电池放电到零伏。尽管钠离子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低和循环寿命低的问题,因此目前诸如湖南立方新能源公司发布的钠离子电池主要应用于储能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钠离子电池可能获得更多的技术进步。负极材料上我们观察到两种有利的变化,一是对于现有碳基负极材料的改进,使得负极材料的性能上升,成本降低;二是通过以硅基材料为主的新材料的研究,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3突破目前碳基负极材料的性能天花板。目前我们看到的碳基负极材料的主要成分是人造石墨/改性石墨,其中必不可缺的工艺是热解和石墨化环节,且理论比容量极限为372mAh/g,而上海巴库斯超导新材料公司通过纯物理方式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技术工艺路径,其中间产物为含有一定石墨烯成分的改性石墨,该改性石墨加工成负极材料后,可使得成本降低60%而性能大幅度提升,达到400mgAh/g的比容量。另外,近年来已有不少厂家开始研制硅基负极材料并陆续进入投产阶段,硅基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硅在常温下与锂合金化,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目前石墨类负极材料的十倍以上。硅基负极材料优势明显,不存在析锂隐患,安全性好于石墨类负极材料,且储量丰富,成本低廉,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材料也存在嵌锂过程中体积膨胀严重、材料导电性差、首效和循环性能等问题。国内厂商中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已进入松下供应链,为特斯拉的动力电池配套;杉杉股份、硅宝科技、正拓能源等公司的相关材料也已实现小批量供货。除此之外,江西紫宸、星城石墨、斯诺等也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2)新工艺投资机会:从锂电的整个产业链视角来看,从上游的锂矿、正负极材料到下游的电池、整车,整个赛道非常的拥挤,市场却唯独未对锂电相关生产设备的足够关注。从数据的角度看,锂电池成本构成中24%的成本来自于制造成本,因此设备工艺的改进能够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比重,这比从材料方面减少成本要相对容易;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目前产业链整体处于业绩爆发期,其扩产从上游已经逐步传导至下游,且未来2-3年内仍会是业绩高速增长期,但同时锂电产业链的制造设备的估值却仍处于相对洼地,因此此时的低估值、高增长是有可能享受戴维斯双击的最佳击球时机。那么锂电产业链的设备制造环节从哪里入手呢?我们观察到磁悬浮技术在设备制造领域的最新应用,一方面,磁悬浮技术的引入能够转变原本履带式运输的多工艺复合生产设备的不可更改性,另一方面,在运转速度、精确性等方面,磁悬浮技术也胜过履带式传输。具体而言,履带式传输工艺无法数据化的操控传输的时间、距离,只能通过前期的工艺先后顺序的布局和后续的调校来固化生产流程,而一旦生产方想要变更或者革新工艺,轻则需要拆除原有的履带布局,重则直接更换新设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4备,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而磁悬浮技术的引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上述改动,极大地减少生产商扩产、工艺优化、改进的成本。另一方面,即使不对工艺进行改进,磁悬浮技术取代履带式传输部件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至少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的50%。目前国内将磁悬浮技术比较好地应用于设备制造领域的公司有苏州博古特、先导智能等公司。如果能有相应企业将相应市场红利收入囊中,那么未来市值超过百亿应该问题不大。5.3.2氢能氢能被誉为“最清洁的能源”,原因是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不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氢气的热值高,同样数量的氢气燃烧所释放的热量,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而且据统计,氢元素是宇宙中最广泛存在的物质,不存在氢元素的短缺。与光伏、风电、锂电等相比,氢能有一个好处,就是氢气本身可以直接作为工业燃料替代化石能源进行燃烧,应用面要相对更加广泛。但为何具有如此多优点的氢能却没有很快被产业化利用起来?原因还是当下技术水平尚不足够大规模、低成本的普及和应用。氢在自然界并不像石油、煤炭、天然气那样直接存在可供挖掘、采集的矿藏,而是以不可直接利用的化合物形式存在。我们来看一下氢气的整个产业链情况:图:氢能产业链由于大自然中无法直接采集氢气,因此需要通过各类手段制取氢气;又由于氢气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体积大不易储存运输,因此需要通过加压、降温或者特殊材料吸附氢气来储存;再通过车辆运输或管道输送的方式将氢气运送至加氢站供汽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5车等使用,当然,氢能本身可以作为燃料供工业燃烧、作为储能载体储存能量,这类应用在此不再赘述,而主要讲述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接下来我们依次展开:5.3.2.1制氢目前制氢的方式主要包括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烧碱制氢(或者其他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制氢)、光催化制氢。