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VIP专享VIP免费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
一、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
议、文件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
................................................................................................................1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 5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 2021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7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 2021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上的工作报告(摘编)..................................................................... 16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
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34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 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37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
指导意见》......................................................................................... 40
二、各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动
北京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41
重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45
甘肃省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 50
浙江省探索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赋能........................... 51
四川省谋划编制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55
深圳着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 57
三、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专家见解及观点
王金南:《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恰逢其时................................. 60
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 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64
王金南: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 67
常纪文:碳中和需要每个人参与................................................69
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 72
杜祥琬:实现碳中和需要有力抓手............................................74
何建坤: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82
1
一、 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
文件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全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
昨天,联合国隆重举行纪念峰会,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和
教训,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具有重要意义。
主席先生!
人类正在同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斗争。病毒肆虐全球,疫情不断反
复。我们目睹了各国政府的努力医务人员的付出、科学工作者的探
索、普通民众的坚守。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展现出人类在重大灾难面
前的勇气、决心、关爱,亮了至暗时刻。疫情终将被人类战胜,
利必将属于世界人民!
——面对疫情我们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调集一
切资源,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患者,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面对疫情,我们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要秉持科学精神,
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关键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
全球疫情阻击战,反对政治化、污名化
——面对疫情我们要制定全面和常态化防控措施。要有序推进
复商复市复工复学,创造就业,拉动经济,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和活力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一、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1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5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7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编).....................................................................16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34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37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40二、各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动态北京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41重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45甘肃省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50浙江省探索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赋能...........................51四川省谋划编制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55深圳着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57三、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专家见解及观点王金南:《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恰逢其时.................................60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64王金南: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67常纪文:碳中和需要每个人参与................................................69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72杜祥琬:实现碳中和需要有力抓手............................................74何建坤: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821一、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昨天,联合国隆重举行纪念峰会,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和教训,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具有重要意义。主席先生!人类正在同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斗争。病毒肆虐全球,疫情不断反复。我们目睹了各国政府的努力、医务人员的付出、科学工作者的探索、普通民众的坚守。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展现出人类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勇气、决心、关爱,照亮了至暗时刻。疫情终将被人类战胜,胜利必将属于世界人民!——面对疫情,我们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调集一切资源,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患者,坚决遏制疫情蔓延。——面对疫情,我们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要秉持科学精神,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关键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反对政治化、污名化。——面对疫情,我们要制定全面和常态化防控措施。要有序推进复商复市复工复学,创造就业,拉动经济,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和活力,2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不仅要重启本国经济,而且要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面对疫情,我们要关心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国际社会要在减缓债务、援助等方面采取及时和强有力举措,确保落实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75年前,中国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支持建立了联合国。今天,秉持同样的担当精神,中国积极投身国际抗疫合作,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将继续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技术,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全球抗疫物资供应链稳定,并积极参与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全球科学研究。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将落实好两年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的承诺,深化农业、减贫、教育、妇女儿童、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主席先生!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危机,我们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第一,这场疫情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3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第二,这场疫情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的关系,使发展既平衡又充分,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第三,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4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四,这场疫情启示我们,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验。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国家之间有分歧是正常的,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化解。国家之间可以有竞争,但必须是积极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主席先生!今年以来,14亿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上下同心,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们有信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5解争端。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我宣布:——中国将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再提供5000万美元支持;——中国将设立规模5000万美元的第三期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将在2025年到期后延期5年;——中国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助力。主席先生、各位同事!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6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气候雄心峰会。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5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在此,我提3点倡议。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同时,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今年9月,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7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各位同事!“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一、坚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科学定位和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8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始终。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首先要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进入新发展阶段深思细悟,在这个基础上定好位,如果理解和把握不深刻、不透彻,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偏离党中央精神,工作可能会掉队。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呈现许多新特征,从生态环境保护看,“十三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刚才,润秋部长的报告对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都做了全面总结和分析。这些成绩为我们实现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并不稳固,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六个新”,其中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内容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议》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个方面9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主要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以上就是生态环境系统在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引领,是我们用力的方向、工作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做到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做到全面把握、深入领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新发展阶段出发,对表对标“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以及我国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历史方位中,找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定位,据此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坚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一个总要求,把握“三个治污”工作方针,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三个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谋划“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我们要深思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10指示批示精神,并同深思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我体会,要着力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落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指南,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而我国高耗能产业结构和“高碳”能源结构的特征,再加上当前一些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我体会“减污降碳”言简意赅,但内涵十分深刻。我们干任何工作都要有纲,纲举才能目张。“减污降碳”就是总书记和党中央确立的纲。“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要求,也是总要求。