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省市2022、2023年度各省支适用地发文单位区通州区区政府全市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全市市政府北京全市市经信局全市市经信局经济技术经开区管委开发区会市工信局全市国开行天津分行全市市商务局全市市政府全市市政府天津全市市发改委全市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网信办全市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全市市经信委全市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嘉定区区经信委全市市政府上海市经信委全市市发改委市科技委市生态局市发改委全市市经信局市生态局全市市政府全市市政府市发改委全市市经信委市生态局市市监局全市市政府全市市政府重庆重庆全市市政府全市市委市政府深圳市市工信局广州市市政府全省省发改委广东广州市市经信局市发改委深圳市市政府全省省政府市监局全省省工信厅省工商联深圳市南区政府山区南京市市政府南京市市委全省省政府江苏江苏淮安市市工信局市环境局市应管局市市监局省工信厅全省省发改委省环保厅全省省发改委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山东全省省委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委省政府全省省生态厅湖州市市政府全省省经信厅浙江浙江省经信厅全省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监局杭州市市政府杭州市市政府全省省政府河南全省省政府河南全省省政府许昌市市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南允市市经信局成都市市政府全省省经信厅全省省经信厅四川全省省经信厅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全省省经信厅全省省经信厅湖北全省省经信厅全省省经信厅全省省政府厦门市市政府福建全省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市政府全省省工信厅湖南省工信厅省发改委全省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衡阳市市政府全省省工信厅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蚌埠市市政府安徽安徽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工信厅河北河北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工信厅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全省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等西安市市政府陕西陕西省工信厅全省省发改委省生态厅西安市市政府全省省工信厅全省省政府江西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委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辽宁鞍山市市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云南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区区政府广西全区区政府广西南宁市市政府全区区政府太原市市政府全省省工信厅山西全省省政府全区区政府内蒙古全区区政府全区区政府全省省工信厅贵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全省省大数据局省通信管理局全省省工信厅乌鲁木齐市政府市新疆全区区委区政府全省省政府黑龙江哈尔滨市市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吉林全省省工信厅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甘肃全省省政府全省省政府全省省工信厅全省省工信厅海南全省省政府海南全省省工信厅三亚市市政府全区区政府全区区政府宁夏全区区政府全省省政府青海全省省工信厅西藏全区区政府22、2023年度各省支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政策汇总@开政策名称发布日期城市副中心先进制造业三年行2动02计2.1划0(.312022-2024年)2023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20资23金.0实2.施24指南(第一批)北京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3.05.16关于开展2023年度工业节能诊20断23服.0务7.工21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绿色诊20断23工.0作9.的04通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2低02碳3.1高1质.28量发展资金奖励办法关于金融促进天津市制造业高2质02量2.0发6展.17专项合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2术02开2.1发2区.26创新提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天津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3.01.04天津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2建02设3.0实1施.04方案关于支持绿色石化产业链高质2量02发3.0展3的.24若干政策措施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若02干3.0政4策.18措施关于发布2023年第二批天津市20制23造.1业1.高17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具体内容见附件15)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十四五2”02规2.0划1.04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2“02百2.0一6”.02行动计划(2022-2025)嘉定区推进工业和通信业节能2降02碳2.0百7一.02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2碳02产2.0业7发.08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2案022.12.09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2开02展2.1碳2达.29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工作2方02案3.02.14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2002233—.0280.0275年)重庆市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2领02域2.0节3能.02降碳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无2.0废6城.23市”共建的指导意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2领02深2.0入7推.15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2.1作0实.08施方案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20制2造3.0业9高.28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20稳2增2.0长5提.29质量的若干措施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20四2五2.0”6规.08划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1212.-023025年)广州市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20链2高2.1质1量.23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深圳市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2量02发2.1展2的.30若干措施广东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3.03.15广东省推动智能家电标准化发20展2三3.0年4行.10动方案(2023—2025年)南山区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专2项02扶3.0持7措.03施南京市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高2质1.1量1发.23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20型2城2.0市1建.02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2环02发2.0展1经.25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淮安市绿色标杆企业认定暂行20办2法2.07.27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20达2峰3.0实1施.17方案山东省“十四五”绿色低碳循2环02发2.0展3规.14划“十大创新”“十强产业”“20十2大2.0扩4需.06求”2022年行动计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20规2划2.0(82.20221—2035年)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2002222—.1210.1215年)关于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20续2发2.1展2议.09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2展02先3.0行1区.03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20区2、3.0近7零.10碳社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湖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20城2市2.1”2建.08设实施方案浙江省工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2行02动2.0计7划.04(2022-2024年)关于促进浙江省纺织产业高质20量2发3.0展1的.18实施意见杭州市深化全域“无废城市”2建02设3.0工1作.13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高20质2量3.0发7展.27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2动02促2.0进1制.21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2量02发2.0展1规.26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供应链20发2展2.0规2划.23许昌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奖02励2.0政7策.19河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2发02展3.0三2年.07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20计2划3.0(82.10523—2025年)南充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的02若2.0干3政.30策措施(试行)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20绿2色2.0低6碳.07发展政策措施金融支持四川省“5+1”现代2产02业2.绿07色.2高8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关于落实省政府《支持绿色低20碳2优2.0势8产.05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支持工业抢进度拼速度保安全20全2力2.0冲9刺.132022年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20体2经3.0济2高.10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关于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20保2节3.0能4技.17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医药产业“十四五”发2展02规2.0划1.18湖北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2十02四2.0五3”.28规划2023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要23点.04.25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2计02划2.0(82.20622—2025年)厦门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2.1作2实.26施方案福建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2023.04.16厦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20城2市3.0”8建.03设实施方案湖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20动2方2.0案6(.142022-2025年)支持先进陶瓷材料产业集群高20质2量2.0发9展.27的政策措施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加快20建23设.0区4.域19经济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管理2办02法3.05.15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守护蓝20天2”3.0攻8坚.28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安徽省有效投资攻坚行动方案20(2220.0232.)30蚌埠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20培2育2.0行8动.05计划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20化2智3.0能3化.22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20”2规2.0划1.14关于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2加02快2.0推4进.21绿色制造的通知河北省质量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230.0233.-224027年)河北省“无废园区”“无废企20业2(3.0工8厂.01)”创建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20企2业2.0的8实.19施方案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20化2发2.1展0规.24划陕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2案023.02.23西安市“十四五”时期“无废20城2市3.0”3建.21设实施方案江西省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20造2行2.0动6计.17划(2022-2025年)江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2.0作6方.29案江西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3.04.11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0若2干3.1措1施.01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2展02规2.0划1.25辽宁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2.0作7方.06案鞍山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3.1作1方.11案云南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20循2环2.0发1展.13经济体系行动计划云南省推动重点产业园区高质2量02发2.0展1若.28干政策措施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2量02发2.0展5规.11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2展02128.0条6.措09施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9条措施云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若02干2.0措6施.28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2展02规2.0划9.02云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2.12.12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2“02十2.0四1五.14”规划关于支持河池市建设绿色发展2先02行2.0试4验.29区的指导意见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20”2规2.0划4.01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20度2改3.0革3的.07实施意见太原市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20策2措2.0施8行.09动计划山西省“十四五”工业资源综20合2利2.0用8发.19展规划山西省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0若2干3.1措1施.17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节能2规02划2.02.15关于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20化2、2.0绿2色.22化发展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20快23进.0稳1.中28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贵州省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2方02案2.0(210.2261—2025年)贵州省“十四五”“智慧黔城20”2建2.0设7发.14展规划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财政专项20资23金.0项3.目16入库申报工作的通知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三2年3.0行2动.06方案(2023—2025年)自治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20三2年3.0行3动.01方案(2022—2025年)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2环02发2.0展2经.11济体系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哈尔滨市开发区高质2量02发3.0展2的.15若干政策措施“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2022.12.06关于申报2023年省级工业产业链试点示范项目库的通2023.01.18知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省级绿20色23制.0造5.示17范项目(绿色制造体系示范类)申报工作的通知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2规02划2.0甘2肃.16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2.0作6方.30案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省优化营20商2环2.0境9大.13会精神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20治2理3.0的2通.09知甘肃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20提2升3.0若5干.24措施关于支持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20的2若2.0干5措.09施海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2022.11.222023年工业节能工作目标及要20点23.02.14三亚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2合02工3.0作7方.27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建设“20十2四2.0五1”.06规划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2环02发2.0展1经.18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强区五20年2计3.0划4的.06实施意见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2方02案3.0(42.10923—2025年)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2案023.06.152023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20告23发.0布1.23支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政策汇总@开颜整理政策内容打造一批绿色发展标杆。按照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标准要求,全面开展企业绿色化改造诊断评估,优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的综合改造,形成项目清单。落实好《通州区绿色化改造提升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企业绿色发展培育库”,加大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蒙牛等企业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鼓励企业加强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推广“光伏+工厂”模式,建设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智能微电网等项目,促进企业用能系统优化。支持企业制定“碳中和”实施方案,实施更加积极的低碳发展行动。到2024年,绿色工厂达到8家,“碳中和企业”认证企业达到3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产业资金统筹机制下,加大对本计划重点平台、重大项目以及各类试点示范的支持力度。对接利用国家级、市级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加强政策宣贯传递和项目申报兑现等服务。依托城市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研究建立先进制造业股权投资子基金,支持在京央企、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副中心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各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大力引进各类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发展基(三)提升产业智能绿色发展水平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推进智能生产力提升,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10“新智造100”项目奖励。对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且已投入运行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满足相关建设标准的智能制造项目,按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分档奖励。其中,实施效果满足《北京市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绩效要求》的一般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0%;申报主体获评北京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或为制定强链补链方案且通过审核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及其在京配套企业实施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5%;达到北京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标准的新建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25%;申报主体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或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施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比例不超过30%,单个项目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方向11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奖励。对本市注册的制造业企业在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万元,在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利用、高效节能设备利用、低碳发展、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专项提升,或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碳减排等方向实现绩效提升的项目,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25%给予奖励;实施主体达到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含下属企业)标准、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绩效评价B级以上(含绩效引领),或项目实施后单位产品能耗或水耗达到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先进值的,按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对2022年至申报截止日期间竣工的,建设期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万元的,旨在促进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利用、算力提升而实施的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项目进行奖励。对于改造后PUE达到地方标准《数据中心能源效率限额》(DB11/T1139)规定的准入值且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的数据(算力)中心,按不超过9.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依法对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强化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督促企业依法公布其涉及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名称、排放浓度、排放量等相关信息。严格落实国家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中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持续落实化学品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地方职责,对公约管制的化学物质实施禁限措施,开展本市六溴环十二烷(HBCD)淘汰评估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新污染物治理科学研究和基础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税务局、北京银确保定监节局能等诊部断门服按务职机责构分。工一负是责已)中标2019-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诊断服务商和入选我市2022年绿色诊断服务商的企业,请积极参与节能诊断工作。二是鼓励未入围上述服务商,且业务能力强、企业认可度高、服务意识好的节能服务机构,积极向我局申请参与节能诊断服务工作,请按要求于2023年7月25日前提交申报材料(见附件2)。我局将对新增服务机构进行合规性审查后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公开招标,并发布2023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清单。