煤制氢是利用煤加热裂解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方式制氢,在我国是主流制氢方式(因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煤制氢大概提供了全球23%的氢气。在我国煤制氢的制氢成本大致在0.6-0.7元/立方米。但煤制氢非常不环保,碳排放量很高,并非碳中和的优先选择。天然气制氢是将天然气和水蒸气加热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方式来制氢,天然气制氢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制氢方式,大约提供了全球氢气产量的75%,制氢成本大约在0.8-0.9元/立方米。但天然气制氢依然存在碳排放,且天然气本身的储量在我国并不丰富,无法大规模制氢。烧碱制氢是由于产生氢氧化钠的工艺过程中会产生氢气作为副产品,因此也能作为制氢来源。世界范围内烧碱制氢提供的氢气量大概是总产量的2%。电解水制氢是比较环保的、学界、业界均最为看重的制氢方式,因电解水只产生氢气和氧气,环保无污染,如果能够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则整体制氢的过程是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真正达到了碳中和的目的。但由于电解设备有较大的前期投入,且如果电能提供不持续、不稳定,会导致制氢效率的下降,导致整体电解制氢的不经济性,据一般测算,电解制氢的电成本应该在每度0.3元以下,才有制氢的经济性。目前电解水制氢在全球的氢气产量中仅占0.1%光催化制氢是人们对其寄予厚望的制氢方式,因通过太阳能催化制氢,几乎无能源投入,但由于催化剂比较难以寻找、制备,因此目前该类型制氢尚未大规模应用。5.3.2.2储氢氢气在正常状态下是气体,体积大不易储存,因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储存:一是高压压缩储存;二是低温让氢气变成液态储存;三是通过各类可与氢气产生可逆反应的物质来存储氢气。高压压缩储氢是最常见的一种储氢方式,即将氢气压缩进高压储气瓶中,具有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6容器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放氢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常用的有高压氢瓶和高压容器两类,其材质由钢质向碳纤维缠绕发展。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主要采用35MPa碳纤维缠绕Ⅲ型瓶作为车载储氢方式,而国外燃料电车乘用车车载储氢主要采用70MPa碳纤维缠绕Ⅳ型瓶。低温液态储氢是将氢气温度降至-252.72摄氏度以下将氢气转变为液态氢的储存方式,该方法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的优点(液氢的密度达70kg/立方米),缺点是氢气的液化能耗高(每千克氢气约需要耗电12-18度),如果用氢气本身提供这些能量,将消耗25%-35%的初始氢气。该方法主要是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与氢气发生可逆反应的物质来储氢,包括有机液体储氢和固体储氢。固态储氢是以金属氢化物、化学氢化物或纳米材料等作为储氢载体,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的方式实现氢的储存。具有储氢密度高、储氢压力低、放氢纯度高等优势。国外固态储氢已在燃料潜艇中应用,也有在分布式发电和风电制氢规模储氢中应用。有机液体储氢是利用部分不饱和有机物与氢气进行可逆加氢和脱氢反应,实现氢的存储。该方式存在反应温度较高、脱氢效率较低、催化剂易被中间产物毒化等问题。5.3.2.3运输短途、少量、分散的氢气需求通过长管拖车来运输,我国以20MPa长管拖车为主,单车运氢约300kg,国外多采用45MPa纤维全缠绕高压氢瓶长管拖车为主,单车可运700kg。这种类型与货车运货的逻辑类似,运输半径200公里以内,长管拖车运输都是比较经济的。液态储运通常适用于距离较远、运输量较大的场合,采用液态储运能减少车辆运输频次,提高加氢站单站供氢能力。液氢罐车可运7吨,铁路液氢罐车可运8-14吨氢,专用液氢驳船运量可达70吨。如果距离跨度更大,就需要建设管道运输,与天然气管网的逻辑类似。5.3.2.4加氢站加氢站根据不同的储量、不同的压力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但由于加氢设备的成本较加油高,据实际统计,国内建设一座加氢能力为500kg、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需要1200万元,相当于传统加油站的3倍。5.3.2.5燃料电池尽管氢能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上述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进步和加大投资,但制约氢能利用的最重要的环节,仍然在燃料电池上。相较于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要复杂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7得多。图:燃料电池汽车构成(图片来源:亿华通招股说明书)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使用供氢系统提供的氢气以及空气系统提供的氧气进行电化学反应,膜电极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反应场所,通常由阳极气体扩散层、阳极催化层、质子交换膜、阴极催化层、阴极气体扩散层和边框层组成。氢气进入到阳极,氧气进入到阴极,分别发生阳极、阴极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和水。