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VIP专享VIP免费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2022 · 12
国家 · 省级 · 城市
2022 Research Report of China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撰写,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
庆大学联合发布,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
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且不得对
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中
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所有。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 . 2022 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R]. 重庆 ,
2022.
报告作者
蔡伟光,武涌,倪江波,于艳辉,吴景山,付宇,王博,邵琪,付彦博,胡诗文,刘诗颖,李妍,黎烜,
朱双玉,刘赛,王霞,霍腾飞,高景鑫,施庆伟,马敏达
金(号:19BJY065)、会(号:2107-06837)、
能源基金会(项目号:G-2109-33435)资助。
在此郑重感谢资助方对本报告的支持和帮助。
2022中国建筑能耗
与碳排放研究报告
CHINA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RESEARCH REPORT
免责声明:
推荐引用格式:
专委会专家组成员
任宏,李德英,那威,苏醒,徐强,宋业辉,于忠,乔振勇,王庆辉,卢振,刘正荣,罗多,郑超超,
孙金磊,曹慧,马晓雯,吴蔚沁,朱宝旭,刘绍勇,刘雄伟,李林涛,杜博轩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简介
中国建筑能协会(CABEE)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会由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企事业单位、社
会组织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 行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主要从事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
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社团标准、认证标识、技术推广、国际合作、会展培训等服务。
协会宗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 为本、依法推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打造“绿色、健康”建筑为己任,面向政府、行业、市场、企
业、从业人员五个服务,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协会愿景:引领建筑向更高能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营造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
共同价值观:卓越 服务 创新 包容 合作
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12国家·省级·城市2022ResearchReportofChina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本研究报告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撰写,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联合发布,研究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本报告根据公开、合法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尽可能保证可靠、准确和完整,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后果,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引用发布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之声明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归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业委员会所有。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R].重庆,2022.报告作者:蔡伟光,武涌,倪江波,于艳辉,吴景山,付宇,王博,邵琪,付彦博,胡诗文,刘诗颖,李妍,黎烜,朱双玉,刘赛,王霞,霍腾飞,高景鑫,施庆伟,马敏达本报告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9BJY065)、儿童投资基金会(项目号:2107-06837)、能源基金会(项目号:G-2109-33435)资助。在此郑重感谢资助方对本报告的支持和帮助。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CHINA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RESEARCHREPORT免责声明:推荐引用格式:专委会专家组成员:任宏,李德英,那威,苏醒,徐强,宋业辉,于忠,乔振勇,王庆辉,卢振,刘正荣,罗多,郑超超,孙金磊,曹慧,马晓雯,吴蔚沁,朱宝旭,刘绍勇,刘雄伟,李林涛,杜博轩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简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协会,业务主管部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会由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主要从事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社团标准、认证标识、技术推广、国际合作、会展培训等服务。协会宗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打造“绿色、健康”建筑为己任,面向政府、行业、市场、企业、从业人员五个服务,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协会愿景:引领建筑向更高能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营造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共同价值观:卓越服务创新包容合作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简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CABEE)于2016年3月组织成立了能耗统计专业委员会,旨在整合行业力量,协同开展建筑能耗和建筑碳排放专项研究,夯实建筑节能数据基础。2021年,专委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ProfessionalCommitteeofBuildingEnergyandEmissions,CABEE)。专委会是广大致力于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核算、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单位和专业人士自愿加入组成的社会团体,隶属于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的分支机构。专委会定位为公益性、研究型组织。专委会的目的和宗旨在于:搭建中国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府制定政策、标准、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建筑节能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来源,为建筑节能行业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为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专委会现有成员单位15家,包括: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河南建筑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朗绿科技、中国水发兴业能源集团、云南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天津市建筑节能推广培训中心、中国建筑集团技术中心、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重庆大学为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专委会自2016年起每年发布《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历年报告主题分别为:2016年,全国建筑能耗测算;2017年,分省建筑能耗测算;2018年,建筑碳排放核算;2019年,建筑碳达峰情景预测;2020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核算与碳中和情景预测;2021年,省级建筑碳排放达峰形势评估。2022年,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城镇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核算。