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刘振亚
2020 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 75 届 联
合国大会提出我国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12 月在气候雄心峰会进
一步 宣 布 提升 国 家 自主 贡 献 的一 系 列 新举
措,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响应。
2020 年 中央经 济 工 作 会 议 明确将 做 好 碳 达
峰、 碳 中 和工 作 列 为今 年 八 项重 点 任 务之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决
策部署为推动气候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擘
画宏伟蓝图、指明道路方向,彰显了我国坚
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
担当。
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于加
快生 态 文 明建 设 、 促进 高 质 量发 展 至 关重
要。 作 为 全球 最 大 的发 展 中 国家 和 碳 排放
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
排, 任 务 十分 艰 巨 。立 足 国 情, 实 现 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
住能源这个“牛鼻子”,以特高压电网引领
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生产清
洁 替 代 和 能 源 消 费 电 能 替 代 (“ 两 个 替
代”),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
源体系,通过能源零碳革命引领全社会加速
脱碳,实现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
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双脱钩”),开辟
一条速度快、成本低、效益高的中国碳中和
之路。
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任务重大而艰巨
我 国 宣 布 碳 达 峰 、 碳 中 和 目 标 意 义 重
大、影响深远。从国内看,这一重大宣示对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
了更高要求;对于建立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引
领和增长动力的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
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建设美丽中国
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看,这一重大宣示充
分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
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增强了我国在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为世界
各国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在我国宣布碳中和
目标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作出碳中和
承诺,美国宣布重回 《巴黎协定》,国际应
对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加速。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
家战 略,取 得 突出成 绩 ,但要 在 未来 40 年
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面临艰巨
挑战。一是排放总量大。我国经济体量大、
发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结构以煤为
主,使 得 我 国 碳 排 放总量 和 强 度 “ 双 高”。
2019 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达到 58%,碳排放
总量占全球比重达到 29%,人均碳排放量比
世界平均水平高 46%。二是减排时间紧。我
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
有高 碳 的 能源 结 构 和产 业 结 构, 发 展 惯性
大、 路径依 赖 强,要 用 不到 10 年时间实现
碳 达 峰 , 再 用 30 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
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
有缓 冲 期 ,实 现 减 排目 标 需 要付 出 艰 苦努
力。三是制约因素多。碳减排既是气候环境
问题 也 是 发展 问 题 ,涉 及 能 源、 经 济 、社
会、环境方方面面,需统筹考虑能源安全、
经济 增 长 、社 会 民 生、 成 本 投入 等 诸 多因
素,这对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
出了更高要求。
总体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发
展意义重大,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
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科学
谋划碳减排路径与方案,需要立足国情和发
展实际研究思考,关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和
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减排、统筹近期与长
远、统筹全局与重点,以大格局、大思路开
辟一条高效率减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碳
达峰、碳中和之路。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方式
碳排放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使
用、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根源是化石
能源的大量开发使用。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
一次能源比重为 85%,产生的碳排放约为每
年98 亿 吨 , 占 全 社 会 碳 排 放 总 量 的 近
90%。解决碳排放问题关键要减少能源碳排
放,治本之策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推
进清洁 替 代 和 电 能 替代 (“ 两 个替代 ”),
彻底摆脱化石能源依赖,从源头上消除碳排
放。清洁替代即在能源生产环节以太阳能、
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
加快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以
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用能需求。电能替代即
在能源消费环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
代气、以电代柴,用的是清洁发电,加快形
