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兴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研究报告(精编版)-西门子VIP专享VIP免费

(精编版)
·关 于 作 者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
西门子中国项目组
柴麒敏 马玉洁 李晓梅 李墨宇 田爽
与西门子共同完成
执行摘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正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在控
制相关新兴产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化杠杆效应
使能低碳化,不断赋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我国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
新形势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明确指
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
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
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十三年中,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
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
快增长,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愈发突出。
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市把握“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改革试点和深圳经济特区立法
变通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提升新兴技术
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同时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统
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
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这也是本项目挑选深圳市作为新兴产业低碳转型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项目是由西门子中国项目组与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合作
共同完成的公益性质的研究项目,旨在为深圳市新兴产业提升低碳转型
提供政策建议。本项目将深圳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三个
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产业政策支撑情况,产业发展现
,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及减碳措施带来的减排量,进一步提
出产业“双碳”发展愿景并制定产业减碳技术路线。
基于分析,我们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帮助深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低碳高
质量发展:
· 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对于全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注重完善相关碳排放测算、数据库建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体系,以
促进新兴产业实现低碳发展。
· 深圳的新兴产业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因而其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和
碳政策的影响更加显著,需要积极应对并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
· 新兴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个行业的碳排放结构进行
鉴别,并基于其特点确定减排优先领域,制定相应的减排路线图。
· 基于全产业链全周期的视角,利用管理和技术减碳解决方案,特别是数
字化底座,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出发,制定科学、针对性的减碳措施。
CONTENTS
CONTENTS
1
4
伴随数字化低碳化进程,国际新兴产业繁荣发展 1
25
23
3
5
7
我国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三)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急需低碳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
3(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
智能终端产业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
(二)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产业低碳发展基础基本形成
(三)深圳大力发展新型数据中心,专注存量改造和算力输出
深圳市正在打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9
9
10
14
17
21
(精编版)·关于作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西门子中国项目组柴麒敏马玉洁李晓梅李墨宇田爽马清宛兵商慧杰杨海林梁修培王畅梁昊天徐雨彤与西门子共同完成执行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正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在控制相关新兴产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化杠杆效应使能低碳化,不断赋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我国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明确指出,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十三年中,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愈发突出。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市把握“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发挥综合改革试点和深圳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提升新兴技术、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同时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特色优势,统筹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这也是本项目挑选深圳市作为新兴产业低碳转型研究的主要原因。本项目是由西门子中国项目组与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合作共同完成的公益性质的研究项目,旨在为深圳市新兴产业提升低碳转型提供政策建议。本项目将深圳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三个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产业政策支撑情况,产业发展现状,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及减碳措施带来的减排量,进一步提出产业“双碳”发展愿景并制定产业减碳技术路线。基于分析,我们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帮助深圳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对于全社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注重完善相关碳排放测算、数据库建立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体系,以促进新兴产业实现低碳发展。·深圳的新兴产业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因而其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和碳政策的影响更加显著,需要积极应对并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新兴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个行业的碳排放结构进行鉴别,并基于其特点确定减排优先领域,制定相应的减排路线图。·基于全产业链全周期的视角,利用管理和技术减碳解决方案,特别是数字化底座,从产业链不同环节出发,制定科学、针对性的减碳措施。CONTENTSCONTENTS14伴随数字化低碳化进程,国际新兴产业繁荣发展12523357我国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三)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急需低碳解决方案总结与展望3(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二)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产业低碳发展基础基本形成(三)深圳大力发展新型数据中心,专注存量改造和算力输出深圳市正在打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9910141721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以来,全球各个国家大多制定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纵观国际上“双碳”政策的发展情况,前期主要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导,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在国内国际社会引发关注。