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商务部VIP专享VIP免费

跨国公司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2 年 6 月
QINGDAO MULTINATIONALS SUMMIT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
国家高端智库报告
编委会
主 任 顾学明
副主任 张 威
成 员 林 梦 路红艳 孙继勇 李晓
涂 苏 李睿哲 孙泽坤 吴 昊
前言
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
的自然结果。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
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的供应链格局。当前,受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中美博弈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及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
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布局、形态、要素、
模式和竞争态势均将发生调整和改变,各国与全球供应链的关系将会被重新定义。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发展
制造业,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步奠定了“世界
工厂”的地位。当前,在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的趋势下,制造业跨国公司
在中国投资稳中有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跨国公司始终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当然,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加速调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中心之一,
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
趋于弱化,但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
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新优势,而新优势也将
进一步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
实际上,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依赖性和各国产业体系的不健全性
决定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无法被切割。在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和中国三者间已经
形成的深度融合关系中,是客观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在始终发挥着驱动作用。未来,
中国仍将积极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运转提供重要支撑,也正在以更加包容的
姿态邀请全球跨国公司一道,共同构筑开放、共享、繁荣的全球供应链新未来。
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2年6月QINGDAOMULTINATIONALSSUMMIT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国家高端智库报告编委会主任顾学明副主任张威成员林梦路红艳孙继勇李晓雪涂苏李睿哲孙泽坤吴昊前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的供应链格局。当前,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博弈竞争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及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在这一过程中,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布局、形态、要素、模式和竞争态势均将发生调整和改变,各国与全球供应链的关系将会被重新定义。中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发展制造业,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逐步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在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的趋势下,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中有进,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持续向好,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跨国公司始终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当然,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加速调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中心之一,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趋于弱化,但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新优势,而新优势也将进一步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实际上,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依赖性和各国产业体系的不健全性决定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无法被切割。在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和中国三者间已经形成的深度融合关系中,是客观存在的内在逻辑机理在始终发挥着驱动作用。未来,中国仍将积极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运转提供重要支撑,也正在以更加包容的姿态邀请全球跨国公司一道,共同构筑开放、共享、繁荣的全球供应链新未来。目录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1(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2(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6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13(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14(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16(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18(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20(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4(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26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9(一)产业实力强,供应链“韧性”优势依然明显……………………………30(二)综合效能高,供应链“弹性”优势更加显著……………………………32(三)市场规模大,供应链“空间”优势依然明显……………………………36(四)创新应用广,供应链“潜力”优势更加显著……………………………39(五)开放制度优,供应链“环境”优势依然明显……………………………42(六)区域一体化,供应链“引力”优势更加显著……………………………43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45(一)共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46(二)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步伐…………………………………………48(三)勇担供应链绿色低碳的社会责任…………………………………………49(四)助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50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自然结果。二战以来,全球制造业经过多次转移,逐步形成了以“三大中心”为主导、“四大梯队”相互依赖、高度协同开放的供应链格局。当前,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构。(一)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三大特征在全球制造业多次转移过程中,已形成以中、美、德为核心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和供应链高度依赖的“四大梯队”分工格局,并且随着各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推动全球制造业形成了更加开放的投资格局。1.全球制造业生产格局:“三大中心”主导从全球制造业中心演进历程来看,制造业先后由英国、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之后又由欧美国家和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全球制造业中心实现了由美国、德3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22从三大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来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于2001年超过德国、2007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美国,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近年来,日本、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比重分别在7.4%和3.0%左右,在亚洲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北美地区的制造业中心,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6%左右,202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2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作为欧洲制造业中心的德国,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位列全球第四(图1-2)。国和日本主导到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大中心主导的转变,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韩国为支撑的亚洲供应链网络(图1-1)。图1-12000年和2017年基于传统贸易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资料来源:《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年2000年4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2.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四大梯队”协同制造业大国以及能源、资源供给国之间形成了高度依赖的梯队型国际分工格局。一是美国主导的制造业科技创新梯队。美国在制造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制造业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包括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化工、机械、生物科技、微电子、新材料、医药、半导体等众多行业领域,均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二是欧盟和日本主导的高端制造业梯队。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相关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完成了历史积累与产业升级,也在高新科技、前沿技术等领域持续创新,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三是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主导的中低端制造业梯队。主要借助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通过组装加工、贴牌生产等方式,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出口产品,以此参与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中,并借此推动自身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四是资源输出国主导的原材料梯队。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非洲、拉美等地区在石油、矿产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全球许多国家制造业供应链对这些资源输出国高度依赖(表1-1)。0.05.010.015.020.025.030.035.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图1-21980-2020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世界银行。(%)5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22表1-1全球制造业“四大梯队”3.全球制造业开放格局:竞相减少限制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各国普遍采取取消制造业领域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等措施,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除重点领域的外商投资审查趋严之外,全球各国的制造业FDI投资门槛总体在不断降低,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全球制造业投资格局。OECD发布的制造业FDI限制指数显示,近年来各国制造业FDI限制指数不断下降,OECD国家的FDI限制指数平均水平从2010年的0.018下降至2020年的0.017,非OECD国家的该指标从2010年的0.069下降至2020年的0.050。2010年全球制造业限制水平最高的前十大国家中,八个国家的限制水平在近十年来得到显著下降(图1-3),其中,沙特阿拉伯、中国、越南、泰国成为全球制造业限制水平改善最为明显的国家,限制指数分别降低0.217、0.176、0.028和0.025,降幅分别为79.8%、71.3%、76.6%和27.4%。梯队特征代表国家第一梯队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美国第二梯队高端制造业日本、德国等第三梯队中低端制造业中国、东南亚、印度等第四梯队资源输出国OPEC、非洲、拉美等资料来源:报告组整理。