图: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工作原理及膜电极在系统中的关系(图片来源:捷氢科技招股说明书)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动机中的燃料电池电堆。上图对于电堆内部的结构展示并不清晰,我们再来看电池电堆的内部结构放大图: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8图:电池电堆内部结构图(图片来源:亿华通招股说明书)燃料电池电堆是氢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反应及产生电能的场所。鉴于单个燃料电池单元输出功率较小,实践中通常通过将多个燃料电池单元以串联方式层叠组合构成电堆来提高整体输出功率。因此,电堆是由双极板与膜电极交替叠合,各单体之间嵌入密封件,经前、后端板压紧后用螺杆拴牢,构成的复合组件。我们来看一下燃料电池的成本构成:图:燃料电池规模化制造成本结构(图片来源:捷氢科技招股说明书)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69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研发技术的重心,也是决定燃料电池成本的重要部分。膜电极主要是由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构成的,它作为燃料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为反应气体、尾气和液态水的进出提供通道。理想的膜电极要具备良好的气体扩散能力、液态水管理能力、质子和电子传导能力。目前膜电极厂商既包括丰田、现代这样的车企,也包括Gore、JohnsonMatthey和国内的鸿基创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擎动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膜电极供应商。在膜电极之后,主要是双极板,其功能主要包括流体分配、收集电堆反应电流、支撑电堆结构等。双极板需要具备的特点包括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阻气性、化学稳定性以及机械强度等,上述的特点需要以低成本方式实现。膜电极目前主要分为石墨双极板及金属双极板。石墨双极板化学稳定性较好,但是在汽车应用条件下,机械强度和阻气性寿命仍需进一步验证;金属双极板需要涂覆耐腐蚀层,但在强度和阻气性方面有优势。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共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16313台,同比增长68%。其中,受强势补贴政策驱动,韩国延续了去年的增长势头,全年共售出8498台氢车,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截至2021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49562台,同比增长49%。按国别来看,韩国氢车保有量占比39%,美国为25%,中国和日本则分别占比18%和15%。图: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数据来源:观研天下)因此无论是从氢燃料电池的销量,还是保有量,我们都能看到,氢燃料电池汽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0车还处在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甚至国内的氢燃料电池电堆,许多都是手工打造的,因为技术不成熟和产量较小,无法进行产业化量产。5.3.2.6氢能投资机遇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对于氢能未来地位的期待,还是参照锂动力电池汽车的现状进行的未来对标,氢能未来的市场前景不会小于当下的锂电,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早期阶段的赛道,投资机遇在哪里?我们认为氢能的投资机会可能是全赛道的投资机会,从制氢、储氢、运输、燃料电池到整车。制氢方面,现在的制氢量是基于当下氢能没有大的发展与变化而保留的,一旦氢能要想在应用端发力,整体制氢量、制氢成本上必然会有量与质的双重突破。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必然会加大,一方面,新的光催化制氢的新型催化剂等材料必然会加大研发投入,按照资源类上游的行业发展情况,早期会比拼产量,中后期比拼技术差异导致的成本和精细化管理,因此大规模制氢在未来大有可为。个人认为即使是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造就一个个类似小型公用事业的上市公司完全不存在问题。储氢方面,尽管高压储氢罐看起来技术难度不大,但市场尚未放量,因此能做到行业龙头也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固体或液体储氢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全是能够诞生很多专业设备公司、专业储氢的商业运营公司。运输方面,如果选择管道输送,那么必然刺激相应的基础建设投资,提振相应管网类企业的业绩;如果是采用拖车、罐车运输,那么必然会诞生专业的车辆、设备制造商,打造下一个中集集团也是有可能的。加氢站方面,可直接参照民营加油站的商业模式去对标,未来随着技术进步、设备的国产化,加氢站的投资将相应下降,因此盈利性和投资回报表现将上升。燃料电池方面,在核心的膜电极、双极板等方面,可直接对标现在的锂电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供应商,龙头企业拥有成为千亿市值公司的潜力,而燃料电池厂商则可直接对标宁德时代,龙头企业拥有晋升万亿市值企业的可能。至于整车品牌,无论是氢燃料乘用车、氢燃料商用车还是氢燃料工程用车,都完全处于行业草创期,打造氢能时代的长城汽车、中国重汽、三一重工都是未来可期的。