如今,我们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与低碳化的话题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将会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与此同时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也会给传统产业降碳更多的赋能。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发布的《SMARTer2030》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碳排放依然仅占全球碳排放的1.97%。而且,ICT技术将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的20%,数字化将以10倍杠杆效应使能低碳化。数字技术逐渐推动亚洲新兴创新高地崛起,全球创新高地呈现“欧美亚”三足鼎立态势。据中国信通院研究报告显示,后发国家新兴城市居民拥有比发达国家更高的数字技能,创新资源越来越向新兴市场热点地区集聚,尤其是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地区。国家和海外碳减排政策和市场的要求下,企业面对各类低碳发展的挑战:如何有效监测能源消耗与碳排、如何实现低碳生产及绿色建筑(园区)、如何促进绿色设计及协同供应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数字孪生、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核心数字化技术成为了帮助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例如,边缘计算技术可实现园区/车间产品碳排放数据自动化数采与计算,动态验证/改进与产品相关的碳排放;数字孪生技术则能够实现从摇篮到大门全周期的碳孪生全息视图,帮助企业识别关键碳排热点。同时,区块链技术可通过在线请求,帮助企业获得供应商相关碳排放数据,实现碳排数据的安全可靠共享。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加持,可实现多维动态的减碳措施场景模拟,帮助企业从自身运营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等多个视角,识别减碳行动项。除此之外,SaaS化的碳服务供给还能够为更多企业提供灵活选择,享受技术普惠,并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开放创新。全球ICT市场份额中,美国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国,近十年中,美国和中国是ICT产业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分别增长了9.2%和2.1%。中国的ICT市场份额目前与欧盟齐平。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前十位中,我国位居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指出,中美两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优势十分突出(美国拥有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为中国的四倍),计算力指数分列全球一、二位,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技术也在不断突破进取,国际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清洁能源技术及其组件中,中国平均占全球制造能力的65%,其中电动汽车占71%,太阳能光伏电池占比高达96%。在此发展现状下,美国和欧盟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来应对来自后发国家的市场竞争。伴随数字化低碳化进程国际新兴产业繁荣发展11美国,��%中国,��.��%欧盟,��.��%日本,�%英国,�.��%德国,�.��%印度,�.��%其他国家,��.��%01����年全球ICT产业市场份额占比全球����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国家(IEA)欧盟和美国设定的有关新兴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原材料的限制,欧盟颁布的《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欧盟获得安全和可持续的关键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稀土、锂、钴、镍以及硅等,到2030年,欧盟计划每年在内部生产至少10%的关键原材料,加工至少40%的关键原材料,回收15%的关键原材料。在任何加工阶段,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战略原材料年消费量不应超过欧盟的65%,《欧洲芯片法案》强调了加强半导体生态系统、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安全、减少外部依赖的紧迫性,并重申到2030年将全球半导体生产份额提高到20%的目标,《净零工业法案》旨在确保到2030年欧盟至少40%的包括风力涡轮机、电池、热泵、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氢等在内的清洁技术需求在欧洲本土制造,美国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对电池关键矿物原料来源地和电池关键部件制造地两方面进行限制。第二类是对于碳足迹的限制,欧盟颁布的《欧盟新电池法规》中要求内部存储及容量大于2kWh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的工业电池应满足碳足迹要求,2024年之后进一步严格碳足迹声明,加贴碳足迹性能等级标签,符合欧盟要求的最大限制。第三类是对于碳定价的直接限制,2019年欧盟“绿色新政”中正式提出CBAM计划,并于2023年4月走完整个立法程序正式通过,主要目的是解决欧盟碳市场机制下存在的“碳泄露”问题,美国也于2022年提出《清洁竞争法案》,拟于2024年开始对碳含量超过美国产品平均碳含量基准线的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均征收碳费,主要包括能源密集产品。从全球碳中和的进程来看,全球已有133个国家,143个地区,252个城市和923个企业提出了净零排放目标,占全球88%总碳排放,92%的GDP以及85%的人口。并且已经有58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公约秘书处提交了长期低排放战略目标,其中有53个国家宣布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从传统行业去碳化的角度来看,已经有了长足进展,虽然新兴产业的碳排放相较传统产业低,但是从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角度来看,全球对于新兴产业的碳排放测算,数据库的建立,标准的制定、对传统产业降碳杠杆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面对发达国家的一系列贸易政策下,更要形成系统的应对策略和机制,以提升新兴产业的低碳转型。BECPHEV����������������������万辆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挪威瑞典韩国加拿大意大利欧盟02(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本报告相关新兴产业我国政策发布情况自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国内战新产业的发展培育已接近13年。在这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2022年的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发展支柱性引擎作用将愈发突出,预计至2025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超过17%,涌现一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业也将由快速发展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报告主要关注点在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据中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十四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并多次在重要文件中提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任务。从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生产分布也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这几个经济区。