只有落实了这个总要求,才能顺应党中央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既减污、又降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回顾“十三五”,几项主要的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减少,同时单位GDP能耗、碳排放也持续下降,减少和下降幅度均超过规划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在巩固“十三五”阶段性目标成果基11础上,更加注重协同推进污染减排和降低碳排,进一步强化降碳的刚性举措,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从严从紧从实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在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上,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没有局外单位、局外人,都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认真思考,找准各自在减污降碳工作中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治污”的工作方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过去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外部挑战和压力很大,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落实“三个治污”要求,因应时、事、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理念、策略和方法。尤其是在精准治污上下功夫,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不搞“齐步走”“撒大网”,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影响,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三个治污”的重要指示,就是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长期坚持和牢牢把握的工作方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重、触及矛盾更深、工作要求更高,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需要向“深入”发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鲜明、更加有力地落实“三个治污”的工作方针,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锚定精准治污的要害、夯实科学治12污的基础、增强依法治污的保障,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围绕“十四五”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落实“三个治污”,要在思想上有更深思考、更深领悟,在工作上下更大气力,在实践推动中有更多实招。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这是总结治党治国治军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就《建议》作说明时对坚持系统观念专门进行了阐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系统观念不仅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要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完胜的重要法宝,进一步深化和科学运用系统观念这个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方法,并认认真真贯穿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围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突出标本兼治。在毫不放松13治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以治标的成果为治本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用治本的不懈努力为治标树立导向和方向,形成治标与治本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施策、靶向治疗,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重点区域的协同治理和流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的协同治理。三、坚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大环保格局”,更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不仅仅是经济科技部门的事,各部门都要出实招,形成强大合力。从生态环境保护来看,要着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保障制度体系,综合运用“三线一单”、生态环保督察执法和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法律、市场、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助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激发优质国内需求、畅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着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拓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区域范围,推动污水、垃圾等生态环境治理设施有14序有效向县城、乡镇、农村地区延伸,着手考虑开展新污染物监测评估与治理,催生新业态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壮大绿色环保产业。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作用,支持“六稳”“六保”,倒逼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有序退出,为绿色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市场空间。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决策部署,在“十四五”期间,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根本转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四、坚持深化理论武装,做到“知行合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与时俱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真理力量。“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15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思考一以贯之,推动理论和实践深化的行动一以贯之。总书记无论是出席重要会议,还是到地方考察,都反复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了定力、找准了方向、校准了靶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坚定不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最新指示批示讲话精神作为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方针、总依据、总要求,坚持一切思路以此来谋划、一切布局以此来展开、一切举措以此来制定、一切成效以此来检验,切实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快编写出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权威理论读物和通俗理论读物,切实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权威教材。要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高16地、学习宣传高地、制度创新高地以及实践推广平台和国际传播平台,不断扩大我部在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先发优势。我部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已经成为政府与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媒体之间共同研究交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继续深化与中宣部的沟通与合作,把研讨会作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持续举办下去,打造成“知名品牌”,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围绕“铁军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强化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内教育、整顿作风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编)2020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过去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17比率为87%(目标84.5%);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我部量化调度的54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为“十四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就是环保人努力的方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18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三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环保不负青山,促发展不负生态。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现实路径。四是必须坚持推动形成大环保工作格局,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都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管好环保,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五是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运用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统筹强化监督等手段,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必须强化作风和能力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旗帜鲜明讲政治,狠抓作风和纪律建设,着力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效能。我们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三个新”的重要要求。19(一)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在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建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其中,前两句话讲的是方法路径,后两句话讲的是目标任务,就是要通过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碳达峰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为我们谋划“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建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体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明确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首先必须更加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为20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等会议上,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并宣布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为生产生活体系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理解“自己要做”,至少有四方面考虑:第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质量发展。第二,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第三,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四,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此外,从国际上看,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将充分展示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体现我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和责任担当。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有效转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常规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降碳与减污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这是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以及高能耗21产业结构决定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加工利用,不仅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产生颗粒物、VOCs、重金属、酚、氨氮等大气、水、土壤污染物。减少化石能源利用,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可以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很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五个“不够”。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减弱,部分省份对碳达峰、碳中和存在模糊认识,部分地方有上马“两高”项目拉动GDP的冲动,给全国碳达峰、能耗双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带来挑战和风险。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也仅有30年,时间很紧、任务艰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22二是改善水平不够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现阶段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体上还是中低水平的提升。比如,当下PM2.5的治理,是对标世卫组织过渡值第一阶段标准(35微克/立方米),而且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仅有62.9%达标,2035年要对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力争好于第二阶段过渡值(25微克/立方米)。三是工作成效不够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当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城市黑臭水体距离长治久清还需加倍努力,农业农村污水治理亟待加强,噪声、油烟等污染问题不断增多,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四是涉及领域不够宽。主要工作仍停留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及常规污染物的治理,需要将治理重点逐步拓展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等更广泛的领域,要更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五是治理范围不够广。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还在城市尤其是地级以上城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环境治理如黑臭水体治理从地级市向县级市、乡镇、农村地区扩展延伸势在必行。同时,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与改善也需要进一步向全域拓展。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我们既要对“十四五”生态环境工作充满信心,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又要看到完成“十四五”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全局高度、长远眼光思考谋划,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支撑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好支撑保障作用,既服务于经济循环畅通、市场主体高效运行的大格局,又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个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24目建设,遏制高碳高排放的旧动能;培育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在国际绿色低碳竞争中赢得优势,不断增加我国绿色发展韧性、持续性、竞争力。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既要坚持生态优先,又要支持好绿色发展,服务好经济循环畅通、市场主体高效运行。要做好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扩大内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相关规划、项目的支持服务。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创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坚持优化服务与严格监管并重,引导激励与惩戒并举,聚焦企业关切,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切实推动监管帮扶两手抓,营造公平健康市场秩序。