成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体系,让能源使用更
绿色、更高效。
建 设 中 国 能 源 互 联 网 为 推 进 “ 两 个 替
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高效
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
富但与主要用能地区逆向分布,实现“两个
替代”,需要解决好能源开发、配置和消纳
问题。中国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在全国范
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基础平台,是
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
体系,为能源转型升级、减排增效提供了重
要载 体 , 实 质是“智能 电 网 +特高压电网+
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是基础,特高压电网
是关键,清洁能源是根本。建设中国能源互
联网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国内能源
互联网建设,抢占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制高
点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将加快推动
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用,全方
位减少煤、油、气消费,促进能源生产清洁
主导、 能 源 消 费 电 能主导 (“ 双主导 ”),
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脱钩 (“双脱钩”),以能源体系零碳
革命加快全社会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
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是构建中国能源互
联网的关键。特高压技术作为我国原创、世
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破
解了 远 距 离、 大 容 量、 低 损 耗输 电 世 界难
题,是构建特大型互联电网、实现清洁能源
在全国范围高效优化配置的核心技术。经过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特高压技术、装
备、标准、工程等方面实现全面引领,建成
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
压交直流混合电网,2019 年输送电量达
4500 亿 千 瓦 时 , 一 半 以 上 为 清 洁 能 源 发
电,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清洁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以特高压电网引领中国能源互联网建
设,推动我国碳减排总体分 3个阶段。第一
阶段尽早达峰 (2030 年前)。重点是推进西
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
和东部、西部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设,加
快清 洁 能 源大 开 发 ,压 控 化 石能 源 消 费总
量,主要以清洁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电
力 、 能 源 、 全 社 会 分 别 于 2025、2028、
2028 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 45 亿、102 亿、
109 亿吨。第二阶段加速脱碳 (2030~2050
年)。重点是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形
成东部、西部两个特高压同步电网,深入推
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和经济 转 型 升 级 , 2050 年电力实现近零排
放 , 能 源 、 全 社 会 碳 排 放 分 别 降 至 18 亿 、
14 亿吨,相比峰值下降 80%、90%。第三阶
段全面中和 (2050~2060 年)。重点是进一
步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推进各
行业各领域深度脱碳,结合自然碳汇、碳移
除 等 措 施 , 力 争 2055 年全社会碳排放净
零,实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
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将打造能源转型和
碳中和的中国模式,优势显著、效益巨大。
一是见效快。相比现有发展模式,我国清洁
能源开发速度和全社会电气化率增速都将提
高1.5 倍以上,到 2060 年,清洁能源占一次
能源比重将达 90%,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将
达66%,高效实现能源清洁化和电气化的全
面转 型 。 二 是 成 本低 。 预 计 2020~2060 年
我国 能源电 力 系统累 计 投资约 122 万 亿元,
占GDP 比重不到 1.2%,其中清洁能源、能
源传输、能效提升投资分别占 47%、32%、
12% ,全社会碳减排边际成本仅为 260 元/
吨,远低于 700 元/吨左右的全球其他减排方
案。三是综合价值大。中国能源互联网在促
进气候治理、改善环境与健康、减少油气进
口、带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等方面将
产生巨大协同效益,累计创造社会福利可达
1100 万亿元,相当于能源系统每投入 1元能
够产生 9元的综合效益,对我国高质量发展
作用显著。
实 现 碳 达 峰 须 以“ 两 控
两化”为重点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达峰越早、峰
值越低,碳中和代价越小、效益越大。实现
碳达峰的关键是压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从
能源品种看,煤炭和油气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分别占能源相关碳排放的 79%和21%;从排
放增 量构成 看 ,近 10 年油气的碳排放增量
占能源碳排放增量的 75%。压降煤炭消费总
量,抑制油气过快增长,是实现碳达峰的重
要前提。同时,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满
足全社会新增用能需求。加快建设中国能源
互联网,推进“两控”,加速“两化”,即压
控煤炭消费总量、油气消费增速,加速能源
清洁化、高效化发展,将根本扭转化石能源
增势,让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全社会碳排放
在2028 年达峰,峰值分别为 43 亿吨标煤和
109 亿吨二氧化碳。
压控煤电和终端用煤。煤电碳排放占能
源排放总量的 40%,控煤电是碳达峰的最重
要任务,重点要控总量、调布局、转定位。
控总 量 , 即确保煤 电 2025 年左右达峰,峰
值11 亿千瓦, 到 2028 年进一步降至 10.8 亿
千瓦。调布局,即压减东中部低效煤电,新
增煤电全部布局到西部和北部地区,让东部
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转定位,即实施煤电
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能力,推动煤电由主
体电源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更好促进清洁
能源发展。同时,大力压降散烧煤和工业用
煤,将终端用煤控制在 10 亿吨标煤以内。
