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CAYA气候行动青年联盟VIP专享VIP免费

1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双碳"人
洞察报告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TALENT
INSIGHTS REPORT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
CLIMATE ACTION YOUNG
ALLIANCE
2022.07
CO2
C
2
" 双碳 " 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 ·
CAYA,全称 Climate Action Young Alliance,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是一家专
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业人才搭建的平台,致力于通过凝聚和赋能可持续人才的
方式,壮大社会各界可持续力量2019 年,CAYA 由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业人才共同
创建,关注同行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历程,帮助可持续人才实现自我价值。CAYA 专
注于从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帮助行业内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搭建两千余
同行人社群,提供岗位内推、职业咨询、专业培训等优质的资源和服务。2022 年 7 月,
CAYA 参与“创绿家计划”,成功获得华北区第一的好成绩。
为了弥补“双碳”人才需求与供给双方的信息差距CAYA 于 2021 年末发起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项目,旨在通过描绘当前
碳管理市场的现状,发现求职者知识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社会现存人才和未来
发展需求的差距《洞察报告》不仅可以启发求职者在“双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
业路径,也能帮助用人单位精准掌握碳中和人才动态,助力碳中和相关方有针对性
的完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洞察报告》系列项目为纯志愿行为,团队由 CAYA 职业中心行业调研组策划
并执行,成员背景为在互联网企业、央企、研究智库等单位的碳相关从业者。碳主
题为《洞察报告》系列首份报告 1
更多了解 CAYA 以及 CAYA 团队欢迎扫描二维码
人才发展洞察报告项目
1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案头研究、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人物访谈四种调研方式(详见附录 1 调研方法),尽可
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受调研覆盖范围、自发性回应对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等客观因素,调研结果存在一
定局限性。
3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版权归 CAYA 所有侵权必究
·
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区域
转型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心、中创碳投为本项目提供的技
术指导,感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
色发展基金会将本项目纳入募资平台,
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
会秘书长蒋南青老师和亚洲开发银行原
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
主任吕学都老师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鸣谢
CAYA 诚挚感谢从项目启动立项到
发布一路提供过各种支持的“咖友”们,
包括智涵祯(现就职于互联网企业,担
任碳中和、ESG 管理工作)方瑞新(现
就职于咨询机构,任高级分析师)、李
墨宇(现就职某国家级智库,担任助理
研究员)、李源君(现就职于国企人力
资源部门,担任低碳、能源类相关人才
招聘工作)、赵昕月(现就职于头部快
消企业,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张鼎钦(现
就读格拉斯哥大学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
硕士)几位主创感谢李瑞阳、张舒漫、
齐赫彬、臧嵩芮、李芷涵、林飞、吕雪纯、
郝沛文、丁婧昕、陈彦菁、董震、李思
晗等伙伴的贡献;感谢清华大学深圳国
际研究生院学生碳中和研究会蔡涵颖、
曲欣玥、倪滨、关辽、董俊杰、庄巩发、
陈思豪、代少义、魏成波、蔡方珩、聂
新宇、胡靖、曹馨元、李晓杰、刘淞月、
胡言午、肖亚男、冯华昊等在读研究生
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人才洞察报告CARBONPEAKINGANDCARBONNEUTRALITYTALENTINSIGHTSREPORT气候行动青年联盟CLIMATEACTIONYOUNGALLIANCE2022.07CO2C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CAYA,全称ClimateActionYoungAlliance,气候行动青年联盟,是一家专为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行业人才搭建的平台,致力于通过凝聚和赋能可持续人才的方式,壮大社会各界可持续力量。2019年,CAYA由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业人才共同创建,关注同行人才走向社会之后的历程,帮助可持续人才实现自我价值。CAYA专注于从专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两个维度帮助行业内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搭建两千余同行人社群,提供岗位内推、职业咨询、专业培训等优质的资源和服务。2022年7月,CAYA参与“创绿家计划”,成功获得华北区第一的好成绩。为了弥补“双碳”人才需求与供给双方的信息差距,CAYA于2021年末发起了《“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项目,旨在通过描绘当前碳管理市场的现状,发现求职者知识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社会现存人才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差距。《洞察报告》不仅可以启发求职者在“双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也能帮助用人单位精准掌握碳中和人才动态,助力碳中和相关方有针对性的完善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洞察报告》系列项目为纯志愿行为,团队由CAYA职业中心行业调研组策划并执行,成员背景为在互联网企业、央企、研究智库等单位的碳相关从业者。碳主题为《洞察报告》系列首份报告1。更多了解CAYA以及CAYA团队,欢迎扫描二维码人才发展洞察报告项目1本次调研主要采用案头研究、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人物访谈四种调研方式(详见附录1调研方法),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受调研覆盖范围、自发性回应对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等客观因素,调研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感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区域转型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创碳投为本项目提供的技术指导,感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将本项目纳入募资平台,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老师和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老师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鸣谢CAYA诚挚感谢从项目启动立项到发布一路提供过各种支持的“咖友”们,包括智涵祯(现就职于互联网企业,担任碳中和、ESG管理工作)、方瑞新(现就职于咨询机构,任高级分析师)、李墨宇(现就职某国家级智库,担任助理研究员)、李源君(现就职于国企人力资源部门,担任低碳、能源类相关人才招聘工作)、赵昕月(现就职于头部快消企业,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张鼎钦(现就读格拉斯哥大学国际会计和财务管理硕士)几位主创;感谢李瑞阳、张舒漫、齐赫彬、臧嵩芮、李芷涵、林飞、吕雪纯、郝沛文、丁婧昕、陈彦菁、董震、李思晗等伙伴的贡献;感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生碳中和研究会蔡涵颖、曲欣玥、倪滨、关辽、董俊杰、庄巩发、陈思豪、代少义、魏成波、蔡方珩、聂新宇、胡靖、曹馨元、李晓杰、刘淞月、胡言午、肖亚男、冯华昊等在读研究生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名家推荐“双碳”人才洞察报告通过大量调研和访谈,描绘了国内双碳人才需求和供给状况,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双碳人才的建议。报告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为CAYA点赞!——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碳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在国内大学还缺乏系统培养体系的专业,所以如何塑造碳专业人才是有一定难度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看到碳和政策非常相关,需要学习国际和国家政策;同时碳又非常定制,需要与各行各业结合,从能源、制造、供应链、消费到废弃,不是简单地卖个碳。碳人才的稀缺,实质上是体现了现在社会产业的发展阶段,更多地需要跨行跨界的协作。碳是一个测量尺度和方式,围绕着它的各个环节,出现开发、核算、标准和认证、交易、金融等行业,还有减排和碳汇技术以及解决方案。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碳交易本身的特点,我们还需知道如何去开发碳减排项目。所以碳人才需要全面有能力,可以是咨询,或许项目或者是企业。真正碳专业领域的人才是少数的,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需求才是碳人才出现的地方。所以越早介入这个行业越好,越多地学习越早成才。现在的碳人才,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成为热门,《“双碳”人才洞察报告》是首个非常全面讲述和分析碳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背景,很高兴看到CAYA一群年轻人关注这一领域,并专注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得正在寻找机遇的年轻人和用人单位都能够非常系统性地了解、走进来。——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CAYA报告深入分析并探讨了碳圈的人才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加强“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建设指明了方向。双碳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需要更多有专业能力、有Sharp的执行力、创新力、学习力的人才,共同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碳阻迹创始人&CEO晏路辉准确描绘当前碳管理市场现状;深刻洞察碳圈人才和未来发展需求;有效纠正碳圈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信息错配;真实助力双碳行业人才发展建设。——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导,宏观经济学系主任,绿色经济与区域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与中国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双碳人才发展是推动双碳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本报告对双碳人才主题的分析评估值得关注。——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王军锋教授国内第一份“双碳”专业人才洞察报告,多维度、结构化展示“双碳”人才现状与发展需求,深度思考分析提出建议,感谢CAYA团队的辛苦付出,对于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创碳投人事总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陈芳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目录名家推荐04执行摘要10第一章行业蓝图:“双碳”驱动,业态繁荣12碳行业历程14行业发展历程14碳人才发展16行业全景概览17碳管理17碳排放核算19碳市场交易21碳中和技术24碳中和+27第二章从业情况:哑铃结构,断层显著30从业人员画像32从业能力要求36岗位需求特点41第三章供需分析:求贤若渴,求职无门46人才供给现状48求职者画像48求职意向48行业认知52供需情况分析53供需错配表现53供需错配原因55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第四章发展建议:多方合力,齐头并进60人才增长:迈向体系性规划62政府端:加强人才规制与引导62企业端:以碳赋能传统行业人才发展64高校端:传递正确的人才价值观67人才服务机构:全面链接人才服务版图69人才交互:重视生态建设70展望:洞察行业发展,见证时代变革73政府端:“双碳”人才体系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74企业端:面临互联网经济冲击,数字化的人才框架正在形成74高校端:教育模式进一步转变75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人才批量触达和匹配的能力75附录1.调研方法76附录2.高校碳中和相关学科/科研平台设置情况77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表目录图1碳管理部分机构梳理18图2碳排放核算领域部分机构梳理20图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特点21图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配与交易机制21图5碳市场交易部分机构梳理23图6低碳技术全景图24图7零碳技术全景图25图8负碳技术全景图26图9“碳圈”从业者工作经验分布33图10“碳圈”从业者专业背景33图11“碳圈”从业者学历分布33图12“碳圈”从业者所在领域类型分布34图13“碳圈”从业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34图14“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34图15“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按职位等级分类)34图16“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知识技能35图17“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个人素养35图18“碳圈”岗位学历要求37图19各业务领域学历需求比例37图20“碳圈”就业市场的专业要求37图21各业务领域需求专业38图22“碳圈”就业市场的经验类型要求39图23最受欢迎的个人素养39图24碳相关岗位最低经验要求40图25各业务领域要求的平均工作经验时长40图26“碳圈”各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占比41图27碳相关岗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42图28一线城市的业务组成42图29招聘市场单位类型占比43图30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类型43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31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规模43图32不同工作年限的平均薪酬范围(千元/月)44图33不同业务领域的平均薪酬(千元/月)44图34不同业务领域薪酬随经验变化情况(千元/月)44图35行业新人起薪随学历变化的情况(千元/月)45图36求职者年龄分布48图37求职者性别分布48图38求职者身份特征分布49图39求职者学历分布49图40求职者所学专业分布49图41求职者意向领域分布50图42求职者意向单位类型分布50图43求职者意向单位规模分布51图44求职者找工作看重的因素51图45求职者最低薪水要求分布51图46求职者过往工作/实习时长52图47求职者入行原因52图48求职者行业认知程度分布52图49“双碳”目标对工作量/工作内容的影响54图50管理人员招聘困难54图51求职过程中的挑战55图52初级从业者学习方式56图53求职者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57图54管理人员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57图55初级从业者离职可能原因58图56通过弥合“四个差”,完善人才生态服务71图57“双碳”人才发展路线图7310"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执行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高质量增长与发展的基础,将引领我国未来数十年多目标协同发展的经济转型路径。