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VIP专享VIP免费

ICS
CCS
T/XXX-2022
团体标准
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 for Low-Carbon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2022-×-××发布
2022-×-×实施
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发布
前言
本指南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规则》起草。
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低碳大学是指在校园生活中引入低碳理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
方面: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必须低碳环保、节约资源、保证
校园内污染少,耗能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师生的
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要低碳环保,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为助力我国碳
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本标准作为我国双碳背景下低碳大学校园
建设规划发展的重要依据,将规范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模式,
为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提供指导。
本标准主编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环
境修复(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墨、宋欣、金擘、许冰玉、杨重钢、何泳
绰、李君、赵莹、王雁南、陈庆斌、李晓珍、宋秀鸯、李慕辰、鞠美
庭。
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大学校园的低碳设计与建设指南,突出介绍校园在生态教育和生
态文化方面的要求,重点进行对大学校园的低碳能源系统、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
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四个方面的低碳大学校园建设与改造,以及提出在运
营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 碳达峰(Carbon emissions peak
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其核心是碳排
放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
2.2 碳中和(Carbon neutral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
收支平衡。
2.3 低碳大学(Low-Carbon university
低碳大学是在保证高校正常教研、日常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一个环境
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新型校园。
2.4 碳汇(Carbon sink
碳汇是通过自然界内的森林或海洋等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储存,以及
这个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能力。
2.4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
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2.5 固碳(Carbon fixation
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
2.7 碳核算(Carbon accounting
碳核算是一种测量工业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
ICSCCST/XXX-2022团体标准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forLow-CarbonUniversityCampusConstruction2022-×-××发布2022-×-×实施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前言本指南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起草。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低碳大学是指在校园生活中引入低碳理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必须低碳环保、节约资源、保证校园内污染少,耗能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师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要低碳环保,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本标准作为我国双碳背景下低碳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发展的重要依据,将规范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模式,为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提供指导。本标准主编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科环境修复(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墨、宋欣、金擘、许冰玉、杨重钢、何泳绰、李君、赵莹、王雁南、陈庆斌、李晓珍、宋秀鸯、李慕辰、鞠美庭。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要求。本指南适用于大学校园的低碳设计与建设指南,突出介绍校园在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方面的要求,重点进行对大学校园的低碳能源系统、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四个方面的低碳大学校园建设与改造,以及提出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要求。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1碳达峰(Carbonemissionspeak)指一个经济体或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其核心是碳排放增速持续降低直至负增长。2.2碳中和(Carbonneutral)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收支平衡。2.3低碳大学(Low-Carbonuniversity)低碳大学是在保证高校正常教研、日常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新型校园。2.4碳汇(Carbonsink)碳汇是通过自然界内的森林或海洋等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储存,以及这个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过程、能力。2.4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2.5固碳(Carbonfixation)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2.7碳核算(Carbonaccounting)碳核算是一种测量工业活动向地球生物圈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及其当量气体的措施。3总体要求3.1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校园层面出发,建立大学校园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指导校园进行低碳大学建设的行动方案,制定低碳大学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南。