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低碳竞争力评价与提升途径—基于碳生产率测算方法VIP专享VIP免费

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
!"可持续发展和绿
色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设想提到了
程上来#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过
!各国和地区政府相继提出了今
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削减
!并从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制订
了相应的实行计划和具体安排
$
!
%
#
国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益体
于低碳竞争力的表现上#低碳竞争力
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澳大利亚&
候研究所和欧洲
"#$
公司共同发表
(
%&
国集团低碳竞争力)报告中*
为对一个国家来说!低碳竞争力是指
国家在碳约束的背景下为国民创
+由经济产出来代表,
$
%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在
对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讨论-
具体产业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的
验评述"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
争力方针指导上!
定量分析少之又少*发展低碳经济的
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碳生产率是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其含义符合
国际关于低碳竞争力的表述背景*
此本文是从碳生产率角度对低碳
争力进行分析的一种尝试*
1
碳生产率测算
碳生产率是单位
()
$*+
!反映单位
()
%
排放所带来的产
!与单位
$*+
的碳排放强度呈倒
!体现碳作为同资本"劳动一
样的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效率关*
碳生产率是将低碳经济的两大目.
()
%
排放和促进经济增长融为
一体的一个概念!是进行一国或地区
低碳竞争力分析的重要指标*当前中
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
!关键是提高碳生产率!而并非
走绝对减排的发展之路
$
#,-
%
*于产业层
面碳生产率表示某产业单位
()
%
陕西低碳竞争力评价与提升途径
基于碳生产率测算方法
徐 娟1,2
!"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 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 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根本出路碳生产
率是单位
’(
%
排放的产出用以反映地区低碳竞争力状况本文采用
%$$)*%$!$
年数据从产业层
面对陕西省近年来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角度对陕西
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提出提升途径
关键词竞争力碳生产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166(2012)05-0100-06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5.021
作者简介徐 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100 未来与发展/ 2012 5
放量所对应的产业增加值!
!表示该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
面越具有竞争力!即低碳竞争力越
"
本文根据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
!"
!
#
#$$%
&’((
国家温室气体清
单指南$提供的
()
#
排放量的计算方
!选取农业%%建筑业%交通运
%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等五大产业作为典型
!计算陕西省
#$$*
+$$"
生产率&
!
(
陕西省
+$$"
年碳生产率由高到
低的产业依次为)建筑业%%
宿%%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一方面!陕西五大产
业中碳生产率提高的产业有建筑业
和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们的绝对碳排放量均有所下降!
必然拉动碳生产率的提升!!
筑业的碳生产率提高最多!
*%,-.
*另一方面!碳生产率降低
的产业有农业%%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下降最多的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的降幅为
#$,#.
*五大产业
平均碳生产率有所下降!
/,*/
/,01
!说明产业整体低碳竞争力有所
&
/
,
!与全国碳生产率平均水平
!陕西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
餐饮业的碳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
!其他四个产业均高于全国水平!
说明这四个产业均具有相对低碳竞
争优势!表现出较强的低碳竞争力,
五大产业的平均碳生产率也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由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西
大产业中!建筑业是具有相对低碳竞
争优势的产业!且这种优势在近年有
持续加强的趋势*%工业也是具
有相对低碳竞争优势的产业!但这种
*零售业%宿
和餐饮业虽无低碳竞争优势!但碳生
产率却显示上升势头!
存在发展潜力*!交通运输%
和邮政业是既不具备低碳竞争优势!
同时又出现碳生产率下滑趋势的产
,效仿波士顿矩阵的做法!构建低
碳竞争力矩阵模型,根据碳生产率与
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和近年来
碳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将所分
析的产业划分成四种情况!
即左上方碳生产率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且不断上升的产业
&明星产业’! 左下方碳生产
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下
降趋势的产业 &问题产业’!