6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00.050.10.150.20.250.3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沙特阿拉伯中国越南突尼斯泰国乌克兰新西兰加拿大图1-32010-2020年部分国家制造业FDI限制指数变化资料来源:OECD。(二)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美两国博弈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积极推动碳中和愿景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塑步伐,推动全球供应链呈现出区域化、近岸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发展趋势。1.全球供应链分工:从全球分工向区域内集聚转变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逐步签署和实施,以高标准、广覆盖、严要求为特征的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加速重构。WTO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已有355项区域贸易协定落地生效(图1-4)。特别是2018年以来,随着《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加墨协定》(USMCA)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AfCFTA)相继签署和实施,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成为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主要力量(表1-2)。这些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不仅通过降低区域内关税甚至实施零关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而且通过一系列高标准、排他性措施构筑了对区域外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在这些超大型区域自由贸7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22易协定逐步实施的推动下,区域经贸规则的发展将对全球化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速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集聚。050100150200250300350400051015202530354019701972197419771982198519901992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货物领域RTA数量货物和服务领域RTA数量服务领域RTA数量RTA累计数量图1-41970-2022年全球生效的RTA数量数据来源:WTO。表1-22018年以来全球新签订的大型自贸区基本情况内容CPTPPEPAUSMCARCEPAfCFTA成员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11个国家欧盟、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非洲54个国家覆盖范围覆盖4.98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3.2%,贸易总量占全球的15%。覆盖6.4亿人,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8.4%,贸易总额占全球的36.8%。覆盖4.9亿人,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6%。覆盖23亿人,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覆盖12亿人,经济总量2.5万亿美元。关税减免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墨西哥首批加入的六个国家90%关税撤销;未来将撤销区内工业品及农产品99%品种的关税。欧盟将取消针对日本商品99%的关税;日本将取消针对欧盟商品94%的关税,包括针对农产品和水产品82%的关税,以及欧盟和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加拿大统一向美国开放国内3.5%的乳制品市场;墨西哥可获得1080亿美元汽车零件豁免配额,加拿大可获得324亿美元的汽车零件配额。区域内的9成以上的货物贸易将在10年内先后实现零关税,即90%的货物实现贸易自由化。未来15年内对在非洲交易的97%的产品实现零关税。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个)(个)8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随着区域化集聚趋势增强,供应链关键生产环节将向北美、欧洲和亚洲主要生产基地收缩,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的区域内供应链网络将会更加紧密,而三大区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可能会有所减弱。在亚洲区域内,RCEP及相关多双边自贸协定深入实施和签署将推动亚洲各国供应链联系更为紧密。中国作为美国、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美国、欧盟形成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合作格局。尽管欧美国家推动供应链回迁,可能使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将供应链回迁到本国,以及高关税、碳关税等将导致中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中美、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联系仍将保持密切联系。此外,在欧美实施亚太战略,以及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与欧美国家将会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关系。2.全球供应链布局:从高度集中向多元化、近岸化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供应链生产环节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生产网络和供应链的集中地之一。这种高度分工、全球密切联系的供应链模式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提高全人类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顺畅运行遭到明显冲击,产生了部分领域供给停滞和中断的问题和潜在威胁,也让跨国公司不得不在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安全两个方面重新权衡,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供应链朝着多元化、近岸化、本土化方向发展。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推动供应链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出于应急保障及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补贴、政治施压等手段,迫使本国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进而使全球供应链呈现“本土化”或“本国化”发展趋势。对于难以在本国实现自给自足的部分产品,主要发达国家采取政府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布局,避免重要产品单一化来源,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如欧盟2021年5月公布了一项供应链多元化计划,旨在解决其在原材料、活性生物医药原料、锂电池、氢能、半导体、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6个战略产业领域对外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2021年8月美国公布的供应链百日审查报告表明,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关键矿物和医药用品四大关键领域产品的安全供应能力。2022年5月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其中指出将通过设立政府援助制度以增强重要物资在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同时,将采取措施与同盟国、友好国家加强合作,强化半导体、稀土、蓄电池、药品等战略物资的供应链韧性。9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22跨国公司追求效率与安全平衡推动供应链近岸化、多元化布局。伴随新冠肺炎疫情、苏伊士运河大堵塞、俄乌冲突等扰乱全球供应链的黑天鹅事件频频爆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对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的考虑,逐步改变其全球供应链布局策略。一方面,结合其重点目标市场,将高度分散的生产工序和环节,逐步收缩到一个国家或邻近国家进行生产,推动其供应链近岸化布局。另一方面,为降低其单一供应依赖的风险,开展多元化采购和布局,实施供应链多元化、分散化战略。新兴消费市场崛起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布局。市场需求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关键力量。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兴起,全球需求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间,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快速相应能力,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推动力,持续将生产、设计、研发等供应链诸多环节布局到与终端消费更加接近的地方,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本地化布局趋势。麦肯锡2020年发布的《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企业在中国深度布局。”3.全球供应链形态:从网链结构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从全球供应链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转向产品内分工、生产工序分工,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供应链节点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供应链各环节分布在多个国家。例如,在全球汽车制造供应链网络中,一辆汽车约有2万多个零部件,其中关键零部件研发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而60%至70%的零部件生产分布在全球各地。同时,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发达国家占据研发、品牌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处于生产加工和组装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随着发达国家采取系列措施推动本国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推动国产化替代以实现关键产品自给自足,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将发生改变,“研产销一体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主要形态。发达国家供应链从“研发+销售”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随着发达国家持续采取措施推进“再工业化”,重振本国制造业,将会使发达国家从集中控制研发和销售环节,向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发展中国家供应链从生产为主向研产销一体化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推动关键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生产环节向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渠道控制等全链条方向延伸,形成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模式。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碳减排等因素价格推动“研产销一体化”快速发展。一方面,3D打印、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让本地化生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于需求的快速响应期待日渐增高,贴近目标市场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布局影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研产销一体化”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形态。10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4.全球供应链要素:从劳动力偏好向数字化驱动转变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由成本较高的国家向成本较低的国家转移是客观规律。长期以来,全球制造业转移主要受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哪里要素成本低,跨国公司就到哪里布局,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配合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驱动全球供应链以劳动力偏好驱动的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数字技术推动供应链生产分工模式变革。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计、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交付周期大幅缩短,推动供应链条变得更短。同时,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相结合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可以实现本地化。此外,随着企业更加注重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投入,全球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平台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发展形态,全面提升供应链效率,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数字技术改变全球供应链转移方向。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普及,将降低生产制造环节对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放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速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七年时间里,全球机器人安装量翻了一番。