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中经报智库VIP专享VIP免费

1
用智慧创造价值
2
卷首语
2020 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双碳”目
标,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将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
2021 年,“双碳”成为年度热词,为此,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
恩公司、《商学院》杂志,首度独家推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并最
终形成《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
书》旨在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
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
向及方法。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
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
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
转型已是势在必行。
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转型之际,《白皮书》从四个维度入手,协助企业全方位评估
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从而全面、真实地呈现出企业
“双碳”现状,进而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了解并激发“双碳”
价值,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面向传统能源、地产、
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TMT 行业的近百家头部企业展开调研,广泛收集中国企
业的“双碳”情况和目标,并为企业优化碳排放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言献策。
为企业致胜“碳中和”时代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
展业务主席 邹娟
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中经报智库负
责人 汪静
3
用智慧创造价值
目录
CONTENTS
概况与研究方法 05
洞见 08
榜单 18
“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 09
“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 13
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 15
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 16
2021 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 19
卷首语 02
1用智慧创造价值2卷首语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将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2021年,“双碳”成为年度热词,为此,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联合智慧支持方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首度独家推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并最终形成《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旨在通过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双碳”价值。通过指数研究,发现同业企业间“双碳竞争力”的差距,为提升“双碳竞争力”找到方向及方法。无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逐步推广并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实际影响的碳排放权交易(ETS)市场,都彰显出中国全面转向可持续、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要求。而从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到看得见的碳排放竞争力,企业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值此承上启下的关键转型之际,《白皮书》从四个维度入手,协助企业全方位评估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从而全面、真实地呈现出企业的“双碳”现状,进而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了解并激发“双碳”价值,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面向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TMT行业的近百家头部企业展开调研,广泛收集中国企业的“双碳”情况和目标,并为企业优化碳排放水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言献策。为企业致胜“碳中和”时代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中国经营报社副总编辑、中经报智库负责人汪静3用智慧创造价值目录CONTENTS概况与研究方法05洞见08榜单18“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09“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13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15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16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19卷首语024展望36关于中经报智库47关于贝恩公司47版权声明48有关“双碳”目标实现的三项展望37“双碳”目标下的ESG投资热39欧盟绿色新政,催生产品生命周期认证热潮41“双碳”目标,哪些领域将被改造44实战案例20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21能源结构变革,储能是下一个风口吗?24绿色建筑,SI住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27破局纸业“三高”,林业碳汇站上风口29碳信托“花式”入市迎来新增长极325用智慧创造价值1概况与研究方法·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2030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4大维度的评选体系。630%30%30%10%《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评估框架主要由合作双方基于自身丰富的行业洞察与经验提出,以问卷调研结合企业公开财报的数据收集与调研方式,共同对相关企业进行开展评选调研。为客观地比较、揭示各行业企业的“双碳”表现,本次白皮书中,在排名上整体采用了百分等级的赋分方法,以相对水平来评价每一家企业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行业的碳减排难度不尽一致,在“维度二:节能表现”中,排名按照受访者在其行业内的百分等级进行赋分,从而让跨行业之间的企业具有可比性。评选体系通过整合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的碳排放情况,以及2030年为目标时间的“碳中和”愿景,最终形成了涵盖“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节能表现、公司治理、社会影响力4大维度的评选体系。为了更好协助企业评估自身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水平,双方联合推出一个评估框架。(详见图1)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碳中和”设想,以及节能减排计划Assessedwhethercompanyhasclearcarbonemissionandrenewableenergyambitionandreductionplan评估目前减排成果,相关投入和措施,取得的认证和奖励等ThecurrentESGperformanceintermsofcarbonemissionandrenewableenergyresults,commitmentandcertifications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Whetheracleargovernancesystemhasbeenestablishedtoguaranteetheexecutionoftheplanwithproper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disclosure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Currentsocialimpactfrombothofficialand3rdpartymedia2节能表现Performance1碳中和愿景与计划Ambition3公司治理Governance4社会影响力Influence《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调研自2021年7月由中国经营报社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受访企业的问卷反馈,并根据评选体系及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综合得出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本次调研共覆盖传统能源、地产、零售、新能源、汽车、银行、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头部企业近百家。概况研究方法图1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7用智慧创造价值维度一:碳中和愿景与计划(30%)“碳中和”愿景。低碳减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企业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才可能抢下这一高地。企业既是碳排放主体,又是实现“碳中和”愿景、发展“碳中和”技术的主体,是助力中国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本次调研了受访企业在未来5-10年是否设立了清晰的“碳中和、碳减排”目标。碳减排计划。以2030年为目标时间,询问了受访企业届时的范围一(直接排放)/范围二(间接排放)排放密度计划、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电源使用效率(PUE)目标。维度二:节能表现(30%)以过去1年为时间范围,定量地测算了受访企业所取得的实际减排成效。包括企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密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电源使用效率(PUE)。此外,本次调研还从定性的角度,展现了受访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整体举措的实施程度,以及行业奖励和认证完成情况。维度三:公司治理(30%)该维度聚焦公司内部架构,评估企业是否拥有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来实现目标和举措。第一,从战略角度考察了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关注程度,包括有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是否制定了“碳中和”标准KPI,各个层级间有没有明确的沟通、汇报和培训机制。第二,从信息披露角度,衡量企业对于能源使用、“碳中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周期和质量。维度四:社会影响力(10%)该维度用于评估企业在“碳中和”领域所达成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企业是否在官方渠道设立了“碳中和”专栏并定期更新动态,以及在行业会议、媒体、报告中是否发布针对“碳中和”的报道及受众关注程度。本次问卷调研基于评选体系设置20个关联问题,重点通过分析受访企业的内外部“双碳”表现力,关注不同行业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耗能和碳排放的不同发展水平。82洞见·“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9用智慧创造价值“双碳”目标总动员:新型独角兽在出没能源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能问题。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不稳定的能源。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极端天气正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向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响应全球行动,中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然而与发达国家可以用六七十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相比,留给中国“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是基于怎样的基础和优势?在能源结构变革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需要突破的领域?在“双碳”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又能够带来哪些新的市场机遇与发展空间?减碳底气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展开,这场变局或改变未来世界能源的格局。世界低碳城市联盟秘书长章柏幸表示,中国积极倡导“碳中和”,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贯的政策和负责任的态度。“3060双碳目标”更是为中国制定了明确的里程碑式的方向,力争于2030年“碳达峰”亦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从国际形势看,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任重而道远。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强制性公共物品”的属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碳排放强度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从数据上表现为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和碳中和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本质上却是将碳排放压力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的“双碳”目标,建立在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早在2006年“十一五”纲要规划中就提出了“节能减排计划”,淘汰落后且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彼时中国大部分石油靠进口,油价波动,这或许比芯片问题更加“卡脖子”,因此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并建立一套自主、可控的能源体系。为此,国家大力扶持以太阳能、风能、水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这些新型清洁能源成熟之日,即是我们新能源秩序建成之时。而这场能源革命,10双碳支撑环境减少碳排放化石能源燃烧过程固碳生态固碳CCUS能源行业减碳重点领域减碳减污降碳国家政策制定碳中和科普碳中和教育碳交易和CCER碳金融碳普惠数据支撑环境双碳愿景的宣传增加碳吸收“碳中和”技术路径图资料来源:清华大学SIGS-IMR碳中和研究中心有人称堪比“工业革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体量大、人口密集,传统能源产业规模庞大,要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指出,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底气首先在于中国开展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显著的成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初步核算,截至2019年底,中国在建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20万处,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中国的底气还在于碳排放强度的超预期下降。