预计到 2028 年,我国煤炭消费将降至 27 亿
吨标煤左右,为碳达峰发挥重要作用。
压控油气消费增速。在终端用能领域,
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将有效抑制油气消费过
快增长,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举措。在工
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大力推广电锅炉、
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电采暖和电炊具等新
技术、新设备,积极发展电制氢、电制合成
燃料,加快以清洁电能取代油和气,有效控
制 终 端 油 气 消 费 增 长 速 度 。 预 计 2021—
2028 年,石油、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为
1% 、4%,分别较目前下降 4个百分点和 8
个 百 分 点 ; 石 油 、 天 然 气 将 分 别 在 2030、
2035 年实现达峰,峰值 7.4 亿吨、5000 亿立
方米。
大力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重点是加快
建设西部北部太阳能发电、风电基地和西南
水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和
海上风电,补上煤电退出缺口,满足新增用
电需 求 。 预计到 2028 年,我国清洁能源装
机 将 达 21 亿千瓦,年均新增太阳能发电
7000 万 千瓦 、风 电 5200 万千瓦、水电 1600
万千瓦。同时,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2028
年前初步建成东部、西部特高压同步电网,
电力跨省跨区跨国配置能力达 5亿千瓦左
右,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需要,
根本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
大力推动能源高效化发展。推进各领域
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降低能源强
度、促进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单
位GDP 能耗约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 3
倍,节能空间很大。应积极发挥中国能源互
联网的关键作用,在能源生产环节,提高清
洁能源发电效率,降低火电机组煤耗;在能
源消费环节,积极推广先进用能技术和智能
控制技术,提升钢铁、建筑、化工等重点行
业 用 能 效 率 。 预 计 2028 年前,我国单位
GDP 能 耗 较 目 前 下 降 1/4, 其 中 钢 铁 、 建
材 、 化 工 等 行 业 能 耗 将 分 别 下 降 20% 、
8% 、30% ,为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
量,实现全社会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加 快 各 领 域 深 度 脱 碳 ,
确保实现碳中和
在碳达峰基础上推进碳中和,加快清洁
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存量的全面替代是关
键。发挥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进一
步加快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和电能广泛使
用,在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碳排放各领域
对化石能源进行深度替代,将推动能源系统
全面脱碳,促进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绿
色转 型 , 加速我国 碳 减 排 进程,在 2055 年
前后实现碳中和目标。
全面推进能源生产脱碳。加快建成以特
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
中国能源互联网和统一高效的全国电力市
场,发挥大电网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
性作用,全面加快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
洁能源和储能跨越式发展,以光风水储输联
合方式实现能源大范围经济高效配置,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种多能互补、广域平
衡、清洁高效的能源发展方式,将打破能源
供给的资源约束和时空约束,充分利用资源
差、负荷差、电价差,推动能源结构布局优
化和效率效益提升,实现全面脱碳转型。预
计到 2055 年, 我 国 清洁能源 装 机 、 发电量
将 分 别 达 到 73.5 亿 千 瓦 、 16 万亿千瓦时,
占总装机和总发电量比重均接近 94%,电力
跨省 跨区跨 国 配置能 力 超过 10 亿 千 瓦,推
动能源生产碳排放从 2028 年的 52 亿吨降至
2.3 亿吨。
全面推进能源消费脱碳。大力深化各领
域电能替代,构建以清洁电力为基础的产业
体系 和 生 产生 活 方 式, 摆 脱 煤、 油 、 气依
赖。工业领域加快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
能行业电气化升级,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体系。预计到
2055 年,我国工业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
60%,碳 排放从 2028 年的 31.2 亿吨降至 3.3
亿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动和氢能汽车,
提升电气化铁路比重,以电能和电制清洁燃
料替代航空航海化石能源需求,实现从油驱
动 向 电 (氢) 驱 动 转 变 。 预 计 到 2055 年 ,
我国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将达到 70%,碳排放
从2028 年的 12.2 亿吨降至 2亿吨。建筑领域
普及建筑节能改造和智能家电应用,推动炊
事、供热、制冷等全面电气化,倡导零碳生
活方 式 。 预计到 2055 年,我国建筑领域电
气化率将达到 75%,碳排放从 2028 年的 6.5
亿吨降至 1.1 亿吨。通过协同推动上述重点
领域 电 气 化转型, 预 计 到 2055 年 ,我国全
社会电气化率将超过 60%,能源消费碳排放
从2028 年的 50 亿吨降至 6.4 亿吨。
全面推进非能利用领域碳减排。钢铁、
建材、化工等传统工业除能源消费碳排放
外,还会在原料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造成碳
排放。目前,我国每年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
放大 约为 10 亿吨左右。依托中国能源互联
网,积极利用清洁电力制造氢气、氨气、甲
醇、甲烷等原材料,推动以氢能炼钢替代焦
炭炼钢,优化建材、化工行业工艺流程,将
促进传统产业向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
方向加快转型,大幅减少工业过程中产生的
碳排 放 。 预计到 2055 年,我国工业生产的
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显著提升,
工业生产过程中非能利用产生的碳排放将从
2028 年的 13 亿吨降至 5.4 亿吨。
大力推进自然碳汇和碳捕集。受资源、
技 术 、 经 济 性 等 因 素 影 响 , 到 2055 年 左
右,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以及工业非能利用
领域 还有约 14 亿吨碳排放需要通过自然碳