通过多年的研究与积累,专委会建立了涵盖区域建筑能耗、建筑面积、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构建了区域建筑碳达峰碳形势与状态评估模型、碳达峰碳中和情景预测方法,开发了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库(www.cbeed.cn),为中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支撑。核心作者单位介绍重庆大学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智库)是由重庆大学1977级杰出校友詹复成捐资、经重庆大学批准,由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牵头,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参与的一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2018年入选CTTI中国智库索引,2020年首批入选重庆市新型智库。研究院旨在立足行业、钻研学术、建言政府、服务大众,通过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等学科群,组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院将紧密围绕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战略、依托充裕的科研资源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囊团,通过科学研究、行业创新、政府咨询、示范推广等融智服务方式,为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推进城乡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和“产、学、研、政”一体化协作网络建设,引领开放、创新、高效和可持续的中国建设管理新趋势。重庆大学可持续建设国际研究中心于2012年10月,由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牵头,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学部成立。2013年中心与英国里丁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7所知名院校成立了可持续建设国际研究联盟。2017年中心成为重庆大学首批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平台。中心深耕可持续建设领域,围绕城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城乡安全可持续统筹以及城乡双碳可持续发展,践行多学科交叉引领下的多尺度、多维度、多粒度研究,赢得广泛赞誉。朗绿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建筑及相关领域全国领先的绿色技术服务公司,致力于绿色科技赋能建筑,实现节能、低碳、健康、智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社会实现碳中和。朗绿科技为各类建筑(园区)提供绿色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及专项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建筑节能、建筑能源与环境科技系统、智慧控制及管理系统、能源与设备运维管理、碳管理、室内污染物防控、综合能源服务及绿建认证咨询等。朗绿科技是朗诗控股唯一从事绿色技术服务的成员企业,提供从技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交付到长期运维的全过程服务,现有100多位技术专家、300多项专利技术、200多个项目的实践经验,在技术实力与市场规模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报告参研单位:0引言�������������������������������������������������������������11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2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2全国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5建材生产碳排放���������������������������������������������������������������������6建筑施工碳排放���������������������������������������������������������������������8建筑运行碳排放���������������������������������������������������������������������9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13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13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16各省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17新冠疫情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183中国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20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21城市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23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244结语�����������������������������������������������������������������������������27附录1国家与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28附录2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30参考文献����������������������������������������������������������������������������31content目录content目录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再次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进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回顾过去一年,国家部委陆续出台政策文件遵循增进民生福祉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导向,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深、走细、追求实效。国家层面双碳战略“1+N”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各个省份也基本完成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将陆续发布。下一阶段,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将落实到城市层面,各个城市也将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然而,城市层面建筑碳排放数据严重缺乏,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国家对住建领域绿色发展转型的总体安排,《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将建筑碳排放测算与分析继续深入至城市层面,促进住建领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本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全国层面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的数据核算分析,其次是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数据分析,最后是城市级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引言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分析1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5.5%。其中:建材生产阶段能耗11.1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3%;建筑施工阶段能耗0.9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9%;建筑运行阶段能耗10.6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1.3%。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8.2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2%;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0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1.0%;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6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1.7%。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包括全国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三个阶段,具体范围如下:1.