加强组织协调。各区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统筹,围绕专精特新和“小巨人”等中小企业,强化节能诊断服务与绿色诊断服务、节能技改、能效对标达标、绿色工厂创建等工作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工业节能降碳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一、诊断对象本批次绿色诊断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在京有生产制造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以及2022年工业产值占园区总收入不低于30%的市级及以上开发区。二、诊断内容2023年入围绿色诊断服务商(附件1)参照《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绿色诊断工作指南》(附件2)和《北京市工业园区绿色诊断工作指南》(附件3)为企业和园区开展公益性绿色诊断服务。制造业企业诊断范围原则上应为独立厂区,工业园区诊断范围应为开发区管委会实际管辖范围,或其中部分区域。三、相关工作安排1.绿色诊断按照自愿参与原则开展,重点鼓励电子、医药、汽车、新材料等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企业,食品饮料、印刷、建材等保障民生和城市运行的企业,空气重污染应急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拟申报2024年绿色工厂的企业和符合要求的开发区参与诊断工作。2.有意愿参与诊断的企业和开发区请结合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服务商,填写《绿色诊断申请表》(附件4)并加盖公章,报所在区工业主管部门。各区工业主管部门应于9月15日下班前将本区绿色诊断申请情况反馈我局。3.为确保诊断服务工作质量,原则上每家服务商每批次服务企业和园区总数不超过10家。如有超过10家企业和开发区选择同一服务商的情况,我局将综合考虑被诊断单位服务商选择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十五)绿色制造体系称号类项目鼓励企业积极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对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出的“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称号的项目给予奖励。其中,“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以企业为单位奖励100万元;“绿色设计产品”以企业产品为单位,每个产品奖励20万元(同一家企业最多奖励100万元),该类项目为免申即享项目。(二十一)碳中和认证项目鼓励企业、园区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通过实施光伏、风电、地源热泵、碳汇抵消、绿电绿证交易等措施实现企业、园区、部分厂房或车间净零碳排放。1.对首次获得碳中和认证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其中自建新能源设施实际发电量应不低于电网购电量的10%。2.对首次获得碳中和认证的限额以上非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其中自建新能源设施实际发电量应不低于电网购电量的10%,且碳中和年度的电耗在400万度及以上。3.对首次获得碳中和认证的城市更新园区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自建新能源设施实际发电量应不低于电网购电量的5%。4.对首次获得部分厂房或车间碳中和认证的重点碳排放单位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其中厂房或车间的自建新能源设施实际发电量应不低于电网购电量的10%,且该厂房或车间碳中和年度的电耗400万度及以上。5.对已获得经开区绿色发展资金支持的碳中和认证项目,继续按上述要求获得碳中和认证的,给予10万元奖励。二、支持领域和条件(一)重点支持领域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串链补链强链、产业基础再造、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研发和技术改造和产业主题园区建设等领域。优先支持工业强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国家部委发布、推荐项目和纳入市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库、天津市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项目等市重点项目,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动态发布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梳理转发的我市“白名单”企业,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等企业。(二)基本支持条件1.申报企业主营业务清晰,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状况稳健;信用良好,近三年未发生重大质量、环保或安全事故;符合国家开发银行客户准入管理有关要求。2.项目应符合国家和地区最新产业政策,市场前景较好,前期工作较为成熟,具备当年开工建设条件,项目法人单位基金股权融资或银行贷款融资需求明确。3.申请内容真实准确,无误,申请企业对项目、企业信息真实性负责。三、配套支持政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助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国家开发银行设立制造业专项、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重点产业发展等专项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依据总行统一部署,在风险可控、业务合规的前提下,增加制造业信贷资金配置,重点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的投放力度,通过多元化金融服务,积极助力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强链稳链专项贷款支持重点产业链复工复产;(二)研发贷款支持研发类项目和研产一体化类项目;(三)制造业专项贷款支持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五、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指导国家级经开区科学设定“双碳”目标和路线图,编制碳排放清单,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形成低碳产业主导的产业体系。支持外资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外资企业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有效经验做法,带动园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展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新型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9打.造加绿强色清发洁展生品产牌和,绿创色建制生造态。工严业格示落范实园《区中、华循人环民化共改和造国示清范洁试生点产园促区进、法绿》色和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其他化学物质生产或使用量大的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原辅料无害化替代,促进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毒低害或无毒无害原料。企业应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情况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名称、浓度和数量等相关信息。对已纳入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严格管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求,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市场监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拓宽资金保障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税务局、天津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辐射京津冀的区域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基地,做好用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推进环境、能源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鼓励各产业园区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提高园区内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水平,提升再生资源转运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六)加强财税金融支持。谋划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采购再生资源产品。依法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税收政策,规范经营主体纳税行为。落实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专项政策,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十)支持企业绿色化转型。推动落实石化化工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制定石化化工领域节能降碳实施方案,开展企业能效水平调查,分类制定能效先进和落后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接受监督。扩大海水淡化水应用比例,依法科学确定海水淡化浓盐水的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推动浓海水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三)支持企业申报绿色单位示范。对入选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制造单位、能效之星、能效(水效)“领跑者”、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示范称号,以及入选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名单的企业,符合《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2020年修订版)》及相关要求的,优先纳入重污染天气保障类企业清单。对能效(水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低碳改造等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市金融局)(十五)加大海域使用金定向补助力度。石化化工项目办理海域使用权证所缴纳的海域使用金地方留成部分,由市财政通过年终结算方式补助滨海新区财政,按规定专项用于化工园区海洋环境保护、修复整治、能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等。(责任单位:市财政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十六)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研究设立石化化工产业发展基金,用足用好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加速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组织金融机构对接链上重点企业,提供差异化、场景化、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绿色低碳、(八)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31.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杆单位,给予最高6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的绿色制造项目,按照国家给予总奖金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32.保障绿色低碳企业生产。对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制造单位、能效之星、能效(水效)“领跑者”、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数据中心、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符合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相关要求的,纳入重污染天气保障类企业清单,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采取自主减排措施。(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人民政府)六、加大资金保障力度43.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升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智库咨询等。本政策措施中第1、2、3、5、6、7、8、9、11、13、14、15、17、19、26、27、28、29、30、33、35、36、37、38、42条款支持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共担,其他涉及财政支持条款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各区应通过本级财政保障配套资金到位,不得使用市级财政对区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安排。本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政策措施的通知》(津政办规〔2020〕16号)同时废止。本一市、以支往持有方关向新动能引育政策规定与本政策措施不一致的,以本政策措施为准。每年根据支持当绿年色政制策造绩体效系和建第设二年。工对作20重21点年,度动绿态色调制整造政单策位支和持高方效向节,能具装体备以企专业项,申给报予指最南高为60准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的绿色制造项目,按照国家给予总奖金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具体如下:(一)支持绿色制造。对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数据中心、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绿色设计产品企业,按每项产品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每家企业当年累计最高30万元;对天津市市级绿色工厂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二)支持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对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水效“领跑者”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工业低碳试点企业,分别给予6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国家高效节能装备企业,给予每项产品3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当年累计最高60万元;对国家环保装备规范条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天津市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企业,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三)支持绿色化改造。对中标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绿色低碳相关项目(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工业碳达峰碳中和方向),且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的企业,给予国家奖补金额20%的配套奖励,最高500万元。(六)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15、开展新一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实施对绿色制造名单的动态管理,强化效果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打造10家国内标杆绿色工厂,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高端产业,形成10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绿色企业,在电气电子、机械装备、再制造等行业形成10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供应链试点建设。16、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建设。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快能耗、水耗、碳排放、节能管理等标准制修订及宣贯应用。结合本市产业特点,制订市级绿色产品标准,发布市级绿色产品目录;结合本市特色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园区、精品微园等,制订绿色园区评价标准;结合生产性服务、供应链管理、集团化管理企业,制订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17、提升绿色低碳设计能力。加快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人体健康影响等要素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广系统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碳排放的绿色产品设计,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工厂设计,强化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绿色园区设计理念。18、强化绿色低碳服务。加强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低碳升级。加快发展绿色集成综合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设计、采购、制造、工程施工、运维管理等系统解决方案。围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管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发挥上海产业链综合优势,多措并举搭建绿色服务综合平台,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务融合。(九)强化综合施策,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七、保障措施(七)扩大绿色金融支持以金融支持产业绿色发展,引导金融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拓宽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节能降碳改造工程。积极对接产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助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九)实现应急管理正向激励市区联动,研究形成应急管理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各区建立“豁免企业清单”,对完成节能量目标,获评“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的企业争取重大活动限停产方案时予以豁免,并给予绿色信贷、税收抵免、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等政策倾斜。三、重点举措(二)持续深化树杆引领创建5.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补齐绿色供应链短板,形成“比、赶、超”的绿色发展氛围,绿色产品供给量大幅提升。到2025年底,创建50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和3家绿色园区,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全区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创建占比25%以上,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牵头部门:区经委)五、保障措施(二)扩大绿色金融支持积极引导金融组织支持本区产业绿色发展,引导金融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拓宽绿色制造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节能降碳改造工程。积极对接产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制造业,助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特色园区升级行动(四)以低碳氢源+新材料为核心,加快建设“上海化工区绿色低碳示范园”在上海化工区形成多元化氢源供给模式,加大副产氢利用,开展沼气制氢,探索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围绕打造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加快轻质高强材料、新能源材料、氢气储运材料、燃料电池材料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的孵化和应用。推进天然气、轻烃代替煤和石油制化工原料应用,鼓励企业提高生物基、废物基原料比例。五、保障措施(二)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支持本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聚焦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和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开展先行先试。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和本市节能减排、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八产、业推等行专绿项色资制金造,体支系持本市绿色低碳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和特色园区建设。(十六)夯实绿色低碳制造基础。完善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鼓励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支持汽车、石化化工、高端装备、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低碳管理创新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实施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十七)打造重点领域绿色低碳示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打造10家标杆绿色工厂,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产业,形成10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在汽车、医药、化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领军作用绿色企业,在电气电子、机械装备、再制造等行业培育10家绿色设计示二、试点类型产业园区试点。着力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化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合理控制生产过程排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建立以碳排放强度为重要门槛指标的综合评价制度,严格准入管理,塑造绿色低碳产业新载体。三、试点内容(二)工业和新基建领域2.构建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试点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供应链。重点区域、园区试点实施绿色工厂应建尽建、应改尽改。五、保障措施(一)强化支撑保障。组建专家团队,在试点示范建设实施的各阶段提供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各类已有资金政策做好相关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为创建对象提供金融支持。(二)加强教育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展示试点经验、做法及阶段性五成、效强,化引过导程先控进制理,念减、少创新新污模染式物复排制放推广,推动先进适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营造各方积(极一参)加与的强社清洁会生氛产围和。绿色制造。对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引导企业持续开发、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产品),并在本市企事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公布使用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名称、浓度和数量等相关信息。推动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纳入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市场监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化工区管委会、各区政府)八、保障措施(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资源配置与统筹,保障新污染物治理重点支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税务局、上海银保监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化工区管委会、各区政府)二、重点任务(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推进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进化工、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到2025年,推动10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探索园区和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新模式。完善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技术规范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打造重点领域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标杆。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新建企业绿色工厂全覆盖,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创建占比达25%以上。推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和零碳园区试点建设,推动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再利用。到2025年,具备改造条件的市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三、保障措施(三)完善政策扶持二、重点任务(六)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关键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的创新资源,深入研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引导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建设绿色工厂。