从国际碳达峰、碳中和进展和经验看,“双碳”目标将成为影响技术和产业发展标准的重要因素,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将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催生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大“双碳”领域的人才缺口,为各业务领域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时间内人才供需不平衡和错配的问题。因此,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如何回应人类气候危机对“双碳”人才的重大时代要求,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最终将促进强劲的就业增长并达成普惠的经济繁荣。基于对行业全景及趋势的研判,我们认为,“双碳”相关行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四大特征:•碳管理方面,将进一步呈现复合化、专业化发展,由于行业发展的领先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碳排放核算方面,整个碳核算体系将在5-10年里基本实现“门类齐全、延链决策、标识普及”三位一体的发展,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全品种覆盖。•碳市场交易方面,其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CCER项目认证和使用情况、配额分配与交易量、碳价三者合力。•碳中和技术方面,工业、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碳中和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零碳技术将引领抑制排放增长的破局之道。由于行业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各细分领域发展不均衡,“双碳”人才从业情况总体也呈现断层显著的“哑铃结构”:从业多年资深行业专家与初入行业的新人之间缺乏中等经验者的有效过渡。具体来看,表现为两大特征:1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管理者招聘困难,咨询业务暴涨导致技术人才稀缺,而市场中应聘者普遍缺乏从业技能和从业经验;•求职者入行困难,职聘信息获取与理解困难、岗位地点与预期不符、能力与技能焦虑,相关问题反映为求职过程不畅、求职成功率较低。就业市场的人才供需错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求职知识和技能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等三大原因造就了供需错配的人才结构,具体来看:•行业政策先行,人才培养滞后,现有中高级人才尚无法满足“双碳”市场规模要求,而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等系统化力量正待发展。•求职者认知不足,知识技能不匹配,求职者普遍具有行业性质的粗线条技能和认知,而雇主则偏好直接实现收益的实操性技能,而行业分工的精细化、新兴行业的繁荣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供需信息不对等,不利于长远考量,求职者可能缺乏对行业全盘理解和考虑,求职者与雇主间信息鸿沟愈发深长,有时内部沟通和岗位培养的缺失也可能造成内部职聘信息的失衡。为解决就业市场人才供需错配的问题,需要从“双碳”人才增长和交互两个关键阶段入手,深入理解统筹规划的战略思维,广泛应用创新科技,以碳中和人才的动态平衡实现碳中和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当下要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等四类主体入手,加强碳行业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双碳”专业人才,同时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能力培训,建立健全优良的人才工作架构、人才体制机制、专业队伍、创新创业平台和人才发展环境等2,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和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2袁兆亿.2013-12-10.《基于低碳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策略及路径分析》1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1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机遇,也带来了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升级等多重挑战。这一变革更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双碳驱动业态繁荣1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行业发展历程1我国碳行业发展最早始于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阶段。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定,在其第十二条规定的CDM允许未列入《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的缔约方可以通过开发减排项目来帮助附件一缔约方实现其减排目标。由此,全球掀起了一股CDM项目开发的热潮,我国亦然。2005年10月,我国发布了《中国CDM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并设计了CDM中心,成功开发了大量CDM项目并培养相关人才,随后成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用于支持我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同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提出以碳强度为目标体系,推动形成了“巴厘岛路线图”。我国碳行业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碳行业从业人才主要来自能源、环境、经济等相关学科背景。2020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带领碳相关行业迈上了新台阶,在行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人才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双碳”目标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学科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幅度大、困难多、任务重,亟需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汇聚实现“双碳”目标原动力。碳行业历程1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由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成果的未达到预期,加之欧盟碳市场(EUETS)第三阶段3对CER4使用的限定,CER价格瀑布式下跌,国内碳行业进入相对停滞状态。2011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7个碳交易试点的建设工作,产生了碳管理及碳市场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同时碳市场交易及其引发的企业碳核查成为碳行业的新领域,国际品牌需求的碳核查及产品碳足迹业务量逐渐增多,行业人员从单一的CDM/VCS5从业,开始转化为多领域萌芽的新业态。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巴黎协定》的达成对于国内从业人员影响较小,而随着我国交易信息平台的建立,全国CCER市场6却再次催生了短暂的光辉,短暂生命周期内培养的人员在经历低谷期之后,成为“双碳”目标提出前后承上启下的一股力量。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我国全面开启碳达峰、碳中和征程。一年多来,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气候变化,各国普遍加大绿色低碳发展投入,明确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确立,随着各部门行业的政策出台,“1+N”政策体系逐步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加快推进,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加速落地,各项基础性、前瞻性重点任务也将全面铺开,体制机制环境也将逐步改善,为确保“双碳”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双碳”目标将带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度调整,是碳相关各领域未来共同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将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催生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碳中和领域的人才缺口。3欧盟碳市场(EUETS)第三阶段为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减排目标设定为总量减排21%。EUETS成立于2005年1月1日,第一阶段为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第二阶段为2008年1月1日~2012年12年31日。4CER(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即核证减排量,是清洁发展机制(CDM)中的特定术语。5VCS(VerifiedCarbonStandard),即核证碳标准。VCS由非营利组织Verra于2005年设立,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自愿减排机制,所有CDM机制下的方法学都可以用于登记VCS项目。6CCER(China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即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2012年,中国开始建立国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其碳信用标的为CCER。2014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审核工作开始,首批CCER备案完成。2015年,国家发改委上线“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CCER开始进入交易阶段。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施行过程中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暂行办法需要修订,并暂停CCER项目备案。1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人才发展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双碳”目标与战略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各领域人才的通力协作。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人才缺口随之出现。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碳相关行业规模急剧扩张,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环保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比增长225.4%,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猎聘网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双碳”相关从业者已从此前的约1万人,增长至目前的10万左右7,2025年预计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会增长至50-100万人,随着社会经济向低碳方向转型,人力资源转移也在悄然进行。直面“双碳”目标,人才培养被视为推动“双碳”目标实施的基础能力建设。2021年起,教育部陆续加快构建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办法,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主管部门已开始推动碳排放管理员职业建设相关工作,力图加快和规范“双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7财经十一人.2022-04-08.《双碳人才需求一年扩10倍,供给跟不上怎么办》.36氪.https://36kr.com/p/168983242467648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目标提出后,减排增效的任务由中央分解到地方、再分解到企业,因此,政府、行业、企业到市场和技术各个层面,都衍生出大量的碳相关业务需求,各类碳相关服务规模快速扩张,业态更加繁荣。参考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的《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团体标准和业务划分习惯,按照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本报告将碳相关业务领域划分为碳管理、碳排放核算、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四大业务8,构成了碳圈业务的核心链条。本报告将市场新涌出的传播、培训等机构归入碳中和+领域。从涉及行业来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金融等供给和需求部门都与碳行业息息相关;从主体机构来看,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甲方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智库/第三方认证机构、高校/研究机构、NGO/基金会六大类型为代表,承担了碳行业主要业务。2行业全景概览178汪军先生将碳管理分为六大板块(《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第六章,P240,汪军著),即碳排放核算、碳管理咨询、环境权益项目开发、碳金融、碳行业内服务和碳中和+,考虑到碳中和技术的门槛较高,我们将技术环节独立出来,并把环境权益项目开发、碳金融、碳行业内服务三个板块中的交易部分、技术部分和咨询部分分别并入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和碳管理三个细分领域中,构成现在展示的五大板块。这样做,主要是为将各部分内容对齐,使行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先后逻辑得以顺承。碳管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建立完善,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逐步出台,企业的低碳行动也逐渐从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落实,并且开始不断地深化和探索“双碳”管理新模式。