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指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在其生产全过程(含上游的原材料)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包括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2.建筑施工能耗和碳排放,指建筑业企业施工生产活动带来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与建筑业统计年鉴口径一致,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改扩建、翻新装修、建筑拆除等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3.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指当年既有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等维持建筑使用功能的能耗,以及炊事、热水、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室内活动的能耗,在宏观统计上表现为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中扣除交通运输后的能耗与碳排放。注: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3其他0.5亿tce公共建筑4.2亿tce城镇居建4.1亿tce农村居建2.3亿tce建材生产阶段11.1亿tce22.3%44%40%4%39%21%52%建筑运行阶段10.6亿tce21.3%建筑全过程45.5%其他54.5%22.7亿tce2020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施工阶段0.9亿tce1.9%水泥4.9亿tce钢铁5.8亿tce其他1.2亿tCO2城镇居建9.0亿tCO2公共建筑8.3亿tCO2农村居建4.3亿tCO2建材生产阶段28.2亿tCO228.2%52%44%4%42%38%20%建筑运行阶段21.6亿tCO221.7%建筑全过程50.9%其他49.1%50.8亿tCO2施工阶段1.0亿tCO21.0%水泥12.3亿tCO2钢铁14.7亿tCO22020中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图12020年中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及占比情况a.能耗b.碳排放1.能源消费数据按照发电煤耗测算;2.202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为99亿吨,数据引自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2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3.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口径为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在其生产全过程(含上游的原材料)能耗和碳排放,包括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4.建筑施工阶段能耗和碳排放口径为建筑业企业施工生产活动带来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与建筑业统计年鉴口径一致,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改扩建、翻新装修、建筑拆除等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注: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4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说明依据国际标准,碳排放分为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三个范围。同样,本报告将建筑碳排放核算边界界定为以下3大范围:①建筑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直接消费的化石能源带来的碳排放,主要产生于建筑炊事、热水和分散采暖等活动。生态环保部发布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就是按照此口径划分行业碳排放边界。②建筑间接碳排放。指建筑运行阶段消费的电力和热力两大二次能源带来的碳排放,这是建筑运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①和②相加即为建筑运行碳排放。③建筑隐含碳排放。指建筑施工和建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也被称为建筑建造碳排放或建筑物化碳排放。其中建筑施工碳排放,包括建造阶段施工、使用阶段维护施工和建筑到寿命拆除施工的碳排放。由于建筑业中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和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建造碳排放也可据此划分为两个口径:一是建筑业建造碳排放,二是房屋建筑建造碳排放。前者涵盖当年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所消耗建材而产生的的隐含碳排放,可用投入产出法或实物消耗测算法进行核算;后者是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所消耗建材而产生的隐含碳排放,不仅包含当年的建材消耗量,还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费。建材生产能耗边界工程范围年度测算方法口径一:当年建筑业消耗的建材生产排放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仅限于当年的建材消耗量投入产出表法实物消耗测算法口径二: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建材生产隐含碳排放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包括往年的建材消耗量实物消耗测算法建筑业施工(维护、拆除)上游产业建材生产、运输下游产业建筑运行建筑建造建筑全过程•房屋建筑:住宅、公共建筑、厂房等•土木工程建筑:铁路、道桥、隧道、水利水运等•农村住宅•北方采暖•城镇住宅•公共建筑•化石能源直接排放•间接电力排放•间接热力排放•钢铁•石灰•水泥•玻璃•铝材•其他阶段划分类别划分排放来源图2建筑与建造阶段划分及核算口径辨析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5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变化趋势9.312.518.622.305101520252005201020152020建筑运行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全过程建筑全过程能耗(亿tce)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22.332.545.250.852.201020304050602005201020152021建筑运行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全过程建筑全过程碳排放(亿tCO2)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图3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与碳排放变动趋势a.能耗b.碳排放2005-2020年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由9.3亿tce,上升至22.33亿tce,扩大2.4倍,年均增速为6.0%。“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9%、8.3%和3.7%。2005-2020年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由22.3亿tCO2,上升至50.8亿tCO2,扩大2.3倍,年均增速为5.6%。分阶段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8%、6.8%和2.3%。2010-2015年间的碳排放波动是由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巨幅变动引起的。此外,本报告预测了2021年的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预测2021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将达52.2亿tCO2,同比增长2.7%,其中建筑运行、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将分别为22.4亿tCO2、28.7亿tCO2和1.0亿tCO2。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6建材生产碳排放048121620242832024681012142005201020152020建材生产能耗(亿tce)建材生产碳排放(亿tCO2)亿tce亿tCO210.9516.4925.5228.170481216202428322005201020152020钢材水泥其他亿tCO2图4建筑业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a.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b.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材料类别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正步入平台期。2020年全国建筑建材生产能耗为11.10亿tce;碳排放为28.17亿tCO2,同比下降7.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建材的用量显著下降,钢材与水泥消费量均减少约1亿吨。