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15.4碳金融投资机遇我们最初对于碳中和的设想是,所有参与碳中和的主体都有相应的碳排放额度,节能减排优秀者能够将其多余的排碳权进行市场化转让从而创收,通过这种市场化交易机制与行政手段并举的方式来促进碳中和的推进。CCER的推出的确印证了当初的部分设想,但实际上关于全球碳中和的情况而言,并未出现国家之间的排碳权交易这一预期,而纳入碳配额管理的行业也是在试点中逐步增加,但关于未纳入碳配额管理的企业以及社会上自发减排的个人及组织而言,以CCER为主要代表的碳市场的暂停,意味着碳市场尚未能够成为一个囊括全民的领域。那是否意味着碳市场就没有机会了呢?答案也许恰恰相反,碳市场可能未来会诞生不亚于证券交易市场的机会。为什么会这么说?下面进行解析。5.4.1CCER目前CCER“暂缓申请受理”的原因是基于市场发展相对早期、供需不平衡、机制不完善、参与者少、成交量不活跃、交易峰谷波动过大等因素导致。因此CCER暂缓是个在情理之中的选择。但我们反观股票市场,股票市场自1990年代在我国开启以来,各类炒作、渎职、腐败、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层出不穷,无数股民的血泪埋撒其中,时至今日官方主流都时不时透露出认为A股仍然不够成熟的观点,一个发展至今有30年的市场尚且如此,何况CCER这个面世不过数年的市场呢?IPO在国内都暂停过数次,CCER暂缓完全可以理解。其次,证券市场尽管出现过各类乱象,但时至今日,通过注册制、科创板等多种制度革新、机制革新,大量优秀的、技术领先的、有机会成长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才得以募集到宝贵的资金并与市场共享企业成长的红利,这是无论怎样强调金融市场的风险,都不能埋没的市场化交易机制所带来的根本性的促进作用。CCER也是,行政命令和政策指引固然能够引导企业脚踏实地往碳中和前进,但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更强烈的积极主动性、更快速地推动力度,一定需要市场化前景的吸引,靠自身积累虽然也能稳健达成目标,但市场化的放大作用能够起到加速的效果,我国毕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2竟是设定了“3060”的正式目标的,应该合理动用一切合法手段,来推动碳中和的落地。回过头来看,目前的证券市场,发行主体往往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企业,或者具备资质与牌照的金融机构,因此是通过制度和行政方式来确保市场稳定的根本;而碳交易市场未来要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因此碳交易的参与主体是证券市场的指数级倍数,未来所牵涉的交易量、交易额将远超现在的证券市场。尽管CCER作为未来碳市场的初级形态,只是未来碳交易中的一个品种,或者说,是某一种现货/期货,但这第一个品种往往起到对整个碳市场交易机制和市场规范的探索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CCER未来的交易额、交易量应该不亚于现在黄金、石油在期货市场上的地位。随着市面上现有CCER的逐步消耗及使用,CCER的库存面临不足,同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的不断完善,市场对于CCER重启的预期较为强烈。目前CCER的价格远低于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因此企业通过自身技术更新和设备迭代从而减少碳排放的动力不足,因此市场对于CCER价格上涨的预期较为强烈。只是由于CCER目前成交量较小,流动性较差,交易参与者较少,因此尚不能完全实现通过市场化力量来调动企业节能减排动力的目的。一旦CCER重启,可能会有较多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有望激活并放大该市场。5.4.2区块链与碳金融如果未来碳排放的应用范畴只是特定的企业,比如现在纳入碳配额管控的高排放行业那样,那么区块链在碳中和里面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因为明确的、大型的、数量有限的特定主体,采用区块链的意义与效果不大。但由于未来碳中和必定是全民性质的,是所有市场主体必须参与的行动方针,故而我们认为区块链在其中会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参与的碳中和的主体是分布式的,不是少数的、特定的、大型的主体,而是离散的、分布不均的、大小不一的主体,既有个人、中小企业,又有大型组织、跨国公司,还有政府单位,那么通过复杂的事前定标、事中监控、事后审计的“碳审计”是无法实现,必须通过自动化的、智能化的、数据化的软硬件一体的方式才能实现将碳中和融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而这其中的来源可靠、数据可信、结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3果确定的要求,需要用到区块链的技术来实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全程可追溯、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非常适合解决全场景下的碳足迹的产生、确认、记录,而一旦能够做到日常工作生活的碳足迹上链,那么我们离“碳中和的元宇宙”已经不远了。换言之,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照常进行,但以区块链为底层的虚拟世界却在记录和计算着我们的碳排放,我们也能随时随地查看我们的碳足迹和碳排放,并实时进行碳排放的贡献和交易,如果联想到真正要实现这种设想所需要的硬件、软件、算法的配套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实现的就是“碳中和的元宇宙”。因此,让我们期待未来碳中和与元宇宙创造出的无限可能。