本报告中,碳管理指在“双碳”大目标下,以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提出未来发展方案和改进方案。1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企业碳管理是企业围绕降碳与发展实施的一系列活动,通过采取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控制并优化碳减排成本,规避政策和市场风险,识别和运用各种机遇,形成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综合性举措。具体内容可包括:组织管理与能力建设、碳排放数据管理与评估、战略与目标、路径与技术管理、碳资产管理与碳金融,以及外部协同管理,如供应链减碳管理。企业的碳管理咨询服务为客户提供从规划到执行的相关服务,包括目标设定、碳足迹测算与分析、政策咨询、企业碳中和路径规划、项目落地及绿色金融等,助力客户实现净零目标。国家级政府机构,在“双碳”业务中主要承担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清单编制和核算、区域碳核查和企业碳排放进行监管等角色;对于地方政府机构,如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双碳”规划、制定相应政策,是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切实需要推进的工作。由于政府对“双碳”相关课题领域广泛,交付要求高,因此承担政府机构的碳管理咨询业务一般由有较强研究能力和较高研究水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智库或研究型企业通过招投标承担相关课题,课题范围包括碳达峰路径/规划、碳中和专项立法研究、碳定价机制研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研究、碳排放核算体系研究及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等。碳管理涵盖范围广阔,相关主体机构业务包括行业研究类、政策咨询类等;主要面对两类客户:一是有控排需求的企业,二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的省级或区域政府机构。图1碳管理部分机构梳理1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排放核算碳排放核算以区域、组织、产品等为对象,计算其社会和生产活动各环节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核算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区域碳排放、组织碳排放、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国家、省级和区域层面开展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的必要义务。现阶段我国国家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基本确立,由生态环境部总体负责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发布工作,目前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是IPCC组织全球科学家对2006年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后的《2019年精细化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碳排放清单编制依据发改委2010年编制的《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进行核算,由各省或第三方机构进行核算。在企业层面开展的碳排放核算通常称为碳盘查9,即以企业为单位,计算自身在社会和生产活动各环节中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企业层面的碳核查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也是制定减排方案的依据。国家发改委在2013年至2015年间先后分三批编制公布了针对24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为开展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提供技术支持。201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发电、钢铁、民航、化工等10个重点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的国家标准。同时部分地区采用地方核算标准10,虽然向全国碳市场对标看齐,但在覆盖范围、排放因子上仍略有不同。当前各省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核查工作,一般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择优确定核查机构。核查机构基于对排放源界定、关键排放源确定、活动水平数据可获得性和排放因子可获得性等情况,编制企业碳排放报告。除国内标准外,碳核查的部分业务来自于国际市场,应用国际标准,如ISO14064、ISO14067等。这部分企业主要包括加入RE100、EV100、EP100、科学碳目标(SBTi)等国际气候行动倡议的国内企业和因贸易壁垒、新技术标准、全球分工而开展碳核查的国内供应商。9一般而言,碳盘查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委托咨询机构,对其某一时间段内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核算,提出整改意见,而碳核查是企业的被动行为,是由政府根据碳减排工作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委派具有资质和公信力的第三方,完成指定时间段的碳核查工作。10如北京市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电力生产业》(DB11/T1781-2020)等七项标准,涵盖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7个纳入北京试点碳市场的行业,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其他包括深圳市的《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指南》、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广东省市县(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等。"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20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在内七个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向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排放数据、开展排放报告核查等工作,除七大行业和煤炭行业重点企业外,其余行业、单位按照自身需求展开核查,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这类企业呈明显增长。在产品层面的碳核算通常称为碳足迹(CarbonFootprint),是指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从原料生产运输到销售使用,再到废弃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11。企业通过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能够获得可信的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碳排放信息。碳足迹评价在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可以使企业系统的认识到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碳足迹贡献,有的放矢地降低碳足迹,协同上下游共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采用相关技术和管理,驱动智能制造,包括优化供应链及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是碳管理和核算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碳排放的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能源消耗环节的物联网等硬件设备,计算实时碳排放量,同时依赖于集成了区块链、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能够更精准、及时有效的反映碳排放的情况,辅助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11一般来说,计算碳排放时,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要求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由于这六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强弱各不相同,习惯上人们以二氧化碳作为参照气体,把其他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折算成产生同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进行统计。图2碳排放核算领域部分机构梳理2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市场交易碳市场交易是指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有总量控制配额交易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两种交易类型,并互为补充,其框架主要呈现“6+3+2”的结构特点,即六大基本要素、三类支持工具和两项调控机制(图3)。前者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控排企业获配的碳排放配额,后者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此外,还有企业、组织和机构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购买的VCS项目减排量,以及通过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捐资实施的林图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结构特点图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配与交易机制业碳汇项目减排量等。碳交易相关方减排量的供给方、需求方和交易机构,如主管部门和重点排放单位,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负责碳交易的政策法规制定、配额分配、企业排放量和履约清缴的的审定,重点排放单位提交检测计划和排放报告,由核查机构确定企业排放量,经审定后根据配额盈缺在交易机构进行买卖配额和CCER交易,完成履约清缴。就自愿碳交易市场而言,国际自愿碳交易市场的需求比国内的大很多,这部分的从业人员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在行业内的引导性不容忽视。!"#$%&'()+,-./012!"#$%&!"#$%&!"#$%&•!"#$•%&'(•)+)•,-./0•1234•125•67890:•;<=>0:•?@0:•ABCD34•EF342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经历了两个阶段,2011年10月至2021年6月为地方试点阶段,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2014年间试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碳交易管理办法,规定试点碳市场运行管理机构、覆盖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等详细信息•201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用于规范和鼓励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2017年3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暂缓申请•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总体设计,正式启动,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原国家发改委下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划归到生态环境部•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规定了第一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重点单位、配额分配方法等内容•2021年全国碳市场针对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各项规则条理,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稳定运行至今,在运转过程中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对于能源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极大地推进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履约完成率99.5%,为促进企业减排和加快绿色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2。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12生态环境部.2022-01.《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http://www.gov.cn/xinwen/2022-01/04/content_5666276.htm2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从企业层面来看,碳管理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方法学,碳中和技术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技术手段,而碳核查则是碳市场平稳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碳排放交易抵消的保障。碳交易市场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碳金融是碳交易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方向,是碳交易的本质要求。碳交易市场在控制排放总量的同时,得以发挥融资功能服务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地方试点以配额为标的衍生了各种金融服务功能。排放企业通过碳金融市场,利用资金推进自身减碳技术的应用,最终通过减排来控制排放总量。另外,发挥碳金融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上海、广东、北京等利用碳托管、碳回购等金融手段,鼓励投资机构进入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流动性,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图5碳市场交易部分机构梳理2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中和技术碳中和技术是指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手段。从技术类型来看,可分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三类13。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处理好短期现有技术支撑减排和长远技术创新的关系,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低碳技术,指从源头、过程、末端减少碳排放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为碳中和转型发挥基础作用。工业和交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其中在工业领域,原料和材料的替代、工艺技术创新和碳捕获与利用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路径。图6低碳技术全景图13根据阿里云创新中心《低碳科技白皮书》整理2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7零碳技术全景图零碳技术,指没有碳排放量产生的技术,是碳中和转型的保障技术。