建材生产碳排放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从2005年10.9亿tCO2上升至2020年28.2亿tCO2,年平均增长幅度为6.5%,与能耗上涨增幅持平。“十三五”期间建材生产碳排放年均增速为2.0%,增速明显放缓,正步入平台期。建材生产能耗与碳排放在“十二五”期间出现较大的波动(基于过程法和投入产出法的测算结果均出现较大波动),这是由于当年建材消耗量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变动。例如,2010年全国建筑业钢材消耗量为4.5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钢材消耗量分别为6.6、9.2亿吨,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46%、102%;2010年全国建筑业铝材消耗量为1.7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铝材消耗量分别为3.8、6.4亿吨,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119%和265%;同样,2010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为15.2亿吨,2011年与2012年全国建筑业水泥消耗量分别为28.4、37.3亿吨,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7%、146%。这导致2011和2012年建材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从建材种类来看,钢材和水泥的生产碳排放占建筑业建材生产碳排放的95%以上,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7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已实现碳达峰2020年全国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1排放15.59tCO2,同比下降5.4%。“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其年均增速分别为10.6%、7.7%和-2.8%,2014年后已呈现出下降趋势。住宅建筑建材生产碳排放的占比逐年上升,2005年为51.0%,2020年为62.7%,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钢铁、水泥、石灰和砖块是主要的排放来源,其生产排放占总排放的90%以上。1当年竣工房屋建筑建材隐含碳排放不包含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排放,其不仅有部分当年的房屋建筑建材,还涉及在当年竣工的往年房屋建筑的建材。201510507.5112.4018.0015.59051015202005201020152020碳排放(亿tCO2)住宅建筑公共建筑钢筋水泥砖块铝材石灰其他图5房屋建筑竣工建材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8建筑施工碳排放建筑业施工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已进入达峰预备期,总量增长空间有限。施工面积的大幅增长是建筑业施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2020年全国建筑业施工碳排放为1.02亿tCO2,同比下降1.5%,其范围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含新建建筑施工、既有建筑翻修施工和建筑拆除施工)和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其年均增速分别为7.9%、4.9%和2.1%,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是增速变化的分界点,前后年均增速变化较大,从8.1%下降至1.4%。2005-2020年,我国建筑业施工面积从35亿m2增长至149亿m2,扩大超过3倍,带来超1亿tCO2的排放。但随着建造施工的绿色环保要求不断加强,清洁施工建造技术深入推广、施工过程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和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显著下降。15年来,全国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由14.0kgCO2/m2降至6.8kgCO2/m2,下降51%;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由0.48tCO2/万元降至0.14tCO2/万元,下降70%。排放强度的下降是施工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04080120160亿m20.00.10.20.30.40.50.04.08.012.016.02005201020152020tCO2/万元kgCO2/m2单位施工面积碳排放(kgCO2/m2)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亿m2)单位建筑业增加值施工碳排放(tCO2/万元)图6建筑施工碳排放及相关指标变化趋势a.建筑施工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b.建筑施工面积及排放强度变化趋势0.00.20.40.60.81.01.20.00.20.40.60.81.01.22005201020152020施工能耗(亿tce)施工碳排放(亿tCO2)亿tCO2亿tce2013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9建筑运行碳排放碳排放增速持续放缓,“十三五”期间已降至2.8%。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得知,2020年全国建筑存量为696亿m2,其中80%为住宅建筑,20%为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城镇居住建筑320亿m2,占比58%,农村居住建筑233亿m2,占比42%1。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全国建筑运行能耗为10.6亿tce,同比增长3.0%;碳排放21.62tCO2,同比增长1.5%。此外,参考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并根据各建筑类型能耗占比与历年增长趋势对2021年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预估,预计2021年我国建筑碳排放将回归正常增长速度,达到22.4亿tCO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8.6m2和46.8m2,但该数据仅考虑了家庭户,未统计集体户数据。经研究测算,本报告所采用的实际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5.6m2和46.0m2,略低于“七普”数据。从变化趋势来看,2005–2020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增长5.8亿tce,年平均增长率为5.4%;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增长10.7亿tCO2,年平均增长率为4.7%。碳排放年均增速小于能耗年均增速,表明建筑运行阶段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子降低(建筑运行综合碳排放因子从2005年的2.3tCO2/tce下降至2020年的2.0tCO2/tce),全国建筑能源结构逐渐优化。142,20%320,46%233,34%8.34,38%9.01,42%4.27,20%4.2,39%4.1,39%2.3,22%8.7,39%9.3,42%4.4,19%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2021年建筑碳排放22.4亿tCO22020年建筑碳排放21.6亿tCO2建筑面积696亿m2建筑能耗10.6亿tce预估值图72020年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图8建筑运行阶段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048121620240246810122005201020152020运行能耗(亿tce)运行碳排放(亿tCO2)亿tCO2亿tce年均增速:5.4%十三五4.6%十二五6.0%十一五5.7%十三五2.8%十二五4.2%十一五7.0%年均增速:4.7%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0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增速高于农村居住建筑。2020年,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分别为8.34亿tCO2、9.01亿tCO2和4.27亿CO2,占建筑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8.6%、41.7%和19.8%。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相比2019年有所降低,居住建筑则相反,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符合疫情下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因封锁而能耗减少,人们更多居家办公而导致居住建筑能耗增长的现实。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2020十年间,公共建筑碳排放增长51%(6.34亿tCO2),城镇居住建筑增长37%(2.42tCO2)。农村居住建筑虽然也增长了35%(1.11tCO2),但因其原本就相对较少,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排放增长速率已放缓,其排放增量对总量的增加影响较小。“十三五”期间,公共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2.8%;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3.4%;农村建筑碳排放年均增速1.7%,基本步入平台期。