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超过之前制定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另外,消费侧电能替代的广泛应用也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积极助力。在技术方面,赵克锋分析指出,技术支撑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特别是光伏产业,目前中国的生产和市场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国产化。液体储能新赛道“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是能源产业格局。在中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章柏幸说:“能源格局的重构应该有计划地分步进行,我不认为‘运动式’地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率是最佳的选择。在前期可以相对大幅度提高‘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的整体比重,降低‘煤炭+石油’消费的占比,同时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的比重。特别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非化石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条件。在大规模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此类项目的长远规划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风电和水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太阳能对多晶硅原材料的过度开采和对储能电池的依赖性,核电的放射性污染等等;二是非化石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并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此类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袁惊柱表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还将至少增加6.66亿千瓦。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就必须统筹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结构、高弹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电网、“源网荷储”(指包含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多元互动的电力体系,以及以电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的发展。要提升水电、风电、核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一是要积极在新能源优势地区集约、高效开发,有序发展新能源电源基地,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供应格局;二是要在电网灵活性、安全11用智慧创造价值性和稳定性上进行技术攻坚和创新突破,形成有利于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高弹性电网,科学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源网荷储全网的协同和调控能力,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强储能技术创新及开发应用,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三是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运输和调配能力;四是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并网接入的制度安排,使地区间的博弈形成有利于中国能源体系整体利益的新能源并网接入机制。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指出,能源结构调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能问题。因为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不稳定的能源。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100小时到2000多小时之间不等,超过2000多小时的区域不多,全国平均在1450~175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1/6~1/5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5/6~4/5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大约是2000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一年365天8760小时不间断供应。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因此,储能技术一定要有所突破。电的好处在于可以远距离输送,坏处就是不好存储,如果储电问题解决不了,电网就不可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其他的时间还是靠火电,无法真正实现能源结构的变革。能源互联网只是解决电的输送问题,没法解决储能问题,储能问题解决不了,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就不能扩张,不能扩张发出来的电就会浪费。刘科表示,这需要换个赛道思考,既然储电不好储,那就可以把太阳能、风能转换成液体,比如转换成甲醇进行存储。液体能源之所以是人类首选,一是因为液体能源可以低成本陆路输送,二是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跨海输送,三是可以长期储存。作为一个能源载体,只有液体可以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抓住“储能”这个主要矛盾非常重要,这样“碳中和”目标才可以稳步推进。其次就是用煤炭的同时尽量去改良土地,增加绿色吸碳能力,使得二氧化碳吸收和排放达到平衡。最后是储热,中国大的火电厂晚间不发电只烧煤,等于一天三分之一的电都浪费了,可以通过热的形式储存下来,而后可以制冷制热,供人使用,这样也可以减碳。储能领域或将出现独角兽企业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1年1月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强调:“每个国家、每座城市、每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需要采取可信的计划,在中期目标的支持下,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立即采取果断行动,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航空和农业到运输、航运和工业,每个行业都必须尽其所能。”明确了参与节能降碳是每个企业应尽的责任,诚如《从绿到金》书中所提到的“责任即能力”观念。史蒂芬·柯伟认为,责任其实是一种“反应能力”,应该从“高效能”的角度看待责任。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双碳行动既是责任也是能力的体现。《巴黎协定》中指出,力求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C之内。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双碳”目标?赵克锋认为,首先要测算一家企业及其全部供应链的年度排放总量,称为企业碳足迹,可用于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核算。其次,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定期发布碳减排报告,促进全供应链协同减排,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市场动力。最后,一个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体系应当是企业推动建立的重点工作。“碳足迹、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全供应链管理工作。真正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核算方法和工具,赋能全供应链所有相关人员,协同创新,持续减排,从而落实和支撑全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启,而这除了碳交易本身的市场之外,也会带动包括碳排放开发公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于“碳中和”而言,碳交易市场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助力“双碳”,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市场红利。“双碳”目标的确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赵克锋表示,从宏观来看,根据多家研究机构对碳中和投资总额估算的数值,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投资规模上的预测均是百万亿级的。研究认为,这将对中国未来40年年均GDP增速贡献达到2%以上,“碳达峰”及“碳中和”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微观来看,在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对大量的煤矿进行整顿,压缩产量,这可能影响到上万甚至几十万工人的工作岗位。要实现碳减排,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向电气化转变。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在供暖制冷、灯光照明、厨电器具等方面大放异彩。增汇也是实现“碳中和”12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常见的有力举措有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如: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也将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在“双碳”之后,不少新型企业孕育而生。河南德益碳碳排放开发有限公司于2021年2月3日在新乡市成立,是一家专注于绿色发展、新能源、“碳中和”及低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创新性综合类咨询服务公司。如各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达峰规划、企业碳足迹、碳资产托管、碳资产管理架构及能力建设、能耗排放数据、“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服务。该公司负责人管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某个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开展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移动储能、CCUS(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标签、城市群达峰等研究。”如何在能源结构上有效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刘科提出了现实的“碳中和”五大路径:第一,通过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低碳能源系统。第二,利用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微矿分离技术。第三,实现光伏与农业的综合发展。第四,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第五,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发电。这其中也蕴含着企业的新机遇与巨大市场空间。刘科表示,第一,比如率先在煤制甲醇厂里引进太阳能和风能制氢,让煤制甲醇厂不用排放二氧化碳,不用交碳税,这样企业就有竞争力;第二,微矿分离技术。通过分离的矿物质去土壤改良,治理更多板结的土地、盐碱地或者沙漠,产生更多绿色土地,这样也可以去拿碳汇;第三,做电的储能。把晚间的电储存下来,平时需要空调和供暖再释放出来,这样可以拿到碳汇去交易;第四,风能、太阳能公司有很大增长空间。如果储能技术有大的突破,将来也会产生独角兽公司;第五,如果未来碳的交易价格越来越高,或许在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领域也有企业的发展机会。以汽车领域为例,刘科表示,为了要达到“碳中和”,石油就不能用太多,将来要么是电动车,要么是燃料电池汽车,燃油车减碳的空间很小。随着燃油车效率不断提高,百公里油耗不断降低,再怎么研发降低油耗都有限,但是如果用燃料电池汽车就不用“放碳”了。用太阳能电解氢气来开车或者太阳能发电开车,至少给未来提供一条低碳的道路。假如用太阳能或者风能来制作甲醇,那么其液体的基础设施就可以给三代汽车提供能源,第一,如西安出租车直接烧甲醇,这是清洁的、低碳的能源;第二,在汽车里装50升甲醇,相当于汽车的“移动充电宝”,不需要担心旅程焦虑。目前制作甲醇的技术很成熟,已经有40多个基站用甲醇供电。既然可以给基站供电也可以给车供电,就需要研发如何缩小车内所占空间;第三,未来如果燃料电池汽车很便宜的话,那么甲醇上边就是个储氢的载体,车上有氢气就可以直接推动汽车。这样,一套基础设施可以供三代汽车应用,而未来到底那种汽车会更普及,这需要市场做出选择。不同的消费者和应用场景不一样,需求就不一样,未来哪一种都可能。刘科表示,“碳中和”不光是技术问题,也是决心和社会成本问题,只要有决心,愿意付出足够的成本,就一定能达成。40年可以做很多事,可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双碳”东风把整个环境治理好,有效治理雾霾,对人民是好事,也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此外,“碳中和”不要操之过急,技术目标也不要搞“碳中和”大跃进,而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下去,慢慢适应、慢慢做试点、逐步完善,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刘科坦言。在中国“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后,“节能降碳,保护环境”便不再只是口号,而是人们的共识与行动。不只为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家园。“双碳”目标的开局之年已经打开,并且未来可期。13用智慧创造价值从“碳中和”的愿景和计划角度,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碳中和”愿景与计划:科技互联网行业、传统能源行业领先市场,普遍具有明确的“碳中和”愿景与计划(图2)。传统能源行业作为重排放行业,在强监管政策的促使下积极转型。而投资者及民众的高期待,促使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率先关注并积极投入“碳中和”。第一,科技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较高,盈利增速领先,因此,面临较高的ESG风险敞口。骏利亨德森集团的全球科技领先投资组合经理AlisonPorter曾指出,“科技股已经跑赢大市超过十年,其盈利增速一直领先其他经济领域……ESG是‘科技飞轮’的重要保护网,积极参与ESG事务有助于维持‘科技飞轮'的动力。”第二,长期以来,科技互联网行业和能源行业备受各界关注,承担引领变革的角色。˙跨行业整体排名行业内知名企业所处水平本行业排名中位数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售地产银行平均值ESG评分最低组次低组中位组次高组最高组Note:市盈率指数为负的正态化后的市盈率倒数;引自MSCI报告,FoundationsofESGInvesting:HowESGAffectsEquityValuation,Risk,andPerformance,07-2019,文章截取2007年1月到2017年5月数据进行计算,期内的平均值用圆点表示,竖条代表观察值的5%至95%范围。Source:贝恩分析;案头研究市盈率指数“碳中和”愿景与计划调研情况分析图2图314调研显示,80%的受访科技互联网企业在未来5-10年设置了清晰的碳减排目标。在碳减排计划方面,展望2030年,有约80%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和能源企业计划届时将每年减少0%~5%之间的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此外,100%的受访车企和零售企业计划届时每年减少0%~3%之间的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年至今,中国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与路线图。比如,京东领先市场率先完成设定符合SBTi标准的科学碳目标,成为市场表率。“碳中和”愿景与计划: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紧跟全球趋势,陆续发布“碳中和”目标(图4)。