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VIP专享VIP免费

ICS
CCS
T/XXX-2022
团体标准
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 for low-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2022-×-××发布
2022-×-×实施
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发布
前言
本指南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规则》起草。
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社区层
面出发,建立社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社区碳达峰碳中和的行
动方案,制定社区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技术导则
本标准主编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环
境修复(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墨、宋欣、金擘、何泳绰、许冰玉、杨重
钢、李君、赵莹、王雁南、陈庆斌、李晓珍、宋秀鸯、李慕辰、鞠美
庭。
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低碳社区建设的规划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社区的低碳设计与建设指南,重点进行对社区的绿色建筑、交通
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六个方面
的低碳社区建设与改造以及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提出要求。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碳达峰(Carbon emissions peak
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其核心是碳排放
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
2.2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
收支平衡。
2.3 低碳社区(Low-Carbon community
低碳社区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居
住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或改造,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建设环境友好的公共设
施、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社区治理模式等活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的社区。
2.4 碳汇(Carbon sink
碳汇是通过自然界内的森林或海洋等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储存,以及
这个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能力。
2.4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
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2.5 固碳(Carbon fixation
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
2.7 碳核算(Carbon accounting
ICSCCST/XXX-2022团体标准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forlow-carbonCommunityConstruction2022-×-××发布2022-×-×实施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起草。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社区层面出发,建立社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社区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制定社区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技术导则。本标准主编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环境修复(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墨、宋欣、金擘、何泳绰、许冰玉、杨重钢、李君、赵莹、王雁南、陈庆斌、李晓珍、宋秀鸯、李慕辰、鞠美庭。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社区建设的规划要求。本指南适用于社区的低碳设计与建设指南,重点进行对社区的绿色建筑、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六个方面的低碳社区建设与改造以及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提出要求。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1碳达峰(Carbonemissionspeak)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其核心是碳排放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2.2碳中和(Carbonneutral)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收支平衡。2.3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低碳社区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居住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或改造,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建设环境友好的公共设施、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社区治理模式等活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2.4碳汇(Carbonsink)碳汇是通过自然界内的森林或海洋等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储存,以及这个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能力。2.4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2.5固碳(Carbonfixation)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2.7碳核算(Carbonaccounting)碳核算是一种测量工业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措施。3总体要求3.1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社区层面出发,建立社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社区进行低碳建设行动方案,制定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3.2低碳社区建设技术指南应以社区现有设计与建设为基础,对专项内容进行设计与建设。对社区的绿色建筑、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六个方面的低碳社区建设与改造以及在运营与管理方面提出要求。3.3制定低碳社区建设规划、管理和运营的技术指南。4低碳社区建设4.1绿色建筑4.1.1建筑生态化约束性标准:严格按照绿色节能标准建设与设计,新建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必须满足国家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如对年代久远的建筑进行供暖设施改造等;对老化的线路和年代久远的设备进行检测维修,预防电能过度损耗;在供电、建筑结构、给排水、供暖等方面运用节能技术,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减少社区碳排放。指引性标准:新建建筑采用生态板外幕墙,可以避免光污染、具有绿色环保易安装的特点;使用光导照明系统(导光筒)可自动的任意利用太阳光给建筑内部提供自然采光节约照明成本;使用屋面单晶体太阳能光伏发电施工技术,该系统集节能、环保、自然于一体,可以很好的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消耗的号召;利用现场组装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内的生活热水供应。4.2低碳出行4.2.1社区道路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做好社区微路网建设,优化社区出行道路与城市主干道接驳设计。统筹考虑社区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便利化程度,构建紧凑高效社区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在交通路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循环再生材料。4.2.2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先支持试点社区同步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设立与社区规模相匹配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地理位置科学合理。设立社区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站点,开展电动汽车接驳服务。试点社区公交、环卫、邮政等领域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支持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4.2.3静态交通设施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拼车搭乘和出租车停靠设施。优先建设立体停车、地下停车设施。鼓励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在地铁始发站建设停车换乘(P+R)停车场。4.2.4智慧交通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交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促进交通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公众出行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并达到辅助节能减排的作用。智能交通的发展应以提升公共交通信息化为主要方向。4.3低碳能源与新能源的利用4.3.1常规能源高效利用试点社区能源系统应优先接驳市政能源供应体系。市政管网未通达社区,应建设集中供热设施,优先采用燃气供热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利用工业余热或采用冷热电三联供。4.3.2可再生能源利用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试点社区,积极建设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水源热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采用太阳能路灯、风光互补路灯,在公交车站棚、自行车棚、停车场棚等建设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进行集中供暖。鼓励构建智能微电网系统。4.3.3推进节能改造选用更加节能的设备设施,如采用带有人体感应装置的光源、屋顶分布式光伏、利用自动控电系统远程遥控电灯等用电设备的方式提高电能利用率;采购高效节能产品,统筹能源管理提高能效。