我国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中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22时间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名称政策相关内容《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重点发展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频率、高精度频率元器件,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半导体分立器件及模块,小型化、高可靠、高灵敏度电子防护器件,高性能、多功能、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面向我国蓬勃发展的高铁列车、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推动海底光电缆、水下连接器、功率器件、高压直流继电器等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的应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关注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研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先进存储技术升级,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严格落实电器电子等有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控要求,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培育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平骨干企业,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扩大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创新市场准入方式建立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平台。这将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打通多个关键节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要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企业和产品市场准入新平台。该平台的设立意味着深圳要设立一套既符合国内需求,同时适应国际规则的交易准则。2020.08国务院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1.012021.032021.112021.122022.01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共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到2030年,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到2025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遴选推广30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展望2030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效全球领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2022.72022.08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国资委、能源局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分布(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处于稳中有升阶段,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增速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1个百分点,差距较2020年有所扩大,两年平均增长11.6%,比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的出口均较2020年有很大的增幅,特别是在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持续紧张背景下,近两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领域投资活跃,实现半导体器件设备、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投资额的大幅增长。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初步测算,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试听设备、电子元器件和其他电子设备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碳排放大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重庆�����四川����广东����江苏����安徽����上海����湖北����江西����福建����云南����广东����山东����福建����四川����安徽����广西���江苏���北京���贵州���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占全国��%产量分布广东�����河南�����四川�����江西�����北京�����重庆�����湖北����陕西����江苏����江苏����甘肃���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川���集成电路(亿块)占全国��%产量分布微型计算机设备(万台)占全国��%产量分布彩色电视机(万台)占全国��%产量分布04(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目标历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作为第一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电动化确定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能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此后,《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也都提到了类似发展目标。2020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再次明确,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0年以来,“双碳”政策体系的陆续出台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有超过25家汽车相关企业代表参会,提案关键词较2022年明显更多,概念更超前、范围更广泛,从乘用车领域扩大到商用车、部件、人才建设、互联网领域,关键词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电池质量、国家级充电平台、消费税碳关税、数字化、高压充电、商用车换点、自动驾驶、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安全、电池回收、固态电池、碳交易、电池技术创新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2013年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0%,远远超过汽车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5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从2013年的0.1%上升到2022年的26.1%,2022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占汽车总体保有量的4.1%。时间发布主体文件名称����年目标����年目标2012.1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中国制造2025》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2015.5国务院《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2015.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占比达7%新能源汽车市场总销量的20%左右2020.1中汽学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0.10国务院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汽车产量�,����,����,����,���������������������������������������������������������,����,����,����,������汽车产量/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05近三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分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2年全年,中国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LG新能源、瑞浦兰钧。其中,宁德时代占比48.2%,比亚迪占比23.45%,中创新航占比6.53%。从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装车辆占比逐步提升,2022年三元电池装车辆为110.4GWh,占总装车辆的37.5%,磷酸铁锂电池装车辆为183.8GWh,占总装车辆的62.4%。