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重庆市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突破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以新一代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工艺装备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深入推动节能照明设备、节能终端显示设备、高效节能电线电缆、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建筑节能玻璃、绿色低碳外墙保温材料等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的应用。(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二、主要任务(三)实施工业绿色生产。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推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和绿色开采,依法依规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无废”矿区等,推动产废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鼓励汽车、电子、石化等支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供应链绿色标准体系,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降低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强化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建设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或基地。聚焦尾矿库和渣场,以电解锰渣、磷石膏、赤泥、铅锌冶炼渣、钛石膏等为重点,全面排查、分级管理、分类整治,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保障措施(三)落实资金保障。两省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加大“无废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两省市有关部三门、要重积点极任对务接国家部委,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有关市(区、县)要统筹运用相关政策(四)培育绿色发展市场创新主体。15.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市属国有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实施中长期绿色发展战略,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深度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工艺、产品、设备和管理方法,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为同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树立标杆典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支持“标杆”企业通过资本、技术、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吸纳中小企业协同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绿色改造等活动,引领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整体绿色发展。(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国资委等配合)四、保障措施(三)完善政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级重大产业绿色发展项目,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地方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国家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等政策,发挥税收反向约束作用,促使市场主体主动减排,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1.深入开展绿色园区建设。推动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加强资源耦合和循环利用,创建“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推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持续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到2025年,建成绿色园区30个、绿色工厂300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五)完善经济政策。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工程的资金保障力度。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逐步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建设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在内部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支持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环境风险等级等指标四纳、入深绿入色实信施贷制发造放业审高核质流量程发。展鼓专励项企行事动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根据环境安全需要投保(环五境)污实染施责绿任色保低险碳。发(展市行发动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健全绿色制造体系。加快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探索开展绿色智能工厂试点,积极培育“超级能效”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工厂。推动绿色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企业选用绿色材料、低功耗零部件、绿色包装和开展绿色产品自我声明(自愿认证),发展绿色设计产品。支持优势企业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将绿色工厂纳入合格供应商,采购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到2027年,全市累计新建200家绿色工厂、50家“绿色+智能”示范工厂、1家“超级能效”示范工厂、1家“零碳”示范工厂和20个绿色园区。(六)实施产业布局调整优化行动推动市内其他区县特色联动发展。推动涪陵区、长寿区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等产业集群,加快承接中心城区整机整装及配套转移。推动綦江—万盛、南川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轻合金材料、新型建材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两群”地区构建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特色装备、清洁能源、绿色建材、轻纺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区位相近、产业相关的区县以产业链为纽带深化分工协作,培育形成“长涪垫梁”“万开云”等若干先进制造业集聚板块。五、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三)推进政策集成。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迭代升级助企纾困政策体系,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优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提高政策精准性、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科技、商务、人才等财政专项资金政策集成,促进更多财政专项资金向制造业倾斜。运营好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等政府引导性基金,加快组建重点二、搭建更强有力的要素供给体系9.以先行示范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深圳市工业能效指南,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指标体系,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建立完善工业企业能耗“双控”考核制度,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依法采取汰劣上优、能耗等量减量替代等方式腾出用能空间,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倾斜;对能效水平处于同行业或同领域先进水平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纳入用能预算管理台账,优先办理节能审查;各区“十四五”期间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辖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区政府)七、提供更加优质的政策与服务供给27.梯度培育企业做强做大。对首次纳入规上工业企业库并于入库次年实现产值正增长的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出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研发创新、品牌质量、上市融资等精准支持,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二、总体要求(四)发展目标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绿色制造模式普遍推广,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四、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七)实施绿色低碳提质工程,推进产业与生态融合2.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加快推动厂房绿色化技术改造,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继续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鼓励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推广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等,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一批绿色园区。在重点优势行业选择一批影响力大、代表性强、实力雄厚、管理高效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培育形成绿色供应链。六、保障措施(三)加大要素支持。推动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倾斜。强化土地要素支持,“十四五”时期全市用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用地面积力争不少于240平方公里。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加强621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管理,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载体。加快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低效园区提质增效,推广多元化产业用地供应模式,设立“产业用地用房储备库”,解决引进项目用地问题,实现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整合财政资金,运用资本金注入、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政府产业基金投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补贴等方式三、重点任务(一)加快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3.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推动新建产业园区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实施产业链招商,实现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推动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支持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园区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保障措施(四)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能力建设。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二、护发节展能目节标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四强)绿绿色色金化融、产数品创字新化、,安加全大化绿发色展信全贷、面绿推色进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对循环经济有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安全化发展,形成低碳、智能、安全的原料供给体系、国内领先的绿色制造体系和“三废”综合处置管理体系。主要产品平均能耗指标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建一批示范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三、主要任务8.加强产业链载体建设。按照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和指引,结合我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聚焦精细化工、先进高分子、纳米科技、石墨烯、粉末冶金、新能源材料等方向,提升发展一批集创新研发、工程中试、高端生产制造、总部办公、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或特色产业园区。联动市、区两级力量,打造发展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的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制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或特色产七、打造绿色低碳特色园区社区(二十六)优化绿色低碳特色园区土地政策。鼓励各区(含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下同)探索特色园区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应和综合开发。鼓励产业用地混合利用,对经认定的特色园区,单一用途产业用地内可建其他产业用途和生活配套设施的比例提高到建筑总量的30%。(二十七)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在立项、审批环节为绿色低碳领域特色园区开通流程简化绿色通道,重点引进附录中绿色低碳产业优势企业,给予形成聚集效应和竞争力的示范园区财政资金支持。鼓励项目所在区代建厂房及厂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实现企业轻资产“拎包入驻”,企业自产生税收后可自愿分期回购。(二十八)支持产业园区开展绿色低碳循环改造。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面向“20+8”产业集群打造若干示范园区,支持园区配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监测收集处置设施,建立与园区节能、节水、碳排放下降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挂钩的奖励机制。(二十九)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区。选取减排潜力较大或低碳基础较好的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及企业,试点建设近零碳排放区,对符合条件且验收通过的试点项目给予奖励。八、保障措施(二三、十工一作)任加务大绿色投融资支持力度。由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为出资人和主要发起人(,三在)绿强色化低过碳程领管域控发,起有设效立控产制业新基污金染,物加排大放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6.展大碳力账推户行和清碳洁评生级产工和作绿,色引制导造金。融全资面源推为进企清业洁绿生色产低改碳造转,型对提使供用精有准毒支有撑害。化用学足用物质好进风行险生共产担机或制者,在对生产符合过程条件中的排企放业有提毒供有绿害色化融学资物质增的信服企务业,,按依照法实中施小微强企制业性银清洁行生贷产审核。推动重点企业涉新污染物相关的环境信息公开,企业应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有毒有害原料的使用情况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名称、浓度和数量等相关信息。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替代和排放控制,大力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三)拓宽资金渠道。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做好新污染物治理资金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污染物治理,引导金融机构加三大、信主贷要支任持务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税四务)局标,准广引东领银智保能监家局电等行部业门绿按色职化责转分型工负责)16.研究制定智能家电行业产业链碳足迹、碳效比核算标准。完善智能家电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效比核算、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领域内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及碳效比测评标准研制等,完善家电领域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标准,实现智能家电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四、保障措施(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现有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智能家电标准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将标准水平、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评价结果作为融资授信参考因素。第八条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对纳入工信部门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通过市级及以上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二、主要工作(四)实施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工程14.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节能降碳。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着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绿色工厂3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一、支持企业投资扩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装备投入,按投入总额的10%,给予当年累计最高800万元的奖补。对企业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获得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贷款,按照贷款总额的1%给予一次性贴息,单个企业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低于贷款市场平均利率的“专精特新贷”产品,优先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十、激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对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三、、10聚0万力元关、键5核0心万技元术奖攻励坚。对外地迁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奖7励.。推对进首绿次色获低得碳国技家术级创认新定应的用小。型实微施型碳企达业峰创碳业中创和新科示技范创基新地专、项中,小支企持业储公能共、服氢务能、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产品等节能降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对列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支持园区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等示范试点创建。支持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鼓励推广使用列入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的产品。全面推进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对换电车型开发及导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三)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推进钢铁、石化、焦化、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和工业窑炉等重点设施废气治理升级。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重点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行业自觉自愿开展审核,健全“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着力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风险防范能力。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二十五)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探索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融合新模式,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壮大绿色低碳领域省级投资基金规模,加强省级相关基金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作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联合设立绿色低碳类基金。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等低息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环境权益类质押融资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法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加快发展绿色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污染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差别化保险费率第四章激励措施第九条对新获批市级绿色标杆企业、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以下统称为市级以上绿色企业),分别给予20万、50万元、100万元奖励。第十条市级以上绿色企业在申请节能减排资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方面优先。第十一条市级以上绿色企业列入正面清单管理,符合江苏省重污染天气豁免办法的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免于停产、限产。第十二条对市级以上绿色企业合理安排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原则上1年内执法检查不超过1次(国家、省级组织的专项检查除外)。第十三条对市级以上绿色企业提供”供电+能效提升”增值服务。经确认属于10千伏及以下中小微企业的,由供电公司全面建设外线电气工程,免费出具能效分析诊断报告三。、主要任务(七)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打造降碳典型2、建设绿色工厂。推进绿色工厂建设,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全面培育绿色制造标杆,提升行业整体绿色化水平。对绿色工厂实施动态化管理,探索分类开展绿色工厂星级评价,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探索建设“近零碳工厂”和“碳中和工厂”。引导绿色工厂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创建一批“超级能效”工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好的绿色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园区耦合共生系统规划建设、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按照“一园一策”原则,推动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级示范试点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建立以低碳为导向的评价指标,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探索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进典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保障措施(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统筹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等渠道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工程。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投资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碳交易领域的民间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低碳相关产业。完善绿三、以产业绿色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提高既有园区绿色化水平。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推进园区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园区循环化发展指南,推广钢铁、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工业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到202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比例力争达到工业园区的50%以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争创国家级、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园区。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建园区。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循环耦合发展,全面提高新建园区绿色化水平。鼓励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绿色化。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新建绿色低碳园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园区示范。七、完善技术标准政策,构建绿色发展支撑体系(三)加快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绿色金融体系。用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业务,支持生态治理、环境修复、节工能业环技保改、提循级环20利22用年等行项动目计融划资。