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力建立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完成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发挥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激发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重点在监管能力、投入机制、全民行动等方面形成突破,从执法、监测、信息、科研、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提升监管能力,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并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对表对标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和2035年目标,明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25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倒逼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生态补偿,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画好框子,定好规矩。统筹推进区域绿色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要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二是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牵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要更加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实现改善环境质量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治理有效传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流域治理上,要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26三是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意味着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更高。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环境治理的特点,顺应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的重大转变,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抓紧研究确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顶层设计。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是指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方针,也是“纲”和“本”。必抓纲立本,纲举目张,本立而道生。其中,精准治污是目标和要求,科学治污是基础,依法治污是手段。在精准治污方面,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在科学治污方面,要遵循客观规律,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及时空和内在演变规律研究,科学安排任务量和时序进度,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在依法治污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依法保护,以法律的武器治理环境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聚焦到2025年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关键还是强化、优化监管体系的建设,包括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统筹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形成发现问题、解27决问题的闭环管理系统,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工作前进。全力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测、信息、科研、人才队伍等各方面能力。五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面对当前形势,要坚持稳就是快,稳就是进,稳扎稳打,防止生态环境保护“开倒车”“走回头路”。各地方在规划“十四五”指标目标时,都要坚持原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涵发展上、放在提质增效上、放在完善机制上。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十四五”要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如全面实施PM2.5与O3协同控制、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进一步推广应用“三线一单”制度成果、加快谋划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和加快碳市场建设等,带动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推进。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8现代化,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系统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起草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意见,推动编制建设美丽中国长期规划。服务“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倒逼高质量发展。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等处理处置环境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持续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支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长江大保护,加快建设粤港澳美丽大湾区,强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入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二是编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立国家自主贡献项目库,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深化低碳省市试点,推进近零碳排放29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启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研究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完善省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三是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评估。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开展VOCs综合治理。继续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锅炉与炉窑综合治理,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新生产车辆达标排放监管,加速老旧车辆淘汰,加大对超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执法监管力度。积极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铁路货运比例。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行动。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持续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入河(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加强城镇(园区)污水处理环境管理,协同推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推动重点流域、湖泊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开展通量监测。继30续开展渤海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制定加强海水养殖污染生态环境监管的指导意见。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管。强化海洋工程的智慧监管,出台海洋倾废管理办法。加强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集成与上报。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推进重点地区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持续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继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白色垃圾”综合治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重视新污染物评估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严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拆解审核,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四是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筹备开好COP15,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各项谈判进程,确保办成一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保护示范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完善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和生态监测网络。强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开展红线监测评估。推动自然31保护地相关立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深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五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高效运转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省级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完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强化核电、研究堆核安全监管。协助推进核电废物处置,推动历史遗留核设施退役治理。加快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强化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十年评价。加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强化核安全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建设。六是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继续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组织开展专项督察。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督察体制。组织制作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围绕夏季O3污染防治、冬季PM2.5治理和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等重点专项任务,开展监督帮扶。完成渤海长江入海(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推进赤水河和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深化生活垃圾焚烧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加强飞灰整治的执法监管。加强与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配合,持续提升“两法”衔接工作成效。推动落实《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工作,全面落实统一着装。七是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遏制重点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高发频发态势。完善国家环境应急指挥平32台建设,加强环境应急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开展环境应急管理条例研究,建立健全环境风险信息披露交流机制。加强环境应急准备能力。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深化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加强岁末年初环境风险管控、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工作,尽快下发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在2月底前,组织开展一次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排查“一废一库一品”企业。协调推进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防范与化解。积极推进信访投诉工作机制改革,统一使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八是做好基础支撑保障工作。唯有夯基垒台,方能积厚成势。必须在守正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补齐基础工作的短板,夯实支撑工作的根基,强化保障工作的弱项。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制定实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年工作方案。健全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推动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落实落地,切实按照新体制运行,做到真垂改,释放改革红利。鼓励地方探索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推动建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组织实施PM2.5和O3复合污染协同防控科技攻关,继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研究,做好水专项收官33攻坚。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基础研究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组织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推进地方空气、地表水等监测站点与国家联网共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建设。加强PM2.5和O3协同控制相关监测,组织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监测。完善生态质量评价办法并开展试评价。深入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保障数据真准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办法,制修订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境监测、碳排放交易、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开展环境法法典化研究论证。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实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进一步完善例行新闻发布、政策吹风工作机制,提升新闻宣传效果。办好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组织开展COP15、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围绕热点舆情事件,采取多种形式及时予以回应。巩固政务新媒体宣传阵地。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生态价值理念。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服务外交大局,建设运行好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深度参与重要国际环境进程和公约谈判,积极影响全球环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34联盟和研究院建设,打造国际智库和合作平台。稳步开展与重点国家、区域及国际组织环境合作。进一步提升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水平和实效。举办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1年年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的汇报。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平台经济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35向加速演进,有助于贯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智能化、全域化、个性化、精细化水平。我国平台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作用是积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平台企业发展不规范、存在风险,平台经济发展不充分、存在短板,监管体制不适应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会议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加强监管,规范秩序,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加强规范和监管,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形成治理合力。