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国机器换人的意愿和速度,各国都希望通过利用工业机器人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产速度。在这种形势下,科技和数字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相比于其他国家,在吸引制造业供应链投资布局方面将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相比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不同经济体之间要素禀赋优劣势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将从根本上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驱使供应链布局向发达经济体或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倾斜。数字技术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供应链贸易格局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催化传统产品功能和传统服务内容的改变,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对供应链贸易格局产生影响。例如,麦肯锡相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7%,比2017年提高16个百分点,这将使汽车零部件的贸易量减少10%,同时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对相关产业、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供应链均将产生较大影响。5.全球供应链模式:从粗放高碳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碳中和”发展成为一个全11一、变局: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重塑222球性话题。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随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和竞争格局的形成,全球供应链将向绿色低碳转型。全球碳排放一致性规范将改变各国比较优势。目前,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都已将高标准的环境保护和碳排放要求纳入具体条款。未来随着《巴黎气候协定》在国际碳市场机制、透明度报表等方面达成共识,全球层面将形成关于碳排放的一致性规范。这将改变各国比较优势,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格局转变。碳中和愿景推动跨国公司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围绕各国碳中和愿景,跨国公司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不仅要求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而且还从供应链上进行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例如,苹果公司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欧莱雅在2020年启动了一个新的1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包括2025年在全球所有的工厂和机构实现100%的净零排放。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跨国企业供应链绿色化转型。“碳关税”征收或将增加绿色贸易和投资壁垒。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的原则性决议,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宣布,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获得通过,并将按计划向海外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若最终实行,将使欧盟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关税”的地区。在这一趋势下,为保护本国产业,更多发达国家可能会以“公平贸易”为目标,对未达到高标准环保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架高贸易和投资门槛,采取包括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等方式,倒逼其它国家达到其环保标准和低碳要求。这将直接影响各国间贸易关系,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6.全球供应链竞争:从市场化竞争向政治权力角逐转变近年来,各国对供应链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大,供应链权力竞争已超越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范畴,呈现出政治化发展趋势。供应链竞争的泛政治化。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部分国家出于政治化目的对全球供应链的干扰不断增强,且呈现持续加剧的发展趋势。同时,技术主导权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点领域,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新发布的全球趋势预测报告《全球趋势2040——竞争更激烈的世界》,未来全球将围绕技术核心要素(人才、基础知识、市场)领先地位展开激烈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将受到地缘政治和更广泛的大国竞争的深刻影响。供应链伙伴关系的集团化。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区域贸易协定的相继签署,推动全球供应链合作由“全球模式”向“俱乐部模式”转变。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使得以“结盟”重塑更加安全的供应链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选择。当前部分区域自贸协定在内容上呈现排他性发展趋势,将从战略控制、优惠排他、规则溢出三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加速形成,或将进一步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区域集团化供应链体系。1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14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制造业是中国开放较早的领域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后,主动打开国门,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承接亚洲“四小龙”、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逐步使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尽管全球供应链进入新一轮重构,但决定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核心逻辑并没有改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中有进,中国仍是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保持稳定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投资,对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和占比“双降”。近年来,受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等因素影响,跨国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减弱,并且投资趋向无形资产投资、非股权模式投资等“轻资产化”发展模式,导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和占比呈现“双15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48.5%43.1%47.7%46.4%30.4%0%5%10%15%20%25%30%35%40%45%5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172018201920202021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占全球FDI流入规模比重降”态势。2017-2021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从6755.7亿美元降至5010.0亿美元,下降了25.8%,占全球FDI流入规模的比重从2017年的48.5%高位下降至2021年的30.4%(图2-1)。图2-12017-2021年全球制造业FDI流入规模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在中国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放宽部分行业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多重因素推动下,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投资势头强劲。2017-2021年,在全球制造业跨国投资波动式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其中,2020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达到310.0亿美元,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2021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8.8%,比全球制造业FDI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行业利用外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30.5%下降到2021年19.4%(图2-2)。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替代效应。2017年以来,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持续深化,加之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投向服务领域,对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形成了一定替代效应。二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倒逼效应。随着中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中低端生产环节的外资制造企业退出或转移到服务业领域,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下降。(亿美元)6755.777526448.54653501016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图2-22017-2021年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呈现出从中低加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变的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1/3。近年来,在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2017-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98.9亿美元增长至120.6亿美元,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从29.5%提升到35.8%,提高了6.3个百分点(图2-3)。其中,2021年,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通用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行业利用外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比2020年增长2倍和64.9%。(亿美元)335.1411.7353.7310.0337.325.6%30.5%25.6%21.5%19.4%0%5%10%15%20%25%30%35%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172018201920202021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行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17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图2-32017-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利用外资下降。一方面,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等因素影响,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根据fDiMarkets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两个行业绿地投资项目金额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从2017年的32.0亿美元和20.6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4.9亿美元和9.8亿美元。另一方面,受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和去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金属制品、橡胶、非金属矿物制品、机械及设备等行业2017-2021年绿地投资项目累计金额分别比2012-2016年累计金额下降82.9亿美元、36.1亿美元、2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图2-4)。(亿美元)98.9137.9133.7103120.629.5%33.5%37.8%33.2%35.8%0%5%10%15%20%25%30%35%40%020406080100120140201720182019202020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18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图2-42012-2021年部分行业绿地投资项目金额变化情况数据来源:fDiMarkets。