逐步压缩落后产能企业信贷规模,对节能环保不达标且二整、改主无要望任的务企业,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环保企业上市融资(二)聚焦绿色安全发展抓项目、扩需求,推进绿色化技改提级。对符合产业布局和政策、不新增产能和能耗技改项目,依法依规备案,加快推进实施。到2022年年底,“两高”行业能效和水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5.加快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工业生产清洁化。聚焦“两高”行业,推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革新,促进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上削减颗粒物、二氧化硫、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助力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三、推进措施(二)紧抓要素保障创新。一是创新实施“技改专项贷”。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金融+担保”全方位融资联动机制,变“竣工后贴息”为“建设中支持”,采取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和股权投资的方式,对符合条件重大技改项目予以支持。贷款贴息按银行最新一期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35%、给予最高2000万元贴息。出台技改导向目录白名单,年内按季度常态化开展融资对接,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障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二是创新要素差别化配置。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允许“零增地”技改项目先建后验、按需报审,全第七章以人为本打造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第一节建设绿色低碳新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以节能减碳为导向,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增长点。加强低碳、零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平台建设,提升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和综合应用场景,依靠技术变量抢占制高点。加强低碳工艺革新,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提升资源产出率,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增长“脱钩”。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第十二章凝心聚力健全规划实施新机制第三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赋予财税试验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支持起步区加快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着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用好政策性创投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起步区项目优先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项目融资。切实加强用地保障。对起步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最大限度将起步区内基础设施类项目列入单独选址,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起步区予以倾斜,优先保障。加大起步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储备力度,根据起步区用地需求四和、库支存持指制标造结业余绿情色况化,转优型先购买使用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七)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大力开发具有节能、环保、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可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推动企业加快低效设备淘汰与高效设备替代,加快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0种以上。七、保障措施(二十一)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落实国家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引导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投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业务。强化中小企业基础性工作,扩大首贷培植、中长期贷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9.推进低碳创新园区示范建设。对于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零碳园区的企业、园区,积极落实财政激励政策,支持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高地。对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近零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建设,给予优先推荐。支持举办乡村振兴与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峰会、重大论坛等活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支持可持续发展投入12.实施专项支持。优先在创新示范区布局国家、省重大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规划和当地政策,积极参与创新示范区园区建设、项目投资,引导各类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谋划、申报工作,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通过的项目清单,省财政结合财力状况、债务风险水平、债券资金需求等因素积极予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业投资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创新示三、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2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开展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系统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园区20家,开发绿色设计产品500种以上。八、聚力用好“关键一招”,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二)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创新105.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环境权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消费信贷等金融创新,扩大绿色贷款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整合绿色低碳领域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分类分级构建规模化、体系化基金群。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导四、保障措施(一)建立工作机制。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统筹指导全省近零碳示范创建工作;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推动本市示范创建,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相关政策,鼓励近零碳示范创建申报,推动项目实施。(二)统筹资金扶持。鼓励各市强化生态环保领域资金统筹,积极支持近零碳示范创建。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近零碳建设。(三)强化能力建设。省生态环境厅负责组建专家团队,组织开展示范创建的遴选、评估和验收,并在示范创建项目建设期间予以相应技术指导。围绕碳排放统计核算、低碳发展、减污降碳技术等内容,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四)加强宣传推广。加大近零碳示范创建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展示示范创建成效,引导公众低碳生活。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活动,宣传推广近零碳示范创建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二、主要任务(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强化源头减量2.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推行绿色工业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协同“无废工厂”“无废集团”“无废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资源和能源高效配置。到2025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个、800家绿色工厂完成提质升星。(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参与)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减少尾矿库贮存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打造全国绿色建筑发展标杆城市。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5%以上。(市建设局负责)(七)加强要素供给保障,系统支撑“无废”建设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吸引国有和民营龙头企业加大固体废物治理投入,保障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参与)落实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税收、价格、收费政策,跟踪落实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三、主要任务(一)实施“万千百”项目推进行动3.打造百个绿色低碳工厂。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工厂管理办法,完善提标绿色低碳工厂建设评价导则,推动企业对标先进,加快基础设施、运营管理、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等方面绿色低碳转型。省、市、县联动分级推进绿色低碳工厂建设,到2024年,新增省级绿色低碳工厂300家。(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档行动12.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各地要加大对园区绿色低碳改造工作的资源要素支持,支持有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对标《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推进园区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绿色化改造,中央和省级有关绿色低碳专项资金择优予以支持。研究制定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建立“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到2024年,新增30家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保障措施(二)加大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持,每年统筹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对列入省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的项目优先安排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和省级相关资金支持。各地要统筹工业与信息化等相关专项资金,强化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支持。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二、重点任务(六)系统推进绿色转型,打通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16.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纺织领域优势企业及重点园区列入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构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协同推进的绿色制造体系。支持纺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搭建企业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化处理。(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三、保障措施(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现代纺织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实施等。对纺织企业实行研发费用按规定加计扣除、基础研究投入按规定税前扣除并加计扣除等税费支持政策。指导金融机构推广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贷款和金融综合服务应用、“贷款码”应用,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实施金融创新,支持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集聚提升。深化“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金融服务机制,提升纺织企业贷款审批效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二、主要任务(一)突出绿色低碳,提升源头减量水平。1.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固废产量大或处置难的项目。[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实施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以下任务均需各区县(市)政府、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实施,不再列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实施杭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到2025年,建成“绿色低碳园区”10个、“绿色工厂”400家、“无废工厂”100家、“无废集团”3家。(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探索“无废矿山”创建,推广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环境友好型井下充填回填技术,减少尾矿库贮存量。(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实施一批固废源头减量项目,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峰值研究。(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制定实施杭州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新建建筑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新建建筑装配式占比达到35%以上。(牵头单位:市建委)推广高效节约、生态循环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加快“肥药两制”改革,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低碳农场,减少农业废弃物产生。到2025年,创建省级“肥药两制”综合试点县4个以上。(牵头单二、任务举措(三)推进产业集聚提质发展。2.加强企业梯次培育。统筹实施“雄鹰行动”“鲲鹏计划”,到2025年力争培育“雄鹰”“鲲鹏”绿色能源企业各10家。组织认定一批绿色能源链主企业和链主伙伴企业,以产业链整体提升带动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发展高成长性细分产业,加快标杆企业和重大项目引育,对生产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熔盐储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其相关业务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后,年销售收入比上年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5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每年累计奖励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四)加快绿色能源装备应用拓展。3.加快低(零)碳园区和工厂建设。全面推广绿色能源技术装备和低(零)碳解决方案,以省级以上园区为重点加快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将园区、工厂配建新能源项目和开展节能改造作为评价认定零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的重要依据,对验收通过的省级以上零碳园区给予200万元奖励,对获评2023—2025年度国家三、支持政策(三)平台建设。1.支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的,在培育期内,以项目建成后补助方式,按照购置研发、中试等试验设备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支持项目建设的方式,按照技术引进及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等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按照技术成果转化、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实际收入的5%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晋升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除继续享受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政策外,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我省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享受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应政策。2.对经省认定的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特定领域、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奖补500万元。对列入省级平台培育名单的,先给予补助总额的40%;平台通过验收后,再给予补助总额的60%。3.对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省行业管理部门确定的业务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其中,一等奖各奖励50万元,二等奖各奖励30万元,三等奖各奖励10万元。(四)试点示范。1.对获得国务院或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质量标杆、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领域试点示范或称号的企业(项目、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第一章河南制造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5%,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5个、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0家、绿色设计产品32个,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稳步推进,水泥、碳素、铸造等领域过剩与落后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和淘汰。第十三章聚焦低碳化发展,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第一节发展绿色制造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引导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一批覆盖完整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培育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搭建绿色制造供需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第十五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第二节强化项目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把产业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中之重,把投产达效作为衡量工作的一把标尺,坚持集中签约一批六、、开积工极一发批展、绿投色产供一应批链,形成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建设、(一在)建大项目力加推快动绿投色产制、造投产。项以目促加进快全达产效业、链达和效产项品目全生长效命推周进期机绿色制发,展分为期目、的分批,谋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利用高效化、区域经济循环化为途径,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到2025年,新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00个、省级绿色工厂(园区)400个。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在汽车、电子、纺织印染、大型成套装备及机械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九、保障措施(二)加强政策引导。要建立省级供应链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渠道,加强用地、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设立省市配套的供应链发展投资基金,为企业开展供应链业务提供融资支持。要建立完善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供应链标准体系、统三、企业高端化特色发展支持政策7.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给予100万元奖励。8.鼓励企业提质增效。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标杆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奖励。9.加快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给予100万元奖励。10.鼓励绿色节能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分四别、给主予要20任万务元、10万元奖励。(三)实施绿色工厂提质发展行动。按照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以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对标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绿色化水平。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打造一批”的原则,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绿色工厂每年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及时跟踪、总结、评估绿色工厂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典型经验总结、推广与应用。到2025年,培育500个绿色工厂。(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五)实施绿色园区建设行动。鼓励园区科学编制绿色发展规划,以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结构绿色化、产业链生态化为目标,支持园区内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降碳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化改造,推动企业和园区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和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形成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30个绿色工业园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五、保障措施(四)加强财政金融支持。鼓励各地加大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统筹运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支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落实首台(套)二重、大主技要术任装务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节能环保装备推广应用。支持经认定的绿色设计产(三)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坚持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1.发展绿色低碳制造。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等。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家,建成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100家。(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四、保障措施(三)强化企业服务。充分发挥省助企强链六个工作专班作用,聚焦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攻难点、通堵点、除痛点,常态化开展产学研、用工、产销、产融“四项对接”活动,着力打造一流产业链群生态,推动支柱三产、业支优持势绿再色造低、碳新发兴展产。业对培首育次壮获大评。国(家责级任绿单色位园:区省、制绿造色强供省应建链设、领绿导色小工组厂各的成,员分单别一次性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励(对首次认定为省级的分别对应给予50%奖励)。4.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产业园区及功能区开展第三方减污降碳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要求的按照年度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共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先纳入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十大优秀平台评选范围,对具有明显公共属性的平台按投入金额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8.支持打造绿色产业载体。实施绿色低碳园区示范工程,采取“赛马制”确定6个重点产业园区,市级财政连续3年累计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规定给予三新、增重政点府支债持券领重域点支持。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按理照企四业川、省绿“色5设+1计”产现品代建产设业,体给系予建最设高部1署00,万结元合补国助家。