要加强开放合作,构建有活力、有创新力的制度环境,强化国际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平台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要健全完善规则制度,加快健全平台经济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加强数据产权制度建设,强化平台企业数据安全责任。要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优化监管框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监管权威性,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要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督促平台企业承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36夯实底层技术根基,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37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责任,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领导干部要加强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会议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38记者注意到,近期多部门都在积极围绕碳减排目标进行“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如生态环境部强调,要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支持有条件地方碳排放率先达峰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18日,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论坛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当前距离实现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愿景也仅有30年,从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历经60年的情况看,我国将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黄润秋在谈到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时指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实现环保与就39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引导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际上,一些地区也在研究当地的二氧化碳达峰相关方案。业内专家普遍建议,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应该率先实现达峰。在二氧化碳减排工作上,做好表率作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这意味着,在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后,污染防治的工作并不会因此而放松。2020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在上述“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0年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介绍,碳的排放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源性,据深圳经验二者同源性在70%左右。在防40治污染排放的时候,让天蓝地绿的同时也在减少碳源;在修复生态的时候,其实也在增加碳汇。一些地区在减污降碳协同方面开展了实践。以重庆市为例,过去4年当地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碳强度累计下降比率超过17.9%,实现了减污减碳的有效协同。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记者,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十四五”环保工作需要污染防治和碳减排双轮共驱新模式,要借助新的技术加强碳排放核算,督促地方、企业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41《指导意见》从六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要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构建绿色供应链。二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三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要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四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五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六是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二、各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动态北京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北京市全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燃煤量大幅下降,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23%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宏观把控,构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格局如何在保护林地的前提下,唤醒沉睡的资源发展经济,让农民吃上生态饭?房山区周口店镇作出了新的尝试。2016年,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北京环境交易所),镇里碳汇林吸收的2530吨二氧化碳,以每吨30元的价格卖给一家企业。42周口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碳汇林生长速度快,固定下来的碳可以上市交易,农民可以从生态保护中获得更多收益。“十三五”期间,除了森林碳汇提升工程外,北京市积极深入推进能源清洁化进程,实现了以电力、天然气、油品为主的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化石能源内部调整基本完成。2015年,北京实现核心区基本“无煤化”,2018年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北京市燃煤消费量从峰值的3000余万吨降至2020年的173万吨,累计减少94%;电力、燃气等清洁优质能源占比提高到98.1%,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大力实施“煤改电”“煤改气”,也让居民得到了实惠。家住顺义区赵全营镇的王女士说:“以前一个火眼烧4块煤,烧完了就得换,非常麻烦,但是屋里的温度一般也就十七八摄氏度。现在屋里有二十五六摄氏度,感觉一下子就暖和了。”精准调控,建立规范有序的碳市场2013年,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之一,北京正式启动碳市场工作。然而,开展试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缺乏法律支持的情况下,很多工作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推进。对此,北京市通过人大立法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现了法律法规上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北京针对碳市场密集出台了多项配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为碳市场运行提供制度保障。43自碳市场建设以来,北京数十家高耗能企业关停退出,并带动了一批低碳咨询服务、第三方核查咨询机构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环保产业。低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履约期,北京有843家排放单位被纳入重点碳排放企业管理,有622家排放单位被纳入一般排放单位管理。其中,重点碳排放单位覆盖了电力、热力、航空等8个行业,参与履约的重点碳排放单位100%实现履约,全年试点碳市场配额成交量达470万吨,交易额达2.45亿元,市场总体供需平衡,成交价格保持了增长趋势,体现了碳配额资源的价值趋向。经过7个履约季的运行,减排效果明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利用市场化手段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升级转型,有利于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高位推进制度保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委设立生态文明委,下设“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小组”,统筹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效促进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印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确认城市减量发展的中长期目标。44工作框架搭好了,如何有针对性地推动工作?在机构设置和编制以及一些具体的工作上,北京将约束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率和碳排放总量达峰目标纳入规划约束性指标体系,将年度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区,压实责任。通过考核机制,倒逼各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碳减排。“同时,碳减排作为一项综合工作,一方面,要与生态环保工作相结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另一方面,还要以发展、改革的宏观视角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才能事半功倍。”这位负责人说。“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举办两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连续多年举办“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品牌活动,积极派员参加C40全球市长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通过双边合作框架以及友好城市渠道,与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美国环保局及加州环保局、韩国首尔市气候环境本部、日本东京都环境局、法国巴黎大区空气质量管理中心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六项举措推动“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采取六项措施。深化落实城市功能定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结构布局,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作为实现高45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度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城市韧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能源低碳革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利用,切实推动能源转型变革和绿色能源发展。提升城市系统碳汇能力。坚持多措并举、多领域协同,强化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水平,提升城市森林、农业领域碳汇能力,切实保障城市绿色低碳运行。构建现代低碳治理体系。以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落实各级主体排放控制责任为核心,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重点,以引导全民共同参与为导向,加快构建形成法制化、市场化、精细化和多元化的低碳治理体系,使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各类主体的自觉行动。强化碳减排技术保障支撑。在碳中和引领下,促进低碳领域技术创新和政策指导,大力培育绿色金融和低碳衍生产业,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健全统计监测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协同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把减碳领域区域合作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强化试点示范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协同互动,加强区域清洁能源开发和低碳环保产业合作,有力促进京津冀生态环保领域实现率先突破。重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46近年来,重庆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源头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提高认识力争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制定出台了《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具体落实提出要求。在谈及对《意见》的理解认识时,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温汝俊表示,我国高碳能源结构和高碳产业结构决定着“减污”和“降碳”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减污”和“降碳”目标一致,都是建成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同是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减污”和“降碳”措施也具备协同的先决条件,火电、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也是传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系列措施,既能“减污”又可“降碳”。为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庆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环境污染源头管控,助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十三五’期间,重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持续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333天,细颗粒物平均浓度5年下降42.1%。森林覆盖47率达到52.5%,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发行绿色债券264.5亿元,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任务。”温汝俊介绍道。多措并举推动减污降碳深度融合在不断创新减污降碳机制的过程中,重庆把碳减排作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全国率先打通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等各领域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具体而言,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包括三大体系:一是管控体系抓统筹。联合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标对表抓好考核任务,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统筹管理。2019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为0.73吨/万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2015年累计下降18.3%,符合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目标任务进度要求。二是市场体系优配置。作为全国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之一,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碳减排的引导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碳排放指标累计成交量1171万吨,累计成交金额8042万元。三是支撑体系强保障。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编制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全市碳排放大数据。而重庆在减污降碳方面的成果,则可以归结为三项创新:48一是推动机制制度融合。全国首个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写入《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出台《推动排污许可与碳排放协同管理》《在环评中规范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等文件。在《万州经开区九龙园(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和审查中,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挖掘园区碳减排潜力,提出措施,优化调整年产360万吨特铝新材料项目烧结工艺。和原方案相比,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年,也同步削减了污染物排放。二是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一方面,从制度规范上求突破,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全国首个涵盖碳履约(面向履约企业)、碳中和(面向政府大型会议)、碳普惠(面向公众低碳行为)三个路径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另一方面,协调好生态产品供给和消费两端对接。供给端,完成万州、忠县、酉阳等区县部分村社林业碳汇开发、核证,已形成产品性质碳汇量190余万吨;消费端,推动组织部分企业、机构完成“碳汇+”生态产品认购累计32万元,实施大型会议碳中和3场次。