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纺织服装橡胶和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三)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布局高度集中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资源要素禀赋相对较好,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在中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部分中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202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87.9%,比2017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同期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分别下降7.6和1.3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区域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图2-5)。(百万美元)19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图2-52017-2021年各区域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79.0%80.7%82.4%86.9%87.9%14.3%11.5%10.3%9.6%6.7%6.7%7.8%7.2%3.5%5.4%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72018201920202021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制造业引资大省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稳定器”。从具体省份制造业利用外资情况看,江苏、广东、山东和浙江四省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省份,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合计占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总规模的60%以上,在引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以来,四省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合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2017年的226.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47.9亿美元,占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从67.6%上升至73.5%。其中,2021年,山东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呈现强势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增长73.1%,占全省比重比2020年提高9个百分点。江苏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0.9亿美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为31.5%,占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的27%,实际到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67个,同比增长28.4%。广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成倍增长,巴斯夫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综合体等投资总额超百亿美元项目加快落地,成功引进苹果、英特尔、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欧美外资项目。浙江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4.6亿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19.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增长34.4%。20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中西部部分省份成为制造业利用外资新增长点。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拓展了制造业利用外资空间。在中部地区,安徽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外资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2021年,安徽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亿美元,同比增长25.3%。截至2021年12月,共有8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安徽省设立了170家企业。在西部地区,重庆市和四川省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制造业利用外资高速发展。2021年,重庆市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8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7亿美元,同比增长60.7%。四川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较上年同比增长5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8.7%,同时,陕西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2021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3.3%。(四)跨国公司投资趋向大型化、一体化在制造业领域,大项目对于引领和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项目呈现大型化、全产业链趋势,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重大外资项目对稳外资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外资大项目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从2019年的834个增长到2021年的1177个,连续三年保持2位数增长(图2-6)。其中,2021年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了26.1%和25.5%,广东湛江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项目、江苏无锡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南京LG新能源电池项目等进展顺利,对保持外资稳步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1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图2-62019-2021年外资大项目数量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专栏1重大外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是中德两国合作的重大产业项目,是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该项目于2018年7月签订协议,2019年11月正式启动,2020年5月30日首批装置打桩建设。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6亿元,2022年计划再投资约100亿元,首套装置计划将于2022年7月建成投产,整个一体化基地预计将于2030年建成。无锡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SK海力士是江苏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于2017年10月签约,总投资86亿美元,项目建设期限为2017834938117715.80%12.50%25.50%5%10%15%20%25%30%020040060080010001200201920202021个外资大项目数量外资大项目增速(个)2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跨国公司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投资踊跃。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投资向研发、智能化制造、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领域拓展,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公司围绕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加强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在2020年5月和2021年11月先后在武汉、西安成立霍盛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运营及研发中心后,2022年年初,又在天津成立了霍尼韦尔过程控制(中国)运营中心和创新研发中心,致力于围绕“双碳”目标,为客户提供数字化和低碳技术及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公司不断追加在华生产投资和研发投入,2021年施耐德电气公司数字产业示范园落户北京亦庄,并建成位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的四大研发中心。同时,在半导体、汽车、化工等领域,跨国公司也围绕产业链创新和发展,积极开展项目投资和研发。如2020年9月,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落户广东惠州,项目采用国内独有的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技术及先进、环保、成熟的专有生产工艺,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聚烯烃产品,建成后可实现世界级单套装置的最大产能。2022年5月,德国默克集团宣布持续加大在华生物技术、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在生物技术领域,计划在现有投资基础上六年内增加投资约1亿欧元,扩建无锡制造基地,大幅提高生物制药一次性技术组件制造、设计及提供相关定制化服务的能力;在半导体领域,在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专栏1年到2026年。该项目于2019年4月竣工并投产。SK海力士二工厂投产以来,技术水平从20nm提升到17nm。在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2020年,SK海力士与无锡高新区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园,围绕SK海力士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生态圈。目前,该生态圈已吸引了国际最先进半导体装备公司在锡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预计到2025年,SK海力士创新生态圈产业规模有望超过400亿元,带动生态圈企业100家。南京LG新能源电池项目。LG新能源(南京)是LG新能源投资锂电事业在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投资最多的制造基地。项目一工厂已于2019年11月在南京滨江开发区实现量产,二工厂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主要供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于2021年5月竣工投产,并带动上下游6家相关配套企业投资,形成了以LG新能源为核心,围绕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关键领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配套产业链。23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专栏22022年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领域计划投资项目半导体领域■德国默克投资建设半导体一体化基地。2022年5月31日,德国默克公司与江苏张家港签约,在张家港投资建设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该基地是默克电子科技“向上进击”中国投资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默克预计于2025年前向其电子科技业务新增在华投资至少10亿元人民币(约1.3亿欧元),新增投资将聚焦芯片制造领域。■韩国常宝株式会社高端显示光学膜项目。2022年5月16日,韩国常宝株式会社的高端显示光学膜项目签约落户徐州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约1.6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约1400万美元,用地100亩,主要从事高端显示光学膜研发、生产、销售,产品主要应用显示行业。项目计划建设20条生产线,将于2023年投产,项目落地后5年可实现销售约50亿元人民币。汽车制造领域■奥迪在华首座电动汽车工厂项目落地。2022年2月,奥迪在华首座纯电动汽车工厂落地长春,计划于2024年底前投产,投产后将生产基于PPE平台打造的车型,规划年产能15万辆。■宝马持续加大汽车工厂和研发布局。2022年3月,全新宝马X5在沈阳大东工厂投产。根据计划,宝马2022年还将在沈阳铁西区建成一座全新工厂。同时,宝马还将继续扩大研发布局,包括在南京合资成立软件开发中心等。■丰田汽车投资建设丰田安全系统产品工厂。2022年4月6日,丰田汽车及其旗下汽车零部件公司丰田合成宣布,将投资逾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亿元)在广东佛山新建丰田安全系统产品工厂。该工厂的产品涵盖汽车安全气囊、汽车把手及弹出式引擎盖执行器等汽车零部件,将于2023年夏季建成投产,主要满足中国华南地区汽车产能扩张所带来的需求增量。■采埃孚集团启动在华第四研发中心建设。2022年3月24日,一期投资约7亿元的采埃孚集团在中国的第四家研发中心——采埃孚广州技术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面24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专栏2积约1万平方米,于2022年建成,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将配备多种先进实验室和软、硬件测试环境,同时配备一个可进行高速、动态和自动驾驶场景测试的试车场,为客户提供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自动驾驶、电驱动系统等技术解决方案。化工制造领域■欧莱雅在华设立首家投资有限公司。2022年5月8日欧莱雅和东方美谷集团签约,设立在华首家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将对在营销、数字、研发、数据、供应链、包装等领域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国美妆行业科技创新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2022年6月,总投资420.7亿元的福建古雷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签约,并将加速进入开工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福建能化集团和漳州九龙江集团按51%:25%:24%股比合资建设,将在古雷石化基地投资建设并运营一座世界级大型石化联合体,建设一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下游生产装置,采用多项全球先进技术,多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国内空白。