(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根据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在《面向碳中和的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大概在149.6gCO/km,与欧盟(约80gCO/km)和美国(约105gCO/km)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其他����全年装车量����全年装车量����全年装车量���������������������GWh06222(三)我国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支撑数字化进程我国支撑数据中心发展相关政策及表述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止到2021车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增长更为迅速,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数据中心相关政策可以看出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以及部分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通过在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引导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向枢纽内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发挥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PUE下降目标和绿色数据中心标准明确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时间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名称政策相关内容2019.02.14建立健全绿色数据中心标准评价体系和能源资源监管体系,打造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先进典型,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绿色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培育一批专业第三方绿色服务机构。到2022年,数据中心平均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能使用效率值达到1.4以下,高能耗老旧设备基本淘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能源局2021.02.02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21.07.04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55%以上,总算力超过120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60%以上,总算力超过200EFLOPS,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10%。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比超过70%。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国家枢纽节点内数据中心端到端网络单向时延原则上小于20毫秒。《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11.01到2025年,数据中心算力规模达300EFLOPS,形成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数据中心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数网协同、数云协同、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算力水平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12.08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2022.01.12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东西部数据中心实现结构性平衡,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07����-����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稳步增长,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截止到2021车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20万架,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其中,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增长更为迅速,按照标准机架2.5kW统计,机架规模420万架,占比达到80%。受新基建、数字化转型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数字中国远景目标等国家政策促进及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需求的驱动,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市场收入达到1500亿元左右(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相关业务收入,不包含云计算业务收入),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69%,随着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的市场布局整体呈现“东部沿海居多,核心城市集中,中、西、北部偏少”的格局,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时效性高的“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多使我国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周边地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全国数据中心发展指引(2020)》,2019年全国在用机架规模314.5万架,北上广深合计共有80.2万架,占比达到25.5%,平均上架率接近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数据中心在用机架分别占全国8.01%、8.9%、8.59%。从供需角度来看,北上广深数据中心机架供不应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存在8.7万、9.1万、10.6万的需求缺口。在国家政策规划下,环一线城市数据中心产业带逐渐形成,北方地区由张北、廊坊、怀来、燕郊组成的环北京IDC集群,华东地区由昆山、南通、南京、扬州组成的环上海数据中心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韶关为中心的广深IDC产业集群。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数据中心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为1.14%,IEA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和数据传输网络碳排放占能源相关碳排放的0.9%。������������������������E年份机架数量(万架)�����������������������������������总机架数量(万)大型规模以上机架数量(万)08(一)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为深圳核心优势产业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和广东省比重(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及预期(深圳市统计局,项目组分析)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体量大、增速快,是深圳市传统核心优势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工业第一支柱产业,占深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六成,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且增速超全行业,引领深圳市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预计约7%,超过广东省全行业目标5%,及深圳市全行业目标6%,到2025年,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约7400亿元,到203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预期将较2021年翻一倍,达到1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受国际形势影响大,在全球双碳背景下,低碳发展亟需得到关注。由于深圳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接轨程度高;且国际头部企业重视双碳发展,纷纷制定了明确的双碳目标,并在供应链、设计、运营、回收等维度实施减碳行动。因此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双碳发展的影响下,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应抓住低碳机遇、迎接低碳挑战,向全球龙头企业看齐,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高速、高质发展。从细分领域上看,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智能终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值得重点关注。深圳已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重要政策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其中,从体量上看,智能终端产值高,202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全国领先;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预期增速快,是深圳市重点发展领域,因此需要重点关注。智能终端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处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中游偏下游和中游偏上游,可分别带动产业向下和向上发展。