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和《安徽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实现稳定达标,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减排9108吨、6266吨。到2025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清零。二、提升面源污染精细化治理水平(一)加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推动全市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规模建筑工地全部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并接入监管平台,实现施工扬尘信息化管控。在城镇及人口聚集区,重点对车辆进出通道口、基坑、非道路移动机械施工现场等重点区域实现远程高清视频监控。道路、水务等长距离线性工程根据施工条件采取分段施工,对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扬尘环节,落实洒水、冲洗、覆盖、密闭运输等抑尘措施(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重点局、市轨道办参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2—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组织落实,不再一一列出))。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列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等工程造价不可竞争性费用,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公共资源管理局参与)。施工单位要制定专项扬尘污染防治方案,监理单位要加强监督落实。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监理单位要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大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标准化构件、干式工法等方面应用,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品质。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以上(市城乡建设局牵头)。持续提升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管理水平,完善各类降尘抑尘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安装并正常使用颗粒物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严格落实易产生扬尘物料贮存要求,加强场区和周边道路清扫保洁,各作业环节严格落实降尘抑尘措施。(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开展道路扬尘污染专项行动,做好扬尘源头管控,强化运输车辆管理,加强路面维护保洁,提升道路扬尘治理管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力度,提高城市道路保洁质量和效率。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左右,县城达70%左右(市城市管理局牵头)。研究制定裸露土地覆盖标准及落实机制。加强城市公共裸地扬尘管控,对在建工地、闲置地块等裸露土地开展排查建档,—3—因地制宜落实裸土复绿、防尘网覆盖、场地硬化等抑尘措施(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土地储备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严格落实城市大型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主体责任,完善露天堆场防风网、喷淋装置、防尘屏障等抑尘设施建设,到2025年,城市大型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基本完成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推动矿山综合治理,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人民政府根据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依法关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参与)。(二)深化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开展餐饮油烟扰民问题整治巩固提升行动,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对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督促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对油烟净化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督促及时整改、定期清洗维护、建立完善台账,确保油烟净化去除效率达标。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等按职责负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鼓励开展恶臭异味专项监测。开展化工园区绿色提升行动,加强部门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