三是丰富经济政策手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落地,形成了“一方案、一目录、一规范”的总体框架,完成两江新区、万州等两个区域和两个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快速发展和放量增效,将有效拉动和撬动社会资本,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引导作用,还能给49企业争取到低息贷款或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温汝俊表示。此外,重庆还在培育和优化碳市场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去年年初,重庆出台延长企业履约期、减免碳排放权交易手续费等系列纾困政策,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去年年底,重庆强化规范管理,激发碳市场活力,大幅提高履约率,碳市场履约率从转隶前的60%左右提高到90%以上。2013年-2019年,通过碳市场的牵引作用,重庆推动实施减碳项目近30个,累计减碳565万吨。进一步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意见》中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的格局总体形成,协同优化高效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在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等方面取得关键进展,气候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重庆将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全面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温汝俊说道。据了解,下一步,重庆将加紧制定全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分区域、分部门、分行业设定差异化达峰目标,开展碳达峰行动。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探索谋划“两权”融合。推进零碳示范区建设,推进低碳系列试点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实行高碳企业清单管理,开展好新建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扩大规模。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融入低碳元素,建立减污降碳协同项50目库,将碳履约信息纳入环境信用体系,健全环境统计和碳排放统计融合机制,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境执法清单。以碳达峰目标为导向,重庆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手段。优化对区县的考核方式,推动碳排放强度控制向强度、总量“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电力等行业脱碳优惠电价措施。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推动设立气候基金,带动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用好用活地方碳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碳标记、碳足迹核算,做好欧美开征气候关税对重庆市出口外贸企业的影响应对。抢抓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新机遇,培育碳中和产业,发展碳中和技术,打造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增长极。甘肃省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安排部署,近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以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组织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统计局、省电力公司等9部门召开了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加快组织机构建设,责任落实到人,负责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要充分认识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的重要政治意义,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摸清甘肃省碳排放存量、分析排放趋势,做好碳排放增量51测算工作。数据测算要结合甘肃省实际,编制技术团队要充分与省内外专业技术团队进行交流协作,确保数据测算的客观性、科学性。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抓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十四五”能源、工业、建筑、林业等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综合考虑甘肃省经济发展态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全省和相关行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目标、时间表、路线图。浙江省探索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赋能“十三五”期间,绿色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十四五”时期,浙江如何高标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近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里的美丽浙江建设”为主题的“提问‘十四五’系列高端智库沙龙”在杭州举办。与会专家就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优化生产生活模式等建言献策。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方面,浙江要走在前面浙江工业大学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鲍健强一直致力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研究,他认为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更应该走在前面。“对浙江来说,碳中和是一个新课题和新要求,要尽早布局和探索。”鲍健强举例,丽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产业结构能耗52较低,能够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之间的平衡,即碳中和。因此,在他看来,丽水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价值转换的一个示范区和碳中和先行区。碳排放权的实质是新型发展权。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禀赋低,但制造业发达,碳排放不达标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空间受限。“一方面浙江要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方恺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减排,也要增加碳汇。“浙江不妨先从省内试点做起,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碳排放交易。”碳汇,是资源变资产资本的一种途径,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实践途径。然而,自从2016年《浙江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后,相应的配套推进步伐不够快,浙江润格木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刘琴认为,浙江在这方面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系统思维。”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潘毅刚指出,一个地区生产的能耗指标不能平均分配,兼顾公平的同时也要关注效率,今后要加快建立发达地区和山区县之间的生态补偿关系。借助市场手段,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53浙江向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020年6月,浙江发布《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什么项目能建、什么项目不能建,有了一套绿色标尺。然而,在发展中,一个现实难题摆在眼前:生态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开发难度越大。潘毅刚举了一个例子:浙江某地有一个水库,依托好山好水好环境,在旁边发展起来很多农家乐。但因为靠近生态敏感区,没有经过论证,存在多年的手工业和农家乐被一禁了之,不得不搬离这里,也让附近居民丧失了就业机会。“所以要建设性保护。”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平衡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艳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建设性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演变。比如浙江的‘五水共治’,就是通过我们的介入让水的环境、质量、生态都发生了一个非常好的积极性变化。”叶艳妹提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必须开展适度的利用性保护,“利用强度要在生态容量可承受范围之内,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是转化。”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认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是要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其中,市场的作用很关键。”潘毅刚说,生态资源放在那里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市场这个平台进行转化。他提到,不论54是浙江近期发布的GEP核算标准,还是地方探索的“两山银行”,都旨在摸清生态资源的家底,探索一个更顺畅的转化机制。“能否建立这样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让生态资源能够自由地交易,这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一步。”潘毅刚说,这个过程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更多生态资源能够走向市场进行转化。生态要与其他产业结合,绿色发展也要“跨界”过去十多年,凭借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个充满生机的浙江正在快速崛起。进入新时期,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从1.0升级为2.0,成为大家思考的方向。“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没有先发优势,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在世界上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浙江今后要成为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一个领跑者。具体来说,要从理论、科技、产业、文化、改革和制度六大方面赋能,让浙江成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先行省。“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文明。”参与了许多山区县发展规划制定的潘毅刚一语中的。他认为山区县要绿色崛起,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并非易事,“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撑,那么最终走的还可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他提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要注重提升附加值,跨界思维很重要,“生态要与科技、人文、旅游、农业等产业结合,没有产业结构的转换,就不可能有整个区域的发展。”55“未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数字化是一个方向。”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目前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无人工厂、数字车间,它们在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起到了润滑作用。因此,生态价值的转化一定要找到比较好的载体去实现。“十四五”时期,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对浙江来说,如何在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兰建平认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态一定是经济基础更扎实、产业技术更高新。顾益康则表示,未来会出现很多新产业,也一定会有许多产业重新崛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表示,浙江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今后要通过深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四川省谋划编制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导向、新约束和新机遇。面对碳达峰,四川有何目标和规划?近日,在全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推进视频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乐晨明确,未来5年,预计全省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量应控制在2000万吨-2400万吨以下,将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控制重点,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统筹编制出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56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是今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一号工程”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四川省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6%左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19.5%的控制目标任务。但在赵乐晨看来,四川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任务更艰巨、挑战更多样。“要实现‘十四五’降碳约束性目标,预计全省二氧化碳排放5年累计增量应控制在2000万吨-2400万吨以下。”赵乐晨说。“编制高质量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尤为重要。”赵乐晨认为,未来10年至15年,全省都要按照这一“时间表”、“路线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必须严阵以待”。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不仅是四川省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2021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号工程”、重中之重。据了解,近期,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印发市(州)级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明确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严从紧从实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编制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点抓好“12个字”行动方案该如何编制?赵乐晨表示,要着重抓好“抓统筹、拉清单、理项目、算碳账”12个字。首先,要“抓统筹”。各地要充分发挥好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生态环境部门要联合发改、经信、交通、住建、统计、能源等部门,成立方案编制专班、工作组等;积极组织各类培57训,加强对《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的学习,形成部门之间的分工方案,排出时间表,明确时间节点;生态环境部门发挥好跟踪、调度、通报作用,保证编制工作按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其次,是“拉清单”。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哪些是重点区县、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并列出本地区二氧化碳重点排放清单。第三,要“理项目”。涉及化石能源项目的,要摸清底数。“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涉及的上马项目要避免高碳排放项目。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路径、措施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做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降碳。最后,要“算碳账”。减排涉及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算账过程中要注意总量减排,化石能源总量减排要有办法、措施、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还要求,成都、广元两个国家试点城市和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宜宾、广安、凉山9个碳排放总量较大的市(州),要加快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积极谋划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二氧化碳与非二氧化碳控制工作。