与传统能源行业、科技互联网行业相比较,本次调研显示,以银行、零售等为代表的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排放为主导的行业在“碳中和”愿景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比如,仅10%的受访银行表示,在未来5-10年设置了清晰的“碳中和、碳减排”目标。在展望2030年范围一/范围二的排放密度减排计划时,有80%的受访地产企业未制定2030年碳排放密度减排计划,40%被调研零售企业未制定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之所以会产生该差距,是因为相较于能源等以范围一排放为主的行业,目前服务行业的碳排放以间接排放为主。但是,伴随监管的逐渐加强,碳交易市场适用范围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被纳入“碳中和”的体系中,因此,各大行业的企业都应当逐步制定适配自身的“碳中和”愿景和计划。比如,企业调节“碳中和”目标时,在范围一、范围二之外,应当将其它间接排放纳入规划蓝图,全盘考虑,先行一步。国际互联网巨头“碳中和”行动业已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作出激进碳承诺国内互联网企业紧随其后,发布碳目标与路线图首家发起“气候承诺”倡议,许纳布预备在2040年前达成碳中和,并鼓励销售伙伴创造可持续的产品宣布到2030年,微软将实现碳负排放;到2050年,微软还将从大气环境中消除部分碳排放,总量为自1975年公司成立以来的碳排放量总和宣布致力迈向碳中和,将推进碳核查,制定碳中和的策略与路线图宣布计划于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碳中和目标承诺2020年达到碳中和;到2030年,其供应链、员工通勤和商务旅行实现净零排放宣布计划到2030年完全实现电力供应去碳化,并且每个场所均全天候采用无碳能源开展运营宣布计划到2030年,为整个业务、生产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宣布计划与2019年相比,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减少50%承诺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于2021年起定期披露进展2019.92020.12020.92021.12021.62020.72020.112021.3图415用智慧创造价值//1.21.01.005101520255.90.311.80.0051015202538.1103.481.0578.301202403604806002.16.91.922.9010203040501.75.63.926.50102030405054.999.1324.32436.7050010001500200025000.12.44.165.7329.775.71669.63.911.23.89.80.7概览了“双碳”目标后,再了解目前各企业的出发点,即目前节能现状一碳排放强度。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的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比如,受访能源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约为329.65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是世界领先能源企业的5倍之高,后者约为65.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此外,受访车企的平均排放密度约11.2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人民币,约世界领先车企的5倍;而科技互联网和零售行业企业的平均排放密度大约是同行业世界领先企业的2倍。节能表现:现阶段,中国企业在各行各业碳排放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较大(图6)。!"#$%&'!"#$%&多数以范围二、范围三(包括所有其他间接排放)排放为主导的企业尚未明确“碳中和”愿景(图5)。被调研银行未设立整体“碳中和、碳减排”目标被调研地产企业未制定“2030年排放密度减排计划”被调研零售企业未制定“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90%80%40%世界中国领先企业世界/中国领先企业平均排放密度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电力汽车零售银行Note:世界领先企业指世界范围内(除中国)各行业2020年营业收入排名前5的公司。中国企业指本次调研中选取的70家公司,本项计算中只包含企业公开披露数据。Source:贝恩研究;调研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排放密度(tonesCO2e/MRMBRev.)高低节能现状调研情况分析图5图616中国企业想要逐步缩小与世界领先企业的差距,当前,企业应当立足自身业务及碳排放情况,积极评估政府“碳中和”计划、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法规对企业的实际财务影响,从而及时做出应对规划。观察全球领先企业在节能表现上的先进做法,基本涵盖:1)提升运营效率、节能减排、促进范围一减排;2)更多地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通过与合作伙伴签订购电协议,共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或者完全自建,抑或可再生能源项目股权投资,努力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3)全面排查供应商碳排放情况,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追踪”,辅以碳捕捉、碳清除及低碳产品设计等手段,进行改善。如今,大部分受访中国企业会定期发布ESG报告,仅小部分零售和新能源企业尚未定期发布相关报告。超过80%的受访银行、地产、科技互联网、汽车行业的企业会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展现出较强的“碳中和”决心。进一步看,地产、科技互联网企业所披露的碳排放信息较为全面且详实。相较于世界领先企业针对碳排放的公司治理水平(被调研企业已经100%实现了定期发布ESG报告、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且详实)。整体上,中国企业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从而有效追踪、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为进一步治理打好基础。公司治理:中国企业在“碳排放”治理上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来有效追踪碳、报告、披露碳排放数据,为进一步治理打好基础(图7)。Note:世界领先企业指世界范围内(除中国)TMT、能源、零售、汽车、银行5个行业2020年营业收入前5名的企业。Source:贝恩分析,调研数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报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科技互联网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零售地产银行世界领先企业N=2582%89%67%83%67%67%80%75%57%100%90%100%90%11%N=11N=9N=11N=10N=8N=10N=10%被调研公司定期发布ESG报告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详实公司治理调研情况分析图717用智慧创造价值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在本次调研中,各大企业“碳中和”治理体系普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公司治理:“碳中和”治理体系普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员工整体参与感,并有效追踪、报告碳排放情况(图8)。除此之外,当前市场碳排放核算标准不统一,以银行为例,有些企业核算边界涵盖全部分支机构,有些企业仅涵盖总部办公场所和所有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此外,本次调研中发现,不同的企业的电力排放系数依据来自不同年份颁布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碳核算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基础,我们预期随着“双碳”话题的逐步推广,企业将更科学规范的管理,逐渐形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数据标准,以实现与全国、全球碳排放体系的统一,进而可对减排效果量化评估。中国企业治理体系普遍尚未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追踪碳排放并激励员工参与“碳中和”战略的被调研企业没有定期“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沟通、管理和培训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立碳中和部门、委员会或相关岗位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置“碳中和”相关KPI或者没有定期的“碳中和”KPI考核主席/首席执行官首席环境官财务团队各业务线及其负责人所有员工环境可持续团队可持续工作组财务“碳中和”责任划分激励碳排放追踪汇报•微软向“碳目标”前进的进度•就“环境”议题向董事会做汇报•年终奖金与微软整体“碳中和”目标达成情况挂钩•整体负责微软环境战略及相关项目的策划、执行•领导微软整体的“碳中和”计划的执行•核算企业整体碳排放•年终奖金与微软整体“碳中和”目标达成情况挂钩•核算微软内部“碳价”及各业务线碳收费(包括员工差旅等)•n/a•n/a•推动各业务线内“碳中和”举措的落地实施•负责人年度考核•内部碳收费计入业务线利润•核算业务线内细化的碳排放、碳收费及相关指标•推动相关“碳中和”举措的落地实施•负责人年度考核•参与相关“碳中和”举措•帮助识别新的“碳中和”举措机会•可为自己发现的“碳中和”新方式申请资金21%63%68%图8183榜单·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19用智慧创造价值中经报智库根据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研究方法,分行业评出“双碳”竞争力表现优秀的企业,他们分别是:以上排名不分先后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榜科技互联网零售银行能源新能源地产汽车204实战案例·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能源结构变革,储能是下一个风口吗?·绿色建筑,SI住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破局纸业“三高”,林业碳汇站上风口·碳信托“花式”入市迎来新增长极21用智慧创造价值能源“由黑转绿”,火电“坚挺”之考如今,新能源被捧到高处,曾经的“老大哥”火电公司的种种弊端何解?行业又该何去何从?在近年来的低碳减排方向及“双碳”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概念股大火,不少企业市值飙升至数千亿元。从前的“火电大哥”相较之下表现黯淡。新能源乘风而起、前景光明,能源格局“由黑转绿”的同时,火电依然占据着全国电能的主要阵地。放到全国能源竞争格局上来,新能源更是规模占比微弱。在新能源理念及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能够看到依旧是“老大哥”的火电行业的诸多弊端及新挑战。如果说火电行业产能过剩、机组利用效率偏低是漫长发展中出现的弊病,那么“市场煤、计划电”的“煤电相杀”矛盾则是行业机制上的漏洞。在电源结构、季节结构与区域结构等各方需求上,火电一直以稳定的电力输送成为民众信赖的基础。如今新能源领域被捧到高处,曾经的“老大哥”的种种弊端何解?行业又该何去何从?由黑转绿“节能减排”最早出自2005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能源方面的升级和污染防治正式成为重要发展课题。此后,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基础上,开发和促进新能源方面也得到了多项政策的鼓励扶持。在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等一连串与“十三五”规划相关的文件密集下发,为促进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给予有力扶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再提清洁能源。由此可见,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新能源领域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能源行业不可忽视的趋势。借助政策的东风,2000年以来,以光伏和风电为代[火电行业]3.42%6.12%4.8%67.89%太阳能风电核电17.77%76264亿千瓦时火电2020年全国发电量总构成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数据整理水电表的新能源企业实力崛起,隆基、晶科、远景等市值高涨。而许多从前的“老大哥”——火电公司则在原有产业发展受困的情况下寻求转型。以“五大四小”(五大即: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四小即:国投电力、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和中广核)为例,各企业官网纷纷“晒”出其新能源布局或转型成绩。其中,2020年中国华能集团火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37亿千瓦,水电、风电以及光伏装机总容量分别为0.28亿千瓦、0.25亿千瓦以及0.07亿千瓦;中国大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586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38.2%;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由中国国电集团、神华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火电总装机量1.91亿千瓦,风电总装机量4604万千瓦;中国华电集团在官网分别展示了火电、水电、风电、核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业务;国投电力官网除了介绍火电工程,还介绍了水电工程和风电、光伏工程。22据官网最新数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火电总装机8497万千瓦、风电总装机3201万千瓦、水电总装机2399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3303万千瓦、核电总装机698万千瓦;华润电力火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为32127兆瓦,风电、光伏发电及水电运营权益装机容量合计11238兆瓦,占总运营权益装机容量约25.9%。以核电为主的中广核,截至2021年7月31日,其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超过6426万千瓦,其中核电2826万千瓦,新能源超过3600万千瓦。可以看到,电力能源“由黑转绿”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中国发电行业主力军的“五大四小”,身体力行,拥抱新能源。新旧交替虽然新能源乘风而起,但火电依然牢牢占据着中国电力能源格局的“主战场”。从新旧能源交替的竞争格局当中,依旧可以看到火电的“坚挺”。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1~6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2.6亿千瓦,同比增长9.5%。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12.67亿千瓦,占总量的56%,占据电力的“大半个江山”。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方面,火电排名遥遥领先,达到1757万千瓦,其次则是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和核电。另据华经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国的发电量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火电约占全国电源结构的59%。具体到电力行业当中,2019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虽然新能源乘风而起,但火电依然牢牢占据着中国电力能源格局的“主战场”全国发电总量的69.6%。因此,华经情报网指出,“尽管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换挡期,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但是发电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火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发电量的主要来源。”中国的用电量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冬季与夏季电网负荷极大,而火电由于机组发电较为灵活,因此方便电网调峰,这是火电较水电、风电相比最大的优势之一。