发(展责改任革单委位、:工市业经和信信局息,化市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积极支持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融资需求和省内绿色低碳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近零碳排放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四、行动保障措施(一)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情况,经济和信息化厅选择产品丰富、业绩突出的银行机构参与专项行动。构建我省绿色产业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库,鼓励银行机构为企业设计、提供专属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匹配担保费率不超过1.5%,发挥政银担各方优势共同促进绿色产业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参与专项行动的银行机构按季向经济和信息化厅反馈金融服务企业情况。(二)组建专项行动协调机制。经济和信息化厅组建以分管领导任组长,产业金融处、产业园区处、技术改造处、装备工业处、汽车产业处、电子信息处、大数据与信息化处、材料工业处、化工产业处、轻工纺织处、农产品加工处、电力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等行业处室为成员的专项行动小组。各行业处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收集和筛选省内绿色产业重点企业融资需求二、支持方向(一)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采取“赛马”方式遴选10个“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由省级财政定向财力转移支付资金连续3年、分三批进行梯度支持,每个园区最高1.5亿元,全程绩效评估、动态跟踪管理。纳入培育首年平行支持,每个园区安排5000万元,第二、三年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化支持,单笔最高5000万元。(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国内行业排名前十企业在川投资的新建项目,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核心配套企业在川投资的新建项目,支持500个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中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项目。(三)节能降碳项目。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等节能项目以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培育等项目,鼓励5G、数据中心等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四)绿色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现有国家和省级绿色园区以能源利用、低碳环保、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为支撑,组织开展绿色园区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形成一批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模式。(五)绿色工厂(低碳化、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现有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围绕工厂管理精细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工艺清洁化、制造流程智能化等,以工厂绿色、低碳、循环改造重点项目为支撑,组织开展绿色工厂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形成一批工厂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模式。三、抓实重点多作贡献。对各市(州)切块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地方依据实际情况配套相应资金,统筹用于冲刺全年工业稳增长目标任务。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采取“赛马制”遴选10个重点园区,落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制造业创新中心、绿色园区、绿色工厂、首台(套)推广应用等资金激励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发挥稳增长主力军作用,对新晋“世界500强”的工业领域企业(集团)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激励资金;对2022年营业收入增速排名靠前的30户“贡嘎培优”企业给予2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产业新赛道争位竞速,对每个新赛道的领先型“赛手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十、增强园区专业支撑服务功能支持产业园区推进智慧化建管、促进绿色化发展、提升专业化能力,增强对产业的支撑服务功能。支持提升专业化能力,鼓励引入市场化机制壮大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采用政府购买方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产业服务,支持产业园区管理机构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鼓励园区探索岗位管理制度,打破身份限制,完善灵活用人机制,构建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更好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支持推进智慧化建管,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分布式能源、边缘计算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一体化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按产业园区年度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评定为市级智慧园区的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促进绿色化发展,鼓励产业园区开展第三方减污降碳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要求的,按照年度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加大对集中供能、零碳交通、零碳建筑等零碳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已建成投运的项目可纳入支持范围。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绿色园区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实施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万千百”工程诊断服务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根据综合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省市县三级联动完成超过10000家企业以上的诊断工作。组织实施千个技术改造项目:2025年前,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实施不少于1000个技术改造项目,2027年底前在全工业领域实施不少于2000个技术改造项目。树立百个标杆示范典型:2027年前,分行业分类别分批次选树100个标杆示范技术改造项目,建成超100个数字化工厂(车间),100个绿色低碳工厂。四、保障措施(三)完善配套措施。对通过技术改造,综合评价水平明显提升的园区、企业,在申报专项资金上优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在省级工业发展资金中给予专项支持,鼓励有条件市(州)配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企业开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将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纳入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贷款、中长期贷四、重点任务(五)促进产业安全绿色环保1.推进医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医药生产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医药行业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打造集聚集约化、生产清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医药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2.强化医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在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领域开展绿色低碳、零碳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改造提升传统生产过程。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布局,建设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提高原料药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五、保障措施(四)拓宽融资渠道发挥省产业引导基金作用,鼓励各地及社会资本通过发起或参股等方式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壮大医药产业投资基金群,以市场化运作机制,助力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风险投资融资渠道,完善企业信贷绿色通道,推动知识产权融资、担保质押、融二资、租主赁要等任创务新型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创新型医药企业加大信贷供给,提(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化工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反应介质、合成工艺和制造过程绿色化,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积极开发和环境友好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的替代技术,实现有毒有害物和环境敏感溶剂的替代。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加快培育一批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特点的化工行业绿色工厂。第四章保障措施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围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产业资金、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落实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政策,加强监管六执、行狠力抓度绿,色严低格碳约发束展性,指加标快管建理设。美严丽格湖执北行行业能耗准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标准(,十健八全)节加能快标工准业和领计域量绿体色系低,碳完转善型节。能科评学估编制制度《,湖实北现工能业源领消域耗碳总达量峰控行制动,方提案高》能,源细化实化重点行业碳达峰任务书、施工图、路线图。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化工园区复核和认定,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化工园区。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准入。支持荆门高标准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支持房县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耗指标达标情况监督检查和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改造力度。继续开展节水型示范企业、水效“领跑者”创建活二、重点任务3.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传统行业升级提升行动。以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低效设备更新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重大示范引领工程,推动能源梯级利用,推动企业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推动高碳制造业数字化减碳降碳工作。大力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50家。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属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有序开展兼并重组。支持对供电煤耗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实施节煤降耗改造,支持开展煤电机组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14%。(责任单位:省工信厅、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国资委按职责分工)三、保障措施(二)强化政策支撑。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环境服务、环保技术与装备等有关的绿色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围绕生态环境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城市绿色发展、新能源、能耗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依法依规简化环评手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引导三金、融实机施构节有能效减保排障重电点子工信程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主(一)重点行业绿色提升工程。以电力、有色金属、国内民航、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对标能效标杆水平,促进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系统梳理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企业清单,组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行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电子、化工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鼓励行业、企业加快工艺革新,加快推行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设备,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开展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绿色建设和改造,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原则上应低于1.3,逐步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要求。“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鼓励高耗能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各区政府,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民航厦门安全监管局、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四、完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五)完善经济政策。市、区财政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示范引领工程建设,引导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申请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鼓励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注重使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做法,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二、重点任务(二)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提升工程8.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行动,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加快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开展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体系和应用制度体系,着力打响“武夷山水”、“木兰溪”、“红古田”、“下乡的味道”等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构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增二、主要任务(二)引导产业绿色转型,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1.统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助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用,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构建“4+4+6”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贸试验区为重点,持续加快构建“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制造体系,围绕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唯一“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打造全产业链减废模式的领头雁,到2025年争取累计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落实跨岛发展战略,引导同翔高新城和银城智谷等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探索在园区统筹同步配套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园区管委会、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三)优化资金保障建立“无废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动态数据库,全力支持“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向国家、省、市申报环保类重点项目,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各部门根据责任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内容纳入部门预算。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在“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的应用,加大无废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和示范项目建四、主要任务(一)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工程1、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启动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全面完成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实现“十四五”新增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500家以上、绿色园区50家、绿色设计产品50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家。(七)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工程22、创建绿色工厂。每年优先在“3+3+2”产业领域和22条产业链群选择100家以上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绿色发展。23、建设绿色园区。每年优先从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选择10家以上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开展绿色园区创建,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绿色链条,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五、保障措施(三)落实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用好中央和省绿色低碳转型财税金融政策,加强绿色金融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区二)、政政府策及措产施业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支持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申(请七“)潇加湘快财推银动贷绿”色,化引发导展合。作积银极行响为应符国合家条“件双的碳企”业战提略供,信围贷绕支绿持色,工鼓厂励、金绿融色机产构品将、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重点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加强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热、余能、余压再应用,鼓励建设先进陶瓷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共享服务,优化区域和企业用能系统。在先进陶瓷产业领域开展“低碳零碳”先行先试工作,支持培育碳减排标杆企业,推进固废陶瓷循环利用,构建清洁高效、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对年度碳排放降幅6%以上且减排数量达到2000吨的碳减排标杆企业,每家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等四、培育壮大产业动能14.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市级每年培育1个湖南省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重点任务工程化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的企业,按照10万元/个予以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励。每年培育5个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按照10万元/个予以支持。支持"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的企业,单个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每年培育5个工业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按照10万元/个予以支持。每年培育5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按照10万元/个予以支持。支持"创客中国"衡阳市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倍增培育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当年设备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其购置设备的贷款按照利率予以一年贴息,单个企业贴息最高限额100万元。第二十一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新创建获评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的单位予以授牌表彰,并依照相关文件给予支持。对于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重点推荐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创建碳减排标杆企业,重点推荐申报制造强省专项资金项目。对于获批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的,重点在“五好”园区规划定位评价中予以适当加分。二、攻坚任务(二)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健全节能标准体系,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4%,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建成50家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500家绿色工厂,各市州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完成一轮清洁生产审核、全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企业1500家以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三生、态实环施境制厅造按业职“责提分质工扩负量责增)效”投资专项行动。2022年完成投资6000亿元以上。围绕“工业增加值五年翻番”的目标,启动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等六大投资专项行动。实施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00个、“工业强基”项目100个。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新增绿色工厂80家。(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十二、保障措施(六)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确保符合条件的储备项目达到本地区专项债券额度150%以上。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上半年完成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争取三季度完成全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重点支持提前开工建设、发行后能够立即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的项目。用好专项债券25%可用于项目二、重点任务(三)开展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8.支持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全覆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使用轻量化的数字产品或服务,支持企业创建省技术改造示范线,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台左右,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对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省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补。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加强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政策支持,对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制造名单企业和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名单企业实施的绿色化改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到2025年,新增国家绿色工厂5家左右、省级绿色工厂30家左右。