4.3.4构建能源管理平台能源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社区能源数据监测,统计分析,在能源数据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对能源利用的有效监控级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终构建成安全、稳定高效的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指引性标准:一是扩大社区绿能生产消费。推动在社区内安装光伏板、风机,产生清洁电力,再改造成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能源存储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系统,实现最大比例使用光伏、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二是外购清洁电力和热力。通过外购农业沼气实现发电,发电余热则用于社区供暖。三是加强储能基础设施建设。回收退役电池组成电池存储设备,形成电池储能系统。4.4水资源综合利用4.4.1节约用水加强供水管网管理,建设节水监管平台、地下管网渗漏预警平台、智慧供水管理平台等;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对公共区域节水设备进行改进,如用感应式水龙头代替传统水龙头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绿地改用微喷、滴灌技术,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在公共区域张贴节水标识,提高社区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4.4.2给排水设施统筹社区内、外水资源,优先接驳市政给排水体系,同步规划建设供水、排放和非传统水源利用一体化设施,鼓励雨污分流,倡导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回用,构建社区循环水务系统。给排水管网建设同步安装智能漏损监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分段控制。建设无负压节能集中供水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4.4.3非传统水源利用从单体建筑、小区、社区三个层面统筹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系统,优先采用透水铺装,合理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景观调蓄水池等方式利用雨水,实现与其他自然水系和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沿海社区可利用淡化海水。实行分质供水,非传统水源使用率要达到50%。4.5废弃物处理4.5.1创新社区垃圾处理理念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就地化”的处理原则,把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贯彻到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分类回收利用,优先采用社区化处理方式,从建筑设计理念、基础设施配套、管理方式创新、居民生活行为等多层面,探索建立节约、高效、低碳、环保的社区垃圾处理系统,使社区成为“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耦合的微循环平台。根据不同地域社区居民生活消费习惯和垃圾成份特点,探索采用不同技术、工艺和管理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化处理模式。4.5.2合理布局垃圾回收站鼓励社区设立旧物交换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支持专业回收企业或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在社区布置自动回收机等便捷回收装置,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岗位,实现社区垃圾高效、专业化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理。4.5.3科学布置垃圾收集系统科学布局社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中转系统,减少固体废弃物的长距离运输。预留垃圾分类、中转、预处理场地空间。鼓励建设厨余、园林等废弃物社区化处理设施,促进社区内资源化利用。有效衔接市政固废处理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和封闭式运输车等设施。4.6低碳生活设施4.6.1便利服务设施倡导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公共食堂、自助洗衣店、家政服务点等便民生活配套设施,鼓励建立面向社区的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生活信息电子化智能服务平台。合理布局社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点,打造社区商业低碳供应链。4.6.2公共服务场所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合理建设社区公园、文化广场、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空间,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集商业、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综合体。4.6.3宣传引导设施社区内居民小区和社会单位均应在公共活动空间设立宣传低碳理念和社区低碳试点工作的展示栏、电子屏、互动式体验设施等社区宣传设施。4.6.4保护自然景观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自然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划定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社区景观绿化中,优先选用栽植本地植物,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社区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调。4.6.5推行立体化式绿化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过街天桥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化率。实现“空闲位置皆有绿”,提升园区绿化率和绿化水平,增加社区绿化碳汇。指引性指标:创新利用藻类生物反应器,助力智能社区环境转变,建筑外壁悬挂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5运营与管理5.1低碳生活5.1.1培育低碳文化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应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墙板、印制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低碳建设内容。在社区建成投运后,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发放低碳生活、低碳办公指南,张贴低碳相关标识和说明,指引入驻单位和社区居民科学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培养低碳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5.1.2推行低碳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企业的低碳责任,在社区引入商场、超市、酒店、餐饮、娱乐等服务企业时,应将建设低碳商业作为准入要求,把低碳理念融入到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积极推广低碳产品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绿色消费环境。5.1.3推广低碳装修制定并发布绿色低碳装修指南,引导装修企业从设计、施工、选材等方面提供低碳装修服务,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科学选择装修单位、选购低碳装修装饰材料和产品。试点社区应加强对室内装修活动的规范管理。5.2低碳管理5.2.1低碳物业管理强化物业服务低碳准入管理。社区所在地政府管理部门、相关建设单位应加强物业服务单位的准入管理,提出低碳物业服务相关标准和低碳运营管理要求,把低碳运营管理作为选聘物业公司的重要依据,把低碳配套设施的运营维护作为移交物业的重要内容。鼓励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服务。鼓励社区通过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社区开发建设阶段,引入再生资源回收、固体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利用、园林绿化等专业公司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服务等市场机制。提升低碳物业管理能力。物业服务单位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物业管理和低碳发展相关要求,制定低碳管理制度,设立低碳管理岗位,建立标准化的低碳管理模式。加强对社区内入驻单位、物业公司低碳物业管理培训和服务考核工作。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区居民、社会单位等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和管理。5.2.2社区碳排放管理系统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社区应建立覆盖社区内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建立社区重点排放单位目标责任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应设置碳排放管理岗,负责日常低碳管理工作。加强社区碳排放统计核算。社区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碳排放统计核算对象和范围,建立社区碳排放统计调查制度和碳排放信息管理台账,按照社区碳排放核算相关方法学,综合采用统计数据、动态监测、抽样调查等手段,组织开展统计核算工作。建立碳排放评估和监管机制。社区应定期开展碳排放评估工作,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和有关单位公示反映社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信息。针对碳排放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设施,鼓励推行碳排放报告、第三方盘查制度和目标预警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碳排放管控措施。5.2.3智慧管理平台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结合各地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社区同步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政务服务系统和社区生活、商业、娱乐信息在线服务系统。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有条件的社区,应统筹建立社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社区内重点单位、重点建筑和重点用能设施的全覆盖,对社区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社区能源管控中心,安装智能化的自动控制设施,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碳排放智慧管控。面向家庭、楼宇、社区公共场所,推广智能化能效分析系统。采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小型热电联供能源中心完成社区内供暖、制冷和供电,建设能源消耗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管理过程可视化。实现能源的智慧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运营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