此外,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电力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并且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华经情报网认为,2020年4月以来,中国社会单月用电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对于火电而言,水电丰期挤压已结束,在末端强劲的需求下利用小时或将得到明显提升。矛盾难解虽然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火电行业数据依旧向下,但在新能源崛起的大趋势下,火电行业不可避免地被波及。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中午,在沪深SW火电板块共计37家上市公司,累计市值达到7576.02亿元。撇开牢牢占据高地的“五大四小”不谈,长源电力等多家火电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还有多家火电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传统火电厂业绩增长乏力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火电属于成熟行业,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业绩的空间十分有限,而新增装机规模、提升上网电价又受政策制约因素影响较大。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指出,由于季节性用电因素或有特殊情况导致的电力供应需求变化比较大,然而煤炭价格又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采购行为,因而出现“跷跷板”效应,传统火电厂业绩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亏损很正常。诚然,“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长期存在。国家对煤炭产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后,煤炭价格逐步由市场制定,但煤炭的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电价,而电作为国民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却不可能跟随煤价实时波动。“双碳减排目标下,除非季节性用电因素或有特殊情况的电力供应需求,未来看煤炭和火力发电企业的业绩有长期下滑的趋势。火电燃煤发电除了刚需的电力配套产出外,很难再有大的业绩增长空间了。”祁海珅表示。柏文喜提到,2021年7月,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指出,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在23用智慧创造价值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这不过是以有形之手试图缓解火电企业煤电“跷跷板”效应的扬汤止沸之举。“要真正化解煤电企业的价格与业绩相杀矛盾,还需要以推动煤电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为方向,建立煤电企业的市场化调节乃至市场化进入与退出机制,以此来实现煤电企业业绩的市场化平衡,彻底化解煤电企业业绩相杀的长期冲突与矛盾。”柏文喜表示。何去何从?如今,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涌向了低碳、绿色,“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在逐步落实,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崛起,“火电大哥”何去何从?祁海珅指出,“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产业、环保低碳经济将在未来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双碳”目标背后的国际能源竞争,也是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一定会影响中国的新产业布局和发展质量。他认为,新能源发电要在未来的能源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必然会影响整个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总之,能源行业的时代变了,尤其是能源电力行业从‘适应高比例’发展新能源,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充分说明新能源要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充当主力军的作用,不再是陪衬了。”祁海珅表示。在此情况下,“火电大哥”又该何去何从?柏文喜认为,从降本增效的角度来看,火电厂可通过技术革新,以大换小来提升效率和降低单位煤耗、以热电联产综合收益来提升收益、以煤电联动降低煤价波动影响等有效途径来进行。同时,祁海珅指出,传统发电企业应该对已有的存量客户市场的用电需求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存量客户就是财富或者说是发展的基础,需要做客户价值的“重新”定义,发展“用电智慧化”服务,具体来讲就是“数字智慧+用电服务”,这就需要发电企业长期且持续性的推进,战略性的持续投入“服务”,与现有发电业务做好平衡,延伸服务业务、创新业务的转型。总之,发电生产只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创新式服务才是发展未来,无论是“隔墙售电”还是“新型储能行业”,都是积极选项。既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就要在新能源发电、新型储能、能源互联服务上下功夫,拓展新业务发展空间。“电力行业的时代已经在改变,已经由‘单一生产’时代向‘综合服务’时代转变,火电厂再不积极转型,除了刚需的电力配套产出外,很难再有大的业绩增长空间了。”祁海珅总结道。24能源结构变革,储能是下一个风口吗?从能源结构调整本身、过程能效提升、后端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等维度来看,会产生很多新的增长点和投资机会。“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煤炭业(一次能源)、电力(二次能源)、传统高耗能重型制造业(钢铁、水泥等)、交通、建筑等行业在当下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实现‘双碳’目标最核心的,则是以能源结构转型代征整个经济结构的系统性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艳表示。自中国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来,有关碳减排的战略与时间表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第一制造业大国,目前年碳排放量在百亿吨左右,暂居世界首位。因此,通过合理路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而这一目标的大力推进也势必催生现有行业的变革与重构,将切实影响企业运行的节奏与进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过去几年发展得如火如荼,但资源分布不均衡、输出不稳定的问题依旧存在,发电存不住,一直是个难题,随着“双碳”目标开始行动,越来越多的人瞄准了储能行业,这会是下一个风口吗?能源结构变革进行时“‘双碳’目标的推进将对经济转型形成倒逼机制,为中国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杨艳列举了三个方向:第一,煤炭、煤电转型,需尽快大幅减少煤炭消费占比,逐步停止对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投资,而将煤炭转为原材料来使用(如化工);第二,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交通方式的改进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立新型电力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第三,传统高耗能重型制造业(钢铁、水泥等材料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发展绿色建筑。“中国能源结构的转变方式很清晰,直接从煤炭转向可再生能源替代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满足大规模的能[储能行业]源需求,必然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足够程度,才能可持续地支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杨艳指出,从能源结构调整本身、过程能效提升(包括整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后端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等维度来看,会产生很多新的增长点和投资机会。例如,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继续投资及相关金融支持所形成的“政策推动+市场拉动”效应,以及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与带动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TÜ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智能能源副总裁、南德新能源汽车检测(江苏)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海亮表示,对新能源产业来说,未来四五十年都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整个行业每年都会有非常好的增速。“要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意味着发电结构的改变,为了应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冲击,电网的同步建设至关重要。另外,包括储能在内的相关技术发展进程也会日益加快。由此,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都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改变能源消耗结构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排放,包括对电能、氢能等新能源的使用。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向,电池产能的增加和技术的变革都将对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推动。”许海亮指出。由此,在碳中和目标下,无论是对发电端还是用电端,都会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储能成本与安全账本变革与重塑之下,往往机会与挑战并存。对于当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杨艳指出,尽管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明显增长,其中风电、光伏电装机量合计超24%,但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仅在9%左右,而传统的火电占比仍接近69%。对新能源企业来说,当下发25用智慧创造价值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体现在技术、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因此,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相关企业应积极加快新技术研发,尤其是加快解决储能问题;其次,加强协作,努力从发电、储能、转化、输电、消纳等环节协调发力,克服风、光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带来的输出不稳定等问题。以储能行业为例,作为中国尚处于发展早期的产业,在“双碳”目标下其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势必面临着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战。“当下,中国储能行业主要以电化学储能为主,重点应用磷酸铁锂电池,就整个储能系统而言,成本仍然偏高,而目前电池的使用寿命也面临一定壁垒,电池循环使用次数的提升仍待突破。”许海亮指出。另一方面,锂电池作为电化学中活跃性非常强的一种材料,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热,由此导致储能系统存在风险。“锂电池起火是储能行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风险,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双重挑战。”许海亮表示,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要从技术本身和系统设计上着力突破,还包括更优质的消防系统、电力空气系统、隔离系统的配合等。这需要时间进行消化,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只有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才能更放心地将这项技术加以更全面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涉及安全问题,就不可或缺地提到标准,包括电池本身的标准、安全水平、使用寿命,以及整个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系统设计所需达到的标准等。当下,国内在行业标准的建设上也需要一个过程,接下来才是如何严格去执行的问题。”许海亮如是说。为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7月15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以看到,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储能行业每年的增速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进入到行业中来,更大范围地应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回看过去10年的光伏、风电产业,从大家知之甚少,到如今涌现的几百家上市公司,也产出了不少千亿市值企业,甚至像宁德时代这类万亿市值的龙头企业,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许海亮表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双碳”目标下,除了发电产业结构的变革,用电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更新与迭代。当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正是其中一个缩影。“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在行业内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仅在5%左右,但无论26是从增速还是从产业格局而言,发展趋势都是非常清晰的。近5年内,投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及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企业非常多,包括一些造车新势力在内的头部车企也都在慢慢站稳脚跟,国际大品牌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和规划。未来这些不同类别的新能源车企或将形成一种角力格局,更好地在行业中共存。”许海亮指出,“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一个用电单位,也是一个发电单位。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庞大,甚至是智能用电技术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发展,今后终端智能化的功能或许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地,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一些阻力风险也逐渐暴露,例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新能源车起火事件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包括充电桩在内的配套设施完善性和新能源车使用中充电的便捷性等,都是行业进一步发展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供应上来说,目前大部分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决心非常强大。当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市场对新能源车的诉求也会提高。不仅在安全性和标准合规上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充电效率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需要在快和慢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要保证提升效率,但也不能忽视产品质量。