右上方碳生产率低于全国平
均水平!但有所上升的产业
&现金牛产业’!右下方碳生产率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又呈下降趋势的
&瘦狗产业&
/
,
2
低碳竞争力评析
以上分析表明!西
然在近年来有所提升!
!且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业呈现碳生产率下降趋势!
陕西发展低碳经济%
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从产
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
制度四个层面对影响碳生产率的原
因和陕西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
+,/
产业结构
西
+$/$
1
次产业总产值分
别 为
"**,2-
亿 元 %
- 22%,/$
亿元和
1 %**,"1
亿 元 !
34’
的比重为
",*.
%
-1,*.
1%,2.
,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陕西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
)
#$$*
增加值
0-1,0# 1 #02,-0 -*%,-- 10*,%1 012,$1 - 0#0,-$
碳排放
0",2% # 1#%,"- //*,$- -$*,00 /1%,#% 1 /%",2*
碳生产率
",2" /,2/ 2,"0 $,02 -,1" /,*/
#$$"
增加值
0*",%2 1 -$/,#- 01-,/0 2#1,#2 **#,2$ % 11/,0$
碳排放
*-,-" # %2*,2% 0",1# 0/#,02 /#-,1$ 1 %-/,2$
碳生产率
",#1 /,1# ",#0 $,-/ 0,$2 /,01
全国碳生产率
0,-# /,#* 2,$2 $,-# /2,10 /,%$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其中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碳排放
=
各燃料品种最终消费量
×
碳排放系数后求和
数据取自(%’碳排放系数经)
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方法计算所得&
生产率
=
增加值
/
碳排放
1 2008
2009
年五大产业增加值
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
亿万吨标准煤亿
/
万吨标准煤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宿和餐饮业
*
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业
低碳竞争力
势 劣
1
陕西产业低碳竞争力表现
101/未来与发展/ 2012 5
西
2000
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
第一产业变化平稳
4.5
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较快
加比重超过
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则降低了接近
6
个百分点说明近十
陕西第二产业增加速度最快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
2001
三产业的
比重逐渐拉大
2010
年有进一步扩大
的趋势
2
2
)。 由此可
陕西省第二产业优势明显
二产业较
比重有下降趋势西
经济结构中石油化工
等以资源转化为主的高耗能产业占
主导地位
2010
年陕西重工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80%
重工业尤其
是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西
存在着严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物排放问题陕西要加快经济发展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需要以这些产
业为支撑势必会对低碳经济发展和
低碳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巨大挑战
5
2.2
能源结构
西
2010
年煤炭
73.616.9
8.31.2
说明陕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
炭为主所占能源比重较高能源利
用效率相对较低而天然气和水电所
占比重小亟待拓展发展空间
2005
年相比
比重上升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比重
有所下降其中天然气比重翻了一
绝对比例仅上升
4
个百分点说明虽然近几年天然
气和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上升
源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目前以煤炭为主的
能源消费局面在短期不会改变
3
西
2010
年三次产业能
源消费比重为
3.173.123.8
说明陕
西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
其次才是第三和第一产
2006
年相比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上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
2009
年相比三产业能源消
费比重较高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三次产业能源
消费与能源消费结构相结合西
2009
年煤炭三次产业消耗比重为
1945,
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
低于全国水平
全国水平石油三次产业消费比重
62965
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
三产业高于
全国水平天然气三次产业消费比
0.16634
和全国相比第二产
业低于全国水平
水 平 电力三次产业消费比重为
782 11
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低
于全国三产业高于全国
3
)。 可以看出陕西第三产
业各种能耗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水平
而陕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36.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0.4%
),
说明陕西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低
正是前文中反映的陕西第三产业碳
第二产业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值 比重 总值 比重 总值 比
西
10 123.48 988.45 9.8 5 446.10 53.8 3 688.93 36.4
437 041.99 40 532.83 9.3 220 064.77 50.4 176 444.36 40.4
!
