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第三个变化是中国企业碳中和驱动力深化演变进行中。企业侧在碳中和新的话
语体系下,与其等着被动逼着做,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开拓出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去年我们还在说中国的企业开展碳管理核心的三个驱动力是政策强制、品牌以及供应链的
压力等。
今年我们看到一些明显的变化,包括政策层面从国内的压力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国际国内
双重压力,倒闭企业开展碳管理。比如有些企业开始受到一些国外政策的压力,开始有间
接或者直接的影响让企业开始来关注它的碳足迹,并且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推
动更多的产品走向碳中和。
今年两会的时候,小米的雷军提案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
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则提出加快电池碳足迹方法论的研究,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的协调
和互认。企业家们都已经非常关注碳足迹相关话题,欧盟边境碳税对中国也产生了越来越
大的影响,尽管这个政策落地还有几年时间,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头部的企业,例如巴斯夫、
陶氏化学等已经开始计算数万种产品的碳足迹,并且开始倒逼更多的企业如中国制造型企
业,进行碳足迹计算和披露。
第二个演变是品牌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品牌的角度考虑碳中和这项工作的投入产
出比,并且真正迈出了最难也最重要的第一步,例如第一个碳中和的零售商场-SKP、第一
个碳中和的有机奶-伊利的金典有机奶、第一个碳中和的正谷巧克力、月饼以及第一个碳中
和的碗豆奶-小蛙植饮等。这些都是从品牌的角度,希望通过差异化提升品牌竞争力。
第三个演变是从传统的供应链关系演变到了更多维度,例如投资者与被投企业,银行与信
贷企业的上下游关系。投资机构会要求被投企业也要提供碳排放的数据,或者碳排放管理
的信息,淡马锡、高瓴、红杉等几乎所有的顶级投资机构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承诺,要带动
被投企业一起实现碳中和,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了。
洞察四:运动式减碳向理性化减碳转变
我们看到的第四个变化,或者说将来的趋势,就是对碳中和来说,运动式的减碳一定会向
理性化的减碳进行转变。这里有两个极端的现象,第一就是这两年大家都疯狂追逐碳中和,
运动式的减碳这个现象非常严重,所有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以社会倒退为成本的方式
去追求碳中和,都是我们认为的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碳中和的手段,我们把它归为运动式
的减碳。
另外一种,因为最近的地缘冲突,能源安全成为欧洲多数国家巨大的挑战,所以短暂性的
不可持续的使用化石能源的方式,也是我们看到的客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