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具有能源和原料双重属性,国内外政策驱动绿氢快速渗透。作为能源,氢
能主要应用在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上,下游对应燃料电池车、储能等场景。作为
原料,氢能主要应用于合成氨、甲醇、以及冶金等领域。欧洲通过欧洲碳边界
调整机制(CBAM)协议,设定 2030 年本地生产+进口各 1000 万吨绿氢的目
标,内部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和能耗双控推动绿氢发展,主要应用于
化工端。统计目前国内及与国际合作的绿氢项目,我们预计 22-25 年释放
3000-3200台电解槽订单。
目前国内绿氢渗透率约2%,碱性电解槽成为绿氢技术路线主流。我国2020年
氢气消耗量3342万吨,绿氢渗透率约2%,氢气来源以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为
主。2021 年,全球氢能需求达到 9400 万吨,欧美制氢主要通过大型中央工厂
的天然气重整实现。碱性电解槽具有成本优势,是目前商业化制绿氢的主流技
术路线,2021年国内出货量占比99%。碱性电解槽国内市场空间预计2025年
达到176亿,2022-2025 年CAGR为150%。全球2030年电解槽累计需求有
望达到79860台,每年绿氢需求约3993万吨。
价格是各个场景氢气替代的关键,电价对绿氢成本影响最大。在化工领域,绿
氢主要替代灰氢和蓝氢。绿氢成本中电费占比高达 70%以上,当电价低于 0.2
元/kWh 时,由于灰氢和蓝氢需要 CCUS 费用和提纯费用,绿氢在经济性上有
望与之竞争。在车用领域,氢气的优势在于其高能量密度,从经济角度考虑,
它可以与柴油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相媲美。对于长途运输车辆而言,
当氢气的枪口价格低于 25 元/kg,并且考虑到补贴因素时,燃料电池重卡可以
在经济性上超过柴油车。至于船用领域,燃料电池船舶目前处于发展初期,谈
论经济性还为时过早。未来,通过采用合成燃料的方式,绿色船舶有望实现应
用。
海内外各公司积极布局电解槽技术,各企业转型进入电解槽领域。自2022年8
月以来,各家电解槽企业明确公布产能超 7.5GW,同时纷纷发布电解槽新品。
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类企业:光伏、风电企业转型做电解槽,通过光伏风电设备
配套项目拿下订单;传统电解槽企业,实力稳定,产品验证较多;电气、重
工、压力容器类企业转型,有压力容器制造经验。电解槽本身制造技术壁垒不
高,主要在于下游的渠道以及长期的运行稳定性,拥有早期装机经验的企业有
望快速获得订单,形成规模效应。
投资建议:电解槽行业进入“0-1”阶段,产品性能及下游渠道是决定后续企业
销量以及项目配套的关键所在,有光伏、风电配套项目以及大客户合作背景的
企业有望拿到大量订单。建议关注:华光环能、华电重工、昇辉科技。
风险分析:绿氢需求及应用推广进度不及预期、政策鼓励不及预期、AEM/PEM
等技术降本迅速引起技术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