(报告正文内容完)本报告的完成得到了碳中和产业一线的行业专家指导,我们对给予支持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鸣谢:张卫东邵诗洋朱伟卿林翰殷治文杨增军李娜郝鑫覃海飞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4结语现阶段,国内“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处于早期。从政策视角,我国的“碳政策”还处于试验和完善阶段,由于“碳中和”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因此我国的政策与全球政策紧密相连,这为企业与参与者会带来挑战。但为了在未来40年内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我们认为碳中和政策将持续向好。从碳减排视角,在可替代能源方面,还需提高化石能源转化效率,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普及率、利用率,突破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关键技术和材料工艺;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还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关键耗能环节,优化工艺进行绿色升级,多环节联动,促进循环使用,实现整体产线数字化、信息化升级,确保各项整体配置最优,使用低碳工艺生产的原料和供应商,促进整条产业链低碳发展;在新能源动力方面,需不断提升锂电池关键技术,促进全民绿色出行。从碳吸收视角,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升生物质固碳技术和碳普及、利用、封存技术,让碳吸收不仅可以实现环境保护,还能得以经济开发。从投资机遇视角,碳中和的万亿赛道中涵盖范围较广,从碳减排和碳吸收衍生出的可再生能源,能源传输、交通电气化,以及可能未来不亚于证券交易市场的碳金融市场,如CCER、区块链与碳金融等都具有大量潜力。在整个碳中和数字化同时,“碳适应”时代也将到来,具有数字化、可视化、全民参与的“碳中和元宇宙”也势必成为我国“碳中和”发展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随着国内各项政策的颁布,全球能源技术的进步,自愿参与碳减排企业的增多,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我们认为,“双碳”目标将在全民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只是开始。因此,本报告编委会将不断地与一线碳中和企业碰撞,持续迭代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更迭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世纪能源大浪潮当中去。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5主编简介章显成观奕资本投资合伙人、股权投资及并购重组专家拥有多年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及创业经验,曾任职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先后从事PE、风险投资、CVC等类型的股权投资,擅长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的运作及管理,业务领域涵盖TMT、消费、先进制造、半导体生物制药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焦仕可UNIBFF主理人、资深财经媒体人、专栏作者曾任职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财经媒体,为全球多个国家的企业与项目提供FA、财经公关咨询及品牌推广服务,尤其擅长Web3和元宇宙商业领域。观奕资本简介:杭州观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金融界和投资界资深专业人士发起设立,立足于国内、展望于全球,专注于并购重组及股权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重点关注智能制造、消费文创、环保节能和医疗健康等领域,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化投资机构,为基金投资人财富的保值增值,为所投企业行业资源的提升聚合,不断努力,共创价值。UNIBFF简介:UNIBFF(UniversalBusinessFutureFinancial),UNIBFF是一家专注于为全球创新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公共关系与品牌形象服务的财经公关组织。致力于为创新企业及组织提供投资者关系(IR)和公众关系维护(PR)、品牌公关及财经媒体传播、线下路演活动、行业投研报告及财务顾问(FA)服务。涉及赛道包括Web3、元宇宙、新能源、医疗健康等。旨在帮助企业或组织向资本市场传递价值,减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认知差与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在一级市场形象和二级市场资本表现,降低企业募资成本,保护投资者长远利益。UNIBFFNEWS是UNIBFF报道前沿金融科技行业资讯与发布投研报告的自媒体平台!观奕资本&UNIBFF2022碳中和产业研究报告76扫码关注我们联系我们公众号:UNIBFF官网:www.unibffnews.com微信:oxsana666邮箱:UNIBFFunibff@163.com焦仕可christinajiao@foxmail.com章显成zhangxc1991@163.com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