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可有效带动行业产业链向下游用户使用端发展;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可带动产业链向上游原材料发展。二者相结合,将助力深圳市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深圳市正在打造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样板33主要产品产量深圳占全国移动通信手持机20.9%微型计算机设备7.4%集成电路12.1%彩色电视机25.5%深圳占广东51.8%58.4%80.3%48.1%09智能终端产业深圳智能终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趋势(深圳市统计局)深圳智能终端产业上中下游碳排放核算边界“十四五”以来,深圳市出台多项政策支撑智能终端产业在深发展,《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持续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以电子设备制造为重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显著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中提出到2025年智能终端产业增加值超2700亿元,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集聚区,形成以手机为核心,以X种新型智能终端产品为辅助,布局N个互联应用场景的“1+X+N”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对深圳市近五年的智能终端产业的重点产品的产量趋势分析表明,移动通信手持机基本维持在3亿台左右,由于2020年疫情的影响手机产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彩色电视机五年平均增长了4%左右,产量维持在4000万台以上;电子计算机整机呈现不断不涨的趋势,也和居民对于电子计算机设备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智能手环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不仅与用户的体验有关,同时也反映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液晶显示屏的产量总体保持在10亿片左右的水平,变化趋势并不大。产品名称单位����年����年����年����年����年�年平均变化率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万台36447.130870.722479.726079.234680.7-1.23%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整机智能手环液晶显示屏4012.44505.949525315.74722.84.16%3220.73413.33283.63145.73464.41.84%734.6868.3860.5557484.2-9.90%12.511.111.49.110.9-3.37%万台万台万台亿片上游-生产阶段重点产品细分行业·计算机制造·其他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通信设备制造·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其他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重点产品电子计算机整机液晶显示屏移动通信手持机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整机移动通信手持机彩色电视机智能手环智能手环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游近中长期碳排放预测分析下游-使用阶段10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上游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深圳市智能终端行业中游碳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上游碳排放是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关注重点。考虑智能终端产业的上游主要是软件和硬件,供应商涵盖品类众多、制造工序繁杂,其中软件主要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无线通讯与充电技术、语音控制交互技术等,硬件主要涵盖芯片、内存、电池、其他零部件等设计、制造、组装等。结合已有的研究从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到运输配送的碳排放系数(渠慎宁,2021)和基于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智能终端产业的重点产品的碳排放系数的得出平均上游碳排放。核算的碳排放总量远超过智能终端产业的碳排放水平,2021年碳排放达2377万吨,相较于2020年上升了20%。���������������������������������������������������������万吨年份年份��������������������万吨移动通信手持机智能手环彩色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电子计算机整机生产阶段总排放���������������������万吨����������������11深圳市智能终端行业下游碳排放情况(项目组分析)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制造过程减碳技术(项目组分析)中游碳排放主要是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制造二氧化碳排放,可获取的能源消费数据只到2020年,因此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的碳排放量298万吨,且主要为电力消耗排放,电力消耗占智能终端总能源消费的98%以上。下游碳排放是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排放末端。使用阶段作为智能终端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下游环节,主要是用户的使用以及维修回收换购等提供相关服务的环节,由于统计口径的区别且下游居民使用的不可控和复杂多变的使用方式,项目组结合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和地方团体标准关于重点产品的碳排放系数,均化处理重点产品碳排放系数,重点产品方面由于液晶显示屏在使用阶段已在电子计算机整机中进行考虑了,因此下游阶段不考虑液晶显示屏的碳排放,2021年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共665万吨。万吨万吨年份��������������������移动通信手持机智能手环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整机使用阶段总排放������������������������������������������������������万吨����年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效能����年������������������������.�-��.�-��.��.�-���.�12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智能终端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针对智能终端中游生产制造部分,通过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等措施,可以将碳排放在2060年控制在近零水平,可以通过其他负碳技术对工业制造过程中剩余的碳排放进行中和。短期(2022-2025年):大力推动供应链减碳,全力开展自身运营节能第一阶段作为短期目标实现路线,主要由技术成熟度较高,投资规模较低且减碳效果较好的技术组成。对于智能终端产业而言,供应链和运营环节应是本阶段的关注重点。在供应链环节,主要推动上游供应商减碳管理以及物流运输减碳,从供应商管理、绿色标签、绿色运输、绿色包装升级几方面进行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减碳行动。运营环节,则应重点通过照明节能改造和建设分布式光伏,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实现运营减碳。中期(2025-2035年):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并持续提升运营减碳效果第二阶段作为中期目标实现路线,在中期应重点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各个环节采取减碳行动。企业应在全价值链布局数字化管理应用,供应链端实现绿色仓储,生产端实施用能智能监控以及运营环节中的设备节能升级与能源替换。长期(2035-2060年):突破产品低碳设计瓶颈,从源头实现全产业减碳第三阶段作为长期目标实现路线,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环节,由技术成熟度较低,投资规模最高的技术组成。设计环节聚焦于部件能效提升及产品材料替换中,突破设计瓶颈,大幅减少减碳。另外,在本阶段,也可布局产品回收利用体系并推动工艺升级等,但是由于上述技术对技术要求高,且投资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更长期时间规划并应用。13深圳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趋势(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半导体产业上游和中游碳排放(项目组分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十四五”以来,深圳市出台多项政策支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深发展,除了《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述外,《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5年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深圳是我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之一,近年来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近五年均保持11-16%的增长速度。