深圳着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如何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尽快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控制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58通过四方面保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效开展“为进一步推动两者有机融合、协同增效,深圳加强顶层设计,在地方立法、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面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法治基础薄弱等问题,深圳率先在地方法规立法中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并纳入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分工,构建气候治理新体系。同时,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排序第一的支持领域,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在战略规划方面,深圳市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板块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盘统筹。《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对主要任务进行重点部署。在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深圳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章,按照“目标指标—存在差距—重点任务—工程项目”思路,科学谋划“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制度体系方面,深圳市修订完善了《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纳入绿色低碳发展、碳交易管理等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责任事项。同时,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更有力的执法力量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方面,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交易履约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切实发挥考核机制的导向、激励及约束作用,建立市区联59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依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量,全面提升碳交易执法效能,加大履约督促和执法力度,目前对4家未履约企业予以行政处罚,罚款金额合计168万元,深圳碳交易履约率保持在99%以上。在减污降碳方面,深圳率先开展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研究,持续推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87%,彻底淘汰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重点抓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全面供应国六车用燃油,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超过66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0万辆,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纯电动化,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80%。2020年,深圳碳排放强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从四方面谋划精准发力、形成合力促进双发展《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统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深圳将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新成效。积极谋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圳市将高质量研究、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60聚焦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圳市将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深入研究确定碳排放达峰目标及实施路径,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统筹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工作。深化低碳试点示范。深圳市将以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改革为契机,全力推进气候投融资机制改革,制定引进境外资金投资境内气候项目资金管理指引等配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修订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扩大碳交易管控覆盖范围。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接下来,深圳市将完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组织编制市区两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三、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专家见解及观点王金南:《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恰逢其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日前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中央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有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难以支持实施碳中和,立法61缺失将成为推进碳中和的掣肘。”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会的王金南建议,应尽早制定《碳中和促进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近几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修法突飞猛进,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或者低碳发展领域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法律。”王金南指出,现有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并不直接以控制碳排放、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立法目的。“在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效果和力度都存在诸多不足,而已经制定的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规章则缺乏上位法的法律依据。”由于我国未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所以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实际工作需求,无法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制定《碳中和促进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法律保障。“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急需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王金南介绍说,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立法,可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和相关制度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62王金南指出,通过立法,可以赋予碳排放峰值目标、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以法律地位,强化低碳目标引领。“立法可以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及确权机制,保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推进。”碳中和立法还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分解落实碳减排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考核提供法律依据。王金南表示,立法可以为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提供法律激励,以气候立法作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途径。碳中和立法时机和条件已成熟“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王金南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已经颁行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等与促进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还制定和实施有《清洁发展机制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地方上,青海省、山西省已经出台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南昌、石家庄出台了市级《低碳发展促进条例》,上海、深圳等地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出台了专项地方法规。“这些为在国家层面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积累了经验和政策制度支撑。”王金南说。王金南指出,国际上丰富的立法经验也可以为我国《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提供参考借鉴。63目前,英国、日本、墨西哥、欧盟、韩国、菲律宾、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法律。此外,立法推进碳中和已经成为社会共同认识。早在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提出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法规文件。“这次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还有丁烈云、丁士启、沈满洪、胡季强四位代表领衔分别就碳中和与低碳发展提出了四个议案。”王金南说。王金南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立法是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立法应明确目标、措施和职责“碳中和立法首先必须明确立法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王金南指出。王金南告诉记者,《碳中和促进法》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领域里的一部纲领性、综合性的基本法,既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所采取措施的基本法律依据,又将对国家和地方层面气候变化立法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气候变化的规定起到统领作用。“立法还要明确碳中和的基本制度与措施。”王金南认为,《碳中和促进法》的内容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制度体系。包括压实控制碳排放目标的法律责任;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分解落实机制、核算报64告制度等基本制度;建立全国和分地区、分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实施路径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低碳策略;确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碳税等重要经济政策,构建包括低碳基金、碳资产与碳金融等激励或惩罚性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开展碳捕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明确监测、监管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建立绿色生产生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关法律责任等。二是统筹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碳中和促进法》,协调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等的关系,明确在目标管理、政策制度、技术创新、试点示范等领域的协同推进机制。三是明确气候变化控制国际合作的立场、领域、措施。推进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类主体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此外,还要强化优化管理体制和部门职责。王金南指出,只有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地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精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应对气候变化有许多途径和措施,坚持绿色复苏是当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直接的措施。”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65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首次纳入其中。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王金南表示,现在一些地方还在“老思路”上打转,认为2030年前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窗口期,搞“击鼓传碳”,想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他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降碳减污总抓手和“牛鼻子”,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高度协调统一。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66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共同减排,共同应对,才能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王金南谈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愿景仅有30余年的时间。因此,地方必须摒弃“单赢”观念,树立“共赢”理念,全面鼓励技术创新,为清洁美丽地球做出贡献。《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是目前气候治理的核心制度,各尽所能是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体现。“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阐释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四个承诺措施和目标,标志着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对于国内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举措,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过程中,地区和部门之间也应该遵循‘各尽所能’和‘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两个基本原则。”王金南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基础好、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性高的地区应争当“领头羊”,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67重构了气候治理的世界新格局,彰显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王金南认为,地方是落实国家碳达峰任务的责任主体,各地应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特点,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研究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以气候投融资和碳定价碳市场建设助推碳达峰和碳中和。”王金南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王金南还建议,国家应设立低碳科技重点专项,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开展科技创新。王金南: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该怎么走?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路线图——“当前阶段最紧迫的就是要真正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最大力度地消除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二氧化碳排放‘锁定’效应。”王金南68认为,要以碳中和目标制定31省区市、重点行业和部门碳达峰目标,加快建立地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梯度”管理体系,分别进行全国、行业部门、地区达峰判断,全面建立自下而上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他建议,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青海等“十四五”维持达峰并尽可能减排,河北、吉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陕西、内蒙古“十四五”实现达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十四五”实现碳达峰。能源结构方面,王金南建议,“十四五”和“十五五”分别实现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发展非化石能源。新能源发展规划与国土资源、林业草原、海洋海事等规划衔接,统筹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发展用地关系。