零碳技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传统能源系统的低碳排放与重构新一代能源体系两个方向。在传统化石能源系统的低碳排放方面,主要包括催化过程和工艺革命性创新推进碳基能源高效催化转化,以及新型热力循环与高效热功转换实现清洁燃烧与高效发电。在新一代能源体系的重构建设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引领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系列关键科学与技术前沿热点问题。!"#$%&"!$%'2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负碳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固碳增汇和技术固碳,即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简称CCS)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简称CCUS)技术,这部分技术重点解决生产活动中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减排的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保障。该技术还包括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燃料化学品、直接空气二氧化碳捕获(DirectAirCap-ture,简称DAC)和生物炭土壤改良等技术;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技术等。图8负碳技术全景图!"#$%&"!$%'2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中和+除上述四大业务领域之外,在碳中和与其他领域的结合中,还有一些跨领域交叉融合的领域,如碳+传播、碳+培训等,此处统一归类为“碳中和+”。碳中和+传播。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是信息的传递、交流、反馈。目前,各国政府对于碳中和都有了各自的认识、见解和政策,因此碳传播主要针对的是向社会和大众传播。同时为应对气候的不利国际舆论,缩小国际公众的认知差距,取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提升中国的气候治理话语权,需要建立战略传播机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传播机制以生态环境部为核心,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气象局为依托,协调整合企业界、智库和媒体共同发声。碳中和+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影响下,煤炭、钢铁、石化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受影响较大,既有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发展空间受限等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链整合升级,为传统产业再现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既可以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也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实现新型产业和和传统产业互济互利、融合发展。2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洞见1:碳管理呈现复合化、专业化发展碳管理、碳咨询类工作相对比较综合,工作常会涉及碳排放核算、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交叉业务,这类人才既要熟悉控排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能够编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设计文件,又要懂得碳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对碳市场运行规律和衍生方向有较深入的理解,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短期培训或理论学习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洞见2:三类技术割据,零碳技术引领路径突破工业、交通等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碳中和技术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部门。当前,零碳技术作为抑制排放增长的破局之道,其发展主要分为传统能源系统的低碳零碳排放与重构新一代能源体系两个方向。在传统化石能源系统的低碳零碳排放方面,主要包括催化过程、工艺革命性创新推进碳基能源高效催化转化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以及新型热力循环与高效热功转换实现清洁燃烧与高效发电。在新一代能源体系的重构建设方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被广泛认为是引领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系列关键科学与技术前沿热点问题。洞见3:碳核算体系迈向“点-线-面”多层次发展沿“能源-制造-服务”的行业延伸自上而下,逐渐构建起门类齐全的核算体系。由于控排单位的行业限制,具有经济价值的碳核算主要依托电力行业展开,以大型国有发电和电网企业为核心,依赖燃料热值进行计算。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在内七个行业的重点企业报送2021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据此推断,在2030年碳达峰前,中国或将形成基于工业和服务业门类的完整控排体系,其行业覆盖由能源行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CAYA洞见:“双碳”大势群雄割据,细分市场各有千秋2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延伸。“供应链+碳核算”开拓了实现统一大市场碳决策的可能。基于供应链的碳核算是近年兴起的热点,也是响应国家关于统一大市场和“强链、补链、延链”顶层设计的必由之举。在单一企业或产品的核算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碳管理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合规的要求的情况下,基于供应链(无论是产品端还是企业端)的碳核算(或称之为“碳足迹”)提供了更多供应链一体化决策的可能。碳认知的标准化国际化任重道远。碳标识的普及是健全碳核算门类和供应链核算的外部表现,二者逻辑相符相成。一方面,由于碳核算的门类健全和延伸,碳数据的积累将呈现指数级增长,碳数据在计量阶段的任务内化和完成后,展示或流通阶段必将成为下一步重点;另一方面,内在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也必然要求外在范式。洞见4:CCER成为开启碳交易市场灵活性的金钥匙从碳市场发展趋势来看,CCER交易和配额交易是沿着不同方向演进的。配额交易占有市场份额的大部分,但综合成本较高,尽管现有机制规定了履约缺口上限,在市场发展初期免费配额充足,交易量较低,碳市场对于减排成本的调控能力有限。而CCER认定及履约清缴尽管至占到整个市场的5%-10%,但其价优质高的属性依然受到市场青睐,其灵活程度和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又不亚于配额交易,因此CCER交易市场重启势在必行。依据欧盟经验,CCER将进一步向市场均衡发展,大水电、HFC-23、N2O及垃圾焚烧项目产生的抵消很可能受到限制,导致CCER价格优势消减,使之与配额价格保持一致。目前,国内CCER减排量以水电和风电项目为主,合计占比50%左右,预计受CCER项目收缩认证的影响较大。综合来看,CCER年内重启,免费配额在上年度基础上收紧的概率较高,碳市场发展速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CCER项目认证和使用情况、配额分配与交易量、碳价三者合力。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和衍生品化将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化,以区块链存证、智能计算和碳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应用也将进一步加速碳市场发展,并推动各要素、各市场标准化建设。30"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人才洞察报告3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战略催生大量的碳人才需求,碳人才能力的匹配程度及潜在碳人才的发展是亟待关注的问题。基于对碳行业人员的“从业者问卷”以及主流招聘网站千余份碳相关岗位信息的分析,我们发现“碳圈”从业情况总体呈现“哑铃结构”:具有资深从业经验的低碳行业专家,和受碳中和风潮影响而加入“碳圈”的新人之间,缺少中等经验者的过渡,导致业务当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招聘市场需求显示的平均经验为3-6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哑铃结构”的断层状态。哑铃结构断层显著3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从业人员画像1在过往工作经验方面,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大多集中在3年以内,占比达52%。而拥有5-10年和10年以上的资深工作经验的人比例较少,占比分别为13%和17%(图9)。在专业与学历背景方面,环境类专业人数最多。问卷调查显示,拥有环境类学历从业者占比超40%;经济类&金融类、能源类等专业其次(图10)。而在学历方面,当前从业者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占62%;其次是大学本科生,占27%(图11)。行业发展初期,“双碳”对环境、能源类专业人才的强需求,反映“双碳”工作首先从煤炭、油气等上游产业率先介入;经济、金融类人才反映经济杠杆的作用显著;而对政法、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表现出“双碳”行业具有政府监管力强、政策影响力大的特征。14由于样本来源有限,“从业者问卷”填写者多数分布于碳咨询机构等第三方,调研结果或存在偏差。随着近两年“双碳”热度的增长,就业市场趋势持续向好,吸纳了更多求职者加入碳行业相关赛道。我们对问卷调研获取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了解当前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在“双碳”政策发布后的业务转变及技能更新情况,观察当前碳行业相关岗位从业者的特点。经验背景3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10“碳圈”从业者专业背景图11“碳圈”从业者学历分布图9“碳圈”从业者工作经验分布0%0%0%0%2%2%2%6%8%12%12%12%23%40%计算机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专业不限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其他理工类农林类其他人文社科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能源类政法及公管类经济类&金融类环境类52%18%13%17%3年以内3-5年5-10年10年以上2%27%62%9%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34从业领域在碳细分领域15中,近50%从业者从事碳管理咨询领域,其次为碳排放核算(图12)。在机构类型分布方面,大多数调查者来自于咨询机构/事务所和甲方企业(图13)。在薪资方面,当前“双碳”从业者薪酬大多数分布于1万-2万元的区间内。同时,平均薪酬随职位等级上升有明显的提升(图14、图15)。图12“碳圈”从业者所在领域类型分布图13“碳圈”从业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图14“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图15“碳圈”从业者薪资水平(按职位等级分类)15由于甲乙方就碳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侧重不同,本报告在调研过程将第一章中提及的五大细分领域中的“碳管理”进一步细分为“企业碳管理”与“碳管理咨询”。4%35%38%12%11%1%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10000-20000元20000-30000元30000-50000元50000元以上6%6%6%8%17%28%29%金融机构(银行/投资/证券/基金等)社会组织/NGO其它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甲方企业咨询机构/事务所0%20%40%60%80%100%5000以下5000-10000元10000-20000元20000-30000元30000-50000元50000元以上初级从业者中级从业者高级从业者47%36%36%33%26%26%11%碳管理咨询碳数据核算碳中和+企业碳管理碳技术研究碳市场其他3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16“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知识技能图17“碳圈”从业者认为重要的个人素养问卷从“硬技能”和“软实力”两方面分别调研了各项职业技能的重要程度。“硬技能”包括知识类和技术类,从业者普遍对知识类“硬技能”予以更高的重视程度,如碳市场及碳金融知识、低碳相关政策分析解读等,而技术类技能例如固碳技术、碳汇技术等受重视程度较低,与技术类岗位的专业门槛较高有关(图16)。“软实力”维度,受到从业者普遍认同的能力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前业务模式下的组织普遍具有齐头并进、共同提升、协同开拓的学习型组织特征(图17)。职业技能4.404.314.254.194.124.084.084.044.023.883.81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战略分析能力多任务处理平衡能力规划与研究能力组织统筹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关系4.003.883.833.653.463.383.313.193.003.203.403.603.804.004.20碳市场及碳金融低碳相关政策分析及趋势新能源相关政策、市场及技术能效提升技术气候变化适应相关工程技术碳汇技术公众参与及倡导固碳技术3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在学历方面,当前“双碳”招聘市场对本科学历求职者的需求最大(64%),其次为硕士(26.1%)(图18)。碳中和技术领域的学历门槛最高,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达到12.3%(图19)。“碳中和+”类岗位对于学历的整体要求较低,对本科及以下的要求超90%,反映出该领域以通用型技能为主的特征。在专业背景方面,碳相关岗位中对专业需求以环境类、能源类为主,分别占54.8%和47.0%;经济/金融等商科类专业排在第三(图20)。值得注意的是,有21.6%的岗位标注了“专业不限”,侧面说明招聘并不会严格按专业筛选,行业存在服务尚未定型、仍存在大量探索空间的特点。对环境类、能源类专业需求最大的是碳管理咨询类岗位。碳市场交易类岗位对经济/金融类专业背景要求最高。碳中和技术相关岗位中,除环境、能源类外,对于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土木类、计算机类等理工学科的需求,较其他业务领域明显偏高。此外,“碳中和+”的招聘中,对“专业不限”的比例相对较高,也是非碳相关专业求职者的良好入局点(见图21)。专业要求通过对主流招聘网站的碳相关岗位进行6个多月的持续追踪,我们采集并处理了近1400条岗位数据。分析招聘市场的雇主需求,环境类、能源类专业、具有3-6年工作经验、擅长案头研究分析的求职者,是当前最为普遍的招聘目标。