2021年,深圳市集成电路总营收1690.3亿元,在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中的占比超过15%,集成电路企业主要集聚在南山、龙岗、福田、坪山和宝安五个行政区;其中设计业营收958.5亿元,占深圳市集成电路总营收的56.7%;制造业营收28.8亿元,占总营收的1.7%;封测业占比358.8亿元,占总营收的21.2%;其他支撑业包括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营收344.2亿元,占总营收的20.4%。深圳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产品名称单位����年����年����年����年����年�年平均变化率电子元件亿只3139.93381.62830.43326.14742.910.86%集成电路236.2255.1310.4304.8433.216.37%亿块二氧化碳排放含氟气体排放年份������������������二氧化碳当量/万吨����������������14深圳市半导体产业减碳措施(项目组分析)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半导体产业链的中游可以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个环节,本报告不计算下游排放,半导体下游主要提供给电子信息产品作为原材料。有文献研究表明(T.-C.Kuoetal,2022),就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制造而言,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碳排放占总排放的10%,中游制造占总排放的90%。因此,2020年,深圳半导体产业上游排放约为13.38万吨,中游排放约为120.42万吨。半导体产业由于还包括含氟气体的排放,从措施方面除了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外,还需要通过含氟物质的等效低碳替代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等措施进行降碳,从而到2060年将半导体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剩余的碳排放将用其他负碳技术进行中和。万吨����年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效能含氟物质替代制造工艺改进����年���������������������-�.��.����.�-��.�-��.�-��.�-��.�15半导体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短期(2022-2025):从全价值链出发,在设计、供应链、生产及运营阶段全方位进行初步减碳基于相关方案的减碳能力与投资规模,在短期内,针对于投资规模尚可、减碳效果明显且已技术成熟的方案进行全方位引入。尤其在全价值链层面引入智能用能调控,实现对整体能好的把控和优化;同时企业可考虑在设计及供应链端进行针对性优化,并在生产与运营层面充分引入成熟且性价比较高的方案。中期(2025-2035):聚焦生产运营阶段,对生产设备及辅助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在短期减碳基础之上,中期可针对于生产与运营阶段进行重点技术改造,主要针对相关生产设备与辅助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同时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并进一步完善绿色厂房建设,完善整体在生产运营层面节能降碳水平。长期(2035-2060):针对生产运营阶段高投资方案进行重点投入,强化技术升级以及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减碳第三阶段,在完成主要减碳方案之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企业可关注投资高投入但减碳回报相对较低的方案进行重点新突破。例如,引入数字化系统进行用量优化管理,加强生产阶段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环保制程气体替换的投入,助力大幅度降低生产和运营阶段碳排放,推动产业实现碳中和目标。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16(二)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国,产业低碳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历年产量及变化趋势(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多部门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包括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发展改革和委员会、深圳市交通局和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均颁布了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文件。特别是财政资金补贴政策,2016年以来每年都发布了相应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与国家政策衔接,逐步退坡电动汽车的补贴,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增加充电基础设施和动力蓄电池的补贴政策。另外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设置了相应的消费扩容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相应的配套设施及停车费减免和补贴,以及放宽非深圳居民的购买条件限制。在新冠疫情期间,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推出了购置优惠等政策。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深圳细化了上层文件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措施办法。深圳市在国家和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过广东省设立的2025年6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上,深圳市也会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购置补贴。深圳会在“十四五”期间,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目前都在对标国家和广东省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深圳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目标。特别是深圳率先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成为国内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登记、上路行驶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的城市。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方面,深圳市也设定了氢能产业规模目标,以及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辆的目标,为广东省燃料电池车辆目标推广数目的十分之一。产量/万辆同比变化�%����������������������%���%���%���%��%�%-��%-���%�����������������������������������.�%��.�%�.���.���.���.���.����.����.����.��-��.�%-�.�%-��.�%���.�%���.�%���.�%产量/万辆同比增长17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核算边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项目组分析)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5年开始迅速增长,特别是在2020-2022年,2022年较2021年增长173.9%,达到年产量84.87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2%,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深圳自“十一五”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工作,到2020年,深圳市已实现网约车、环卫车全面电动化,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最快最高的城市。从2021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数据显示,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二。根据《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规范化、常态化新能源汽车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行稳定、智慧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部件材料轮胎材料电池材料液体材料整车制造燃料生产燃料使用车体报废电池报废����������������������������������PHEVBEVPHEVBEVPHEVBEVPHEVBEVLACcarbonemission(gCO/km)18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措施(项目组分析)汽车部件和动力蓄电池制造是车辆周期主要碳排放来源。