而检测认证行业作为技术第三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产品合规性进行评估、审核及认证,使产品以更低的风险和更高的效率进入市场,通过加快研发进度和流转效率,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和现金流回收。”许海亮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达20万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之中,电池就包含了3种,而非正规回收企业却对电池废气、废液和废渣毫无处理、任意排放。这意味着,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电池回收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一个巨大市场和产业机遇。回收回来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用于储能电站,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被很多企业看好。以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为例,正不断加速储能领域的布局。8月12日晚,宁德时代发布定向增发预案,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增发232,900,780股公司股份,占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10%,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能扩建项目。不只是宁德时代,诸多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也纷纷布局锂电池回收及储能行业,如比亚迪、中航锂电、上汽集团、北汽新能源等。杨艳表示,“‘碳中和’意味着一场持久的硬仗,要谨慎平衡其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百姓生活福祉的关系。‘碳中和’不应以牺牲经济的合理发展和百姓的生活福祉为代价,‘碳达峰、碳中和’意味着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因此,要深刻理解新的绿色发展观,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未来,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完善,以及越来越多资本的进入,都将促进“3060双碳目标”较为乐观地在既定路线下实现。许海亮表示,“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也已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将通过一种相对市场化的机制,激励企业实现减排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更需要包括检测认证企业在内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的审核和评估。从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南德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希望通过相关服务,从技术支持、评估、质量认证等方面,推动行业的发展,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良币驱逐劣币,进而实现良性循环。”27用智慧创造价值绿色建筑,SI住宅未来或将成为主流观念里,百年住宅的建筑成本会远高于普通住宅的建筑成本,但从住宅的使用寿命、住宅的销售情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前者获得的效益却远高于投入的成本。“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与促进社会与建设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国际基于在应对气候变化走向可持续社会建设愿景、发展模式,其可持续建设模式、制度与技术已成为全球建筑界发展主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表示。在人类活动中,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将会产生大量的消耗。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数据,全球每年建筑及相关产业将会消耗全球50%的能源、50%的水资源、40%原料,同时也会造成80%耕地损失、42%温室气体排放、50%的大气污染、48%固体废弃物和50%氟氯化合物。在刘东卫看来,过度开发和一味追求高速批量建设,当前,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中国住宅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筑行业]严重制约了建筑领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房地产业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企业在构筑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如何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住宅模式的转变中国是世界上既有建筑量最大且每年新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既有建筑拆除的数量也很大。当前,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中国住宅建设的关键所在。刘东卫认为,对房地产行业开发、建设商而言,住宅可持续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建筑行业走向28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途径。在迈向低碳可持续社会的优良资产建设方面,延长建筑寿命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住宅建设应坚持质量第一的“百年大计”。对于如何去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减碳的目标,万科提供的材料显示,万科围绕工业化建造体系、绿色建筑、智慧运维、生态环境、可再生能源、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促进人居、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茂集团表示,为更好地统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世茂于董事会下设“绿色管理执行委员会”,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普及更新小区内的节能环保设备,从“绿色建筑”上升到“绿色社区”,同时还积极推动员工、业主、租户、供应商等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推动环保理念的传播。绿色建筑“经济账”通常的认知中,百年住宅的建筑成本会远高于普通住宅的建设成本,但从住宅的使用寿命、住宅的销售情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获得的效益却远高于投入的成本。以绿地崴廉公馆项目为例,刘东卫介绍,“据测算该项目的投入成本仅比平时高出200元~300元/平方米,但是在销售价格上却多卖出5000元~8000元/平方米。”刘东卫还提出了绿色建筑的优势在于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集成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配置、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空气质量监控自平衡系统、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可有效解决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是住宅业应对未来挑战必然选择。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房企已经告别了过去高增长、高利润,新的发展阶段,对房企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考验企业从全局出发,去制定系统化的策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据仲量联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从愿景到行动》报告显示,尽管有80%的中国企业在调研中表示,已经将减排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制定脱碳计划的方面,仅有20%的企业制定了具有战略目标以及持续进程的明确脱碳计划。相比之下,在亚太地区,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已经制定了战略性脱碳计划。为了缩小这一差距,告别暂时性的减排计划对中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实现住宅建筑减碳的目标,刘东卫建议,借鉴日本低碳理念的可持续性住宅模式,即资源循环型住宅,基于住宅建筑全寿命期、并针对建设废弃物的相应对策和削减碳排放量等问题,从住宅开发建设到维护、管理、废弃的系统性考虑,进行延长寿命、易于再生、有效利用能源的集成技术的开发,建立了聚焦资源再利用、最低废弃物排放、最低能源消费等为目标的低环境负荷的资源循环型住宅发展模式。“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提出的‘200年住宅’构想和长期优良住宅建设标准,构建了基于SI建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和住宅建设技术,以实现具有能够沿用到下个100年的品质和与城市街区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建设。”刘东卫表示。SI住宅是结构体S(Skeleton)和居住体I(Infill)完全分离的住宅。由住宅的躯体、共用设备空间所组成的结构体(Skeleton)──具有100年以上的耐久性,从环境资源的保护,社会经济的观点出发进行设计,提高了住宅资产价值。由各住户的内部空间和设备所组成的居住体(Infill)──则以其灵活性和可变性为主,对应于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的变化,住户内部分割可灵活多变,为居住者持续安心地使用提供了可能性。从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刘东卫认为,SI住宅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逐渐成为主流是必然的。29用智慧创造价值破局纸业“三高”,林业碳汇站上风口人均用纸量增加,造纸的“减碳”压力增大,破解这对矛盾,将是造纸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活中,纸制品的应用非常广泛,从面巾纸、卷筒纸等生活用纸,到打印纸、白卡纸等办公用纸,乃至快递箱、包装袋等包装用纸,纸制品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用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认为,用纸袋替代塑料袋,更加环保。2019年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显示,造纸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纸张产品广泛用于文化传播、包装、装潢、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鲜为人知的是,碳排放的八大高耗能行业中,造纸位列其中。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在2021年6月举办的“2021碳中和与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曾表示,中国纸张消费量从2000年的3575万吨提高到2020年的11260万吨,同比人均消费量从28千克增长到84千克,中国人均纸张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造纸行业]右。预计到2035年,中国人均纸张消费量将达到120千克至130千克,2035年前仍需增加5000万吨至7000万吨供给量。人均用纸量增加,造纸的“减碳”压力增大,破解这对矛盾,将是造纸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三高”盯上造纸业造纸业有中国经济“晴雨表”之称,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永新认为,“造纸业是轻工业中的重工,是国民经济较为重要的支柱。”他举了个例子,“在2008年和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造纸企业人会更早了解到,因为造纸业发现,像包装纸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康师傅定做的包装盒少了,经济不景气也就有了预兆,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造纸行业。”不过,市场皆知造纸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量”的行业。“一个造纸厂毁一条河。”这是三四十年前造纸厂附近许多不知名河流及水域岸边泡沫横生的真实写照。30郭永新表示,“造纸行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这是它被列入碳排放工作重点的原因。但这不是说造纸业落后,而是产业性质及制纸流程长且复杂的特点决定了造纸行业的能耗较大、碳排放较高。”郭永新解释,“造纸的工艺是把传统木材进行蒸煮,这里需要煤产生的电能与蒸气进行加工制浆,之后在纸浆变成纸张的过程中,需使用大量蒸汽进行烘干,能耗非常大。化学制浆中碱回收工艺,需要将蒸煮黑液进行浓缩并通过化学反应将其中的碱提炼出来再应用。所以从蒸发到浓缩,再到采用化学办法等等方式的使用,可见制浆造纸过程需要大量电能和蒸汽,因此造纸行业是减碳的重点行业。”不过,郭永新也提到,绿色低碳在造纸行业中很早就在实施,并不是“双碳”目标提出后才采取的行动。“这些年造纸行业在低碳绿色方面的努力是可见的,并取得了成效,比如造纸行业的用水减少、节能节电等方面的进步飞快。以造纸用水为例,此前造一吨纸需要几百吨水,现在科技研发先进的企业就可以达到只用几吨水的水平,这个进步是飞跃式的。而在市场关心的污染方面,国内制定的标准也是领先水平,甚至优于一些欧洲的指标。”破局“三高”的路径中国造纸协会理事长赵伟曾直言,“造纸行业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造纸行业的需求及产量在未来十年里处于增长态势,这可能给造纸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造纸行业的产业机构及流程决定其“三高”的态势依旧存在,虽然正在改善,但没有消失。对于造纸企业来说,在产量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减碳发展的难点在哪里?要持续低碳发展又该怎么做?郭永新认为,目前造纸企业减碳发展的挑战有三点,“首先,目前的造纸行业及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在‘十三五’期间已经使用最先进的设备了,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像‘边际效应’一样,接近了极致。虽然还有进步空间,但是这其中花费的力气比之前从几百吨水减到几吨水更难,比如其精准度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企业和行业在技术研发、投入及创新上花费更大的成本。第二,节能减排方面,需要有效的投资才能有效益。对于造纸企业来说,可能不赚钱甚至亏损,那就要平衡。第三是行业内存在‘鞭打快牛’导致企业承压的现象,即国家在每次规划中有一定的指标,落实到各地方省市,就会导致有些省市直接落实到企业身上,以致于一些小企业被压垮。但是‘碳中和’不是个别企业的事,而是整个社会、行业、全产业链的事,也就是中央所说的,不能搞‘运动式’减排。”“造纸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必定要发生改变。”郭永新表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造纸业和企业不能就碳论碳,而是要将其纳入到整个科学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中。换言之,造纸产业发展及企业的生命发展要从‘高数量’转变为‘高质量’的生产模式。这样的发展才会让造纸产业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路径及其带来的‘三高’向‘资源-产品-废物利用-资源再生’的‘三低’路径发展。”林业碳汇站上风口落地到造纸企业上,其股市走势并不乐观。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上市造纸龙头企业玖龙纸业(2689.HK)、晨鸣纸业(000488.SZ)、太阳纸业(002078.SZ)、山鹰国际(600567.SH)岳阳林纸(600963.SH)等归属于轻工制造、造纸板块的公司,其股价皆从2021年2月底至今呈现了下跌趋势。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印发了《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等配套文件。政策的出台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交易”)开始建设,2021年7月23日,碳交易市场启动线上交易,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1.20万吨,成交额638.03万元,开盘价56.52元/吨,最高价61.07元/吨,最低价55.52元/吨,收盘价55.52元/吨。