(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效益持续向好从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情况看,无论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指标,还是营收利润率、人均营业收入等经营效益指标,均好于内资企业,并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长”。尽管受疫情影响,外资工业企业在华经营状况持续向好。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从23.5万亿元增长到28.9万亿元,利润总额也从1.5万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其中,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20年增长14.8%和21.1%,增速比2020年分别提高13.9个和14.1个百分点(图2-7)。中国美国商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仍有25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近六成受访企业表示2021年在中国实现盈利或利润丰厚。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丨2022》报告也显示,2021年,近六成在华德企实现业务增长。234664.4241779.4287986.21558018234.122845.5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201920202021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图2-7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明显高于内资企业。从营收利润率指标来看,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快速增长,从6.64%增长到7.93%,并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营收利润率(图2-8),表明外资工业企业盈利水平高于内资企业。从人均营业收入指标来看,2019-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从138.4万元/人增长到175.3万元/人,增长了26.7%。其中,2021年,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高出3.3万元/人。(亿元)26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6.64%7.54%7.93%5.86%6.08%6.81%0%1%2%3%4%5%6%7%8%9%201920202021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图2-82019-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近年来,关于跨国公司撤资和转移的信息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外资撤离”的讨论。但从中国利用外资实际情况和不同机构对在华外资企业投资调查显示,部分外资企业停止中国相关业务,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而进行的业务调整,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大多数在华外资制造业仍将中国视为主要投资目的地,并且投资信心持续增强。跨国公司调整在华投资业务以适应形势变化。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部分跨国公司相继调整在华投资业务,拓展在中国新兴业务领域投资或实施“中国+1”、“中国+n”战略。例如,三星在2018到2019年,陆续关停中国手机生产工厂,并将生产基地迁移至越南、印度等国家。与此同时,三星集团在中国增加了MLCC(多层陶瓷电容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技术领域的投资,并在西安建设了全球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闪存芯片制造基地。苹果公司虽然陆续将代工厂向印度、越南转移,但同时其正在增加在华新能源领域的业务,以迎合中国“双碳”愿景。礼来集团在2017年9月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后,又成立了中国创新合作中心,与本土药企、学术机构合作研发药物。27二、信心:跨国公司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222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信心持续增强。2021年,在全球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和中美两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逆势强劲复苏,利用外资稳步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信心。美国科尔尼公司2022年1月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排名从2021年1月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第10位。从各机构对在华外资企业开展的投资调查结果来看,外资企业继续保持对中国的投资热情。2022年5月,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约71%受访外资企业维持在华业务规模,16.4%的企业扩大了业务规模,72.1%的企业在华增资幅度大于5%。2022年3月,中国美国商会针对美国在华企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企业仍然认为中国是其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的企业计划2022年增加在华投资;83%的企业没有将制造或采购转移出中国的打算。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丨2022》报告显示,71%的德资企业计划继续追加在华投资。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2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显示,72%的受访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在中国扩张业务,未来三到五年,受访企业在华再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2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85亿元)。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30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随着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区域中心之一,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将发生一定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成本价格低、大规模生产等传统优势可能会被削弱,但是产业配套完整、市场空间巨大、劳动生产效率较高等核心供应链竞争优势仍然明显。同时,随着中国政府持续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政策举措,中国在供应链综合效能、创新应用场景、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将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一)产业实力强,供应链“韧性”优势依然明显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随着中国持续推进强链补链工作,产业链配套体系更趋优化和完善,供应链“韧性”优势将愈发明显。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规模庞大。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相当于与美、德、日三国之和,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在短期内无法超越。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31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均产自中国。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完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批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这种由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协作形成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韧性,一旦供应链遭到破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自主修复和恢复。如在疫情期间,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口罩需求,一些化工、电子、汽车、纺织等行业企业,实现制造机器、面辅料供应商等资源迅速整合,建立起口罩生产线,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是疫情之前的12倍,极大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出口到其他国家,为全球抗击疫情做出突出贡献。这也是跨国公司持续选择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各国对中国供应链高度依赖。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在全球贸易和生产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中,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2003-2021年,中国货物进口规模从0.41万亿美元增加至2.69万亿美元,占全球进口的比重由4.4%上升至11.9%;货物出口规模由0.45万亿美元增加至3.36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4.7%上升至15.1%。从工业制成品出口来看,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达到19.5%,明显高于美国(5.0%)、德国(9.6%)和日本(4.5%)等制造业大国(图3-1)。中国与世界各国高度依赖、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关系,决定了任何人为割裂或剥离全球供应链的行为都不可能实现。0.0%5.0%10.0%15.0%20.0%25.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图3-12011-2020年中国与主要国家工业制造成品出口全球占比变化数据来源:UNComtrade。3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二)综合效能高,供应链“弹性”优势更加显著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是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中心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年来中国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刚性增强,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有所弱化。2016-2020年中国制造业月工资年均增长率为9.84%,既高于美国(3.77%)、日本(0.75%)、韩国(1.60%)等发达国家,也高于越南(4.54%)、印度(1.47%)等发展中国家。从绝对数上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低于发达国家且高于发展中国家。2020年,美、韩、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月均工资分别为中国的4.8、3.8和2.6倍,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月均工资仅为我国的1/3、1/5(表3-1)。同时,与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在工业用水价格与天然气价格方面略有优势,但工业用地价格为越南的2.8倍、印度的3倍(表3-2)。表3-1主要国家制造业劳动者月工资比较单位:美元/月国家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均增长率(%)美国436245144646477850583.77日本271226182681269327940.75韩国373636873933407339801.60越南2572412572873074.54印度————1791811871.47中国72782387693410589.84数据来源:ILO,国家统计局。表3-2主要国家土地、水、电、燃气价格比较国家工业用地价格(美元/平方米)工业用水价格(美元/立方米)工业电力价格(美元/千瓦时)天然气价格(美元/立方米)美国754-27240.400.060.13日本516-9200.31-3.00.180.81韩国17750.610.110.40越南121-1230.26-0.810.04-0.201.03-1.11印度80-1500.24-2.00.100.38中国31-6600.24-0.320.100.19-0.24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及互联网信息整理。33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但中国在劳动生产率、数字化转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高性价比优势日渐凸显,对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仍具有较强吸引力。劳动生产率提升优势明显。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是现代供应链效能水平的重要体现。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2021年,中国劳动生产率达16512美元/人,显著高于越南(3905美元/人)、印度(6688美元/人)、泰国(11155美元/人)、印度尼西亚(9151美元/人)和菲律宾(7880美元/人)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近年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0-2021年,年均增长率达6.7%,高于全球平均增速(1.6%)5.1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越南(5%)、印度(5.5%)、泰国(2.1%)、印度尼西亚(2.5%)和菲律宾(3%)等东南亚国家(图3-4),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增长潜力优势明显。