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质量占比最大的为汽车部件,分别占整车质量的72.6%和85.3%,其次是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分别占整车质量的22.2%和7.9%,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主要部分的区别是纯电动乘用车汽车部件的质量略小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而动力蓄电池在纯电动乘用车质量占比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三倍。从车辆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占比来看,部件材料的碳排放占比均最高,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部件材料碳排放占比分别为62.1%和77.6%,其次是磷酸铁锂电池碳排放,分别占比为33.6%和16.6%。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由于需要一部分燃油,故燃料周期的排放量要远高于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燃料周期碳排放包括行驶里程内电力的生产产生的碳排放,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燃料周期碳排放包括行驶里程内电力和油品生产的碳排放,以及行驶过程中油品使用产生的碳排放。从燃料生产碳排放可以看出,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工况下测得用电单耗较纯电动乘用车高,故在短期内,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燃料生产的碳排放较高,且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还需使用一部分油品,故在燃料生产阶段,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每公里碳排放要远远高于纯电动乘用车,大概是纯电动乘用车的2倍,但随着电网的排放因子的降低,电力的生产会在下一阶段进入快速下降通道。gCO/km����年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效能����年���������������������.�-��.�-��.��.�-��.�19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短期(2022-2025)针对设计及供应链和运营阶段,提升可持续材料使用,加强供应商管理,工厂管理节能,快速进行初步减碳中期(2025-2035)进行全价值链碳管理,加强优化设计,生产工艺升级长期(2035-2060)进一步提升电池能效,完善电池回收体系与生产工艺升级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第一阶段主要实施方案聚焦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成熟度较高的方案。在设计阶段提升可持续材料的使用;在供应链上,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帮助供应商设置减碳目标,并推动供应商在运营层面实施一些快速有效的减碳方案,以实现供应链快速减碳;并在自身运营层面,对照明设备进行替换,优化工厂布局,建设分布式光伏。第二阶段,从全价值链入手,逐步推进需要前期技术,资金准备的减碳方案:包括引入智能碳管理平台,为后续减碳管理打好基础;在设计阶段进行车辆设计优化;在供应链上构建本地化、绿色化供应链体系;在生产阶段逐步进行部分工艺改进,加强尾气处理;最后,进一步在运营阶段尝试能源替换,并完善设备技术升级。第三阶段,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生产并使用高能效电池;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降低原材料消耗,助力汽车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产业链共同减碳;并不断提升生产工艺与技术,优化生产用量,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碳排。20(三)深圳大力发展新型数据中心,专注存量改造和算力输出深圳市各区数据中心发展趋势深圳市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数据中心在深圳发展。《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数据中心节能审查有关事项》《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深圳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出集中布局建设适用于中时延类业务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分部布局PUE值小于1.25的适用于低时延类业务和边缘计算类业务的中小型数据中心,到2025年累计布局数据中心支撑能力约30万个机架(以平均单机架功率6kw计),基础算力规模达到10.6EFLOPS,对于PUE值低于1.40的数据中心,新增能源消费量可阶梯式给予部分实际替代量。按照”一核两带边缘点“总体局部,形成数据中心核心集聚区推进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建设,打造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计算应用高地,加快鹏城云脑和深圳超算中心建设,打造全球智能计算和通用超算高地,对新型数据中心探索单独核算能耗指标,不列入区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深圳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深圳千兆城市发展白皮书》,2020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5%,高于全国22.7%,规模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深圳市数据中心建设规模稳步增长,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深圳市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及上架率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深圳市已建数据中心128个,机架规模约23.8万架,平均上架率约为69%,高于全省平均上架率,全市基础算例规模达3.5EFLOPS。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全市政务云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推进,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深圳算力能力。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安科技数据中心等重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启用,引领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深圳市围绕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目标,不断促进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从建设者来看,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者包括政府、电信运营商、独立第三方、大型互联网企业,政府数据中心主要是用于学术研究、国家安全、政务平台等,深圳政府数据中心代表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鹏城云脑Ⅱ;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垄断带宽资源,以电信、联通、移动为代表,机房分布广泛,触手深入到县级以下;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具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和运维经验,深圳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以万国数据、互盟数据为代表;大型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自建自用,难以统计,目前深圳已培育了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聚集了华为、腾讯、中兴通讯、碳云智能等一批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企业,以及华大基因、平安医保等一批典型大数据融合应用企业,初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态势。21数据中心产业柴油发电机燃料电池或氢能替代比例(项目组分析)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海滨,年平均气温较高,PUE值通常较高,因此对于数据中心的制冷降温技术有有较高要求,深圳市数据中心2020年平均PUE为1.86,与北京、上海相比偏高。目前深圳市有平安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安观澜3号数据中心、深圳前海数据中心等新建数据中心将PUE目标设定为1.25以下,同时深圳市积极推动已建成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和整合,深圳市发改委《关于数据中心节能审查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规定,PUE低于1.25的数据中心则可享有能源消费量40%以上的支持,随PUE值增加能源消费量支持依次减少,PUE1.4以上的数据中心不享有能源消费的支持。��.��.��.��.��.��.��.��.��.��������������������������������������PUE年份���%���%��%��%��%��%�%������������������������������������替代比例年份数据中心产业PUE发展趋势(项目组分析)22深圳市数据中心能源消费较全国水平高,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使用。