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具体的企业单位,通过市场倒逼企业进行碳排放减碳行动以及产业技术的持续升级。对此,行业龙头也正在响应。比如玖龙纸业在其2019-2020年的《环境、社会及管制报告》中提到,在废气治理及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方面均优于国家及地区标准,其中,二氧化硫密度同比減少11.3%,氮氧化物密度同比減少14.0%,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同比上升31用智慧创造价值5.5%,但其密度则同比下降0.1%。此外,污水处理效率及能力、固体废物处理效率等均有提高,而玖龙纸业下个财年的排放目标为温室气体密度降至约9300吨/每万吨纸的水平。同时,金光集团APP(中国)表示,目前累计固碳4240万吨,2020年碳汇净增量逾462万吨,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减排30%。随着“双碳”目标不断落地,林业碳汇站到了风口之上,增加“碳汇”成为很多造纸业的减碳利器——纸是由木头制成,较大的造纸企业,都在布局“速生林”领域,实现“林浆纸”一体化。一方面,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另一方面,森林固碳利用自然过程,不需要很高成本,同时又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性价比极高。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森林蓄积量将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将达到57%。中国实现“碳中和”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碳减排,比如节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二是增加碳汇,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森林覆盖率是重要基础。林业碳汇是“碳中和”进程中的“负碳”途径,具备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是CCER项目中的重点。金光集团APP(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在1996年就开始自营造林,采用“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自营林地面积26.74万公顷,并在2019年将海南作为碳管理的重要示范基地,目前已经累计固碳4240万吨,2020年碳汇的净增量超462万吨;太阳纸业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未来将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国内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依托自身200万亩的林地资源以及碳汇交易的经验,林业碳汇成为岳阳林纸新的业绩增长点;晨鸣纸业也对外表示开发林业碳汇。郭永新认为,“碳达峰”并非只是环境、生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发展问题。“世界目前已有标杆,芬兰是造纸强国,而芬兰同时又是个纯净的国家,这就说明造纸业发达和污染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能通过治理变好。希望芬兰纸业的今天就是中国纸业的明天。”32碳信托“花式”入市迎来新增长极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绿色金融将成为中国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风向的重要抓手。作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服务主体,绿色信托成为信托业转型的重要探索方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以来,迎来“满月”。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价格稳中有升,累计成交额超3.29亿元。碳市场是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的市场化手段,金融机构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碳市场交易,这对正处于转型阵痛中的信托公司无疑具有较大的利好空间。近几年信托公司积极探索碳交易相关业务,在碳融资信托、碳投资信托以及碳服务信托三类模式下均有实践。据不完全统计,行业内已有8家信托公司设立了9近几年信托公司积极探索碳交易相关业务,在碳融资信托、碳投资信托以及碳服务信托三类模式下均有实践[金融行业]单碳交易相关产品。同时,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绿色金融将成为中国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作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服务主体,绿色信托成为信托业转型的重要探索方向,具有特色优势的信托公司的积极参与也将是绿色金融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碳信托“花式”入市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碳金融33用智慧创造价值市场的发展,将为金融机构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他认为,碳信托是碳金融的一个细分领域,是碳金融的各类模式与信托的融合。自2014年以来,已有8家信托公司设立了9只碳信托相关产品。进入2021年以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进入到相关领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在目前的9只相关产品中,6只为今年设立。曾刚认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产业,既可以开展融资类、投资类业务,也可以开展事务管理类业务,对于各类碳金融业务模式,均可以通过信托计划实现业务落地,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资管研究员袁吉伟认为,信托公司参与碳市场涉及碳融资类信托、碳投资类信托和碳资产服务类信托三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碳投资类信托居多。2021年2月,兴业信托发行了“兴业信托·利丰A016碳权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的信托资金通过受让碳排放权收益权的形式,将福建省碳排放交易市场公开交易价格作为标的信托财产估价标准,向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在曾刚看来,碳资产抵/质押贷款信托,和碳资产买入返售信托两种融资类信托,与商业银行的碳资产抵/质押贷款、证券公司的碳资产售出回购两类业务相对应。不过,曾刚认为,两种模式的信托均可为控排企业碳交易CCER投资信托交易结构资料来源:中融研究设立认购分配保管信托公司托管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交易CCER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委托人(合格投资者)碳交易市场专家顾问投资提供资金融通,这类业务不应当属于当前要求融资类信托压降的范畴。事实上,在前期试点中多家商业银行均开展了此类业务,信托公司中兴业信托、中航信托也有所实践。法询金融资管研究部总经理周毅钦认为,信托公司的天然优势比较明显,因为业务范围涉及货币、资本和非标,兼具融资类信托和投资类信托功能,同时还可开展事务管理类业务。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更加灵活,发展空间很大。在他看来,在当前信托行业融资类压降的情况下,投资类和服务类更值得探索。目前信托公司多以碳投资类信托参与。在2021年以前,爱建信托、中建投信托和中航信托设立的3只碳信托均为投资类。今年内,中航信托、华宝信托和中融信托又分别设立了碳投资类信托。碳交易CCER投资信托交易结构曾刚认为,信托公司还可以开展碳资产托管服务信托,属于服务信托的范畴,可以归入非通道事务管理类信托范畴。碳资产服务信托,即利用信托的财产独立和风险隔离优势,帮助企业开展碳资产托管服务。委托方控排企业将其所获得的碳资产作为信托财产交付给该信托计划,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利用托管的碳资产从事多种碳市场操作。2021年3月,英大信托作为受托管理人和发行载34体管理机构(SPV),携手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设立的“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成功发行。该项目规模17.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融资租赁项目。2021年4月,中海信托成立“中海蔚蓝CCER碳中和服务信托”。本次“碳中和”信托的交易结构为:海油发展(600968.SH)将其持有的CCER作为信托基础资产交由中海信托设立财产权信托,再将其取得的信托受益权,通过信托公司转让信托份额的形式募集资金,并将募集资金全部投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产业。中海信托作为信托资产的受托人,在向资产持有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负责开展碳资产的管理与交易。曾刚表示:“碳资产托管服务信托特别适合由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来开展。该集团下控股多家二级单位,集团层面本身可能也存在集中管理碳资产的需求。因此,可将集团下属众多二级单位的碳资产统一交付碳资产托管服务信托计划。”碳金融空间有待打开对于多数信托公司而言,碳金融业务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一定的困难,包括碳资产价格的投研能力不足、应建立对碳资产价值的认同、争取资金端支持等。周毅钦表示:“信托公司本身缺乏长期对这类企业的跟踪和了解,在碳资产价格的投研能力上肯定是有所欠缺的,同时,此类信托在资管新规后能否在资金募集、产品设计等方面合规落地也有待考量。”目前国内在税收、监管、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碳金融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或相关政策缺乏一定的连续性,且多数领域还停留在只有行政规章的层面,使得投资者对相关政策预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周毅钦表示:“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建立有效制度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之一,包括要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促使金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流动性、安全性给于充分的重视。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努力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另外,监管部门应及早设置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引导市场预期、稳定预期,促进低碳投资。”周毅钦认为,监管应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在碳市场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提升市场的活跃性。“引入更多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尽管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陆续开发了碳债券、碳远期、碳期权、碳基金等产品,但是由于中国碳市场规模有限且活跃度不高,因此碳金融业务并未引起多数金融机构的重视,碳金融仍处于零星试点状态,个别交易市场推出了碳远期合约且成交并不活跃。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刘晓婷在研报中指出,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并借助碳金融工具可以活跃二级市场,提升碳定价的有效性,从而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信托公司设立此类碳排放权投资产品,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同时为企业提供针对碳价格和气候转型风险的对冲工具。曾刚认为,目前中国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碳资产投资缺乏碳期货、碳期权等工具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因此,碳资产投资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未来,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碳金融衍生产品充分发展时,碳资产投资业务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信托公司可将其作为长期业务探索方向。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在“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近年来,国内试点地区陆续推出碳中和债券、绿色债券、碳远期、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多种创新型碳金融产品,但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有限,金融机构对接受以碳排放权作为担保品的融资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绝大多数交易属于金融机构的“首单”“首笔”试点实践。可以看出,2021年以来,信托公司开展绿色信托的形式更为多元化,通过信托贷款、债券发行、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袁吉伟认为,开展碳交易信托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意义重大:“从宏观层面,开展碳金融业务将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活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微观层35用智慧创造价值面,开展碳金融业务将助力信托公司回归信托业务本源,以绿色金融、‘碳中和’为主题,开展各类服务性信托和投融资信托,提升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开展该类业务具有战略价值。并且碳交易市场的起步时间较晚,对于所有金融机构而言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不存在比较优势问题,信托公司可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开展各类碳交易信托。”曾刚认为,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将会催生巨大的金融需求,信托业可紧紧围绕相关领域,全面推进绿色信托、碳信托的发展,构建新的增长极和业务模式。一是将绿色证券投资业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二是开展绿色股权投资业务,为REITs(指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储备资产;三是将碳资产管理作为特色业务方向。在碳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目前信托公司相对走在前列。未来信托公司应继续发挥灵活性优势,探索将碳资产管理作为特色业务方向。在曾刚看来,在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下降,行业进入转型关键期的大背景下,碳金融业务有望成为信托公司重要的业务创新点,为信托公司开辟新的业务领域。信托公司应积极拥抱碳金融创新业务,通过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助力业务转型,并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金融支持。365展望·有关“双碳”目标实现的三项展望·“双碳”目标下的ESG投资热·欧盟绿色新政,催生产品生命周期认证热潮·“双碳”目标,哪些领域将被改造37用智慧创造价值有关“双碳”目标实现的三项展望展望一:科技互联网行业承担引领“碳中和”变革的重要角色2021年1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迈向碳中和: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路线图》中指出,“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应发挥低碳转型的引领作用,设立有雄心与远见的目标,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的时间点应设在2030年前,不应晚于2050年……互联网科技企业亟需抓住低碳发展机遇,积极采购可再生能源,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在各界期待的驱使下,科技互联网行业想要率先投入“碳中和”,可以从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着手。