2从业能力要求3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18“碳圈”岗位学历要求图19各业务领域学历需求比例图20“碳圈”就业市场的专业要求0%20%40%60%80%100%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碳中和+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10%64%22%4%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54.8%47.0%22.1%21.6%14.6%8.8%7.3%7.0%5.7%4.5%3.8%2.3%0.7%0.2%环境类能源类经济类&金融类不限化学/化工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计算机类土木与测绘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理工类其他人文社科3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21各业务领域需求专业49.9%40.3%10.9%19.2%4.0%8.0%2.9%4.7%2.9%3.3%2.0%0.0%0.7%17.8%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碳管理咨询46.4%39.2%11.4%12.7%1.2%10.8%4.8%6.6%1.2%3.6%1.8%0.0%1.8%14.5%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碳排放核算37.7%29.7%19.6%15.9%10.1%8.0%13.0%2.9%2.9%11.6%0.7%0.0%1.4%13.8%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碳中和技术41.4%27.1%4.3%37.1%2.9%5.7%0.0%7.1%1.4%2.9%0.0%0.0%0.0%10.0%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碳市场交易36.2%34.0%6.4%19.1%12.8%8.5%0.0%8.5%10.6%6.4%6.4%2.1%0.0%19.1%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碳中和+38.6%36.8%3.5%17.5%7.0%1.8%0.0%0.0%5.3%5.3%0.0%0.0%0.0%1.8%环境类能源类化学/化工类经济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材料类农林类政法及公管类土木与测绘类数学、统计学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不限企业碳管理3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技能要求“双碳”就业市场需求最为普遍的三大经验类型为:研究/分析/报告/规划的案头工作技能、节能/低碳/能源类行业知识,以及能源审计/碳排放核算/核查/认证等业务实操类经验。这个结果与碳管理咨询岗位需求占主流相互呼应。沟通表达(69.9%)、团队协作(46.9%)和学习能力(32.2%)是最受欢迎的个人素养类型。其中,沟通表达能力与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等频繁与客户交流沟通的业务类型站主流相契合,而团队协作能力反映出“碳圈”业务较少“单兵作战”,而以团队为主的特征。频繁被提到的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反映出碳领业务域亟待大量研究以探索完善。图22“碳圈”就业市场的经验类型要求图23最受欢迎的个人素养43.8%40.6%32.7%15.0%11.7%10.2%4.0%4.2%3.8%2.9%1.5%研究/分析/报告/规划节能/低碳/能源类经验能源审计/碳排放核算/核查/认证项目管理咨询/课题碳资产管理/开发政府/部委经验客户/营销/商务类经验气候变化计算机/数字化新能源MicrosoftOffice时间管理多任务处理平衡软件制图开拓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关系校对/编辑能力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责任心强抗压能力规划与研究能力英语能力组织统筹战略分析适应出差创新意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统筹协调团队管理商务能力执行力强细致严谨自我驱动服务意识熟悉政策市场销售40"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当前,碳相关职位平均要求2.9-5.6年的工作经验,恰恰从需求端印证了当前“哑铃”状的从业结构。其中,2年以上经验的需求最为普遍,占42%;对0-1年经验的新人开放的岗位约占1/3(图24)。分领域看,企业碳管理岗位多涉及公司内部能源与低碳整体统筹与管理,对经验要求最高,平均为3.2-5.1年。碳市场交易类工作大多含有为重复性的业务实操,对于新人最为友好,平均经验要求为1.9-2.9年(图25)。图24碳相关岗位最低经验要求图25各业务领域要求的平均工作经验时长经验要求34%42%21%3%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2.12.02.32.61.93.23.83.23.64.92.95.1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4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在五大业务细分领域中,碳管理咨询招聘需求最大,近2/3岗位在碳管理咨询业务领域招聘人才,折射出企业低碳转型的强烈需求。其次为碳排放核算与碳中和技术。在企业进行碳中和相关项目统筹管理的岗位,约占7.9%。此外,碳中和相关领域还有以产品、市场、销售为主的其他类工作岗位,约占3.9%(图26)。图26“碳圈”各业务领域招聘需求占比业务领域3当前,碳中和产业受政策导向特征明显。北京作为国家级碳中和政策顶层设计单位集中地,也是碳相关人才需求最集中的地区。碳管理咨询业务、中小型民营企业雇主为招聘市场最主流的雇主类型。碳管理行业面向新人开出的起薪平均已达万元,且各业务领域在薪酬福利方面也呈现不同的增长空间。岗位需求特点62.6%23.2%19.2%9.8%7.9%6.6%3.9%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碳中和+其他4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分布地点碳相关职位在北京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在所有职位中占比高达31.4%。广东省、上海的岗位数量紧随其后,相较其他省份遥遥领先。其中,广东省的职位绝大多数分布于广州和深圳。除北上广深外,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等省份,大多数职位需求集中在省会城市(图27)。四大一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有所区别。北京碳管理咨询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广州的碳市场交易类岗位排名第一。碳中和技术类岗位在广州和深圳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城市。而上海的“碳中和+”类岗位是其他城市的两倍以上,总体呈现出更加新颖、综合性强的特征(图28)。图27碳相关岗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图28一线城市的业务组成31.4%17.7%12.3%7.1%4.9%4.8%4.0%3.2%2.7%2.7%1.3%1.3%1.1%0.8%0.6%0.6%0.6%0.5%0.5%0.3%0.3%0.3%0.2%0.2%0.1%0.1%0.1%0.1%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四川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天津市山东省贵州省重庆市辽宁省福建省河北省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海南省吉林省河南省内蒙古广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59.4%17.8%12.3%4.0%4.3%8.0%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上海56.5%17.6%11.1%11.1%15.7%10.2%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广州北京62.3%24.5%26.4%3.8%20.8%3.8%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49.5%18.2%28.3%6.1%8.1%13.1%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深圳4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单位规模方面,500人以下规模的中小型单位最为普遍,占比超50%;其中20-99人规模的小型单位居多。100-499规模的单位,开展“碳中和+”业务的高于其他业务。1000-9999人、10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在“企业碳管理”领域开展业务为主(图31)。不同类型的单位对人才需求有所区别。除在各领域均占主导数量的民营企业外,国企对企业碳管理类的岗位需求相较于其他业务类型偏多,事业单位则对碳中和技术类的岗位偏多(图30)。招聘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主导,占比达2/3;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达18.8%。事业单位、合资、外资、社会组织等,占比不足10%(图29)。单位性质图31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规模图30不同岗位需求的单位类型图29招聘市场单位类型占比67.3%19.1%4.6%3.7%2.6%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外合资NGO/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0%20%40%60%80%100%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碳中和+民营企业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外商独资NGO/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0%20%40%60%80%100%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中和+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20人以下2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000-9999人10000人以上4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碳相关招聘岗位的平均薪酬为13.1-22.6千元/月,对于新人招聘的平均起薪达到10-16.5千元/月,同时平均薪酬随招聘经验年限有明显提升(图32)。根据雇主开出的薪酬区间,碳中和技术是薪资最高的领域,平均月薪可以达到近3万元(见图33)。各业务领域的薪酬增长情况有所区分。对比行业新人的起薪与10年以上资深人士的薪酬发展情况可以发现,碳中和技术的起薪高、增速快,企业碳管理的起薪和增速排第二(图34)。薪资福利图33不同业务领域的平均薪酬(千元/月)图34不同业务领域薪酬随经验变化情况(千元/月)12.211.013.811.115.813.619.718.329.419.124.622.0碳管理咨询碳排放核算碳中和技术碳市场交易企业碳管理碳中和+10.012.717.124.216.524.227.727.9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10.810.715.717.316.819.528.233.4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碳管理咨询10.012.217.422.718…17.326.432.3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碳排放核算12.311.314.429.220.240.224.344.2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碳中和技术11.412.621.530.016.918.335.138.3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企业碳管理10.313.719.916.422.730.8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碳中和+8.613.415.318.014.023.425.926.30-1年2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碳市场交易图32不同工作年限的平均薪酬范围(千元/月)“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呈现出供给不充分、供需不均衡的特征,因此,与这一行业特征相适应,“双碳”人才分布呈现出三大基本特征:①人才分布主要集中于高碳排放的上游行业,技术/全流程咨询布局优于传播、金融服务、数字化管理等泛“双碳”领域;②人才发展的政策驱动性强,部分人才需求来源于行政/类行政项目,如区域碳中和规划、政府项目核算、国央企碳中和转型等;③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双碳”相关产业将由环境、能源等直接相关的上游,延伸至与金融、科技等产业相结合的下游,目前已在碳中和+金融、碳中和+数字化等方向出现趋势性的发展。在由上游延伸至下游的趋势下,未来单一维度的知识与经验将难以满足“双碳”时代复合型业务需求,碳相关行业也将迎来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峰。根据CAYA调查,“双碳”政策已经使超80%的从业者意识到业务发生新变化,自身知识技能亟待补充。相比于直接从高校端培养完全对口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现存人才的培养,在其原有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补足,是当前更为经济、快速的人才赋能方式。因此,在职培训将迎来另一高峰。在职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第三方培训,而要结合业务需求有机实现:不仅从企业需求出发,研判“双碳”趋势与机会点,找准切入口;也需打破行业壁垒,借鉴不同类型工作特点,比如将政府制定政策的流程与经验科学引入行业培训和教育等。以多样化方式开展人才培训,有助于企业在获得不可替代的人力竞争优势,取胜“双碳”时代。行业新人的起薪随学历总体呈正比。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平均起薪可达18.6-30.8千元/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招聘大专及以下的“双碳”相关岗位主要为销售、市场等类型,收入较高,因此与本科学历的薪资没有明显差别(图35)。图35行业新人起薪随学历变化的情况(千元/月)CAYA洞见:产业由上游向中下游延伸,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458.89.111.318.614.514.919.130.8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4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人才洞察报告4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从需求看,“双碳”现有从业者技能不足、中等经验人才短时难以补充;而从供给看,求职者也反映出就业迷茫、入行无门的情况。深究“求贤若渴、求职无门”现象背后,是求职者对行业认知不足、求职方向与背景情况都与雇主需求出现一定偏差,导致招聘市场的人才供需错配。求贤若渴求职无门4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人才供给现状1求职者年龄多数分布于18-25岁之间,占受访人数的68%。其次是26-30岁的求职者,占到了填写问卷的23%(图36)。求职者男女比例相对平衡,其中女性求职者占到56%,男性为44%(图37)。求职者作为人才供给方,其求职倾向与心态是影响供需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发放“求职者问卷”,我们对3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了解求职者的专业背景、就业意向、行业认知等特征。多数求职者对行业及求职目标的认知较浅,在碳相关业务的发展初期,更看重单位的长远发展潜力。求职者画像图36求职者年龄分布图37求职者性别分布68%23%5%2%1%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0岁以上44%56%男女4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经验背景方面,调研到的求职者以在校生与具有少量工作经验的应往届毕业生为主(共占72%)(图38),超90%的求职者拥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其中本科毕业生略高于硕士人群占比(图39)。所学专业为环境类的求职者所占比例最大,占48%;其次为经济类&金融类,占19%(图40)。图40求职者所学专业分布图38求职者身份特征分布图39求职者学历分布48%19%14%10%8%4%2%2%2%2%2%1%环境类经济类&金融类能源类政法及公管类地理类与城乡规划类农林类计算机类其他人文社科其他理工类土木与测绘类材料类化学/化工类2%53%40%5%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9%23%27%1%在校生/待升学应届/往届毕业生已就业,寻求跳槽机会其他50"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42求职者意向单位类型分布图41求职者意向领域分布求职意向碳管理咨询与碳市场方面的业务领域最受受访者青睐,而囊括了传播、软硬件开发、培训等多种业务的“碳中和+”领域则相对小众(图41)。