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加快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形成储能设施成本疏导机制。重点领域方面,推进电炉钢发展,加快对钢铁长流程产能替代,提高废钢铁准入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比例。建立废铝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将量大面广的铝产品纳入单独分类回收管理。规范废铝收购环节增值税抵扣管理。原则上不再审批现代煤化工项目,要严格限制甲醇作为燃料使用,不再扩大甲醇燃料试点范围。全面应用市场手段推动碳达峰。建立“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推动钢铁行业2022年、水泥行业2025年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他重点行业尽早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降低企业碳减排69成本。改革环境保护税,研究制定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并建立国家碳中和基金。王金南说,“碳中和”将成为未来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球性标准,低碳先进技术、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推动低碳甚至零碳技术发展创新,才能与全球各国开创适度引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新发展格局。常纪文:碳中和需要每个人参与作为我国下一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攻目标,“碳中和”一词近几个月来密集出现在各大官方表态中,今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什么是碳中和?与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关系?对地方经济而言又有怎样的影响?1月24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中和与我们熟悉的北京治霾行动是协同控制,指通过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等减少和抵消碳能源的消耗。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角色,如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夏天空调少调低一摄氏度等,都能减少碳排放。他还指出,科技水平提升是低碳发展的支撑力。碳中和实现路径包括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70“碳中和”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其提出背景是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因此,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常纪文表示,现在生态环境部正牵头制定相关时间表和路线图,各个省市也在制订本地的方案。各个省的经济情况、产业结构不同,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方,碳达峰还有一定距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碳排放要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的主要工作中也提到,北京要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0年,北京碳强度预计比2015年下降23%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碳强度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开展碳减排专项行动,实现碳排放稳中有降。目前按照国家部署,北京市正积极开展碳达峰评估和立足于碳中和愿景下的碳减排专项方案研究工作。71碳中和要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常纪文称,比如通过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等,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减少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治霾协同控制,需要每个人参与涉及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碳中和,也可以说是一场涉及全社会的行动。碳中和需要谁的参与?常纪文表示,政府负责统筹,企业负责生产,生活方面则包括我们少开车、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排放、减少汽油的消耗,也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角色。”他进一步称,包括夏天空调不要调太低、冬天空调不要太暖等,还有农村取暖用太阳能、地热能,也是减少煤炭利用和石油消耗的做法。碳中和与我们熟悉的治霾行动有什么关联?常纪文表示,二者协同控制,温室气体的减排与治霾同时,一个行动有多个效果,能够提高综合绩效,减少成本。科技水平提升是低碳发展的支撑力对于碳中和,市场上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低碳发展对地方经济而言是“卡脖子”的,会给企业增加成本。对此,常纪文表示,北京没什么工业了,外地还有很多,如果处理的不好确实会影响经济。过去很多地方就是高能耗、高排放,在“十三五”时期还有好多个高碳项目,很难降下来,不过北京不存在这个问题。72监管上可以有哪些引导和相关惩戒措施?常纪文认为,用强制加自愿的激励性措施来引导。一方面是提出强制性要求,比如规定公共场所夏天空调不能低于多少度,企业煤炭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超过就罚款等。另一方面从价格上去引导,包括通过汽油价格的调整鼓励公众乘坐汽车或地铁等。可以预见的是,低碳发展也会带来投资偏好的变化。常纪文称,传统的高碳项目投资就要打折扣了,未来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才是投资的主流,以能源、环境为代价不可持续。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包括储能、节能、绿氢等技术也将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市场发展空间。在今天(10日)召开的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增长,正由“微不足道”变为“举足轻重”,由能源供给的“补充”变为“主流”,将在能源变革和未来能源供给中担当大任。今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73杜祥琬表示,“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行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能源行业的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的增量将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提供。”杜祥琬说,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加权平均成本已经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杜祥琬预测,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过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超过40%。这涉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以及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的形成,将培育一大批可再生能源的产消者。这批产消者,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杜祥琬说,数字化技术、储能技术和调峰技术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变成稳定输出的优质电源,将在实现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能效有明显提高,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大。“能源结构有改善,但不够革命性。目前能源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74水平的1.5倍,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杜祥琬说。数据显示,从行业看,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建筑和工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1%、28%和31%。杜祥琬说,“碳中和”有两个公式,一为碳排放,即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占比,再乘以单位化石能源排放;二为碳汇,包括碳吸收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移除。若两项基本相等,即为碳中和。他说,在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全球和中国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能效、降能耗”。其次是提速能源替代,在能源结构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高质量能源。同时增加碳汇。杜祥琬表示,目前中国能源转型正处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阶段,应协调互补,此消彼涨,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实现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核心是低碳。“十四五”期间,应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推动能源空间格局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重点关注东部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由能源消费者逐步成为能源产消者。杜祥琬:实现碳中和需要有力抓手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该如何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能源行业应如何作为,需要哪些具体抓手?本刊75日前采访了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大势、时代命题,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历史要我们考出好成绩;应从蓝天保卫战、节能提效、循环经济、发展碳汇等多方着手,并以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减排为抓手,推动中国碳减排进程。《能源评论》:近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您认为碳中和的要素和碳减排举措有哪些?杜祥琬:如果碳排放能够降到等于碳汇的数量,或者碳汇足以抵消剩余的碳排放,就可以称为碳中和。碳中和的三要素包括:节能提效、低碳能源替代、增加碳汇(包括各种移除碳的技术)。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碳减排的主要举措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提能效、降能耗”,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节能领域;其次是“低碳能源替代”,应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最后是“碳移除”,包括增加碳汇、大力发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能源评论》:您曾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大势、时代命题。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作为?杜祥琬:欧盟2020年提出了绿色复苏计划,决定投入1.82万亿欧元,努力成为第一个碳中性大陆;美国新一届政府已经宣布了重返《巴黎协定》;德国宣布2050年要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企业层面,近期国内外众多能源公司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76行动方案。从工业文明时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赶考。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参与的大考,中国不能落后,历史需要我们考出好成绩,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能源评论》:对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发达国家的计划是45~70年,而中国只给自己预留了30年,您如何看待这一挑战和机遇?杜祥琬:实现碳中和绝非易事。这个挑战不仅是对中国,对全球也同样存在。我们面临的挑战确实有一些特点,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如何稳步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面临很大的困难,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清洁低碳转型,所获得的效益也会更多,将使我们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得到较大提高。《能源评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您认为,该如何看待能源行业的作用?杜祥琬: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达到73%,而9成二氧化碳来自化石燃料,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要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来认识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人类文明形态要不断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而能源革命是它的基础和动力。当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这是一轮全球性的能源革命。200多年77来,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不可持续性问题。现在,非化石能源巨大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又一轮深刻的能源革命。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反思,人类是否需要一场自我革命,而气候变化是另一种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能源革命势在必行、能源低碳化事关人类未来,这些已经是全球高度的共识。《能源评论》:有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您怎么评价?杜祥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不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新型发展方式的出现。因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会带来新的投资、新的技术、新的工业、新的交通、新的建筑、新的能源,还会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方式,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评论》:在您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宏观层面有哪些抓手?杜祥琬:首先,碳减排和蓝天保卫战有高度的协同性,应将二者统筹考虑、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空气质量的指标比如PM2.5,将首先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并进一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目标15微克/立方米,甚至是10微克/立方米。这个指标,美丽中国必不可少。78其次,节能提效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大举措。2019年,我国的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比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这些国家要高出更多。如果将能源强度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意味着同样的GDP下我们将少用近10亿吨标准煤。在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低1%,可以减少0.5亿吨标准煤、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节能提效包括结构节能、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文化节能,都很重要,可以从很多方面努力推进。比如,目前煤电的度电煤耗(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是307克/千瓦时,如果能降到289克/千瓦时,就能节约超过1亿吨标准煤;燃煤工业锅炉如果采用高效低排放煤粉炉,热效率可以由65%上升到90%;钢铁建材等产品的能耗如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民服务业燃煤炉灶如果采用热效率70%的新型炉灶,每一项都能节约超过1亿吨标准煤以上。大数据中心耗能也非常可观,也应努力节能。此外,现在中国的高耗能产业已经饱和甚至超饱和,依靠其带动GDP是不符合中国现实的,不能再让其发展。现代化的美丽中国,必须是一个节能的国家、高能效的国家。《能源评论》:分行业来看,您认为有哪些领域值得关注?杜祥琬:电力行业的碳减排非常重要。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近一半。现在电力装机中煤电占比仍接近一半。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为22亿千瓦,其中全口径煤电装机容量79为10.8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9.1%,首次降至50%以下。可再生能源是本国可以掌控的、更经济、更安全的能源,除了可以提供绿色电力,还可以用来制备“绿氢”、供热、供冷。因此,要大力开发非化石能源电力,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2010~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分别下降约82%、47%、39%、29%,且还在进一步降低中。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是15.3%,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的预测,“十四五”末(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到2050年、2060年分别可以达到70%、80%。