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I 100 城市垃圾分类评价报告
01
2022 年度垃圾分类指数也揭示了以下问题:垃圾分类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有着
重大意义,也是建设零碳社区、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
重要抓手。为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识别
关键问题,发现最佳实践,协助城市管理部门完善垃圾
分类管理机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万科公益
基金会在中国环境记协的指导下,于 2020 年联合发起
了“随手拍点亮小区垃圾分类”活动。
2022 年,在技术支持机构绿色江南、多地社会组
织及志愿者、数据调查机构和广大蔚蓝地图用户的参与
和支持下,垃圾分类随手拍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累计垃圾分类随手拍从 5 万多条增加到 14 万多条,覆
盖地级及以上城市从 2021 年的 315 个扩展到 335 个,
累计覆盖小区从 2 万 7 千多个增加到 9 万 3 千多个。
2021 年,IPE 设计并推出垃圾分类指数(Garbage
Sorting Index, 以 下简 称 GSI)。2022 年,IPE 对垃
圾分类随手拍问卷做出优化,共有 100 个城市的随手拍
数量基本符合抽样统计要求,被纳入垃圾分类指数评价
范围。这些城市地跨七个大区,包括 41 个垃圾分类重
点城市和 59 个人均 GDP 排名靠前城市。其中: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到 2025 年,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比例提升至 60% 左右。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
识,正视多数城市距离达成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
面,我们要从领跑城市案例中看到希望,保持信心。建
议垃圾分类有待追赶的城市认真研究随手拍和垃圾分类
指数评价所识别的最佳实践,总结、提炼,加以推广,
应尽快落实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行之有效
的关键措施;建议垃圾分类领跑城市在当前全球迈向温
室气体净零排放和塑料垃圾全面减量回收再利用的大潮
中,抓住机遇,调动市场化力量,积极尝试将前端社区
垃圾分类与后端企业的高效循环再生利用相结合,尤其
对接产生和废弃大量塑料包装物的大型中外品牌、电商
平台和物流公司,大幅升级循环再生体系,努力打造零
碳社区,助力双碳行动和美丽中国建设。
概要
2021 年城市评价报告 02
在为期近一年的观察中,一些领先城市的得分一度
有所下降,客观反映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区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政
策法规,加强分类收运、处置;特别是通过落实垃圾分
类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三大关键措施,助力
社区居民保持并强化了自主分类习惯;部分城市厨余垃
圾和可回收物分出率上升,其他垃圾实现了减量,分类
效果显现。
通过百城垃圾分类随手拍和垃圾分类指数评价结
果,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有如下进展:
2022 年城市垃圾分类评价报告 02
苏州以优异表现蝉联第一,上海、南京进入三甲;
福州、铜陵、青岛、宁波、嘉兴、深圳、杭州
进入前十名。
排名落后的城市有兰州、唐山、廊坊、宿迁、淮安、
开封、延安、漯河、枣庄和三门峡。
在 2021 年参评的 22 个城市中,分数提升 3 分
以上的城市有青岛、郑州、苏州、南京、北京、
南宁、宜昌、武汉,其中青岛增幅度最大(+22.5
分)。
济南、海口、西安、天津、沈阳、南昌、哈尔滨、
泰安、合肥、广州的分数上下浮动在 3 分以内,
基本持平。
苏州、上海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基本建成,
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基本养成。
头部城市如苏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继续
完善, 厨余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回
收、再生有序推进;
嘉兴等城市推进“撤桶建站”,积极尝试符合
定时定点原则的创新举措;
以北京等城市为代表,各地垃圾分类收运处置
体系建设持续进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
力约 50 万吨 / 日,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
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
城市平均分仅 15.07 分,超过一半城市得分低
于 10 分,表明社区垃圾分类表现尚处在较低
水平;
《“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
展规划》要求的 “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监督
指导”三大关键措施,尚未在多数城市得到有
效落实;
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投放点硬件设施花费不菲,
但由于未能落实撤桶并点等关键措施,居民自
主分类陷入瓶颈,要么投入巨资开展二次分拣,
要么混装混运影响后端分类处置;
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大和“吃不饱”并存,
在建和已建成处理能力约仅占厨余垃圾可分出
量的 1/3,但拣出率低导致超前规划建设的厨
余垃圾处理设施“吃不饱”,厨余垃圾纯净度
不高则影响厨余垃圾处理效率和质量;
垃圾焚烧能力已经出现区域性过剩苗头,随着
垃圾分类的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量提升,垃
圾焚烧能力过剩问题将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