求职者对各类型机构的倾向性差异总体并不悬殊,多数求职者不会只将单一类单位视为就业目标。排在首位的是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其次是咨询与金融机构,这也从业务关联性方面印证了碳管理咨询和碳市场两个领域的求职热度。而将社会组织作为求职目标的人数占比相对较少(图42)。67%60%53%42%37%4%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包含高校、研究机构等)咨询机构/第三方认证金融机构(银行/投资/证券/基金等)甲方企业社会组织/NGO暂不确定65%58%52%47%38%29%碳管理咨询碳市场企业碳管理碳数据核算碳技术研究碳中和+5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在所有单位规模中,50-300人和300-1000人规模的中小型单位最受求职者青睐(图43)。在求职者看重的因素中,单位或部门的发展前景排在第一位,而公司的知名度仅排在第5位(图44)。两项数据的对比来看,一方面反映出中小企业在“双碳”经济中起到弥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求职者不再一味地追求“大品牌”、而逐渐向“小而美”靠拢。在对于薪资的期待中,多数求职者选择薪资水平为10-15k;5-10k则排在第二位(图45)。图43求职者意向单位规模分布图44求职者找工作看重的因素图45求职者最低薪水要求分布10%41%46%33%14%微型(少于50人)小型(50-300人)中型(300-1000人)大型(1000人以上)对单位规模没有期待0.000.060.100.110.120.190.400.550.590.971.091.401.661.94其他通勤时间专业对口程度团队成员背景加班和差旅程度办公环境老板或上司的能力个人学习和成长空间工作内容的意义和个人成就感单位规模和知名度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薪酬福利水平工作城市和地点单位或部门发展前景1%11%40%50%17%6%3%3000元以下3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15000元15000-20000元20000-30000元30000元以上5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46求职者过往工作/实习时长图48求职者行业认知程度分布图47求职者入行原因行业认知根据调查,仅3成求职者具有碳行业相关实习经历,其中超50%实习时间在半年内。求职者对气候变化政策与碳中和目标、行动路径较为了解,但行业知识与相关就业知识仍有待补充(图46)。驱动求职者进入碳行业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为自身的兴趣与热爱,其次为国家政策推动,专业对口与当前机遇良好也是其入行的重要原因(图47)。受访者对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与碳中和目标、行动路径较为了解,对相关行业与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依次递减(图48)。3.203.383.623.70碳管理相关就业市场碳管理相关行业国家“双碳”目标行动路径国内外气候变化背景、碳中和目标相关政策54%33%10%3%0%1-6个月6个月-1年1-3年3-5年5年以上67%65%55%49%41%26%20%14%10%6%0自己感兴趣/热爱国家宏观政策规划与专业对口国际趋势是新兴职业,入行机会良好岗位缺口大薪资福利良好家人/老师等的期待广告、宣传、媒体等影响受身边人的影响其他5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从对“双碳”岗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分析可以得出,供需失衡反映在多个层面,从招聘者视角看,求职者资历不够、知识水平和能力类型不符合要求;从应聘者视角看,其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少、理想岗位少、知识不足等。究其背后原因,人才培养滞后和求职者认知偏差是造成雇主求贤若渴、新人求职无门的突出因素。2供需情况分析“双碳”目标提出后,企业工作量及内容均受到影响。52.9%受访企业已经着手开展相关项目,33.9%的企业将碳中和列入工作计划。业务调整进一步影响人才需求,89.5%受访从业者认为人才需求受到程度一般及以上的影响,其中24.6%从业者认为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图49)。据此前《财经十一人》综合了解,碳相关从业者从此前约1万人,已于2022年上半年增长至约10万人,预计2025年会增长至50-100万人16。虽然人才需求巨大,但部分求职者仍然面临难以敲开碳行业大门的困境。职前教育的培训不足也是造成求职困难的障碍,为系统了解碳中和及碳管理相关业务知识,部分求职者甚至遭到非正规培训机构的欺骗17。供需错配表现5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49“双碳”目标对工作量/工作内容的影响图50管理人员招聘困难16财经十一人.2022-04-08.《双碳人才需求一年扩10倍,供给跟不上怎么办》.36氪.https://36kr.com/p/168983242467648817邓咏仪张婧怡.2022-04-13《反光镜花6000元学习“碳中和”,换来一张废纸》https://36kr.com/p/169562009612660034%9%4%大(单位开始着手开展大量碳相关项目)较大(将碳中和列入工作计划,但是没有项目实施)较小(进行教育宣传,没有实质性工作进度)没有影响(没有开展过相关工作)53%0%8%10%25%42%56%其他部分岗位无人问津同行竞争激烈应聘者要求薪资过高缺乏对口专业的应聘者缺乏中高级技能人才▪管理者招聘困难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应聘者技能与知识水平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据受访的负责招聘的人员回复,“缺乏中高级技能人才”、“应聘者能力类型与岗位不匹配”和“缺乏对口专业的应聘者”是当前三个最主要的困难(图50)。5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求职者的入行困难具体表现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困难、岗位类型与工作地点不符合预期、担忧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不足等方面(图51)。▪求职者入行困难图51求职过程中的挑战宏观上,行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人才存量不足和人才培养的滞后,导致中高级人才和对口专业人才的缺乏。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前,碳相关从业者稳定保持在1万人左右18。现有中高级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双碳”目标提出后剧增的市场需求,而初级从业者成长为中高级从业者仍需时间。但当前初级从业者缺乏系统化的学习方式(图52),进一步延长了其成长时间。高校的相关专业目前也仍在建设初期,高校输送的人才的存在滞后19。供需错配原因▪行业政策先行,人才培养滞后以工作地点不符合预期具体举例,在对于求职者的问卷调查中,求职意向地点基本成全国均匀分布,北上广深占比仅略高于其余城市。而岗位的分布地点在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高度集聚,在其余省份的分布大幅减少。工作地点和城市因素高居影响求职者选择的第二位,进而形成了地域上的供需失衡。18财经十一人.2022-04-08.双碳人才需求一年扩10倍,供给跟不上怎么办.36氪.https://36kr.com/p/168983242467648819未来对“双碳”人才需求旺盛高等教育如何发力?.2021-12-30.光明日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1130/c1004-32295374.html68%55%40%40%37%28%24%19%19%1%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较少理想岗位开放数量不多专业水平不足工作职责描述不清晰/不了解岗位对应聘者的具体要求岗位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缺少和目标行业/机构认识的沟通交流个人素养等软实力不足学校知名度不够缺少应对面试等环节的技巧其他5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52初级从业者学习方式求职者看重行业风口,但对行业与岗位了解不充分,求职时不清楚岗位要求,产生认知差。问卷调查发现,55.1%求职者对碳相关行业的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及以下,近七成求职者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可能导致求职者对工作内容缺乏具体认识。缺乏具体认识可能进一步导致对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例如问卷调查发现,求职者可能低估碳市场与碳金融、及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受访求职者认为,新能源相关政策、市场及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岗位知识,碳交易机制及碳金融次之,政策分析位居第三(图53)。而招聘管理者则认为,碳市场及碳金融知识最为重要,政策分析次之(图54)。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被纳入碳配额与碳交易的压力,且与当前中国碳行业受到政策的强烈影响有关。求职者在岗位要求专业知识上的认知偏差一定程度反映着其对行业认识的有限。▪求职者认知不足,知识技能不匹配考虑到这一情况,企业需要自行参与到“双碳”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中,仅靠从业者的非体系化自学与高校的人才输送可能无法满足当前迫切的人才需求。一方面,企业可以自行组织系统培训,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0%35%42%43%70%75%其他报名培训课程接受有挑战的任务单位培训看视频或书籍同事/同行交流5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求职者在进入行业之前,缺乏行业资源,无法全面了解行业现状,缺乏明晰的成长路径。求职者在国家宏观政策利好情况下临时决定进入碳行业,将个人发展押宝在行业发展(图47)。在找工作时,单位或部门的发展前景也超越当前的薪酬福利水平成为求职者的首要考虑因素。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空间则沦为次要(图44)。▪供需信息不对等,不利于长远考量图53求职者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图54管理人员认为重要的专业知识3.653.703.813.823.894.024.044.16固碳技术公众参与及倡导气候变化适应相关工程技术碳汇技术能效提升技术节能减排等政策手段碳市场交易机制及碳金融新能源相关政策、市场及技术3.193.313.383.463.653.833.884.00固碳技术公众参与及倡导碳汇技术气候变化适应相关工程技术能效提升技术新能源相关政策、市场及技术低碳相关政策分析及趋势碳市场及碳金融5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求职者的这一策略可能因忽视行业或单位发展风险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为其职业发展埋下隐患。从当前从业者的反馈来看,进入碳行业并不能保证良好的职业发展与未来薪资待遇。56.52%初级从业者提及薪资与能力不匹配,34.78%提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太少(图55)。因此,建议求职者多与从业者沟通,尤其是负责招聘的管理者,以此知晓新的人才招聘要求,做出相应准备。另外,更应理性看待碳行业求职机会,在此基础上注意长期能力的培养,注意行业发展≠机构发展≠个人发展。图55初级从业者离职可能原因4%6%9%9%12%14%17%25%29%32%35%35%57%其他原因当前办公环境不好直属领导的能力不足通勤时间过长没有空缺的升职岗位城市或地点变动等工作成就感弱不喜欢现公司的团队氛围或工作方式不看好公司或团队的发展前景想要改变工作内容或岗位类型工作中个人能力提升太少收到了更好的职业机会邀请薪资与能力不匹配5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洞见1:市场是调节“双碳”人才结构优化的基础政策的影响具有高度的自洽力,但同时意味着调整力度的偏倚和不可持续,“双碳”人才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市场因素的灵活调节,政策只能提供指引,却不能代替行事。人才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主要看人才供需,而薪资是人才供需的价格。洞见2:经济发展是“双碳”人才结构优化的前提蛋糕必须首先做大,才能分得公平。受到经济和行业发展阶段的周期影响,“双碳”人才的发展不可能避免存在下行周期,但这也是人才发展和孕育的关键周期,人才成长不仅需要从外部因素入手,重要的更是发挥其内生动力。洞见3:供给侧改革是“双碳”人才结构优化的方法行业性的供需失衡是由行业发展的供需失衡决定的,这不仅是一种短期表征,很可能是一种长期状况。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开放平台网络的建设正进一步加剧着结构性问题,人才寻找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加剧了马太效应。因此,人才短板虽由需求引起,却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CAYA洞见:“双碳”人才结构优化的破局之道60"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人才洞察报告61“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双碳”目标催生出大量的专业人才需求,但“双碳”人才储备与“双碳”建设需求的不匹配、碳人才市场信息渠道的阻塞等都成为“双碳”人才快速蓬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人才体系构建、发展的阶段来看,“双碳”人才增长和交互是其中两个关键阶段,前者有赖于多元主体联动的人才增长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后者则建基于“四差”体系上的人才供需生态的全面开放和平衡。多方合力齐头并进"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62人才增长:迈向体系性规划1健全人才发展体系,政府端涉及两类部门,一是“双碳”相关的主管部门(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以及开展“双碳”项目的各省(区市)等地方政府,二是直接和人力资源工作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一类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引进政策,为高素质“双碳”人才提供落户、税收、住房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此外,“双碳”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头部企业跑马圈地,聚焦收入性业务,中小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双重压力,对于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认识普遍较少,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引导,特别是大量人力资源集中于政策性项目中,政府对于相关人才聚集和发展的引导将产生更好的效果。“双碳”主管部门需要对“双碳”相关工作人员施加更为严格的要求,并提出合理的分层规制,以引导项目实施方加大人才雇佣和管理的积极性。针对人社部则需要尽快建立“双碳”人才的资质认证体系,规范“双碳”人才体系,提高入行准入门槛,尤其针对懂“碳交易”等招聘企业更为看重的专业人才,加快职业资质认证和管理,同时对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管理,明确提供培训的要求标准,在行业起步初期,正确引导培训方向,筑牢人才培养的基础防线。由于人才供给与岗位供给长期存在期限和价值错配,同时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较高,因此人才增长体系存在结构弹性改善的空间,这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增长体系必须结合“双碳”行业发展机遇和经济数字化转型特征,以便达成高效的业务实践。政府端:加强人才规制与引导6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2021年9月,浙江省湖州市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高质量支撑“6+1”能源、工业、建设、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碳达峰工作。