汇、碳捕集等措施予以解决。应积极开展生
态治理,加大力度实施植树造林、荒漠改
善、水土保护等行动,发挥森林、农田、湿
地等重要作用增加自然碳汇。同时,积极研
发和推广化石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物
质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捕集等技术,提
高碳 捕 集 能力。预 计 到 2055 年 , 自然碳汇
和碳捕集能够分别提供约 10 亿、4.5 亿吨负
排放,解决碳中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助
力实现全社会碳中和目标。
多措并举推进碳减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具挑战的
系统工程,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
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
多个层面,需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凝聚全社
会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共同行动。
坚持清洁发展,筑牢思想根基。牢固树
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
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转变依赖
化石能源的发展观念,打破碳惯性,解除碳
锁定,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
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
的创新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减排成效。强化技
术创新,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储能、绿电制
氢、负排放等关键技术突破,提高经济性和
可靠性,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推行电动汽车错峰充
电、低谷电制氢等服务,探索光伏治沙、新
型光伏农业等清洁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
新模式,大幅提高碳减排质量和效益。
坚持统筹协同,落实减排行动。立足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系统思维统一谋划,统
筹推进各行业和各地区碳减排工作。聚焦能
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制定碳
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
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协同,发挥中国能源互
联网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能源、新材料、
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推动以化石能源主导的传统工业经济向清洁
能源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
长与碳减排双赢。加强区域发展协同,加快
在西部北部地区建设一批大型清洁能源基
地,通过特高压电网外送至东部地区,将资
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发展差
距,促进全国加快碳减排。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保障机制。加快推
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
碳市场参与行业、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运
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推动构建全国电
—碳市场,整合气候与能源领域治理机制,
发挥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联动作用,实现
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大效益减排。加快
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价格、税收、金融等
政策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引导社
会资本加速流向绿色产业,为实现碳中和目
标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是首个由
我 国 发 起 成 立 的 能 源 领 域 国 际 组 织 , 2016
年3月成立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构建
全球能源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指示
精神,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大力推进
中国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走出了一条中
国特色的国际组织发展之路。目前会员总数
达1115 家、国别 130 个,与联合国及所属机
构、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机构
建立合作关系,开展 200 余项课题研究,发
布50 余项重要成果,在经济、社会、能
源、气 候 、 环 境 等 领域唱 响 “ 中 国 声 音”,
推动中国倡议成为全球行动。围绕碳达峰、
碳中和 , 合 作 组 织 研究完 成 了 《中国 2030
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中国 2060 年前碳中
和研究报告》《中国 2030 年能源电力发展规
划研究及 2060 年展望》,为我国加快碳减排
提供全面系统、经济高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合作组织将进一步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
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不断开创中国和全球
能源互联网发展新局面,为我国加快能源变
革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08 S T U D Y T I M E S
2021 年 3 月 15 日 星期一 E-mail:m8@studytimes.cn
Tel:010-68929016
本版编辑:罗俊锋
版式设计:
王成刚 特别专题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 6号 邮政编码:100089 社长:许宝健 总编辑:丁茂战 广告部电话:(010)68929242 发行部电话:(010)68928763 68922651(传真) 总编室电话:(010)68922392 68928853 电子信箱:zbs@studytimes.cn
出刊:周一、三、五 定价:全年360元 邮发代号:1-267 国外发行代号:W3970 开户银行:建行北京中关村分行 户名: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 账号:1105016336000000000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海工商广登字20170200号 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