比如,在本次调研中,有50%的受访科技互联网企业表示,相较目前,计划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增加0%~25%,还有10%的科技互联网企业更是计划增加超过50%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放眼更广阔的范围,由于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众多的其它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科技互联网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变革,将积极的影响通过网络效应传递到各行各业,形成良性的倍数效应。置身“碳中和”的浪潮下,企业领导者亟需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心态,携手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合作伙伴,共同致胜长远。举措一:及早启动碳盘查摸底自身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的排放现状,充分理解“碳中和”对自身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评估面临的战略、业务、供应链、资本市场等各方面战略挑战与机遇。举措二:制定自身碳排放减排战略既要确保未来战略发展符合政策法规要求,更要针对行业与市场变化提前布局,争取在“碳中和”大趋势中建立新的绿色竞争能力。举措三:积极联动生态系统参与行业减排目标和路线图制定,应对“碳中和”带来的变局。展望二:推进企业运营,全方位提升“双碳”竞争力38阶段一:优化现有业务层面将碳减排与日常运营相融合,可以采取提升电气化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并且关注碳排放交易对于运营成本的影响(积极考虑范围三的排放);主动优化业务模式,涵盖运输和物流体系、跟踪碳捕捉等技术,投资技术升级和转型。阶段二:新兴“绿色”业务层面投资绿氢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阶段三:能力建设层面包括将碳减排技术作为核心储备,与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进行政府公关、投资者关系和市值管理。展望三:制定清晰、分阶段的实施路径,加速落地“双碳”目标39用智慧创造价值“双碳”目标下的ESG投资热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在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ESG投资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在“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在把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ESG投资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2021年以来,各大基金公司争抢ESG概念基金,截至8月,2021年以前成立的101只ESG主题基金,有6只年内收益率超40%,2只超50%。当下,无论是VC/PE,还是二级市场,对ESG投资、绿色金融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各类资管机构发行的相关产品数量也在激增。关注风险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之后,ESG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安永大中华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唐嘉欣认为,从内部联系来看,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的基础是需要对自己的能源结构、碳排放来源有清晰的认识,进而从科技、能效、意识等角度进行有效的提升才能达成目标,这与ESG在环境维度关注的方向是一致的。2001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提出了企业减排责任的三个“范畴”,作为公司会计和报告标准,其目标是为企业创造一种通用的方法,用于测量和报告与其业务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范畴一是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范畴二是温室气体排放量超出公司直接控制范围,比如从公用事业公司购买的电或热等资源相关的排放量;范畴三的排放包括公司购买产品的“上游”产品有关的排放以及与其销售产品消费有关的“下游”产品排放。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期待更详细、更有用处的ESG信息报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商业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联系,有关公司治理不善的著名案例比比皆是,加之人们对企业社会影响的新认识,这些因素都促使投资者更加关注ESG风险。唐嘉欣说,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各地交易所和监管机构也开始纷纷提出对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要求,香港联交所早在2015年推出《ESG指引》,要求所有上市企业披露ESG信息,而随后多次发布咨询文件,对《ESG指引》内的披露要求进行不断强化;中国证监会2021年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进行修订,要求企业单独披露环境和社会责任内容,并将其放到和公司治理同样重要的位置;而纳斯达克交易所鼓励上市公司按照其发布的《ESG报告指引2.0》进行披露。由此可见,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反映了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对于企业ESG的态度。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ESG报告作为合规要求越来越趋向严格;另一方面,ESG报告作为企业ESG工作的重要载体,将为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企业更好地参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投融资机会提供了一个“敲门砖”。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主流的ESG指数及评级包括有MSCIESG评级、标普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Sustainalytics、恒生可持续发展指数、富时罗素、CDP问卷以及彭博ESG评价体系等,这些指数评级在衍生背景、覆盖范围、评价指标和评分形式上各有不同。企业具体以哪个指数为标准?唐嘉欣建议,企业主要从面向的投资人需求、上市地点、ESG工作水平的成熟度,以及可投入的资源几个方面来考虑。如果有投资人提出对公司某一评级的要求,则可以优先考虑针对该评级和指数进行提升。此外,考虑到不同评级指数考察公司ESG工作的颗粒度不同,以及需要公司主动回应或者被动接受的参与度不同,公司可酌情选择由简至繁的思路。“但总体来说,不管是哪一类评级指数,大体的评价逻辑和思路基本相同,都需要公司重视ESG工作,并从治理结构、40制度规范、行动措施、绩效指标再到信息披露全面提升ESG水平才能够取得相应的认可。”唐嘉欣说。和谐共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李治国说,社会、环境和治理是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观。现代中国经济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企业不仅要关各地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纷纷提出对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反映了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对于企业ESG的态度注自身的健康发展,也要关注社会和环境治理。“ESG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是政府、投资人和企业三方力量协同的结果。如果单从企业经营层面看,而不注重企业可持续治理和环境治理,往往会遇到‘黑天鹅’事件,将会给投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目前在资本市场,ESG概念的投资获得了比非ESG更好的回报。李治国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公司治理健全、经营管理规范,能够持续吸引人才和资金;二是在社会责任和道德层面,金融机构一旦发现企业在“E”和“S”上出现问题时,很有可能会撤资,企业信贷也会受到影响。李治国说:“从投资人的角度,在选择投资标的进行估值时,通常会有前瞻性,因而不可能选择与全球长期发展趋势相违背的企业和领域。”绿色发展需要金融和资金来撬动。“碳中和”将推出各行业通过资源配置进行再调整。在绿色发展中,李治国特别强调要解决经济学上的几个问题:一是外部性问题。“如果接下来采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成本可能会增加。一方面因为技术的突破,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端的成本,使其接近于火电,但是在输配电方面,还将面临很多问题。”二是资本和资源的再配置问题。三是企业发展中短期与长期的问题。“如果遵循过往的发展模式,短期经济可能增长得更为稳妥,但是面向长期时,很多问题会波及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李治国说。在企业治理架构方面,李治国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成立ESG委员会,在战略层面进行调整。在考核时,除了财务指标,还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各项因素。“疫情对企业治理能力的考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压力测试,这两年ESG投资收益表现好,实则体现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李治国说。41用智慧创造价值欧盟绿色新政,催生产品生命周期认证热潮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在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ESG投资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的提案,该机制将有针对性地对进口目标产品设定碳价,以平衡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的碳排放成本,避免造成“碳泄漏”。由此关于欧盟征收“碳关税”的担忧受到各方关注。所谓的“碳泄漏”是指总部设在欧盟的公司将碳密集型生产转移到非欧盟国家,以利用宽松的排放标准,或者欧盟的产品被更多的碳密集型进口产品所取代,从而严重破坏欧盟对碳减排的努力。CBAM即将落地2019年12月欧盟推出《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CBAM是其中的举措之一。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将CBAM纳入立法提案,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CBAM决议,将于2023年开始试运行。CBAM的执行及可选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征收碳边境税或关税,由进口商在产品进入欧盟时支付。该税将由海关根据反映欧盟碳价格和产品默认碳强度(注: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税收征收;二是采用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碳市场,EUETS)配额,即进入欧盟的商品将根据碳排放量购买相应配额、承担相同的碳履约成本;三是在消费层面征收碳税,即对CBAM覆盖的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征收碳税。TÜV莱茵大中华区管理体系服务低碳与能源业务副总经理朱江解释说,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几种方案中,目前最有可能胜出的是上述的第二种情况。欧盟要求进口的相关产品完全镜像欧盟碳市场的价格,进口商按照相应的成本购买相关的排放配额。比如进口钢材,在欧盟生产交多少配额,这些成本也将转嫁至进口商,确保进口商品的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其碳排放成本,作为解决欧盟碳市场中“碳泄漏”风险的替代措施。同时为了避免双重征税,CBAM也考虑到欧盟之外生产者已经承担的碳排放成本,规定进口商在应缴的CBAM电子凭证数量中,可扣减进口产品在其生产国已实际支付的碳价。“目前CBAM仅限于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这五大行业,并且仅限原材料,成品不受影响,但未来也可能延伸到其他产品领域,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在CBAM的启动时间上,朱江的判断是,“EUETS目前对一些高碳产业设有免费额度,这是为了防止欧盟本国企业因为碳排放成本过高无法与别国企业竞争。从2026年起,EUETS免费额度预计将以每年10%递减,10年后彻底取消,取消比例与进口产品挂钩,保证欧盟内外产品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SGS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华南区低碳领域产品经理贺晗认为,“理论上说,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者在欧盟生产,碳足迹中国会稍高,出口商也会承担相对较高一些的碳成本。中国是钢、铝的出口大国,尤其铝的碳排放比钢还多。今后出口企业核算产品成本,必须将碳成本列入,否则在欧盟全部取消免费碳配额的情景下,将导致商品的成本上升,上升幅度甚至可能高达二十多个点。”“CBAM法规颁布实施之后,对中国影响大的是钢和铝,约占中欧贸易额的1%,而水泥、化肥和电力影响不大,因为中国不向欧盟出口这些产品。反倒是欧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就法规落地跟各国谈判。当年的航空碳税因为受到各国抵制,至今未能落地,所以这也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贺晗说。LCA箭在弦上虽然CBAM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尚有时日,但42是《欧盟绿色新政》对“碳中和”的决心以及欧盟各国对“碳中和”的承诺使得欧盟企业率先行动起来,促使中国供应链上出口企业的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认证需求猛增。2020年以来,朱江明显感觉到了这股势头,“绿色新政的影响分成两部分,一是各类法规对直接出口产品的影响,二是对供应链企业的要求全面提高。欧盟的整车企业、电力企业以及快消品行业要求其供应商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信息披露,选择整体对环境更友好的产品,因而供应链上的企业纷纷开始进行LCA认证,核查碳足迹。”在中国设立“双碳”目标之前,已经有不少欧盟供应链上的中国企业开展LCA认证。贺晗说,“在‘双碳’目标之后,关注LCA的企业从国内有出口业务的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扩展至国企和央企。”LCA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点在于认证的链条很长,涉及到不同的活动单位。贺晗举例说,一个手机大约有80千克左右的碳足迹,从输入端碳排查开始,上游材料生产占据70%的碳排放,要调查清楚所有零部件所用的上游材料及其碳足迹,其过程很麻烦,单一个电路板上就有数百个零件,每个零件往上游追溯又涉及诸多环节,在输出端还涉及到固废和排放,“做LCA标准评价,每个零件的生产、成品组装以及运输过程都涵盖其中,一个一个的‘单元过程’构成产品生命周期的系统边界。相对而言,使用阶段及组装阶段的碳排放计算相对简单。”碳关税的计算公式:碳关税=单位产品碳足迹全年销售量(ETS-国内已缴纳碳价)注:产品碳足迹(ProductCarbonFootprint,PCF)是指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有活动所释放的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总量,即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分销、使用到最终再生利用/处置等多个阶段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累加。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认证,首先要掌握不同材料和工艺过程的碳排放数据。贺晗说,通常碳数据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数据,目前已经有一些全球认可的官方数据库,有定期的数据更新,能源、化肥、塑料等材料已经有基础数据。另一种是前景数据,在实际计算时,往材料的上游延伸到原料层级,需要调研一手数据,工作量非常大。“若是遇到二三级供应商不配合,或是不愿透露配方,这时就得用到背景数据。”目前中国1KWH的动力电池碳强度是在100多千克,部分欧盟汽车企业要求降到20千克。“这些电池系统的组装厂需要动员整个电池供应链,包括材料、化学配方、电路板设计、控制系统等,甚至到采矿环节须要共同配合降低碳足迹。”