《行动方案》围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创新创业生态塑优等目标,绘出“30·60”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路线图,力争引进50名以上碳中和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2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绿色低碳领域本土高层次人才3000人,形成一批“专、精、特、尖”的高层次人才团队。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从2020年1月起,除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密切相关的消防员、安检员等7个工种依法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制定发布国家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相关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按标准依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颁发证书。2021年03月18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发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人社厅发〔2021〕17号)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经征集、论证、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遴选确定了碳排放管理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碳排放管理员,是“双碳”发展战略下的首个新职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编码为4-09-07-04,碳排放管理员定义为: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2022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出台地市级“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双碳”人才体系资质认证建设情况6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年7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全社会公开征求碳排放管理员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即《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其中: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民航碳排放管理员等五个工种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其中,五级/初级工不分工种,统称碳排放管理员五级/初级工。碳排放咨询员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2022年6月,人社部再次向社会公示18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4个“双碳”相关职业:•碳汇计量评估师:运用碳计量方法学,从事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碳汇计量、审核、评估的人员;•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从事建筑及其环境、附属设备测评、调适、改造、运维等工作的咨询服务人员;•综合能源服务员:从事客户用能情况诊断,综合能源方案策划,并组织实施和运维管理的人员;•煤提质工:以煤为原料,操作干燥窑、热解窑、提质煤冷却器、急冷塔等设备,提高煤品质的生产人员。目前,上述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尚在开发中。待上述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正式发布后,便可由相关社会组织或用人单位按标准依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颁发证书。由于“双碳”战略涉及各细分行业转型,“双碳”人才与行业结合较为紧密,其发展规划必须与行业原有规划融为一体,扩大“行业人才×碳”人才库,将行业条线上的人才发展作为其实施“双碳”战略转型的工具箱和动力池。此外,为促进“双碳”类新兴业务机构的蓬勃发展,也需重视“传统职能人才×碳”人才库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营销、传播等类型人才,创造转型发展路径,提高发展天花板。企业端:以碳赋能传统行业人才发展6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在方式方法上,针对“双碳”目标的企业流程改造应当包括人才流程升级改造,包括外部人才的招聘、引入和培训,和内部原有人才的转岗、流动和“双碳”知识学习。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先导性,大型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影响招聘市场需求间接影响人才供给的方式、质量和水平,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多(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在细分领域决定着人才增长水平与供应链水平间的转换是否顺畅。另一方面,人才增长并不仅来源于外部,企业内部人才的成长增值和对外输出同样重要,除来源于行业内人才流动的渠道外(如跳槽、返聘、外部指导等),专业人才的对外发声也能够产生正外部性。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双碳”人才战略开展的首要目标即对市场人才需求预期的适当管理。大型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明确长期人才招聘计划,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目标人才,推动完善内部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并给予专业人才对外发声的空间;中小型企业可以依托核心企业供应链,分散、储备、吸纳大型核心企业的外溢人才,起到人才蓄洪池作用,在加强人才对行业产业链赋能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大型企业对人才流动的捆绑作用。2012年,腾讯启动了旨在提升内部人才流动效率的“活水计划”,规定“所有在当前岗位工作满一年且最近一次绩效不是‘低于预期’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内部应聘”,通过“活水计划”,员工入职满一年后可以申请调职,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动。截至2021年底,已帮助4,000人成功调职,并入选了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案例库。从表面看,“活水计划”只不过是内部人员流动机制,仿佛与大多数公司建立的内部评价和调岗机制无甚差别,但实际上,这是腾讯内部由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的典型表现,是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而掀起的内部革命:企业应当理解和重视人才流动的价值,在理解以员工为核心的内部流动需求的基础上,为之构建并贯彻顺畅、灵活和公平的环境,从而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战略目标。通过技术和制度建设,“活水计划”降低了申请人风险,有利于内部人力资源的盘活和“活水文化”的形成,从而保证内部人才战略的良好推进和实施。“双碳”行业也可以仿照“活水计划”的形式,设置内部转岗和流动的机制,提升已有人才对“双碳”行业的支撑作用。“活水计划”:打造新一代内部HCM范式6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中创碳投成立于2010年,国内“双碳”服务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示范单位,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领域领先的专业服务机构,碳中和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咨、数、产、融”全领域,秉持以智库咨询为统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绿色投融资服务为助力,提供“双碳”领域综合解决方案。全国员工团队近400人,咨询及研发团队80%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以环境、能源、化工、信息化等理工科专业为主,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逐步提升。公司保持健康稳步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打造一支综合技能持续提升,能力边界不断扩展的高素质团队。在公司持续扩展的业务发展平台上,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多样的发展路径,注重人才长周期竞争力的培养,鼓励在细分行业、领域做“深”,在资源整合,商业创新方面做“广”,以“碳”赋能,为培养“碳”+复合人才提供各种机制与激励保障。中创碳投:以“碳”赋能,为“碳”+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发展路径碳阻迹对传统商务职能型人才,首先会定期组织内外部的专业知识培训,从相对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到涉及具体行业的深入观察,外部专家老师的知识分享等等;其次还会设置内部的“专业知识”笔试和“实战经验”面试,提升全员的碳知识水平和工作中需要的软实力。此外,从日常工作中累积的知识库、以往组织的培训/课程资料,也成为自驱型人才的快速提升捷径。碳阻迹:打造“双碳”专门人才培养通道6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近年来,各高校加快建立了一批碳中和研究平台,在“双碳”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源泉,在肩负了人才价值观、行业基本认知和专业技能养成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行业基础增长的可能,只有行业价值真正增长了,才能需求和吸纳更多人才,反过来促进行业繁荣。高校的时代使命不仅在于现有人才格局的融入和改造,还在于其对未来人才趋势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决定着“人才是什么”的未来,高校培养时间通常在四年以上,因而必须对行业长期发展的决定因素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否则就无法跟上行业变革的速度,也就无法贡献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增长。另一方面,高校决定着“人才怎么培养”的未来,这除了要求对“双碳”人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创造性理解外,还要求高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协调性高度融合,譬如制造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教育行业的产业互联同样不可或缺。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可以在“双碳”相关技术、底层科学等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通过放大行业价值赋能人才供给,立足于行业真实需求,加快人才培养范围和培养方式创新;确立长期培养目标和动态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既符合行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又能适应就业市场的短期变化;建立、完善校际联动机制,推动常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发挥教育分工的关键作用。高校端:传递正确的人才价值观6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的重要力量,其关键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高度重视“双碳”战略背景下高校的特殊性,号召各高校提出好点子,拿出好方法。在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明确了高校在碳中和学科专业拓展以及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在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应加快“双碳”领域学院、学科和专业试点建设,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成兼具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征集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资源的通知》,面向各大高校征集紧密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资源,推进“双碳”领域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多所高校根据国家能源改革重大需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增设本、硕、博阶段专业,与此相关的研究院与研究中心也相继成立。截至2022年中,我国已在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十余个相关学科专业,共设置二十余个双碳领域相关专业,累计布点两千余个;在科研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近三十所高校围绕“双碳”主题成立研究院与研究中心,进行战略创新和技术领域相关研究(附录2)。部分高校明确将“双碳”规划纳入本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在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绿色”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科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等的方法路径,指明了学科生态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及构建油气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碳中和交叉学科群、基础学科群的关键任务,点明了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质量,跨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优化科技领域战略布局的落实措施。同时倡导开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项目,围绕“双碳”目标建设新学院、设立新专业,助力能源行业向低碳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升级。中国矿业大学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未来学校应从是否符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等角度多维度谋划学科布局,并综合考虑国家能源安全宏观背景以加快学科布局调整,催生若干新兴交叉学科。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鼓励高校加快储能、碳减排、碳市场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双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发挥高校在碳中和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中的策源作用6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软件即服务(SaaS),即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按需订阅,并通过互联网获得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场景中,HRSaaS覆盖招聘管理、核心人力管理、培训开发、人才管理、人才测评、组织发展等全链条服务,而北森控股则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云原生人力资源管理(HCM)解决方案提供商,属于HRSaaS头部玩家。2022年7月11日,北森控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意味着其或将成为中国HRSaaS第一股。