5.538.346.599.013.164.270246810201020152020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亿tCO2“十三五”年均增速:3.4%“十三五”年均增速:2.8%“十三五”年均增速:1.7%36%39%39%43%41%42%21%21%20%0%20%40%60%201020152020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图9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建筑类型a.分建筑类型排放变化趋势b.分建筑类型排放占比变化趋势不同类型的建筑的碳排放总量的增速不尽相同,但其占比情况相对固定。总的来看,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比重为“4:4:2”,城镇居住建筑略大于公共建筑。202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分别为35.6m2和46.0m2;人均公共建筑面积为10.1m2。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1城镇居住建筑体量较大且增长较快,是建筑面积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图10建筑面积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a.分建筑类型面积变化趋势b.分建筑类型排放强度变化趋势10年间全国206亿m2的建筑面积增量中,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面积增量值分别为64亿m2、135亿m2和8亿m2,增量占比分别为31%、65%和3%。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度为31.1kgCO2/m2,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8.1kgCO2/m2和18.3kgCO2/m2;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为58.6kgCO2/m2,显著高于另外两类建筑。2010-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强度维持在31kgCO2/m2附近的水平,多年来变动幅度较小。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7%和21%;农村居住建筑碳排放强度升高31%。489593696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亿m202040608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村居住建筑建筑排放强度kgCO2/m2建筑平均排放强度建筑面积方面,2010-2020年,全国总建筑面积从489亿m2增加到696亿m2,总计增长42%,年均增长率为3.6%。公共建筑面积急剧增加,从78亿m2增加到142亿m2,增长82%,年均增长率为6.2%。城市居住建筑面积从186亿m2增加到320亿m2,增长73%,年均增长率为5.6%。农村居住建筑积受农村人口流出等因素的影响,仅增长3%。注:2020年建筑面积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测算。历史年份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修正,故与以往报告中的数据不完全吻合。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2建筑能源结构优化,电力碳排放增长迅速,直接碳排放连年下降。2020年建筑运行碳排放中,建筑直接碳排放5.5亿tCO2,占排放总量的25%;电力碳排放11.5亿tCO2,占排放总量的53%;热力碳排放4.7亿tCO2,占排放总量的22%。建筑直接碳排放在2016年达峰,峰值为6.7亿tCO2,之后呈现连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8%。建筑电力碳排放在“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7.1%,不仅总量已经较高,而且表现出较为强势的增长趋势。热力碳排放也在每年增长,但增速较缓,“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2.0%。从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构成看,建筑直接碳排放占比在2010-2017年维持在34%左右,在2020年下降到25%;电力碳排放则从42%上升到53%;热力碳排放比例维持在21%-24%之间。024681012201020152020直接排放电力排放热力排放亿tCO2“十三五”年均增速:7.1%“十三五”年均增速:-3.1%“十三五”年均增速:2.0%34%34%25%42%43%53%24%22%22%0%20%40%60%201020152020直接排放电力排放热力排放图1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排放类别a.不同来源碳排放变化趋势b.不同来源碳排放占比变化趋势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3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2020年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总量为21.6亿tCO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差异表现明显。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河南,其排放总量均超过了1亿tCO2,占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的35%。排名后三位的省市分别为海南、青海、和宁夏,其排放总量均不足2千万tCO2,其中山东省的建筑碳排放总量约是海南省的总量约是海南省的22倍。造成各省市建筑碳排放总量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省际间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所处气候区、用能结构和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差异较大。一般来看,人口数量越多、地区生产总值越大、采暖需求越强,清洁发电占比越低的地区,其建筑碳排放总量就越高。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与分析2省级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4<4000建筑碳排放(万tCO2)4000-60006000-8000直接排放电力排放热力排放8000-15000>15000图122020年分省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15个北方省市中,集中供热碳排放占总建筑碳排放的比例受省市气候条件影响显著,位于高纬度的黑龙江省的占比最高,为54%,超过总量的一半。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排放总量较小,但集中供热碳排放的占比也接近50%。其余省市的占比多在30%-45%之间。北京市集中供热碳排放占比最小,仅为17%,这是由于一方面北京市第三产业发达,公共建筑消耗大量电力,碳排放较多;二是北京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天然气清洁供暖,供暖排放强度较低。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5居住建筑碳排放与区域内人口数量、城镇化率、采暖需求和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有关,湖南、云南是唯二农村居住建筑碳排放高于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的省份,这与其较低的城镇化率(湖南省58.8%,云南省50.0%)有关,较多的农村人口使得农村居住建筑用能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差异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程度较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量高于城镇居住建筑(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图13分省分建筑类型建筑运行碳排放0%10%20%30%40%50%60%70%80%90%1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公共建筑城镇居建农村居建城镇化率建筑碳排放(万tCO2)城镇化率省级城镇化差异带来不同的建筑类型碳排放占比。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6分气候区建筑运行碳排放变化趋势南方非采暖区建筑用能持续增长,用能结构优化效果显著。2010–2020年,北方采暖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3.6亿tce增长至5.4亿tce,年均增速为4.1%;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1.9亿tce增长至3.6亿tce,年均增速为6.5%;南方地区建筑能耗总量从0.8亿tce增长至1.7亿tce,年均增速为7.3%。北方地区省份较多,能耗总量较多,但归功于集中供暖能耗量控制较好,建筑能耗需求增长较缓,该地区建筑能耗增速在三大地区中最低。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虽然其所含省份较少且无集中供热能耗,但其建筑用能需求增长较快,建筑能耗年均增速显著大于北方采暖地区。从各地区的建筑能耗占比来看,北方采暖地区的能耗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为57%,2015年为53%,至2020年为51%,十年间下降6个百分点。