陕西与全国
!"#"
年三次产业情况
亿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
西
!"""%!&#&
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60%
50%
40%
30%
20%
10%
0%
#&! 未来与发展/ 2012 5
区域经济0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设想提到了日程上来。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国和地区政府相继提出了今后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削减目标,并从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制订了相应的实行计划和具体安排[1]。一国和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益体现于低碳竞争力的表现上。低碳竞争力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和欧洲E3G公司共同发表的《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报告中。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低碳竞争力是指国家在碳约束的背景下为国民创造物质繁荣(由经济产出来代表)的能力[2]。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讨论、具体产业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的经验评述、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竞争力方针指导上,而对低碳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少之又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碳生产率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其含义符合国际关于低碳竞争力的表述背景。因此本文是从碳生产率角度对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的一种尝试。1碳生产率测算碳生产率是单位CO2的GDP产出,反映单位CO2排放所带来的产出,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体现碳作为同资本、劳动一样的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效率关系。碳生产率是将低碳经济的两大目标:控制CO2排放和促进经济增长融为一体的一个概念,是进行一国或地区低碳竞争力分析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是提高碳生产率,而并非走绝对减排的发展之路[3-4]。于产业层面碳生产率表示某产业单位CO2排陕西低碳竞争力评价与提升途径—基于碳生产率测算方法徐娟1,2(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摘要】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根本出路。碳生产率是单位CO2排放的产出,用以反映地区低碳竞争力状况。本文采用2008-2010年数据,从产业层面对陕西省近年来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角度对陕西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提出提升途径。【关键词】竞争力;碳生产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途径【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2)05-0100-06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5.021作者简介:徐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100/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区域经济放量所对应的产业增加值,碳生产率越高,表示该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越具有竞争力,即低碳竞争力越强。本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19类,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选取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五大产业作为典型产业,计算陕西省2008和2009年碳生产率(如表1所示)。陕西省2009年碳生产率由高到低的产业依次为:建筑业、农业、批发零售住宿和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方面,陕西五大产业中碳生产率提高的产业有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且它们的绝对碳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可见必然拉动碳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建筑业的碳生产率提高最多,提高幅度为86.5%;另一方面,碳生产率降低的产业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最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降幅为20.2%;五大产业平均碳生产率有所下降,从1.81降到1.73,说明产业整体低碳竞争力有所减弱(如表1所示)。另外,与全国碳生产率平均水平相比,陕西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碳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四个产业均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这四个产业均具有相对低碳竞争优势,表现出较强的低碳竞争力。五大产业的平均碳生产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以上数据分析表明,陕西的五大产业中,建筑业是具有相对低碳竞争优势的产业,且这种优势在近年有持续加强的趋势;农业、工业也是具有相对低碳竞争优势的产业,但这种优势近年来有所减弱;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虽无低碳竞争优势,但碳生产率却显示上升势头,说明低碳方面存在发展潜力;最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既不具备低碳竞争优势,同时又出现碳生产率下滑趋势的产业。效仿波士顿矩阵的做法,构建低碳竞争力矩阵模型。根据碳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情况和近年来碳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将所分析的产业划分成四种情况,即左上方碳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不断上升的产业(明星产业),左下方碳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下降趋势的产业(问题产业),右上方碳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所上升的产业(现金牛产业),右下方碳生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又呈下降趋势的产业(瘦狗产业)(如图1所示)。2低碳竞争力评析以上分析表明,陕西碳生产率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碳生产率下降趋势,表明陕西发展低碳经济、提升低碳竞争力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四个层面对影响碳生产率的原因和陕西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2.1产业结构陕西2010年3次产业总产值分别为988.45亿元、5446.10亿元和3688.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8%、53.8%和36.