低碳化发展,如同数字化发展一样,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类别的企业而言,属于垂直行业。作为具有显著工具性特色的行业企业,低碳服务企业往往重视业务开拓和市场发展,而忽略员工和潜在员工的互动体验,从而使业务发展受到人才发展的制约。利用北森控股提供的SaaS服务,低碳服务企业可以较低成本完善内部人才管理体系,并实现云端管理、服务迭代和数据整合,推动从招聘到员工管理的全流程落地。例如,通过人才能力识别模型精准定位所需人才区间,利用基于AI和RPA的HRSaaS服务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部门工作量,甚至通过低代码打造专属企业的服务工具。受益于标准化和定制化的HRSaaS和PaaS服务,北森控股占据了较大市场,目前已经与6000多家中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其中70%为中国500强企业,合作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汽车、房地产、零售连锁、制造业等,其在HCM市场的份额约为3.4%,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80亿元。北森控股:构建完整的HCM第三方服务生态链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是弥合各方能力断点的重要力量,是市场化人才供给版图的有机组成。一方面,由于供给和需求的零散性,人才职聘信息缺乏标准化的输出和表达,长期以来形成场外市场(OverTheCounter,简称OTC)。OTC市场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需错配和市场割裂的情况,降低了匹配效率,而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的兴起和繁盛有效促进人才供需信息的畅通,降低了招聘和求职的中间成本。但是,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的服务同质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使市场创造差异化价值的能力显著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完善的监管机制和细化的服务分工尚未建立。因此,我们认为,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可以梳理自身能力长板,在保证盈利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纵深分工体系的建设,这同时有利于服务标准化的形成;通过构建服务链条,整合链条内的资源,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可以加快构建护城河,差异化地向人才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并在跨链条生态建设、完善的技术基础上,形成链接求职者、雇主和监管层的全方位服务网络,这将充分体现Web3.0时代“去中心化”的核心思想。人才服务机构:全面链接人才服务版图"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70自2020年起,“双碳”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已逐渐迈入万物互联的阶段,从行业发展的层次看,主要集中在两个表现:一是与移动互联网融合进程加快,起步较快的电力、新能源汽车等细分赛道,已将移动终端作为行业增长和控制的重要门户;二是服务业态由平台化阶段向“去中心化”阶段发展,生态建设不断丰富,服务的功能性逐步增强。但是,由于中国“双碳”行业仍处在跑马圈地的不稳定发展期,行业内资本流、信息流、业务流均与人才供需结构存在较大错位,碳中和人才市场产生明显的信息差、资源差、认知差和技能差。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供需错位和市场偏差,一方面需要家、校、企、社四方联动,建设完善的低碳行业人才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第三方服务和开放式平台为行业缺口和人才供给的适配提供专业的服务,并不断深化服务的方向和范围,打造高效、广泛、便捷、深入的生态系统,实现“双碳”人才培养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2人才交互:重视生态建设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71CAYA秉持赋能可持续行业人才发展的初心,搭建获取资讯和沟通交流的平台,致力打造可持续发展领域覆盖面最广的“轻智库”、“资源库”、“人才库”,通过凝聚各方力量赋能行业发展。经过两年不断梳理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打磨职业探索方法论和咨询体系,针对职业发展中的“四个差”,推出了职业咨询2.0服务,专门为绿色可持续发展行业相关的十大领域青年伙伴答疑解惑,帮助青年人才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进得来、留得住,敢突破、能成长,成为理想的自己。整个CAYA职业咨询围绕个人职业发展必经的几个环节进行设计,各自独立又自成一体的4项服务,分别是职业探索、行业咨询、简历优化和面试模拟,旨在为可持续行业人才齐全“装备”,突破“四个差”。认知差上,CAYA职业中心专门致力于研究并解答可持续行业的各类职业发展问题,能帮求职者塑职业价值观,弥合在可持续圈职业发展的认知差。信息差上,CAYA能为你还原可持续圈的真实职场环境。来自十大绿色可持续领域的从业者组成行业顾问团,通过提供一手资料,解决信息差。技能差上,CAYA圈内的HR和从业者直接上手教授如何写简历、如何回答新业态、新赛道的面试问题,一站式服务助你一臂之力,提升职业竞争力、收获dreamoffer。资源差上,CAYA已搭建汇聚1500多位同行的社群,有针对可持续行业求职的求职群,凝聚当地网络的地区群。成为社群成员,分享职业发展心得、探讨行业趋势、链接行业资源,共同寻求可持续人才发展的“破局点”,CAYA帮你链接有效资源,完成能级跃迁。气候行动青年联盟(CAYA):求职与知识服务“双碳”人才洞察报告72"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图56通过弥合“四个差”,完善人才生态服务73“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展望:洞察行业发展,见证时代变革图57“双碳”人才发展路线图74"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政府端:“双碳”人才体系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政府对于“双碳”人才发展负有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的职能,由于我国“双碳”行业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性,人才体系的设计也有赖于政策指引。•标准化政策体系(行业+主管部门)的建立和健全驱动“双碳”人才走向公开公正评价的环境,从而推动“双碳”人才在就业市场中更为合理的定价和评定。•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为高校新增“双碳”专业、培养“双碳”人才、开放科研体系提供了依据,并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参与行业基础规制和人才供给体系的可行性。•各地方政府进一步出台人才引进和落地机制,促进了“双碳”人才的有序竞争。标准的就业指导和权利保障机制为“双碳”这类初创性强、稳定性弱的行业提供人才长期发展的物质条件,减少相关人才后顾之忧,也为行业进一步成熟提供制度保障。企业端:面临互联网经济冲击,数字化的人才框架正在形成企业是“双碳”人才的天然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化需求是拉动人才增长的最佳形式。•“双碳”行业发展处于脆弱初期,各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发展边界不清晰,全链条咨询成为企业服务主要方向,造成人才需求和预期高企。•“双碳”人才是独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即S型曲线所描述的“诞生-初创-回落-集约-发展-顶峰-衰落”的过程。但是,“双碳”人才产业化受制于“双碳”行业产业化进程,伴生于从碳产生到碳抵消的全过程,短期看产业增长存在瓶颈。•互联网经济的加速冲击,进一步加快了“双碳”人才供需框架的形成、行业发展模式的固化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变革。•受益于成本效应,预计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原有员工的“双碳”业务培训力度,开放内部转岗和流动的机制,增强均衡内外部人才成本的相应管理能力。75“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高校端:教育模式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尽管具有周期长、灵活性差的弱点,但也能够给予“双碳”人才体系化高、成熟度高的教育,完成原始知识、技能积累,从而为就业市场提供“双碳”市场质量优秀的原生力量。•高校“双碳”专业教育由授课型向研究型、实践型、实验性等多元形式转变,促进了教育模式的革新,也为高校开源“双碳”教育提供了基础。•远程教育、直播教育、论坛教育等新兴形式为在职“双碳”人才提供了参与高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高校教育走向开放化的重要标志。•高校“双碳”研究中心作为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充分颠覆了高校“双碳”教育原来知识属性强、实践属性差的惯性认知,通过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高校将为就业市场输送更多精准人才。•由高校牵头的标准化体系研究与政府的标准化政策体系不谋而合,构成了向下一级的学术和实践标准,为“双碳”人才更好运用知识提供了可能。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提供人才批量触达和匹配的能力轻量化、经济型的发展工具是“双碳”行业的重要特征,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基于SaaS技术进一步为行业提供人才批量触达和匹配的能力,“双碳”人才生态注定成为行业发展的明日之星。•互联网迈入存量时代,社交、组织、会议、工作走向轻量化,对于固定设备和场地的需求降低,人才供给和需求形式出现了显著变化。•不同实体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双碳”人才的供需具有丰富的层次性,且中国政府将“双碳”行业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决定了层次敞口的长期性。•经济下行周期,人才供需逻辑在长期结构性问题悬而未决的基础上,重新回归“有质量的”数量预期,零散的“双碳”人才发展模式注定不可持续,标准化、专业化、差异化的平台人才服务将成为“双碳”人才发展模式的核心。•基于新兴科技的人才交互模式,如基于AI的信息分发和推荐、智能匹配程序和内部兴趣发展系统等,将成为行业人才流动的大势所趋。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76"双碳"人才洞察报告附录1.调研方法《“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主要采用案头研究、问卷调研、大数据分析、人物访谈四种调研方式,对行业现状、求职者情况、从业者情况、岗位空缺特点分别做调查与分析。案头研究:所用资料来源包括公开资料、数据库、论文、新闻文章等渠道,不包括任何机密材料、未经授权而采用的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CAYA删除。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分为“求职者问卷”、“从业者问卷”两份,回收问卷数量分别为427份、124份(来自107家单位)。经过数据清洗,有效问卷数量分别为283份、121份。问卷数据筛选规则包括:•微信名称:同一微信名称回答超过一份问卷的,只保留最后一次回答结果;•时间规则:问卷回答时间在30-1200秒以内,多于或少于此时间范围的问卷予以剔除;•入行意图:在求职者问卷“您当前是否正处于碳相关行业的求职阶段,或在未来想要进入碳相关行业?”一题中选择“否”或“不清楚”予以剔除;•求职身份、学历、年龄规则:在校或应往届本科/硕士毕业生,年龄范围在16-28岁,大于或小于此年龄范围者予以剔除;•单位、部门规则:“从业者问卷”按照初级从业者、中层及以下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三种职级类型分别收集,同单位、同业务部门、同职级问卷按合并处理。大数据分析: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猎聘四大主流招聘网站按关键词共爬取相关岗位信息,并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间对岗位动态持续追踪,共获取岗位信息1298条。经数据清洗,有效数据共880条。岗位大数据信息筛选规则包括:•岗位唯一:剔除内容重复的岗位信息;•岗位关联:剔除靠关键词检索出但与“双碳”无关的不准确岗位信息;•信息效力:剔除没有列明明确岗位要求和职责描述的无效岗位信息。人物访谈:《白皮书》对相关机构负责人、求职人群代表、从业者进行访谈,并主要从机构和业务、“双碳”目标发布后的业务变动、人才现状与人才培养机制、“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职业发展规划等五大方面收集相关信息。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77“双碳”人才洞察报告附录2.高校碳中和相关学科/科研平台设置情况回应国家能源改革重大需求,多所高校增设碳相关的本、硕、博阶段专业,相关的研究院与研究中心也相继成立。碳中和理念正融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通识课程和相关教材涌入现代教学方案。表1高校碳中和学科与学院建设情况表2高校碳中和科研平台设置情况数据来源:各高校公告,CAYA整理附录2.高校碳中和相关学科/科研平台设置情况77!!""##$$%%&&''(())++,,--./0123456789:;&<=>?>?@->A--B>>CD01567EF&<6G>?>?@->AH-BHHIJ%K01LMN5%1&<6G>?>-@-AHBOOPQRS%ETUVWXYZ[\PQ56789EF&<=>?>-@HA--B]]IJ01567&<^>?>-@HA>_B``ab01abc567KdEF6G>?>-@OA-?Beefg016h567ijk:;&<=>?>-@OA>`BllQI01mn567%E6G>?>-@]A_B__opqr01567:;&<=>?>-@]A>>B--??stuv01567&<=>?>-@eA_B----Q/wx01567&<=>?>-@eA->B-->>P.uv01567&<=>?>-@eA-HB--HHyz{1=5}~567&<=>?>-@eA-OB--OOyz{01ÄÅ567EF&<=>?>-@eA-`B--]]/Jn01567&<6G>?>-@eA-lB--``QÇqr01ÉÑÖi567Kd&<=>?>-@eAH-B--ee6Üwx01áIJàâäxÜãâåçéè567êë&<=>?>-@lAH-B--llíì%K01567&<=>?>-@_AOB--__î/01567EF6G>?>-@_AOB>>??ïg01567KdEF&<=>?>-@_A`B>>--/J{01567ñóEF&<=>?>>@_A--B>>>>567KdEF&<=567òôKd1=>?>-@_A->B>>HHö/uv01567&<6G>?>-@_A-]B>>OOõú01567&<=>?>-@_A>>B>>]]6Üùû01ü5&<=>?>-@_A>]B>>``†g°{1=567&<=>?>-@_A>eB>>ee6¢û£01567&<=>?>-@-?A--B>>ll§•uv1=567&<=>?>-@-?A>HB>>__.In01567KdEF&<=>?>-@--A>lBHH??6Ü%1Kd01567&<=>?>>@-A>>BHH--ú6%K01¶ß®01\©I567KdEF&<=>?>>@HAHBHH>>úI°{01™´5671=>?>>@OA>_BHHHH/J01/J¨≠01ƨ1=jkÆØi567∞±≤>?>>@]AeBHHOOP.wxN{1=567≥¥µ1=>?>>@`A_BHH]]st∂n01567&<=>?>>@`A>eB!!""##$$%%&&''%%(())++,,--..//01234%56789:%(;</=-;;>?@A%(78@A%(;</B-CCDEF@4%78@AGHIJK;<;<-LL5MNO4%P?QR8S&%GTU;<;/-VV5MWX4%P?QRYY5MZ[4%P?QR==\]4%BB5M^_4%8@AJK;<;;-``?QIT4%85abcGHIdK;<;;-“双碳”人才洞察报告78"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2023年,CAYA可持续人才发展洞察报告项目将在《“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的基础上,对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调研,持续推出“双碳”系列报告。同时也将启动ESG相关主题的研究。我们诚挚邀请您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欢迎扫描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79“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版权归CAYA所有,侵权必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