80701651238816688698191515673788088291115522913905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美元/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图3-42010-2021年各国劳动生产率情况数据来源:世界劳工组织。数字化转型优势正在形成。近年来,在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加速向制造业融合渗透,拥有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平台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目前,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经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34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到74.7%。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8.8%和29.6%(图3-3)。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全球44家“灯塔工厂”网络成员中,有12家位于中国(表3-3)。随着中国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数字化生产设备越来越多的在产业领域和生产环节得到应用,未来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至68%和85%,将显著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成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驱动要素。图3-32016-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45.4%54.6%55.3%68.0%54.9%69.8%70.9%80.0%62.0%74.2%74.7%85.0%0%20%40%60%80%100%20162020202120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35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表3-3“灯塔工厂”数量、地址及所属行业灯塔工厂地址灯塔工厂数量所属行业中国12汽车、钢铁制品、电器、医疗设备、消费品、工业机械、工业设备、电子设备、工业自动化德国4农业设备、消费品、汽车制造、工业自动化美国3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增材制造日本2医疗、工业设备土耳其2化学品、汽车制造意大利2电子元件、制药法国2电子元件、汽车制造巴西2汽车、油气新加坡2半导体印度尼西亚2电子元件、采矿英国1制药芬兰1电子设备瑞典1工业设备爱尔兰1医疗设备阿联酋1消费品捷克1消费品韩国1钢铁制品罗马尼亚1家用电器印度1钢铁制品沙特1天然气处理荷兰1钢铁制品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全球领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供应链顺畅运转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巨大,通过适度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快速成长为基础设施大国,为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3.6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2/3,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1位,覆盖98.8%的城区,连接全国约86%的县(市、区),36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是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截至2021年,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和40%的乡镇,建设投资强度远超美国、英国和韩国等传统信息通讯大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覆盖全国的5G网络。此外,中国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投入,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全球网络连接,为供应链效能提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国际物流供应链优势持续增强。国际物流是中国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国际物流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海运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控制的海运船队的运力规模达3.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拥有注册船员180余万人,年均外派的船员近14万人次,均位居世界前列。主要港口平均作业时间明显优于国外主要港口。据统计,2022年5月份我国集装箱港船舶平均的在港时间、在泊时间分别是1.98天、1.04天,明显低于国外主要集装箱港口平均水平的3.3天和2.4天。另一方面,中欧班列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保障。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从2013年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1年的15183列,年均增长率达到10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欧班列为助力中欧共同抗疫、畅通全球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在亚欧大陆海运、空运和公路运输受阻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随着中国海运、铁路运输能力逐步增强,国家物流供应链更加畅通高效,将大幅提升在华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三)市场规模大,供应链“空间”优势依然明显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潜力是激发全球供应链活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厚植消费扩容提质,发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形成全球领先的消费和工业需求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消费市场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庞大的消费市场支撑中国持续巩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的地位,也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市场空间。37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图3-42012-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及对GDP贡献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多元。2021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至29.8%,比2012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图3-5),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上看,已经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中国的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美”的根本性转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显著,特别是绿色、健康、智能消费能力持续迸发,推动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新兴消费的热土。据统计,2021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每卖出8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一半左右。多元化的消费结构和强大的购买力成为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布局中国的重要动力。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已经达到62.1万亿元,比2012年消费规模增长近2倍,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升10个百分点(图3-4)。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据多家研究机构数据,未来10年,中国将有60%以上的城镇人口进入中产大军,将为全球跨国公司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动力。27.530.733.837.241.145.750.655.356.162.155.465.4-20-10010203040506070800.010.020.030.040.050.060.07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38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中间品需求稳步上扬。根据WITS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全球中间品进口总额的10.8%左右,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图3-6)。特别是高技术中间产品进口迅速提升,2012-2021年,年均增长达14%。作为全球制造大国和全球供应链重要节点,中国工业体系所形成的庞大购买力,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33.031.231.030.630.129.328.428.230.229.825.026.027.028.029.030.031.032.033.034.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图3-52012-2021年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9.19.19.811.310.610.711.010.8024681012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图3-62012-2019年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全球中间品进口额比重数据来源:WITS数据库。39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四)创新应用广,供应链“潜力”优势更加显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创新应用能力愈发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中国凭借持续高强度投入、充沛的创新资源要素、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创新应用领域竞争能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也为跨国公司建立和保持技术优势,提供有力支撑。研发投入在全球已处于举足轻重位置。创新活动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作为支撑。中国持续重视研发投入,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速超过12%。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经由1.9%提升至2.4%(图3-7),基本上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21科学报告》,2014-2018年五年间,全球的研发支出上升了19.2%,其中,中国就承担了全球五年间研发支出增长的44%。图3-7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01.21.31.41.61.82.02.22.42.81.92.02.02.12.12.12.12.22.42.40.00.51.01.52.02.50.00.51.01.52.02.53.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万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中国汇聚了可观的科技创新资源。从研发人员看,2012-2020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速达6.7%,远超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324.7万人年增长到523.5万人年(图3-8),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从研发载体看,截至2021年,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40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重点实验室533个(图3-9),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87家,高新技术企业33万家,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高地,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324.7353.3371.1375.9387.8403.4438.1480.1523.501002003004005006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万人年)图3-82012-2020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503515533485490495500505510515520525530535201720192021(个)图3-9全国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数据来源:2017-2021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1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中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十年上升22位,是唯一一个跻身前15名的发展中国家(表3-4)。随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中国产出的科创成果丰硕,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由2012年的1.8万件增加至2021年的7万件,排名世界第一。中国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配合和支撑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和创新发展,节约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成本。