贺晗说,电池类产品降低碳足迹最直接的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清洁能源,如核电、水电,风电、光伏。“使用可再生能源还有政府的奖励政策,甚至可能比火电还便宜。我们通常认为为了低碳整体投入要高一些,但实际情况并不绝对。”另一种方法是材料创新,或者减少材料的使用,或者使用低碳材料,比如回收塑料的碳足迹大约比新塑料降低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双碳”目标不仅影响能源电力产业,也在影响整个工业体系的研发。瑞士物料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英特诺集团执行副总裁、亚太区总裁夏本春说,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支持环节,可持续增长的模式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在研发产品时,同样的材料消耗的自然资源最少,使用时间延长,还要考虑降低运营时的能耗。“在做内部物流系统集成服务时,我们对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进行梳理优化,比如在机场行李传送带上,我们做了一个改进,只有当传送带感受到压力时,传送线才会启动,避免空转,从而降低能耗。此外,产品使用寿命长也是降低碳足迹的重要举措,虽然前期可能采购价格偏高,但是从全使用周期来看,能减少材料浪费,从而大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夏本春说。瑞典企业沃尔沃卡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使用LCA。沃尔沃集团与权威研究机构一起,基于大量研究和测试开发出用于LCA的“环境足迹计算器”,可以估计出一辆卡车实际产生的环境足迹。其测算涵盖卡车在生产、使用和使用寿命终止阶段的所有活动,从原材料的提取到废弃物的处理或回收,这些活动对环境都有重大影响。生产阶段:计算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43用智慧创造价值材料和零件的运输以及组装等等环节的影响。使用阶段:计算卡车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燃料生产、燃料消耗和应用。使用寿命到期阶段:一台沃尔沃卡车中,有85%~90%的部件可以被循环利用;一辆新卡车的三分之一来自循环利用的材料。计算器可计算循环排放量、废物和再制造的比例。沃尔沃集团通过LCA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车辆生命周期中绝大多数的排放都发生在使用阶段。这对于传统的柴油发动机传动系统来说尤为明显。而电动传动系统虽然能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却也可能受不同的可再生能源获取能力的影响,将部分环境足迹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它阶段。沃尔沃将LCA得出的数据,全面应用到下一代沃尔沃卡车的开发,以及对替代燃料和各种电气化模型的研究中。LCA落地的挑战上海环翼环境公司以及一米一LCA平台的创办者兼CEO龚万彬说,要让LCA落地,从技术标准转化为企业可以管理的措施和政策需要有一个过程。“做生态设计评估相对容易,比如开发一个数据库或是工具,但难的是系统运作。”龚万彬说。在长期实践中,龚万彬认为ISO14067作为国际标准的颗粒度太大,各家哪怕按照这一标准核算碳足迹,执行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从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往往由于边界划分不清而导致数据迥异。又由于意大利、瑞典、法国等国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了不同的规则,加上一个产品涉及复杂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做碳足迹评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执行的标准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假如消费者在商超中看到两杯牛奶,A的碳排放标注为15克,B标注为18克,两者相差20%,就会对产品的竞争力带来影响。”龚万彬说,“因此各国在进行碳数据评估时,对比程度很关键,最基本的做法是参考国际标准,比如出口到欧盟的产品需要统一口径,包括诸如是否遵照从‘摇篮到坟墓’的边界、是否采用一致的评估方法及质量要求等,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这些认证需要由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目前,领先的企业会把生态设计和LCA进行一体化整合,这是对现有管理的挑战,涉及到上下游供应链合作伙伴,也涉及公司内部从研发到采购、制造甚至售后部门,内外部都要共同参与,形成跨部门、跨界的合作。”龚万彬说。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一些能源出口企业在招标时,突然遭遇发包方要求提供碳足迹认证,一米一帮助这些企业进行了认证,“接下来,企业要做好上下游碳足迹的排查,做好平台建设,才能有序应对相关的业务需求。”龚万彬说。不久前,TÜV莱茵就为一家国内光伏组件厂商颁发了LCA证书,并协助其通过意大利EPD认证。朱江还提到,“欧洲一些乘用车厂商纷纷宣布将在10~15年内停止燃油车的销售,以确保在《欧盟绿色新政》下处于优势地位。中国企业应尽早考虑基于LCA的生态设计,布局越早越好。”44“双碳”目标,哪些领域将被改造21世纪被称为“环境的世纪”。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产业界各领域都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对策。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已经由一个环境问题上升到国家共识,现在又转化为全球的共同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在出行领域,采用清洁能源车辆、优化交通工具的能效、优化交通运输路线,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在建设开发领域,注重提升建筑效率、缩短建筑的周期,避免生产材料环节的能源浪费;在建筑运营环节,建设全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形成大型商业建筑从设计、发包、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控体系,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绿色建造;在日常消费领域,减少瓶装水等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频率;在绿色金融领域,推行网上银行,将碳排放量纳入性贷款审批体系,开发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个人正不断提升自身对减碳活动的认知水平,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行减碳活动,而企业也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个人和企业正在合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理念和技术的推动下,倒逼行业朝更为先进、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公众对“双碳”目标了解度较高:大多数人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理解逐步加深,表明了中国“双碳”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工作,大多数人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理解在逐步加深,表明了中国“双碳”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有21.21%的人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其相关政策非常了解;有57.58%的人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其相关政策大致了解;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其相关政策了解一点的人占21.21%,完全不了解前述政策的为0。随着我国政策的逐步推进及人们减碳意识的提高,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对“双碳”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您对“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单选题]010203040506021.21%57.58%21.21%A.非常了解B.大致了解C.了解一点数据来源:面向《中国经营报》《商学院》杂志、中经报智库全媒体数据平台近百万用户发放该问卷。样本数据:参与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人数为1584人,其中男性占比39.39%,女性为60.61%;年龄区间20-29岁占比15.15%,30-39岁占比51.52%,40-49岁以上占比12.12%,50岁以上为21.21%;学历为专科及以下为21.21%,本科为60.61%,研究生为15.15%;博士及以上为3.03%。所在地理位置,其中北上广深约30.3%,其他直辖市、省会及市级城市约占48.49%,县级城市约占21.21%。45用智慧创造价值2.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广泛:工业和电力供热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您认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哪些领域?[多选题]工业被认为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有87.88%的人持有此观点。紧随其后的,有84.85%的人认为电力和供热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有75.76%的人认为交通运输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此外,认为商业和公共服务、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的人分别占33.33%、18.18%,认为其他来源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则占18.18%。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大量燃烧煤炭,二氧化碳开始上升。经济发展需要工业化,工业化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危及地球,环境、经济协同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每家企业需要不断深度思考的问题。87.88%84.85%B.工业A.电力和供热33.33%18.18%18.18%75.76%C.交通运输E.农业E.其他D.商业和公共服务3.建筑碳减排:购买绿色建筑成主流趋势建筑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绿色低碳也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您在购买或者租房的时候,会考虑绿色、环保材料的产品吗?[单选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水平的品质也在逐渐提升。同时,在“双碳”的背景下,人们在购买房屋或者租房时,会有意识地选择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对建筑材料也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有81.82%的人在购买或者租房的时候,会考虑选择购买绿色、环保材料的产品,价格因素也成为购买房屋或者租房的关键因素,有15.15%的人会看价格情况考虑是否购买,仅有3.03%的人完全不考虑购买绿色、环保的产品。81.82%15.15%3.03%A.会考虑B.看价格情况C.完全不考虑020406080100464.实现“双碳”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超八成人认为缺乏相关意识是首要阻力您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多选题]“碳达峰”和“碳中和”在实现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调查结果显示,84.85%的人认为缺乏相关意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首要挑战,其次,认为减碳成本高、参考标准不明确的则分别占72.73%、72.73%,有60.61%的人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缺乏政策支持。我国“碳排放”的大户是包括能源、发电在内的八大行业,但是减碳行动不代表只有那些排放大户在行动,需要从每个人、每家企业、每个细节做起,树立“减碳”意识,形成习惯,诸如自带水杯减少瓶装水消费,低碳出行、空调调高2度、使用能耗更低的电器等。60.61%72.73%84.85%72.73%6.06%A.缺乏政策支持B.减碳成本高C.缺乏相关意识D.参考标准不明确E.其他5.“双碳”目标面临的最大挑战:碳排放总量大、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您认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哪些挑战?[多选题]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仍面临多重挑战,调查结果显示,碳排放总量巨大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有87.88%的人认为碳排放总量巨大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挑战。有75.76%的人认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需要进行明显的能源系统转型。结合国家的发展现状,有66.67%的人认为我国发展过程中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资料显示,因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欧盟27国作为整体早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排放达峰,但各成员国出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横跨20年。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0.61%的人认为我国相对欧美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短。由此可见,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更加努力的去完成既定目标。02040608010087.88%66.67%60.61%75.76%A.碳排放总量巨大B.发展过程中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C.相对欧美国家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短D.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需要进行明显的能源系统转型47用智慧创造价值中经报智库于2011年成立,是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智慧支持单位,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整合型智库。整合传播平台包括《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结合中国经营报社集团36年积累的优势资源,中经报智库一方面利用媒体优势助力高端智库的研究成果广泛传播,提升影响力;另一方面搭建顶尖专家和企业交流的平台,助力企业在全球实现业务突围及创新发展。关于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致力于帮助世界各地有雄心、以变革为导向的商业领袖共同定义未来。目前,贝恩公司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63个分公司,我们与客户并肩工作,拥有共同的目标:取得超越对手的非凡业绩,重新定义客户所在的行业。凭借度身订制的整合性专业能力,配以精心打造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我们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快和更持久的业绩结果。自1973年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客户的业绩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并在业内享有良好的客户拥护度。关于贝恩公司48《2021年企业“双碳”竞争力指数白皮书》所有文字内容、图表及表格的版权归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所有,受中国法律知识产权相关条例的版权保护。未经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本《白皮书》的部分和全部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由中经报智库、贝恩公司、《商学院》杂志共同撰写完成49用智慧创造价值————用智慧创造价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