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从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平均)2008增加值753.723274.57586.55378.63734.035727.50碳排放79.462326.95118.05508.77136.263169.48碳生产率9.491.414.970.745.391.812009增加值789.643501.25735.17423.24882.406331.70碳排放85.592648.4679.32712.74125.303651.40碳生产率9.231.329.270.517.041.73全国碳生产率7.521.284.040.5214.371.60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注:其中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碳排放=各燃料品种最终消费量×碳排放系数后求和,燃料数据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碳排放系数经《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方法计算所得;碳生产率=增加值/碳排放表12008年和2009年五大产业增加值①、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单位:亿元;万吨标准煤;亿元/万吨标准煤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低碳竞争力优势劣势上升下降碳生产率图1陕西产业低碳竞争力表现101/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区域经济陕西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一产业变化平稳,微降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较快,增加比重超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降低了接近6个百分点。说明近十年,陕西第二产业增加速度最快,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1年起,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拉大,2010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表2、图2所示)。由此可见,陕西省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比重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一、二产业较弱,比重有下降趋势。陕西是能源大省,经济结构中石油化工、有色、电力等以资源转化为主的高耗能产业占主导地位,2010年陕西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意味着陕西存在着严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问题。陕西要加快经济发展,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需要以这些产业为支撑,势必会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巨大挑战[5]。2.2能源结构陕西201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能源消费比重为73.6∶16.9∶8.3∶1.2,说明陕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所占能源比重较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重小,亟待拓展发展空间;与2005年相比,天然气和水电能源消费比重上升,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天然气比重翻了一倍,但由于基数小,绝对比例仅上升了4个百分点。说明虽然近几年天然气和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有所上升,能源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速度缓慢,效果不明显,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局面在短期不会改变(如表3所示)。同时,陕西2010年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为3.1∶73.1∶23.8,说明陕西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其次才是第三和第一产业;与2006年相比,一、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与全国2009年相比,一、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较高,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能源消费结构相结合,陕西2009年煤炭三次产业消耗比重为1∶94∶5,和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石油三次产业消费比重为6∶29∶65,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一、三产业高于全国水平;天然气三次产业消费比重为0.1∶66∶34,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电力三次产业消费比重为7∶82∶11,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低于全国,一、三产业高于全国(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第一,陕西第三产业各种能耗比重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陕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4%),说明陕西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低,这正是前文中反映的陕西第三产业碳生产率较低的原因;第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值比重总值比重总值比重陕西10123.48988.459.85446.1053.83688.9336.4全国437041.9940532.839.3220064.7750.4176444.3640.4表2陕西与全国2010年三次产业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2陕西2000-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陕西统计年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60%50%40%30%20%10%0%102/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区域经济煤炭消费比重远高于石油,所以对陕西而言,实现第二产业有效减排的关键在于减少煤炭能源的消耗。由此可见,陕西要适度控制煤炭,提高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挥集煤、油、气资源为一体的优势,采用能耗低、排放少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实现煤、油、气综合利用,使“碳多氢少”的煤与“氢多碳少”的石油、天然气和水电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6]。2.3技术水平从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来看,陕西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强度各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1.69%,而陕西研发投入强度为2.32%,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7%,意味着陕西科技投入力度较大,这是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但近几年陕西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强度波动较大,2008年之前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则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陕西研发投入力度有所减弱,研发投入强度为2.15%,低于2009年的2.32%(如表3所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高校和企业,具体到工业企业内部,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衡量陕西工业研发经费强度,结果却不容乐观。陕西近五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强度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波动,2007年之前高于全国水平,最近两年降到了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意味着陕西工业部门的整体研发经费投入较低,这将影响陕西的工业竞争力提升,对比之前数据可知,陕西的研发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部门,正是这种倾斜导致了陕西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并没有在工业部门中体现出来。陕西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近几年几乎一直保持在29%左右的较低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陕西要提升工业竞争力亟需增加工业部门科技经费支出比重(如图4、图5所示)。2.4政策制度陕西是能源大省,2010年被确定为低碳试点省,这对陕西重化工业的低碳转型和提升产业低碳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2010年8月,国家将陕西确定为低碳试点省,在出台的《陕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今后发展的低碳路线图。