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46 No. 22 Nov. 25,2022第46 卷 第 22 期2022 年11 月25 日
面向电-碳市场协同的负荷响应机制与效益分析初探
庞腊成 1,2,吉 斌 1,2,徐 帆 1,2,昌 力 1,2,曹荣章 1,2
(1.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1106;
2. 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南京市 211106)
摘要:为清洁高效地维护电网供需平衡,在电力市场考虑用电碳排放成本并构建市场化的源荷互
动交易环境,提出负荷主体参与调控响应交易的用电碳排放核算模型、电-碳市场协同方式、用电碳
排放成本核算及响应市场收益分析方法,通过弹性电价耦合需要调控响应的不平衡电量,实现跟踪
调控响应需 求而调整结 算电价的功能。通过算例验证了 所提电-碳市场协同机制和方法能够耦合
不平衡电量,改变用电成本和碳排放收益,激励负荷主体参与调控响应。为负荷弹性资源纳入调控
范 畴 、提 高 调 控经 济 性 和环 保 效益 提 供 了市 场 化 调控 负 荷 弹性 资 源 的价 格 手 段和 市 场收 益 分 析
方法。
关键词:电力市场;碳权市场;协同交易;效益分析;数据互动;需求响应
0引言
2021 年7月起,中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碳权交
易 市 场 ,其 中 电 力 行 业 占 40%,但 人 均 用 电 碳 权 交
易量相比欧洲等发达地区依旧不足
[1]
。面向“双碳”
目标的能源转型催生了适应高比例新能源为主体和
终端电气化高替代率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导致发、用
电结构的重大调整。当前,电力系 统调 控运 行方 式
可能存在经济受限、安全削弱、稳定不足以及环境效
益低的潜在风险
[2-4]
。“双 碳 ”目 标 下 ,社会主体直 接
或间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简称碳权)被赋
予市场价值,可结合 新型 电力 系统 实践 路径 将传 统
电力电量平衡转变成“一二次能源综合平衡+需求
侧管理”的新模式,以市场引导方式实现电力系统平
衡由“源随荷动”转变为“不确定发 电与 不确 定负荷
双向匹配”,提高 火电 出力 效率和新能源消 纳比 例,
充分发挥负荷维护供需平衡和节能降碳的作用,适
应未来电网安全、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目前,面向负荷响应的研究以电力负荷特征建
模和电 力 经 济 优 化 调 度 为 主 。文献[5-7]考虑负荷
主体用电与电网运行的特征互补性,设计面 向负 荷
主体 的响 应机 制和 调度 方法。文献[8]提出一种 分
时电价激励下的源荷互动规则,以系统 运行 成本 最
低为目标,构建了日前调度优化模型。文献[9]考虑
负荷特征和调节能力,以消纳 风电 比例 最大 和系 统
运行成本最低为约束条件,建立源 荷互 动模 式下 的
调峰多目标优化模型。以上需求响应机制和模型的
经济优化调度中均未考虑碳权成本的影响,对响应
电网运行需求的成本评估不足。在面向负荷参与电
力-碳权市 场(简 称 电 -碳 市 场)运 营 方 面 ,文 献[10]
从电力市场出发,将碳权交易市场作为其衍生市场,
开展以电力不平衡量为依据的独立碳权交易市场机
制 研 究 ,提 出 了 耦 合 电 力 交 易 的 碳 权 责 任 市 场 规
则。文献[11-12]以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提出碳电
市场协同运行和交易的市场机制研究,为碳电市场
协同低碳运营提供参考,但是并未对负荷主体参与
市场响应后的用电经济性进行建模,且未明 确负 荷
侧用电碳排放成本的核算方式。在发电碳排放转移
核算方面,文献[13-14]通过电能量转移路径拓扑和
潮流信息确定发电碳排放转移量并核算对应的成本
转移量,但是未考虑市场交易后的电量分割和新能
源并网带来的影响。
负荷侧市场主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交易很少从
碳排放转移和碳市场对负荷响应行为产生影响。基
于此,本文立足于负荷侧开展面向电-碳市场融合的
协同机制和市场效益分析研究,提出电-碳市场系统
协 同 运 行 模 型 ,为 电 -碳市场协同提供物理-信息交
互的基础;基于人口规模方案,建立负荷侧用电碳排
放核算模型,为后续 用电 碳排 放成 本核 算提 供模 型
支撑;结合发电至用电的输电拓扑,提出随电能量转
移的碳权核算方法,为用电碳排放量核算提供方法;
DOI:10. 7500/AEPS20220208003
收稿日期:2022-02-08;修回日期:2022-07-15。
上网日期:2022-10-19。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5100-202155294A-0-0-00)。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