其减少的占比被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均分。8.910.912.54.55.86.51.82.22.60.02.04.06.08.010.012.014.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地区年均增长3.4%年均增长3.7%年均增长3.6%亿tCO23.64.55.41.92.73.60.81.31.70.01.02.03.04.05.06.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地区年均增长4.1%年均增长6.5%年均增长7.3%亿tce1.7倍58%30%12%58%31%11%58%30%12%57%30%13%53%32%15%51%33%16%2.0倍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建筑碳排放随能耗增长而逐年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3.4%,3.7%和3.6%,较为接近。夏热冬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建筑碳排放增速显著低于建筑能耗增速,这说明此二地区的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煤炭应用比例下降、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发电、天然气等)占比提高,这使得此二地区在建筑能耗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持较低的碳排放增速。三大地区的建筑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北方地区排放占比常年维持在58%左右。图14不同气候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变化趋势b.建筑碳排放a.建筑能耗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7020406080100120北京2010202001020304050天津20102020050100150200河北20102020020406080100山西2010202001020304050607080内蒙古20102020020406080100120辽宁201020200102030405060吉林20102020020406080100黑龙江20102020010203040506070上海20102020020406080100120140江苏20102020020406080100120浙江20102020010203040506070安徽20102020010203040506070福建201020200510152025303540江西20102020050100150200250山东20102020020406080100120河南2010202001020304050607080湖北2010202001020304050607080湖南20102020020406080100120140160广东201020200510152025303540广西20102020024681012海南2010202005101520253035重庆20102020010203040506070四川2010202001020304050贵州201020200510152025303540云南20102020020406080100陕西2010202001020304050甘肃201020200246810121416青海201020200246810121416宁夏20102020010203040506070新疆20102020碳排放(百万tCO2)各省市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北京、黑龙江、上海、湖北、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进入平台期,河北等省份表现为上升趋势。图152010-2020年30省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历史变化趋势各省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8新冠疫情对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影响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公共建筑碳排放同比降低1.4%。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对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同时,由于建筑物是人们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载体,疫情的发生也对建筑碳排放产生了潜在影响。整体来看,疫情对2020年建筑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影响较为显著:疫情的发生致使公共建筑碳排放减少,而居住建筑的碳排放小幅增加。河北、吉林等省市的公共建筑碳排放增速在2020年发生了突变,由正值变为了负值,碳排放减少,而其中很多省市在2019年还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如河北省,2019年增速为8.6%,2020年增速为-9.1%)。上海、湖北等省市近年来维持较低甚至是负值的增长率,公共建筑碳排放缓慢下降,但2020年的降幅也突然增大,湖北省的降幅甚至超过10%。全国范围内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使得我国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相比2019年降低1175万tCO2,同比下降1.4%,打破了原有的连续上升趋势。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减少是由于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出行”、公共场所封闭等相关疫情应对措施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更多的时间待在家中而不是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图162015-2020年全国建筑碳排放及增速变化3.5%4.8%3.5%5.0%2.4%-1.4%-5%0%5%10%6.07.08.09.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亿tCO2)碳排放碳排放增速2.7%3.6%5.0%3.6%1.6%3.3%0%5%10%6.08.01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碳排放增速碳排放(亿tCO2)碳排放碳排放增速a.公共建筑b.城镇居住建筑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192020年我国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总量相比2019年增加2892万tCO2,同比上升3.3%。北京市城镇居住建筑碳排放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在2020年被打破,增速重回正值。河北、福建、广东等省份2020年的排放增速也迎来新的跃增,明显高于2019年。然而,由于2019年的居住建筑碳排放增速本就较低,故2020年的增速回涨也是一种恢复正常的表现,疫情对居住建筑的影响要小于公共建筑。-10%0%10%20%40005000600070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河北省碳排放(万tCO2)-10%0%10%20%10001500200025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吉林省碳排放(万tCO2)-10%-5%0%5%25003000350040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上海市碳排放(万tCO2)-15%-10%-5%0%5%2500300035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湖北省碳排放(万tCO2)-10%0%10%2500300035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北京市碳排放(万tCO2)-20%0%20%45005500650075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河北省碳排放(万tCO2)-10%0%10%20%05001000150020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福建省碳排放(万tCO2)-10%0%10%20%200030004000500020152020碳排放增速广东省碳排放(万tCO2)图172015-2020年部分省市建筑碳排放及增速变化a.公共建筑b.城镇居住建筑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中国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3本报告核算了2015-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市、23个自治州、5个地区、3个盟,总计317个地级行政单位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1。此外,还有依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的4个直辖市数据。这些城市在2020年覆盖了全国98.6%(13.92亿)的人口(14.12亿)和99.2%(99.71万亿元)的GDP(100.55万亿元)。1除特别说明,本报告中的城市建筑碳排放为城市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1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在南北方和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2020年全国城市建筑碳排放汇总值为20.6亿tCO21。我国城市建筑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状态。