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碳减排的舆论压力还很大,甚至某些阶段
还会有所增加。毕竟中国的年度碳排放量占全球近 30%。西方国
家碳达峰相对比较早(欧洲在 1990 年左右,美国在 2006、2007
年左右),中国提出在 2030 年前达峰,在这个过程中碳排放还在
增加。有一些媒体报道说,中国近年来还上了不少燃煤电厂,同
时中国还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一些燃煤电厂的工程
及融资,因此中国在碳达峰之前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还是相当
大,甚至会有所上升。这个议题的国际应对会涉及不少问题,其
中很多都是国际上正在讨论的问题,也会有很多压力,特别是批
评和挑战的意见。我们怎么去应对?需要在气变问题上作好预判
和专题研究,努力为国际谈判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意见。在这里我
想重点说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边境调节税问题,这涉及碳脚印所
测算出来的含碳量及资金使用方向;二是关于碳市场连通的问题,
这涉及国际碳市场的合作问题。1、关于边境调节税问题。有不少
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主张对进口含碳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
实际上一些国家过去对跨境航空业应该征收碳排放费用也做过一
些讨论和尝试,当然争议很大。关于碳的边境调节税已经被列入
G20(二十国集团)议题。从分析的角度来讲,这个动议有它合理
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甚至危险的一面。从合理角度看,如果某些
欧洲国家在本国生产某一产品时采用的是低碳或零碳的生产技术
和工艺,生产成本会比较高,产品价格也就比较高;而进口的同
类产品根据其碳脚印测算出生产过程中是排了不少碳的,这种排