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的,分别给予100万、50万、5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固定资产(七)绿色制造协同升级工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坚持数字化引领和绿色化协同,推动数字赋能绿色制造,发布工业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对照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或行业领先水平,实施一批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在全省建设一批绿色供给标杆项目,培育一批绿色制造供应商,助力重点行业及区域节能减排,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升级。(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强化排污数字化监管,推动排污单位严格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生产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使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满足总量控制要求。推动涉水、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加强自动监测设备、视频监控设施的安装联网及运维监管,对其他排污单位通过联网视频监控、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流量计等方式进行监管,构建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视频监控、用电用能监控为辅的非现场监管体系。(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六、支持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对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重点用水企业三水、效创“新领引跑领者,”推、动资绿源色综低合碳利发用展“领跑者”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分别一(次二性)奖加补快10产0万业元绿。色支转持型实升施级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将省级绿色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5.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物流及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进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培育打造一批绿色设计示范、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一、工作内容(一)组织开展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创建推荐省级绿色制造名单,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标准执行,聚焦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绿色改造提升,选择基础好、代表性强,对产业链稳定和工业经济运行影响大的关键企业和重点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申报范围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公布的“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执行,但不限于清单。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以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机械、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制造企业为申报重点。(六)政策支持1.鼓励各市对列入省级及以上的绿色制造名单单位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2.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优先推荐纳入省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在重污染天气预警、错峰生产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重点任务(三)推动产品质量提升。1.推动制造业产品提质升级。聚焦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布省重点工业和技改投资项目计划,组织金融机构专题推介,每年实施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每年设计赋能产品300个以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装备等行业实现品质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三、工作目标到2023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创建3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无废园区”、10个“无废企业(工厂)”,在全省工业领域推广无废发展的理念,助力实现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25年底,省级“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工厂)”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企业和园区绿色低碳“无废”理念普遍形成,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工业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六、保障措施(二)完善政策支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支持创建单位申报工业绿色制造升级、技术改造等财政资金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创建单位提供三便、捷重、点优任惠务的绿色金融服务。(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优质企业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开展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树立资源节约标杆。支持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四、保障措施19.加大政策支持。统筹用好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先对优质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企业融资能力提升和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投联动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各市(区)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配套支持政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陕西证监局按职责分第二章总体要求二、基本原则(三)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新模式。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努力形成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六、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三)推动绿色低碳提升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国内外先进工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废旧金属等综合利用水平。以实现厂房集四、重点工程(一)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引领工程1.建设绿色低碳工厂。鼓励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加强动态化管理。鼓励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绿色工厂,制定企业达峰方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尽早实现碳达峰。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公转铁”,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封闭式管道进行运输,优化物流运二、主要任务(一)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3.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构建工业“无废细胞”。鼓励绿色产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和产品的可回收性。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建设规模。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累计60家以上,开展绿色工厂建设的企业占比达到3.62%,开展“绿色园区”建设的工业园区达到3家。持续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能源资源梯级利用率与资源效率。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循环化改造的工业园区占比达到100%。(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牵头)三、保障措施(三)加大资金统筹,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1.拓展项目投融资渠道。用足用好国家、我省、我市对“无废城市”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争取政府性基金、政府产业基金等支持。加强各类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资金使用。2.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建立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加强“无废城市”相关项目投融资平台建设。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二、重点任务(四)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加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聚焦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石化、纺织等重点传统产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进行绿色化改造,推动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企业加快实施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实施高耗能高碳排放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作用强的绿色制造龙头企业,打造一批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电力设备等优势产品,发展低碳减排、高效节能、环保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制造产业。至2025年底,力争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达12%左右;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00家以上;建成国家级、省级绿色园区50家以上。三、保障措施(一)强化财政扶持鼓励各地政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改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发展专项(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投资引导作用,各级工信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促进企业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融资支持专项政策,灵活运用专项补助、贴息、融资租赁、二、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出台我省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三线一单”要求,严禁准入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加大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力度,培育一批工业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发展。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完成2390万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加强行业工艺革新,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到2025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水利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二)完善经济政策。各级财政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的绿色产品比重。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辖区内精准落地,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新区和设区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绿色贷款财政贴息、奖补、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推广环境污二、重点任务(三)实施分类治理和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10.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推进新污染物治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结合,推广绿色化技术工艺装备,切实减少新污染物产生。将使用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优先控制化学品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生产,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纳入我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依法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落实《江西省“十四五”清洁生产实施方案》要求,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推动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纳入我省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研究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充分利用已有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机制和治理资金,多渠道、多领域筹集新污染物治理资金。引导金四融、机助构推加民大营对经新济污创染新物升治级理的信贷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4.支持民营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一批“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支持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各地依法依规对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补助。25.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绿电消费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组织节能诊断服务活动,推动企业能效持续提升。26.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商贸消费、安全应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文化旅游、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发布力度,让更多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在场景中先行先试。持续发布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定期发布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运用案例。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第三章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第一节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二、推进绿色化转型。推动产品绿色低碳设计。培育一批绿色设计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的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积极形成国家或地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引导企业采取自我声明或自愿认证的方式,依据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鼓励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激发绿色消费需求,实现需求侧持续拉动。积极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推动我省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创新应用。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满足电动汽车充换电需要。支持突破新能源通用飞机设计制造、航空零部件柔性生产等技术。加快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制,推动海洋核动力平台建设。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加快绿色工厂建设,遴选一批优质企业开展绿色工厂自我对标,以绿色工厂建设创建带动制造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依托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省内重点绿色工业园区对接交流,加强园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搭三、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二)提升园区节能环保水平。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支持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对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创建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五)完善经济政策。各级财政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逐步规范和取消低效化石能源补贴。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支持政策。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分担机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重点行业领域和“专精特新”企业节能减排,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绿色贷款财政贴息、奖补、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推进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研究,强化电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持续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三落、实推落进后重“点两领高域一节低能”减企排业的电价上浮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完善城镇供热价(一)结合实际开展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改造。以钢铁、菱镁、装备制造、水泥、造纸、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强化绿色供应链建设,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到2025年力争创建50家绿色工厂。深化重点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钢铁、菱镁、水泥等重点行业装备大型化改造、产能置换、重组整合。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电熔镁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轻烧氧化镁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电熔镁生产线及控制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5G技术实现集中调控,大力推动鞍山供电公司菱镁产业综合能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市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5蒸吨/小时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推进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以菱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加强行业工艺革新,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数据中心和基站的绿色化转型,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绿色化使用,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菱镁、水泥、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二、全面构建云南特色绿色产业体系(六)深入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科学开展能耗“双控”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科学有序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持续开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对钢铁烧结烟气、焦炉烟气和高炉煤气实施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排放,到2025年,钢铁行业全面完成大气污染物治理超低排放改造。提高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磷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以现存规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造纸等行业绿色低碳改造。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七)建设高质量绿色低碳循环园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园区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规划,严格能耗、水耗、物耗、环保、产业循环链条等准入标准;着力推动既有园区循环化改造,编制“一园一策”改造方案,促进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推进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污水收集处理及回用、固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推进工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二能、系促统进建园设区。集2群02化5低年碳底化前数,字具化备高条端件化的发省展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五)打造低碳化绿色园区——推动园区全绿电供应。优先保障园区使用绿色能源,支持园区企业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逐步实现园区全绿电供应。对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提供绿色用电凭证,打造零碳品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有关州、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强化“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建立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依法处置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对园区内“腾笼换鸟”和企业技术改造,不新增能耗指标、建设用地指标的,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一园一策”原则,编制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统筹各级节能降耗资金,实施环境优化改造项目。对列入园区循环化改造清单项目,优先推荐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到2025年,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园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支持示范园区建设。统筹各类要素保障示范园区建设,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工业园区的,省级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到2025年,建成5个以上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第一章开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四、发展目标(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整体优化,开发区优化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企业实力、绿色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区域间优势互补、合作互促、联动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力争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0亿元。打造形成有色金属1个4千亿级,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化工、绿色钢铁3个3千亿级,烟草、电子信息制造、绿色建材3个2千亿级,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1千亿级特色产业。第五章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一。、引打导造行特业色龙产头业企集业群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二术),加建快立培包育括新原产材业料新采业购态、。生支产持、高物新流区、培销育售发、展回数收字等医环疗节、的人绿工色智供能应、链产管业理互体联系。网在、硅细、胞铝治、疗稀、新贵金型属疫苗、资、源智综能合电利网用等等未特来色产领业域和新积产极业培新育业创态建绿。