2020年深圳市数据中心用电量约为67亿千瓦时,占深圳市用电总量的6.8%,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约为2045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2.7%,相较而言深圳市数据中心用电量占比远高于全国,需尽快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降耗,严控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长。2020年深圳数据中心产业的碳排放量303万吨,其中电力碳排放约为302万吨,约占99.5%,柴油消费量约为0.5万吨,虽然排放系数较高,但碳排放量也仅为为1.6万吨,在数据中心产业中占比很小。数据中心产业占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的20%,占深圳市总排放的5%,远高出全国数据中心产业占全国碳排放的1.14%的水平。数据中心产业碳排放水平整体不高平均在300万吨左右,碳排放趋势与能耗的趋势保持一致,由于尚未布局分布式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深圳市所用的南方电网的清洁程度决定碳排放水平的高低。数据中心在能源使用中已经有接近95%使用电力,所以电力清洁化和提高能效对于数据中心的节能降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备用柴油发电机的清洁能源替代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了数据中心碳排放在2060年能否达到碳中和,储能设施的发展和稳定替代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数据中心使用过程减碳措施(项目组分析)数据中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万吨����年电力清洁化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效能����年������������������������.�-��.�-��.��.�-���.�23深圳市数据中心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短期(2022-2025年):聚焦空调设备改进等,以较低成本实现减碳收益最大化第一阶段应重点关注投入低,成效好且成熟度高的减碳方案。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可在设计上优化建筑选材,生产环节率先考虑较易实现的服务器智能节电、升级冷却液、优化气流组织设计等减碳方式,以及在运营阶段升级供配电设备。中期(2025-2035年):推广数字化能碳管理,并在各环节开展减碳行动,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二阶段应全方位布局减碳方案,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数据中心应全面布局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构建绿色建筑,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供应链,生产端专注空调设备、网络等成熟设备的升级改造,运营端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长期(2035-2050年):聚焦IT设备升级,源头大幅减碳,实现碳中和第三阶段是碳中和冲刺期,应努力打破壁垒,实现全行业革命性减碳。数据中心应依据自身情况,在各个环节尝试更多减碳方案,尤其是在生产端,努力研发IT设备相关减碳方案,实现技术升级和源头减碳,最终实现全行业碳中和。减碳方案实施路线图24主要指标在全球、中国、深圳的对比本报告聚焦“双碳”背景下深圳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分析,结合深圳市的经济社会、能源消费和重点领域的分析,立足深圳市优势产业,剖析“双碳”为深圳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深圳市优势产业及产业链中的碳排放,制定减碳技术手册及发展路径,并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影响,减碳技术的效益评估,为相关产业在全国的发展提供深圳案例。综合考虑深圳市产业发展特征,选取了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中心产业进行深度分析,拆解产业链上、中、下游涉及的碳排放过程并测算碳排放量,分析产业低碳发展因素,构建碳排放预测模型分析产业未来发展碳排放,得到产业“双碳”愿景,从而结合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的案例,制定产业减碳技术手册,谋划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从三个产业主要指标和全球、中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据中心碳排放占深圳市总碳排放的比重较全球和中国都高出很多,从产业低碳化角度发展来看需要更多的减碳措施和更积极的技术创新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公里碳排放较全国水平低,但是与欧洲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努力空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细分为两个方向,智能终端产业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具备产业规模大的基础,致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但也存在能耗高的特点,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来看,主要集中在上游产业链供应端,短期从加强可再生能源供给入手,中长期从推进供应链减碳入手。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占半导体产业43%的碳排放来自于含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深圳市电子元器件的碳排放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排放最高,在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清洁制成气体的替换,推动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减碳,同时也可以带动智能终端上游温室气体的减碳。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深圳市是绝对优势产业,2022年全国12%的新能源汽车产自深圳,且在2022年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从未来布局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作为过渡产品,会在2035年之后被纯电动汽车替代,因此清洁电力的使用尤为重要。另外,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碳来看,推动车身部件材料和动力电池生产减碳也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题,推动新能源汽车涉及原材料的供应链减碳,推动主要金属的回收再利用,推动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都是中长期深圳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路径的重要部分。数据中心产业在深圳处于稳步发展状态,由于气候条件限制,深圳市只能发展中型以下规模数据中心,同时深圳市的新兴产业发展,数字能源、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延伸产业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提高能效的基础上,深圳市也在不断发展能效和算力最优的数据中心,从全生命周期减碳的角度,数据中心在深圳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需要提升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加强绿色低碳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助推新兴产业在深圳市的发展。本报告分析了三个具有深圳市代表性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对未来碳排放的预判,以及初步规划了三个产业的减碳手册,随着产业不断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本研究将持续跟踪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深圳市提出的减碳方案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指标评估。注:电子信息产业和数据中心分别是全球、中国、深圳占全球总排放、中国总排放和深圳总排放的比值,新能源汽车为全生命周期公里碳排放的对比。数据来源:1.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GeSI)《SMARTer2030》2.为欧洲数据,较先进,无全球数据。icct.Anewlife-cycleassessmentofthegreenhousegasemissionsofcombustionengineandelectricpassengercarsinmajormarkets.3.IEA.DataCentresandDataTransmissionNetworks.总结与展望44电子信息产业全球1.97%10.995%数据中心0.90%31.14%≈802149.6新能源汽车(gCO/km)中国8.25%5.80%123.7深圳�2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碳中和
已认证
内容提供者

碳中和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管理员微信
QQ客服
  • QQ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