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常监管。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用能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加强用能管理,推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三)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重点
领域节能降碳步伐,着力提升工业园区绿色化水平,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
业,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等试点示范。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严格项目准入,优化产品结构,鼓励
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打造国内一流高端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引导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因地制宜利用可
再生能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
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
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新建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
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减量替代要求。
(四)实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工程。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建
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管理机制,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
型建筑工业化,建设绿色城区、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引导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提升城
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清洁低碳供暖,提升建
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进农村用能结构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
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生活和农村建筑
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乡村电气化水平。到 2025 年,累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
能改造5500 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能效提升 880 万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
源替代率达到 10%,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 50%。
(五)实施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程。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交
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充电桩、换电站、配套电网、加气站、
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推动运输工具装备
低碳转型,加大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
大力推广新能源船舶及岸电设施。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多式
联运体系,构建港口立体化集疏运网络。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增加公共交通网
“络通达深度,加速轨道交通成网,打造 常规公交+轨道+ ”慢行 网络融合的多层
次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到 2025 年,全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实现 100%全
覆盖,全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 220 万标准箱,港口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方式
比例达到 80%,绿色出行比例超过 70%,城市建成区年新增、更新公交车辆和
巡游出租车辆新能源占比分别达到 100%和80%。
(六)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和废物综合利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及能量梯级利用,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大
“ ”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托 无废城市 建设,支持固体废弃物大掺量、规模
化、高值化利用,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健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行业规范管理,加大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生活垃圾
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到
2030 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