3.2低碳大学校园建设技术指南以大学现有设计与建设为基础,对专项内容进行设计与建设。首先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校园生态教育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次重点进行低碳能源系统、资源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和低碳公共设施四个方面的低碳大学校园建设与改造,最后提出在运营与管理方面的要求。3.3制定低碳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管理和运营的技术指南。4校园生态教育与生态文化大学校园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任务。通过生态教育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不断完善学校的生态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并且坚定不移地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参与者。4.1生态教育4.1.1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生态教育教学体系。从大学校园的顶层设计出发,将生态教育涵盖在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由校领导决策和指导,各部门协作配合,如教务处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生态教育的培养,团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生态教育主题活动,图书馆举办生态文明教育主题阅读周活动等。同时,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规章和保障机制,将绿色低碳等生态理念落到实处,确保各项生态教育工作有序开展。4.1.2开展生态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生态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专题研究,申报并参与生态相关科研项目,为推进校园生态教育建设提供助力。积极完善相关生态教学设施,为生态教育实践奠定基础。注重生态教育配套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将绿色低碳生态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完善思政理论课生态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积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倡导绿色低碳意识,提升大学生绿色低碳主观能动性。4.1.3加强生态教育交流与合作整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立生态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校内和各高校之间跨领域、跨地域的生态教育内容交流与合作,共同创新生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如通过定期组织生态文明专题讲座,生态文明问题研讨会等。从而汲取各校先进教育经验,借鉴教育成果,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师生去往相关生态环保企业学习实践,强化生态文明认识与体验,将生态教育知识外化于行。4.2生态文化4.2.1生态文化建设高校在进行绿色低碳等生态文化建设时,应该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等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规范。不同高校可以利用其专业学科优势,将专业教育中的相关知识应用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形成专业研究与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校园氛围对生态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打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使得学生和教职工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感知生态文化,主动学习生态文化,做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践行者。4.2.2生态文化传播建立生态文化实践基地,将生态文明元素融入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态文化的重要性,进而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生态文化的传播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搭建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如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动画、视频等形式诠释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建立网络化的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提升高校生态文化传播的多元性,打造“互联网+生态文化”的教育文化传播平台,为科学研究、文化普及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思路。5低碳大学校园建设5.1低碳能源系统5.1.1建筑生态化严格按照绿色节能标准建设与设计,新建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满足国家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如对年代久远的建筑进行供暖设施改造等;对老化的线路和年代久远的设备进行检测维修,预防电能过度损耗;通过在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实施建造等阶段加入低碳设计理念,在供电、建筑结构、给排水、供暖等方面运用节能技术,提升建筑节能效果,减少校园碳排放。5.1.2推进节能改造选用更加节能的设备设施,如采用带有人体感应装置的光源、屋顶分布式光伏、利用自动控电系统远程遥控电灯等用电设备等方式提高电能利用率;采购高效节能产品,校园节能监管体系与校务系统有效衔接与融合,定期进行能耗公示,各部门、学院及学生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激发节能潜力;统筹能源管理提高能效,提高智慧能源互联智慧化水平。5.1.3清洁能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力度和比例。各高校可根据其特有地形地势,合理利用现有能源,如推广太阳能集热技术,使用联集式太阳能热水器为宿舍提供热水可有效节约能耗;高效运用地热深井及梯级利用系统,既可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同时达到节能环保、高效清洁的目的;处于沿海地段的高校,可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5.2水资源节约与利用5.2.1节约用水加强供水管网管理,建设节水监管平台、地下管网渗漏预警平台、智慧供水管理平台等;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对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地节水设备进行改进,如用感应式水龙头代替传统水龙头,热水炉、洗浴用水安装智能刷卡装置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绿地改用微喷、滴灌技术,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的卫生间内,张贴节水标识,提高师生节约用水的意识。5.2.2校园再生水回用针对大学校园内的实验室废水、生活污水等多种废物水源,可通过应用再生水处理技术,实现校园污废水的安全、有效回用。如实验室废水可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后达到排放指标,进而获得超纯水回用;建立集中式再生水回用工程,集中收集处理学生宿舍区排出的生活污水,出水回用与校区绿化和生态补水等。