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先立后破”强调系统安全稳
定。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路径: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较高,清洁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
条件;“终端用能电气化+电力系统脱碳” 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
路径。坚持先立后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节奏有所调整:自2021 年
缺电频发以来,国家能源政策开始出现调整,不再强调以新能源为主
体,转而强调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即需要逐渐发展。
➢ 源荷时空错配叠加调节资源缺乏,新能源消纳风险需要给予更多关
注。消纳压力逐渐显现,部分区域风光利用率下行。2022 年全国整
体新能源消纳情况尚可,但弃风率较 2021 年已经出现边际上升,部
分新能源大基地所在地区消纳率较低。新能源出力的同质性与反负荷
特性在装机占比快速提升后更为显现,“零电价”“负电价”频现,在
现存“基于边际成本出清”的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会导致其大发时电
价低而又难以在高电价时段获利,收益率存在下行风险。 “消纳难”
源于源荷时空错配,且难度伴随新能源电量占比提升而加大,其带来
的系统成本也呈现非线性增长特征。
➢ 电网与调节资源分析: 特高压建设慢于电源建设速度,电力系统调
节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消纳情况在供给侧主要取决于跨省跨
区电网建设和灵活性资源的发展。特高压电网可以通过远距离电力输
送,实现大范围资源配置与优化。其规划较早,但 2022 年开工建设
工程进度不及预期,且相关电网投资并未因高比例新能源装机并网而
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仍维持平缓增长。调节资源方面,我国灵活性
资源相较欧美先天不足。电化学储能体量较小,利用率低,且仅足以
支撑小时级调节,其发展仍需要技术进步、持续降本带来经济性提
升,及相关市场化机制实现成本的疏导转移;抽水蓄能限于工期较
长,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建设情况较为复杂,难以实现超预期发展;
煤电的启停和爬坡速度较慢,且火电灵活性改造成本尚难疏导,积极
性或不及预期。需求侧响应目前仍在发展初期,市场化交易机制尚未
成熟。风光制造成本下降与系统性成本上升情况:随着硅料产能逐步
释放,其价格对于组件降价的边际影响逐步减弱;产业链生产效率提
升速度逐步趋缓,进一步通过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实现降本的空间
相较过去有限。反观系统的容量备用与调节性等成本却伴随新能源占
比提升而快速增长,并呈现非线性特征。
➢ 理性看待消纳空间。据测算,2023 年在保持新能源弃电率不低于 5%
的情况下,电网角度全国新能源消纳空间基本稳定在 1-1.2 亿千瓦左
右;2025 年新能源消纳空间保守测算将逐步提高至 1.4-1.7 亿千瓦左
右。若考虑额外配建新型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推进的情况,2023
年新能源消纳能力预计可以提升到 1.3-1.5 亿千瓦左右。2025 年逐步
提升到 1.7-1.9 亿千瓦左右。再叠加计算无需大电网提供消纳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