表3-4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前20位总体得分与排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经济体分数收入组排名地区排名1瑞士65.5112瑞典63.1223美国61.3314英国59.8435韩国59.3516荷兰58.6647芬兰58.4758新加坡57.8829丹麦57.39610德国57.310711法国55.011812中国54.81313日本54.512414中国香港53.713515以色列53.414116加拿大53.115217冰岛51.816918奥地利50.9171019爱尔兰50.7181120挪威50.41912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42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新生产要素具备明显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经济价值创造过程已发生深刻转变,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中国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多的试错机会,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源。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数据产生量约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位列全球第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达48.6ZB,占全球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27.8%。中国庞大的数据资源汇聚了巨大价值,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也将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能量。(五)开放制度优,供应链“环境”优势依然明显中国持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打造各类开放平台载体,为跨国公司完善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保驾护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开放”,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现如今,中国开放的步伐从容坚定,从2016年借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熟经验,取消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事项“逐案审批”以来,中国确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并在《外商投资法》中予以明确。“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连续四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条目分别由2017年的93项、122项减至2022年的31项、27项,海南自贸港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减至27项。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放开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的限制,并且在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放开股比限制。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取消金融机构外资股比限制、降低资质限制,取消或放宽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外资准入限制,加大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电信、文化、旅游等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力度。下一步,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目标,预计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将持续压减,重点领域准入限制将进一步放宽,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为重要标志,中国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全面系统的外资立法,为投资促进、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随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贯彻落实,跨国公司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近年来推进制度型开放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重要议题,中国政府通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提升与大多数领域和大多数经济体经贸规则的相容水平,为对外开放合作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此外,在制43三、优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依然明显222度开放方面,中国也正加紧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推进税收制度、商事制度、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吸引国际高端要素集聚发展。未来,中国将从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多个角度,推进更具吸引力的制度型开放,大幅度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步入更高水平发展阶段。以自贸区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开放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经过六批“1+3+7+1+6+3”的战略部署,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已实现从沿海、沿边到中西部全覆盖,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发挥了“试验田”和“桥头堡”的作用,21个自贸试验区以全国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贸易。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过7年持续探索,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省市“1+4”示范试点格局,并向全国推广了7批35项经验案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质量发展,2016年至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占全国吸收外资比重由不到20%上升至23.1%。下一步,中国政府将深化自贸区港改革,持续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制造业、电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准入限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围,逐步形成与国际先进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并以此示范引领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国家级经开区将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去行政化改革方向,推动开发区回归本位、聚焦主业、重塑优势。通过以上的改革创新,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将加快成为服务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承接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也将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开放发展的先行者、主力军。(六)区域一体化,供应链“引力”优势更加显著亚洲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大,产业互补性强,经济联系紧密,发展潜力足,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投资布局的重心。近年来,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经贸联系稳步上升,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最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在区域供应链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投资中国就意味着与整个亚太地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根据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和一体化进程》,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至47.4%,亚洲经济体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预计到2030年亚洲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60%。亚洲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所具备的巨大成长空间,也将加速全球资本流入步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吸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一半以上,未来仍将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为重要的目的地。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作为标志性事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根据自贸协定,10年内各方承诺90%以上的货物贸易降至零关税,86%的中日贸易品和83%的日韩贸易品将最终取消关税,有力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RCEP于2022年1月1日实施后,第一季度中国出口企业申领RCEP原产地证书和开具原产地声明10.9万份、货值371.3亿元,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2.5亿元,RCEP项下享惠进口货值67.2亿元,减让关税1.3亿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将有利于跨国公司构建和实施一体化的投资经营战略,充分共享区域发展红利。中国在亚洲区域供应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仅从亚洲主要经济体对中国贸易依赖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20年,东盟从中国进口占其从全球进口的比重提高到29.9%,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日本从中国进口占其从全球进口的比重提高到25.8%,比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韩国从中国进口占其从全球进口的比重提高到23.3%,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表3-5),中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投资中国意味着与整个亚洲地区建立紧密的贸易联系,投资中国意味着投向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表3-52012-2020年亚洲主要经济体自中国进口占自全球进口比重年份日本自中国进口占自世界进口比重韩国自中国进口占自世界进口比重东盟自中国进口占自世界进口比重201221.3%15.5%18.7%201321.7%16.1%20.3%201422.3%17.1%22.1%201525.7%20.7%25.6%201625.8%21.4%26.5%201724.5%20.5%26.2%201823.2%19.9%26.3%201923.5%21.3%28.0%202025.8%23.3%29.9%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44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46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一)共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体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展现出强大韧性,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当前,中国正在着力推动制造业“补链”“强链”,跨国公司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中国制造业强链、补链建设,推动构建从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更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过程中,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中心之一,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国公司作为中国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中国适应全球供应链调整、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以强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逐步提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将共同构筑产业链供应链竞争新优势,这些新优势也将进一步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更好地发展。47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222加强供应链研发端协同创新。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对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拥有高效的研发市场转化率和创新应用场景,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跨国公司若脱离中国市场,将意味着远离了在中国才能拥有的产品研发速度与效率。根据中国欧盟商会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开展的企业调查显示,鉴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快速的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率,2022年大部分欧洲企业均将进一步增加在华投入。