在核算的321个城市中,有北方城市149个,人口占比41%,建筑碳排放11.8亿tCO2,占比57%;夏热冬冷地区城市110个,人口占比40%,建筑碳排放6.1亿tCO2,占比30%;南方城市62个,人口占比19%,建筑碳排放2.7亿tCO2,占比13%。从人均排放来看,北方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为2.09tCO2/人,是夏热冬冷地区城市(1.10tCO2/人)和南方城市(1.01tCO2/人)的近2倍。1以能源平衡表拆分法核算的全国建筑碳排放为21.6亿tCO2,相差约1亿tCO2,差异源来自缺失城市(县),建筑汽油、柴油消费,以及集中供热排放。0.4-3.7(151个)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3.7-8.1(103个)8.1-15.2(41个)15.2-27.3(19个)27.3-54.9(6个)94.1(1个)无数据图182020年城市建筑碳排放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2分东西部1来看,东部地区城市有101个,人口占比43%,建筑碳排放11.8亿tCO2,占比51%;中部地区城市有103个,人口占比30%,建筑碳排放5.3亿tCO2,占比26%;西部地区城市有117个,人口占比27%,建筑碳排放4.8亿tCO2,占比23%。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675.592.6641%40%19%0%5%10%15%20%25%30%35%40%45%0.001.002.003.004.005.006.00北方夏热冬冷地区南方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亿人7945564322.091.101.010.000.501.001.502.002.5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北方夏热冬冷地区南方排放均值人均排放万tCO2tCO2/人2.61.60.95.64.51.83.657%30%13%0%10%20%30%40%50%60%02468101214北方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化石能源排放电力排放集中采暖排放占排放总量亿tCO210445164081.751.281.270.000.400.801.201.6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东部中部西部排放均值人均排放万tCO2tCO2/人图192020年不同地区城市建筑碳排放及指标a.不同气候区城市人口及占比b.城市建筑排放均值及人均排放——南北方c.不同气候区城市建筑排放及占比d.城市建筑排放均值及人均排放——东西部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30.3-1.0(118个)人均建筑碳排放(tCO2/人)1.0-2.0(117个)2.0-3.0(57个)3.0-4.0(23个)>4.0(6个)无数据全国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为1.53tCO2/人。人均建筑碳排放最高5个城市分别为乌海、克拉玛依、呼和浩特、锡林郭勒、大庆,其值超过了4tCO2/人。人均建筑碳排放较高的城市多位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纬度较高的省份,其冬季采暖的刚性需求不可避免的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碳排放。人均建筑碳排放最低的城市(如达州、周口、资阳、河池、广安、茂名)小于0.4tCO2/人,不到最高值的十分之一。周口市虽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但却是唯一全城不供暖的北方城市,故排放总量也显著低于其他北方城市。其他人均建筑碳排放较低的城市多位于电力碳排放因子较低的四川、广西等省份。图202020年城市人均建筑碳排放城市人均建筑运行碳排放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4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与城市GDP的相关系数为0.81,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可达0.88。这说明城市建筑碳排放更多是由消费而并非生产驱动。未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筑面积、建筑用能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城市建筑碳排放还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2020年全国人均GDP为7.24万元/人,全国城镇化率为63.9%。通过比较70个大中城市的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均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可发现总体上来看,城镇化率和人均GDP越高的城市,其人均建筑碳排放越高(图21(c)中Ⅰ区域中的城市的人均建筑碳排放显著大于Ⅲ区域)。人均建筑碳排放最高的城市均为北方城市,其中除北京外,多数城市(如大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太原、沈阳等)的人均GDP不足10万元/人,哈尔滨、西宁、秦皇岛、石家庄的人均GDP不足6万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5图21城市建筑碳排放与社会经济指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重庆市y=14.767x+1.80060204060801000.00.51.01.52.02.53.03.54.04.5城市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城市GDP(万亿元)Pearson相关系数=0.8133P<0.01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重庆市y=12.404x+0.692402040600.00.51.01.52.02.53.03.5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百万tCO2)城市第三产业GDP(万亿元)Pearson相关系数=0.8832P<0.01a.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相关性c.70个大中城市人均GDP、城镇化率和人均建筑碳排放关系b.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相关性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扬州徐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惠州湛江韶关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40%50%60%70%80%90%100%357911131517人均GDP(万元/人)城镇化率(%)人均建筑碳排放全国人均水平63.9%7.24ⅠⅡⅢⅣ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6城市间建筑碳排放分布不平等弱于经济分布不平等。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不考虑直辖市时,2020年建筑碳排放最高的前10%的城市(32个)排放6.5亿CO2,占317个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的35%;前20%的城市占52%,而后50%的城市仅排放了3.5亿CO2,占建筑碳排放仅占城市建筑碳排放总量的19%。排放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明显。横向对比人口和经济的分布来看,发现城市不平等情况呈现如下结果:经济分布不平等>建筑碳排放分布不平等>人口分布不平等。此外,对比可知,直辖市的加入将加大城市间的的各类不平等现象。考虑直辖市后,各项指标排名前10%的城市的占比进一步扩大,人口占比由27%提升至29%;GDP占比由41%提升至45%;建筑碳排放占比由35%提升至40%。27%41%35%49%43%45%24%17%19%0%10%20%30%40%50%60%前10%中部40%后50%前10%中部40%后50%前10%中部40%后50%人口GDP建筑碳排放29%45%40%48%40%43%23%15%18%0%10%20%30%40%50%60%前10%中部40%后50%前10%中部40%后50%前10%中部40%后50%人口GDP建筑碳排放图222020年分组城市人口、GDP与建筑碳排放占比a.2020年分组城市人口、GDP与建筑碳排放占比(不含直辖市)b.2020年分组城市人口、GDP与建筑碳排放占比(含直辖市)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7结语准确核算建筑领域碳排放,摸清自身家底,是有效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促进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以此为目标,本年度的《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在继承了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继续跟踪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现状。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50.8亿tCO2。受新冠疫情影响,建筑运行能耗与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为21.6亿tCO2,同比增长仅1.5%。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气候区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总的来看,我国建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建筑运行碳排放年均增速自“十一五”期间的7.8%下降至“十三五”期间的2.8%,表现出我国开展的建筑节能工作成果显著。