5.2.3雨水资源化利用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雨水收集回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建设雨水再生回用措施,建设雨水收集池、雨水回用设施、雨洪调节站等,有效进行雨水收集和回用;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如建设透水景观铺装、雨水花园等。5.3材料节约与利用5.3.1食堂采购及用餐加强内部管理,提前规划,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和数量,合理采购配置,制止浪费、厉行节约;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鼓励师生践行“光盘行动”,发扬节约粮食的美德;鼓励在食堂就餐或自带餐具,减少一次性打包饭盒和一次性餐具的使用。5.3.2办公区域低碳化办公区域尽可能使用环保或再生材料制成的产品,尽量降低耗材设备的使用采购时优先购买绿色、环保、节能的产品;节约用纸,提倡双面用纸,推广无纸化办公方案,推进利用互联网在线文档处理或收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办公;办公室人走灯灭,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脑、打印机等设备。5.4废物分类管理与利用5.4.1垃圾分类学校应加大对校园垃圾分类工作的的支持与投入,合理协调学院及后勤部门智能,指定垃圾分类标准及管理办法。普及开展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垃圾分类主题宣传等构建垃圾分类理念体系,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校园内、宿舍楼、办公楼设定多个垃圾分类回收点,并贴上分类标识,也可通过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改造,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校园垃圾分类效率。5.4.2可回收物再利用通过举办闲置书籍、文具的回收、再利用和义卖活动,对其进行租赁或二次售卖;增加设置距离宿舍较近的废旧纸张、旧衣物等回收捐赠点,使其循环利用以减少废旧物品浪费现象。加大快递、外卖包装,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的收集和循环利用。校方可与专业的资源回收利用公司合作,达到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效果和目的。5.4.3厨余垃圾处理与利用统筹规划,规范实施、完善管理体系,加快实施处于垃圾分类收集进程,重点提高分类收集的质量,分类收集、分别管理,选择合适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能源化处理途径,如校方可购买食堂餐厨垃圾处理等设备,通过微生物发酵将其处理成农业生产体系肥料用于校内绿化。5.4.4绿化垃圾资源利用遵循园林绿化的科学发展方向,立足校园环境的背景,衔接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实现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结合学校专业优势,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案,校企合作,通过落叶化土、堆肥处理、粉碎转化为覆盖材料或营养基质等方式将绿化垃圾资源化再利用。5.4低碳公共设施5.4.1校园交通通过管理手段降低校园内部机动车的使用率,推广使用共享单车,校内、校际公交,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增建停车换乘站点,鼓励教职工、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设置停车场,在不减少绿化面积的同时隔离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和提高土地利用率。5.4.2绿地碳汇合理进行土地规划利用,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面积以保障校园碳汇;在校园绿化设计因素中融入低碳理念,尽可能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有利于降低校园碳足迹。在种植设计上,根据植物的高低、树冠大小等,通过增加绿化景观的层次提高植被密度,可有效提升单位绿化面积的固碳效率,实现植物碳汇量在有限面积内的最大化。6低碳大学校园运营与管理6.1制度层面6.1.1健全低碳制度建立健全一系列低碳制度体系,如低碳项目审查制度、低碳行为激励制度、碳排放数据统计审计制度、数据公示制度、低碳发展专项基金等;健全校园低碳监管体系,明确主体职责,推行科学考评管控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建立校园碳排放清单核算方法,将量化研究和管理体系有机结合,提供科学标准的减排标准参考,健全低碳大学校园管理制度。6.1.2开展低碳教育通过低碳公共课程、环保讲座等让广大师生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低碳节能减排知识,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价值观;通过建立校园低碳示范基地、低碳宣传平台、开展校园低碳日等途径宣传推广绿色用能、合理用电习惯,增强节能减排责任意识,促进节能行为培养;鼓励师生广泛的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低碳论坛、讲座等科普教育和学术讨论,为节能减排的宣传与践行承担相应责任。6.2技术层面6.2.1开展低碳创新研究发挥科研优势,通过跨学科合作带动低碳发展,加强实践,使学科研究成果落地转化;通过对校园能源、资源消费情况和监测分析,找到碳排放的关键节点,重点研究直接排放部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可再生能源;对相关低碳创新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和设备支持,鼓励师生参与开展低碳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6.2.2推进低碳技术改造鼓励大学对现有技术进行低碳节能改造、自主研发低碳节能的新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积极研发低碳环保型材料及清洁能源,利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积极实施节能建设与改造工作,增加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校园中的使用比重;基于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等平台,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的转化。6.3管理层面6.3.1绿色低碳管理建立长期的碳足迹减排计划,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信息系统对校园碳足迹监测、总量和强度计算;建立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明确责任,合理监督与管理,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客观可能的降耗标准,量化管理,鼓励节约。6.3.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通过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广大师生树立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用电习惯,食堂用餐不浪费,秉承低碳出行理念,营造优良的低碳校园环境。6.3.3开展低碳环保活动依托校团委、环保类社团等开展绿色低碳活动,如开展“节能环保”主体演讲比赛;举办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宣传周主题活动;举办跳蚤市场活动,将二手物品进行交换或买卖以节约资源。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环境与发展协会等社团定期组织节能环保志愿活动,发挥学生志愿者辐射作用。与其他高校合作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共同促进节能减排,构建绿色低碳校园环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