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攻坚阶段,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跨国公司可以结合中国发展需要,依托中国优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政策红利,通过采取专利合作、授权研发、创新基金等方式,深入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增强供应链生产端配套能力。企业内部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上下游企业间顺畅的协同协作能力是企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未来企业间的竞争焦点和利润增长点均与企业供应链体系密切相关。跨国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供应链体系建设,全面融入中国供应链体系之中。一是提升供应链本地配套水平。提高产业配套本地化率,不仅仅是跨国公司降本增效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管控跨境采购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在部分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跨国公司可以与中国本土企业加强合作,提高本地化采购比例,利用先进的技术标准、成本控制、环保标准,进一步提升企业供应链竞争优势。同时,跨国公司还可以积极引导跨国配套企业进入中国,打造本地化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体系化竞争优势。二是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培育竞争优势。尽管近年来中国现代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难以适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也是中国未来的重点方向。跨国公司应利用在华已经形成供应链优势,将企业内部能力外化形成价值增值能力,延伸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拓展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中国市场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共享中国市场发展红利。增强供应链消费端需求适配能力。为稳定经济发展形势,夯实经济发展的韧性,中国正以更大的力度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消费和投资的诸多领域,国内外企业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灵活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适配性,跨国公司应深入实施“在中国、为中国”核心战略,紧跟中国消费升级的方向,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市场需求。48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二)加快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步伐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供应链结构的关键力量。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拥有明显优势,5G基站、智能终端等数字基础设施拥有量全球领先,这也为制造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中国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跨国公司顺应全球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强化市场竞争力。强化数字产业化投资布局。目前,中国的数字产业化正加快推进。跨国公司可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这一发展进程,瞄准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热点、关键领域,与国内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开展战略合作,加快高端芯片、传感器、通用处理器、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提升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能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集群,形成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的独特竞争优势。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是数字经济的时代,数字化转型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必然要求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推进组织模式创新和生产方式变革。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围绕供应链关键环节和节点,加快制造业生产装备与工艺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与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的深度集成,全面提升供应链分析、预测、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构建数据协同的柔性供应链和智慧供应链体系,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搭建开放共享的供应链协同平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以平台型企业为核心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正在成为全球供应链新兴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在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积极推进产业供应链平台发展,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平台的对接,深化创新资源、制造能力、物资材料等方面共享,通过供应链向上下游传导,带动上下游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共同完成数字化转型。49四、展望: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局开拓在华发展新局面222(三)勇担供应链绿色低碳的社会责任在“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发展范式。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步伐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增长势头强劲,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2016-2020年期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约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约40%。未来中国将编制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路线图,加快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这要求跨国公司积极响应中国“双碳”战略,主动承担制造业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在中国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作用。绿色供应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消费者等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努力。跨国公司作为中国国内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入者、先行者,在宣传推广、示范带动方面,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跨国公司需要依据“双碳”目标制定转型发展计划和目标,明确碳减排或零碳的时间节点,根据目标任务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布局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清晰的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企业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将加快向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对拥有先进投资运营模式和产品技术标准的跨国公司而言,是抢占先机、构建竞争力的绝佳机会。跨国公司应主动把握这一机遇,加大与脱碳、减排等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商管理,构建从设计、选材、采购、生产到包装、运输、回收处理各环节的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动新能源发展和传统能源转型。受资源禀赋的影响,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20年,中国煤炭占比仍然高达56.8%,而OECD国家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要在中国市场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业务布局。一方面,需要跨国公司主动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时代需要,加强风电、光伏、氢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链投资布局。另一方面,需要能源、钢铁等领域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余热回收、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循环流化床燃烧等多种技术应用,推进煤电技术改造,提高燃煤效率,在力保能源供应的同时减少排放,实现传统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50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四)助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地理临近,国家文化具有相似性,且经济活跃、贸易投资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了参与经济体最多、收入层次最多、产业链条最密集、产品最多元化的区域生产网络。其中,中日韩和东盟各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彼此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国之间通过市场分工和自由竞争形成的生产供应网络,承担了全球供应链上大部分的生产任务。RCEP的签署和实施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亚洲投资带来了更加开放、全面、多元的市场选择。在RCEP深入实施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享受RCEP带来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需要发挥作为区域供应链连接纽带的作用,推动亚洲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供应链功能中心。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一员,是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已经成为区域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这一趋势在未来多年内不会改变。跨国公司在投资布局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心的地位,在投资布局中,更加注重全球性采购、研发、配送以及结算等功能性中心建设,建立更为畅通、辐射范围更为广阔的枢纽节点。增强服务东盟加工组装业的能力。作为在国家规模和产业分工上都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伙伴,近年来,东盟各国凭借要素成本优势、较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以及部分重要产业供应链的延伸地,与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根据东盟纺织、服装、鞋帽、电子等产业加工组装需求,在华积极投资布局重要原料、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技术等供应链环节,共同分享东盟快速发展的红利。后记跨国公司是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推动者,通过在全球投资布局和配置资源,在实现其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生产、技术、服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正处于重大调整和重构之中,这种变动既是全球产业转移规律的客观体现,也有大国竞争、地区冲突和疫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中心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引资国。在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准确判断全球供应链与中国、全球供应链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与中国等方面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今年我们的报告主题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报告对全球供应链调整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供应链优势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把握跨国企业同中国的合作现状及未来方向,为顺应国际形势,发挥中国供应链优势,助力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我们力求通过报告的研究分析,能够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前瞻性的思路,也能够给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大变局中的再选择提供新的参考。本报告是山东省商务厅的委托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部分跨国公司领导人及青岛峰会秘书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系列研究,为推动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跨国公司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有益贡献。编写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