色鼓企励高业新,区鼓实励施企一业批积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择优开展应用场景试点,吸引全球新技术成果在高新区“首发首试”。对纳入应用场景试点的项目承担单位,由所在高新区按照项目投资额的30%给予支持,最高2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各高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对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工业园区的高新区,以及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绿色企业技术中心、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省级有关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十)合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高新区所在州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出资设立高新区科技创新联合资金,专项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对高新区内创新主体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由所在高新区按照当年度实际到位资金的50%给予配套支持,最高500万元。对流入高新区、来源于非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技术转让,按照技术合同实际履行交易金额给予技术受让方20%的补助,最高200万元。(省科技厅,有关州、市人民政府,各高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快推动制造模式转型(十五)加快推进绿色制造。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入推动创建国家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建立制造业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支持省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及国际绿色产品认证。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措施,加强工业产品能耗强度管控,分类推进行业节能降碳工作,逐步向碳排放和能耗强度“双控”转变。支持实施一批绿色铝材、绿色硅材、新能源电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材料、节能降碳改造等重点投资项目。对行业引领性企业在我省落地建设的绿色硅材和绿色铝材精深加工重大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不断拓展硅光伏、硅化工和硅电子产业链,持续提高绿色铝就地转化率。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开发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培育创建一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各州、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五、强化重点要素保障(十八)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统筹安排用于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不断完善省级财政资金项目竞争性遴选机制,重点支持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第绿二色章制造总和体服要务求型制造,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第三节发展目标绿色发展全面加强。到2025年,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建成一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绿色园区以及省级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重点减排工程,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逐年下降,污水集中治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均达100%。第四节加快园区绿色发展四、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实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绿色园区等创建工程,到202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严格落实云南工业碳达峰行动计划,建设云南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园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支持园区围绕产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创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信贷,创新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领域。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二节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合理确定园区用地结构,科学划分产业用地与配套设施用地比例。支持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土地混合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满足园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实施产业用地“弹性出让”方式,探索供给方式和供地年限差别化管理,采取长期租赁、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工业用地供地方式,满足园区项目用二、主要任务(三)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源头和过程管控10.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依法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推进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企业应依法公开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情况以及排放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名称、浓度和数量等有关信息。积极培育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第三章总体要求第四节奋斗目标一、奋进2025——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创建绿色工厂60家以上、绿色园区20个以上。第九章践行绿色发展第二节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健全完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广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加快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和系统集成二、开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示范行动(三)加快发展绿色特色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河池市争取创建金属新材料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积极推进锑、锡、铟、锗、钨等国家战略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布局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印制电路板(PCB)、稀土高铁铝合金电缆等产业链高端产品,打造千亿元级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林业局、大数据发展局,河池市人民政府。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七)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推动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重点支持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园区、河池市工业园区、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洛东产业园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绿色园区,打造园区节能环保优秀模式,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工业示范区。(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河池市人民政府)八、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三十)加强财税支持。对在试验区范围内新设立的企业(国家限制类和淘汰类除外),自其取得第一笔主营业务收入起,免征地方分享部分企业所得税5年。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西部大开发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服务贸易类)等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按规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治区统筹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资金、城乡建设专项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和工业振兴补助资金等,倾斜支持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宜州新区、东巴凤革命老区一体化发展等,发挥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杠杆放大作用,引入各类资本,按市场化方式探索第三章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第三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培育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大力引导扶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企业的发展,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业,推进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节电、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治理修复、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环境服务业,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环保管家、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探索“互联网+”环保产业发展新模式。第十三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第二节加大环保投入按照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要求,落实生态环境领域各级财政保障措施,强化各级支出责任,并完善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方式。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把握国家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和支持重点,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级专项环保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统筹安排市本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保障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资金需求;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探索开展生三、整合绿色产品评定认证制度(七)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广泛推行电子电器产品绿色设计标准,推动电子电器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应用和推广,落实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健全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推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五厅、、切发实展保改障革粮委食、能生源态安环全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38.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落实能耗“双控”要求,依托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构建“以化领焦”产业新模式。积极落实国家、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贴政策。全面实施能效对标,推进一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节能、低碳、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废钢回收行业发展。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创三、重点任务(一)降低工业固废产生强度。积极推进各市根据本地区工业固废排放与利用情况,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生产过程资源的高效利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固废产生强度。鼓励产废企业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优化固废处理工艺,提高固废资源品质,降低综合利用难度。钢铁、有色等行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推广非高炉炼铁、有色金属短流程冶炼等先进工艺,减少冶炼渣、赤泥等固废产生;采矿、电力行业要积极推进尾矿和煤矸石原位井下充填,加强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布局一批综合利用项目,推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四、主要措施(三)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相关要求,各市要一加、大发对挥本好地能区源现革有命企领业域工开业放资比源较综优合势利用等改造支持力度,针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五高)的支工持业外资商源投综资合企利业用开项展目节,能在减土碳地合、作环。保支、持资省金内、建税材收、、钢金铁融、等有政色策、方化面工予等以重倾斜点排支持放。企要业加与快先建进技立术政府外引商导投、资企企业业为开展主合和作社会,参降与低排的投放入水平机。制,支持加大外资商金投投资入企,业支积持极参与碳市场建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省级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园区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推广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参与省内节能服务产业。(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和相关市人民政府负责)三、主动承接东部地区外商制造业产业转移(三)支持各地突出外商投资产业特色。支持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要发挥全省中心区域辐射作用,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中心和专业服务中心等产业。支持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作用,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技术密集、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支持运城市、临汾市作为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劳第四章全面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第一节深化工业领域节能鼓励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强化以电为核心的能源需求侧管理,引导企业提高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完善常态化监察机制,强化监察结果应用,实现重点用能行业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到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等价值)比2020年降低20%以上,新创建绿色工厂50个、绿色设计产品20个。第七章完善能耗“双控”配套政策第二节完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严格落实国家促进节能的能源价格政策,健全完善自治区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严格执行能耗超限额惩罚性电价和淘汰类、限制类、鼓励类产能差别电价政策;根据能耗“双控”形势和工作需要,适时研究调整扩大阶梯电价、差别电价执行范围、提高加价标准。调整完善高耗能行业电价政策和电力市场交易政策。全面清理取消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对自备电厂开征政策性交叉补贴。10千伏及以上高耗能行业用户均应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聚氯乙烯、焦炭等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上浮不受限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倒逼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提升、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充分利用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基金等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以奖代补”等资金支持方式,有效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加大对节能改造、综合能效提升、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等节能重点工程的资金支持四、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三)建设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实施园区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在用电负荷相对集中、具备自主调峰能力的工业园区先行试点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园区、零碳示范园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低碳、零碳转型,构建园区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到2025年,低碳、零碳示范园区新能源消纳比重分别达到50%和80%。五、完善保障措施(二)加强财政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扩大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推动设立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产融合作,二定、期推向动金工融业机调构整推优介化重升点级项目,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21.支持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对新建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量1万吨/年以上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利用项目,每综合利用1吨给予10元补助;再生资源中废塑料、废纸回收加工利用量在1千吨/年以上的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0%补助。单个项目补助不超过500万元。(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22.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的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节水标杆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三、重点任务(二)推动行业绿色化改造4.推动传统行业节能改造。深入实施“千企改造”,以煤炭、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为重点,加快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推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和供热改造,推广应用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装备,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培育一批节能标杆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五)推动开发区绿色发展12.推动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将绿色化贯穿于开发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等环节,推进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开发区生产生活废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推进节水循环化改造,提高绿色化水平,培育创建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和节水型标杆园区。(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四、保障措施(二)落实财税政策。充分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及省生态环保基金,支持绿色制造示范、工业节能技改、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项目建设。要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力度,认真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绿色制造企业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三、主要任务(五)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倍增计划,支持各市(州)统筹建设完善智慧能源系统。整合电、水、气等多种能源在地下空间、传输管廊、运维站点、传感采集、数据通信等方面的集约共享利用,探索建设油、电、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点。支持试点县(市、区)率先建设智能灯光管理系统,实现开关灯等远程控制、精准调节、实时监控。在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应用集成化建筑节能技术,推广使用智能家居,实现对照明、制冷、通风、电路等系统的智能化控制,降低碳排放水平。在工厂与开发区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生产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打造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五、保障措施(三)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智慧黔城”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引导性作用,优先支持一批试点示范县(市、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导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在黔商业银行建立“智慧黔城”优惠利率信贷专项。优化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基金、专项债券、股权投资等融资模式,拓宽“智慧黔城”建设项目融二资、专渠项道资。金创支新持优方化投向融资方式,鼓励电信运营商、IT厂商、集成商等社会资本参与“(五)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支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园区、企业污染源头防控措施,抓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磷石膏、锰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二、重点任务(一)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我市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和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强化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攻克产业技术短板,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布局产业原始创新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二)深化产城融合,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完善硬条件和软环境,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支持市域内重点片区实现专业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形成“重点突出、协同创新、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各区域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各区(县)和国际陆港区、临空经济区、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要加快编制相应的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构建全域统筹、特色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全域发展空间格局。25.扩大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债券发行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法人银行机构申报发行小微、三农、绿色、双创专项金融债及资本补充债券。(责任单位:人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各地〈州、市〉政府〈行署〉)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一)加快工业绿色升级步伐。将优化工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推进项目源头控碳、生产过程降碳、生态系统固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使用绿色低碳原材料,建设绿色建造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加快循环发展,组织好齐齐哈尔、大庆、鸡西、七台河等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清洁生产监管,依法对“双超、双有、能耗超限额”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六)推动园区绿色转型。