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通过协同创新重点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储能、
氢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系统、CO2捕集利用协同污染物治理等研究,为产业高质量
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建筑、交通、材料、农业等关键领域,开展
绿色低碳科技攻关,重点推动绿色建筑、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技
术创新,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和充电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绿色
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医疗废弃物处理处置、生活垃圾
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白色污染有效处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采取“揭榜挂
帅”方式,鼓励支持滨州市行业龙头企业围绕滨州市“十强产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突破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储能、氢能、CCUS、生
态碳汇等重点绿色低碳领域“卡脖子”和共性关键技术。发挥“产业研究院+公司+基
金+产业园区”的“博兴千乘模式”、“院系+研发中心+产业园”的“魏桥模式”等
各类产教融合模式在碳达峰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产学研协同攻关。
发挥魏桥、华纺、愉悦等骨干企业优势,开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纺织技术、节能减排
印染新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印染装备研发。推进实施“基于铝基的交通轻量化”省科
技示范工程项目,联合开展高端铝在车船轻量化领域应用、铝工业循环利用及智能制
造等方面的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支持符合条
件的项目申报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断提高滨州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三)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围绕滨州市电解铝、钢铁、氯碱、焦化、化肥、
水泥等“两高”行业,鼓励支持滨州市行业龙头企业加快突破减污降碳、资源循环化
利用关键技术,深入融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实现现有系统智慧
化技术升级。同时,鼓励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研究重点行业低碳零碳工
业流程再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通过发展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短流程工艺、CCUS 等
关键技术,实现工业过程源头-过程-末端全流程绿色低碳转型。
(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大力支持高等院所、科研机构和创新领军企业联
合创建绿色低碳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创新
平台。 围绕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氢能、储能、CCUS 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
域,整合市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创
业共同体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撑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五)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滨州)、
滨化中央研究院等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建设,结合滨州市人才“百千万”工程、“三进
三创”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依托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
设,不断壮大滨州市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力量,强化科研育人,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推
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
队),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保障。鼓励企业创新方式“引才引智引技”,
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化利用、节能降碳、绿色增效等方面精准对接柔性引进一批
市外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服务专业人才,推动绿
色低碳技术成果在滨州市转移转化。
(六)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增强科技赋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发挥企业
创新主体作用,重点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材料、农业、环保、设备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