同时,需要推动煤电高效、洁净化利用和灵活性改造,发展热电联产、生物质掺烧,逐步、有序地减少煤电占比,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如此,美丽中国将来会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能源评论》:在新的目标下,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和占比会越来越高,您对新能源企业有何期待?杜祥琬:10年以前,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可以说是“微不足道”;10年后(2030年)要达到12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可谓“举足轻重”;未来,要有更多的电力由非化石能源承担,必将“担当大任”。80同时,新能源企业要经常反思不足、做好自己,才能赢得未来。我们不仅要增加新能源电力的装机容量,而且要增加电力输出;不仅要增加电力输出,而且要做好高质量的电力输出;在提升新能源的发电效率以外,还要与电网、储能更好地结合,在现阶段与化石能源配合好。《能源评论》:除能源电力行业外,还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杜祥琬:其一是交通行业减排。新能源汽车无论是以电代油或者以氢代油,实质上都是以可再生低碳燃料(生物航空燃油、合成航空燃油和氨)替代石油。通过未来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将逐渐建成美丽中国的脱碳交通能源体系。其二是工业减排。现在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60%,未来这一比例要继续降低,需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来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在轻工业方面可以发展热泵、电加热来取代传统锅炉。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是美丽中国工业零碳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在钢铁行业,电炉炼钢技术的碳强度远低于现有的高炉生产技术,未来把长流程改进为短流程,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煤炭消耗。如果进一步以绿氢直接还原铁,还可以实现钢铁生产的零碳化。其三是建筑(建造和运行)减排。关键是建筑电气化,包括供暖、制冷、照明、烹饪、家用电器等都可以实现电气化。电将来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以及工业余热。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智能81化应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电器的普及都会加速建筑业的脱碳进程。需要强调的是,建筑改造不仅可以节能,还可以产能。比如,利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家庭或者学校在用能的同时还可以产能,实现自发自用,变身为产消者(Prosumer)。据粗略匡算,我国城乡建筑的外立面面积约为600亿平方米,可利用面积约为250亿平方米,再加上其他基础设施可以利用的建筑表面,比如高速公路、高铁等,按照50%的面积可以加装光伏板计算,可以安装15亿千瓦的光伏,年发电量约2万亿千瓦时。同时,还需要提高电源灵活性,让储能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成为一体化的新型建筑配电系统的组成部分。《能源评论》: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的举措需要加强?杜祥琬: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碳中和很重要,循环经济——固废资源化利用不可或缺。固体废弃物分类利用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和标准。减少垃圾的填埋,高比例地将其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垃圾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也会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在发展碳汇的同时,鼓励CCUS等碳移除技术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大约为年减排12亿吨二氧化碳。我国也宣布了森林蓄积量2030年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碳汇还有增长空间。82但其中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国家的科技水平。“因为低碳发展、绿色发展靠的是科技。原来是以资源为代价,现在以科技为动力,所以北京要建设低碳城市,除了大家都参与以外,还得科技上突破,实现智慧的城市建设。”常纪文称。何建坤: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如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尽早实现碳达峰,我国当前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峰值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中国环境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什么?何建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意味着我国要以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作为目标导向,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对于疫情之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83时,也会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和疫情之后坚持绿色低碳复苏的发展趋势。中国环境报: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您看来,当前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应该如何设计?何建坤:我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后期阶段,能源消费相应会有所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缓慢增长。所以,当前主要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使得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然后再转为持续下降趋势,最终实现碳中和。在当前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第一是要节约能源。一方面,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抑制煤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耗能强度的重化工业产能的扩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实现技术节能。第二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这些非化石能源的比例,使得随经济增长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基本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要达到25%左右,去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大概有1.2亿千瓦,今年可能也会大体相当。84所以,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10年,要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达峰实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未来实现长期碳中和的目标。为尽早实现达峰,“十四五”期间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量的稳定达峰并且开始下降。“十五五”期间争取石油消费能够趋于稳定,达到峰值。天然气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要由煤炭消费量的减少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达峰。未来10年,如果仍沿袭传统的发展方式,增加高碳的基础设施和高耗能重化工业产能,对于实现碳中和就会有更大困难。所以,未来10年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10年转型比较早,能够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那么也会为长期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也是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中国环境报: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您如何看待这一要求?何建坤:在2035年之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还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85环境治理如果仅靠末端的治理措施,措施会越来越少,潜力也会越来越收窄。从最根本来讲,要从源头上减少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碳达峰,大力改进能源结构,使得煤炭消费量下降,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常规污染物排放的来源,这样就能够保证主要地区PM2.5的浓度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所以,要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也是当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协同治理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保障到2030年环境质量达标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两方面目标的同时实现。中国环境报:目前,多地已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达峰,一些行业企业也纷纷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您认为哪些地方、哪些行业可以率先实现达峰?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有两类地区可率先实现达峰:一类是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产业转型比较领先,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的已进入了峰值平台期,经过努力,一些省市在“十四五”期间就可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另外一类是西南的一些地区,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尽管经济相对来讲还比较滞后,但通过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有可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86我国地域比较广大,每个地方产业结构不同,发展定位不一样,能源禀赋也不一样,在每个地区实现碳达峰时间也会有差别。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为导向,确立适合自己地方的达峰路径,由此可以实现全国包容式、差别化的低碳转型路径和方式。除了区域之外,有一些行业也可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总体上讲,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了全国终端能源消费的2/3,工业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占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左右,电力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占了40%左右,建筑和交通部门各占10%左右。所以,工业部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应该是重点,特别是像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炼铝这些高耗能的重化工业部门,要进入稳定甚至开始下降阶段,“十四五”期间,工业部门就能够争取到2025年左右实现总体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建筑部门通过发展绿色建筑、能源替代,争取“十五五”期间达到峰值。交通部门要通过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发展电动汽车来代替传统汽车,争取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样总体上能够保障全国范围内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之下,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国环境报:疫情影响下,一些地方为恢复经济,扩充传统的钢铁、煤电等高耗能产能的冲动明显,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呈反弹趋势。如何才能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避免走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老路”?87何建坤:疫情之后,为恢复经济,一些地方仍沿袭传统的增加投资、扩充重化工业产能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这样就会抬高能源的需求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从现在来看,国际上很多金融企业都在发展绿色金融,宣布不再给煤炭、石油等高耗能产业和化石能源投资,高耗能产能的发展面临着融资困难、未来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应加快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来取代高耗能产业的扩张,这也是目前要推进的产业发展方向。于企业而言,低碳发展能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很多跨国大企业都宣布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力拓、壳牌、BP都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苹果公司宣布2030年就要实现碳中和,我国也有华能、国电投等企业宣布了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表。此外,很多大企业在采购链中实现低碳采购,比如生产设备要用的钢铁,一定是炼钢过程中能耗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的钢材。在整个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趋势下,新的业态和规则不断向碳中和目标演变的情况下,低碳因素和低碳指标就像产品的质量指标、价格指标和服务指标一样,变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低碳转型,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环境报:有观点说,未来各国竞争的焦点将聚焦于碳中和技术,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在这方面我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何建坤: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具有深度脱碳的技术就能够引领世界变革的方向,就能够有竞争力、新的发展机88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先进的低碳甚至“零碳”技术会成为几个主要大国战略必争的高科技领域,也会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领域。目前,有一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有一些技术还需要革命性的突破。当下,风电、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技术成本越来越低,能够与常规能源相竞争,可以大量发展。但在可再生能源大比例发展的情况下,因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的电力,需要有先进的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这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炼钢采用焦炭作还原剂会排放二氧化碳,将来要用氢代替焦炭作还原剂,发展“零碳”炼钢工艺。所以,未来氢能技术是一项前沿技术,现在大国也都在布局发展。另外一个是先进的核能技术,用核电可以适应波动性电网的要求。因核能有安全性问题,所以现在世界范围内应致力于加强核能的安全性,建立发展小型化、灵活性的核反应堆。还有化石能源发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技术,把在化石能源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埋在地下,让它与大气隔绝,不产生温室效应,这样也相当于减少了碳的排放……这些各种各样的技术发展,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在这些技术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同步研发。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很多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也有他们的优势。欧盟提出2035年前要完成深度脱碳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发,美国也计划在氢能、储能和先进核能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其目标是氢能制造成本89降到与页岩气相当,电化学储能成本降低到当前锂电池的1/10,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比当前核电成本降低一半。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存和运输、氢能发电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都具有优势,其目标是氢能利用的综合系统成本降低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水平。在未来全球碳中和目标之下,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部署和行动,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在全球低碳转型变革趋势下和新的竞争格局中创造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这也是我国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