实施产业园区绿色化培育工程,提高新建园区绿色低碳循环水平,从设计开始贯穿绿色发展理念,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推进既有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在培育6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和5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园区过程中,促进园区公用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布局分布式新能源。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七、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二十一)加大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九强、弱资项金、来绿源色及环使保用产方业向发展。积极探索绿色制造相关扶持政策。统筹利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16,.奖对励符资合金支可持用条于件改的善节营能商减环碳境项,目搭实建施综和合技服术务研平发台给,予加支强持基。础加设大施宣建传设贯;彻可绿用色低于碳创新税收招优商引惠资政方策力式,度,建按立照市国场家化统招一商部机署构,做开展好市资源场税化征招收商和;可水资用于源制费定改税招试商点图工谱作、制定招商宣传视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可用于培育研发机构,培育上市企业,为区内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推进绿色园区建设等。一、总体要求(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全省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项目有序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6-8万吨/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炼化产能达25-35万吨/年;在“两轴多点”建成加氢站10座;氢燃料电池车辆运营规模达到500辆;力争氢能产业产值达百亿级规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30-40万吨/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炼化、氢冶金产能达200万吨/年,建成加氢站7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700五0、辆优;先氢支能持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规模。到2035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千亿级规模。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实施企业予以优先支持。(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传感器、玉米深加工等省政府要求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项目实施企业。(二)汽车产业集群内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实施企业。(三)通过国家级认证的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四)列入工信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导向计划项目实施企业。(五)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六)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七)获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八)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九)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在两化融合评估系统(http://cspiii.com)中填报自评估一问、卷申,报并范提围交自评估报告企业。(一)绿色工厂。参照《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36132-2018)组织开展评价工作。已发布绿色工厂评价行业标准的(可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查看),按照行业标准要求进行自评价。为发挥绿色工厂节能降碳引领作用,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原则上要达到或优于《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发改产业〔2021〕1609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发改运行〔2022〕559号)对有关行业规定的标杆值。未规定能效标杆值的行业,原则上要达到或优于相应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先进值。(二)绿色设计产品。本年度推荐的绿色设计产品范围和标准请登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网站,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中查看,申请产品仅限清单中载明标准的产品。根据标准具体要求,编写绿色设计产品自评价报告。(三)绿色园区。绿色园区建设重点是以产品制造和能源供给为主要功能、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具有法定边界和范围、具备统一管理机构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参照《通知》中绿色园区评价有关要求,选取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进行申报。(四)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示范申报范围涵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机械、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电子商务、快递包装等行业中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的核心企业(参照《通知》中绿色供应链评价有关要求)。二、总体要求(三)发展目标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制定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初步形成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积极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推广普及绿色产品。(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在石化、冶金、有色、煤炭、建材、火电、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等传统产业深入开展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在重点行业按照“土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到2025年,力争新创建省级绿色园区5个、绿色工厂100家、绿色产品20种。四、保障措施(二)加强资金扶持。依托现有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资金投入。建立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资源池,并将能源技术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重要的参考指标,以项目推进三“、碳加达快峰重、点碳领中域和节”能。减强排化与国家重大项目衔接,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试点示范,(开一展)工推业进互重联点网行试业点绿示色范发工展程。。深加入大实省施内强相工关业产行业动发和展工、业科领技域创碳新达等峰相行关动资,金扎对实工开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工业节水型企业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示范。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一企一策”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推进步骤、改造期限、技术路线、工作节点、预期目标,扎实推进节能降碳行动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实施原材料开采、加工等流程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着力提高工艺流程和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玻璃、陶瓷、铸造、有色、煤化工等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底,全省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含电力)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合理布局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9%。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五璃、、打炼造油“、活乙力烯更、充合盈成”氨的、产电业石环等境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28.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现代园区、数字化智慧园区、集群化高端园区、低碳化绿色园区、科研型创新园区建设。加强园区融资服务,推进园区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和效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金融监管局)一、全面治理商品过度包装(二)强化生产环节包装管理。对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23350—2021)及第1号修改单,严格规范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包装要求,在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将月饼、粽子、茶叶、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列为过度包装执法监督重要商品。督促企业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GB/T31268—2014)和《绿色产品评价通则》(GB/T33761—2017),将其作为企业商品生产包装的工作指引,对相关产品的封套、包装袋、包装物、填充物等包装材料进行绿色评价。强化商品生产环节监管,将商品生产者执行过度包装有关强制性标准列入监管范围。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省市场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创新转型(九)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参与开展低碳、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中小企业应用高效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方式,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行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力争到2025年,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20家,省级绿色园区5家,工业节水型企业30家,绿色产品30个。(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七、组织保障(二十四)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惠企政策宣传,落细落实国家和省级惠企政策,确保直达快享、应享尽享。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将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带动创新产品先试首用。统筹运用财税、金融、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持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集约、集聚、绿色、智慧”发展思路,原则上工业企业进园区发展,建设完善产业公共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设备,开发节能工艺,促进园区和企业参与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工艺标准体系认定,支持建设洋浦绿色能源中心,探索新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在洋浦开展落实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管理措施,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走出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道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在确保完成全省能耗“双控”任务基础上,对入驻儋州洋浦的技术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耗强度低、对构建产业链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质项目,用能予以统筹考虑。鼓励儋州洋浦策划建设碳中和示范项目,鼓励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调整用能结构。做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工作,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支持儋州洋浦产业园区内的工程叉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港口岸船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清洁能源化。促进二、工作任务(二)实施全过程新污染物防治工作6.强化执行新污染物的过程控制措施。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对生产、加工使用或排放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中所列化学物质的企事业单位纳入重点排污单位,依法依规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发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替代和排放控制要求纳入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优先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展绿色园区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各项工作资金保障,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新污染物治理项目。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县政府要统筹各类财政资金,优先支持新污染物治理重点项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新污染物治理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谋划二专、项重债点券工项作目,用于新污染物绿色替代技术研发、治理工程等项目。(省财政厅、省(一)摸底挖潜,提质增效3.加强示范引领。开展2022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改造项目。重点支持我省工业园区、企业积极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示范试点等工作。继续组织申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和“能效之星”产品、“能效领跑者”“三水、效实领施跑节者能”减等排示重范点。工程(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海棠湾区域、亚龙湾片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宾馆酒店、大型商场、写字楼等行业/场所为重点,对标国际先进或行业标杆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行业能效提升,引导企业实施原料、燃料清洁替代,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比例。采用技术升级、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抽水蓄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推动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造,鼓励推进清洁生产评价认证机制,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改造力争全部达到2级清洁生产水平。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材行业、工业锅炉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提标改造。支持企业主动调整结构、技术升级,燃气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支持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鼓励建设绿色工厂。继续推广高效制冷技术、先进通风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天然气冷热专电栏三11联工供业分数布字式化能转源型技工术程、能耗管理系统等。(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开展智慧园区试点示范。以石嘴山、中宁、宁东基地等地的园区为重点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安防监察、环保监测、应急指挥、能耗监测等服务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消纳、电力交易等应用,打造用能绿色园区。四、实施措施与保障(三)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工具统筹,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关支持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更加公平开放、便利规范的市场环境,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能源、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化使用各类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发展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三)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煤电等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绿色改造项目,加强先进节能节水环保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推广运用,提升能效水效环保水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到2025年,全区建成绿色园区12个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积极推进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建设,拓展固废综合利用范围,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对“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健全“散乱污”企业监管长效机制,夯实网格化管理,保持动态清零。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持续开展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质量、执行报告等规范性审核。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贮存、转运、处置全流程管理。(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负责,各地级市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具体落实,以下任务不再列出)七、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二十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利用好中央和各级财政资金、预算内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认真落实好国家有关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确保政策应享尽七、推动绿色发展呈现新局面22.全面推进工业有序减碳。研究制定《自治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梯次推进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在宁东基地实施一批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重点项目,推进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开展“绿电园区”试点示范,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加强传统产业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每年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0个以上,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7年,培育绿色园区12个以上、绿色工厂100家以上。(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各地级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九、推动保障措施适应新要求29.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综合奖补、重点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统筹安排使用自治区级相关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六新”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扩大工业信用贷款规模。发挥自治区引导基金作用,支持“六新”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惠企政策宣传、直达、落实、评估、修正,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责任单位:自治区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国资委、人一、总体要求(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占GDP比重超过3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创建3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10万架,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面建成。培育建设3个以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企业上云数超过4000家。推动实施74个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经过三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四、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三)发展绿色大数据产业。围绕数据采集、交易、加工、分析、服务等相关领域,加快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紧扣大数据产业链图谱,着力引进培育大数据补链强链企业,推动绿电与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清洁低碳的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应用于各个场景,赋能各个行业领域,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二、重点任务(六)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1.夯实绿色低碳制造基础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遴选发布省级绿色制造名单,争创一批绿色示范标杆,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培育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以甘河工业园、格尔木工业园等园区为重点,打造具备布局集约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点的绿色工业园区。突出全省清洁能源优势,依托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项目布局零碳产业园区,在河湟新区率先打造国家级零碳技术集聚区和先行示范区。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绿色供应链。加大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加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创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十四)建材行业加强绿色低碳建材生产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支持企业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发挥有关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建设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建材应用试点示范,提升绿色建材产品质量,扩大绿色建材产品供给,促进我省建材工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广应用工作,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严格落实新增水泥、玻璃项目产能置换要求,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围绕建材产业绿色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开展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新型材料研发和废弃资源回收利用,重点发展新型PVC环保装饰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节能保温及装饰材料。四、保障措施(二十)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各级财政探索积极有效方式,支持工业企业碳达峰工作。落实国家鼓励类工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结合我省特色产业、亟需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以及基础薄弱的新兴产业目录,落实好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对完成低碳转型的企业,在政府绿色采购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挖掘清洁能源潜能。坚持水光风热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开发,以清洁能源产业为支柱,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碳汇能力,探索推进碳汇交易。清洁能源外送能力突破500万千瓦。做优“绿色+”。坚持小而精、少而优,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中藏医药、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让高原洁净的水源、空气、土壤成为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理补贴金额≤300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