本次报告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将建筑碳核算下沉至城市层面,进一步核算并分析了321个城市的建筑碳排放,这为完善建筑领域的碳排放计量体系贡献出一份力量。321个城市的建筑碳排放总量为20.6亿tCO2,且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状态。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8国家与省级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筑碳排放是建筑运行过程中直接(煤、油、天然气)或间接(电力、热力)消费的各类化石能源排放的CO2之和,其计算方法如公式1.1所示:(1.1)其中,BCE:建筑碳排放量;BEi:建筑运行过程中第i类能源的消费量;EFi: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因此,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重点在于分类能源消费量和分类能源碳排放因子核算。建筑能耗核算附录1本报告采用能源平衡表拆分的方式计算全国及分省的建筑能源消费总量。我国能源平衡表中建筑能耗相关数据项主要为终端消费部门的“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6.其他”和“7.居民生活”三项。但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按照行业统计,相关行业企业或私人交通工具用能被统计到其中,使得建筑相关能耗数据项中包含交通能耗,同时工业和交通部门中也会包含部分建筑用能。此外,我国能源平衡表中对建筑集中供暖能耗的统计明显偏低,建筑供热能耗需单独核算。据此提出如下建筑能耗计算公式1:(1.2)1详细方法参见文章:HuoT,RenH,ZhangX,etal.China'senergyconsumptioninthebuildingsector:AStatisticalYearbook-EnergyBalanceSheetbasedsplittingmethod[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85:665-679.建筑能耗=建筑能耗基础量-交通能耗扣除量+供暖能耗修正量+其他部门建筑能耗生活批发零售建筑业工业其他交通建筑能耗基础量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私家车及第三产业企业交通能耗未独立核算的厂区办公楼及职工宿舍能耗附图1建筑能耗核算——能源平衡表拆分示意图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9能源碳排放因子核算本报告采用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进行建筑碳排放因子的核算,主要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基本固定,可通过公开数据查询获取。国家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发布的《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中也给出了计算能源活动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其建议在计算时采用最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煤炭为2.66tCO2/tce,油品为1.73tCO2/tce,天然气为1.56tCO2/tce。全国电力碳排放因子可基于全国能源平衡表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1.3)其中EFe为电力碳排放系数,Cf为火力发电碳排放量,Ef为火力发电量,Ec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省级电力碳排放因子采用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2。热力碳排放基于排放强度核算法进行核算。1火力发电碳排放量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分别以“火力发电”和“一次能源生产量”的“电力”实物量作为计算基础量。2由于我国官方公布的中国区域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最新数据仅至2012年,与当前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故本报告采用与核算全国电力碳排放因子相似的方式,利用省级能源平衡表对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进行了核算。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30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本报告的“城市”是指我国的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在内的所有二级行政区。为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地级行政区划统一采用2020年的划分。如地级莱芜市于2018年被撤销,其所辖区域被划归济南市管辖,本报告将划归之前的地级莱芜市的人口、经济、能耗和排放等数据也统一划入济南,不再单独列出。本报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核算城市建筑碳排放。与国家和省级建筑碳排放的核算方式相似,核算城市建筑碳排放是确定建筑运行过程中直接(煤、油、天然气)和间接(电力、热力)消费的各类化石能源排放的CO2之和。各类化石能源和电力的碳排放因子已经确定,所以关键问题便是确定城市各类别的能源消费量。我国城市级能源平衡表的编制情况较差,仅有极少部分的城市会公布能源平衡表,且所公布数据的年份大多较为久远,不便于核算2015年以后的城市级碳排放数据。因此,本报告分不同能源消费类别对建筑运行能耗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进而核算建筑碳排放。附录2城市建筑能耗《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城市公报、年鉴搜集《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基于“城市-省级”人口与三产GDP分配省级煤炭量基于城市能耗权重,分配省级油、气数据处理方式基础数据来源缺失数据-神经网络预测模拟分技术类型分别核算煤耗、气耗与电耗全省能耗城市1能耗城市2能耗城市n能耗城市3能耗•地区能源平衡表•按城市分列的城市天然气•按城市分列的城市液化石油气•按城市分列的城市集中供热•居民生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因子•IPCC•《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燃气锅炉•燃煤锅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泵集中供热城市能耗权重能源类别直接能耗液化石油气煤炭天然气间接能耗集中供热用煤/气建筑用电附图2城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技术路线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31•Huo,T.,Cai,W.,Ren,H.,Feng,W.,Zhu,M.,Lang,N.,&Gao,J.(2019).China'sbuildingstockestimationandenergyintensityanalysis.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7,801-813.•Huo,T.,Ren,H.,&Cai,W.(2019).Estimatingurbanresidentialbuilding-relatedenergyconsumptionandenergyintensityinChinabasedonimprovedbuildingstockturnovermodel.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650,427-437.•Huo,T.,Ren,H.,Zhang,X.,Cai,W.,Feng,W.,Zhou,N.,&Wang,X.(2018).China'senergyconsumptioninthebuildingsector:AStatisticalYearbook-EnergyBalanceSheetbasedsplittingmethod.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85,665-679.•Ma,M.,Yan,R.,Du,Y.,Ma,X.,Cai,W.,&Xu,P.(2017).AmethodologytoassessChina'sbuildingenergysavingsatthenationallevel:AnIPAT–LMDImodelapproach.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43,784-793.•Shan,Y.,Guan,D.,Liu,J.,Mi,Z.,Liu,Z.,Liu,J.,...&Zhang,Q.(2017).MethodologyandapplicationsofcitylevelCO2emissionaccountsinChina.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61,1215-1225.•Shan,Y.,Liu,J.,Liu,Z.,Shao,S.,&Guan,D.(2019).Anemissions-socioeconomicinventoryofChinesecities.Scientificdata,6(1),1-10.•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编.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参考文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与碳排放数据专委会PROFESSIONALCOMMITTEEOFBUILDINGENERGYANDEMISSIONS,CABEE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