降低高耗能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工业调整思路逐步形成。在“重化工业低碳转型、新兴产业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指导下,严格控制焦化、铁合金、电石、水泥、有色冶炼等行业新增产能,同时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抓好物流、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另外,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确定陕西“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加速产业升级和推进工业节能环保。《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5%。根据《规年份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200577.4617.404.101.03200973.9217.038.060.99201073.646.928.271.16表32005、2009、2010年陕西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单位:%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图32009年陕西各主要能源中三次产业比重电力天然气石油煤炭7%6%1%82%34%66%11%29%65%94%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0.1%103/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区域经济年份陕西全国研发经费内部支出GDP强度研发经费内部支出GDP强度200049.461804.002.74895.6698000.500.91200592.453933.722.352449.97185808.601.322006101.304743.612.143003.10217522.701.382007121.725757.292.113710.24267763.701.392008143.277314.581.964616.02316228.801.462009189.518169.802.325802.1343464.701.692010217.5010123.482.15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注:强度=研发经费内部支出/GDP表42000、2005-2010年陕西与全国研发投入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图4陕西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陕西全国0.60%0.58%0.56%0.54%0.52%0.50%0.48%0.46%0.44%200520062007200820090.50%0.51%0.55%0.51%0.52%0.53%0.53%0.50%0.59%0.58%划》,陕西省将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把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推动陕西高耗能工业的节能环保、设备自主集成创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升[7]。3提升陕西低碳竞争力的途径首先,陕西的GDP呈指数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第三产业虽然增长迅速,但产业比重却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产比重,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直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和提升碳生产率。其次,陕西作为煤炭大省,能源消费结构多年来变化不大,高碳的煤类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所占比重居高不下,低碳的气、电类能源发展迟缓,因此,实现能源类型的多元化,从以煤炭为主过渡到煤、油、气、电等均衡发展,是控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类能源比重,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将从根本上提升陕西碳生产率。第三,虽然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研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相对薄弱,制约了104/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EvaluationandPromotionofLowCarbonCompetitivenessinShaanxiProvinceontheMethodofCarbonProductivityCalculatingXUJuan1,2(1.PublicManagementSchoolofNorthwest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7,China;2.GraduateSchoolofCASS,Beijing100102,China)Abstract:Lowcarb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greeneconomyarethefundamentalapproachestoresponseglobalclimatechangeandprotection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CarbonproductivityistheGDPperCO2emission,whichreflectslowcarboncompetitiveness.Thepaperadoptsdatafrom2008to2010tocalculateShaanxicarbonproductivityinrecentyearsfromtheindustrylevel.Fromtheperspectiveofindustrialstructure,energystructure,technologyandpolicesandsystems,thepaperanalyzesthelowcarboncompetitivenessinShaanxiProvinceandproposespromotemeasures.KeyWords:competitiveness;carbonproductivity;industrialstructure;energystructure;technology;approachCLCnumber:F427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3-0166(2012)05-0100-06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5.021区域经济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图5陕西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比重陕西全国70%60%50%40%30%20%10%0%2005200620072008200928.5%28.8%29.3%29.4%22.5%51.0%54.3%56.9%58.1%55.3%节能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鉴于此,应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发挥其研发资金利用的规模优势,产生一批循环利用、零排放等关键共性支撑技术,培育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向纵深发展,为低碳环保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注释①考虑各产业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一性,文中增加值一律用生产总值替换。参考文献[1]KayaY,YokoborK.Environment,EnergyandEconomy:StrategiesforSustainability[M].DelhiBookwellPublications,1999.[2]TheClimateInstituteandE3G.G20LowCarbonCompetitivenessReport[DB/OL].(2009-09-14).http://www.climateinstitute.org.au.[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47-57.[4]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42-47.[5]张永军.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14-120.[6]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7]资讯中心.陕西省2010全年经济发展情况[EB/OL].(2011-02-28).http://www.zgny.com.cn.105/未来与发展/2012/第5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